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

2024-10-15

中国广播(通用12篇)

中国广播 篇1

摘要:广播电视的运营资金与媒体属性有着根本联系, 广告收益是中国广播电视的主要资金来源。广告对公共广播电视公共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影响之一就是资本对广播电视内容的干涉, 影响公共广播电视运营的独立性;其二是媒体为了追逐高额的广告回报而产生的内容上的趋利性。只有对广告予以限制, 重新调整中国广播电视的资金来源, 才能真正让公共广播电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欧美在公共广播电视的运营上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公共广播电视,公共性,广告

一、文献回顾

1. 公共广播电视的定义和特点

根据李书藏的梳理, 公共广播电视的英文原文是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Public Service一词指政府为其国民提供的服务, 这种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公共性。有学者对公共广播电视的特质做了总结, 认为公共广播电视的五项攸关概念是:“ (1) 对公众负担责任; (2) 公共财务; (3) 节目内容的管制; (4) 普及服务; (5) 管制进入; (徐帆, 2010) 。”据此, 我们总结出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电视以及政府喉舌的区别:首先是资金来源的独立性和收入的非营利性;其次, 媒体运营不受政府及其他商业机构的干涉;第三, 在传播内容上以公共服务导向为出发点。

2. 对于公共广播电视政策的相关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政策研究的主流在于政策的成因及其效果几方面, 针对欧美的研究包括对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变迁的意识形态分析 (李继东, 2007) , 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政策演变的重要原因, 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时期英国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变迁的意识形态根源。另外, 有学者对当前公共电视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一系列的解困政策 (王哲平, 2011) 。

针对中国公共广播电视政策的研究, 包括陈积银和彭金山对中国公共广播电视缺位的探讨和相关策略的分析, 认为数字电视的浪潮为中国的公共广播电视频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陈积银、彭金山, 2005) 。另外, 借助2011年重庆卫视的案例, 一些学者从公共广播电视角度进行了研究, 包括重庆卫视改版前因后果的探究 (叶晶晶, 2011) , 以及如何在重庆改革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公共电视 (孙艳君、邵薇, 2011) 。

3. 中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如何发展

公共广播电视若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 最重要就是保持其独立性, 而其资金的来源是维持独立性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通过广播电视运营资金政策的调控, 提升其公共服务质量?笔者提出两个建议:首先, 寻找并合理调整新的运营资金结构, 能够让中国的广播电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提供公众需要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其次, 广告限制政策能够削弱商业因素对媒体内容的影响, 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下面通过列举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 为中国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二、欧美公共广播电视运营资金政策的比较

1. 与欧美公共广播电视资金来源相关的政策

公共广播电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支持、公众视听费、社会资助、广告收费。欧美公共广播电视资金来源各有不同, 广告政策也略有差异, 但都对广告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1) 法国逐步禁止广告, 以税收补贴费用

法国人认为, 广告对于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侵蚀显而易见, 为了恢复公共广播电视的公共性, 对广告的限制势在必行。根据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8年4月25日宣布改革计划, 从2009年1月1日起, 禁止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在20时至次日6时时段播出广告, 从2011年12月1日起, 全面禁止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播出广告。与此同时, 萨科齐还决定对电信、网络运营商征收0.9%的所得税, 用于对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取消广告后的补贴。

(2) 英国寻找广告之外的资金来源

英国BBC作为公共广播电视的典范,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公众的视听费。在最近几十年, BBC面临了来自资金、新技术开发以及激烈的商业竞争等多重问题。BBC在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 虽然加入了商业运作, 以解决财政问题, 但并没有通过出售广告时段获得收入。BBC应对新环境的相关财政策略包括:裁减日常运作开支, 通过节省成本和裁减工作岗位等措施提高资金上的竞争能力;通过商业策略节省成本, 包括出售传输业务、低价购买美国的节目在黄金时段进行播放等;另外还包括在其他国家寻找合作者拓展市场、进行技术创新, 如投资新技术的卫星电视和数字电视公司, 通过这些商业策略改善财政问题 (洪浚浩、劳伦斯·舍里克, 2003) 。

(3)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资金政策———政府支持和公益捐赠

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是独特商业环境的产物, 它从未真正将广告作为其运营资金的来源, 而是通过政府拨款和各类团体的捐赠维持运作 (郭镇之, 1997) , 近几年美国公共电视正面临着商业电视和新媒体的冲击。根据王哲平的总结, 美国公共电视的困境之一就是运行资金严重不足, 针对该类问题, 美国公共电视需要继续寻求慈善事业的支持以及开辟新的自筹资金渠道, 例如建立PBS基金会, 为在全美范围内搜索、培养和接受特别的捐赠提供通道。

(4) 政策总结:限制广告, 另辟商业化道路

总结以上几个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政策, 我们发现即使公共广播电视融入商业运作元素, 也是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 通过节目的商业运作获得资金的合理利用, 而非通过广告收益来维持运营, 广告收益在其资金来源的考虑中总是排在末位, 以维持其公共服务的性质。

2. 中国目前的相关案例及政策

(1) 案例:重庆卫视改革

2011年3月1日, 重庆卫视全面改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全天候取消商业广告。没有商业广告是区别于商业频道的重要标志, 有学者认为“重庆卫视全天候不播出商业广告, 是向公共电视迈出的有利一步, 其示范作用和社会价值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孙艳君、邵薇, 2011) 。”取消商业广告后, 重庆卫视的运营成本将由重庆广电集团的其他经营收入和由重庆市财政埋单。

(2) 广告限制政策

2011年11月28日, 中国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 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 每集中间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不少学者认为, 媒体会开创各种新的广告形式弥补因电视剧中取消插播广告而造成的损失。总之, 要想从根本上削减媒体的商业性, 必须从资金来源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构。

三、中国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发展途径解析

1. 分类运营———区分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

在中国, 早期的传媒由政府控制并提供运营资金, 而在媒体转企改制的过程中,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 商业化的运营必不可少且尚在探索和推进中, 于是现实中针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调整, 只能从限制节目内容和限制广告上入手, 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限娱令”和限制广告策略的提出。只是, 这些都是政府强制的内容限定, 导致媒体本身商业属性的根本———运营资金来源, 并未有任何改变, 要从根本上将广播媒体从商业逐利性中解脱出来, 唯有拓展合理的资金来源, 让广播电视以服务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为根本目标, 而不是以追求高额广告收入为宗旨。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建立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两个功能分明的广电系统。从更为根本的文化产业角度而言,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是将事业和产业分开运作, 从而实现各自的公共服务和商业运作。降低媒体行业内部的矛盾, 如此中国需要建立专门的公共广播电视, 杜绝广告并为其提供公共资金, 进行公共服务就会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2. 维护资金来源的独立性———多方资助, 引入社会公益资金

对公共媒体来说, 媒体的独立性和公共资金来源密不可分。对中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而言, 必须从政策上限制广告收益在其运营资金中的构成比例, 以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我们可以学习欧美的方法, 寻求多样的资金来源以维持运营, 保持媒体的独立性。

对于美国和法国来说,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其公共广播电视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为了解决资金的困扰, 美国正积极扩大公益资金的渠道, 包括社会公益团体和慈善基金的支持, 以维持其独立性。而BBC则正探索着商业化的路径, 通过对节目的购买销售来换取自身的资金效益。

对于中国来说, 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是公共广播电视应探索的方向。借助中国媒体的多重属性, 可以合理整合各方面的资金, 让政府、商业以及社会公益资金进行一个合理的结构配比, 让社会公益资金进入公共广播电视。

四、中国公共广播电视发展展望

1. 独立的运营资金之外

寻找独立的资金来源非常重要,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其他手段以维护其独立性, 例如公众的舆论监督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国需要针对政府干预进行一系列改革, 在公共广播电视中限制政府的力量, 以实现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2. 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因自身的运营模式和媒介特点而备受期待。一方面, 数字电视借助数字存储技术令受众可自主选择跳过广告;另外, 公众通过上缴视听费获取数字电视服务, 这种收费方式和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收费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中国开设公共广播电视频道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机遇 (陈积银、彭金山, 2005) 。中国的公共广播电视可以借助媒介技术自身的发展, 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以克服公共广播电视在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环境和政治形态而遇到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李书藏,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实质解读——以BBC为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年10月刊。

[2]徐帆, 《身份与路径的双重否定:“公共频道”对公共电视在华发展的影响》, 《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总第105期。

[3]李继东, 《英国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变迁的意识形态成因分析》, 《新闻大学》, 2007年第3期总第93期。

[4]李继东, 《论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理念的缘起与嬗变》, 《现代传播》, 2007年第3期总第146期。

[5]王哲平, 《美国公共电视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困之策》, 《电视研究》, 2011年第9期, 总第262期。

[6]陈积银、彭金山, 《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 《视听界》, 2005年第6期。

[7]郭镇之,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起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年第4期。

[8]沈国麟, 《美国公共电视的生存空间——美国公共电视网 (PBS) 记者格温.艾菲尔访谈》, 《新闻大学》, 2008年第2期, 总第96期。

[9]叶晶晶, 《重庆卫视改版的“前因后果”》, 《传媒观察》, 2011年10月。

[10]孙艳君, 邵薇, 《浅谈公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今传媒》, 2011年11期。

[11]洪浚浩, 劳伦斯.舍里克, 《BBC与BSkyB之战:新环境下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竞争及启示》, 《新闻大学》, 2003年冬。

[12]刘晓鹏,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困局与出路》, 《新闻大学》, 影视研究, 2005年夏。

中国广播 篇2

甲: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中午好,伟民小学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我是播音员: 乙:大家好,我是播音员:

甲: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都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乙:是啊!在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定义,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坚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一定会实现。

甲: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正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同的一个“中国梦”。

乙:很多同学可能就疑惑啦?什么是“中国梦”?

甲:恩!梦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总觉得那么远,那么不真实。

乙:所以本周就由我们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追寻中国梦。去认识中国梦,了解中国梦。甲:并让我们在追梦过程中点燃自己的中国梦。

乙:“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伟大的梦想!”当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乙: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

甲:是啊,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打碎了封建的落后的“君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虽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意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随之而兴的,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提出。

乙:“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甲: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

乙:记得有一首歌“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动脉是长城静脉是黄河,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这是我们共有的根,也是我们不变的梦,最后把这首《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 》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会喜欢。

甲:欢迎明天中午继续收听,《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节目,红领巾广播站将继续带领同学们一起追寻《中国梦》,本次播音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收听,再见!

