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规范化护理

2024-10-25

儿童哮喘规范化护理(共7篇)

儿童哮喘规范化护理 篇1

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咳嗽, 除了患者自身免疫状态、遗传素质、内分泌及健康状况等主观因素以外, 药物、病毒感染、饮食、气候和职业等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该病多发作于凌晨及夜间,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刺激性咳嗽, 所以往往会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1], 而长期接受无效的抗生素治疗, 早期缺乏治疗, 往往会发展成更为严重的哮喘状态。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护理措施, 促进疾病的康复, 我院对47例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收治住院的CVA患者47例, 其中男22例, 女25例;年龄20岁~73岁, 平均年龄41岁;病程3个月~12年。

1.2 诊断标准

(1) 反复咳嗽2个月以上, 以夜间或凌晨较为多见, 多呈发作性, 运动以及冷空气会诱发其加重。 (2) 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均无明显效果, 用支气管解痉剂或糖皮质激素有效。 (3) 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或昼夜呼气峰流速值波动率 (PEF) 大于20%。 (4) 查体无阳性体征, 胸片检查正常[2]。

1.3 治疗及结果

47例CVA患者于确诊前均曾接受了常规抗感染及镇咳治疗, 无明显效果, 经确诊后积极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抗胆碱类、β2受体激动剂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 患者积极配合, 治疗3 d后有效, 1周后咳嗽基本消失[3]。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环境整洁卫生, 同时尽量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冷空气、粉尘、毛发及花粉等相关诱发因素。指导CVA患者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增强自身体质, 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抗寒能力, 减少因长期咳嗽而带来的痛苦。戒烟忌酒, 注意休息及保暖, 防止感冒。

2.2 心理护理

长期频繁的咳嗽及诊治效果不明显的经历容易给CAV患者带来痛苦与折磨, 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睡眠和人际交往等正常生活, 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 并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多与患者交流, 告知患者CVA并不是什么绝症, 找出致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急性发作的护理

患者取半卧位, 护士应该尽量安慰患者, 并指导其有效咳嗽, 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夜间观察, 如果患者出现脉搏增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变化, 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并进行有效处理。

2.4 用药护理

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气管扩张剂是最常用的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方法[4], 护士应当正确指导CVA患者使用各种气雾剂, 并采用现场演示的方法教会患者如何正确使用, 耐心地讲解用药说明及步骤, 使其能单独使用。同时, 告知患者气雾剂吸入治疗之后应及时用清水漱口, 以减少出现口腔局部不良反应。掌握药物正确使用方法和配伍禁忌, 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各种反应以及疗效,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使用。CVA一般是哮喘的初期阶段, 若CVA患者能够得到早期发现并确诊以及及早治疗, 则很有可能防止其发展为典型哮喘[5]。

2.5 饮食护理

应给予清淡饮食, 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且少量多餐。另外, 对CVA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 确诊过敏的食物避免食用[6]。

3 讨论

已往均认为CAV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现在发现其也是引起成人慢性咳嗽的较常见原因之一[7]。CVA是由于过敏原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并逐渐加重演变为呼吸道高反应性及顽固性咳嗽, 此类咳嗽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任何年龄段。CVA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 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治疗无效果。该类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 为了预防哮喘的发作同时也要避免吸入异味或刺激性气体、烟尘等。本组47例CVA患者通过医护人员合理、及时的治疗, 以及细致、规范化的护理, 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和控制, 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减少,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咳嗽变异性哮喘[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 (1) :9.

[2]黄少丹, 钟南山.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支气管炎症及变态反应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5) :28.

[3]钟艳华.5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1) :10.

[4]李淑霞, 张振路.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193-195.

[5]宁立华, 王鑫, 马春艳.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相关因素分析 (附68例报告) [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 :91-92.

[6]刘国强, 杜瑞娟.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发病的饮食危险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12C) :3354-3355.

[7]何红艳林荷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19 (7) :264.

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

支气管哮喘是当前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 其临床症状以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为主, 可导致气道重塑, 造成肺功能永久的损害[1]。 “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技术”项目是国家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之一。本院于2008年开始“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现将对在本院就诊的哮喘患儿进行规范化诊断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 经本院哮喘专科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18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性别:男94例, 女88例;年龄在2~7岁, <5岁103例, <7岁79例会;病程在1~3年, 符合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的诊断标准[2]。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肺结核及遗传代谢疾病的患儿。所有病例在患儿父母的知情同意下进行。

1.2 方法

1.2.1 182例患儿均给予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或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和/或口服孟鲁司特钠片4mg/d, 吸入剂量根据哮喘控制水平分别为:控制100~200ug/d, 部分控制200~400ug/d, 未控制400~600ug/d, 加重600~800ug/d, 根据肺功能及临床控制水平每1~3个月减量1次, 每次减少剂量的1/4, 逐渐减至低剂量维持 (100~200ug/d) 。急性发作时可给予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或雾化液。

