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共8篇)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 篇1
提要电子琴作为一种新兴乐器,以其常规乐器所没有的独特功能,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但因目前电子琴尚无统一型号、功能,又无统一教材教法等诸种原因,儿童初学者不但达不到练功的目的,而且一旦换了别的电子琴便束手无策。因此,电子琴不宜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入门乐器,还是钢琴、小提琴等传统常规乐器更为适宜。关键词电子琴儿童学习乐器***电子琴有着丰富的音色,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界各种声音,并且具有自动节奏、自动和弦等常规乐器所没有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舞厅、歌厅及音乐会上很受欢迎的乐器。由于电子琴的上述特点,对于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们来说,很自然地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唯孩子兴趣为准则的众多儿童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进步,纷纷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电子琴。有人学,就得有人教,于是乎,一时间各种类型的电子琴培训班遍及全国城乡,众多的儿童投入了电子琴的学习。然而,这实实在在是儿童学习乐器的一大误区。何以下此结论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儿童家长参考,不妥之处,请音乐界同行指正。
一、儿童学习乐器,重在打基础。电子琴是新兴的电声乐器,它的型号、功能都不统一。随着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琴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很难固定为哪一种模式。乐器本身不定型,何能打好基础呢?儿童学习电子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已能较熟练地操纵自己的琴并能演奏一些乐曲,但是,一旦换了别的琴却显得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同厂家、不同牌号的电子琴其功能、操作键不统一的缘故,特别是一些孩子学琴时用的琴档次较低,若遇到档次较高的琴几乎无法下手。电子琴的发展速度较快,更高档的琴会被不断推出,在低档琴上演奏惯了,如何能适应高档琴呢?琴童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电子琴可以像学钢琴等乐器那样为将来打基础的想法是不合实际的。
二、电子琴没有定型的教材及教学方法。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琴教材大都是根据钢琴或手风琴教材改编的,并不十分适合电子琴演奏。因为电子琴的触健既不同于钢琴,又不同于手风琴。钢琴的键子较硬,其声音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都同演奏者的触键方法有直接关系;手风琴键子的软硬虽然同电子琴差不多,但是手风琴声音的大小及音色除了演奏者手的控制外还要受风箱的制约。这两种乐器虽然同电子琴都属健盘乐器,但前者在触键方面是有很多学问的,每个练习曲都有所侧重,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某一个练习曲可能是针对手指、手背、手腕、肘、小臂、大臂等某一点而写的,需要学琴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把握。通过对这些练习曲日复一日的练习,久而久之就有了正确的触键感,也就有了俗话讲的“功夫”。而电子琴由于键子过软,而且力度、音色等不在乎手的控制,所以,虽然练习同样的曲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练功的目的。琴童家长以为使用与钢琴、手风琴差不多的教材,学了电子琴就可以为将来学习钢琴、手风琴打基础,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学习了电子琴如果再想学钢琴或手风琴,除了识谱能起点作用外,触键的感觉几乎等于零,还得从头学起。
三、由于电子琴是新兴乐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全国真正科班学过电子琴的寥寥无几。但为了迎合儿童学习电子琴的潮流,全国城乡办起了难以计数的电子琴培训班。众多的培训班进一步掀起了儿童学习电子琴的热潮,热潮中又有更多的培训班办起来。在众多的办班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合格的。这些教师要么是电子琴方面的专家,要么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但也有相当多的办班者是为了赚钱。更有一些人,本来功底很差,甚至有些拉二胡的、吹管乐的、弹琵琶的,为了赚钱也办起了电子琴培训班。大概由于学电子琴的人太多,饥不择食的缘故吧,培训班竟大部分门庭若市。试想盲目随大流,让孩子参加电子琴培训班,后果会怎么样呢?难道不是不言自明吗!
