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的护理

2024-09-18

脑瘫儿童的护理(共12篇)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引导式的教育理念下的护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何效果。方法 以引导式的教育为主, 使现代化的康复训练和个别的训练相互结合, 用这种康复的模式来治疗80例脑瘫儿童, 全面细致地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果来决定康复的目标和集体的训练计划以及个别的要求, 使得制定的目标和主题化的教学相互结合, 实施好程序, 然后对其进行统计。结果 脑瘫儿童在训练以后, 其大腿机能坐和立的方面有显著提高, 而在行走、如厕、进食以及主动地参加活动等等的方面也有所提高。结论 引导式的教育有效地调动了儿童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让每个接受治疗的儿童得到了比较好的功能康复, 而在认知、语言、学习和表达以及参加集体社会等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康复。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教育理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

引导式的教育为匈牙利的一位教授Peto在结合了他个人的对于神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康复学等等知识, 为中枢神经受损系统的成年人或者儿童创建的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1]。

引导式的教育是一种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而导致的活动机能有所失调者设计的一个很有效的治疗方法。活动机能的失调与一些其它感知的障碍通常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特征[2]。而整体功能紊乱则可能引起消极与被动的性格, 这才是最坏结果。所以只有通过教育, 针对各项功能, 让患者学习基本知识并且建立起协调的功能, 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性格,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帮助他们。对那些中枢神经受损而导致的活动机能失调儿童的教育与治疗, 被综合成了一套把患儿的特殊需求与学习当作中心、把生活当作基础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能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很好地实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2011年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在2~12岁, 平均年龄为3.9岁, 患儿均在婴幼儿期就发现, 经过医院确诊为脑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痉挛型24例, 共济失调型3例, 手足徐动型3例, 运动障碍型3例, 混合型7例, 对其进行普通常规的护理。实验组痉挛型25例, 共济失调型3例, 手足徐动型3例, 运动障碍型3例, 混合型6例, 对其进行引导式的教育理念的护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康复训练

按照常规的护理标准对脑瘫患儿进行护理。

1.2.2 实验组的康复训练

1.2.2.1使用引导式的教育训练方法, 即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发育的规律, 从上到下, 从低级到高级, 自近而远和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训练。针对各患儿的不同功能障碍, 使用引导式的教育体系中所特有的基本模式, 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 对其进行一些如抬头、坐位和平衡翻身的小训练, 同时进行手部的功能、站立平衡、爬行、走楼梯等等的有助于生活自理的能力训练, 将其分为4个小组, 则每天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式的训练并且把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一直贯穿在这个过程之中, 将全部的训练内容都编成习作性的程序在课堂上实施, 而在这个训练过程之中, 护理人员应该主要地应用好引导式的教育理论, 并且借助一些引导式的教育家言论和部分的康复器材帮助儿童实施训练, 节律性地向患儿输入儿歌、字符以及音乐等等, 尽可能的让患儿门能够听懂并且尽可能地引导其主动地完成好每一个的动作和要求。在完成后, 可适当的进行物质的奖励, 提高其积极性, 使其逐步的由被动的训练过度到主动的训练中去, 能够积极的自主学习, 并且渐渐地将其作为生活中的重要的部分。在每晚训练完成后, 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按摩和肌肉拉伸的训练。

1.2.2.2努力地改善好病房的环境, 尽可能的消除一些不好的因素, 如果条件允许, 病房应更加居家, 患儿的个人物品分类安置, 危险的物品如剪刀等等要严格的管理[3]。患儿的活动场所应该尽可能的宽敞、明亮, 也可适当的在墙上贴一些可爱的卡通人物, 布置一些小玩具使之更加温馨, 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舒适以及空气的流通和温湿度的适宜[4]。

1.2.2.3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对患儿家属讲明病情的发展状况和康复状况, 积极地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的工作, 并且使家属尽量抽时间来陪孩子, 一起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帮助孩子的康复。

2 结果

2.1 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的评分比较

发现两组治疗后状况都有所改善, 而实验组尤为明显[5]。如表1。

2.2 分型体现的疗效

2.2.1 对照组 (表2)

2.2.2 实验组 (表3)

3 讨论

脑瘫儿童的发病原因比较多, 而引导式的教育理念的护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早期就进行诊断, 尽早地进行引导式的教育训练, 同时不断地输入比较良好的感觉信息, 并且不断地促进脑部的成熟和分化, 从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再通过身体的各部进行被动和主动的方法, 可以提高脑皮质活动的活动效率, 使一些受累的关节和肌肉能够通过比较有规律的治疗和训练, 渐渐地达到主动性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 还应该结合早期的教育理念, 进一步地促进大脑发育和分化, 而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 所以脑组织的各个部位的功能还没有转化, 一般在6岁之后, 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的功能才会发育并且分化完善, 这就是脑功能的康复的潜在基础。

引导式的教育充分地调动了儿童和家长的积极性, 使得每个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能够得到较好的康复训练, 同时在认知和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社会活动等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恢复。经以上研究表明, 实用和有效的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应该在脑瘫患者的医疗过程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恒.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实施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6) :19-20.

[2]范篆玲, 陈瑛, 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15 (12) :765-766.

[3]曾巧美.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15 (12) :764-765.

[4]赵南, 赵文红, 张玉洁, 等.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9 (1) :135-136.

