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对策(共12篇)
必要性对策 篇1
信息安全问题或许能够得到企业的认识,但更多的企业内部员工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甚至一些企业都没有预见到信息安全可能是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此,企业普及信息安全的教育,确保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变的越来越重要。
1 信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信息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因为信息安全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很多,其原因基本都是对信息安全的不够重视,而对于制造业来说信息安全则尤为重要。制造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譬如说生产的产品都大同小异,没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经济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却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对于此问题,各制造业都会将眼光放在产品的创新上,通过产品的研发设计优势、技术优势来冲破密集型产品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阻碍。但是,如果企业保证产品优势的信息被别人窃取或是模仿,最终就可能导致产品的大众化,使企业产品的优势不复存在。即便企业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但企业内部员工如果没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也可能导致信息的流失,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对此,制造业更应该对信息安全问题加以重视。
2 信息安全的内容
信息安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层方面;另一个是网络方面。本段将会对这两个方面所包含的内容作一下概述,以方便企业在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掌控。
2.1 管理层方面
管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大致也包括物理层方面和管理层方面。
(1)物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建设安全尤其是信息中心物理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包括防火防水防自然灾害和物理灾害等。在环境安全中,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机房建设要严格按国家机房建设标准进行,做好防雷、防水、防静电等安全措施,从而杜绝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企业内部员工要加强计算机安全使用规程的教育,确保计算机在安全的环境中使用,保证人长时间离开计算机时断开电源以确保安全。
(2)管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建立是否完善,执行效果如何,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企业内部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企业内部员工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网络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审核与培训以及企业内部部门的分工等。
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由一个总的管理制度和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共同构成的。每一个部门根据信息资产内容的不同应该有自己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制度的行之有效。其次要设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来配合管理制度的实施,一个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能够执行下去,且执行过程是有效的才能够发挥管理制度的功效。而监督机制就是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进行监测,对执行的效果进行审核作用的机制。
其次是对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这方面将在下一部分进行具体论述。
最后就是对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在一个企业内部是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的,但是这个工作流程是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产生的。所以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转变的过程进行分工,以此来保障信息在局部过程中的完整性,以防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全局崩溃的情况发生。对此,企业内部不但要细化工作流程,对于信息转化过程也要进行分工,以防止问题的发生。
2.2 网络层方面
网络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网络,系统和应用三个方面。在网络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不只存在于IT部门,它应该在整个企业内部的员工中都得到重视。
(1)网络。
主要是包括网络上的信息以及设备的安全性能。其中可细化为网络层身份的认证,系统的安全,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等。而这些网络层的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有网络黑客的侵入,计算机犯罪,信息丢失,信息窃取等威胁的存在。
(2)系统。
造成系统层信息安全威胁的原因,可能出在两个方面: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在配置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配置的问题。
(3)应用。
在应用层影响信息安全的问题上,是指应用软件以及一些业务往来数据的安全,例如即时通讯系统和电子邮件等。当然,也包括一些病毒的入侵,对于系统所造成的威胁。
3 信息安全教育
3.1 保密协议
在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的第一步需要对保密协议进行细致设计。有的企业认为,保密协议应该只针对于不同部门间需要保密的内容进行设计,使不同部门的员工签署不同的保密协议。这是不妥的想法,而且也比较繁杂。虽然不同部门间员工经常涉及到的信息保密不同,但有可能员工会有不同部门间的调配或者是不同部门间信息的相互获取。所以在保密协议上要让员工签署的是整个企业内所有需要保密的内容都要进行保密协议的确认。
有些企业认为保密协议的签署应该是在员工熟悉信息安全制度和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之后再进行。这也是不妥的想法,因为在员工进入公司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开始接触企业内的信息,所以需要员工在签署劳动合同的同时就要进行保密协议的签署。
在新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如果没有对新员工讲解企业保密协议,新员工对保密协议的内容都不了解而盲目签署,这使保密协议形同虚设,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新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必须认真讲解保密协议内容后,使员工理解保密协议的重要性再进行签署。
3.2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立以后,需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制度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不光要对于员工本岗位信息安全内容作介绍,对于其他部门信息安全内容也要做介绍,以确保员工形成信息安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够,甚至认为企业的信息根本就没有什么重要性,在工作外的时间里随意的就将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透露出去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受到损失。对此,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
(2)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3.3 员工职业素养的教育
在企业内部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也需要进行培训。譬如对于一些业务员来说,职业素养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员手中掌握的业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如果这方面的信息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企业业务的流失,以及业务的持续性中断。所以企业要对内部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从而促使员工清楚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也是对一个员工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3.4 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教育
企业内部员工根据职能的不同对于计算机熟悉程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来说,会简单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的话,员工只会基本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普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譬如在计算机旁尽量不要有水或饮料的出现,因为有可能因为员工的不小心而将水洒在计算机上,从而导致计算机的短路等情况的发生。还有,员工在使用U盘的时候,有可能将家里或是其他计算机上的病毒带到企业内部,导致企业的计算机被病毒入侵,促使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说,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从而促使员工有更高的信息安全意识。
4 结语
在企业当中,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普及信息安全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企业仅有对信息安全的意识是不足够的,它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去强制员工履行其信息安全的义务。其次,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从信息安全知识、员工职业素养以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培训来对员工进行深层次信息安全的教育。只有员工有了信息安全意识,才能够使整个企业具备防范信息安全威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华.美国高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2013(1).
[2]范映红.关于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2(29).
[3]刘飞.对高校信息安全教育之思考[J].群文天地,2012(2).
[4]杨建强,李雪峰.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12(2).
[5]融燕,侯思奇.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1).