四、琴童及家长还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盲目乐观,孩子们学了一段电子琴之后,能演奏几段简单的旋律,经电子琴自动节奏、自动和弦一渲染,听起来挺热闹,使琴童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弹得不错。家长则产生更大误解,以为孩子进步很快。大多数琴童家长可以说都是外行,他们听不出好坏,但喜欢比较。特别是喜欢同学习其它乐器的孩子比较。比如有两个孩子素质差不多,同时学习乐器,一个学习钢琴,一个学习电子琴,学完一段之后演奏同样的乐曲,电子琴由于许多自动功能介入,一般人听起来效果要比钢琴好。但是,在热闹的乐曲中,有多少成分是琴童自己演奏的呢?一般家长怕是不得而知了,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乐器自身的电脑演奏的。儿童刚开始学琴时并无主见,全在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目前出现的电子琴热,完全是由于一些人的错误引导造成的。希望家长同志们不要只顾孩子一时的兴趣,应引导自己的孩子步入学习音乐的正路。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想否定电子琴这种乐器,更不想否定许多人培养儿童学习电子琴方面的功劳。应该说,电子琴是一种很优良的乐器,而且今后肯定还会有大发展。这里只是想说,电子琴不宜作为儿童学习乐器的入门乐器。孩子们在步入音乐殿堂的时候,不应把电子琴作为阶梯,至少可以说,有比它好得多的阶梯可供攀登。比如说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乐器相对来说历史较长,经过无数次改进已基本完美。既有可供各个年龄段儿童学习的各种型号的琴,又有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乐器上打好基础,将来既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本门类的演奏家,也可向其它方面发展。就说演奏电子琴吧,只要具备钢琴或手风琴的基础,演奏一般电子琴乃至更高级、更复杂的电子合成器,只要认真熟悉一下它的各种功能及开关,稍微练习即可演奏得很好。我们目前许多优秀的电子琴演奏家原本大多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学习上述乐器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选学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等。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学习管乐器。总之,除了电子琴外,可供儿童学习的乐器很多,可以说,所有传统的常规乐器都可以学习。当然,具体到每个儿童,需要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乐器。关于儿童学习乐器的好处,不少报刊杂志都作过介绍,尽管说得很多,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学习几年,得益终生”。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儿童学习乐器的好处。现已实行五天工作制,孩子们的闲暇时间更多了,会有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学习乐器的热潮中来。为了在音乐方面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请慎重为孩子选择乐器。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 篇2
一、流动家庭教育儿童的特点
1. 教育投入实用性较强。
由于经济原因, 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多少, 往往会取决于孩子是否有“跳龙门”上大学的聪明才智和预期。如果说孩子真的是很有出息, 很有培养价值和发展前途, 那么流动人口家庭中父母就会节衣缩食, 为孩子储备教育经费, 以此来保证孩子上学深造。如果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那么家长就会认为没有上大学的可能性了, 他们会让孩子辍学, 帮助自己一起来打工挣钱, 养家糊口, 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会造成低素质群体的扩大, 也违反了国家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
2. 教育中缺乏民主方式。
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中,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 很难做到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在教育孩子的实践过程中, 家长又缺乏科学的方法, 很多人不懂怎样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 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但同时, 又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抱有过高的期望, 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中国社会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保障机制。大学盲目扩招已造成各学历层次人才的实际贬值。也就是说,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3、流动儿童缺乏精神生活。
在流动儿童教育中, 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 往往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且很多流动儿童只有学习教科书, 他们甚至都没有任何课外书籍可读, 电影戏剧更是距离他们甚远。在这样的家庭中, 孩子很少有健康的娱乐活动, 精神生活相当贫乏, 甚至缺乏一个健康家庭中应该具有的亲情、温暖与家庭情趣。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之下,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存在着学习品质不高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学习品质, 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并且以学习为乐。学习品质高的学生自主、进取、坚韧、快乐, 有个性, 有激情, 有想象力, 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其实, 孩子不需要一定是第一名, 但他们一定要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兴趣、执着的目标追求, 等等。那么如何提高流动人口儿童的学习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二、培养自信心
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用尽全力地去与同僚竞争, 你其实更应该在乎的, 是你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基础较差, 往往比较自卑。我们要鼓励他们跟以前的自己比, 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心理学研究证明: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 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只要不断体验到成功、进步的快乐, 流动人口子女就能建立起自信心。学习中可以有很多机会表现和培养自信, 如在小组内以及全班同学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 敢于质疑其他同学的结论;对于不懂的问题绝不装懂, 还能及时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 就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学习品质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养合作意识
