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2024-09-24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精选12篇)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1

作为证人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证人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在我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从而使刑事证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目前对证人权利实施有效保护的机制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缺失的较为严重, 导致我国证人的出庭率在刑事诉讼当中比较低, 从而使案件事实的查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并使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地阻碍。所以要想使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就必须要促进对证人权利的保护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一、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在我国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法制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对法律的武器进行运用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诉讼便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进行诉讼活动的时候证据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而作为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因素, 证人证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证人受到非法报复、打击、侵害、证人拒绝作证以及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普遍。

二、存在于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各种问题

1、立法方面的问题

①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关部门以及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和规范证人保护工作。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第四十九条中, 只是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安全予以保障, 然而却没有专门的经费、人员以及机构负责实施对证人进行保护的工作, 同时在法律条文中也没有对这项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如果出现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 各机关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或者互相推卸。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保护证人打击犯罪的工作极为不利, 同时还直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证人拒绝作证的现象。

②关于证人保护范围在《刑事诉讼法》当中过于狭窄。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只是规定了使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得到保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证人出庭作证与证人具有利害关系的人也会遭到迫害, 从而严重影响到了证人的作证问题。比如, 不法之徒报复恐吓证人的男女朋友或者是未婚妻, 这些都会加剧证人的拒证心理。

③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并未对将经济补偿给予出庭作证的证人进行明文规定。在审理过程中诉讼对程序问题比较关注, 所以在出庭作证时证人肯定会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比如误工费、食宿费以及交通费等, 特别是那些出庭次数比较多、条件比较艰苦以及路途比较遥远的证人而言具有更大的影响, 再加上证人的财产如果因为作证而受到犯罪分子的侵害, 就更要对证人进行一定的赔偿。

2、存在于实践方面的问题

①由于在诉讼活动中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审判结果也会因为证人证言而受到较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证人因为出庭作证而受到犯罪嫌疑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此进行了统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每年我国出现举报人、对证人报复致死的案例由不足每年600件增长到现在的每年1300多件, 更为重要的是, 这个势头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当中。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到, 为了所谓的司法公正, 任何一个人也不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

②对证人的保护在司法实践当中一般是在不法侵害已经开始或者正在针对证人时才开始进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及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证人, 然而证人由于不法侵害而出现的各种损失仍然是无法补救的。比如湖南省新晃县李树乡村的吴大江就是因为出庭作证而被举报人廖明江用锄头打死, 廖明江虽然在最后被执行死刑, 然而这对于亲人离世的吴家人以及已经离开人世的吴大江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很多整人的心理负担都是由于这种时候的亡羊补牢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想负担。

三、促进我国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健全和完善的对策

1、对证人保护的经费来源和执行机关予以明确

作为一项十分重要且具有极大复杂性的工作, 证人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促进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就必须要将专门的证人保护执行机关设立起来, 同时还要将用于证人保护的经费来源确定下来,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证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促进对证人保护范围的不断拓宽

从上述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 法律不仅要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给予有效的保护, 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与证人有利害关系的人予以保护, 从而使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最终促进证人出庭作证的思想负担的不断减轻, 更好的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司法公正。

3、促进对证人防范性保护的加强

必须要有效的结合时候保护与事前保护, 只有在没有发生侵害实施之前将保护措施做好才能够真正的将证人保护工作做好。在日常的生活中证人完全处于暴露的状态, 根本预料不到其将会受到的冲击, 所以要想真正的将维护证人权益的工作做好, 就必须要依靠法律进行强制性的保护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将这种局面扭转, 法律必须要对此进行明确的规定, 确保一旦感觉危险来临证人便可以依法向有关机关申请保护, 如果有关机关没有对证人的请求进行回应而最终导致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到损害, 证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以该法律规定为根据向责任机关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4、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对证人出庭作证进行鼓励

法律应该做出明文规定, 各地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根据从物质上奖励出庭作证的证人, 同时, 相对于因为出庭作证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而言, 该奖励要适当高出一些。

5、针对证人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

很多情况下, 处于对工作以及收入受到影响、怕伤了和气、害怕别人打击报复等的担心以及心理上承受过大的压力等原因, 才导致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因此, 在证人出庭作证之前, 司法机关需要对当事的证人将作伪证的后果阐明, 并且要对证人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

6、切实将与证人相关的各项工作做好

如果证人本人或者证人的近亲属由于证人出庭作证而受到侵害, 从而提起诉讼的时候, 有关机关必须要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援助, 如果出现需要向法院缴纳诉讼费的情况, 法院应该予以免除, 出现需要律师代理的情况, 法院需要对律师代理予以指定, 或者向他们提供免费的帮助。

四、结语

为了使证人的合法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促进我国公民法制观念以及法律信仰的形成, 为了促进刑事诉讼活动的良性运行的早日实现以及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尽快完成, 必须要不断地推动我国司法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摘要:世界各国目前都做出了很多的程序性和权利的保障用以维护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然而在保护刑事诉讼证人的时候却具有重重的不足, 这种立法上的缺陷在我国造成了证人在刑事诉讼中不愿也不敢出庭作证的现象, 从而使一些犯罪嫌疑人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样就使法律的尊严收到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对刑事诉讼中证人的保护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且针对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一些看法, 希望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保护, 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志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之完善[J].研究生法学, 2006 (2) .

[2]谭世贵, 邵毅超.建立卧底证人制度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 (1) .

[3]姜楠.浅析黑社会组织的沉默和保密规则[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4]王华棉.论儿童证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2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原则上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但由于种种原因,司法实践中多数证人却不出庭作证,证人不愿出庭作证是困扰我国司法实践的一大难题。

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在各级法院几乎没有超过10%的,有的法院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只有1%。且都是一审案件,二审案件证人出庭作证比例更低。如下列举几个地区的证人出庭作证率:

北京市一中院统计,该院辖区2005审结的刑事案共5500件,证人出庭案件只有29件,所占比例不到1%。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在2003年1-12月间审理的刑事案件222件,实际出庭作证的只有10人,证人出庭作证率仅有6.2%,受贿案件无一证人到庭。

上海,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为5%左右。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自1997年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证人出庭率一直在2%到8%之间。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低于1%;

以上列举的都是经济程度较高,司法条件程度较好的发达城市,那些司法落后的边缘小城县就更不可想象了。面对如此惨不忍睹的证人出庭作证率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严重后果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诉讼法上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影响程序上的公正性,更最终作用于实体结果。

程序上,刑事诉讼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首先,如果证人不出庭质证,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就不可能实现。在证人的书面证言中法官的审查审判只是流于形式。这种书面审理方式违背了直接言词原则,不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形成正确认识。

我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经过一次较大的修改,改变了传统的纠问式审判模式,引进了控辩式庭审模式,并加强了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因此,我国的证人出庭质证制度还关联到其他制度,如交叉盘问制度:证人不到庭法官如何对证人盘问。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辩护权:被告如何对证人的证言向证人本人提出疑问辩解。由此可以看出,刑事诉讼法条文仍然是只注重打击犯罪,缺乏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保护。

证人证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受证人主观因素影响。证人不出庭而仅仅提供书面证言,则可能会轻率地,不负责任地提供情况。而证人出庭,能够为当事人充分质证提供有效的法定场所和条件。而且在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进行质证,会使证人证言的客观性真实性大大提高。

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公正,法官能够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证人的质询,对证人证言形成较为全面的看法,对证人证言的证明力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必然会使最终判决更加公正。

证人出庭作证困难的原因

我国法律把证人出庭作证作为公民对国家承担的一项义务予以明确规定,确定了以“证人作证为原则,不到场作证为例外”的证人作证模式。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已经成为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一、立法不科学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规定了证人的出庭义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而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又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进一步规定,“未出庭证人的证言宣读后经当庭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事实上刑诉法157条和最高院司法解释确立了未当庭质证的证人证言的合法性可采性。这实际上就赋予了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权利。

二、未规定证人拒绝出庭强制措施

刑诉157条和最高院刑诉司法解释58条确立了未当庭质证的证人证言的合法性可采性,因此立法上对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是否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也就未作明确规定。法院在实践中有诸多阻碍,也就难以确保。

三、证人出庭补偿制度不完善

关于证人出庭问题《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十一条做了笼统的规定,“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由人民法院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代为收取。”证人在出庭期间的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误工费等费用由谁补偿、补偿的标准、如何补偿,我国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实践中这些往往也被忽略,证人的损失常常得不到补偿。

四、法律对证人缺少有效保护规定

我国现有的证人保护制度多是宣示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比如,由于事前没有及时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使证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家人遭到打击报复;由于没有做好严格的保密措施,泄露了证人的姓名、身份,使证人受到歧视;由于没有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使证人因作证而影响工作和人事关系;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不够,如刑法第308条规定的保护对象仅限于证人等等时有发生。我国刑法305条规定了伪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依据这条,为被告作证的证人,被检察院直接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在我国的某些地方时有发生。

五、司法部门的不积极

部分办案机关怕证人出庭翻供,影响公诉效果,不愿意证人出庭。某些法院也不愿证人出庭怕麻烦,拖延诉讼时间,影响审判效率。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一直是中国司法的弊病。

六、历史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耻诉”,认为一跟“官司”沾上边就显得不太光彩。这也是许多人不愿,而选择提交书面证言的原因。

七、人口流动

中国2011年有2.11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7%左右,大量人口外乡工作和学习在成为了证人出庭作证的障碍,客观上降低了证人出庭率。

解决办法

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急需完善,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

1、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义务

近一步明确规定证人的出庭义务,把证人不须出庭的情况作为例外明确列举。但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证人不出庭须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法院查明情况,对申请作出答复。对未经批准拒绝出庭的证人,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强制出庭参加质证。并明确规定出在什么情况下,证人不出庭其证言无效。这样就在立法上保证了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外国立法上多有这样的规定。如1983年修正的《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条规定:“在一切审理中,证人证言应于公开法庭上以口头提供,但国会通过的法律或本规则、《联邦证据规则》或最高法院通过的其它规则另有规定者除外。”英国刑诉法规定,具有证人适格性的人,将被迫在诉讼程序中作证。法国刑诉法第109条规定:“任何被传唤到庭作证的人,均应当出庭、宣誓并作证。”德国、日本等国也有类似规定。