1.2.2 肺功能测定:患儿于治疗过程中每个月测定肺功能1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第6、12、18、24个月急性/夜间哮喘发生率、1次/月急诊就诊率和哮喘发作住院率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吸入激素和/或口服孟鲁司特各时间点哮喘发作情况

随着患儿吸入激素和/或口服孟鲁司特持续时间增加, 治疗后第6、12、18、24个月急性/夜间哮喘发生率、1次/月急诊就诊率和哮喘发作住院率均明显降低 (P<0.05) , 见表1。

2.2 肺功能测定

患儿吸入激素和/或口服孟鲁司特治疗前, FEV1 %、V25、V50 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FEV1 %、V25、V50相比有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显示患儿吸入激素和/或口服孟鲁司特后, 肺功能均明显改善, 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与过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长期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的规范化治疗, 是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程度、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防止肺功能不可逆损害的最有效措施[3]。本组资料发现, 随着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时间延长, 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夜间症状发生率和急诊就诊率明显下降, 住院率也明显下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有经典途径或基因途径, 当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至气道上皮时, 嵌入细胞膜, 改变细胞膜内物理化学性能, 干扰了阳离子循环, 使ATP形成减少, 可减少炎症反;同时嵌入的皮质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能降低神经元外单胺转运蛋白的分泌, 使去甲肾上腺素堆积且使气道血管收缩, 血流减少, 结果在很短时间内既能减轻气道炎症, 又能快速改善症状。对哮喘儿童进行早期治疗, 能及早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 从而阻断气道的高反应性, 预防气道重塑[4]。白三烯调节剂是新一代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 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及抗气道炎症作用, 能抑制气道平滑肌中白三烯多肽的活性, 并有效预防和抑制白三烯所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支气管痉挛, 能抑制气道高反应性[4]。因此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可使肺功能FEV1 、PEF等方面得到改善。

我们在对哮喘患儿的规范化诊断治疗, 由哮喘专科医生根据患儿不同制定合理方案, 同时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知识教育, 并针对部分患儿家长对糖皮质激素有抵制情绪, 不愿意吸入激素或用药后在病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时就自行减药或停药, 进行指导。在每月随访过程中, 均按GINA方案重新评估患儿病情控制程度, 及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对每一位患儿测定肺功能, 并以此判断病情、预测发作、观察疗效。所有患儿在经过半年及1年反复强化管理治疗后, 哮喘急性发作次数降低, 病情得到控制, 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患儿FEV1 、PEF明显升高, 提示肺儿肺功能显著改善, 患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本组资料纳入研究例数仍不足, 存在一定偏倚, 有待今后进一步扩大病例数, 进一观察研究。但积极推广以GINA方案为基础的农村适宜技术《儿童哮喘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临床儿科医生防治儿童哮喘的主要工作, 其对有效控制哮喘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鲍一笑, 张廷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60-16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4.

[3]Spahn JD, Szefler SJ.Childhood asthma:new insights intomanagement[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 109 (1) :313.

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的效果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 纳入标准: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均处于临床急性发作期;均常规理化检查, 且排除其他疾病;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气急;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由结核、真菌、肿瘤等因素所致慢性喘息者;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患。其中男56例, 女34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6岁, 平均年龄 (45.09±2.13) 岁;病程3 d~12年, 平均 (6.22±2.10) 年。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两组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常规给予吸氧、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氨茶碱 (广东迈特兴华药品有限公司) 口服治疗, 剂量为100~200 mg, 每天1次。治疗组给予注射多索茶碱 (阿斯利康公司) 进行治疗, 选择注射多索茶碱100~200 mg, 以2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40 m L缓慢静脉注射, 每天1次。疗程均为4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完全缓解, FEV1增加≥30%。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FEV1增加量范围25%~3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肺功能测定:所有患者与治疗前后采用美能肺功能检查仪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 主要记录FEV1指标。

1.4 统计方法

以SPSS19.0为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用卡方分析进行疗效对比,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6.7%,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肺功能状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FEV1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干预后有明显改变 (P<0.05) , 在组内与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 主要以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胸闷、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症状为主, 若临床治疗不及时, 易引发呼吸和心力衰竭, 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7]。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呈增长趋势,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从发病机制上分析, 支气管哮喘主要是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 导致分泌物阻塞、腺体及上皮层的增生与肥厚等[8]。哮喘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 引起重大社会问题。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是气道综合性病理生理变化的结果。我们认为, 支气管哮喘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共同反应[9]。

