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播

2024-09-14

当代广播(共5篇)

当代广播 篇1

1 引言

在现代传播媒体当中, 广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 所占据的位置也十分的重要, 承担的使命也是十分的重大的, 如:对时代文化风尚起到指引的作用以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势头十分看好, 广播传媒也因为这样竞争开始越演越烈, 发展到了大竞争、大发展、多风格的关键期。广播传媒的精魂就在于播音主持人, 其在广播节目当中从头到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为一名主持人对于自身的社会责任要十分的清楚, 现今的时代是文化发展趋势大好的时代, 播音主持的风格不但要和时代审美标准相一致, 还要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大推动力, 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光明健康之路。

2 广播播音主持风格

广播播音主持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播音主持的风格是通过主持人以上佳的气质、独特个性的语言和文化修养, 加上运用播音技巧来创造出来的。在特性上, 风格稳定形式的表现, 当播音主持有了风格之后模式就会被固定, 被模仿进而传递下去。“风格”站在艺术创作上而言具有普适意义, 综合性是其所展现出的一个特点。艺术创作是各式各样的, 自然所展现出的风格也是不同的, 可以从风格上来区分不同类型以及流派的艺术创作。基于对于广播电视, 大众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在主持风格上, 主持人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更, 对于之前的主持风格都是单一化的高雅, 对于现今的观众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出现不同类型的主持风格。对于风格, 就现今的播音主持而言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类别, 那就是 “雅”与“俗”。“雅”就是传统的广播传媒播音主持的风格, 当传媒进入产业化、市场化后, 部分的广播传媒中的播音主持为了增加听众, 去适应听众, 慢慢的便表现出了一个特色, 那就是大众化, 也就是所谓“俗”风格的播音主持。

3 在广播媒体中发展的“雅”与“俗”及其内涵

现今不同类型媒体在十分大的竞争下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 我国的播音主持的主持风格的发展也开始走向了一个大的趋势, 那就是多样化, 在对自己的风格进行塑造时, 播音主持人是更偏向于 “雅”, 还是会更加的倾向于“俗”, 还是会选择避短扬长地将两种风格的长处给容纳进去, 这些选择需要建在一个基础上, 那就是要深刻掌握住 “雅”与“俗”的内涵。

3.1 大众眼中阳春白雪般的“雅”

在字面的解释上, 什么是“雅”?雅就是美好高尚的艺术面貌。而“雅”在具体的播音主持情境中是一种播音风格, 这种风格表现为深厚、庄严。我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今的21 世纪, 对于 “雅”这样的审美类型都是十分鼓励支持的, 而且在美学的标准上, “雅”甚至位于顶端位置, 古人以前不论是在言行举止还是在欣赏音律上都讲求一个“雅”字, 而“雅”这样的高尚大气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播音主持艺术事业是得到了极大推崇的, 在广播播音主持中这样风格的拥护者直到现在还拥有很大数量的粉丝, 有部分的新闻节目为了将节目的公信力给提高上去, 此类型的艺术风格就是不二之选。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会有变化的。这种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脚步, 渐渐不再靠近实际当中老百姓生活, 显得有些“高高在上”, 慢慢的听众基础开始不断地在缩小。市场化经济当中最不缺的就是竞争了, 多种类型的传媒包括广播在内都想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 想要争取到更加多的听众, 为了让收听率一直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而在不断地相互竞争着, 而广播媒体人怎样才可以将劣势扭转过来, 将自己从不利的位置给拯救出来, 实现在对“阳春白雪”风格坚持的同时脱离掉困境, 使广播节目能够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呢?