[5]赵聪敏, 张雨平, 廖伟, 等.引导式教育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7) :954-955.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2

经医疗市场摸底及现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在我院周边农村地区存在的脑瘫患儿人数较多,因目前我市中西部地区无脑瘫儿童定点医疗机构,造成患儿被迫去往合肥、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康复治疗,无形之中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生活负担,为了打开我市中西部地区的该项医疗市场,为我省民生工程的建设出一份力,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增加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拟在我院康复科的基础上,申报“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以下罗列出结合评分标准需进一步完成的:

1、场所设置与设施

2、人员配置及培训

2、需要购买的训练仪器及基本设备;

场所设置与设施: 根据评估标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场地需单独存在,应与成人康复治疗场所严格区分开来,不能混在一起使用;

室内外康复训练场所通风透气、采光好(预留现正在使用中的蜡疗室一间)色彩设计、装饰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无障碍要求(儿童墙面、彩色、柔色软地板)

有专供儿童使用的卫生间(现有卫生间增加位置较矮立式便池和儿童坐式便池、及无障碍便池)

基本训练场所使用面积不少于150㎡(预留现正在使用中的蜡疗室一间;墙体四周需软包装,周围需阶梯式扶手护栏、柔软地垫全屋铺满)运动治疗室(另需单独一间,门外挂牌)作业治疗室(另需单独2间,门外挂牌)

多功能训练室、培训教室(两个训练室可共用一间)

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利用六楼现有两侧阳台,改造增设遮雨棚)。

人员配置及培训:

1、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按标准配置要求需专业脑瘫患儿治疗师2人;

2、脑瘫治疗师轮流进行上级医院培训(安医二附院),近期送一名短期培训,留存培训记录及资料,备查;

3、按标准康复医师配备少一人,康复治疗师缺口2人;

4、需引进人才计划:康复医师:1人;康复治疗师:2人(男女各1);

需要购买的训练仪器及基本设备:(见后附页)

脑瘫儿童在家教育的个案研究 篇3

【关键词】脑瘫;在家教育;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介

案主:张×,男,出生于2008年2月,母亲在怀孕期严重缺氧,剖腹产。产后患先天性喉喘病和吸入性肺炎住院40多天,医生曾下病危通知书。3个月家长即怀疑孩子有问题,并到某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7个月之前,平均每个月都感冒,因肺炎住院。1岁零1个月开始动作训练,兼高压氧、电磁波治疗,并在另一私人诊所做针灸治疗。3岁之后检查出有癫痫,感冒时容易发作,一般小发作,频率小,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良好。

二、个案家庭简介

张×现阶段和父母、婆婆、伯伯生活在一起。居住地位于主城区,因小区地处核心商圈,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吵闹,但交通方便。父亲大专文化,在某文教单位工作;妈妈初中文化,目前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负责孩子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父母均重视孩子的教育训练,妈妈积极性高,为孩子良好的发展会主动寻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三、以家庭为本位的评量

家庭本位评量旨在了解张×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由为张×及其家庭组建的跨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评量内容如下:评量分为儿童和家庭两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评量、家庭生态评量、儿童发展评量、儿童气质评量、家长特质评量、家庭需求访谈、家庭兴趣调查、家庭环境评量等,儿童部分评量主要使用Portage早期教育指导手册、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动作评估表、儿童气质量表、环境分析表等评量工具。

四、评量结果研判分析

(1)案主:听力正常,高度远视、眼睑下垂;脑瘫,3岁之后检查出伴有癫痫,开始服药,目前控制良好,遵医嘱、随访。视力问题影响视觉学习通道,脑瘫影响认知、动作语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育情况: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全量表分108,发育商为21.6。大运动得分26,能扶物站,可独立站片刻,牵手可行走;精细动作得分17,会操作喜欢的玩具,会撕纸,能拇食指操作;适应能力得分16,会注意喜欢的玩具,寻找声源;语言得分23,能模仿发声,称呼家人,高兴时可一次说3~5个字的话;社交行为得分26,发声音表示需要,开始有是非观念。

(3)所需相关服务:医疗部分,眼科解决视力和眼睑下垂问题;神经内科控制孩子癫痫发作情况。需要到某机构接受动作发展评估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参加某早期干预机构组织的定期团体活动和不定期的家长联谊活动或亲子讲座。未来安置视张×的能力水平考虑到融合幼儿园或特殊教育训练机构。

(4)家庭需求方面:主要照顾者为母亲,性格外向,善于沟通,能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资源,愿意吸纳好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家庭气氛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和表示友善,社区残联、居委会时常关心慰问这个特殊的家庭,但在专业支持方面较为缺乏。目前,张×的需求是该家庭的重点,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能力;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讨论孩子的情况,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能力。

五、拟订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透过评量了解张×及其家庭特点和需求之后,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医生、动作训练老师、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人员的意见,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再征求家长意见,作适当修改或补充,最终形成张×及其家庭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儿童和家庭两个部分三个月的短期目标。实施中,家庭活动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主,即每次在家教育服务老师与家长一起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中挑选一些目标,再设计这些目标适合用什么家庭活动来达成。因为张×的障碍程度较重、反应度差,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建议张×妈妈对一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把一个学习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小步骤,进行小步子地教学指导。在三个月之后实施再评量,通过Portage早期教育手册检核表了解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评估,了解IFSP的执行情况。

六、实施在家教育服务的效果

经过Portage早期教育课程评量、家长访谈及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和家庭成员的观察来了解张×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呈现张×在家教育服务前后的进步,改变状况无论专业相关服务人员、到宅服务老师及家长的观察结论都较为一致。

(2)改变较大的是日常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学习习惯已初步建立。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8/25,13/19(分母为目标总数,分子为完全通过及需要家长协助下通过的目标数)。

(4)家长部分,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5)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安排适宜张×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增加了与其他相同经历家庭的互动机会,参与家长培训活动与联谊会等,交流教养经验和资源共享。

(6)经2期在家教育服务后,张×原本完全在家由家人专门照顾,现被成功转介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定期随访张×学习、生活情况。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2期在家教育服务,个案张×被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相关服务如医疗、动作训练等继续进行,在家教育服务则结案。经随访,张×在特殊教育学校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残疾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计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50-52

[2]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34-36

[3]郭逸玲.卓妙如,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之概念与模式[J],身心障碍研究,2004.2,68-73