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开播 篇3

截至去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已超过8万公里,数字显示,在公路上每天有近1億的移动人群。多年来,各地方的交通广播频率发展迅速,但覆盖仅限于中心城市或所辖区域,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网络,服务信息不能全面互通共享。中央电台副台长王晓晖介绍,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将突破路况信息的地域限制,连接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国家应急办,形成全国“一张网”,实现推送式、差异化、可定制的交通信息服务。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15套节目,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定位为公益性质的高速公路资讯服务广播,按照“平时服务、突发应急”的原则进行建设,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状态下,该频率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机、乘客提供实时路况、天气、资讯、娱乐等信息服务;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根据需要发挥应急功能,及时播发权威信息,部署应急措施,迅速调度资源,进行预警疏导。

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采用先进的小功率同步调频广播技术,定向传播、带状覆盖。不影响现有的调频广播分布格局,同时具有数据推送功能。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将从京津塘高速路段开始,逐步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

奥运社区大舞台活动启动

(本报讯记者冷梅文/图)6月24日上午9时许,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演了两场特色各异的“快闪”活动,分别为少儿花式篮球和传统飞叉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这两场“快闪”是为“奥运社区大舞台”活动的启动造势,并宣告活动正式开始。

“奥运社区大舞台”活动由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与朝阳区奥运村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本报与BTV在线协办,在奥运村地区搭建舞台,邀请全市近百支优秀百姓文艺表演团队用精彩的文艺表演为中国体育健儿加油助威。

接连上演的两段“快闪”在公园的广场上不断地掀起高潮,一场少儿花式篮球情景剧表演更是让围观的群众叫好不断,从开始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斗牛”,到小孩振臂一呼,广场上突然跑来三十多个小孩,他们手拿着篮球,快速地聚集在一起,随着音乐节奏,篮球上下翻飞,动作娴熟一致。最后,横幅一拉,稚嫩的声音一齐高呼横幅上的宣传语

“登上奥运社区大舞台,秀出你的风采”。

花式篮球表演结束后不久,在奥林匹克公园另一处晨练的人群中,传来鼓师梆梆的敲鼓声,当路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停住后,先是两位青年女子,接着是一位青年男子,最后又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相继舞动起飞叉来,飞叉在他们身上是如此轻盈,任凭它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起、落、转、合,围观的人们忍不住大声地鼓掌叫好。最后锣鼓声停,一个条幅被拉开,飞叉表演者齐声喊“登上奥运社区大舞台,秀出你的风采”,就很快地消失在晨练的队伍中。

突然而至的两场“快闪”活动让围观的市民大呼新奇过瘾,也对奥运社区大舞台活动印象深刻。两组“快闪”活动的参与人员以充满热情活力的“快闪”方式,号召更多人关注奥运社区大舞台汇演,也欢迎更多的民间“高手”或“达人”来挑战,亲身参与到“奥运社区大舞台”活动中来!

中国广播 篇4

近年来, 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开设旅游广播频道或旅游节目, 节目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 吸引了越来越多受众, 成为广播传媒行业的新宠。与此同时, 随着两岸形势的进一步缓和, 涉台广播类旅游节目也以其深刻的人文性、鲜活的知识性、周到的服务性、高雅的娱乐性及灵动的时尚性在涉台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自2009年8月10日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每天上午11点10分至12点黄金时间推出全新旅游节目———《乐游神州》。这档50分钟的节目涵盖了鲜活、丰富的旅游内容, 节目以对播、聊说旅游的主持方式, 邀请资深旅游爱好者作为嘉宾, 辅之以网络互动社区, 在轻松的氛围中引领对岸听众游遍风景名胜, 聆听旅游故事。 (1)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系该公司“文化战略品牌”的主打节目,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地域民俗风情为特色, 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 听者每每有纵横今古、驰骋千里的时空交错感。 (2) 东南广播公司《旅游我最大》栏目以人文风光、人文旅游为主题, 听众跟随主持人在轻松有趣中体验、领略旅游景点的特色。 (3) 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与台湾高雄大众广播公司KISS RADIO自2009年8月14日起交换播出各自制作的节目单元。其中, KISS RADIO制作的《kiss带你游台湾》由主持人于均为上海听友介绍台湾旅游信息, 浦江之声主持人彼得则通过《上海走透透》带领听众游遍上海, 包括排骨、年糕等传统小吃, 百乐门、锦江饭店等历史古迹, 南京路步行街、新天地等人气旅游景点, 并通过与“海宝”对话介绍世博中心、世界气象馆等世博会最新资讯。 (4) 值得一提的是,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开辟了专业旅游广播频率, 定位于“传递旅游资讯、服务旅友生活”, 为两岸旅游业界搭建起资讯发布和项目宣传平台, 向听众提供旅游信息和休闲娱乐服务。

二、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文化内涵的把握

文化是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灵魂, 自然风光有文化, 民风民俗是文化, 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 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本质即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 文化内涵的提升则使节目品位得以相应提升。

(一) 把握历史文脉, 注重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老的中华大地遗留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 (又称文化遗产) , 蕴涵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特有的思维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 这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 更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 关系到每一位成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骄傲感, 以及伴随这种情感而来的文化尊严感。文化遗产往往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将中华古老文化的魅力用广播语言加以呈现, 使听者穿越历史尘埃, 完成心灵“回归”。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之河坊街特辑》是一档专门介绍杭州河坊街——有着千余年历史文化底蕴街区的特别节目。早在宋代, 这里就是商铺林立, 商贾云集。岁月变迁, 今天的河坊街呈现何种面目?是否可以依稀寻回早年风貌?主持人带着探究的好奇步入河坊街, 在这条古意盎然又充满市井风情的文化街上, 主持人采访了胡庆余堂。当年胡雪岩先生花巨资创办的这家药号, 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经营理念, 均极具传统典范。两百年来, 胡庆余堂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也保留了一些岁月无法抹去的痕迹——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下面是主持人在胡庆余堂的一段采访录音:

主持人:来到胡庆余堂, 远远看到一座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 可谓高大宏伟。临河坊街的墙面上赫然呈现七个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让我们跟随这里的工作人员去一睹这座古老药局今天的面貌。

工作人员:整个建筑大约四千平方米, 体现徽派风格, 特点之一就是外墙高大, 这墙称为风火墙, 具有防火、防盗和隔音的功效。在那个没有消防灭火设施的年代, 这种设计具有它的合理性。

主持人:当时花了多长时间建起?

工作人员:大概四五年的时间。

主持人:我发现这里雕梁画栋, 每个窗户上的花纹还清晰可辨, 可见当年胡雪岩对胡庆余堂非常用心。

工作人员:的确。拿这里的柱子来说, 用的是从东南亚运来的铁木, 它密度非常大, 钉子很难钉进去, 放到火里烧不会起明火, 而且白蚁都蛀不了, 可以说非常名贵。这批木材本来是用来重建圆明园的, 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没有建成, 胡雪岩通过关系把它买到了, 如果他直接从东南亚进口再用于胡庆余堂的建造, 那就不止四五年了。

主持人:那胡雪岩怎么会想到建这样的一个药局呢?

工作人员:当年战争比较频繁, 瘟疫比较流行, 他是为了救世济人。而且他为此身体力行, 不惜巨资。

主持人:还体现在哪里呢?

工作人员:我们先来看几块匾额。胡庆余堂有块非常珍贵的匾额叫“戒欺匾”, 几个字是胡雪岩亲笔题写的, 告诫属下做事一定要讲诚信, 不能欺骗顾客。而且这块匾额是朝内挂的, 是专门给自己的员工看的。它的旁边有个香炉, 如果有顾客来说药品质量不好, 店员不能和顾客争执, 要把药品拿过来, 坏的全部在香炉里烧掉, 再另配新药给他们。

主持人:这里还要一块匾叫“真不二价”, 怎么解释呢?

工作人员:这块匾从左往右读, 从右往左读都是一样的意思, 就是制药要遵守祖训, 要货真价实, 明码标价, 讲求诚信, 医术乃仁术, 来不得半点马虎。

主持人:这一点在今天来说, 都很值得一些商家学习。

工作人员:是的, 胡雪岩做事做人都非常严谨, 他讲求选药要地道, 做活要精细。为了配制一种止血丹, 他不惜巨资铸成“金铲银锅”, 这也是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

……

主持人:胡庆余堂从建成到今天已经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 尽管岁月流转、人事演变, 但是当初所秉持的人文理念在今天依然独具价值, 而胡雪岩先生广济天下、修治务精的人格力量也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仰望。 (5)

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历久弥新,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活态部分渗入大众心灵的深处, 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着现代生活, 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和生生不息, 而通过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的传播效应, 广大听众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这正是文化遗产的最终价值所在。

(二) 善于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旅游节目不应只是纯粹景点的介绍, 除带领听众欣赏自然风光外, 更多地要引导其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畅游中国》节目的定位即是如此, 不仅注重历史感, 更突出其人文性, 彰显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理想信念, 令对岸听众对祖国大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认。

笔者认为, 节目采访要力求做到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均为文学术语, 主持人如果能及时发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并善于挖掘这些鲜活人物的故事性及其人格特质和理想信念, 会令节目更加真实生动、妙趣横生。

在《畅游中国之苏州行》特辑中, 主持人采访到周庄一位陶艺大师王水晶先生。王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美院, 后痴迷于陶艺, 受周庄之邀在老街开设一家陶艺吧。忍受着白日的喧嚣和夜晚的清寂, 他终日栖身在两层小楼上创作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陶艺作品, 供游客欣赏、收藏之用。王水晶的加盟不仅丰富了周庄的人文环境, 更以实际行动挽留着日渐远去的古老文明。在迷人的水乡周庄, 王水晶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当走近这道风景, 你会发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早已与这片水乡世界连接在一起, 周庄已经成为他生命的故乡。艺术家对周庄的挚爱是纯粹的、内在的、深沉的, 正是这份爱, 令他在喧嚣世界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归属, 实现着一个职业艺术家的理想与追求。

