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优势(精选6篇)
必要性优势 篇1
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对于文化和信息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下, 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我国的图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的图书管理质量与日俱增, 就应该重视信息时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信息文化的储存和传输效率, 从而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给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传统图书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 传统的图书管理就是对藏书的管理和保证, 利用开展馆藏的方式对不同种类的书进行分类和编目等工作, 从而能够保证读者进行图书的查询和资源的共享, 同时还能够传递图书信息, 以上这些均是传统图书具备的特征。下文详细介绍传统图书管理的特点, 从而能够从中明确传统图书管理的不足之处:
1.1 传统图书的管理工作是封闭式的, 这种封闭式主要体现在自我建设和自我服务, 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没有互联网的帮助, 也就是说传统图书管理在集合社会资源的时候, 没办法做到及时的资源共享。而信息高速传输的今天, 这种没有办法实现资源共享的传统图书管理手段是非常落后的。
1.2 传统的图书管理以及服务是相对被动的, 读者只能够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和还书, 而图书管理人员只负责图书的保寸和管理工作, 至于图书馆中引进新的图书资源, 工作人员并没有义务去公布和宣传, 全凭读者自觉去图书馆进行图书种类的了解。但是一般情况下, 读者了解全新的图书信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此这种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会降低读者的读书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驱动会逐渐被淘汰。现代化的图书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进行主动的图书资源宣传和介绍, 能够让更多有兴趣的读者寻求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资源, 这样一来, 图书馆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市场。
1.3 传统图书馆里的服务层次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 图书馆多是由院校或城市政府的公共附属机构直接管理,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拥有比较固定的读者, 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也就没有提升建设水平的压力。久而久之, 这种服务模式就会越来越单一, 从而降低服务效率, 最终导致图书馆失去市场竞争力, 人们对其需求量也会受到影响。
2 图书管理系统应用需求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 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 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 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 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 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 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 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 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 特别是密码, 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 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 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 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 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 但是, 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 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 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3 建立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系统属于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图书进行合理化、信息化管理, 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部分。为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应率先开发与设计适合管理特征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 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 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 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 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 对于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 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 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 容易出错;同时由于数据繁多, 容易丢失, 且不易查找。数据处理手工操作, 工作量大, 出错率高, 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 由于信息比较多, 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 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 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管理员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 时间一长, 如要进行查询, 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 造成查询费时、费力。
基于这些问题, 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 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 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 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4 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图书馆有必要围绕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维度来教导读者, 让用户认识信息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 最终获取信息。信息道德是读者在获取、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法律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等,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法律知识, 及以此培养读者的信息道德。社会的繁荣和开放让公共图书馆人的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识权利无疑将进一步体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之中。
通过全文的论述, 能够十分清楚地了解到信息化图书管理非常重要, 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我国的图书管理质量, 正是由于一个国家的图书管理水平会间接说明该国家的文化建设水平, 因此提升我国的图书管理质量就是间接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人们的阅读需求量在不断提升, 这样一来就会对图书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此, 利用有效的方式完善我国的图书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而信息时代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我国的图书资源是提升图书管理质量最主要的方式, 同时这种方式效果也是非常可观的, 因此,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信息化图书管理工作, 以保证我国的图书管理系统能够全方面提升, 从而确保我国的图书信息资源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来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宋龙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及安全问题探讨[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6 (11) .
[2]程艳.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6 (24) .
