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2024-07-23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通用6篇)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篇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因此, 数学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 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文化的继承.而如今, 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使他们真正的理解数学, 应用数学, 并会在实践探究中解决数学问题, 以下将详细进行分析.

一、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 创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心理安全, 才能导致心理自由, 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所以, 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进行良好的课堂教育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处在紧张恶劣的学习环境中, 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是学生能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前提.因此, 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发表独立见解, 敢于与老师共同讨论问题, 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第一, 在课堂教学中, 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保证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相互探讨问题.引导他们尝试着去构建知识结构, 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中, 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第二, 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就会有两种思想.”其观点在于,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把自己的思想和同学或者老师的思想交换.如果一个班级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长期的合作探索, 就会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集中群体的思想,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在这一方法中, 我们提倡的是, 在和谐、宽松的开放式教学课堂中, 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探索活动, 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从而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二、创设探索情景, 激发探索欲望, 培养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 创设学生喜欢的探索情景,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我们把创设情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设问题情景, 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激发探索欲望.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该结合每次的教学内容的不同, 找准探究性问题的思维训练, 运用教学方法, 与课堂情境相融合,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易接受的探究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创设思维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应该充分体现学生这一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渐在探究活动中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 运用重温知识、对数图进行观察、动手实验操作、类比归纳、联想构造、分析讨论、修改完善等数学方法, 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 在教学“平方根”这一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那么, 相反的, 如果已经知道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是否可以求出它们的边长呢?例如9平方米、16平方米、3平方米, a平方米等?”前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同学们会轻而易举地答出来, 但后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却让同学们产生了困惑, 在这种难识庐山真面目的障疑情境下, 教师就可以顺势点出课题, 指出庐山真面目———平方根, 由此, 学生对此新的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了.

三、立足于实践, 实施探究性创新

所谓实践出真知, 传统的教学证明的过程是由教师完成的, 而如今,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进行个别指导, 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使用多种方法求解, 或提出新的问题, 这样, 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在问题解决后, 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 归纳数学思想和方法, 巩固知识点的运用, 得出技巧性结论.这样, 在老师的帮助下, 更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系统化.

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 教师应注重知识和技巧方法的归纳总结, 然后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中学的课程学习中,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 一题多解.对于那些会灵活运用简洁方法解题的, 给予适当的表扬, 坚定学生继续钻研和探究的决心.鼓励学生多参加探究性实践, 在“考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 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完“图形的旋转”一课后, 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探讨学习———图案设计, 即通过图形旋转后得到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图案, 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图案设计大赛, 看看谁设计的图案最好看, 最特别.这样来设置教学活动, 学生就会为了在设计大赛中取胜, 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并在老师所设置的情景中, 探索课外的数学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 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 更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只有迎难而上, 才能推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向前发展.

摘要: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 对初中数学教育提出“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教学观念, 即立足于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 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 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 本文主要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究数学知识海洋中的奥秘.

关键词:初中数学,主动探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篇2

一、指导思想:通过指导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有关月球的人文现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激发文学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3.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简单获取资料的方法,提高搜索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4.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设想

1.分解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共享。

“探索月球奥秘”总课题可分解为“月亮科学”和“月亮文化”两个课题。

全班同学可分为四至六个大组,大组可按兴趣再分为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两三个子课题。保证课题研究全员全程参与。分工搜集资料后,组内交流共享,组长带领下合作学习,整理资料、讨论探究、作好笔记、写出心得,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老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作好指导工作。

2.活动安排

①上图书馆、书店查寻资料,了解图书馆、书店,学会查找书籍;②计算机课上网查寻,学会并熟练网上查寻;③连续观测月球;④结题会包括成果汇报会、知识竞赛、诗歌故事朗诵表演会、手抄报或电脑制作小报;写作训练课等。⑤时间安排:整个活动约一周完成。联系参观天文台或天文馆;

3.重视资料积累。

包括个人或小组研究计划、活动方案、调查提纲、观察笔记、搜集整理文字音响图片资料、讨论记录、学习心得、手抄报、电脑设计小报、诗文朗诵表演、写作训练、研究性小论文等。

四、活动过程

1.准备:

①布置教室,营造气氛。②确定主持人。③制定出评分标准,选出一名同学当评判员,记录员一人,统计成绩。④准备好竞赛题,排演好节目。

2.活动设计(约1课时)

主持人: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从孩提时代,我们就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今天,当我们读了《月亮上的足迹》,当我们在一片清辉中举头仰望那一轮皓月,我们都会涌起无限遐想:想揭开这颗神秘的星球的奥秘,想了解诗情画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访月中仙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次神奇的月球之旅吧!

