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2024-06-23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精选9篇)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篇1

谈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

王程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变学困生学习的落后状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

一、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教育的成功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人的自尊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和上进心的源泉。因此,尊重学生,尤其保护好学困生的自尊心,是一个教师的天职,也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分析、了解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大多学困生都有其共性:成绩差,表现也差,他们在各方面尤其在学习方面,受到老师的批评多,表扬少。他们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深感自卑,缺乏自信,整天灰心丧气,默默无语;另一种则是把自卑深深掩盖起来,以一种极端的情绪来干扰、抵制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无故旷课、破坏课堂秩序、打架斗殴等。但无论表现如何,因为学习差而造成的自卑却是挥之不去的心病,妥善地治疗学困生这一块心病,是改变其学习状况的突破口。

二、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想要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先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他们,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作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由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听他所讲的课,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转“困”学为“乐”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瞧不起和冷落学困生,不能在情绪急燥时指责他、批评他,更不能挖苦他。这样会进一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三、善于鼓励,唤起信心,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会受到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温暖,自尊和自信在这冷

漠孤寂的环境下荡然无存,会使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作为教师应多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多提善问,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耐心、热情的讲解、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从很小的成功中体会自己同样很有能力,这样他们的信心就油然升起,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抓住闪光点,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

老师应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我班的几名学困生,上课喜欢讲话,扰乱课堂,甚至上课不带书或在看其他的书,我多次找他们谈心,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每堂课都让他们讨论,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慢慢地,他们变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很好,我抓住有利时机,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让其他同学及时评价他们,前提是只说优点,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开始对他们提高要求,尽管这样,他们再也不做其他的了,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并善于问答,我及时用准确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浓了,劲头也足了。

“我”及时抓住机会让全班学生重塑他们的形象,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求大家对他们不提过去,不揭疤子,从此以后他们学习劲头更大了,连发高烧也不愿缺课,课余还主动和同学交流。由此可见,教育学生就得注意发现“闪光点”、“以一当十”、“以小论大”、“以此论彼”。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强烈引起他们心灵的震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使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困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进取心,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肯定。例如我班的周曙秋同学,学习表现不佳,但他善于提问且声音洪亮,所以我以此加以表扬,不断激励他,渐渐地他的表现好了起来,成绩有所提高。后来在他的记中看到“老师对我很公平,我不好好学习他会伤心的!”由此可见,他下定决心要学习了。有时,一件小事给学困生的鼓舞却是巨大的。在学习上只要有进步,哪怕是进步了1分,也一样表扬。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里好几个学困生都进步了,成绩也有所提高。总之,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放弃每一个学困生,因为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不管怎样,他都是所有家庭的全部希望。

六、重视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要激发兴趣走向成功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学习方法中找到乐趣。解答计算题对他们来说,真是困难极了,我从最基础、最简单的题开始,给他们教方法,记住公式,给他们设计简单的题型,让他们一边做一边悟,帮助他们理解题目,弄清要求,再教方法,就这样,他们转变了,并且挤出时间进行练习,很快成绩都有所提高,学习有了兴趣,正是由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学习才有了一定的进步。

七、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形成合力,使学困生感到“我也是很棒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多方面的,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把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和对他们的表扬及时转告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悦,并再次鼓励子女,使学生感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和呵护,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我也是很棒的!”从而将这种自信转化为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要抓住学困生的特点,努力挖掘起内在潜力,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并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打开学困生的心扉,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缩小成绩差异的目的。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一、认识“第一节课”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能否将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好尤为重要。因为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 其化学底子比较薄, 要是在第一节课教师对文本知识滔滔不绝, 他们将很难消化, 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 乃至对这一学期的化学课堂失去最基本的兴趣。我经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发现, 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其他学习较好的学生, 对于化学实验都十分好奇, 更是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探索精神, 因此, 我认为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视每一学期的第一节化学课, 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第一节课转变为“实验展示课”, 也就是说, 通过各种化学实验中的神奇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兴趣。比如在第一节课中, 教师可用毛笔在纸板上写几个字并将纸板贴在黑板上, 一些学生便感到十分纳闷, 因为他们什么也没看见, 而此时教师便向纸板喷一些“水”, 纸板上立刻显现出几个红字, 学生立刻被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教师接着再做几个小实验, 学生的兴趣也就被推向了高潮, 对化学的兴趣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小魔术”激发出来了。

