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人论文

2024-10-15

民事证人论文(精选6篇)

民事证人论文 篇1

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作为诉讼的重要依据, 对于证人证言制度我国法律有明确地规定, 要求凡是知道了解案情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也存在一定的纰漏, 使得在程序上操作不规范, 在民事诉讼中显失公平, 从而出现各种不利于证人证言制度发展的问题出现, 妨碍司法公正。

一、证人证言概述

民事诉讼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证据的证明, 还原再现事件本来的面目以及明确事件双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证人证言制度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核心, 对整个案件起着关键作用。相对于英美法系而言, 大陆法系诉讼模式中对证人及证言的规定范围相对较窄, 在大陆法系中, 证人被界定为除了当事人之外的能表达陈述自己的五官所感受到的过去事实的第三方, 但是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并没明确的对证人范围的界定概念, 仅仅是对证人的义务做了相关的规定:凡是知道案情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不能出庭作证的可以提交书面材料。但是, 有规定不能表达个人意志的不能出庭作证, 与前边的规定相互矛盾, 存在一定纰漏。

二、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证人出庭率低, 不能保障证人合法权益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出庭作证是每个单位和个人所应该尽到的义务, 但是并没有在法律中明确保障证人合法权益的相关的规定。由于我国社会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原因, 证人出庭作证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且法律并没有针对证人出庭作证, 制定一些相关的补偿机制, 甚至是在一些社会风气不良的地区, 出现谩骂、殴打证人的恶劣行径, 严重危及证人的生命安全, 使得证人顾虑重重, 有时候明知道事实真相, 却不敢出庭作证。另外,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证人的资格范围, 并且广泛的使用书面证人, 使得在证人以及书面证言的认定上出现一定的困难。

(二) 立法不完备

法律的威严不容置疑, 但是对相关的证人证言制度立法上存在漏洞, 并不完备, 在法律上仅仅规定了证人的义务, 并没有规定证人享有一定的免证权, 使得证人在某些方面处于被动, 且缺乏可操作性, 加上立法者观念的陈旧, 使得证人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止步不前, 并且对于作伪证所要负担的刑事责任明没有一个明确的法规规定, 缺乏必要的刑事追责, 从而使得以少部分民事诉讼证人消极作证, 甚至掩盖事实真相, 妨碍司法公正。

三、完善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制度

(一) 完善和保障证人合法权益

法律在规定证人义务的同时也要明确和保障其相应的合法权益, 制定证人补偿制度以及证人保护机制, 保障证人在出庭作证同时其经济利益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合法保护。证人在出庭作证同时, 往往在道德和法律上很难权衡, 很多证人在出庭作证时, 是要以损害自身经济利益为代价的, 所以应该针对证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 在积极上给予一定的补偿。此外, 还应该建立证人保护机制, 切实保障证人的人身安全不被侵害。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诉讼成败其关键作用, 所以很多情况下, 败诉的一方就会把责任归咎于证人身上, 在法庭宣判之后, 往往会做出损害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轻则对证人进行侮辱、谩骂, 重则危害证人的人身安全。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人甚至专门的机构来保护证人的人身和财产全部不受到侵害, 从而使得证人在出庭作证时没有顾虑。

(二) 完善对作伪证的惩戒制度

很多证人为避免自己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侵害, 在出庭作证是往往抱有侥幸心理, 呈现消极的心态, 甚至基于某种利益的趋势, 出庭作证是违背自己的意志。由于我国对作伪证追责方面法律机制不健全, 使得在司法实践当中, 对于未征得查明相当困难, 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不利于社会公信制度的发展。所以, 必须制定完善相应的作伪证方面的法律, 加大对作伪证的惩戒力度, 把作伪证纳入刑法范畴, 必要时候依法追究其相关的刑事责任。

(三) 完善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立法理念

时代在发展进步, 要求在立法理念上也应该摒弃陈旧落后的立法理念, 在保障证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树立权利与义务相互完备的基本理念, 在明确证人义务的同时又要保障其合法权利不被侵害。证人作为民事诉讼中强有力的证据, 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过程中有着巨大贡献, 所以法律在规定其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同时, 应该尊重其合法权利。并且在转变立法观念的同时, 必须树立正确的符合民事诉讼价值的立法理念, 要求民事诉讼程序公平公正, 公开, 保证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的外在公平价值, 追求结果的公平正确性, 其民事审判结果公平正确性的前提就是保障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顺利进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民事程序, 符合人性化的标准, 并且对民事程序进行权利上的约束, 以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完善证人证言先关的其他制度