在治疗中, 当前多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应用的药物比较多。其中茶碱是支气管扩张剂, 临床上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茶碱类药物能减慢环磷酸腺苷的分解速度, 扩张气道[10]。在茶碱类药物的应用类型中, 多索茶碱是一种新研制的甲基黄嘌呤衍生药物, 平喘作用强大, 起效快、持续时间长,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可直接作用于支气管, 明显缓解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现象, 快速降低患者气道的高反应性。并且多索茶碱也有很好的镇咳作用, 可以改善膈肌收缩力, 减少呼吸肌疲劳[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多索茶碱对患者FEV1值改善作用明显。

总之, 基于多索茶碱的规范化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不同药物的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抽签原则, 将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5例, 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氨茶碱口服, 治疗组给予注射多索茶碱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6.7%,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FEV1值无显著差异, 干预后明显下降 (P<0.05) , 组内与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基于多索茶碱的规范化治疗能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 改善预后, 值得推广。

儿童哮喘规范化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接收的哮喘患儿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龄10个月~8岁, 平均年龄 (4.12±2.29) 岁, 病情程度:轻度24例, 中度16例, 重度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31例, 年龄11个月~8岁, 平均年龄 (6.53±3.62) 岁, 病情程度:轻度25例, 中度15例, 重度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门诊雾化治疗常规管理。观察组予以规范化管理模式, 包括制度、环境、设备管理、规范医嘱、护士指导以及宣教等方面: (1) 规范雾化治疗室的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以及领药流程、诊疗流程, 选择呼吸专业医师、经过专业护理培训资质注册的护士, 并创建相关岗位职责。 (2) 选择光线充足且通风效果良好房间, 保持通风;湿度保持在50%~55%。 (3) 患儿雾化器为每人一器, 并配置雾化负压吸引系统、专用座椅、一次性口杯、纸巾。 (4) 以患儿年龄和病情为依据, 合理选择雾化吸入的装置和药物;管理前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耐心地向每位家属讲解治疗优势, 并建立诊疗档案。 (5) 选择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演示操作, 安抚患儿以消除患儿紧张情绪;温水洗漱, 选择湿毛巾 (干净柔软) 擦拭患儿口腔、面部;鼓励患儿咳嗽, 轻拍背部以帮助排痰。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管理前后, 两组患儿的哮喘评分情况, 评分标准参考《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2], 分为0、1、2、3分。0分表示无症状, 1分为轻度哮喘, 2分为中度哮喘, 3分为重度哮喘;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管理前后哮喘评分情况

管理后两组白天、夜晚哮喘评分均优于管理前, 但观察组白天、夜晚哮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管理前组内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2.2 两组患儿相关性指标情况

管理后观察组哮喘发作次数、门诊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哮喘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 其对患儿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临床医师多采用雾化治疗方案, 但受到操作不规范等各种因素影响, 实际临床治疗效果有限[3]。赵一鸣等[4]在门诊雾化治疗哮喘患儿中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 发现雾化治疗室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可有效保障治疗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后, 观察组患儿平均发作次数以及门诊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且显著少于管理前, 可见, 哮喘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 管理后观察组患儿白天、夜晚哮喘评分均显著低于管理前,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管理后, 表明在雾化治疗的过程中予以规范化管理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规划化管理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关。规范化雾化管理在支气管哮喘防治的过程中, 以患儿病情、年龄特点为依据制定相关方案, 可有效保障措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中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治哮喘发作等措施均为病情的长期控制和稳定提供保障依据。规范化管理针对患儿及其家属缺乏正确认知进行干预, 在治疗前与患儿家属进行耐心沟通, 具体讲解雾化治疗的优势, 可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的排斥心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演示, 可对患儿的紧张情绪进行安抚, 进而保障雾化治疗的临床效果[5]。此外, 保持雾化治疗室的环境卫生, 嘱咐家属采用温水进行洗漱, 选择干净柔软的湿毛巾轻擦患儿口腔和面部, 可有效防止药物刺激患儿面部以及口腔黏膜组织, 进而防止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情况。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 可见哮喘患儿门诊雾化治疗过程中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 雾化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以及患儿的门诊次数,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规范化管理在哮喘患儿门诊雾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予以雾化治疗的哮喘患儿, 其中50例予以常规管理者设为对照组, 50例予规范化管理者设为观察组, 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白天、夜晚哮喘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且哮喘发作次数、门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门诊雾化治疗患儿采用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可有效改善患儿哮喘状况。

关键词:哮喘患儿,门诊,规范化管理,雾化

参考文献

[1]赵小平, 肖冬梅, 刘娟, 等.哮喘患儿门诊雾化治疗的规范化管理.当代护士, 2014, 26 (1) :80-81.

[2]杨义琼, 马利维, 黄英, 等.规范化管理治疗对儿童哮喘肺功能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2, 41 (16) :1579-1580.

[3]林平娇.小儿哮喘健康教育规范管理的探讨.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 18 (3) :244-245.

[4]赵一鸣, 王晓玲, 张琬迎.门诊患儿雾化吸入治疗的规范化管理.中国药房, 2014, 25 (26) :2477-2478.