竞赛热身:《打开月球的奥秘》知识竞赛(约5分钟)

成果展现:第一小组展示与月相关的字、词及月亮的别称;(约10分钟)

第二小组讲述天文学家与月球的故事或月球外星文明传说;

第三小组介绍与月有关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传说及风俗;

轻松一刻:《月亮文化》知识竞赛(约5分钟)

第四小组朗诵与月亮有关的古今中外诗词;(约10分钟)

第五小组讲外国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第六小组朗诵写月的.散文名段。

月亮歌曲大PK:按小组顺序,轮流唱出一句带“月”的歌词,接不上的淘汰出局,最先出局加2分,其次加4分……如此类推,优胜者加12分。(约5分钟)

机动题:“你驾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请你接着这个话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3分钟的陈述。要求富有创意。(该题教师视乎各班具体情况作出取舍)

主持人:结束语。云破月来花弄影。千载而下,月亮在人们的心中始终神秘而多姿。宇宙的奥秘,星海的浩瀚,永无止境;人类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探索,亦将生生不息……

老师讲评小结:

启发思考:自古以来,人们在月亮上寄托着自己怎样的情感?人们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3.除此活动外,还可组织手抄报、电脑设计小报等。

4写作训练:展开想像,以“月亮上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文章。

5.试着写一首小诗,向月儿倾述你心底的秘密。

四、活动评价:

探寻文本奥秘 培养语用能力 篇3

[关键词]文本奥秘 语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47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灵活驾驭能力的培养和语言在动态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部分教师一厢情愿、费尽心机牵引着学生周旋于理解课文的内容,挖掘教材(文本)主题思想之间,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创新语言教学策略,变“讲内容,只感悟”为“学语言,学表达”,巧妙引领学生探寻教材(文本)奥秘,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欲擒故纵”,于文本细微处培养语用能力

欲擒故纵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本意是为了捉住敌人,故意先放开敌人,使其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现在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放松一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看似不显眼的细微处,却常常蕴涵着文字的魅力与言语表达的智慧。要使这些小细节发挥大作用,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灌输”,或许可以使点小心眼,虽有意重锤敲打,却故作糊涂疏漏,将探究发现的喜悦留给学生。

例如,《闪光的“金子”》一课的导入环节,在出示课题时,执教老师故意漏掉课题中的引号。刚一出示,就有学生大喊:“老师,老师,您忘写引号了?”

师:小小引号有什么用?难道加与不加有不同?

生1:是的,《“黑板”跑了》里面加引号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生2:对,还有《晚上的“太阳”》里加引号的“太阳”也不是真的“太阳”,是电灯。

生3:加了引号的“金子”一定也不是真的金子。

师:不是真的金子,会是什么呢?课文一定会告诉我们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个究竟吧!

引号虽小,意义非同凡响。教师不经意的一次小小疏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极大热情。教师可以多制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费尽心机的善意“陷阱”,通过生生、师生、生本、师本间的对话交流,先“纵”再“擒”,达到曲径通幽、无“疤”无“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必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画龙点睛”,于文本空白处培养语用能力

中国画注重留白,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留白之处,大量的留白更有利于学生自我解读文本,更有利于学生在想象的王国里去感受那份源自心底的美的滋味。

教材(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当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时,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就会完全沉浸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学生有好多话想说,此时情到深处,正是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好时机。教师准确把握住续写结合点,以此为契机,完成写作训练,就会在接下来学生的精彩表现中感受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效。

例如,笔者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深有感触。文本通过作者对爸爸、妈妈的生活点滴的描写,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爱,原来真爱就如茉莉般清新淡雅,却沁人心脾。在这篇课文中,你会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生命的芬芳和光泽……特别是在病房的那一幕描写,温馨和谐,使人不禁觉得身在一幅充满阳光、温暖舒心的图画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過“探”字与“照”“射”的比较,从“探”中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作者与父母之间的情意,让学生用情感去支配文本语言,填充文本空白。通过这样的语言学习,学生真正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就能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学生的内心也似乎被某种情感打动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许多感情也就喷薄而出。这时,一位位小诗人便应运而生了。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前面教学的总结,又给了学生心理释放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对爱的理解的升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们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表达必将丰富多彩。抓住任何一个契机,随时记录情感,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无疑会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歌王国里,学生们的妙语连珠将完全充盈于整个课堂。恰当补白文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突出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偷梁换柱”,于文本异常处培养语用能力

在《珍珠鸟》一课中,冯骥才先生一连用了四个“小家伙”来称呼珍珠鸟雏儿,不是很奇怪吗?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换一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悟,体会其中蕴涵的情与作者用词的恰切与巧妙。

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悟“小家伙”一词的:

在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将“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中的“小家伙”换成了“小珍珠鸟”。学生自由朗读后,很快就有明眼的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打错字了。课文里写的是‘小家伙’,而不是‘小珍珠鸟’。”

师:哦,“小家伙”是小孩子的意思,是对人的称呼,怎么用来称呼鸟呢?莫非是作者写错了?再读读,看看到底是否合适?

