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学

2024-08-13

广播文学(精选8篇)

广播文学 篇1

在很多老广播人和老听众的记忆中, 广播文学节目曾经是滋养我们心灵那块青草地。记忆中那些个夜晚, 聆听着电波中的广播文学节目, 陪伴着都市人一个个入眠之夜, 温暖着一颗颗孤寂心灵。广播文学节目在现今广播中的日益式微已是铁般事实, 甚至可用难觅芳踪形容。唯一受到重视的是一年一度广播节目评奖。每到此时, 广播文学编辑们会怀着冲动制作文学节目, 一是完成任务, 再者是怀缅制作广播文学节目的激情。年轻一代广播人、特别是主持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广播文学节目, 也不懂制作广播文学节目了。

在新媒体自媒体日益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猛烈冲击的当下, 笔者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这一概念, 希望与时俱进, 探寻广播文学节目的出路。

1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现状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现状只能用日渐式微来形容。现在各地电台大都取消了文学节目。在受到新媒体冲击、为经济让路、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面临生存困局。

1.1 广播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日渐减少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大都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最新资讯, 利用互联网来获得娱乐体验。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广播也面临着听众群年龄老化, 年轻听众日渐减少的现实。

1.2 注重经济效益、收听率前提下, 广播文学节目生存空间被挤压

现在全国各地的电台都有任务指标和收听率考核。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大抵都难以支持日播广播文学节目在常规版面的存在。部分电台能在周六日保留一块阵地, 已属难得。

1.3 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主持人后继乏人

快餐文化的年代, 主持人缺乏系统培训, 就算正宗科班出身的文学编辑专业也缺乏文学素养的专门培养和浸淫。而中文系毕业的编辑也缺乏广播专业系统培训。广播文学节目对主持人文学素养要求高, 年轻主持人难当大任。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主持人后继乏人。

2 新媒体日益繁荣背景下, 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概念

有感于广播文学节目现今生存困境, 笔者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概念, 希望能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制作和发展上提供此许建议, 供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们参考和指正。

定义:广播“微文学”节目是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繁荣的背景下, 广播文学节目与新媒体有机融合, 结合传统广播特点、糅合新媒体优势的一种以年轻受众为主要对象的广播新型文学节目形式。

2.1 广播“微文学”节目需和新媒体有机融合

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体, 最常见的新媒体包括:手机、网络、移动电

视、触屏媒体、数字电视、3D电影等。广播如果固步自封, 不和新媒体更好的融合发展, 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电台重视新媒体和广播的结合, 广东电台也设立新媒体专业制作公司, 以期在互联网时代占有先机。

2.2 广播“微文学”节目需重视年轻听众群培养

90后们是在新媒体时代高速发展期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自小听MP3, 玩互联网游戏, 热衷玩微信、微博, 手机更是从不离身。除了在车上, 他们收听广播的途径也大都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广播“微文学”节目需以年轻听众为主要对象, 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和形式, 才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创新就是竞争力, 期盼广播“微文学”节目引领文学节目走出困局

在高社会速发展的今天, 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被淘汰。所以, 节目的创新---无论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都是广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广播人特别是文学节目编辑应该更多地投入到节目形式、包装、内容的创新中, 与时俱进, 期盼广播“微文学”节目能引领文学节目走出困局。

3.1 领导重视, 不唯经济效益第一、收听率第一论

在现今经济效益和收听率考核的大环境中, 可以理解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市场和听众, 风险是很大的。所以需要领导能从高度重视, 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在日常运作中, 日播会有一定难度, 可以在保证周播前提下进行大力推进广播“微文学”节目。

3.2 节目需定位平民, 内容深得受众喜爱

君不见, 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中, 各类励志美文、煽情故事、“心灵鸡汤”等占有相当大比例, 深受欢迎。这些深受欢迎的美文和故事就是广播“微文学”节目非常好的内容来源。通过广播这载体, 结合微博微信微故事可以实现“微文学”节目。同时, 互联网时代是互动的时代, 多形式的互动是网络时代传媒文学生存的“吸氧机”, 也是广播“微文学”节目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3.3 通过互联网载体实现更多“微文学”节目的到达率

手机可以听广播, 可以听音乐, 当然也可以听“广播微文学”节目。试想通过建设一个电台手机APP, 受众不仅仅随时收听广播, 还可以重温“微文学”节目, 甚至可以让听众上传自己的声音版“广播作品”、“原创作品”, 如“诗歌朗诵”、“美文故事”等, 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受众关注和参与, 让广播文学成为受众的精神KTV。

3.4 走近校园, 把年轻听众请回广播前

大中学校园的文学青年从来是广播文学节目的忠实听众。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 挥洒青春, 也热衷于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来抒发情感。所以广播“微文学”节目应以校园年轻听众为主要收听对象, 运用更多互联网功能和途径赢得他们关注, 节目就有了稳定的听众市场和基础。

3.5 高度重视多种形式的互动, 吸引更多听众关注

互动功能是广播优胜于平面媒体的一大特色。广播“微文学”节目从一开始就需要更好地用好互动功能。首先是节目中的互动,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电话、短信等实现和听众即时互动。其次还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活动实现和听众互动。如“征文”、“朗诵”、作品结集出版等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吸引尽可能多商业赞助, 从而更好地打响广播“微文学”节目, 达到高收听率的结果。

总言之, 广播“微文学”节目是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广播文学节目现今困局的现实前提下提出的一种大胆设想, 其节目形式和内容还有待实现。笔者希望更多的广播领导能从更高的高度理解并推动实现, 这样, 不仅能推动广播“微文学”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更为传统广播文学节目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回馈广大热爱广播、热爱广播文学节目的听众。共勉!

摘要:广播“微文学”节目笔者有感于传统广播文学节目日渐式微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节目形态。本文试图阐述广播“微文学”节目的特点和可行性, 为传统广播文学节目寻找一条新出路。

关键词:广播“微文学”节目,新型节目形态,创新

广播文学 篇2

这就是文学的所在,文学的精髓,文学的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是心灵的抒写,是感情的升华,是人生与自然的审美表达,是美好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

它带给人快乐和幸福,当我们苦闷或快乐振奋的时候,当人生波澜壮阔或平静闲适的时候,当大自然春光明媚或风雨如磐的时候。用文学的方式来表现,使别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和感情的共鸣,进而把人的灵魂提高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在文学这美丽的伊甸园中,我们一起遨游万古长空,遍观历史潮流,探求全新思维,瞎想未来的梦想。

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领略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从李白的“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篙人”中感悟他气贯长虹的壮志豪情;从曹操的“明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品味他如大海般的博大胸怀;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悟透他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伟大的天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永恒,人生短暂”。

我们敢于用短暂的人生撞击永恒艺术的大门,哪怕是靠近艺术殿堂百分之一步,千分之一步乃至是万分之一步。

我们都属于赶潮的`年龄,我们勇于拼搏,我们每一次的的搏击都会获得新生。

世纪的浪潮的汹涌而来,我们赶潮而去。

于是,空旷的沙滩上,每一个属于赶潮的青春留下我们一串又一串深深浅浅的足迹,直向着远方的海湾而去。

面对时代的挑战,面对关爱我们的殷殷目光,我们都知道文学探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无数次的经历中积累起来的,文学之路漫漫,我辈当以奋起求之。