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篇5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 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 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营造良好环境, 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 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 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 监测方法

在健康检查时,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 结合家长需要, 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 (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 , 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 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 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 (表1) , 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 并在“□”内打“√”。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3) 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 (DDST) 、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 (DST) 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 转诊

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应当登记 (附件1) 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 并进行随访。

3. 预见性指导

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 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 根据个体化原则, 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 新生儿期

1) 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 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 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 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 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 如按需哺乳。

3) 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 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4) 给新生儿抚触, 让新生儿看人脸或鲜艳玩具、听悦耳铃声和音乐等, 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2) 1~3个月

1) 注重亲子交流, 在哺喂、护理过程中多与婴儿带有情感的说话、逗弄, 对婴儿发声要用微笑、声音或点头应答, 强调目光交流。

2) 通过俯卧、竖抱练习、被动操等, 锻炼婴儿头颈部的运动和控制能力。

3) 增加适度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刺激, 听悦耳的音乐或带响声的玩具, 用鲜艳的玩具吸引婴儿注视和跟踪。

(3) 3~6个月

1) 鼓励父母亲自养育婴儿, 主动识别并及时有效的应答婴儿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逐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2) 培养规律的进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多与婴儿玩看镜子、藏猫猫、寻找声音来源等亲子游戏。

3) 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多与婴儿说话、模仿婴儿发声以鼓励婴儿发音, 达到“交流应答”的目的。

4) 鼓励婴儿自由翻身、适当练习扶坐;让婴儿多伸手抓握不同质地的玩具和物品, 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4) 6~8个月

1) 父母多陪伴和关注婴儿, 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活动范围, 鼓励与外界环境和人接触。

2) 经常叫婴儿名字, 说家中物品名称, 培养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引导婴儿发“ba ba”、“ma ma”等语音, 提高其对发音的兴趣。

3) 帮助婴儿练习独坐和匍匐爬行, 扶腋下蹦跳;练习伸手够远处玩具、双手传递玩具、撕纸等双手配合和手指抓捏动作, 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 8~1 2个月

1) 帮助婴儿识别他人的不同表情;当婴儿出现生气、厌烦、不愉快等负性情绪时, 转移其注意力;受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丰富婴儿语言环境, 经常同婴儿讲话、看图画。让婴儿按指令做出动作和表情, 如叫名字有应答, 懂得挥手“再见”。

3) 帮助婴儿多练习手-膝爬行, 学习扶着物品站立和行走;给婴儿提供杯子、积木、球等安全玩具玩耍, 发展手眼协调和相对准确的操作能力。

4) 增加模仿性游戏, 如拍手“欢迎”、捏有响声的玩具、拍娃娃、拖动毯子取得玩具等。

(6) 1 2~1 8个月

1) 给予幼儿探索环境、表达愿望和情绪的机会。经常带幼儿玩亲子互动游戏, 如相互滚球、爬行比赛等;引导幼儿玩功能性游戏, 如模仿给娃娃喂饭、拍睡觉等。

2) 多给幼儿讲故事、说儿歌, 教幼儿指认书中图画和身体部位, 引导幼儿将语言与实物联系起来, 鼓励幼儿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

3) 给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 通过练习独立行走、扔球、踢球、拉着玩具走等活动, 提高控制平衡的能力。

4) 鼓励幼儿多做翻书页、盖瓶盖、用笔涂鸦、垒积木等游戏, 提高认知及手眼协调能力。

(7) 1 8~2 4个月

1) 家长对待幼儿的养育态度和行为要一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给幼儿自主做事情的机会, 对幼儿每一次的努力都给予鼓励和赞扬, 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2) 学习更多词汇, 说出身边物品名称、短语, 鼓励用语言表达需求和简单对话;学习区分大小, 匹配形状和颜色等。

3) 提高幼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 学习扶着栏杆上下楼梯、踢皮球、踮着脚尖走和跑, 握笔模仿画线, 积木叠高等。

4)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如用匙进食、用杯子喝水, 学习脱袜子、脱鞋;固定大小便场所, 练习示意大小便。

(8) 2 4~3 0个月

1) 鼓励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 如收拾玩具、扫地、帮忙拿东西等, 促进自信心的发展, 激发参与热情。

2) 当幼儿企图做危险的活动时, 应当及时制止;出现无理哭闹等不适宜的行为时, 可采用消退 (不予理睬) 或转移等行为矫正方法, 让幼儿懂得日常行为的对与错,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教幼儿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部位以及一些短句和歌谣。学习执行指令, 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需求;培养幼儿理解“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4) 学习独自上下楼梯、单腿站, 提高身体协调及大运动能力;通过搭积木、串珠子、系扣子、画画等游戏,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9) 3 0~3 6个月

