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学习

2024-07-24

儿童语言学习(共12篇)

儿童语言学习 篇1

Shaanxi Jiaoyu·Gaojiao

2000年出版, 由Jean Stillwell Peccei (帕西) 独著, 由李宇明导读的《儿童语言》, 正如该书导读所言, “儿童语言学是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相关问题的科学”。“儿童语言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多学科、多方面。就目前发挥作用较多的领域来看, 其研究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语言学价值、心理学价值、人类学价值、教育学价值以及神经病理学价值”。本书用语言学的观点, 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用学等方面概括分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包括词义习得、句子结构、会话技巧以及发音等。下面作简要介绍。

全书正文12节, 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词汇和词义习得”, 分三节。

第一节, 开始说话。按照儿童语言的发展顺序首先介绍其早期词语习得。以Christian零到五岁的真实语料为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规律。Christian从零岁时的“哇哇大哭”到五岁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 语言究竟是如果发展的?这一过程是神奇的, 但是我们不能问孩子自己“你们是如何学习语言?”我们也忘记了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们所能做的是记录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资料, 然后分析特点, 寻求内在规律, 得出结论:“儿童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该过程中儿童所犯的错误是有规律的, 不是凌乱的, 是为建立语言规则系统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儿童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能理解几个单词, 并用身势语或者语调和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也就是从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发出他们第一个有意义的词语, 开始用语言进行交流, 所以本书研究的语言是从儿童一岁开始。

通过资料分析, 发现儿童早期习得的前50个词语具有以下特点:一、都是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二、绝大多数是表示事物的, 而且这些事物大都是他们可接触到的、比较小的 (shoe) 、能拿到的 (key) 、可移动的 (car) 或者有声响的 (clock) ;三、也包含表示动作 (give) 、修饰 (dirty) 以及交际词语 (bye-bye) 。这一阶段儿童习得词语等于成人语言范畴。

第二节, 寻找词义。儿童学习新词时, 有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两种现象。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超出成人语言的范围时, 是词义扩大;当使用范围小于成人语言的范畴时, 是词义缩小。词义扩大有三种类型:一是范畴性的, 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乙事物;二是推理性的, 即用表示甲事物的词来指称与之物理性质或功能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三是陈述性的, 如用表示事物的词来表示与之相关联的处所等。词汇习得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部分, 这一过程伴随人类始终。儿童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习得词典里的所有词汇, 但是在5岁以前, 儿童自己的词汇库里已经有成千上万个单词。1973年, Clark对父母记录的儿童的语言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发现尽管这些记录来自于不同的语言, 但得出同一结论:儿童早期语言均出现词义扩大现象。关于词义扩大现象, Clark指出:根据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儿童的词义扩大现象不大相同。但是这一分析太概括化, 不能清晰地解释所有的词义扩大现象。儿童的词义扩大通常是他们对周围世界感知的一种反映。这种词义扩大不仅仅是根据事物之间物理的相似性, 有时还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功能来扩大词义。

分析儿童早期词的意义时, 必须注意当儿童使一个词的使用范围不等于成人使用范围时, 我们并不知道当时儿童使用这个词时, 头脑里想的是什么。这也并不是说儿童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可能有其他如下原因:一、儿童知道该词, 但由于该词发音比较难。故有意回避该词, 而选择另外一个相似但发音较容易的词来代替;二、某个词临时记不起来, 会选择一个相关的词来代替;三、儿童把一个复杂的话语形式减缩为一个词, 或者用一个词去代替这个词所处的位置。

第三节, 构建词典。本节主要介绍儿童对动词和形容词的习得以及他们是如何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的。由于相近的动词之间差别非常细微, 如put和give, 儿童容易混用, 这一现象恰是儿童逐渐学习词与词之间微小区别的一个反映。1972年, Clark发现空间形容词比其他形容词更难习得。空间形容词指空间的延伸或者尺寸的扩大, 具有相对性, 只是在和其他物体比较时才表现出大、小或者高、低等, 因此, 空间形容词都有反义词。同年, Clark构建了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 (见表一) 。

表一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

高/矮宽/窄

大/小———→高/低———→深/浅

长/短厚/薄

三岁到四岁的儿童词库构建主要是区别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一年龄段的词语习得错误指出儿童已经开始观察或者验证自己母语的规则形式。儿童掌握一个新词, 就需要把这个词放在一定的词汇系统中, 要学习词语之间的意义联系, 这比孤立的学习一个词困难。儿童不断地在已有的词汇中加入新词, 建立词语之间的联系, 就逐渐构建起自己的词典。

第二部分“语法”习得, 分四节。

第四节, 组合句子。本节开始介绍儿童语法习得, 首先从组合句子开始。我们分析儿童所说的第一个句子时会从这个句子所包含的词、词义以及用途来分析。儿童在“独词”句阶段, 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 一个陈述, 甚至一句话, 表达的意思要比这个词的内容要复杂。两岁左右的儿童, 一旦在口语中掌握了前50个词, 就开始把“独词”组合在一起, 形成句子。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儿童的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 所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为“双词句”阶段。儿童句子出现的词都是必需的、能表达意义的词。这种词叫做实词 (content words) , 一般指人、物、行为、特性。通常情况下包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然, 偶尔他们也会遗漏这些词中的某些词。例如, 某一动作的执行者“人”, 但是当时的语境可以明确地显示这一执行者。同时, 我们还发现, 儿童所遗漏的词在语法上是必须的, 但并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 这种词叫做功能词 (function words) , 包括:冠词、介词、谓语动词、助动词。所以, 儿童早期的句子具有电报话语, 即简洁的特点。电报话语是Roger Brown 1976年提出的, 一直是描写儿童语言的最佳方式。然而如果我们用这一方式来描写儿童大脑内部的变化, 那将是一种误导。因为, 在电报中, 成人省略了功能词, 问题是成人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 但是儿童在“电报话语”阶段, 远不知道自己省略了什么。

虽然儿童在造句阶段通常会遗漏一些词, 但是, 他们句子中所用的词序跟成人句子中的词序相同。当孩子把英语作为母语习得时, 这一现象被广泛证明。在英语学习中, 词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Bill kicked Fred.和Fred kicked Bill.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词序是我们了解who kicked who的唯一方式。

1976年, Roger Brow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儿童“双词句”。发现不论儿童们所用的词序如何, 其语义关系都大致相同。虽然词序偶尔会因国家、地区、儿童的不同而不同。语义关系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施事———动作” (daddy kick) 、“动作——影响” (throw stick) 、“施事———影响” (me ball) 、“动作———处所” (sit chair) 、“实体———处所” (spoon tabel) 、“所有者———所有物” (daddy coat) 、“实体———特性” (Kitty big) 、“命名” (that cake) 、“重复” (more ball) 以及“否定” (no ball) 等十种类型。然而这种语义分析也不是万能的。例如我想让你关上窗户。我会用Close the window.或者I’m cold.两个句子来表达。用上面的语义关系分析这两个句子分别是“动作———影响”和“实体———特性。但是这种分析不能看出两个句子其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总之, 儿童两岁左右的时候, 开始构建句子。早期句子仅仅包含两个单词, 其特点是简洁, 犹如电报话语, 大多使用实词, 如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早期句子用两种方法来分析:一是语义关系;二是句子用途。

第五节, 造长句子。双词句阶段之后, 儿童的句子不断加长, 开始有了功能词, 但仍然具有“电报句”的一些特点。这些句子是把两个有关系的双词句合在一起构成的。这个阶段, 儿童已经不是完全按照语义来组合句子, 而是开始使用语法规则。把语义和语法区别开来的原因是这个阶段语义关系已经不能解释英语语言工作的所有原理。对其他语言也是如此。如果儿童继续使用语义关系来组建句子的话, 这种语言发展是走不远的。儿童这个时期出现的错误, 都是主动建立语法规则的尝试。然而儿童如何构建这种抽象的规则系统一直是个未解的问题。

这一阶段儿童的语言与其说按年龄来划分, 不如按阶段 (stage) 来划分。因为正常的儿童在使用句子结构的时候, 可能会存在几个月的差别。在双词句阶段结尾之时, 孩子开始说出更多的三词句或者四词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句子产生了。然而, 并没有三词句阶段, 接下来, 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惊人。早期的三词句, 四词句仍然具有“电报句”的特点, 一些功能词依然被省略。动词通常缺少过去时或者第三人称结尾。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儿童开始使用一些介词、冠词了。句子也更加完整了。

双词句阶段之后, 儿童用两种方式扩展句子:其一, 儿童经常一连串说出三个句子。每一个句子都表达同样的意思。前两个句子合起来已经包含了所要表达意思的所有语义关系, 第三个句子把所有的语义关系合在一起;其二, 扩展已经存在的部分。

第六节, 否定与提问。本节讲述儿童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在英语中, 助动词的习得对英语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习得至关重要。

否定句的习得。要经过三个阶段。儿童一开始把否定词no或者not放在句首或者句尾;第二个阶段学会把否定词插入句中使用;到第三个阶段否定词前出现助动词, 但儿童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使用助动词do和与否定有关的其他规则。

在问句系统中, 儿童首先习得是非问句, 即一般疑问句。英语的是非问句, 助动词需要出现在句首。儿童一开始的是非问句不使用助动词, 随后才出现助动词。在特殊疑问句中, 儿童一开始就会把疑问词放在句首, where, what出现最早, 接着是why等特指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中的助动词与主语的倒装现象, 要比是非问句出现的晚。

第七节, 成为造词者。儿童在“电报句”阶段, 名词、动词常常没有词尾。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词汇在增加, 从两岁半开始, 儿童开始学习构建新词, 其方法有合成法、转化法、前缀、后缀等, 通过这几种方式逐渐习得构词法和构形法。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是通过这几种方式构建的。为了满足人们讲话的需求 (其实所有的语言都在变化) , 当新词被需要的时候, 人们会根据就近原则用现有的词来组建新词。两岁半的儿童已经具备这种构词能力, 而且相当具有创造性。这部分是因为儿童的词汇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 当儿童有表达愿望的时候, 想用那个词的时候, 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已经存在, 或者暂时忘记了所要用的词, 这个时候, 儿童就会创造一个新词。正因为如此, 就出现了后来的“过分概括”现象, 即把不规则形式改为规则形式。其实, 在双词句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注意动词的时态词尾和名词的复数词尾。“过分概括”这一现象绝不是模仿的结果。因为成人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这就证明了儿童语言习得不是被动地模仿, 而是主动探索建立规则的过程。儿童一旦构建了某一规则 (如动词的时态词尾) , 就会经常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逐渐意识到了不规则动词的变化, “过分概括”现象逐渐减少, 曾经所创造的“规则”动词也随之消失。

第三部分“儿向语言特点介绍”第八节。

第八节, 会话。本节主要介绍儿向语言的特点以及儿童会话技巧的发展。成人会话所谈论的话题一般都不是眼前所能看到的, 摸到的。他们所谈论的事件要么是已经发生, 要么是还没有发生的。在会话中, 他们经常使用代词, 说话速度快, 而且很少重复。那么, 成人在和儿童交流时, 所用的语言是否有改变, 如果改变, 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很多文化中, 父母、成人或者照顾儿童的人都会用一种不同于成人交流的语言和儿童交流, 这种语言被称为儿向语言。儿向语言一般具有音高较高、语调夸张、语速较慢、多停顿、吐字清晰、重复、重叠、较少使用代词、语句较短的特点。在会话过程中, 成人关心的是同儿童的交谈能否顺利进行, 较少指出儿童的错误, 即使指出, 也多是词汇错误。成人同儿童交谈的话题, 多是现时的或者现场的, 随着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 父母才开始同儿童交谈已经发生的或者未来要发生的事件, 即“抽象”事件或话题。一个成功的交流者, 不仅要懂得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 更重要的是懂得会话技巧。儿向语言对儿童发展影响很大。儿童就是通过儿向语言的引导来习得语言和会话技巧的。

第四部分“儿童语音习得”分两节。

第九节, 学习发音。本节介绍儿童语音习得。儿童早期发音通常会出现四种现象:其一, 词尾辅音省略 (deletion of final consonant) ;其二, 遇到辅音串时省略其中一个辅音 (cluster reduction) ;其三, 在连缀的辅音之间, 或者词尾插入元音, 或用元音代替音节辅音 (N, L, R) 形成“辅音———元音”或“辅音———元音———辅音———元音”的结构 (addition/substitution) ;其四, 在一些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中, 儿童通常会遗漏不重读的音节。这四种现象看起来是不同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的话, 就会发现这四种现象反映出一个普遍模式, 即:儿童早期语音习得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被称作儿童早期语音习得过程。此处需要阐明一个概念, 即:辅音音节。在英语中, 大多数音节包含一个元音, 但是偶尔辅音N和L能单独形成一个音节, 尤其当其处于词尾的时候。笔者在此把这类音节称为辅音音节。辅音R在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的一些变体中同样具有这种功能, 所以也被称为辅音音节。通常情况下, 对习得英语的儿童来说, 容易用元音去代替这些能独立成为音节的辅音。

第十节语音习得。本节继续介绍儿童的语音习得。在语音习得中, 儿童也用一个辅音代替另一辅音。这有多种情况:其一, 儿童倾向于用发音位置相同的塞音代替擦音, 而且用清塞音代替清擦音, 如用[t]代替[s], 用浊塞音代替浊擦音, 如用[d]代替[z];其二, 在成对的清浊塞音中, 如[b]/[p]、[d]/[t]、[g]/[k]等, 儿童倾向于在词的开头用浊塞音, 在词的末尾用清塞音;其三, 同化, 即用词的末尾的辅音, 同化词的开头的辅音:如将dog发成gog, 是词尾的g把词首的d同化为g, 这是全同化;再如将sam发成nam, 是词尾的m将词首的s同化为n, n是舌尖鼻音, m是双唇鼻音, 发音方法相同, 但发音部位不同, 这是半同化。

第五部分“调查儿童语言注意事项和研究儿童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主要流派”分两节。

第十一节, 探究儿童语言:计划。本节针对初接触本领域的学者, 或者学生十分有用。作者列举研究儿童语言应该注意的9个事项及18种可供具体参考的方法。

第十二节, 出发点:主要论点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节主要介绍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和流派或者方向。儿童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母语, 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行为主义者主张“后天说”, 用模仿和强化介绍儿童语言习得。乔姆斯基主张“先天说”把语言习得看作是儿童的积极创造, 并认为在人脑中有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皮亚杰主张“认知说”, 把儿童语言的发展归因为认知发展的带动。这些理论虽然各有价值, 但都难以对儿童语言习得作出完满的解释。本节最后提出了五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书“是为没有多少语言学知识、也不了解儿童语言学的‘生手’所写的入门书, 内容显得有些肤浅, 规律总结不够, 有些重要的儿童语言发展问题也未能涉及”, 但本书提供了诸多儿童语言习得的真实语料, 介绍了一些理论和流派, 为着手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理清了思路, 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全书正文十二节。前三节讲述词汇和词义习得;第四到七节讲述语法习得;第八节介绍儿向语言;第九节和第十节介绍儿童语音习得;最后两节介绍调查儿童语言要注意的事项和研究儿童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及其理论和流派。

纵观全书有三个重点, 两个不足。三个重点是:其一, 语料丰富真实, 能引起初学者兴趣, 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其二, 方法详实可操作, 为初涉本领域的学者打开一扇大门;其三, 面面俱到, 从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方面分析了儿童语言, 构建了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整体画面。两个不足为:其一, 本书题目为儿童语言, 但本书的语言研究却是从一岁儿童的语言开始的, 本书第一节明确指出, 儿童在一岁左右的时候, 似乎能理解几个词, 他们也开始用手势, 语调等和周围的人们在交流。那一岁之前呢?一岁之前儿童的手势语, 嘟囔, 嗷嗷乱叫是否叫语言呢?其二, 在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里面, 作者没有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儿童语言, 笔者认为是一大遗憾。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

