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2024-10-14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精选12篇)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1

一、融合性发展策略提出的背景

舞蹈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与舞蹈专业类院校相比,综合类高校的培养方向虽然相对全面,但针对性不佳,模仿甚至复制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来设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这也是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亟需完善的首要问题。当下,要推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重要一点就是要根据综合类高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知识体系调整的力度,向融合性方向发展。

与专业类艺术高校相比,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有着有益于学生身心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融合性”就是要本着“综合人才”的精良教育理念,凸显综合类高校多元化学科优势,体现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在专研舞蹈专业领域的同时兼顾该领域的边缘学科;培养大众人才,以培养表、教、编、研、管合一的综合舞蹈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挑战,从“专一”到“全面”,从“技术”到“文化形式”,从“单一”到“丰富”,进而建立适合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的融合性发展模式。

二、融合性发展策略的具体内容

(一)注重文学与舞蹈的融合

一般说来,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手段,它以文字为载体或艺术媒介来传达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情感性、间接性或是结构性等方面。文学与舞蹈相结合有两点最为主要:一是文学为舞蹈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灵感;二是文学为舞蹈的表现提供了思想性与情感性,我们可以从舞剧中看到两者的融合。“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艺术。”[1]在舞剧中舞蹈作为主要载体承载着剧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就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将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综合类高校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中,文学赏析课可以开设舞蹈专业理论必修课。

(二)注重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乐记》中这样形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2]即只有诗乐舞三者都发自内心,然后乐器才能够跟着共同表演。当然,好的舞蹈作品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不仅起到了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更能够与舞蹈一起共同烘托人物的性格。著名的音乐家吴祖强老师认为:“音乐有声音,无图像,有听觉而无视觉,舞蹈有图像,无声音,有视觉而无听觉,将音乐和舞蹈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能互相弥补‘局限’,相互完善。”[3]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还没有认识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只开设基础乐理课,无法让学生把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还应开设音乐欣赏课,重点就是如何利用将音乐的美准确地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在平时的专业课中,教师也要注重音乐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或者小舞剧等等。

(三)注重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与舞蹈的融合

这里所说的视觉艺术形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视觉艺术主要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视觉艺术,其主要特点是直观性、造型性与表现性。而这些特点恰巧与舞蹈的特性相吻合,我们或许可用这种观点来说明舞蹈与造型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动态视觉艺术主要指与舞台表演相配合的现代技术手段,虽然舞蹈有自身的动态造型与构图方式,正所谓舞蹈是“流动的画卷”和“活的雕塑”,但舞台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艺术与技术的当代交融与对话”必定会改变和推动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4]因此动态视觉艺术与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在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众多相关学科与舞蹈的联系,那么不但益于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理解力,推动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对于综合类高校来说,由于具备多学科相邻的便利条件,应该尽可能地组织舞蹈专业学生到其他艺术专业中去体验与实践,亲身寻找与体会其他艺术学科与舞蹈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不但有益于培养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猎奇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将这种融会与贯通的精神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

摘要:为了提升当下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缺乏自身特点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性发展策略,即在知识体系调整方面,结合综合类高校办学特点,注重文学及其他视觉艺术形态与舞蹈的融合。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舞蹈教育,融合性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2

我国在20xx年9月颁布了新的高校专业目录,其中的新增艺术类学科对许多高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将舞蹈类专业开设为一个单独的教育专业,这说明我国的舞蹈类专业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分支,这对综合性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本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多所综合性大学的舞蹈类专业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很多的教育方向,有的高校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舞蹈精英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有的高校则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培养高水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由于教学目标不同,导致高校的舞蹈类专业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据统计,在现有的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教学中,通识教育在教学课程和学时中仅占25%左右,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则占据了全部课程的75%。这说明高校在进行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类的课程中,理论课只占据了20%,而实践课程则占据了整体专业课程的80%。

而在教学形式上,大部分的高校舞蹈类专业的学生通识课程是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而设定的,同高校传统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一致。对于这一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一些单独的技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最后的试卷考试中,高校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考核标准一致,而不会对舞蹈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特殊的照顾。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有的课程都是由舞蹈类专业学生所在院系自行安排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将文化软实力作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个发展战略能够深入到每一位民众心中,高校应该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将该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我国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青年一代推动的,青年的价值观往往能够影响未来我国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取向。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发展时期,能够很好地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青年自身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这一时期对其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对于入学时年龄较小的舞蹈类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才刚刚开始,价值观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学前教育,将大学生应该遵守的相关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使其在入学时就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然后,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使其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另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和年级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价值观。

2.重视法纪观念教育,强化制度建设,督促学生遵纪守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法纪观念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堂的教学将一些纪律观念传输给学生,然后通过一些通识教育内容对其进行强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纪观念。

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制度的执行,教师可以根据学院和班级以及寝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使其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同时还能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从而提高制度在学生执行中的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周围发生的一些实际事件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

3.以“三观”教育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且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和社会进行接触,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另外,由于学生此时心智成长较快,教师和院校的影响往往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规划,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规章和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其能够正确树立人生的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一些心理教育和时间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在大学生活中能够尽快适应,提高生活能力。

4.立足职业发展方向教育,以就业作为学生的培养导向

对于高校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相关调查发现,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事表演和一些艺术教学类的工作,其他的一些工作领域则很少有学生涉及。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会招收一些舞蹈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办公室的文职工作,在企业开展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时可进行舞蹈表演,提高企业的文化氛围。

因此,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就业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既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会遗落,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校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教育是一个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行业,其对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思政队伍,从学生骨干和教师队伍中选择具有较高能力的人才组成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局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能力。

三 总结

舞蹈类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解决我国综合性大学舞蹈类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高校需要大力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篇3

舞蹈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舞蹈基本的技能技巧以及不同种类舞蹈的组合,为其今后从事教育教学打下基础。目前职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现状是学习时间短,课时少,内容多,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较差,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舞蹈类的知识。因此在舞蹈的课程安排和训练内容、方式上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实施教学。

根据笔者的了解,职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对舞蹈的认识是很匮乏的,而学生的年龄都在15-17岁之间,学生的柔韧性、灵活度和速度等舞蹈素质都还有训练提高的空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重视基础之上开展因材施教,不放弃素质稍差的学生,不断的提高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笔者认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可以多样化一些,但无论如何都应从芭蕾舞形体训练开始,这是训练形体最好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形体训练的方法以后可以开始尝试学生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民族民间舞的独特民族韵味,最后学习幼儿舞蹈及创编。只有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并对各种舞蹈都有所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丰富的创编素材。下面笔者将从形体训练、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以及幼儿舞蹈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教学。

1 基本形体训练

基训是舞蹈的必修课,是学习舞蹈的基础。首先,教材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基础。设计的动作应适合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动作做的好坏程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基本训练内容应把杆和地面训练相结合。地面基本上以开垮、坐压前、旁、后腿,躺身抬(踢)前、侧、后腿,跪下中腰为主。把杆训练学习芭蕾舞手型手位、脚位、擦地、蹲、小踢腿、大踢腿,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活动起来。在掌握了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學习简单的身韵组合,着重进行腰的训练,以上训练方法均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动作选择适合的音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

2 民族民间舞风格的动律的学习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在每教授一个新的民族舞蹈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该舞蹈的宗教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舞蹈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基础训练中,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反复训练,掌握分解动作及要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基本动作,至少要让学生能通过舞蹈动作分清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例如维吾尔族舞,可以抓住它的切分节奏特点以及移颈舞蹈动作;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展示了女性柔美的身姿;藏族舞蹈的有节奏的屈伸,教师用示范的方法将不同的屈伸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了解腿部屈伸的区别和内在的感觉。屈伸是膝盖一弯一屈的过程,但屈伸又有所区别,如藏族踢踏舞膝盖的感觉是颤动的,弦子舞的屈伸则要求脚有踩在棉花上柔软之感等。这样用形象的说明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屈伸动作。

3 学习各类幼儿舞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地具备创编能力

多欣赏幼儿舞蹈,学习幼儿舞蹈动作,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再逐步培养对儿童舞蹈的编排能力,激发创造力。学习幼儿舞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舞步,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幼儿舞蹈组合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扒带子。先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组不同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自己看着视频学习舞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训练之后,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创编,对儿童舞蹈的编排能力也是教学能力之一。我会给他们一段音乐,分组创编,最后展示成果。

创编成果是学生能力和舞蹈语汇的掌握、理论水平的提高、理论指导实践操作过程的最后完成的展示,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创造力对职教学生来说,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立足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幼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所以职教幼师教育必须在一般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重心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适应幼儿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综上所述,舞蹈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中职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必将面临更多的难题。笔者将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幼儿园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文琦.浅谈对幼师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J].江西教育,2008(15).