二、精心为学困生创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感觉化学学起来非常吃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 日积月累, 不能理解的事物多了也就让他们的兴趣一点点地被“磨掉”。对于这样的教学难题, 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的方式, 选择一些较为常见的生活例子来做比喻, 将抽象变为具体, 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比如在讲到“摩尔体积”这节课的时候, 一些学困生便对这抽象的概念不能理解, 于是我转变观念, 问道:“当几个人站在一起的时候, 你们认为他们所占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我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并向我反馈结果。其中一些学生认为与人的高矮胖瘦有关, 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与人的数目有关,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关等等。当学生反馈信息之后我立即做出肯定与归纳:“你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因为物质的体积与它内部微粒的大小、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不仅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也会兴趣大增, 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课堂之内。

三、从实际出发, 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困生而言, 教师如果不能确立符合他们学习实际的目标, 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难。如果学习目标过低, 他们会很容易就达成, 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就感, 学习兴趣也就不能被激发出来;但是如果太高, 学困生又很难达到的话, 那么也将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对学习化学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这都不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符合学困生的学习实际的目标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尝到一定的甜头, 也能够逐渐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感受化学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每一位学困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 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定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目标, 遵循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 彻底地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

四、让学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

在化学课程中, 实验的作用不容小视, 前面已经提到了在“第一节课”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这并不代表仅仅是第一节课需要进行实验, 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节课都可进行实验, 或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或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完成, 总之,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一) 做好演示实验

要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必须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并且在实验中规范自己的操作顺序与质量, 让学生能够进行最直观的观察。特别是在有一定危险的化学实验中, 教师更是要严格地进行实验操作。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实验中思维混乱, 步骤紊乱,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更是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感觉茫然, 甚至因为教师的操作不当而发生危险等等。

(二) 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 更是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中, 感受化学的魅力。因为在教师进行实验之后, 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猛增, 于是教师可以在此时让学生进行实验,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实际的做法是: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后, 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注意事项,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明白自己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而且要严格遵守实验规则, 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 并记录下实验前与实验后的效果, 在自己的小组中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最后向教师反馈实验信息。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督促学生,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 保证学生完成实验的质量, 对实验中产生的各种危险加以预防与控制, 最后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困生能和学习好的学生一样将化学学好, 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是学困生而忽视他们, 而是要以一颗公平心对待他们, 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将化学这门学科真正地学好。

参考文献

[1]赵静.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才智, 2012 (15) .

[2]张丙杰.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 (5) .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氛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我们知道,老师天生就对优秀的学生有“好感”,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是采取责备、惩罚的方式,使得学困生不愿意也不敢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长期下来,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和陌生感,这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多与学困生进行互动,从而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困生的内在想法,更好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一味地讲授知识,学生只能单一地接受知识,长期下来,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感,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上逐渐落后,尤其是学困生,因为其本身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上厌倦上语文课,最终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一落千丈。因此,老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有效的提问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乌鸦喝水》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乌鸦喝水的小视频,然后在学生看完之后,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吗?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三、合理激励,积极评价

要知道,小学生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其自尊心很重。老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举个例子,如果学困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了问题,老师先不要管答案是不是正确,而是要表扬这位学生的勇气,使其能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尽量采用积极、正面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学困生是教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积极合理地激励和评价学困生,让学困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学困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动力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成盈盈.针对语文学困生的教学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2):60.

[2]董楠.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家教世界,2013(2):37.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篇4

《如何提高学困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前期课题组成员调查摸底、搜集资料,课题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后期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展开具体的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研究归因并及时总结成果。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申请结题。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的背景。

目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语文教学必须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就颇丰,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涉及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研究很少。目前尚缺乏对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只有零星的关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研究。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单一,农村学生多,现有200多名学生,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语文学困生一定会呈上升趋势。语文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二、研究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将研究成果向全校的语文教师推广,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

3、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在学习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具体地说:语文学困生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等)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成因: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转化策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促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情感意志得到培养。

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

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年龄特征等方面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状。