儿童语言学习 篇2

 咸咸奶茶

1楼 我们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学习外语的时候,总是非常着急,孩子才刚刚接触英语没多久,就要求他们能说会读,认为他们不会说英语,就是学习没有效果。而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沉默期。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默期呢?母语的习得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最先学会的是“听话“,然后才学会说话、阅读和书写。英国教学法专家Palmer认为:“幼儿只有经过一个酝酿阶段以后才会说本族语。”这个酝酿阶段就是沉默期。在这个沉默期内外界的语言输入在儿童的头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潜意识,然后逐步唤醒大脑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儿童语言运用(理解和表达)的准备阶段。当这种准备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外界交际环境的作用下,儿童才开始理解和说出大量的话语。由此可见,儿童听话能力远远超过说话能力,说的能力来源于听的能力,说的技能的高低受到听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语言学习沉默期主要表现在:从听懂第一句话到会说第一句话有一个时间间隔;从听懂一句话到会说这句话也有一个时间间隔,后者在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表现得尤其明显。那么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是就是什么也没学会呢,其实这是有些爸爸妈妈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在语言学习的前期,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比如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在听和跟着老师的指令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语言输入过程,是语言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对语言沉默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度过语言学习沉默期 1.应尽可能的让孩子多接触英语,给他们一个语言输入的过程,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爸爸妈妈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听纯正的英语,习惯听原声带,注意听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这时候爸爸妈妈不用强迫孩子跟着念,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声音,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无意识的语言输入过程。听过很多遍之后,孩子有的时候会自然的跟着复述出来,那时候连爸爸妈妈自己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位

 2010-11-19 13:30

 回复

 咸咸奶茶妈妈就跟我讲,她在家给孩子放英文动画片的MP3音频剪辑,孩子在玩拼图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会放,反复放了很多次,结果孩子有一天就突然说出了好几句里面的话,她还觉得很吃惊。其实这都是特别正常的现象。因为这就是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孩子学语言都是先听,然后才是模仿。而同时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同孩子一道大胆地做动作,画图、涂色、剪拼等,既是有效的学习,也是亲子之间亲切的交流。2.少些追问,批评,多些鼓励、多些关心。我们的爸爸妈妈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在学习问题上少批评最好不批评孩子,讽刺、打骂更是不可取的。家长千万不要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比。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基础、身体、爱好、特别是语言能力是不同的甚至是很不相同的,随便去比只会降低他的学习兴趣。还有,课本和录音带里都有“说说唱唱”等这一部分,它是孩子们喜欢而又好学好记的内容和形式,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常常在放学时还在高唱,可以说这是上课的延续,应当得到家长的赞许,但是不少家长忽略了它,往往急于追问“今天学什么啦”、“你学会了吗”等,马上会遏制孩子浓浓的兴趣;反之,如果家长欣赏地听孩子唱完后高兴地夸赞:“又学新歌啦,唱得真好”等,会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再有,大多数孩子都是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因而告诉家长说“会了”,但是当他在家时往往“不会”了,尤其是在沉默期,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课堂上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又是刚刚学习过、练习过的,离开老师和课堂当然就会不一样了,比如上课老师用英语问孩子,:what’s this?孩子的回答是this is an apple.这是一个全英文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其实当老师用英语问他,what’s this 的时候,孩子是能回答出来 this is an apple的,但是如果家长问他,今天你学什么了?由于孩子的总结归纳能力还比较弱,他就无法具体说清楚今天到底学了什么,所以就说不会。由于大多数孩子说不清楚,反而心里还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觉得自己可能真没学会。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讨厌英语,害怕英语。2楼 拿我们班的一个孩子来说,他年龄小一些,爸爸妈妈总担心他学习没效果,回家他也无法复述上课内容,可是当我打电话到他们家,让他来接电话,用英语跟他交流了上课的内容,他对答如流,他爸爸妈妈也很惊奇。其实有的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不会说,不愿意说,跟我们的引导方式和语言环境也是有关系的。只有随着孩

子学习的深入,我们的孩子逐渐建立起说英语的概念和自信,才

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所学语言有所反馈。所以对于在沉默期的孩子,家长要理解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批评指责他们。

三、向孩子学习,拜他为师,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认真学习的程度。同爸爸妈妈一道学,教奶奶学英语,都会使孩子们高兴,但是,家长要安排好时间,最好每天一刻钟,坚持下来、以表示认真和诚意才好。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潜能,从而能增强记忆效果,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反之,呆板、枯燥、紧张的学习,只能抑制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

四、培养孩子学习的坚持性、毅力和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尽管少儿英语的教学活动应当做到:生动、有趣、但是,所有的学习都必然含有它艰苦的一面,需要我们的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且让孩子长时间占用业余和游乐的时间,在晚上或周末甚至假日去上英语课,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毕竟是有一定困难的,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尤其是有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本身就会抵触,加上语言不通,就更加剧了孩子心理的恐惧。这样的孩子出现“沉默期”的时间会比较长,也许会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理由不想再上课。

这种时候家长应该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也能培养孩子做到做事有坚持性的良好性格。此外,教学中的竞赛活动、同学中的交往,考试等,我们的孩子常会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也常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事”,孩子到家后会埋怨、甚至难过,这在当今的独生子女中,更是少不了要发生的。这时,做为家长更需要对待,不但不要溺爱、护着孩子,更要把此事看作是教育和锻炼孩子性格的难得的好机会,看作是提高他们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的好时机。比如,因为当天上课时自己抢答慢了,或小组的“比分”落后,回家不高兴时,家长不能哄着他,而是要让他知道,“成与败”、“输与赢”是人生常有的事,不必“斤斤计较”。只要家长注意、并进行教育,孩子的情绪一定会很快转变的,一定能坚持努力学下去、学好。这就是毅力、意志力的培养,是个性的不断完善。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进了英语班以后,不但英语学习进步了,人也变得活泼、大胆、有坚持性了,有的由少语、内向变得开朗、合群了。这样的收获除了要有好的、适合儿童特点的教材和教学等以外,更要有家长们的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为了帮助我们的孩子尽快度过英语学习的沉默期,除了老师和学校要尽心尽力,我们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的英语学习能得早日渡过沉默

儿童学习品质解读 篇3

一、幼儿学习品质的定义

学习品质是指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行为、思想、认识、作风上所呈现出的综合特征。幼儿学习品质是幼儿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整个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幼儿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呈现的影响学习效能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等诸多要素。幼儿的学习不同于成人,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仅仅指幼儿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单一的文化继承活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引导对幼儿的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也是构成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学习品质内容的分体解读

1.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幼儿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状态。教师可以从幼儿学习中的主动意识、学习兴趣、坚持态度等方面,综合地评定幼儿的学习态度。并让幼儿通过与成人交往,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幼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学习有明确的意义。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着幼儿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来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探索发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认知世界的兴趣。同时学习中鼓励孩子大胆提问题,自由讨论自然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能大胆说出理由,进一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尊自信。在课堂游戏中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以丰富的想象扩展游戏,并想办法满足幼儿主动做事的愿望,让孩子承担小任务,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锻炼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2.想象力和创造力扶持幼儿的学习能力

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扶持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正处在学习成长的模仿阶段,模仿力极强,模仿就其实质上是无意识的机械性的行为,是盲目的不自觉的现象。它虽然是幼儿学习新事物的有效学习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自我想象自我创新的能力。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幼儿的想象力能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开创新的思辨能力,教师和家长们千万不要在教育中过分注重模仿和盲从,使幼儿丧失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如果不注意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之慢慢枯萎消失,就很难再恢复。因此,要保持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一定要加强管理,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持续保持对周围事物童真的想象,让幼儿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之中。

3.科学的学习方法塑造幼儿的学习行为

幼儿学习行为的培养体现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幼儿学习起来轻松愉快、事半功倍。幼儿教师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观察、实践和合作。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世界的,外界事物在他们眼里首先是形状、色彩和声音,观察比较是幼儿最常用的学习行为,教师应指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辨别事物的差异,通过比较和鉴别来进一步加深对差异的记忆印象,让幼儿学会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异同,进一步掌握事物的规律和特征。好动是幼儿一个显著的特点,幼儿非常愿意摆弄物体进行亲身的操作体验,这有助于他们真正理解事物,达到记忆,并对事物真正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这种学习价值非常高,教师应高度重视,积极创造各种环境让孩子参与体验。家长也应大胆放开,让孩子自己去摸、触、舔、闻、嗅,通过亲身经验、实际操作来直接感知世界。此外,教师要充分重视幼儿同伙伴之间的合作,通过儿童和同龄伙伴之间的言语交流、相互帮助、动作游戏等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幼儿之间的相互观察和模仿,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也影响着幼儿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4.循序渐进形成幼儿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可塑性极强,自控能力较差,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使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有时候幼儿不专心听,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书写,边写边玩,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这一意识,形成幼儿自觉的稳定的行动。

三、结语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不变的培养和家园一致的协调配合。学习品质具有持续性、长久性和创造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具备优秀的学习品质能使一个人受益无穷。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教育 篇4

1. 从一岁左右开始说话, 进入单词句阶段。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儿童用一个单词表示的意思往往是成人需要一个句子才能表达的内容。这些单词能逐步表示儿童的愿望或观察到的事物, 并且随着不同的情景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 比如:球球、抱抱等。这里的球球可能表示“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者“球球滚开了”。

2. 两岁进入双词句阶段。

这个阶段儿童说话的积极性高涨, 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 说话的词大量增加。这一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开始由双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如:妈妈抱抱。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比简单句明确, 但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结构不完整, 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所以也称为:电报句、双词句。

3. 五岁左右进入成人句阶段。

这时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基本完成, 虽然他们掌握的词汇数量还有限, 但基本的语法已经掌握, 已经能够分辨正确的表达方法和错误的表达方法, 能区别语句之间的关系。儿童对语言的运用已不限于表示眼前的事物, 已经能够谈论以前发生的事情, 也能谈论将要计划做的事情, 甚至可以谈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

上面几个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各个阶段是可以重叠发生的。从单词句到双词句, 最后发展到成人句阶段, 这个发展顺序是不变的, 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基础, 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儿童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这个发展过程有何奥秘呢?

二、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

每一个儿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可以习得人类语言。聋哑儿童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无法用口正常说话, 但经过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训练, 也会在脑子里播下人类语言的种子, 形成一系列人类的语言体系, 所以才可以用手语与人类正常交流。而猩猩即使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甚至进行最好的语言训练, 也还是无法发出人类语言的。这里我们想到鹦鹉, “鹦鹉学舌”就是说鹦鹉能模仿人类的说话, 但是鹦鹉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人类语言能够主动地把各种声音和意念无限地连接在一起, 这种无限的语言潜能在儿童身上就存在。

蒙台梭利把儿童天生的语言潜能成为“语言的特殊机制”。她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语言, 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儿童在说话的时候, 既要涉及到单个词语的变化, 又要涉及到整个句式的结构变化, 等等。语言含有一定的规则, 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语言。但是儿童把复杂的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吸收和学习。如果我们对不同的发音进行观察, 就会发现有规律可循, 每个音都是通过相应的机制发出的。正是因为儿童有创造语言的机制, 所以, 无论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在儿童生活的相同阶段, 世界各地所有的正常儿童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是等同的。

另外, 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系统”类似于“语言机制”这个概念。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 是专门为学语言而设计的。乔姆斯基关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显然夸大了儿童先天的语言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他的观点。儿童获得语言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儿童获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 而是关于语言的一系列的规则。这一系列规则, 能够使儿童听懂他从未听过的话, 能够让儿童具有生成他从未听过的话语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机制, 但不是像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 而是一种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皮亚杰的创造语言机制还是皮亚杰的认知性的加工语言的能力, 我们会发现其中一条不变的规律:儿童是具有语言的发展潜能的。儿童先天的语言潜能从何而来?这里引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里面的观点。达尔文通过动物的交流方式和人类语言作比较而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人类语言的发展也随着自然进化和物种进化而发展进步。目前为止, 人类语言在所有语言体系中发展是最完备的。

总之, 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否认先天的因素, 包括儿童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也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儿童语言潜能是在认识和交际的环境中表达出来的。

三、儿童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外部环境

由于某种原因被弃在丛林中的孩子经过某种方式保留了生命, 这样的儿童的周围尽管有鸟兽的怪叫、淙淙的流水声和树木的婆娑声, 但他们仍然是哑巴。因为他们没有在唯一能刺激先天语言机制的人类语言环境中成长。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潜能, 在这种潜能的作用下, 儿童是从环境中自动地积极地吸收人类的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 随时辅导他们, 使他们不至于独自摸索、盲目前进。儿童语言是发展出来的, 但是不能听之任之, 而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和引导。

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中。从儿童语言交往来说, 儿童语言的发展也应当在认识世界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社会交往说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显然这是夸大了外部环境中交往的作用。但是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交往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这是没有质疑的。成人为儿童提供了较为适合的语言样板, 以便于儿童进行模仿和加工, 并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带动儿童的语言向前发展, 在与成人的语言交往中, 儿童也具有控制话题的主动权, 这种话语实际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所以既是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互动, 又是生活实践的相互作用。

社会交往说特别强调成人与儿童的交往, 我们也不容忽视儿童之间的交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同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 在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与儿童情感、逻辑等密切联系的语言体系。

总之, 儿童具有语言发展的潜能或创造语言的机制, 这种潜能或机制必须在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下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儿童语言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密切配合。

四、儿童学习语言是创造性的过程

我们观察每个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并且将他们在三岁之前那种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形记录下来。这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在学习历史的继承, 而学习的方式及成功的途径将决定整个人未来的生活。

我们在三岁以下幼儿身上所观察到的, 虽然总是属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奥秘, 以及人在这一年龄阶段所独具的才能和天赋, 但人若要在成年后仍然拥有这一财富, 就必须保持一种童稚的心。儿童的创造性与接触的环境有着本质的联系, 在相互影响和学习中, 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 并且他们放弃了自己独创经证实无用的语言, 而接受了社会化的语言。因为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 以及社会的不断重复的理解和更新中。因此, 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现象只是创造性学习, 而绝非全新的创造。

摘要: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自身遗传的作用, 慢慢学会语言。儿童期是语言的创造阶段。

儿童语言学习 篇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

最近,在孩子所在幼儿园老师的提醒下,我有幸读到这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书。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一口气将这篇指南读完了,然后在两周内,又反复读了好几遍。书的封面朴实无华,然而内容却震撼人心,在读的过程中我按书总给出的每一个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逐一的印证我的孩子是不是达到了要求,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按照书里面的建议去做,如果做了,效果究竟如何;如果没做,原因又是什么。通篇读完之后,心中产生了许多感悟,有庆幸,有遗憾,有恍然大悟。现将一些心得和体会记录如下。

《指南》将孩子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孩子为本,意味着要认识到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其未来发展,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它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孩子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书中有三点对我启示最大。

1、允许孩子犯错误

指南中写道“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其实,在初为人母的时候,我也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很多书中都强调了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不要过分包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尽量给他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比如说自己穿袜子、自己穿鞋、自己收拾玩具等等,我们自认为尽心尽力了,可是,孩子上了孩子园后一段时间后,老师与我们沟通,孩子的动手能力差,被包办太多……当时我真的很有挫败感,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仔细观察与思考,我发现,我们确实让他去做,但是我们是让他以我们的标准去做,让他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