[2]游惠海.舞蹈[M].北京:舞蹈杂志社出版,2003.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4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中职,舞蹈课,应用研究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基本素质, 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 以及提高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创编幼儿舞蹈是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因此,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就不能忽略舞蹈技巧与创编实践、理论学习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但长期以来, 舞蹈教学方法延续的都是“我教你模仿”的陈旧灌输方式, 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舞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教学实践中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文将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探讨。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主动地配合教师,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 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思路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二是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这恰恰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最重要和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狭义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通过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1. 了解学生舞蹈基础水平。

不同年级的学生舞蹈基础和心理诉求不同, 同一年级的学生素质、特长和学习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舞蹈基础水平, 充分尊重各自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舞蹈水平, 分成不同的组别 (基础组、提高组、创编组) , 并分别施教。基础组教学适合基础一般, 需要整体提高的学生;提高组适合有不错的舞蹈基础, 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的学生;而创编组适合舞蹈素质过硬、有一定想法和能力的学生。分组后, 教师集体讲解, 再选出个别好的学生领练, 教师分组逐一指导。

2.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每节舞蹈课教师都要依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及教学设备条件创设情境, 以渲染气氛, 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动作的“语汇”情境, 让其产生相应情感, 顺利进入主体角色地位。

(二)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创新性

为了使探究性教学模式真正取得成效, 除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外, 还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1. 更新教学目标。

以职业岗位为背景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首先要明确当前就业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坚持以职业岗位为背景, 就是要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预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岗位需求为根本原则, 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2. 创新教学设计。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 要充分认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在教学层次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上要突出针对性, 摒弃传统的习惯方式, 选用特色的教学方法,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学生各自的身体条件及舞蹈素质, 分组进行教学, 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示范教学, 主要是在课堂进行, 但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可以是课堂上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如让学生以创编舞蹈为主题进行探究, 可以布置前置作业, 让学生自己搜集大量优秀的幼儿民族民间舞作品进行赏析, 然后尝试自己创编;也可以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表演, 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评价, 然后建议。这样一来, 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 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手段, 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 挖掘教学资源。

作为教师, 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进行, 也不只是依赖教材, 还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主题, 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及时交流的特点, 挖掘教学资源。教师寻找适合学生探讨的主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 学会利用互联网的各种搜索方式及交流方法开展学习。如可以结合当前网络热门的一些舞蹈, 以“舞蹈与情感”为题开展探究活动;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动作, 开展“童眼看舞蹈”的主题探究;又如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进行的相关舞蹈排练, 可以搜集作为自己的资料库, 教师也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踏歌起舞

—蒙古族儿童舞创编教学设计

【学科】舞蹈【课题】蒙古族儿童舞创编【对象】学前教育三年级【课型】技能课【课时】2课时 (80分钟) 【人数】24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蒙古族儿童舞动作的创编方法

2.能力目标:基本要求, 完成蒙古族儿童舞的简单创编;提高要求, 让学生学会带着激情踏歌起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蒙古族儿童舞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蒙古族儿童舞动作创编方法

2.难点:如何增强蒙古族儿童舞感染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前置任务:将学生分组, 以幼儿园大班教师身份, 尝试创编蒙古族儿童舞段。要求每组搜集一个蒙古族儿童舞蹈视频与自创的舞蹈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教师开通个人博客, 让学生把自己创编的舞段拍成视频, 连同搜集到的相关视频上传至教师的博客, 进行交流、回帖评价,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学先做, 在做中感悟和体会。

【教学过程】见下页表。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职舞蹈课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有一个有效的主题: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水平提供一个有效的主题, 并以主题探究引领课堂教学, 无论是课前的创编, 课中讨论、概括, 到课后的作业运用, 都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主题相结合, 通过设疑—分析—释疑, 调动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让学生带着主题去学习, 就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强的创造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舞蹈教育专业论文 篇5

1.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积极健康的职业人格

传统的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一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成绩不仅是考察学生优劣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参照。为了使天性调皮的小学生乖乖学习,提高成绩,打骂惩戒式的严加管教一度成为应试教育下的一种“时尚”,“严师”也因此成为小学教师的标杆。但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以及应试教育下基础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厌学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抑、心理问题频发等,使社会和基础教育本身开始关注并越来越强调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等学习成绩之外的教育指向。基础教育导向的转变对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学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大胆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幽默、诚实正直、开朗大方、情感稳定、善良宽容、待人热情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职业性格。因为小学教育段的儿童正处于人生基础发展关键期,教师的这些特质对于小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2.小学艺术教育急需能胜任舞蹈艺术课程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教师中,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受过专业化、系统化艺术教育和培训的艺术课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小学教师队伍中的艺术教师对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兼职”艺术教师的语文、数学等“主课”教师在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艺术教师,很多小学进入课程表的艺术课程形同虚设,敷衍了事、雀占鸠巢的现象屡见不鲜。艺术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基础艺术教育的瓶颈,使得小学舞蹈艺术教师或具有一定舞蹈艺术基础的学科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培养具有积极健康人格的小学教师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舞蹈学习对学生人格体系的核心——自我概念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研究对象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分三类:第一类为舞蹈专业组,此组大学生均为舞蹈系学生,开有专业舞蹈课,且每天都有1小时以上舞蹈练功时间;第二类为舞蹈兴趣组。此组学生为非舞蹈专业的舞蹈兴趣班或舞蹈队的大学生,每周有2次左右的舞蹈培训课,每次90分钟,偶尔有舞蹈表演和舞蹈比赛;第三类为普通学生组,即非舞蹈专业的其他专业大学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测验结果显示:

1.舞蹈学习对大学生生理自我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普通组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维度上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这是因为舞蹈学习过程中涉及了软度训练、形体训练、技术技巧训练和舞姿训练,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塑造了优美的形体,培养了优雅的气质,加之他人的积极评价,自然会使得形体和气质得到良好修饰和改善的大学生对生理自我的认知趋于积极。

2.舞蹈学习对大学生道德伦理自我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普通组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维度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舞蹈专业组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组的大学生。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美育价值早已为人所认同,即舞蹈通过优美的舞姿、美妙的形体、动听的音乐、炫丽的服饰,营造一个“美的世界”,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和对心灵的涤荡,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这些对于大学生道德的发展无疑具有隐形的教化作用。正如同我国西周的乐舞,人们通过乐舞能得到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

3.舞蹈学习对大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二级维度和整体自我概念具有积极影响

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舞蹈专业组和舞蹈兴趣组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二级维度上得分极显著地高于普通组大学生,舞蹈专业组在全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地高于舞蹈兴趣组。这一结果表明舞蹈学习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舞蹈学习对自我形体、气质的塑造,以及专有的舞蹈特长,能促使个体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种来自舞蹈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会泛化和影响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整体自我的认同与悦纳,对自我产生更积极的认识评价,进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4.舞蹈学习时间长短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具有积极的贡献