《畅游中国之河南行》的采访中, 主持人走近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考古专家———原河南博物院院长许顺湛, 老人数十载的考古经历和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本身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传奇。在河南博物院这座国家级博物院里, 围绕着一件件珍贵文物, 老人为听众讲述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探索之旅”。清贫岁月里, 老人执着于简单的理想———发掘保护这些珍贵文物, 著书立说, 让后世子孙在真实的遗存面前找到“文化之根”。朴实的言语、碎片般的回忆和讲述仿佛穿越时空, 带听众完成了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如果说“典型环境”重在造景, “典型人物”则侧在立意, 环境与人物切忌生硬组合, 而是要巧妙配合, 才能相得益彰,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加和谐统一, 令节目意境深邃悠远, 回味无穷。

(三) 探古问今——节目视角的多重变化

视角是一档节目的“广角镜头”, 它不仅决定了节目的方向和定位, 更决定其是否多元和丰富, 并最终影响节目的质量和可听性。在广播旅游类节目中, 笔者认为, 节目视角一定要善于变换, 不仅要“探古”, 更要“问今”, 在古往今来的时空变换中让节目更加详实生动、立体可感。

《畅游中国之杭州游》节目中, 主持人幸遇台湾探亲回来的90岁的董老太太, 她与亲人相聚故乡杭州, 其乐融融在河坊街颇负盛名的太极茶道院品尝正宗杭州藕粉。董老太太思维敏捷, 口齿清楚, 她向主持人回忆起了儿时故乡的生活情景, 点点滴滴渗透着刻骨深情, 对故乡的变化赞不绝口, 而故乡厚重的文化、浓浓的乡情更令她期待落叶归根。在与董老太太的交谈中, 主持人善于变换视角, 在历史与现实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这种时空的“穿越感”令听者视野随之开阔, 心性更为自由舒展。“不是宣传胜似宣传”的采访报道既彰显了杭城之美, 又体现了两岸和谐共荣的现实与良好愿景。

在该期节目中, 主持人还采访到了一些来杭州学习国画的艺术工作者。杭州对于他们来说, 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深厚的人文积淀。由此, 主持人的情感进一步生发:“千百年来, 无数文人骚客和今人一样带着对中国自然和人文之美的热爱, 在西湖边临风作画、把酒吟诗, 他们是当下的行者, 更是历史的身影。”后期节目制作时, 主持人进一步加入古意盎然的音乐和赞美西湖的诗句, 勾起听者无限的遐思, 令节目饱满又充满内涵。

一言以蔽之, 古人固然令文化的价值得以呈现, 而今人循着先人的足迹以何种姿态和面目生存, 对现实更具导向意义, 这也正是涉台广播旅游类节目彰显影响力的基础与终极意义所在。

注释

1 http://www.nihaotw.com

2 http://www.chbcnet.com

3 http://www.sebc.com.cn

4 http://www.yicai.com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笔试 篇5

我在夏天参加过国际广播电台的考试,不过不是在上海,是在北京,

第一论是笔试;当然全是考英语了,记得有词汇填空,主要是认得单词,知道用法,知道意义词性等等。还有中译英,主要是从新闻上摘要一段话,让你翻译成英语,所以最好知道一些中国特有词汇,机构名字的.英文翻译,了解一点时事,

最后是作文,我当时考的好像是时事评论还是什么,既不得了,不过也有考我们英语课上那种非时事作文的。

第二论是面试,主要是口语,看你能不能用英语采访,我当时是一个老太,一个30多的男人,一个20多的女人面我的,考死我了!

过了口试,其实就没有什么了,等着好了。

国际广播电台非常希望要男生,对于男生的要求,比对女生要求低,我感觉。所以男生比女生有戏。那里面放眼望去,都是女人,女生好像英语就是比男的好。我在那里只是看见了2个男人,一个是试我的,还有一个是英语部的一个大胖子。

中国广播 篇6

轨位———我国有4个规划轨位为:62°E、92.2°E、122°E、134°E。

频率———中国属于第三区,且与一区国家相邻。其BSS频段划分如下:下行频率:11.7-12.5GHz(一区)

11.7 -12.2GHz(三区)

上行频率:17.3 -18.1GHz(一区)

17.3-17.8GHz,

14.5 -14.8GHz(三区)

在92.2°E 轨位,规划使用的上行频率17.3-17.8GHz,下行频率为11.7-12.2GHz。

转发器带宽均为27MHz,转发器中心频率间隔为38.3627MHz。

转发器频道安排方式———我国每个波束的指配都是隔频使用,奇数频道之间或偶数频道之间的频道间隔为38.36 MHz,但连续频道之间的频率间隔为19.18 MHz(如1频道与2频道),奇偶频道分别使用不同的单圆极化。

62°E轨位———有两个波束,覆盖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西藏地区。其中一个为西藏波束(CHN15500),覆盖西藏地区,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为西南复合波束CHNA-100,由新疆波束(CHN15400)与甘青宁波束(CHN15600)组成,采用右旋圆极化。波束覆盖情况见图1所示。

92.2°E轨位———有两个复合波束,覆盖我国东北、华南和南海区域。其中一个波束为东北波束CHNE-100,由黑龙江(CHN16800)和辽宁(CHN16600)

波束复合,波束为CHNF-100,覆盖北京、天津、东北地区,频道号为1、3、5、7、9、11、13、15、17、19、21、23共12个频道,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波束为东南、南海波束为CHNF-100,由华北波束(CHN16100)、广东波束(CHN17900)、台湾波束(CHN17500)与南海波束(CHN18000)复合,覆盖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台湾、安徽、福建、海南及南海诸岛,频道号为2、4、6、8、10、12、14、16、18、20、22、24共12个频道,采用右旋圆极化。该轨位波束覆盖情况见图2所示。

122°E轨位———有两个独立波束,分别覆盖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

134°E 轨位———有两个波束覆盖我国中部地区。其中一个为中南复合波束CHNC-100,由云南、四川波束(CHN15700)与原中南波束(CHN15900)复合,覆盖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和贵州地区,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为华北波束CHN15800,覆盖河北、山西、内蒙、陕西、河南地区,采用右旋圆极化。波束覆盖情况见图3所示。

上行波束及频道———中国4个规划轨位共有9个上行波束,除香港2个上行波束使用14GHz频段外,其余7个波束均使用17GHz频段,指配12个模拟频道,共计96个模拟频道。在122°E轨位,中国有3个上行波束,其中2个为香港波束,由于使用14.5-14.8GHz频段,只有300MHz带宽,每个波束为6个频道,一个波束采用左旋圆极化,另一个采用右旋圆极化。第三个波束为澳门点波束,在17GHz频段,指配12个模拟频道,采用左旋圆极化。其余轨道位置,均有2个上行波束,每个波束12个频道,采用不同圆极化。在134°E轨位,波束CHN15800频道号为2,4,6,8,10,12,14,16,18,20,22,24,共计12个频道,采用左旋圆极化。波束CHN15900,频道号为1,3,5,7,9,11,13,15,17,19,21,23,共计12个频道,采用右旋圆极化。

网络启用限制———国际电联分配给各个国家的规划内BSS广播卫星轨道位置在自WRC-2000大会起的15年内有效,到2015年没有启用的规划内广播卫星网络将被删除。

浅析中国广播影视业 篇7

广播影视产业是属于文化产业中的视听产业, 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和广播, 是指在商品经济体制下, 电影、电视、广播产品在制作、放映、播放及销售等生产服务环节中形成相互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的集合。

二、广播影视业的发展现状

在各种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广播影视业的热潮下, 广播影视业无可厚非是现在发展最热, 大家投资热情最高的产业。特别是加上政府在各种政策、资金上的扶持, 现在的广播影视业可谓是浩浩荡荡。但是, 我国广播影视业改革发展较晚, 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广播影视发展热潮持续, 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1年12月31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 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11455万户, 首次突破1亿户, 同比增长29.15%。但是这些数字电视用户大都是在城镇, 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 对于他们来说装上数字电视仍然是一种奢望, 而对于他们而言, 能说听到清晰的广播, 可以看到画面清晰的电视已经很满足了。

2、广播影视业不断发展, 但仍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七大报告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加快构建传输、覆盖广泛的文化传输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 无论是电影、动漫还是电视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单调乏味缺乏创新的广播影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了, 观众需要的是能满足他们内心需求的影视作品, 像2011年的《失恋33》, 几百万的小制作却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 还好评不断。但是, 不得不说纵观整个2011年这种较好又叫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广播影视作品又有多少呢?

3、广播影视的安全性不够

广播影视的安全既要做到安全防范又要做到安全运行。安全防范即防范攻击破坏、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2008年年初的冰冻灾害, 贵州, 广西等多地区在政府的指挥下, 大家奋力抗灾保证了多数电台的正常播出, 让在冰天雪地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感到了一丝的暖意。但不能忽视的是广播影视的基础设施安全防范措施仍有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保证终于政令在广播电视中安全播出。

三、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相关措施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发展市场主体

面向市场, 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允许市场自由运作, 让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人可以有自由发挥的舞台。除具有政治色彩的新闻宣传由政府监管, 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性节目, 则由市场主导进行优胜劣汰, 重塑市场主体, 加快面向市场的步伐, 进一步搞活经营。

2、扩大投融资渠道,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 逐步放宽市场准入, 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潜藏无限巨大收益的前提都是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的。多少优秀的广播影视新人就是因为缺少资金来源而被迫放弃梦想。即使是张艺谋这样的票房保障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 向银行申请进行融资仍被无情拒绝。而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改善这一现象。2011年为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活力不足, 企业融资困难, 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这一举措为广播影视业的投融资开创了新局面。

3、依托高新技术, 促进产业升级

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大力推动广播影视新媒体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二是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三是加快发展互联网广播影视。四是加快电影数字化发展。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政府监管

目前我国仅有三部国家级关于广播影视的行政法规是滞后于广播影视业的发展现状的, 加快法制建设, 尽快建立健全广播影视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 保障广播影视产业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5、加强人才培训

要切实加强产业人才培养规划, 目前我国专业的广播影视人才寥寥无几, 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努力建设适应广播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晶媛:《文化产业与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国家广电总局:《2012-2015年中国广播影视新媒体产业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广播影视新媒体研究报告》, 2012年。

中国广播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篇8

一、中国广播广告的现状

广播中的广告是广播媒体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51.5亿元和55.7亿元, 比2011年分别增长分别为17.46%和18.34%。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管司统计2010年到2014年这5年间广播广告的年增长幅度除2011年外, 全部高于整体广告的年增长幅度, 同时也分别高于四大传统媒体中的杂志、报纸和电视的平均年增长幅度, 但是广播广告也遇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