2、认真调查、分析我校目前学生现状,通过深入、细致地汇总统计,了解学困生在我校的具体学习生活情况。

3、分析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总结出其形成学困问题的具体原因。

3、研究转化语文学困生的策略。

在理清学困生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研究对策,加以实践,探索出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力争转变学困生的落后面貌,解决他们的学困问题,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为了解本校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明确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对全校师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并对调查结果和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客观分析,对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进行诊断,探索相应的策略。

2、语文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归因研究。

3、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专题研究。

4、语文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协调、目标分层教学、主动学习、学法指导、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5、语文学困生个案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从各角度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问卷、谈话、家访等科学方法,对语文学困生形成学困问题的具体原因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使后期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语文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语文学困生,通过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教育、谈话、家访等,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个体案例研究报告。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改进,进行经验总结。

六、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初期(2014年9月—2014年12月)设计实施方案;准备培训相关理论知识;设计学困生状况调查提纲、问卷。

(二)中期(2015年1月——2015年3月);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分析情况找出问题结症,形成最佳方案。

(三)后期(2015年4月——2013年6月)

1.将专题论文汇集成集,撰写完成理论专题研究报告 ; 2.总结推广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推广和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两年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学困生问题认识更加清晰,各班的学困生人数比例有所下降,学困生转化效果明显。

(一)理论成果一:语文学困生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科学分析,每班的学困生大约在3-5人,且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加深,学困生也日益增多,学困问题凸显。经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有:

1、个人因素: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自控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作业好拖拉,平时贪玩,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自信,心理上敏感、脆弱。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知道做笔记或标注,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爱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造成语文学习困难。

2、环境因素 :

(1)社会的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游戏、网络的盛行给人们带来快乐和便捷的同时,也强烈地吸引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使其沉迷其中,造成厌学、弃学等。

(2)家庭因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进行隔代教育,长期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加之爷爷奶奶只知溺爱,不知管教。有的虽父母都在家,但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这些孩子产生学习困难。

(二)理论成果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心得体会。

1、聚焦课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分层备课,学困生转化才能有的放矢。教师针对本班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备课,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我们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分层教学的方法,把教师典型的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汇编成册。

(2)课中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3)课后,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加强辅导,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

作业设计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为学困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学习练习机会,在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自由选择性作业中,使学困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业评价要人性化。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激励,使他们感觉到只要积极投入,自己也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在班级开辟专栏展示学困生的优秀作业,每学期学校都对各班学习进步的学困生颁发了“学困生学习进步奖”以资鼓励。至今为止全校有65名学困生都获得过此项奖励,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班级开展一帮

一、多帮一的活动,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找出方法,争取进步。

2、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教育为契机,对学困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学困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困生的家长大多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与学校失去沟通和联系,孩子的教育往往在学校进行得很顺畅,回到家里又回到了“起点”。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下方法:

(1)利用网络宣传阵地,向家长传递最新的家教理念。(2)通过家长会,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每学期的班级家长会请一些家庭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家长介绍他们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真正起到家教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通过访谈家长及学生,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学困生的可喜进步

历时一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关注学困生,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学困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困生很多是“困”在行为习惯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学习上的落后状态,教师致力于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付出了爱心、耐心、恒心。长期的培养,使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对阅读产生的兴趣逐渐提高。另外,教师还与家长合作,帮助孩子制定学习习惯养成的计划,约定孩子执行的好就给予奖励;如果不完成,接受适当的惩罚,目的是改善孩子行为,让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替大人做事,觉得每天做的是有意思的事,逐渐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个性,能够主动自主学习,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

2、学困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各班级的学困生在老师的关爱中,在学困生自身的努力下,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思考:

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深刻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收获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艰难,但更有成就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转化学困生的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的职责,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3、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篇5

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教师一般是不叫学困生来发言的。即使偶尔请学困生来发言,也只是走过场。当学困生发言不正确或急急巴巴时,马上就说,“谁来帮帮他,好吗”?或说,“你能请哪位同学来帮你一下吗”?在这种看似民主、平等、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中,其实已出现了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言的机会已完全被其他学生取而代之。其间很少能看到有教师会真正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一下,让他们也能积极大胆的发言。长期以往,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表面看,这些课都是热热闹闹,精彩纷呈,但实际上仍是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困生也有动手的机会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能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倡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但现实中却有不少教师对如何采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何操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安排不当,分工不明,指导不够,结果造成优秀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动手机会多,抢占了学习优势。许多学困生则往往成为实践操作中的旁观者,很少有动手的机会。长此以往,优秀学生动手机会越多,学习能力则越强,而那些学困生动手的机会越少,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少。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更弱”。