2、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制度

尽快制定事前预防性保护措施,积极主动地避免证人被侵害。包括严格替证人保密,使其姓名、住址、单位和相关信息在出庭作证前不被公开;对作证后可能遭到报复的证人及其住所进行监护;将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为证人更改姓名、更换职业或迁移住址;依据证人的申请采取其他特别保护措施,等等。(2)强化对侵害证人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打击报复证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3)加大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力度。刑诉法和刑法等相关法律应明确规定对证人与其近亲属给予同等保护。(4)重视对证人财产的保护。可规定为,报复证人而损毁其本人或近亲属财产的,侵害人应给予双倍的赔偿,有关部门还可对其处以罚款、罚金。(5)严格对伪证罪的适用,加强对公检法的监督,防止司法部门权力的滥用。

3、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出庭作证不求对证人给予奖励,但证人的开销必须要填平。为此立法上应专门将证人补偿最为证人出庭作证的原则,而且国家应设立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专款专用。让证人觉得出庭作证不是一种损失和负担。

二完善司法部门的监督机制

实践中的证人缺席和司法部门有很大关系。公检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违反程序甚至实体法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今,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公权谋利时代,办案的效率影响到司法部门的业绩,有些部门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对一些“可有可无的”的诉讼程序能省则省。证人作证就像一更没肉的骨头被扔在一边。

司法部门的日常监督现今依然主要依靠内部监督,而这种跛脚的监督收效甚微。因此要引入外部监督,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让外部监督本身畅通与公正进行,给证人作证制度的推行得到请有力的保证。

中国有问题的法律制度还有很多,都需要慢慢地加以完善,相信未来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好。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3

关键词:证人保护制度 出庭作证

1 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原则的确立

根据刑事诉讼法学原理,结合司法实践,我们认为,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确立至少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预防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证人保护的重点就是保护证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不能因为作证而受到伤害。但我国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事后惩处,对证人缺乏预防性的保护措施。事后惩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证人的损失,但是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不利于鼓励其他证人积极的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去。因此,事前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2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证人作为自然人,其享有一般公民应有的各种权利,如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了全面的规定,但证人权利保护研究的内容是有限的。证人权利保障研究的是证人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应当享有的权利保护。因此,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是有范围的,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和完善保证证人作证的顺利性和保障诉讼正常进行方面的证人权利。

证人能够依法作证对刑事案件的顺利开展,对于保证案件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使证人去作证就非常重要了,证人的权利如果有保障就会积极参与到刑事诉讼中。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时或以后,国家必须保障其权益不受侵害。权利和义务二者是相互的,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必须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司法机关应当主动履行其保护证人的义务。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都应设置证人保护,这样才能全面维护证人利益。

1.3 充分、及时、善始善终原则

诉讼程序的开始就意味着证人义务的履行,诉讼程序终结后,证人保护并不能结束,因为这是证人最易遭受打击报复的时候。①证人保护制度在不同诉讼阶段应该是变化的,保护从诉讼程序的进行而开始,并随着诉讼程序不断的变化,最终实现保护证人的目的。证人权利保护期限,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延伸性,只要证人面临着被侵害的可能性,证人保护机制就必须启动。“根据调查数据发现,证人最可能被侵害的时间最可能发生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后和审判之前这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面临审判时,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往往会采取行动对证人进行恐吓威胁或其他影响证人作证的行为。在审判中,证人也随时面临着打击报复②。实践证明,错误的审判之恶果从来都是结在错误的侦查之病枝上的。③”

2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和措施的具体思路

2.1 设置完备的证人保护机关,规定其相应的责权义务

很多国家对于证人保护工作都是通过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来执行的。例如,美国专门设立了证人安全处。专门负责《证人安全方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也成立了保護证人专组。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是我国证人保护机关。虽然这样给证人提供了多条救济渠道,但是多机关保护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践中三机关相互推委,而最终证人的保护工作却被撂到了一旁。我国可以仿效国外通行的做法,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由中央财政统一支出,比较适合于我国的具体情况。

2.2 明确刑事证人保护主体、保护对象范围和保护客体范围

从证人保护的对象来看,要确定证人保护的主体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因为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证人保护程序只能限定于一些重大犯罪案件中的证人,也就是特别犯罪。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告发和检举者的利益,他们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成为证人,但是在司法程序中也具有证人的性质,对他们也应当进行保护。

研究我国现行立法,其中对证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名誉上,对于财产权利却鲜有提及。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侵害证人的行为都是针对人身安全和名誉方面,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财产受到侵害的问题。证人保护制度的制定,不仅要在人身安全方面下工夫,而且对证人的财产权利和名誉权利也要有所侧重。

2.3 整合我国相关保护证人的法律制度,制定统一的证据规则,明文规定证人保护制度的法律地位、法律依据及立法宗旨

虽然我国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都有关于证人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非常的笼统,对于保护主题、保护对象规定也是非常模糊,这在实践中是不利于对证人进行有效的保护的。如果我国也能制定出一部专门保护证人的制度,当我们有了统一的证据规则,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关,有了统一的证人保护机制和对证人详细的权利义务的规定,那么对于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来说就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同时刑事证人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有了法律的保障,诉讼程序越能顺利地进行。

2.4 不断完善证人保护手段和措施,促进事前保护和事后保护周到细致

2.4.1 建立并完善庭前保护制度。第一,制定保密措施。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证人姓名的保密权仅适用于立案和侦查阶段,在庭审中证人必须要出示真实姓名。很多证人都是因为最后的名字泄漏而成为犯罪分子报复的对象,为此背井离乡。因此对证人保密制度的适用扩及到庭审中和庭审后。第二,制定随身保护措施,在审判一些具有严重社会人身危险性的刑事暴力犯罪如杀人、抢劫、爆炸等的场合,应当制定随身的保护措施。

2.4.2 建立并完善庭中保护制度。首先,有些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在开庭审判前,法院设有单独的证人等候区,以防止证人受到侵害。我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④其次,完善被告的回避制度。如果证人担心被告人在庭审中见到自己会给自己以后带来不利,而要求审判机关让被告人退出,如果证人的请求比较合理,则法庭应当统一让被告暂时退出,以避免日后打击报复。另外,随着科技的发达,我们也可以考虑用视频音频录像或其他方式使证人能不必亲自到庭也可以作证。

2.4.3 建立并完善庭后保护制度

实践中,有些证人因为不可避免的会被被告人发现其真实的姓名、住所,因此在原居住地居住已经不合适,随时面临着风险。这时公安机关应当协助其进行户口迁移,或者为其办理新的身份证明,使证人能够安全的在另外的地方生活,保证其不因作证的原因而使生活陷入混乱。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的案件,还要给予相应的生活费用,保住其渡过难关。

2.5 创立我国证人拒绝作证制度

在特殊的情况下,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享有法律规定的拒绝作证的特权。拒证制度在很多国家已经被明文立法。在我国没有法律设定拒证制度。美国法律规定:对拒绝作证的证人可以逮捕,如果有必要可以以藐视法庭罪论处。⑤目前,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拒证主体进行了规范,这是我国证人目前拒绝作证的法律依据。但是规定非常笼统。法律的缺失不利于证人保护制度的执行,因此应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拒证规则。

在具体的制度上,笔者认为有关拒证主体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种:①证人是未成年人的;证人在庭审期间死亡的;证人患精神病且无法短期内治愈而影响其作证的庭作证的,可以通过使用书面证言代替;②下落不明或特殊原因无法作证的,也可以允许其使用书面的证人证言;③对于控辩双方对证言无异议并协商一致同意證人不出庭的,法庭可以依据该证人的书面证言断案。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后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方式来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和证人保护制度。

注释: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②王进喜著:《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第213页。

③哮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179页。

④张仲芳:《论建立健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机制》,载《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

⑤杨海峰:《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问题思考》,载于《2005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年会论文集》,第104页。

参考文献:

[1]孟伟.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王琪.中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再完善研究[D].兰州大学,2014.

浅谈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篇4

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目前, 我国法律条文中并没有规定专门的职务犯罪证人保护制度, 因此, 本文仅从现有的立法现状出发来谈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

(一) 立法现状

刑法第306条、第307条规定了妨害作证罪、第308条规定了打击报复证人罪, 对妨害作证的行为和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新《刑事诉讼法》以三个条文初步构建了证人保护制度的法律框架, 即第61条、第62条和第63条:第61条, 从原则上规定公、检、法三机关有义务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 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62条对实行证人特殊保护的适用条件、主体、启动、具体措施等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第63条增加了对证人补偿问题的规定, 涵盖了证人补偿的范围、资金来源、证人单位的配合义务。另外,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0条、第42条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行为予以相应的治安行政处罚。以上这些规定是我国构建证人保护制度的初步探索,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 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

虽然我国的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已初见雏形, 但和先进国家的保护制度相比仍显差距, 本文仅选取几个角度来谈谈该制度的不足。

1. 启用情形限制

根据我国新刑诉法第62条第一款的规定, 我国实行证人特殊保护制度的案件类型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虽然条文中有“等”这一字, 但从法律条文的理解来看, 这个“等”应为等内等, 即新刑诉法仅对这四类案件实行证人特殊保护制度, 而排除了其他类型的犯罪。这也意味着, 该制度并不保护职务犯罪案件中的证人, 一旦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举报人、鉴定人等证人受到威胁或报复, 想申请司法机关的保护也苦于法无依据。此外, 特殊保护制度只有“因在诉讼中作证,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才可向公检法三机关申请。如, 在调查取证过程中, 如果不采取隐藏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等措施, 证人权衡利弊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选择避而不谈;在法庭上, 如果不采取隐藏外貌、真实声音等措施, 证人碍于情面、或惧怕报复等原因而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出庭作证, 影响案件的办理效果, 更不利于严惩犯罪分子。

2. 保护对象范围狭窄

新刑诉法第62条规定了证人保护的对象为:证人、被害人、鉴定人本人及近亲属;又根据新刑诉法第106条的规定, 近亲属的范围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因此, 结合两条文来看, 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为:证人、被害人、鉴定人本人及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然而, 诸如证人的恋人、孙子女、祖父母等与其密切相关人员在遭受打击报复或威胁时, 却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更无法得到救济。而且刑法第308条打击报复证人罪, 仅对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予以严惩, 而对于打击报复证人的近亲属等人的行为未纳入管辖范围。这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的条款也未能有效地衔接。