3.2 大众眼中的下里巴人般的“俗”

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风尚和习惯就是“俗”的意思, 其本意并不是一个大家现在所知道和用的贬义词, 它是中性词, 但是经过一个时间十分漫长的艺术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将 “俗”联系到了“低”与“庸”这样的词性上, 所以“俗”也就被迫无奈地开始被挂上一个不好的标签。其实要是在广播艺术当中将“俗”给融入进去, 这个“俗”我们能够理解成是一种接地气的、平民化的艺术风格, 其题材来源于生活实际, 能够让群众感觉到这就是身边的、我所能接触到的, 有着极强的对象感和十分生动的语言;也能够理解成为一种与艺术创作的“真善美”有悖的, 是为了对某一类人的情趣迎合而做出的艺术风格。上述的前面一种是广播媒体面向广大的民众, 能够成为民众身边的良朋佳友, 是对社会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必然选择;而后面的一种说法是一种偏差, 是在激烈竞争媒体市场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作为一种媒体类型, 广播媒体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媒体的职业良心以及职业道德要自始至终地坚守着, 要做到与生活实际以及老百姓相贴近, 但是对于低俗之风要坚决拒绝和抵制, 不能够将广播媒体的铮铮“风骨”给毁掉了而一味地去对低俗的风气进行迎合。

4 由“雅”向 “俗”的广播传媒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的风格是离不开播音创作的。播音创作的个性能很好地呈现出播音风格。播音风格站在艺术上而言是播音主持人创造出来的一个播音作品, 这种播音风格是其通过言行举止很顺其自然展现出来的。对整个广播节目起支撑作用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 这也是广播传媒的一大特点, 所以广播节目的风格就是主持人风格的表现。播音主持风格在广播传媒当中不单单是代表个人的播音艺术创作行为, 而且它还能够决定所主持的节目的寿命。主持人和节目一定要搭配十分恰当, 什么类型的主持人安排到什么样类型的节目上去, 对于节目让主持人能够尽情地去发挥他的创造力, 进而使得主持人作用下的节目, 通过主持人所表达出的言行举止来定位节目的风格。在融入传统的文化元素进入广播传媒播音主持中的同时对于新的时尚元素也要进行不断地输入, 在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能够将广播传媒的特点——社会历史性给体现出来, 使得艺术生命力上播音主持中能够长久地焕发出来。就播音主持风格这一块而言, 艺术的底蕴为“雅”, 一种外在的形式为“俗”, 有效的结合两者, 能够使得接受俗文化的广大民众还能够潜移默化地被融进“雅”的元素, 对于雅与俗要使得播音主持的风格能够对于两者进行慢慢的融合, 进而使得主持风格出现多样化。对于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进行逐一的满足, 要想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全社会中建立起来, 广播传媒是一个十分至关重要的载体。其对于社会时尚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 其在被人们所认可的同时还能够增加艺术生命力。

5 结语

总而言之, 身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广播传媒播音主持, 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其中所涵盖的思想内容。在主持的节目中, 播音主持人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节目中, 同时还要对社会时尚进行指引, 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艺术风格——“雅”中融“俗”, 推动着广播传媒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婷.论播音风格中的时代特色[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1) .

[2]么钟.时代潮流变化中播音风格的演变[J].文化万象, 2012 (7) .

[3]邢榕.现代播音主持风格刍议田[J].科教探索, 2011.24 (22) .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出版发行 篇2

这是时隔24年,广电系统第二次组织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学》。24年来,传媒理念和传媒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媒实践急需理论创新加以指导。本书大纲论证、调研、写作完成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为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新闻宣传、舆论监督、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新要求,课题组又用十个月时间,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重新统稿。全面吸收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八项规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涉及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增补了高法、高检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新媒体法制建设条文,并结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闻出版与广电总局合并,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总局“三定”方案、“宽带中国”战略等引发的广电体制改革、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三网融合态势等相关分析,统筹增补到各章节,而且更新了案例和数据,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概念、新成果,使全书面貌焕然一新。

本书共十章40万字,采用人文与科技交叉研究的方式,将广电体制改革、整体转型等战略研究与超媒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趋势研究融为一体,诠释了广播电视面向跨屏传播的理论嬗变与手段创新,具有当代性、前沿性、系统性的特点,显示出人文学科应有的理论高度和博大气象,代表了新时期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