笔者曾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幸运的人, 他被上帝带去参观天堂与地狱的生活。他们先来到的是地狱, 他看见有一群人围着装肉汤的大锅, 但是人们看起来依然是营养不良, 充满了绝望与饥饿。再仔细一看就可以发现, 其实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比手臂还长的汤匙, 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口中。然后上帝又带这个人来到天堂, 这里如地狱一样也是一锅肉汤, 一群人, 而且他们也同样拿着长柄的汤匙, 但是这里的每个人不仅吃得饱而且还很快乐。这位参观者很迷惑, 为什么情况相同的两个地方, 结果却大不相同?原因就在于, 天堂里的人善于合作, 他们用长柄的汤匙互相喂食, 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足够的食物了。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中也要善于合作。在小组学习活动时, 我们发现组内成员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缺少合作与交流, 获得表现机会的只是少部分孩子, 所以我们要求:1、小组全体成员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对于活动中的疑难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2、在小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时 (如做实验) , 要通过全面的分工协作。这样一来, 对于那些因为学习有困难或内向害羞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 增加了表现机会, 也提高了合作意识。
四、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 篇3
关键词:误区;乐器;看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14-02
电子琴有着丰富的音色,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并且具有自动节奏、自动和弦等常规乐器所没有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舞厅、歌厅及音乐会上很受欢迎的乐器。
由于电子琴的上述特点,对于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们来说,很自然地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我国目前唯孩子兴趣为准则的众多儿童家长来说,为了使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有所进步,纷纷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电子琴。
有人学,就得有人教,于是乎,一时间各种类型的电子琴培训班遍及全国,众多的儿童投入到了电子琴的学习中。然而,这实实在在是儿童学习乐器的一大误区。何以下此结论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仅供儿童家长参考,不妥之处,请音乐界同行指正。
1儿童学习乐器,重在打基础
电子琴是新兴的电声乐器,它的型号、功能都不统一。随着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琴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很难固定为哪一种模式。乐器本身不定型,何能打好基础呢?
儿童学习电子琴,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能较熟练地操纵自己的琴并能演奏一些乐曲,但是,一旦换了别的琴却显得束手无策。其原因就是不同厂家、不同牌号的电子琴其功能、操作键不统一的缘故,特别是一些孩子学琴时用的琴档次较低,若遇到档次较高的琴就无法下手了。电子琴的发展速度较快,更高档的琴会不断被推出,用低档琴演奏惯了,如何能适应高档琴呢?琴童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电子琴可以像学钢琴等乐器那样为将来打基础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2电子琴没有定型的教材及教学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琴教材大都是根据钢琴或手风琴教材改编的,并不十分适合电子琴演奏。因为电子琴的触健既不同于钢琴,又不同于手风琴。钢琴的键子较硬,其声音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都与演奏者的触键方法有直接关系;手风琴键子的软硬虽然同电子琴差不多,但是手风琴声音的大小及音色除了演奏者手的控制外还要受风箱的制约。这两种乐器虽然同电子琴都属键盘乐器,但前者在触键方面是有很多学问的,每个练习曲都有所侧重,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某一个练习曲可能是针对手指、手背、手腕、肘、小臂、大臂等某一点而写的,需要学琴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和把握。通过对这些练习曲日复一日的练习,久而久之就有了正确的触键感,也就有了俗话说的“功夫”。而电子琴由于键子过软,而且力度、音色等不只在于手的控制,所以,虽然练习同样的曲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练功的目的。
琴童家长以为使用与钢琴、手风琴差不多的教材,学了电子琴就可以为将来学习钢琴、手风琴打基础,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学习了电子琴如果再想学钢琴或手风琴,除了能识谱外,触键的感觉几乎等于零,还得从头学起。
3科班学过电子琴的专业音乐教师甚少
由于电子琴是新兴乐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全国真正科班学过电子琴的寥寥无几。但为了迎合儿童学习电子琴的潮流,全国办起了难以计数的电子琴培训班。众多的培训班进一步掀起了儿童学习电子琴的热潮,热潮中又有更多的培训班办起来。在众多的办班者中,大部分是合格的。这些教师要么是电子琴方面的专家,要么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但也有相当多的办班者是为了赚钱。更有甚者,原本一些拉二胡的、吹管乐的、弹琵琶的,为了赚钱也办起了电子琴培训班。大概由于学电子琴的人太多,饥不择食的缘故吧,培训班竟大部分都门庭若市。
试想盲目随大流,让孩子参加电子琴培训班,后果不言而喻。
4琴童及家长盲目乐观
琴童及家长还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盲目乐观,孩子们学了一段电子琴后,能演奏几段简单的旋律,经电子琴自动节奏、自动和弦一渲染,听起来挺热闹,使琴童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弹得不错。家长则产生更大误解,以为孩子进步很快。大多数琴童家长可以说都是外行,他们听不出好坏,但喜欢比较。特别是喜欢与学习其它乐器的孩子比较。比如有两个孩子素质差不多,同时学习乐器,一个学习钢琴,一个学习电子琴,学完一段之后演奏同样的乐曲,电子琴由于许多自动功能介入,一般人听起来效果要比钢琴好。但是,在热闹的乐曲中,有多少成分是琴童自己演奏的呢?一般家长是不得而知了,其實很大一部分是乐器自身的电脑演奏的。
儿童刚开始学琴时并无主见,全在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目前出现的电子琴热,完全是由于一些人的错误引导造成的。希望家长同志们不要只顾孩子一时的兴趣,应引导自己的孩子步入学习音乐的正路。
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想否定电子琴这种乐器,更不想否定许多人培养儿童学习电子琴方面的功劳。应该说,电子琴是一种很优良的乐器,而且今后肯定还会有很大发展。这里只想说,电子琴不宜作为儿童学习乐器的入门乐器。孩子们在步入音乐殿堂时,不应把电子琴作为阶梯,至少可以说,有比它好得多的阶梯可供攀登,比如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这些乐器相对来说历史较长,经过无数次改进已基本完美。既有可供各个年龄段儿童学习的各种型号的琴,又有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乐器上奠定好基础,将来既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本门类的演奏家,也可向其它方面发展。以电子琴为例,只要具备钢琴或手风琴的基础,演奏一般电子琴乃至更高级、更复杂的电子合成器,只要认真熟悉它的各种功能及开关,稍微练习即可演奏得很好。目前许多优秀的电子琴演奏家大多是由钢琴或手风琴改行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学习上述乐器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选学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等,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学习管乐器。
总之,除了电子琴外,可供儿童学习的乐器很多,可以说,所有传统的常规乐器都可以学习。当然,具体到每个儿童,需要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乐器。
谈智残儿童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 篇4
录入时间:2004-11-1 15:36:00 阅读人次:506
李 欣