长空下,我们携手前进。

立足本地听众办好广播文学节目 篇3

文学凝聚着时代的精华, 广播文学节目的特殊功能是任何节目都不能代替的。上海台名震业内的文学栏目《午夜星河》在停播后又恢复播出, 成为广播文学节目存在需求的最好例证。广播文学节目源于文学作品, 但经过广播手法的处理、再加工及主持人的创造、渲染, 它理应高于原作。把书面文学作品升华为广播体文学作品, 就必须在内容上深挖原作的底蕴、内涵, 在形式上改成听觉艺术,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它在激发人们的审美愉悦, 引发联想及情感活动的同时, 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正因为文学特殊的功能, 当广播人将阅读文学转变为广播文学时, 自然会受到听众的欢迎。

与之不同的是, 伴随着广播文学节目的潮落潮起, 漯河电台开办的广播文学节目始终没有间断, 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品牌, 并且已成为生产精品的园地。多年来, 由文学节目《沙澧晨曲》推出的文学作品已有30多件在全国及省级广播文学节目评比中获奖,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 办好文学节目的出路在哪里?笔者在实践中认为:立足本地听众, 开拓创新市场很值得探讨。

立足本地开拓渠道, 是文学节目发展的契机

广播文学节目一般是以文学作品欣赏、评析, 作者评介和原创文学节目等形态出现。与轻松愉悦、幽默滑稽、搞笑逗乐、调侃荒诞性的广播娱乐节目相比, 形态比较少, 参与性比较弱。用传统观点来看, 广播文学节目是比较高雅的。正因为其高雅, 所以它的听众相对数量少。听众的数量少, 在广播场上, 就意味着广告少, 也正因为钱赚得少, 广播文学节目面临着两难境地:继续办吧, 办不火;不办吧, 似乎还割舍不得。这是文学节目存在的客观现状, 但这不等于文学节目没有了发展的出路。它需要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在对广播文学节目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感到, 寻找广播文学节目发展的契机, 首先要立足本地听众积极开拓渠道。在文学节目中, 真正树立品牌形象, 吸引受众的是“原创文学”。其节目来源90%以上均为本地听众创作的, 把这些原创作品作为文学节目的主打内容, 带动其他文学节目形态共同发展, 是比较可行的。比如:广播文学《沙澧晨曲》节目, 30%的内容是欣赏与评介, 70%是本地听众的原创作品, 在这些原创作品中, 大部分人只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他们平凡的生活和情感散发着真实的芳香, 他们的热情和才华给了广播文学节目最好的支持。

除了正常固定的一部分听众之外, 我们发现, 校园及老年大学是广播文学需要开发的一片新领地。校园内, 火热的青春少年, 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表现自我的机会, 他们高涨的热情希望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而对于那些工作了一辈子退休的干部、工人来说, 清闲下来, 也希望“小试牛刀”, 梳理过去, 启示人生。通过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抒发情感、启迪思想, 生命价值似乎更有一番韵味。挖掘校园及老年大学的文学创作潜力, 培养校园及老年群体文学创作的新军,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还是对广播文学节目未来听众的培养, 都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潜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文学节目《沙澧晨曲》的基础上, 开设了《校园文苑》及《夕阳红》栏目板块, 对于一些精品佳作, 在漯河广播网上发表的同时, 还将其制作成光盘, 与稿件通知书一同下发给本人, 既推动了作者的创作动力, 也为其留下了一份证明自己的资料。在漯河广播网的留言平台上, 学生杨某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作品能在《沙澧晨曲》中发表感到很幸运, 这是带给我人生的第一步自信。我愿在这块“土壤”的打造下, 飞得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 广播文学节目同样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注重对平民的人文关怀。对于新开拓的听众领域, 先不要把门槛儿设得太高, 有许多听众, 他们虽然喜欢文学、依恋文学, 很想用文学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但他们又觉得文学很神秘, 离自己太遥远, 不敢涉及, 针对这部分作者的作品, 要放下文学“清高的架子”走进通俗 (但不是低俗) , 力求通俗化、平民化, 适应听众, 适应广播文学市场。

立足本地创意活动, 让文学节目变得枝繁叶茂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办好文学节目只是个表象。而真正让广播文学节目充满活力, 离不开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也就是说, 广播文学节目只有在社会的大海洋中畅游才会更加强壮。立足本地与时代相融, 创意、策划、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让广播文学真正“活”起来。

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邀请市知名作家讲课, 每逢传统节假日, 举办笔会和征文比赛, 开展诗歌朗诵、散文演讲。筛选到的优秀作品, 制成光盘或放在广播网中随时可以收听。联合市文联和作家协会共同设立“广播文学奖”用来奖励本地作家的优秀作品及广播百花园里开设的诗歌、小说、散文专栏最具潜力新人等子奖项。争取广泛的社会影响, 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商业赞助, 争取实现赞助商与媒体的双赢。具体方法是:选择知名作家, 深入实际, 挖掘赞助商在创业道路上的人生经历及创业素材, 以中、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等体裁展开创作, 比如, 长篇小说《徐得全传记》、报告文学《留下辉煌的一页》等均是以当地企业为原型创作的, 在《广播小说》栏目中播出后, 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广播小说这一独特形式, 既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扩大了企业在当地的影响。

以广播文学节目为载体, 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让文学尽情地生长发育, 为作家提供创作的园地, 也给作品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既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也增加了文艺节目的内涵和厚度。

立足本地创优创新%让广播文学精品成就未来

广播文学要想继续生存发展, 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传统的存在方式。过去的文学听众, 听广播文学节目不仅讲究播音演绎的意境韵味, 还寻找深刻的思想意义。现在这种听众越来越少了, 主体听众似乎认为情感宣泄的方式远比那些舒缓的文学来得更直接、更便捷。广播文学节目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在文学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传统的、呆板的、仅限于过去那种“你播我听”的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代相匹配。既然音乐娱乐节目可以通过短信、热线进行互动, 广播文学同样可以实行“双向交流”, 积极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渠道与文学作品、作家、广播文学的原创节目进行互动。比如在《沙澧晨曲》节目中的《文苑点播》栏目里, 主持人事先为听众准备好“文学大餐”, 由听众来点播、发表意见和看法。在文学节目中播出的原创作品, 尽可能建立起“文学档案”对上乘的佳作评选出“文苑之星”, 可汇入文学大餐里让听众点播享受。文学节目主持人还要不断地邀请不同层次的文学作者共同主持节目:回顾精彩文稿、采访作者及专家、作者交代写作背景、进行专家点评等。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跟帖投票的形式支持他们喜爱的作品, 这其中, 有许多是节目中作品的作者, 用新鲜活泼的方式吸引他们积极参与, 在收听节目的同时, 既陶冶了情操, 也体验了自我人生价值。

得益于《沙澧晨曲》这块文学节目的“土壤”, 近年来漯河电台有多件作品在全国及省级广播节目评比中获奖, 文学专题《情满嵩山》介绍女作家芦雅萍及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岳立天中》;讲述身患残疾的业余作者周大增的创业故事及创作经历的《为爱飞翔》;介绍青年作家南飞雁及他的作品《天高展飞雁》, 连续获得了省优秀广播文艺节目评比一等奖。文学专题《女人的战争》、《毛泽东的诗意长征》、《平民作家南豫见》等获得了中国广播文艺专家评比一等奖。获奖的节目题材多数是平民作者的草根故事。广播文学对平民的人文关注、平民听众对广播文学的深深挚爱共同维护着节目的创新成长。归根到底, 只有表现普通人的文学才最具有活力。广播文学只有面向平民、注重对平民的人文关怀, 才会受到听众的喜爱。

