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1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西山咀小学:张明武
最近几天,我反复读了《人民教育》第二十二中邱学华老师著的《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一文,联系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受益匪浅,下面就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四点体会。
第一、邱学华老师在文中坛的第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我颇有同感。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只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在中考、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例大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喜欢数学。我以前总是采用和学生一起活动、于学生谈天,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自己,进而使学生喜欢数学。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远远不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
外在方面,要凭借老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选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内在方面,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是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在练习设计中,配合课本尽可能采用趣味题、游戏题、智力题和思考题,使学生在“练中生趣”。由此产生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持久下去。结合邱老师的所举的例子,我想六年级数学中“甲商店所有商品一律八五折,乙商店满一百返二十,你要买商品到哪个商店合适?”,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去思考,作为家庭任务去完成,而不要老师生硬地去讲,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喜欢数学的目的。
第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双基教学问题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低年级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在考试中成绩很高,可随着年级的提高,弊端逐步显现,一直到高年级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能的训练、计量、测量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第三、在培养学生四则运算能力中,要想提高准确率,口算能力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内容,邱老师用自己的实际事例向我们讲明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首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也只有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运算准确率才能确实得到提高。这正解开我以前教学四则运算准确率低,而苦无办法的困惑,今后一定要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
第四、小学数学要不要事先预习。以前我总认为小学数学没有必要事先预习,因为预习了,学生就能事先知道答案,知道结论,而给自己的教学带来诸多的不便。通过读邱老师的文章使我认识到数学也一定要预习,只是我们以前的预习任务过于简单,预习任务缺乏导向性。如预习尝试题,能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给老师课上节省大量的时间,这样才能给学生充足的当堂训练时间,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预习,且精心设计预习任务,使学生明白该做啥、怎么做。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2
一、拓展“宽度”,编织相互关联的“知识之网”
如果学生解答习题时,纯粹是为了解决这道题, 那么可以说题是死的,思路和答案也是唯一的。学会把视角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拓展习题的“宽度”,你会在看似单一的地方看到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如苏教版数学(下同)五年级下册《比较分数的大小》的课后习题:
解读该习题时,我在想:这道题的价值仅是使学生熟练“通分”这一比较分数大小最基本的方法吗?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而学会灵活运用,并主动建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体系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改编。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3和5/9 3/4和4/5 3/(10)和1/6
请看教学片段:
师:2/3和5/9这两个分数,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 我是用通分的方法比较的,分母中9是3的倍数, 我只要把2/3化成分母是9的分数就可以比了。(所有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3/4和4/5呢?
生1:我用的是通分的方法,找到4和5的最小公倍数20,然后通分。
生2:我是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的。
生3:我是选1作标准进 行比较的 ,3/4比1少1/4,4/5比1少1/5,1/4比1/5大,所以4/5比3/4大。
师:这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 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觉得选1作标准比较更方便。 (其他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再看3/(10)和1/6。
(同学们都低着头慎重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最方便快捷)
生:化成同分子比较。1/6的分子是1,3/(10)的分子3是1的3倍 ,我们可以把1/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3倍,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其他同学都表示赞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想法?
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要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用比较的方法。
上述习题拓展“宽度”后,知识与知识之间围绕“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中心点, 得到了最自然的连接,且不断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一个个知识的同心圆。每个同心圆在不断扩大自己层次、大小的同时又与其他的同心圆不断交叉、关联,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知识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见林,学会了比较分析,学会了灵活选择,建立了方法体系,完善了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犹如航行,又如登山,匆匆的行者很难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解读习题,我们不能仅限于窄带滑行,转换一下视角,拓展一些“宽度”,学生就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彩、充裕富足的教学资源。
二、增加“厚度”,夯实知识生长的“思维之基”
教材习题由于受到版面篇幅的限制,往往只能针对单一的训练目的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学会把视角放到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和思维发展上,增加习题“厚度”,熟悉的地方也会展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风景。如下面这道习题:
解读这道习题时,我在想:此题的价值仅仅只是对图形覆盖规律的巩固应用吗?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增加习题的厚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对规律的认识,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否可以使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丰富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增补迁移:
1.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礼堂里一排有18个座位。小芳和小英是孪生姐妹,要让她俩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如果她们来到礼堂一看 , 发现第一张椅子被一个同学坐了,现在还有17种不同的坐法吗?
4.如 果是第 8张 椅子已经坐了一位同学,又有多少种坐法呢?