(一) 广播广告的发展优势

从广播广告复苏增长的势头中, 归纳出广播广告的六大特性和优势:便捷、伴随、快速、互动、移动、低成本六大优势:

(1) 便捷。从便捷的特性来看, 广播的收听设备体积小, 成本比较低,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半导体收音机价格为几元到几百元之间, 最贵的收音机也不过千元, 普及率比较高。在多地震的国家日本, 手摇式发电的收音机更是必要的收听设备。同时, 各类手机和MP3/MP4等便于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中都内设有广播的收听功能, 所以广播设备便捷的特性, 使得收听广播广告的群体覆盖面很大。

(2) 伴随。从伴随的角度讲, 广播是传统广告媒体中既适应动态又适应静态的传播媒体。收听广播只占用了耳朵的听觉系统, 并没有影响到眼睛、手、口等器官的工作。听众在倾听广播的时候, 可以散步、旅行、开车、做饭、逛街、锻炼等一切活动。广播伴随性的特点, 满足了很多人“一心两用”和用声音来消除寂寞感的需求, 成为广播的独特优势之一。

(3) 互动。从互动的角度来看, 广播是传统传媒中最具有互动性的媒体。听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来和主持人即时互动, 手机短信的内容也可以直接通过主持人的朗读而及时地呈现给广大听众, 也可以在节目中给远在他方的亲友送去祝福, 赢取商家提供的各类奖品。例如, 温州地区比较流行的广播互动节目《吴铭走江湖》节目, 每期都会有本地的商家提供的大量奖品, 如酒店消费代金券。汽车加油卡, 甚至意想不到的一些新奇产品, 激励听众以电话和短信的形式参与节目互动的同时, 也对新产品和企业商家进行了广告宣传。主持人与观众的每天定时热烈互动, 也为主持人带来了大量粉丝团, 不仅提高了广播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 也为粉丝听众提供了自我表现的空间和获得奖品的满足。

(4) 快捷。从快捷的角度讲, 广播节目和广播广告的制作周期和发布周期来说是最短的, 广播是全天各时段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 插播广告的, 时效性甚至可以与新媒体中的网络媲美。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和应用方面是其他媒体无法拥有的,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破坏性地震和海啸灾难之后, 灾区的人们就是通过广播得知各类撤离和救援信息的外界, 包括福岛核电站的核扩散信息, 也是通过广播向灾区路上撤离的人们及时播报的。

(5) 移动。从移动角度来说, 广播对每个人来说, 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如影随形的时时伴随的收听, 尤其是当今拥有家用汽车的人越来越多, 堵车现象时常出现的前提下, 交通广播信息台和音乐台就成了车主和乘客的最好陪伴。路况主持人会告诉你哪条路畅通无阻, 哪条道路十分拥堵, 在收听交通信息的同时, 还有最新最劲爆的流行音乐, 不时插播一两条广告, 收听一下商品最新的咨询。例如, 团购信息、优惠信息等等, 听众也不会对广播广告十分反感, 让一个人驾车的生活不再寂寞。“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使广播重新进入时尚人群的主流生活, 正为每天生活比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据《新周刊》发布的汽车族人群收听广播的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车载听众比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14年底将达到80%以上, 车载听众是有权利、有前途、有思想、有财富的四有新人, 是广播广告的巨大“金矿”,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高端品牌产品广告流向广播媒介。

(二) 广播广告的发展劣势

广播广告中的劣势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是广告类型单一。二是创作水平下降。

(1) 广播广告类型单一。由广播广告的业务量的高速增长, 广播广告的相关行业规范的制定工作没能跟上广告形式更新的速度, 导致前几年的广播广告出现了管理混乱的现象, 尤其是一些“寻医问药”类的专栏, 都是打着患者向医生咨询的旗号, 来进行医疗药品的广告和促销。由于广播电台相对来说没有去规范去验证药品的疗效, 广播广告的投放成本低, 大量过多吹嘘药品效果的广告频繁地在广播中出现, 致使听众对很多电台产生了不良的印象, 以为电台就是靠卖药为生, 以浙江省某市电台四套节目为例, 在2014年的广告收入中, 四个频率的健康医疗专题广告收入占全部广告收入的60%左右, 除交通和新闻频道外, 经济和生活频道的健康医疗广告收入达到全部广告收入的90%以上, 每天医疗节目播放时间高达五六个小时, 很多听众心里都会误认为广播电台就是“空中的药匣子”。广播节目如果长期以这类打着宣传健康和治病疗效为旗号, 来推销药品的节目占主导, 会自然而然让听众丧失收听的热情, 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专家、教授、老师、院长”滔滔不绝地和不断打进热线的“病友”互动, 严重影响了广播广告的可信度, 导致大量品牌产品和有实力的厂家放弃在广播媒体中投放广告, 这种怪现象虽然在近年来得到广告法规的限制, 但是广播广告的弱权威性还是会残留一段时间的。

(2) 广播广告创作水平下降。机关枪式的单口广播在目前的广播广告中随处可见, 有时播音员也会同时客串表演几个不同角色的声音来制作广告, 广告的音乐和音响更是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就广告文案的创意本身, 更是平淡的让人感觉过于程式化俗套。

二、广播广告发展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广播广告的自身特征

广播广告是语言的艺术, 主要依托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和音响来引导听众, 听众单单只能从听见层面来接受广告词传达的商品信息。要加强听觉效应的影响, 广播广告一直在寻求声响效果与语言、音乐的最佳组合。

首先, 在写广告词时, 要考虑到听众是看不见广告词描绘的具体商品形象的, 广告词的内容力求清晰、通俗和形象化。一般来说, 广告语言的口语化特征表现为“说”起来顺嘴, 说起来流利通顺才能听起来顺耳;广播语言被称为“口耳”之学, 这就要求广告内容要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的口语化, 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 所以广播广告的语言多用短句、简单句, 少用长句、倒装句。

如下优秀作品采用日常对话式的广告文案, 来模拟日常生活谈话情景。《TOTO感应水龙头-辽宁交通台》孩子: (高兴) “搬新家喽”。妈妈:“看你那小脏手, 快去洗洗。” (跑步声) 孩子: (慢念) “T——O——T——O”妈妈:“念TOTO。” (水声起) 孩子:“妈妈, 这个水龙头真好玩。手一伸水就出来了, (水声停) 呀, 怎么没了?”妈妈:“这是TOTO感应水龙头, 能节约用水。”孩子:“TOTO, 名字好听。”男白:“TOTO感应水龙头, 您的节水专家。”唱:“TOTO”

这段文案以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妈妈与孩子间的对话为情境, 配以幽默的朗读语气, 欢快的音乐节奏, 把TOTO水龙头产品的特点, 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听众, 小孩子拉长声调发出“ (慢念) T——O——T——O”这段对白, 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同时, 脚步声、水声等音响效果的添加也为整段广告增色不少。

其次, 注意广播广告演员的培养。听众只能靠播音员的音色、音调和语气等声音要素来进行判断, 换句话说, 具有听众广为熟悉的音色的明星, 如葛优和范伟、赵本山等人的音色如果出现在广播广告中, 就能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例如, 葛优的标志性声音朗读了一句广告词“神州行, 我看行”红透了大江南北。

有人认为, 广播广告不出现演员的形象, 所以不需要像电视广告配音那么讲究, 这是一种误区。实际上, 正由于在广播广告中听众看不见演员, 只能凭声音去想象其境、其人, 对配音的要求才更高。配音不仅要具备一般广播播音员的基本素质, 还要有较强的演播能力。如果演员对于情节把握不到位, 就必然导致情节的虚假, 苦思冥想的创意可能就因为这“小小的虚假”而付之东流。因此, 对于广播广告演员的培养也是势在必行。

再次, 不断提高创意水平。在创意方面, 广播广告与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正如报社优秀的采编人员到电视台后仍然能做出好节目一样。表现方式虽然有区别, 规律却是相通的。但不可否认, 广播广告的整体创意水平相比报纸和电视来说, 确实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单调乏味、内容空洞、情节虚假、比喻不当、思维不连贯等方面。这就要求广播广告的创意人员多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 并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 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逐步提高创意水平。同时, 还要说服客户认识到:不是文字话语越多广告效果就越好。劣质和平庸的创意不仅无助于产品和服务, 反而会起到负面效应, 起码是导致广告费的浪费。只有客户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一些优秀的大创意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 在目前的广播广告中, 音响和音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由于费用不足, 广播广告常常没有资金去作曲, 随手找来的音乐很难适合特定的广告, 在广播广告中使用音响的就更少了, 可是音乐和音响正是广播广告的生命力所在。众所周知, 为人们所家喻户晓的“沱牌曲酒”, 从来没有用名演员、大排场来做广告, 他们在广播和电视上主打的就是两句歌词“悠悠岁月酒, 滴滴沱牌曲”, 而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这就是音乐塑造的个性。目前, 在谈到“CI”时, 一般人只注意到视觉形象识别 (VI) 的重要性, 却没有注意到音乐和音响这种听觉识别系统对于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这方面, 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厂家英特尔公司做得极为出色。它要求每个使用它芯片的厂家在做广告时都要打上英特尔的标志, 并配上有节奏的“咚咚咚咚咚”的音乐,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 还常常使听众在记住这段音乐的同时也记住了做广告的计算机厂家。

(二) 发挥地域性广播媒体的“本地化”特征

所谓“本地化”, 指的是区域性媒体的内容, 要以强化地方色彩。“本地化”的实质, 是以本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 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 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 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的。广播广告的“本地化”首先要求内容贴近本地生活, 广告文案、主持人播报、创意设计、配乐音效上, 都要体现出地域本地化的特点。其次是语态的生活化。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和俚语来进行播报, 内容都是区域市民关心的事、烦心的事和生活中的趣闻, 语态完全口语化的, 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聊天。

由于广播受通讯范围的影响, 广播广告多以某一地区的区域型广告为主。例如, 当地的新开餐饮信息、商场打折促销信息等。听众和广告主的范围也表现出很明显的本地化特征。以温州市区能收听到的5个频段来进行综合分析, 2010年12月份中, 通过温州地方方言播出的广告共18条, 占全部广告数量的42%。数据说明本地方言类广告很受广告客户的青睐, 把握“本地化”特征是广播广告的区域型发展策略之一。

发挥地域性媒体最大的优势, 在于加强商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 增进沟通, 精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 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加灵活的促销活动方案;同时为消费者解惑释疑, 使消费者明白商家的游戏规则, 树立诚信形象。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表明, 在影响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因素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价格因素, 第二位的因素是顾客消费安全的感觉。而用“本地化”广告恰巧迎合了区域范围内听众对本地广告主信任的特点, 能增加顾客的安全感, 吸引更多的人流顾客, 提高销售额。例如, 温州天一角食府的广播广告语:“温州小吃哪里好, 天一角!”就是抓住了本地人喜爱本地特色小吃的特点, 来编写广告词的。

参考文献

[1]丁俊杰.广播广告价值浅谈[J].大市场·广告导报, 2005 (01) .