分层回归发现,舞蹈学习的时间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以依此进行推论,大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越长,对其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越有促进作用。因为一般而言,舞蹈学习者的形体和气质会随着舞蹈学习时间的延长而改善和提高,时间越长,良好形体的塑造越明显,精神气质也越佳,由此带来的对自我的积极体验也越明显,这都会有利于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从实证研究结论不难看出,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不仅对培养合格专兼职小学舞蹈艺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培养具有积极健康人格的小学学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能够胜任小学舞蹈教学的小学艺术教师

1.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小学舞蹈教师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高师舞蹈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高超舞技的舞者,而是要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和表现能力,最终使学习者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了良好艺术素养,在将来的小学舞蹈艺术教育中,则更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包括学生。他们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美”,他们会将自己发现的美好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在教育者营造的“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积极健康地成长。

2.培养具有良好舞蹈表演能力的小学舞蹈教师

舞蹈表演能力是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节奏化、韵律化、情绪化、戏剧化等表演手段来表达思想,表现现实生活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小学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决定了其展示给小学生舞蹈作品美感的程度,是对其最直接的美感刺激。加之孩子天性的模仿和对美的追求,教师通过舞蹈表演展示的形体美和舞蹈美也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回答“要表演什么”“如何表演”“如何使表演生动形象”三个基本问题,满足将来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实际需求。

3.培养具有较好舞蹈创编能力小学舞蹈教师

小学生思维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鉴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舞蹈艺术教育定位更多的是以具体的舞蹈形象为载体的舞蹈审美教育,而不是以舞蹈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知识学习。加之儿童舞蹈主题的生活化、趣味性、自娱性的特点,使得就地取材、随机取材进行儿童舞蹈创编表演成为了小学舞蹈课程教学的重点。于是作为一个小学舞蹈教师,只有掌握相当程度的舞蹈,尤其是儿童舞蹈创编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小学舞蹈的教学工作。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正是将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培养未来合格的专兼职小学舞蹈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舞蹈教师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的师范性。具体到舞蹈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会跳舞的学生,而且要培养会进行舞蹈教学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对于未来从事小学舞蹈教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其未来要面对的是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远不够成熟的小学生,因此,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通过强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和亲切性来培养其良好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首先要求表达准确,切不可似是而非,造成歧义误解;其次是生动,生动的表达能唤起小学生的兴趣,减少舞蹈训练中的枯燥无趣;最后是亲切,教师的语言如果过于生硬,神情过于严肃,学生非常容易发生情绪的抵触和心理的逆反。因此亲切的语言,尤其是符合小学生语言习惯的亲切表达,在生硬的舞蹈技能训练中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2)评价反馈能力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 创编 教学 特点

【中图分类号】J70-4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对其情境的创编要符合各个专业的特点,达到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今后的工作需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舞蹈进行创编教学应该符合学前教育的学科特征,引发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舞蹈教学不仅一种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传播。学生在进行过舞蹈创编的训练之后可以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上有所帮助,使其更好地完成学前教育的工作任务。

一、根据幼儿游戏主题指导舞蹈创编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动作创编是教师应该掌握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积极收集各种类型的游戏主题,引导学生对游戏主题进行想象,对其可能产生的动作进行思考,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游戏的动作创编出舞蹈动作【1】。比如在游戏“我是可爱的小蜗牛”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蜗牛的形状和动作进行想象,然后根据蜗牛爬动的动作进行相似的舞蹈创编。为了更好地展示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慢慢爬行的神态,可以让学生用双手重叠来模仿蜗牛的动作,并用偶尔伸出又缩回的手指来表现蜗牛的胆怯。动作的原型确定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空间访问来对原型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拓展,创编出新的动作。比如,用两个人站在一起,后一个人将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同时把头埋在双臂中间形成一个蜗牛壳的性质,然后由两个人的缓慢行走来扮演蜗牛的脚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幼儿游戏主题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允许其有自己对动作的想法。

二、根据幼儿音乐歌词指导舞蹈创编

音乐在幼儿园中经常作为舞蹈的伴奏,我们也会根据儿歌的内容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歌词是我们在进行舞蹈创编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三点: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歌曲。选择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语言生动,便于用动作表达、具有童趣的儿歌;然后要对歌词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整个舞蹈的主题。歌词内容所表达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热情奔放的还是抒情细腻的,这对于舞蹈的动作节奏、动作幅度等都会具有影响;最后要对歌词所反映的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动作,从而提高舞蹈的可观赏性【2】。在歌曲“猪八戒吃西瓜”中,我们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来反映出猪八戒急切的心情、用小碎步来表达猪八戒的喜悦之情,用进退步来表达猪八戒吃西瓜时憨态可掬的表情等。创造有了想象,舞蹈就显得内容丰富,这样联系生活的舞蹈才能具有独特的魅力。

三、根据幼儿故事情境指导舞蹈创编

听故事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教育活动,如何将有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形的舞蹈成为一个值得学前教育师范生思考的问题。舞蹈对故事情节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动作和队形的变换来实现的。观众通过舞蹈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而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提高观看者的精神境界的教育目的。教師对学生进行舞蹈创编指导的时候应该拓展学生的思路,给舞蹈动作赋予想象的元素,是整个舞蹈充满灵魂[3]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可以根据以前所学过的舞蹈组合,选取一段作为参考依据,然后指导学生对其中的一两个故事情节进行创编,然后对学生的创编情况进行点评,对其可取之处予以表扬,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正。比如,如果学生一起学习过“洗手绢”的舞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该舞蹈中的某一个部分拓展开来,从而使学生掌握幼儿洗手绢的动作要领及舞蹈表演技巧。为了使舞蹈更具有节奏性,我们可以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来进行动作的编排。再比如在对“辛勤的小蜜蜂”的故事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应该让学生首先对辛勤的蜜蜂采蜜的过程进行描述,然后用动作进行表现,最后在结合音乐将普通的动作转化为舞蹈动作。再添加适当的队形变化,就可以创编出集体舞蹈《辛勤的小蜜蜂》了。

四、根据幼儿日常生活指导舞蹈创编

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活教材。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中去。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同样要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之一。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既有清脆的鸟鸣、欢快的蛙叫、流水的哗啦,同样也有生活中的喜悦、悲伤和愤怒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幼儿乐于倾听的声音进行观察和思考,将其纳入到舞蹈的创编中来,用肢体动作语言对其进行表现。音乐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我们在与其接触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共鸣。当我观察到鸭子的形态时,应该能够想象到鸭子的嘎嘎叫声和蹒跚可爱的步伐,让学生在嘎嘎的有节奏的音乐中表演一拍一下的舞蹈节奏。这样可以给观看者带来美感和愉悦。

奥尔夫音乐就是通过对简单的敲打乐器的使用来表达出生活中的情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幼儿日常生活的舞蹈创编的时候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的元素来进行。比如可以使用瓶子中装有豆子模仿沙锤的声音,使用勺子来敲击杯子来模仿三角铁的声音等,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能够给人一种“生活无处不音乐”的情怀。如果我们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能够将这些日常用品发出的声音和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就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舞蹈基础,舞蹈训练时间较少,所以对其进行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并且要根据其专业需求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学以致用。舞蹈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思路不断开阔、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的生活,发现其生活中所蕴含的美的元素,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舞蹈创编之中来,才能提高自己的舞蹈创编水平。为了使学前教育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舞蹈创编的基本技巧,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常态化的舞蹈创编训练,使其经过点滴积累、反复练习,逐步掌握舞蹈创编的步骤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学虹.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操创编能力的培养[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8)

【2】刘荣蔚.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7

首先是学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幼师学制一般为三年, 按大纲规定每周两节舞蹈课。舞蹈课课时太少, 而教学内容又相当多,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都采用“2+1”的模式 (两年在校学习, 一年到单位实习) , 就舞蹈课来说, 更加凸显了舞蹈课内容多而课时少这一矛盾。

其次是学生舞蹈基础和培养目标的矛盾。中职的招生对象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多数来自农村, 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前没跳过舞, 有的学生甚至没看过舞蹈节目, 缺乏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就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说, 学生入学时正值青春期, 柔韧度和灵敏度呈下降趋势, 已错过学习舞蹈的黄金时期。

