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及难点(共10篇)
优势及难点 篇1
压机大型化,国内已运作了十余年,使中国的超硬材料行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以前总认为中国的金刚石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是在压机大型化后,配合粉末触媒新技术、间接加热新技术、高精度控制新技术、科学的合成工艺等,我国金刚石的总体质量,包括品种、颜色、透明度、圆度、表面光洁度、TI、TTI、强度等均有明显提高,可以说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在这个过程中压机大型化是功不可没的。假如没有设备的大型化,很难想象其他新工艺、新技术能如此快速的配套,又如此快速提高了金刚石的水平。
由于设备的大型化切切实实让同仁尝到了甜头,所以最近几年不断大型化成了超硬材料行业的热门话题。但到了2011年的下半年,一些妨碍不断大型化的难点问题逐步显现。本文将详细讨论这些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参考建议。
1 六面顶压机大型化的优势
1.1 从受力状态原理看六面顶压机更具优势
两面顶压机与六面顶压机受力状态分析示意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两面顶压机受力是上下两个方向,我们称之为一次压力,是主动的;而周边的压力是由于受上下受力(如图1a实线部分)后,受到压缸的限制而受压,从而形成了反作用力(如图1a虚线部分),这样才形成了压力腔,这种压力不能主动调整,是被动的,我们称之为二次压力,也就是说两面顶压机是由一次压力和二次压力共同组成了高压的压力腔。而六面顶压机则完全不同,六面顶压机是六个方向均主动的可以调整,尤其是当我们有了相对平衡理论以及有了高精度控制系统后,这类压机各方向的压力完全可以由人们进行任意调整,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任意调整必须符合相对平衡理论,各向相互平衡了才能形成高压压力腔,这里全部都是一次压力,所以调整的自由度完全优于两面顶。而我们的六面顶压机有了相对平衡理论及高精度控制系统之后,就完全可以从合成柱的变形状态做出合适的调整,所以就一切在可控之中了,充分显示了它的真正优势!这就是我们常说六面顶压机受力比两面顶压机具有更多的优势所在!
1.2 硬质合金消耗的优势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大型压机的锤耗已经能够控制得比较低,笔者在5~6年前就曾预测随着我们对高压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把顶锤控制到1kg/万ct以下,其实那时已经有极少数单位实现了这个指标,并且连续数月的统计数据都是稳定在0.3~0.5kg/万ct之间,所以只存在是否可大范围推广的问题。笔者最近走访了多家拥有数百台压机、甚至数千台压机的中、大企业,看到不少企业都可以达到0.5kg/万ct目标了,更有好的已经控制在0.3kg/万ct的先进指标。在此还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指那些低品质金刚石的合成工艺顶锤消耗量,而是中、高品质金刚石合成工艺的顶锤消耗量!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这个指标在两面顶压机上是很难实现的,两面顶压机多数是5~8kg/万ct。分析其根本的原因是它先天的不足。因为两面顶压机也像六面顶压机一样需要“对中”调整,但这种调整甚至比六面顶压机更难!正因为如此,两面顶压机也同样会出现“放炮”现象。这时就会出现顶锤和压缸损坏,特别是压缸损耗量大的问题。因为它一坏就是整体性的,一旦损坏则可能是百余公斤,这将要合成多少金刚石才能弥补回来?而六面顶压机则不同,它不像两面顶压缸,非加热缸顶锤是分为四瓣的,坏时不可能四个全部损坏(当然一次全损坏也有)。所以有时坏一个就省下3/4,坏两个就省下1/2,即使坏了三个也还能省下1/4,所以锤耗的优势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顶锤设计有个大支撑原理。六面顶压机运用大支撑原理,只需适度加大加厚即可,而两面顶压机要很好运用大支撑原理则要把压缸进行整体加厚。大家也都知道,外圆加大,那重量将是平方级的加重,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两面顶压机的劣势!
1.3 高品质金刚石单晶的生产也呈优势
以前对六面顶压机生产单晶金刚石的最大质疑,就是认为无法生产高品质单晶金刚石。由于那时对粉末触媒认识不足,对组装形式也认识不足,更为主要的是对设备的控制精度严重不足,所以长期得不到可与两面顶压机相嫓美的金刚石单晶。通过近几年对高品质金刚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观察、试验、研究,从根本上对此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虽然有了大型压机,但并没有获得我们所预想的高品质金刚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250~300N,甚至≥400N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开始是5%,后来是10%,继而是15%,现在已经可达20%~30%。操作者的控制能力,判断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应该说:国外高品质金刚石优势的说法已经不复存在了!这部分也是靠六面顶大型化压机来完成的。
1.4 成本上的优势
近些年来为什么六面顶呈强势发展,而两面顶无论是国内或国际都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其根本原因还是成本,或说是经济效益。在超硬材料各类产品都能正常生产,两面顶压机不占特别优势的情况下,六面压机在成本上就具有特殊的优势。
1.4.1 从投入产出比和设备成本看优势
可以简单地从国内某实际企业先例得知,当时投资三亿多,仅得到两面顶压机六台。我们简单地对它进行计算,而且相当满负荷的生产,它每天生产24个合成块,每个合成块按600~800ct计,每天可生产4.8万ct金刚石。全年按11个月计,每台设备年产564万ct。六台设备共约能生产3384万ct左右(我们这里无法考虑十几年后的物价指数和美元汇率等因素)。
假如现在我们同样投资3亿元人民币,将是个什么情况呢?主设备投入2.2亿元,可获得Φ700mm缸径压机150台左右(已配套)。包括土地及其它配套装置共投资0.8亿元。按40分钟工艺合成,平均单产为300ct左右,每天合成30~35个合成块,平均每台压机每天应合成9600ct左右,全年也合成11个月,全年单机则可生产300万ct以上。150台压机年产量应达45000万ct。要说明的是若生产好的20/25、25/30、30/40金刚石,产量就会适当下降些。从以上数据看,两者相差几乎达13倍。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我们完全有信心从此以后,两面顶翻身的几率已是非常非常小了。为什么这里要阐述它,因为在一些高层的场合分析形势时有人说:英、美是放着用你们的资源,等你们中国资源用得差不多了两面顶还会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笔者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另外,国内在产品方面已经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了,这里包括粒度的调整;品质的调整;品种(细料、超细料、复合片、单晶大颗粒等)的调整等等,我们不少的企业已经走出过去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状态,而是都在走追求理性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讲究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做有特色的产品是一些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1.4.2 从顶锤消耗成本看
下面再用一组数据的对比进一步说明。6000吨两面顶压机压缸重约150kg,价格为24万元(人民币,下同),单个顶锤重约75kg,价格为13万元,两个约为26万元,单次产量为600ct左右,顶锤平均寿命为2000~3000次,最好为5000次左右,顶锤消耗在5~8kg/万ct;而目前国内主体压机正在向Φ700~750mm转移,这时所用的顶锤也逐步向Φ(160~175)mm转变。一个Φ160mm顶锤重27kg,单价为1.3~1.5万元,一组顶锤约为7.8~9万元,一般顶锤消耗都在一万多次,最好的可达4~5万次,假定它们是合成Φ(52~59)mm腔体,单产可达300ct左右或以上,质量与两面顶接近或相当。这样看来在压机大型化后,我国的六面顶压机更具优势!(一个Φ175mm顶锤重31kg左右,单价为2.3~2.8万元,一组顶锤约为15万元,但目前不够稳定。)
上面仅是就原始价来说的。另外,六面顶压机有“放炮”,两面顶压机也有个“放炮”,假如是两面顶放炮,它除了压缸、压砧要损坏外,还经常引起压缸外的压环一起损坏,一组压环又得3~4万元,而且国内目前还无法供应,影响极大,对开机率都直接带来影响。
从顶锤消耗来说,我国普遍已经降到1kg/万ct以下,好的仅控制在0.3~0.5kg/万ct,最好的已经实现≤0.3kg/万ct,这样就使我国的金刚石成本大大降低。两面顶压机一般压缸寿命为4000~5000次,而压砧的平均寿命为2000~3000次。而六面顶压机的顶锤平均已实现万次以上,好的可达数万次。这实际上已经是两面顶压机顶锤消耗的1/10。这又是国外两面顶压机失去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1.5 生产品种上的优势