5.如果这18张椅子围成一圈 , 要让她们坐在一起,并且小芳在小英的右边,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上述习题增加“厚度”后,从简单地套用例题的解题模式计算,到稍复杂的分区域计算,再到更灵活的封闭图形的计算, 教材在无形中“变厚”了,习题的内涵也瞬间丰富起来。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丰富数学思考;在熟悉的情境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整个解题过程,学生不再是“在浅水塘里游泳”, 他们的思维在复杂的情境中得到细腻的审察, 变得灵活开阔、明朗清晰、深刻有序。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 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解读习题,我们不能把视角仅停留在双基领域, 转换一下视角,增加一些“厚度”,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就能得到真实的点燃。
三、挖掘“深度”:体悟数学教学的“理性之魂”
数学习题因其学科特点,有时只是数字、符号、公式、程序等的简单组合,给人“枯燥无味、单调冰冷”的感觉。学会把视角放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更深刻的习题内涵中,挖掘习题的“深度”,平淡的地方也会散发出光辉。如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单元复习中的习题:
解读该习题时,我在想:此题的价值与功能有哪些?仅仅是对乘法口诀的巩固应用,对加法和乘法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吗?除了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外,有没有更丰富的教学意义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原题进行了拓展延伸:
请看教学片段:
师:谁也能创造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呢? 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商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组算式:1+3+5+7+9=25,5×5=25。
生2:我们创造了:1+3+5+7+9+11=36,6×6=36。
生3:还可以写:1+3+5+7+9+11+13=49,7×7=49。
师:可以写1+3+5+7+9+11+13+15+17吗 ? 会等于几乘几呢 ? 8×8=1+3+5+……又该加到几呢 ?
师:横线上的算式可以是双数连着相加吗?
生:老师,我们可以试试。 (说着便开始了举例验证)
生1:2+4=6,不能写成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生2:2+4+6=12,也不能写 成两个相同的数相乘。
生3:我发现可 以写成乘 法 ,2+4=6,2×3=6;2+4+6=12,3×4=12。
(受到生3的启发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言)
师:先不忙着下结论,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再举例试试,看看真的是这样吗? (学生热情高涨)
……
上述习题挖掘“深度”后,学生在自我创造环节, 自觉地经历观察、猜测、举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被有效激发。他们在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体悟着数学的美与神奇、智慧与亲和……苏 联数学家 奥加涅相 说 :“必须重视 , 很多习题潜藏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解读习题,我们不能把视角仅仅停留在显性资源的开发上,还要看到它背后丰富的隐性资源,转换一下视角,挖掘一些“深度”,我们往往会看到数学知识背后的理性与智慧。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数学学习 效益提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78-02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留守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30%,留守儿童中不少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能力、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培养教育好留守儿童对于整体提高教学成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就如何提高留守儿童数学学习效益交流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制约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效益的因素探析
1.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对于数学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对于那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常常还没有听完、看完,就急着说“不会”。
2.缺乏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绝大多数学生做作业时应付差事;上课听讲时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只听几道例题;做课堂练习时,又懒于动笔;课前不注重预习,课后不会及时复习;有的学生甚至抄他人作业或抄教材习题的答案。
3.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学习的自主性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只偏重于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机械记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自行进行比较,不善于归纳。
4.缺少必要的家庭辅导
一是多数留守儿童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他们多数没有文化,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二是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处,认为读书花了许多钱,毕业后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早点出门打工挣钱,对孩了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二、提高留守儿童数学学习效益的对策探究
(一)加强引导,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重视留守儿童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预习、阅读课本的习惯。在课前预习时,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学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清楚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集中精力解决疑难和重点问题,使课堂学习效果更好。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在课堂上就能认真倾听,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3.重视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学中,我不仪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从实际出发创设条件,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供质疑的机会,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形成合力,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加强家校联系,构建有利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二是我让邻近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相互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强化目标意识,激发留守学生自我成长的潜能
首先要让留守孩了明白,学习是自己终身受益的事,努力学习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其次是树立榜样,在留守孩了与非留守孩了中发现优秀者,着重推介他们的良好习惯。再次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让留守孩了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细则进行对照,进一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
(四)多给予关爱,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数学任课教师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留守儿童学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因此,我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搭配,要求优等生帮助后进生;课堂提问时,多激励留守儿童学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他们思想开小差;班级数学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于,表现自我的机会。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往往是综合性的。既有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意忐方面等障碍造成,又有家庭教育缺失、各种教育力量不足、不到位及农村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所致。我们关注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成长,既要帮助他们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又要帮助他们人格成长。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我们要认识到解决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意义,它需要我们用爱心、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信心去关注。
参考文献
[1]周宗祥.农村留守儿童数学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12,(24).