此外, 广播文学节目能否大胆引进其他广播节目元素、创新节目形态, 还有待于探索。如广播文艺专题《为爱飞翔》, 在文学专题里加入新闻元素, 增加它的可听性和故事性;山西音乐广播的《魔幻照进现实——一个哈利·波特迷的读书笔记》, 以孩子读书笔记的形式向听众介绍了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广播元素运用得很充分, 故事展开得很巧妙, 录音剪辑得当, 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纪实文学《写下辉煌的一页》引进了音乐元素和广播剧元素, 当然, 元素要用得恰到好处, 这个量和度的掌握还靠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4

有在学校广播站锻炼的同学们,广播前一般都会提前做好广播稿,没有准备广播稿就不会有好的节目效果,那么优秀的广播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学星空广播稿,欢迎大家分享。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1

一、开播词:同学们,你们好,校园文学星空开始今天的播音。

温馨提示:天气越来越冷,路面越来越滑,出门时要注意穿大衣、戴帽子、戴手套;行走时要注意安全,慢行,不要追跑打闹、嬉戏;注意预防煤气中毒。

三、《开心一刻》栏目将为您播出文学小笑话《小抬杠》,由孔祥蕊同学播音。

四、请听散文诗《小树和小鸟》希望你能喜欢。

五、同学们《校园文学星空》将为您播出****同学的小故事《井底之蛙的梦想实现了》由***同学播音。

六、《听老师讲故事》栏目将继续为您播出《爱的教育》。

心灵小语:同学们,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给予的,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把我们喂养大,教我们走路,教我们说话,当我们生病时,最焦急的是母亲,我们怎能不热爱母亲呢?同学们别让我们的母亲伤心、难过、为我们担忧呀!

七、结束语:同学们,校园文学星空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听,下次再会。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2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星空”。我是主持人XXXX。

我们在上期节目了解散文大家朱自清,这期节目伟大家带来的是朱自清的有没散文《匆匆》

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尽管格调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极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 “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引人注意的是,在时间的悄然流动中,在仅只六百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喟。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

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在本篇中,作者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但他那种珍惜寸阴、热爱生活、励志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给广大读者以启迪,由此引发联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现在,才能把握住未来。由于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异的感受,作品就会富于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调委婉、流畅、轻灵、悠远。全文篇幅短小,结构较为单纯,句式大多简短,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蒸融、游丝等词语飘忽灵动,意境清隽淡远,通篇显得和谐匀称,融洽得体,而这一切又是与作者为寻觅时光流逝的踪迹,以表现思想情绪的微妙流动相一致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我们节目的尾声,各位同学,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3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星空”,我是主持人XXXX,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背影》一文是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qū)窘(jióng)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因为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我们节目的尾声,各位同学,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x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星空”,我是主持人XXXX,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位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

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我们节目的尾声,在节目的最后用叶圣陶老先生对写作看法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而训练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各位同学,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4

——《悲惨世界》

青春随风流逝,文学,点缀五彩斑斓的生命,欢迎大家收听本周的文学星空,我是九年级六班的南俊凡。

1861年6月30日流亡在大西洋盖纳西岛上的维克多·雨果,法兰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主角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

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自1862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改编的热点。它曾19次被 拍摄成电影,4次被拍成电视剧。早在1912年,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当时曾被史学家称作 “艺术电影最成功的作品”。美国曾4次把该小说改编成影片,甚至连埃及也拍过《悲惨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惨世界》与观众见面,法国当时的一些大明星都参加了演出。《悲惨世界》被认为是电影电视改编的“永恒的主题”。

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今天的广播时间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过得愉快。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5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我猛然记起,快到中秋节了,现在正该是满月的时候,这时的月儿一定很美吧!

于是,我下得楼来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啊!远处还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更给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园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烘托着充满温馨静谧的夜。我也置身在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月华浸染着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我的感官模糊了,心灵也在这圣洁中升华。

我不觉已来到花园的门口,顺着园中小路,走到一个池塘钱。池塘很小,平时活泼的金鱼,现在却静静地呆在哪儿。可能是睡着了吧。池塘中间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石,在月光的洗涤下,更加情趣盎然,如画一般。月儿映在墨绿色的池底,被水一洗,显得分外明澈、高远,就像蒙娜丽莎迷人般的眼睛令人心驰神往。一阵风拂过,在平静的池水上划出一道浅淡的波痕,池水微微漾起,清吻着山石,发出轻轻的金属般的撞击声,在宁静的夜中显得分外的轻悠……

小道旁,大朵大朵的菊花沐浴在月光里,被风儿吹得在睡梦中也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转过池塘,我坐在蘑菇亭下。抬起头来,仰望着无穷的苍穹和那苍穹中的明月。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这纯洁的月光啊!我今夜终于体会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气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远在异地的朋友啊,此时也一定会在这美丽的夜里,遥望这月儿吧!

不知不觉中,我已陶醉在温柔的夜里,意识逐渐模糊了,整个身心在不断弥散,仿佛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中…… 夜很静很静。静得没有风声。

我喜欢深邃静谧的夜。夜让人恬静,月令人心醉,星使人痴迷。于是我穿过林间幽长的小径,寻着月光的味道和星星的笑声来到空旷的田野上,在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抬起头,是为了欣赏这令人如痴如醉的夜色。仰望星空,夜空浩瀚无边,深蓝深蓝的,是谁不经意间抛下的深蓝色绸缎?而那调皮的眨着眼的星星,纯洁恬美的月儿又是谁为了点缀这夜空而洒下的美景?

我不懂她们是怎么来的,但我懂得欣赏她们的美。月是轻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下来,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银霜。凝视着月,久久不忍将视线移开,那洁白如玉的月似乎羞了。匆匆地顺手牵了一片薄云,遮住了秀美的脸,一切变得朦朦胧胧。如此纤尘不染的月光,使得多少人驻足欣赏,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勾起多少诗人的情怀?月儿弯弯,那是月亮在深情絮语。月儿是如此可爱,又如此迷人。而调皮活泼的星星散作点点荧光,闪闪烁烁,发出甜美柔和的微笑。忽然,不知是那颗星星讲了一个笑话,把一群星星全惹笑了,它们有的优雅地笑笑,有的捂着嘴巴偷着乐,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细细聆听,似有吟吟笑声入耳。星星们可能是觉得太好笑了,跳动着,翻滚着。有的星星大概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飞快地笑着,跑着。加速!冲刺!它闪电般地跑着,用它身后的金线将缀满星斗的静静夜空划破,留下点点闪亮的光圈,渐渐融入了天穹中。我想,这就是流星吧!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幼稚可笑,但我喜欢这个大胆有趣的设想。看着星星周围一圈温暖明亮的光圈,我想起了麦糖圈甜甜的味道,想着沐浴在月光下品尝着好吃的麦糖圈,那真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月亮,星星给天空增添了诗情画意。月亮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令人遐想万千。而那晶亮闪耀的密集的星群,恰似瀑布飞溅的火花。我乐于同星星交流感情,我喜欢和月亮诉说悄悄话。星星啊月亮,如果你们即将举办一个童话故事节,能否让我也参加?

噢!纯洁的月儿,灿烂的星星,你们用抒情的话语给我讲述一个个清纯的童话……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6

A: 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

B: 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

AB: 文学星空,与你浪迹文学世界。

A: 老师们,同学们,欢迎收听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五的《文学星空》。我是双双。

B:大家好,我是思萌。从今天起,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时间将提前到每天上午8点半。欢迎大家收听!