再次, 幼师舞蹈课程的改革是职高新课改的需要。幼师的舞蹈教学, 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幼师舞蹈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演出技能型、人才, 而是注重培养幼儿舞蹈教育辅导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舞蹈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安排应该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淡化技术难度, 强化概念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增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是当今幼教舞蹈教学的研究重点。而幼师舞蹈课程改革中如何整合舞蹈教学内容, 调整舞蹈教学计划更是当务之急。考虑到幼教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直接面对幼儿, 笔者在多年的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幼儿舞蹈作为主线, 贯穿和渗透于不同教学内容中, 凸显了幼师舞蹈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音乐的选择上多使用幼儿音乐

在舞蹈课内容的安排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对音乐的选择。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面对什么对象,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都可以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幼教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已经基本没有了孩提时代那天真烂漫的童真了, 但学生们在毕业后的工作对象就是可爱的孩子, 不能用孩子的心态去面对孩子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在音乐的选择上首先要加大幼儿音乐的使用量, 应把幼儿音乐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在基训或是民族舞蹈中都是如此。幼儿舞蹈选择的音乐最好是节奏性强、欢快向上的, 这更能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 把学生的童心挖掘出来。学生刚入一年级就应该培养这一职业亲和力, 笔者在一年级的基训教学中使用了较多的幼儿音乐。例如, 用《来比高》这一儿歌训练学生跳跃练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单一枯燥地跳, 欢快的音乐和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舞蹈的快乐, 平日里枯燥的基训课变得生动有趣。

二、在舞蹈组合的编排中融入童真与童趣

舞蹈组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或节奏的配合, 经过科学、艺术构思, 由若干动作串联和组合起来的一种短小的训练性小品。学生在单一动作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组合中可以得到足够的学习和训练。由于教学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 就像芭蕾舞中的“变奏”一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具体实践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1. 幼儿组合舞蹈训练要贯穿在每一个单元中。

笔者在每一类舞蹈中都加进了幼儿舞蹈的组合教学, 打破了教科书中把幼儿舞蹈单独放在一个单元去讲的模式。在对最近两届学生的舞蹈教学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藏族舞蹈时, 首先介绍藏族舞蹈风格、动作特点、基本手脚位置以及舞蹈的种类、形式和常用步法等,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然后学习藏族舞蹈的手位、步法韵律组合, 如“踢踏组合”、“弦子组合”等。通过组合的学习可以掌握民族舞的基本手位、步法和动作的特点, 有利于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接着再学习藏族幼儿舞蹈《上学路上》。因为前面有了藏族舞蹈的基础训练, 再学藏族幼儿舞蹈就容易多了。

2. 幼儿组合的内容要多样化。

教学组合是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编排起来的, 可是如果在教学组合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分解基本动作, 易使学生厌学。笔者在编排组合的过程中加进了舞蹈游戏的模式, 如在教授跑跳步练习时采用了传花球游戏的形式进行跑跳步的练习, 希望以多样化、情趣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三、培养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适应将来工作需要

依据当今幼儿教育的现状,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不可能单单只教舞蹈课或只带舞蹈队, 而是必须能教班级的大部分课, 那么学生所学的舞蹈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就应该融入到所教的每门课中, 为它们服务。为了能学有所用, 在校的舞蹈教学内容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8

一、舞蹈之间的区别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使用身体来变现想说的话或者行为, 一般附带音乐伴奏,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因此, 对舞者身体条件有硬性的要求, 身材需要有协调性。而对兴趣和素质教学为目的非职业舞蹈教学来说, 不是用人去表演艺术而是让舞蹈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放松心情, 使人成为高素质人才。对此类型的学员来说不应该附加一些硬性条件。舞蹈不是某写人的专利, 只要对舞蹈有兴趣的学员, 愿意接受舞蹈这种表达方式的学员都可以来尝试性的接触它。而当下一些身体条件不好的学员被限制去接触舞蹈。如果只对身体条件好的部分人开放, 那么, 这种舞蹈教学的性质就变了, 舞蹈也不可能是一种兴趣了而是变成一种炫耀的工具。

二、非职业性舞蹈教育的本质

非职业性舞蹈教育是广泛性的舞蹈教育, 由于它所面对的对象不同, 因此在教学的专业性和规模性都与职业舞蹈教学存在一定区别。非职业性舞蹈教学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为部分对舞蹈有兴趣者进行的专长教学, 也就是现在各个阶段的学校中属于兴趣课堂的舞蹈选修课和舞蹈团队活动;另一种则是为所有同学开设的舞蹈教学课程, 即为大家所认可的作为第一课堂的舞蹈必修课。它应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舞蹈, 以实现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塑造健康的人格, 实现人无拘束全方面自由的发展, 进而使舞蹈教学蒸蒸日上。它与职业性舞蹈教学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从艺术教学的角度来说, 职业性舞蹈教学与非职业性舞蹈教学都需让学员掌握基本的艺术技巧, 即一定的舞蹈技巧, 才能让学员进人这个艺术的世界, 才能用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去与人交流、与心灵沟通。然而, 由于两种教学本质上的不同, 培养的宗旨和教学的目的也不同。因此, 职业舞蹈教学和非职业舞蹈教学在教学技巧上有一定的区别, 更重要的原因是培养宗旨的不同, 在对舞蹈条件的要求、对审美的掌握以及对教育目标追求等方面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非职业性舞蹈教学与职业性舞蹈教学有本质上的不同, 不是以舞蹈为立足的根本类型的人, 任何时间都能放弃舞蹈, 但是从舞蹈中获得的一些感悟能陪伴他左右, 离开学校后也能受用终身。分辨这两种舞蹈的教学本质, 从不同的目标去发展是至关重要。

三、非职业性舞蹈教学的特点

前文已经提到非职业性舞蹈教学具有很高的普遍性, 一类是选修课, 一类是必修课程, 但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把舞蹈变成了大学科目中的一堂必修课。对于兴趣特长的舞蹈教学方面同学们需要有一点的, 还需要系统完整的学习舞蹈知识, 其一部分同学有可能以后从事舞蹈方面的工作, 所以这类舞蹈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水准, 从这方面来看, 它与职业性舞蹈教学有相似的部分。而另一类普及性舞蹈教学, 就不需要按照职业化舞蹈教学的方式来教学, 应该以简化没主, 让同学及时的感受到舞蹈的内在, 内在应该从舞蹈的本质特点去寻找。经过长时间的变迁, 舞蹈随着时代的进化已经发展成精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非职业性的舞蹈教学, 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的必要性, 强调它的重要性, 因为人们发现了当今社会发展带来了各种弊端, 领悟到动作与生命的关系。希望放松心情, 回归自然, 这不是满足好奇心, 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结束语

当下, 在我国需要跟更深开展舞蹈教学的时候, 也可能遇到相同的问题。非职业性舞蹈教学应该去掉一些硬性的附加条形, 以兴趣为主, 通过舞蹈来提高学员的自身素质修养, 如果不区分职业性和非职业两者之间的区别, 那么就找不到各自的特点, 我们非职业性舞蹈教学有可能变得寸步难行。

摘要:非职业性舞蹈教学, 即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自身特别的性质与特色。为了使非职业性舞蹈教育能够顺利发展, 区分自身与职业性舞蹈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充分施展自身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在授课中掌握好技巧与身体美感的训练与提升, 将技巧细腻滑、简单化, 赋予技巧一种生命力, 与内心的真实情感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 同学们才能真正掌握与领会舞蹈的“灵魂”, 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有所感悟。非职业性舞蹈教育才能使大家有所提高。

关键词:职业性,非职业性,舞蹈教育,分析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J].上海音乐出版社.

[2]于平著.高教舞蹈综论[J].文化艺术出版社.