[2]罗炬.浅谈如何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J]试题与研究,2012,(18)
[3]王金维.从数学课程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大众艺术:学术版,2010,(6)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4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学会与人分享。
2.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积累有关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练习。
二、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月亮的奥秘、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与同学交流,加深学生对月亮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一周
1.组织同学分好小组,小组长安排分工。(全班分为5组,每组15人)学生课余收集关于月亮的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并做好记录。
2.最后2天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可根据不同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课内时间),老师有意识地跟踪某一小组,观察他们搜集材料的情况,并及时给以指导。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从孩提时代,我们就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今天,当我们读了《月亮上的足迹》,当我们在一片清辉中举头仰望那一轮皓月,我们都会涌起无限遐想:想揭开这颗神秘的星球的奥秘,想了解诗情画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访月中仙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吧!
第一站:探秘月球
1.引语
1976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第一批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使月球成为人类亲临的第一个也时目前唯一的一个天体。下午4时17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鹰”号登月舱,在月面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阿姆斯特朗激动的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这是我们在《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了解的。这一步蕴涵了人类多少年的执着追求,显示了科学终将战胜神话的真理。
第一轮:众说纷纭话月球(6分钟)
请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收集到关于月球的奥秘。(规则:由各组选出的一名同学担任评委(5名),老师担任主持人。每人限说两分钟。根据各组同学的表现给分。每条三到五分)
第二轮组织竞赛:月球知识知多少(10分钟)
(规则: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例如:
①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②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③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④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⑤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⑥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⑦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⑧最大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⑨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
⑩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等
第二站:人文月亮(20分钟)
引语
中秋节是中国一个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
月球这颗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和畅想。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也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古代,诗人们对月饮酒赋诗,如今,在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时候,人们也没有把月亮抛到脑后,今天我们就打开一个美丽的窗口,看看文化世界中的月亮。让我们一同感受月亮的魅力吧!
第一轮:说说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请3个组代表,比比谁讲得清楚。)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吴刚伐桂
第二轮:赏赏诗歌中的月亮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你还知道其他的吗?(请各组同学背背有关月的诗歌,比比谁背得又多又好。限时6分钟)
例如: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轮:说说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
话说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各组派代表说说)
(1)中秋对联趣谈。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2)中秋节各个地方的习俗。(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
对联如: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第四轮:自由讨论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结束语:
月亮在人们的心中始终神秘而多姿。宇宙的奥秘,星海的浩瀚,永无止境;人类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探索,亦将生生不息……(活动结束,根据各个组别的累计分数评出优胜队,适当给一定奖励。)
第二课时
写作训练:
展开想象和联想,围绕月球这一话题,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邱小平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整体性;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1―0044―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学习发展的具体方向,以及具体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同时对家长在每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下面,笔者结合幼儿教学实践,就如何真正实现家园共育,进一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展开讨论。
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浸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可以分为幼儿学习与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老师和家长应该有合理的期望。作为老师和家长,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要切实掌握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教师??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与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
三、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比如,在游戏中学习,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然而当今社会有好大一部分家长已不按照教育规律,在双休日、寒暑假里给孩子报了各类兴趣班,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是否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特点,甚至有的家长抱着“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有 ”的攀比心理。实际上适当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都是不当的。否则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压力,这样对学习也非常不利。
四、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切忌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
1.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来保证健康的体态;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比如父母良好的情感气息、家庭和睦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成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2.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及理解能力。
3.培养幼儿的自尊、自信。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使幼儿愿意与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并喜欢适应群体生活。
4.培养幼儿的兴趣、艺术感召力。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老师和家长会利用周围的事物、事件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兴趣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另外,要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力,喜欢大自然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并喜欢艺术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总之,应该让幼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家长应切实转变观念,完善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调整好自己的教育模式,提高育儿的信心和能力,还应重视和珍惜与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快乐的重要性,多花时间了解孩子;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例如,提前学习或强化训练活动,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美好的童年。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6
李金潞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此次2013、9、22——2012、12、1的学习,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感触颇多,感悟许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批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指南》这一代表了国家意志和幼教改革方向的标志性文件,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狠抓内涵,确保基本,提高教师,指引家庭”。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数学学习,基于儿童的真实体验 篇7
一、了解原有认知, 高屋建瓴
在“教”与“学”的多维互动中,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与源动力. 教育家奥苏泊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影响个体认知过程最为关键的方面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状态,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学会了哪些数学思维的方法, 哪些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能够习得. 数学学习的过程, 并不是单向的知识的堆砌, 而是数学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影响, 是个体认知图式自我的内化与完善. 新的认知是原有状态的延伸与发展,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发展规律, 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做到因学而导.