A:今天的《文学星空》将和大家一起分享几篇优秀学生作文。第一篇佳作是来自六⑴班周浩同学的《小鸟的愿望》【停顿2秒后读题】

小鸟的愿望

我是一只生活在美丽的大森林的百灵鸟,我十分幸福,可就在那一天以后?? 那一天,阳光明媚,森林里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不知道什么的东西,只见他拿着那个东西把一

棵一棵的树给砍倒了,我十分害怕,就跑出来了。当我跑出来以后,我惊呆了,只见原本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臭水沟,里面有许多不知名的漂浮着的白色垃圾;原本美丽的大草原,短短时间内冒出许多加工厂,排出好多好多的黑水和垃圾。看到这一切,我恍然大悟:原来小河是被他们污染的,真是可恶!我只好捂着鼻子叹息道:“哎!我还是飞到别的地方去看一看吧!我多么希望这里没有加工厂啊!”

我来到一座看起来很美丽的城市,那里有美丽的街心公园,有高楼林立的大厦,五彩缤纷的广告灯、霓虹灯把整个城市装点得十分漂亮。然而,才飞了一会儿,我就感觉快要窒息了,原来这里没有新鲜的空气。我放眼望去:只见每条街道上都是排着像长龙一样的汽车,密密麻麻,一条条黑烟从汽车的尾部喷涌而出,慢慢地飞上天来。到处沸沸扬扬,只听见汽车们在比赛似的按喇叭的声音??忽然,飞来一只小鸟,我连忙问它:“请问一下,这里为什么这么吵?为什么呼吸很困难?”

它回答我说:“这里是城市,汽车那么多,人口那么多,当然会很吵啦!还有,那些黑烟都是害人的废气,是它们破坏了良好的空气,当然会呼吸困难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里想:既然这里环境这么差,那我何必留在这里呢!我还是走了算了!我多么希望这里是一遍繁茂的草原啊!

我飞啊飞,一边想:我还是回到森林里去吧!森林现在一定恢复原样了吧!

当我飞回森林的时候,我十分惊讶,心里非常难过,眼前的一切是怎么了,森林里的树木全被砍了,动物们全不见了??

我的家人呢?我的朋友们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忽然,一个网子落在我身上。我发现我中弹了,原来,我是被麻醉了??

当我醒来时,发现我躺在一个笼子里,我身旁全都是我的亲人和我的朋友们,我问它们:“这是哪里?”

它们垂头丧气地说:“这里是动物园。是专门关那些珍稀动物的,就像你一样的鸟,因为你是百灵鸟,能够唱歌,才会被关到这里。”

我累了,一路飞来,到处让人痛心疾首。现在,我唯一的愿望是回到森林,回到那自由自在的绿色家园,真心希望森林依然是那么美丽!

B:周浩同学在这篇作文里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百灵鸟,因为生活环境被破坏,不得不离开森林,却又见到更多环境被污染的景象,内心充满了对保护大自然的憧憬和渴望。

A:是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借此机会,红领巾广播站倡导我们全校同学能够爱护校园卫生,争当环保小卫士!

B:接下来,为大家广播的第二篇佳作是来自三一班彭鑫文同学的《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黄叶纷飞,瓜果飘香。

秋天,硕果累累。看,柿子、橘子你挤我碰,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好像在说:“小朋友们,快来摘果子呀!”一串串葡萄挂在茂密的葡萄藤下,像一颗颗珍珠。梨子黄澄澄的了,那模样像极了小葫芦。

秋天的颜色五彩缤纷。红色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葡萄有紫的、红的、白的、淡绿的,可好看了!当然,不能忘了菊花仙子啦!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雪,红的似火,争奇斗艳,美丽极了!秋天就像一位调皮的小姑娘,挥动着颜料笔,给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秋风习习,秋虫唧唧,农民伯伯的汗水挥洒在田野里,他们的欢笑声飘荡在风中。秋天就像一位音乐家,给人们送来了一曲金秋之歌。

啊,多么美丽的秋天!我爱这美好的季节!

A:彭鑫文同学的这篇文章是我们第一届“云山杯”作文竞赛,中年级组的第一名。他用优美的语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的图画。

B:好了,老师们,同学们,今天的《文学星空》就到这里了。

A:如果你有不错的文章推荐,欢迎投稿到每班的播音员或者小记者处。

B:感谢大家的收听。

A:我们下周五再见。

B:再见!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7

文学星空广播稿

片花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文学欣赏..广播稿。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分享好文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14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种桃花的和与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已经不见了。一首桃花诗,写了14年,一朵桃花,系紧了两个男人的大半生。刘禹锡与柳宗元用这人间最艳的桃花,照亮了唐朝的长安城,朋友之间那相遇相知相恩的桃花逐春水的情谊。

本期的文学欣赏到现在就结束了,播音……代表编辑...,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文学星空广播稿 篇8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新年好!

按照惯例,新学期的第一讲由我来给大家讲点什么,以前给大家讲的诸如《什么是你生命中的核桃》、《爱国请从改变自己做好自己开始》等等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是否对大家有些启示和影响。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主题是《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我想,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有的同学“收获”的胡吃海睡,做的是“低头追剧”一族,并且生活的节奏全部被打乱——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该吃的时候不吃;

而有的同学选择了认真完成寒假作业之余适当放松;

有的同学选择了放下包袱,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增长见识;

也有的同学撇开喧嚣纷扰,选择了一本好书,与伟大的心灵对话,让自己的精神旅行;有的同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强化自己的薄弱学科,实现弯道超越;

还有的同学会和自己的良师益友促膝谈心,获取前进的动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规划不同,过法不同,寒假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同。有的同学可能难以理解,假期有必要这么拼,这么苦,这么累吗?我的回答是大有必要。

同学们知道吗?就在随州市一所县市的一中高三补课一直补到了腊月二十八;襄阳四中连高一的学生也补到了腊月二十九。我们在羡慕别的学校厉害的时候,何曾想过他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努力,多么拼命!

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20xx年热播了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芈月作为一个女人吃了多少的苦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才登上权力之巅,奠定秦国一统六合的基业!而作为主演孙俪成为“荧屏霸主”何尝不是如此呢?

孙俪面对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除了《玉观音》后歇了三个月,十年来,我几乎再没有休息过一天,这比小时候练舞,比在部队里种地、赶猪、掏阴沟要累得多”。她十年的付出,换来的身价暴涨,拍摄《玉观音》时,片酬为5000元一集,《甄嬛传》时30万一集,《芈月传》时片酬涨到了85万??出道10年身价暴涨了170倍。需要知道的是这十年孙俪没休息过一天。

在完全可以拼“颜值”的时代,孙俪却在拼实力,拼吃苦精神。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向孙俪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

现在有些同学谈到读书,谈到吃苦,犹如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而一帮无所事事的男孩聚在一起,号称所谓的哥们,以为有了哥们就有了天下。他们在一起逃课、抽烟、打扑克、玩游戏、看玄幻甚至约架??以为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该有的青春。

他们看不起那些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的好学生。还骂那些好学生是书呆子,骂他们傻,只知道读书,殊不知,两三年后,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却要考虑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

有的人可能会说,读书有什么用,现在好多没读大学的也混的非常好。其实,你们忘记了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叫做比例。而那些占极小比例的没读书就成功的人,那是他们自身具备了成功的一些素质,而你们是否具备呢?

每个不想念书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找一个不读书就能成功的案例来作为他放纵的最后心理安慰。那么我很遗憾的告诉你们,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中国,这里再也没有素质低下而钻了政策的空子就能一夜暴富的奇迹。这里优胜劣汰,这里适者生存。

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有一段父子之间经典的对话,告诉了我们努力读书和不读书的大不同。

儿子刚上学不久就问当农民的父亲,人为什么要读书。父亲说,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爸爸又问: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儿子说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地位就高。

那次谈话给儿子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儿子在学习上不需要威逼更不需要利诱,就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恰同学少年的你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恃年少,却韶华倾负,却不知道青春易逝,再无少年之时。

同学们,什么叫吃苦?