3 在作业检测中,让学困生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6

第一期:

上周末我们通过微信跟朋友们做了一次互动。深本君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的孩子(或您的学生,或您本人)在数学学习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在问题下面我们提供了几个选项,包括“对数学没兴趣”,“题目太难不会做”,“作业太多做不完”,“很用功但成绩一般”,“压轴题和难题没思路”,“做题粗心”以及“其它”。

以下是我们根据后台反馈的数据制作的图表:

图中显示,在数学学习中,最让朋友们困惑的是做题时的“粗心”问题,其次是解难题和压轴题是总是没思路,以及对数学学习没兴趣。这三个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典型却最不容易解决的。

今天我们将会跟大家分享其中一个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兴趣”问题。我们会把这个问题拆解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从理论的层面理解其中它的原理,也从实践的层面进行训练和修正,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启发。

兴趣的本质 邹华权老师说,人生的大部分烦恼来自于看不清事情的本质。

这就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我们就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烦恼会不断卷土重来。只有找到事情的“本质”和“关键”,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向,并对症下药。

那么兴趣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搜索一下网络,会发现很多人说“兴趣是天生的性格和想法”,或者“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非常模棱两可的回答,往往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数学学习贯穿了孩子极其重要的十二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孩子“天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我们难道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吗?

在深本数学邹老师教过非常多这样的学生:考试从来不及格的;极度厌恶数学、准备放弃数学学习的;被称为“数学白痴”的;高中一年半没有学过数学几乎要放弃高考的„„

这些学生刚来到深本的时候家长们都非常无奈苦恼,说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把他们送到这里来试试。语气中颇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结果呢?哎,一节课下来,不感兴趣的有兴趣了;一个月下来,准备放弃的也愿意继续学了;一个学期下来,之前完全没有基础的学上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把握住了兴趣的本质。深本数学的老师们都非常清楚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的原因,因此通过我们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上课模式渗透给孩子,孩子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渐渐发生了改变。

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就是“成就感”。没错,“兴趣”的本质,不是鼓励,也不是重复,而是“成功”。

假设一个人“天生”喜欢做一件事,如果这个过程中他只遇到挫败而没有任何一点成就感,他就会慢慢失去对这件事的兴趣。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注意,这种感觉不能由大人“强硬”地给予孩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常见的一种状况,当孩子做不出一道题或无法完成一件事时,大人会很着急地想要去帮助他,结果就是大人干脆直接把答案或做法告诉孩子。这样做孩子有没有成长呢?可能会有。但是效果好不好呢?很难说。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成功地完成了这件事情。但是实际上呢?这件事情真的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吗?

孩子从头到尾并没有自己去解决一个问题,是大人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让孩子接受了成功的结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成功感,他也许有成长,但是幅度很小,也很缓慢。

在怎样的情况下孩子成长最快,最有成就感?

只有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难题,他才会有成就感;有成就感,他才会感到快乐;感到了快乐,他才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

原来解不出的问题,他现在可以自己解出来了; 别人解不出来的问题,他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解出来; 大家都能解出来的问题,他总能比别人多想一种方法„„

像这样学习,孩子们怎么会没有兴趣呢?我们见过许多孩子来到深本数学之后,经过老师的引导自己解出题来,还能想出很多种方法。以前很怕数学的同学竟然会主动跟老师要求“怎么这么简单,再出难一点!”,或者是“老师,我给你出一道题吧!”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深本数学的例子。孩子们都是如此具有潜力、富有创造力,他们内在其实已经具备了成功的资本。我们要做的,是找准关键,把它激发出来,让他们拥有成就感、成功感,这样,孩子们自然拥有了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本质,是“成功”,而非鼓励。

了解了“兴趣”的本质后,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呢?更多分享内容尽在下一期,敬请期待。

