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式学习(通用12篇)
探索式学习 篇1
一、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设想
1.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内涵
“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就是语文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共学共教共做”活动。一个学习主体可以招收“艺友”,也可以成为别人的“艺友”。在招收艺友时,教别人,对知识技能有一个再熟悉、再组合、再运用的过程。在成为别人的艺友时,向别人学,不仅仅是掌握了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而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走出了学习“失败”的困扰,也成为一个信息输出者,并由此导致新质产生萌芽。可简单概括如图1所示。
因此,孩子们为了提升自我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可以不受座位、班级、性别、年龄限制,广交艺友。他们可以从自我学习需要的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在招与找的共教共学共做中学会学习。这种艺友制下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从课内延至课外,乃至终生,成为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
2.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特点
自主性———艺友活动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招找艺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探究性———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是根据某个主题而展开的。艺友的招找,共学共教共做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艺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它更关注的是探究历程以及行动过程所得。
互动性———动态的艺友活动讲求学生与艺友(学生、教师、家长等)之间的互动性。因而,必须坚持学习、交流、评价三结合,实施互帮互学,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开放性———艺友活动要打破以往个人独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招、找艺友,共同完成任务,开放评价,使其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注重了合作交往与信息加工,提升了综合能力。
3.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基于小组合作,又高于小组合作,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
二、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操作程序
艺友制活动学习是以开放性的教与学、师与生的交往互动,带动课堂教学由传统教育范式走向“自主、平等、合作”的“教学做合一”的创新性学习范式上来。在课堂这个创新行动的集散地,我们有课内———线形和课外———球形两种基本活动形式。
1.课内:线形
以教师和学生为两条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以达到“共学共教共做”,共同进步。
(1)线形活动流程
着眼于语文教材,我们将五年级作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艺友制下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简单流程,其线形活动流程为图2所示。
(2)线形活动课例
实践中,我们在“台州市学科四结合”年会上,课题组老师上了《菊花》网络作文课(见表2)。
(3)线形活动策略横向互联、纵向深入、全面提高
(1) 横向互联
指在同一班级内由一个学生联合若干“艺友”合作完成某一篇习作。它关注的是学生的选择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次次提高。以作文课《菊花》为例,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择和“会”的学生结成艺友,也可以选择和老师结成艺友,也可以选择和家长,甚至不相识的人结成艺友。生生艺友、师生艺友、生父艺友,大家都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有关“菊花”的文章。这样,学生个体、老师、家长构成一个三级联动的艺友学习网络。
(2) 纵向深入
艺友活动,以活动为契机,一次活动,可以增强活动兴趣;多次活动,可以次次推进学习深入。
(3) 全面提高
艺友制下小学作文教学凸显的是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它关注的是通过多种能力途径来发展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更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围绕一个主题获取信息,归类取舍,创作成文,更有助于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通过艺友合作完成某篇作品,很好地实现了个别化学习能力和协同学习能力的和谐统一。开放的评价平台更易激起学生在交流与输出中获得作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2.课外:球形
即以“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紧扣生活这个中心,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开展艺友式活动,让孩子们在教学做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1)球形活动模式
着眼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围绕其中心,我们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二册的单元训练重点,向外辐射多条经纬线(如图3所示)。
(2)球形活动策略抓一个点,拉一条线,成一个球
(1) 抓一个点
信息卡。在球形活动中,艺友的招找是靠信息卡来实现的。小小信息卡担当“外脑”,它要写清楚两部分内容:交友目标和交友内容。当它带着学习主体的愿望、需求,出现在交往的场所,就让师生全体交往“有话可谈”。信息卡的设计也小巧而丰富,如文本式、标题式,还有手势式、符号式等“化身”。它小而随机应变,能在不同年级、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交往互动提供动力源。
(2) 拉一条线
交往链。基于信息卡开展艺友活动学习,师生之间、个群之间、主体与信息之间都外显为艺友适应自主、合作交往学习的需求状态。为了保证交往链的连接与生成,应注意以下“环”。
如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我组织了“我爱读书”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a.做卡片,发信息。请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先填写一张“会”的信息卡,发布到艺友信息栏上(黑板、墙面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平面,都被用来充当“艺友信息栏”)。然后,“孙悟空的求人艺术”、“日本的饮食文化”……贴满信息栏,好多研究题目还配有有趣的背景与图案。
b.读信息,招伙伴。我请全体学生浏览信息卡上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研究的信息项目,在“艺友信息栏”旁签上自己的名字。不一会儿,小小的信息卡就使学生联结成一个个艺友小组。此举的目的是让“不会”的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小老师一起再学习, “会”的老师招到自己共同的学习伙伴。
c.定计划,找信息。接下来,我将从信息栏上招募到的“艺友”小组组织起来,就本次读书会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进度的安排、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细节问题做了详细的安排,请每个艺友小组作个简单的计划,然后组织具体的读书活动。
d.新信息,见成果。活动期限已到,各小组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有的是活动记录,记载自己组的研究实况;有的是论文、调查报告、演讲稿……有的还有评价表,记载着老师、同学、家长对活动的评价。
e.办超市,换信息。每次活动之后,我就经常组织信息超市活动,鼓励学生用信息卡发布自身的困惑、经验,能或不能的做法,于是每张信息卡总会链上一串信息。于是,新一轮的艺友活动又可马上开始。
(3) 成一个球
———巧活动。组成一次“艺友活动”后,如何组织多次活动,构成一个球呢?上文是“艺友读书———共享”活动的简单流程,诸如此类,还可开展“艺友聊天———浏览”、“艺友见闻———发布”、“艺友经历———共享”等三十多个活动。教师在课中可根据需要,巧妙运用各种活动设计方式,如预设式艺友活动、生成式艺友活动等,让学生不断在开放式的研究环境中,推进艺友行动研究。抓一个点,拉一条线,成一个球,正是“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球状滚动,方才充分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无限潜力与超越力。
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实践中要将线形活动与球形活动相结合,个人独学与艺友活动相结合,多次活动与双向交往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共教共学共做”,由此引发新质萌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建伟, 孙燕青.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沈子华.“教学做合一创新性学习”进程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海教育科研, 2002.