[2]蔡放.找对人, 说对话——广播广告效果如何高一点[J].市场观察, 2005 (09) .

[3]黄彩虹.广播广告持续发展探析[J].广告大观, 2007 (01) .

[4]杨叶青.弱势媒体强势竞争——广播广告现状, 经营特征及空间[J].中国广播, 2007.

[5]马素珍.广播广告的发展态势[J].新闻爱好真, 2008 (09) .

中国广播 篇9

一、CCBN基本情况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英文全称China Content Broadcasting Network (以下简称CCBN) , 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 广播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全国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广播电视厅局共同承办的一年一度的专业性, 世界级广播影视技术行业盛会。

(一) CCBN情况简介

CCBN展会创办自1993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党组的关怀指导下, 在全国广电同仁的支持帮助下, 经过21年的不懈努力, 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今天的CCBN展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广播影视技术设备展览会、世界排名首位的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行业盛会。参展商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余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报名参展;展览面积超过69000平方米, 覆盖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全部展馆;展会期间专业观众超过100000人, 参观总人数达30万人次, 基本实现了“国家级、国际性展会”的发展目标。

CCBN展会以“立足广电、服务全局”为宗旨, 始终把广播影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多年来以展会为载体, 努力构建事业发展与产业进步的新模式;以展会为抓手, 努力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的新途径;以展会为纽带, 努力发挥科研单位在产学研应用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历经多年锤炼, 形成四大优势, 一是成为中国广电政策发布的重要平台, 二是成为中国广电行业改革发展成果的集合平台, 三是成为全方位的产品展示平台, 四是成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 走出了一条推动广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被我国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国家级文化展会, 中央宣传部将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经验范例予以推广。2012年9月, 广科院CCBN展会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此项殊荣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及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 这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展近十年来中央给予CCBN的高度肯定。

(二) CCBN历史沿革

2012年, CCBN已走过辉煌的二十年头。CCBN的成长见证了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非同寻常的20年里, 是我国广播影视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的20年, 是我国广播影视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跨越的20年, 是我国广播影视节目由单一覆盖传输方式向多种覆盖方式转变的20年, 是我国广播影视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演进的20年, 也是CCBN与广电同仁始终为国家的广播影视繁荣发展奋斗的20年。

重温20年光荣历史, 回顾20年辉煌成就, 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塑造了今天的CCBN:

第一阶段:1993年—1999年, CCBN出生成长

90年代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有线电视广播体系。在有线电视网络蓬勃发展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 为提高我国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设备制造水平, 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发展, 创办“中国国际有线电视设备展览会”的思路应运而生。

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 CCBN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CCBN的展览内容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为了更为贴近展览内容, 2000年展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英文全称为China Cable Broadcasting Network (简称CCBN) , 自此开始了以“CCBN”为标志的展览新阶段, 开始逐步建立CCBN的品牌形象。这个阶段, 是广播影视数字化起步到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CCBN顺应技术发展趋势, 以广播影视数字化为展览主题, 紧紧围绕广播影视数字化做文章。经过6年的发展, CCBN初步奠定了在行业内的地位, 在广播影视数字化的全面发展中担负着发布新政策、展示新产品、探讨新技术的平台作用。

第三阶段:2006年—现在, CCBN创新变革

2006年, CCBN进行了全新品牌形象系统的建设, “CCBN”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高清制作、三网融合等成为这一时期CCBN展览的主题,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 CCBN的展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展览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个阶段, 不仅展览规模达到了顶点, 各类专业会议也成为了行业焦点, 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优质专业的各项服务, 得到业内各界人士的好评。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 广播影视发展面临着战略转型的新要求, 这也赋予了CCBN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时期, CCBN更多的承担起了推动产业升级, 鼓励和带动自主创新, 宣传和推广中国广电的历史性新任务。

(三) CCBN核心组成

CCBN已经成为集合大型展览、主题报告会、大型学术交流会议的国际性广电盛会, 展览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基础和主题, 主题报告会明确了每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学术会议提升和拓展了展览的专业水平和范围。三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和推动。作为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平台, CCBN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升级、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广播影视的国际化进程。

1. 专业展览会

每年的展览会, 是国内同行业展品、技术领域覆盖面最广的专业展会, 展会汇集全球范围内广播电视中心与传输覆盖网络领域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产业化的创新成果, 全方位展示广电行业技术和产品应用的最新成就, CCBN的发展是广电产业发展的缩影, 见证了中国广电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的稳步提升。展览会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 明确展览主题, 科学规划展览内容, 每年CCBN都通过组织专人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 咨询收集行业内外专家的意见, 力求每年的主题与内容规划与行业与总局发展规划相一致, 同时也能将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给专业观众。

2. 主题报告会

主题报告会作为CCBN展览会议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每年发布行业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首选平台, 每年主题报告会都由总局主管领导发表重要讲话, 不仅对上一年度的广电产业和技术发展进行总结, 同时也是对当年的广电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的战略性报告, 是中国广电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报告中每年都针对广电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支撑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从“模数转换”到“三网融合”, 从“村村通”到“户户通”, 从“地面数字电视”到“直播卫星”, 从“移动多媒体广播”到“互动新媒体”, 这些报告都从宏观的层面为广电行业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和技术走向提供了指导。

3. 学术论坛

CCBN一直秉承展览展示与学术会议并重的发展方针, 每年展会期间都会举办各类专题的学术论坛, 演讲场次近百场, 充分体现了CCBN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作用。

2 0 1 2年由C C B N组委会、广播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性会议“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C C B N-C H I N A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 FORUM) , 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旨, 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产业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等相关问题的高级对话平台, 推动中国广播影视行业内外的经验交流、技术交流和协调合作, 同时面向世界, 增强中国广播影视产业与世界其他地区在产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合作。

二、CCBN的作用地位

CCBN作为广电行业展会, 充分发挥着它对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服务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关键性平台支撑作用。通过CCBN, 为政府发布广电行业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政策提供了平台支撑;通过CCBN, 增强了广电行业与电信行业、电子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交流与沟通;通过CCBN, 使广电同仁了解到国内外广电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通过CCBN, 促进了中国广电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探讨和技术商务合作;通过CCBN, 将国际广电行业的高新技术带入了国内的同时, 也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标准和产品的交流与推广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立足广电、服务全局, 促进产业科技全新发展

“立足广电、服务全局”, 一直是CCBN发展的宗旨, 并已深深融入到CCBN的每个细节中去。CCBN始终将为中国广电行业发展、为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服务作为首要目标, 充分发挥着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的桥梁纽带作用。

1. 紧密贴近行业发展, 为政府政策宣贯和工作推进提供支撑

无论是展览、会议、主题报告会, CCBN始终将展会主题与展览内容紧密贴近行业发展趋势, 为总局政策宣贯和工作推进提供支撑。每年CCBN都配合总局设立政府专题展区、召开专题会议等, 涉及内容如CMMB、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可下载CA等, 有效的为总局的科技政策的实施推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同时C C B N也一直致力于中国广电重要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服务工作, 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CMMB) 奥运应用推广服务工作、直播卫星宣传推广及展示、3D电视应用体验的服务工作等。

2. 促进行业交流对话, 推动广电产业升级

CCBN通过集合全球的高新技术的装备与系统的展示, 增强广电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电信行业、电子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在技术与业务层面的交流与沟通, 同时也为民族品牌企业提升自身影响力, 推广其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进一步地推进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技术升级与战略转型, 向战略新兴文化产业稳步迈进。

3. 促进高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CBN通过跟踪世界技术发展趋势, 关注世界广播影视技术热点, 将国际广电行业的最新技术引入展览, 有效地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了解国际广电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为我国的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标准和产品, 例如:直播卫星、CMMB、DTMB等的交流与推广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 使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技术水平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技术展示、学术交流, 促进行业内外沟通合作

展览展示和学术交流并重是CCBN重要的发展战略, 展览集中反映了广播影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特别是我国民族企业在广电、信息、电信、网络等领域的科技创新, 为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广电新的发展打造了一个信息、技术交流的的平台;学术交流集中国内外行业技术热点、运营经验、管理思路进行交流讨论, 为中国广电高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运营模式变革创新、管理水平优化提升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 专业展览内容丰富, 亮点纷呈

CCBN的展览内容包含广播电视采、编、播、传、收、测等各类设备与技术, 汇集了全球范围内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方面的创新成果以及广电新业务的应用、设计与开发技术。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展示创新技术成果, 寻求发展机遇的最佳平台, 更为中国广电事业、国内外展商和广大用户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CCBN也一直致力于全国广电系统代表的组织, 每年组织的广电机构住会代表超过2000人, 规模为国内广电各类展览会议之冠, 使得CCBN成为为全国广电系统每年最大交流合作平台, 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广电行业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2. 主题报告会高屋建瓴, 引领发展趋势

自2000年开始举办CCBN主题报告会,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 CCBN主题报告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广电政策发布平台, 中国广电乃至世界广电最大规模的主题论坛, 与会业内各界人士达5000余人。每年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作为CCBN的开幕盛典与核心组成部分, 不仅成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每年发布行业方针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首选平台, 也是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发布前沿技术与年度发展规划的首要时机, 是全行业领略世界广播影视最新进展的最佳舞台, 更是中国广电发展趋势和国际相关技术发展走向的风向标。

3. 学术论坛权威汇聚, 探讨行业热点

CCBN学术论坛已成为广电行业集创新科技、经验理念的交流与合作, 以及行业间沟通与协作的综合高端会议平台。论坛内容覆盖了广播影视各方面技术领域的专业研讨, 论坛形式强调业内外人士的交流与沟通, 论坛大规模云集行业专家学术权威、专业内容重彩纷呈, 通过这些会议论坛, 不仅能够为全国的广播电视代表们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广播影视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的机会,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对话, 进一步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与沟通, 为今后广电行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 内外兼顾, 融合创新, 推动中国广电迈向国际

