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精选10篇)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1
证人出庭作证关系到实体与程序正义的实现, 是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目前, 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不容乐观, 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屡有发生, 严重影响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 如何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已成为我国司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证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如《宪法》第4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 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刑法》30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08条规定:“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也规定了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与实体相比, 诉讼法的规定相对详细。《刑事诉讼法》第43条强调,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 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第49条进一步明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该法第56、第57条规定,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证人作证。第85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 应当为他保守秘密。”《民事诉讼法》第10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上述法条构成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 形成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的规范体系, 确定了证人保护的范围、保护主体、保护内容、处罚措施。但从司法实践来看,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证人保护的范围上不同法律间存在矛盾
《刑法》保护仅限于证人本人, 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护范围是“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二者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也使得作为刑事法的《刑法》和作为行政法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脱节, 属立法上的漏洞。
(二) 实施证人保护的主体分工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相提并论, 规定公、检、法都是证人保护机关, 但对三机关如何分工以及在不同诉讼阶段各自承担哪些职责等未作详细规定, “大家负责”成为“无人负责”, 使证人保护在实践中很难落到实处。保护证人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无论是审前保护, 如为证人提供安全庇护场所、住所迁移, 还是审后保护, 如为证人改变身份、住址等, 均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没有充分的法律规定及足够的经费保障情况下, 很难期望上述三个部门会真正关注、执行证人保护计划。
(三) 保护的手段和措施过于局限
主要限于对证人遭受打击报复后的事后补救, 缺乏预防性保护。刑事诉讼是一个系统工程, 证人无论在审前、审中或审后均有可能遭到威胁、报复, 而仅注重事后保护无法彻底消除证人的恐惧, 没有预防性的保护措施, 等到证人已经付出了惨痛代价后再获得法律救济, 这迟来的矫正正义也实非其所愿。
证人在行使法律义务, 对法治建设做出贡献时, 还要承受被打击报复的风险, 这显然是与公平正义原则相背离的。因此, 建立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之构建
鉴于证人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在借鉴国外和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应立足我国国情, 构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 应制定一部单独的证人保护法, 构建一个以事前和事中保护为主, 事后保护为辅的证人保护体系。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 设置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证人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 证人保护工作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装备, 形成一支专门负责证人保护工作的队伍, 同时综合协调其它司法机关对证人的保护工作, 将对证人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 扩大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将证人的近亲属、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以及名誉、财产利益等一并列入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具体包括配偶、直系血亲、二等内旁系血亲和姻亲, 与证人有婚约或者在身份上、生活上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其他人。此外, 对于告发、检举者, 即使没有在以后的程序中成为证人但如果确有保护必要的, 也可以与证人享受同等的保护。保护范围包括证人可能遭受的人身安全、名誉和财产利益等。
(三) 完善保护手段和措施
将证人保护制度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当中, 从侦查、起诉到审判阶段, 乃至案件审理完结之后, 证人保护制度都应当运行并体现。具体保护措施可分为:
一是建立人身安全保护制度。在证人保护中, 最重要的是对证人人身安全的保护, 这是证人保护的核心。因此, 应当制定严密的保护措施, 包括事前保护措施和事后保护措施。事前保护措施包括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 为证人提供贴身保护、为证人提供隐蔽的住所等。事后保护措施包括对于面临高度和长期风险, 确实无法在原居住地生活的证人, 为其提供完备的证件和手续, 秘密将其迁至安全的地方居住。特别是对贩卖毒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犯罪以及极具人身危险性的杀人、抢劫、爆炸等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 必要时应对重点证人实行24小时贴身保护。虽然我国暂时还没有条件实施类似于美国保护证人的“蒸发计划”, 但可以设立移居保护制度, 对于面临高度长期风险确实无法在原住所地居住生活的证人, 由国家秘密为其迁移户口, 并在调动工作或重新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
二是设立隐名作证制度。隐名作证主要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控方证人在不暴露身份面貌甚至变声的情况下, 必要时通过特定的法庭隐名场所,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程控电话, 现场闭路电视、电脑、多媒体等使证人接受控辩审三方对证人的询问、质证, 完成作证使命。隐名作证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打击报复的发生, 彻底解除证人不愿作证的顾虑。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 证人姓名的保密权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 在审判阶段证人证言必须通过各方质证或当庭宣读, 证人身份在审判阶段会不可避免地被公开。证人在明处, 打击报复在暗处, 对证人打击报复的风险是长远的, 而国家却不可能永远无微不至地对证人进行保护。这就需要我们借鉴西方国家的作法, 设立可操作性强的隐名作证制度, 保守证人及其家庭情况等秘密, 使被告人无从获知证人的真实身份, 使打击报复无从着手。在审判阶段, 规定庭前对证人身份保密, 禁止被告方与证人单独接触;庭审中, 法官可根据具体案情不公开询问证人的身份、住址;最后, 在法律文书中隐去证人的姓名等。同时, 侦查、起诉阶段的办案人员也不得披露证人信息资料,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查阅案卷时要隐匿证人信息, 宣传报道中不得透露证人信息, 违反规定的应受到相应处罚。
三是在财产权保护方面建立证人作证补偿制度。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对证人因作证而产生的交通、食宿、工资、奖金等方面的损失作出补偿。自诉案件由提出证人的一方承担, 公诉案件由于诉讼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 证人费用应由国家承担并支付。
四是建立“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所谓“污点证人”, 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 与国家公诉机关合作, 作为控方证人, 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在我国, 现行法律对“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尚无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的证言也仅适用于《刑法》中关于自首、立功的规定。对于那些参与了犯罪, 但情节轻微, 在犯罪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 也就是《刑法》规定的诸如从犯、胁从犯、未遂犯等, 愿意出庭作证指控同案犯犯罪的“污点证人”, 应当给予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以鼓励其作证。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2
流浪的证人
——我国刑事案件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摘要】:在我国,现行法律对证人的保护缺乏预防性措施,保护立法上的不足,保护方法上侧重于事后保护,只有在证人被打击报复或者因为作证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才能启动法律的救济程序。对证人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不力,导致证人的作证环境越来越恶劣,潜在的证人不敢或不愿出庭作证。而我国司法改革致力于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引进交叉询问制度和直接言词原则,保障被告的质证权。证人不出庭作证导致控辩式的庭审模式无法实现。因此,在我国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不仅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案例简介】案例一:2008年9月11日,淮河晨刊第十八版转载中国青年报《举报人因信息遭泄露被迫全家流亡》的文章:2006年,在浙江宁波市做小生意的肖敬明为一起杀人案作证,办案民警承诺为他保密。开庭时,因法院要求实名举证,导致信息泄露。之后,肖敬明一家遭到犯罪嫌疑人亲属和朋友的恐吓报复,不得不东躲西藏,四处流亡,女儿因此辍学。当记者采访时,他后悔不已:“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决不会再做这样的蠢事,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啊!”。
案例二:山东日照市东莞镇大池庄村民胡秀娟作证证明本村村民刘桂安强奸(未遂),刘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释放回村后,刘就扬言报复胡秀娟:“不是你作证,我怎么会坐牢!我早晚要收拾你!”。胡秀娟和丈夫分别找过村干部和派出所寻求帮助。但面对刘的威胁,村干部和派出所也无济于事,最后胡秀娟和8岁的儿子被杀。当公安人员调查现场的证人时,目击证人因为怕报复,都拒绝作证。有的村民说“俺就是看见了,也不告诉你们,因为他(刘桂安)要是不死,俺就得死。”
[关键词]:证人保护 制度缺陷 制度构想
证人证言是司法活动中使用最早也是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证人作证对于保证案件事实的认定和程序的公正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司法实践中证人不作证的现象非常多。造成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促使证人履行好义务 如何才能保障证人的权利 如何使中国的证人制度摆脱目前的困境和尴尬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在诉讼理论上对证人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思考。