由于两面顶压机的特殊性,它在合成粗颗粒高强度金刚石方面还多少有些优势,它可以设计成一个道轨拉进拉出,也可以设计成三位的平面转盘来输送料块,其它自动化设计似乎无济于事,的确是随意的大型化。但六面顶压机经常要打开与闭合,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对它的自动化控制非常重视,长期以来,对那些只需短时间的合成工艺倒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如生产80/120、120/140~140/170、170/230~230/270、270/320~320/400的产品,最近有的单位的特色产品是在压机上合成出晶体形态相当完好的立方体—八面体聚形,粒度仅为400/500,500/600,600/700,其最细已经达到800/900,当然这时分散、解团等与纳米金刚石有了同等的难度,质量也明显差些了。这些中细粒度、细粒度、超细粒度的特殊工艺,还有专门生产RVD,生产小颗粒聚晶等金刚石的工艺,所有的这些产品,生产所需时间周期短或极短。用两面顶压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量,所以两面顶就明显变成了劣势,反而显示了六面顶压机的优势。
2 在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机可获得高效益
为什么近些年来压机大型化一直不见衰,简单地说就是经济效益的驱使和诱惑[3]。因为每一次的投入,对大型压机都是艰巨的考验,敢与不敢?那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投与不投?投入那种缸径?这些投入是大的,一次投入少则数千万,多则亿元以上或数亿元,没有经验,在走着前人未走过的路,所以风险和效益互相并存,科学与现实互相并存。“彩虹总在风雨后”这不是歌词,我们行业由数百家被淘汰到现在的几十家,拥有百台以上压机的仅十家左右。笔者在某企业时在上完100台Φ500mm缸径压机后,是上Φ560mm缸径压机,还是上Φ600mm缸径压机,就反复研究过好多次,最后决定上Φ600mm缸径压机,后来成功了,感到当时的反复讨论研究是科学的。同样在过了两三年后,在另一单位上新一轮压机时是上Φ650mm缸径压机,还是上Φ700mm缸径压机,经过研究决定上Φ700mm缸径压机,才有现在这样一组数据,是否是最合理的,又只能让时间去检验了,最起码现在看来是成功的。为什么笔者都能比较成功地提出被企业所接受的成功参数呢,这与笔者多年始终如一地在第一线有关。当年在Φ(8~10)mm腔体发展到Φ(15~18)mm腔体时笔者最大的发现是扩大腔体不仅仅是提高单产的行为,而是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金刚石的质量。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它已经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由Φ(600~650~700)mm缸径的压机变化也进一步证实这一点,这里用表1述一下。
表中可以看出:
①Φ650mm缸径压机合成Φ51mm腔体,单产210克拉,合成34块/天,直接材料投入产出比(材料30.7元,产出63元)提高17%。
②Φ700缸径压机合成Φ54~56mm腔体,单产300克拉左右,合成34块/天,直接材料投入产出比为(材料39元,产出90元)650mm缸径提高42%;比600mm缸径压机提高66% 。产量提高了,质量提高了,投入产出比也提高了。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又提出在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机缸径可获得更高效益,因为此问题现在又碰到了不少的困难,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讨论。
3 压机继续大型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大型压机制造技术,据可靠信息已知国内已经生产了两台Φ850mm缸径压机,并分别在单晶金刚石和金刚石复合片方面进行试验,这说明我国六面顶压机的研发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并能科学化、系列化[4]。
但是否能批量成功生产就没有问题了呢?笔者多次用“硬件”和“软件”来描述金刚石压机和配套的合成工艺之间的关系。“硬件”不能只简单的说成主机、增压器,应该包括它们的设计、依据、合理性等。据调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其一、压机到了Φ750~Φ800mm缸径,尤其是≥Φ800mm缸径已经感到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开口增大是一重要方面,但还不全面,压机操作上除了拿合成块,放合成块都是必需的操作规程。检查就是最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认为增大腔体就是简单增加压机个头大小不是合理的选择。
其二,关于当前大顶锤的有关问题。增大压机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腔体,那就势必要增大顶锤,就我国现有顶锤而言,比较过关的应该在Φ140~Φ160mm的产品。到了Φ175mm的顶锤就明显显示不稳定性,顶锤消耗明显提高,多数达1kg/万克拉。两面顶不行,六面顶压机消耗高了同样不行。这与顶锤消耗维持在0.3~0.5kg/万克拉相比就成了明显劣势。
其三,关于当前传压介质的问题。当前全国超硬材料继续发展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优质的传压介质越来越少;价格也由几百元/吨,涨到了1200~1400元/吨,甚至到2200~2400元/吨,最近更达到5000~6000元/吨;加之北京又强行限制它的产量,以保护环境,这都是当前国策的大事。所以近年红色叶蜡石的应用,其他新型传压介质的选用和研究都放到了重要位置。
所以有必要讨论压机继续大型化的可行性。
4 压机进一步大型化的思考
我们提出以下三个方面与同仁探讨。
4.1 是否必须不断进行大型化
是否必须不断进行大型化?据比较可靠的信息显示,国外两面顶压机大型化也曾鼓噪一时,在5000~6000吨压机完成后,曾在爱尔兰建万吨级压机厂,还曾试过12000吨压机;在一次座谈时,国外高层专家曾表示试验过30000吨的压机。但实际上从不同侧面了解到的信息,万吨级的压机并未全面发挥功能,而且是最早停止生产的设备。5000~6000吨却可用到压机吨位达90%左右,也就是说实际压力用到5400吨。借助国外经验,我们是否一定要试比高低,看看哪个企业缸径最大?现在应该高度重视性价比,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应该是从产量、质量、消耗等多方面,全方位来考虑!
在我国超硬材料居全球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国内同行不必进行残酷的业内竞争,做好质量和产量,做好品牌,做好特色更为重要。
4.2 不增大压机重量和体积,增大吨位是否可行
不增大压机重量和体积,增大吨位是否可行?这是当前应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笔者在十多年前就反复提出强调过,后来在《中国超硬材料新技术与进展》一书就此观点还作过详细阐述,也和吕丰农联合发表过文章,这次到桂林,看到全国最大的金刚石压机生产厂——桂林冶金机械总厂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很值得关注!
我们强调不增大压机重量和体积,增大吨位的立足点在于:在压机主体受力部位采用优势钢材,同时在热处理和精加工上下功夫。如目前很多压机的绞链梁是用35CrMo,而桂林厂已经有部分压机采用35NiMoCr,这两者经过热处理后强度相差达29%以上,这样同样臂厚的绞链梁强度也将提高29%以上。假如我们原来设计的绞链梁只能承受100MPa,现在同样大小的绞链梁就可承受120~130MPa了。这种强度的高压状态我们以前是经常在使用的,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4.3 用较小的压机、较小传压介质块进行增大合成腔体的工作
这又是一种新的理念[5]。以前笔者曾经在Φ230~Φ320mm缸径压机上广泛开展这种工艺的应用,只是后来被一些错误的思路引入而放弃了。在最近的调研中发现又有单位应用这种思路在设计合成腔体,从而获得较好的合成效果。所以凡采取这种思路设计合成组装块的都能在现有的Φ500~Φ750mm缸径压机上增大腔体,提高产量,提高质量。如某单位用Φ700mm缸径压机实现了Φ750mm缸径压机的产量,有的甚至比一般Φ750mm缸径压机高出更多,笔者认为非常值得推广。
5 几点结论
(1)本文从多方面论证了六面顶压机具有绝对的优势,今后两面顶压机东山再起可能性极微小。
(2)在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机可获得高效益,列举了Φ600mm、Φ650mm、Φ700mm不同缸径压机的投入产出比状态,指出在合理的缸径范围内,增大合成压机吨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有利保证。但是否一定过度追求未必是最佳选择。
(3)文内客观地总结了当前若压机继续大型化就会遇到相对的困难,操作者表示Φ750mm缸径可能是最大直径的压机。目前两台Φ850mm缸径压机正在调试阶段,有待后继观察。同时还遇到顶锤≥Φ175mm质量不够稳定,好的传压介质供应不足,给进一步无限大型化带来想象不到的难度,应引起企业和科研、学校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将会使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压机进一步大型化的思考,提出了是否必须不断进行压机大型化的思考,引证了国外压机大型化实际也并非要不断大型化; 提出了是否可采用不增大压机重量和体积,增大吨位来实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提出了是否可行用较小的压机、较小传压介质块进行增大合成腔体,来实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对这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正面的结论。
鸣谢:在成文过程中专访过“晶日公司”、“北京通瑞坤源公司” “桂林冶金机械总厂”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一波,等.国产与国外高品质金刚石性能对比试验[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6,152.