[4]江卫华.增进课堂协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5) .
探索式学习 篇2
在进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这种学习目标,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体验—引入问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图片、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一课,在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全国各地优秀的典型的民间艺术品,让生尝试说认识的物品,且观察这些物品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受各地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以此导入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
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事情,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实现,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例如《家乡的艺术》一课,可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可一组探究泥塑,一组探究剪纸,一组探究刺绣。探究的内容为我们家乡的艺术品有哪些,通过观察分析这些艺术品,总结出这些艺术的造型、色彩及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
2、互动交流
讨论互动、探究新知、交流信息是研究与讨论的主要形式。本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参与活动来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变换迁移、促进理解,增强小学生的活动体验。讨论的策略有生生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汇报。例如在《家乡的艺术》一课,可以在组内交流,组内交流完毕后各组可以把本组探究出来的成果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它组可以补充添加更多的新知识。
三、艺术创作—实践提高
美术创作是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建立创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平常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与情绪感受都转化为美术创造的源泉。为学生搭起一座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活跃思维,大胆创造。
四、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1、展示交流
创作之后的展示与交流,是检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否有新的发展的良好方法,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让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与幸福。同时,展示和交流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介绍、交流、评价,发现优秀作品、优秀思想、优秀方法,查找不足和差距,通过鼓励他人、总结经验,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及审美能力。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方式多样,可组内开展评比、也可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交流。
2、激励评价
评价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时要着力于过程评价、激励式评价,重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意,肯定学生技术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归纳小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在互动交流中升华情感。
2、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升华情感,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艺术》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你身边还有哪些民间艺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他们?希望同学们把它们继承发扬下去,使我们的家乡艺术更加繁荣、昌盛。从面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艺术的情感。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协作学习;网络;计算机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1-004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sed-on Network//Yin Chengliang,Yu Qianqian,Wang Jincai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the forceful guarantee to medical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ourses in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paper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eaching practice. It has made correl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f computer public course in medical university based-on networking and has got fin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networking;computer public course
Author’s address Computer Staff Room of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42
计算机公共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最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工具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辅助专业学习的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内涵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个人和小组最大化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图文声像并茂的感官综合刺激,便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开放的交互式、自主式的学习环境。这些特点都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成员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各种网络技术,自觉协调组成协作的小组,共同完成辅导教师针对某一专题提出的学习任务。不但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2 网络协作环境的建立及在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应用
2.1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课种类单一,学科不受重视。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预防、麻醉等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其专业领域, 使学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 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但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往往只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辅助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开设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医学专业课程上,计算机课程仅仅是医学院校中的“小课”。
二是学习内容层次多限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层次,内容包括了操作系统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软件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需要学生大量的上机练习。
三是学习对象起点不一,学习需要不同。由于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异,部分高中毕业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甚至从没有见过计算机,不懂得计算机的开关机。学生起点不同,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又必须按照统一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大班授课,造成一种“有人觉得讲得快,有人觉得讲得慢,教师夹在中间为难”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是学习过程长、教学模式陈旧。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多为1个学年,每周安排2课时(80-100分钟)的理论教学,学习过程漫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在教学模式方面一直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授,学生盲目记忆操作步骤。
2.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特点
一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和地域的限制,协作的范围可以从自己班级扩充到班级之间。
二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建立在由计算机的相关技术搭建的协作平台上实现的,学生要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就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学生在不断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有益的补充。
三是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下,学生对资源的获取、共享、交流变得更加简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合理利用这些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鲜明特点,搭建良好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解决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3 网络协作环境的建立及使用
网络协作环境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两大类。所谓显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主要是指在技术层面上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隐性的网络协作环境主要是指学习者与机器、与人的交互环境,学习氛围,学习策略等促进学习者健康成长、勇于探索的关键因素。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校园网络已经进入了良性的运行环境,其软硬件配置相对较高。而网络协作学习硬件平台所需要Web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e-mail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校园网络设施已经具备,网络协作学习软件平台主要为软件环境方面,搭建了具有良好交互的计算机学习精品课程网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线答疑、在线作业提交、教师Blog等模块,建设了在线考试系统、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另外还创建了计算机学习QQ群。
该平台在计算机公共课的网络协作学习上的应用很广泛,例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自行学习精品课程网站上的相关内容,观看教师上课录像,与老师、同学在线交流、在线答疑等。
最为典型的应用实例是在学习完FrontPage内容之后,教师在个人Blog上公布本学期的协作任务为自行组建一个4—6人的小组,建设一个具备初等规模的网站,网站题材不限,同时公布协作任务的详细考核及量分方法,要求3—4天后学生通过e-mail提交excel形式的分组组长、成员等信息及word形式网站总体设计。教师确认分组后,指导学生自行学习专题学习网站上搜索引擎使用、网页制作工具、网页美化工具等内容。接下来的7天为学生自行利用各种即时网络通讯工具(如 QQ、msn等)协作完成网站制作期,少数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利用了协作工具软件完成任务。7天后教师评阅学生以附件方式提交的网站并反馈教师意见,小组成员再次讨论修改,再次提交协作任务。教师将各小组网站挂在校园网上供各小组互相学习评论,最终完成整个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短短的1个星期内掌握了怎样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并下载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掌握了FrontPage的使用并制作出了一个界面友好的网站,又综合利用了word、excel等知识制作出了网站总体规划书、小组成员分工表等内容,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3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模型的探索及实施要求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协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每个小组由1个小组长和4-6个学生组成,教师给出一个任务,在一定时间内由大家合作完成。这样的任务,一般要求小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在组长的协调下完成。