3. 程序设计过于粗放, 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证人保护制度进行单独专门立法, 各类分散的条文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那么, 证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保护?向什么机构申请保护?申请保护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在不同的调查、诉讼阶段, 有关部门分别承担哪些证人保护职责?在有关部门拒不受理的情况下还有什么救济途径?有关部门保护腐败案件证人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未解决。 (2) 这种过于粗放的制度设计, 导致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束之高阁。根据刑诉法第62条的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是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的法定主体。然而, 法律并未对三机关的具体职责范围作出划分, 没有明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分别由哪个机关来保护, 三机关之间如何交接。那么, 很容易产生三机关互相推诿责任、谁都有权管但谁都不管的局面。另外, 从我国司法机关的现状来看, 法院或检察院是否有相应的警力和能力保护证人的安全?新刑诉法规定的5种保护措施, 如“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是否应在询问笔录中隐藏证人的真实信息, 隐去证人信息的笔录是否属于合法规范的证据, 如何保证其真实可信?再如“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怎样禁止, 如何实施禁止?又如“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什么是专门性保护, 怎样采取, 保护到什么时候、什么程度?法律规定的粗放性, 使得这些规定成为“纸面规定”, 没有实施的细则, 无法得到有效施行。 (3)

二、破解职务犯罪案件中证人保护的难题

(一) 立足现有法律加以完善, 扩大保护范围

从现有的刑诉法来看, 可以实行证人特殊保护制度的案件仅为新刑诉法规定的4类, 显然是难以保护到职务犯罪案件中证人。为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 充分保障证人的诉讼权利, 我们有必要对新刑诉法第62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实行证人特殊保护制度的案件类型进行扩充。笔者认为, 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 应全面放开启用案件类型限制, 即不对案件的适用范围作出限定, 只要出现了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情形, 均可启用包括该五种措施在内的证人保护制度。为使刑诉法与刑法相衔接, 建议修改打击报复证人罪的内容, 适当扩大该罪的犯罪对象范围, 将证人近亲属纳入保护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扩大证人保护制度的范围, 建议修改刑诉法第62条, 将证人的恋人、孙子女、祖父母等与其密切相关人员均纳入保护范围, 即只要与证人相关的人员的安全等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证人保护程序。

(二) 建立专门保护机构, 制定系统保护程序

纵观世界,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证人保护制度发展相对成熟, 它们大多已建立了专门的官方和民间证人保护机构, 并出台了系统完善的证人保护程序。而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 既没有专门的机构, 又没有系统的规定, 而是仅通过几个零散的法条来体现证人保护制度。显然, 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新刑诉法规定的证人保护机关为公检法三部门, 然而公安部门的警力有限, 法检二部门除司法警察外几乎毫无警力, 且三机关之间的工作难以衔接。此外, 考虑到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能力较弱, 难以组建民间证人保护机构。因此, 我国证人保护机构的最佳模式是建立专门的官方证人保护机构。笔者认为, 这个机构可设置于公安机关内部, 人员从公安机关抽调, 配备相应的装备和设施, 并将工作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在证人及相关人员需要特殊保护时, 办案机关向该机构发出执行通知, 由该机构派专人负责执行。那么, 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案件中, 如有证人有特殊保护需求, 办案人员经审查符合条件, 即可通知证人保护机构执行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 引入污点证人刑事豁免制度

所谓“污点证人”, 是指参与犯罪活动的人, 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 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 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 (4) 由于污点证人制度与我国刑法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原则存在冲突, 而且我国在法律观念上反对司法交易, 认为嫌疑人配合司法机关接受调查是他们的法定义务, 因此我国法律未明文确定污点证人制度。但是我国刑法关于立功的规定与污点证人制度有相似之处;此外, 刑法修正案 (九) 对于行贿罪,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犯罪较轻的, 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 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实际上, 在实践中司法机关或多或少地已经使用到一些类似污点证人制度的做法, 比如对于行贿人积极配合侦查机关使得受贿案件得以突破的, 办案机关往往对行贿人采取不立案侦查或者立案后不起诉, 然而从打击职务犯罪基本价值判断出发, 这并不代表对所有行贿犯罪“纵容”。污点证人之所以愿意作证, 一是为减轻处罚, 二是为寻求保护。我国是一个熟人社会, 有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 实行证人保护比其他国家难度大。但是, 由于没有相对立法, 行贿人对于侦办人的“口头承诺”存在疑惑, 因此效果有限。因此, 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 笔者建议我国可试点引入污点证人刑事豁免制度, 利用污点证人制度以分化瓦解共同犯罪, 彻底查清案件事实。通过多方面的司法实践我们可以看到, 污点证人有助于侦查人员掌握犯罪内情, 尤其是在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 通过污点证人的指导协助, 侦查人员可快速突破“专业槽”、发现隐匿的证据、及时准确认定需承担责任的人员, 提高破案效率。较之于一般证人, 污点证人更易遭受打击报复, 且与案件的最终处理有切身的利害关系。为彻底打消污点证人的顾虑, 使其敢于“窝里反”, 我国法律应给予其罪行豁免的宽大处理, 并且制定有效的污点证人特殊保护措施, 同时对打击报复污点证人的行为要严处。

注释

1 村干部被举报骗女公务员生子检察院查明提公诉[EB/OL].澎湃新闻网, 2016-6-7;“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下庄管理区的一名女公务员殷悦使命举报茶棚乡上官营村原村主任周少清, 称其作为村干部欺压村民, 不仅超生还涉嫌职务犯罪.……殷悦说, 虽然很多村民都被周绍清欺负过, 民愤极大, 但是大家都惧怕周绍清‘出来’后打击报复, 大都不敢站出来拿出证据实名举报, 因此检察院掌握的材料远比周绍清所作所为少得多.”

2 徐志鸿.反腐败调查的证人保护制度完善[J].人民检察, 2010 (22) :57.

3 张艳丽.职务犯罪案件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1) :112.

证人保护制度 篇5

一、现状,问题:寻找证人难,找到证人他们出庭作证更难,有这样一个数字: 10%,据

统计,目前我国给类诉讼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不超过10%,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证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必然引起证人作证特别是出庭作证率下降,而证人作证率下降,必然使大量的案件流产,庭审书面化、形式化,最终不利于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损害了公共利益。

二、原因:

1.证人受传统落后的思想影响,主观上不愿出庭作证。

2.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

3.现行立法不能满足证人保护需要:立法简单分散,保护范围狭窄,保护措施不具体,保护手段匮乏。

三、政策:

1.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及法律教育。

2.改变执法人员固有观念,使其充分理解证人作证的重要性以及证人保护的重要性。

3.完善证人保护的立法。

四、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出庭作证的错误看法。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增

强公民的正义感。消除他们旧的世俗顾虑,真正地使公民成为正义的、理性的现代法制公民。

2.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专业水平。

3.健全法律制度。

1、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

2、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

3、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

4、完善证人家属和亲友的保护制度。

五、论文:

一、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我国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立法,仅有的几条证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中,体系分散、内容狭窄、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保护证人的需要。司法实践中证人因自己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不愿作证、证人受到侵害的现象非常突出。

一、证人在诉讼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在诉讼中,证人所提供的证据都是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在有些案件中,证人甚至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英国的丹宁勋爵指出,“每个法院都必须依靠证人,证人应当自由地、无所顾忌地作证,这对执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美国甚至有“没有证人就没有诉讼”的说法。另外,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诉讼模式从传统的纠问式转向对抗式,而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盘问是对抗式诉讼模式的要求,证人在诉讼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证人保护形式严峻。

法治国家都非常重视证人保护制度。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证人保护制度,对证人的保护措施向前延伸,而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价值、社会价值的现象,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对个人的利益及价值缺乏应有的立法与司法层面上的重视和保护。具体到我国的诉讼法,在规定证人义务与权利方面是不衔接的,仅规定证人的作证义务,而缺乏相应的权利保障。实践中打击报复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证人害怕自身利益遭受损失而拒绝作证的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不到10%。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和要求,势在必行。

三、现行立法不能满足证人保护需要。

1、立法简单分散。我国没有专门的证人保护立法,仅在刑诉法第49条、民诉法第102条、刑法第308条笼统性地规定了证人保护的内容,对证人的保护范围、保护程度、保护手段、保护程序等诸多方面均未规定。

2、保护范围狭窄。(1)缺乏对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规定。证人作证的权利保障内容不仅应包括人身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应包括对财产权利的保护。证人因出庭作证,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此,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有关规定均未明确是否应当补偿、由谁来负责补偿又如何补偿。最高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54条在证人补偿制度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是,一方面这仅仅是司法解释,证人补偿制度尚未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另一方面,这样的证人补偿制度也是很不完善的,证人作证费用如何支付以及补偿原则等问题都未涉及。而在许多国家都规定了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如德国有专门的《证人、鉴定人补偿法》,美、日、英、法等国也有证人领取作证经济补偿的规定。(2)对证人人身权利的保护不完备。刑事诉讼法将保护主体扩展到证人的近亲属,但刑法的规定却仅限于证人自身,将证人的近亲属排除在外。(3)缺乏对证人财产权利的保护规定。损害证人人身权利的,我国法律虽然规定的很简单,但毕竟已有所规定,而对损害证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如何处理,法律却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3、保护措施不具体。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没有专职的保护人员和行之有效的机制,对证人的保护只停留在事后保护、人身保护、口号式保护范围内,侧重于事后对伤害证人的行为实施惩罚,忽视了对证人事先预防性的保护。

4、保护手段匮乏。我国司法部门的证人保护手段基本上是空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具体要怎样保障?如何实施?并没有什么具体手段。反观英美等国的证人保护,有为证人改姓易名、迁移住所、实行人身24小时全程监护等诸多手段。

由此可见,制定证人保护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我们认为,证人保护立法在体例上应具体明确以下几点:

1、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应当包括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的内容应当包括证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保护方式。在必要范围内为证人及其相关人员的情况保密;为证人及其相关人员变换身份并帮助他们移居到其它安全的地区定居;对证人及其相关人员就业的保障措施;对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对证人出庭补偿费的范围不可规定过大,可限定在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必要生活费等直接损失范围内,并明确规定补偿标准。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经济补偿。同时规定,证人作证期间,其工作单位不得因此扣发证人的工资及其它正常收入。及时制止并惩罚任何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等等。

3、保护机构。初步设想是在公安部内设立证人保护司,负责证人保护的国内协调工作和对外交涉工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派出机构,负责证人保护的具体工作,可在机构内设立不同的部门,分别主管对请求保护申请的审查、保护的实施、接受证人的申诉和控告等等。证人保护派出机构直接归属公安部领导,在执行保护的过程中,任何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有义务协助,对保护不予协助、配合或者进行妨碍者,予以惩处。