1) 提供与小朋友玩耍的机会, 鼓励幼儿发展同伴关系, 学习轮流、等待、合作、互助与分享, 培养爱心、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2) 通过与小朋友玩“开火车”、“骑竹竿”、“过家家”等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游戏, 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3) 经常给幼儿讲故事, 并鼓励幼儿复述简单故事, 教幼儿说歌谣、唱儿歌、讲述图画, 不断地丰富词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双脚交替上楼梯、走脚印、跳远等, 提高身体协调能力。通过画水平线、画圆形、扣扣子、穿鞋子等, 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5) 逐步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学习自己洗手、进食、穿衣、大小便等生活技能。帮助幼儿学会适应新环境, 做好入园准备。

(10) 3~4岁

1) 允许儿童在成长中犯错, 让其学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正确方法纠正不良行为, 避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2) 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环境, 逐渐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关注分离焦虑情绪, 引导适当的表达, 妥善处理和缓解消极情绪。

3) 采用丰富的词句与儿童对话、看图讲故事, 耐心听其说话及复述故事, 鼓励儿童发现、提出问题并认真回答。交流时注意与儿童眼睛平视。

4)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鼓励儿童练习走直线、走和跑交替、攀登、骑三轮车等, 学习折纸、剪纸、画画、玩橡皮泥、使用筷子等。

5) 通过有主题的角色扮演等团体游戏, 鼓励儿童自由联想、保持其好奇心。培养儿童注意力及对事物的观察力, 引导和培养兴趣爱好。

6) 帮助儿童学会遵守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规则, 鼓励儿童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入厕大小便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11) 4~5岁

1) 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别差异, 建立自我性别认同。

2) 引导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鼓励儿童多接触社会, 遵守各种规则, 强化其乐于助人的意识。

3) 增加猜谜语等简单的抽象思维游戏, 学习按形状、大小、颜色、性质、用途等将物品进行归类, 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4) 学习儿歌、讲故事、表演节目;练习跳绳、扔球、接球;练习复杂图形剪纸、摆拼图、搭积木等。

5) 注重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整理和保管自己的玩具和图书。

(12) 5~6岁

1) 给儿童设立适当的行为规范, 引导儿童遵守社会与家庭生活规则和要求, 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促进儿童的自尊和自信的发展。

2) 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 适度、适量体验挫折, 并为克服困难做出努力, 培养其坚持和忍耐的品质。

3) 逐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懂得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 同情、抚慰、关心和帮助他人。

4) 鼓励儿童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多与儿童交流幼儿园及周围发生的事情, 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

5) 练习跳绳、单脚跳、拍皮球等;经常画图画、做手工、玩创造性游戏。学会整理书包、文具及图书等物品, 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 高危儿童。

1. 管理对象

(1) 早产 (胎龄<3 7周) 或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2500克) 。

(2) 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3)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惊厥, 持续性低血糖。

(4) 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

(5) 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

(6) 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等。

2. 管理方法

(1) 登记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时, 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围产保健手册, 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 (附件1) , 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并进行随访。

(2) 专案管理: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接诊高危儿童, 并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 (附件2) , 纳入到专案管理。

(3) 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 转诊到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3. 专案管理内容

(1) 监测次数: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 每季度至少1次, 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2) 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 (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 、DDST、DST等) 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3) 咨询指导

1) 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养育人进行结果解释。

2) 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养育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3) 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三) 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1. 管理对象

(1)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咬指 (趾) 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

(2)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异食癖、拔毛癖、口吃、睡眠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儿童心理障碍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等, 遇到此类儿童应当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2. 管理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发现的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转诊至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的心理行为发育门诊。心理行为发育门诊接诊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和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儿童, 进行评估、初步诊断和咨询指导。诊断困难者应当及时转诊至心理相关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 并协助康复治疗。

四、

服务流程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基础上, 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和预见性指导, 早期发现高危儿童, 及时登记转诊。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设立高危儿童监测管理门诊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 负责辖区内高危儿童专案管理和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的评估识别、咨询指导和转诊。

(二) 从事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儿童心理保健及精神医学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应掌握心理行为发育监测方法, 注重个体化差异, 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强调保密原则。根据结果给予科学指导。

(四) 区 (县) 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应有环境适宜的高危儿童监测管理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用房, 配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量表和工具。