多年弱智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使我深切认识到,真正的体育教学,并非是从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开始的。而是从情感体验开始,从培养兴趣入手。
智残儿童因存在智力障碍。沟通存在困难,减少了对外界信息量的摄入途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枯燥的学习内容,如重复跑、队列队形等项目。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掌握知识慢等),所以对残疾儿童的兴趣培养尤为重要。
一、兴趣的特点
兴趣是一种带有一是特点的心理驱动力,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心理层次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的特点。
(1)多样性
残疾儿童的兴趣也是极为丰富的,如求知兴趣、活动兴趣、模仿兴趣、好奇兴趣等。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渠道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体育的直接动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2)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兴趣心理易激发也易转移,他会随时,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如果教法单一,讲解缺乏感染力。示范不优美,学生学习兴趣便会稍纵即逝。为此,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兴趣消退或转移的时机,及时变换数学形式,以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
二、学生兴趣的培养(1)注意课堂教学的兴趣性
在体育教学中,速度、耐力、力量和灵敏性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都是在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中进行练习,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练习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教法要灵活多样,避免学生厌烦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例如,在练习队列时,我把常规横队变成圆形、扇形,提高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腿部力量练习变成单腿“斗鸡”的小游戏或跳台阶比赛等。再如跑,学生普遍感到内容枯燥,如果把内容转换成不同形式,如控制能力的限速跑,提高学生感知能力的定时跑,以及追逐跑、跨步跑后退跑等,就可在具有激发兴趣的竞赛情境中提高了练习的效果。(2)多表扬少批评
学习过程中,更具学生自备的心理特点,开展多表扬少批评。常激励的方法。在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与相对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承认学生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体育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
不足问题是正常的,而作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弄清存在问题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成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技术动作产生兴趣和爱好往往是由于取得了某些进步或获得了成功,受到了表扬并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当学生对某一技术动作初步掌握或有了明显突破时,他的练习兴趣最浓,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没有进步,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兴趣自然也就没有了,因此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能力,增强责任心,掌握课堂学习情况,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重视信息反馈,做好评价总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有所收益有所提高的喜悦。
教学的艺术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使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自主的参与锻炼。
(完)
浅谈中国儿童钢琴学习的动机问题 篇5
为了学琴儿童能够“健康”学琴,我们首先要帮助家长在学琴问题上走出误区,而如何学琴,为什么目的学琴,在什么状态下学琴,则是我们首当其冲索要解决的问题。
一、儿童错误的学琴动机产生的原因
首先,学琴儿童家长过高的估计了学习钢琴能给孩子带来的作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很多孩子成为独生子女,这也导致大多数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强压式的钢琴学习,使艺术本身失去了意义。其次,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使其在将来的社会上更具竞争力,加之“钢琴热”现象的出现,使更多家长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跟风学琴的现象比比皆是。再者,就是家长本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学琴问题,但随着学琴时间的推移,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让很多家长产生不能放弃、一定要学好的心态。每天陪练、督促孩子练琴,反使孩子对学琴产生厌烦心理。
二、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学琴
首先,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将孩子的学琴看成是与他人竞争的一种手段。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能与孩子一起感受到学琴的乐趣、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有着宽广的音域、强大的表现力、极强的观赏性使其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艺术本身就能使人精神愉悦、心灵净化,因此学习钢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许多家长习惯用孩子是否有兴趣或是否努力来总结学琴的成果,简单粗暴的将孩子在学琴中出现的问题归结到这两点上。然而,影响孩子学琴积极性的因素并不止于此。如很多孩子对所弹得作品不理解,因而觉得枯燥无味。再如有的孩子确实对音乐缺少兴趣。亦或者受周围同伴的影响,因为别人的放弃而不想坚持等等,这些心理因素、社会性因素等多方面都在影响孩子们的钢琴学习。有的孩子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他们觉得学习钢琴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有的孩子喜欢钢琴流淌出的旋律,学习钢琴能让他们得到美得享受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琴动机的原因。家长想让孩子长期坚持学习钢琴,就要了解孩子学习是由哪些需要引起的,以此作为契合点,不断激励孩子,使孩子自发的产生学习钢琴的欲望和驱动力,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钢琴,正真做到快乐学琴。
三、如何帮孩子树立良好的学琴动机
如今,“低龄化”学琴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心智发育都不完全,因此很多家长会陪同孩子一起学琴、练琴,长时间的接触使家长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琴动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是教师无法挽回的。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学琴动机对孩子们在学琴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琴效果,如课后作品的完成度、钢琴考级的等级数,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一味的强调“现在练好琴对你以后有帮助”这种思想,都会使孩子对学习钢琴产生抵触心理。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孩子的个性、想法也最为清楚,家长应该分析孩子的各种需要,以不同的目标作为孩子学琴的诱因,激发孩子的学琴动机。如,有些孩子喜欢被鼓励、表扬,那么当他(她)主动练琴或弹奏很好的时候,家长就不应吝啬鼓励的话,对孩子的赞许使其对学习钢琴产生动力,也让他们产生满足感。再如,有些孩子的表现欲特别强,家长就应尽可能的给其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有客人做客,就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社区或学校有表演活动就鼓励其参加,在掌声与鼓励中,孩子会对学习钢琴产生更多的热情。