必要性优势 篇2
目的语环境优势在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善于运用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课外汉语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真正融入汉语环境。
1 研究缘起
笔者从走进留学生课堂以及对留学生课后生活的观察入手,与留学生密切交流之后,发现部分留学生并没有利用汉语环境优势促进汉语学习的意识,访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利用汉语环境,例如学生会在课余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各种渠道学习汉语,但是语料的匮乏,以及教学理念对该方面的重视不够等因素也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汉语环境。当然学校的教学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理念能为学生提供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目前针对中亚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的利用是否充分以及留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利用汉语环境这一现状调查还比较匮乏,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相关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力求发现性别差异、国别差异、汉语水平差异等因素是否会影响留学生对课外汉语环境利用的语料需求,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提供更多切合实际需求的语料,结合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更快的融入到汉语环境中。同时也能为学校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环境提供微薄之力。
2 理论背景
对于二语习得的最初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的。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
他认为第二语言与外语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二语言的习得泛指自然和课堂两种情况,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然而二语习得就存在两种环境的习得,一种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下,一种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①
普斯登(H.H.Stern1983)还提出了“两个主要是”学说,一个“主要是”指“习得”,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另一个“主要是”指“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他将环境作为区分“习得”与“学习”的重要指标,认为“习得”是在目的语环境下有充足的语言环境背景下进行,学习者不自觉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在缺少目的语环境背景下,学习者自觉的学习过程。二语习得要在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下与课堂教学环境下将二者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习得状态。
这些理论都可以应用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对于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在学习效果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理论中不同程度的提及到语言习得的两种方式,认为“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学得”。而“习得”所处的环境为自然的语言环境,“学得”为非自然的语言环境。因此二语习得理论揭示了两种环境的二语习得存在的显著的不同点。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目的语环境中优势,以及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环境的语料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3 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习得的差异
自然语言环境是一种无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语境,而课堂语言环境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下的语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身处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都有助于二语习得。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完全习得母语。同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大多数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尤其是儿童,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学会用当地语言交流。然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许多外语学习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却无法熟练掌握该种语言。原因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语料输人不一样。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具有自发性、可理解性、无序性。而在课堂语言环境中,语料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决定学习者所接触的语料的内容及其复杂程度,对语言规则的描述非常清晰,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和学习语言规则。由于语料输入的不同,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也不同。
课堂语言环境虽然缺少了自然的语言交流,但由于注重语法、词汇、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讲授,注重正式语言的运用及大量的阅读,并增加了老师“填鸭式”的灌输,阅读能力和语言的书面运用能力提高了。相比较而言,自然语言环境下,口语的熟练准确程度更容易提高。自然语言环境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语言环境则更有利于培养外语的读写能力。由此可见,自然语言环境与课堂语言环境在二语习得中都不容忽视,对于来华留学生,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的正式学习,同时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自然语言环境,更有效的习得汉语。
4 利用目的语环境优势的途径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所以学校教育决策部门应根据学生的需求,配置汉语电教室,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音像资料,提供开展汉语活动相对稳定的场所。学院图书应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汉文图书资料供学生学习和查阅。学生是创造和利用语言环境的主力军,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再好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第二课堂活动中去。
除了学校,留学生在课余校外、校内的汉语大环境中习得汉语知识的机会也不容忽视,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学生对课外汉语环境的利用情况,了解学生课外学习汉语的途径,包括对中文的视听、汉字文本的阅读、与中国人的交流等。
可以通过收集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语料,如在大型建筑物、商场、主要街道、公园、公共娱乐场所,甚至商店里商品上的汉语标签以及在一些商品广告或大型图片展示上的汉文字样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些汉语名称,以及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和文化知识,对这些在交际中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语料加以收集整理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语言地道的汉语画册,存放于留学生汉文图书室,供更多的留学生借鉴。笔者认为这样不但具有吸引力而且会让学生学到更多在实际生活中关于衣食住行的汉语知识,表面上看是对语言知识的补充,其实质正是本文所要强调的对目的语环境的利用方式。
5 小结
总之,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环境优势在对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及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途径提高汉语水平,而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汉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使然,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留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任务式教学融入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中。
掌握不同水平的留学生所热衷的语料,分国别、性别等归类整理,为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的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笔者认为,学校应当努力引导并鼓励留学生自觉融入真实的汉语环境,充分利用课外丰富的汉语资源。事实证明,“要想学好语言,有突破,就需要眼界更开阔些,知识面更广些,基础更牢些,实践能力更强些。”
必要性优势 篇3
关键词:思政管理模式;优势;必要性
引言: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面对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取得优势,保持稳定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实行先进的思政管理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提升企业职工素质,加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那么企业实行思政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本文将对此进行逐一分析:
1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方面的优势与必要性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许多企业想要发展,就应该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通过思政管理,加强对企业人事方面的工作,确立创新的先进的企业人事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间接提升了整个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使企业在社会经济竞争中取得明显的优势。
1.1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方面的优势
很多企业的人事管理模式还秉承着传统的“以生产力为本”的核心思想,不会过多关注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培训,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职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使企业职工消极怠工。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新型先进的思政管理模式加以改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先进的思政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人事管理者得到新的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来开展工作,更加方便有效的管理企业职工,激发职工的自主性和潜在的能力提升。企业职工能力提升,也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会拥有更多的优势。
1.2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方面的必
要性
“思想支配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准则是有健康正确的思想来决定的。所以在企业人事管理方面,思政管理模式就是有效改变企业职工思想的手段。思想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着人员行为的改变。想拥有一批思想品质良好,业务能力过硬的职工队伍,思政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通过思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掌握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向,对职工的工作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每位职工的长处,使职工开展工作事半功倍。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所以,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对于企业职工的素质提升方面是很有必要的。
2.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与必要性
先进的思政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还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程。所以说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优势与必
要性。
2.1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
一直以来,思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各自为政,各行其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的运营生产与企业思政管理结合不紧密,导致很多企业的思政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无法发挥作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实行新型的先进的思政管理模式,使思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使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得到创新,管理方法得到丰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企业管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大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2.2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方面的必
要性
企业管理者能力想要提升,除了加强企业日常生产工作的管理,还要重视企业的思政管理工作。新时代下的思政管理模式不应该再是以前的高居庙堂,而是要求思政管理人员切实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这样才能使思政管理工作切合实际。所以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力的提升,必然要通过先进有效的思政管理工作,掌握企业运营情况,针对企业现状进行企业管理,才会使企业发展稳定长久。由此可知,实行思政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方面的必要条件之一。
3.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凝聚力方面的优势与必要性
前文详细分析了思政管理模式分别对与企业职工方面和管理者方面的优势与必要性。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使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统一管理者与职工的工作目标。企业这种凝聚力的形成,也要通过实行思政管理模式来得以实现。
3.1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凝聚力方面的优势
企业文化是思政管理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结合基础,也是企业职工与管理者关系之间的粘合剂。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可以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拉近企业职工与管理者思想上的距离,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实行思政管理模式,站在企业职工的角度了解职工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加以帮助解决。这样可以获得职工的理解和对企业的信任,使职工与企业之间和谐共进。而企业职工可以通过实行思政管理模式,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赢取企业管理者的信任和重视。企业管理者与职工就可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凝聚力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与优势。
3.2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在企业凝聚力方面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者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如何使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相互促进提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方面。而实行思政管理模式是企业凝聚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认识到共同的价值取向。通过工作的开展,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搭建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桥梁,让职工认识到自身与企业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样才能加强职工的自觉性和归属感。同样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职工的心理会发生不稳定变化,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与企业对于思政管理模式的实行。在解决职工问题的同时,促使管理者与职工之间距离的拉近,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作战能力,提高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这种提升是企业实行思政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
4.结语:
本文分别从企业职工角度,企业管理者角度,企业职工与管理者之间关系的角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实行思政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必要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开展丰富先进的思政管理工作,借此促进企业管理者与职工能力的提升,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从而推动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实行思政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优势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孔新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对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22-23
[2]韩旭海,激发凝聚力增强竞争力——浅谈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管理学家,2011(11):87-89
必要性优势 篇4
1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属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以装备制造 、冶金、石化 、电子等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为传统优势产业,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 这些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在人才和技术上也有着深厚的积淀。