[3]王国宾, 平心, 娇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年02期.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9

与舞蹈创作同时, 吴晓邦就已经开始了舞蹈教育的探索, 逐步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舞蹈教育思想, 并已有前人对其做过比较详细深入的解读, 但鲜有将其真正与现实的舞蹈教育体制相连接。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找寻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所坚持的理念与当今舞蹈高等教育中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共通共融之处, 希望通过探索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给以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以启发, 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

一、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管窥

吴晓邦取得令后人高山仰止的舞蹈艺术成就, 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舞蹈教育观念, 与其受教育经历紧密相关。他与中国大部分舞者不同, 并未在童年或青少年就开始学习舞蹈, 甚至在大学阶段也并未能接受专业的舞蹈教育。由于特殊的社会与家庭背景, 吴晓邦在接触舞蹈之前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学习过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 又学习过与舞蹈关系紧密的姊妹艺术音乐, 这些经历使他站在了开阔高拔的平台之上, 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舞蹈学学科体系思想。

吴晓邦先学习了芭蕾, 之后才接触现代舞, 这样的学舞经历影响了他的舞蹈教学, 他认为舞蹈应是一门表现人性人情的艺术, 而不应将人束缚于舞蹈之下, 所以他既重视遵循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来开发、认识人体, 同时进行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又非常重视舞蹈的基本训练。1936年, 吴晓邦留日归来在上海再度开办“晓邦舞蹈研究所”, 首次推行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的规律”为舞蹈基本训练的教学体系。11938年吴晓邦在上海“中法戏剧专科学校”教授舞蹈, 每节课的设置都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先教授‘自然法则’, 活动从头到脚各种关节, 根据大调式自然音节的每个音符做出符合音乐表情的动作, 模仿自然中人物和动物的各种形态, 还有很多即兴训练……除了身体训练, 在跳累的时候, 吴晓邦还给我们讲舞蹈理论。大家就席地而坐, 听他讲‘什么是舞蹈’‘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2”由此累积, 在吴晓邦晚年规划的舞蹈学科研究与建设的蓝图中, 对于舞蹈教学提出明确观点:“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 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须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 要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3”在属于舞蹈应用理论的舞蹈教学理论研究中, 吴晓邦提出了八个研究方向, 既有宏观的方向引导, 又包含了微观的具体操作:1.舞蹈教学的民族精神和特点;2.舞蹈教育改革和支持各种风格;3.五四革命传统;4.节奏课;5.创作实习课;6.舞蹈的气、意、形;7.舞蹈编导课、表演课;8.全面培育舞蹈人才。4

二、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可供借鉴之处

如今, 舞蹈高等教育除了在专业艺术院校生根成长, 在各地综合性大学中也立足发展。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以北京舞蹈学院为范本, 更注重舞蹈专项技能的培养。由此相比, 综合性大学中的舞蹈专业教育若想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必须树立适合自身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定位。总体看来,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学校教师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管理者, 而非专业团体舞蹈演员。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排练能力、教学能力与舞蹈理论素养, 培养具有文化深度与艺术视野的创造性综合性人才, 应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努力的方向。

通观吴晓邦的舞蹈教育思想, 先生毕生强调并身体力行的一些观念, 正是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应该重视的方面, 也是当下整个舞蹈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

1. 重视创造性培养

同任何艺术种类一样, 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这已然是老生常谈, 但却是舞蹈界一直缺失或认识不全面的重要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式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影响着舞蹈编导们的创作, 而编舞技法课恰好解决了形式层面的造词、造句、造段的难点, 致使一段时间内不少舞作直接就是舞蹈课堂的编舞技法作业拿来贴上名字。人们把创新仅仅看成了舞蹈形式的创新, 而忽视了一种艺术的生命力更在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思想观念的创新, 这绝不仅仅是编舞技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是由内而外的, 从观念意识到文化艺术涵养到编舞技法的循循善诱。

笔者有幸在2007年担任了吴晓邦夫人盛婕老师的回忆录《忆往事》的文字搜集整理工作, 在期间听及盛婕老师谈到吴晓邦课堂上的言谈与琐事, 有些颇能启发后人。吴老师在教学生舞蹈之余, 会请来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学生打太极, 教学速度非常快, 很多学生记不住很着急, 吴老师这时却告诉学生们, 学了之后不用记, 忘记最好。原来他让学生学太极并不是为了会打那些套路, 而是一种内心的学习, 通过太极拳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身体运行方式, 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精髓。

2. 重视舞蹈综合素质培养

吴晓邦的舞蹈学科构架中, 舞蹈理论研究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是从他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得出的结论。吴晓邦学习现代舞时间很短, 却让他受益终生, 现代舞中有理论观念支撑的训练方式以及对于舞蹈的深刻认识让他豁然开朗:“学习现代舞促使我增加了对舞蹈创作要旨的认识, 在从技术形式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的问题上, 眼睛更明亮了。5”

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 具有表演、教育、编导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课程设置时, 除了传统的技术技巧与表演能力的培养外, 还应该重视舞蹈理论素养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舞蹈。甚至应加强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 对其它艺术种类也能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进而深化到文化修养的培养。

3. 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舞蹈教育, 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表演能力为主的舞蹈教育, 在教育理念方面很容易忽视“因材施教”, 这是因为学院派的表演训练越来越规范化系统化, 对学生的培养就越来越标准细致, 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训练, 毕业时几乎“如出一人”。学院派教学必然带来规范化系统化, 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由于技术训练的教学惯性, 而因此忽视了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观念, 那培养出的学生便很难有独立的思想, 更别提建立起独特的舞蹈风格、舞蹈流派。

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刘宇红 (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中国的音乐教育急需要进行创新实践和变革。近年来, 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几种音乐教学体系传入我国, 对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无疑是一剂良方。本文想通过对外国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界和广大音乐教育同仁的思考、共鸣和力行。

关键词:启示;创新;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家庭关注的话题。社会呼唤人性化的, 高质量的儿童音乐教育。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中国柯达伊学会会长杨丽梅女式曾在多年前就郑重的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 何来如此呼声呢?让我们看一看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首先看实施音乐教育的主体学校音乐教育, 长期以来, 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并不重视音乐教育。或者说他们一直没有认真研究两个问题, 那就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音乐教育的意义何在?而多年来在传统中国特色音乐教学模式下诞生的一代代一批批音乐教师, 一直以墨守成规, 漠视人性的方式在填鸭式教学, 教学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 更忽视学生的感受, 教学内容只有呆板的技巧训练和知识教授, 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另外看学生群体, 他们缺乏对音乐学习的渴望和热情。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音乐启蒙和梦想在人生开始的初期阶段, 最美好的儿童时代, 就遭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功利化无情的摧残。多少中国家庭的琴童葬送在父母的高压之下, 无知教师的误导之下, 多少起初热爱音乐的孩子被考级、比赛等活动搞得苦不堪言, 最终对音乐的渴求和探索被扼杀在摇篮里, 应该伴随一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成为人生噩梦。

中国的音乐教育问题已日益突出, 创新和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和必然。在这一变革中,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先搞清两个问题, 一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二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想通过对国外四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

同样是盛婕老师谈及吴晓邦先生的一件事让笔者为之深思。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刚刚从西双版纳州歌舞团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那段日子, 曾经有过一些困扰, 中央民族歌舞团对舞蹈演员们要求十分严格, 每天必须练习芭蕾基训, 而杨丽萍觉得那种主要开发下肢能力的训练并不适合自己, 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杨丽萍找到了吴晓邦老师, 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吴晓邦非常明确地告诉她, 你没必要去练那些, 就做你自己独特的东西。今天, 杨丽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舞蹈界独树一帜并且家喻户晓, 吴晓邦当时的支持与肯定应该有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 吴晓邦的舞蹈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舞蹈发展仍然有着许多可供借鉴学习之处, 特别是舞蹈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 至今仍然存在着观念与方式上的问题。纪念吴晓邦不仅仅是将先生写入舞蹈史, 更重要的是能真正深入地学习他的思想观念, 使舞蹈的学科化发展更加科学完善。