[4]杨美华等,爱从家里开始[M],德兰启智中心,2003.12

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作业疗法 篇4

1 作业疗法的概念和作用

作业疗法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是医师根据每个患儿的残疾情况, 采取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进行治疗和训练的一种方法, 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学习、劳动能力者, 有促其恢复、改善和增强能力的作用。作业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它能使脑瘫患儿获得动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促进全身心的发育, 在身体、精神、社会和经济上达到最大限度自立, 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学习与掌握[1]。

2 儿童作业疗法的特点

由于儿童在解剖、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 且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学龄前儿童更有需接受教育的要求, 因此针对脑瘫儿童的作业疗法既要有促进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训练, 也要有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学习社会体验的训练;治疗中注重用各种矫形及辅助器具, 重视使用玩具游戏作为治疗手段。

3 脑瘫作业疗法的目的

脑瘫作业疗法的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 通过专业化的训练、游戏、文娱活动、集体活动等主要促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掌握及智能提高, 提高言语、知觉、认识功能, 促进情绪, 社会性的发育, 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和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或特殊教育, 为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4 脑瘫作业疗法评价[2]

4.1 运动功能方面

除一般运动功能的评价外更注重 (1) 手功能评价:粗大指抓握和精细动作的评价;物品转移能力的评价; (2) 手眼协调性的评价; (3) 双手协调性的评价; (4) 感觉、知觉的评价。

4.2 认知功能的评价及智力水平的评价

可以采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

4.3 日常生活动作评价

主要从个人卫生、进食、更衣、排便动作;器具使用、认识交流动作、床上动作、移动动作、步行动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4.4

治疗的辅助用具情况辅助用具、自助支具使用情况。

4.5

周边环境居住房舍、学校等。

5 脑瘫作业疗法的具体内容

5.1 上肢功能的训练[3]

(1) 维持与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应从患儿的中枢向末梢方向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关节活动训练。按肩、肘、腕、指的顺序可推拉滚筒、趴滚筒、推沙袋及插放木钉板等作业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2) 牵拉挛缩部位, 降低肌张力和缓解处于痉挛的肌肉:屈曲相保持3分钟;屈曲相和伸展相的交互动作15~20回;再保持屈曲相肢位3分钟。或用Bobath法等手技抑制异常姿势, 促进正常运动模式。 (3) 有效的负重训练:手膝位 (双手一单手的支撑) 。 (4) 增强肌力训练与平衡训练:带沙袋物品转移。 (5) 促进肩与手臂分离动作的训练:手的动作须在良好的粗大动作支撑下完成, 因此, 必须诱导患儿在不同活动范围做上肢的屈伸动作, 如手膝位鼓励其做伸手向前的动作等, 纠正其异常姿势与肢位。 (6) 上肢伸向目的物的控制训练:抓玩具或做抬举手和上肢触碰玩具动作。 (7) 双上肢中位线活动控制能力训练:双手互递玩具或拍手。

5.2 手的功能训练[4]

(1) 粗大动作训练:可对患儿的手进行拿、放, 以及拿起、放下的手部动作训练。 (2) 精细动作训练:可对患儿进行指腹、指尖捏, 手指肌力训练, 双手协调性训练, 手眼协调性训练, 手指的分离运动训练, 书写训练, 可进行正确坐姿、执笔姿势以及笔顺的指导训练, 手指的灵活性训练, 手指的触觉活动促进等, 以诱发、提高手的精细动作。

5.2 认知与智能的训练

(1) 识别颜色训练。 (2) 图形匹配及识别大、小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训练。

5.3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5]

独自进食训练, 更衣训练, 入厕动作训练, 沐浴训练。

5.4 书写动作的训练

脑瘫儿童学习时应注意铅笔要粗大易握, 书写训练可从画纵线、横线、方块、四边形着手, 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 练习写大字, 练习时配合图片、实物教学。

5.5 社会适应性

由于脑瘫儿童长期过于被照顾参加社会活动的兴趣十分消极, 日常交往朋友少, 对社会的理解不够, 缺少社会性, 常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在学龄前期要注意调整其社会环境, 争取多参与正常儿童游戏, 多接触社会, 不仅要个别指导, 更要通过游戏、集体活动来发挥其社会性和保证其情绪的稳定。

5.6 辅助器具的应用

尽早使用辅助器具帮助脑瘫儿童活动身体, 参加文化学习, 辅助器具的作用不仅可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 而且对患儿的心理也是极大的安慰, 极大地开发了残存功能, 对患儿能参加集体生活、走向社会十分有利。

5.7 教育康复

对脑瘫儿童早期进行有系统和有组织的教育和训练对其智力发育起到补偿矫正的作用, 是学龄前脑瘫儿童作业疗法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放在语言教育、动作发育和感知训练等方面, 训练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 运用作业疗法进行运动、感知、智力和社会适应性等的训练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培养其日后能在社会上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工作提供条件。

摘要:严重脑瘫儿童的功能障碍是长期的, 甚至有的会是终生, 我们不仅关注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康复, 更应关注学龄前脑瘫儿童接受教育, 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的训练, 为其能逐渐生活自理、自立提供条件, 作业疗法可以改善脑瘫儿童的认知能力, 起到补偿矫正的作用。

关键词:脑瘫,康复,作业疗法

参考文献

[1]王丽春.对作业治疗专业的一点认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 (14) 1:32-32.

[2]王刚, 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J].华夏出版社, 2006, 260-270.

[3]恽晓平,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 505-528.

[4]窦祖林.作业疗法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61-172.