在众多传统优势产业中, 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在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较为集中的两个城市沈阳和大连分别打造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素有 “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还被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 “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9年12月14日, 国家发改委批复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 标志着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传统优势产业, 这是必不可少的产业, 但是,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就会发现这些多数都属于重工业, 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排放到大自然中, 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此可见, 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发展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要继续稳步发展就要意识到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性, 同时使其生态化发展。
2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性
“这是辽宁省宝贵的财富, 不仅不能弱化甚至扔掉, 而且必须进一步强化在这些传统产业方面的优势”, 辽宁省经济研究所所长陈萍认为。
2. 1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
优势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拥有较高的产业地位, 通常为支柱产业, 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经过改造提升后会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地位已经根深蒂固, 不可撼摇。但是传统优势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 虽然是传统产业, 但也需要随时注入技术和创新思想, 保持优势地位并持续发展。
2. 2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
传统优势产业是拥有较长发展时间、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稳定性状态的, 并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产业。 这种产业不能被忽略, 它是现代新生产业的发展基础, 也是巩固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持。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发展现代产业离不开传统优势产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从传统产业起步的, 传统产业通常具有总量大、基础性作用强的特点。完整健全的产业体系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并以此为基础, 经过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则更有利于体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 传统优势产业负责产品供给。传统产业凭借其产业优势, 可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性资源、原材料、中间品, 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能起到支撑企业生产运营、人民生活消费正常运转的作用。这也是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的一种保障。
再次, 传统优势产业还能促进要素的积累。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等几个方面。1现代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批人才刚好就可以从发展长久、稳定的传统产业中的成熟人才经培训和选拔得到。这样节约了成本, 包括人力、财力等, 就高于从零起点培养人才的效率, 甚至能超出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全面需求。人力资本得到了积累, 使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快、更稳。2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初期和发展期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传统产业部门。现代产业部门的现代装备、汽车、 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 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高科技产业通常都具有资金密集性的特点。传统产业形成的严密的金融体系与发达的资本市场能够造就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方式, 能够广泛利用闲散资金为现代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融资保障。3传统产业积累下来的成熟技术及经验无论对于传统产业自身改造升级还是对于新兴产业都是一种宝贵的借鉴和资源。
最后, 传统产业还能拉动需求。传统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对新兴产业而言, 传统产业的需求是其快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社会需求很小甚至根本就没有需求的要素, 生产的再多, 也不会对一种产业的发展产生任何促进作用, 更不必说产业的诞生了。如物流和会展行业存在的历史并不短, 但将传统型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后形成的巨大需求, 催生了现代物流和会展行业的快速成长。
综上, 可以看出, 无论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还是作用, 都体现出该产业在一个国家 (或一个地区) 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是不容忽略的。
3传统优势产业生态化势在必行
产业生态化, 从字面理解很简单, 就是使产业的生产更加接近生态, 更加 “绿色”。进一步可以解释为: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经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发展成为的一种高级形态。产业之所以要生态化, 一部分是由于社会资源的耗竭与环境的恶化, 但同时在产业间还存在着市场竞争。 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了 “适者生存”, 必须进行内部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即产业生态化。为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需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构建自身的产业生态系统, 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 减轻环境的破坏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恶化的角度考虑。为了使传统优势产业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其生态化。因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非循环的过程: 生产原材料从自然界获取,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生产最终生产出产品, 又将没用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这些废弃物都是不能进行再利用的资源, 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整个投入产出关系上, 形成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高污染”的特征, 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生产模式归纳为一个公式: 资源—产品—废弃物。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将渐渐受到阻碍, 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 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长久下去, 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威胁。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 也为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传统优势产业必须向生态化发展。使整个投入产出的模式变为: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可利用资源。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看, 就是形成一种分工: 生产者、消费者及还原者。
那么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 传统优势产业也将必须向生态化转型。以生态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 也必须要求是 “相对绿色”的产品。这样消费者才会消费的更加放心, 这样的产业也会深受顾客的信赖。长此以往, 传统优势产业也就得到了持续发展的理由, 同时也需要技术及创新的投入, 使该产业进一步向生态化转变。
产业一旦生态化, 便可以创造更多产出, 即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 同时具有更高效率, 即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所以对于传统优势产业来说, 实行产业生态化是最佳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产业生态化是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的发展必将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前进, 使人类生存环境趋于健康, 也使得产业持续并稳步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香.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2]杨亚平, 李郁芳.优势传统产业基础知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 (10) .