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在西部的那些穷孩子,他们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冻着脚丫,啃着窝窝头的情形;请想一想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我们的老师们;请你对比一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打工者!

在有空调的、有热水喝的教室里学习能算吃苦?在有空调、能洗热水澡的寝室里休息算是吃苦?在有爸妈当“太子伴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能算吃苦?

关于办好文学广播节目的思考 篇5

一、文学广播的现状:

当前, 文学广播正在逐步退向边缘, 广播窄播化发展, 各类专业频率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特别是音乐广播大行其道, 音乐频率遍地开花。而文学广播的现状却正好与之相反。据调查, 迄今未有频率以“文学”之名独立门户的, 而其它一些对象性较强的频率, 如经济、交通、健康之类频率, 在节目设置时根本就不考虑文学节目, 即便是设置, 文学节目的时间长度、规模与以往相比也是大打折扣, 一般被安排在某个综艺性节目里。所以, 就目前看来, 文学广播的发展是滞缓的;与当代音乐广播相比较, 文学广播的发展基本上也是停滞不前的。

二、文学广播节目的出路和发展

1、从大众文化的发展角度说, 受众的审美口味不是天赋

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媒培养的, 努力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口味对于我们传媒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办好文学广播也能使大众接受到有一定审美口味的潮流文化。

2、广播是为大众服务的, 怎样切实贴近听众, 激发听众的

热情, 对文学广播而言, 开办一档高水平的文学欣赏节目也是服务大众的一个渠道。文学广播可以达到艺术赏析性与配合形势有机结合的效果, 产生新闻、专题类节目替代不了的社会影响。

3、文学广播的创新亦可以从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力争做到

既能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吸引力, 还能充分展示广播的声音艺术特色。

总之, 文学广播的创新其出路关键还是人。文学广播编辑还是要有许地山先生所倡导的那种落花生的精神, 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养, 并运用到实际的文学广播中。

三、如何办好文学广播节目:

作为广播电台的编辑, 我认为要想办好一档文学节目,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材。

文学广播节目的选材目标应讲求立意积极、内容新鲜、角度独特和价值久远。文学广播节目包括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家评介、文学现象研讨等。文学广播节目是选择社会文学精品, 通过声音立体塑造, 运用广播媒介, 呈现在广大听众耳边, 从而使听众受到情操陶冶, 得到审美享受。严格讲, 文学广播节目是拿来主义。所以文学广播节目的选材对节目质量来讲,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参加讨论, 交流意见的一个可能的平台。这和互联网的特性是分不开的。比如互联网的交互性。例如网上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中多样的信息和传播者, 呈现出信息和观点的多样化。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性特征, 而“虚拟社群的存在对公共领域的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实的互联网在做为意见交换平台的同时也实现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一些特征。

虽然网络空间并不是没有缺点, 但是他的诞生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实现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一些功能的可能性经具有现是至关重要的, 是基础, 是前提。

2、节目的思想性。

所谓的节目思想性体现在编辑思想和作品内涵之中, 编辑选择作品的主导思想、评介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内在情感是整个节目的“灵魂”。在作品选择上, 要多选用有欣赏价值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同时, 在评析方面, 要观点鲜明, 准确到位。文学广播节目的功能与社会文学是一致的, 但由于受传播媒介特性的影响, 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文学节目不一定追求直接配合当前形势, 有些可以配合, 有些则是长远的、间接的配合。有的文学节目要求直接配合怕是会有一定困难, 比如, 讲解古典文学就不一定要讲究配合。

3、节目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广播节目的基本的独特的属性, 是艺术性在文学节目中的具体体现。文学广播节目实质是社会文学作品在广播媒体上的声音立体化呈现, 因此, 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节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同时, 编辑的评介部分在追求广播口语化的同时, 也需讲求文学性, 并达到与作品的文学风格相统一。需要注意的是, 文学广播节目可以采用纪实性文学作品, 但不提倡那些文学性差、感染力弱的纪实作品出现的广播文学节目中。

4、节目的可听性。

可听性对文学节目来讲十分重要。节目的总体策划和一切手段的运用都要从方便收听出发, 这是我们制作节目为大众服务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节目下了不少功夫, 可是送到听众耳边, 不好听、不耐听、听不懂, 节目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劳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听性对文学广播节目来讲, 涉及到作品选材的难易度、节目策划的周延性, 还涉及到播音水平、制作质量和手段运用等问题。

5、节目的创新性。

广播文学节目要不断创新, 节目才能发展。创新有个题材问题, 题材范围应力求拓展, 立意开掘应力求深化;创新还有个形式问题, 形式结构应力求出新, 表达方法应力求多样。常态节目质量要有创新的精品引领, 创新的精品要力求通俗化、平民化, 使常态节目与创新节目相结合。

6、节目的和谐性。

所谓和谐, 简单地说就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而广播文学节目正是由多种差异性因素构成的艺术整体, 在节目的编播与制作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这种差异性因素的对立关系。笔者认为, 编辑者在案头工作中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 在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分得出准确的审美结论, 将节目所要表现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 才能保证评介性的串连语言与文学在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 进而使这两种差异性的因素在节目中实现本质上的和谐统一。

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 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 是“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 (1999a)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广播文学中人物采写的鲜活之笔 篇6

做了多年的文学编辑, 采访过众多知名人物, 这里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真诚地与大家交流。

以“我”着笔, 恣意泼墨

通常写人物专题, 人们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入手, 给人一种真实、客观、大气的感受。但有时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特点, 用第一人称——“我”, 则显得亲切自然, 具有亲和力。以“我”的角度和采访对象交谈, 以“我”的目光观察他的举止言行、一颦一笑, 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灵活机动。

1998年, 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先生逝世后, 我编辑了文学专题《向着太阳歌唱》。在这个专题中, 我以一名编辑、文学爱好者和学生的多重身份出现。开头写道:“公木先生是我十分敬慕的一位老人。至今, 我还珍藏着他送给我的诗集《我爱》。每当捧读他的作品, 倾听着他的谈话录音, 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受到震撼和洗礼。”越是知名的学者、大人物, 就越要走近他。走近了, 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先生的平易近人、慈爱谦和的一面。

诗有恒裁, 思无定位。在介绍公木先生的诗作时, 我始终以自身的感受为线索, 将其作品融会贯通, 将客观与主观统一起来。“我的心在诗的海洋里遨游, 循着历史的脚步, 感受着时代的强音, 我觉得先生慢慢地从诗中站起来, 操着浓重的河北口音, 用充满诗情的话语和我交谈。当有人颠倒是非, 掩盖真相时, 我听见他高喊《真实万岁》 (附诗) 。当他遭遇磨难、挫折时, 我看到他心中《痛苦的燃烧》 (附诗) 。公木先生在古稀之年完成的组诗《人类万岁》更让我领略到一位达观的从容和智者风范 (附诗) 。”这样, 不仅以巧妙的手段介绍了公木的诗作, 还突出了专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避免了生硬的灌输, 听者也从被动的收听变为积极的感受。

以“我”着笔, 思绪可以纵情驰骋,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以“我”着笔, 拉近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亲切感和人情味, 如一位知心朋友, 与你倾心交谈, 娓娓道来。