有一次,孩子在吃提子,于是吭哧吭哧自己剥皮,手小,动作慢,半天吃不了一个。爸爸在一旁着急了“直接吃了不就行了,皮最后吐出来”。于是,孩子剥完一个后,再也不剥了,他丧失了剥提子的乐趣。孩子自己叠被子,把被子铺在地上,左一下右一下叠不到一起,我们在一旁看的那个着急啊,怎么能把被子放在地上呢?你不知道把被子放在地上会把被子弄脏吗?别叠了,不够麻烦的。于是,孩子的又一次尝试失败了。孩子兴致勃勃的拿水壶开始浇花,“哎呀,那个浇的太多了,会把花浇死的,哎呀,这盆要从叶子浇,直接从根浇不起作用啊”。于是,孩子放下水壶,跑了……

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做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怀有恶意故意犯错误,更多的是因为好动和好奇,他们是在用所有的感官来探索世界。很多事情,在成人眼中可能司空见惯,但在孩子眼中就是新鲜独特的,并努力想弄个明白。所以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孩子偏偏觉得很有趣。而每一次尝试,可能就是一次犯错;但每一次犯错,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大人往往都觉得孩子的有些尝试盲目可笑,你怎么会那么做呢,你这样做岂不是很麻烦吗?可是孩子阶段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作为家长,如果想促进孩子成长,不要要求孩子不犯错误,相反,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要自我需求成长。不要拿成人的标准去硬给孩子套。

2、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孩子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身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我国传承已久。

父母的言教有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恰如其分的教导,孩子不反感,还能听得进去。教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老是批评他,可能适得其反。第二是摸清脉络。父母要像医生诊病一样,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理清楚问题的发生、发展脉络,找对切入点,力争一句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急躁,有时候真的是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有一段时间,孩子提什么要求的时候常常很着急,我们稍微不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立马哭喊起来,而且要求还往往不合理。我们劝慰孩子,不要着急好好说,等孩子好好说了,我们又告诉他,他的要求我们不能答应,于是孩子一直哭个不停。一来二去,家长也急躁了起来,“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会好好说吗?你的要求不合理,不会答应你。”于是,孩子哭的更起劲了,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十分疲惫。后来,我发现,孩子那段时间脾气暴躁主要是和大人脾气急躁有关,是我们没有给他做一个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事情发生后,我们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的情绪也无法稳定下来。后来,当孩子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后,首先,我们一定控制情绪,不发火,让孩子先发泄完,再慢慢和他讲道理,同时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能同时教育他两个点。对于孩子来说,他能关注到的点只有一个,教育他不大声嚷嚷来表达自己是一个点,而他提的那个要求合理或不合理是另一个点,这是两个点。

比如说,他刚吃完晚饭,现在又要喝饼干,大声嚷嚷:“我要吃饼干,我要吃饼干……这个时候我想让他知道,如何正确去提要求,如何用合理的方式去提要求,那这个时候,饼干的事情我会先放一放,他多吃一次,少吃一次,可能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伤害,而且一次并不代表着会成为惯性。

我们不能过分期望孩子,让他好好说话的同时,又能接受我们拒绝他提出的要求,这样,他下次还会采用大声嚷嚷的方式。如果他这次用了正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不正确的要求的时候,或者不太恰当的一个要求的时候,作为家长,第一,要区分先教育他哪方面?比如说我要教育他的表达方式,这个时候对他的不太恰当的要求我们就放一放,一个一个来,我们教育孩子要一点点来,别着急。

身教胜于言传,大人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孩子,孩子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实际上就来自于大人对他们鼓励或者批评的态度,孩子们的行为取舍实际上是受家长的潜移默化影响的。所以我们更要注意身教的作用。比如:对老人要有尊敬的态度;对家人说话要温和;对孩子说话要诚实,平时生活中自己要大度,让孩子自然而然得学会尊重、宽容、理解他人。

此外,当我们为生活奔波劳累的时候,也该适当的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的辛酸,养家的劳累,生活的挫折和无奈,让孩子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对孩子的一生相当的受用。

3、孩子亲近自然

《指南》在科学方面对我的影响。首先,孩子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其次,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让孩子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孩子思维发展是以具体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自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现在城市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大自然了解的机会也很少,怎样才能给孩子提供一种亲近自然的机会呢?我们带孩子去郊外摘樱桃,摘草莓。当然,更亲近自然地机会是在较小范围内的活动,比如幼儿园的绿化带中、居住小区中都是很好的地方,特别是孩子班里还有美丽的生物角,真是孩子们观察自然的好去处。我们也尽量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了解自然,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资源。

同时我们也一点一滴的将爱护环境的概念渗入其中,比如告诉他水资源很宝贵,不能浪费,现在他开水龙头都开得很小,我们水开大了,他还会关小。有时候他走在路上,看见别人扔的垃圾,都会拾起来扔到垃圾桶。

《指南》里的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每一条都是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对家长来说,真的应该再早一些看到这本《指南》,才能尽早的改变自己不科学的理念,改进教育孩子的做法。《指南》里的这些教育建议,相当于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落实养育孩子的实践行为,做到了详细的指引。

人生童年有几回,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就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和一颗童心,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更加快乐的成长,希望他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2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或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真正体现《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这些强调过多字眼的意义。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其基本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在《指南》中,所有的领域目标都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如“科学探究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数学认知中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些目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拘泥于课堂中的“教与学”,而是鼓励教育者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然观察、生活活动来开展学习。寓学习于生活中。如:《指南》中提到“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总之,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3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从30多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教育引导幼儿,使幼儿有着独特的发展。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让孩子全面发展,不能局限在孩子的某一特长。尊重幼儿的发展个体差异,要因人施教,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在支持和推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孩子的特点不同,所以我们要实施的方法也不同,别人管用的方法我们借鉴,但是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实事求是,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幼儿的学习是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不断积累经验,鼓励幼儿多动手,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陪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乐于思考和创造,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和老师不能对幼儿进行过多的包办代替。

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给孩子一个安定愉快的情绪有利有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一个安定愉快的情绪,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行走,让孩子从小养成不怕吃苦,尊重别人,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适应社会的发长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听完各位老师对《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讲解,学到了不少知识,我相信通过本次科学育儿知识,我相信,通过本次科学育儿知识进万家,会有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培育幼儿的重要性,会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4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园领导专门抽时间分年龄阶段与我们共同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对幼儿的发展目标。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不管是教师指导书还是幼儿用书你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每本书中五大领域中健康领域放在首位,可想幼儿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指南》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了解到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领域中包含有三个子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而每个子领域下又包含有各种发展目标,每个年龄阶段的目标都不同,根据幼儿的年龄目标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就应该考虑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开展活动。

健康是幼儿成长的基础我们应该把握幼儿的健康发展,首先就应该保证幼儿的身心状况而身心状况中又包含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农村生长的孩子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带,他们的饮食不规律、教育方式死板对孩子的各方面不良好,通过学习后我们在与家长交谈时就可以运用《指南》中的相关知识向家长解释,让家长清楚幼儿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

其次了解幼儿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包含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幼儿动作的发展应该运用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发展他们的运动细胞,但在活动中应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幼儿的教育才能达到必然的效果。动作的发展中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进行的,目标中小小的数字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同,别看这些数字对大人没什么可是让幼儿达到某种程度,我们就应该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使其幼儿达到发展目标。

最后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含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的生活习惯是渐渐养成的,在生活中、教学中我们应教会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独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总之,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是你我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康是幼儿幸福的源泉,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激发幼儿对健康的兴趣,体验到健康成长的快乐,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提出了更细化、更明确的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下面我谈谈学习的一些体会: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充分阐述了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强调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经验、兴趣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差异,不能一刀切地评价孩子的发展等等内容。此部指南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与《纲要》里面的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相比,提出了更详细、更具体的目标。每个领域分为子领域、目标、子目标,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老师怎么教提出了要求。后面还提出教育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这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我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指南》的学习,对我们老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关注幼儿的健康,根据教育目标创设适合幼儿身体发展的游戏,让孩子体格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关心幼儿,热爱幼儿,平等对待和尊重幼儿。因为爱是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最基本的前提和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具有适合个体发展的机会,积极鼓励幼儿操作、探索和与人友好交往,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习了《指南》,老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育儿知识,让家长认识孩子发展的规律,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怎样做才是适合孩子发展的,也让家长意识到“小学化教学”“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新家长育儿理念,共同树立科学教育孩子的思想,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家园配合教育,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得到科学的发展。

有了《指南》,接下来我会更深入学习,以专业的知识、灵活的反应,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6

结合园本研修活动,再次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感触更深。指南细致周到的从家庭、幼儿园、社区出发,帮助了我们一线老师梳理了自己在园组织一日活动的要求及注意的细节。

以往幼儿教育总是以学习一些基本知识作为了重点,使得幼儿园教育总是不时的具有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指南》犹如指南针为迷茫的我们指明方向,在每个具体目标后提出了适宜的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指出了我们一日活动的注意点,有利于我们组织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对照指南我们了解自己所带年龄班的孩子哪方面发展适宜,哪方面是滞后的需要多加强引导的,哪方面是好的,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感触最深是观摩了中班组的一课三研《小小超市送货员》。一备课老师的目标制定的很宽泛,对已中班孩子来说快跑多少米比较适宜,所以一备时老师对具体目标没有明确,使得活动准备的场地距离布置的很短。在认真学习了指南提出的指标后,我们重新调整了目标,同时结合目标,重新布置场地等,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技能达到做大程度的练习。

抛砖引玉,在自己执教了小班组的一课三研活动《拖拉玩具来追我》,对小班孩子如何利用自制体育玩具进行集体教学,进一步思考了自制体育玩具如何玩,如何发展技能,发展怎样的技能,并在活动中技能得到做大程度练习,也明确了小班健康活动如何发展技能多样性。指南适宜的提出了以孩子的健康的重要。以往的纲要也提出了保护孩子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但指南更具体深入的提出了在园如何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指南在注重幼儿体能发展的同时,更注重了其他的资源的渗透。

指南体现了一日生活节课程的理念。如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事无巨细,指南从幼儿的生活学习各个环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让老师更关注、重视幼儿的保育工作。

指南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急,急于将故事、歌曲、数数等内容通过短短十几分钟统统教给孩子,当有些孩子没掌握时,老师便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分贝不由自主的提高了、脸色也越来越严肃,于是区角游戏变成了老师补差的场所,如此恶性循环,这些发展较慢的孩子便会对幼儿园和老师产生畏惧,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了幼儿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了解这个年龄斑孩子的发展水平,可能孩子的表述还不够完整,其他小朋友都会了只有他还不会,不要急,孩子就是孩子,当你的脚步快于孩子的脚步,孩子会跟不上来,要放慢脚步慢慢带领他,帮助她得到合理的发展。

指南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指南提出了应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有些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将家长对自己的的爱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自己对长辈对身边其他人的尊重。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孩子,去倾听他们的内心后,有立场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迎合家长和幼儿,而是积极和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同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作出立场适宜的回应。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受保护的权力,作为教师既是老师更是妈妈,只有从心里爱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在幼儿园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7

最近这段时间在网上学习《指南》,让我受益匪浅,《指南》从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以及影响孩子说的都很彻底,从各个方面都对老师的工作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也有很强的指向性,让我们年轻的老师知道如何从每个细节上去看待每个领域的教学问题,以及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学习《指南》让我学习到了幼师应该认清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学习《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指南》将幼儿的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有学习和发展目标、教学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说的很具体。使得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开展平时的工作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引导。

学习《指南》其实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幼儿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一个质量,未来孩子的发展好与坏,对于孩子的现在学习教育是很有影响的。学习了《指南》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重的是教学目的的达成、幼儿的参与度、掌握知识的学习程度等等。在学习了这次的《指南》后,我经常想,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我总感觉,在教学上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对孩子发展的延伸教育,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无形有形的影响孩子。现在学习了《指南》,让我更加明白,我们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指导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想,我应该要把《指南》的教育精神记在心里,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学习了《指南》能让我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挑战自己的教学思路,以更好的工作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8

近期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了学习,感触颇多。了解了《指南》对幼儿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正面回答了幼儿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家长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提出了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指出了各种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指导。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深深的遗憾:遗憾没有早点读到《指南》,没有早点领悟这一点。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

随着教育观日益深入人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家庭教育对幼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自身言行的影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全是大人,因此,他们接触的环境其实是一个成人的环境,而幼儿园的环境与家庭环境及教育毕竟不同,在这中间家长和老师就承担了桥梁作用。

《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为了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应关注幼儿的活动和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们做错了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们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在“语言”部分,《指南》建议成年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如: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作为家长,我以后会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好表率。)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同时建议成年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结合情景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要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

“车有两轮,鸟有双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指南》的'制定能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澄清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期望,对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儿童,因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纲要》精神。有了《指南》引领,家长和老师能够充分的沟通,共同树立对幼儿期望值正确的思想,以身作则,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更能使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的要求。另外,作为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来,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9

初拿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感觉只是薄薄的几页,心想无非就是讲儿童教育的一些泛泛之谈而已,没放在心上。但近日,仔细阅读之后,感觉此书虽只有寥寥数语,但短小精干、蹙金结绣,令人读后有醍醐灌顶之感,对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特别是更好的理解了西工大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安排,从而对未来的家庭教育有了新的方向和规划。真正起到了“指导幼儿阶段教育与发展”的作用。

与一般的幼儿教育书不同,该书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孩子的学习与发展重点又分为若干方面分别明确的阐述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孩子3-4岁、4-5岁、5-6岁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并且对每个阶段提出了合理期望以及教育小提示,帮助我们家长在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实施科学教育,让孩子度过快乐且有意义的童年。也让我们家长通过了解指南更好的理解了幼儿园每个阶段课程安排设置的用意和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配合做好家庭教育。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因此该书真可称为家庭教育的“红宝书”。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给予家长更好地指引,理解幼儿园各个阶段的教育意图,使家长能从家庭方面给予积极地配合;

3-6岁指南将孩子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与发展清晰明了的按照年龄段做了区分,同时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基本规律,进而提出教育的建议和发展目标。很多内容不是简单的概述和罗列,而是详细的描述,通过词语间的递进、关联关系,体现幼儿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课程阶段设置的用意,从而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例如,指南中提到关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3-4岁的目标是“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4-5岁的目标是“能自己穿脱”、5-6岁的目标是“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通过递进的词语关系,体现孩子对一项基本技能从初步学习、到掌握、再到熟练运用。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了目前小班教学中,老师设置的学习穿衣服、小朋友们互相帮助穿衣服、叠衣服等课程的设置,体会到西工大幼儿园在教学、生活上处处以指南为指导,真真实实的融会贯通落实指南精神。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教什么”,从而在家能积极配合“怎么教”,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和实现教学的意义。

二、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各个年龄阶段制定恰当、科学的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出现“盲目报班”、“攀比报班”、“揠苗助长”的情况;

指南通过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规律的介绍,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通过对该书的学习,让我们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孩子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避免揠苗助长的情况发生。我们这些年轻的父母缺乏幼儿知识,对孩子的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且隔代溺爱、保护多,期望过高,导致在教育上违背规律,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同时受周边因素影响,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随意性、虚荣性大造成“盲目报班”、“攀比报班”的情况。通过对指南学习,我了解了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调整心态,为孩子合理、科学的安排户外活动和文化生活。例如,指南中指出3-4岁的孩子对科学的探究要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为主,多接触大自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根据这一点,我决定调整以前的周末休闲去游乐场的方式,多带孩子去户外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去探究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学习的方法。