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的数学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比较生硬, 情境与问题的呈现显得突兀与勉强. 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研究教材编排的知识脉络与线索, 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水到渠成. 例如, 《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部分内容在数学体系中承前启后, 像桥梁一样将一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它与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又是学生今后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铺垫. 教学时, 我从分数的意义入手,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操作, 用笔在圆形纸片上画一画、 分一分, “你能涂色表示出其中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与八分之四吗? ”学生在做一做中巩固了分数的意义, 为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进行了认知的准备. 进而引导学生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 猜一猜并交流讨论其中的数学规律. 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的数学学习活动, 从感性的操作逐步抽象为理性的认知, 探究呈现出阶梯发展势头, 拾阶而上.
二、关注学习需求, 引领探究
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认知观研究表明,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个体自我不断的“同化”与 “顺应”, 是学习者主动的发现、解释与积极验证的过程. 教学中,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常常只是人云亦云, 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同伴的观点, 很少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 教师应转过身来,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 学生真正需要什么? 渴望怎样的学习方式呢? 问题是个体展开数学探究活动的动力, 是思维层层推进的引路标, 也是我们数学课堂的灵魂. 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强化个体的数学认知目标体验, 引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数学的思想, 总结学习的方法.
教师应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与习惯,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创造属于个体自我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 《商不变的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时, 我借助于PPT创设出文具用品超市购物的情境, “明明买了3 本笔记本, 花了9元;图图买了5 本笔记本, 用去15 元;军军用12 元买了4 本一样的笔记本. ”“从几位好朋友的交流中,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笔记本的单价吗? ”“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呢?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学得主动, 在不断的追问中, 积累了数学知识, 形成了数学的技能. 当然, 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都得依靠教师, 可以是同伴间的互助学习或者互动交流. 鼓励学习者之间必要的争论, 为了澄清数学问题, 可以争得面红耳赤, 也可以展开头脑风暴式的交流.
三、联系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 来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后, 倡导现学现用, 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学情境以及相关的资源、素材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时, 学生自主吸纳的程度高. 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是生动形象的、 贴近生活的, 充满了无穷乐趣的. 联系生活学数学, 把数学的学问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在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魅力时, 增强了学习、探究的热情.
例如,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 从学生常见的物品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个篮球和一个气球, 猜一猜, 谁重一些呢? ”“掂一掂自己文具盒与钢笔, 比一比谁重谁轻? ”从学生已有的真实经验开始, 引入物体轻重的话题, 对于质量单位的学习,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 在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后, 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走一走, 看看妈妈买了什么菜, 分别是几千克, 再拎一拎.生活即教育, 学生生活世界与数学学习的有机融合,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 篇8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谢春风主持下,北京市崇文区北京一师附小、西城区三里河三小和海淀区翠微小学三所小学的校长、教师组成了“ 课题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小学生学习动荡分化特点与对策研究》,还聘请了多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全程指导。课题于2007年10月结题,2008年,荣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谢春风副研究员的专著《儿童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干预》获得的结论是:
(一)學校、家庭和社会均要重新认识儿童的学习分化问题。
(二)儿童的学习分化问题,是逐步累积而成。
(三)对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要提前介入,早期预防,有效干预,未雨绸缪。
(四)高度关注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处境不利群体的影响,认真解决小学生学习分化时间提前的问题。
(五)建立一个有效救助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和谐教学环境。
上述结论,无疑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
这本专著的第一个特点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提出了发现的问题,剖析了问题的成因,实践了解决的对策,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认识了一些带规律性的结论。
这本专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局限于反映课题研究的情况和成果,还增加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对学习分化的研究很有价值。因此,本书在内容上比课题研究更充实、更丰满。特别要指出的是,该课题还进行了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小学生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从而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有利于研究者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有利于研究者建立科学的观念,有利于研究者采取有效的对策。
这本专著的第三个特点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例如第七章的“ 24篇个案研究实例”、第八章的“研究档案”、第九章的“原始数据”………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读者(特别是校长和教师)来说,增强了可读性。在干预措施方面,该课题更有特色。例如,研究者本着“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理念,在教师和家长中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又如,他们明明发现“小学生学习动荡分化的关键期在中年级”,但是他们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了系列干预措施,体现了他们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思路;再如,他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特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和运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努力实现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上述的理念、思路、方法,既体现了研究者的智慧,又体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经验。
总之,这本专著既是值得科研人员阅读的书,又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可以读懂、可以运用的书。(稿件编号:091027001)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00101,电邮:xiechunfeng@gmail.com)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与探索05-27
探索式学习06-03
学习探索论文09-22
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05-17
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论文08-23
探索性学习方法08-18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10-23
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反思06-14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05-31
探索生活的奥秘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