生1:合适,我喜欢用“小家伙”的这句,读起来感觉小鸟特别可爱。

生2:是作者心里特别喜欢小珍珠鸟吧,把鸟当做了小孩子。

生3:用“小家伙”让人感到作者非常爱珍珠鸟。

师:同学们都有一颗细腻的心啊!从“小家伙”中读出了作者的喜爱,看来这个词用得巧,换不得。找找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个词,找出来读一读,感受作者对小鸟的那份喜爱。

“换一换”不仅使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不再是秘密,更让学生习得了独到的表达方式,可谓一石二鸟。

四、“去伪存真”,于文本主旨处培养语用能力

去伪存真也就是去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差异。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旨,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交流的价值上来,而不应该让学生游离于文本语境外,作天马行空式的所谓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迷失方向。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去除掉那些对文本的“伪”的认知与体验,引导学生求得真、善、美。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当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有学生认为做人就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而不能做像石榴与苹果一样爱慕虚荣的人。事实上,《落花生》一文的本来意图并不是否认石榴、苹果的价值,只是赞扬花生更朴实、更有用,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踏踏实实,为社会多作贡献。如果脱离文本这一价值取向,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其结果只会误导学生。这时,这位教师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生和石榴、苹果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然后,这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让学生自主分成正、反两方,正方代表花生,反方代表石榴、苹果,展开“实话实说式”的辩论,教师则成为主持人,进行相似的引导。

正、反双方唇枪舌剑,正方认为自己想做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反方认为自己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会被大家瞧不起。只有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石榴与苹果那样。正、反双方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得出一致的观点,即像花生那样对别人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

这位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又不是随便附和学生的认知,而是不断地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认知向着多元、科学、人文的方向迈进,使得学生的见解向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文本交流价值迈进。

五、“如法炮制”,于文本精妙处培养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助于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彩的课文片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模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可以让学生唱一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让文本优秀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进学生的心田。

朗读和理解了小诗《水乡歌》后,一位教师趁热打铁作了如下语言文字运用的设计。

师:水乡很美,水多,船多,歌多,水鄉人民用《水乡歌》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我们的家乡南通也很美,你喜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喜爱。

师:让我们模仿《水乡歌》,也来赞一赞我们的家乡南通吧!

出示填空:

南通什么多?

学生们热烈讨论后,一首首饱含深情的小诗诞生了。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自然而然地迁移了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教师应增强语用意识,正确理解并切实把握语文教材(文本)内容实际,积极探寻文本奥秘,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奥秘” 篇4

一、多媒体:古诗教学飞翔的翅膀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以及动画、文字效果于一体, 能够很好地创设与诗歌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场景和氛围, 愉悦学生心理, 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1. 利用乐曲, 营造氛围

诗歌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先秦时期古诗是合乐歌唱并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决定了诗歌与音乐在表达情感、创设意境等多方面是相通的。诗歌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 创设优美意境;音乐用声音旋律表达情绪, 也能创设出一种流动的意境。它们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若两者相互交融, 则能产生更大的震撼力。

(1) 音乐渲染, 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进行古诗教学时, 借助多媒体生动的音乐效果, 可以烘托意境, 渲染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准确理解诗意, 感受作品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画》时, 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有鸟叫的曲子, 叽喳的鸟叫声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如闻其声, 如见其物, 如临其境;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人鸟共处的山水当中, 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

(2) 配乐诵读, 激发情感。“诗歌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通过朗读吟诵不仅能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美, 还对读者有移情作用, 使读者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如果将诗歌的诵读与音乐相结合, 进行配乐朗诵, 在意境渲染与吟诵感悟的双重作用下, 学生的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将更见实效。如教学《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 可让学生配合叠曲《春江花月夜》来诵读。长江春夜潮涨的哗哗声合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歌意境与节奏声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 那难以言状的美的感觉便会自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2. 动态演示, 领悟诗意

古诗节奏明快, 格律严整, 意韵深远, 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身, 能帮助学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 体会作者蕴于诗中的思想感情,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锄禾》一课时, 利用课件展示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 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不需要教师过多解释, 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以及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激发起学生对农民的同情与热爱之情。