一、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证人保护的现状来看,侵害证人、打击报复证人事件屡见不鲜。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发生的对证人、举报人报复致残致死案件,由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现在的每年2000多件。
在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证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宪法》第41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检举活动,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刑事诉讼法》第49 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应依法给予其治安管理处罚。” 该法第43条强调,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刑法》第307条第一款“妨害作证罪”和第308条“打击报复证人罪”都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条也规定了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处罚方式和力度。与实体相比,诉讼法的规定相对详细。该法第56,第57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证人作证。第85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行为,应当为他保守秘密。《民事诉讼法》第10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上述法律条款构成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从程序法到实体法的规范体系。确定了证人保护的范围,保护主体,保护内容,处罚措施。但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证人保护制度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
二、设立证人保护制度的重要性
设立证人保护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实现公正,文明,高效目标的必然选择。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既是证人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也是国家规定证人作证义务的逻辑结果,更是公民宪法权利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它对于维护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证人出庭作证,有效地发现和打击犯罪,进而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刑事诉讼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证人保护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存在对证人的恐吓,伤害行为,这种行为使证人面临现实的和潜在的各种威胁,它严重影响着刑事司法的正常运作。因此,只有对恐吓证人的特点加以具体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使证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证人保护制度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证人保护制度对于促进证人作证,进而提高刑事指控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证人保护是维护证人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证人参加刑事诉讼,并不是因为与诉讼有利益关系,而是与法院形成一种法律关系。在履行义务后,法院也应该履行对证人保护义务。
(2)证人保护是对打击报复证人行为的一种遏制,是防止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伤害的必要手段。
(3)证人作证是履行对国家的义务,作证法律关系是证人和法院之间的关系,法律理应保护证人的安全。证人保护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作证证人的基本权利,促进证人制度良性循环。
三、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肖敬明的遭遇映射的是当下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尴尬。
1、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刑诉法仅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应当保护证人及其亲属的安全,但对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哪个机关执行,采取何种措施等等真正关系到证人安全的细节都没有做出规定。那么在实践中,如果证人向三机关提出保护申请,又应该如何执行呢 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势必会造成三机关对责任的相互推诿,指责,从而使证人的安全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2、侧重于事后惩罚,缺乏对证人安全的保障。刑法中规定的妨害证人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均是建立在证人的人身,财产等各项合法权利遭受侵害的基础上的。如果证人的安全在被侵犯之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却仅仅在遭受侵害后去惩罚行为人,这对于证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如果证人作证,被告人被判处的刑罚远远大于打击报复证人被定罪所判处的刑罚;而证人不作证,被告人会被从轻处罚甚至是不受刑罚处罚,这样的情况会使被告人权衡利弊,其很可能会威胁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安全。“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真正的保护措施应该在侵害事实没有发生之前实施。
3、缺乏对被害人及证人亲属的安全保护。根据刑诉法规定,作为当事人的被害人不属于证人。但实践表明,被害人由于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经常成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恐吓的对象。同时,刑诉法中规定对证人及其亲属实施保护,但在刑法的罪名中却没有提及证人的亲属,二者的规定不一致,且程序法中的规定没有具体实施措施的规定,如此一来,当证人的亲属因证人出庭作证遭受报复侵害时,常常得不到救济。
4、缺乏对证人财产利益的保护。证人出庭作证,不仅仅是人身安全可能存在隐患,其财产利益也会遭受损失。如证人出庭会影响正常工作,花费交通费,食宿费等额外费用。
四、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构想
为了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促进证人作证,实现刑事诉讼的良性运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借鉴国外和地区关于证人保护制度基础上,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合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下面就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1)设置专门证人保护机构,明确职责。我国目前证人保护任务赋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极易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证人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证人保护工作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
(2)扩大证人保护对象及范围。证人的保护的范围不宜过窄,不仅保护证人本人而且
应当包括其近亲属;但也宜过宽,保护范围过宽会加大我国司法活动成本上升,加重证人保护制度所承载的社会负担。因此,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适当地界定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第一证人保护的对象可限定在证人及其近亲属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具体包括配偶,直系血亲,二等内旁系血亲和姻亲,与证人订有婚约或者在身份或生活上与证人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其他人。此外,对于告发,检举者,即使没有在以后的程序中成为证人但如果确有保护必要的,也可以与证人享受同等的保护。第二证人保护的范围不仅限于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同样应包括名誉权和财产权。
(3)证人保护启动程序条件和要求。证人保护,采取以证人申请为主,证人保护委员会主动介入为辅的启动程序。证人无论从何种渠道得知其权利可能或已经受到侵害,可以向证人权利保护委员会申请启动保护程序,保护委员会经过审查,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决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般性的保护措施由证人权利保护委员会决定,通知相关部门执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应经过证人权利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研究决定,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必要的保护上。证人及其近亲属提出证人保护申请,应以书面方式提出,内容包括证人姓名,住址,作证案由,作证事项,请求保护理由,请求保护方式等,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先行口头提出,事后补交书面申请。
(4)确立“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目前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原则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法庭审判必须以直接言词方式进行,法官,检察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被告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陈述,案件事实和证据必须由控辩双方辨认,质证,书面的证言不能作为法庭采纳的证据。”①因此, 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直接言词“原则, 把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控辩双方质证作为一项硬性规定。
(5)完善保护手段和措施。证人保护制度应当贯穿于整个刑事程序中,无论是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直至案件完结之后,证人保护制度都在运行。具体的保护手段和措施直接关系到证人保护的效果。根据涉及案件性质和保护证人的需要,可以将保护措施分为一般保护措施以及特殊保护措施。比如对证人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建立证人回访制度、申请特殊保护措施等等。
五、结语
证人的保护制度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证人出庭率的高低;证人出庭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着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能否成功,进而决定着司法公正。证人保护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为了保证证人的安全,消除作证的顾虑,以便使证人能顺利地配合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诉讼法中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得以顺利实施,更为了司法公正,我们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证人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和经济利益补偿制度。我国诉讼法的修改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从而适应于我国的司法需要。让我们期待我国证人保护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和完善。
①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反思与构建 [期刊论文]-河北法学2006(6)
参考文献:
[1]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反思与构建 [期刊论文]-河北法学2006(6)
[2] 匡青松。”攻守结合"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设计与制度安排;求索;2008年08期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3
关键词:证人保护制度 出庭作证