三、使家长时刻检查自身教育、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氛围。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的榜样和人生的老师。无论是从宏观的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还是小到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我都应该时刻自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任性,因为身边有双眼睛,在时刻注意我、并且复制我,因此孩子的成长也是我自身自省、完善、约束的一种新成长。同时也让我重新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以平和的态度接受孩子所犯的各种错误,同时通过所犯的错误情况,结合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南中提到要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并且说话时要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我经常无法耐心听孩子讲完话,并且说话时很少能认真的看着对方的眼睛。所以我要积极自省,从自身做起,改掉平时的随意任性以及不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综上几点体会,该书能指引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与幼儿园一起培养孩子,让孩子真正“快乐成长”的一本好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0

近阶段,在我园余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教师人员都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指南》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它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被禁锢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在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习

能力较强、性格开朗、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常常能做到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给他展现机会,让他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增强自信。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家长要使孩子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发挥他应有的才能。

在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学习

能力较强、性格开朗、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我们常常能做到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给他展现机会,让他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增强自信。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学习了指南后我觉得在教育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二、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有了《指南》,接下来我会更深入学习,以专业的知识、灵活的反应,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指南》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1

我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五大领域: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各领域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不可分割的。每个领域都有要按照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学习目标、发展建议两部分组成。

在健康领域方面,我们主要陪养幼儿在生活中能够自理,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每个年龄阶段都必须学会具备一些生活中的自理能力。结合专家的意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适当的教育方法。

在语言方面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倾听和表达,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也要具备阅读和书写能力,使我们的幼儿学会认真听,听懂语言,愿意与他人交流。我们要从不同的年龄段去观察我们的孩子,选择适当的图书给我们的孩子去阅读,多与我们的孩子交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幼儿的语言核心价值就在与交流和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幼儿的语言能力上课一发现幼儿就是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幼教者,我们应该给幼儿创始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并能积极的说。因此,在语言领域方面我的感触最深。以往我们上课一发现幼儿多说话就会让幼儿安静,总会觉得吵,控制了幼儿想说又不敢说。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明白,幼儿的语言不是高控制的交流过程的语言过程;不是被要求说一样的语言交往过程;不是无情境的设礼貌的交往过程。是认真倾听与,并积极的互动的语言交流过程。总之,在以后的语言教学方面,我应结合《指南》的这些建议,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不仅在语言、科学、艺术、社会都是一样的。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时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深深的遗憾:遗憾没有早点读到《指南》,没有早点领悟这一点。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另一个收获是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自己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要孩子学会倾听,老师自己要弯下腰,认真听孩子说话;要孩子诚实,老师也不能失信于孩子。

“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我们应该在《指南》的引领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2

近日,拿到了孩子幼儿园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看后颇受启发,也让我想到了教育孩子中的点滴过往。我的孩子属于这一学龄段中最小的孩子,心智发育较晚,对荣辱羞恶之事不太在乎,就拿最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来说,感觉孩子的自尊心明显增强,我告诉他:“妈妈要写篇文章来谈谈对你教育中的感想,然后交给老师。”小家伙立马说:“那一定要写我表现好的地方,让老师表扬我。”这时我惊喜的分现,原来孩子都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之前也是我错怪了孩子,以为他对这些事情无所谓,看来自己真的错了。在阅读《指南》之后,其中的内容解决了我个人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也给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下面就其内容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家庭和睦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家庭和睦,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就是指环境对人之影响。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家庭经常争吵,吓得家里小孩嚎啕大哭,小孩的性格渐渐变得沉默、孤僻、不会与人交流等等。这些争执执往往是家里成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如果家庭和睦,成员互爱,孩子内心也就温暖,阳光了。

二、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行为榜样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身为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家长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我生活周围就有真实的例子,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托给爷爷奶奶教管,爷爷是成天一句粗话做口头禅,我时常也听到这孩子嘴里说出这句粗话来,孩子其实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这是耳濡目染成为了习惯。但我们还可以看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一位父亲自己并不是爱读书的人,但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阅读的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就拿起一本书阅读起来,孩子在身边每天看着爸爸,慢慢的孩子也学着在同样的时间和爸爸一起看书。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从小培养孩子勤俭,守时、文明礼貌、勤恳、尊重长辈,爱护环境等美德,受益终身。

三、家长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锻炼孩子的勇气,使他们更独立、自信。让孩子在学习、生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从中获得成功,培养勇敢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会表现得自信,而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的考验。有时我们常听到孩子主动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做”这样的话,而家长仅仅为省事、怕耽误时间是或安危担忧,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慢慢培养出家里小皇帝,外面胆小鬼的性格,其实这样才是对孩子不利。平时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脸,收拾玩具等等,做完后就算做得不好也要马上表扬孩子,让他们内心得到被肯定,之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帮助完成。逐渐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做一个勇敢、坚强有毅力的孩子。

四、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我们对待孩子要抱以平常心,成才的标准是高情商而非高智商;幼儿孩子学习主要以多接触多感受为目的启蒙开发,强迫填压式的结果是思维钝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中小班认字识数多少多少,还那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达不到就认为孩子天分不行,不是学习的料。还有的家长幼儿小班就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学这学那,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家长看不出孩子学了个所以然,就预言孩子没有艺术天分或不用功,怒斥责备!这些往往给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孩子逐渐丧失自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从内心放弃去接触学习,真正的断送了孩子一生某方面的才能培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没有显现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发现。

总之,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用心呵护他的成长,不求汲汲于富贵,但求自食其力,不求建功立业,但求生命的过往中能平安幸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3

此次疫情期间,我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虽然此前已经阅读过,但好书不厌百回读,我又进行了通读、理解。《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个教学目标、87条教学建议。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其中教育建议部分对我的启示最大。

1、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对于小班幼儿刚进园的时候,由于环境陌生,又哭又闹,不哭的孩子已跟着哭了,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指南》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这样就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对这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产生好感,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例如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交流,我们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将其放大化,让孩子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

2、怎样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小班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不管什么东西都想摸。所以经常犯错误,《指南》给我们的建议是: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历声斥责,更不能打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3、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全班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做横向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准用“像不像”、“好不好”等评价幼儿的作品,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独创性。

4、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特点,我们班的家长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写多少数字。我们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以家长为中心,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强加于幼儿学习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内容。孩子应该有嬉笑游乐的快乐童年,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童年负责,也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负责。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体会,在工作中,我会理论联系实际。我想,我们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天真、快乐、游戏的童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4

大家晚上好。受邱老师的委托,让我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心得与感受,我很荣幸。这部《指南》是中国教育部于20xx年10月15日发布的,总共有两万多字。据网上报道,《指南》的制定开始于20xx年,专家组分析比较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内容,用几年时间广泛征求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正式文本出台前,指南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想,这份《指南》应该是集合了学前教育专家、育儿专家、社会学专家、儿科医学专家、资深幼儿园老师、家长还有孩子的集体智慧,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殷切期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指南》内容。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这是《指南》中艺术领域开篇的一句话。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去呵护“那颗美丽的种子”,都希望他绽放最艳丽的花朵,于是,我们给予了孩子自认为“最精心的呵护”、“最全面的培养”,但这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吗?

有一些家长经常会夸自己的孩子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以为是很了不起了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现在,有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那些所谓的会背的唐诗宋词、ABCD,将不再是孩子“能干、真棒”的标志。《指南》里列举了很多实用的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非常值得一读。与我们的实际做法对照一下,能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我对几条我认为值得提倡的建议,谈一下个人看法:

例如:

1、建议:外出时提醒幼儿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在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需要家长们提起万分的精神,如今,养儿不易,保护孩子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交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告诉孩子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我想基本上的家长多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家主要采取模拟情境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孩子在情境中愉快的记住了所要记住的内容也让孩子在模拟中真实体验遇到意外情况该如何应对。

2、建议: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严肃地告诉幼儿说谎是不对的。

这一点,我双手赞成。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没洗手想立刻吃到好吃的,撒谎说洗手了。被我发现后,我没有斥责他也没有打他。我面对他,让他看着我的眼睛,然后告诉他说:撒谎是世界上最最最可耻的行为,是坏人才做的事。晚上睡觉前又给他讲了“狼来了”的故事,给他讲了说谎的后果(被狼吃了)。至今,他一次也没有撒谎过。

3、建议: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带孩子去室内游乐园,或者是超市内的游乐场所。那种封闭的环境,空气质量并不好,清洁卫生工作也做的很不到位,疾病的传播很难避免。所以,我认为多带孩子去公园,去野餐、去采摘、去春游、去农村体验生活,多接触大自然,多呼吸有氧空气,多感受自由自在,比什么都强。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从这些教育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幼儿的教育注重在生活中去渗透。无论是数学,还是语言文字。比如:我经常和孩子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等,到超市时,让孩子认认商品的价签;看天气预报时,告诉孩子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看时间时,告诉孩子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吃饭时,在给桌子上的每个碗配上勺子时,让孩子发现碗和勺多少的不同。吃水果时,让孩子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哪个少。家里来客人时,有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问问孩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带孩子散步时,我也经常让孩子读读广告上的字,以提高他的认字能力。

还有一些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每一个都很详细、具体,与其说《指南》是是写给教育者的,不如说更多的是写给家长的,因为教育决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真正有效的教育更需要家园携手,合作共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但往往我们不懂得专业的幼儿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经验、传统做法、或是一些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更多时间是在摸索,《指南》中的每一方面、每一条建议都是非常具体,详细的,对于我们这些不够专业的家长来说,可操作性非常强,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与发展目标”清晰的了解到孩子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可以按照每个阶段的“教育建议”来辅导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给到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培养。

对家长来说,真的应该再早一些看到并学习这本《指南》,才能尽早的改变自己不科学的理念,改进教育孩子的做法。之前我还跟邱老师说,学习了《指南》我都不好意思说了,自己的教育和《指南》相距甚远,做得太不够。《指南》里的这些教育建议(而不是硬性规定),相当于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落实养育孩子的实践行为,做了详细的指引。

虽然,我的孩子离指南的目标和建议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在《指南》的指引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会日益向着明亮那方远行,也会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基础。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孩子的专业老师和家长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15

“指南”其中“指”有指向、指引之意,“南”有南方,方向含义,指南原意指向南方,可比喻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而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的诞生,像指南针为爱孩子、渴望教育好孩子的人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在大学时经常听老师提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它也只是浅显认知,真正接触学习并让自己感受到它的魅力还是19年初,刚刚进入新环境,就要作为教师带班,很是忧虑,一起搭班的是以为资历比较深的老师,很是明白我的感受,安慰我的同时交给我一本书,便是《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好好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是她给我的原话,之后自己无论在教学还是玩游戏,亦或是与幼儿相处中总会有意去思考这个阶段孩子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个游戏目的发展孩子哪方面的领域,这个孩子与人交往或语言能力如何......之后来到新教师培训课堂、再进入一幼,深切体会到了《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性。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指南》是《纲要》的具体与拓展

提及《指南》我们就会想到《纲要》,两者都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包括各领域内的内容发展要求与目标以及教育建议。但《指南》相对于《纲要》相比,更详细、更具体。其中的教育建议更给了我们一些合理化的可以实施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二、《指南》是教师及家长的方向盘

对于教师及家长来说,《指南》是方向盘,为我们指引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它在不同领域中给予目标与要求并赋予教育建议,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某一年龄阶段应达到的能力与水平,从而看到幼儿教育发展的可能性。

三、通过学习《指南》,我们要清楚:

1.幼儿园教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指南》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绘画教学中,很多时候往往注重幼儿绘画的技能。如怎样画一只蝴蝶、一只孔雀等等;而大大抹杀了幼儿对艺术想象力与创作表现能力。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培养,来替代千篇一律的“教课”。

2.《指南》不是衡量幼儿的尺子

刚接触到《指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将《指南》中所列举的各项一一与我班幼儿进行对照,看看孩子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不由自主的将《指南》当做一个衡量幼儿发展能力的标尺。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衡量幼儿,断定幼儿能力,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做一名研究性的教师,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明确幼儿发展方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从事幼教工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着国家的一直重视幼儿教育,也为指导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指引着方向。让从事幼教的我们更加的领会了《指南》的精神。《指南》和《纲要》相结合,都分为5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在每个领域中又细化,从三个年龄阶段进行划分,随后还有“教育建议”。

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明确,主要的价值取向清晰。所有领域的目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领域特有的价值,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教育建议“主要可分两大点,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因为各领域的知识性质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与会随之变化,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育学的效果。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

各领域的目标和要求都是我们每位老师必须掌握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理论转为实践,用心聆听幼儿的心声;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首先,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其次,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用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一直会看到这样的事例:XX老师,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你要有那个孩子那么聪明老师就省力”了。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去用合理地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最后,要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环境,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将“美”的事物都展现给我们孩子,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幼儿每天都有好心情。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金子”,这就看做老师的会不会去挖掘,这就要我们教师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挖掘的“手”,教师在挖掘之前首先要付出代价,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舒适、和谐、美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体会,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会我从细节观察幼儿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素质,才能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20xx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范文四

《指南》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它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了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直接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现在大多数的孩子被禁锢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用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幼儿,让幼儿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健康领域目标2中指出“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性格开朗、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老师常常能做到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能有意识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发挥他们应有的才能。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教育观、儿童观。

二、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交流。

在语言领域目标2中指出:“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比如在晨间谈话活动中给孩子一些自由谈论的时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他们的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三、注重身边的教育。

在社会领域解读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说教得多,幼儿往往被动地灌输一些社会性规则、意识或品质。社会活动取材应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在社会活动《参观水果店》的过程中,幼儿懂得要排队买水果,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店主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

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对知识感兴趣,目的是喜欢读书,目的是爱劳动,目的是爱艺术,目的是有一门自己喜欢的手艺,目的是会做人,道德不差,目的是有教养,有能力,有品位,目的是幸福的人生。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学习,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2

大家晚上好。受邱老师的委托,让我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心得与感受,我很荣幸。这部《指南》是中国教育部于20xx年10月15日发布的,总共有两万多字。据网上报道,《指南》的制定开始于20xx年,专家组分析比较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内容,用几年时间广泛征求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正式文本出台前,指南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想,这份《指南》应该是集合了学前教育专家、育儿专家、社会学专家、儿科医学专家、资深幼儿园老师、家长还有孩子的集体智慧,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殷切期望。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指南》内容。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这是《指南》中艺术领域开篇的一句话。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去呵护“那颗美丽的种子”,都希望他绽放最艳丽的花朵,于是,我们给予了孩子自认为“最精心的呵护”、“最全面的培养”,但这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吗?

