概谈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2024-06-22

概谈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论文(精选6篇)

概谈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篇1

一、形态构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2.加强教研能力建设、拓展形态构成课程研究要借鉴国内外院校课程建设的经验,结合形态构成课程建设实践,加大课程改革与研究,努力探索建立符合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具有专业基础课程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形态构成课程的拓展是靠形态构成学研究成果作支撑的,形态构成学研究水平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质量与层次,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教研顺利开展。形态构成学又名造型形态学,是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平面空间至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要素、规律、法则、材料、结构、色彩等因素,培养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由多种单元课程组成的综合系列课程。它以“形态要素”“色彩要素”“构成要素”“塑造方法”“材料结构”“思维方式”等为具体目标开展研究。形态构成课程所对应的专业非常广泛,除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他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所以说对形态构成课程的研究非常重要,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帮扶、拓宽、提升专业能力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申请课题,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从专业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理论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形态构成课才能得以发展,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交互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探讨 篇2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交互式产品设计及界面设计的范畴和需求日益增加。本文旨在这一新形势下,探讨如何进行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作者提出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思路是“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根据作者的教学体会及对交互设计发展的认识,拟为工业设计专业下的交互设计方向设计四门专业课程:《工程应用物理基础》、《交互设计基础》、《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专题》及一门实训课程《交互设计综合实训》。

关键词:

交互设计 课程体系 界面设计 学科交叉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49-02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交互式产品设计及界面设计的范畴和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一新形势下,各高校都开始了交互设计方向的教学,但究竟如何进行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作者学校经八年教学探索,初步形成一套交互式界面设计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又在推进新一轮交互设计教学改革。作者提出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思路是“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二 交互设计教育现状

交互设计方兴未艾,已经越来越受到设计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这也为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开始形成交互设计专业,而国内仅仅是近期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交互设计相关课程,并且尚少见单独的交互设计方向。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交互设计课程仅停留在界面交互的范畴内,少有涉及产品交互领域。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交互式界面设计的市场需求广阔,并且门槛较低;另一方面产品交互领域涉及诸多学科的知识,如电子电路技术、电磁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语言等诸多非设计类学科知识,可谓是真正的跨界学科,学生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与研究,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课程体系的基本设计

作者学校已开设交互设计相关课程8年,初步形成了一个交互式界面设计的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开拓交互产品设计相关课程。根据作者的教学体会及对交互设计行业发展的认识,拟为工业设计专业下的交互设计方向设计四门专业课程:《工程应用物理基础》、《交互设计基础》、《界面设计》、《交互设计专题》;以及一门集中实践课程:《交互设计综合实训》。这五门课程逐级深入,并在课程设置的顺序上以理论——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再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最终让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交互设计知识体系,包括界面设计及产品交互设计两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了解物理、界面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交互设计综合实训》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再进行交互产品设计相关理论学习,并在课程中进行真实或虚拟设计项目的实践,为毕业设计阶段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对相关支撑课程进行调整以配合交互设计教学,如图1所示。

四 交互设计相关课程的设计与计划

1《工程应用物理基础》

《工程应用物理基础》拟定32课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4学期。本课程为交互产品设计提供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课程主要讲授电路、电磁、光学知识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工程知识。此门课程与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不同,知识规划针对交互产品设计与开发而定,结合当代先进技术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讲授。使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产品设计中会涉及到的声光电知识,为后续的产品设计、交互产品设计相关课程做好铺垫准备。课时大致分布如下:

2《交互设计基础》

《交互设计基础》拟定32课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本课程主要为界面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课程主要讲授界面设计基础知识,包括界面制作基本流程及设计方法,掌握界面设计所需软件的使用,及相关技能训练。本课程会设置大量的临摹作业,以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学生在制作界面视觉效果时所用软件并不局限于课上所教授的软件,也可使用铺垫课程《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上所使用的软件,评价标准以最终输出的视觉效果为主。本课程除了训练学生在界面设计上的质感表达及界面基本制作技能之外,还需讲授基本动画知识及网页制作语言:HTML,以提高学生做界面设计方案时的可实施性。