抓住细节, 深入开掘

一个高明的编辑不会对事物、人物熟视无睹, 更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珍贵的细节, 这是媒体报道中经常忽略而又能展示人物个性的地方。抓住了这些细微之处, 你笔下的人物就不再呆板, 它们就如同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花絮, 是听众渴望知道又难以得知的信息。

长春女作家金叶因她的《都市少年》三部曲在文学界引起轰动。采访她时正赶上她刚做完大手术, 后来我才知道她得了癌症。报纸、电视关于她的作品介绍了很多, 但我捕捉到了她在病床上的一个举动, 于是我在专题中写道:“她小说中的语言流动着一种音乐美, 我想这不仅因为她是学音乐的, 更因为她骨子里就有一种纯美的气质。有一次我去看她, 她刚刚动过手术。一推门, 我的眼睛一亮, 她的头发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这哪是得了重病的人, 那股劲儿, 简直像个十六岁的小姑娘”。谈话间, 她冲她的丈夫一笑, 那笑容里有着初恋少女的甜蜜和娇嗔。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如果不是心中怀着诗情, 还装着梦, 怎会有如此动人的笑容。我在结尾处写道:“她像低头弄莲的女子, 那么专注投入地爱着她的所爱, 俨然幻化成一处绝妙的风景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金叶看到我写的专题, 非常高兴, 她说写得很美, 我懂她的心思。“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想要发现美, 心中必怀着美的情感, 实现这种美的体验有赖于心的陶冶、修养、锻炼, 说到底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厚度时, 就会薄发成充满力量的文字。

独辟蹊径, 反其道而行

人物专题避免不了采访, 对采访对象的提问, 对编辑来说是一种考验。采访前你必须对采访对象及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设计你的提问。否则, 只能提些浅显或不痛不痒的问题, 导致节目缺乏深度, 听众听后觉得不解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过一篇文学专题《生命的追问》, 采访的是女作家张海迪。从年轻人的楷模到如今的作家, 编辑小雪一连串的提问使我们了解张海迪这些年的变化, 以及我们不了解的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问一环扣一环, 恰似生命的追问。其中的一个问题问得好:“十几年前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和新闻媒体认识的张海迪, 特别开朗, 像一团火一样, 不仅燃烧自己, 也带动她周围的人一起燃烧。但读了你的散文集, 作品中的张海迪好像流露出更多忧伤的调子, 我不知道是这么长的岁月使你的内心世界更丰富了, 还是过去的你本来就有这样的东西, 只是你把它隐藏得很深?”

由于媒体大量的人物程式化宣传, 在大家的印象中, 张海迪就是乐观开朗、的, 而编辑却把笔锋一转, 问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所以, 这一次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张海迪。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专著《艺境》中阐释了一种人生态度:“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 在渺小里却也看到了它的深厚, 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 但在缺憾里也能找到它的意义。”这段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面对一位有成就的人物, 当他被赞誉之声包围时, 我们反而应关照其脆弱卑微的一面。既避免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更从“人”的角度去尊重生命的个体, 从而使你塑造的人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展开联想, 升华主题

文采来自思想而绝不是词藻的堆砌。点题之笔犹如画龙点睛, 非常关键。

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我们只是完全客观地记录他的音容笑貌、作品成绩, 那么我们的人物专题不过是一台复录机, 而且是一台拙劣的复录机, 因为我们在重复的过程中就把有些内容忽略和削减了。

而文学的意义远不在此。文学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加以评论。我们只有抓住了人物的精神实质, 才能使主题得以升华。要善于拓展思路, 大胆联想, 海阔天空, 任意翱翔。灵感的迸发不仅让你自己惊喜, 也会令听众为之一震。

在采访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时, 她说:“公木很宽厚,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文革时造反派怎么迫害他, 文革后, 他依然把人家当做好同志。”

通常放完采访录音都有编辑的一段评述, 如何表现公木先生的胸襟呢?我听说他去世那天晚上下了一场雪, 于是, 我将自然景观与人物精神揉合在一起。“在走过了88载风雨人生之后, 老人在1998年10月30日的夜晚悄悄的走了。那时, 天空飘过一场清雪, 天地间一片洁净, 我觉得这境界就像他的人生, 纯粹而澄明。”

采访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诗人曲有源时正值盛夏, 他骑了辆破旧的自行车, 汗流浃背的来到电台做节目, 他把他最近在旅游途中写的几首诗拿给我看。一位花甲老人, 仍然携笔行吟, 实在令人敬佩。猛然间, 我想到了《阿甘正传》的主人公奔跑的姿态。

我在专题的结尾写道:“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密切不可分地纠缠在一起。他携笔行吟的写作状态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里那个永不知疲倦、执着地向前奔跑的阿甘。跑, 是一种状态, 行吟也是一种状态。”

这个节目参加广播文艺奖评奖, 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大家都说最后一段话不同凡响, 将整件作品提升到了一定高度。

“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既然是邂逅, 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牵强附会, 而是妙手偶得。它得益于编辑独到的见地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更取决于他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以上是我个人在创作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或许并不全面和准确, 但它们是我对一段编辑历程的小结。

广播文学 篇7

广播文学节目如何生存和发展, 是当今广播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是广播文学节目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 才能让广播文学节目充满活力和魅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更好地健康发展, 而在广播文学节目运用故事化手法, 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手法。

一、广播文学节目需要故事化手法

广播电视的故事化手法, 是一种以故事为载体, 以情节营造和通俗解读为手段, 以在情节中展示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为审美特征, 以激发受众收听收看兴趣为目的的创作手法, 它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创作倾向, 也是一种新的创作理念。这些年, 新闻、纪录片、访谈、科教、文艺等节目中, 广泛使用了故事化手法,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收听收视率明显提高, 也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广泛认可。那么, 广播文学节目是否也可以运用故事化手法呢?

其实多年前, 广播文学的创作者就在不断进行着故事化的实践, 一些全国都有影响的广播文学节目, 如《我这样写歌———记诗人食指》、《雨果的中国情结》、《不该忘却的英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海伦·凯勒自传》、《诗人之怒》等等, 都运用了故事化手法。这些节目不仅给听众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也以它曲折、感人的人生故事和极具故事性的叙事, 深深吸引着听众。

《月光下的桃花源》是富阳电台的一档老牌文学节目, 创办已有十七年, 该栏目曾经红遍富阳, 固定听众最多时曾有三千多人, 但近年来也不断衰弱, 三年前固定观众已不到一百人, 栏目广告费为零。考虑到收听率太低, 又没有广告收入, 那时台里决定停办该栏目。在台里多位编导和一些老听众的反对下, 台里取消了这个决定, 但要求对栏目进行全新的改革。全新组成的栏目组对节目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决定在《月光下的桃花源》中全面运用故事化手法, 改变节目叙事单调、内容平淡、缺乏故事性的弊端。三年中, 栏目组从题材选择、内容设置、创作手法三方面入手, 对文学节目作了全面深入的故事化创作和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 《月光下的桃花源》的固定听众已有一千多人, 年广告收入达三十多万元, 在收听率大幅增加的同时, 还创作了《感受最美———献给浙江的革命女儿》、《好美一条富春江》、《行者达夫》等一大批精品节目。

从富阳台和各级电台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只要坚持文学节目的文学特质, 在广播文学节目中运用故事化手法, 不仅不会影响节目的文学和艺术魅力, 还能增强节目的可听性和可视性, 增强节目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而对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运用故事化手法, 更是一种简单高效, 符合现代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的创新思路。

二、广播文学节目如何运用故事化手法

(一) 在题材选择上寻找节目的故事点

一个节目是否能吸引听众, 题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而一个有故事点的题材, 无疑比没有故事点的题材更吸引听众。