4、保护程序。首先,由证人及其相关人员提出申请或者辩护律师、侦查机关、检察机

关、法院等代其提出申请,证人保护派出机构审查后,决定是否对其实施保护、保护的方式和等级、保护的期限等等。在执行保护时,由证人保护官员会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法院成立个案的证人保护小组,并由证人保护官员指导证人保护小组的工作。如果对证人实施保护的条件不复存在或者证人主动要求解除保护,则可以由证人保护派出机构决定解除对证人的保护。

5、法律责任

一是刑事责任。将刑法第308条扩展为:“侵害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是民事责任。对尚不构成犯罪的,但已实施终了的侵害证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民事法律制裁。

三是行政责任。主要是在诉讼开始之前及诉讼终结之后,对加害人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治安处罚。

6、建立免证制度。我们既要强调公民的作证义务,又要重视公民有正当理由可拒绝作证的权利。要求证人作证,是为了实现司法的公正。但在强迫作证会损害另一种法律保护的利益时,根据利益权衡原则,法律可以赋予有关主体拒绝作证的权利。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公务特权。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公职人员有权利也有义务拒绝某些可以导致泄露国家秘密的作证。二是职业特权。医师、律师、宗教人员、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因业务知悉他人秘密的,有权拒绝作证。三是个人特权。即公民享有“不自证其罪”的权利,因此,如作证可能导致个人罪责,该公民可以援引这一特权拒绝作证。同时,对行使拒证权应作出公共利益需要例外的规定。

二、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一、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一)、证人受传统落后的思想影响,主观上不愿出庭作证。自古以来,百姓进衙门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好的事,同时,“家丑不可外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更是影响甚深。有些人法律意识不强,认为作证就是在人家背后下“黑手”,不是光明正大行为,会被人耻笑。而有些人则缺少正义感,“不关己事,高高挂起”,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怕给自己带来不便,得不偿失,很少考虑到被害人的感受。同时,证人也害怕出庭作证会遭到打击和报复,给家人带来不安全。处于以上原因,证人主观上都不愿出庭作证,甚至不愿作证。

(二)、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的执法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认为证人证言的书面材料和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样的,在让证人出庭作证就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了。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只要求有证人证言备录在案,开庭是却不要求证人到庭出庭作证。法庭质证阶段时,质证工作也只是走走过场、走形式。即使被告人和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提出疑义时,也不闻不问,这不但损害了被告方的合法诉讼权利,同时也挫伤了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感,他们更加不愿意出庭作证了。

(三)、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健全,这是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前两条原因的原因。法制上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过目前缺乏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法律上虽然明文规定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对于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却缺乏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规定。相反却为其找解脱。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9条:“当事人提供的证人在人民法院通知的开庭日期,没有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由提供该证人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就是一个例子。证人出庭作证既然是一项法定义务,如果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就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由于缺少惩罚措施的规定,作证义务成了一纸空文。同时,法律规定,对于证人只能是通过通知方式传唤到庭,而不能拘传到庭。所以,在实践中,执法工作人员对不出庭作证的证人也无计可施,就算采用违法行为将其带到法庭,不说本身违法,就是证人也会有抵抗情绪,不配合庭审工作。

2、我国缺乏对证人补偿制度的规定。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对证人应出庭作证而遭到的损失进行补偿的规定,这与我国一直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哟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思潮之下,证人出庭作证是他应对国家无条件履行的一种义务,因此,即使个人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也是其分内之事,因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应当自觉出庭作证而不索取任何回报。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必须要改变的。现在的人都是有着强烈经济观念的“经济人”,如果出庭作证只能给自己带来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回报,许多人都是不会干的。而现在,很多证人都是在上班时间出庭作证,他们不但要自己承担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损失,而且可能会应为没有上班而受到工作单位的处分,甚至有可能失去工作。对于这些,法律都没有规定应该得到赔偿。虽然,有些法院按照谁举证,睡负担的原则要求诉讼当事人来补偿证人的损失,但是又没有强制规定,结果,有形的损失都得不到补偿,更不用说无形的损失了。这些都导致了证人不愿冒险出庭作证。

3、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极其不完善。首先,法没有规定预防性的保护制度。《诉讼法》对证人的人身权利保障方面做了规定,但是侧重的是事后的保护。但是,证人在事前就潜在在危机。虽然,证人的身份在庭审之前是保密的,但也有可能被他人所知,这时,证人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其次,没有明确保护证人的具体责任人。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由于缺乏具体而规范的保护措施,在实践中,互相推委,不肯承担保护责任,结果证人实质上还是没有人来保护。从而证人因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愿、不敢出庭作证。再次,对于证人的家人和近亲属缺少效的保护。很多时候,执法者只保护证人,而没有有效地保护好证人的家属,致使证人在出庭作证是有很多的顾虑,也不愿出庭作证。

以上原因导致了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致使我国的诉讼活动陷入困境之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严重影响到了打击犯罪,维护被害人权益的工作,长此以往,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人们对出庭作证的错误看法。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农村,要全面贯彻普法教育工作。从而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正义感。消除他们旧的世俗顾虑,真正地使公民成为正义的、理性的现代法制公民。

2、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专业水平。对司法部门的内部进行改革,可以规定,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不但要确保证人的证言记录在案,而且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一定要证人出庭作证;而法院在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如果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证人没有出庭作证,那就应该当庭作出裁定,裁定该证人证言没有法律效力。

3、健全法律制度。

首先,要完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法律不但要规定证人有义务出庭作证,而且,对于那些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的证人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拘传其到庭作证。如果证人任拒绝并反抗作证,可以依照情节对其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采取拘留以惩戒之。

其次,要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损失的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都要补偿,除了这些,证人因出庭作证而遭到打击报复而形成的损失也要补偿。一定时候,还应该给证人一定的报酬,以刺激证人出庭作证的主动性、积极性。除了这些可以看的见得有形损失要补偿,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损失也要补偿,如期待利益,当然,这一部分不

好把握,但还是应该合理地适当作以补偿。至于,这些补偿有谁来承担,我人为“谁举证,谁承担”的原则很合理。因为,举证者是利益得到者,理应有他承担,并且必须承担。再次,要完善证人的保护制度。这是证人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自觉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及时惩罚犯罪分子的重要条件。保护工作要从侦查工作一开始就要开始进行。现在的立法只是侧重事后保护,这会给证人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保护工作要从一开始就进行,一直到证人死亡为止,以防遭到犯罪分子的打击报复。对于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更是要作好证人的保护工作。必要时,可以让证人更名换姓,改变住的地方,甚至还要派专门的侦查人员进行贴身保护。

最后,还要完善证人家属和亲友的保护制度。保护证人致关重要,保护证人的家属和亲友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证人才能没有顾虑的出庭作证。所以,凡对于证人的家人和亲友有打击、报复、威胁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都要从严处理。情节严重的一定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虽然,现在我国的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很严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在将来,这种现象一定能够杜绝。

三、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

车祸现场无人作证、围观群众无人援手、经济纠纷不肯作证,诸多现象表明:证人举证困难。认真分析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怕被打击报复是证人不敢作证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解决证人保护问题,科学合理的构建证人保护制度,成为我们打好“证人举证困难”攻坚战,重塑社会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证人保护工作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体系尚不完善。资料显示,04年8月,深圳市安宝区人民检察院开始启动证人保护制度,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属首创。此次证人保护制度将保护分为3个阶段,即侦查中保护、起诉中保护和起诉后保护,同时对特例个体实施24小时贴身保护。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06年3月,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了李文娟举报国税违规违纪的事件后,李全家受到了全天24小时的监视。24小时的贴身保护,24小时的全天监视,鲜明的数字对比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证人保护亟需制度跟进,证人保护制度亟需完善。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政府、司法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综合协调、真抓实干,需要法律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认真思索、细心求证、创新思路、转变观念,需要广大公民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证人保护制度的全方位发展。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性保护相结合。证人举证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证人害怕打击报复。因此,有效的实施预防性保护和防打击报复措施将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这需要我们司法部门加大对证人阶段保护的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证人保护模式,重点加大事前对当事人人身、财产、名誉等的保护,认真做好证人信息保密工作,发现侵害时,司法机关要立即介入,及时保障证人安全。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立法保障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立法机构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刑法》中相关证人权利保障,明确界定证人的权利及行政、司法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相关专门证人保护法律。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借鉴国外的证人保护制度的优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证人保护制度,以制度地形式将证人保护保护工作推向前进。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打击犯罪体系相结合。行政、司法部门要在充分保护

证人权利的基础上,及时侦破各种案件,加大对犯罪分子、打击报复者的处罚力度,对打击报复者依法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要将保护制度与表彰工作相结合。证人保护是一种行政的被动行为,即行政方被动的去保护证人安全,从而达到鼓励证人举证的作用。我们要在证人保护的基础上,主动地表彰一些见义勇为的集体和个人,以正面激励的形式鼓励更多的人站出来弘扬社会正义,营造一种“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

刑事证人出庭的价值与制度定位 篇6

一、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基本立场的考察

笔者试对所在地区二级法院有刑事审判经验的多名法官进行电话或者当面访谈,尝试考察法官对证人出庭制度的基本立场。

(一)价值认知

受访法官大多认为证人出庭制度具有“确保准确查明犯罪事实”的功能。调查结果充分投射出法官将证人出庭制度更多地置于“发现真实”的事实维度,而相对轻视了其宏观上可能影响刑事诉讼权力配置的程序维度,即可通过判决最终认定事实的方式将追诉权制约于合理限度之内,体现了法官追求实体真实的功利策略。

(二)制约因素

调查显示,法官对出庭证人翻证的隐忧及启动标准的模糊是证人出庭的最大掣肘。受访对象虽对证人证言的重要性均有普遍的认识,但大多认为在能够保证在卷证言真实性的情形下,证人出庭程序是可有可无的。现行刑诉法为证人出庭设置了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条件,法官的判断因案而异,立法对启动标准设计的相对粗糙,既削弱了法官启动制度的主观意愿,又为法官怠于通知证人出庭作证披上合法的外衣。

(三)证据采信思维

当证人的当庭翻证时,法官对差异证言的甄别审查时采用证据印证的方式并无可厚非,但对证言稳定性的相对重视则突显了其遵循了“证伪”的思维逻辑,体现了在卷证言对于法官心证的“锚定效应”。证言生成、变化过程中外界不良因素可能产生的规律性影响及证人当庭的表现、诚信程度等最能体现证人出庭价值的因素却被刻意忽视。在无法通过与其他证据印证性等方式甄别差异证言的假设下,仅1名法官认为应贯彻直接言辞原则采信当庭证言,绝大多数法官认为书面证言较之口头证言更加准确、真实,隐藏着法官将在卷证言奉为圭臬的“先天痼弊”,也表明法官们缺乏对虚假证言直接宣布非法并予以排除的勇气。