[2]方啸虎,刘广志.中国人造金刚石现状与高品质人造金刚石[J].探矿工程,2005(10).
[3]陈启武,邓福铭.国产大型六面顶超高压设备人工合成高品质金刚石理论与实践(鉴定材料).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4,12.
[4]方啸虎.中国超硬材料新技术与进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5]方啸虎,邓福铭,郑日升.现代超硬材料与制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政府投资审计难点及对策 篇2
招投标已成事实,合同已经签订,隐蔽工程已经签证,审计结果难以认证,形成审计最大难点,同时也是发现案件突破点。
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1.1、肢解工程规避招标。建设单位为了规避关于工程发包达到一定金额必须实行公开招标的规定,将工程项目分拆到法定公开招标限额以下,化整为零后直接发包或者议标发包。
1.2、以邀请招标取代公开招标。有些地方或单位把本应公开招标的项目采取邀请招标,不发布招标广告,只邀请特定的法人或组织投标,限制、排斥其他法人或组织参与投标,为其邀请的投标人减轻竞争压力、创造中标条件。
1.3、投标人搞假招标。即投标人通过种种弄虚作假的方式“明招暗定”,表面上对拟参加投标的单位进行考察,实际上根据意向单位情况设置标书,使其中标;或者故意选择几个无意中标的单位参与陪衬,使意向单位轻易中标。
1.4、投标人有意压低标价。为了承揽工程,有的投标人不惜血本压价、搞恶性竞争。此举只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施工单位往往在施工时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另一结果是,压低报价,施工单位就会在施工过程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建设单位变更或弄虚作假,最后工程结算价水分大。
1.5、投标人串通围标。多个投标人组成临时联盟并达成协议,相互串通投标报价,帮助联盟中的一个投标人取胜,这次你中标,下次我中标,轮流坐庄,利益均沾,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
1.6、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投标人,挂靠其他施工单位或从其他施工单位通过转让或租借的方式获取资格或资格证书,假借资质或以他人名义参与投标。
1.7、中标人转包或违法分包。《招标投标法》规定: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但有的企业中标后,直接转包或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以包代管,而对工程质量、安全不认真管理、不负责任。
2、工程合同存在问题
2.1、违背原合同实质性条款签订补充协议。施工合同对施工风险和交付的建筑产品做出各种承诺。施工方以变更为借口,另行签订各种补充协议,违背原合同实质性条款增加工程造价。
2.2、不严格履行合同专用条款,按通用条款进行结算,增加工程造价。国家针对不同行业工程项目,发布了合同范本,制订了合同通用条款。而部分项目在签订合同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通过合同专用条款的约定,对合同范本中的通用条款进行了修改,而项目结算时却未依据专用条款、仍沿用通用条款的约定进行结算。
2.3、承包单位未充分履行合同义务,工程损失由业主承担,增加工程造价。
一般根据合同约定,承包单位交付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其应尽的合同义务。但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部分分部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而对这些质量问题的进行后续处理的费用往往金额较大,施工方把责任推给设计方、自然灾害,业主补偿相关费用,不合理增加工程造价。
2.4、变更单价不依据合同条款约定原则确定,增加工程造价。
承包合同中有关工程清单单价变更均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约定:工程量清单中有适用于变更的清单子项时,应采用该子项的单价;工程量清单中无适用于变更的清单子项时,则在合理的范围内参考类似子项的单价或合价作为变更估价的基础,由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协商确定变更后的单价或合价;工程量清单中无类似子项可供参考,则由监理单位业主和承包单位协商确定新的单价或合价,结算未严格依据上述原则组价,增加工程造价。
隐蔽工程存在的问题
隐蔽工程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弄虚作假的防空洞。只要施工方、甲方现场监督员、监理方配合,虚报工程量,而工程签证又做得天衣无缝、怎么审?
3、审计对策
审计主要对招标合法性,关注招标人的招标资格,招标方式,是否违规进行了邀请招标。采用公开招标的,招标人是否在国家指定的报刊和信息网络上公开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内容是否完整整,标底文件是否依据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工程施工投标是否达到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是否具备优良的施工和安全生产记录等;投标文件是否齐全、规范,投标报价和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对招标人不利、不合理条款等;开标、评标、定标是否在招投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公开进行,评标是否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中标后中标人是否按约定提供履约保证金。签订合同时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是否存在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或者分包他人的情况。
对合同和变更的审计时,要审查工程变更审批手续是否完善。审查变更资料是否齐全,有无工程变更批文,工程变更图纸及原设计图纸。监理单位、原设计单位从设计变更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认可意见等。审查工程变更在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一致,重点分析施工合同的价格约定形式,是单价合同还是总价包干合同,分析施工合同中明确的发承包人的义务和责任以及承担的风险,分析施工合同中明确的变更工程的价格调整方法,承包单位投标书中所使用的定额等。当合同文件内容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时,按照以下优先解释顺序来确认有关变更事项,当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本合同专用条款、本合同通用条款、标准、规范及其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发包方或承包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有矛盾时,更关注是否成立。审计人员应根据施工单位所提交的变更申请充分分析变更的理由,对比原合同文件中对发包范围的规定以及相关内容,判定变更的合理性;要着重审查工程变更价款中是否存在施工合同的承包内容已包括应由承包方自己承担的工程费用。
优势及难点 篇3
1 电子病历的特点
电子病历贯穿于患者在医院的各个环节, 与传统的纸质病历相比, 电子病历最突出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传输速度快, 医生能够快速采用计算机设备查看患者的病历, 对患者的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对, 以此减少医生的时间, 将其应用于医院中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2) 良好的病例共享, 有助于节约时间与医疗资源。将电子病历应用于医院, 医生在调用病人病历时可以节省更多时间, 而且患者无需进行重复检查, 节省了患者看病的费用, 减少了患者再次经受检查的痛苦。另外, 电子病历的快速传输与共享, 使医生更快了解患者的病情, 尽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 储存时间、数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电子病历储存在计算机中, 若不是人为将数据资料删除, 电子病历数据信息能长时间储存。而且电子病历所占用的空间较小, 能够储存大量的病历。 (4) 提高医院的治疗效率, 电子病历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病历的完整性, 还为医生查阅患者病历记录提供便捷, 为提高治疗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5) 减少患者看病费用, 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 有助于避免患者多次检查, 降低患者的看病成本, 同时降低医院医疗的支出。
2 无纸化管理的优势
2.1 相对完整性
由于受到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病历无法实现无纸化储存, 其中包括患者与家属签名认可等方面[3]。而电子化的病历储存, 能够根据患者的主索引检索患者在医院期间相关的所有数字化病历, 防止出现病历缺单等问题, 因此, 与传病历储存与管理相比, 无纸化管理具有完整性的优点。
2.2 及时准确性
电子病历与传统病历相比还具有及时准确性的特点, 其主要是通过不同接口来存储患者治疗的记录, 采用多种软件较快形成记录, 而且电子病历在客观检查、检验结果的分析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检查、检验结果及用药方面实现了自动传递, 为医生治疗患者疾病提供便捷。
2.3 真实性
电子病历中的电子签名认证, 对保障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数字签名技术的应用, 有助于防止更改病历内容, 为保证电子病历的安全性奠定基础, 使得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有着相同的法律效力[4]。电子病历需要获得第三方托管的认可才能使用, 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病历信息被非法更改, 同时为医疗纠纷提供真实的病例。
2.4 数据共享
医疗文书与报告单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料信息传输到室区域卫生平台, 主要以病历信息的安全为前提, 同时在各质控中心报告单结果互认的条约下, 使患者治疗的相关资料得到共享, 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带来的费用, 且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 数据利用
电子病历在病案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管理。其中数挖掘与分析的功能为当前临床科研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5]。电子病历在医疗中的使用, 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降低了医生的工作量, 并保障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同时, 信息网络化的管理对统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需要增强统计人员的专业性。
2.6 结构化电子病历
结构化的电子病历改变了描述性的文本格式录入, 实现了ICD、LOINC等标准化的医学术语录入。而且电子病历数据的非结构化, 使得数据信息更好被计算机识别与应用, 为临床决策奠定基础。
2.7 节约成本
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相比, 在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电子病历在储存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病例纸张, 减少了大量的费用。
3 无纸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3.1 系统集成困难
医院信息系统中存在较多功能、用途不同的子系统, 这些系统来自各个开发商, 每个系统通过接口集成或独资使用[6]。电子病历无纸的系统集成是最难的部分, 其中操作、流程、数据、样式是构成系统集成的四个要点。另外, 完善电子病历无纸化管理功能有助于保障电子无纸化的储存质量。
3.2 系统间的操作与流程整合
要想保证电子病历无纸化的质量, 应使各个子系统间的数据传递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 工作人员应了解各个子系统的信息, 并协同工作[7]。比如, 电子病历与LIS、PACS接口只抽取病人住院期间报告单, 而有的病人之前已进行了相关的检查, 并产生检验报告, 因此, 需要将其纳入电子病历即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修改接口, 新增一个功能, 以此实现手动选择门诊报告单归入电子病历。
3.3 数据和样式的整合