证人出庭作证时往往会出现以传闻作为自己对事实认定的依据, 相关机构应该排除这种传闻规则, 不能把传闻这一规则作为证据, 限制相关的书面证言, 依据相关的事实, 进行排出认定, 甚至必要时候要求原始的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在出庭作证时, 会出现我认为、我想之类的言语出现, 也就是所谓的意见规则, 这一规则作为证人对事实的推断和想象, 不能作为证据出现, 要求证人只能陈述事实, 不得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对事实的推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证人证言制度在立法方面尚不完备, 这就需要相关的机构在理念、制度等方面综合权衡, 在维护法律威严, 坚持法律信仰, 保证诉讼公正、公平的同时, 完备证人证言制度, 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证人证言制度, 切实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 维护司法公正。

摘要: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 证据都是诉讼制度核心和关键所在, 而证人证言制度又是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人证言往往是诉讼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法律条款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以及对相关的责任义务规定不明确等原因, 在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 必须针对这一系列情况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修复和完善, 从而保证在诉讼中有法可依, 维护法律的公正。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人证言,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雯.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10) .

[2]姚凤玲.对我国现行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0 (24) .

[3]邢欢.论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措施[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05) .

民事证人论文 篇2

看了两段视频后,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两个国家的证人相差好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证人的座位看:我国的证人坐在法官的对面,按照传统说法是坐在庭上最低位(距离门口最近的位置);然而,美国的证人座位是在法官左手边上,稍低的位置,面向双方当事人和旁听者。对于座位问题,我国是有明确规定的,我查到证人的位置和美国法庭应该相去不远(见附图)。为什么视频中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法庭并未按照图示安排证人,还是所有的法院都已经默示为这种证人的座位,简直像是刑事庭中受审的被告!而如果像美剧里证人能坐在法官边上就更有中立的感受了。

其次,从外观来看:中国证人可以穿得比较随便,按自己的意愿穿;在美国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凡是出庭者一律正装出庭,一方面是对法庭庭审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给陪审团留下好的印象。众所周知,在英美国家法官的权利很大,最重要的是司法独立,法庭给人的感觉很威严,在法庭上就有点像是中国的衙门,法官总是对的!如今中国的法庭则丧失了这种威严,问题的核心也许就是法官这一职者不能独立,更进一步就是中国司法没有独立。藐视法庭罪是完全由法官裁量的,法院是实现正义的地方,必须尊重。

另外,关于陪审员制度,我知道中国也有,但是形同虚设(视频中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对于现在的中国,美国的陪审员制度也许只能了解一下。美国的律师可以说是在说服陪审员,而非法官。

最后,中国法律中未规定证人在无合理原因拒不出庭作证的情形下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则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美国法律规定,几乎所有人都有作证的资格,包括当事人、鉴证人或警察证人,甚至是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和已定罪的犯人,只要有足够的理智即可,而且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人没有充分理由拒绝作证,将会因藐视法庭被处罚款1000美元。我国规定证人不可以听审,且作证结束后必须立刻离庭。这是否代表着当事人是不可以作证人的呢?我认为是的。并且对于英美法系中理所应当作证的警方证人,在我国是必须回避的人员。美国认为警方最先达到现场,对现场了解最深,本应作证;而我国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有权要求警察回避,看似警察可以成为证人,其实惯例中警察是不作证的。

除了证人资格,还有询问程序也很不同,我国的证人询问几乎是由法官完成的(视频中被告方和陪审员也有询问原告证人),而美国是由双方当事人(出庭律师)交叉询问力求能用这种方式找到真相。美国庭审中的主询问、交叉询问、再询问的模式基本成为了诉讼的主体,法庭是由法官掌控,律师表现,陪审员判断的场合。尤其是律师可以走出座位与证人面对面,这比起中国更有激情却不失严肃。

这就是在美剧中荣恩可以说:“如果你有最好的律师,你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司法系统”的原因。证人制度上,我国比起法制完善的美国还差很多。

