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教育

2024-10-25

舞蹈专业教育(精选12篇)

舞蹈专业教育 篇1

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现状特点分析

(一)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点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除教育理论、专业技能理论等基础课程外的一门专业技能实践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学前教育的舞蹈专业技能和训练方法, 提高舞蹈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 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以基本功训练为基础, 以民间舞训练为辅助, 以儿童舞蹈编创为重点, 共同推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初, 美国芝加哥一位年轻舞蹈教室享曼在上舞蹈课, “闹哄哄的场面惊动了芝加哥大学教育家杜威。”杜威经常依门参观, “认为享曼的舞蹈教学, 比自己的实验教育要吸引儿童。他赞扬享曼击中了教育界一个核心问题。”如此来看, 为何课堂教学的状态不同?是否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作为培养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教育者, 是否也应该反思教育观的不同决定了幼儿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教育辞典》中写道:“原教育观, 主体是教育者。”而再袁振国老师的《当代教育学》中写道:“90年代, 教育主体成为师生。”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21世纪, 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老师。”不同时期教育观的转变, 促使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也应因其观念的改变, 而逐步变化。舞蹈教学的模式不可一成不变, 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随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其本质上就具有差异性。因此,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特点。在博览群书, 囊括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 掌握不同时期的教材内容, 不同人物的教学方法, 不同阶段的教导途径。

(二) 学前教育民族舞蹈编创的意义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特点是在宏观大教育体系下, 给予学生不同学科的知识, 以构成庞大的知识体系, 为幼儿舞蹈教学奠定强大的基础。在理论知识的积淀下, 专业技能的训练占据金字塔顶端的位置, 其地位不容忽视, 意义不可磨灭。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中除基本功和民间舞以外, 最具有特点教学内容即是儿童舞蹈编创。学前教育舞蹈编创的作品是儿童在掌握舞蹈基础技能外最为感兴趣的内容。在幼儿老师舞蹈编创的节目中, 孩子们会找到“跳”舞的乐趣。针对儿童舞蹈的编排, 并非刻意强调素材、训练、舞台效果等专业舞蹈教育的核心因素, 而是在儿童年龄层面上找到具有儿童舞蹈特征特点的元素, 切忌“小孩舞蹈大人化。”

在儿童舞蹈创作的今天, 儿童舞蹈作品风格各异, 比比皆是。作为幼儿老师需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动作的完成, 更多的是文化的阐释。让她们更加主动了解中国民族舞蹈特征, 习得少数民族文化, 认识少数民族服饰, 哼得少数民族乡歌。从此意义上讲,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民族舞蹈编创具有重要意义。就编创而言, 意在编, 重在创。在编的过程中找到动律元素再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创。在舞蹈教育的今天, 创新已然不是一个新词。何时创, 如何创也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其中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艺术风格浓郁、特点鲜明,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都是学前教育民族舞蹈创作的根源。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就是应教会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编导后推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对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编创, 应学习并体验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民族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舞中, 用心感悟艺术的原发状态, 深深体会各民族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真正认识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多彩魅力, 为儿童民族舞蹈的编创打下基础。

蒙古族的《盅碗舞》柔美、端庄;藏族的《锅庄》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欢快、潇洒;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等等。学前教育民族舞蹈编创的意义在于使得民族文化不断传承, 让孩子们深知中华大家族的意义所在;使得民族精神不断凝聚, 让孩子们体会中华大团结的意义所在。民族舞蹈是儿童最易接受的、最易区别的舞蹈种类, 其产生于民间的性质决定了它容易被人喜爱。因此, 笔者认为, 学前教育民族舞蹈编创是提升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和突破点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打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另一扇发展大门的重要源泉。

二、素质教育舞蹈推进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观的界定下出现了专业与业余的概念。而外国本身并没有专业和业余的概念, 只有职业与非职业的区分。专业限于专业培养, 业余面向所有学生。审美教育主要是艺术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为艺术带有游戏性质。这是大量论述游戏冲动的原因。席勒名句:人, 只有称为完整的人时, 他才游戏;只有游戏的人, 才是完整的人。艺术不是灌输性监狱, 不是说教, 而是寓教于乐。那中国学生厌学, 是否因灌输?学前舞蹈教育是否也存在着这一特点?因此, 在反思中吕艺生教授提出了:树立大舞蹈教育观, 不仅关注专业舞蹈教育, 还要关注普通学生的舞蹈教育。由此推断,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推进素质教育舞蹈有益于学生今后教育教学, 有益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 有益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选取素质教育舞蹈的教材内容作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推进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一定促进作用。

(一) 素质教育舞蹈的概念

素质教育舞蹈的教育对象不是面向少数人, 而是面前全体学生。其教育内容主要不是培养舞台表演人才, 而是普通人的素质培养。其教育方法是把学生视为主体。因此,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 素质教育舞蹈的理念

其三大教育理念,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素质培养, 其中包括观察与模仿, 即兴与表现, 交流与合作, 创作与求新, 综合与融化。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舞蹈课正是打破舞蹈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普及型舞蹈美育, 是创建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舞蹈课程体系, 该教材建设和课堂实践紧紧围绕学生的五项能力的培养, 即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以及综合融化能力。本课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意的教学设计, 打破了舞蹈教育服务于舞台表演的局限性, 推进舞蹈教育由少数精英向全体学生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 本课程的特色教学促使舞蹈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得以发挥更大的优势。”1

(三) 素质教育舞蹈的教材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材课例特点是主观性构思和开放性构思。它既围绕主体, 又激动灵活, 要容纳各种素质培养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是学生即兴表现出来的动作, 形成元素并向前发展。即兴表现最能表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主动编创、积极编舞, 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编创精品舞蹈, 而是让孩子们在编创中体验生活, 发现元素, 找到快乐。创编活动, 既为编舞, 也是培养创性。因此, 选取素质教育舞蹈的部分内容作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教材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发展, 并且帮助推进素质教育舞蹈的普及。如, 让孩子们选择跳格游戏, 在不同的格子中孩子们会体会双脚起跳、单脚起跳, 双脚落地、单脚落地等。游戏形式中幼儿老师让孩子区分舞蹈跳跃中便有双起双落、双起单落、单起单落、单起双落等跳跃形式。一个跳格游戏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知识, 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选取恰当的教材作为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合理恰当, 实践价值较高。

学前教育专业民族舞蹈编创和素质教育舞蹈推进的意义重大, 它既担负了祖国新一代儿童成长教育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美育教育责任, 又承载着舞蹈教育教学不断前进发展模式转变, 充实内容的重要阶段。因此, 优质的教育模式, 优秀的教材课例,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关键, 更是学前教育今后发展的另一大财富和积淀。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而言, 培养的是能够以自身亲和力吸引儿童快乐学习的人才, 以自身专业知识引领儿童身心健康接受艺术熏陶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肩负着重担, 不仅要从特点中找出区别于专业舞蹈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而且要在专业与非专业的舞蹈教材中提炼、选取适用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教材。至此, 才能不断推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前进,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舞蹈创编,素质教育,推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4) .

[2]徐小平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编创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7) .

[3]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2年 (5) .