二、困境阐释:法官对证人出庭制度认识的深层解读

(一)价值理念之背离:裁判者固守“实事求是”之事实认定原则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裁判原则”虽魅影初现,但在新修订的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却仍然固守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引下,在证据审查认定时,法官的“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甚嚣尘上,存在着脱离证明标准谈内心确信的错误倾向。法官、检察官们通常也更为关注证言的真实性、客观性,对证据获取、固定程序的合法性、被告人权利有无得到充分保障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是否公正、合法等问题却置之罔闻。

(二)诉讼模式之桎梏:卷宗中心主义与司法一体化的挤兑

1.传统卷宗中心主义的“惯性作用”

在卷宗中心裁判模式下,我国刑事诉讼用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言辞证据只须通过控方当庭宣读,不必经过庭审的当面质证即可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据审查“扁平化”,也在根本上否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鉴于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对传统的卷宗中心主义的“拨乱反正”,但受政策“时滞效应”的影响,在当前的司法场景中传统卷宗中心主义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法官仍怠于传唤证人出庭作证而依赖在卷证据。

2.司法一体化之的“潜移默化”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相对分权原则下的侦、诉、审一体化的诉讼构造。在同一诉讼目的的引领下,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法院摒弃了其本应秉持的客观中立立场而转向打击犯罪的功利主义立场,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搜集、审查证据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法官心理上对证人出庭的不够重视导致控辩双方的平衡被打破。证人出庭的制度空转,正是人民法院尴尬地位的缩影。

三、制度的应然定位:权利制约与发现真实的“杠杆”

1.权力制约维度:成为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标杆

“庭审中心主义”是刑事诉讼宏观布局与权力配置的重要领域,是我国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司法的终局性要求在刑事诉讼中必须坚持以庭审为中心,充分发挥好庭审应有的功能。新刑诉法再次确立了“全案卷宗移送主义”,虽有助于法官更加清晰地把握案件核心,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有罪预判和偏见,“庭审中心主义”正是祛除“全案卷宗移送主义”沉疴的良药。证人出庭制度是庭审中心主义的必然要求,能够使辩方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诉讼中来,是对被告人质权最大限度的保障,也可对查违法行为通过庭审进行和纠正,倒逼侦查机关依法取证。在庭审制度改革的语境下,证人出庭制度俨然已成为“庭审中心主义”改革的标杆,其瓶颈问题不解决,以证据规则为核心的“庭审中心主义”改革就可能面临着崩盘的危险。可以说,证人出庭制度可能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阿喀琉斯之踵”。

2.发现真实维度:为审判公开原则与错案防范机制补苴罅漏

证人出庭是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必然要求,排斥直接言词原则的庭审纵然公开进行,其形式化的法庭调查人为地切割了辩方、裁判者与原始证据之间的信息交流,所谓的“公开审判原则”也不过是基于秘密侦查所提供的在卷证据下的一场秀。证人出庭制度可以将证人证言置于控辩双方可以交叉询问、充分质证的庭审过程中,使旁听群众对案件事实、证据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是将审判置于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监督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从在证据法角度看,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的关键证据,但其自身就具有或然性,又可能受侦查机关不当取证与证人虚假作证等因素制约,导致证人证言对案件真相的还原具有不确定性,极易误导裁判者,被广泛视冤假错案造成的重要原因。“辩冤白谤为第一天理”,证人出庭制度的落实,可以有效地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审判的大门之外,保障司法公正。

注释:

①《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明确了“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这是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法律规范性文件上的首次明文确认。

参考文献:

[1]吴丹红.司法场景中的证人作证.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2页

作者简介: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7

关键词:刑事诉讼,执法行为,证人保护制度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运用极为普遍的一类证据。它既能作为指证犯罪事实的直接证据, 又可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或作为辅证来支撑其他证据。可以说, 几乎任何案件的侦查与审理都离不开证人证言。但很多关键证人由于担心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愿意出庭作证, 从而导致很多关键的侦查信息就此流失, 犯罪嫌疑人就会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对此, 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对证人保护制度进行了规定, 以保护证人出庭前后的安全来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

一、证人保护的相关概念

(一) 证人的概念。

与英美法系将当事人、鉴定人、证人统称为证人不同, 在我国, 证人概念较窄, 定义为除了诉讼主体之外的第三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证人进行明确的定义, 学者也没有对证人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 证人是指直接利害冲突双方以外的, 可以正确表达自己意志, 并向侦查机关、司法机关如实陈述自己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情况的自然人。

(二) 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的概念。

证人保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证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确保证人不会因为作证而遭到非法的人身伤害;二是对证人名誉权的保护, 确保证人不会因为作证而遭受侮辱、诽谤;三是对证人的财产权的保护, 确保证人在作证过程中其财产权利不受他人侵害, 倘若出现侵害行为, 则应对其加以制裁并对证人的损失加以补偿。笔者认为, 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保护制度是指为了确保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证人保护的相关机构对知晓案件有关情况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合法权益保护, 免受不法侵害的一系列诉讼措施和规则的体系。

二、新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保护方面的新举措

(一) 细化了证人的保护措施。

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 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 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 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 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 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此款法条的出台, 明确了证人保护的对象, 扩大了证人保护的范围, 细化了证人保护的具体内容, 也为控辩双方在庭审中反复质询创造了条件, 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二) 明确了证人的经济补偿。

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 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 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 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此款法条的出台, 对证人出庭的补助在标准和承担机关上作出了规定, 这从经济补偿方面, 能够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从而更有效地维护证人的合法权益。

(三) 明确了强制出庭及直系亲属有权拒证的条件。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 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不能作证人。”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 予以训诫, 情节严重的, 经院长批准, 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此二项法律条款规定了证人应出庭而不出庭时的强制措施, 并对被告人的近亲属不出庭情形作了规定, 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

三、关于完善证人保护制度的几点构想

(一) 设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关, 明确该机关的职责分工。

证人保护制度需要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证人保护机构就难以迅速、有效地实施证人保护措施。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设立了证人保护机关, 美国在司法部专门设立了证人安全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 我国证人保护机关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多机关保护产生的缺点是职责不明, 三机关相互推委, 很容易导致最后谁也没有尽到保护证人的义务。鉴于我国现在的机构设置, 具体措施由公安机关实施较为妥当。同时, 培养证人保护专业人才, 建立并完善证人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 组织、完成专门性证人保护任务。

(二) 设置严密的证人保护启动程序。

法律应规定证人保护制度的启动程序, 这是证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证人保护程序的启动可依证人主动申请, 也可由案件办理机关依职权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对于证人自行提出的申请, 应当在进行审查后再行决定是否有启动程序的必要。在保护程序启动后, 证人保护机关针对具体的案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实施保护行为, 直到危险解除。

(三) 建立证人保护的奖惩机制。

立法部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确立本土化特色的证人保护机制建设与发展理念。对打击报复证人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震慑力度;建立证人保护奖惩机制, 吸引更多有志之士从事我国证人保护工作的调研和探讨, 为证人保护专门机构的成立和运行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 建立证人保护的监督机制。

证人保护工作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法制工程;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的民心工程;是矫正邪恶,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文化工程。各级政府应给予足够的人、财、物的支持,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切实履行好证人保护工作管理者、建设者、实施者的职能,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在证人保护的参与和监督中承担社会公平正义践行者和捍卫者的责任和义务, 自觉而科学地履行各自的角色职能。落实证人保护相关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履行好对相关部门责任分工的监督职责, 建立相关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结合各自案件的诉讼环节和相关业务, 做好证人保密工作和专门证人保护的相关工作。

四、结语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8

一、制度概述

证人保护是维护国家正义与个人保护之间利益衡量的结果。英国丹尼勋爵对此有经典论述“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 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给予援助。假如案件已结束, 证人就要受到那些不喜欢他作证的人的报复, 那么还能指望证人自由地和坦率地提供他们应当提供他们应当提供的证言吗?”[1]可见, 对于勇敢指控嫌疑人的控方证人, 无论其是无辜的旁观者还是“污点证人”, 都应该受到司法相应程度的保护, 否则当控方证人及密切关系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时, 国家正义的实现难免成为空谈。

证人证言作为刑事法定证据种类之一, 尤其在如涉毒和涉黑案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控方证人证言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重大嫌疑人能否受到追诉等重大问题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系到追诉程序的恰当展开和国家刑罚权的运用。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 对证人的保护关系到其出庭率的高低和证言的质量。

此外,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必将是一个需要大量司法和社会资源的过程, 但就长久的刑事诉讼文明发展和社会安全以及司法公信而言投入是必要的。制度的完善, 除物质和人力的保障外, 还有理念的重视。在看到保护制度关于人权保证, 程序正义和证据保全等方面的意义和对建设“作过证的人还会作证, 没有作证的人愿意作证的证人社会”[2]的重要性后, 再从“谁保护、保护谁、保护什么、保护时间、如何保护”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制度缺陷

权利与义务的相对性决定了证人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有权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权利。新刑事诉讼法在规定了证人作证义务同时也规定了作证费用补助等事项, 刑法中也规定了妨害作证等罪名, 但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与实践衔接方面都不甚完善。而控方证人指控的对象可能是极具社会危害性的分子或集团, 狭隘的事后保护是难以实现保护目标的。

(一) 制度构架层面缺陷

1、主体不清。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但并未具体规定公安司法机关内部的分工和工作重点, 易产生公安司法机关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最终使证人保护成为一纸空谈[3]。

2、案件范围过窄。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了涉及国家安全、恐怖犯罪、黑社会组织性质犯罪以及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证人的保护。而此外大量具有相当危险性的案件未列入保护范畴。

3、对象范围不全面。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享受保护待遇的人员仅限于某些证人及其近亲属, 其他与证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并不在保护范围之列。虽说是出于避免司法资源滥用和防止保护范围过广而难以操作的初衷, 但片面排除和证人关系密切可能受到侵害的人员明显不当。

4、权益范围过小。

我国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仅限于人身安全, 对于财产、名誉、精神权利没有规定。对这些权利保护的放弃也同样可能导致证人不愿或不敢出庭作证。

5、保护失败责任追究和救济制度缺失。

我国目前并没有正式规定证人保护失败后的责任承担和受侵害后如何寻求救济。相关的保护规定是单方性的, 这样一来, 证人的安全感和对司法的信任注定不足。

6、注重被动的事后保护而忽视积极保护。

对证人而言, 仅仅对其出庭时和一旦遭受侵害后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如果缺乏审前、审中乃至于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保障, 其恐惧就不可能消除。