协作学习很多时候也是无形的,不一定要集中或实地进行。比如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建立网络讨论QQ群,有针对性地讨论,再集中意见统一思想,解决问题,使网络的作用发挥尽致。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体可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协作—问题提交—反馈—任务完成”几个环节,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实施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的职能没有因为失去了课堂而有所削减,反而要凭借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独到的、合理的问题设计与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策略的制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学生而言,必须积极参与任务的完成,并针对任务提出合理的意见,增加与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交互形式和频度,努力学会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
4 结语
探索思想品德课活动体验式学习 篇4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那么,什么是活动体验式学习呢?活动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对经验的升华和超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选择新颖的材料,吸引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思想品德课某些教学内容较严肃、枯燥、抽象,尽管经过改革的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极个别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教师一味注重“以本为本”,教学将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可选择具有新颖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求知,以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1. 观点材料化。
所谓观点材料化是指教师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原理或道理还原于生动、活泼、具体的材料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道理,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丰富生动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感悟真理的内涵。在上与法律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从电视、报刊或自己的周围收集案例,每节课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以案说法”。这些材料的运用,缩短了理性认识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加速学生知识的内化,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 材料生活化。
学生对亲身体验的材料往往有较深的体验和感受,也容易启发他们的联想,去深刻领会教材中的观点。例如,在讲“积极对待挫折”时,可请学生说说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故事,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叙述的故事中。这些真实的故事给了学生不少启迪,经过认真的讨论,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不气馁、不畏惧,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
三、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1. 开展“课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所谓“课前活动”,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做时事报道或小品表演等,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这样使他们一上课就进人开心、舒畅和兴奋状态。如在讲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前,布置几名学生表演小品《视而不见》,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这样,全班群情高涨。一上课,他们便对本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又奠定了基础。
2. 开展“课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教师的任务是精讲、提供学习资料、指导释疑,让学生在自己选择、自己探究、自我超越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兴奋与喜悦。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证,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对学生所讲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例如,在学习《陶冶高雅情趣》这一内容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展示给大家。在这种情景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学生谈这些情趣给人带来的益处,并通过讨论最后归纳出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并不空洞乏味抽象,而是实实在在、具体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1)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主动探究。当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再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在学习《交往讲艺术》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学生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还有一学生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想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位学生还在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再如教学“身边的诱惑”这一内容时,恰逢学校艺术周,很多学生参与艺术周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于是在课堂上设计小品表演“领奖台的诱惑”,学生在来源于生活的小品表演中体会到了成功、掌声、荣誉和奖金等方方面面的诱惑,使教学内容很自然地延伸到下面章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适应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教学《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笔者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马,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的要求。爸爸同意了,但要求她8点前回家。小马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马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马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马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马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马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学生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这时,笔者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这种讨论、争辩的过程,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
(3)表演情景短剧,加强体验效果。情景短剧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绎教材内容,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又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内心感受。在思想品德课中表演情景短剧,能让学生在微笑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利于创建和谐课堂、和谐的教学过程。因此,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短剧,是最近距离的体验式教学。为最大限度发挥情景短剧在活动体验式学习中的作用,必须突出“三化”:(1)“大众化”的角色。教师在设计情景短剧中的角色时,要尽可能降低表演的难度,使角色适合每一个同学扮演。比如,讲“打电话和接听电话的礼貌礼仪”时,笔者刚宣布请两个同学表演打电话的情景,全班几乎所有同学都高高举手,有的还急得站起来,因为这样的角色行为对他们来说太容易做到了,学生内心蕴藏的表现欲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2)“简单化”的情节。首先,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情景短剧的情节必须简单明了。情景短剧只能是教师用来教学的一种手段,它需要趣味生动,但不需要曲折复杂。其次,情景短剧是中学生参与表演的,情节简单,也就容易表演,简单的课前准备甚至当堂就能完成,不需要师生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排练,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成本。(3)内容的“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短剧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生活场景,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反思短剧所反映的生活实际,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而然了。(4)道理的“清晰化”。设计情景短剧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或者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明白道理,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课堂教学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情景短剧所包含的道理应该和它的情节一样简单明了,从而让学生通过思考,能从中清晰地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如果短剧热热闹闹地表演完了,学生还是云里雾中不明其理,那就失去了情景短剧应有的效用,或者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
3. 开展“课后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然而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延伸到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予以补偿。如在讲授“我国法律的作用”这一内容后,可布置一个作业,以“假如没有法律……”为主题,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写一篇文章。虽然每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社会离不开法律,国家建设也离不开法律。这种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这一内容时,设计辩论活动“不良诱惑是否有利于我们成长”,学生在正反双方激烈的辩论中锻炼了思维,并且对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达成了共识。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发挥和丰富。因此,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实践活动的因素,寻找实践的切入点,能突破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
社会实践的途径一般可归结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的实践行为两大类。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求学校、教师及家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其形式主要有课堂实践活动课、集体排练、比赛、参观等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行为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要使学生能自觉地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口常生活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以促使学生品质的内化和养成。
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注意效果反馈,即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实践的回顾、小结。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行为和听取别人的做法,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取长补短、督促自己积极践行的目的;二是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很好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这是狠抓行为落实的有力环节。