舞蹈专业教育 篇2

我国在20xx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校专业目录,其中的新增艺术类学科对许多高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将舞蹈类专业开设为一个单独的教育专业,这说明我国的舞蹈类专业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分支,这对综合性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多所综合性大学的舞蹈类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很多的教育方向,有的高校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舞蹈精英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有的高校则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培养高水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由于教学目标不同,导致高校的舞蹈类专业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据统计,在现有的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教学中,通识教育在教学课程和学时中仅占25%左右,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则占据了全部课程的75%。这说明高校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类的课程中,理论课只占据了20%,而实践课程则占据了整体专业课程的80%。

而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的高校舞蹈类专业的学生通识课程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而设定的,同高校传统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一致。对于这一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一些单独的技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最后的试卷考试中,高校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考核标准一致,而不会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特殊的照顾。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有的课程都是由舞蹈类专业学生所在院系自行安排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个发展战略能够深入到每一位民众心中,高校应该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将该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青年一代推动的,青年的价值观往往能够影响未来我国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取向。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能够很好地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青年自身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这一时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对于入学时年龄较小的舞蹈类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才刚刚开始,价值观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学前教育,将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相关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使其在入学时就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然后,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使其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另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和年级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价值观。

2.重视法纪观念教育,强化制度建设,督促学生遵纪守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法纪观念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教学将一些纪律观念传输给学生,然后通过一些通识教育内容对其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纪观念。

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制度的执行,教师可以根据学院和班级以及寝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使其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同时还能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从而提高制度在学生执行中的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件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3.以“三观”教育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且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和社会进行接触,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此时心智成长较快,教师和院校的影响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规划,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和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其能够正确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一些心理教育和时间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尽快适应,提高生活能力。

4.立足职业发展方向教育,以就业作为学生的培养导向

对于高校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事表演和一些艺术教学类的工作,其他的一些工作领域则很少有学生涉及。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会招收一些舞蹈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办公室的文职工作,在企业开展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时可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

因此,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就业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既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会遗落,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教育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行业,其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思政队伍,从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中选择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组成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

三 总结

舞蹈类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舞蹈专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示范教学;教学质量

中職学校的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而舞蹈教学又需要在短时间里完成许多教学任务,给中职学生的舞蹈教学到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借鉴幼师教育的理论与经验,遵循舞蹈教育强调性与实践性的教学规律,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真正具有职校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现根据相关专业知识和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一、依据培养目标,分层次进行舞蹈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舞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掌握幼儿舞蹈的表演、创编,以及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根据这一目标,舞蹈教学内容可按层次分为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三部分。

1.第一层次: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

中职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舞蹈虽然是一种美的艺术,但舞蹈训练却枯燥漫长,充满艰辛。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承受能力差。一开始接触到单一而辛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时,往往会产生退缩的情绪。舞蹈基本动作与技能训练这部分是舞蹈课教学最基础的内容,也是初学舞蹈时的重点,并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第二层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

学生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可以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舞蹈,开阔眼界,丰富舞蹈知识,掌握大量的舞蹈词汇,提高舞蹈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组合的反复练习,提高身体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的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的感觉,增强舞蹈感染力。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组合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

3.第三层次:幼儿舞蹈学习与创编

幼儿舞蹈是幼儿园音乐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一种形式。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它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通过幼儿舞蹈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幼儿舞蹈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幼儿舞蹈表现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习并掌握幼儿舞蹈教学、创编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对幼儿生活的观察、积累、提炼的兴趣和能力,为适应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服务。

(1)实践部分。①幼儿基本舞步,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②幼儿律动,这是幼儿的身心特点,也是感知音乐、舞蹈特点而形成的;③幼儿歌表演、集体舞,这是属于幼儿园面向全体幼儿的普及型歌舞教材。

(2)理论部分。①幼儿园舞蹈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形式;②幼儿园舞蹈教学方法;③幼儿舞蹈的创编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幼儿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并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积累幼儿舞蹈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系统地学习幼儿舞蹈教学内容时有更多舞蹈创编的素材。

二、运用示范教学,提高舞蹈课堂教学质量

1.示范教学在舞蹈课中的作用

舞蹈的特性是人体运动的艺术、动态艺术,这决定了舞蹈教学离不开“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初学者对舞蹈的概念很模糊。教学时,需要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进入学习舞蹈的境界。视觉是舞蹈认知的窗口,是对所有动作认知的直接来源。学习舞蹈时,首先是用眼睛观察教师的示范,把视觉感受通过三级神经元传递到大脑,产生视觉形象,对动作进行认知和分析,再用自己的肢体进行实践。所以,在舞蹈教学中示范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有效地运用示范教学

(1)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舞蹈必须经过认识、模仿和熟悉三个阶段,教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先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和文化背景、动作的韵律风格及特点,再准确示范基本动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动作最初的视觉印象。然后,让学生模仿和练习,完善已形成的动作表现,逐步把动作连贯起来,从而形成动作定型。在舞蹈课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交替进行的方式。整体示范可在最初使用,意在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完整的印象,再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动作的环节,这也是学生掌握动作的必备途径。这样,不仅顺应了学习动作的心理规律,也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轮流让学生站在第一排上课,课堂上分组练习时每组再示范一次,这样学生基本都能在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动作形象。

(2)讲解和示范交替进行。舞蹈靠动作来传达情感,如果只顾示范而忽略了对动作要领的讲解,学生学习时极有可能不得要领,因而舞蹈课上的语言讲解也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示范能力,还要善于使用简洁、明了、具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提示、引导,还要做到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质量,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内容。舞蹈是美的艺术,而舞蹈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舞蹈教师应不断采取各种形式来保持和提高自身的舞蹈素质,还应懂得提高教学质量的示范教学方式。

(3)示范教学中艺术地运用语言。恰当、形象、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每时每刻都左右着教学进度,成为调节课堂学习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委婉的语言是内在的关怀,作为教师不仅要用严谨、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准确领会、掌握动作要领及技术,还要通过不断地赞美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动作时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如果分寸不当很容易伤其自尊,导致学生从此对舞蹈课产生抵触情绪,而形象的语言则能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集体复习,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体现在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而且体现在学生课后的复习过程。中职生学习自觉性不高,课后往往不会主动复习,而课堂上存在的许多问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逐步解决。在所有的复习方法中,集体复习是舞蹈课后复习的最佳方法。其优点有以下方面:

(1)它能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利用众多人的能力回忆和展现舞蹈的全局;

(2)集体复习会给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复习时起到“小老师”的领头作用;

(3)分组进行,能使学生有间歇缓冲的机会,产生新的力量,把动作做得更加准确。在分组轮换训练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动作更优美、熟练。

另外,集体复习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音乐和节奏对舞蹈不仅起到烘托作用,还具有进一步刻画形象的功能,使回忆更加连贯、准确和完善。

总之,在进行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这样才能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到素质教育水平,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使其具有担任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胜任幼儿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林小清.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大舞台,2011(06).

舞蹈专业教育 篇4

与舞蹈创作同时, 吴晓邦就已经开始了舞蹈教育的探索, 逐步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舞蹈教育思想, 并已有前人对其做过比较详细深入的解读, 但鲜有将其真正与现实的舞蹈教育体制相连接。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找寻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所坚持的理念与当今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共通共融之处, 希望通过探索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给以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以启发, 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

一、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管窥

吴晓邦取得令后人高山仰止的舞蹈艺术成就, 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舞蹈教育观念, 与其受教育经历紧密相关。他与中国大部分舞者不同, 并未在童年或青少年就开始学习舞蹈, 甚至在大学阶段也并未能接受专业的舞蹈教育。由于特殊的社会与家庭背景, 吴晓邦在接触舞蹈之前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学习过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 又学习过与舞蹈关系紧密的姊妹艺术音乐, 这些经历使他站在了开阔高拔的平台之上, 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舞蹈学学科体系思想。