二、读诗“作画”再现“古诗”

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 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 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读诗“作画”是再现古诗内容和情景最好的方法。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 弯弯曲曲的石径, 飘缈的白云, 若隐若现的人家和红得似火的枫林, 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如果学生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 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读诗“作画”的方法可以用通过“教师作画”“学生自画”的形式。在学生观察教师作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理解诗句。学生作画时,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 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理解,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篇5

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为人民服务是古今中外不可改变的定律。

伏羲的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状况,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伏羲的八卦图是“无字天书”,但却可以通天下、通宇宙。《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

我们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科学,让科学协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现代人学《易经》的意义:

1、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

2、具有神秘性、道德性

3、求同存异

第二节、何为阴阳

阳是向外扩张的,是奇数;阴是向内收缩的,是偶数。阴阳是不分开的,并且经常是互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人要刚柔并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因为阴阳是相对的,阴阳会变动的,阴阳会合一的。

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实现理想。

提高学习能力的奥秘 篇6

一、实物、图形展示, 声音模仿

直观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把英语单词同实物或情景直接联系, 增强词汇教学的真实性和形象感, 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词汇表中的单词大部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一些动物, 而且教材中配有相关的精美插图。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材料来呈现词汇, 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词汇的意义, 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二、情景再现, 动作模仿

在课本上除了一些能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的单词外, 还有一些词组、介词、动作等单词用图片和实物难以表达。对于这类词我们可以把当时的情景展示出来, 再结合动作表演、交流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 不但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意义, 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理解, 又能把句型教学与词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有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例如, 教学5A Unit 6 Doing housewor k时, 在引出单词hel pf ul后, 提出:“Are you helpful at home?”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Then, what can you do?” (重复几次) 在教师指引下使学生理解句意, 一旦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就会立刻做出回答 (可能是汉语) , 如洗衣、做饭、扫地等。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说:“Good he/she can sweep t he f l oor.” (同时老师作扫地动作) 从而完成sweep t he floor的教学, 然后再对其他同学用“Can you sweep t he f l oor?”提问, 达到熟练的目的。在完成所有词组教学后, 再把学生分组用以上句型对话练习。这样,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 不仅使得词汇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富有灵气, 而且在完成单词教学的同时又练习了句型, 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反复拼写, 强化记忆

在通过图片、动作等手段完成教学后, 学生虽然表面上学会了单词的发音, 但此时的学会还是肤浅的, 记忆并不深刻, 还需要我们进行一下强化记忆练习。因此, 我们在教完一个单词后不要急于教授下一个单词, 要让学生逐一正确拼、写单词, 对于那些发音不准的同学要及时给予纠正。通过反反复复的、大量的、多形式的拼、写练习, 达到强化记忆。

例如, 在复习book、look、cook、good等词汇时, 要让学生在正确掌握了词汇的发音和拼写之间的关系之后, 引导学生从读到想、从想到写、从写到看, 多种感官并用, 并采用循环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拼、写练习, 使词汇能够正确地在头脑中再现, 达到强化记忆, 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这样强化拼、写的习惯, 并有规律地指导记忆, 最终达到像直接感受一样的效果,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记忆效率, 而且将平时极易混淆的单词清楚地区别开来。

四、趣味游戏, 巩固训练

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后,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 来巩固教学成果, 同时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目的。游戏的类型很多,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以取得最佳效果。

例如, 教学5A Unit 6 Doing housewor k后,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游戏, 找两名同学, 一人做动作并说:“What can I do?”另一人用“You can______.”作答, 也可以先说英语, 另一人用动作表达出句子含意。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组, 分别用“I can_______”造句, 每组一句看哪组说的多, 中间说重了算输。再如, 在学习几个介词时,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让学生介绍自己房间物品位置, 看谁的房间漂亮;接下来, 让学生做听指令放物品的游戏, 教师给出指令, 让学生把不同的物体放到不同的位置, 看谁放得又快又准;再有做藏东西的游戏, 找一名同学按学习的几个方位把物品藏起来, 另一同学说出物品所放的位置。所有这些游戏, 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 就能够达到激发兴趣和检测的目的。

总之, 我们教师应摆正词汇教学的地位, 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利用多种手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更加优化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技能指导, 培养英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 逐步发展和提升学生获取新词汇的能力, 提高英语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易敏.小学英语词汇学习能力培养初探.教育导刊 (上半月) .2010.2

[2]包小英.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词汇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上一篇: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下一篇:Treg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