1 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原则的确立
根据刑事诉讼法学原理,结合司法实践,我们认为,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确立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预防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证人保护的重点就是保护证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不能因为作证而受到伤害。但我国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事后惩处,对证人缺乏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事后惩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证人的损失,但是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不利于鼓励其他证人积极的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去。因此,事前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2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证人作为自然人,其享有一般公民应有的各种权利,如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了全面的规定,但证人权利保护研究的内容是有限的。证人权利保障研究的是证人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应当享有的权利保护。因此,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是有范围的,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和完善保证证人作证的顺利性和保障诉讼正常进行方面的证人权利。
证人能够依法作证对刑事案件的顺利开展,对于保证案件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使证人去作证就非常重要了,证人的权利如果有保障就会积极参与到刑事诉讼中。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时或以后,国家必须保障其权益不受侵害。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的,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必须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司法机关应当主动履行其保护证人的义务。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都应设置证人保护,这样才能全面维护证人利益。
1.3 充分、及时、善始善终原则
诉讼程序的开始就意味着证人义务的履行,诉讼程序终结后,证人保护并不能结束,因为这是证人最易遭受打击报复的时候。①证人保护制度在不同诉讼阶段应该是变化的,保护从诉讼程序的进行而开始,并随着诉讼程序不断的变化,最终实现保护证人的目的。证人权利保护期限,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延伸性,只要证人面临着被侵害的可能性,证人保护机制就必须启动。“根据调查数据发现,证人最可能被侵害的时间最可能发生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和审判之前这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面临审判时,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往往会采取行动对证人进行恐吓威胁或其他影响证人作证的行为。在审判中,证人也随时面临着打击报复②。实践证明,错误的审判之恶果从来都是结在错误的侦查之病枝上的。③”
2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和措施的具体思路
2.1 设置完备的证人保护机关,规定其相应的责权义务
很多国家对于证人保护工作都是通过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来执行的。例如,美国专门设立了证人安全处。专门负责《证人安全方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也成立了保護证人专组。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是我国证人保护机关。虽然这样给证人提供了多条救济渠道,但是多机关保护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践中三机关相互推委,而最终证人的保护工作却被撂到了一旁。我国可以仿效国外通行的做法,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比较适合于我国的具体情况。
2.2 明确刑事证人保护主体、保护对象范围和保护客体范围
从证人保护的对象来看,要确定证人保护的主体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因为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证人保护程序只能限定于一些重大犯罪案件中的证人,也就是特别犯罪。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告发和检举者的利益,他们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成为证人,但是在司法程序中也具有证人的性质,对他们也应当进行保护。
研究我国现行立法,其中对证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名誉上,对于财产权利却鲜有提及。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侵害证人的行为都是针对人身安全和名誉方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财产受到侵害的问题。证人保护制度的制定,不仅要在人身安全方面下工夫,而且对证人的财产权利和名誉权利也要有所侧重。
2.3 整合我国相关保护证人的法律制度,制定统一的证据规则,明文规定证人保护制度的法律地位、法律依据及立法宗旨
虽然我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都有关于证人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非常的笼统,对于保护主题、保护对象规定也是非常模糊,这在实践中是不利于对证人进行有效的保护的。如果我国也能制定出一部专门保护证人的制度,当我们有了统一的证据规则,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关,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制和对证人详细的权利义务的规定,那么对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来说就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同时刑事证人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有了法律的保障,诉讼程序越能顺利地进行。
2.4 不断完善证人保护手段和措施,促进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周到细致
2.4.1 建立并完善庭前保护制度。第一,制定保密措施。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证人姓名的保密权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在庭审中证人必须要出示真实姓名。很多证人都是因为最后的名字泄漏而成为犯罪分子报复的对象,为此背井离乡。因此对证人保密制度的适用扩及到庭审中和庭审后。第二,制定随身保护措施,在审判一些具有严重社会人身危险性的刑事暴力犯罪如杀人、抢劫、爆炸等的场合,应当制定随身的保护措施。
2.4.2 建立并完善庭中保护制度。首先,有些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在开庭审判前,法院设有单独的证人等候区,以防止证人受到侵害。我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④其次,完善被告的回避制度。如果证人担心被告人在庭审中见到自己会给自己以后带来不利,而要求审判机关让被告人退出,如果证人的请求比较合理,则法庭应当统一让被告暂时退出,以避免日后打击报复。另外,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也可以考虑用视频音频录像或其他方式使证人能不必亲自到庭也可以作证。
2.4.3 建立并完善庭后保护制度
实践中,有些证人因为不可避免的会被被告人发现其真实的姓名、住所,因此在原居住地居住已经不合适,随时面临着风险。这时公安机关应当协助其进行户口迁移,或者为其办理新的身份证明,使证人能够安全的在另外的地方生活,保证其不因作证的原因而使生活陷入混乱。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案件,还要给予相应的生活费用,保住其渡过难关。
2.5 创立我国证人拒绝作证制度
在特殊的情况下,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享有法律规定的拒绝作证的特权。拒证制度在很多国家已经被明文立法。在我国没有法律设定拒证制度。美国法律规定:对拒绝作证的证人可以逮捕,如果有必要可以以藐视法庭罪论处。⑤目前,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拒证主体进行了规范,这是我国证人目前拒绝作证的法律依据。但是规定非常笼统。法律的缺失不利于证人保护制度的执行,因此应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拒证规则。
在具体的制度上,笔者认为有关拒证主体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种:①证人是未成年人的;证人在庭审期间死亡的;证人患精神病且无法短期内治愈而影响其作证的庭作证的,可以通过使用书面证言代替;②下落不明或特殊原因无法作证的,也可以允许其使用书面的证人证言;③对于控辩双方对证言无异议并协商一致同意證人不出庭的,法庭可以依据该证人的书面证言断案。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后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方式来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和证人保护制度。
注释: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②王进喜著:《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第213页。
③哮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79页。
④张仲芳:《论建立健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机制》,载《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
⑤杨海峰:《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问题思考》,载于《2005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年会论文集》,第104页。
参考文献:
[1]孟伟.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王琪.中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再完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篇4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最主要的几个不足是: (1) 规定得过于原则, 没有规定具体的保障措施。虽然《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但是, 对于各机关的职责的具体落实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比如各机关为保护证人可能采取哪些措施, 各机关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分别承担哪些职责等等, 均无下文。在对证人保护的具体操作上也无细致的规定, 导致了证人保护难以在实践中系统和有组织地落实和开展。 (2) 这些规定侧重于事后的救济, 预防功能较差。 (3) 上述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范围狭窄。我国现行的证人保护制度侧重于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保障, 而对与证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人, 如果不是证人的近亲属, 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且这种保护仅限于对人身的损害, 而对于非人身的, 或者非物质的损害, 如精神损害等, 法律也不予以保护。如此一来, 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依然没有得以消除。 (4) 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在证人保护方面的工作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个别司法人员擅自泄露证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证言的内容, 使有的证人经常遭到来自证言对其不利方面的干扰和侵害的情况。