吴晓邦先学习了芭蕾, 之后才接触现代舞, 这样的学舞经历影响了他的舞蹈教学, 他认为舞蹈应是一门表现人性人情的艺术, 而不应将人束缚于舞蹈之下, 所以他既重视遵循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来开发、认识人体, 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又非常重视舞蹈的基本训练。1936年, 吴晓邦留日归来在上海再度开办“晓邦舞蹈研究所”, 首次推行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的规律”为舞蹈基本训练的教学体系。11938年吴晓邦在上海“中法戏剧专科学校”教授舞蹈, 每节课的设置都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教授‘自然法则’, 活动从头到脚各种关节, 根据大调式自然音节的每个音符做出符合音乐表情的动作, 模仿自然中人物和动物的各种形态, 还有很多即兴训练……除了身体训练, 在跳累的时候, 吴晓邦还给我们讲舞蹈理论。大家就席地而坐, 听他讲‘什么是舞蹈’‘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2”由此累积, 在吴晓邦晚年规划的舞蹈学科研究与建设的蓝图中, 对于舞蹈教学提出明确观点:“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 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须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 要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3”在属于舞蹈应用理论的舞蹈教学理论研究中, 吴晓邦提出了八个研究方向, 既有宏观的方向引导, 又包含了微观的具体操作:1.舞蹈教学的民族精神和特点;2.舞蹈教育改革和支持各种风格;3.五四革命传统;4.节奏课;5.创作实习课;6.舞蹈的气、意、形;7.舞蹈编导课、表演课;8.全面培育舞蹈人才。4

二、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可供借鉴之处

如今, 舞蹈高等教育除了在专业艺术院校生根成长, 在各地综合性大学中也立足发展。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以北京舞蹈学院为范本, 更注重舞蹈专项技能的培养。由此相比, 综合性大学中的舞蹈专业教育若想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必须树立适合自身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定位。总体看来,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学校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管理者, 而非专业团体舞蹈演员。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排练能力、教学能力与舞蹈理论素养, 培养具有文化深度与艺术视野的创造性综合性人才, 应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努力的方向。

通观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 先生毕生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一些观念, 正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应该重视的方面, 也是当下整个舞蹈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

1. 重视创造性培养

同任何艺术种类一样, 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这已然是老生常谈, 但却是舞蹈界一直缺失或认识不全面的重要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影响着舞蹈编导们的创作, 而编舞技法课恰好解决了形式层面的造词、造句、造段的难点, 致使一段时间内不少舞作直接就是舞蹈课堂的编舞技法作业拿来贴上名字。人们把创新仅仅看成了舞蹈形式的创新, 而忽视了一种艺术的生命力更在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思想观念的创新, 这绝不仅仅是编舞技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由内而外的, 从观念意识到文化艺术涵养到编舞技法的循循善诱。

笔者有幸在2007年担任了吴晓邦夫人盛婕老师的回忆录《忆往事》的文字搜集整理工作, 在期间听及盛婕老师谈到吴晓邦课堂上的言谈与琐事, 有些颇能启发后人。吴老师在教学生舞蹈之余, 会请来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学生打太极, 教学速度非常快, 很多学生记不住很着急, 吴老师这时却告诉学生们, 学了之后不用记, 忘记最好。原来他让学生学太极并不是为了会打那些套路, 而是一种内心的学习, 通过太极拳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身体运行方式,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

2. 重视舞蹈综合素质培养

吴晓邦的舞蹈学科构架中, 舞蹈理论研究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是从他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得出的结论。吴晓邦学习现代舞时间很短, 却让他受益终生, 现代舞中有理论观念支撑的训练方式以及对于舞蹈的深刻认识让他豁然开朗:“学习现代舞促使我增加了对舞蹈创作要旨的认识, 在从技术形式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的问题上, 眼睛更明亮了。5”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 具有表演、教育、编导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课程设置时, 除了传统的技术技巧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外, 还应该重视舞蹈理论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舞蹈。甚至应加强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 对其它艺术种类也能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深化到文化修养的培养。

3. 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舞蹈教育, 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为主的舞蹈教育, 在教育理念方面很容易忽视“因材施教”, 这是因为学院派的表演训练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 对学生的培养就越来越标准细致, 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 毕业时几乎“如出一人”。学院派教学必然带来规范化系统化, 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由于技术训练的教学惯性, 而因此忽视了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观念, 那培养出的学生便很难有独立的思想, 更别提建立起独特的舞蹈风格、舞蹈流派。

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刘宇红 (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中国的音乐教育急需要进行创新实践和变革。近年来, 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几种音乐教学体系传入我国, 对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无疑是一剂良方。本文想通过对外国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界和广大音乐教育同仁的思考、共鸣和力行。

关键词:启示;创新;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家庭关注的话题。社会呼唤人性化的, 高质量的儿童音乐教育。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中国柯达伊学会会长杨丽梅女式曾在多年前就郑重的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 何来如此呼声呢?让我们看一看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首先看实施音乐教育的主体学校音乐教育, 长期以来, 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并不重视音乐教育。或者说他们一直没有认真研究两个问题, 那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音乐教育的意义何在?而多年来在传统中国特色音乐教学模式下诞生的一代代一批批音乐教师, 一直以墨守成规, 漠视人性的方式在填鸭式教学, 教学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 更忽视学生的感受, 教学内容只有呆板的技巧训练和知识教授, 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另外看学生群体, 他们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渴望和热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音乐启蒙和梦想在人生开始的初期阶段, 最美好的儿童时代, 就遭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功利化无情的摧残。多少中国家庭的琴童葬送在父母的高压之下, 无知教师的误导之下, 多少起初热爱音乐的孩子被考级、比赛等活动搞得苦不堪言, 最终对音乐的渴求和探索被扼杀在摇篮里, 应该伴随一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成为人生噩梦。

中国的音乐教育问题已日益突出, 创新和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在这一变革中,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先搞清两个问题, 一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想通过对国外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

同样是盛婕老师谈及吴晓邦先生的一件事让笔者为之深思。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刚刚从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那段日子, 曾经有过一些困扰, 中央民族歌舞团对舞蹈演员们要求十分严格, 每天必须练习芭蕾基训, 而杨丽萍觉得那种主要开发下肢能力的训练并不适合自己, 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杨丽萍找到了吴晓邦老师, 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吴晓邦非常明确地告诉她, 你没必要去练那些, 就做你自己独特的东西。今天, 杨丽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舞蹈界独树一帜并且家喻户晓, 吴晓邦当时的支持与肯定应该有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 吴晓邦的舞蹈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舞蹈发展仍然有着许多可供借鉴学习之处, 特别是舞蹈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 至今仍然存在着观念与方式上的问题。纪念吴晓邦不仅仅是将先生写入舞蹈史, 更重要的是能真正深入地学习他的思想观念, 使舞蹈的学科化发展更加科学完善。

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与广大音乐教育同仁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一课题。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 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当推“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

“体态律动学”首创者达尔克罗兹 (1865-1950) , 瑞士音乐教育家, 其教学法包括三部分——体态律动, 节奏性视唱, 即兴。其基础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以达到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其哲学思想是“唤醒天生的本能, 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 建立身心的和谐, 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 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 激发想象力, 促进各方面的学习”。他倡导体验音乐就是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和接下来自然产生的肌体运动结合在一起, 学生通过倾听音乐, 由内及外的最终表现在身体感受音乐节奏, 体验和理解音乐, 感受和表现音乐上。教学要点一是训练人体基本步态与节奏, 包括:走、跳、单脚跳、跃、摇摆、奔腾、拍手, 列队行进。二是训练身体各部分的配合, 包括:手指、手、手臂、脚、脚趾、脚跟、头、眼睛、臀部和整个身体。三是训练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四是开发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探索体验。五是在体验放松与紧张, 宁静与运动中培养身心的控制与调适能力。最终建立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反应关系。其主要成效是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肢体灵活感应音乐的能力, 灵活思考并即兴创作音乐的能力, 以内在情感去感应音乐的能力。其辅助功效是:学生思考与创作能力的激发, 身体的健康成长, 情感的满足, 社交能力的培养。

“柯达伊教学法”以匈牙利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 (1882-1967) 的名字命名。这是由于其中的音乐教育观念, 原则, 方法以及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柯达伊所倡导和建立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体系并非柯达伊本人独创, 而是在吸收借鉴匈牙利本国和外国的各种有效教学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在实践中系统化和整体化形成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以歌

参考文献

[1]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2]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舞蹈学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3]吴晓邦舞蹈艺术馆编.一代舞魂吴晓邦——吴晓邦事略编年[M].古吴轩出版社, 2006.