强制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初探 篇3

【关键词】 证人制度;强制证人出庭制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借鉴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国家先进理念,应采取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律规定的义务,那么违反了义务就应当受到制裁,对于证人拒绝作证的,应采取强制作证的措施,对于严重的拒证行为,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另一种较为微弱的声音认为,公民有拒绝作证的义务,其理论构建基础为:公民个体权利之上的政治理念是西方法治国家文明的支柱,我国“大一统”的封建传统思想引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观念则使公民权利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强制证人出庭是这一观念在诉讼证据上的反映。在折服于一项外国规范的魅力之前,改革者们首先应当认真思考这项规范与本国的整个规则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可能性。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新规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司法管理模式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兼容性,改革者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谨慎,将英美程序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尝试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我国进行的审判方式中,最突出改变就是引进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以弱化我国原有的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在证据法上表现为逐步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由最初的“人民法院收集和调查证据”(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56条)到“当事人提供证据”(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64条)。在证人制度上,证人由当事人提供,如果证人拒不出庭作证,其证言不被采用,即由提供证人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法律效果,这样进一步加重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符合审判改革潮流。笔者认为:证人的作证行为首先体现的是一种义务,因为在现代国家,公民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的作证义务,是一种公法上的义务。证人应当在案件的庭审时向法庭提供证言,除非有正当理由,证人不能以书面证言代替其出庭陈述,如果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法院可强制其出庭作证并对其施以制裁措施。但在构建强制证人出庭制度时,我们不宜全盘照搬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强制证人出庭制度,需辨析其运作的机理及中国的现实状况。

1.司法制度构造的互异性。型构证据制度,必须将它置于程序法的层面,与程序法的构造同步进行。程序法支配着证据法的样态,证据法中的每一个内容设计,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程序法的需求与影响。在英美法系司法运作中,事实认定与适用法律由陪审团和法官分别进行。陪审团被要求依据向它提交的证据来裁判案件;收集证据并非法官的责任,只考虑诉讼请求及陪审团的裁决;当事人为自己收集并提交证据。律师负责收集证据资料、过滤证据资料、准备证据资料并以一种最能够促进其代理人利益的方式提供证据,证据方法与当事人中的某一方有密切的联系,特点可以概括为证据资料的当事人化。证明方法与诉讼者联系越紧,案件事实虚假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该特点诱使证人证据资料的虚假性程度很高,证据法对其检测证据材料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不得不加以重视。在司法运作中,一方面在一定限度内赋予对方当事人对证据资料的及时异议权和提出反对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当事人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通过激烈的对抗达到事实越辩越明的客观效果。

2.传统诉讼理念的制约性。在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整体结构中,存在着两种不相协调、相互冲突的文化现象和构成。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必要其实植根于某种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结构,与当事人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归责机制密切联系。这样一种纠纷的基本结构及其正当性的原理却来自于西方近现代法治。当证人出庭作证的应然性研究及有关规范遇到我国社会中某些特殊的固有的条件或因素时,出现难以契合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3.“熟人社会”对参诉者的边缘性。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乃是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人情无疑占有较重的分量,每个人都身不有己地处于一个人情关系的网中,人们不愿意冒险地去破坏这张关系之网,甚至有可能在被告人“遇难”之时施以援手。倘若官方裁决机构的强行介入排斥原来圈子的纠纷解决方式,与官方合作并参诉的民众将被原有人际圈边缘化。参诉者将会受到与之熟知的民众的排挤,将会在圈里被边缘化或受到孤立、排斥甚至受到打击。如果强制证人出庭,从大众视野中,法院以公权力为后盾查清了事实,法官据以做出裁决的自信心得到张扬。但有此衍生出当事人与证人间的关系在微小视角下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4.传统伦理道德的排斥性。虽然我国公民的法律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因受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深刻影响,人们头脑中那种“以无诉为德行,以涉诉为耻辱”的崇尚和谐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很难想象,一个在道德感上遭排斥的法律,会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循。

5.制度改革对证人出庭范围的过滤性。纵观大陆法系与英美国家在证人出庭制度上的构建,除具有不同制度构建外,其在一些改革方面显示异曲同工,趋于合流的特征。一方面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诉讼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运行顺畅,起到润滑剂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一定标准对诉讼纠纷进行争点归结,对不同案件实行繁减分流,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当事人间对抗程度,建立小额诉讼制度等,有条理、主次分明的解决民事纠纷。大部分民事案件争议在简易程序上就已经得到了解决,最终进入普通程序的案件相对比较少,原本众多的潜在证人通过这些诉讼制度的消化被过滤掉了,出庭的证人并不是很多。