必要性对策 篇2
调研报告
二O一二年十一月四日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但是, 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与其他产业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在农业投资中, 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 因此研究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财政农业投资投资结构
一、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
不考虑价格因素,除改革开放之初的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量达到了4502·8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9·9倍和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前1999年的4·2倍。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总支出的绝对规模在持续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财政农业支出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1978—2008年,除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7% ~8%,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不相符。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且目前尚无出现趋于合理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比重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大多数年份的该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了70%;尤其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高,超过了40%(韩林,2009)。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人员及机构经费支出,而用于业务支出的很少。这意味着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资金中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人头费”和“吃饭费”,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二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构成农业固定资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农业支出理应占有较高的比重。1978—2003年,除少数年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以上,而2003年以后该项支出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于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大江大河得不到有效治理,农业抗灾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财政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支出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只有两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1%,其余年份均徘徊于0·7%左右。
二、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弱质产业特征,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 客观上需要财政支持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造成了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比较, 其生产周期长、外部条件差, 对市场信息反映滞后,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出于信息的滞后和不准确, 容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人的盲目性, 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 严重影响到农民收人的稳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织,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一个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弱质产业。
2.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投融资渠道狭窄, 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 社会资金难以流入。一方面, 农业投入资金的盈利率太低, 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必然上升, 资金用于其他行业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投入于农业创造的价值, 因此使得农业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 投资行为的商业化不可逆转, 经济效益越发被投资者所看重, 社会效益将逐渐被投资者所忽视。因此农业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将逐步降低。目前我国对农业投融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虽然中央财政和国家银行配置支农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但是, 民间信用互助合作组织, 如互助储蓄会等对农业投融资数额非常有限。由于同样的原因, 外资进人农业的比例也较低。截至19 97 年底, 我国累计利用外资已超过3 6 0 0 亿美元, 农业利用外资总额只有120 亿美元, 只占利用外资总额的3.3 %
3.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需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将超过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业投人不足等问题。我国农业在生产规模、基础设施、外部环境、价格、质量、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劣势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外农产品的进入也将冲击国内市场。因此,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便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入世后,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 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 黄箱支持” 而多多增加“ 绿箱支持”
三、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资农业的总量不足
“五五” 期间,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为: 13.2%,“六五”期间下降到9.5%,“七五”期间下降为8.4%,“八五”时期平均为8.8%, 比“七五”时期略有回升。1996~ 1998 年为
10.7%。从以上的一系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剔除水利费用、气象费用(水利气象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农业投入年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这与同期国家财力连续几年增长1000亿元的格局是不相适应的。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保持在10%左右.由于财政投入农业的比例较小, 因而很难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2、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 挪用挤占现象严重
建国以来, 政府对农业投入往往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在短期内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往往不远不能适应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的市场需求。国企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 已成为阻碍国企增强活力的关键因素
3.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面临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现有激励约束制度安排难以规范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 财政农业投资两大主体行为冲突日益突出
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分税制的逐步推行,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独立人格被不断强化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结构。由于独立利益的增强,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两大主体行为出现了“ 合成谬误” , 即地方政府的“ 理性”投资行为与中央政府的“ 理性” 选择往往不相一致。地方政府都希望在中央的财政农业投资安排中分配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从而将自己的可支配资源配置到其认为边际收益更高的环节。在上世纪最后10 年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按现价计算增长了3.52倍, 而其中农业支出仅增长了213 倍,且其在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占比重在1994年达到58.5% 的最高峰值后一路走低, 至2004年已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财政农业投资监督约束力度减弱, 由于地方政府拥有支配资源的权利越来越广泛, 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和中央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中央为了激励各地在发展经济方面“ 各尽其能” 也就相应放宽了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硬约束“信息不对称” 和“搭便车”不仅加大了中央政府检查监督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行为的成本, 中央政府的预期净收益也随之降低。出现此类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和综合发展目标,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制度安排。
四、改善财政农业投资的几点建议
财政对农业投资要以“ 多予、少取、放活” 为指导思想, 以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通过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的选择运用, 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
1、加大政府农业投资的力度, 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把该收的收人收回来, 同时要不断提高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 为支农提高较充足的财源;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 为财政支农留有足够的资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有关法规, 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速度, 至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改进财政支农方式,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今后, 在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同时, 更要重视改变财政投资的方向,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突出支农重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投人、而依靠市场和非政府部门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关键环节上。
1、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以及资金投入大、回报期限长的特点, 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 所以使之成为政府必须予以着力提供的公共产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向应主要集中于: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重点是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支持发展节水农业,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和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在优化农产品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大大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才能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造新的需求, 开拓新的市场。“ 十五”期间, 应将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逐步增加到占农业GDP的0.7一15%, 将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资增加到相当于农业科研投资的2 一2.5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不应以“ 财政预算有限”为由,弱化政府对农业科研进步的支持。要保证科技支农资金规模, 财政用于农业
科技方面的资金增长幅度要高财政支出资金的增长幅度。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农业科研成果与技术项目应用的支持, 如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步伐。其次政府必须担负起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 增加对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要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进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农业发展等,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风、水、沙对土地的侵蚀, 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可耕地面积。
3、建立财政职能监督机制, 确保国家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发挥的保证手段。要进一步健全支农资金预算安排、执行、使用、项目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确保财政支农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首先, 要依法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农业投资进行监督检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 不仅要在大会期间认真审核政府的预决算报告中农业投资的比重, 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监督检查预算的实际落实情况,保证实际投资与报告一致。其次, 要加强社会监督。可由各级人大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部分成员牵头, 广泛吸收农民代表、政协委员、各专业工作者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代表组成, 赋予这个组织相应的监督检查权力, 督促政府的农业投资及时全额到位。最后,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各新闻单位不仅目光集中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 同时要将视线转移到关系经济未来发展的农业问题上, 最主要的是财政对农业的投资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郭永芳.完善财政农业投资政策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0(5).2.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1.(9)
必要性对策 篇3
【关键词】师德 师风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1-01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习主席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离不开老师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通过老师高尚的品德去引导、塑造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生求知成才的需要
老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德师风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老师的职业道德是决定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学生心中,老师是求知途中的指路明灯,受老师的影响选择前进方向。学生从老师的身上不仅学到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式。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高尚的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并懂得为什么而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对己有利、对国有用的人才。若一个老师自身品行差、作风不好,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对学生发表错误言论,差别对待学生,甚至辱骂、体罚学生等不当行为,就会对学生内心造成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厌世的心理,对学生的人生之路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需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老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学生。才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才能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教育工作,才能不辱自己所承担的神圣教育使命。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只有具备优良师德师风的老师,才能坚守并热爱这份清苦的教师职业,并满怀喜悦的感受因学生成功而体现的成就。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教师积极工作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貌。学校引进和培养老师,不仅要注重对老师知识能力的考核,还要注重对老师品德和作风的考核。师德师风考核,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老师工作过程中实施全程考核。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学风,才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校风,从而推动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师风、学风、校风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不好,将对学校学风和校风造成消极影响。老师不好好教、学生不好好学,学校的教学秩序就会陷入混乱,长此以往,学校声誉受损、发展受限,整体陷入不利局面。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规划和投入,营造完善师德师风孕育和生长环境