[4]盛婕.忆往事[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舞蹈教育专业论文 篇5

1.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积极健康的职业人格

传统的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一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成绩不仅是考察学生优劣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参照。为了使天性调皮的小学生乖乖学习,提高成绩,打骂惩戒式的严加管教一度成为应试教育下的一种“时尚”,“严师”也因此成为小学教师的标杆。但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以及应试教育下基础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厌学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抑、心理问题频发等,使社会和基础教育本身开始关注并越来越强调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等学习成绩之外的教育指向。基础教育导向的转变对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学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大胆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幽默、诚实正直、开朗大方、情感稳定、善良宽容、待人热情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职业性格。因为小学教育段的儿童正处于人生基础发展关键期,教师的这些特质对于小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2.小学艺术教育急需能胜任舞蹈艺术课程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教师中,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受过专业化、系统化艺术教育和培训的艺术课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小学教师队伍中的艺术教师对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兼职”艺术教师的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在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艺术教师,很多小学进入课程表的艺术课程形同虚设,敷衍了事、雀占鸠巢的现象屡见不鲜。艺术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基础艺术教育的瓶颈,使得小学舞蹈艺术教师或具有一定舞蹈艺术基础的学科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培养具有积极健康人格的小学教师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舞蹈学习对学生人格体系的核心——自我概念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研究对象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分三类:第一类为舞蹈专业组,此组大学生均为舞蹈系学生,开有专业舞蹈课,且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舞蹈练功时间;第二类为舞蹈兴趣组。此组学生为非舞蹈专业的舞蹈兴趣班或舞蹈队的大学生,每周有2次左右的舞蹈培训课,每次90分钟,偶尔有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赛;第三类为普通学生组,即非舞蹈专业的其他专业大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测验结果显示:

1.舞蹈学习对大学生生理自我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普通组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维度上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这是因为舞蹈学习过程中涉及了软度训练、形体训练、技术技巧训练和舞姿训练,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塑造了优美的形体,培养了优雅的气质,加之他人的积极评价,自然会使得形体和气质得到良好修饰和改善的大学生对生理自我的认知趋于积极。

2.舞蹈学习对大学生道德伦理自我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普通组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维度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舞蹈专业组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组的大学生。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美育价值早已为人所认同,即舞蹈通过优美的舞姿、美妙的形体、动听的音乐、炫丽的服饰,营造一个“美的世界”,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和对心灵的涤荡,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这些对于大学生道德的发展无疑具有隐形的教化作用。正如同我国西周的乐舞,人们通过乐舞能得到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3.舞蹈学习对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二级维度和整体自我概念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组和舞蹈兴趣组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二级维度上得分极显著地高于普通组大学生,舞蹈专业组在全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地高于舞蹈兴趣组。这一结果表明舞蹈学习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舞蹈学习对自我形体、气质的塑造,以及专有的舞蹈特长,能促使个体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种来自舞蹈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会泛化和影响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整体自我的认同与悦纳,对自我产生更积极的认识评价,进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4.舞蹈学习时间长短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具有积极的贡献

分层回归发现,舞蹈学习的时间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以依此进行推论,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越长,对其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越有促进作用。因为一般而言,舞蹈学习者的形体和气质会随着舞蹈学习时间的延长而改善和提高,时间越长,良好形体的塑造越明显,精神气质也越佳,由此带来的对自我的积极体验也越明显,这都会有利于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从实证研究结论不难看出,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不仅对培养合格专兼职小学舞蹈艺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培养具有积极健康人格的小学学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能够胜任小学舞蹈教学的小学艺术教师

1.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小学舞蹈教师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高师舞蹈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高超舞技的舞者,而是要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和表现能力,最终使学习者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了良好艺术素养,在将来的小学舞蹈艺术教育中,则更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包括学生。他们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美”,他们会将自己发现的美好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在教育者营造的“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积极健康地成长。

2.培养具有良好舞蹈表演能力的小学舞蹈教师

舞蹈表演能力是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节奏化、韵律化、情绪化、戏剧化等表演手段来表达思想,表现现实生活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小学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决定了其展示给小学生舞蹈作品美感的程度,是对其最直接的美感刺激。加之孩子天性的模仿和对美的追求,教师通过舞蹈表演展示的形体美和舞蹈美也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回答“要表演什么”“如何表演”“如何使表演生动形象”三个基本问题,满足将来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

3.培养具有较好舞蹈创编能力小学舞蹈教师

小学生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鉴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舞蹈艺术教育定位更多的是以具体的舞蹈形象为载体的舞蹈审美教育,而不是以舞蹈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知识学习。加之儿童舞蹈主题的生活化、趣味性、自娱性的特点,使得就地取材、随机取材进行儿童舞蹈创编表演成为了小学舞蹈课程教学的重点。于是作为一个小学舞蹈教师,只有掌握相当程度的舞蹈,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小学舞蹈的教学工作。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正是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培养未来合格的专兼职小学舞蹈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舞蹈教师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的师范性。具体到舞蹈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会跳舞的学生,而且要培养会进行舞蹈教学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对于未来从事小学舞蹈教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其未来要面对的是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远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因此,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通过强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亲切性来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首先要求表达准确,切不可似是而非,造成歧义误解;其次是生动,生动的表达能唤起小学生的兴趣,减少舞蹈训练中的枯燥无趣;最后是亲切,教师的语言如果过于生硬,神情过于严肃,学生非常容易发生情绪的抵触和心理的逆反。因此亲切的语言,尤其是符合小学生语言习惯的亲切表达,在生硬的舞蹈技能训练中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2)评价反馈能力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学前教师。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规模,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较快,对学前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还要多才多艺。而舞蹈作为最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学前教师必备的技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舞蹈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当

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妥当。舞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因此,学校需要安排大量的课程,但是现在有很多院校并没有合理地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

2.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系统的舞蹈教材

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渠道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以及对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致使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上选择不用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授课教师自由发挥,学生没有教材参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适用型社会人才。

3.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有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只是教授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并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基于此,学生很难对舞蹈进行良好的编排,不能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体系。而在舞蹈的教学方式上,根本就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

4.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没有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进行完善的设置,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大多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体,对于舞蹈教学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将导致舞蹈课程的安排出现很大的忽视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很随意,阻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课程,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感受舞蹈的形体美和神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实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幼儿心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是学生学习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没有指定统一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材之前,教师应根据基础的或是民族舞蹈选择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幼儿舞蹈应该选择实践型的舞蹈,方便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教材舞蹈动作由浅入深,教学内容简单易懂,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感,并配有DVD光盘,可操作性强,容易被幼儿接受,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合理地安排舞蹈教学的内容

首先,将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引入课堂中,发挥其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其次,针对学习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进行巩固训练,增强基本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技能;最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自主编排舞蹈的能力。

4.舞蹈教学中融合德育思想,重视舞蹈教学的作用

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过程,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变大情感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把思想品德与舞蹈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幼儿教育的教师,为教育成果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陈岩,郭晓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舞蹈教学能力的探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5(5):245-246.