针对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特点,教师必须长抓不懈,要求学生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地养成良好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行为不力的学生起到了继续督促的作用。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活动体验式学习向自我开放,通过活动体验实现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融合、情感和理性的直接对话。而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良.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政治课教学,2002,(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5
摘 要: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理念和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意义,介绍研讨式教学的实践及方法过程,分析研讨式教学效果,最后指出研讨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9-02
在现今21世纪的网络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挑战来自于学生。新一代的学生生活在充满活力的、交互式的媒体世界中,他们不仅通过被动听和读来学习,他们更喜欢互动性,要求更适合于他们学习方式的新模式。在新的学习模式里,学生将会从一个吸收由教师选择并传递的学习内容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主要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学习;教师则由一个选取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培养和指导者,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研究式教学方法正是应此要求,需开发推广高校创新教学模式之一。
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张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分析和探索,去发现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应用研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基层知识\培养多方面思维和能力、提高工程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的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下文将探索研讨式教学的理念和模式。
一、研讨式教学理念
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研讨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科学思维和良好素质的教学理念。
良好的素质体现在人文素质,有自信,对学习、成长具有端正的态度,具备完成专业工作所需的主动性和毅力;因此,研讨式教学法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
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交互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科学探究、研讨总结、应用创新等。因此,可以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分为提出研讨主题、启发引申思考、调查资料探索、讨论分析研究、总结应用创新五个基本阶段。这一系列基本进程都需要让学生明白。
1、研讨主题的提出要结合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具有可探讨性。
2、启发思考可以由教师提出几个由研讨主题引申的研究方向,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但是,一定要强调的是,给学生留出自由研究、提出自己创新思路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很关键的。
3、在学生调研探索时,图书文献可由教师指导查阅;电子文献来源要保证严谨详实。在资料分析处理中,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检查、判断、分类、比较、组织、归纳、推理、总结等学习过程。
4、师生、生生直面研讨的过程是最活跃最能体现和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机会,是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然,这也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同时又要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深入分析其能力和素质,以备进行评价总结。
5、总结创新阶段,首先需要教师的全面总结,包括对学生的知识增长、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想的鼓励,并传达给学生;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研讨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明确各教学环节对自己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也会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讨式教学实践
在初步探索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考虑到让学生可以慢慢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安排、研究主题、讨论方式等方面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师生教研互动过程经历以下步骤:
1、下达研究任务。将学生分小组,每组4~6人。组内学生数不宜过多,以鼓励每位同学的积极参与。让每位学生侧重分析某一方面内容,使每位学生都有研究任务,不会落空。研究任务书中,除明确研讨主题和研究任务以外,还特别强调指出同学之间要注重合作、相互学习。
2、启发研究方向。教师首先熟悉每组任务,发掘有特色的知识点,作为启发学生引申分析的出发点。知识性的可直接在给学生的研究任务书中简单提示;思维能力方面的在师生面对面讨论现场提出,促进效果会更好。
3、学生调研分析。除了参考教材之外,学生需要使用网络或其他图书资料。但是,在查阅网络资料时,除了要保证来源合法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资料筛选和分析工作,不要照抄照搬。经过组内讨论后形成初步成果报告,为讨论做准备。鼓励学生做成演示用的PPT文件,发挥演讲才能。
4、师生讨论。教师既要作为主持人,组织好学生,督促和鼓励学生;又要作为导师,面对面地为学生解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补充学习新内容,这是增进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机会和方法。
5、研讨成果报告。每组学生经过汇总形成小组地质图阅读报告;教师则向全班同学综合评价各小组的研讨成果以供大家相互学习。
四、效果分析
在学生成果报告的心得体会中,学生们普遍支持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学生写到:“讨论后对自己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布置任务后在上网搜索、查看参考书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该知识,更了解了其他的一些课外知识,还逐渐提高了查阅、自学、思考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在课程的调研和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启发直接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研讨式教学模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正是通过师生间双向直接沟通,教师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更为关注的教学和专业方面的信息,了解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很简便,来源很丰富。少数学生就会出现不加思考的照抄照搬源信息,以致弱化了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式学习 篇6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把握自主探索式学习的内涵
自主探索式学习是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自主探索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自主探索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所以自主探索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让数学回规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事物、现象、问题中选取学习素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学问。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5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 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除了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
以数学游戏等形式出现的数学趣味问题,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它能够调节学生思绪,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欲,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考状态,是激发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用游戏里蕴藏的数学知识拨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情感投入。有了游戏等趣味问题作为铺垫,使数学变得“好玩”,因此,学生的探究充满着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是最有价值的”。 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问题,找出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让学生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
三、全员参与,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小组学习”、“同桌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开放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课堂上要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的合作可以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启迪、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形成对知识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
探索式学习 篇7
一、以体验式环境为基础,让幼儿拥有真实的体验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环境是隐性的课程资源,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作用于环境,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创设了体验式的特色环境,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幼儿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感悟。如我们把幼儿园公共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把教学楼三个楼层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体验主题,一层为“中国风”有书法体验区、水墨画体验区、红红灯笼创作区;二层为“戏剧”有莆仙大剧院、道具加工厂;三层为未来儿童体验馆,有红泥巴工作室、乐购超市、美食加工坊、共享图书馆、消防局,这些活动区域其实都是社会的缩影,活动内容以体验过程为主,相互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吸引了众多幼儿的参与,在这里幼儿可以体验各种职业岗位或是被服务对象等,幼儿在与更多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经验信息,产生了积极的经验交流,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与其他教育之间也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一些知识、经验让幼儿们在体验过程中不断的内化提升。
二、以多种感官体验为主线,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陶行知提出的“儿童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脑、手、嘴巴、时间和空间。根据陶行知这一思想,如果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我们教师就应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它们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去。
如表演区:结合大班戏剧表演主题“羊村生日会”,运用生活的实际场景,幼儿进行自由创编“羊羊生日会”的故事情节,形成小戏剧,由幼儿扮演角色来表演或结合美工坊尝试为表演制作道具、装饰物及进行舞台设计布置等,创作中,幼儿通过听、看、说、演或者画等方式多渠道亲身参与,亲身体验,获取了知识和技能。活动中,他们不仅愿意用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演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在表演中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体验了想象、创作的乐趣,在与同伴分享交流经验的同时,其肢体语言、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大提升,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科学探索区: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机的花草树木,丰富的虫鱼鸟兽,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幼儿体验自然、感知生命的最佳素材。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种植角,让幼儿认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幼儿在种植、采摘、照料等直接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理解生命循环的特点和价值。如春季幼儿们饲养蚕宝宝一个多月时间,从卵到蚕,从蚕到茧,从茧到蛾,近距离观察感受生命成长中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合着自己的情、意、心与蚕宝宝一起成长着,在这次实践体验中获得了生命成长的感受。