二、外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虽然诉讼模式不同, 但在诉讼中都非常重视证人的保护。在两大法系的刑事诉讼中, 证人保护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1. 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在两大法系国家, 为了确保证人保护的有效进行,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比如美国有“马歇尔”办公室负责协调证人保护。这使得证人保护专门化, 避免证人保护与案件的调查、审判人员的主要职能产生冲突。
2. 有明确的保护对象。
比如美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中就规定保护的对象是为保障公诉成功而要出庭作证、证人或者其家人的生活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规定的保护对象包括证人和因证人作证而面临危险的其他人。
3. 有具体的保护措施。
比如美国的证人保护项目的主要方法是为证人设计一个匿名的身份、帮助其在一个不会被认出的新的城市生活。
4. 有规范的保护程序和救济程序。比如在美国, 一旦出现
需要保护的证人时, 由州或者联邦负责执行该项目的机构递交申请到美国平等保护局, 该申请简述证人受到的威胁和危险, 要求将证人转移到新的社区, 然后由美国平等保护局进行初审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保护证人。
三、证人保护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1. 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构建证人保护制度的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通过证人保护与补偿打消证人参加诉讼的顾虑, 进而有助于案件真相的揭露;二是明确证人保护制度和程序, 有助于规范司法行为, 促进侦查、检察、法官等司法人员文明、依法办案, 防止因事实不清而导致的冤假错案, 从而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
2. 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是有效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现代刑事法治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注重犯罪追诉中的程序正义, 但绝不是空洞的程序正义, 它需要相应的制度与规则来支撑。
3. 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建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既是法律制度内部的完善, 也是从司法秩序的维护到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保障。司法秩序的和谐应当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1. 明确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的范围。
这就要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哪些需要保护, 二是保护哪些方面, 前者指受保护的主体范围, 后者是受保护的客体范围。从受保护的主体范围看, 各国证人保护的主体较为广泛。证人保护不局限于证人本人, 还包括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人, 如近亲属、朋友。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应加大证人主体的保护范围,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除证人出庭作证的顾虑。从受保护的客体范围看, 各国的证人保护计划基本涵盖了证人可能遭受的各方面损失:人身、名誉和财产利益, 甚至包括证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
2. 在证人保护方法上, 加强对证人的事前保护, 完善对证人的事后保护。
所谓的事前保护制度, 是指在诉讼前或损害发生前即对证人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以避免证人人身、财产受到侵害。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证人的保护:
(1) 公、检、法、司四部门应互相配合、紧密协作。首先, 要明确保护程序。规定对证人的保护, 在侦查阶段, 若证人是控方证人, 主要由侦查部门负责, 在起诉阶段主要由起诉部门负责, 在审判阶段主要由法院负责, 而若证人是辩方证人, 则法院应依照证人或辩护人的请求对证人加以保护, 法院终审后, 需要保护的证人, 均由公安机关负责。但在第一诉讼阶段, 其他司法机关都应主动配合负责保护证人的机关的工作。同时应确立保护证人机关的责任制度, 如果因为某个机关的保护不力而使证人受到侵害, 那么此机关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行政领导责任, 并承担证人受到的经济损失。其次, 设立专门的证人档案, 以便在证人请求保护时, 做出快速的反应, 在必要的范围内为证人的身份保密。在某些时候可以为证人更换姓名、身份。第三, 建立证人跟踪反馈信息系统, 对证人采用定期回访制, 及时了解证人出庭作证后的工作、生活情况, 查看证人是否有将要受到侵害的迹象, 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防患于未然。第四, 监狱要及时将被告人被关押及释放情况通知证人及其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证人的保护, 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与保护措施, 防止可能发生的报复事件。第五, 证人依法申请法律救助, 司法人员未提供合理保护而造成损害的, 应承担渎职的法律责任。第六, 由于案件性质不同, 证人出庭作证受到的威胁程度也不同, 因此, 对证人的保护力度和时间也应有所不同。对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和集团犯罪的证人, 应采取特殊保护, 进行长期监护, 至不安全因素消失为止。
(2) 建立健全事前保护制度。若司法机关认为有必要保护证人或证人认为其安全受到威胁而向司法机关提出要求安全保障的, 司法机关在事前应为证人提供保护措施。首先, 在侦查和审判期间, 派专人保护证人及其亲属的安全, 严格为证人保密, 使其姓名、住址、单位和相关信息在出庭作证前不被公开。其次, 对申请法律援助的相关证人采取隔离、特别监护等措施进行保护。第三, 对一些面临遭受极大人身危害危险性的证人, 提供姓名更改、工作调动、户口转移、居所迁移等保护措施。当然, 以上措施也同样适用于证人的亲属。
(3) 建构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对证人出庭作证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我国立法上却是空白, 因此, 我国亟待建立和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制度, 借鉴国外立法, 基于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 对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作出统一规定, 明确补偿标准、范围、程序以及基金来源。
摘要:证人出庭率低、证人不愿意作证是困扰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庭审方式改革的一大痼疾。本文拟就如何在现有刑事诉讼立法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证人保护和补偿制度, 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潘新喆.刑事证人拒不出庭作证原因探析[J].理论探索, 2003, (1) .
论我国证人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篇5
关键词:证人制度;缺陷;完善
一、我国证人制度的缺陷
(一)、证人的义务与制裁明显不对等
刑事诉讼法对只规定,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对其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时,没有相应的制裁条款。由于义务与制裁的不对应,造成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一些必须到庭而没有到庭的证人,不能强制要求其出庭作证,只能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最终任由其决定是否出庭作证。这种情况导致诉讼不能及时终结,违背了诉讼经济的原则;同时导致在庭审中,法院、当事人之间不能对证据进行很好的辩论和质证。
(二)、证人资格、证人作证方式、证言采信缺乏立法规范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很明显,这样的规定太过笼统,不能解决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其证言效力的高低、是否需要补强等问题,不能形成完整的证人资格制度。
关于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未到庭的证人证言的笔录应当当庭宣读”这样的规定是不合理的,证人必须到庭直接言词作证,并且经过诉辩双方的交叉询问、辩论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宣读的证言主观性很强且没有经过质证询问,难以保证其真实性。
关于证人证言的排除,我国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那些可以采信,那些可以排除,赋予法官太大的自由裁量权,无法保障正义与效率原则。
(三)、立法上的相互矛盾造成了实践中检法之间的相互推诿
我国法条规定,证人由人民法院通知并负责安排出庭作证。由此可知,人民法院负责证人出庭的相关事项。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法院收到公诉方检察院提供的证人名单,就应该安排证人出庭;但是法院认为,虽然法院承担安排证人出庭作证的责任,但检察院对所提供的证人的详细情况相比法院更为了解,检察机关应该协助法院督促证人出庭。由此以来,检法之间就在证人出庭的问题上相互推诿。
(四)、证人的权利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在实践中,我国的许多证人由于害怕作证后遭受打击报复不愿出庭作证。我国每年发生许多残害证人及其家属的案件,却很少能及时对加害者进行惩治,现行立法缺乏对证人及其家属的保障机制时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这条规定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导致司法机关无法据此法条采取具体的保障措施。而且此法条规定的其实是一个救济性措施,并没有对如何预防证人遭受打击报复的危害做规定。另一方面,刑法只针对保护证人规定了打击报复证人罪,但是对如何保护证人的近亲属则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证人制度的完善构思
(一)确立证人资格制度
证人资格制度主要解决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其证明力的大小、其陈述的事实能不能作为认定案件的事实。我国对证人资格做出一个笼统的界定: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为证人。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此规定明显不能解决证人资格问题,还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确立直接言词证据制度
直接言词原则——也称口证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
我国现行证据法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但不够明确,制度不严谨,在刑事诉讼中,我国实行审判委员会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讨论和最后决定的制度,而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基本上采取秘密方式,并不直接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接触,这种情况导致直接审理的法官无权裁决而又裁决权的又不直接审理的局面。这种制度要求证人不得再以不出庭的方式,仅在法庭上宣读证言来作证,保证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和效率性。
(三)、确立当庭质证制度
我国实践中,证人作证只在法庭调查阶段,在辩论阶段没有对证人交叉询问。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进行直接言词辩论,再由法官根据证人的陈述、当事人的辩论,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对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做出取舍。
(四)、确立证人证言排除规则
证人证言排除规则,即任何证人提供的包含其他证人先前陈述的证据,如果该证据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证明某人以前说过的事实为真,则该证据是不可作为定案依据的。由于传闻证据都经过他人二次转述的,很容易被篡改,而且没有经过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所以该证据是一定予以排除的。(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泽涛.证人出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证据学论坛,中国检察出版社.
[2]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在京部分教授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问题的若干建议.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6期.