1. 选择故事性强的题材。

对于人物类节目, 可选择有特殊经历或能震撼人心的人物, 如浙江电台的《我这样写歌———记诗人食指》, 选择了开创一代诗风、又在精神病院和社会福利院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诗人食指;黑龙江电台的《赤子乡愁》, 选择了心系大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富阳台的《应涛有个梦》, 选择了热爱文学的脑瘫患者应涛;富阳台的《水稻的歌谣》, 选择了每天在农田里忙活的农民作家何早成, 这些人物本身就极具故事性, 自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作品赏析类节目, 可选择有丰富故事内涵或有曲折流传经历的作品, 如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纪实文学《主义之花》, 作品本身就有很强的故事性, 而像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海子的诗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流传经历也有很强的戏剧性。

2. 选择与当时关注度比较高的电影、电视剧或新闻事件

有关的文学作品或与这些作品相关的人物, 在特定时段, 这些作品都有着很强的故事点。如富阳台在电影《山楂树之恋》播出期间, 制作了赏析小说《山楂树之恋》的文学节目, 在电视剧《亮剑》热播的时候, 制作了介绍《亮剑》作者都梁的文学节目, 在胡菊萍的事迹感动中国的时候, 制作了文学节目《最美妈妈》, 集中展示了胡菊萍的感人事迹和与她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 由于听众对题材的关注度很高, 这些节目都创下了很高的收听率。

3. 选择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当地听众的文学作品或与当

地有密切联系的作家和诗人, 因为贴近, 对当地听众来说, 这些作品和人物都有着天然的故事点。如富阳台介绍富阳籍作家麦家的文学节目《想象风声》、介绍富阳土纸文化的文学节目《土纸的年代》, 都很受当地听众的欢迎。

4. 开拓思路, 选择一些新的节目题材。

如介绍小说人物的节目, 一直不受到重视, 近年来, 富阳台就作了这方面的探索, 创作了很多以介绍小说中人物 (如鲁迅笔下的阿Q、《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里的哈利波特) 为主的文学节目, 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二) 在内容设置上挖掘节目的故事性

无论题材是否具有故事点, 都应该认真挖掘题材里的故事。

文学节目的类型主要有作家 (诗人) 介绍、作品介绍、解读或赏析、文学流派介绍、原创文学等等, 下面就从这四种类型来谈谈如何从故事化的角度来进行内容设置。

1. 介绍作家 (诗人) 的人物类节目

每个人的经历中总会有很多故事, 面对一个人物类的题材, 创作者应该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 寻找更多的资料, 采访更多的相关人士, 这样才能挖掘到更多和人物有关、和主题有关的生动故事。如中央电台的《张楠———与死亡对视》, 通过深入的采访, 挖掘出了张楠第一次做血透的痛苦、丈夫撕碎张楠的诗稿、张楠给丈夫朗读诗歌等一个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故事。又如富阳台的《水稻的歌谣》, 节目中少年何早成在牛背上看书、秋收时何早成在田边给大伙儿朗读等一个个富有泥土气息的动人故事, 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 也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2. 作品介绍、解读或赏析类的节目

这类节目有反映单篇作品的, 也有反映某本书籍的, 无论怎样的作品, 里面总有丰富的故事, 所以创作者一定要认真挖掘, 挖掘出故事的富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海伦·凯勒自传》的创作者, 就挖掘出了海伦少年时的暴躁、海伦与安妮老师的对抗、海伦与母亲见面、海伦第一次上台演讲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 让人震撼和沉思, 假如没有这些故事, 这个节目又会是怎样的呢?除了挖掘作品里面的故事, 创作者也可以挖掘一些作品流传过程中, 或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故事, 这些故事同样富有魅力。富阳台的《感受最美》是一个介绍王旭烽的长篇纪实文学《主义之花》的节目, 这一节目不仅展现了作品中许多浙江革命女儿不屈不饶、为民族的解放奋斗甚至献身的动人故事, 还加入了很多作者寻访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如王甸老人每年寄来花圈款项祭奠早已牺牲的革命爱人、作者与革命烈士的妻子深情对视、作者走了一天的山路才找到刘大娘的墓地) , 深深打动了听众。

3. 介绍某些文学流派的节目

介绍文学流派的节目, 相对比较枯燥, 但只要用好故事化手法, 这些枯燥的节目也能生动起来。这类节目除了用文学的视角去创作, 也应该用历史的视角去创作, 而历史总充满了故事, 如某某文学流派在历史发展中的故事, 某某文学流派中的作家、作品的相关故事等等, 对听众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富阳台介绍创造社的文学节目《在浪漫中希望》, 就讲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 如后来流传的创造社创始人的合影中为什么没有成仿吾、创造社到底是什么原因成立起来的、《沉沦》的创作原型真的是郁达夫吗等等。

4. 介绍原创文学的节目

在原创文学赏析的节目中, 在节目开头或中间, 可用主持人介绍、主持人对作者的采访、主持人与听众交流等形式, 讲述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或让听众讲一下与作品内容 (如家乡的古井、喝茶、小时候的游戏) 相关联的故事。另外, 也可以采用专题片的创作手法, 在原创文学的相应段落中, 用采访、记录等形式, 讲述一些相应的故事, 如宁波台的原创散文《柔石路三号》, 就加入了很多柔石的子女讲述的柔石在家乡的故事, 大大增加了原作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 在创作手法上追求叙述的故事化

无论题材具有怎样的故事性, 还是节目内容包含了多少的故事, 如果没有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同样无法吸引和打动观众, 正是故事化叙事, 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让节目中的故事真正成为听众想听的“故事”。

1. 叙事语言

一个节目是否有吸引力, 用什么样的叙事语言也至关重要。传统广播文学节目中, 很多节目的叙事语言过于书面化或过于文学化, 也影响了听众的收听兴趣, 而用故事化、生活化的叙事语言, 就能消除这个弊端, 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感受最美》就用了很多故事化的叙事语言:“在完稿的这一天, 我又特地在杨之华的一章里加入了一封信”、“1976年前, 这里曾发生过一个大义灭亲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姓刘, 但已没人知道她的名字, 所以大家都叫她刘大娘”、“这一次寻访, 我们并没有找到左克的亲人, 不过在衢州, 我们找到了一张林维雁的照片”, 这样的叙事, 体现着一种记录的力量。

当然, 节目的叙事语言往往都是综合运用的, 《感受最美》中, 就使用了很多抒情写意的文字, 它们和故事化语言一起, 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也共同展现着文学的魅力。

2. 叙事视角

个性化的叙事视角, 如第一人称叙事 (“我”、“我的奶奶”、“我二叔”等等) 、第二人称叙事 (“你”、“你的妈妈”、“你的老师”等等) 、第三人称叙事 (“他”、“她”、“它”等等) , 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接近性, 能让听众很快走入叙事的意境, 是节目故事化中一种独特而富有叙事张力的手法。富阳台的《爷爷郁达夫》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 通过郁达夫的长孙郁俊峰对爷爷的追忆, 生动展现了郁达夫的爱国情怀, 让听众深深沉醉在一个晚辈思念长辈的意境中。

3. 结构手法

无论是文学还是戏剧, 都十分讲究结构的设置, 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 就是结构影响受众情绪的典型反映。