运动区:我们知道,广阔的大自然是孩子们知识的宝库,幼儿园在户外创设富有野趣的自然运动场所,如有草地、土坪、石子小路、阶梯、坡地、百草园地、沟渠、帐篷和小屋……幼儿们在这样的场地上奔跑、追逐、捉迷藏,让幼儿体验各种场地特征对身体感官控制能力的不同的要求(比如上坡、下坡、跨越沟渠,绕开障碍物)从而获得多种运动经验,让幼儿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这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式学习,不仅仅只是把幼儿带到自然中开展游戏,更多的是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美好,主动参与、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为幼儿生命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主题活动为纽带,让幼儿体验生活的乐趣
区域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也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而且也是幼儿亲身体验生活一种独特方式,它能有效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所以我们适时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需求,打破传统单一式、机械式区域游戏模式,结合主题,创设主题背景下的区域环境,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如中班开展的主题活动《小手拉小手》,幼儿们在区域活动时背上小挎包,变身成“爸爸妈妈”,在面包店、小剧场、创意作坊、快餐店里开启了打工之旅行。在这样一个极具情境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的游戏氛围中,幼儿通过亲身的实践来体验自己“打工赚钱”的成就感和生活的乐趣。
总之,幼儿教师应在区域活动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让幼儿真正感受在区域活动中体验式学习的乐趣,从而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自主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体验学习、自我完善。教师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真实或者模拟情景,让幼儿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也可以让儿童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来亲近自然,体验世界最真实状态。
探索式学习 篇8
在新时代条件下, 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人们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素质的关键在于学习, 而学习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 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外贸函电》正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学生在掌握了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知识后, 还应具备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熟悉翻译和写作外贸业务中各类书信、电传、电报, 掌握外贸业务中英语术语、缩略语、惯用句型和表达方法, 并培养学生较高的英语写作技能。如何学好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 是任课老师所要不断摸索的问题。而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 树立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 在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体验式教学内容,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学习的基本原理
体验学习的体验最初来自Dewey的“经验学习”, 即“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 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 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Dewey还认为经验有两个要素:体验和经受, 体验即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 经受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 只有当主动尝试和承受结果结合在一起, 才构成了经验。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完整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 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 进而发表看法, 然后进行反思, 再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他强调共享与应用。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 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承袭我国传统的教学观,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重教师的讲授, 轻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习方法单一, 效果不甚理想。在教学目标上, 一切向考试看齐, 这造成教学形式简单, 灌输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人才, 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者的能力, 能够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觉, 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知识、能力, 其核心是“习”:就是通过实践, 在行动中, 透过感受来检验学到的那些概念、理论和方法,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或体验, 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式学习模式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三、《外贸函电》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实例
虽然外贸函电是经贸类专业的重点课程, 但就各大院校实际开设此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 并不太令人满意。一方面目前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和书籍种类繁多, 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一些再版教材, 内容基本沿袭旧版, 有的只是做了简单修改。内容模块还是沿袭以往的介绍, 报盘, 还盘, 订单, 装运, 保险, 争议和解决, 代理业务等模块, 忽视了实践应对;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擅长语言的老师对相关外贸术语及惯例缺乏了解, 而擅长专业理论的教师又缺乏对英语的把握。外贸函电课程的教授呼唤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引入。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采用角色模拟训练、案例分析、换位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参与, 亲自操作与体验, 从而获得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
(一) 角色模拟训练应用实例
外贸函电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课程, 很多学生感觉写信枯燥无味, 或者不以为然, 认为自己随便怎么写也不关紧要, 因而无法领会一封简单的信函所需的诸多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即角色模拟法。角色模拟训练是情景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使其身临其境, 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 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特定案例情景的复杂性, 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感悟, 进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方案是两个学生一组, 一个扮演进口公司, 一个扮演出口公司, 自己选定一种产品, 然后从建立客户关系开始, 进行信函往来, 直到签订合同;另一种方案就是, 在不同的环节, 设置不同身份的角色扮演。比如说在信用证环节, 学生可以分别担任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 然后进行书信往来, 从而巩固审证改证的教学环节。总之,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互动练习, 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对“虚拟公司”所经营的“外贸产品”建立起基本的产品意识, 从而使模拟的外贸环节, 比如报价, 付款方式, 安排装运、保险、包装等事宜更加具有真实感。如在“询价及答复” (enquires and replies) 章节中, 教师可以选择出示一双皮鞋, 告诉学生这是A公司的产品—真皮皮鞋, 而B客户对该皮鞋感兴趣, 要求学生作为业务员, 先了解该产品, 并熟悉撰写询价函和回复函的格式, 然后先以B客户的名义向A公司提出询价, 以期得到拟订购货物的信息, 如价格、目录、数量、包装等条款, 之后再以A公司的口吻介绍该产品并对询价函进行答复, 以表达是否愿意与对方达成交易。
(二) 案例分析的应用实例
随着我国各行业的全面开放, 中国需要有一大批具备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语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因而在外贸函电教学上应要尽量结合当今商贸的实际需求及其核心问题, 在信函的体例设计上更注重实际应对,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仍选取询盘这个模块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 若是按照教材惯常的思路, 通常是先介绍询盘的含义, 询盘重要性, 询盘通用句式, 教师再教授学生分别如何回复, 在回复中可以使用到的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但当下国际贸易中的实际情况会更为复杂, 实际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的方式也由于实际案例的产生而变得不再只是机械的应对, 而是基于实情调查后的解决。以下给出本课环节的案例和教学设计:
案例引入:我方是韩国一家毛衣的主要进口商。在一次交易会上看到对方的毛衣后, 就有意购买对方商品号为GE-0756的毛衣。因此写信给对方, 询问CIF到釜山的最低价 (包括5%的佣金) 、最早的装船日期及付款方式, 同时要对方提供不同颜色的毛衣样品。
案例分析:商家可靠信息来源及CIF的注意事项;有意购买毛衣;对CIF、装船日期和付款方式等进行具体询价。接着请同学们来试着分析本篇函电应如何撰写, 写出样稿, 大家一起来分析优缺点及如何修改完善。最后老师给出较完善的答案, 找出差距, 并对重要语言知识点给予补充。
(三) 换位体验的应用实例
换位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走上讲台, 学生讲, 师生评的一种合作探究方式。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 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去探索原因, 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 到讲法, 精心指点, 讲后认真评价, 拾遗补缺, 概括总结, 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 使学生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授撰写支付函的课程中, 选择让学生当“小老师”, 因为此部分的中文内容上学期已经很详细的介绍过, 条理清晰, 易理解。然后把全班分成四大备课组, 各组分工。指点学生看书, 思考问题, 查找文中重难点;上网或查阅各种书籍等收集有关各种外贸的支付方式的材料;最后综合材料, 设计教案, 推选两名学生上课, 师生点评总结。单元测试时, 引导学生轮换出测试题, 师生共同批改, 共同纠错。这一新异的方式让学生感到新鲜, 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时,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可见这种方式是学生在形体、感官、情绪、知识、能力等全身心参与的一种自主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自主构建知识, 锻炼勇气和能力, 增进师生理解, 和谐师生关系, 强化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实施体验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由于《外贸函电》课程是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在《外贸函电》教学实践中需与国际贸易专业实际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特点做进一步完善, 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教师需摸清学生的英语底子如何。在探究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 其备课的内容加大, 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 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 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因此,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英语底子, 在《外贸函电》中很难得到探究式教学的期望成果, 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底子后, 教师在备课以及探究式模式的实施细节掌握中才可能游刃有余, 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其次, 教师要有较强的现场引导及控制能力。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 教师是协助者, 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必须通过构建主题、创设情境、引导总结, 才能够使体验式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功效。可以说, 教师的角色发挥程度是教学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外贸函电》课程中基本上每一节就有一个主题, 因此, 在设置任务时, 须有针对性, 以使探究的效果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针对性与每一章内容相关外, 还应与前面所学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次, 必须将上课情况及时记录, 并反复研究和调整, 并将调整过程也做记录。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 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并且他们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学生, 因此, 需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情况做仔细的记录, 以求摸索出适宜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学生《外贸函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经验。