为了使电子病历数据信息与原系统数据信息相统一, 可以采用如下两个方案。 (1) 系统间的接口只传送数据, 这样能够实现结构化存储数据, 为科研检索带来便捷, 为医院数据信息管理提供良好条件[8]。该方案导出的检验单的信息与样式不符合原系统, 甚至出现漏单等问题。为了弥补第一个方案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案, 形成第二个方案。 (2) 将完全接口的方法应用其中, 在原来接口上增加新的接口, 将其他系统的报告单虚拟打印成图片, 为保证电子病历数据的安全奠定基础[9]。
4 实施案例
4.1 电子病历应用
(1) 信息采集阶段, 医护人员在信息采集过程中, 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 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所有相关的文书, 实现HIS、LIS等系统数据的交换, 医生能随时查看患者的病历信息, 了解患者的病情[10]。 (2) 信息整理与存储阶段:应用用户电子签名认证、病历质量管理、电子无纸化存储等。 (3) 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阶段:在电子病历首页数据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中, 将多维度交叉分析工具应用其中, 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要想保证病历的完整性, 应注意如下几个部分: (1) 电子化病历的内容有病案首页、医嘱单、就医记录、护理记录、手术记录等; (2) 辅助信息有检验检查报告、手术麻醉记录以及监护记录等; (3) 纸张病历的主要内容为各类纸质知情同意书; (4) 手机录像视频。这四个部分组合在一起, 以此实现电子病历的无纸化存储。
4.2 无纸化存储
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储存设备十分重要, 当前医院常见的储存设备有三种:一是光盘, 这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储存设备, 还能够长时间保存数据;二是磁盘, 这种存储设备是一种快速反复擦写的设备, 其对储存近期的数据有一定的优势;三是光卡, 其不仅储存容量较大, 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保密性[11], 在当前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患者在复诊时医生只需进行查询, 就能快速了解患者以往的就诊情况, 有助于提高就医效率, 还能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痛苦, 减少患者的看病成本[12]。在电子病历无纸化的储存中, 根据《病历书写规范》中的病历规范要求来设计电子病理无纸化归档存储方案, 如图1所示。
4.3 导出病历
主要是由患者首次入院时间为单位, 从各个业务系统离线患者住院数据, 形成独立的电子数据文件。通过虚拟打印机将其打印成电子图片A[13], 并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路径保存到专用服务器上, 通过扫描仪将纸质病例扫描成电子图片B, 之后将电子病相关的信息数据打印成电子病历数据C, 再抽取出手术录像制成视频D[14]。
4.4 文件加密保存与解密阅读
将电子病历中的A、B、C、D文件进行加密, 将四个部分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病历。将电子病历以一式两份的形式保存好, 并对每份电子病历建立索引目录, 将其保存到数据库中, 为查阅病历提供便利[15]。
4.5 应用效果
将电子病历应用于医院, 与传统病历相比能够节省大量的打印费用, 电子病历集中打印比无纸化存储打印成本大大降低。根据相关调查得知, 传统病历的打印需要耗费的材料包括打印机、定影组件、纸张, 通过计算得知需要花费成本为508 500/年, 而无纸储存打印耗费的材料有刻录机、光盘、硬盘, 其所花费的成本为100 000元/年。因此, 电子病历所花费的成本更低, 且所用的材料操作也较为简易, 有效提高了医疗行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病历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电子病历是当前医院的发展趋势, 但是其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 需要不断完善电子病历无纸化系统, 以此使病案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电子病历是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 与传统的纸质病历不同, 电子病历贯穿于病人治疗的整个过程,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思想, 电子病历具备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统计和数据共享等优点对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多数医院都采用了电子病历, 其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还为医生治疗提供一定的便捷, 为实现医院无纸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电子病历的实现是建立在无纸化储存的基础上, 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笔者介绍了电子病历的特点, 并探析电子病历无纸化管理的优势及难点。
农业综合执法现状及难点分析 篇4
1.1建立完善了法制机构 农业部门充分认识到建立农业法制工作机构和执法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行政机构改革的契机,经各级编委批准,建立了农业法制工作机构和专职执法机构,一改过去的分散执法为综合执法,农业法制执法体系已基本形成。
1.2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组建了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干部到农业法制和农业执法队伍中,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得到不斷壮大发展。
1.3树立了农业执法的新形象 实行综合执法以前,农业(畜牧)系统普遍存在执法形象不好、执法地位不高、执法水平较低等现象,通过实施行政综合执法,树立起了行政执法队伍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1.4综合执法 效果显著 在建立农业法制机构后,农业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抓好了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协调处理了内外关系,实行综合执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资打假战果成效明显,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二是推动了农业部门职能的转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三是锻炼了执法队伍,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农业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
2.1认识不到位 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下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依法行政特别是依法治农一直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把农业执法摆上议事日程,认为可有可无。首先造成组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受阻,虽已成立的机构呈现“四不象”。其次是借口财政困难,执法机构编委不给编,经费不依法纳入财政预算,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导致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重大案件拿不起,一般案件抓不住,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2.2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差 不少地方的农业执法人员有相当部分未经正规的培训和考核,无行政执法资格证,不懂专业技术,甚至不熟悉农业法律法规和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更不具备执法人员基本的业务素质及胆量和胆识素质,不具备农业执法的能力,严重影响农业执法的公正和执法的效率。
2.3执法环节不协调,执法力量单薄 由于各种原因,农业执法人员只能或者习惯于审批、登记、发证前的管理。对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等事后监督涉及不多,甚至放弃不管。加之执法力度单薄,难以形成合力,对违法者打击不力,农业执法的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导致有的单位和个人有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2.4执法监督不到位,各级监管不得力 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农业综合执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本应受到多个方面的监督。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监督不得力。导致不少地方出现地区保护,部门利益,“权大于法、情重于法、以权谋私”乱处乱罚,“吃卡要拿”等违法违纪行为不断滋生。有的执法部门不仅执法不公平、不公正,而且还变相成了违法单位或个人的“保护伞”。
3.解决农业综合执法困难的主要途径
3.1政府必须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 首先明确农业(畜牧)综合执法大队的行政机构性质。为推行综合执法、稳定队伍和保证农业综合执法公正性奠定基础,尽快转变观念,把农业行政执法作为转变职能,优化服务,确保“三农”利益的重要内容;二是合理定编,农业综合执法量大面宽,涉及面广,必须保证执法力度。农业综合执法的人员定编人数要结合各地现有农业人口状况核定给编;三是切实解决农业执法的装备、交通通讯、办公场地、现场勘验及案件查处等必须的工作条件,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必须的工作保障,营造良好的内部执法环境。
3.2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首先要抓好农业执法的体系建设,要把执法工作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建好执法大队。二是严格执法人选,挑选具有复合型工作能力的人员进入执法大队。三是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执法技能培训,使执法人员讲究方法,文明执行、公正执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绩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篇5
解决上述评价工作中的不公平性, 建立一种能够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 真正体现人们基于有效努力及能力所产生的效益是完善与发展绩效评价理论、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搞好绩效管理的难点
虽然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绝大多数企业认识到,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似乎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其中对管理者的绩效管理尤其是让人头痛的问题。管理者由于其特殊的地位, 往往会成为绩效管理中最大的阻力。
对管理者绩效管理的难点可以总结为“CRANI”, 其中C指关键效标 (erion) , 即评估采用的指标和标准;R指用主观去评判客观的可靠性 (liability) 。如果被评估者的工作存在一个客观的“绩效”的话, 评估者能不能较准确地感知;A指绩效管理系统的可接受性;M指评估采用的方法 (thod) 。需要指出的是:几乎针对所有对象的绩效管理都存在“CRANf”难点, 但是它在对管理者进行绩效管理时显得尤为突出。
(一) 关键效标。
关键效标应该能反映出一项管理工作成败的界限。对管理者绩效管理的效标大体上分为结果效标和过程效标, 两者都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标准。简单地说, 这是个“评什么”的问题。
在实行MBO (目标管理) 的企业中, 管理者的目标任务自然地成为结果效标。如果没有实行MBO, 那么结果效标的确定有两种较为可行的办法:一是从以往同职位管理者的工作分析和绩效记录中实现;二是采取类似于MBO的办法, 将组织的目标层层分解为管理者的工作任务目标。由于管理者管理部门的不同, 管理层次的不同, 结果效标是不一样的。