儿童脑瘫治疗方法 篇5

儿童脑瘫治疗:

1.综合康复医疗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①手术;②矫形器;③水、电、光、声疗法;④语言、交流的治疗;⑤运动功能的治疗;⑥ADL训练。

2.药物疗法

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还可以选择能促进脑细胞DNA合成,促进脑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增强脑功能,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如古立西(脑酶水解片)、螺旋藻片(胶囊)。再就是积极补充多种维生素,如21-金维他。有条件的医院的可交替选择如下注射针剂(作用与片剂一样):脑活素,脑多肽,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等。

3.中医疗法

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6

【关键词】 脑性瘫痪;智力;康复

【中国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45-01

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是神经系统成熟过程中的俩个方面,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脑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各种先天原因所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大,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足月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可以引起栓赛扬改变。脑坏死多见于皮质深层或白质内,还常见到髓鞘发育不良,脑血流减少等。其二是由于脑瘫儿童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不同障碍造成其外界环境感知的减成智力低于同龄儿童,第三,疾病的影响。 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同的脑瘫儿童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患儿在不同时期也可表现不同。但是,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可高可低,甚至在不同时期也可发生改变。2动作及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具有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异常的姿势。3反射异常,脑瘫儿常表现原始反射延迟或消失,平衡反应减弱或延迟出现。4运动发育迟缓,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一般不能达到同龄正常儿的发育水平。

脑性瘫痪是由固定的脑部病变引起,通常难以治愈,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康复训练内容;运动疗法每日2次,每次45分钟,以bobath法为主,对肌张力增高者加用上田法,翻身爬行不能者加用vojita法,均配合低频电疗法,头皮针辅助疗法。儿童的生理特点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如果训练项目枯燥乏味,训练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各种形式,音乐,玩具,语言等方法诱导患儿产生主动运动,反复多次练习,同时强调在运动学习中利用视觉和语言反馈的重要性,制定康复目标,指令明确,J进行一些基本的学习,如数数,分辨左右等,将一些动作比喻为飞机,大炮及一些小动物的形象,引起脑瘫儿的练习兴趣,要能调动患儿的热情,在功能活动中使这些运动表现最优化。当运动已成为已经获得的能力时,智力水平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上,当运动成为已经获得或受限时,智力因素表现为解决运动障碍的能力。因此对于脑性瘫痪儿童,智力水平对运动发育更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障碍作用,康复干预效果和智利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智力水平高的儿童训练时接受信息及分析处理能力强,易于学习新的运动模式。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的特点与其他弱智儿童一样,发展的起点迟,发展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主要表现有:感知觉能力差(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类别的区分。识别声音大小,声调的高低,甚至皮肤对冷热的刺激的反映)。记忆障碍(记忆欠缺目的性,机械记忆相对较好,思维直观,缺乏概括性,目的性,灵活性以及独立性)。言语发音障碍,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在康复训练中不应仅重视对肌张力。异常肌张力低下的干预治疗,更应注意智力因素与运动发育的相关性,在治疗中强化对患儿智力障碍的康复。

结论:脑瘫儿童康复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患儿所具有的潜能,将残疾降到最低,使其能够获得独立生存,达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的,因此康复干预效果和智力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智力因素在脑瘫儿的综合康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讨论:在正常儿童中,智力因素参与运动的始末,通过运动探索,解受新的运动感知体验,反馈人脑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存储为运动记忆。在运动结束后对自身的运动进行评估,形成运动的技巧,为运动发展存储更多运动模式。对于脑型瘫痪儿童智力水平对运动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笔者还发现翻身,爬行对身体协调性要求高的项目和智力水平有更高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在协调性运动过程中。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前额叶血流量增加,而一般性的运动中前额叶血流量减少。提示:随着运动复杂性的提高,对认知能力的依赖性程度也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

[1] 黄真'运动学习'相关理论及其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02(7);652-655

[2] 史惟。儿童认知运动疗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0);853-854

[3] 李斐,颜崇准。沈小明 早期精细动作技能发育促进脑认知发展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57-2159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脑瘫患儿均符合1988年7月全国儿童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58例, 女32例;年龄2~36个月;其中痉挛型54例, 混合型22例, 强直型6例, 智力低下型4例, 共济失调型和手足徐动型各2例。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两组患儿在患病程度、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共5个疗程, 每个疗程为10 d, 间隔周期20 d, 施以脑活素、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疗法, 利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病症患儿; (2) 低频脉冲电治疗:共分4个疗程, 治疗1次/d, 时间20min, 疗程周期间隔6 d, 3周为1个疗程, 利用MK-A型肌兴奋治疗仪对肌张力低以及肌力弱患儿进行针对性部位治疗; (3) 功能训练:采用Bobath、Vojta治疗方法来引导患儿进行常规运动与肢体关节平衡训练, 并严格遵循其发育规律来进行异常姿势纠正运动, 功能训练采取抬头-俯身-坐-跪-站立-慢走方式进行, 依据患儿功能恢复情况加以器械辅助锻炼, 1次/d, 0.5 h/次, 每个疗程周期20 d; (4) 中医推拿按摩: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关节、肌肉部位痉挛情况采用不同部位的揉、搓、提、推及抚摸手法, 可定为5个疗程, 1次/d, 0.5h/次, 疗程间隔周期为7 d。以轻柔手法治疗痉挛较重患儿, 以较重手法治疗肌肉活动功能缺失患儿, 以大关节制动手法来治疗肌张力低下、徐动型患儿; (5) 心理干预法: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全力配合, 多与其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 积极对患儿肢体康复进行鼓励、指导, 忌态度恶劣、忌谩骂与责备患儿, 做到态度热枕、服务周到、和蔼可亲, 用欢声笑语为患儿营造温馨、融洽、开心的康复环境, 以强化积极心理干预治疗效果; (6) 早期教育干预:患儿父母谨遵医嘱, 为其量身制定合理教育方案, 并严格根据其身体发育特征与肌肉康复规律进行教育方案的调整; (7) 膳食补疗:依据患儿具体身体健康指数、体内微量营养元素具体指标与健康量定结果制定科学膳食计划, 促进其大脑功能均衡发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2]