六、考核指标

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解析 篇6

关键词:童鞋品牌,安全指标,技术规范

目前,中国3~12 岁的少年儿童约为2.3 亿人,每年约有3000 万的新生儿出生,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童鞋产品每年有近300 亿元的市场容量。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投入越来越大。所以,童鞋的市场空间将逐年高速递增。相对于如此高的市场容量,但童鞋品牌相对比较缺失,目前国际品牌占有率为20%,国内品牌的占有率仅10%。市场销售的童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品牌童鞋缺乏针对儿童生理特点的研究,设计与市场脱节,很多童鞋的款式完全是成人鞋的缩小版或是成人鞋的翻版,目前很多成人运动鞋品牌也纷纷将产品拓展到童鞋市场。而一双好的童鞋,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脚免受外界侵害,而且要具有符合儿童足部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机能的特点。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4 年7 月2 日正式发布第一部有关儿童鞋类安全指标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 30585-2014《儿童鞋的安全技术规范》,并将于2016 年1 月1 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标准配套之前发布的GB 25036-2010 《布面童胶鞋》、QB/T 4331-2012《儿童旅游鞋》、QB/T 2880-2007《儿童皮鞋》、QB/T 4546-2013《儿童皮凉鞋》全方位的监管儿童鞋的产品质量,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GB 30585-2014《儿童鞋的安全技术规范》适合于用各种材料制作的,供14 周岁以下儿童日常穿用的鞋类。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危险的识别意识差异较大,3 岁以下的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可能会将所有物品都放入嘴里吸吮玩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对周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根据其使用对象的年龄大小,童鞋又被区分为2 类:供3 岁及3 岁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童鞋,一般鞋号小于等于170;供3至14 岁大童使用的童鞋,一般鞋号在170 至250 之间。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鞋要求也有所区别。

《儿童鞋的安全技术规范》对儿童鞋的监管共分为三个部分:物理机械安全性能、异味和限量物质。

儿童鞋类需要关注尖点、利边、裸露尖钉和断针,其中裸露的尖钉一般是通过人工检查,查看是否有可触及的尖钉,防止在正常穿用时对儿童造成损害;断针检查会在很多鞋厂的出厂检测中测试,一般通过金属检测仪进行检测是否有残留在产品内部的断针;尖点和利边的测试通过标准的可量化的测试条件对产品上的一些设计缺陷进行筛查,防止儿童在正常穿用的过程中被扎伤和割伤。值得一提的是,尖点和利边的测试不仅只限于一般认知中的金属和玻璃部件的测试,也包括鞋上其他材质的附件如魔术贴,鞋跟等。近年在成人鞋中较流行的金属铆钉装饰类的设计风格也被沿用的童鞋中,生产设计方也应留意,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是否会对年幼儿童造成伤害。

儿童在4~14 岁期间,脚底足弓开始慢慢成形,在发育过程中容易因其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和不合适的鞋导致足部发育不良,比如小女孩模仿成人穿高跟鞋,会导致脚掌受力过重,长期如此会影响儿童脚步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柱生理曲线变形。而在儿童鞋的安全技术规范中对童鞋的跟高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有效跟高不大于25 mm,所谓“有效跟高”是指“后跟高度减去前掌着地部位的厚度的值”。一般儿童鞋适合的鞋底厚度应为5 mm至10 mm,鞋跟高度应在6 mm至15 mm之间。

对于装置了钢勾心的儿童鞋,需要使用符合GB28011 的钢勾心,以对鞋提供稳定的支撑,防止童鞋在穿着的过程中出现塌陷、变形,同时稳定的勾心支撑可以有效衬托足弓,并防止后跟杯歪斜,以及因此导致的后足外翻。

婴幼儿对款式多样的配饰件充满好奇,会尝试用手抓拽,甚至用牙咬,鞋上安装不牢固的附件被扯下后,可能会被婴幼儿吞食,甚至造成窒息等无法预料的伤害。针对婴幼儿童鞋,即供3 岁及以下儿童使用的,且鞋号不大于170 的鞋,还需要考核附件拉力和小部件。

所谓附件是指“附在儿童鞋上起联结、装饰或说明作用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材质制作的纽扣、按扣、魔术贴、装饰用扣、标志牌、商标、金属扣环、鞋眼扣、拉链、各种材质的绳带、花边、珠子、珠片等……任何可能被儿童抓起或牙齿咬住的突出物部分和组件,均应测试附件拉力。测试附件拉力时,拉力机的夹具应分别平行于或垂直于测试部件的主轴,均匀施加70 N的力并保持10 秒,卸荷后,检查被测部件是否出现脱落。

对于任何可拆卸的附件和经过附件拉力测试后脱落的附件需要依据GB 6675.2-2014 《玩具安全第2 部分:机械与物理性能》中条款5.2 的要求测试小部件,如果完全容入小部件试验器中,说明该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因小孩吞食附件导致的窒息风险。所以小部件的要求也是对婴幼儿鞋上可拆卸附件的尺寸要求。

除了上述的物理机械安全性能的要求,GB30585-2014 中还包含对童鞋异味的要求,标准中要求异味等级需要小于或等于2 级,如果产品会产生明显或强烈的气味,且该气味引人注意或讨厌,均会被判定不合格。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童鞋会在产品中增加一些芳香气味,如果气味过浓,引起不适,也会导致无法通过异味测试。