践教学的介绍, 抛砖引玉, 与广大音乐教育同仁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一课题。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 运用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当推“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

“体态律动学”首创者达尔克罗兹 (1865-1950) , 瑞士音乐教育家, 其教学法包括三部分——体态律动, 节奏性视唱, 即兴。其基础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训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以达到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其哲学思想是“唤醒天生的本能, 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 建立身心的和谐, 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 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 激发想象力, 促进各方面的学习”。他倡导体验音乐就是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和接下来自然产生的肌体运动结合在一起, 学生通过倾听音乐, 由内及外的最终表现在身体感受音乐节奏, 体验和理解音乐, 感受和表现音乐上。教学要点一是训练人体基本步态与节奏, 包括:走、跳、单脚跳、跃、摇摆、奔腾、拍手, 列队行进。二是训练身体各部分的配合, 包括:手指、手、手臂、脚、脚趾、脚跟、头、眼睛、臀部和整个身体。三是训练头脑和身体间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和反应。四是开发学生对时间空间的探索体验。五是在体验放松与紧张, 宁静与运动中培养身心的控制与调适能力。最终建立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反应关系。其主要成效是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肢体灵活感应音乐的能力, 灵活思考并即兴创作音乐的能力, 以内在情感去感应音乐的能力。其辅助功效是:学生思考与创作能力的激发, 身体的健康成长, 情感的满足, 社交能力的培养。

“柯达伊教学法”以匈牙利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 (1882-1967) 的名字命名。这是由于其中的音乐教育观念, 原则, 方法以及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柯达伊所倡导和建立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这一体系并非柯达伊本人独创, 而是在吸收借鉴匈牙利本国和外国的各种有效教学法和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在实践中系统化和整体化形成的音乐教育体系。该体系以歌

参考文献

[1]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2]吴晓邦.吴晓邦舞蹈文集第二卷:舞蹈学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3]吴晓邦舞蹈艺术馆编.一代舞魂吴晓邦——吴晓邦事略编年[M].古吴轩出版社, 2006.

[4]盛婕.忆往事[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探索 篇10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舞蹈教学存在的困难

1. 先天的身体素质, 造成学习舞蹈基本功难度大

男生的身体发育相对于女生来讲更健硕, 因此其弹跳力和力量很强大, 但柔韧性不足。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 通过肢体语言与音乐的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并且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肢体的摆动和弯曲形成肢体语言, 需要很好的柔韧性。同样的舞蹈技术动作练习, 男生学习起来身体会比较痛苦, 且练习时间和努力远远超过女生, 因此, 很多男生的柔韧性不足, 造成练习舞蹈基本功非常困难, 学习舞蹈非常吃力。

2. 从心理上缺乏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由于男生的性别特点, 绝大多数男生对于比较激烈和具有力量的运动有兴趣, 譬如篮球、足球等, 舞蹈多数以一种柔和的阴柔之美呈现出来, 因此很多男生从心里缺乏对于舞蹈的向往和兴趣, 造成其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尤其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主要包含舞蹈基本技术要领、民族舞蹈与幼儿舞蹈编排等课程, 这些舞蹈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耐心和挖掘想象力等, 对于学前专业的男生来讲, 很难提升他们学习舞蹈的热情和兴趣。

3. 缺乏舞蹈基础, 没有舞蹈学习技巧

任何艺术科目的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 一般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小培养的, 很多人一学就是好几年, 需要大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而学前舞蹈专业的男生几乎都是零舞蹈基础, 之前很少有人接触过舞蹈学习, 只有少量男生因为个人爱好学习过街舞等, 因此学前专业男生学习舞蹈课程时, 基本都是入门级别, 对于舞蹈的理解和学习都是没有清晰概念的。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和舞蹈学习技巧, 造成舞蹈教学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学习舞蹈。

二、提升学前专业男生舞蹈教学效率的路径

1. 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内容

舞蹈基本功教学主要通过基础舞蹈动作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等, 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和舞蹈功底。舞蹈基本功是学习舞蹈技术动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于基本功的学习和练习是伴随整个舞蹈学习过程的, 在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男生和女生学习舞蹈的先天身体基础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舞蹈教学中, 应该根据男生的特点和条件确定相应的目标, 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不能拿女生学习舞蹈的目标要求男生。在舞蹈基本功训练当中, 首先应该明确对于男生的培养目标, 如练习腰部的柔韧性时, 老师应该适当放低要求, 这样才能在正常教学时间内, 让男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并且针对男生的优势相应提升一些目标, 如练习弹跳力或者臂力的时候, 应该加强学生训练要求。只有这样在了解男生和女生身体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 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取长补短, 避免要求过高,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其次, 应该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 应该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舞蹈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处于16到21岁左右,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术和协调性, 因此舞蹈学习内容应该以技术为重点,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提高学习效率。

2. 针对男生的民舞教学, 向粗犷、力量的风格改进

在学习民族舞蹈之前, 老师应该先带领学生学习一下民族舞文化, 其中包括各个民族居住的地域、生活环境、民族习俗、发展历史等, 这些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因此把握好各个民族的实际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舞蹈的要素和表达的情感, 这样再理解舞蹈动作和学习舞蹈编排时都有很大帮助。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 教师既要把握对幼师生的一般要求, 又要突出男生的性别特点, 注重舞蹈风格对男性气质和性格的锻炼、陶冶作用, 加强男性特有动作的学习。如男性藏族舞蹈以踢踏、热巴弦子、牧区舞为基础, 突出膝部训练中不同颤动的把握, 以膝部以下的颤动为主要动律, 具有外开性、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 既表现出轻盈灵活, 又表现出洒脱奔放和豪迈粗犷。在东北秧歌教学中, 对男生的顿步训练要体现出洒脱、豪放的阳刚气质, 动作相对要大气、夸张、倔强, 腰部动作以横拧为主, 重视韵律到位。再以蒙古族舞蹈马步动作为例, 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 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 要求男生做起动作来洒脱、奔放, 体现出男性的刚毅、勇敢, 表现出彪悍的精神状态, 展现出蒙古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不论哪个民族的特色舞蹈, 老师都应该抓住各个民族舞蹈中存在的特点, 并结合一些民族特性、历史、习俗等相关背景资料, 提取舞蹈中表达的性感和内涵, 针对男生身体和性格特点,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阳刚、奔放、豪爽的舞蹈风格, 这样既符合男生的身体特点, 又能激发起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3. 加强舞蹈创新思路, 拓展教学

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是先有文学构思, 包括确定舞蹈体裁、主题、内容、结构及表现形式等。然后根据舞蹈内容、情趣, 产生舞蹈音乐。最后根据文学构思、音乐特点和孩子们的动作发展水平, 进行舞蹈形象设计和动作编排。由于学前专业男生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课时有限, 导致学生创编舞蹈的意识淡漠、能力不足。对此, 教学中可采用“素材重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带领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舞蹈影视素材, 进行音乐、舞蹈动作、情节要素拆分,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舞蹈要素表达出的情感和艺术美感, 这样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重组, 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有利于提升男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如创编舞蹈《小男孩》时, 首先根据男孩子活泼、好动、顽皮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通过音乐捕捉到表现男孩子坚强勇敢、争强好胜、突出阳刚之气的舞蹈动作, 如马步、踢腿、推掌、叉腰、甸甸前进、侧手翻等。在此基础上, 可以从这些动作的连接、动作方向及队形变化、音乐节奏等多方面进行组合。在学生创编之前教师应对以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加以阐释、举例、示范, 让学生理解后自行选定组合进行练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开拓学生的创造思路, 逐步达到培养创作能力的目的。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能大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舞蹈教学, 首先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想法, 根据男生实际特点确定舞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其次, 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方式的传授, 这样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在今后实际幼儿教学中才能提升效率。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 因此对幼教老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样才能为今后幼儿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师资力量。对于男性来说, 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先天因素, 造成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学习舞蹈存在很大困难, 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男生