(二) 具体操作层面缺陷

1、程序启动的标准和步骤模糊。

实务中, 由于信息咨询系统不完备, 证人往往不了解如何申请保护。此外, 申请需要的条件、审核标准等与之相关的配套信息不健全也会使证人安全感不足。

2、保护措施不完备。

不同案件、不同的时间段, 证人所面对的危险程度不大相同。采取何种方式以实现对于证人安全的保障应该是多样的。除了保障其出庭中的安全、个人及家庭信息的保密外, 如有必要的话还包括审判后身份变更、工作延续等。

三、完善意见

(一) 制度设计层面

1、设立专门机构。

加强保护的专业性, 防止公安司法部门间的推诿, 并且为保护责任的承担制度奠定基础。此外, 专门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在保护程序的受理、启动、执行和监督救济方面的制度化。

2、有条件的拓宽保护对象和内容的范围。

因为保护制度对于司法资源消耗较高, 而且并非所有证人都面临危险, 所以对于保护对象的条件要求是严格的。筛选出真正需要国家保护的证人, 保护范围可依其具体情况决定具体的人员而不必局限于近亲属。除了对于证人人身安全的保障外, 还需加入对于其财产、名誉等诸多因素的保护, 使证人消除作证的后顾之忧。

3、建设全面的保护期间制度。

改变原先消极的保护介入方式, 进行审前和审后全面的保护, 并根据案件性质和情节有针对的制定保护期限和措施。

(二) 具体操作层面

1、保护措施的体系化。

针对不同阶段情况, 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使控方证人免受各方的威胁和侵害。比如对控方证人可以在庭审中不透露具体个人信息, 在庭审后如有必要的话变更身份和住所等措施[4]。

2、建立相关辅助制度。

如儿童的教育, 老年人的退休养老, 证人谋生手段, 心理咨询服务, 以及此制度相对应的对因证人而受到追诉的人的监管制度等。

参考文献

[1][英]丹宁勋爵著, 李克强等译.法律的正当程序[M].法律出版社, 1999;25

[2]吴丹红.证人权利保障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 2003;1

[3]孙南申, 彭越.证人保护制度构建之法律思[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 篇9

现有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仅明确了必须出庭作证的证人范围,而且初步建立了亲属和血缘等关系下拒绝作证制度;不仅明确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而且规定了证人处罚制度;不仅建立了证人保护制度,而且赋予了证人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不仅规定了普通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而且还对警察出庭作证的义务做了相关规定。

新刑诉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律作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自身所具有的滞后性和延时性特性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价值,新刑诉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强制证人出庭的相关规定仍需完善

关于新法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仍有一些不明之处,需要进一步司法解释或者相关明确。例如根据第188条的相关规定,怎样去界定证人出庭作证和的确有不能到庭的客观原因而做的书面证言的区别以及效力性,法律对此缺乏明确的规定。

(二)证人保护方面仍有不足

从刑事诉讼活动的整体角度来看,新刑诉法对于证人保护部分的规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仅规定了几类犯罪情况下的保护,能否扩大到所有需要保护的出庭证人。另外对于其中的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在证人保护方面并未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这既容易引起保护空白,也不利于对证人保护的连贯性和有效性。[1]

(三)证人补偿机制方面的规定有待细化

新刑诉法在证人补偿方面的规定有待细化,在一定情况下很难结合实际去执行。笔者认为在现有司法资源情况之下,赋予出庭证人向司法机关请求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报酬的权利,补偿和报酬的标准应当同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相适应,并且有更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阐释,强化其实际应用性能,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原则,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二、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意义

(一)最大限度接近事实

证人出庭作证,在法律的威严以及庭审客观严肃的环境之下,降低了证言作伪的可能性,这对司法审判人员客观真实了解案件真相,并做出公正的司法审判很有必要。证人自身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会对案件真实情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2],出庭作证能够反映当时的客观情形,使庭审顺利进行,出庭参与质证,保证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提高了司法审判的公信力,实现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

(二)增强控辩双方平等对抗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中倡导的双方交叉询问原则强调双方实质对抗,即给予控辩双方平等的询问权,这有利于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质证。诉讼活动中证人出庭作证能够弥补书面证据中的不足,由于被询问场合、询问人自身素质等原因,书面证言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瑕疵,而这种瑕疵很有可能会对案件及其审判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证人当面接受法庭询问,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增强双方对抗,维护司法活动公平公正的重要基石。

(三)提高司法审判的透明度

证人出庭作证,通过在法庭上接受询问和质证,能够使得庭审程序透明化,尽可能的避免了权钱交易、作伪证等司法审判活动中的陋习,减少了司法过程中的偏差,进而避免暗箱操作,有效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促使司法活动公平公开进行。同时证人出庭能够提高司法活动的效率,体现司法活动的效率性原则,增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四)推进司法审判模式改革

倡导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我国公民树立法律权利义务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公民通过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参与司法活动,必然能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培育公民意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公正司法。同时,保障证人出庭作证也是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体现,这有利于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良性转变司法审判理念和模式,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

三、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建议

当前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并不乐观,证人出庭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司法审判模式的良性转变。因此,借鉴外国先进立法和实践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3]

(一)完善强制出庭措施

强制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打消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消极心理,进而尽快明确案件真实情况以提高司法审判效率,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刑诉法第188条虽然对于强制出庭有了一定的规定,但是似乎并不十分规范。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的立法,通过设立专门法律来健全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以维护司法的权威。英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法庭对应当到庭的证人发出传票,对拒不到庭者,可以逮捕或以藐视法庭罪给予处罚。[4]美德法等国也都有类似的规定。此外,还应立法明确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在对出庭证人的提供周全保护,和适当经济补偿的前提下,对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作证给以处罚。可视其情节应给予相应的经济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立法上可借鉴国外相关法律增设蔑视法庭罪等新罪名,还要缩减惩戒真空,增加非罪的惩戒措施如:罚款、拘留等,而对于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对拒不出庭、故意作伪证的要依法严惩。在当前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尚有待提高的形势下,对证人强制出庭相关的惩戒措施要视具体情形来判断,法院在适用强制出庭措施前要证人保护申请的审查,确有必要及时安排相应保护措施,消解出庭证人的顾虑,同时对于强制后仍不出庭的证人要及时予以相应惩戒。

(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强化证人保护,落实责任是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得以顺利贯彻的关键点。在刑事案件当中,证人的人身安全可能随时会受到威胁,若仅有事后责任的追究是远远不够的,证人在需要保护时,随时可以得到司法机关的救助,才是证人保护制度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可借鉴英国的做法,成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如专门机构负责和人员负责在开庭之前为证人设置单独的等候室,避免受到不当干扰;在证人人身安全存在现实危险时,有专人对证人及其住所给以周全的保护。完善的证人身份保密措施也是必须的,对证人身份的保密可以延至庭审,甚至庭审结束后直至危险的解除。[5]在获取证人证言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遮掩手段,通过物理方式遮挡证人样貌,或通过技术手段在录制的视频上添加马赛克遮挡证人相貌改变证人的声音,这样既能保障被告人的对质权,又能保障证人的安全。最后,庭后的保护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应该针对案件和实际的不同情况采取多样化的处理。可以仿照国外的实践,通过更名、易职或是小范围的迁居,以此让证人获得较为长久的保护。证人保护措施的贯彻落实亟待更高层级的配套制度的出台和有关方面的切实协调配合。

(三)注重保障证人人格权

在证人出庭作证以及各诉讼参与人询问证人时,应当特别注意对出庭证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严格执行询问规则,禁止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质问以及诱导式发问,避免出现侵犯证人个人隐私、人格尊严的不当言论。法官在庭审中若发现上述情况要及时制止,并提醒相关人员注意。特别是证人是未成年人、刑事被害人、体质异常的人等特殊证人时要尤为注意,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向证人发问前要注意言语规范,避免证人因不良的庭审询问经历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四)强化实际适用

健全证人补偿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证人的合法权益,进而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当前司法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

1. 确立证人申请经济补偿的程序

在司法实践中明确补偿程序,此程序应当简便易行,申请机关要明确责任,补偿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救济程序,都应当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的规定,以保障该项权利能够顺利实现。针对不同经济基础条件下的证人应当产生对应的不同成本的计算方式。可针对经济困难的证人采取庭前预支和庭后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证人出庭。对于证人因出庭作证后被打击报复因而遭受人身损害申请补偿的权利虽法律未规定,但笔者认为这部分损失可以适当由司法机关承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便减轻证人的经济负担,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2. 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奖励制度

对出庭的证人进行经济奖励在多数国家都有规定,我国刑诉法第63条第二款也规定对有工作单位的证人给予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是也应当看到,并非所有证人都有固定工作,而且有的证人虽然有工作单位但是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报酬并不能简单的以工资为论。例如,推销员等职业的证人,他们的工资报酬往往并非固定,而是计件得薪,其出庭作证期间所受到影响的报酬并不容易一概而论。因而对于这部分证人来说此条法律规定就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保障其自身的权益。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奖励的金额可以预期劳动所得为限,以奖励的方式弥补补偿制度中的缺陷,使依法律规定无法获得补偿的证人得到应有的所得。除物质奖励以外,还可通过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证人出庭作证,例如颁发优秀市民奖等,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对证人的补偿和奖励机制能够切合实际,以便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刑事审判方式逐步向“控辩式”转变,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下,证人出庭作证对于还原案件真相、增强控辩对抗、维护司法审判的公平公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证人出庭作证率低、证人质证难等问题屡见不鲜,这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司法审判的重要问题。本文剖析了当前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不足,阐述了完善这一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完善此项制度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刑事证人出庭,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出庭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立梅.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改革及其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2]赵洁琼.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2(8).

[3]王华文.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研究[D].青岛大学,2013.

[4]张敏玲.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2).