[3]刘卫政.司徒颖怡.疏漏的天网——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困惑与思考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6
根据刑事诉讼法学原理, 结合司法实践, 我们认为,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确立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预防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证人保护的重点就是保护证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不能因为作证而受到伤害。但我国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事后惩处, 对证人缺乏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事后惩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证人的损失, 但是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 不利于鼓励其他证人积极的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去。因此, 事前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2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证人作为自然人, 其享有一般公民应有的各种权利, 如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了全面的规定, 但证人权利保护研究的内容是有限的。证人权利保障研究的是证人在进行刑事诉讼时, 应当享有的权利保护。因此, 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是有范围的, 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和完善保证证人作证的顺利性和保障诉讼正常进行方面的证人权利。
证人能够依法作证对刑事案件的顺利开展, 对于保证案件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使证人去作证就非常重要了, 证人的权利如果有保障就会积极参与到刑事诉讼中。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时或以后, 国家必须保障其权益不受侵害。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的, 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必须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 司法机关应当主动履行其保护证人的义务。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都应设置证人保护, 这样才能全面维护证人利益。
1.3充分、及时、善始善终原则
诉讼程序的开始就意味着证人义务的履行, 诉讼程序终结后, 证人保护并不能结束, 因为这是证人最易遭受打击报复的时候。 (1) 证人保护制度在不同诉讼阶段应该是变化的, 保护从诉讼程序的进行而开始, 并随着诉讼程序不断的变化, 最终实现保护证人的目的。证人权利保护期限, 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延伸性, 只要证人面临着被侵害的可能性, 证人保护机制就必须启动。“根据调查数据发现, 证人最可能被侵害的时间最可能发生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和审判之前这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面临审判时, 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往往会采取行动对证人进行恐吓威胁或其他影响证人作证的行为。在审判中, 证人也随时面临着打击报复 (2) 。实践证明, 错误的审判之恶果从来都是结在错误的侦查之病枝上的。 (3) ”
2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和措施的具体思路
2.1设置完备的证人保护机关, 规定其相应的责权义务
很多国家对于证人保护工作都是通过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来执行的。例如, 美国专门设立了证人安全处。专门负责《证人安全方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也成立了保护证人专组。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是我国证人保护机关。虽然这样给证人提供了多条救济渠道, 但是多机关保护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实践中三机关相互推委, 而最终证人的保护工作却被撂到了一旁。我国可以仿效国外通行的做法, 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 比较适合于我国的具体情况。
2.2明确刑事证人保护主体、保护对象范围和保护客体范围
从证人保护的对象来看, 要确定证人保护的主体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因为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证人保护程序只能限定于一些重大犯罪案件中的证人, 也就是特别犯罪。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告发和检举者的利益, 他们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成为证人, 但是在司法程序中也具有证人的性质, 对他们也应当进行保护。
研究我国现行立法, 其中对证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名誉上, 对于财产权利却鲜有提及。实践过程中, 大部分侵害证人的行为都是针对人身安全和名誉方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财产受到侵害的问题。证人保护制度的制定, 不仅要在人身安全方面下工夫, 而且对证人的财产权利和名誉权利也要有所侧重。
2.3整合我国相关保护证人的法律制度, 制定统一的证据规则, 明文规定证人保护制度的法律地位、法律依据及立法宗旨
虽然我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都有关于证人保护的法律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非常的笼统, 对于保护主题、保护对象规定也是非常模糊, 这在实践中是不利于对证人进行有效的保护的。如果我国也能制定出一部专门保护证人的制度, 当我们有了统一的证据规则, 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关, 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制和对证人详细的权利义务的规定, 那么对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来说就明确了自己的职责, 同时刑事证人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 有了法律的保障, 诉讼程序越能顺利地进行。
2.4不断完善证人保护手段和措施, 促进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周到细致
2.4.1建立并完善庭前保护制度。第一, 制定保密措施。根据我国相关法律, 证人姓名的保密权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 在庭审中证人必须要出示真实姓名。很多证人都是因为最后的名字泄漏而成为犯罪分子报复的对象, 为此背井离乡。因此对证人保密制度的适用扩及到庭审中和庭审后。第二, 制定随身保护措施, 在审判一些具有严重社会人身危险性的刑事暴力犯罪如杀人、抢劫、爆炸等的场合, 应当制定随身的保护措施。
2.4.2建立并完善庭中保护制度。首先, 有些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中, 在开庭审判前, 法院设有单独的证人等候区, 以防止证人受到侵害。我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 (4) 其次, 完善被告的回避制度。如果证人担心被告人在庭审中见到自己会给自己以后带来不利, 而要求审判机关让被告人退出, 如果证人的请求比较合理, 则法庭应当统一让被告暂时退出, 以避免日后打击报复。另外, 随着科技的发达, 我们也可以考虑用视频音频录像或其他方式使证人能不必亲自到庭也可以作证。
2.4.3建立并完善庭后保护制度
实践中, 有些证人因为不可避免的会被被告人发现其真实的姓名、住所, 因此在原居住地居住已经不合适, 随时面临着风险。这时公安机关应当协助其进行户口迁移, 或者为其办理新的身份证明, 使证人能够安全的在另外的地方生活, 保证其不因作证的原因而使生活陷入混乱。另外, 对于一些特定的案件, 还要给予相应的生活费用, 保住其渡过难关。
2.5创立我国证人拒绝作证制度
在特殊的情况下, 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 享有法律规定的拒绝作证的特权。拒证制度在很多国家已经被明文立法。在我国没有法律设定拒证制度。美国法律规定:对拒绝作证的证人可以逮捕, 如果有必要可以以藐视法庭罪论处。 (5) 目前, 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拒证主体进行了规范, 这是我国证人目前拒绝作证的法律依据。但是规定非常笼统。法律的缺失不利于证人保护制度的执行, 因此应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拒证规则。
在具体的制度上, 笔者认为有关拒证主体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1) 证人是未成年人的;证人在庭审期间死亡的;证人患精神病且无法短期内治愈而影响其作证的庭作证的, 可以通过使用书面证言代替; (2) 下落不明或特殊原因无法作证的, 也可以允许其使用书面的证人证言; (3) 对于控辩双方对证言无异议并协商一致同意证人不出庭的, 法庭可以依据该证人的书面证言断案。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特别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们以后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方式来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和证人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孟伟.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2]王琪.中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再完善研究[D].兰州大学, 2014.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7
一、制度概述
证人保护是维护国家正义与个人保护之间利益衡量的结果。英国丹尼勋爵对此有经典论述“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 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给予援助。假如案件已结束, 证人就要受到那些不喜欢他作证的人的报复, 那么还能指望证人自由地和坦率地提供他们应当提供他们应当提供的证言吗?”[1]可见, 对于勇敢指控嫌疑人的控方证人, 无论其是无辜的旁观者还是“污点证人”, 都应该受到司法相应程度的保护, 否则当控方证人及密切关系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时, 国家正义的实现难免成为空谈。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法定证据种类之一, 尤其在如涉毒和涉黑案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控方证人证言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重大嫌疑人能否受到追诉等重大问题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系到追诉程序的恰当展开和国家刑罚权的运用。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 对证人的保护关系到其出庭率的高低和证言的质量。
此外,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必将是一个需要大量司法和社会资源的过程, 但就长久的刑事诉讼文明发展和社会安全以及司法公信而言投入是必要的。制度的完善, 除物质和人力的保障外, 还有理念的重视。在看到保护制度关于人权保证, 程序正义和证据保全等方面的意义和对建设“作过证的人还会作证, 没有作证的人愿意作证的证人社会”[2]的重要性后, 再从“谁保护、保护谁、保护什么、保护时间、如何保护”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制度缺陷