第二期

上一期的内容里,我们说到,“兴趣”的本质是成功,而非鼓励。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有什么提高孩子对数学兴趣的办法呢?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点在哪里?核心又是什么? 如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在上一期,我们谈到,兴趣的本质是成功,而非鼓励。这就意味着,我们想要提高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或者做其它事情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奋斗之后的成功感。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逆向思维。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什么样的原因或事情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找到了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逐一分析,各个击破,从最根本来解决问题。运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进行分析后,我们在这里总结了三大原因:

1、先天数学逻辑思维偏弱,跟不上班里学习的节奏,造成学习困难;

2、应试教育下做题太多,导致心里烦躁,从而不想学习;

3、数学题目有难度,解不出题目,学习找不到快乐。

稍微留意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原因本质上都是孩子内在的原因——这意味着,只有当孩子的内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种外部状况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变。背后的原理同时也是NLP的精髓之一是:“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

我们无法强硬地控制和改变孩子,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从而影响孩子,或是因材施教地引导孩子进行学习。

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难题,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1、找到学科的学习规律

邹老师反复强调过一点:数学是一门科学,其中隐藏着许多规律。找到规律,根据规律学习,就可以轻松学好数学。

例如,在深本数学,孩子们理解学习解出题目的4大规律,15个中规律和35个小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后,他们往往只需要做少量的题目,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

2、选择难度适当的题目 题目太难没兴趣,题目太浅没意思,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题,让孩子通过思考做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会很有兴趣。

我们教过一些初

二、初三的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吃力。做入学测试时,我们发现原因是他们以前的知识跟不上。例如要学习习近平方差公式或者是全等三角形了,但他们可能把乘法分配律和三角形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果断地放弃让他们直接学习初

二、初三的知识,而应该先把原来孩子不明白的基础知识彻底弄通。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卡在12减9等于多少的水平,那么即使他是一名初三学生,我们也必须从这个水平出发,把断了的“知识链条”接上,才能继续下面的学习。

3、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兴趣的核心是找到方法,让孩子掌握方法,自己解出难题,享受成功,不但快乐更有自信。

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并非盲目的重复做题或死记硬背,也不拘泥于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因为虽然教材和题目千变万化,但是核心的东西没有变,那就是知识。

如果我们能从知识出发,把每一串相关联的知识从头到尾让孩子彻底地明白、学通,孩子在大脑里对知识结构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而且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哪些知识,那么孩子自然能够思路清晰地解出题目。数学课的课堂模式

在数学课的课堂模式上,为了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我们也需要做出转变,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来自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它由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它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这个理论又被称为“学习金字塔理论”。金字塔显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听讲”的效果最差,记住率只有5%;让学生教别人的效果最好,记住率竟达到惊人的90%。

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掌握的主动权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而现实中我们采用得最多的教学方式是:

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好课堂?老师在课堂上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两张图略窥一二。

在上课模式上,学生要眼、耳、手、脑、口并用,要有充分的小组合作和小组讨论,这样知识才能记得多、记得久、记得牢;老师充当的不是“教授”的角色,老师应该成为导演、导游、评委、主持人、啦啦队长,在课堂中穿针引线,而非主宰一切。

提高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篇7

1. 鼓励学困生每一次取得的成功, 并努力创造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困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上没有获得过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 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教师的教育时间中, 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 正是如何使差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思考劳动的自豪感.”因此, 只要学困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 哪怕这个成功只是做对了一道题, 甚至是只做对了一道题的关键步骤, 我们都应该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 案例一:在高一讲数列求和时, 我讲了这样一道题:“求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裂项相消”的求和思想, 为了巩固这一思想, 我选了这样一道题目做练习:

几分钟后, 我叫了一名成绩较差的女生在黑板上做, 看得出她对此题没有信心, 但在我的鼓励下, 她还是勉强上了黑板, 并试着做了起来, 然后用“分母有理化”去分母, 当做到时 , 她望着我说“做不来了”, 我对她说 :“其实你已经都成功了, 因为你已经成功地解决了此题的难点, 剩下来的只是合并化简, 只要你再认认真真地观察, 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我相信你一定能完全取得成功.”案例二:在高三总复习的一节习题课上, 我出了两道练习题, 第一道:比较的大小 (提示:将根指数化成相同) ;第二道:比较ln 2/2, ln 3/3, ln 5/5的大小. 第一道, 我就叫成绩差一点的同学甲做, 第二道要稍难一些, 我就叫成绩较好的同学乙做, 结果两名同学都获得了成功.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 就是要给学困生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 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 听了我的讲评后, 学生甲表露出一种特有的成就感.