CCBN已成为我国广播影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及与国际进行广播影视高新技术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推动中国广播影视产业与技术的国际化发展始终是CCBN的重要使命。CCBN在保证与国内行业技术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保持良好交流合作的基础上, 加强了与国外广播电视机构与组织、国外知名展览会、国外知名媒体以及驻华使馆和商会等的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的联系合作, 为提升中国广播影视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1. 积极拓展国内学术资源

通过与大专院校如北京大学、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协会学会如总局科技委、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中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等的交流协作, 并联合广电管理部门、播出机构、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学术交流活动, 有效的推动了广播影视的技术协作, 为广播影视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运营创新提供支撑。

2. 积极拓展国际学术资源

CCBN每年都积极参国际性展会与学术论坛, 如IBC (欧洲) 、NAB (美国) , 并与InterBEE (日本) 、EEBC (东欧) 、KCTA (韩国) , 了解国际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 为科学规划CCBN展览和学术会议奠定基础;同时也与多家国际知名技术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美国广播电视协会 (NAB) 、欧洲数字视频广播标准协会 (DVB)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国际广播制造商协会 (IABM) 等, 为中国广播影视技术成果推广与合作提供平台和渠道。

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CCBN多次参加国际相关行业展览会议以及参观交流, 并邀请国际行业机构和组织积极参与、举办国际论坛, 如CCBN每年组织的“CCBN国际参观团”, 除了参加展会和相关技术论坛外, 还对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有线、北京电视台、歌华有线、上海文广等中国主要广电企业和机构单位进行了参观和交流活动 (如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中国网络电视台新媒体平台、歌华有线的高清互动平台等) , 并与中国广电行业的代表进行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技术探讨和交流。通过对以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广电行业机构和企业的参观与交流, 代表们对当今中国广电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CCBN已经连续7年在荷兰IBC展览期间举办规模盛大的“中国广电行业和科技发展推介会”, 与会人员超过500人, 分别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国际广电行业了解中国广电最新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通过组织参与这些活动, 为中国广播影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前沿的信息和广阔的交流空间, 充分体现了CCBN作为国际广电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作用。“让中国了解世界, 向世界展示中国”, 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通过CCBN加深了对中国广电发展的关注, 认识到中国广电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并积极参与到中国广电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中。

三、未来展望

“二十年”是CCBN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是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是稳固发展、深化创新的新契机。今天的CCBN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了全面提升、强化优势、重点突破、迈向国际的发展新阶段。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将成为新历史时期下实现CCBN展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 全面提升——强化平台作用, 提升支撑能力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CCBN将立足根本, 组织筹办好展览展示、学术会议及相关专题活动, 为中国广播影视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通过进一步深化拓展CCBN的平台作用, 充分利用与政府、广电播出管理机构、协会学会、国际性的行业技术组织、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媒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进一步扩展中国广电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强化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宣传力度, 从而提升对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加强与广电播出运营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深入交流, 了解其在播出运营管理、技术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应用推广等方面的需求, 充分发挥CCBN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和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二) 强化优势——优化创新服务, 提升展会内涵

CCBN不仅是对中国广电行业在产业与科技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阅, 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繁荣昌盛的集中体现, 对弘扬先进文化、繁荣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行业进步、产业发展服务是CCBN首要目标, 从行业发展需求入手, 确定展览主题, 推动广播影视产业化;从市场需求入手, 创新服务模式, 满足参展商多元化需求;从观众需求入手, 科学划分展区, 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继续秉承展览展示与学术交流并重的方针, 进一步提升CCBN的内涵, 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优化创新服务, 为实现广播影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新增长点的贡献力量。

(三) 重点突破——应用信息化技术, 打造新兴展览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突破时空限制的资讯传播能力, 方便快捷的即时商务服务功能, 成为公众获取资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将为展览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展会都在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手段来进行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了更好迎合市场需求, 提升整个展会的专业化程度, CCBN开展了实体展览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服务模式研究与探索, 形成CCBN展览与网络互动聚合的新运营模式, 同时进一步完善CCBN展览的信息化管理, 整合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手段, 提升CCBN的综合竞争力和展览层次, 从而有效的为CCBN的品牌延伸、业务拓展、信息交流、服务增值提供支撑。

(四) 迈向国际——推动国际化进程, 提升中国广电国际影响力

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广播影视转型,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将使广播影视发展发生根本性变革。新媒体、新业态的出现, 对CCBN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CCBN创造了新的市场和舞台。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广播影视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市场机遇, 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已经成为CCBN的重要目标之一,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从内到外打造国际化品牌, 为我国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和进一步拓展新局面而努力。

中国广播 篇10

改革伊始, 广播经营就呈现出了自身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它的改革路径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自下而上” (5) 的意味。这也与整个改革开放大局以及新闻事业的整体变迁相契合, “从1978年底到1999年的20余年间, 中国新闻改革在整体上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6)

1979年3月5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广播电台中第一个恢复了广告业务。1979年11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 大众媒介的广告经营获得合法身份。到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广告作为电子传媒机构收入来源的意识, 已经开始进入行业的管理思维和运作之中。 (7)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 我国传媒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方针。广播电视经费管理体制应进行改革, 放开搞活, 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投资, 改为多渠道筹措资金, 要求广播电视机构广开财源, 提高经济效益, 以弥补国家拨款的不足。这为广播行业的经营性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广告经营是改革初期广播经营的主要形式, 同时节目经营、衍生产品经营和多元经营也初露端倪。1986年12月15日, 经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广东省委批准,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它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分台,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 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使得整个广东电台的收听率直线上升。珠江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成为广东电台的创收支柱。珠江台“成功地把广播业务改革和经济收益结合起来, 构成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协同方式, 也找到了一条与国家财政拨款不同的、新的广播电台经营渠道。” (8) 1987年至1990年, 全国掀起了创建经济广播电台的热潮。在经济电台蓬勃发展的同时, 一些拥有较多频率的地方广播电台, 借鉴经济台的成功经验, 对其所属的不同频率在功能上定位, 办起了教育台、文艺台、音乐台、交通台等专业台, 形成了电台系列化布局。“经济台和其他各种专业台的建立, 把竞争意识、竞争机制等带到了广播界, 成为促进广播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9)

总体来说, “1979年到1991年这一时期, 可称为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经营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不仅刚刚起步而且发展得很不平衡。” (10) 市场竞争意识的萌芽, 频道资源的技术依托, 加上国家政策提供依据, 使得“中国大众媒介产业化的开端, 发生在中国大众媒介自发行为与产业政策的互动之中, 中国大众媒介发挥了自觉、主动的作用。” (11)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媒介产业化一直处于自发和酝酿阶段, 那么1992年开始, 产业化则明确地被写进政府的指导方针中。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 并指出, 以产业化为方向, 建立充满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 现有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性第三产业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随后广东电台召开了有11个省市电台负责人及许多专家参加的理论研讨会, 广东电台台长在发言中提出, 要从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广播, 认为在肯定广播政治属性和社会功能的同时, 还要看到广播具有的产业属性。 (12) 1992年10月28日, 拥有独立建制、自主经营权、独立法人资格和全额经费自收自支的上海东方电台创建, 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开辟了广播事业的新局面, 它与上海台的并立更是引发了两台在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同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三元会议”开始酝酿分散经营的思路。1994年, 各系列台彻底自主, 实行“分散经营、统一管理”, 频率负责制发展起来, 形成各频率兼具节目制播和经营双向功能、独立成一体的局面, 通过刺激基层经营活力激活了产业经营 (13) 。紧接着, 1995年,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统一管理、分级经营”模式。总台对各承包经营单位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监管制度, 形成各系列台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全台总体效益。

在广播节目制作交易方面, 也迈向产业经营。1994年11月, 率先挂牌成立了内地最早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广州市至尚传播有限公司, 开创了广播电台从节目制作公司购买节目的先例。之后成立了一批节目制作公司, 他们或者有外资介入, 或者与企业结盟, 一方面进行节目制作, 另一方面进行广播广告经营, 成为促进电台经营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1992年之前,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经营是以台际间的节目交流形式出现的, 1992年在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指导下, 节目制作公司的出现, 是对这一情况的突破。尽管“纵然广播节目制作商积极突围, 谋求发展, 但归根结底, 还是要依赖于广电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而拓展出更大空间” (14) , 但是这一现象还是为广播产业经营进一步深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广播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1996年12月,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 是我国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台,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最早在内地开展了网上实时广播。紧随其后, 北京电台开广播热线节目上网之先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站,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也正式对外发布等等。到1999年, 全国各地多家广播电台都先后开通了自己的网站, 提供实时收听或点播收听业务。

顺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2000年底, 《“十五”期间至2010年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指出, 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以发展为主题, 以宣传为中心,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 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为重点, 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 搞强搞大搞活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并指出了体制创新是广播影视系统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是影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体制创新则成为未来广播发展的关键词。

新世纪以来, 广电集团化进程逐步加快。2002年12月26日, 全国广播工作座谈会上宣布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2003年1月, 在全国广播影视工作者会议上, 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广播, 要解决长期存在的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广播, 政策上要向广播倾斜, 给广播创造一个良好的、相对宽松的环境。

2003年7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文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明确将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两类, 之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全面铺开。“就广播而言, 可以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 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转制和重组。具体可以分三类进行, 一是对于新闻宣传类频率, 节目的采制、编辑、制作、审查、播出完全由电台掌握, 主要是实行公益服务。二是确保频率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 确保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牢牢掌握在电台手中的前提下, 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可以组建经营性公司, 制作、购买影视、大众娱乐、体育类节目, 并可以实际经营频率。这类公司可到社会上融资, 成为由电台控股的股份公司。三是对于可经营部分如广告公司、节目制作、节目交易单位等, 应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电台剥离出来, 实行转制重组, 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企业性公司。可以同其他企业一样, 实行市场化运作, 也可以在境内外上市。” (15)

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又确立2004年为“产业发展年”, “数字发展年”, 2005年为“农村服务年”, 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 为广播事业向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广播产业改革风生水起。广告经营从频率负责制的分散又走向了集中, 电台也出现了新的组织变革。节目经营出现了“类型化”发展趋势。第一个称得上类型化电台的是2002年改版推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其后是2003年12月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之声”, 以及2004年元月开播的上海东广新闻台。 (16) 信息经营, 中央台、国际台、北京台、上海台、山东台筹备和开办了多套有线数字付费广播节目;2005年7月11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研发构建SMG手机电台开播, 是我国首个由传媒机构全程提供语音内容支持, 并通过通信无线网络实现语音资讯实时或延时互动传播的电台形式。