(1) 基本治愈:基本达到正常肢体运动标准, 坐立、行走无异常表现, 听觉、视觉、嗅觉及智力水平达到正常值; (2) 显效:肢体康复水平显著提高, 正常姿势渐多, 智力及反应能力均有提高; (3) 有效:肌肉痉挛与关节僵硬病症出现好转, 运动能力提高, 异常姿势、听力及表达能力在初步控制中; (4) 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配合Epidata双向核查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脑瘫患儿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 (97.78%) 均高于对照组 (82.22%)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性瘫痪在儿童病症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在我国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8%~4.0%, 其中围生期原因约占75%, 婴儿生前原因约占20%, 产后因素约占18%, 因而做好婴儿围生期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极为必要[3,4]。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脑部神经细胞、神经髓鞘处于迅速发育阶段, 此时用神系统代谢类药物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进行治疗可将脑细胞损伤程度降到最低, 对于脑瘫患儿肢体康复、肌肉痉挛神经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儿童脑瘫与中医理论肾、脾、肝相关, 其中补肾可固本强元, 利于骨髓发育;健脾可调节躯体肌肉、遏制肌肉痉挛;疏肝可调节静脉血络, 舒筋活血。推拿按摩可强筋健骨、疏通脉络、健脾养肾, 增加肌肉弹性, 改善肌肉痉挛与肌张力, 配以药物治疗可刺激大脑营养物分泌, 推动血液循环, 促进儿童肌肉弹性的恢复与健康发育[5]。采用Bobath、Vojta疗法可通过定期肢体训练强化正常姿势发挥功能, 由于脑瘫患儿缺乏必要运动, 体内经脉血液未能得到有效疏通, 临床多表现出气血不畅、肌肉肌张力过高等症状, 而医护人员通过Bobath、Vojta疗法可强化患儿肌肉功能锻炼, 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儿童脑瘫具有复杂的临床病症, 需要配合多种治疗方法来进行康复引导, 并积极做好各项围生期预防、保健措施, 孕妇在孕期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注意饮食卫生、引导运动与感染性疾病的预控, 通过早期干预来强化婴儿脑活素、神经节苷酯、脑神经生长素修复功能[6]。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治疗法在儿童脑瘫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儿童脑瘫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对观察组进行药物、中医按摩、低频脉冲电治疗以及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 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对比, 观察两组脑瘫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45例脑瘫患儿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 (97.78%) 均高于对照组 (82.22%)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多方面配合, 利用以药物、低频脉冲电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脑瘫儿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儿童脑瘫,综合治疗,肢体

参考文献

[1]汪志国, 邱洪斌.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学的研究进展.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 :52-55.

[2]段传伟, 刘云霞, 王春燕.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分析.中国民间疗法, 2011 (2) :39-40.

[3]谢闽达, 邓吉华, 汪受传.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 :1526.

[4]李婧, 赵桂英, 史茜, 等.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1) :119-120.

[5]韩宝兴, 刘伟, 陈刚.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37例疗效观察.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6) :1121.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门诊儿童康复科诊断为CP的儿童120例, 全部病例均给予门诊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延续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成员条件:与患儿长期居住生活, 年龄25~55岁, 高中以上文化, 身心健康, 言语表达清楚, 同意参与问卷调查。患儿年龄0~12岁, 痉挛型62例, 肌张力低下型26例, 不随意运动型12例, 混合型12例, 共济失调型8例。其中轻度30例, 中度70例, 重度20例。

1.2 调查方法

纳入调查的每个病例均于6个月后参照GMFM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陆续对患儿进行评估, 同时采用科室自编调查问卷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 (1) 家长对家庭康复治疗的计划、实施及目标执行情况; (2) 患儿已治疗时间、瘫痪类型、程度、目前治疗方式等; (3) 影响家庭康复因素:包括家长对脑瘫知识的认知程度、家庭负担、家庭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对医生的信任度, 重点调查未遵从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原因。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以GMFM88五个功能区总百分比作为疗效指标, 总百分比=五个功能区得分的平均分×100%。总百分比≥80%为显效;41%~79%为有效;<40%为无效。依从性评判:完全依从是指家属能遵从医嘱执行家庭康复训练;依从性差或不依从指不按规定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2 结果

2.1 CP患儿家庭康复的依从性

6个月后120例CP患儿通过测评五个功能区, 有20例效果显效, 90例有效,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2%, 其中显效率占17%。有42例患儿家长坚持家庭康复训练, 依从率35%, 发现依从性差或不依从者有78例, 占65%。

2.2 影响家庭康复依从性差的因素调查

影响CP儿童家庭康复依从性差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家长对CP康复知识不了解、质疑家庭康复训练效果、长期训练缺乏信心以及家庭负担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见表1。