[3]陈梦阳.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构建辽宁新优势[J].新华社, 2010 (8) .
[4]张文龙, 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 2010 (7) .
必要性优势 篇5
1 多媒体的定义
MCALL (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是多媒体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结合。Morgan, SGI (1992) 所下的定义是:多媒体是传统计算机媒体———文字, 图形, 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 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多媒体电教室, 是由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音响及大屏幕等部件组成的, 集多种电器的功能于一体, 教学时可轻松摇控无需在多种设备中频频切换, 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和产生设备故障的机率, 又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2 高职院校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传统英语教学, 教师主要凭借板书与讲授, 形式单一, 重视英语语法, 忽视英语口语。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十分重要。由于众多教师长期坚持传统教学法, 课堂上重语法、词汇的讲解, 轻交际活动的开展, 而现有的教学手段无法提供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全靠师生凭空想像的扮演角色之类的交际活动, 时间一长令人生厌。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造成呆板、低效的学习环境, 缺少全方位、多感官刺激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教学效果差。怎样让他们在三年的学习当中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这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目前情况下, 只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它感觉器官, 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3 多媒体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优势
3.1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从事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要想提高学质量, 就很有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有着优势作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 逼真有效地显示事物的形态及其客观性, 使学生观听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 就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缺憾———学习时乏味, 印象不深, 记忆不强等问题。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使学生调动多种觉器官参与学习, 它所提供的信息凭借声、光、像、色彩刺激学的大脑皮层查应机能区, 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到很兴奋, 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在单位时间里迅速传递了多种信息, 节省了时间,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置身于良好的语境中。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 可以图、文、声、形并茂地传授知识, 可以看到生动的视觉背景, 听到高质量的英语和音乐, 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新颖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实现了这一切。
3.3 促进思维培养学生自学习能力
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 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多媒体提供大量内容丰富的听力材料, 如:电影、电视、广播、歌曲等等, 涉及诸多社会话题,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口语模仿对象。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 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认知心里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心情亢奋时与心情郁闷时, 其学习心态、记忆力、及学习效率是不同的。多媒体使学生感到新奇、愉悦、亢奋, 充满激情。其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都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 学生能自愿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思考,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训练,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和录音对比功能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多媒体英语教学将交际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下为学生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在语言学习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能力的实践平台, 使学生在宽松、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和文化, 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5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室, 教师操作课件进行授课, 所有的学生各自观察课件的运行, 同时可以听教师的讲解或课件的语音讲解, 每个学生可获得同样的听课效果, 避免了传统教室中靠后坐的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而在多媒体教室, 由教师向学生发送练习课件让学生练习, 学生输入答案后, 计算机可立即评判, 如果答案不正确, 计算机直接给出报警, 要求重新输入;也可由计算机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由计算机给出文字或语音提示后让他重做。教师可以监视学生的屏幕, 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而进行个别辅导, 如果某个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量的练习, 教师可以发送提高的练习题让他做。这种方式的课堂练习, 面向每个学生, 体现了全方位的个别化教学, 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用中的原则
4.1 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4.2 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4.3 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用。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4.4 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4.5 注意运用多媒体的频度, 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语言训练的机会。
要想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注重理论学习, 才能顺利开展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水平, 达到培养英语应用人才的目的。