6.刑民证人作证理念的必要区分性。民事诉讼目的和刑事诉讼的目的不同。对于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基于诉讼目的应在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动员、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以保障整体社会秩序不受创伤,对于民事诉讼制度缘于诉讼目的不必如同刑事诉讼证人制度之设计,对当事人之间民事纠纷无关的第三人不出庭并不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民事诉讼证人不出庭作证具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强制每个人出庭作证没有强有力的法理支撑。

7.证人权利保护硬件的滞后性。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司法理念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手段,并不能做到如同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对证人权益的相应保护。

在走向权利的时代中,面对社会转型期日益增多的纠纷及民众日渐觉醒的健诉之风,若固守并继续强化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全面无偿支配性,忽视证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司法公信力的形成。在现今状况下,国家要求每个证人出庭并提供上述保护措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体现义务与权利相适应,另一方面保证证人出庭作证以实现直接言辞原则的落实,可以采取把证人分为必须出庭的证人与自愿出庭的证人。对必须出庭的证人应提供人身、财产保护及弥补,如不出庭,可设置一定制度予以惩戒;对符合可以不出庭之情形,如证人自愿出庭,也应提供上述人身、财产保护措施,不宜采取强制证人出庭措施。鉴于国外证人制度运行机制不同,传统诉讼理念的制约性、“熟人社会”对参诉者的边缘性、传统伦理道德的排斥性、制度改革对证人出庭范围的过滤性、刑民证人作证理念的必要区分性、证人权利保护硬件的滞后性及当事人主义支配下的言词原则对证人出庭要求的先进理念,我国证人出庭制度不宜搞一刀切方式,应该把有限的资源主次分明、合理配置。中国的司法改革,总体上看只能采取大系统的方法,即司法内外互动的方法,只能是条件论的,渐进的、改良的,也就是说,应当奉行相对合理主义,即不求最好,只求较好。

参考文献

[1]刘敏.《论强制证人作证》.《法学》2000(7)

[2]连俊峰.《论刑事证人拒证行为的犯罪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牟军.《证人拒证行为的刑事立法及对策探讨》.《现代法学》.2000

(3)

浅谈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 篇4

1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司法实践中, 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主要存在证人出庭率低和证人作伪证两个方面的现象, 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 民事一审案件的证人出庭率不足10%, 提供书面证言的尽管占了绝大多数, 但经法庭质证被采纳的微乎其微。其原因主要是:

(1) 权利义务失衡是证人拒绝作证的最重要原因

权利和义务一致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 证人履行作证义务应当与其作证享有的权利联系在一起。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从法理上分析这是一条义务性规范, 但不履行该义务会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该法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 在实践中, 举证人申请了证人出庭作证, 法院依申请通知了证人出庭作证, 但证人拒不出庭或者以种种理由拒绝作证, 法院竟束手无策。即使证人出庭作证, 证人的安全保障、证人的经济补偿又来自哪里?当前的法律法规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简单的做了一点规定外, 其他法律法规均未做出相应的详细规定, 因此一个只尽义务却难以享受权利的公民是不可能积极出庭作证的。

从心理学上讲, 证人拒证是证人各种消极心理的外在表现, 在证人作证中, 心理因素是影响证人作证态度和效果的内在因素, 有的因害怕受到威胁或报复而产生畏惧感, 有的因被金钱收买或被其他利益所诱惑而产生贪利人们以和为贵、息事宁人、明哲保身。而当今社会环境又是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 在社会交往中, 人际关系、人情关系形成巨大的关系网, 所以传统的社会和当今的社会环境深深影响着证人的出庭作证。

2 建立现代证人做证制度的对策

针对当前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我国必须改革与现代审判方式不相适应的证人制度, 全面提高证人作证的积极性和作证能力,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和公正的现代证人制度, 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立法机关立法上的完善

2.1.1 立法机关要通过立法确定证人出庭认证制度, 要准确合理、科学地认定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

2.1.2 规定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制裁条款;