就网络经营而言, 2005年7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开办了各自领导下的“纯网络电台”——“国际在线”多语种网络电台和“银河台”, 改变了传统电台“网络版”的框架, 无法通过收音机接收, 提供的是在线音频服务, 显示了内地主流广播媒体在线传播的新方向。 (17)

就多元化经营而言, 2003年7月7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第一财经》开播。第一次打出了一个统一专业品牌, 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于一体, 并开创了中国媒体与世界主流媒体 (CNBC)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先河。2003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筹划将经营性资产整合到公司,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交通产业、音乐产业、奥运产业等与广播相关的周边产业, 实现广播外延的拓展、产业链的进一步拉长和完善。2005年5月18日, 中国城市广播联盟在北京成立, 近百家城市台的代表在平等参与、利益均沾的旗帜下, 议统议合。从媒体资源整合和广播统一市场形成的角度去考量, 这可以视为一种趋势, 是广播界突破现存体制, 朝着资源配置整体效能最大化迈出的可喜步伐。 (18)

就资本经营而言, 2003年博瑞传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 成为传媒资本市场的一个动向。国际电台、广州电台等也纷纷引入系统外的资本和资源, 经营外包, 通过与台外力量的联合实现经营突破。

以上是中国广播产业经营发展的深化期, 技术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 市场竞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 制度创新走上了改革的最前台。政府加大了对广播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方针指导, 广播行业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诸多经营探索, “中国广播业正从单一性的体制解构走向均衡的体制建构。” (19)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广播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持喉舌性质的前提下, 以技术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制度为依托, 不断拓宽着发展空间, 积极寻求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从最初自下而上的发动变革, 到技术、市场和政策的紧密配合, 再到制度推进的发展阶段, 广播不断进行着改革创新的尝试。随着产业化的逐步深入, 也碰到了一些症结性问题, 包括产权问题、行政壁垒问题和投融资体制问题等, 这就对广播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更多要求。因为, 广播“从运作机制改革到产业结构与融资政策重新调整, 都会对现有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 改变广播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 这就要求广播进行制度创新。” (20) 如何在各方利益博弈中形成相互协调的机制, 推进改革的持续稳定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中国广播 篇11

在日前举办的启动仪式上,都市之声宣布《FM中国好声音》向电视版推荐学员的全国选拔活动也将开始。在本季《中国好声音》播出z前,《FM中国好声音》还将透露上季好声音学员鲜为人知的内情以及本季好声音选手全国选拔赛的情况。《FM中国好声音》将与电视版《中国好声音》实现资源全对接,不仅展示好声音学员的歌声,听众还可以竟猜榜单,收听学员和导师揭秘内幕和背景故事等。

伴随《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播出,《FM中国好声音》将从周一至周五,每天早晚各半小时梯度推进,为周五晚的电视版好声音造势。每周六上午10点到12点,邀请本周五晚的选手、导师走进直播室,解码比赛内情、解读热点提问;每周日将推出特别节目《我想做歌手》,为更多怀揣音乐梦想的歌唱者提供平台。

启动仪式上,4名人气颇高的第一期好声音学员代表刘悦、大山、李维真和权振东现场助阵献唱并寄语新一季学员。刘悦鼓励选手“心里有梦就要勇敢追”,“哈尼族小王子”李维真则期待能有更多少数民族选手通过“好声音”平台走上世界的舞台。

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转型升级 篇12

一、加快广电体制改革创新,从一元体制向二元体制转型

(一)广播影视二元发展格局要求建立健全二元体制

中国现有广电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十多年来广电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一元型事业体制特征还比较突出,不能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要求与市场经济环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一理念在其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中日益完善和深化。贯彻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广播影视正在形成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二元发展格局,一元型事业体制也随之逐步向二元型事业产业体制转变。通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二元广电体制初步形成,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环节需要突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随着媒介融合的快速演进,广电体制应增强包容性,加大促进广电融合发展的体制推力。

(二)健全公益性广电事业体制

一是贯彻中央部署,将广电公共服务体制架构上升为制度。构建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广电机构为骨干,向全社会提供公共广电设施和服务的广电公共服务体制。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主体。长期以来,广电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模糊的,有些层级的主体在逐渐弱化。随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产业经营地位的确立,应切实明确其公共服务职责。当前要强化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体制基础,形成“三网一台一点”即有线网、地面网、卫星网和广播电视台以及乡镇服务点的体制格局,巩固和强化市县两级广电管理机构职能和广播电视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是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在体制改革中其地位应进一步强化。三是完善财源体制。公共财源是公益性事业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的过程中,应将建设与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财源机制,赋予各级财政在广电公共服务中的刚性责任。目前,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建设应重点加大对市县两级台的财政投入,解决台网分离、网络整合后其运行经费匮乏问题。四是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要广泛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助等措施,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五是确立广电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建立评估考核机制,让广电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监督有规可循。广电公共服务应尊重群众主体作用,适应群众基本需求的变化,增强针对性、适配性和实效性。

(三)健全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

经营性广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体制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对广电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尽管经营性产业在顽强成长,但难以得到体制的全面支持。产业主体缺位,市场机制缺失,资源配置行政化,成为制约广电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目标,做出了新部署,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贯彻这一精神,创新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应着力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经过改革,国有电影电视剧制作机构转企改制已全面完成。社会资本也纷纷进入影视内容制作并成为生力军,目前,80%以上的电视剧和电影、90%以上的动画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民营企业在视听新媒体领域亦十分活跃。要形成公有制在广电产业领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事业体制,把经营性广电业务剥离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塑造合格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健全广电企业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机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广电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在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过程中,探索解决广电产业虽然资源丰富但市场化程度低,广电产业要素专业化程度高但流通性差,与资本市场对接难问题。

二是发挥市场在广电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打破层级、地域、体制、行业限制,支持产业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产业资源的整合重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既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广电企业,也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广电企业健康发展,除特殊情况外,进一步降低广电产业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广电产业。

三是建立融合性广电产业体制。当前,传统广电媒体与视听新媒体正在全面融合,各种媒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全媒体成为发展趋势。传统广电媒体体制已不能适应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基于我国国情,应加快推动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与视听新媒体体制的融合,以体制改革适应和促进传统广电产业与视听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创新广电公共服务,从补缺型与覆盖服务型向普惠型与内容服务型升级

十多年来,以重点惠民工程为抓手,以农村为重点,广电公共服务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必须推进广电公共服务升级。

(一)从补缺型向普惠型升级

村村通工程主要是针对广播电视信号盲区,属于补缺型服务。从2011年开始,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启动,目标是实现户户通,为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提供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入户,从而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电影方面,在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后,国家又启动了县城数字影院建设,要实现城乡电影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开始由以地域为目标向以人群为目标转变,为城市里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电影放映。这些进展都表现出普惠型特征。应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加快使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成为普惠服务,实现对全体国民的全覆盖。

(二)从覆盖服务型向内容服务型升级

长期以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覆盖网络方面,强调的是“通”,村村通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传输覆盖网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农村放映服务覆盖网络。随着覆盖服务网的基本形成和农村群众对广电服务适用性要求的提高,节目与内容服务已上升到与覆盖服务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从覆盖服务型向内容服务型升级,已成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创新的必由之路,为农村群众、农民工和其他特定人群提供供求对位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影片,是提高广电公共服务针对性与有效性、发挥公共服务对象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覆盖网服务价值的惟一选择。这一阶段,应更加重视电台电视台和制片机构在广电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提供相关节目与内容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并提供配套政策支持。

(三)从广电公共服务向平台服务升级

广播影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正快速推进,面向城乡的信息服务方式与品类日益丰富。广电公共服务已成为国民最普及、最便捷的信息工具和文化生活载体,与国民生活的融合度大幅提升,其承载多样化信息服务的包容性,形成了突出的服务平台价值。近年来,有些地方尝试把村村通与农村信息共享工程,把农村电影放映与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平台,把广电公共服务与国家应急体系结合起来,使城乡广电公共服务网络的功能得到极大扩展。广播影视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娱乐中心和文化、科技课堂。应顺应这个新特点,促进广电公共服务向平台服务升级,并纳入相关建设规划和政策要求。

(四)广电公共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均等化升级

广电公共服务在基本普及之后,还面临指标标准化、运行规范化和提供均等化的问题,这是广电公共服务发展的更高层次。指标标准化,就是免费频率频道和节目提供数量、品种的标准化、技术指标的标准化和平台功能的标准化;运行规范化,就是公共服务体系运行要有基本的规程,不至于各行其是;提供的均等化就是要面向所有人群提供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基本服务,这一点既包括各种网络服务,也包括差异化的内容服务,比如面向农牧民要有针对他们生活生产的节目,面向少年儿童要有适合他们特点的节目,面向残疾人要有满足他们独特需求的节目。面向城乡和所有人群提供一样的节目服务,这不是服务的均等化,只有满足了城乡居民和各类人群不同的基本需求,才是服务的均等化。

三、加快广电产业结构调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近五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和电影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超过20%和30%,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陷,规模大而实力不强,数量多而质量不高,增长基本上来源于资源要素的投入。尽管我国已是全球广电大国,但远非广电强国,产业与国际竞争力薄弱,亟待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一)影视制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

内容是广电产业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我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大幅增长,跨入全球大国行列,但粗制滥造现象比较突出。电视剧每年生产并获准发行的有400多部近1.5万集,但获得广泛好评的占比很小,在2011年度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中,“国产电视剧品质大奖”竟然空缺;电影年产量在500部以上,但能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屈指可数;电视动画产量2011年超过26万分钟,比2004年增长50多倍,但堪称优秀作品的很少,品牌作品更少。部分影视作品脱离生活、盲目跟风、制作粗糙,成为我国影视发展的最大威胁。这些已引起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深层忧虑。影视的繁荣发展应该是优秀作品的大量涌现而不是数量的超常增长。改变这个局面,关键是有关部门和机构强化创优意识、健全创优机制。一要创新影视制作模式,由过去以满足自身播出为主要驱动力转化为以用户消费为主要驱动力,以用户选择和消费促进优秀作品生产;二要采取措施,将政策扶持导向由鼓励创作转向鼓励创优,引导影视制作降低产量,提高质量,由产量扩张期转入质量提升期;三是让创优回归本位,影视制作是文化创意的集中体现,应高扬人文意识,满足人文诉求,强化人文底蕴,克服专注于形式风格上的片面创新和题材内容上的哗众取宠,从政策上抑制影视制作营销的重商主义。