3《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拟定32课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6学期。本课程进行界面设计课题训练。课程主要讲授界面设计基础知识,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和手机APP界面设计两部分。课程中以实际课题为题目,课程内的课堂组织以分组做课题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掌握交互界面设计从设计定位——交互设计——页面布局——视觉效果——界面测试的整个设计流程。

4《交互设计综合实训>

《交互设计综合实训》共一周,开课学期:第6学期。本课程延续3.2《交互设计基础》进行集中界面设计课题训练,以网页为主。本课程是界面交互设计的总结和实践,课程中以训练为主,并以科研项目为基础进行实题训练,是对前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一个整体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大致3—4个页面),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运用实际项目使学生掌握界面交互设计的全过程。

《交互设计专题》共32课时,2学分,开课学期:第7学期。在所有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再结合《工程应用物理基础》、《机械基础》、《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所提供的技术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融合和贯通,进行交互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及产品原型的制作。课程内以教师颁布的特定主题为题目,让学生去发现这些特定生活场景中人的需求,发现问题;并运用交互技术进行交互产品的创作来解决问题。在课题的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到设计研究、情境图表达、Arduino电路板等技能技法进行产品原型的创作,最终实现功能,并进行良好的外观设计。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有较多交叉,因而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产品设计基础,及较强的学习能力。

五 课程体系评价

此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总结笔者在其学校从事数年交互设计教学实践、对学生特点的了解,以及其他院校的交互设计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后,而拟定的一个交互设计教学方案。交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仅需要工业设计本专业课程知识的支持,如造型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结构设计等;还需要跨专业知识的传授,如C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原理、机械原理等。方案中的课程从易而难,逐层推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以理论一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体系,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交互设计知识体系。最终实现交互界面设计和交互产品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体系中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六 结语

概谈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篇3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成为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与专业的热门成正比的是既能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够完善。本文通过对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引发对该专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如何有机衔接的一些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 中高职院校 课程体系 现状分析

时尚是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幻想的生活方式,与时尚紧密相关的是服装,化妆,人物整体造型等。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岗位的技术人才被称为“人物形象设计师”,该职业不仅需要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一项既需要专业性,又需要与市场接轨的新兴职业。

“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最早于美国兴起,随后在国际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从事人物形象设计这一职业的人员,他们从业余到专业,从美容、美发、化妆等单一狭义的技能操作发展到整体的形象设计。除了个人形象设计师之外,还有从事影视形象设计、色彩顾问、私人衣橱整理、服饰设计搭配等多种形象设计岗位。

一.我国人物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简述

“人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八大行业之一。

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

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

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叉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叉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I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

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

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學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从整体性来讲,中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时候是将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发型、化妆、服装三大块进行分开教学,每门课程安排几十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有些学校甚至还细分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实际上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为整体造型服务的,如果将其分开教学,培养的学生比较容易在设计表现作品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在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时,还需要兼顾整体造型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职教课程体系 篇4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清末基本成形开始。就深受西方影响。癸卯学制时期取法日本,壬戌学制时期则承袭美国,建国初期又几乎全盘苏化。当时的普通中专,包括仿效中专学校的职业高中,主要采用学科课程。

提出打破学科课程,是从1983年引进德国“双元制”开始的。1994年,相关试验在苏州等6城市基本完成,从而更新了我国长期以学校为中心的理念,企业本位、市场驱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等概念深入人心。

1989年,北美的OBE开始引入我国;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设立“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1991年启动并开办了一系列DACUM讲习班,中方29所院校,加方3所院校参与,1996年结束;由此确立了“能力本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接受了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的方法。

ME8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技能培训模式,1987年由国家劳动部引入沪津试点。MES主张以学员为中心,行为化学习目标,工作本位和模块学习,对我国职工培训和技工学校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澳大利亚的TAFE引入我国始于1997年,2002-2007年中澳政府合作启动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在重庆5个行业对应的5所职业院校进行,树立了需求导向理念,建立了行业引领机制,开发了能力本位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是新世纪以来从德国引入的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正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开展试验和推广。“学习领域”逐渐为许多专业课教师所理解。