3 讨论

家庭康复延续于医院康复治疗护理, 家长对CP知识的认知水平、康复治疗实施、长期康复护理、提高家庭康复依从性对CP儿童的康复疗效非常重要。家庭康复能增加家长陪同患儿的时间, 患儿享有亲人陪同关怀的康复服务, 能加深感情, 提高家长的治疗信心, 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及康复效果, 提高CP儿童的生活质量[3,4]。调查结果显示, 有1/3的家长很快接受患儿诊断CP的现实, 保持积极应对心理, 配合医生制定家庭康复训练计划、目标及实施, 积极参加听课及了解脑瘫知识, 掌握基本的运动功能训练, 开展家庭趣味性活动, 做到生活与训练密不可分, 坚持做日记, 对康复训练有整体性, 注重培养患儿积极性格, 有终身康复意念, 关注患儿整体发展。结果表明家庭坚持参与训练治疗效果明显, 部分由轻度变为正常、中度变为轻度、重度变为中度。但大部分CP儿童未能得到家庭延续性康复训练, 其原因很多, 主要为多数家长不清楚CP最终康复治疗目的和意义所在、质疑家庭康复训练效果、家庭不良心理健康、对长期训练缺乏信心耐心、完全依赖医生在医院的治疗等等。主要表现:大部分儿童经过医院康复训练一段时间后, 肢体功能虽然有所改善, 但在平常生活中出现与人沟通交流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在训练中, 表现出烦躁、愤怒、敌对等负面情绪;由于CP儿童需要长期康复和照顾, 随着照顾需求的日益增长, 使家长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任务, 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的困扰, 如父母没有闲暇时间娱乐、度假、孩子没有伙伴、父母工作受到影响等等。CP儿童障碍程度越重、病程越长、花费越多, 家长常有心悸、胸闷、不能集中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等躯体症状, 有的家长因长时间的抑郁和焦虑将愤怒情绪发泄于患儿, 逃避现实、把自己和孩子关在家不出门, 完全不能自拔, 有的不停地转院治疗, 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家长不良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CP儿童的康复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 导致其对患儿逐渐疏于照顾, 丧失信心, 对患儿的治疗变得消极、无情, 甚至放弃治疗[5,6]。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CP儿童的康复效果。家长是患儿日常生活的照料者, 也是康复治疗的陪护者, 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指导CP康复知识和早期干预, 可提高对CP的认知水平及延续家庭康复训练依从性, 对促进患儿康复效果, 改善CP儿童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颖.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32) :5318-5320.

[2]王谦.脑瘫儿童的社区与家庭康复现状及干预措施〔J〕.西部医学, 2011, 23 (6) :1191-1192.

[3]银芳, 刘宇赤, 张金明.我国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6) :595-597.

[4]骆庆明, 谢容玲, 谢秀红, 等.建立脑瘫儿童健康教育模型的研究〔J〕.新医学, 2012, 43 (2) :112-114.

[5]郭岚敏, 吕智海, 肖凤鸣, 等.脑瘫儿童相关问题及其对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 (4) :391-394.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9

一、作业疗法的内涵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 对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 以及不同的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 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 重视康复对象的现有水平, 注重选择作业的目的性和脑瘫儿童的参与度, 强调让脑瘫儿童在感兴趣的作业中改善功能障碍, 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作用

1.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如, 针对粗大运动功能可以设计一些翻、滚、坐、爬、体位变换、搬运、负重等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桌面作业活动, 如穿线板、拼图、积木、物品分类及分类挑拣等活动。

2.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 将场景设计为早上起床, 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以穿鞋袜、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上拉链等为主题的作业活动;将作业场景设计为厨房, 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开关水龙头、洗水果、择菜、挑拣黄 (绿) 豆、捏面团等作业活动。通过在各种模拟场景下进行的作业活动, 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表达及沟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脑瘫儿童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 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实施作业治疗时,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能让脑瘫儿童参与进来的集体游戏活动, 既能让脑瘫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应用

1.初期评定。作业疗法领域中的评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即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等。对脑瘫儿童进行准确的评定, 将为设定康复目标, 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康复效果留下客观的记录, 也是康复指导训练的重要资料。

2.确定目标。根据评定结果, 教师利用自己对疾病、障碍的认识水平、工作经验和预测能力, 提出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如, 有的脑瘫儿童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不会穿衣服, 可把“学会穿衣服”定为长期目标。运用任务分析法, 把“学会穿衣服”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进行粗大动作功能的训练, 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阶段能把手臂伸进衣袖里;第三阶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 学会扣纽扣。当三个阶段性目标实现, 长期目标也就实现了。

3.制订计划。对脑瘫儿童初期评定和确定的目标是制订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的种类等也应列入计划之中, 只有这样, 制订的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作业活动的难度要适合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复目标选择适应的作业活动;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活动时要考虑脑瘫儿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4.实施计划。在实施训练计划前, 要将确定的目标、计划和方法向脑瘫儿童说明, 以便脑瘫儿童对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老师要对训练后功能和能力的提高与初期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及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对需要调整的内容及时修改。

5.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可分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阶段评估是从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评定时开始的、渐进的多次评估;总结评估则是在阶段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判断。阶段性评估的重点是判断障碍是否有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训练方案有无必要调整。总结性评估的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功能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 取得的极微小的进展和变化都是可贵的, 都应给予鼓励。

脑瘫儿童的护理 篇10

一、作业疗法的概念

作业疗法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过程,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首先,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方法,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作业活动,可以帮助恢复脑瘫儿童手指功能障碍,改变手指异常的运动模式。其次,作业疗法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活动,让脑瘫儿童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作业活动中掌握一些与自己身体状况匹配的方法习惯,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因此,在脑瘫儿童手指灵活度训练中运用作业疗法,不但有助于提高脑瘫儿童手部功能康复的效果,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特点

1.针对性。作业疗法是根据脑瘫儿童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选择有目的的活动进行训练。如,要脑瘫儿童完成扣扣子的训练目标,可先进行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捡小豆子、珠子放入瓶中的训练,然后进行用手指使用不同的颜色印指印的训练,最后进行扣扣子,这样以递进式的针对性训练,不但降低了难度,也利于脑瘫儿童完成预定的目标。

2. 趣味性。如,脑瘫儿童手指协调性差,可进行粘土活动训练:先让脑瘫儿童采用不同的姿势调和粘土,把粘土的土质和匀,把气泡挤出。然后再用两手指撮捏调和好的粘土,先做成条状,再把粘土条围成圈,最后进行品形状的操作。这样的训练活动不但能增强脑瘫儿童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效果,而且通过劳作成果也有利于树立儿童训练的信心。

3.主动性。作业疗法中采用的作业活动需要脑瘫儿童主动参与才能完成,其训练效果与脑瘫儿童参与程度成正比,因而教师在作业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结合,在维持现有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其残存功能,尽量选择能完成80%的作业活动,在作业活动过程中老师只起监督作用,应充分发挥脑瘫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的帮助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运用