通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学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为师德师风的孕育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化网络办公教学系统建设,为教师查阅教学资料、撰写學术论文、实施网上办公提供便利;二是加强现场教学场所建设,在教室内备齐教学设备,为教师的现场教学工作做好全方位保障;三是加强教师办公环境建设,使教师能够舒心愉快地备课以及批改学生作业。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省市区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在学校内部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比武、教学竞赛等活动,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促使教师提高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在彼此竞争中不断成长;三是通过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巡回报告等主题活动,或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不断宣传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二)加强监督和领导,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约束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价值引领,教师基本遵循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因此开展师德师风考核,规范教师的行为。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职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德师风的考核:①爱岗敬业、热爱学生②依法执教、严谨治学③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并将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和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必要条件。若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得评优、晋升职务,并扣发绩效工资。若违反师德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处分或撤销教师资格、甚至解聘。师德师风考核优秀的,在职务评审,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提高师德师风规范和遵守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必须要树立师德师风的规范和遵守意识,认清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领会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比如:召开师生座谈会,收集师德方面的存在问题;明确师德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好书,育好人;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安排观看一些师德师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帮助提高道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要求教师对照检查自身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制订提高自身师德水平的计划;结合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评比师德成果,树立师德楷模,巩固发展教育成果等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教育和引导,在广大教师中培养提高师德师风的规范和遵守意识。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根本。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要求自己,要能够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新时期学校教育者的崭新形象。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懈的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谈话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4期
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及对策 篇4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
所谓的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与财务制度, 通过记录、计算、分析与检查等方式监督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 使其可以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会计监督工作是由被授权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负责, 会计监督是一种权利约束机制, 会计人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进行监督工作。
根据法律规定, 任何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都必须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负责。具体来说, 内容主要包括对会计凭证、报表、资料与账簿的审核与监督, 进而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提升其合法性。除此之外, 还必须要加强对单位资产与资金的监督, 进而提升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强对财物收支、成本费用、获取利润等进行监督, 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二、会计监督的目的与作用
(一) 会计监督的目的
为了提高资产的完整性, 使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提升工作的效率, 降低风险, 必须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监督体制。会计工作是界定多方权责的核心, 因此, 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与公平性, 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法律, 维护多方权益。
(二) 会计监督的作用
近几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但处在转折阶段的会计工作也必须要调整步伐, 发挥其真正功效。
1. 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
法律是经济活动必须要遵守的依据, 而会计监督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 进而提升财经法律的效率。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 会计工作是所有财务活动的关卡, 因此, 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是防范违法违规的重要保障, 是确保国家财产完整的重要基础。
2. 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
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会计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单位的经营管理, 促进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会计监督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 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同时, 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减少经济损失。
3.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国有制度改革的加快,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更新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由于改革步伐过快,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随之而来, 数额还在不断增多, 犯罪的形势也在增多, 同时还存在监管难题, 因此, 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会计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4. 减少偷税漏税
税收工作是调整国家财富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杠杆, 但作用有限。受到利益等因素的驱使, 偷税漏税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 主要就是由于法制不够完善, 执法力度不足, 会计监督不力等等。因此, 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现有的制度是改善这一情况最主要的措施, 也是减少偷税漏税最主要的对策。
5. 避免会计失真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导致会计失真情况增多, 虚假报表、虚假信息十分普遍, 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秩序, 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 因此, 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方法。
三、会计监督工作的漏洞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各个单位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 一些单位或个人受到利益驱动, 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情况十分常见, 导致工作十分混乱, 信息失真, 影响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同时在理论的认识上也存在错误的认识, 导致监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的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首先, 作为国家法律的维护者, 会计人员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相关的工作, 维护国家与集体的利益。其次, 作为单位的管理者, 会计人员要以单位利益为首要考虑, 同时要服从管理者的意识, 监督职能无法单独行使,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职能, 导致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也限制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好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体系不够完善、内控制度失调, 监督界限不够完整外, 还存在着会计主体不明, 单位主体对会计职能认识不清, 财会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执法不严等情况。影响会计工作的方向, 无法独立开展工作, 影响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一) 理论依据
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展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 在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范围内进行的。目前, 我国所执行的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经济工作的规范, 是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会计监督涉及范围较广, 使得其利益关系较为复杂, 会计人员在进行监督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遵守我国及其单位自身法律法规, 必须维护国际与社会公众的多方利益。除此之外, 还要肩负宣传法律的责任。会计监督过程中还必须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 对干扰职责还必须实行管制, 对违法行为则必须要追究, 要以发挥我国的会计监督职责为目标,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二) 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 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企业飞速发展, 实现了产权清晰, 权责分明, 政企分开的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 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完善, 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构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是法制经济, 不论是股份制的公司, 或者是合资企业, 还是股份公司都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 规范经营行为, 依法实施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因此, 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核算的基础, 如果只实行独立核算, 那么会计监督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因此, 会计监督必须在核算中进行, 及时且有效地开展会计监督, 二者互相作用, 形成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使相关部门及国家做出准确且合理的预测, 做出最佳决策, 提升竞争力,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需要, 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 更是推动经济效益提高的保障。
五、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会计监督职能对整个行业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 甚至影响整个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 对此, 必须要引起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 建立并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 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配置与职责进行, 掌握好权利间的平衡, 明确权责, 成立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 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与责任追究制度。而对于企业的负责人, 在确保经营决策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 同时又要对单位的经济行为效益与廉洁进行监督。建立一系列主体明确, 且可操作的决策与责任追究制度, 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使经营者的才智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权责的结合与统一。
(二) 强化素质教育, 增强监督职能
唯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 做好监督工作。因此, 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队伍的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素质, 提升其整体水平, 使会计人员在掌握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 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为、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规范。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 建立并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 实行科学监督与管理, 强化对单位经济活动与资金的监管。最后是拥有公共权利的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的主导作用, 减少违法违规现象, 避免犯罪, 减少浪费, 进而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内控与外控需求。
(三) 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理论与立法建设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构成来看, 对会计法相对不够重视, 尤其是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比较笼统, 对突发的经济变化无法适应, 这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所采用的理论都是从宏观体制角度考虑的, 这促使我国的宏观理论快速发展。但会计监督理论只是一个微观经济理论, 如何与变革中的微观经济体制结合, 用来指导会计实践, 这是至今困扰我国会计人员的一个首要难题。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法律的发展, 使得法律法规漏洞百出, 无法应付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 使其可以涵盖多个方面, 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具体来说, 必须要做到权责分明, 明确分工, 除了要明确会计人员所要执行的责任, 还必须明确对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责任, 立足自身, 完善自身的监督水平, 提高立法水平, 推进我国会计法律的发展。
(四) 会计监督工作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近年来, 我国的各个系统都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水平, 信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水平不断提高, 与财务、业务不断融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在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管理方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弊端, 新的问题, 原有的管理理论肯定无法适应, 对此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也面临着重新的设定与优化。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个会计工作人员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适应环境的变化, 推动我国会计监督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 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 要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 拓宽监督的责任范畴, 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 进一步明确各流程与工作步骤, 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 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其次, 要打破传统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 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 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这是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都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 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在法制环境下进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监督水平, 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宇.浅析会计监督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 2011 (8) .