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篇7

一、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及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差别

专业舞蹈教学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注重舞蹈基本功和技术技巧的培养, 深入学习舞蹈知识并在舞蹈领域中全面探索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舞蹈人才, 仅基本功训练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以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还要进行民族民间舞和舞蹈剧目的学习, 每一舞蹈科目都要学得精学得透。

相对于专业舞蹈教学, 中职学前专业的舞蹈学习时间短, 一般只有两年的时间来进行舞蹈的学习, 每门学科只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学习掌握的舞蹈知识有限, 不能系统地进行学习, 也不能很好地在以后的工作中体现所学舞蹈知识。另外, 很多学生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舞蹈训练, 个体差异性较大, 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左右, 兴趣再培养的难度也比较大, 加上舞蹈课又比较辛苦单一, 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幼师, 目的是为了让其在未来的工作中, 使学龄前儿童在幼稚园生活更丰富多彩, 重点是以学舞蹈为手段的玩耍, 所以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侧重点

(一) 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并逐步培养为爱好

在中职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中, 要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享受学习舞蹈的过程。让学生在逐渐掌握舞蹈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从而爱上学习, 爱上舞蹈。

首先, 要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在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下, 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可通过观看视频、倾听音乐、观察图像、技巧展示、师生互动等多种途径, 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舞蹈教学的氛围中。学习兴趣的不断提升,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对舞蹈产生了兴趣, 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其次, 教师要转换思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且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 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 了解他们热衷的、喜爱的东西。中职学生的年龄段正值青春年少时, 对各种流行、时尚事物有着十分热衷的追求。教师可以着眼于学生对流行舞蹈的这份热情, 尝试筛选出适合教学的元素, 融入到教学教法中,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与审美感知紧密结合, 正确引导学生对各种潮流风尚的认识, 由心而发, 把丰富、细腻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 丰富教学过程,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 学生之间因为个体差异不同, 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征特长, 紧紧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鼓励扩大其优势能力, 纠正并弱化其欠缺之处, 使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 避免学生中出现过大的差异, 防止出现放弃、逆反的心理。要让学生潜意识中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这也大大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未来工作中面向幼儿的健康心理。

(二) 舞蹈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在舞蹈教学中重点应该注重怎么教而不是怎么跳, 应该怎样更好地传递正确的知识和动作, 而不能仅仅是跳得好、跳得美。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舞蹈跳得好, 基本功扎实, 技术技巧水平也较高, 表现力也强,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的教授水平却不是很好。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忽视了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教学的实践应用导致的。

首先, 学生要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可以正确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是教育的基石, 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就好比高楼没有地基一样。

其次, 还应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教, 怎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这就要靠学生对舞蹈知识、舞蹈动作、舞蹈技巧进行实际学习和练习, 积累经验并揣摩方法, 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学生实际教学的课程, 将老师和学生做为教学对象来进行实际教学演练。并通过课后教师和同学的反馈、评价来进行教学改进和提升, 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实际教学的水平。另外, 怎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怎样能让孩子有兴趣进行学习都是学生要面临学习的内容。只有教学方法掌握得当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舞蹈教学。

第三, 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技法学习。如上所述, 坚实的理论基础, 多样的教学方法, 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和娴熟的动作技巧是一个优秀幼师必不可少的素质。通过培养学习, 要让学前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舞蹈动作, 并且可以在幼儿面前独立、正确地进行展示。只有自己学会、学好、学通、学精才能给学龄前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展示出标准、优美的舞姿。

第四, 还要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语言的培养。因为学前专业学生未来将要面临的是学龄前儿童, 合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舞蹈学科包含很多专业术语, 而专业的术语对于孩童来说不易懂、不易学, 因此要锻炼学生儿童化、娱乐化、幽默化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诠释出舞蹈的精华及意义。只有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 才可以向幼儿更好地表达所教学的内容。

(三) 寓教于乐, 培养高素质舞蹈幼师

1. 简单技巧为辅, 娱乐性游戏性为主

学生未来面对的都是学龄前儿童, 玩乐是天性, 要培养学生寓教于乐的教学能力, 不要死板教学, 导致儿童产生排斥心理和逆反心理。除正常的舞蹈组合和完整作品的教授, 还应适当将舞蹈编排成游戏模式, 强化舞蹈在幼儿教学中的娱乐作用。

2. 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创作的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学习内容有限, 不能达到完全掌握编、跳舞蹈的能力, 为使学前专业学生未来可以独立进行舞蹈教学, 有必要在其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后,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依据儿童身体条件, 对植物、动物、人物、大自然现象等的大量模仿, 形成动作语汇, 淡化韵律和风格, 突出律动中单纯的情感传递。最终使学生可以简单地编创一些动作和舞蹈队型, 最终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

3. 素质气质的培养

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肢体语言表达, 还是由内而外的综合艺术素养的展现。只有高修养、高素质的幼师才能对学前儿童起到育德育人作用。舞蹈的学习也是修身育人的过程, 要定时定期选取优质的舞蹈剧目给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的画面感和节奏感, 积累沉淀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

4. 重视安全教学与教育

对于舞蹈的多种技巧来说, 中职学生的年龄和身体长势已不适合大量的劈压腿、撕胯、下腰等动作, 但基本的形体修养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 要十分注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 要量力而行, 适可而止。尤其在教学课程开始前, 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 学前专业学生面对的幼儿, 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舞蹈教学中, 也要教会学生以安全的舞蹈动作教学, 传授一定的防范保护措施, 要时刻警醒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注意保护孩童, 避免幼儿在学习舞蹈、游乐玩耍时受伤。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 应有一个不同于专业舞蹈教学的模式, 通过专业特征和实际应用, 形成特有的舞蹈教学规程。在进行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 紧紧抓住学生自身的素质要求和特征特点, 创新思维, 将适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

摘要:中职学前专业舞蹈教学不应按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和固有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 而应结合专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贴合实际的舞蹈教学, 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灵活应变、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职,学前专业,舞蹈

参考文献

[1]靳静.试论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J].艺术科技, 2012 (3) .

[2]张燕.舞蹈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与实用[J].戏剧之家, 2015 (2) .

[3]张飞文.浅析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通俗歌曲, 2014 (4) .

[4]刘于佳.如何对中职舞蹈进行创新教育[J].成功 (教育) , 2012 (16) .

舞蹈专业教育 篇8

1954年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成立, 新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舞蹈专业教育。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 再一次为新中国的舞蹈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很多地方舞蹈院校办学模式也纷纷仿效北京舞蹈学院。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舞蹈教育从单一的专业化模式开始朝着普及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舞蹈特长生”招生, 在很多原先的综合性大学中, 相继出现了艺术系, 以及学生舞蹈艺术团。总体上说,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专业, 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高等教育专业。

在看到发展和规模扩大的同时, 我们应该要时刻关注到舞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内地的舞蹈教育发展中, 由于历史惯性, 以及相关资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溃乏, 造成全国各地舞蹈院校和普通大学学的舞蹈学科建设, 都盲目照搬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模式, 导致舞蹈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专业教育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对于我国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而言出现了很多由于照搬专业教育模式出现问题。“舞蹈普及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舞蹈学、教育学等多门类知识的学科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的舞蹈普及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 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相对于星光熠熠的舞蹈专业教育来说, 舞蹈普及教育完全没有发挥属于自己的光华。

本文通过对于高等院校中专业舞蹈教育与普及舞蹈教育的对比研究, 旨在深入的了解舞蹈普及教育当中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研究中选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学校为例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并且也希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研究舞蹈的普及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在本文中选取高等舞蹈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立足点进行研究, 目的是以小见大的反映当今舞蹈普及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及对策, 因此进行了这样一个比较研究的研究设计。