上述物理机械安全性能和异味要求详见附表一。

除了上述的物理机械安全性能外,GB30585-2014 还对童鞋中的限量物质提出了要求。

童鞋产品中的使用的皮革需要符合六价铬的要求,六价铬的含量应该小于10 mg/kg。目前皮革鞣制多是采用铬鞣工艺,皮革中三价铬在一定的环境下会被氧化成六价铬,而长期接触六价铬,可能引起皮炎和湿疹,甚至会诱发癌症。

纺织品和皮革中使用的偶氮染料在还原环境下会降解释放出芳香胺,部分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是接触性致癌物,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禁止使用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芳香胺是指含有一个芳香基团的胺,也就是在-NH2、-NH-、或氮基团上连接一个芳香烃,包含一个或多个苯环。GB 30585-2014《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纺织品按GB/T 17592 测试,其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含量需小于等于20 mg/kg,皮革按照GB/T 19941 测试,其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含量需小于等于30 mg/kg。

甲醛的危害近年已为人们所熟知,鞋类产品中同样可能含有甲醛,甲醛具有毒性,能引起过敏,诱发癌性。空气中的甲醛浓度高于0.1 mg/kg时,甲醛会刺激眼睛和粘膜,并伴有流泪现象。如果吸入相同浓度的甲醛可引起头疼、咽喉灼烧感、呼吸困难,皮肤接触会导致过敏,世界癌症组织有足够证据证明甲醛可能引起鼻咽癌。依据GB 30585-2014,婴幼儿鞋中的甲醛不论是否直接与皮肤接触均应限制在20 mg/kg含量以下;儿童鞋中的甲醛依据其材料与皮肤接触的程度区分为直接接触皮肤的材料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材料,其甲醛含量需分别低于75 mg/kg和300 mg/kg。

重金属砷、铅和镉的总含量应分别小于等于100 mg/kg。砷可以用于制造颜料、染料、农药、防腐剂,在金属冶炼中可用于制造合金。砷会导致生长滞缓,扰乱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生物体内的酶的活性。铅在鞋类产品中主要是通过颜料和染料,以及塑胶稳定剂引入,铅会长期蓄积在软组织和骨骼中,是一种神经毒素,能损害神经元连接,严重影响儿童脑和神经发育。镉广泛用于颜料、油漆、塑胶稳定剂、以及电镀金属,镉及其化合物是致癌物,可引发癌症。

富马酸二甲酯主要用于防霉抗菌,会引起过敏和湿疹。除了鞋类产品上的材料,对于鞋类包装中放置的防霉抗菌的硅胶袋中也经常会检出富马酸二甲酯,从而间接污染鞋类产品。

亚硝胺一般是橡胶硫化过程中的副产物,是一种强致癌物,主要通过摄入对人体造成危害。婴幼儿有可能在玩耍啃咬鞋类橡胶部件过程中,接触并摄入该有害物质,故婴幼儿鞋的橡胶部件中不应检出亚硝胺。

邻苯二甲酸酯主要用于塑料的增塑剂,是人体致癌物,能够损害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的生长,还起到雌性激素的作用。婴幼儿鞋中可接触的合成塑胶和橡胶材料中限制使用DEHP / BBP / DBP / DINP / DIDP /DNOP,其含量需分别低于0.1%,儿童鞋中可触及合成塑胶和橡胶材料限制使用DEHP / BBP / DBP,其含量要求分别低于0.1%。

上述限量物质的要求详见附表二。

该强制性标准即将于2016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对于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国家标准的产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可依法查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 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 篇7

通过眼保健宣传教育、视力评估和相关眼病的筛查, 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 及早矫治或及时转诊, 以预防儿童可控制性眼病的发生发展, 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

(一) 时间。

1. 健康儿童应当在生后28~30天进行首次眼病筛查, 分别在3、6、12月龄和2、3、4、5、6岁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阶段性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

2.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应当在出生后尽早由眼科医师进行检查。新生儿眼病的高危因素包括:

(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超过7天并有连续吸氧 (高浓度) 史。

(2) 临床上存在遗传性眼病家族史或怀疑有与眼病有关的综合征, 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小眼球、眼球震颤等。

(3)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 (弓形体) 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 颅面形态畸形、大面积颜面血管瘤, 或者哭闹时眼球外凸。

(5) 出生难产、器械助产。

(6) 眼部持续流泪、有大量分泌物。

3. 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应当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 由眼科医师进行首次眼底病变筛查。

(二) 检查内容和方法。

1. 内容

在儿童健康检查时应当对0~6岁儿童进行眼外观检查, 对4岁及以上儿童增加视力检查。

有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与儿童年龄相应的其他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满月访视时进行光照反应检查, 以发现眼部结构异常;3月龄婴儿进行瞬目反射检查和红球试验, 以评估婴儿的近距离视力和注视能力;6月龄婴儿进行视物行为观察和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 1~3岁儿童进行眼球运动检查, 以评估儿童有无视力障碍和眼位异常。