2. 诙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容易促成兴趣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态度,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往往也是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诙谐、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容易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次, 我叫学生丙叙述一道几何题的辅助线作法, 这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就是“延长AB至点D, 使BD = AB”. 我对丙讲:“你叙述, 我来做”, 但由于丙叙述不准确, 所以, 就引发出一些笑话. 丙起来便说:“延长AB.”我于是就拿着三角板作延长AB, 并故意慢慢一直画下去, 眼看已经画了很远, 就要到达黑板的边缘了, 我还在画, 并且没有丝毫停下来的迹象, 丙见状, 忙说:“老师, 您怎么还在画呀? ”我幽默地反问道:“你不是说‘延长AB’吗? 我就只有一直延长AB, 你又没有叫我停的吗? ”其他同学见状都笑了起来. 丙又说:“不再延长了, 那就停下来吧.”于是我停了下来, 并故意重复道:“哦, 辅助线作法是这样叙述的:‘延长AB, 不再延长了, 那就停下来吧.’”其他同学听了, 再次哈哈大笑. 丙再说:“延长AB至点D.”于是, 我又故意把末端取作了点D, 丙说:“没有这么远.”我说道:“你只是说‘延长AB至点D’, 又没说D在什么地方, 我就只好把末端取作点D.”其他同学听后再次大笑起来, 并一起帮他说:“延长AB至点D, 使BD = AB.”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提高, 我趁势讲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像这种作图语言都要求叙述准确、完整, 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否则, 是不对的. ”

3.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 建立自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自卑, 建立自信, 因为自卑是成功的绊脚石, 自信心则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为了帮助他们消除害怕立体几何的心理, 树立学好立体几何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做到:第一, 尽量充分利用几何体模型、多媒体课件和“教室”这一空间模型, 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二, 举例尽量以基础性题目为主, 以呈现知识性和方法性. 第三, 由于是新教材, 所以教学时尽量突出体现新思想、新方法, 即:运用代数方法 (向量的坐标运算) 研究几何的思想. 并且尽可能一题多法,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思想.第四, 向学生阐明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并向学生指出, 考试在这一部分内容上所要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常见的类型和考法, 以及所要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上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 培养他们在考试中力争多得分, 得高分的意识. 每一次考试, 总有一些几何题目是基础的, 即使是解答题, 也总有较为基础性的问题, 哪怕是我们不能完全解答此题, 但只要我们学好了基础知识, 对解答好这些基础性问题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是有信心的.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 : 学困生 注重 协商沟通

中国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困生,他们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学习成绩差。随着年级的增高,学困生的人数也在增加,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可忽视。几年来,本人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所任教的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在数学学习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好的学生越学越想学,而学困生越学越感到厌烦,有的甚至想放弃数学的学习。怎样转化数学学习上的学困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我个人通过学生的思想转化,有效课堂、分层作业、批改作业等教学方法入手,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生活中:对学困生讲究一个“情”字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和优等生一样同样具有自尊心,进取心,也很想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只是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注意了解每位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他们,经常找学困生谈心,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给他们补习功课帮助他们学习。我不放过任何一个鼓励学困生的机会,每当他们成功地独立完成一道题,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测验中取得小小的进步的时候,都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课内课外的活动中也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所任教的班中有个叫李福煜的同学,由于父母离异,性格内向,自卑,孤僻,考试时成绩下降至班级倒数第一。引起重视后我利用一切机会给他父亲般的关爱,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情况;课下在生活上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如他的本子完了我就给他一个本子,有时孩子早饭没有吃我就把自己的早饭分给他一些等等;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鼓励。这位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成绩一下子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前十名。

二、教学中:对学困生讲究一个“实”字

“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水平;二是牢牢把握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善于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出实招,求实效。