(一) 理论回顾

吕艺生教授观点:“2008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发展论坛”会议中, 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从舞蹈普及教育从舞蹈普及教育的角度谈到:“改革开放以来, 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舞蹈教育也在那时进入普通高校。今天虽然舞蹈素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已有很大提高, 但它还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范畴。离面对全体学生的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值得注意的是, 全面强调艺术教育并将艺术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中, 不只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参与力, 而更应提到素质教育和智慧开发的高度上来。” (吕艺生, 2008)

片面重视舞蹈教育的专业化, 教育的“精英化”却忽视舞蹈普及工作的做法, 制约了舞蹈普及教育乃至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 (孙光言, 2007) 。

舞蹈普及教育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和“少儿教育成人化”倾向。许多从事普及教育的人简单的宝把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移植到舞蹈普及工作中来, 没有充分的考虑青少年的心理, 生理特点 (欧建平, 2006) 。

(二) 研究问题及目的

研究问题: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 等等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 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因此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目的: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研究, 对于当今舞蹈教育中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 试图在剖析问题及寻找原因的基础上, 寻找到一条适合高等院校中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 目的是为促进舞蹈高等教育 (包括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 的良性健康发展尽一份力。

二、名词解释

舞蹈专业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凡人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舞蹈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 也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目的是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及职业资格。这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舞蹈专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上为四种, 即以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以及舞蹈理论研究人才为方向。课程设置完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训练性。

舞蹈普及教育:舞蹈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舞蹈进行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的教育。在这种意义上强调一种通识教育的知识的广博性与包容性, 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娱乐健身性, 重在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舞蹈的普及教育在综合类大学中往往以选修课和社团形式出现, 一般为形体训练课、舞蹈作品赏析课或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舞交谊舞等课程。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比较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

(二) 研究物件

1. 抽样方法及选择样本原因

首先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 已有55年的建校历史,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国内高级舞蹈表演人才、舞蹈教育人才、舞蹈创作人才和舞蹈理论研究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 肩负着向全国各地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分为首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和首师大科德学院舞蹈系, 前者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以及职业、非职业舞蹈教学人员为目标;后者重培养大众舞蹈艺术工作者以及舞蹈相关产业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团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业余舞蹈团体, 舞蹈团每年推出大量优秀舞蹈剧目, 自创建以来囊括了历届北京市高校舞蹈比赛所有一等奖。

2. 信度效度

信度方面:选取的三所学校均为国家公立大学, 具有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丰厚的教学成果, 具有研究价值。笔者在实际研究中以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可信度。

效度方面:在实际调查中直接联系学校中相关专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物件,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节约时间。

(三) 研究工具

相关资料研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访谈记录。

(四) 研究设计:

1. 阶段设计

(1) 阶段一:研究筹备阶段

内容:在筹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相关资料、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收集研究物件学校的资料以及联系相关采访物件。

时间:两个月

(2) 阶段二:深入考察阶段

内容:深入考察三所学校, 对研究物件学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考察收集课程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针对性访谈和随机访谈。

时间:两个月

(3) 阶段三:资料整合阶段

内容:将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并把计算相关调查资料的结果。

时间:两周

(4) 阶段四:报告撰写阶段

内容:将整理后的资料与搜集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攒些论文。

时间:一个月

2. 研究内容涉及

在资料的整合过程及对比分析中, 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 以及学生反馈进行了相关整理及研究, 对比分析如下:

(1) 问卷一调查内容

问卷一共制作30份发放于五所学校, 主要侧重了解五所学校的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到舞蹈教育中来, 也就是舞蹈教育在五所学校中的普及问题。

(2) 问卷二调查结果

问卷二共制作30份分发于四所学校, 回收12份有效问卷。在发放问卷期间对同学们进行随机采访, 并且对个别有想法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问卷回答及相关访谈情况如下:该问卷的侧重点实际上想要寻找舞蹈专业教育与舞蹈普及教育之间的交集。

(3) 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院校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分析

这里选取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比较两所学校课程设置不同的原因, 也就是两所学校办学目的不同的原因。

3. 分析原因

(1) 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笔者认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眼光主要集中在了舞蹈的专业教育上, 因此导致了前文中提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由于没有意识到舞蹈教育所带来的提高审美能力与健身健美的功能, 因而不注重对于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普及教育。

(2) 照搬舞蹈专业教育模式的不合理性

在前文中很多的教育专家提到舞蹈普及教育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在长时期的舞蹈教育教学实践中, 舞蹈专业教育无论是从教材到大纲再到教学实践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对于舞蹈普及教育来说,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喜欢以照搬专业舞蹈教育来进行普及教育。这样既有一个已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作为蓝本, 又可以在实际教学水平及教学成果无法达到专业水平的现实下用“普及教育”来当挡箭牌。实际上对于舞蹈普及教育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由于舞蹈普及教育不需要专业化, 因此对于教学内容及教材应该具有针对性, 而不应该生搬硬套专业舞蹈教育的模式。

(3) 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第二点中提到的照搬专业模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舞蹈普及教育的相关人才不足。首先是相关的研究人才不足, 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特点应该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个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找到一些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借鉴等等, 为普及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 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不够, 现在舞蹈普及教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是专业院校毕业但是没有从事专业舞蹈事业的老师来承担, 有些是原本学习舞蹈但是没有进入专业院校学习, 之后有通过各种管道进修的热爱舞蹈普及教育的老师。由此可见, 之所以出现“照搬模式”的问题也是因为从事相关普及教育的老师在“专业舞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尚未形成。

4. 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1) 借鉴制定并完善舞蹈教育的标准

笔者赞成部分专家呼吁的建立《中国舞蹈教育标准》的建议。众所周知, 法国作为舞蹈教育的大国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实施。这个双轨制也就是在态度上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同等重视, 并且完善的教育和选材培养机制使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 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考核制度, 并且在完善的制度下普及教育中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专业教育的行列,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促成法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和薪火相传。我们可以借鉴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成功经验, 但是切记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千万不能照搬模式。应该在专家论证, 大众代表论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完善我国的舞蹈教育标准。

(2) 重视舞蹈普及教育师资培养

实际上制约舞到普及教育的最大瓶颈就是真正的普及教育教学人才的匮乏。笔者建议可以借鉴首都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 并且致力于舞蹈普及教育人才的培养。

由于舞蹈事业是一项残酷的事业, 因此对于从业者来说有很严格的先天条件的制约, 但是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美育教育和健美健身的功能, 因此对于相关的教师要求程度再专业程度上就会略低一些。因此在专业舞蹈教育范畴中有针对性且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避免舞蹈教育偏向专业技能化的趋势, 同时避免挫伤学生从事舞蹈事业的积极性, 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带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很多的综合类大学中的舞蹈系学生, 在专业技术以及研究程度上无法与艺术院校中的舞蹈学生相比,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是与招生机制, 考核机制等等因素有关的,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一些现在已经划到专业舞蹈教育范畴的综合类大学可以不必事事都要向舞蹈学院看齐, 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导向在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要求这些院校在给自身教育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践。

(3) 调查研究适合舞蹈普及教育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以上的两点建议, 笔者认为在构建好方向的基础上, 应该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才的支援和深入调查。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此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扩展知识和健身健美为主。因此, 要真对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才能够使舞蹈普及教育健康发展。

5. 研究评估

舞蹈普及教育的发展成果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的, 因此如果要进行相关的成果及效果研究可能要对研究物件进行跟踪调查。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实施改革及创新的学校和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访谈和观察, 这样可以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并且实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五) 研究限制与缺陷

由于时间限制以及其他综合因素限制, 笔者只能够选取一些自己认识范围内所了解的代表性物件进行比较研究, 没有进行网络式的研究。但是在丰富程度以及问题反馈上依然不够全面。

另外, 本次研究设计只选择了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并且在舞蹈专业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对于舞蹈教育相对薄弱的其他院校或者是教育资源不如北京地区的地方院校的相关资料都没有进行收集和研究, 也可能会使研究的结果具有片面性。

四、研究总结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阶段, 在社会当中舞蹈教育实际上具有自娱和娱人的两种功能, 并且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修养的和艺术气质的培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舞蹈教育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笔者来说自己能够意识到本项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 不可能仅仅通过三个学校的对比分析就把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中的问题说清楚, 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关注, 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完善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设计实际上是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现状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事教育的老师、学生及家长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这不仅给笔者的研究带来动力更让我明白这个研究是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笔者会不断努力, 争取在学术研究中更加完善并且有新的突破。

摘要: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 出现的问题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 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 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等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 因此, 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普及教育,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4.