有一些家长经常会夸自己的孩子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以为是很了不起了我也一直这样认为,现在,有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那些所谓的会背的唐诗宋词、ABCD,将不再是孩子“能干、真棒”的标志。《指南》里列举了很多实用的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非常值得一读。与我们的实际做法对照一下,能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我对几条我认为值得提倡的建议,谈一下个人看法:

例如:

1、建议:外出时提醒幼儿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在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需要家长们提起万分的精神,如今,养儿不易,保护孩子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交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告诉孩子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我想基本上的家长多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家主要采取模拟情境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孩子在情境中愉快的记住了所要记住的内容也让孩子在模拟中真实体验遇到意外情况该如何应对。

2、建议: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严肃地告诉幼儿说谎是不对的。

这一点,我双手赞成。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没洗手想立刻吃到好吃的,撒谎说洗手了。被我发现后,我没有斥责他也没有打他。我面对他,让他看着我的眼睛,然后告诉他说:撒谎是世界上最最最可耻的行为,是坏人才做的事。晚上睡觉前又给他讲了“狼来了”的故事,给他讲了说谎的后果(被狼吃了)。至今,他一次也没有撒谎过。

3、建议: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带孩子去室内游乐园,或者是超市内的游乐场所。那种封闭的环境,空气质量并不好,清洁卫生工作也做的很不到位,疾病的传播很难避免。所以,我认为多带孩子去公园,去野餐、去采摘、去春游、去农村体验生活,多接触大自然,多呼吸有氧空气,多感受自由自在,比什么都强。4、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从这些教育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幼儿的教育注重在生活中去渗透。无论是数学,还是语言文字。比如:我经常和孩子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等,到超市时,让孩子认认商品的价签;看天气预报时,告诉孩子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看时间时,告诉孩子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吃饭时,在给桌子上的每个碗配上勺子时,让孩子发现碗和勺多少的不同。吃水果时,让孩子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哪个少。家里来客人时,有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问问孩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带孩子散步时,我也经常让孩子读读广告上的字,以提高他的认字能力。

还有一些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每一个都很详细、具体,与其说《指南》是是写给教育者的,不如说更多的是写给家长的,因为教育决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真正有效的教育更需要家园携手,合作共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但往往我们不懂得专业的幼儿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经验、传统做法、或是一些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更多时间是在摸索,《指南》中的每一方面、每一条建议都是非常具体,详细的,对于我们这些不够专业的家长来说,可操作性非常强,不仅可以通过“学习与发展目标”清晰的了解到孩子每一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更可以按照每个阶段的“教育建议”来辅导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给到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培养。

对家长来说,真的应该再早一些看到并学习这本《指南》,才能尽早的改变自己不科学的理念,改进教育孩子的做法。之前我还跟邱老师说,学习了《指南》我都不好意思说了,自己的教育和《指南》相距甚远,做得太不够。《指南》里的这些教育建议(而不是硬性规定),相当于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落实养育孩子的实践行为,做了详细的指引。

虽然,我的孩子离指南的目标和建议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在《指南》的指引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会日益向着明亮那方远行,也会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基础。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孩子的专业老师和家长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3

近日,拿到了孩子幼儿园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看后颇受启发,也让我想到了教育孩子中的点滴过往。我的孩子属于这一学龄段中最小的孩子,心智发育较晚,对荣辱羞恶之事不太在乎,就拿最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来说,感觉孩子的自尊心明显增强,我告诉他:“妈妈要写篇文章来谈谈对你教育中的感想,然后交给老师。”小家伙立马说:“那一定要写我表现好的地方,让老师表扬我。”这时我惊喜的分现,原来孩子都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之前也是我错怪了孩子,以为他对这些事情无所谓,看来自己真的错了。在阅读《指南》之后,其中的内容解决了我个人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也给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下面就其内容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家庭和睦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家庭和睦,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就是指环境对人之影响。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家庭经常争吵,吓得家里小孩嚎啕大哭,小孩的性格渐渐变得沉默、孤僻、不会与人交流等等。这些争执执往往是家里成员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如果家庭和睦,成员互爱,孩子内心也就温暖,阳光了。

二、家长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行为榜样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身为家长应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家长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我生活周围就有真实的例子,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托给爷爷奶奶教管,爷爷是成天一句粗话做口头禅,我时常也听到这孩子嘴里说出这句粗话来,孩子其实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这是耳濡目染成为了习惯。但我们还可以看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一位父亲自己并不是爱读书的人,但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阅读的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就拿起一本书阅读起来,孩子在身边每天看着爸爸,慢慢的孩子也学着在同样的时间和爸爸一起看书。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从小培养孩子勤俭,守时、文明礼貌、勤恳、尊重长辈,爱护环境等美德,受益终身。

三、家长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锻炼孩子的勇气,使他们更独立、自信。让孩子在学习、生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从中获得成功,培养勇敢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孩子就会表现得自信,而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的考验。有时我们常听到孩子主动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做”这样的话,而家长仅仅为省事、怕耽误时间是或安危担忧,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慢慢培养出家里小皇帝,外面胆小鬼的性格,其实这样才是对孩子不利。平时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脸,收拾玩具等等,做完后就算做得不好也要马上表扬孩子,让他们内心得到被肯定,之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帮助完成。逐渐养成孩子的独立性,做一个勇敢、坚强有毅力的孩子。

四、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我们对待孩子要抱以平常心,成才的标准是高情商而非高智商;幼儿孩子学习主要以多接触多感受为目的启蒙开发,强迫填压式的结果是思维钝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中小班认字识数多少多少,还那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达不到就认为孩子天分不行,不是学习的料。还有的家长幼儿小班就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学这学那,学习一段时间下来家长看不出孩子学了个所以然,就预言孩子没有艺术天分或不用功,怒斥责备!这些往往给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孩子逐渐丧失自信心,产生逆反心理从内心放弃去接触学习,真正的断送了孩子一生某方面的才能培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没有显现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没有发现。

总之,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用心呵护他的成长,不求汲汲于富贵,但求自食其力,不求建功立业,但求生命的过往中能平安幸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4

此次疫情期间,我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虽然此前已经阅读过,但好书不厌百回读,我又进行了通读、理解。《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11个子领域、32个教学目标、87条教学建议。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其中教育建议部分对我的启示最大。

1、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对于小班幼儿刚进园的时候,由于环境陌生,又哭又闹,不哭的孩子已跟着哭了,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指南》给我们的建议是: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这样就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对这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产生好感,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例如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交流,我们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发现幼儿的优点,将其放大化,让孩子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

2、怎样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小班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不管什么东西都想摸。所以经常犯错误,《指南》给我们的建议是: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历声斥责,更不能打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3、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全班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做横向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准用“像不像”、“好不好”等评价幼儿的作品,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独创性。

4、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是不是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特点,我们班的家长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孩子认识了多少字,会写多少数字。我们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以家长为中心,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体发育,强加于幼儿学习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内容。孩子应该有嬉笑游乐的快乐童年,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童年负责,也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负责。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体会,在工作中,我会理论联系实际。我想,我们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天真、快乐、游戏的童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通过学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

在没有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前,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即使知道有些教育方式不对,不能一味的说教,但找不到根本原因,老爱对着孩子发脾气,抱怨,知道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会让孩子更加任性,我行我素。然而文章中将每个领域分为目标和教育建议,这无疑是给我们做家长的教育路上的指明灯。教会我们怎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和促进孩子发展。

通过学习后,认识到孩子发展的每个领域都非常重要,但给我感触较深的就是健康和语言这两部分。因为健康是其他领域的基础和前提,而这里说到的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方面,还包含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那么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之外,就是要一家人和谐相处,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天空的颜色。让孩子在一个轻松而又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会让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愉悦。做任何事情也就有了积极和乐观的精神。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6岁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早期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孩子语言发展水平,丰富优质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语言发展,也促进其它领域能力的发展。所以就要培养孩子善于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应多鼓励孩子与其他人多交流,其次对于孩子的敢想、敢做、敢说能积极回应,让孩子对交谈方面感兴趣,从而提高语言发展水平。但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不能说脏话、粗话,家长们应做好榜样。孩子在表达自己意见时,家长们也应放低姿态,俯身并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每天抽空与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朗读儿歌诗词等,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只有让沉默的孩子想说、胆怯的孩子敢说、活泼的孩子能说、爱说的孩子会说。我想我们已经很成功的又迈进了一步。

社会、科学、艺术这三方面,从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几方面讲解了让孩子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说:经常问候父母、能主动做家务、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对待孩子提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多猜猜、多想想,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喜欢的东西;多做一些户外运动,通过一起观察大自然的动植物、季节变化等现象,鼓励孩子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在此同时,还应感受与欣赏自然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比如音乐、手工制品等、通过多看、多听、多学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重而道远。通过本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也会参照书中给的教育建议,取其精华,做到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倾听和交流,做孩子的榜样并正确引导,共同努力,一起改掉不好的习惯,等待蜕变。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潜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6

工作之余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学习,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原先只以为幼儿教育之切合《纲要》就能很完美了。而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现在,我就语言领域谈谈我的体会: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看了语言领域的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在此基础上,我为幼儿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如来园时和他们交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没有什么新闻说说。晨间活动时,今天你玩了些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课时更是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不怎么说话,或者说,说得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课的时候,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难得有匹黑马冒出来,让我欣喜一下。这让我很是郁闷。但仔细想来,问题总还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寻找,慢慢发现,再慢慢改变。能力强的孩子总是很能说,也表现很积极。那些知道却不愿意说的,我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从懒洋洋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共享。能力较差的孩子尽量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或把提问放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后面,让他们如小鹦鹉般跟着其他孩子学说。

在语言活动时,有时候让孩子们看着图说一句话,请一个孩子说了后,我不断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能不能说得更好听?这样也刺激大家一起动脑筋,说得更好。这一点我发现很有用,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用到。

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再比如在表现与创造中,《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议是

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候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这样的教育建议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孩子有创造的信心与兴趣,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

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7

最近这段时间在网上学习《指南》,让我受益匪浅,《指南》从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孩子,以及影响孩子说的都很彻底,从各个方面都对老师的工作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也有很强的指向性,让我们年轻的老师知道如何从每个细节上去看待每个领域的教学问题,以及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学习《指南》让我学习到了幼师应该认清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学习《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

《指南》将幼儿的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有学习和发展目标、教学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和发展目标针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说的很具体。使得我知道如何更好的开展平时的工作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引导。

学习《指南》其实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幼儿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一个质量,未来孩子的发展好与坏,对于孩子的现在学习教育是很有影响的。学习了《指南》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目标很多时候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重的是教学目的的达成、幼儿的参与度、掌握知识的学习程度等等。在学习了这次的《指南》后,我经常想,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我总感觉,在教学上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对孩子发展的延伸教育,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无形有形的影响孩子。现在学习了《指南》,让我更加明白,我们作为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指导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想,我应该要把《指南》的教育精神记在心里,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学习了《指南》能让我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挑战自己的教学思路,以更好的工作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8

通过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以幼儿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而且《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家长通过学习《指南》,观察自己的孩子,可从中发现了孩子的特点,从中找出孩子的不足,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通过学习《指南》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质量。

我家宝宝今年六周岁,在XX市西楼幼儿园大七班,名叫王梓赫,小名壮壮。

比起很多家长,我或许算是个不负责任的妈妈,我没有给壮壮报这样那样的早教班、辅导班、特长班之类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我是顺其自然的。就像是认字,我从来不强迫他非要认识多少字。除了上幼儿园之前在墙上帖了几张挂图一边认字一边认图外,只买了两本薄薄的认字书,一次只认几个字,不知不觉大概也能认了百十来个。其他的字都是来自各个方面的。

第一、故事书。

从上小班开始,我每天晚上都给壮壮读故事,要求壮壮坐在我腿上,和我一起看书,我一边读一边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看到哪儿,壮壮在听了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也认识了不少字;

第二、小班时学《弟子规》,每页要求认识四个字,都能认下来,没要求认识的,在学《弟子规》的时候,也认识了不少;中班学《三字经》也是如此;

第三、走到哪儿学到哪儿。

路上的广告牌、门牌,都是字。壮壮自己也有兴趣来认,错了的字妈妈就纠正,下次遇到再认,错了再纠正,不用几次甚至一次就知道是什么字了。有时候,带壮壮走到路口,往往有很多广告牌,壮壮就不自觉地念上面的字,很多的字连我都想不到壮壮竟然都认得。并没有统计壮壮现在能认多少个字,但儿童故事书上的字,大概能认识95%左右,甚至更多,现在自己读故事,绰绰有余。通过读故事看书,壮壮还经常自己编个故事讲给大人听,还会自己编个歌词来唱给我们听。壮壮的语言能力也得到老师的夸奖:这小子真能说,我都说不过他。

壮壮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个很害羞的小朋友,在路上遇到爸爸妈妈熟识的人,让其问阿姨好伯伯好之类的话是很难说出来的,甚至还会躲在爸爸妈妈身后不肯探出头来,甚至连说“老师好”都很困难。有一日,我去送壮壮上幼儿园,一路上都教导壮壮到了幼儿园之后,要对老师说:老师好。壮壮答应得好好的。到了幼儿园之后,我问壮壮知不知道要对老师说什么,在老师怀里的壮壮点点头,但就是不肯说出那三个字,老师也鼓励壮壮说出来。壮壮对老师说:等妈妈走了之后再说。我在教室门外,一会儿就听到老师说:壮壮说了,还害羞呢,脸都红了。我在教室外没有听见哦,可见壮壮的声音太小了,但还是有进步。通过学习《指南》之后,我就经常带壮壮和朋友、同事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和小朋友接触多了,体会到了交往的乐趣,面对大人慢慢也就不害羞了。而对现在的壮壮,我经常自问:这孩子现在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呢?看到谁都不怕,都能说上话。

老人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留着给孩子的,老人是不舍得吃一口的,我们做父母的往往是反对老人这样做。每次吃好东西之前,我都教育壮壮:好东西先给大人吃,分完了自己再吃。开始壮壮还不太懂,说多了,做多了也就知道了。壮壮有次在家吃水果,主动给长辈分了一圈,自己剩下一个小的,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壮壮说有个小哥哥都把大的分给了哥哥,自己留小的。这就是从《三字经》里学的“融四岁,能让梨”。

有很多次老师发了新的字卡,我找出以前的字卡,和壮壮一起认,有认错不熟悉的就多认几次。认完了之后我们做表演的游戏。就是包袱剪子锤,赢了的人找一张字卡让输了的人按照词意来表演一下,效果很不错哦。不知道你家的字卡都保存好了没?第二天,壮壮还想表演,我却换了游戏。依然是包袱剪子锤,赢了的人找一张字卡让输了的人造个句子。不管造句如何,符不符合逻辑都不要打击孩子,要鼓励孩子。后期,我出个字,让壮壮来组词。有时在送壮壮去幼儿园的路上,出个字,加上一笔或者减去一笔能够变成什么字。别说复杂的字,比如:乌——鸟,大——太、犬;木——本;日——田、目、白(其实日加一笔还可以变成其他很多字,找简单的来说);月——用;王——主、玉。等等,有很多这样的字。有时候说熟了,我还得费脑筋想:壮壮认识的字中都什么字加一笔或者减一笔可以变成其他的字呢。这样的游戏可以多样化,地点时间不受限制,总之,不管什么方式,一句话: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家长和孩子对自身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孩子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家长在其中也受益匪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9

“指南”其中“指”有指向、指引之意,“南”有南方,方向含义,指南原意指向南方,可比喻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而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的诞生,像指南针为爱孩子、渴望教育好孩子的人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在大学时经常听老师提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它也只是浅显认知,真正接触学习并让自己感受到它的魅力还是19年初,刚刚进入新环境,就要作为教师带班,很是忧虑,一起搭班的是以为资历比较深的老师,很是明白我的感受,安慰我的同时交给我一本书,便是《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好好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收获,这是她给我的原话,之后自己无论在教学还是玩游戏,亦或是与幼儿相处中总会有意去思考这个阶段孩子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个游戏目的发展孩子哪方面的领域,这个孩子与人交往或语言能力如何......之后来到新教师培训课堂、再进入一幼,深切体会到了《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性。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指南》是《纲要》的具体与拓展

提及《指南》我们就会想到《纲要》,两者都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包括各领域内的内容发展要求与目标以及教育建议。但《指南》相对于《纲要》相比,更详细、更具体。其中的教育建议更给了我们一些合理化的可以实施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二、《指南》是教师及家长的方向盘