权利与义务的相对性决定了证人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有权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权利。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了证人作证义务同时也规定了作证费用补助等事项, 刑法中也规定了妨害作证等罪名, 但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与实践衔接方面都不甚完善。而控方证人指控的对象可能是极具社会危害性的分子或集团, 狭隘的事后保护是难以实现保护目标的。
(一) 制度构架层面缺陷
1、主体不清。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并未具体规定公安司法机关内部的分工和工作重点, 易产生公安司法机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最终使证人保护成为一纸空谈[3]。
2、案件范围过窄。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了涉及国家安全、恐怖犯罪、黑社会组织性质犯罪以及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证人的保护。而此外大量具有相当危险性的案件未列入保护范畴。
3、对象范围不全面。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享受保护待遇的人员仅限于某些证人及其近亲属, 其他与证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列。虽说是出于避免司法资源滥用和防止保护范围过广而难以操作的初衷, 但片面排除和证人关系密切可能受到侵害的人员明显不当。
4、权益范围过小。
我国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仅限于人身安全, 对于财产、名誉、精神权利没有规定。对这些权利保护的放弃也同样可能导致证人不愿或不敢出庭作证。
5、保护失败责任追究和救济制度缺失。
我国目前并没有正式规定证人保护失败后的责任承担和受侵害后如何寻求救济。相关的保护规定是单方性的, 这样一来, 证人的安全感和对司法的信任注定不足。
6、注重被动的事后保护而忽视积极保护。
对证人而言, 仅仅对其出庭时和一旦遭受侵害后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如果缺乏审前、审中乃至于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保障, 其恐惧就不可能消除。
(二) 具体操作层面缺陷
1、程序启动的标准和步骤模糊。
实务中, 由于信息咨询系统不完备, 证人往往不了解如何申请保护。此外, 申请需要的条件、审核标准等与之相关的配套信息不健全也会使证人安全感不足。
2、保护措施不完备。
不同案件、不同的时间段, 证人所面对的危险程度不大相同。采取何种方式以实现对于证人安全的保障应该是多样的。除了保障其出庭中的安全、个人及家庭信息的保密外, 如有必要的话还包括审判后身份变更、工作延续等。
三、完善意见
(一) 制度设计层面
1、设立专门机构。
加强保护的专业性, 防止公安司法部门间的推诿, 并且为保护责任的承担制度奠定基础。此外, 专门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在保护程序的受理、启动、执行和监督救济方面的制度化。
2、有条件的拓宽保护对象和内容的范围。
因为保护制度对于司法资源消耗较高, 而且并非所有证人都面临危险, 所以对于保护对象的条件要求是严格的。筛选出真正需要国家保护的证人, 保护范围可依其具体情况决定具体的人员而不必局限于近亲属。除了对于证人人身安全的保障外, 还需加入对于其财产、名誉等诸多因素的保护, 使证人消除作证的后顾之忧。
3、建设全面的保护期间制度。
改变原先消极的保护介入方式, 进行审前和审后全面的保护, 并根据案件性质和情节有针对的制定保护期限和措施。
(二) 具体操作层面
1、保护措施的体系化。
针对不同阶段情况, 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使控方证人免受各方的威胁和侵害。比如对控方证人可以在庭审中不透露具体个人信息, 在庭审后如有必要的话变更身份和住所等措施[4]。
2、建立相关辅助制度。
如儿童的教育, 老年人的退休养老, 证人谋生手段, 心理咨询服务, 以及此制度相对应的对因证人而受到追诉的人的监管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英]丹宁勋爵著, 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M].法律出版社, 1999;25
[2]吴丹红.证人权利保障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 2003;1
[3]孙南申, 彭越.证人保护制度构建之法律思[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论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之构建 篇8
关键词:证人作证,安全保护,制度构建
一、证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证人保护, 是指国家对证人在履行公民作证义务的同时所给予的人身及财产方面的法律保障[1]。证人保护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如何保护证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的法律面临的重要问题, 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证人保护的法律, 我国法律亦不例外。然而,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证人保护制度相当模糊, 且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司法实践中很多证人因担心作证后受到报复、陷害而顾虑重重。因此, 为了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促进证人作证, 为了实现刑事诉讼的良性运行, 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一) 证人保护是实现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保障
证人不是诉讼当事人, 他与案件的诉讼利益无涉, 所以证人作证的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利他的行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 证人作为社会成员也是独立的“经济人”,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经济人”本质。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一个行为的决定过程同时也是利益的选择过程。因此, “经济人”的趋利避害性要求证人在作证时进行利益的衡量:当作证的预期边际收益大于预期边际成本时, 证人会选择作证, 反之证人则会放弃作证, 即证人在决定是否出庭、是否作证、是否如实陈述的过程中, 通常会从作证行为带来的后果及作证对案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权衡, 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证人不敢作证,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证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任何人无义务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来帮助国家定纷止争或追诉犯罪, 证人出庭作证义务必须建立在证人安全的基础上。既然证人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 为安全考虑而不愿作证乃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 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就有可能消除证人对可能遭受侵害行为的畏惧感, 保障证人出庭作证。这不仅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 打击犯罪活动, 有利于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质证, 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度, 从而推进诉讼活动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二) 证人保护是实现刑事诉讼正当程序的必然要求
证人保护是实现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保障, 而证人出庭作证对于实现刑事诉讼正当程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按照程序正当的要求, 当事人双方或控辩双方在诉讼中, 有权提出本方证据和向对方证人提出质证的平等机会, 而无论是哪一方, 向对方证人提出质证的前提自然是对方证人能够出庭。因此, 证人保护对诉讼程序正当性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尽量确保当事人对对方证人提出质证机会的实现上。证人出庭作证能增强控辩双方在庭审质证中的对抗性和平等性,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公正。诚然, 保障被告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正当法律程序的重要部分, 但是正当程序所蕴涵的正义和公平并不应仅仅存在于诉讼参与人的一方, 其应同时存在于诉讼当事人及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 权利保障不仅适用于被告, 同样也适用于证人[2]。鉴于此, 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 是实现刑事诉讼正当程序的必然要求。
(三) 证人保护是遏制打击报复证人行为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 由于强调公开审判, 强调证人出庭作证, 以及强调将证人及其证明对象体现在判决书上的诉讼文书改革, 致使证人有要求保密其姓名等权利受到了一些影响, 而被告方为了达到减轻和逃避罪责的目的, 一些被告人的亲属或一些未被羁押的被告人, 千方百计对证人进行暴力干预和言语威胁, 因而, 一些打击、报复、陷害证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加上司法实践中由于部分司法人员因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低, 擅自泄露证人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证言的内容, 使有的证人经常遭到来自被证方面的干扰和侵害, 致使证人因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而不愿作证问题越来越突出。证人无论是受到暗示、威胁还是侵害, 都会造成极度恐慌的心理, 甚至会在一个群体、社区造成恐惧, 影响潜在证人的作证。因此, 健全证人保护制度, 为证人的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消除他们的顾虑,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证人积极、勇敢地出庭作证, 将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反之, 则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必将使证人作证陷入窘境。
(四) 证人保护制度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种手段