1.进行初期评定。脑瘫儿童往往都具有较复杂的合并症,在对脑瘫儿童手指功能评定时,不能仅凭教师的观察和脑瘫儿童父母间的沟通,要运用一些效能度较高的评估工具完成。如,在进行脑瘫儿童手指抓握能力的评定时,首先要了解脑瘫儿童的年龄、诊断、障碍名称、合并症、禁忌和注意事项,然后再进行手指功能评定,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和心理评定。因为只有进行准确的评定,才能为设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2.确定训练目标。依据各项评定结果,教师提出对脑瘫儿童训练的长期和短期目标。所谓长期目标,一般是指一学期或一学年要达到的目标。短期目标要依据长期目标而定,是完成长期目标的阶段性目标,就好像长跑中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接着跑,最后到达终点。

3.制订训练计划。对脑瘫儿童的初期评定和确定的训练目标是制订训练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各项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活动的种类方式等都应列入计划之中。

4.实施训练计划。在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但儿童遇到困难时,要进行适当的协助,让学生在作业活动的完成中增强自信心。同时要注意脑瘫儿童对作业活动是否有兴趣,训练计划与脑瘫儿童的能力是否适合,训练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患者能否按计划训练,合作程度如何,短期目标能否实现这些问题,当发现计划与目标不一致或脑瘫儿童身体状况、功能水平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计划。

5. 进行评估。训练计划完成后,应该对脑瘫儿童完成训练计划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评估时尽量用行为目标模式,可采用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将训练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用可测的行为目标来描述(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探讨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篇11

【关键词】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60-02

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多伴有精神发育迟缓、视听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并发损害。为减少并发症,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非常关键的。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1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3月~6岁,其中痉挛性四肢瘫50例,痉挛性双下肢瘫1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8例,迟缓性瘫26例,运动过度型14例;其中伴语言障碍者10例,精神发育迟滞者8例,有癫痫发作者7例。

2 护理体会

2.1生活护理:家庭与社会对脑瘫患儿康复最基本的要求是患儿生活能够自理,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这方面的技巧与能力,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虽然脑瘫患儿的护理和生活主要由家人来承担,但我们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把康复治疗目标与护理管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所有活动都要作为学习的课题,对患儿每日24小時进行严格的训练,使患儿得以沐浴在全天的疗育之中。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洗漱、入厕、穿衣、脱衣、进食、洗浴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各种类型脑瘫对相应治疗性体位要求不同[1],注意治疗性体位的保持,包括睡眠体位、跪位体位、站立体位、行走体位、抱位体位。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体位的要点与技巧,以便更好的护理和治疗患儿。

2.1.1摄食护理:摄食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一项重要内容。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细心和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注意营养和水分的摄入,做到合理喂养。

2.1.2排泄护理:排泄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另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重症脑瘫患儿不能自主排便,应选择舒适、合体、吸水性强的尿布,一般3~4小时换一次,对年长儿可选用便盆,并按课目作入厕训练。

2.1.3洗漱护理:洗漱护理是脑瘫患儿的日常护理,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洗漱绝不是只为了清洁,而要利用洗漱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训练。

2.2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甚至被周围环境冷落、嘲弄,失去了享受文化娱乐的权力,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如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知损害。表现为少言、孤独、自卑、缺少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等。而由于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会有放弃治疗的心理,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寻求家属配合共同帮助患儿治疗,确保心理护理方案得以有效实施。我们要掌握脑瘫儿童异常心理特点,注意脑瘫患儿情绪变化,培养脑瘫儿童自信心,不断提高对脑瘫患儿心理护理的技巧。

2.3 语言康复护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

2.4肢体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应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使患儿躯干充分伸展,采用手法按摩、刺激、帮助四肢被动运动,避免痉挛姿势运动,尽早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式;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应尽量抑制上部躯干的肌紧张,对已短缩的肌肉进行牵拉、伸展性的训练,促进抗重力姿势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对姿势异常的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以利于大脑建立正常反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的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鼓励家长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积极配合,贯彻各种训练,使患儿在家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增加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2]。

2.5 安全护理:由于患儿肌力、肌张力及姿势的异常,肌肉、关节、韧带缺少正常的活动,软组织柔韧性差,肌肉容易疲劳,骨质疏松,骨皮质薄弱,机体活动的不协调等原因,较正常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所以患儿生活的环境要避免有棱角、锋利的物品、避免具有伤害性的玩具用品接触患儿,护理人员进行各种理疗、康复训练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坠落、摔倒、肢体扭伤、关节牵拉脱位及骨折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发现不良情绪时要查找原因,加强护理安全。对脑瘫痪患儿进行水疗时,要注意水温保持在34℃~36℃,以免引起痉挛,防止患儿溺水、呛水,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一对一进行训练。

3.结果:基本治愈18例,显效48例,有效4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

4.结论: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使我认识到脑瘫患儿护理是艰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所以我们护理人员要怀有更多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临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患儿康复的目标,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主编.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第1版.

脑瘫患儿的家庭心理护理 篇12

关键词:脑瘫患儿,家庭,心理护理

小儿脑瘫 (cerebral palsy, CP) 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 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由于脑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 在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基础上, 有感觉、知觉、语言、智力等多方面的伴随症状。所以患儿不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而个性情绪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都存在密切关系。因此, CP的康复应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 对CP的治疗不能只重视运动功能的治疗, 加强对CP患儿的心理状态的认识, 正确掌握, 合理地指导开发, 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对该病的预后存在着重要意义[2]。