长期坚持学习钢琴并非易事,这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全,很容易对一件事产生厌烦心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对策,而不应该以强制性的语言对孩子施加压力。在激发孩子的学琴动机时,家长应该鼓励、赞许并理解孩子。当孩子在学琴时遇到困难,家长应肯定其之前的付出及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各种“大道理”埋怨、指责孩子。
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引路者,应正真从孩子的需要着手,不能好高骛远,与孩子一同制定孩子能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让孩子明确目标并鼓励其为之努力,从而使孩子们能对这些目标有所期待,激发他们的学琴动机。
摘要:当代,中国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钢琴这件事存在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过高估计对其智力和人格发展的作用,以及参与社会竞争等功利性认识。为保证健康科学的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必须重新树立正确学习钢琴的动机,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浅谈智障儿童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6
众所周知, 智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 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范围狭窄、单一、不稳定、不持久。所以, 把智障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尽可能地调动起来, 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只有实实在在的参与, 才有扎扎实实的知识获得。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与生俱来, 也不会自发产生,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长期激发、培养、发展和保持。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 简要谈谈在教学环节中如何激发、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课堂导入巧安排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 比较笼统、模糊, 易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并从中得到满足, 任何新颖的、形象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 课堂导入应该注意导语方式的灵活多样, 导语内容的生动活泼, 以及导语本身的新颖和谐。对智障学生, 宜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律动的形式导入新课,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开开心心地学, 有滋有味地学。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1.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音乐作品, 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音乐。
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大量适合主题的音乐、视频、图片丰富课堂。由于智障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在课堂中,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课件营造歌曲的情境, 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 使智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在讲授新课时, 要注重营造教学氛围, 例如, 在教授歌曲时,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 以学习《唐老伯有个小农场》为例, 这本是一首轻松欢快、受学生喜爱的儿歌, 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接触这首歌时并不能认读、理解歌词的含义, 若用传统教唱法进行灌输, 那么, 课堂就会变得枯燥, 失去了吸引力。因此, 在课堂中, 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唐老伯头饰和小鸡、小羊、小狗等动物课件,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歌曲。通过创设歌曲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情节演唱、表演。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记住歌词、熟悉旋律,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巧用律动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在跳跳动动中快乐学习。
音乐的教学离不开律动, 律动能更好地调动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 音乐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身体的运动, 引导学生把所听到的音乐用身体动作表达出来。例如, 《拍手游戏》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边感受音乐, 边做拍手、点头动作,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即兴表演, 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 又能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
3. 与众不同的欣赏课让学生动起来。
在设计欣赏律动《老师老师》时, 我指导学生闭目聆听, 让他们在音响中去感受体验音乐, 培养学生热爱并尊敬老师的情感。在音乐上加入拍打节奏, 以舞蹈动作编排成律动表演给学生看, 适当以歌词内容加以生活化, 鼓励学生随韵律再创造,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理解, 使他们喜欢, 学起来有积极性。
三、音乐游戏适时运用
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一环。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低年级学生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音乐游戏更适用。例如, 我设计的音乐鼓声游戏活动《走走、停》就深受学生的喜爱, 游戏的规则是:听到鼓声学生要走动起来, 但不能相互碰撞到;而当鼓声停下来时, 学生则需要停下来。若鼓声停下时学生仍在动, 则会被淘汰。通过这一游戏, 学生在走与停、不断调整自己与他人距离时, 就已达到锻炼反应能力的目的了。
四、教学内容合理选材
音乐活动要选材于旋律简单、活泼有趣的音乐, 学习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 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邮递马车》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从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入手, 编制了台阶式、递进式的活动目标及内容, 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这个舞蹈的亮点在于“过山洞”。虽然“过山洞”看似简单, 但刚开始时学生对这一形象的说法理解不透, 排练的时候部分学生又因注意力不太集中而找不到自己位置,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后来, 我调整了教学安排, 让能力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 通过一周的反复排练, 才终于让学生完美地完成“穿山洞”的动作。