我国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探讨 篇10

有观点认为, 证人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因此, 证人出庭作证应该是无偿的, 然而此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长期以来, 我们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权衡上, 偏重于对集体利益的保护, 而忽视或淡化了个体利益。在证人作证问题上的反映, 则是在立法上缺少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使证人作证具有很大程度的公益性质。但是, 如果要求证人履行作证义务对法治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 还要牺牲自身利益, 这显然是背离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的。为使诉讼顺利进行, 并尽可能得到接近客观事实的公正结果, 保护证人就成为一个前沿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一) 建立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以提升证人出庭率

在诉讼中, 证人出庭对于整个诉讼活动的顺利开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证人证言在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没有证人就没有诉讼”。美国法院的诉讼过程几乎就是围绕着证据的收集、审查证人证言进行的。[1]保证刑事证人出庭作证, 是保证案件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 证人出庭难一直困扰着司法界, 在我国的案件审理过程中, 证人出庭率普遍较低。

证人在出庭作证的过程中, 势必会耗费一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 必然会产生差旅费等一些必要的开支和由于误工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虽然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 但是也没有理由让证人自己承担因出庭作证所造成的工作和生活上的损失。倘若作为证人只能给自己造成经济损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补偿和收益, 绝大多数人都会怠于履行这一义务, 极大地影响证人作证的积极性, 导致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在经济方面为证人提供保障, 有效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心理负担, 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从而促使证人出庭作证, 有助于走出证人出庭难的困境。因此, 国家应尽快立法对证人出庭作证所支出的费用项目和标准及误工损失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 并确保经济补偿及时到位。

(二) 建立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以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实现公平原则

现行法律只是过多的强调了证人作证的义务, 而忽略了证人的权利。履行作证义务对证人而言实际上就是一种付出或一种经济利益的丧失。从公平原则出发, 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确有必要。它既是对证人作证行为的一种激励, 更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有力保障。[2]如果因为履行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 而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这不仅不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所要求的, 而且也违反了公平的原则, 这不是现代法治所推崇的理念。明确规定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是达到权利义务统一, 实现公平原则的重要手段。

总之, 建立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将有利于走出证人出庭难的困境, 实现证人权利义务的平衡, 进而促进了诉讼制度的发展。

二、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具体内容

结合我国的国情, 并借鉴国外关于证人经济补偿的规定, 我国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应明确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对刑事证人经济补偿的支付主体

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支付主体的确定, 即到底是应该由人民法院承担或是由控辩双方各自承担已方证人的合理费用。在刑事诉讼中, 支付主体应当为国家, 实践中可由法院代表国家支付。原因在于, 就刑事诉讼的性质而言, 刑事诉讼并不是纯粹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个人利益纷争, 而是代表国家的公诉机关以社会整体利益的名义对破坏社会秩序的被告人发动的一场追诉活动, 刑事诉讼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刑事证人作证的目的从本质上说是协助国家司法机关探寻事实真相, 所以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应由国家支付, 实务操作中由人民法院统一支付为宜。

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费用应由法院向证人支付, 而不应由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 如果当事人直接向证人支付出庭补偿费用, 则有买通证人之嫌。[3]即如果证人的相关费用由辩护方承担, 一方面由于证人证言的作用对当事人而言是十分重大的, 如果允许证人直接向当事人行使请求补偿权, 当事人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利益的诱惑来使证人作出对其有利的证言, 给当事人提供贿买证人的机会, 即可能会出现变相收买证人, 这也是程序公正所不允许的。另一方面又可能会由于当事人没有能力补偿证人而导致证人不出庭, 从而危及司法公正。

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证人的经济补偿由法院统一支付既能保证对证人的补偿及时到位, 也不会产生补偿费用无法落实的尴尬局面。

(二) 对证人作证经济补偿的范围和标准

有观点认为证人的经济补偿应分为两部分即必要的费用和激励费用。所谓必要费用即证人作证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包括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等。所谓激励费用是指对在重大案件中出庭作证的证人, 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诚然, 这种激励费用有利于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但证人作证毕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 是公民应尽的责任, 不应该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更不应用物质来衡量作证的作用大小。因此, 补偿范围应限定在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和减少的收入这一范围。试想如果提供证人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的数额远远大于实际中证人所需的费用, 比如当事人一方为某一出庭证人一天支付一万元人民币的补偿, 那么, 这个证人作证的真实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似有贿买证人之嫌。[4]

由此可见, 对证人出庭合理费用进行界定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行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的界定, 这不免给司法实践带来麻烦。结合我国国情, 参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并借鉴其他国家立法范例, 应明确“合理费用”的范围, 至少应该包括证人出庭作证时的交通费、住宿费、通讯费、伙食补贴以及误工损失等内容, 并且以证人出庭作证所要花费的直接合理费用及减少的实际收益为限, 由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裁量。具体裁量时应当由法院确定一个以普通公民的住、行、食为基础的差旅费标准, 根据证人的住所远近、交通状况、生活水平决定, 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 针对不同的人可以允许变通。另外, “合理费用”还应包括工资奖金损失、作证期间因生病所需的医疗费以及其他劳动收益。只有将合理费用的具体项目尽可能细化, 再加上概括的规定才是适应现代中国国情与法官素质, 防止枉法的上策。

综上所述, 证人的经济补偿权是证人权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证人出庭作证给予经济补偿是各国诉讼立法的普遍做法, 且司法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作为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中国应顺世界立法潮流, 通过立法赋予出庭作证的证人经济补偿的权利。问题关键在于通过何种方式, 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种补偿而又不至于造成对国家的重大损害或制度设置上的缺漏。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 对证人经济补偿的主体范围等问题进行细化, 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是我们在司法改革中必须注意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项法定义务加以规定, 然而对证人权利保护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对于证人因出庭作证所花费的费用由谁来补偿, 补偿范围的界定等问题则没有规定。文章拟从刑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角度入手, 提出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几点建议和构想, 以期使我国现行的诉讼模式更为完善和健全。

关键词: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支付主体,合理费用

参考文献

[1]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9:365.

[2]姚莉, 吴丹红.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研究[A].陈光中.诉讼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 (上) [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534.

[3]刘敏.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法学, 2000, (7) .

刑事证人保护制度 篇11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现状;原因分析;制度完善

一、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规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同时,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证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与此相配套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58条第2款规定“对于出庭作证的证人,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等双方询问质证,其证言经过审查确实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另一方面则是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替代方式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41条在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同时在第2款规定了允许证人不出庭的四种情形,即“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一未成年人二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行动极为不便的三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由此可见,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我国并没有采用强制化规定,立法中同时存在着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替代方式的规定。

(二)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率低

在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证人到案难”、“到案后说实话难”、“要求证人出庭接受质证更难”的“三难”现象。在庭审活动中,大部分刑事案件证人证言表现为书面证言笔录,许多案件的关键证人也因种种原因拒绝出庭作证,证人不出庭的直接结果就是证人的庭前陈述在庭审中大量直接使用,使控辩双方的质证难以展开,法官也难以通过证人出庭作证来直接审查证言的真伪。这样做就导致了法庭审理走过程,控辩双方难以充分质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公正,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

(三)刑事证人权益保障缺失

我国实践中证人保护方面的现实模式可以概括为证人依法作证—被告人被定罪—被告人威胁证人—证人求助无门—证人被害—其他证人不敢作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最终导致愿意作证的人越来越少。根据自然正义原则,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为证人作证提供足够的保障,它强制公民履行作证义务就失去正当性根据。因为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国家只有在保障了人们最基本权利后,才有权要求人们向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诸如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如果国家不能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命健康财产权,人们就有权拒绝向国家承担义务,国家没有任何理由要求人们以生命健康财产受到伤害为代价向其承担作证义务。

二、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现行立法的缺陷与矛盾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虽然将证人出庭作证作为一项义务加以规定,但是对于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没有任何规定,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可分为庭前庭审过程中以及庭审结束后三个阶段。在庭前阶段,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立法中没有规定司法机关是否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在庭审结束后,对于证人无正当理由没有出庭作证的,立法中也没有规定应否对其逃避义务的行为予以法律上的制裁;而在庭审过程中,对于证人在出庭作证时可能出现的隐匿伪造证据作伪证等行为,刑法中均以明确的条文形式规定了其罪与刑,这会使证人形成这样的观念出庭作证一旦涉嫌违法行为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出庭作证既不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2]。于是绝大多数证人消极地选择逃避出庭作证,而控辩双方和法院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又没有法律根据,只能进行说服教育,最后是否出庭仍由证人自己定夺,这也是造成证人出庭作证义务形同虚设的原因。

(二)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处世哲学是仁义礼信。具体到诉讼中而言,知道案件情况的证人往往明哲保身,认为出庭是过堂问审,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有极强的相互依赖性,具有凝重的群体意识和浓厚的人情观念,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不愿出庭作证,尤其不愿出庭直接面对双方当事人而提供有利于其中一方当事人的证言,特别是在一些贪污贿赂案中,证人大都与被告人有上下级关系或业务上的往来,害怕因出庭作证而受到同事或同行的鄙夷[1]。对于丑恶现象,人们更加习惯用道德的标准去谴责,而不愿意也不敢站出来作证,用法律的武器去打击。另外,自古我国就有“亲亲得相首匿”、“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传统[2]。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却没有规定证人作证豁免规则,使得亲人之间为了法律的规定,逼迫要作出“大义灭亲”的事,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证人不愿出庭作证。

(三)司法机关自身的原因

目前司法机关尤其是基层司法机关普遍存在着办案力量不足办案经费短缺等问题,有的甚至连正常的办案经费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谈证人出庭费用的负担了,证人出庭需要差旅费误工费食宿费等,证人及其近亲属因证人出庭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失也需要给予补充,如果不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必然打击证人出庭的积极性,给证人出庭设置了障碍[3]”。部分司法人员缺乏证人保护意识,司法机关的保障不到位。同时,由于我国少部分司法人员执法时不文明办案或者违反法律办案,使证人常常在诉讼中受到无礼的对待。司法实践中,更很少有司法机关主动追究损害证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实例,使得证人对司法机关失去信心,不愿出庭作证。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证人保护制度

将证人保护的对象仅限定为证人本人是不够的,实践中由于证人出庭作证致使证人近亲属的安全受到殃及的情况层出不穷,而因为近亲属的安全受到威胁导致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证人近亲属的安全对于证人出庭作证也有着重大影响,故应当将证人近亲属也作为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4]。而对于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不能仅限于人身安全,证人及其近亲属的财产住宅等非人身性权利的安全也应当纳入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范畴中,只有对证人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保护,证人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积极履行出庭作证义务。

(二)完善证人经济补偿制度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证人因为作证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如何补偿的问题没有作任何规定。证人出庭作证,除了需要支付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还将承担误工所带来的损失,作证后如果遭到打击报复,还会对其造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害。证人在履行作证义务的同时,理应享有得到经济补偿的权利,这些费用和损失自然应由国家进行补偿。我国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能让证人的权利义务对等,从而调动证人出庭作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优化司法人员队伍,重塑良好的司法机关形象。加快司法机关人事制度的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淘汰业务素质低缺乏责任心者,严惩索贿受贿贪赃枉法者。要增强司法人员对证人的保护意识,对由于司法人员玩忽职守,致使证人的人身安全、人格名誉或财产利益遭受严重危害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增强司法人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庭审过程中充分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收集书面证言,以书面证言或证言笔录代替证人出庭作证的错误做法,使证人建立起对司法机关的信任,而且法院应该避免充当半个“公诉人”的角色,严格按照公正和不告不理的原则处理案件[6]。