过程效标主要针对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维度。之所以一般要把结果效标和过程效标结合考虑,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具有强烈的环境依赖性, 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目标结果。单纯的以结果效标来评估, 实际上是一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 对管理者的评估不一定公平;二是由于结果效标不考虑管理者是如何达到目标的, 属于一种“黑箱式”的评估操作, 因此, 无法判断管理者的能力到底如何, 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也无法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过程效标的确立需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 看看企业中以往同职位管理者在工作中有哪些行为和主要活动是最重要的, 并把它们提炼成几个关键的能力维度。
结果效标和过程效标的数目不宜太多, 考虑到公平和效率的因素, 每类效标一般在四五个左右。不同的效标偏重的用途也有区别, 一般来说, 结果效标更多的和薪资收益联系在一起, 而过程效标则更偏重于和晋升、培训联系在一起。
(二) 主观评判的可靠性。
如果管理者的绩效真有一个“客观”的存在, 而实际中的绩效评估是由人来完成的, 那么主观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判断客观就成为关键问题。这方面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谁来评、如何评、评几次。
对管理人员的评估主要有两种类型: (1) 直线评估 (管理者的直接上司) ; (2) 360度评估 (通常包括直接上司、下属、同级管理者, 有时还包括顾客) 。
至于采用什么样的评估者, 主要是一个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管理者的直接上级对其进行评估, 缺点在于如果双方平时的沟通不够, 难以对其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360度评估提高了评估的公平性, 但是增大了评估的文本和分析工作。许多企业对管理者正式的绩效考评往往只是年终进行, 如果考虑到绩效考评的本质是控制和反馈, 这样的频率是不够的, 一来反馈的质量不能保证, 二来行为若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和强化, 很难起到行为改进和调整目标的作用。这里同样需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出权衡。
(三) 评估方法。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调查表明:在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考评所采用的方法中, 有三种评估方法使用的频率最高, 它们是描述性的上司评语 (33.9%) 、MBO (31.8%) 和图表评价法 (24%) 。这三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结合使用的。其中采用描述性的上司评语最常见。92%的企业支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的管理人员。
(四) 评估结果的可接受性。
如果说前面的论述大多集中在对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技术描述上, 那么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对绩效评估中人的因素的细致考虑。关于绩效评估能不能真正被评估的双方认可, 以下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 保持绩效评估设计者和未来使用者之间的沟通。评估的未来使用者 (评估者和被评估者) 应该参与到绩效评估系统的设计中来,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可绩效评估并实施; (2) 评估如何做, 要和本企业的管理思想、文化相结合; (3) 评估者必须自愿去做这件事; (4) 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都应该了解评估的方法和过程。
二、根本解决方法
(一) 提高员工工作动机水平。
绩效管理可从几个方面提高员工的动机水平: (1) 通过绩效工资; (2) 通过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满意感等激活员工的工作动机; (3) 通过目标设定来激励员工。
(二) 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通和企业文化建设。
绩效管理非常重视员工的参与。从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计划的形成、实行计划中的信息反馈和指导到绩效评估、对评估结果的运用以及提出新的绩效目标等都需要员工的参与, 需要管理者与员工的双方的相互沟通。这种“参与式”管理方式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 不仅满足员工的生理需要, 同时满足了员工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为组织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从某种角度讲, 组织管理者的行为就是文化。
(三) 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绩效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把人力资源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并通过为员工设定个人目标从而与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相联系。同时绩效管理为员工的薪酬制定、培训、晋升、工作安排、为来年的目标设定提供依据;为人员招聘和选拔提供参考。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工作调换的用人制度比传统的用人制度更加合理和科学, 对中国传统的“任人唯亲”的做法是一个挑战和冲击。
(四) 提高员工绩效, 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双赢。
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组织通过培训、指导、绩效反馈等方式帮助员工提高绩效, 达到绩效标准。总之, 一个合理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组织和员工个人甚至社会的最大效益。
三、结束语
由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要想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我们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要将管理者也纳入被管理的对象中, 公平、公正地对所有管理对象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判。只有在这样一个系统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者绩效管理的难度。
《月光启蒙》教学难点及策略 篇6
难点1:母亲的音韵为什么是“芳香”的?
课文第4自然段中,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是一种听觉感受, 这里为什么描写成一种嗅觉感受——“芳香”呢?
应对策略:尊重多元解读, 坚持应有标准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从这段话中, 你体会到什么?
(生谈体会, 略。)
师:你们的体会很深刻!
生:老师, 音韵为什么会是“芳香”的呢?
师:谁来谈一谈看法?
生1:因为这是夏天的夜晚, 可能会有花草的香味飘过来, 比如说桂花的香气。
生2:还有可能是母亲洗过澡以后身上发出的香味。
师:你们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 有道理!这里的“芳香”仅仅是嗅觉上的感受吗?
生3:因为母亲吟唱的歌谣非常动听, 所以感觉就像花香一样让人陶醉。
生4:母亲的歌谣实在是太美了, 已经没有了嗅觉和听觉上的界限, 所以仿佛闻到了芳香。
师:说得太好了!这动听的歌声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 令人陶醉。谁再来读读这诗一般的语言?
(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教后反思:对于“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学生首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对此, 教师肯定其合理因素, 但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理解, 而是坚持一定的标准, 作进一步引导:“这里的‘芳香’仅仅是嗅觉上的感受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 仿佛亲临月色笼罩下的篱笆小院, 感受到母亲甜甜的嗓音与吟唱的深情, 体验到了童年的作者在聆听母亲吟唱歌谣时被深深陶醉的心理。
难点2:“混沌的童心”为何会“豁然开朗”?
课文第5自然段结尾写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吟唱歌谣, 为什么会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应对策略:走进文本深处, 观照儿童世界
师:“我”聆听了母亲那充满芳香音韵的歌谣, 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是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呢?
(没有学生举手, 课堂上出现短暂的冷场。)
师:同学们, 要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还要回到课文。默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
(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生1:母亲天资聪颖, 不论什么歌谣一听就会。而“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 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天天听着这些民歌, 一颗童心豁然开朗。
师:家庭环境给了“我”艺术上的熏陶。同学们, 母亲对“我”的启蒙仅仅是艺术方面的吗?再读一读, 仔细揣摩一下。
生2:“那时, 我们日子清苦, 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这句话说明我们非常热爱生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 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 却长歌谣。”黄河水含沙量太高, 由于黄沙沉积, 使这里贫瘠的土地庄稼产量很低, 所以作者说这里“不长五谷”。但是, 有很多歌谣留传了下来, 这些歌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师:了不起的发现!是啊, 母亲除了给了“我”艺术上的启蒙外, 还有情感上的启蒙, 所以说——
生: (齐)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 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教后反思:从课堂短暂的冷场可以看出, 这里的确是文本解读的难点。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观照“我”作为一名儿童的心灵世界。这样, 在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中, 学生寻觅到家庭环境给了“我”艺术上的熏陶, 母亲的歌谣更给了“我”情感上的启蒙, 家乡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我”的情怀。由此, 文本所蕴涵的生命意象在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 深深烙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难点3: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 而不是《月光母亲》?
本文是根据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写的。编者为什么不用原题, 而改为《月光启蒙》呢?“月光”和“启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应对策略:联系单元主题, 与编者对话
师:这篇课文是孙友田《母爱三部曲》中的一篇。文章原题是《月光母亲》, 编者为什么改成《月光启蒙》呢?让我们读一读《月光母亲》中删掉的片段。
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 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深受感染。)
师:读了原文的这段话,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作者看到母亲生病的样子时那种心酸与痛苦, 原文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读这篇课文时, 你有心酸和痛苦的感觉吗?