1 脑瘫患儿心理特点分析

1.1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

1.1.1 情绪障碍

孤独感:脑瘫患儿行动不便, 社交活动较少, 不能与同龄儿在一起玩耍、游戏、入托、入校等, 常呆在家里, 脱离人群。自卑感:脑瘫儿由于发育滞后, 智商缺陷, 生活自理能力差, 总觉得不如别人, 易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讥笑, 更感到低人一等。恐惧心理:家长对脑瘫患儿不能正确对待, 将其搁置一边, 患儿长期缺乏爱抚与交流, 担心随时被抛弃。依赖感强:脑瘫患儿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家长给予包办代替, 从小习惯于依赖别人, 失去锻炼机会, 逐渐表现出胆小退缩, 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1.1.2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瘫患儿在记忆、学习、集中精力方面多存在困难, 这主要取决于其脑损伤的程度, 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而患儿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脑瘫患儿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证实[3]。

1.1.3 行为异常

常表现为固执、反抗、多动、社交退缩、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强迫行为常在患儿2岁时表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反复固有动作, 同时有害怕情绪、遗尿甚至尿便失禁。年长儿还可表现选择性缄默症, 多有退缩、孤独、不敢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主要表现拒绝与任何人说话, 并伴有恐慌、担心、焦虑感。

1.2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

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动作受限, 活动范围小, 户外活动少, 不能正常入托、入学, 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与情感交流, 易产生孤独、自卑感。

家长由于患儿身体缺陷, 从小给予过度的照顾和袒护, 患儿心理常比较脆弱、敏感, 但自尊心比较强, 一点挫折和委屈也受不了, 别人稍有不顺从他的意愿就大发脾气, 哭闹不止;或者家长由于经济、心理等原因对患儿流露出或厌烦或消沉等情绪, 使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 甚至有产生自弃、自罪情绪。

公众由于对脑瘫这种疾病缺乏了解, 对脑瘫患儿抱有歧视和偏见, 使患儿紧张、焦虑、恐俱, 担心被人讥笑, 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负担可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 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 大多数患儿有情绪紊乱。

2 家庭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

家庭心理护理是指家长在照顾患儿的日常生活中,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积极地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以达到较理想的康复目的[4]。许多家长对孩子确诊为脑瘫后, 产生震惊、怀疑、失望、否认, 或因自责而溺爱保护孩子, 或因失望而冷漠孩子, 或因怀疑康复效果以至于延误了孩子的救治机会。家长对脑瘫患儿的态度将影响治疗、康复的时间[5]。家庭是儿童最熟悉的环境,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给患儿训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工作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脑瘫患儿的家庭心理护理措施

3.1 针对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护理

首先家长应调整心态, 面对现实, 了解本病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家庭康复的必要性, 科学地对待疾病, 理性分析患儿病情及愈后。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对脑性瘫痪患儿只靠在医院做短时间训练是不行的, 要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家长要积极参与, 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 与治疗师一起确定治疗目标, 并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把握患儿心理状态, 给予关爱和鼓励, 使患儿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并且鼓励患儿矫正其歪曲的认知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 督促训练患儿培养新的能力, 重建健康心态及人格。通过矫正和重建之后, 患儿病情逐渐好转, 治疗目标得已实现, 此时应鼓励患儿将重新习得的经验和技巧付诸实践, 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和家庭作业。如患儿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格得到了新的建树和完善, 即可终止治疗。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症状无改善, 则应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甚至放弃原方案, 更换新的治疗措施。

3.2 针对不同异常心理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对有自卑感的脑瘫患儿, 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 能做的事给予赞扬与鼓励。教育他们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 向残疾的躯体挑战, 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 充分发挥潜在的天赋。对过度依赖的脑瘫患儿, 父母不要过度溺爱、百依百顺, 要经常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 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有认知障碍及智力低下的患儿, 更要耐心教育与管理, 促其智力发育。对其病因若是潜意识中的矛盾, 可用分析疗法;如属于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 则适合行为疗法;如属于认知歪曲, 则应帮助病儿发现认知错误, 通过认知疗法来解决。

3.3 心理护理技巧

3.3.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尊重患儿, 给予发自内心无条件地爱,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患儿才能减轻其内心的自卑、恐惧感, 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地的问题, 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3.2 倾听和理解

与患儿交流要耐心、细心, 语调轻柔、语速放慢, 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耐心充分地倾听, 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

3.3.3 安慰、鼓励和保证

要相信、欣赏孩子, 多鼓励、少批评。安慰要做到真诚, 鼓励和保证要做到实事求是。患儿有了某些进步, 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教育患儿通过不懈地锻炼一定可以自食其力, 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3.3.4 商讨和建议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半途而废, 家长在考虑客观环境及患儿的实际情况的同时, 可以以平等的态度与患儿本人商量哪一种治疗方案更切合实际, 要符合患儿的兴趣及能力, 并尽量做到具体可行。

3.3.5 认知及行为治疗

首先鼓励患儿把自己对个人和事物的看法说出来, 家长不对其看法给予评价, 而是引导患儿从客观的角度自己进行评价。例如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差, 觉得给家人带来很大的负担, 但又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家长可以告诉患儿如果配合治疗训练, 是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并最终达到生活能够自理的目的。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改变不良认知方式为基本手段的心理治疗方法[6]。因此, 在认知治疗时家长应着重帮助患儿建立自己的新的观念、新的认识, 鼓励患儿以批判的态度来检讨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念, 正视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学习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4 小结

综上所述, 在掌握脑瘫患儿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家长平衡自身心态, 运用科学的干预技巧进行家庭心理护理, 方能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 脑性瘫痪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见效慢, 经济费用大,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家长常因精神及经济压力过重, 对脑瘫患儿康复失去信心, 甚至放弃治疗。因此, 加强社会宣传, 向公众宣传脑瘫的基本知识, 消除社会上对脑瘫患者存在的恐惧、误解甚至歧视, 给脑瘫患儿家长积极的社会支持也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尚士强, 李平.小儿脑瘫治疗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4) :1260.

[2]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5) :41.

[3]黄贵欣, 黄伟.脑性瘫痪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及护理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9, 1 (3) :224~225.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269.

[5]刘燕, 李立霞.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6 (19) :3700.

上一篇: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下一篇:保障性住房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