五、常规教育有效融入
通过舞蹈《波罗乃兹》可开展队列训练和礼仪训练。但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规来编排教学。首先, 让学生回忆出操列队、午训列队、外出活动时的排队情况, 接着播放歌曲《波罗乃兹》, 让学生了解这首波兰舞曲步法, 让学生模仿, 体验它的节奏。体验完基本舞步后, 再加入队形、列队的转换, 完成整首舞曲的学习。
六、走出课堂, 感受音乐
让智障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学习, 是进行音乐熏陶的方式之一。例如, 在《春天》的音乐声中, 在听完歌曲后, 我带领学生走到户外, 看看春天美丽的景色, 让学生感受青青的小草、含苞待放的花朵等等。在创编律动时, 我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动物和花草, 模仿自然界中的小花、蝴蝶等等, 通过音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只要我们遵循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会使智障儿童音乐教学生动、有趣、有效。
摘要:当前, 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在国际上普遍受到重视, 但在我国却仍然比较薄弱, 提高对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力争与国际看齐是我国智障音乐教育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前所倡导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关键词:音乐,智障儿童,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 2006 (7) :92-93.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 篇7
一、认真备课,设计“激活”方案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维系学生兴趣的纽带,而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和把握。因此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力求掌握乐曲的整个背景和风格以及与乐曲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审美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分析和补充教材,教师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二、带着情感进课堂,施展“激活”手段
教师是学生的师长,作为教师应懂得和适应学生的种种好奇和模仿心理,缩短师生间距离,加速感情的交流与融洽。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愿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自己。那么音乐教师既要活泼大方,又要有慈母般的体贴与关爱,还要有慈父般的隐忍和大度。如果与学生建立了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音乐课。所以教师应该把“爱学生”的感情带进课堂。
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情绪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声音的魅力去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管是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的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例如教唱《红星歌》,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当精神饱满,演唱时要充满自信自豪,这样必然会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带动学生满怀豪情,引吭高歌。
三、创设情境,形成“激活”氛围
音乐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创设音乐情境。
1. 借助角色,创设情境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生动形象的,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道具等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的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在新授乐曲《大鹿》时,请三位学生分别戴上大鹿、兔子和猎人的头饰,随着音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以及身体语言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节。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从而用心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2. 借助多媒体,展现情境
现代化的多媒体以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特效深受师生青睐。学生会在现代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进入到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去。在欣赏《苗岭的早晨》时,教师可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象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情境之中——晨曦初露、山峦起伏、葱白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百鸟在欢唱,人们在欢歌曼舞,愉快的劳动。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进入了音乐情境之中,产生美感。
3. 借助语言,描绘情境
课堂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语言。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可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悲伤的音乐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的音乐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话语,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完整聆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和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情境后,必然会对音乐本身产生直接的感受而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不妨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词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情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情境教学的深化。
4. 借助形体,表现情境
以形体动作来表现情境,能将音乐形象具体化、生动化。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音乐情境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在学习《吹起羌笛跳锅庄》时,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羌笛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表现形式和羌族特色后,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舞蹈表现歌曲,让学生沉浸在热闹欢腾的场景之中。