借鉴带来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刻变化。可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引入项目生根开花的少之又少,学科课程体系并没有被彻底打破。事实在提醒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随西方课程的潮起潮落,应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能为大多数职业院校和师生乐意采用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是在工业化中期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课程和教学必须直面以学校为主体,实行“双证书”,行业和企业参与程度低,层次类型多样,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谁也超越不了这种现实。因此,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为目标,兼备学科课程与工作经验课程之长,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衔接,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培育兼顾,学思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模式多元的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国家应制订层次上相互衔接,类型上相互沟通的课程框架标准,中央、地方、行业和院校在统一框架内分工开发,并增加财政性投入。应紧紧依靠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建设,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此外,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应与国情结合,无论多么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方案,应至少完成一届教学实践,成功了的才能推广,避免重蹈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覆辙。

概谈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篇5

【关键词】体育 课程建设 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一所高校发展的瓶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教改项目,自申报成功以后,按照申报方案,结合现实情况,不断提高认识,理顺思路,满足课程建设需求,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投入保障、加强后期管理与监控,确保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整合课程资源,搭建精品课程公共资源平台,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突出《大学体育》活动性课程的特点,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实现了方案提出的任务和目标。

1 理顺课程建设思路,满足课程建设需求

1.1 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凸显精品课程的“精品价值”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教育。从实质上来讲,它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养成关注健康、自觉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创建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仅仅依靠定性的课堂技能传授或是课程网站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健康体育的观念传播给学生;在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与增强体质外,还应该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在管理上要理顺学生自主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据此构建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新型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从而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真正行之有效。只有实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我们的大学体育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品价值”。

1.2 遵循事物变化规律,强调建设科学发展

除了确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外,在课程内容的制订上要做到科学性、前沿性,体现大学体育健康教育的新发展;在教学方法运用上要做到科学多样性,只要能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这样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注重目的性,不仅有利于促进和激励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对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课程管理上要体现科学有效性,以便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强调课程建设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以求带动课程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1.3 注重“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兼顾一流的课外实践活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教学管理。但高校的体育教育又有别于其他普通学科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更加突出学生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建设大学体育精品课程过程中,除了要贯穿教育部提出的“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还应该要建设一流的课外活动,一流的实践教学设备。解读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内涵可以看出,评选精品课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课不单纯是指搞好课堂教学,而是指系统的课程建设,它指的是一种示范的课程资源。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另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制订,还应体现区域文化差异与学生兴趣趋向,在考虑使用传统项目进行教学外,也可同时选用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特色项目,构筑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

2 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投入保障

2.1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精品课程建设是依靠名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出来的精品,凝聚了名师的智慧、经验和人格魅力。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才能完成教育教学改革赋予的任务。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实施者,是课程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和素质好、事业心强、科研水平高的课程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课程教学队伍结构与整体素质建设;三是课程队伍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建设。

2.2 确保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教学环境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保障,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善是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各高校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体育设施基础建设,新建、扩建的体育场馆为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然而,由于高校扩大招生,也出现人均占有的体育资源减少,一些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和缺少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的体育器材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保障精品课程的硬件建设。

3 加强后期管理与监控,确保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要发挥其“精品”作用,一流的教学管理是前提。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后勤服务人员等。首先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章立制,用制度来规范行为。这些制度涉及教学行政工作管理、教学队伍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学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另外,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标志着教学管理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走向智能化管理,教师、学生、专家通过网上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可以帮助了解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便改进工作,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及同行专家认可的优秀课程,起到引领教学改革的示范性作用。

4 整合课程资源,搭建精品课程公共资源平台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尤为重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尤其是“手把手的点拨”对学生正确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充满活力又相互依赖的、不同的自我组织与完善的并具有适应性的体系。体育课后学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 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构建体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立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体育的自主学习、评价。

5 精心设计网络课程,突出《体育》活动性课程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一直是精品课程要求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数字化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从宏观上讲, 动态课程资源的呈现起到“导航”作用,即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给出正确的引导, 相当于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大多运动技术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受年龄、对要领的个人理解、临场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导致技术动作不能十分精确呈现,学生在观察时的角度和时机也受到不同的影响,对教师动作示范的就很难清楚地进行观察,所以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动态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任务。视频技术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于教学演示,尤其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替代教师完成运动技能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运动技能的展示最好的形式就是视频呈现,视频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运动技术清楚地、多角度慢速呈现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反复地、有重点地观看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总之,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的工程。发挥学校的体育特色与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使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高校体育课程整体建设和立体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唐金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8):47—49.