参考文献

[1]皓大琨, 等.中国古典舞基训[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材料, 2009.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 建构原则 内容模块

高师院校重要的职责和功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2001年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高等师范教育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舞蹈教学作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本研究将在阐述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探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问题,以期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舞蹈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1.契合性原则

契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相契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小学教育的现实需求,胜任小学教师的专业角色。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担当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包括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必然要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儿童的舞蹈学习来看,其舞蹈学习目的不全是为了形体健美,更不是舞蹈表演,而主要是表现儿童天性、激发想象能力、表达生活热情和生命活力,培育审美情趣的一种自然方式,这与成人的专业舞蹈学习的目的截然不同。因此,结合小学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儿童性和教育性特点,对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淡化舞蹈技术与风格,向着儿童特征上倾斜,以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为标准进行内容精选而不强调专业的深度。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然的学习准备情况,比如身体条件、课程学习基础等为前提,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科学设置,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不切实际。比如,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舞蹈基础基本为零,舞蹈所必须的身体条件很差,在这种情况下,舞蹈专业的基训课程和各种属舞蹈技能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课程要求显然不适用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生硬地将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课程内容强加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然违背了课程教学要“因材施教”的科学原则。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先天的生理条件,遵循学生舞蹈学习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置舞蹈课程的内容体系。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打破严格的门类、种属之限,将彼此看似孤立、相互隔离的归属不同种属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完整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了课时量不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坚持综合性原则,以同一条课程主旨串联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技能、学习方法、体验情感、发展人格。

四、逻辑渐进原则

逻辑渐进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顺序要遵循科学的逻辑规律进行合理地设置安排。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后续的学习才会具有持续性和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再进行整体舞蹈的学习和创编,培养学生舞蹈创作的能力。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动课程的建构应该在这一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学期教学内容的渐进性分配与安排,这一过程归结起来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

二、“赏、学、创、教”的课程模块

1.“赏”——舞蹈欣赏类课程

“赏”是指舞蹈欣赏类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通过观摩、讲授、示范等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介绍、欣赏、分析不同风格及种类的舞蹈(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掌握舞蹈欣赏的一般常识,了解舞蹈欣赏的一般规律,掌握舞蹈艺术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作品呈现的优美舞姿、动听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主题故事、新异的民族风情,以及极富冲击的舞美灯光实实在在地给欣赏者“美”的刺激和熏陶,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与热情。

2.“学”——舞蹈技能类课程

“学”指舞蹈技能类课程。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课程包括目前舞蹈教育普遍实践的训练体系——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等,虽然这些内容也是舞蹈专业技能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中其深度、难度、精度和专业性上的要求都与舞蹈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技能类课程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学生实际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并考虑舞蹈的儿童性特点,设计编排富有代表性和适用性的、合理的训练组合对学生进行舞蹈基础训练,并将动作节奏感、协调感的培养贯彻基础训练始终。在动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舞姿能力,优化了学生的形体和气质,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学习舞蹈的兴趣,这一目标定位显然与其他类属舞蹈课程所强调的舞蹈技能的“精”、“专”、“深”、“难”的标准截然不同。

3.“创”——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

“创”指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儿童舞蹈创编类课程即通过儿童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训练,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儿童舞蹈形式、创编原则和方法,掌握儿童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并能密切联系实际,自选主题进行创编实践。

4.“教”——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

“教”指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涉及儿童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内容。它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并探究儿童舞蹈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儿童舞蹈教学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论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儿童舞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掌握儿童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工作的合格小学教师。

三、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舞蹈必修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赏、学、创、教”的能力。由于目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但必修课时少的矛盾,导致客观上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更别谈满足学生对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及小学舞蹈艺术教育的客观需要。因此,系统开设舞蹈选修课程,对必修课进行必要的延伸、拓宽和补充,满足学生以及基础教育对舞蹈课程的现实需求。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都涵盖了以上四大模块的内容,只是课程内容的具体编排和设计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有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必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综合性的原则。由于必修课的课时少,开设的课程门类有限,因此,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四大模块的内容会以一条逻辑主线统领,贯穿融合在有限的一两门具体舞蹈课程当中。比如,可将儿童舞蹈赏析、儿童舞蹈创编、儿童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都应列入一门舞蹈必修课程,但内容编排不可简单模块化叠加,因为单纯以形体训练,难免感觉枯燥,单纯进行舞蹈欣赏,参与性又不强,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综合考虑,理论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遵循兴趣和专业的原则。舞蹈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课程门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每门课程涉及一个模块的内容,甚至可以就某个模块的某个重要内容单设一门课程。较之必修课,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章春和.舞随知行,知乘舞进——师范类舞蹈教育刍议,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3]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4]杨琦.从技术素质到艺术表达——试论本科舞蹈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1(2).

[5]陈雯.“即兴”——舞者身心一体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6]赵冰心.功利主义及其超越——试论非职业舞蹈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7]王豁颖.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5(8).

非专业性舞蹈教育 篇12

1954年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成立, 新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舞蹈专业教育。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 再一次为新中国的舞蹈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很多地方舞蹈院校办学模式也纷纷仿效北京舞蹈学院。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舞蹈教育从单一的专业化模式开始朝着普及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舞蹈特长生”招生, 在很多原先的综合性大学中, 相继出现了艺术系, 以及学生舞蹈艺术团。总体上说,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专业, 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高等教育专业。

在看到发展和规模扩大的同时, 我们应该要时刻关注到舞蹈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内地的舞蹈教育发展中, 由于历史惯性, 以及相关资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溃乏, 造成全国各地舞蹈院校和普通大学学的舞蹈学科建设, 都盲目照搬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模式, 导致舞蹈教育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专业教育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对于我国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而言出现了很多由于照搬专业教育模式出现问题。“舞蹈普及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舞蹈学、教育学等多门类知识的学科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的舞蹈普及教育工作者没有这种完整的知识体系, 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相对于星光熠熠的舞蹈专业教育来说, 舞蹈普及教育完全没有发挥属于自己的光华。

本文通过对于高等院校中专业舞蹈教育与普及舞蹈教育的对比研究, 旨在深入的了解舞蹈普及教育当中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研究中选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学校为例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并且也希望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研究舞蹈的普及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在本文中选取高等舞蹈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立足点进行研究, 目的是以小见大的反映当今舞蹈普及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及对策, 因此进行了这样一个比较研究的研究设计。

(一) 理论回顾

吕艺生教授观点:“2008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发展论坛”会议中, 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从舞蹈普及教育从舞蹈普及教育的角度谈到:“改革开放以来, 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舞蹈教育也在那时进入普通高校。今天虽然舞蹈素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已有很大提高, 但它还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范畴。离面对全体学生的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相当一段差距。值得注意的是, 全面强调艺术教育并将艺术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中, 不只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参与力, 而更应提到素质教育和智慧开发的高度上来。” (吕艺生, 2008)

片面重视舞蹈教育的专业化, 教育的“精英化”却忽视舞蹈普及工作的做法, 制约了舞蹈普及教育乃至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 (孙光言, 2007) 。

舞蹈普及教育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和“少儿教育成人化”倾向。许多从事普及教育的人简单的宝把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移植到舞蹈普及工作中来, 没有充分的考虑青少年的心理, 生理特点 (欧建平, 2006) 。

(二) 研究问题及目的

研究问题: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是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 等等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 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因此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目的:通过具体实例的对比研究, 对于当今舞蹈教育中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 试图在剖析问题及寻找原因的基础上, 寻找到一条适合高等院校中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 目的是为促进舞蹈高等教育 (包括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 的良性健康发展尽一份力。

二、名词解释

舞蹈专业教育:舞蹈专业教育凡人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舞蹈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 也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目的是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及职业资格。这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舞蹈专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上为四种, 即以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师以及舞蹈理论研究人才为方向。课程设置完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训练性。