四、结语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刑事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刑事审判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虽然目前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但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向前推进,证人出庭作证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可以使庭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使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以平衡,使审判结果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尽管前面会有重重险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我国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吴松祥.对“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4(03)

[2]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J].中国社会科学,1997(03):87-104

[3]秦颖慧.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缺陷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54-59

[4]庞玉洁.构建新型的刑事诉讼关键证人制度[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1-17

[5]王玉国.论我国证人经济补偿制度的构建—由“作证费引出的法律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6(05):1-4

[6]刘艳梅.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

浅议刑事案件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篇12

关键词: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制度

证人证言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证据, 在我国刑事证据体系中也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证人出庭作证是充分发挥证人证言作用的关键环节, 已成为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确立的制度, 也是刑事审判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证人出庭作证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规定所要求的。它对于保护诉讼当事人权益、增强诉讼活动透明度、保障诉讼司法公正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据研究数据显示, “法院的证人出庭率, 高的约为8%, 低的不足1%”, [1]绝大多数证人不出庭, 证人出庭成为例外, 而且证人出庭作证率并不受法院级别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无论中级法院或基层法院, 无论地区经济发达与否, 证人出庭作证情况大致一样;并且从年限看, 新刑法颁行至今, 证人出庭率低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新的庭审制度在推行中最突出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就是证人出庭作证问题。”[2]这是因为证人不出庭所导致了两大法律后果:其一, 直接结果就是证人的庭前陈述被大量直接使用, 使控辩双方的质证难以展开, 法官也难以通过证人出庭作证来直接审查证言的真伪;其二, 使法庭审判实际上演化为法官对控诉方卷宗笔录的书面或口头审查, 使法官不得不依赖于庭下阅卷, 庭前审变成了庭后审。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分析

(一) 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了证人出庭作证这一义务具有不明确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具有适格性的证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但对证人作证的方式并未明确, 亦没有规定证人有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虽然该法第47条规定证人证言应经过控辩双方质证, 但其第157条又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等应当当庭宣读。另外对可以不到庭的证人的范围也没有任何规定。上述规定表明, 证人对是否出庭作证享有选择权, 在履行作证义务时可以选择出庭作证, 也可以选择在庭外向司法人员作口头陈述, 由司法人员制作成证言笔录, 或者自己亲笔书写证言交给司法人员。这实际上赋予了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权利, 为其拒绝出庭作证提供了法律依据。只要证人不愿意出庭, 他就可以用书面证言或证言笔录来代替出庭陈述, 对证言的质证也可用“出示”的方式进行, 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只要证人不到庭, 其证言笔录就可以当庭宣读。这种不加限制地使用书面证言的情况, 违背了现代诉讼制度最基本的要求。”[3]迄今为止,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最高院解释”) 第141条明确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司法解释毕竟不能等同于法律, 其效力有限, 且其规定与刑诉法的规定相矛盾, 很难落到实处。并且, 现行法律也缺乏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强制性措施和制裁条款的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制裁的命令, 那就不会有任何法律的义务。”[4]“如果证人根本不作证或不出庭作证, 司法机关则毫无办法。”[5]因此, 证人是否出庭作证可以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意愿决定, 而不受国家强制力约束。司法实践中, 我国法院对证人出庭作证采用通知书的形式, 通知书并不具有传票那样的强制性。

(二) 法律对刑事证人的安全保护的规定不健全

在刑事诉讼中, 证人对被告人所为之犯罪事实加以指证, 有可能会使自己或者亲属的生命、身体、财产陷于危险之中, 因此国家对证人及因其作证行为而面临危险的人负有保护职责。正如丹宁勋爵所说:“没有一种法律制度有正当理由能强迫证人作证, 而在发现证人作证受到侵害时又拒绝予以救济。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否则, 整个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6]

我国刑诉法第49条及《刑法》第307条第1款、第308条虽然有相关证人保护的规定, 但上述规定在立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立法侧重于对证人的事后保护, 注重对侵害行为人的惩罚, 而未规定事前预防性保护措施, 不重视对证人遭受侵害后的补偿性保护;二是立法只注意保护证人的人身权和名誉权, 对证人的财产权保护则未加规定;三是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不够, 如《刑法》第308条规定的保护对象仅限于证人;四是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粗略, 不完整、不系统, 缺乏配套的具体措施规定, 可操作性差, 执行起来很困难, 不能消除证人的后顾之忧, 不利于调动其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三) 司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影响证人出庭作证

与其他证据相比, 言词证据具有容易受到干扰、带有主观性和易变性等特点, 对言词证据的认定难度也较大, 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证人出庭作证可能会改变以前的证言, 甚至会由此改变案件的性质, 而当庭宣读证言笔录则较为稳妥, 可以避免出现翻供的复杂局面, 因此一些公诉人及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 不提出申请甚至不希望关键证人出庭, 也不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证人到庭。也有不少执法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 认为证人证言的书面材料和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样的, 证人出庭作证是多此一举, 浪费司法资源。所以, 往往只要求有证人证言备录在案即可,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证人出庭作证。

(四) 证人不出庭制度还受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证人作证制度不完善,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即缺乏证人补偿制度的规定。这与一直以来奉行的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在这种观念下, 证人出庭作证是应对国家无条件履行的一种义务, 即使个人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 也是其分内之事, 因为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打击犯罪, 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应当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自觉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这种过于重视义务而忽略权利的观念严重的制约着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7]证人承担作证义务, 应当享有相应的权利, 这种权利主要是证人费用请求权, 包括证人因出庭作证必然影响的劳动收入, 因出庭花费相应费用, 如交通费、生活费、住宿费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第3项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 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 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但法律并没有规定证人合理费用的范围和计算问题, 更没有规定由谁来行使, 明显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法律制度的缺失与当前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经济意识失衡, 因此证人在利益权衡的过程往往选择拒绝作证。

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对策

(一) 在立法上明确建立强制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我国目前证人出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强制证人出庭措施。虽然法律要求证人出庭作证, 但对于拒不出庭的证人却缺乏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规定。我国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对证人适用的强制或处罚措施, 使对证人的强制或处罚法律化、规范化, 同时为受到强制的证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渠道。 (1) 对于拒绝出庭的证人, 可以要求其说明不出庭的理由, 如果证人不能出具正当理由 (即法律规定的可以不出庭的理由) , 法院可以对其适用传唤、拘传措施, 强制其到庭作证; (2) 因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而导致庭审不能正常进行的, 法庭可以裁决证人承担由此造成的费用, 并视情节严重对证人处以罚款或拘留; (3) 对于拒绝出庭作证情节严重的证人, 可以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4) 对证人采取强制措施时, 应给予其说明理由的机会, 证人对于法院做出的适用强制措施、罚款或者拘留的决定以及判处扰乱法庭罪的判决有权利提出上诉。

(二) 证人出庭作证保护制度的立法完善

1.尽快制定事前预防性保护措施, 积极主动地避免证人被侵害。借鉴国外立法, 主要措施包括:严格替证人保密, 使其姓名、住址、单位和相关信息在出庭作证前不被公开;对作证后可能遭到报复的证人及其住所进行监护;将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为证人更改姓名、更换职业或迁移住址;依据证人的申请采取其他特别保护措施等等。2.完善事后保护措施。刑诉法和刑法等法律的规定保持协调一致, 避免因法律规定冲突造成刑事证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强化对侵害证人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于打击报复证人构成犯罪的, 应当从重处罚;对侵害证人行为的制裁条款应更具体明确;注重对证人受侵害后的赔偿规定。3.加大对证人近亲属的保护力度。4.重视对证人财产的保护。可规定为报复证人而损毁其本人或近亲属财产的, 侵害人应给予双倍的赔偿, 有关部门还可对其处以罚款、罚金。5.完善执法机制, 增强执法力度, 严格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三)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补偿制度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使其物质利益遭受损失时, 应享有经济补偿的权利。一定时候, 还应该给证人一定的报酬, 以激励证人出庭作证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此我国法学界和司法界认识已趋于一致。当务之急是应尽快确立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 明确规定补偿的范围、标准、机构和方式等。补偿范围可以限制在必需的差旅费、通讯费、误工补助费等直接经济损失范围内, 其标准可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加以规定, 全国统一标准。国家应设立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专项基金, 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 专款专用, 经费由各级人民法院统一掌握和向证人支付, 支付方式以现金为宜。

(四)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 消除证人“视法如畏途”而衍生的抵触情绪。询问证人时采取的态度、方式要适当, 要尊重证人, 减少证人对司法机关抱有的严重抵触对立情绪和反感态度。司法工作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规范执法行为, 改变过去对证人采取的“纠问式”询问方式, 提高质证水平, 消除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畏难情绪。作为司法机关本身, 还要提高对证人出庭作证必要性的认识, 从而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法制意识

任何制度的运作都必须依赖观念的支撑, 虽然立法中的制裁条款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行为能产生一定威慑作用, 但如果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淡薄, 公民视出庭作证为耻, 那么司法实践中公安、司法人员付出的大量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工作往往会徒劳无功, 也使法律上的制裁条款失去效用。因此彻底改变证人不愿出庭作证的现状, 必须标本兼治。1.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普法教育, 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 以消除贱讼、鄙讼、厌讼的心理, 强化证人出庭作证观念, 让公民敢于作证、愿意作证。同时, 社会舆论应该对侵害证人权利的不法行为进行谴责, 以倡导依法作证的道德风范, 鼓励公民积极主动作证, 坚持维护证人的权利。2.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证人、支持证人作证的良好氛围, 建立严密的证人社会保障体系。因为保障证人出庭作证, 不仅仅是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责, 社会各界也有支持证人作证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承保.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难的现状及对策[OL].来源自中国法院网, 2006-2-7.

[2]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9.

[3]龙宗智.中国作证制度之三大怪现状评析[J].中国律师, 2001, (01) :66—68.

[4]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2卷、第3卷[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5]王幼璋.刑事证人到庭的法律缺陷和认识误区[OL].华东司法研究网, 2004-6-22.

[6][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 1999:25.

上一篇:形式艺术魅力论文下一篇:精细注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