2.1.3 制定有关证人的人身、财产的保护条款。

2.2 司法制度上的完善

2.2.1 关于证人作证补偿

出庭作证虽然是证人法定义务, 但却没有任何理由要求证人私自承担因为出庭所造成的误工损失及交通、食宿费用。由于出庭作证有一定风险, 同时也会给证人带来经济损失, 国家只有给予证人必要的经济补偿, 才能鼓励证人出庭作证, 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另外, 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权利已为各国的立法确认, 我国《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中规定“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在人民法院规定日期出庭时的交通费, 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费, 应当由当事人缴纳”。同时还规定了其他诉讼费用的负担, 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但在司法实践中, 这项制度形同虚设, 既忽略了让当事人缴纳这项费用, 又忽略了给证人的损失赔偿。所以应当完善证人出庭的补偿制度。

2.2.2 关于伪证的惩罚

证人出庭作证后, 如果因某种态度和理由作伪证怎么办。现行《民诉法》规定“伪造、毁灭主要证据, 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可根据情况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怎样追究刑事责任, 何罪何名无法确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对拒绝出庭作证的处罚标准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 追究刑事责任, 应将现行刑法第305条的伪证罪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民事诉讼中, 即不管在哪一诉讼中, 出现了证人作伪证、假证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律追究其伪证罪的刑事责任;

第三, 追究民事赔偿责任。证人的伪证在特殊案件中被人民法院采纳, 使人民法院作出了错误判决, 经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后, 证人应给予相关当事人适当民事赔偿,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承担民事责任”。但这里的证人赔偿是有限制的,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证人作伪证出于故意;

(2) 法院依据其证言作出了错误判决;

(3) 法院的错误判决给当事人造成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

(4) 法院的错误判决与伪证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同时具备民事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 就可适用追究作伪证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 社会舆论的引导

法的遵守, 需要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为了彻底改变证人出庭率偏低和证人作伪证的现状, 必须标本兼治。首先通过各种普法教育培养公民的作证意识, 从根本上改变旧观念、旧作法, 让公民敢于作证, 愿意作证, 如实作证。其次, 社会舆论应该对侵害证人权利的不法行为进行谴责, 倡导依法作证的道德风范, 维护证人的合法权利。再次, 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证人、保护支持证人作证的良好氛围, 建立其广泛而严密的证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证人出庭作证, 不仅需要公安、司法机关的强制力作后盾, 需要证人所在单位大力支持证人依法作证, 更需要广大律师积极为证人提供法律帮助, 需要社会团体为证人提供义务服务。

(上接89页) 出户就可以获得行政审批项目业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应建立现代证人做证制度。

民事证人论文 篇5

摘要:本文是为了论证我国证人制度在法规层面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首先论述了证人制度之于诉讼活动的重要性,再对证人和证人制度的内容及对证人的权利义务问题作简要说明。最后居于我对证人制度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浅薄的说明,再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感性的建言。

关键词:证人、证言、证人制度、保护、补偿、公平正义

一、证人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位置。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证据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证人制度是属于证

据制度的一部分。证人证言是是民事诉讼中最广泛的一种证据,我们三大类

诉讼中,证据种类都差不多,都含有有证人证言。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证

人证言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证人证言是通过主观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直接反

映、借助语言的形式再现案件事实的原貌或其中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

能够发挥直接证据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证明价值。尤其在当前的审判改革中,更强调了证人出庭举证、认证,由此可见证人制度的重要性。

二、证人及证人制度的简要概述。

证人制度是是关于诉讼过程中证人资格、证人作证的形式和程序、证人证

言的采信标准以及证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诉讼证据

制度的重要部分。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

唤到法庭作证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就案件向法院所作的陈述被成为证言。证人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第70

条的有关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对证人制度有所补充。关于证人的资格问题,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由此可以看出,证人需要了解案件情况,且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志。在司法实践中,除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志的人、诉讼代理人、审理本案的法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勘验人员,其他人员都有作为证人的资格,当然他们向法院的陈述叫做证言。在诉讼过程中,证人具有以下权利义务,最自己的证言具有补充更正权、获得法院的保护、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他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具有出庭的义务,向法庭提供证言接受法官的询问,在这同时必须如实陈述,不得做伪证,坐伪证的证人各国都有相应的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制裁措施。