[2]黄婷.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与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2) .
[3]文书云.浅议企业改制后的会计监督[J].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 (5) .
[4]陈灿华.关于对企业会计监督的若干思考[J].中国外资, 2013 (1) .
必要性对策 篇5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提出低碳经济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人
类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人类保护的地球的客观需要。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在资源和粮食供应等相继出现问题的同时,能源消费及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断被人们认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即已经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已经不长。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此外,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将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如果说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我国从“九五”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普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继续将GDP作为发展的全部,甚至以出口廉价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它们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我国的资源将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然占60%以上,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我国的汽车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国在低碳领域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低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国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将之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使之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度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对策
1.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
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能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4.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5.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8.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9.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
10.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必要性对策 篇6
关键词:电网;风险管理;必要性;问题;对策
1.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已取得较大发展,然而电力行业作为一个高危产业,对电网运行实施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提高电网风险管理能力可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国家利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就目前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提高电网风险管理对策,以期为电网风险管理工作起到帮助作用,从而实现电网的高效运行。
2.电网运行的风险特点
2.1风险的发生具有连锁反应:电网运行过程中,伴随着诸多风险因素,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大有不同,这些风险因素一旦引发安全事故,则会产生连锁反应,并诱发其它风险因素促成安全事故,从而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行成巨大威胁。
2.2导致风险的因素种类多:致使电网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大多以自然灾害、经济因素和设施故障等为主,如风雨天气会对供电网络造成破坏,同时人为偷盗电缆直接引起供电网络出现故障。
2.3电网安全风险后果危害较大:电网运行逐渐实现自动化,电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情况下,一旦出现电网安全事故,则影响范围较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
3.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必要性
3.1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电网运行方式及生产管理的考察,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各类隐患,时时掌握运行操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同时留意社会环境对电网的影响等动态风险。(2)风险评估:对各类安全隐患运用仿真计算、统计和管理评价等手段进行风险程度的计量,从而确定风险标准,风险具体分为三种:不可接受、可接受及可忽略,从而实施分类建库管理。(3)整改与控制:对于不可接受的安全隐患,应该立即采取技术手段予以整治,可接受的安全隐患视技术经济合理性予以整改,要选择安全效益最优的方案,重新评估剩余风险。(4)实时监控与管理:监控整改后剩余风险的发展,提前开展风险辨识,并通过二次系统自动装置实施运行调整及超前控制;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机制,加强日常演练,在事故控制在初期,尽量降低损失,及时恢复供电。
3.2必要性:电网运行风险管理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要求,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理除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风险发生,还可以促进电力系统的创新,充分满足日益增长需求,总之,加强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监管机制存在缺陷:随着电力系统改进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电网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监管机制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电网运行风险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不能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很难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2缺乏开放性的风险管理工具:电网风险管理除了需要有完善的风险监管系统,同时还需要检测风险监管系统和开放的监管模式,目前开放性的风险管理工具严重缺乏,难以全面的挖掘与管理风险体系,所以不能很好地实现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目标。
5.提高电网运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途径
5.1建立健全电网安全工作机制:电网风险不仅属于企业风险,同时属于社会风险,所以,要抓住当前重视安全机制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电网风险的可怕,从而营造出关心电网安全的舆论氛围,改善电网安全运行的外部环境,此外,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内外协调的电网工作机制,电网各区域的协调机制和电网管理提升的研究与创新机制。
5.2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电网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时遇到重重阻碍,如树木和线路、建筑物和线路、铁路与线路等现实矛盾,所以,在电网总体规划时,需将电网纳入到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各项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5.3树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开展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电力企业需要树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及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确保电网风险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树立并落实科学的电网安全观,积极打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网安全文化,树立“可控、在控、能控”安全观,强化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积极树立“真诚服务、共谋发展”发展理念,树立“诚信守法、廉洁经营”的良好形象;坚持依法治企,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切实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文化。
5.4构建多视角可视化的风险信息管理: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多视角、多层次、可视化的风险信息管理,以此实现管理工作、电网运行等同步监管与同步跟踪,多视角、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信息可以为不同部门及不同的人员提供可视化的运行管理方案,从而确保电网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5.5加强电力设备的维护:电力设备作为电力系统工作的基础,加强电力设备的维护工作作为确保电网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力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与检修;做好电力设备的升级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人民及企业的用电需求;用电高峰时段,需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工作,认真落实日常监测,特别对容易发热的相关设备,需及时监测其运行状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确保夏季用电高峰的平稳度过。
5.6完善事后评估体系,构建动态评估系统:静态评估作为当前电网运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应用较广的一种评估方法,大多采用离线计算,离线计算的弊端表现为只能对某一时间点实施风险评估,而电网运行风险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静态评估方式难以有效跟踪变化,所以,需要采用动态评估系统及时全面地掌握电网运行风险,目的为更好地改善电网运行状态,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7重视电网运行风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电网运行全面风险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不过人才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各电力企业需提高认识,对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财务、法律、经营等不同业务领域的培训,并结合电力企业特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教育,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着力培养全面风险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为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防线。
6.结束语
电网的特殊运行规律决定了必须对其运行风险实施科学地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对电网事故的应对能力。(作者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西安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健群.电网运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分析[J].河南科技,2013.