生:没有, 因为整篇课文都在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描写的是一些美好的场景, 读起来很轻松。
师:课文为什么删掉原文的这段话, 并且将题目改为《月光启蒙》呢?请大家浏览一下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爱如茉莉》和《我和祖父的园子》, 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来写的, 每篇课文的角度都不一样。《爱如茉莉》描绘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而又芬芳迷人如茉莉般的感情;《月光启蒙》通过讲述母亲对“我”文化的熏陶, 体现了浓浓的母爱;《我和祖父的园子》则体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如果这篇课文以《月光母亲》为题, 就不能突出母亲对作者的文化启蒙的意思了。
师:联系单元主题来思考, 有道理!
生: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 作者非常心痛, 这篇文章正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写的, 所以以《月光母亲》为题。而教科书的编者是为了表现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这样的主题, 所以改成了《月光启蒙》。
师:不同的题目与不同的主题相对应。
生:月光是美好的, 母亲对“我”的启蒙几乎都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月光陪伴着我们, 更营造了美好的氛围, 所以以《月光启蒙》为题。
师:你们真是作者孙友田和编者的知音啊!
论数字口译难点及解决 篇7
英汉进制的差异是导致困难的重要原因。英语的进制为“三位一进制”,分别为thousand,million,billion,trillion等。而汉语的为“四位一进制”,分别为万,亿,兆等。这就决定了译员不仅要进行语言间的转换,还要进行数字进制间的转换,无形中增加了难度。例如:译员非常容易将“万”和“million”弄混;把“亿”和“billion”弄混。而对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数字方面的表达也会略有不同,比如30亿在英式中是“three thousand million”,在美式中是“three billion”。2008年在英式中是“in the year of two thousand and eight”而在美式中则往往被说成是“in twenty oh eight”。
其次,在数字倍数表达以及单位表达方面,中英文也有明显不同。比如汉语中有很多传统的计量单位,如斤,亩, 里等,英文中又有很多英制的情况,如mile,foot,inch等。以上原因与都会给译员的迅速转换造成困难。而当一连串数字,甚至带单位的数字连续出现的时候,转换更是难上加难。
二、为什么针对数字译员容易发生错误
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语速、发音、语境和数字串等多种作用所致。当然主要还是译员双语技能欠缺、汉英数字转换不熟练、现场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首先,在倾听和分析阶段,译员就会遇到困扰。首先, 数字出现的时间短,密度大。其信息量远超过其他材料。比如一篇介绍广州经济的文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州的生产总值翻了四翻多,至2004年,达到4115.81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在5.63万元,按2004年平均汇率折算, 约合6800美元”。短短的两句话里面就包含了数字:20多, 四翻多,2004年,4115.81亿元,5.63万,6800美元。如第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记录,那么第二阶段的产出就更难做到,甚至在同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被发言人越落越远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翻译效果和译员信心,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其次,有些时候数字可能含有其他意思,不能够直译。比如:at sixes and sevens。这个正确的解释是:乱七八糟。或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不用把具体的十和百翻译出来。而是直接意译成“It takes time to educate a person”即可。
再次,如果不记忆数字单位,纯粹地记录数字也是毫无意义。比如第二届全国口译大赛中就有这样一段:“今年1至7月份,中美签订技术引进合同888项,合同金额达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占中国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25.3%。”除了快速的跟进这些数据以外,更应分清每项数据后面的单位是什么。
三、如何克服数字难题
首先,采取循序渐进原则,由个位数的数字开始练习, 渐渐拓展到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及以上数字的翻译。双语数字转化能力同等重要。
同时,尤其注意训练学生万位以上数字的翻译能力。在一定的单个数字训练之后,可以将数字融入句子、段落和篇章来翻译。反复训练,熟练数字转换模式和笔记方法,使之固定在译员的长时记忆中,达到自动化,从而节省听辨所需精力,腾出更多精力组织译语产出。
其次,在实践中,无论是同传或交传,对于涉及到的数字,要进行快速地跟上记录,因为人脑的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数字笔记方法,前人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如方框模型、点线法,缩略记录法,填空记录法,分节号记录法等等。表格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虽然接纳性强,却有其操作上的硬伤。同时,如果是一篇数字堆积的文章,其在操作上也有困难。因此,笔者不提倡推广表格法。缩略记录法和用分节号将数字隔开,从而快速的得出转换的结果,都是比较有效的记录法,具体哪种方式能更快的记录和译出还需要口译学习者和译员不断地摸索。
再次,在遇到大量数字的情况下,还应尽量缩短口译滞差,紧跟数字翻译。如听到Imports of jeans from China have increased by 9.3%,from the Phillipines by 6.5%,译员可以先译数字:9.3%,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牛仔服的增加量,6.5%, 从菲律宾进口的增加量。这样既可以快速地将数字包袱抛掉,又可以紧跟发言人,避免因数字干扰而遗忘信息。
最后,如果数字密集量大,而发言人的语速又很快,那么译员可以退而求其次,翻译出一个整数或者约数,或是用一种形容性量词来代替。这种方法只能说是在高压之下避免出错的权宜之计。而对于同传实战来说,译员之间的配合也可以缓解数字造成的压力。当然,译员还应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克服现场紧张情绪。
四、结语
总之,数字是口译学习者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顺利克服,需要译者进行训练和摸索。而目前的一些研究,例如表格法,点三杠四法等等,已经取得了进展并得到了实际应用,而笔者仅希望在这一领域能有更多的实践,研究,帮助译者解决数字难题,达到顺利口译的目的。
摘要:数字口译能力习得性难,加上课堂缺乏系统教学安排和理论指导,使得大多数口译初学者闻数色变。而数字往往又是经贸,商务,科技口译的重点。能否做好数字口译,本身也是挑战。而本文将基于这一挑战对数字口译展开探讨。
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 篇8
一、分层递进, 围绕重、难点
动作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 并紧紧围绕重难点中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较容易的动作学起, 逐步增强练习的难度, 并与另一要点动作进行连接, 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让学生阶段性地掌握要领, 使学生分层地掌握动作, 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的质量。例如:跳上支撑——前翻下的教学, 将动作内容分解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 教学顺序为:“自主杠上支撑 (适应器械, 初步体验重点动作) ”——“跳上正撑 (直臂顶肩支撑, 学习重点动作) ”——“腹贴杠前翻下 (腹部贴杠前翻下, 学习难点动作) ——完整练习 (突破重难点)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能力, 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重点动作, 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 初步尝试练习, 最后不断完善动作, 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 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重难点动作的掌握水平。
二、针对练习, 突破重、难点
体育教学受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因素、体能状况的影响, 导致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同一教材、技术、技能时, 或一个教学对象学习相同性质教材,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同, 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坎”在什么地方, 问题的焦点在哪里, 根据问题的所在, 抓住共性问题, 分化个别问题,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
案例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不同练习方式的喜好, 教学时,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方式, 将重难点动作融汇其中, 有效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如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游戏、挑战的练习方式, 在肩肘倒立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 将重难点动作融于用身体“书画”不同形状的图案和字母的趣味练习之中, 在游戏、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重难点动作。以谁书写的L立得稳 (夹肘内收) 5秒比赛, 巩固学生的重点动作;以看谁写的L更标准、立得更直 (展髋挺腹) 的比赛, 突破难点动作。再如一组蹬地翻身上的动作教学时, 学生翻身上杠后, 抬头不及时, 往往容易翻下或支撑不稳, 可以利用杠前上方的标志物, 吸引学生抬头制动, 从而有效解决难点动作。这样的方法, 利用学生勇于展示、喜欢创新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顺利完成重难点动作的学习。
案例二:学生因为自身能力的不同, 完成重难点动作的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有时会因为场地因素、安全措施等产生畏难情绪, 不敢练习。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器材摆放, 降低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掌握动作重难点之后, 在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动作。如在支跳教学时, 可以从低器械开始练习重难点动作, 逐步增加器材高度, 让学生适应器械, 消除恐惧和为难情绪,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重难点动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 摆放高、中、低三组不同难度的场地, 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场地, 学生重难点动作具有一定基础后, 再同一标准, 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不仅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 有效提高动作质量。
案例三: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重难点动作掌握上会存在理解和进度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刚刚接触, 便能掌握重难点动作, 而有些学生在需要不断的强化练习才能很好地运用, 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合作探究, 弥补他们的认知差异, 使重难点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处于各个小组之中, 利用优秀生的带动, 拓宽动作的纠正范围, 有效提高动作教学质量。如在练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 均匀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提示、相互帮助,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动作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问题, 设置不同的练习小组:完整练习组、强化重难点动作组, 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 解决相应的问题后, 再进行整体完善的练习。这样, 同质、异质的分组, 解决不同的重难点问题,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学习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量化评价, 细化重、难点
现金管理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篇9
【关键词】现金管理 现金偏好 大额现金