公民作证是履行自己的义务, 而使公民免受不法侵害是国家履行职责的一部分, 证人的安全保护也应当是“题中应有之意”。从德国学者所创设的“国家保护义务”理论来说, 证人保护是证人应当享有的宪法权利。证人如遭受到恐吓、威胁、报复, 将可能伤害到其基本权 (即宪法的权利) , 如生命、健康、家庭、尊严等。按照“国家保护义务”理论, 证人的安全保护义务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延伸, 国家从基本权利保护的角度被课以保护义务, 必须积极预防上述法益遭受危险。我们必须从捍卫司法权威的视角看到, 任何恐吓、威胁、报复、伤害证人的行为不但是对证人本身权利的侵犯, 也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挑战。法律惩治报复证人行为的规定令行禁止, 就昭示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加强对证人的保护, 不但意味着法律对证人的人身负责, 也表明法律在为证人作证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一) 证人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但是对于各机关的职责的具体落实缺乏明确的规定, 如对证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保护?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公安司法机关如何受理?证人保护具体有哪些措施?有关机关没有履行保护职责该如何责任追究等等, 均没有做出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当证人因作证而受到各种威胁、辱骂、纠缠时, 致使证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保护。同时, 我国刑法第308条虽然规定对证人打击报复可追究刑事责任, 但并没有明确对证人采用哪些打击报复行为以及打击报复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时才能给予处罚, 造成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 形同虚设。因此, 法律在证人保护问题上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证人保护难以在司法实践中有系统和有组织地落实和开展。
(二) 证人保护侧重于事后保护, 缺乏预防性保护
无论是刑法还是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仅限于事后处罚, 只有在证人受到打击报复并产生一定后果后才能启动保护程序, 忽视了对证人的事前保护, 缺乏预防性保护措施[3]。从国外的立法经验来看, 对证人的事前保护远比单纯的事后保护制度更具有可信度而能吸引证人出庭作证。审判是一个系统工程, 证人的安全无论在审前、审中或审后均有可能遭到威胁、报复, 而仅仅注重事后保护无法彻底打消证人的惧怕心理, 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缺少事前预防性保护, 即使证人在遭到实际的打击或报复以后能够获得法律的救济, 但由于事后救济与证人恐吓发生时间上是不相适应的, 因而不能为证人提供同步保护。
(三) 证人保护的对象范围狭窄且出现矛盾
《刑事诉讼法》保护范围包括证人及其近亲属, 即《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而《刑法》的保护对象仅限于证人, 即《刑法》第307条和308条规定的“妨害证人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 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没有规定。上述规定表明, 作为实体法的《刑法》没有和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衔接起来, 使证人保护的对象范围出现矛盾。同时, 被害人作为当事人, 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能够为指控犯罪提供关键的信息, 常成为恐吓的对象。但法律并没有将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纳入保护的范围。另外, 现行法律注重保护证人的人身不受侵犯, 却不涉及证人的名誉和财产权利, 而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名誉和财产权利的侵害是对证人打击报复的重要内容。因此, 我国现行法律对证人保护范围不一致, 必然会使那些对证人近亲属打击报复的行为逃脱应有的惩罚。
三、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
笔者认为, 应该在借鉴国外证人保护制度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立足我国的现实情况, 合理构建中国的证人保护制度。
(一) 证人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现阶段证人保护的对象范围不应过窄, 也不应过宽。因为范围过窄, 则无法体现证人保护的价值;范围过宽, 则有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严重紧张[4]。因此,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证人保护对象应当包括证人、被害人、证人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以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具体包括配偶、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姻亲与证人身份或生活上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其他人。此外, 对于告发、检举者, 即使没有在以后的审判程序中成为证人, 如果确有保护必要时, 也可以与证人享受同等之保护[5]。关于证人保护的范围, 笔者认为不仅要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不受侵犯, 而且要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以及相关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二) 证人保护的程序
证人保护应当采取证人自己申请、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等证人保护机关依职权保护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有权申请证人保护的人包括证人、被害人及其代理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证人保护的方式应当提出书面申请, 载明证人姓名、住址、作证案由、作证事项、请求保护的理由、请求保护的方式等事项。证人保护机关审查后, 决定是否对其实施保护、保护的方式和等级、保护的期限等等。一旦证人被纳入证人保护计划, 则主要应由证人保护机关加以执行, 并与证人协商签订“证人保护书。”如果证人保护机关疏于履行保护职责而使证人及其近亲属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的, 造成的后果应当由证人保护机关来承担, 并依法追究证人保护机关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 证人保护的机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都是证人保护的机关。但是, 这样笼统的规定并没有厘定三机关各自的保护职责, 在实践中它们均有责任但又难以明确证人保护工作的分工, 彼此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认为, 成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综合协调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证人保护工作, 并特别注重审前和审后的保护工作。这一模式将证人保护的决策和执行相对分开, 由专门机关决定是否进行以及如何进行证人保护计划, 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负责具体执行[6]。笔者赞同这一观点。笔者认为, 证人保护由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和公检法机关共同承担, 既不需触及当前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权力配置, 又可以防止各个部门相互推诿责任, 还能扩展保护的时间段。
(四) 证人保护的措施
证人保护制度应当贯穿于整个刑事程序中, 它始于向警察报案, 延续至审判结束之后。证人保护措施是证人保护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说, 证人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必须注意对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为加强对证人的保护, 根据证人保护措施的繁简程度, 立法可以将证人保护措施分为一般保护措施与特殊保护措施。一般保护措施针对的是普通案件中的证人, 保护的范围是所有诉讼案件中的证人。一般保护措施包括: (1) 确立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姓名、身份、住址等情况的保密制度; (2) 指派专门的安保人员为该证人及其近亲属提供人身和财产的保护; (3) 为该证人及其近亲属提供安全的临时住所; (4) 对证人进行隐身或变声。特殊保护措施主要适用于重点证人, 即在重大案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证人或者受到严重威胁的证人。特殊保护措施包括: (1) 改变证人的姓名、身份、住址甚至改变证人的相貌; (2) 确立证人移居制度; (3) 确立证人贴身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廖明.如何让证人放心作证——以联合国公约为契机完善我国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J].中国司法, 2004, (11) :12.
[2]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51.
[3]于绍元, 李海燕.论证人保护制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4) :16.
[4]张曙, 阿儒汗.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法学, 2006, (6) .
[5]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183.
浅议儿童保护制度之完善 篇9
一、我国关于儿童保护制度现状与问题
(一) 从法律层面上看, 现行儿童保护制度低、散、空、旧
1. 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规定位阶低, 但适用条件高
其一, 尽管国家、政府较重视儿童权益的保护, 并制定了有关法律文件, 但现阶段国家对儿童权益保护的位阶明显偏低, 直接表现为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通过与制定的法律或法规少之又少;其二, 由于儿童权益的保护鲜有专门法律规范, 现行适用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相对于儿童而言适用条件偏高。
2. 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分布散, 协调性差
在实体层面, 我国当前保护儿童的法律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收养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相关法律法规在保护儿童权益过程中协调性差, 专门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少之又少。在程序层面上, 我国没有一套系统保护儿童权益专门程序性法律规范, 在儿童权益受侵害后不能快速有效的应对。
3. 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制度内容空, 实际操作性差
我国当前对儿童保护的法律制度内容规定过于宽泛空洞, 缺乏实际具体规定, 致使实践操作过程中效果较差。
4. 关于儿童保护所适用的有些法律规定旧, 不合时宜
从刑法方面而言, 对虐童事件加害人适用虐待罪予以处罚, 存在障碍。其一, 虐待案为典型的不告不理型案件, 但虐童案件中被害人的自诉能力却是极其低下的。绝大部分儿童权益受侵害事件只是在造成了严重后果后才引起社会的关注, 而前期的监督预防与协调问责机制缺失却无人问津。其二, 刑法关于虐待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家庭成员, 这对幼儿园等虐童事件的遏止, 在法律层面上多有不利。从民法方面看, 依据《民法通则》对虐童父母剥夺监护权之后, 在无亲属作为监护人的情况下, 则应该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 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承担监护职责, 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机制措施, 如此规定毫无实际可操作性。
(二) 从机构设置层面上
1. 缺乏单独而专门的机构处理儿童权益保护问题
当前世界范围内, 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保护儿童的专门组织机构。而我国对儿童保护则主要是多部门协同工作, 缺乏一个专门保护儿童机构统领, 致使各机构职责模糊, 目标性与协调性差。在对儿童权益受侵害案件处理过程中, 由于缺乏专门部门负责处理, 公安局作为立案侦查部门只能对严重侵害儿童权益事件进行立案处理, 致使大部分一般侵权案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处理。
2.