[2]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
[3]张丽英,乞建勋.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华东电力,2009,37(10).
[4]陈辉.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研究[J].机电信息,2014.
[5]塔格日勒图.电网运行方式的风险管理浅析[J].科技资讯,2013.
[6]杨小卫,崔长江.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和预警[J].广西电力,2009.
[7]张雄.電网运行的风险与控制[J].科技资讯,2003.
深化金融风险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 篇7
一、深化金融风险教育的必要性
1. 主观思想认识方面。
当前, 银行中有些部门和网点在主观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部门和网点重规模轻效益, 重份额轻管理, 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发展方式粗放, 短期行为突出;有些部门和网点存有“谁先规范谁吃亏”的顾虑, 尽管主观上有规范的愿望, 但又不愿率先规范, 因而瞻前顾后、观望等待;有些部门和网点发展视野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 似乎除了迁就客户和降低收费标准之外, 再无别的办法;有些部门和网点甚至把规范与发展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
2. 管理方面。
由于经营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倾向, 金融单位过分强调规模和市场份额, 不注重内部控制与管理, 有章不循, 甚至无章可循。有时上级的要求和规定到了基层, 制度形同虚设, 要求也苍白无力。有的金融单位对规范管理的要求视若儿戏,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些金融单位的负责人, 甚至是主要负责人, 不仅自己不率先垂范, 而且纵容、包庇和容忍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行为。
3. 行业竞争方面。
目前, 金融案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主要表现为:案件发生地点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涉案主体由基层负责人转向了从上到下的每个层次;作案手段由传统的现金出纳等柜台业务转向了信用卡、理财卡、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和手段。现在发生的案件具有隐蔽性、智能性、连带性和复杂性, 给案防和查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 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旺盛, 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小民营企业, 因为通过合法途径能够满足其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少之又少, 他们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银行的工作人员身上, 银行工作人员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明辨是非和抵制诱惑而被人利用甚至内外勾结, 其结果可想而知。
4. 风险意识方面。
主要表现为:员工风险意识淡漠, 银行内控监督不力。从近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 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 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 涉案金额大。这些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有社会环境的原因, 特别是经商热、炒股热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更主要的还在于银行内部管理不严、用人不当。在银行内部, 一些领导经营管理思想上存在偏差, 重经营轻管理, 重存款轻结算, 重效益轻风险防范, 忙于应付日常事务, 疏于管理和监督。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 金融案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 有章不循, 怀有侥幸心理, 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 笔者认为, 深化金融风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深化金融风险教育的方法
1. 加强制度学习。
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要加强合规文化、风险文化教育, 培养员工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意识, 提高他们自觉执行交易行为标准的积极性和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及风险防控意识, 杜绝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发生。总体来说, 一个单位执行规章制度的好与坏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方式, 如果常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那么该单位的管理就会松懈, 个人对自己要求不严等不良问题就容易出现, 案件就常会发生。因此, 规章制度一旦建立, 全单位上下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尤其是各级领导一定要带头执行, 使广大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从一些案件中可以看出, 如果个别主要领导搞个人说了算, 主观武断, 逆规定程序办事, 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给案件的发生埋下祸根。因此,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有严肃性, 全单位上下必须做到令行禁止, 不能时紧时松, 更不能文件下发后不了了之。
2. 实施员工行为动态管理。
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员工所思、所为, 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思想行为动态分析与管理工作, 坚持把员工思想行为动态分析作为防范员工不正当交易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及时发现不良苗头或倾向, 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及时化解风险和隐患。
3. 突出检查和监督重点。
要将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阳奉阴违、屡查屡犯的岗位或人员, 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反复检查, 直至全面整改。
4. 不断加大检查处罚力度, 依法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要标本兼治, 注重治本。同时, 一定要真正落实对于坚持规章制度和敢于检举揭发违纪违法行为的工作人员的奖励, 真正发挥广大员工的监督作用。
三、深化金融风险教育应把握的要点
深化金融风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大力协调配合,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及时总结案件、案例, 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等方式, 不断深化风险教育工作。
1.把风险教育纳入员工教育总体部署。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正面教育工作, 将其摆上议事日程, 作专门的研究和统一的部署。对每一年度或每一阶段的风险教育, 都应当有计划, 有安排, 有落实, 主管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内部信息刊物、网络等舆论宣传工具的作用, 创建警示教育专栏、网站等, 加强对各单位、部门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努力形成防查案件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3. 把握风险教育的时效性。
目前, 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迅速, 金融新产品不断出现, 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及时归纳总结新业务、新产品中存在的关键点、风险点, 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总结, 不断更新风险教育的内容, 使风险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员工, 不断提高风险教育的实效性。
4. 加强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一是强化银行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 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防范道德风险。二是从频度和深度上强化员工业务知识培训, 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紧密结合最新的涉及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学习, 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银行员工票据业务操作的技能技巧培训, 提高员工有效识别真假承兑汇票和各类诈骗手法的水平。
5. 树立风险防范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先进典型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是广大员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 借助榜样的力量, 把诚信、敬业精神的感召变为具体的行动, 对于防查案件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一个成功的先进典型, 尤其是身边的典型给员工的感觉直观而真实, 释放的正面效应会更强烈、持久。如金融系统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合规操作标兵、以先进人物命名的工作室等, 既使干部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又借助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四、深化金融风险教育对防范案件的作用
笔者认为, 金融行业中的违规行为分为故意性、营销性、政绩性和习惯性违规4类。这4种违规行为为什么总是前查后犯、改了又犯、屡查屡犯, 除了它们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顽固性外, 最根本的还在于员工风险意识不强, 领导重视不够, 治理不力。因此, 只有深化金融风险教育, 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 让员工从思想上形成必须合规操作的意识, 认识到防范风险绝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具备风险意识, 人人都要关心风险、把握风险, 人人都有责任去控制风险。树立“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的思想;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 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全体员工要自觉地用金融法规和内控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努力创造一种浓厚的内部文化氛围, 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前查后犯、改了又犯、屡查屡犯等问题, 降低重大违规和案件发生率。
溧水绿茶品牌创建的必要性及对策 篇8
1 创建溧水绿茶品牌的必要性
1.1 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需要
溧水县是南京市茶叶生产、加工的大县, 茶叶经济具有相当优势。2009年溧水县每个镇都有茶场, 总数达到43个, 茶农1.2万户, 茶园面积1 666.67 hm2, 产业总产量591 t, 总产值7 300万元。茶叶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总量中虽然比重不大, 但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产销相对稳定, 经济效益较好。因此, 深受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重视, 是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重要门路, 其发展前景看好。
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重构竞争优势的需要