2. 方法

(1) 眼外观:观察眼睑有无缺损、炎症、肿物, 眼睫毛内翻, 两眼大小是否对称;结膜有无充血, 结膜囊有无分泌物, 持续溢泪;角膜是否透明呈圆形;瞳孔是否居中、形圆、两眼对称、黑色外观。

(2) 光照反应:检查者将手电灯快速移至婴儿眼前照亮瞳孔区, 重复多次, 两眼分别进行。婴儿出现反射性闭目动作为正常。

(3) 瞬目反射:受检者取顺光方向, 检查者以手或大物体在受检者眼前快速移动, 不接触到受检者。婴儿立刻出现反射性防御性的眨眼动作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4) 红球试验:用直径5cm左右色彩鲜艳的红球在婴儿眼前20~33cm距离缓慢移动, 可以重复检查2~3次。婴儿出现短暂寻找或追随注视红球的表现为正常。如3月龄未能完成, 6月龄继续此项检查。

(5) 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加遮盖试验) :将手电灯放至儿童眼正前方33cm处, 吸引儿童注视光源;用遮眼板分别遮盖儿童的左、右眼, 观察眼球有无水平或上下的移动。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瞳孔中心各有一反光点, 分别遮盖左右眼时没有明显的眼球移动。

(6) 眼球运动:自儿童正前方, 分别向上、下、左、右慢速移动手电灯。正常儿童两眼注视光源时, 两眼能够同时同方向平稳移动, 反光点保持在两眼瞳孔中央。

(7) 视物行为观察:询问家长儿童在视物时是否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例如不会与家人对视或对外界反应差, 对前方障碍避让迟缓, 暗处行走困难, 视物明显歪头或距离近, 畏光或眯眼、眼球震颤等。

(8) 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检查儿童视力, 检测距离5m, 视力表照度为500Lux, 视力表1.0行高度为受检者眼睛高度。检查时, 一眼遮挡, 但勿压迫眼球, 按照先右后左顺序, 单眼进行检查。自上而下辨认视标, 直到不能辨认的一行时为止, 其前一行即可记录为被检者的视力。对4岁视力≤0.6、5岁及以上视力≤0.8的视力低常儿童,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的儿童, 都应当在2周至1个月复查一次。

(三) 眼及视力保健指导。

1. 早期发现, 及时就诊

识别儿童常见眼部疾病, 儿童若出现眼红、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瞳孔区发白、眼位偏斜或歪头视物、眼球震颤、不能追视、视物距离过近或眯眼、暗处行走困难等异常情况, 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儿童应当定期接受眼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2. 注意用眼卫生

(1) 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包括培养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正确的握笔方法, 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下读书、游戏。

(2) 儿童持续近距离注视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min, 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min, 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h。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眼睛与各种电子产品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屏面对角线的5~7倍, 屏面略低于眼高。

(3) 屈光不正儿童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眼镜验配机构进行正规散瞳验光, 调整眼镜屈光度, 不要使用劣质及不合格眼镜。

(4) 不要盲目使用眼保健产品, 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适度使用。

(5) 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经常到户外活动, 每天不少于2h。

3. 防止眼外伤

(1) 儿童应当远离烟花爆竹、锐利器械、有害物质, 不在具有危险的场所活动, 防范宠物对眼的伤害。

(2) 儿童活动场所不要放置锐利器械、强酸强碱等有害物品, 注意玩具的安全性。

(3) 儿童眼进异物, 或眼球扎伤、撞伤, 要及时到设有眼科的医疗机构就诊。

4. 预防传染性眼病

(1) 教育和督促儿童经常洗手, 不揉眼睛。

(2) 不要带领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活动。

(3) 社区或托幼机构应当注意隔离患有传染性眼病的儿童, 防止疾病传播蔓延。

(四) 转诊。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1. 具有眼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和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2. 眼睑、结膜、角膜和瞳孔等检查发现可疑结构异常。

3. 检查配合的婴儿经反复检测均不能引出光照反应及瞬目反射。

4. 注视和跟随试验检查异常。

5. 具有任何一种视物行为异常的表现。

6. 眼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发现眼位偏斜或运动不协调。

7. 复查后视力, 4岁儿童≤0.6、5岁及以上儿童≤0.8, 或两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

四、流程图

五、工作要求

(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与其年龄相应的眼部疾病筛查和视力评估, 同时进行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的宣传教育工作, 早期发现儿童的眼病和视力不良。对筛查出的可疑眼病或视力低常儿童, 应当及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二) 从事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接受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三) 眼病筛查和视觉行为评估应当在室内自然光线下进行, 检查设备为电源能量充足的聚光手电灯、直径5cm左右的红球、遮眼板。视力检查设备为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灯箱。

(四) 认真填写相关检查记录, 进行转诊结局的追访。

六、考核指标

上一篇:切分轧制下一篇:优势及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