5. 借助歌曲,渲染情境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情境之中,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比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声还要动人心弦。我在教唱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用声情并茂的录音范唱,唤醒孩子的爱,然后,在教师富有魅力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十分投入地唱起《可爱的家》,用动听悦耳的歌声表现对家的怀念,对宁静家庭生活的向往。
四、师生互动,增强“激活”力量
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多创造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我在设计学生感到乏味的乐理知识的教学时,采用了分组抢答、表演等比赛形式,营造了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中的大多数时间,我走进学生,既是导演,有序地带领学生们走进音乐的殿堂,又是演员,与学生们一起欢歌跳跃。我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与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课堂互动既有师生间的互动,也有学生间的互动。我们的教学形式不要单一,可以采用合唱、重唱、齐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在相互配合和互相评价中展现自我,在富有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学好歌曲,提高能力。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增强信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效果!
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音乐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我摸索出了一些教学路子:认真备课, 以情生情, 巧设情境, 师生互动。
关键词:激活,激情,情境,互动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著《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屠兰兰、罗迎春编著《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 篇8
一、幼儿教育及 《指南》解读
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任务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综观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政策, 从1952 年颁布的 《幼儿园暂行规程 ( 草案) 》, 直到2012 年9 月印发的 《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以下简称 《指南》) , 都将 “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良好的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任务。
2012 年颁布的 《指南》 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 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 通过提出3 - 6 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 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基本特点和规律,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保教, 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对3 ~ 4 岁、4 ~ 5 岁、5 ~ 6 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给出了合理期望, 提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原则: 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二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关注阶段性特征, 理解和尊重个别差异, 切忌用一把 “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基本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严禁 “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四是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其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像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二、幼儿教育异化现象
在实际幼儿教育中, 相当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却未真正贯彻落实《指南》, 一些违背幼儿心理、生理规律的教育行为大量存在, 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常被异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一) 教育内容异化。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 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 学前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启蒙性质。但是, 许多幼儿园, 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却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 把文化知识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譬如, 在拼音方面, 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拼读、书写; 在计算方面, 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 在汉字学习上, 要求幼儿会读、能写等等。这些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显然违背了 《指南》所说的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和阶梯式教育目标, 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异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 二) 教学形式异化。《指南》明确指出: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期的主要生活内容应该是 “游戏”, “学习”应该是伴随幼儿游戏过程自然发生的副产品。然而, 近年来的幼儿园教育为了追求学习效率, 逐渐演变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在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 教师讲、幼儿听; 教师做、幼儿看; 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教学形式异化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 极易使幼儿对入园和上学产生厌烦情绪。
( 三) 教育评价异化。当前, 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评估体系尚未形成。一些幼儿园评价幼儿教育成效的标准单一, 始终围绕幼儿知识接受的难度与数量, 通过 “字卡、字义、单词、拼音、笔顺、笔划”等评价指标来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多少, 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重视结果, 轻视过程。幼儿教育是否成功, 评价标准应看是否顾及幼儿的个性差异, 是否适应幼儿的阶梯型心理特点, 应具开放性, 而不宜以一刀切的标准来衡量。否则, 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三、教育异化原因分析