面对周边茶叶消费持续升温和外地茶商以自有品牌抢占市场、插手产区的竞争, 溧水茶叶必须摒弃低价竞销的竞争手段, 稳定和提高溧水县茶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口碑, 树立溧水茶叶的品牌优势。
1.3 建立茶叶强县的需要
通过打造品牌,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益, 实现良性循环。只有拥有几个具有地区影响的知名品牌, 溧水绿茶才能真正打响, 产茶大县才能成为茶叶强县。
2 创建溧水茶叶品牌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2.1 优势
一是有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溧水县属低山丘陵地区, 亚热带气候, 境内山清水秀, 河湖纵横, 生态优良, 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经济林果示范县, 是南京的南大门, 生态条件优越, 是茶叶生产的理想之地。二是有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以炒青为主的大宗茶和以雨花茶为主的名优茶, 门类齐全, 特色明显, 竞争力强。三是有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溧水是南京市茶叶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县农业局、乡镇农服中心都有来自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大、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茶学专业的技术员, 他们和每个茶场都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创新能力强, 推广体系健全, 科技对茶叶生产贡献率较高。四是有品牌建设的基础。已有一批茶叶品牌获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 通过省农委组织的“陆羽杯”和南京市雨花茶评比, 年年不断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名优产品。
2.2 制约因素
一是茶叶无性系良种比率低, 加工条件简陋, 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茶园仍以有性系群体品种为主,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总数的20%, 与肯尼亚 (100%) 、日本 (78%) 等主要产茶国和国内福建 (70%) 等仍有很大差距。相当部分茶场加工环境简陋, 设备陈旧, 连续化、自动化加工难以突破, 已成为茶业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二是茶叶生产活化成本高, 茶叶采摘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亟待加强。茶叶生产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全县80%的大宗茶采摘、100%名优茶采摘和25%名优茶加工依靠手工作业, 大量的季节性劳动给生产安排带来困难;同时, 由于劳动力工资高带来茶叶生产的高成本, 已开始影响到溧水茶叶的发展。三是茶叶产业市场主体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溧水县茶业产业的经营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 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面有限, 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不利于品牌打造。四是茶叶品牌数量多、规模小, 但能走向大市场的品牌少之又少。尽管溧水茶场数量很多, 但不是每个茶场都有注册商标。没有自己商标的产品, 只能依附于其他企业, 在市场上没有经营主动权。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地区的产品质量的提高。
3 对策
3.1 加快区域性公共品牌培育, 奠定溧水县茶业品牌基石
从2008年起, 在领导的重视下, 在茶业同仁的帮助下, 在茶叶产品种类上大做文章, 在针形雨花茶的基础上, 开发研制了单芽扁形茶———秦淮仙子, 这一公共品牌增强了品牌发展的活力。
3.2 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 确保溧水茶叶绿色安全
质量安全是品牌的生命线, 要充分发挥溧水县茶区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 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严格茶园投入品管理, 推进QS认证, 确保溧水县茶叶卫生安全[1,2]。
3.3 重视专业合作社建设, 提升溧水县茶产业组织化水平
专业合作社在茶产业中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 它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茶农, 改变了以往千家万户做茶、卖茶的格局, 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五统一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石和可靠的载体。
3.4 挖掘文化休闲功能, 开发深加工产品, 延长茶产业链
南京作为雨花茶的原产地, 溧水县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要重点推出一批茶文化、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 将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 丰富文化内涵。同时, 要重视茶叶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拓展茶功能, 延长产业链, 推动溧水县绿茶品牌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4]。
摘要:论述了溧水绿茶品牌创建的必要性, 分析了溧水茶叶品牌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溧水绿茶,创建品牌,必要性,优势,制约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耀华, 赵开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襄樊高香绿茶大品牌[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11) :2937-2940.
[2]蔡烈伟, 陈升梅.打造强势品牌提升产业活力——对邓村绿茶铸造驰名品牌的思考[J].茶业通报, 2008 (1) :24-25.
[3]江用文.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的思考[J].中国茶叶, 2007, 29 (4) :4-5.
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对策建议 篇9
所谓产业升级, 其含义有二:一是指产业结构, 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或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 一国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呈现一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优化完善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二是指产业个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得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 或者说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
二、中国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目前, 中国1/3国土已被酸雨污染, 主要水系30%成为劣五类水, 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或劣三级, 市民呼吸不到清洁的空气。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 空气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 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另一个数据是, 到2020年, 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 900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意味着如果届时中国仍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 全部用以补偿这一项还不够。
中国工业和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 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统以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继续发展, 受到了人力与自然资源成本上升的制约。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 土地、矿产、石油等价格都在上升;从人力资源角度看,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被城镇工业吸收殆尽, 而且人口老龄化时代已到来, 年轻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减少, 这使“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在跨入“高成本时代”的东南沿海迫切需要产业升级, 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 要走出人力、资源依赖型道路, 提高技术等无形资本的作用, 要以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和资源。
三、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 对中国政府而言,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推动产业升级
1.大力发展国家高新区, 广泛的集聚创新资源, 不断地改善技术创新环境,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才能有效承接国际研发转移, 高新区可以集聚一大批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资源, 正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集群, 将成为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头。以加快中国更进一步融入全球制造网络、不断向制造业价值链的上游推进的进程, 提升中国在全球加工产业链中的价值, 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向中附加值或较高附加值的转型。
2.积极运用财政杠杆, 支持产业升级。制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
(二) 对中国企业而言, 产业升级的内容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企业技术升级。企业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机制, 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中小型企业可以建立联合研发中心, 通过市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兼并、联合等资产重组方式, 尽快形成若干有技术开发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在国内外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 或与跨国公司联合设计和开发。企业要扩大技术引进和对外技术合作, 同时要加大引进技术中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比重, 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加强技术创新。
2.企业品牌升级。市场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品牌的竞争。一是要创造卓越的产品品质, 因为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和灵魂;二是企业要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 有效地建立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 在消费者心智中占住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三是通过纸媒和电视等各种宣传渠道, 不断提升品牌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度。四是通过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要加快新产品研发, 不断创新, 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始终为消费者提供其核心利益。
参考文献
[1]陈英.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动态经济学——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6) .