[2]刘思聪等.我国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71—74.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课程体系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50-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而课程体系建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一直备受关注,课程体系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但是,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

有些培养单位设置什么样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是视师资情况而定,存在着因人设课现象。另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短期行为,有些专业完全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来调整和开设课程,不考虑专业和学科的结构体系,课程建设缺乏长远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1】美国的许多大学课程基本稳定,编号甚至几十年不变,开设新课要有一个程序,要经过一个委员会的讨论、系主任批准才能开设。另外,各学科开设的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不同学科课程设置内容相近,独立设课的现象突出,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课程设置的内容却大相径庭,这主要是由于各培养单位学科专业水平、师资条件及对专业理解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这导致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缺乏基本的共性。如何在追求各自的课程特色与重点的同时,保持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的一定共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置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1】在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和综合性承载着调和这一矛盾的重担。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内容先进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一些学科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课程更新率低,未能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动态和拓宽学科专业的覆盖面。

(三)课程结构和比例。

目前的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学分要求一般在35个左右,其中,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占了总学分数的l/4,考虑到社会实践、研究生实习等也要计学分,用于专业方面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都非常有限,使专业化倾向太强,因此学生知识面较窄,后劲不足,这对学生将来承担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相关工作极为不利。

(四)专业课程

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封闭性,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分科原则,整合度不高,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之外,同属一个一级学科的几个二级学科,往往不能合理地按一级学科平台设计课程,大部分的专业课程(甚至是专业基础课)按二级学科设置,有的甚至按研究方向设置,导致纵向深化,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知识面比较窄,很难达到交叉学科知识对所从事的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思维,不利于交叉学科硕士生的培养。

二、改进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较为全面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要“按需设课”,不要“按人设课”,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课程体系:一要加大公共课程改革力度,使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保持协调比例。【2】二是通过贯通、融合以及相互渗透的办法,减少相关课程之间重叠现象:要认真审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去掉低层次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三是根据本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准确地把握研究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确定研究生必修的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基础理论课和二级学科范围内的专业课。为保证专业课程的共性,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作为该学科所有的研究生都必修的课程。四是根据“拓宽”的要求,通过增加选修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学分、课时不能太多),尤其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跨学科课程,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将相关学科前沿进展专题研讨、讲座课程纳入正式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二)加大改革力度,积极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打破成规,积极进行课程内容设置的创新。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在进行这方面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来讲,是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目标设置的示范性课程,在充分整合国际、国内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设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的精品课程,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青年教师授课。通过该项目,促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分别建立各具特色的精品课程组,各自的研究生通过相互选课,在更高的层次上将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与全国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共享,从而开拓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收到各个学校独自难以收到的总体效果。另外,南大、西安交大等学校推出了“研究型课程建设工程”。西安交大还拟通过5年时间,建设50门研究型研究生课程。【2】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以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课程内容是任课教师将自己或课题组或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内容作为一系列问题提出,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课题列为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这些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以使研究生通过研究型课程激发研究兴趣,步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过程检查评估体系

作为监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过程检查评估体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估,确保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這是建立完善课程过程检查评估体系的最基本目的。通过公布评估结果,奖励教学优秀教师,在全校教师中营造注重教学、追求卓越、增强竞争的气氛,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课程过程检查评估的结果可以广泛调动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肯定其成绩,发现其问题,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更好的监督,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程花,关于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石油教育,2006(6).

上一篇:市纪委干部室工作总结下一篇:驾校科目二考试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