总之,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并积极探索新课程新理念, 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努力使多媒体物尽其用, 发挥其潜在的教学功能, 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这对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毕业、择业尤为重要。
摘要: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逐步推广应用并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现在,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己经有了 (语音) 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 为广大教师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利辅助条件。本文阐述多媒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及多媒体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优势并说明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必要性优势 篇6
1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要性
1.1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被动遭受外界“三废”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自身产生的污染。目前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大量农用化学物质的负面效应和“三废”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从而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1.2 保障食物安全的要求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广大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性越来越重视, 但从市场抽查监测看, 蔬菜样品中农药检出率接近60%, 剧毒、高残留农药严重超标的占20%, 亚硝酸盐超标率为50%, 硝酸盐超标率接近70%, 重金属最高值超标40倍。
1.3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使得大众化农产品供过于求。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趋向营养保健型转化、向无“公害”型转化、向新鲜多样型转化、向加工方便型转化。因此, 挑好选优、特色、净荣、小包装成为消费热点。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无公害蔬菜生产方式正确处理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采取轮、间作栽培和节肥减药、保护天敌等物理及生物措施,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
2.1 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望奎县是全省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 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且生物资源、农业资源丰富, 水资源三面环河, 地下水贮藏量丰富, 完全可以满足灌溉用水。望奎县土地利用率65%, 土壤有机质含量4.1%~5.6%,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为普遍, 农用化学物质使用量相对较低。
2.2 蔬菜产业基础良好
望奎县历史以来蔬菜生产经验丰富, 在棚室生产和保护地栽培方面都普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良种繁育方面, 景丰良种集团, 阳光农业等一批国有、私营科技企业为望奎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蔬菜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2.3 有机肥料来源广泛
有机肥料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保证。望奎县年种植玉米75万亩, 其中根茬100%粉碎还田, 年产秸杆2.5亿kg, 15%过腹还田。种植大豆50万亩, 根茬全部还田, 豆秸40%过腹还田。饲养生猪120万头, 牛马25万头, 羊60万只, 鸭鹅200万只, 鸡600万只, 加之人粪便, 据初步测算, 年产优质农肥15亿kg, 平均亩施3000kg, 每两年就可轮施一次。
2.4 技术实力雄厚
望奎县农委下设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中心和种子育、繁、加、销一条龙的种子公司, 每个乡镇都有相应的推广机构, 网络齐全。据统计, 全县各类农业科技人员306人。同时在技术上, 又与东北农业大学、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农科院、省环保站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在技术上有可靠保证。1998~2012年望奎县连续十五年生产的无公害蔬菜, 均通过了权威部门的检测认定。
2.5 交通通讯比较发达
在交通上, 西与大庆市, 南与哈尔滨市, 北与黑河市, 东南与绥化市同全国公路网相通。在通讯上, 程控电话和电脑与国际联网, 下至每个乡镇都有自已的网站。
3 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望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按照市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 还存在着一结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 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
目前, 望奎县蔬菜生产面积虽然达到20万亩, 但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只有5万亩, 仅占蔬菜生产面积的25%, 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
3.2 生产技术含量低
很多菜农没有真正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鱼目混珠, 出现了非无公害蔬菜亦称无公害蔬菜的混乱局面。
4 主要控制技术和保障措施
4.1 主要控制技术
4.1.1 环境优良化。
望奎县约有30%的耕地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药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而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必须选择在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 其大气、水源、土壤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农业生态标准。
4.1.2 施肥合理化。
人类摄入的硝酸盐80%来源于蔬菜。大量施用化学氮肥与蔬菜中硝酸盐的残留量明显呈正相关, 施肥技术又是硝酸盐累积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通过合理施肥来控制蔬菜中硝酸盐的污染, 提倡施用有机肥, 禁施硝态氮肥, 慎用垃圾肥和末经高温堆沤的生粪肥料。
4.1.3 用药科学化。
据统计, 全国农药中毒人数年均已超过15万人, 滥用农药已成为一大公害。农药喷施后, 真正能接触目标害虫的农药不足农药使用量的5%, 也就是说, 95%的农药在威胁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强调科学用药综合防治, 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进行全面规范。
4.2 保障措施
4.2.1 加大农业投入。
强化基础建设集中投资力量, 引导菜农加大投入, 抓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科学地耕作、耕暄, 增施有封机肥料, 改良土壤结构, 使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上。
4.2.2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
对全县无公害蔬菜统一加工、销售, 以此带动全县光公害蔬菜的发展。
4.2.3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新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