我依据“依纲靠本,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因材施教策略,关注每一个学困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使学困生有舒畅的心情,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校班额大,课程开设齐全,每天只有一节数学课,这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多讲授知识点,忽视了学困生新知的接受能力。可我从来就没忽视过学困生 ,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格外重视。我知道:成功会激发兴趣,人人都有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困生来讲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以下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困生的“短处”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学困生由于基础太差,在学习中面临的知识“壁垒”会源源不断,为了能较顺利地突破这些“壁垒”,我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着学困生想办法消化新知识,为后续学习扫除障碍。如在上《角的度量》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给我一副三角尺,你能拼出那些角。”我先让学生同桌说一说,摆一摆。让优生帮助学困生,在集体交流时,尽量让学困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到及时了解反馈及时辅导纠正,采取“短、平、快的战术”及时消灭其学习障碍,避免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与活动时间。

2.强化学困生的记忆

教师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口诀、风趣幽默的比喻、形象直观的演示、分层递进的变式等,使教学关键点、重难点得以凸现或突破。

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学生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当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当分子相同时,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这个方法,学困生在表述和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我总结出简单的“八字”比较法:分子大大;分母小大。學困生既觉得朗朗上口,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进行乘除法计算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0”的存在,于是我编了一句顺口溜:“0在加减法中是混蛋,0在乘除法中是炸弹。”使学困生很容易理解“0”的性质,加深记忆。

三、作业:对学困生讲究一个“分”字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困生,注意简单题和难题的搭配,并且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辅导,消除他们做较难题目的畏惧心理。让学困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有信心及时完成作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1.有趣的作业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所以设计学困生感兴趣的数学作业,能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点燃作业的热情。

2.作业要求弹性化,让学困生跳了也能做

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学困生起初则可选基础题做,不断鼓励他们:你这段时间作业完成得很好,进步得很快,你完全有能力赶上其他同学。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困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批改作业:对学困生讲究一个“激”字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更新了作业批改的观念,对学困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能及时给予辅导,也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养成按时交作业、改错题的习惯。

1. 多元评价批改法。在批改学困生作业的时候我分三个尺度衡量:作业整洁清楚、字迹端正、认真完成的(乐于学习、乐于做作业的),首先得到一个“☆”;其次,基本知识能掌握的(能学会基本知识的),得到一个“ ”;最后,对于那些掌握方法和过程、会学习的学困生,得到一个“ ”;至于某一维度做得不足的,则用“▲”代替。

2. 协商沟通批改法

针对学困生,面批时易于了解学困生思考的方式方法、解题思路,进行有效沟通,与之协商批改。

以上是我在教学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几点体会,只要我们敞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每一位学困生,关爱、帮助他们,相信你的付出必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蔡守龙主编,《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2.王晓文主编,《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开明出版社,2003年。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9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激发兴趣 培养兴趣 参与实践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我在初中二年级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在课前五分钟内进行不同活动,由易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老师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吗?他们对学习还能没有兴趣吗? 第二,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以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亲情回味和反刍之心阅读课文,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感染,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 《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议论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而有些人则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谈骨气”,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课时,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火柴,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惊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过一个关于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5、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点,以自然特性,生活问题为相关课文的导语,就会顺利导入课文内容。朱自清的《春》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多数同学的回答顺利导入课文。

6、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四人帮”却阻挠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紧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

第三,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我抓住课题中的“飞”,深入主题。课文生动描述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奇观。学生意想不到,个个目瞪口呆。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化主旨: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可敬的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繁衍生存,甘愿从容赴死。在飞渡过程中,没有一只老斑羚企图苟且偷生,临阵退缩;没有因为出现求生的机会而互相拥挤,争夺。整个飞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这群斑羚“恰恰是奇数”。当所有老斑羚葬身悬崖,小斑羚逃出厄运之后,“镰刀头羊”却孤独地站在伤心崖上。因为它没有可以搭载的伙伴。终于,它在祝愿生者的同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圆满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再如,在进行《幼时记趣》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找出作者所记叙的几件趣事:张目对日、观蚊如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体会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寻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第四,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 《幼时记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课尾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②还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开展“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辩论赛。因而,有人把课外活动又叫第二课堂,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

上一篇:大山深处的迷茫写景散文下一篇:小户型装修10点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