二、我国证人制度存在的缺陷。

1)、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法律文化造就了人们“远离衙门”的意识,法院官僚思想蔓延,人们对法院等国家机关的不信任,导致“无事不法院”,法院与民众的隔离。所以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要出庭作为证人更是不愿意,能推就推,即是被强迫作证,也只是无关痛痒的说几句,为了保全自己。还有古代的亲亲想隐制度,所以即便是证人,也只能为了维护“亲亲”而不能出庭作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证人的范围,增加了侦查取证质证的难度,而且由于儒家文化的盛行,亲亲想隐还被当做一种道德

上的要求。在广大的内陆地区,思想交流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方,思想也相对保守。所以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我们的证人制度难以得到最大化的落实。而法院也不争气,高墙大院,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距离感,又没有深入群众,却深受官僚思想的影响,所以证人制度落实得不够好。

2)、立法制度的不完善。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

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但对违反法律规定拒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的证人,法律却没有规定制裁方式,既然是义务,为何不规定制裁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看客调侃的时代,会有多少人主动去出庭作证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作为证人可以不出庭的情形,却没有对具体情形作出细化,怎样去证明是特殊情形?需要满足怎样的情况才能证明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不出庭,那这个证人说知道的证据或者说是所知道的状况该怎么处理?这既给当事人或证人提供了借口,尤其是一些利益牵连比较大的案件,很多律师都会为自己的当事人使尽坏招。同时导致法官难以作出审查、判断、决定,很多时候还导致社会公平诚信被破坏。

3)、证人制度保护不完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2款规定啦对以暴

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做证,侮辱、诽谤、殴打、打击报复证人的制裁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证人的人生危险往往比较高,尤其是涉及利益纠纷比较大的案件,侵害民事证人人身安全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对证人人生安全权保障的缺失是导致知情人不愿出庭作证的重要原因,如过证人的安全都没有得到保障,那么谁会用生命来冒险做一件和自己利益相关不大的案件呢?所以证人的人生安全权,应该引起重视。

4)、证人的补偿制度。权利义务是相统一的,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那么因

为出庭而造成的损害又谁来赔偿呢?法条只是规定证人有损失补偿权(差旅、住宿、误工费等),但是对于具体的赔偿,没有明确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4条规定: “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 由败诉方一方当事人承担。“该规定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可以享有经济补偿的权利,体现了权利义务的相统一。但该规定对“合理费用”的范围并未作出具体规定,是自动获得呢?还是要经过申请和法院的审批?该如何去争取自己权利的实现?何时获得?等一系列的问题,法规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依据法规和现实的司法状况社会现实,这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操作性。还有另一种情况,若是证人遭到打击报复或者人生威胁,是不是可以多给一些补助,给以司法上的救助和支持。

5)、询问证人程序制度不完善。我国质证制度规定,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

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自行收集的证言,经宣读后对方当事人可以质询:对人民法院收集的证言,双方当事人可以质询,这就表明质证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但我国司法实践中质询大部分是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当事人无法直接对证人进行询问,仅能对书面证言提出质询,因而致使询问证人制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对于证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存在怀疑。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的建议。

1、完善立法。在法律和法规中,很多东西还流于形式,比如说对于证人的权

利义务问题,只是规定,很多案件的证人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获得的报酬和自己付出的、为出庭作证作出的牺牲并不成正比,还没有明确的法规保护他们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权利?所以对证人的权益保障,有必要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对于证人的资格、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和证人的义务要作出严格的规定,保证双方当事人都能活得公平公正的审判权,对于特殊状况不出庭的证人,要明细特殊情况的范围,而且居于一些民主化比较高的国家,有必要设立强制出庭的规定,为司法减轻阻力,也为社会增添诚信。

2、大力普法。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大家都必须懂法知法守法,在一些内陆

地区,法制观念还很薄弱,人们居于对司法和政府的不信任,对于自己所目睹所耳闻的事实,都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所以都不愿和“官司”扯上关系,不愿意作证人,但是出庭作证是证人制度存在的最大意义耶!所以对于证人制度的程序、保障以及对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大力宣传,而且作为公民,对于知情的案件,我们应该主动向司法部门陈述。和谐靠大家的力量,公民社会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所以证人是一项光荣的义务。

3、法官和律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我自我觉得法官和律师的共同点就是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的诚信。但是由于社会的种种诱惑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法官在审判的过程中,不那么中立,对于证人证言的证明力有一定影响。而律师为了胜诉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伪证和假证的出现也是不无可能。【我表述不太清楚自己的意思】,毕竟我学艺不精。