[2]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 2007, (6) .
必要性对策 篇10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要性,对策
0 引言
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第2条规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保证各部门经济活动协调有效地运转的必要条件。当前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与控制, 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1 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不但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而且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1.2 会计履行其基本职能的需要
会计有反映核算、监督控制的职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只有真实地反映核算, 才能有效地实现监督控制;只有有效地监督控制, 才能反映正确的信息。内部会计控制是在处理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的。
1.3 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推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因此, 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2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2.1 树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首先, 企业单位负责人, 要认真学习《基本规范》和《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 因为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而且还要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 由于财务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也要认真学习《基本规范》。最后, 企业员工也应了解《基本规范》的内容, 积极配合好企业领导与财务人员的工作。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才能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2.2 健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严格划清职责, 使各部门、岗位、会计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候, 需要遵循: (1) 全面系统原则:内部会计控制, 可以是事前控制, 也可以是事中反馈控制;既要有纵向控制, 也要有横向控制;既要对总指标进行控制, 又要对分指标进行控制。会计控制如果不强调全面系统, 就不可能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及时性原则:会计控制及时性指会计控制标准的制定和下达要及时;测量经济活动的执行结果和信息反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要及时;纠正偏差要及时。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控制应将事前控制、事中及事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从时间上形成一个严密的、连续完整的控制体系, 一旦发现问题, 就及时加以控制、改造。 (3) 归口分级控制原则:会计控制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控制原则, 以财务部门为中心, 将各部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 归口分级、落实到人, 把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置于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控制之下。 (4)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会计控制应贯彻经济利益原则, 正确理解、应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对会计控制过程中责任归属的确定, 应遵循责权对等的原则, 将会计工作的责任与会计人员的责任区别开来。
2.3 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同时, 要重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部门要对制度的可操作性负责, 不能只管制定, 而成为脱离企业实际、无法执行的一纸空文, 做到在制定制度时要尽量细化, 职责明确具体, 从而使各项会计控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执行到位, 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既相对稳定又能随业务发展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机整体。
2.4 加强内部审计,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在防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 更贴近管理, 熟悉情况, 能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其次,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维护企业的利益而存在, 内部审计有更强的责任心, 也有充足的时间从多角度、多重环节、采用多种方法, 进行内审外调, 提高审计效果。此外, 还应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机制。运用现有的一些法律规范, 对不利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 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 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 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 (特别是上市公司) 违法违纪行为曝光, 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5 全面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素质
必要性对策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文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50-02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易经》中就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可见,人文教育即文明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强调人如果文明而有节制,有助于推行教化,促进社会昌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人文教育强调的就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就是关于如何提高心理品质、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性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培养内在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熏陶、感染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固定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
二、重庆市(以下简称“我市”)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中职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各自为了生存发展,也不断调整专业,加强管理,突出特色,但培养的人才质量始终难以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结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究其原因,这与学校的课程开发设置特别是人文教育的开展不无关系,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社会信誉。所以,在中职学校大力宣传和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1.加强人文教育,是由中职学校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中职学校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培养行业企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及角色转变的能力等。而这些品质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学校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重视人文学科的设置与教学,坚持人文精神的灌输与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文价值观,让优秀的品质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永恒的信念与追求,最终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新型技术工人,这样才能实现中职学校的社会功能。
2.加强人文教育,是由我市中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目前,我市中职学校间的竞争不再只是“硬实力”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软实力”方面,如学生的流失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职业技能鉴定过关率、学生参赛获奖情况、学生论文发表及科研成果、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等。这些“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稳定的思想情绪,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学生优秀的个性潜质,离不开学生完善的人格魅力,这些都需要中职学校长期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
3.加强人文教育,是由我市中职学生的现状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市中职教育由于评价机制的问题,片面强调简单专业技能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遭到轻视,造成中职学生违规违纪严重,如打架、下暴、早恋、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责任,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职学校为了实现其育人功能,应该用人文的关怀与人性的温情来帮助中职学生走出被人鄙视的阴影,用平等与尊重、理解与包容的心态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判断是非丑恶的能力,只有让他们心中有理想和良知,学会宽容和理解,具有承受失败和打击的能力,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校园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才能实现。
4.加强人文教育,是由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决定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教委关于“五个校园”的精神,都倡导终身教育和人文教育,要求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要求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以提高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也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贯彻《纲要》和建设“五个校园”作为推动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以期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提升重庆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和吸引力。
三、加强我市中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对策
1.转变办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中职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加强人文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倡导“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更是中职学校自身丰富内涵、打造品牌和提升社会信誉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提倡人文管理。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与关怀,从而打心底的热爱学校,服从学校管理;②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增加人文考核内容。科学、可操作的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③改革课程体系。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与专业特点,改变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缘地位,适当提高人文学科的课时比例,引导学生对人生、人性、人格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营造人文氛围,促进人文升华。马克思也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校园必须要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校园人文气息的熏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打造优美的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张贴古语哲言、开展高雅的校园活动等,这些都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②依山取势,因地制宜,挖掘和完善校园文化景点,并从形式、命名、风格上赋予丰富的人文内涵;③加强图书馆、校史馆等建设管理与开发工作,不断增容提量,强化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人文气息的厚重。
3.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教育水平。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贯穿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传播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必须提高人文教育理念。可从以下探索:①提高教师自身人文修养。一方面,学校应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对教师实行准入与考核;另一方面,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自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理念,真正将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②采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放下传统的权威与尊严,用平等、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采用讨论式、谈话式、辩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③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并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炼和挖掘专业课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④注重人文学科教师的培养。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中职学校应该以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主,文化课可有可无,所以,应该增加人文学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
4.开辟第二课堂,丰富人文教育形式。开展人文教育,必须采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①寓教于乐,坚持活动育人。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艺术节、人文讲座、经典赏析等,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②组织学生走进工厂社区、田间地头等参观访问,感受社会,体验生活,认识现实;③组织义演、义卖、义务劳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各种社会活动,丰富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形式;④利用学校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到三峡博物馆、白公馆、渣滓洞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⑤利用传统节假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特殊时机,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亲情教育和感恩教育;⑥加强时代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把握时代人文精神的脉搏。
中职教育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评价机制,提升人文学科的地位,增加对人文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一定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中职学生真正成为德智双全、身心两健、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和一定专业理论的实用型人才。也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能生机勃勃,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旭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刘小英.浅析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和提高[J].流星之家,2004,(10).