现金管理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减少金融犯罪和违规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迅速普及,但流通中货币量没有出现相应的萎缩,而是呈持续上升趋势,流通中货币量的增长不仅增加了现钞印制、运输与保管等社会交易成本,更为严重地是,大量大额现金交易为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当前时期加强现金管理,保持适度现金供应,防范和打击利用现金从事非法活动,对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金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现金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滞后
目前我国现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1988年颁布实施的。《条例》和《实施细则》颁布以来,对鼓励开户单位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限制使用现金交易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条例》和《实施细则》的局限性日益显现,2011年,国务院令第588号对《条例》进行了修订,但此次修订仅对开户银行的行政处罚权进行了删除,对其它条文并无完善,修订以后的《条例》法律责任部分实质是处于空缺状态。
(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职能弱化
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重要主体,对单位和个人的现金存取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但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银行更注重盈利性目标,现金管理职能与其开发客户、拓展业务的动机相抵触,执行中弱化了其现金管理职能。另一方面,2011年《条例》修订后,对开户单位的现金违规使用处罚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商业银行难以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导致相关规定难以有效落实与执行。
(三)现金管理对象范围偏窄
《条例》监管对象是开户单位,不包括居民个人现金管理。即便提取大额现金,居民只需提前预约并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即可支取,现金使用基本不受限制。但是随着居民个人收入和财富的不断增长,投资与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居民个人在商业银行现金收支规模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对居民个人现金交易管理的缺失,造成很大部分现金游离在监管之外。此外,一些单位为结算方便或避税等原因,通过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转账,为单位大量使用现金提供便利通道。因此,现金管理应注重加强对个人账户现金使用的监管,使现金管理涵盖对象更加完整,有效减少现金使用量和降低利用现金进行非法活动的风险。
(四)大额现金使用重监测弱管理
我国大额现金使用监测依据是2006年制定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监测以客观报告为主,由监管部门制订监测标准,金融机构负责记录和报告,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大额现金交易报告类似。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自定义可疑交易标准,逐步完善了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监测管理。但是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在用的大额现金管理制度仅有两项主要制度:(1)大额现金支取预约制度,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据调查,一般情况下只要网点有足够的现金,不预约也可以支取,客户甚至可以通过“以整化零”的方式绕过预约制度,即便严格执行预约制度,也不能对客户大额现金支取起到制约作用。(2)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主要针对法人客户。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仅仅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需要,对于大额现金支取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制订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大额现金管理作用非常有限。
(五)现金偏好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现金的偏好致使现金管理难度大,难以监测。产生现金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金交易方便快捷;二是个人金融知识匮乏,不熟悉或不会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三是由于银行卡诈骗和支票诈骗等金融违法犯罪案件,导致居民对非现金交易缺乏安全感;四是部分农村、城镇和集贸市场缺少非现金交易条件;五是部分非现金支付如跨行转账或异地转账等不能实时到账,增加了非现金交易的时间成本;六是部分非现金支付结算收费较高;七是现金结算可以隐藏资金运行轨迹,从而掩盖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活动。
(六)非现金支付不发达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不均衡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部分农村地区甚至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还存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银行卡交易和网上交易等非现金交易所需的硬件设施,只能采用现金方式进行交易,导致非现金支付结算应用比较低,而且部分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习惯以现金为主要结算手段,使用现金交易较为普遍。
二、加强现金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管理的目的是保持适度现金供应,防范和打击利用现金从事非法活动,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围绕这一目的,应尽快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首先,要明确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在现金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赋予金融机构对单位和个人违规使用现金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其次,要将居民个人账户纳入现金管理范围,单位账户转账给个人账户的资金视同为现金管理,加强对居民个人账户的现金管理;最后,应对单位和个人大额现金使用行为采取疏导政策,逐步减少大额现金交易,同时,加大对单位和个人违规使用现金的处罚力度,增强现金管理的严肃性。
(二)加强对大额现金的管理
一是建立大额现金支取收费制度,考虑到现金大量使用会增加现钞印制、运输与保管等社会交易成本,可出台相关规定,对支取一定额度以上的大额现金按一定比例进行收费,提高大额现金使用成本,鼓励客户在交易结算中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减少现金使用量。二是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实现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备案联网查询,对大额现金支付实时审查和监督,以便及时掌握可疑线索,从而有效防范、打击利用现金交易进行非法活动。
(三)推广非现金支付方式
一是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营业窗口对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引导作用,并对用现大户进行非现金支付结算知识培训,使非现金交易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形成非现金交易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非现金交易条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在农村或集镇包括大型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建立银行转账、银行卡交易等非现金交易平台或渠道。三是加强对金融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提高单位和个人对非现金交易的安全感,从而降低对大额现金的存取需求。四是降低刷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收费标准,以降低非现金交易的经济成本。调节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金交易之间的关系,促使客户均衡考虑各类结算工具的利弊和成本,以促进市场结算工具的平衡发展。五是缩短跨行转账或异地转账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到账时间,以降低非现金交易的时间成本。
(四)加大现金管理的监管力度
加大现金管理现场检查力度,使现金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对现金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从严及时查处,维护现金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加强现金管理工作考核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将现金管理纳入内部绩效考核,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现金管理责任,同时加大对现金管理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处罚促进现金管理主体更好地履行现金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大额现金交易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金融研究,2011(4).
[2]瞿绍清.大额现金收支监测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2(12).
[3]崔建英.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的对策及建议[J].经济师,2013(8).
[4]何承文,薛玉玲.当前我国现金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经济师,2015(11).
审计犯罪证据搜集难点及对策 篇10
一、审计犯罪证据搜集中存在的困难
审计犯罪证据形式单一, 主要的直接的证据主要是言词证据, 技术含量高且隐蔽性强, 审计犯罪证据的特殊性致使审计犯罪证据搜集的过程困难重重。笔者将其中比较突出的几种情形总结如下:
(一) 主要证据难搜集且易被推翻
审计犯罪属于职务犯罪, 主要的表现为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故而, 审计犯罪证据具有职务犯罪证据的共性:主要的、直接的证据是言词证据, 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形式比较匮乏。审计犯罪中的主要的、直接的证据:一是实施犯罪的审计人员的供述和辩解, 二是证人证言。如果能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和与之印证的证人证言, 则对于寻找其他证据及最终认定犯罪都非常有利。但在司法实践中, 要获得这两种审计犯罪的证据则相当困难。一方面, 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审计人员非常清楚做有罪供述的法律后果, 通常情况下都会存有侥幸心理, 或者拒绝交代, 或者交代之后又以种种理由推翻之前的供述。另一方面, 证人证言的获得也不容易。审计犯罪中比较有力证人是作为犯罪相对人的被审计单位的人员, 但这些人一般都不会作证。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 国家不可能对所有的国有财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总是把审计力量集中在那些容易出问题或已经有问题存在的单位, 而审计犯罪的嫌疑人往往是在实施审计犯罪后在审计报告中掩盖了被审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相对人与嫌疑人通过审计犯罪行为实现了双赢, 而相对人一旦出面真实作证, 则其在佐证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的同时, 也将自己暴露在司法机关人员面前,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故而, 出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 相对人一般不会作证, 又或者作虚假的证明。其结果可能因为证据不充分而使犯罪嫌疑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另外, 还可能出现证据对峙的局面, 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做无罪供述, 而相对人做有罪的证言, 二者就同一事实做相反的证明, 如果没有其他的证据予以佐证, 则最终也会因为存在证据缺陷而无法定案。
(二) 审计犯罪主体的高智商与侦查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的博弈