对于教师及家长来说,《指南》是方向盘,为我们指引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它在不同领域中给予目标与要求并赋予教育建议,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某一年龄阶段应达到的能力与水平,从而看到幼儿教育发展的可能性。

三、通过学习《指南》,我们要清楚:

1.幼儿园教学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指南》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绘画教学中,很多时候往往注重幼儿绘画的技能。如怎样画一只蝴蝶、一只孔雀等等;而大大抹杀了幼儿对艺术想象力与创作表现能力。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更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培养,来替代千篇一律的“教课”。

2.《指南》不是衡量幼儿的尺子

刚接触到《指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将《指南》中所列举的各项一一与我班幼儿进行对照,看看孩子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不由自主的将《指南》当做一个衡量幼儿发展能力的标尺。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衡量幼儿,断定幼儿能力,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做一名研究性的教师,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明确幼儿发展方向。

总之《指南》带给我们很多,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指南》,充实自己理论知识,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0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或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它的核心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指南》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提倡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各种科学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材料,能让幼儿人人动手进行操作试验,观察试验结果,记录、表达、交流试验的过程,让幼儿体验试验的乐趣。真正体现《指南》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交流”这些强调过多字眼的意义。另外,我们还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也就是良好的精神环境,鼓励幼儿自信、大胆,敢于提出各种问题、敢于尝试不同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科学教育不应该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经验的过程,也是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其基本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的这一特性是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根本保证。在《指南》中,所有的领域目标都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如“科学探究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数学认知中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些目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拘泥于课堂中的“教与学”,而是鼓励教育者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然观察、生活活动来开展学习。寓学习于生活中。如:《指南》中提到“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这些都是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总之,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1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批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指南》这一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幼教改革方向的标志性文件,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狠抓内涵,确保基本,提高教师,指引家庭”。

《指南》和《纲要》一样,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南》相对于《纲要》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更详细、更具体。

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师的一些滞后或者理念落后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

在教学活动中同事们选择性地、挑重点地对《指南》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讨,让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的又一重要关于幼儿教育的内容。

一、回顾《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主要讲述了《纲要》制定的原因、目的、性质、任务、外部原则、内部原则及自身特点;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主要讲述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内容与要求(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与此同时,该领域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负载其中)、指导要点(点明该领域知识的主要特点,其教和学的主要特点;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主要讲述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原则、活动含义、基本原则、各方面的原则、教育活动目标、内容、形式、环境、一日生活、幼小衔接。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主要讲述了幼儿园教育的功能、主体、实施原则、主要内容等。

二、品读《指南》

1.社会现状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等到了三年级、10岁左右的年纪,孩子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写作业“老手”了。但是在生活习惯上,孩子们还是普遍滞后的,如“有一个小女孩都快5岁了,特别内向、懦弱,每天在幼儿园都尿裤子,尿完还不敢给老师说。课间活动,她几乎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感觉有些小朋友总是欺负她,经常看她脸上、胳膊上被抓得一道一道的。”再如“有个小男孩在幼儿园里从来不吃亏。看到别的小朋友拿有好吃的、好玩的,他伸手就去抢;别人如果不给,他张口就咬。“老师警告过,如果孩子再咬伤人,就要我们换幼儿园。在家里也真管教了呀,但是从来都没用。”等等。

2.《指南》学习

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象和误区,《指南》的建议非常清晰、具体、有指向性。它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它是在《纲要》的基础上,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细化,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促进学前教育科学,规范发展的需要,纠正小学化、超前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科学实施保育和教育的需要,对家长的科学育儿具有指导性作用。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语言的发展中词汇量迅速增长,已经能掌握各类词,逐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但有些孩子也会出现言语失常现象,在《指南》中,专家提示到: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我对《指南》中新增“学习品质领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们一线的老师,天天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说过“幼儿园教的知识都没用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那里还要教?”听来不服气之余,也觉得有那末几分道理。可是假如我们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爱好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延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类幼儿教育就是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平时还要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时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取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取得性情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情的种子,就会取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来认真地学习并根据《指南》与家长配合进行因材施教,因此,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们每个幼儿园老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2

仔细阅读了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有感触。该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对于幼儿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而细化的要求,并且对于每个方面三个年龄阶段也提供了具体的目标指引,家长读后,可以非常准确地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各大领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育可以促进目标的达成。例如:“健康”领域中,有“动作发展”这一内容,列举了三个发展目标,分别是“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且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下,又详细地例举了5-6岁这个年龄阶段“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能快跑25米左右”等内容,帮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发展目标,在看每个目标的时候,可以用笔在旁边进行批注,有的孩子能全部做到,就批上“合标”;有的部分能做到,就注上“部分合标”。全部读完,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就非常清晰地有一个轮廓了。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孩子的不足有哪些?通过阅读,家长心中的方向感愈加明晰,今后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更加准确了。我认为,这比盲目地让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爱孩子,就不能揠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怎样帮助孩子一步步到达那里,而所有这些,《指南》都能给家长非常有效的指导。

作为大班的孩子目前正处于5-6岁这个年龄阶段,家庭教育方面更应该从父母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幼儿很多学龄前常规的教育与家庭模式、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最初形成都是从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开始的,所以父母在这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指南》中的社会方面提出的“目标4关心尊重他人”中的教育建议方面,要求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这其实是对家长的要求,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又看到多少孩子能够主动做到这几点,说明我们家长本身在这些方面做的也是远远不够的。

由此可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是否是称职的老师,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是如何尽到责任的。那些眼里只有成绩,出了问题就往老师身上推的家长,实在是不称职的家长。关于如何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南》用朴实的语言,给父母指导与启示: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要求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诚实守信等等。我常常想,家长总是要求孩子这样做得好,那样要得第一,要孩子成为自己夸耀的资本;但却很少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优秀的父母,自己是否是孩子的骄傲。父母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是不是才更有资格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3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接触《指南》觉得与纲要是有很多相视点的,产生了与纲要一样的念头,可听了王老师的讲解让我彻头彻尾的明白《指南》与《纲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原来纲要是要对照相互补助学习,而《指南》是纲要的细化。正因为这一点我又对《指南》朋友进行了第二次的会面,也可以说真正的去翻阅。阅读之后才领悟到了那一句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指南》不仅仅是我们一线老师的,还是家长,全世界的《指南》它针对着全世界、老师以及家长。

我们深知教育绝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有效的教育必须依靠家园携手,合力共进。让我们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走进《指南》指引我们前进。

只有走进了指南你会马上发现它也是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也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同样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来划分,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一共有32个目标。其次还87条对我们而言非常有效的教育建议。

一、重视与实施的区别

现在的孩子都有丰厚的生活条件,在穿、吃、学习上样样都要攀比。就拿家长比较重视的领域来说;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科学。对于语言而言我就听到家长所言的有我给我家宝贝报了“小主持人”、“我是小明星”“口才训练班”“识字班”等等。另外的家长听后也会马上去给自己的孩子去报,从不问自己孩子喜欢吗?想学吗?觉得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去报会落后与他人。这样的现象对于大班的孩子会明显些,因为他们就要入小学,大家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面对上述的疑问我们也会去引导可我们的劝说他们只会敷衍而过,现在有了指南我们就可以直接的请他们去阅读,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在建议中也明确的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对于这一点我想是要反省的,现在的家长他们情愿花钱让孩子去玩,也不愿自己静下心来陪幼儿玩,与孩子沟通学习、游戏)我想这一点不仅对于家长是教育建议也是对于我对全世界人们的重大建议,真正让孩子体验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对于机械的记忆和过早识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在各个幼儿培训机构收费很贵,很受家长喜欢的科学探索也是我们的一个盲区。通过阅读指南我从头开始来反思,有可能家长的种种表现也是受老师的言语所致。老师在活动中也会比较喜欢能干的孩子,对于能干的孩子表现的机会会多很多,而对于不能干不易表达的孩子他们的表现会经常让老师遗忘。面对这样的现象父母会让孩子去学习各种兴趣班让他们有一个特长,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进行表现,有能干的一面。即使再贵再没有时间也会让他们去学。今天我在写这个读后感时也在反思我身为一线教师身上的点点滴滴不足之处。因为科学领域从科学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索能力。而在真正的实施过程我们并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作为一个观察者,而是指挥者,让他们去学就一定要去的角色。从今以后我们就会做一位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南应如何运用

就如王老师所说的觉不是教科学教育而是探教而是在兴趣上探教。通过学习指南发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它的特点,现在的家庭都非常的重视家教,他们会让幼儿提早的去接触一些文字,游戏。比较明显的就是现在小班的孩子他们都会看报纸了,有些活动用书对于他们这几个孩子真是小菜一碟。所以在运用《指南》时,是要融会贯通地理解,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指南中提供的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平时观察幼儿的参照。让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中去领悟小班、中班、大班中目标,虽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差与好的“标尺”但足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的去运用目标。

在教育建议中也是从每个领域出发,通过理解教育建议,更好的去认识目标,并让我们一线的老师更有自己的想法去组织、去引导、去实施。

通过阅读《指南》让我正确的了解3~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全部阅读完后其实我也有同感《指南》真是一场景时雨,不仅仅滋润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也是对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热潮的有力降温。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言的《指南》是价值导向,是行动纲领,不是筛查优劣的“标尺”,也不是统一训练的“清单”。所以我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沿着《指南》指引的方向挺近,就一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4

我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五大领域: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各领域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不可分割的。每个领域都有要按照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学习目标、发展建议两部分组成。

在健康领域方面,我们主要陪养幼儿在生活中能够自理,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每个年龄阶段都必须学会具备一些生活中的自理能力。结合专家的意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实施适当的教育方法。

在语言方面我们要让幼儿学会倾听和表达,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也要具备阅读和书写能力,使我们的幼儿学会认真听,听懂语言,愿意与他人交流。我们要从不同的年龄段去观察我们的孩子,选择适当的图书给我们的孩子去阅读,多与我们的孩子交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幼儿的语言核心价值就在与交流和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幼儿的语言能力上课一发现幼儿就是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幼教者,我们应该给幼儿创始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并能积极的说。因此,在语言领域方面我的感触最深。以往我们上课一发现幼儿多说话就会让幼儿安静,总会觉得吵,控制了幼儿想说又不敢说。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刻明白,幼儿的语言不是高控制的交流过程的语言过程;不是被要求说一样的语言交往过程;不是无情境的设礼貌的交往过程。是认真倾听与,并积极的互动的语言交流过程。总之,在以后的语言教学方面,我应结合《指南》的这些建议,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不仅在语言、科学、艺术、社会都是一样的。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时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深深的遗憾:遗憾没有早点读到《指南》,没有早点领悟这一点。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另一个收获是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自己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要孩子学会倾听,老师自己要弯下腰,认真听孩子说话;要孩子诚实,老师也不能失信于孩子。

“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最深的体会!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我们应该在《指南》的引领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15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园领导专门抽时间分年龄阶段与我们共同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对幼儿的发展目标。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不管是教师指导书还是幼儿用书你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每本书中五大领域中健康领域放在首位,可想幼儿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指南》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了解到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领域中包含有三个子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而每个子领域下又包含有各种发展目标,每个年龄阶段的目标都不同,根据幼儿的年龄目标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就应该考虑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开展活动。

健康是幼儿成长的基础我们应该把握幼儿的健康发展,首先就应该保证幼儿的身心状况而身心状况中又包含具有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农村生长的孩子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带,他们的饮食不规律、教育方式死板对孩子的各方面不良好,通过学习后我们在与家长交谈时就可以运用《指南》中的相关知识向家长解释,让家长清楚幼儿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

其次了解幼儿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包含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幼儿动作的发展应该运用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发展他们的运动细胞,但在活动中应将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幼儿的教育才能达到必然的效果。动作的发展中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进行的,目标中小小的数字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同,别看这些数字对大人没什么可是让幼儿达到某种程度,我们就应该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使其幼儿达到发展目标。

儿童语言学习 篇6

一、互动交流,鼓励儿童快乐表达

低年级学生爱表达、好表达,但有时在集体氛围下由于害羞不敢表达。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就能改变这种“紧张局面”。例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1 Im Liu Tao. 让一年级小朋友初步学习使用:Hello/Hi.Im…“打招呼并介绍自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课间时间将课桌向教室两边拉开,空出一块空间足够让班里的学生围成像同心圆的两个圆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让两个圆转起来,音乐声停,学生立即停下来和另一个圆的小朋友say“Hello”“Hi”并用Im…介绍自己,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不断变换交替与自己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小朋友。在如此活跃的气氛下所有的学生不是面面相觑单调呆板地在老师安排下进行的机械操练而是自由畅快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又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3 This is Miss Li,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This is…介绍他人,老师请学生家长各自将孩子父亲或母亲的电子照片通过QQ传给老师,老师将所有照片打乱,做成PPT伴随着音乐滚动播放,老师随机按暂停键,下面那位正看到自家照片的孩子必须立刻站起来进行简短介绍:Hello,Im….This is my mum./This is my dad. 照片继续滚动播放,这样的互动练习方式,小朋友们是非常热衷的,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暂停时看到的是谁的照片,大家都怀着好奇聚精会神地等待、 关注和倾听。

二、互动游戏,促进儿童主动参与

互动游戏“听声寻物”是为了学生巩固运用英语单词。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给予的提示音量的大小来判断所藏物品的距离远近,快速在周围同学之间找到事先藏好的物品。这样反复请不同学生参与寻找,学生心理上会感到适度紧张,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不仅巩固了单词还获得了乐趣。

而对于互动经典游戏“猜物”,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运用:Look and guess (看动作猜一猜)、Listen and guess(听声音猜一猜)、Smell and guess(闻一闻猜猜)、Taste and guess(尝一尝猜猜)、Touch and guess(摸一摸猜猜)等。

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4 Is this a teddy?主要学习了句型:Is this a…? 和四个物品单词:a teddy,a box,a bag,a puppy,此处教师就采用Touch and guess让学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物品的一角,再引导他们用Is this a…?猜一猜是什么物品。

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5 A cherry,please.中,为了练习五个动物类单词,则采用了Smell and guess、Listen and guess、Taste and guess,的形式,上讲台前闻一闻或者尝一尝、让学生听动物的叫声猜动物名称。

在教授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7 I can dance时,为了巩固几个包含动作的单词和词组(dance,sing,draw,cook等),则采用了Look and guess 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根据动作提示猜出动作名称。而在学习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上册Unit8 Put ton your coat时,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衣服展示模特,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模拟天气预报”,给模特增减更替衣物,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天气情况下适合穿戴的各类衣服。

三、互动表演,引导儿童快乐想象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下册Unit4 Whats that?经典互动游戏“快乐农场”,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他们和同伴进行互动表演。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笔者邀请学生分别扮演pig 小猪,lamp小羊,duck鸭子,cow母牛, dog小狗等,学生若能正确说出其中一种动物的英文名称,就可以扮演这种小动物,在“农场中央”(教室的中间)进行“动物狂欢节大游行”活动,小动物们可以在农场四周成群结队的散步,大家快乐地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小动物英文名称,即可扮演这种小动物,游行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可以继续选择扮演其它的小动物,多次角色扮演之后,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农场上的几个小动物英文名称。

还有在演唱歌曲或朗诵小韵文时,适时地鼓励学生给歌曲或小韵文时配上动作进行表演,可以引导他们快乐自由的想象。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下册Unit8 《Heres my bag》小韵文,引导学生用左右手配合表演,左手做手势“托起小书包”,右手指着书包, 边指嘴巴边唱“Heres my bag,look!”,唱到What can you see?时,则用两只手合拢变成一个“迷你望远镜”,唱到Two yo-yos and a book.时,将两只手分开,一只手做玩溜溜球动作,另一只手做手拿一本书,最后唱到Oh,no!And a yellow bee时,左手仍然做托起书包动作,另一只手做,一个小蜜蜂从包里飞出来的同时,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可以同桌俩face to face配上动作一起边唱边演一演。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互动表演这样的方式。所以大多数时候,笔者喜欢把创作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快乐想象。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一年级下册unit2歌曲《I am sorry》,unit4韵文《spring》,和unit5歌曲《Butterfly》等,当学生们按小组自编自导自演时,不仅思维更活跃,参与热情也更高,此时的表演,就不仅仅是一次老师组织的集体汇演,而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想象力展示!