[3]陈建华.对职业教育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3,(3).
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 篇12
一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幼儿园将儿童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服务对象, 一切工作皆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幼儿园方面还是家庭方面, 都对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有必然要求。
1.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重要规定
家园合作的幼儿教育策略不仅是幼儿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来的实用办法, 更是相关的幼儿园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明文规定, 是当前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必行之策。如在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对家园合作说明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 在许多专业的幼儿教育书籍中也对“幼儿、教师、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幼儿园、社区、家庭合作的内容、方式和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书中指出“家园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基础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全面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家园合作指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双方以幼儿为主体, 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 通过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完成幼儿教育工作。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从儿童方面来看, 家园合作对促进现阶段幼儿身心健康, 推进幼儿全面发展计划大有裨益。一方面家园合作式的幼儿教育方式集合了家长和幼儿园双方面的力量, 让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衔接得更好, 使得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更为完善和完整, 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灵活、丰富、具有吸引力, 幼儿能更快乐地学习。另一方面, 幼儿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家庭生活中都能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和家长的双向互动式教育更为科学合理, 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 从幼儿家庭方面来看, 家园合作计划能增加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能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更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一方面, 家园合作需要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家长能从教师和互动活动中更为详细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和交友、娱乐等情况, 同时也能减少家长对孩子不必要的担忧。另一方面, 家长还可以在家园合作计划之中学习到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 家长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获得教育与成长, 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第三,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 家园合作能使幼儿园的教育更好地得到幼儿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有助于促进幼儿园幼儿教育策略的实施、施行。家园合作计划的开展同样是幼儿园改善办园质量、办园条件的重要措施, 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此外, 家园合作也是目前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实践方式, 是现代化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主要对策
幼儿园在具体实施家园合作方式时总会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为避免这些不同之处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影响, 幼儿园在开展家园合作计划时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 加强管理, 将家园合作计划制度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园合作进行制度化管理能让家园合作变得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和合理化, 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合作项目时也能做到有理可依, 有据可靠。如幼儿教育家园合作的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家园合作的实施和执行办法也有所概述, 在纲要中将家庭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需要在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下与家长一起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还有幼儿园根据理论和现实依据制订的本幼儿园家园合作制度也是家园合作制度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可包括: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论述、家园合作细则以及在家园合作之中家长和幼儿园分别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
2. 积极提升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
成功的家园合作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努力, 但是很多家长在家庭之中不缺少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 却不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导孩子的能力。这些家长关爱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 缺乏系统管理, 不够科学, 常常无法实施正确的幼儿教育, 有时候甚至会起到相反的阻碍作用。为此, 幼儿园在实施家园合作计划, 与家庭合作开展幼儿教育时便需要从家长入手, 提高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
首先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需要进行改变, 要重视三个方面内容: (1) 重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2) 重视幼儿教育中家长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 (3) 家长重视科学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以观念指导行为, 促进家长的全面转变。具体办法包括:幼儿园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让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 借鉴幼儿教育经验、学习幼儿教育技巧, 从而提升自身的幼儿教育能力。
3. 幼儿园积极开展多类家园合作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家园合作计划之中位于主动地位的幼儿园应积极开展各类以家园合作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调动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第一, 开展幼儿学习成果展以及汇报表演等活动。这类活动以展示幼儿园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为主, 能将家长最想了解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最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来。家长可以在这类活动中, 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也是对幼儿园教育成果的一种肯定。孩子也能从家长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鼓励、赞扬和肯定。比较常见的形式包括:节日的汇报演出、绘画、儿歌等才艺展示活动等。
第二,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校内展示平台。幼儿园的校内展示平台是幼儿园对外形象展示窗口, 也是让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产生第一印象的平台。展示内容包括: (1) 幼儿园的基础信息如办园宗旨、办园方针、幼儿园基础设施、幼儿园教育现状等。 (2) 幼儿园的特色办园项目, 如幼儿园获得的荣誉奖章、最新的幼儿教育方向、方针以及一些幼儿园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资料、大型事件的信息。 (3) 家园合作相关内容的展示, 如幼儿园最新的家园合作计划;幼儿中有趣的“童言稚语”和“热点话题”。
第三, 建立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与家长在行为实践方面的合作对策, 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这一互动平台, 为幼儿园的家长与家长之间,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建立沟通渠道, 然后通过这个渠道去组织和完善如例会讨论、亲子交流活动、主题活动、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计划等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四,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建立通讯平台。整个通讯平台实现了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手机、QQ聊天等工具的帮助而建立的。通过这个平台可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和指导思想, 也能使幼儿园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通过双方激烈的思想碰撞, 借此达成幼儿教育方面的共识。
4. 确保孩子在幼儿教育家园合作中的主体性
坚定孩子在幼儿教育家园合作中的主体性, 指的是在实施家园合作时必须坚持以服务幼儿教育为目标。首先,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能展开积极合作的原因是为了孩子。其次, 幼儿园挖掘和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是为了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家长关注幼儿园的综合实力和幼儿教育水平也是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
摘要:搞好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对幼儿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两项内容, 即家庭和幼儿园, 对实现高效的幼儿教育大有裨益。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教育措施,合作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玉蓉.浅谈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意义和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0 (29)
[2]石伟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7)
[3]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