总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都对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外贸函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会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内涵, 综合运用各种体验式教学的优点, 这对传统教学内容与模式会起到很好的补充, 会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应以市场导向为教学宗旨, 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 紧跟市场一线企业的实际行情, 贯穿于教学中, 不断学习和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使得外贸函电课程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很好地达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摘要:外贸函电课程是经贸类专业中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仍停留在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锻炼, 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平衡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天平?“体验式学习”理念提供了一种这样的工具, 并且已得到了实践的充分证明。
关键词:外贸函电,体验式学习,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俞钰凡.体验式学习法在市场营销学科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
[2]罗桂芳.浅析体验式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
[3]戴日新, 等.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
探索式学习 篇9
一、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培养和未来的发展, 而当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令人忧虑。
1.学生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较低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 高校扩招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有不少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正是因为高中数学基础较差, 所以导致高考失利。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畏惧感。相对中学数学来说, 高等数学内容更多, 知识更加抽象, 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阻力。
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 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 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 听课不认真;作业喜欢对答案, 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在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 认为“学数学没有用”, “数学就是解题, 求出正确答案”, “自己学不好数学”, “数学学习与社会环境联系不大”, 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 对数学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自暴自弃, 更加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4.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 注重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讲演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往往整节课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数学课上老师是绝对的主角,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学生没有体验数学知识创造发展的过程, 没有参与数学活动, 只是观看教师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活动就是解题,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缺乏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 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分组研究式学习”的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都制约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只有愿意学, 才能学得好”。所以, 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丢在一边的“注入式”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 合理选择数学教学方法, 努力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合理地采用“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 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体验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充分挖掘数学的魅力。
所谓“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单位, 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评价的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 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 组内成员成了直接交流的对象, 有利于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竞争, 有利于学习资源共享、成果交流。
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合理分组。
高职数学往往采取大班教学, 这会带来许多问题。老师和学生缺乏互动, 老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 课堂教学气氛不好, 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进行分组时可以按学生宿舍为单位, 也可以是按学生自愿来进行。每组人员控制在5~10人。尽量做到:组内成员学习成绩有好有差, 男女性别搭配合理, 性格有外向有内向, 能力有大有小, 形成异质小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产生一名组长, 课下由组长带领组织学习。
第二, 明确学习目标, 布置学习任务, 提出学习要求。
分组后, 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拟订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要求全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 也就是做好课前的预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讨论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由组长统一整理, 并进行总结。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吃透教材, 根据学生的能力, 结合书本知识, 使学生通过预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讨论能基本完成任务。布置的任务太难, 学生无法完成, 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布置的太容易, 学生又会不重视, 难以做到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例如, 在讲“导数的概念”之前可以布置小组研究学习的任务:通过预习总结“求分段函数导数的方法”;学习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后举出两个“连续但不可导”的例子等。又如, 在讲“微分中值定理”时可以布置任务:归纳总结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再如, 在积分部分, 对于书上一些可以一题多解的例题, 可以在课前布置:探寻尽可能多的不同于书上的解题方法。通过实践证明, 这样的任务学生大多能通过小组间的研究解决。
第三, 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
“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情况也更加复杂。这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既要把基本的知识点讲解到位, 又要留时间给小组讨论和成果汇报交流。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情况, 其一, 讨论激烈, 学生各自为阵, 课堂秩序失控, 效果差;其二, 发言不积极, 任务在有效时间内不能落实, 出现冷场。所以, 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整个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时, 以自愿为前提, 教师也要注意调控, 当问题较简单容易解决时, 多给能力较弱的小组机会,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当问题较难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 适时评价, 总结, 坚持激励机制。
在小组讨论及成果汇报后, 教师简要小结, 肯定对的, 指出不足, 适当讲解, 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接下来小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 参与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 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其次是对于能进行量化评定的学习过程, 均要量化、公示, 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突出以鼓励为主的特点。
三、“分组研究式学习”效果反馈与反思
“分组研究式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分组研究式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 改变了以往数学课严肃、枯燥, 老师满堂灌, 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分组研究式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按小组讨论, 课后也会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提升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 “分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在讨论中, 他们的观点、看法被认同、被肯定、被补充完善, 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 每一次的成功体验, 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 有学生反馈说:“分组讨论后要同学上讲台讲解, 数学课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 这种方式在我们看来很新鲜, 所以组员积极性高, 能主动参与, 不再觉得讲课、授课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方式, 经过同学的讲解, 老师的补充, 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同学说:“要解决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必须预习课本, 这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组员们一起学习也比较有乐趣, 而且之后再听老师讲解, 就会清楚之前不太懂的东西。”有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比各自学习效果好得多, 能从相互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的分组就像给我们在课后找到相互帮助学习的小老师, 不仅是数学, 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困难时我们也会一起讨论, 相互帮助。”上过讲台主讲的学生认为:“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挺紧张的, 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通过这种方式能很有效地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 这也许对我们今后找工作参加面试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在“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1) 分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可为了讨论而讨论, 这样反而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2) 教师必须尽量面向所有的学生, 要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只是个别好学生做老师, 其余学生当听众, 只靠个别好学生研究学习, 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3) 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4)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改进学习方式,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 值得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