一种儿童学习玩具 篇7

授权公告号:CN205121925U

授权公告日:2016.03.30

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地址:411105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西郊羊牯塘湘潭大学

发明人:傅燕翔;曹勇;余祥杰

走向儿童的智慧学习 篇8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 其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 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格的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接受性学习, 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一方面各种以学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似乎人们已经探寻到了学习的“真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却并没有减轻, 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 我们开始冷静地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既遵循学科的特性, 又关注儿童的本性, 让儿童快乐、主动、充满智慧地去学习呢?

所谓“智慧学习”, 就是具有智慧品质的学习。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他者的引领以及自身的努力, 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 自觉地观照思维活动, 生成并创造出自我学习智慧的过程, 其核心是发展成功智力, 培育带得走的成功学力。智慧学习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本我性等特征。儿童智慧学习除具有智慧学习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有儿童自身的特征, 如倡导和鼓励儿童使用想象审美的方式、直觉顿悟的方式、模拟迁移的方式学习等。

诚然要形成“智慧学习”的这些基本观念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使理念转化为行动。

一、压缩步距, 寻找“中间地带”, 注入智慧动力

1. 案例呈现:

“水桶难题”。进入“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复习, 教材以及配套的《补充习题》中安排的练习似乎并没有带给学生太大的挑战。这些中等偏上水平的练习对于班上的部分“尖子生”来说, 显得较为简单, 难以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某次家庭作业中有一道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题目:小兰家有两个不同的圆柱形水桶, 高都是40厘米, 大水桶内直径32厘米, 小水桶内直径是大水桶的43。用大水桶提6桶水可以把水缸装满, 用小水桶提8桶水能把水缸装满吗?为什么?小学生正处于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现象有一种天然的新鲜感、好奇心, 这类“陌生题”能唤起他们的“斗志”。

果不其然, 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遭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从第一次完成的情况来看, 结果很不理想。主要的错误类型有这样几种:一是计算错误。这部分学生虽然能理清解题思路, 但由于在求大、小水桶的容积时计算较繁琐, 导致出错;二是一部分学生想主动寻找一种较为简便的算法, 但由于没能正确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 导致错误。

2. 应对策略:

搭建“简易支架”。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让学生先采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题思路 (先分别算出大、小水桶的容积, 再分别求出提6桶大水桶水和8桶小水桶水的体积, 最后再作比较) 进行“二次”解答。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当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解答好了这道题后, “这道题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的探究要求已呼之欲出。

其实从第一次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些“亮点”, 比如某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过程如下: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 该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非常强。他先根据“小水桶内直径是大水桶的且高相等”求出小水桶和大水桶的容积比是9∶16, 再结合“水的总体积一定, 水桶的容积和桶数成反比例”的关系, 想到“大水桶与小水桶的桶数比是9∶16”, 最后用“份数”的方法算出用小水桶提桶才能把水缸装满。可以说以上这种解法带有明显的“陈氏”特色, 讲究“新颖”、“独特”。如果把这种解法推荐给其他学生, 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吗?如何既能摆脱繁琐的计算, 又能有效吸收“陈氏”解法中的“养分”, 找到一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解法呢?

笔者决定先对一般的算法进行改进, 这种方法尽管计算繁琐, 但思路比较清晰, 容易理解, 如果能教给学生灵活计算的方法, 不是可以“一举两得”了吗?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步骤, 然后稍作调整, 整理如下:

(1) 用大水桶提6桶水的体积→ (2) 小水桶的容积→ (3) 用小水桶提多少桶水能把水缸装满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上步骤, 试着列出综合算式。为了便于学生发现简算的方法, 把原先的除法算式改写成了分数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由于形式的改变, 学生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约分”, 学生轻而易举地算出了结果。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又对“陈氏”算法作了适当的“技术处理”。先引导学生根据“小水桶内直径是大水桶的”算出小水桶与大水桶底面积的比是32∶42, 进而联想到它们的容积比也是9∶16,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小水桶的容积看作“9”份, 大水桶的容积就占“16”份, 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用“份数”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处理, 既沟通了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 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使大多数学生在他们原有学习水平上得到了发展、提升。

3. 智慧感悟:

发现“中间地带”。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一直努力在寻找适合多数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其实要找到真正切合所有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没有最佳的学习方式, 只有最契合的学习方式, 即只存在最适合某一课堂、某一场景、某一个体的学习方式, 而如何选择与创生它们, 需要教师及教学科学研究者不断加以探索。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最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起点”, 在距最独特的方法、最科学的学习方式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帮助学生找到处于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中间地带”, 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飞跃、攀升, 不失为一条实现“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

智慧学习, 不是对教师引领的纯粹否定, 也不是对自我发现的无限肯定, 更不是教师引领与自我发现的简单叠加, 而是力求使两者走向相互渗透与相互融通, 并以多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态来丰富学习的内涵, 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消解套装, 刷新“经验系统”, 增强智慧动力

1. 案例呈现:

“直观图的尴尬”。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安排了一道练习题:有一个花坛, 高0.5米, 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 厚度是0.3米, 中间填满泥土。 (1) 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 (2) 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泥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教材还插入了一幅直观图。编写者试图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理解求“花坛里的泥土”相当于求底面边长是1.3-0.3×2=0.7 (米) , 高0.5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然而在实际教学时却很少有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算出底面边长是多少, 无奈之下笔者只好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并让学生上前指出从花坛的里面量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它与从外面量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它们相差几个0.3米的厚度。有了这样的精心铺垫, 大多数学生终于能正确解答了。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状况, 一方面可能跟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关, 另一方面直观图虽然比较真实、具体, 但无关信息也比较多, 并没有示意图那么简明, 更能突出数学本质。如果能让“四周砌有一定厚度地砖的花坛”这一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正确的表象, 那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生活经验的缺失, 还能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2. 应对策略:

丰富“身体生活”。一次散步途中, 笔者偶然发现某小区附近的街心花园中就有五六个类似上题中的花坛 (见图1) 。

如果能让学生到花坛边动手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 那么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了。

一次综合实践课上, 笔者领着全班学生走向街心花园, 选定了一个最大的花坛, 把学生聚拢到一起。问他们:“看到眼前的这个花坛, 你们能提几个与长方体 (正方体) 表面积、体积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在大家的互相启发下, “花坛的体积是多少”“花坛中间填满泥土, 需要多少立方米泥土”“花坛周围贴瓷砖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等问题顺利生成。“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至少应测量哪些数据呢?”笔者继续引导。有的学生说要测量出花坛上面大、小正方形的边长以及花坛的高, 也有的说要测量出花坛的底面边长、高以及四周瓷砖的宽度。为了加深学生对前述问题的理解, 笔者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案。明确好要求, 分发好卷尺后, 各组学生开始活动起来……

回到教室后, 笔者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花坛画在作业本上, 并标注上测量好的数据, 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三个数学问题。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 这次数学实践活动的效果不错。“四周砌有一定厚度地砖的花坛”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正确的印象。

接下来的数学课上, 又补充了两道数学问题: (1) 一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 在它的四个角上分别切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有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 长5.2分米, 宽3.2分米, 高3.6分米。玻璃厚1厘米, 这个鱼缸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让学生寻找这些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逐步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模式。实践表明,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方法和模式, 不仅可以优化问题解决的过程, 还可以达到会一题而明一路、通一类的效果, 更好地发挥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统摄指导作用。

3. 智慧感悟:

行走“窗外数学”。究竟哪种活动方式最有益于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其经验累积的途径、程度又有何不同呢?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 借助直观图、示意图理解题意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测量后再解决问题, 后者更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印象, 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比较、归纳, 逐步抽象出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模式, 则能使学生已具备的具体解题经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 从而进入庞大的默会知识的体系, 这也就达到了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高层次水平。可见, 用心观察 (看) 、动手实践 (做) 、比较归纳 (思) 的综合应用, 才是有效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最佳方式。当然, 对于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最佳”也有所不同。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来说, 由于这类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习时易受暗示, 需及时反馈, 解题时易接受常规方法, 空间观念较弱等。因此, 帮助这类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带领他们亲身实践, 在做中学, 不主张算法的多样化,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可;场独立型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学习时独立性较强, 对外界评价不敏感, 解题时常有独特想法, 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等, 引领这类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最佳方式则是给他们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 力求暴露并优化他们的思维过程, 最终形成一定的模式。

上述教学过程可以说满足了多种认知风格的学生的数学活动需求, 使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改变了自己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 促进了自身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适度改编, 开掘“立体功能”, 调整智慧动力

1. 案例呈现:“难与易的悖论”。“圆柱的体积”配套练习中, 有这样一道拓展题 (见图2) :

用图中的阴影部分恰好能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不知是编者疏忽, 还是想有意降低难度, 图中不仅标出了长方形铁皮的长度, 还标出了宽度。因此, 一般教师都是把它当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厘米, 求圆柱的容积”来处理的, 这样一来难度自然降低不少, 学生也乐得接受。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部分数学学习内容难度偏大, 因此, 教师不得不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难度的降低, 必然导致数学思维含量的减少, 一些值得深挖、深究的问题难以“浮出水面”、“落地生根”。上述拓展题的如此“简单化”的处理, 恰好暴露出这一问题。

2. 应对策略:

启动“深度改编”。事实上只要稍加观察, 我们就会发现上图中长方形铁皮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直径的4.14 (3.14+1) 倍, 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直径。如果我们只提供“长方形铁皮的长度”这一个数据, 学生同样能求出圆柱形水桶的容积。虽然这样一变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答题的难度, 一个班上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解答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这样的“拔高”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是大有裨益的。为了“抓两头、促中间”, 接下来的数学课上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先出示了一幅圆柱表面的展开图 (见图3) :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看从中能发现什么?一开始学生只能说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高是它底面直径的2倍”, 在笔者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又发现了“长方形铁皮的长是圆柱底面直径4.14 (3.14+1) 倍”。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不断聚焦问题, 不断放大隐藏在其中有价值的“成分”, 让学生逐渐养成用“放大镜”看问题的意识。

展开图中隐含的信息一一揭示出来了, 接下来就可以着手解决问题了。笔者提供给学生两个不同的条件 ( (1) 长方形铁皮的长是41.4厘米; (2) 长方形铁皮的宽是2分米) , 让他们从中选择一个条件算出圆柱形铁桶的容积。结果半数以上学生“勇敢”地选择了第一个条件, 正确算出了圆柱形铁桶的容积。

同样在“圆锥的体积”练习中, 也有一道这样的习题: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见图4) 。

判断下面的圆锥与哪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单位:cm)

编者在设计这道题时旨在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借助直观估计、计算验证, 让学生发现“如果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那么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就相等”这一规律。如果我们在教学时仅把目标定位于此, 那就未免太“浅显”、“短视”了。其实在学生找出与圆锥体积相等的是哪一个圆柱, 并进而发现有关规律后, 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_____的体积是_____的3倍、_____的体积是_____的9倍……这样的“挖井”训练能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融通“积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联系, 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 而是一个由许多知识综合而成的整体。从学生完成的情况看, 学生还是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的, 在思考“_____的体积是_____的3倍”这个问题时, 大多数学生都考虑到了所有的情况, 做出了五种不同的回答。

3. 智慧感悟:

增强“思维张力”。在一个单元、一册内容或者一整套教材学习结束后,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目标为“种子”, 向四面八方伸长出感触敏锐、收放自如的智慧触角, 使其具有立体的、无屏障的视野, 以便把握智慧生长点的最佳选择力, 攫取游走型智慧存在方式的最优生态。

上述案例中, 除了提供长方形铁皮的长和宽这两个条件让学生自由选择外, 还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任意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 进行创造性地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既定学习目标的实现, 往往还可以触发许许多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灵悟。

再比如, 在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 除了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系统复习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统整、建构所学的知识。有学生以“转化”这一数学思想为线索, 将“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改写、名数的互化, 各种运算的法则, “图形与几何”中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几种解决问题策略之间的联系 (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转化) 等整合到了一起,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豁然顿悟”之感。

当学生独立面对一个数学问题、一组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一个单元、一个系列数学问题时, 通过寻找“中间地带”、刷新“经验系统”、开掘“立体功能”等策略, 有助于学生形成极具个性、极富创意的智慧学习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儿童形成适合自己的智慧学习方式”, 正是为了还原儿童发展的自由和成长的无限可能;打破“大一统”, 创造适合的教育, 是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育人为本”的实践体现。

儿童语言学习 篇9

通过对不同儿童学习语言所采用的细微的不同方式方法, 我们进行对比,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典型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语言学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来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行为和语句语法。从而探索对于认知语言学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由乔治·雷可夫、郎奴·兰盖克以及马克·约翰逊创立的。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 以第二代体验哲学和认知科学为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一门比较年青的科学研究学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开始, 认知语言学是跨越语言学、系统学、人工智能等等传统学科的一门新型学科。由认知语言学基础上而产生了语言学天赋论, 该言论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根本, 同样, 对于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是认知能力的体现, 人类语言的形成、传播、学习、应用都是需要通过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加以解读的。

2.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探究认知语言学我们就必须抓住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原则, 这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在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必要条件。下面就认知语言学的几个主要的原则:

a.语义概念:主要是表明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与到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派的研究者认为一个表达性的语言它所传达的意义是用于激活人们在自身脑海中对于该语言意思或者物化的表达, 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方式、解释以及意义都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抽象的认识的具象化。这个原则所表达的就是语言或者词语与大脑的关系, 与世界的联系是间接性的, 以大脑为媒介。

b.句意与词义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认为, 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达能够只是用一个单纯的词能够解释的, 而是通过不能的词和意义的词组成的一个以自身对于世界认识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或者认识, 需要人们通过大脑检索不同词组组成一个句意进行一个完整符合意境的解释。

c.范围性。这个原则就是对于近义词或者一个表达同种意思句子的规范和归类。

二、用认知语言学解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

1.儿童词汇学习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语言, 对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开始于对于词汇的学习。很多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最开始是从“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类型的单音节的名词组开始的。从一岁开始进行一个词汇量的积累和汇聚, 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一般来说是先从名次开始积累和学习的, 然后再开始接触动词, 再然后就是动名词结合的短句, 最后就是一个连贯性的句,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儿童最开始学习的名词, 是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这些现实存在的人或者事情。然后儿童慢慢在生活中的不断积累和接触, 对于词句进行不断的纠正。