审计犯罪行为人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着较高智商的犯罪主体, 一般都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 而审计犯罪行为最终总是表现为审计报告上的不作为,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或佯装不见, 或避重就轻, 或隐瞒不报等。这种专业性成了审计犯罪的屏障, 审计犯罪行为不容易被发现, 或即使有一定的案件线索, 也会被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阻挡, 不太容易搜集到证据。因而, 要查证审计犯罪行为, 侦查机关就需要有一支专业门类齐全, 业务能力过硬的专家型的侦查队伍。实践中, 侦查人员主要来源于法学或侦查专业,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审计专业知识缺乏, 在与审计犯罪主体的博弈中, 处于下风, 无法顺利完成搜集审计犯罪证据的重任。
(三) 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受到限制
审计犯罪中的直接证据少, 对其他形式的证据的搜集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 包括跟踪监视、电话监听、安装摄像装置等。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主要是可以搜集大量的再生证据。所谓再生证据是指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在犯罪发生后基于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 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的总称。再生证据可以对于原生证据予以补强, 与原生证据形成一个证据链条, 佐证其他犯罪证据, 同样会对证明犯罪主要事实产生重要作用。司法实践中, 再生证据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之间为掩盖犯罪行为而串供、犯罪嫌疑人的家属窝赃或者包庇犯罪嫌疑人等反侦查、反追诉活动。这些再生证据一般不容易直接获得, 需要借助于技术侦查手段获得。所以技术侦查手段在搜集审计犯罪证据, 查证审计犯罪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关于技术侦查的立法比较滞后, 只是在《国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中作了原则性规定, 如《人民警察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但对技术侦查的种类、方法、适用条件及程序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作为核心的刑事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技术侦查的问题未作任何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检察机关有一定的自侦权, 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但检察人员在侦查犯罪中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尚无法律依据。根据目前的立法, 检察人员不具有实施技术侦查的主体资格, 在搜集审计犯罪证据中就不宜采用技术手段来搜集证据, 否则其所获证据也会因证据搜集程序没有法律根据, 而不具备合法性, 影响其证据效力, 这就限制了审计犯罪证据搜集活动。
二、审计犯罪证据搜集的技巧
审计犯罪的搜集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利条件, 使得侦查部门在搜集证据时存在很多的障碍和困难, 但侦查人员只要能积极应对, 灵活应变, 扬长避短, 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就可以及时、顺利地搜集到审计犯罪证据, 为惩处审计犯罪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 做好初查工作, 在时间上抢占优势
初查即指检察机关对案件线索在立案前依法进行的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初查在职务犯罪的侦查中发挥了一定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司法实践中也一直在长期使用, 但是人们对初查的定位及其合法性仍有不少的质疑。湖北武汉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继生对初查的定位比较有借鉴意义, 他将侦查行为分为强制侦查和任意侦查, 认为初查行为在性质上属于任意侦查, 即不使用强制手段、不对有关人员的重要生活权益造成强制性损害, 而由有关人员自愿配合侦查, 如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讯问非犯罪嫌疑人等。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侦查人员在初查环节不仅可以对相关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 还可以对相关的问题开展询问、讯问等调查活动, 做好初查工作, 就可以在搜集证据上抢占先机, 在侦查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掌握大量证据, 在后续的取证活动中就会占据主动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 初查的成效决定着案件的成败。因此侦查人员必须要在思想上重视初查工作, 及时有效发现、挖掘犯罪证据。在初查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初查除了书面审查外, 只能是询问或讯问活动, 不能侵害到被询问或讯问者的其他合法权益;二是要有重点地从被讯问者身上展开初查, 选择好突破口, 获取主要证据。
(二) 充分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弱点, 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
犯罪嫌疑人有种种弱点可以为侦查人员在调取证据过程中利用, 这些都是审计犯罪侦查中获取证据的有利因素。首先, 政府审计工作在实践中都是以派驻审计小组的方式进行的, 被审单位或个人存在违法违规或犯罪行为, 审计小组要通过审计犯罪行为掩盖这些行为, 最终就是要在审计报告上做手脚, 或避重就轻, 或隐瞒不报, 即最终要出具“无保留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这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 所以司法实践中审计犯罪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小组的共同犯罪。那么, 共同犯罪人之间必有冲突和利害关系, 侦查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些冲突和利害关系打开突破口, 获取某个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然后再各个攻破。其次, 重视初次讯问工作, 一般情况下, 初次讯问时, 犯罪嫌疑人猝不及防,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而且在初次讯问时, 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外界的干扰, 心理防线比较容易攻破, 通过审讯掌握到犯罪的真实的情况的比例也比较高。为保证初次讯问的成效, 审讯前要先拟好提纲, 审讯中要讲究询问技巧, 讯问后要及时、有效的固定证据。
(三) 掌握询问技巧, 获取证人证言
如前所述, 证人证言是佐证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重要证据, 也是直接证据, 是检察机关追诉犯罪的关键证据, 所以, 获取有效的证人证言, 也是审计犯罪证据搜集的主要任务之一。证人不愿意作证, 有的是自己本身也置身其中, 担心在证明他人犯罪行为的同时, 也暴露了自己;有的是与犯罪嫌疑人有情感、工作或其他关系, 碍于情面不愿作证;有的是担心打击报复;也有的是对审计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态度消极等等, 所以在询问证人之前, 要先查清证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 讯问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注意询问的方式、方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打消对方不愿意作证的顾虑。由于证人作证的心理比较复杂, 对其证言的真实性要进一步查证, 另外, 环境改变后, 证人也有可能会推翻证言, 所以要依法、及时、有效地固定证人证言, 避免其证据效力受到影响。
(四) 注意搜集其他形式的证据, 形成证据链条
审计犯罪中的主要的、直接的证据是言词证据, 但同样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其他一些证据形式, 这些证据会与言词证据形成一个证据链条, 证明案件的重要事实, 所以其他形式的证据也要注意搜集。一是注意搜集其他的直接证据, 如物证、书证等。在审计犯罪中, 虽然物证、书证比较稀缺, 但也不能忽略;二是注意搜集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指不能独立证明案件主要事实, 只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个别情节或片段的证据。如一些赃款赃物、往来信件、电文、审计工作底稿及虚假或不实的审计报告等。间接证据虽然不能单独地、直接地证明犯罪的存在, 但其对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注意搜集再生证据。再生证据会对原生证据予以补强, 运用逆向思维法, 再生证据很可能会开辟一条侦查审计犯罪的蹊径。
三、审计犯罪证据搜集中急需的立法支撑
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 由于诸如审计犯罪等职务犯罪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依照传统的证据制度, 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必须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证据制度。对此, 笔者认为, 在审计犯罪证据的搜集中可以考虑将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鉴过来, 为我所用。
(一) 建立侦查证人的制度
世界很多国家的检察机关有要求甚至命令了解案件的侦查员作为控方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从警察所受之训练及其平时所积之经验以观, 警察不失为最适于作证之证人。”然而, 在我国刑事庭审中,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在司法实践中十分罕见。面对审计犯罪证人翻证、被告人翻供现象突出问题, 以致于取证合法性备受争议乃至被质疑的情形, 在我国建立侦查证人制度, 显得十分必要。我国立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出庭作证, 但也没有哪个条款限制侦查人员作证, 因而,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不冲突, 这一制度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构建是有相当的空间的。
(二) 建立污点证人制度
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26条第3款及第37条第3款的规定可以看出, 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 其本身是参与犯罪活动的人, 通过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 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的犯罪事实, 以换取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的待遇。污点证人制度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诉讼中都已得到运用。在美国, 检察官与共同犯罪的部分被告人进行辩诉交易, 以换取被告人的证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于特定案件也使用污点证人。污点证人的设置, 可以使国家追诉机关能够运用有限的司法资源迅速、有效地追究犯罪。鉴于审计犯罪中证据稀缺的现状, 建立污点证人制度尤为必要。
(三) 确立检察机关适用技术侦查的主体资格, 细化技术侦查立法
如前文所述, 技术侦查手段在审计犯罪证据搜集的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借助于技术侦查手段发现和揭露犯罪, 也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侦查机关同犯罪作斗争的普遍做法。《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0条专门规定了特殊侦查手段, 要求各缔约国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 允许其主管机关“使用如电子或者其他监视形式和特工行动等其他特殊侦查手段, 并允许法庭采信由这些手段产生的证据”。我国已经于2003年签署了该公约, 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查证犯罪有国际法的依据。但是, 我国国内立法一方面没有规定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主体资格, 另一方面, 现行的《国家安全法》及《人民警察法》就技术侦查手段规定的比较原则, 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的规定, 限制了技术侦查手段的在查证犯罪中的使用, 有必要通过完善立法和制定相应的规则来更好地发挥技术侦查手段在查证审计犯罪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林:《审计犯罪证据的搜集及适用》, 《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优势及难点】推荐阅读:
热点及难点问题06-11
制造难点及工艺12-05
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11-23
监理工作重点及难点08-27
电网建设的难点及建议11-2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07-29
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06-13
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08-09
工程特点及重难点分析10-03
标识重难点分析及建议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