[2]李炜, 任芳.对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艺术教育》, 2001 (02) .

[3]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2.

[4]汪建根.舞蹈普及教育的喜与忧.《中国文化报》, 2007.8.

舞蹈专业教育 篇9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在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上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在大致的方向上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差异,例如有的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没有刻意的突出其艺术的特性,这样的舞蹈教学等同于理性教学,毫无亮点和吸引力。又比如有的老师在传授学生舞蹈知识和背景时,过于强调技能性的重要性,走的是技能技巧主义道路。

(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1. 轻视了舞蹈教学的艺术性

在舞蹈教学中,艺术性的体现应该存在于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各个方面。但是现阶段在专业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形轻神”的问题,教师们只注重了舞蹈课程存在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舞蹈教学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德行教化价值。

2. 与学生现实的专业条件不契合

因为有的舞蹈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舞蹈基础就随意地开设舞蹈课程,其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根本不符合现实中学生的专业条件。

(三)课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现阶段的舞蹈教学存在着严重问题,首先舞蹈教学的课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学生在学完以后根本没有学懂,另外舞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带领学生们走马观花地进行舞蹈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根本连最基本的动作技能都很难做到位,更别说对于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人格的培养了。

(四)教学方式方法不当

现阶段的舞蹈教学都是“口传身教”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不停地重复着老师的示范动作。舞蹈教学的本质由创造性教学变成了模仿式教学,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浇灭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信心。

二、树立正确的舞蹈教学理念

(一)摆脱传统观念,重视舞蹈课程的价值

在舞蹈的教学中,老师要深刻地意识到舞蹈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大对舞蹈教学的投入,对于舞蹈教师的招收也要做到择优录取,充分发挥出舞蹈教育的重要价值。

(二)弱化技能训练,强调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作用

老师在舞蹈教学之中,要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才会不断地克服重重的困难,积极乐观地去学习。

(三)契合现实需要,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并且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学,使学生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做好准备。

三、适用的舞蹈教学模式的“四阶段教学模式”

(一)舞蹈作品欣赏与舞蹈基础知识的传授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头传授,然后结合作品欣赏,最后再集中讨论的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舞蹈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里的认识指的是感性认识。在学生们对舞蹈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通过欣赏舞蹈作品的方式,引导着学生进一步学习。

(二)舞蹈技能的教学和模仿阶段

在这阶段教师主要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模仿中学会最基本的舞蹈技能。然后教师通过给学生们展示舞蹈作品,使得学生们获取直接的经验和认识。

(三)舞蹈作品的表现与阐释阶段

此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将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融入到已学会的舞蹈动作中,并赋予其情感和意义。首先是要让学生对舞蹈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让他们不仅懂得而且体会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第二个过程是将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融入到已学会的动作技能中。

(四)舞蹈作品的创编阶段

最后这阶段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们对于舞蹈元素的综合能力,及对于舞蹈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舞蹈教师对于学生自己编排出的作品不作出优劣的评价,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有着学生们自己的理解,教师应该做的是倾听学生们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教师指出其中的成功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最后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使他们懂得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章对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提出了适合于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使舞蹈教育体系更加的完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领悟。

舞蹈专业教育 篇10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 舞蹈课的课时少。

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是:学前教育专业三年五个学期, 每学期教学周17周, 舞蹈课每周2课时, 五个学期加起来一共170课时。舞蹈课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仅仅170课时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舞蹈技能及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以后的工作中在舞蹈方面会受到很到的限制。

2. 没有规范的舞蹈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理论基础, 没有教材的课堂是随意的, 不规范的, 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目前, 大多数学校没有找到适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 不能只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 不利于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3. 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教育学和心理学, 对舞蹈教学并没有专业的重视, 这给舞蹈课程的设置带来弊端。很多中职学校的舞蹈课程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 没有专业的教师安排, 没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想。

4. 学生自身条件局限性。

舞蹈的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 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行为艺术。然而,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生, 在舞蹈训练方面年龄偏大, 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基本定型, 可塑性降低。

二、舞蹈课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艺术, 既可以通过节奏反应人的内心世界, 也可以通过人体动作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它的表现工具即是人的身体, 通过人体来表达一切情感。使观众可以感受到美, 舞蹈可以陶冶情操、强健体魄、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在人的幼儿阶段是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很多事物理解不了, 那么教师用舞蹈语言, 在美的基础上, 锻炼儿童的理解能力。幼儿在学习舞蹈的同时, 可以协调的发展身体的运动技能, 对幼儿的审美情操也有很到的提高, 对品德与性格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思考能力。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知识以及扎实的舞蹈技能, 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培养, 完成对幼儿的舞蹈教育, 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

1. 基本功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14、5岁的初中毕业生, 并没有良好的舞蹈基础。他们身体素质可塑性强, 打好基础是关键。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学习基本功, 从芭蕾的“开、绷、直、立”开始, 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

2. 古典舞的设置。

学生在学习芭蕾之后, 有了一定的基础。第二学期开始设置古典舞, 学生进入古典舞身韵的学习。古典舞身韵主要是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为学生学习民族舞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民族民间舞蹈的设置。

我国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 不能每一个都开设, 选择五至六个有特色的民族舞蹈进行学习。如汉族的东北秧歌,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这些较为突出的舞蹈。教师多做展示, 学生多做练习, 让学生做到掌握好每个民族舞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4. 幼儿舞蹈课程的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 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是必然, 舞蹈课是此专业学生的基础, 要坚持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应该在此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引导、鼓励学生, 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以主, 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让学生发挥才华,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突出学生在舞蹈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 但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着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所以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将来学生走进幼儿园, 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应该保持着高度的互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的热情,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舞蹈教学活动的主体, 多多进行自己创编有积极意义的幼儿舞蹈, 给自己积累舞蹈资料, 为将来走上岗位打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各个学校要重视起来,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还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 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对我们的孩子负责, 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负责。

摘要: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五大技能是:弹、唱、跳、说、画。为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需求, 建设有特色的舞蹈课程是重点。形成必修与选修、基础性和特色性互推互动的体系, 中职学校如何科学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廖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03) .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01) .

[3]熊娅莉, 陈惠菊, 齐静怡.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以丽江师专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7) .

[4]陈小燕.“全实践”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03) .