摘要:高职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教学方法又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对“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剖析了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提出了“分组研究式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总结了经验和问题, 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数学,“分组研究式学习”模式,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王昭海.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矛盾及相应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探索式学习 篇10
体验式学习是整合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 (David Kolb) 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其中Kolb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较完整地提出体验式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 理论, 并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如图1) , 其构建的“体验式学习圈”指出了学习的四种方式:具体体验 (concrete experience) 、观察与反思 (reflective observation) 、抽象概括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和积极实践 (active experimentation) 。这四种学习方式构成了一个学习循环系统:具体体验———对真实世界进行实际感知和体验;观察与反思———多思维多角度对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抽象概括———对自己关注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积极实践———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从这里可以看出, Kolb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 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酒店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引入体验式学习模式
《酒店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课程, 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和市场学等学科之上并与酒店行业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因此, 在《酒店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将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在八大方面进行了比较 (如表1) , 可以看出, 在体验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强调参与性、仿真性和应用性, 强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教师注重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 让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专业知识和个人的经验、感受, 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真正理解的理论, 最后积极主动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笔者认为, 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这些特点与《酒店市场营销》的课程要求是非常吻合的。
三、《酒店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设计———基于体验式学习理念
“Learning By Doing”是体验式学习的精髓, 人们学习游泳或骑车等必须要亲自去体验, 任何人都无法代劳, 否则, 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徒劳。看似简单的道理, 实质上其中的关键即在于蕴含其中的学习链是否包含“体验环节”, 只有有了体验这一环节, 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获得最深刻的记忆和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中, 笔者认为应基于体验式学习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强化“体验”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酒店营销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酒店市场营销知识, 对案例所提供的背景、数据及相应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运用案例教学法,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案例中,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这种方法在《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 但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预习、准备资料和思考的时间和环节, 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应设立标准答案, 而是应该鼓励创新, 进行开放式探讨, 使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也使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2、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脱胎于案例教学法, 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接近现实的酒店营销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情境观察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习和体会相关营销知识, 以游戏式的体验去完成学习, 寓教于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辅助者, 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情境式教学法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接受者, 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强。值得注意的是, 在情境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中, 要防止学生一味模仿或完全拘泥于情境, 应引导学生跳出情境思考和处理问题, 提高灵活应变能力。
3、PBL教学法。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
PBL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模式 (如图2) 。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我讲你听, 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 以“酒店市场营销任务”布置为基础, 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收集、整合各种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PBL教学法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 PBL教学法的实施还得依托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生源的不断优化和整体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体验式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
1、授课内容不能适应《酒店市场营销》课程的权变性特征。
酒店的营销环境和理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中, 在酒店市场营销的很多问题上并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 而且, 理论的总结往往落后于现实的行业实际。需要教师时刻关注酒店行业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最新动态, 将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另外, 由于较为系统的营销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相对较为领先, 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关注国内外酒店营销的学术动态, 将最新的酒店营销理念引入课堂。
2、教师和行业脱节、缺乏实践经验。
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其主要课程之一酒店市场营销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国内高校的大部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路线, 没有或者是较缺乏酒店的实践经验, 这样在任教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就是传授的营销理论贫乏枯燥, 不能很好地联系酒店营销的实际情况,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进入酒店补充实战经验, 努力从制度、经费等多方面为教师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 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实施的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酒店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很强, 所以在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该课程的设置都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实践场地的限制、实训设施的缺乏、教学经费的不足等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最终都流于形式或大为缩水, 无法很好地支撑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对此, 一方面, 可以进行情境模拟实训, 即模拟酒店市场营销的情境, 将之搬入课堂, 使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更好的方法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把学生带入真正的酒店环境中去,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 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首创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多家涉外高星级酒店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olb, D.A.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ent ice-Hall, 1984.
[2]张桂芳: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0 (4) .
[3]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蒂赛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探索式学习 篇11
一、体验式学习价值观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要求
体验式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于对人性的尊重,把学习者当成教学过程中主体,学习者个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这个层面上说,体验式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的,即都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关系。
(一)体验式学习充分肯定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参与者的自尊,参与者只有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才会主动热情地学习,因此教育者需要想办法不断提高参与者的自尊,要让参与者看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另外,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做到接纳,尽管这个学习者面临一些问题,有一些常人不能接受的偏差行为,甚至较为边缘的价值观,请站在他们的成长环境去思考并理解他们,并肯定他们的价值。
因此,体验式学习一直强调学习者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且认为这种价值正是其不断学习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看重人存在于世界中,并创造着世界。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需要对学习者的挚爱和对学习者的谦虚的态度,另外还需要教育者对学习者深信不疑,对他们的创造和再创造的力量深信不疑,对他们能变得更加完美深信不疑,即对学习者的信任。