剥夺习惯性长期性虐待等侵犯儿童权益的家庭的监护权后, 缺少专门的监护机构对儿童予以监护, 致使受虐等严重遭受人身侵犯的儿童权益极易遭受二次侵害。
(三) 从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上, 针对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大致有两点。其一, 社会舆论监督预防救济尚待加强;其二, 社会组织及公益力量进入儿童权益保障领域的渠道偏窄, 效果不明显。
二、关于儿童保护机制之完善
(一) 法律制度层面, 健全完善有关儿童保护法规。具体包括:
1. 国家、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儿童权益保护问题, 提高有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文件位阶。
2. 从实体与程序层面上健全与完善儿童保护法制体系。制定保护儿童权益的专门法律, 并在程序上对儿童保护机制提供立法支持。
3. 剔除有关儿童保护法律法规中的空洞规定, 重新审视完善相应条款, 在实践层面切实提高可操作性。
4. 立法层面上修改有关儿童保护所适用的陈旧法律规定。具体包括:其一, 刑法方面, 一方面, 基于刑法的谦抑性不另设虐童罪。由于解释是探讨理性地发现法之可能性与途径的地方, [1]仅对虐童行为所适用的虐待罪犯罪主体范围做相应扩大解释, 即由当前的家庭成员扩大为对儿童负有监护、看管责任的人员。如此一来, 更多的教师、看护人员都能恪尽职守地完成本职工作, 社会弱势群体将会得到更好的关爱。[2]另一方面, 针对虐童行为所适用的虐待罪“不告不理”原则在实质正义方面的偏失, 建立强制报告制度, 即在法律上规定与儿童接触的相关人员 (如老师、邻居) 的强制报告义务及不报告的相应责任。其二, 民法方面, 基于保护儿童专门机构的设立, 相应修改《民法通则》对关于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 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规定。
(二) 从机构设置层面上, 建立独立且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
由国家政府建立专门保护儿童权益的机构, 整合资源为其配置相应人员与经费并赋予其相应职权, 统领儿童保护工作。发起行动的一种方法是建立中心和枢纽。[3]具体针对儿童保护预防与儿童保护救济展开工作。国家可采用项目运作方式, 优化选择矛盾比较突出、对儿童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方面进行先期立项和投入, 采取迈小步、逐渐推进的方式。[4]
(三)
从社会层面上, 着力强化舆论监督的预防救济机制;要做好儿童权力的保护工作光靠国家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5]加强公益教育充分挖掘社会公益潜力, 拓宽民间社团组织力量进入儿童保障领域的渠道, 探索合作机制, 打造全民公益参与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青波.理性实践法律[M].法律出版社, 2012:74.
[2]幼师虐童事件:虐待罪适用待反思[J].人民法院报, 2012-11-3.
[3]柳华文.儿童权利与法律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217.
[4]王练.美国儿童保护工作体系及其运行特点和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 4 (2) .
关于完善我国证人出庭制度的思考 篇10
国外立法有证人直接言词原则, 我国有必要借鉴该原则, 把证人出庭作证并接受双方当事人质证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如果证人有正当理由, 且经过法庭同意可以不出庭, 那么由其提供的书面证言, 经双方当事人质证后没有异议的, 可以用作定案依据;如果证人无法定理由拒不出庭, 那么由其提供的书面证言则不应该成为定案的依据。
当然, 这不是不允许例外情况的存在, 只是应该明确规定出, 证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不用出庭作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对可以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作出过规定。但是由于该解释与现实情况的不符造成了最终不能得到落实。
那么, 如何界定可不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 有些学者的意见是:检察官、辩护人与被告人同意的;证人死亡的;证人患精神疾病的;证人患严重疾病短期无法治愈;证人下落不明的;证人在国外且短期内确实无法回国的。除却这些特殊情况外, 证人必须出庭作证。
二、健全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
(一) 经济补偿方面
关于证人取得经济补偿方面, 我国是这样规定的, 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应由败诉一方承担, 承担的合理费用是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费。但是有关具体的补偿标准却是空白的。笔者认为, 就误工费而言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是证人为公职人员的, 根据民诉法规定, 其单位负责人应支持该证人出庭作证, 不应扣发其工资和奖金。这样该证人就不会产生误工费, 因此不予补偿;二是证人不是公职人员, 误工费补偿的标准应根据证人的工作情况区别对待。对于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补助费的补偿标准, 因不同证人在相同的作证情况下乘坐的交通工具、选用的食宿标准不同, 所产生的费用标准应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二) 证人及亲属安全保障方面
首先, 在证人保护机构问题上,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在我国, 公、检、法等部门都有保证证人安全的义务, 但由于涉及部门较多, 容易出现相互推诿, 这就出现了“理想虽好, 现实残酷”的问题。为了有效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其他合法利益, 有必要在公检法内部设立专门负责保护证人的机构。如果该机构失职, 造成证人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害, 公检法部门应当对证人承担赔偿责任。其次, 在启动保护程序上, 实行依证人提出申请保护为原则, 司法机关依照职权主动保护为辅助的方式。
最后, 在保护时限上, 证人保护应该涵盖的诉讼整个阶段, 即庭审前、庭审时、庭审后。这三个阶段的保护重点也不同:庭审前, 主要保护证人及其亲属免受来自被告方的恐吓和伤害, 保证证人能够顺利出席法庭审理;庭审时, 主要保护证人不受来自被告方的干扰, 能客观全面顺畅的叙述证言。庭审后, 主要保护证人不受来自被告方的报复。
三、建立强制证人出庭相关制度
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定的义务, 拒不履行义务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立法上可按如下程序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 可以按妨害民事诉讼适用罚款、拘留处理。
具体程序可按如下设计: (1) 人民法院需要传唤证人出庭的, 应在决定开庭审判后, 在开庭三日前把传票送至证人, 以给证人充足的准备时间。 (2) 若有证人受到传票后拒绝出庭作证, 则应要求其必须说明不出庭的法定事由, 如由于证人具有特殊身份而享有的拒证权等。不出庭作证也没有正当理由的, 法院有权利强制其出庭作证, 必要时可以使用拘传措施。 (3) 由于证人的不出庭作证造成庭审无法正常进行而造成的损失, 法庭可以裁决由证人承担。 (4) 证人由于藐视法庭拒不出庭作证, 对法庭审理造成严重阻碍, 情节恶劣的, 可依刑法规定, 按“藐视法庭罪”或“拒绝作证罪”对其定罪量刑。 (5) 对于法院作出的以上决定以及判决, 证人都有上诉的权利。
摘要:目前我国诉讼法中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十分粗浅, 导致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十分低下。损害了法律的权威。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完善建议, 重点在于明确直接言词原则, 建立保护证人制度,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证人出庭,权威,证人制度
参考文献
[1]彭华.论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 2012.
[2]万慧, 毛静静.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 2004.
[3]徐萼生, 陈永胜.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刻不容缓[N].江苏法制报, 2010-12-16.
[4]阎玮, 苏喜民, 赵刚.证人消极出庭作证的解决路径[J].人民检察, 2012.
【证人保护制度之完善】推荐阅读: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09-24
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06-10
证人出庭制度完善论文07-06
证人特权证人特权制度的比较考察的应用10-16
民事证人制度08-27
强制证人出庭制度05-31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07-12
浅谈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08-13
《控方证人》06-05
民事证人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