教育异化之所以会较大面积出现, 是社会、家庭、幼儿园交互影响的结果, 是社会观念、教学体制、经济因素交替作用的反映。
( 一) 家长的功利心理。中国实施计划生育, 独子化情况非常普遍, 导致父母把全部的爱都汇集于幼儿一身; 或者说, 幼儿寄托了太多的期待和希望,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观更是使家长热切期待子女成龙成凤。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 虽然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 但是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睿智和有个美好的前景, 因此,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广大父母信奉的名言。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 家长们不甘落后, 打着促进儿童发展的旗号, 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 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或不顾孩子的兴趣参加各种 “兴趣班”。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严重扭曲了儿童天性, 是幼儿教育异化的重要助推力。
( 二) 经济因素。很多幼儿园办园违背幼儿教育宗旨, 将盈利作为首要目的, 通过各种特长教育、特色教育来迎合家长功利心理, 以实现办学利益最大化。一些教育机构利用家长的急功近利心理, 巧立名目, 大肆宣扬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兴办越来越多的 “双语幼儿园”、 “艺术幼儿园” 等特色园和 “珠心算”、“阅读识字”等兴趣班, 不遵循幼儿认知规律, 对幼儿进行技能强化训练, 完全与 《指南》精神相悖。
( 三) 应试因素。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性的。但是, 一些小学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举行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 以成绩决定取舍和分班, 这就使家长下决心选择 “传道授业”的幼儿园或者要求幼儿园着重以讲授知识为主。在这种应试 “指挥棒”的指引下, “片面追求升学率”低龄化甚至延伸到幼儿园, 成为学前教育异化的主要动力。
( 四) 教师因素。由于学前教育机构日渐庞大, 办学主体日渐复杂, 对幼儿教师的招聘、管理、在职培训等不如单一的公办体系严谨, 导致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在民办园里, 一些专业训练不足的人也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 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解肤浅, 仅通过学校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就直接开始从教, 在缺少相应的教学实践锻炼的情况下, 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导致教学异化。
四、教育异化治理建议
幼儿教育异化是社会意识的综合性反映, 异化治理也应该多管齐下、标本兼顾。
( 一) 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一方面, 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其对家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均有很强的依赖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某种意义上,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效果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好坏。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以自身对教育立场的坚守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异化弊端。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幼儿教育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所影响。要积极组织和充分利用幼教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科学知识, 淡化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心态, 改变家长揠苗助长、违背幼儿身心规律的错误教育行为。
( 二) 强化政府督导。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当前幼儿教育异化与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管理不到位还是有关联的。学前教育事业要健康发展, 离不开政府 “督导”职能的落实。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 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要求幼儿阶段不是知识的灌输阶段, 学前教育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回归到游戏教学, 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智力、需要等为基础来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从源头上杜绝幼儿教育异化现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 使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比逐年提高。要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 对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做出客观评价;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 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要加强对民办园的督导, 引导民办园在办学宗旨、形式、内容等与 《指南》逐步接轨。
( 三) 加强舆论监督。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媒体单位的沟通合作, 通过舆论监督纠正幼儿学前教育异化现象, 防止幼儿教学扭曲儿童天性。广州得风气之先, 有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三大报业集团, 媒体受众广泛, 影响力巨大; 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资源也非常丰富, 居全国前列。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发动媒体对幼儿教育进行监督, 可通过设立报料热线、记者明察暗访、旁听家长会等形式对学前教育进行监督, 重点曝光高价园、特色班、超阶段训练等现象, 引导 《指南》精神在广州幼儿园教育得到全面贯彻, 保障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莫源秋、韦凌云.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教学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1.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3) .
【儿童学习乐器的误区——谈儿童学习电子琴】推荐阅读:
浅谈提高智障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09-27
儿童学习钢琴的益处06-28
儿童学习舞蹈的好处10-24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08-23
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07-06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05-10
浅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论文09-01
儿童钢琴学习06-13
儿童学习障碍08-25
儿童舞蹈学习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