2.句式的组成与认知语言学

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对于句子的学习, 犹如我们前面提到的, 他最开始学习的是名词, 所以儿童在进行句子组合的学习最开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主宾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比如说, 在小孩学会了“我”和“吃”、“饭”这两个简单词语后, 他们在生活中经过对于大人的模仿, 得出, 他们饿了就要说这两个字。成人饿了就会说“我饿了”, “我要吃饭”, “我饿了, 想吃饭了”, 但是在儿童最初的句式结构中就会是“我吃”“, 我饭”, “吃饭”等等一些简单的结构。随着, 对于周围语言环境的不断熟悉和学习, 以及成人对于儿童说话的教学和纠正, 他们就开始不断积累和掌握一些很复杂的句式。慢慢的他们就对于自己饿了要吃饭, 就用了一些复杂的但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句式, “哎呀, 我饿了, 要吃饭”, “快呀, 我要吃饭, 很饿”等等一些句式。随着句式参照的越来越多, 他们学习的就越来越多, 就会有更多的句式表达。

3.互动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儿童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很早就认识到了互动学习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与儿童的互动在儿童的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 我们会发现儿童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非常专注, 能够通过动画片学习到很多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 因为, 动画片有一个对孩子潜意识的沟通作用, 能够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与动画片互动, 形成一个互动学习的局面。

三、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在我们的儿童早期语言学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作用, 对于我们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有一个比完善的解释和理解。所以, 加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儿童早期语言学的方式方法, 帮助我们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也是遵循了认知语言学的规律。

摘要:现阶段我们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但是我们将认知语言学应用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研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这个问题症结的关键在于是没有对于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进行结合的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本文笔者就是结合认知语言学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特点与儿童早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儿童本身的行为特点和思维特点的具体特征相结合, 探究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通过对于将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究, 为我国幼教甚至对于世界儿童语言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儿童教学,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姝.基于梅洛—庞蒂具身现象学的儿童心理发生研究[D].吉林大学, 2015

[2]谢翠平.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个体发生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3]孟繁旭, 佟晓辉.认知语言学与儿童早期语言习得[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1:157-158

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 篇10

一、从心理角度来看

我们学习母语时, 无论周围的语言是简单还是复杂, 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素材, 因此, 我们对母语的认识没有难易之分。然而, 通常的英语教法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来的, 一开始就给英语学习者有难易之分的概念, 英语是越学越难, 而且在相当长的学习时间里都没有有效地掌握英语,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和信心。

二、从生理的角度来看

生理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细胞从0~3岁成长60%, 3~6岁成长20%, 6~13岁成长10%。儿童时期是人类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丰富的语言能够刺激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 而听觉细胞的正常生长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学习母语如此, 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错过这段时间, 要完整掌握一门语言是相当困难的。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 过了13岁去国外留学, 他们的外语发音和语调总还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此, 开始就接触丰富的语言符合我们生理的发展。

三、从音韵的角度来看

音韵是语言的语声、语调、语韵的总和。掌握音韵, 有助于发音和对语言的记忆。只有系统完整丰富的语言才可能让我们完整而准确地掌握音韵, 婴儿就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音韵而渐渐发音说话的。所以, 英语初学者只有感受到丰富多样的语音和语调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音韵从而能说出语音、语调都地道的英语。

四、从语言系统的完整性来看

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组成的系统。语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 语义有深有浅, 语法有稳定性、有不稳定性, 这构成了语言系统的科学特征:语言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稳定和不稳定、简单和复杂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是由于这三个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才构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语言来说, 系统的整体性是第一性的。只有在整体的语言系统中学习语言、语义、语法, 才能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所以, 英语学习从单词、简单句型、语法入手, 把语言的单个要素和构成要素的部分特征割裂出来, 破坏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 使得我们的英语学习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这样也导致我们一到实际运用时, 不是用词不当, 就是语不达意。

五、从人的认知行为看

人的认识或学习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吗?起码我们学习母语的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们出生下来, 周围的一切语言无论简单或是复杂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长大后自然就能流利地使用母语。因此, 把人的认知设定为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模式, 是典型的机械自然观, 它直接影响了我们学好英语。

六、最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西方不仅有科学文化传统, 同样有深厚的人文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同样给我们滋养, 提升我们的人格和思想境界, 我们学英语应该要了解西方文化精神, 而不能仅仅学习所谓的日常生活英语。儿童英语内容在文化内涵方面的严重缺失, 当然也影响我们以后的英语表达水平。从以上可知, 成功的英语学习者最终都是自觉或不自觉把自己放到整体语言环境中去学习的, 而且学习语言的高手都靠背诵。辜鸿铭, 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 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深厚的西方文化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等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 有学生他请教掌握外语的妙法, 他答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

十三岁以前, 儿童的学习方式以记忆为主, 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反复与背诵是儿童的专长。况且儿童有一副完美的耳朵, 对声音极为敏感, 只要所听者正确, 即能发正确之音;儿童对视觉图案的记性也特别灵敏, 一个字只要多看几次, 即能牢牢记住。又儿童天生直觉能力极强, 只要有千百句语句常在口头绕心头转, 久而久之, 自能融会旁通, 进而应用自如。

所以, 坚持让儿童背经典文章。就可以走出儿童学习英语的困境。背诵不仅可以使儿童从小感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精神, 同时也是儿童掌握精粹语言的有效方法。选择背最有文化价值的文章, 比如, 《莎翁十四行诗》、《苏格拉底的自辩》、《英文名著选》、《圣经选》。这些文章不仅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 而且是高度凝练的精粹语言, 是值得终生学习的。家长或者老师播放这些录音, 儿童坚持听、跟读、诵读, 既可熏习西方优秀的文化精神, 为未来中西文化的融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可习得优雅的语言, 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儿童类别学习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 儿童;类别学习;综述

分类号 B842.3

类别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研究类别是怎样被学习和使用的。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类别学习的研究,并形成多种理论,本文对儿童类别学习的研究进行综述。

1.类别学习的理论

类别学习的理论有定义属性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解释理论(艾森克,基恩,2004)和多重系统理论。

定义属性理论也称经典理论(the classical view)、规则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概念可以被一组定义属性(defning-attribute)或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所规范。原型理论的主要代表为Rosch,他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Rosch,Mervls,Gay,Boyes,&Johnson,1976)。样例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类别判断时并不是从一个类别的所有实例中抽象出某种核心要素(即原型),而是简单地运用在给定的条件下进入意识的有关类别的特定实例或样例来进行判别的。以上三种理论都能解释类别判断的一些心理现象,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解释概念间的关系以及概念的基本水平现象;类别与应用脱节;缺乏对特征选择的限制。

概念的解释理论也称为类别的“理论”观,它认为概念要比属性表所描述的还要广泛一些,概念还包含因果知识以及其他可用图式来表征的背景知识。解释理论认为,概念和类别是基于一个人的知识对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它受个人的认知背景和知识的影响。

解释理论突破了以往类别理论中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而忽视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同时回答了基于相似性的类别观所不能回答的“归类的为什么问题”。解释理论能够解释同一事物在不同背景下不能回答的典型性判断的不稳定性问题以及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之间存在的分离效应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基于相似性的观点难以解释的。因此,同基于相似性的理论相比,解释理论对于类别判断的过程和机制的解释显得更具有说服力、更灵活一些。

多重系统理论(AshbV,AlfOnso,Turken,&WaIdron,1998)假设人们至少有两个独立的类别系统:一个是在意识控制下的基于外显推理的言语类别系统,另一个是内隐的基于程序学习的非言语类别系统。

Ashby等人后来将这个理论加以发展,认为类别学习是言语系统和内隐系统之间的竞争(con-lpetition betweenverbal and implicit systems),并缩写为COVIS。COVIS假设,在类别学习中,言语系统最初占优势,可能是由于它受到意识的控制,然而,通过多次的训l练和经验的积累,当言语系统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比内隐系统的预测更差时,内隐系统就会逐渐占有优势。

多重系统理论根据类别的结构将类别学习分为基于规则(rule-based)的类别学习和信息整合(infOrmationintegration)的类别学习。多重系统理论者通常使用基于规则的类别结构和信息整合的类别结构来考察类别学习。

2.儿童类别学习的研究

儿童类别学习的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色形抽象能力的研究、儿童类概念、类标准及分类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近年来,研究者们又开展了对影响分类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研究。

2.1儿童的色形抽象能力的研究

陈立、汪安圣(1965)的研究肯定了抽象作用的年龄差异,他们认为,幼儿在3岁以前形状抽象占优势,3.5~4.5岁是颜色抽象的关键期。6岁以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董书章(1987)则认为,儿童抽象差异不但体现出年龄特征,而且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抽象能力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2.5~3.5岁为抽象标准随客体的颜色、形状的不同为转移的形象感知的原始抽象阶段,5.5~6.5岁为主观意识作用加强的范畴抽象阶段,3.5~5.5岁为中间过渡阶段。

由此可见,关于色形抽象能力研究的年龄特征是不一致的。

2.2儿童类概念水平分类能力的研究

国外学者将概念系统区分出下级类概念、基本类概念、上级类概念三种不同的层次水平。Mervis和Crisafi(1982)的研究表明儿童获得不同层级类概念的顺序是:基本类概念、上级类概念、下级类概念。幼儿能按基本类概念分类,按上级和下级类概念分类的能力也在学前期逐步发展起来。

刘静和、王宪细、范存仁和张梅玲(1963)的研究表明,4岁儿童尚不能按基本类概念水平对图片进行一级概念的独立分类,5岁多可依情境、功用或其他外部特征进行分类,6岁以后分类正确率逐渐增加。4岁儿童完全不能按上级类概念对图片进行二级概念的独立分类,5岁及6岁的儿童分类正确率略有提高。6岁以后逐渐增加,但至9岁也还未能很好地掌握按二级类概念分类。

Rosch(1976)等人的研究发现幼儿能按照基本类概念标准分类。方富熹和方格(1991)的研究证实了儿童按基本类概念和上级类概念的分类能力在学前期发展起来。4岁的儿童基本具有了按基本类概念分类的能力,约有近半数的6岁儿童被试能按上级类概念分类,基本类概念的掌握优于上级类概念的掌握。樊艾梅和李文馥(1995)的研究发现: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3~5岁儿童尚不能按上级类概念进行匹配;6岁儿童基本能按上级类概念进行匹配。John—son,Scott,&Mervis(1 997)研究发现幼儿更可能从基本水平概括到下位水平。

nlc202309030026

这些研究表明,6岁儿童基本能按上级类概念分类,在6岁之前,儿童类概念分类能力的年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3儿童类包含任务概括能力的研究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1964)的研究发现,5~7对儿童不能理解类与子类的包含关系,8岁以后的儿童可以理解类与所包含子类的相对多少关系。但是,张梅玲(1980)的研究发现,4.5岁前儿童不理解类的包含,5~5.5岁类包含任务能力有所发展,5.5~6岁类包含任务的能力发展较为明显。吕静(1981)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类包含概念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方富熹和方格(1986)的研究发现,4岁儿童还不能完成类包含任务,5~6岁儿童在类与子类的知觉特征的支持下开始将子类与类进行比较,突出类的共同知觉属性,在指导语上强调总类、计数活动等能促进儿童解决类包含任务。Markman和Seibert(1976),Fuson,Lyons,Pergament,Hall和Kwon(1988)研究发现集合词比类词更有利于类包含任务的完成。

总而言之,儿童类包含任务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儿童能够理解类包含的具体年龄则有所不同。

2.4分类标准的研究

Ruskin和Kaye(1 990)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是按维度而不是整体表征物体。Odom和Cook(1996)等人发现儿童更倾向于用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策略而不是整体相似策略,4岁儿童与年长的儿童及成人间无显著差异。Krascum和Andrews(1993)研究表明在分类活动中,儿童注意事物整体而非个别特征。Laura(1994)的研究认为儿童在分类时倾向于选择多种刺激维度中的一种作为类别标准,分类的发展并不是呈现出从整体到分化的转变,而是表现出对某一特定标准的一致性的增加。

分类标准的依据到底是单一维度,还是多个维度;是部分,还是整体,研究结果存在着分歧。

2.5儿童概括能力发展的研究

高荣生和付佑全(1984)的研究发现:3岁儿童不能进行分类;4岁儿童分类能力开始萌芽;5岁儿童多数以感知特点(颜色、形状、结构、状态、方位)进行分类;6岁儿童主要是以客体功用属性为分类根据。

阴国恩(1996)的研究发现: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有其阶段性特点。5~6岁是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质的飞跃阶段。3~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均受类别材料几何属性差异变化的影响。

蔡太生和周世杰(1998)发现,儿童对不同性质材料的概括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5~7岁儿童凭直觉、模糊认知分类的比率较高,8~11岁儿童为由直觉、模糊认识到理性的分类概括的过渡期,12~15岁儿童的分类概括比较理性化,往往具有明显的分类理由(按类属或次要属性),到16岁,儿童分类概括达到较成熟的成人水平。

这些研究都发现了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但在年龄划分上不一致。

2.6影响类别学习结果因素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表明,影响儿童类别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刺激项目(有无标签、形式)、功能属性、相似性、知识背景、主题相关因素、儿童年龄发展因素、儿童的个性及有效的对比等。

Fenson,Cameron和Kennedy(1988)以及Fenson,Veell和Kennedy(1989)研究认为分类的结果明显地受到分类物相似性程度的影响,物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分为一类。樊艾梅和李文馥(1995)提出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性是幼儿分类的主要依据。陈友庆和阴国恩(2002)的研究表明儿童依相似性分类向理论性分类的转折点是8岁。

但是,李文馥和樊艾梅(1994)等研究了各种分类标准在儿童分类中的竞争,发现:感知相似不是幼儿分类的主要依据,主题关系是幼儿分类中竞争力最强的分类标准。

Mervis C-B,Jhonson和Mervis C.A.(1994)的研究认为儿童分类受个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材料差异小时,个性的影响大,材料差异大时,个性的影响小。

阴国恩(1996)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材料及分类方式对类别学习的影响。阴国恩研究发现3~7岁儿童的分类标准均受到分类材料几何属性差异变化的影响。

曹瑞和阴国恩(2001)研究了3~7岁儿童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发现,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6岁组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最大。

也有人研究了知识对儿童分类能力的影响。Carmichale和Hayes(2001)调查了4~10岁儿童在概念获得过程中对已有知识和样例信息的使用情况,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知识的使用没有发展上的变化。与之不同的是,张阔、阴国恩和王敬欣(2005)的研究表明:已有知识促进了儿童的分类学习且对儿童分类学习的影响有随儿童年龄增加而增强的趋势。

丁新萌和阴国恩(2003)研究发现,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刘果元和阴国恩(2006)又研究了基本认知训l练对3~4岁儿童分类能力的影响,结果是,基本认知训l练能够显著促进3~4岁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类别材料的复杂性影响3~4岁儿童分类活动的成绩。

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材料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或实验变量的控制严格程度不同造成的,但无论怎样,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很好的借鉴。

3.小结

国内外的心理学者在类别学习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他们对儿童分类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童年早期,即幼儿阶段甚至更小。这些研究多是基于规则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解释理论的,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年龄特征、分类标准、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结果又呈现出一定的不一致性。多重系统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集中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儿童类别学习能力发展特点进行的研究很少,运用多重系统理论对儿童类别学习进行研究,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 篇12

一、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彼此之间的沟通少,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常被忽视。而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极易因文化背景、情感依托等方面的问题,产生心理摩擦与冲突。家庭教育缺失,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出现偏差,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很难有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加上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能力低,只能靠摸索和经验积累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综合素质的培养受阻。

3.社会环境问题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对善恶没有较好的分辨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其行为和心理受到影响,出现偏差,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则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除学校和家庭外,社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问题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认识上,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的缺失。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多数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家长不能有效地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作用。另外,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间的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1.政府强化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如提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建立随迁就学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管理体系,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提供保障。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同时,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更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尽快完成学校各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注重教育教学的质和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农村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基础,设定短期目标,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中职舞蹈课教学下一篇: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