舞蹈专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师舞蹈 舞蹈教育 学生

高师舞蹈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因此,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符合高师培育目标的舞蹈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巧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编创能力,还要具备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能力。舞蹈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的主导下,离不开口传身授的的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智能、技术、情感及世界观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人体示范的行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体现动作、表现情感、获取知识的目的。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综合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舞蹈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加深对“舞与唱”、“舞与乐”、“舞与悦”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使新的动作表现在舞蹈动作意识中并占据主要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吸收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思维模式的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帮助学生对偶然的变化动作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激发学生改变使用规则动作的冲动,避免机械地使用舞蹈动作知识,并把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动作和组合加入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排中,从而实现学与教的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多种舞蹈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舞蹈自身的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熟悉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而通过舞蹈理论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舞蹈知识,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舞蹈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舞蹈表演教学和编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多年来,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育的舞蹈理论、专业技能、教与学的转变,都是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的。在实习中,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但在讲台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从教学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断奶过度期太长,且不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而科学的运用舞蹈教育手段。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从入校开始,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二、师生共舞,舞动我们的课堂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主修方向的学生水平起点普遍偏低,多数学生由于兴奋或抑郁的扩散,没有形成较好的舞蹈技能,跳舞时表现出全身僵硬,造成整体不协调,动作不优美。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环境的问题。舞蹈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意、情”这四个方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松”就是要求学生在跳舞时要有舒畅的心情,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舞蹈课的前提。教师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舞蹈作品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感觉”,即培养学生能够具体认识与感受的并不复杂的训练状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跳舞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所产生的任何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就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现状看,普遍没有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高等培育目标的的舞蹈教学体系,许多是不切和学生实际地照搬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容器”进行“填鸭式”单向灌输,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和激发兴趣的基础,糊里糊涂地死背和机械式地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混学,使学生主动性能不能得到积极发挥,影响了舞蹈课堂教学的成效。舞蹈是一種对客观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舞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理所当然是一项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否积极发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舞蹈课堂训练中应把培养、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始终,有了这项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在课堂训练中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意识也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进而获得进行实际创造的能力。

注重学以致用,完善课程设置。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即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素来有“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之美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音响手段,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看录象观摩学习优秀的舞蹈节目,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肢体动作的造型、流动的队伍及舞蹈演员的表情变化、风格韵味和技术动作等有直接的把握,还可以通过摄影录象的手段,把课堂教学、考试过程、舞蹈比赛和学生自己创编表演的舞蹈节目(组合)录制下来再进行播放,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提高训练和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提高理论修养。高师音乐专业舞蹈主修方向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它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导、教之综合能力,即要精通各中舞蹈技能,又要具备深厚的舞蹈文化知识。目前,重技术技巧,轻理论文化素养是高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舞蹈专业的人称之为“小脑巨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在专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给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舞蹈教师。

舞蹈专业教育 篇12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

舞蹈教育专业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呢?这些课程的结构又该如何设置呢?

课程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 而培养目标的依据是社会需求。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 制定与之相符的培养目标。那么社会需要的舞蹈教育人才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就这一问题, 我用问卷调查, 电话咨询等方法调查了50所学校, 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对象:中专 () 高中 () 初中 () 小学 () 幼儿园 ()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1.已开设的音乐舞蹈课程有哪些?

2.是否需要舞蹈方面的教师?

3.若需要, 还需具备其它什么样的素质能力?

发出的50份问卷, 收回36份, 其中中专6所, 高中10所, 初中8所, 小学7所, 幼儿园5所。绝大多数学校现已开设的音乐舞蹈课程只限音乐课, 有18所学校需要舞蹈方面的教师, 占总数的1/2。在这18所学校中有1/6的学校需要专业性强的舞蹈教师, 其余学校需要的是懂吹拉弹唱各方面知识的人才。由此不难看到, 中小学对舞蹈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需要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各方面日益社会化现代化的需求, 学历学位高, 综合素质高, 一专多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小学舞蹈教师。[1]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中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演艺机构等具有舞蹈专长又具有综合艺术素质, 可以从事专项表演、编创、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可以看出我系提出的一专多能, 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符合市场需求, 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舞蹈课程要在重视舞蹈知识技能的同时, 开展多门艺术学习和鉴赏课程, 并努力在提高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上下功夫。

二、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原因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的框架下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对此, 我对我系首届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学时和学分做了统计和归纳。

从这样的比例可以看到, 我专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 但是开设的艺术拓展课只有音乐, 且课时数只占总课时的1.3%, 这使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也与社会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不符。其次, 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8.9%, 这与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科研单位的目标相矛盾。再次, 由于普高生和艺校生进校前的文化储备不同, 在接受相同课程体系下的教育时表现出不同的理解程度, 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仅仅是个例吗?针对这一问题, 我对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师范类院校的同专业进行调查, 下面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3]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以舞蹈技能课程为主, 而与音乐相关的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只有1%。与我校不同的是, 该校师范类课程只有一门学分为2的选修, 这远远不能满足准教师的知识需求。专业理论课程的缺乏, 使舞蹈教育陷入重技巧轻理论的恶性循环。

综合以上被调查院校, 笔者发现课程结构设置的问题是舞蹈教育专业在现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 其存在原因如下:

(一) 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1979年以前, 我国的舞蹈教育以培养舞蹈演员为目标, 而不涉及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培养, 这种根深蒂固的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教育观念使教学陷入轻理论学习重技术技巧的初级状态。特别是知识储备原本不足的中等艺校生源的学生在这种教学状态下, 文化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 师资力量的紧缺。

舞蹈本科学历教育起步较晚, 不可避免的导致该学科硕士学历滞后, 培养高学历人才速度慢, 数量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使舞蹈理论课程如舞蹈形态学、舞蹈心理学等的开设得不到保证。

(三) 经济条件的制约。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合唱、台词、国标、情景练习等作为专业必修课, 可是学校的实验设备条件, 开设课程的能力等具体情况制约着教学计划的实施, 将原本完整的教学计划扼杀在摇篮中。

三、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何才能有效的克服上述困难, 解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转变观念。1.转变教学设置者程式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首先, 开设艺术审美类课程。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感受力, 加强其对舞蹈作品的演绎能力, 另一方面也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其次, 针对少数艺校生源的学生, 通过增加其选修课类别与数量的途径, 督促其学习各方面基础知识, 为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2.转变教师教学中重专业性技巧性而轻理论性和师范性的观念。在给学生讲解舞蹈知识技巧的同时, 要将教学技巧与经验进行传授, 以便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借鉴。3.学生要转变依赖性学习的学习观念。课前, 学生可查阅各种资料, 并进行备课和试讲, 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查阅积累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可将自己的试讲与老师进行对比, 取其所长。另外, 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类艺术, 了解各科知识, 努力成为专业性、师范性、综合性俱佳的舞蹈教育人才。

(二) 建设师资。

面对现今师资力量紧缺, 一些课程的开设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解决:1.提高薪资待遇, 使教师不为生活压力所困扰, 专心学习与教学。2.教师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 了解最新学科成果。3.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 相互学习一起完成教学任务。4.提高教师学历。通过提高学历的途径鼓励教师继续学习, 不断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三) 升华情操。

为了大众都可以受到教育, 陶行知先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 率有共同理想的青年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建立教育基地而无怨无悔。在没有高薪资、高待遇的条件下, 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将为学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上是根据我对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认识提出的设想, 需要经历实践的打磨。我相信在舞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将越来越完善。在完善的课程结构下, 舞蹈教育专业将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舞蹈教育人才, 本文通过调查, 对现今舞蹈艺术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解, 用文献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原因, 并提出转变观念、建设师资、升华情操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程设置,高等师范类院校

参考文献

[1]张琳仙, 张志刚.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管理概论[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2]赵丽.高师舞蹈专业就业去向与策略[J].黄河之声, 2011, 16.

[3]孙亮.舞蹈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 2012, 3.

[4]徐颖.对高师类本科舞蹈教材和课程建设的思考[J].运城学院报, 2005, 6.

上一篇:优势及难点下一篇:校园危机传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