如何更吸引听众, 创作者应该在结构设置时注意悬念的运用、注意冲突的设置和节奏的把握。悬念设置是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典型手法, 要设置好悬念, 就要找准悬念点, 也要多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浙江台的《我这样写歌》, 一开始就用了倒叙的手法, 设置了一个出色的诗人为什么住在精神病院的悬念, 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而安徽台的《不该忘却的英雄》, 则设置了一个英雄怎么成了一个无人关注的保姆、水库即将被洪水冲毁、龙河口为何改成了万佛湖等一个个悬念, 让听众欲罢不能。

4. 细节运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细节是被放大的小故事, 运用好细节, 对表现人物、记述事件、再现环境、表达主题、增强节目的故事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故事性强的广播文学节目中, 我们总能体会到“细节故事”的非凡作用, 这些细节, 有些是在作品中的,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安妮老师在海伦手上拼出“我爱海伦”的细节, 《感受最美》中瞿秋白给妻子写情书的细节。也有的是在叙述或采访中, 如《诗人之怒》中本多胜一戴墨镜的细节, 《赤子乡愁》中余光中跪在黄河边的细节。

5. 声音视觉化

声音视觉化是现代广播节目创作的一种趋势, 它让听众有了一种触摸感和具象感, 也为叙事对象营造出了一种故事意境, 具有较高的叙事价值。《感受最美》在很多地方就运用了声音的视觉化, 如讲到林维雁时“照片上的她笑嘻嘻的, 戴一副圆眼镜”、讲到姚瑞莲时“看着她被风吹乱的白发, 看着她走过丈夫坟墓时孤独的背影, 我哭了”、讲到秋瑾时“许多年了, 我一次次来到秋瑾的墓前, 每一次, 都好像有树叶飘落下来”, 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 让人铭记, 让人沉思。

三、运用故事化手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 必须坚持文学节目的文学特质

无论怎样创新, 无论怎样改变, 广播文学节目都必须坚持它的文学特质,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文学节目。

广播文学节目是以传播文学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听众情操为目的的, 它在激发人们的审美愉悦, 引发联想及情感活动的同时, 更让人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

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创作中, 故事化只是一种手段, 给观众以高尚的审美, 才是它的目的。所以不能过度故事化, 或者完全离开了原作去解读一些作品背后的东西, 或者不结合作者的文学创作去讲述作者的故事, 或者纯粹朗读一个或几个故事。也不能从“故事化”走向“娱乐化”, 在叙事中利用一些夸张的音效、音乐或解说, 或讲述一些过度娱乐化的故事, 把文学节目做成了娱乐节目。

(二) 注重节目品位, 切忌庸俗化

无论怎样创新, 无论怎样改变, 广播文学节目也必须坚持它的精神品质。

广播文学节目不仅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更有它的社会价值, 它给听众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的审美, 更是精神的审美。从某种意义上说, 文学节目是为听众服务的, 更是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的, 所以文学节目应时刻树立它的精神风范, 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在广播文学节目中运用故事化手法, 不能为了迎合听众、迎合市场而在介绍作者和解读作品时特意挖掘一些作者的隐私, 或者讲述一些格调低下甚至暴力、色情的故事, 或者做一些宣扬早恋、婚外恋或者金钱至上的节目。创作者应时刻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以创作出弘扬人的伟大精神、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文学动人魅力的文学节目为已任。

除了运用故事化手法, 广播文学节目还有很多创新手法, 如推出广播文学的网络交流、电话热线点播点评、听众推荐作品、听众参与主持播音等与听众互动的形式;开展文学沙龙、原创文学节目大赛、“我爱家乡”文学采风等活动;建立文学节目听众QQ群、“夕阳红”广播文学兴趣小组、广播文学青年联谊会等联谊组织;开设由听众参与创作的“身边的感动”、“我有一个梦”、“乡域一绝”等文学系列节目等等。而这些手法和创意的运用, 都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 作出更大的努力, 也需要创作者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但为了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责无旁贷。

广播文学 篇8

一、文学素养的提高

《中国文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要文学类课程,也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中国文学》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大部分,通常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开设。旨在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广播、影视、新闻传媒等相关工作,而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所传递信息的质量无论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还是受众文化修养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小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学常识性的错误俯拾皆是: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的成语“首当其冲”常被主持人用来介绍第一个上场的嘉宾或艺人;用来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的成语“美轮美奂”常被用来修饰灯光舞美;就连《建党伟业》这种大制作的献礼影片也用错了孔子的名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在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广编电视人唯有提高文学素养,准确规范的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才能不辱使命。

文学知识的传递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知识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文字表层含义的理解,隐性知识是在深入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对学生审美理想、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人格力量等方面的熏陶和塑造,对学生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学习文学类课程要探寻并体验作者的心灵活动状态,在这个动态的体验过程中,每个学生获得的精神成长是不同的。[2]

二、人生视野的开拓

郑愁予说:“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黄昏里点起一盏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在于我们有着黑头发和黄皮肤,而是基于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血脉,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继承,有绵延不绝的文化积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学》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钻故纸堆,而是为了开拓人生视野,寻找到滋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分,总结出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些思想和观念,让学生不会因为现代文明而失去文化基因,以致自我迷茫。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学生们在感受《诗经》婚恋诗的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何为“思无邪”。然而情感的抒发,视野的开拓,情怀的培养又何止要学《诗经》?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向学生们走来的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屈原,一个满身香草饱含拳拳爱国之心的屈原,一个“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的屈原。《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更是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学生开拓了人生视野,“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知兴替”、“明得失”,更要学会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历史。《左传》中精彩的外交辞令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喜欢突出人物的某种主要性格特征,使得一部分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意味,从而为后世的虚构性文学创作提供原型,《史记》中的人物和历史故事被后代的小说、戏剧,现代的影视作品用作素材的情况,更是多见。

三、专业实践的应用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采取贴近编导方向的形式进行。先贤孟子提出过“知人论世”的文艺理论,即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当下的诸多影视作品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知人”途径。受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的电影《孔子》虽然有一些史实上的错误,但是大体展现了孔子的生平经历、政治学术主张和精神境界,作为影像教材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观看是非常合适的。曹植《洛神赋》中的精彩段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用在电视剧《甄嬛传》的惊鸿舞中作为唱词无疑将舞蹈的美感进一步升华。电影《屈原》、《墨攻》片段、电视剧《孔雀东南飞》、《苏东坡》片花,不但为学生普及了文学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在对这些涉及文学元素的影视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拍摄技巧,诸如人物塑造角度和事件展现方法等。文学剧本的改编是编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元杂剧的《西厢记》、《梧桐雨》到京剧中改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章节,从20世纪30年代夏衍对茅盾作品《春蚕》的改编到现在荧屏上对于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的一遍遍翻拍,文学作品成为了编剧们的宠儿。但在文学作品作为剧本的改编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入理解和对电影电视叙事媒介的适度把握同样重要。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文本的意义具有互动性和不确定性,它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反应。文学作品的改编可视为对于原著的一种阐释。[4]因此,教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个人对文本阅读的感受、理解和评论,诱发学生由文本激发出来的发散性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照由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成功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剧本的改编练习,并鼓励学生编排表演文学作品片段或文学史上的小故事。也建议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文学剧本改编及表演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中国文学》作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文学类课程之一,其性质是专业基础课,其课时量高于其他专业课程,其作用是夯实学生专业领域内的文学基础。但可悲的是它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把太多的目光投入到了诸如摄像、剪辑等专业技术类课程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学》课程的深远价值。这种现状的产生一方面与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学教师在授课方面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课程的价值取向亦不相同,本文为《中国文学》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当下的价值取向提供一点粗浅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编.课程和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

[2][3]林三芳.缄默知识视域下的文学类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中国文学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上一篇:油田计量系统下一篇:电子化巡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