(二)产业链条从短窄型向长宽型升级

产业链结构是评判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尚处在主要依靠广告、网络、票房三大来源的“点”式经营状态,这种结构盈利模式单一,产业链过短,过于依靠广告和国内票房,赢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不仅导致节目同质化和低层次竞争,而且严重制约着广电产业做强做大。2007年以来,在广播电视产业链中,广告收入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有线收视费收入的比重在20%左右,作为核心的版权收入及其衍生收入有所增加,但占比依然很小;在电影产业链中,国内票房比重一直在90%以上,竞争主要体现在放映市场,大多数影片难以挤进院线。而在美国,在广播电视产业中版权销售等衍生产业收入占绝大部分,其电影产业中,国内票房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国外票房及衍生产业收入占到85%左右。比较来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链的特征是短且窄,纵向延长和横向拓展均严重不足。

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和深度应用引发产业融合,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方面广播影视产品的多形态多终端开发将拉长产品线,提升产业链的增值能力;另一方面产业间的关联性增强,广播影视业向旅游、玩具、服装、时尚等相关产业渗透和融合,产业链进一步延展。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关键在于迅速提高基于创意研发、内容制作、播出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终端服务的产业链重构和整合能力。应紧紧抓住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竞争新机遇,降低广告在广播电视产业、票房在电影产业中的比重,加大付费电视、点播业务、新媒体、新业态的发展,加快后产品开发,创新盈利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三)产业增长从资源型向创新型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广电产业的增长主要来自资源投入。2007年到2011年5年间,广播广告产业增长88.59%,电视广告产业增长79.93%,增长主要来自巨大覆盖投入带来的受众规模扩张;有线网络加大投资力度,五年间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增长31.87%,收入增长83.68%,平均用户月度ARPU值增长37.97%,说明收入增加主要依赖用户增长及基本收视费提价的格局没有改变,2011年平均用户月度ARPU值仅23元。而在美英两国的主要有线网,视频业务平均用户月度ARPU值折算成人民币均超过400元,其关键在于业务与服务模式创新。有线网络数字化、交互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开发增值服务,但目前我国许多网络90%以上的收入来自基本收视费,增值服务收入很少。就节目来说,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台对引进国外节目模式产生依赖。近五年来电影产业发展迅猛,银幕数量增长152%,观影人数增长323%,票房增长394%,国产影片片均票房增长218%,但衍生产业收入依然甚微。可见,我国广电产业增长模式仍是资源投入型,但这种增长模式即将进入拐点。广电部门应顺势而为,加快创建中国影视制作品牌创育服务平台,从创意征集、创意评估、试播、品牌化运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内容、产品、服务、运营等方面的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增长,大幅提高资源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主体从分散型向聚合型升级

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收入规模小,但主体数量却十分庞大。2011年,动漫制作企业800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企业5000多家,电影制作机构约1300家,院线35条,影视制作基地100多个,广电事业单位开办的经营型产业主体也有数百家。这些产业主体分布分散、规模小、实力弱,经营同质化现象严重,难免恶性竞争。聚合发展是全球广电产业的基本特征。美国广播电视业基本上由四大电视网主导,在它们旗下有上万家电台电视台和独立制作企业;美国电影基本由八大制片公司主导,排名前五的电影制作机构占了近75%的份额,前十位的机构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BBC周围聚合了几百家独立制片商。日本的广播电视市场也主要由1家公营公司和5家民营机构主导。我国应深入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广电产业的组织形式,围绕产业链推动整合拓展,加快培育广电产业骨干企业,突破体制、区域障碍,鼓励跨媒体、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鼓励整合和重组,推进广电企业集团化建设,打造国家广电产业航母,使之成为广电产业市场的国家力量和战略投资者,形成“航母带船队、船队带舢板”的聚合结构,既尊重创意产业规律,又着力提高市场控制力,把控舆论导向和发展方向。

四、大力推进媒介融合,从单一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

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环节的全面融合,也是涵盖传播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是广电发展面临的一场深刻革命。适应和引领媒介融合潮流,必须重视全媒体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从单一媒体向融合媒体的转型。

(一)抓住新技术发展机遇,促进广电技术体系向数字化、交互化、信息化转型

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推动中国广电传统的技术体系加快转型。节目采编制作正在实现全面数字化;广播在向数字广播、网络广播、多媒体广播方向发展;电视在向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智能电视方向发展;电影正向数字电影、立体电影、4K方向发展;卫星、有线网络、地面等传输覆盖体系正在实现数字化;有线网络正在向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全业务化方向发展;各类视听新媒体终端也将实现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三网融合领域将从有线拓展到空中,带来信息传播的又一场革命。“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实施三网融合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实现广电技术体系的数字化、交互化、信息化和互联网化。

(二)加快和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促进广电媒体与新媒体全面融合

媒介融合对媒体发展和新的媒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然催生出全媒体。数字与网络技术消除了媒体形态的边界,带来媒介的融合,使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形态的传播媒介从以往各自独立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最终走向融合。媒介融合能够打破媒体之间的限制,按照产业价值链,整合现有各类媒介资源,实现所有资源在一个平台或不同平台间共享。其次,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然催生出自媒体。融合媒体发展到智能时代,每一个接收终端也是一个传播前端,形成人人都是媒体的现象,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即将结束。这就要求全面创新融合媒体的管理,构建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秩序。第三,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然催生出社交媒体。从美国的网络媒体发展趋势看,传统广电媒体先是融入网络视听媒体,网络视听媒体又融入了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与管理又提出了新要求。第四,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必然催生随时随地媒体,使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处在媒体服务中,也使任何媒体随时随地达到任何人。可以预见,融合媒体将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主宰,并开创各种媒介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快推进全球化发展,从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升级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发展,文化的全球发展带来文化的全球竞争。综合国力越是增强,对外开放越是深入,就越需要强化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因此,中国广电媒体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竞争意识,立足全球发展实施战略转型,从以国内市场发展为主转变为国内国际市场并重,主动参与全球视听产业布局,实现从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的升级。

(一)面向全球市场,提高走出去的规模和成效

中国广播影视实施“走出去工程”11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还相当小。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是要在走出去中强化全球市场意识。全球市场是由国别市场、地区市场组成的,面向全球市场必须研究和了解对象国的受众需求,提供供需对路的产品,应成立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向国内广电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资讯服务。二是要内外有别,提供国际化产品。以往我们习惯于将国内节目向国际传播,引不起对象国受众的兴趣,结果这些节目全在空中飘着和网络里搁着,少有用户。应该针对对象国观众特点,进行节目的改编和包装,实现中国立场的国际表达和国际事件的中国立场。三是借船出海,着眼于提升广电走出去的效益及其在国际广电产品和服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扩大中外广电机构联合制作或委托销售,不断提高我国广电节目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四是促进技术输出与内容输出的一体化。利用我国广电技术及标准在部分国家取得的竞争优势,以有线网络和服务平台带内容,优化媒体形态,促进内容的国际销售。

(二)与世界接轨,加快培育广播影视国际一流企业和媒体

美国的经验表明,作为大国,广播影视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互相依赖的,国内市场能为国际市场提供依托,国际市场反过来支持国内市场主体的发展。中国广电的全球市场基础比较薄弱,必须配置更多资源。首先,应打破体制、行业、层级限制,聚合优势资源,重组和培育国际市场运营主体,赋予其运营国际频道和节目的资格,使之成为国际一流的广播影视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市场的专业开发者。其次,探索在外国(地区)建立本土化媒体。在人才、节目及入户网络等媒体本土化的基础上,探索收购重组当地的传媒公司和发达国家相关传媒公司,向兴办本土化媒体转型。第三,鼓励支持国际一流媒体建设,把中央三台和有条件的地方台打造成国际著名媒体,形成国际品牌。

(三)发展特色视听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领域

在广电国际传播中,特色和优势就是竞争力。一些国家已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品,比如,美国的音乐与好莱坞影视剧,日本的动漫,韩国游戏,欧洲的节目模式,等等。这些领军者的地位不是谁赋予的,而是通过竞争形成的。他们往往在分析预测一个行业即将出现的新变化时,超前布局,高质量启动国际市场,并迅速提高竞争门槛,使新进入者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应跳出传统广电格局,谋划走出去;另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组织研究预测全球下一个热点媒体产品,创新推出具有广泛受众的国际性视听产品。比如,中国的功夫电影、纪录片和电视剧的特色鲜明,只要融合国际元素和创新元素,就有机会获得全球优势地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电视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具有国际元素、适宜移动状态或智能终端接受的视听产品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新“蓝海”。把握先机,立足特色,方可制胜。

六、创新和优化政策支持,实现政策体系升级

推进中国广播影视转型升级,既是阶段性任务与长期性任务的统一,也是行业变化与政策推动的统一。从政策层面说,推动这一过程,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杠杆。

一是注重改革的科学性、配套性和有效性。全面研究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与政策需求,着眼于促进发展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找准改革的着力点,积极主动推动相关改革。改革要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将目前广电行业主动调整的积极性,转变为长期可持续的体制驱动力;要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办广电为主向管广电为主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面向系统向面向全行业转变,重点做好立法、政策、规划、经验推广和工作的督查指导,并形成新的制度安排。三网融合是当前广电面临的重大任务,推进三网融合要从政策创新与配套上找到突破口,着重解决电信、广电两大行业的行业壁垒和国家宽带资源配置重电信轻广电的失衡问题。

二是创新国家投入政策。突出财政投入对广播影视转型发展

三是优化广电发展的经济政策。着眼于改善广播影视基础条件和培育新业态,创新相关优税政策;加大政府投入,着重发挥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作用;建立健全广电产业投融资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广电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广电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广电产业资源的对接;完善广电贸易促进政策和版权保护政策,建设视听产品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扶持版权代理、版权价值评估、版权质押、版权投融资活动,着重发展广电版权产业。

四是大力促进广电科技研发与应用。将广电科技创新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运用产业政策鼓励广电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广电科技研发,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加快健全广电技术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广电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推动作用。

尽管我国已是全球广电大国, 但远非广电强国, 产业与国际竞争力薄弱, 亟待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上一篇:民事证人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