四、结语。我们追求程序公平,也要兼顾实体的公正和公权的权威,所以司法

改革还是一件蛮困难的事,诉讼审判涉及了较多的社会利益,司法改革只

能循序渐进,我们的证人制度改革和发展也只能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民事诉讼法课本

民事诉讼法法条

民事证人论文 篇6

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 证人拒不出庭作证已经是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在司法实践中, 证人往往以各种理由拒不到场作证,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所以他们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去以承担风险的代价进行作证, 所以证人普遍存在着顾虑;其次, 证人在作证的时候, 作伪证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这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时, 不得不对证人证言进行再三甄别;最后, 在现实生活中, 打击报复证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 对于证人的保护还不够具体。

2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

通过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的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证人主体适格条件限制多

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的资格有一些限制, 指的是案件的诉讼参加人以外的, 知道案件情况并能正确表达意志而被人民法院传唤到庭作证的单位和个人, 这就是通过法律规范对证人主体适格的条件进行了规定。但我认为将单位纳入到证人主体中是不科学的, 因为单位作为一个组织而不是自然人其不能亲自接触、感受到事实, 将其与自然人相提并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 对证人无法出庭例外情形的规定过于宽松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证人有困难或特殊情况时, 可以不出庭, 可以提交出面证言。但是其实在司法实践中, 大量的证人由于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 出于各种顾虑, 是不愿意出庭的, 法律用以这样宽泛的证明, 违反了证人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法律规定, 不利于司法实践的展开。

(三) 对伪证行为的预防和制裁缺乏力度

我国在保障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相关规定的时候, 也要加强对于伪证行为的处罚力度。大量的伪证行为不但使得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而且有悖于司法公正。在审判过程中法官由于对证人伪证处罚不力, 不具有可操作性, 纵容了作伪证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3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单位作为一个组织, 不具有自然人的真实感受, 不能亲自到法院里出庭, 接受法院一系列质询和询问, 且单位作伪证的时候, 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 废除单位的证人资格

单位作为一个组织, 不具有自然人的真实感受, 所以不能亲自到法院里出庭, 接受法院一系列质询和询问, 且单位作伪证的时候, 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将其与自然人视为具有同等资格的证人, 是不完善且不公平的。

(二) 构建有限的强制出庭作证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 大量证人不愿出庭作证, 致使司法实务很难展开, 做有效的制度就是制裁, 相关证人不得以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 履行自己的证人义务。

(三) 建立证人宣誓制度

证人在出庭作证的时候, 要向法庭保证所做的证言要真实没有虚假陈述, 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以往证人当被发现作伪证时, 司法机关往往只是口头训诫或批评, 没有相应的措施, 建立证人宣誓制度, 使得法律约束代替道德约束, 更好地促进法律的正义。

(四) 建立伪证处罚制度

由于我国作伪证的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规定的伪证罪只适用于刑事诉讼之中, 但是在民事和行政诉讼中却缺少相关的惩罚制度, 对此, 我国应该拓哒伪证处罚的范围与适用力度, 比如宣誓后从重处罚, 或者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作伪证的, 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 向其单位或主管机关发出警告。

(五) 加强对证人经济补偿权的有效保障

证人在出庭作证的时候, 不仅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如人身和财产的损害, 更要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风险, 其在出庭作证的时候必然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如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 这些成本加大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成本, 因此, 证人有取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六) 完善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机制

制定完善的证人保护措施, 对于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证人进行出庭作证时, 他的利害关系人如亲属等必然也会遭受到一定的风险, 确保对于证人近亲属的保护, 对于更好地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使得证人出庭午后顾之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要加强对证人近亲属人身财产的保护, 加强保密措施, 避免其收到更严重的打击报复;其次, 设置证人保护机关, 逐步建立起各种预防性措施, 可以通过国家财政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最后, 我们可以设立责任追究制度, 追究相关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 对于不能及时保障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

摘要:众所周知, 证据对于诉讼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证人证言, 是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我国法律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证人出庭制度具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立法实践来看, 证人做伪证和不愿出庭作证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这对于案件的进展和当事人权益的保护都是重要的影响。使得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都得不到实现, 因此,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中存下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而能提出相关的制度构想。

关键词:证人制度,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卫平.证据罚则--公正裁判的保障机制[J].法学前沿, 2001.

[2]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家弘.证人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高速光纤网络论文下一篇:中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