舞蹈普及教育:舞蹈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舞蹈进行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的教育。在这种意义上强调一种通识教育的知识的广博性与包容性, 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娱乐健身性, 重在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舞蹈的普及教育在综合类大学中往往以选修课和社团形式出现, 一般为形体训练课、舞蹈作品赏析课或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流行舞交谊舞等课程。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比较法、文献分析法、观察法。

(二) 研究物件

1. 抽样方法及选择样本原因

首先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 已有55年的建校历史,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国内高级舞蹈表演人才、舞蹈教育人才、舞蹈创作人才和舞蹈理论研究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 肩负着向全国各地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

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分为首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和首师大科德学院舞蹈系, 前者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以及职业、非职业舞蹈教学人员为目标;后者重培养大众舞蹈艺术工作者以及舞蹈相关产业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团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业余舞蹈团体, 舞蹈团每年推出大量优秀舞蹈剧目, 自创建以来囊括了历届北京市高校舞蹈比赛所有一等奖。

2. 信度效度

信度方面:选取的三所学校均为国家公立大学, 具有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丰厚的教学成果, 具有研究价值。笔者在实际研究中以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可信度。

效度方面:在实际调查中直接联系学校中相关专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物件,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节约时间。

(三) 研究工具

相关资料研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及学生访谈记录。

(四) 研究设计:

1. 阶段设计

(1) 阶段一:研究筹备阶段

内容:在筹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相关资料、编写调查问卷和访谈计划, 收集研究物件学校的资料以及联系相关采访物件。

时间:两个月

(2) 阶段二:深入考察阶段

内容:深入考察三所学校, 对研究物件学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考察收集课程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针对性访谈和随机访谈。

时间:两个月

(3) 阶段三:资料整合阶段

内容:将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并把计算相关调查资料的结果。

时间:两周

(4) 阶段四:报告撰写阶段

内容:将整理后的资料与搜集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攒些论文。

时间:一个月

2. 研究内容涉及

在资料的整合过程及对比分析中, 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 以及学生反馈进行了相关整理及研究, 对比分析如下:

(1) 问卷一调查内容

问卷一共制作30份发放于五所学校, 主要侧重了解五所学校的学生是否有机会参与到舞蹈教育中来, 也就是舞蹈教育在五所学校中的普及问题。

(2) 问卷二调查结果

问卷二共制作30份分发于四所学校, 回收12份有效问卷。在发放问卷期间对同学们进行随机采访, 并且对个别有想法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问卷回答及相关访谈情况如下:该问卷的侧重点实际上想要寻找舞蹈专业教育与舞蹈普及教育之间的交集。

(3) 对于舞蹈专业教育的院校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分析

这里选取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比较两所学校课程设置不同的原因, 也就是两所学校办学目的不同的原因。

3. 分析原因

(1) 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笔者认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眼光主要集中在了舞蹈的专业教育上, 因此导致了前文中提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由于没有意识到舞蹈教育所带来的提高审美能力与健身健美的功能, 因而不注重对于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普及教育。

(2) 照搬舞蹈专业教育模式的不合理性

在前文中很多的教育专家提到舞蹈普及教育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在长时期的舞蹈教育教学实践中, 舞蹈专业教育无论是从教材到大纲再到教学实践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对于舞蹈普及教育来说,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喜欢以照搬专业舞蹈教育来进行普及教育。这样既有一个已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作为蓝本, 又可以在实际教学水平及教学成果无法达到专业水平的现实下用“普及教育”来当挡箭牌。实际上对于舞蹈普及教育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由于舞蹈普及教育不需要专业化, 因此对于教学内容及教材应该具有针对性, 而不应该生搬硬套专业舞蹈教育的模式。

(3) 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第二点中提到的照搬专业模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舞蹈普及教育的相关人才不足。首先是相关的研究人才不足, 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特点应该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个方向进行相关的研究找到一些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借鉴等等, 为普及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 对于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不够, 现在舞蹈普及教育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是专业院校毕业但是没有从事专业舞蹈事业的老师来承担, 有些是原本学习舞蹈但是没有进入专业院校学习, 之后有通过各种管道进修的热爱舞蹈普及教育的老师。由此可见, 之所以出现“照搬模式”的问题也是因为从事相关普及教育的老师在“专业舞蹈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尚未形成。

4. 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1) 借鉴制定并完善舞蹈教育的标准

笔者赞成部分专家呼吁的建立《中国舞蹈教育标准》的建议。众所周知, 法国作为舞蹈教育的大国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实施。这个双轨制也就是在态度上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同等重视, 并且完善的教育和选材培养机制使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 对于舞蹈的普及教育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考核制度, 并且在完善的制度下普及教育中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专业教育的行列,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促成法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和薪火相传。我们可以借鉴法国舞蹈教育双轨制的教育理念和一些成功经验, 但是切记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千万不能照搬模式。应该在专家论证, 大众代表论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完善我国的舞蹈教育标准。

(2) 重视舞蹈普及教育师资培养

实际上制约舞到普及教育的最大瓶颈就是真正的普及教育教学人才的匮乏。笔者建议可以借鉴首都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 并且致力于舞蹈普及教育人才的培养。

由于舞蹈事业是一项残酷的事业, 因此对于从业者来说有很严格的先天条件的制约, 但是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进行美育教育和健美健身的功能, 因此对于相关的教师要求程度再专业程度上就会略低一些。因此在专业舞蹈教育范畴中有针对性且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避免舞蹈教育偏向专业技能化的趋势, 同时避免挫伤学生从事舞蹈事业的积极性, 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带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很多的综合类大学中的舞蹈系学生, 在专业技术以及研究程度上无法与艺术院校中的舞蹈学生相比,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是与招生机制, 考核机制等等因素有关的, 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一些现在已经划到专业舞蹈教育范畴的综合类大学可以不必事事都要向舞蹈学院看齐, 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导向在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要求这些院校在给自身教育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践。

(3) 调查研究适合舞蹈普及教育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以上的两点建议, 笔者认为在构建好方向的基础上, 应该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才的支援和深入调查。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此针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以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扩展知识和健身健美为主。因此, 要真对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才能够使舞蹈普及教育健康发展。

5. 研究评估

舞蹈普及教育的发展成果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的, 因此如果要进行相关的成果及效果研究可能要对研究物件进行跟踪调查。而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实施改革及创新的学校和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访谈和观察, 这样可以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并且实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五) 研究限制与缺陷

由于时间限制以及其他综合因素限制, 笔者只能够选取一些自己认识范围内所了解的代表性物件进行比较研究, 没有进行网络式的研究。但是在丰富程度以及问题反馈上依然不够全面。

另外, 本次研究设计只选择了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并且在舞蹈专业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对于舞蹈教育相对薄弱的其他院校或者是教育资源不如北京地区的地方院校的相关资料都没有进行收集和研究, 也可能会使研究的结果具有片面性。

四、研究总结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阶段, 在社会当中舞蹈教育实际上具有自娱和娱人的两种功能, 并且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修养的和艺术气质的培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舞蹈教育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笔者来说自己能够意识到本项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 不可能仅仅通过三个学校的对比分析就把舞蹈专业教育和舞蹈普及教育中的问题说清楚, 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关注, 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完善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设计实际上是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对于舞蹈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现状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事教育的老师、学生及家长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这不仅给笔者的研究带来动力更让我明白这个研究是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笔者会不断努力, 争取在学术研究中更加完善并且有新的突破。

摘要:在当今的舞蹈普及教育中, 出现的问题一直存在普及教育专业化的倾向, 针对当今舞蹈普及教育现状当中出现的普及教育专业化, 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观念滞后及培养导向不到位等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舞蹈普及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寻找这条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舞蹈普及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渗透, 因此, 在选取舞蹈普及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中的舞蹈普及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普及教育,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4.

[2]李炜, 任芳.对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思考.《艺术教育》, 2001 (02) .

[3]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2.

[4]汪建根.舞蹈普及教育的喜与忧.《中国文化报》, 2007.8.

上一篇:《病梅馆记》下一篇:院系用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