(三)体验式学习相信每一个学习者都具有成长的潜力。教育者应该协助学习者看清自己的需要,挖掘其潜能;协助学习者认识自己可以得到的支持性资源,如朋友、父母、甚至书籍……;另外,协助其看到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学习方法也是关键。最后,协助学习者做出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以及如何承担改变后的结果。
(四)体验式学习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和学习过程的多元性。作为教育者应该强调其差别性,遵守个别化的原则,即将学习者看成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手法来满足不同需要的成员。当然,库伯也赞同,让拥有各自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因为整体发展才是体验式学习提倡的。
(五)体验式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观。体验式学习要求教育者做到两点:1,协助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和整体发展观,协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包括优势、不足;同时鼓励学习者积极的吸纳不同的观点和体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外界;2,教育者自己也需要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享受整个生活过程,从中积极感受、反思、综合认识从而形成对生活新的认识。
二、体验式学习的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过程要求
(一)创造情境,唤起体验。教育者与学习者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的过程中建构一个场,同时教育者与所有的学习者又被场所影响着。这里谈到的场就是情境。
这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平等互动,在平等的氛围中,唤起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积极体验,促进学习积极性。互动意味着互动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权力和道德上的平等,要在各种的真互动中促成学习者自我满意和自我欣赏的一种情境。因此教育者要将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习者,让全体学习者有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另外,也要促进学习者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可以用马蹄形、圆形等座位排列,这样有利于团队合作。同时制定学习者之间的契约,可以促进学习开放自己,并接纳彼此的建议和观点。同时,教育者也要创造一个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意识,互补意识和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参与互动学习是每个人的责任,自己除了积极参与和思考之外,还要尊重与鼓励他人参与,课堂上的“情境交融”的气氛,互相会产生热情、愉快、真诚、信任的合作欲望,优化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善于把课程与大自然、社会、学习者自身紧密结合,打通学习者的生活世界与理论知识之间的界限,常常会激发学习者的探求热情,促使他们将日常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出现一系列动态生成的场景。
(二)积极引导,促进反思。教育者需要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体验。杜威认为:教师除了组织情境引发体验,还要帮助学生提取体验的意义并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的深入,有助于产生系统的感悟而反思之后的进一步体验,又会引发新的思考与感悟。
往往提问是引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引导式提问可以遵从以下四个方面:Fact(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事实是指学习者运用其敢感受器官所观察到的周围情境,如所见、所闻、触摸到的等等;感受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处情境的一种真实体会和感受,即所感;发现则是学习者在综合考虑事实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而获得一种认识,所思所想;未来则是指向未来的一种指导,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可以用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看重学生感受之后,能够将感性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沉淀下来,形成理性的观点。
(作者单位:人大附中分校)
探索式学习 篇12
一、探索式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探索式操作的关键是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使探索式操作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式操作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准备材料的单一、枯燥,与丰富的材料结合实施才能有效保证幼儿进行探索。
1. 有探索性的材料
(1)操作材料要能体现幼儿探索的目的。
大班幼儿在面对具有暗示性的操作材料时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每一次的探索式操作活动,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如“图形拼搭”操作前,幼儿知道单一图形是可以合成复杂图形的,但并不知道能组合出什么图形,由此促使幼儿在反复摆来摆去的操作中,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图形组合,通过主动探索,将未知变成已知。
有的活动内容本身并不那么吸引幼儿,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改良以往的旧教具,使其更符合探索的要求。如“移珠子学组成”活动,所提供的材料是穿珠、立柱、记录纸,用两根立柱操作,以达到将一个数分解为两个部分数的目的,两根立柱在同一个底座上,表示两个部分数合成一个总数。用记录纸的目的,第一是让幼儿根据纸上的数字取穿珠,记录纸上的数字是几,就练习几的组成,投放相应格子的记录纸,以控制幼儿探索本次活动要学习的数组成。第二,记录纸的横格数是根据该数组成的需要设计的。该数有几项组成,就有几行横格,要求幼儿将横格都记完(不能重复),以保证幼儿探索出该数的全部组成。第三,让幼儿记录下操作的过程,以保证幼儿在交流、讨论时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
(2)操作材料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材料的外观有吸引力,如“拼机器人”(练习加减的)、“喂饼干”等活动,材料的外观很醒目,幼儿一看就喜欢。
材料的内容有吸引力。如:“数学牌”富于娱乐性;“小兔找朋友”活动有情节性等。对这些材料反复操作,幼儿也不觉得厌烦。
材料的使用方式有吸引力。有的材料用活动性游戏方式使用,如“钓鱼游戏”;有的材料用合作游戏方式使用,如“扑克牌配对游戏”;有的材料用竞赛的方式使用,如“数学棋”。这些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大班幼儿所喜欢的、乐意参加的。
2. 多层次性的材料
由于大班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材料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在探索性操作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多层次。如:“按规则排序”操作,要求幼儿分析、综合排序的规律,创造性地编制排序规律,我们就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并针对不同的材料出示不同的要求卡,对感性经验丰富的幼儿在一般的操作基础上提高要求,这样的操作过程既有利于他们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3.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大班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必须经常考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如:“力的大小”,就准备了哑铃、杆秤、水桶、天平、沙、棉、竹圈、花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能让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当幼儿走进活动室时,这些似曾见过又无法经常接触的物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念头也就产生了。同时,生活化的材料也会促使幼儿将所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主动探索。
4. 一物多用的材料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按规则排序”活动,所提供的材料为具有多种特征的图形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厚薄不同),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材料,有转换角度的余地。如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再按大小分类,再按厚薄分类。需要让幼儿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就设计具有这些特征的材料,材料具有的特征越多,可转换的角度就越多,可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二、在探索式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1. 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了很多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你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马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愿望,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尝试的情感,又很自然地以旧引新,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索活动。又如“认识时钟”,让幼儿置身于为活动创设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依靠幼儿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了求同、求异探索的主动性。
2. 问题设置的探索性
主动探索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索不是追求幼儿能力有多高,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的主动性,使幼儿习惯于遇事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设置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如“送小动物回家”,教师提问:“小猪住第几层?”“小猪楼上住着谁?”“它住的是第几层?”“小猪楼下的第二层住着谁?”等等,多角度地提问启发幼儿尝试灵活地探索问题。
3. 操作中允许幼儿出现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都在曲折中前进,要允许幼儿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十分有意义。错误孕育着成功,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说需要尝试、尝试再尝试,一次次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再尝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地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时,要允许幼儿出现失误。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子内。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量一量)。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出错误原因,直到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找到正确的方法与结果,要肯定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探索式操作,大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无论在计数能力、数概念理解能力还是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探索操作方面更加大胆,常常主动探索活动中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兴趣比以前更加浓厚,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乐意与同伴合作。探索式操作对大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探索式操作就是在操作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由探索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方法。在探索式操作过程中, 幼儿通过主动操作材料自主地进行探索, 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同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特别强, 因此运用探索式操作能充分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摆弄、尝试、研究, 从而发现并掌握数学经验和知识, 变“我就像你这样做”为自己探索“我要怎样做”, 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讲述了探索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以及在探索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探索式学习】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反思06-14
教是为了不教--浅谈自主探索学习式教学的构建策略(教学论文)07-13
学习与探索05-27
学习探索论文09-22
探索性学习利用性学习05-17
探索性学习方法08-18
学习《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心得体会08-23
探索式教学05-17
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论文08-23
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