当代广播 篇3

信息社会给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励志将电视新闻宣传做大做强。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声明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了党和人民相统一的重要基本原则。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全面了解“党性和人民性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基本核心,树立以党和人民为核心的新闻宣传理念,用新思维取向和新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继而更好的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加速发展。

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隐藏的问题

1.在国际新闻传播体系中没有取得发言权

现在国际传播体系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中国新闻媒体没有进行喊话和公平对答的交流机会。所以,中国新闻媒体工作人就更要自己掌握话语权,积极、理性、大胆地在国际新闻领域扩大中国新闻媒体的声音,新闻媒体人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以身作则,敬业谦卑,树立中国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大胆维护自身新闻主权,提升新闻软实力。

2.新闻传播缺少创新,面临“失亲”处境

大多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没有自己节目特色,从办节目的包装、内容、主持方式都是相互模仿借鉴,有鲜明风格和特色的节目更是少之又少,新闻传播方式过于单一使得观众过度信息疲劳,这就需要新闻传播的多媒体化和个性化,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不同媒体之间也相互依存渗透。部分新闻过度商业化也带来了不良后果,即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使新闻报道本身失去了亲和力。这些新闻又多是文风呆板、脱离实际,这就更加使得群中在感情上难以亲近。

3.新闻宣传道德选择冲突面临群众思想多样化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活动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针对状况作出符合群中道德欣赏的选择。这种选择冲突凸显了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和二重性,做出次选择即面对失去彼选择。所以说新闻工作者既是“个人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的存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者扮演社会上的多重角色,分别担负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和政治身份,相应的也要履行不同道德义务,而在履行这些道德义务的同时常常就引发了道德冲突。我国正处在各方面急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群中思想也逐渐趋于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更要坚持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出发。

4.与网络舆论的竞争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今新闻舆论的缩影,网络舆论体制的独特性对当今新闻体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闻的优势在于“无遮掩”“传播快”,也使得新闻的发布和传播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而广播电视却有固定的操作流程和制度体系,虽然也会对事件的发展进行跟进,但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时段性,报道发出的时间已经是事件发生的中后期甚至是已经结束,并且这些报道通常都是一些对事件的总结和补救性的引导,不能刺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考和舆论。没有群众的关注就不会有舆论的产生,而网络新闻可以更加注重民意的参与,如猫扑、天涯、网易等比较大的舆论论坛,帖子最大点击率可达到十几万次。据统计,人民网检测舆情检测室所检测到的2009年发生的77件对社论产生影响较大的舆论新闻中有23件(如杭州飙车党胡斌“替身”事件、重庆高考状元造假事件、最牛团长夫人打人案等)都是由互联网而引发的,网络新闻的强势崛起逐渐抢夺了广播电视媒体引发舆论的主导权。

5.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段性”限制

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段性”所造成的结果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信息滞后性,另外一个就是信息缺失,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一般都是浓缩一天时间所收集到的新闻信息,要极度压缩然后进行播出,并且在压缩的过程中要进行“过滤”,也就是不符合主流新闻思想的信息都要进行剔除。这些被压缩的“碎片式”就使得很多观众想要看到的新闻点被忽略,这样新闻播出给新闻受众所带来的感觉就是过于形式化。例如在华南虎事件播出中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栏目连续六期对事件做了针对性的报道,从虎照的真假到照片是否经过专业鉴定再到为何照片鉴定结果迟迟不出,但是很难做到网络新闻那样的与时俱进。另外网络流行语都有能够迎合受众喜好、信念或价值观。时而隐喻时而反讽(如“躲猫猫”“激动死”等”)衍生性极强,这又有助于网络新闻舆论生命力的延长。

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新思维取向

1.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受众心理

刘少奇指出:“新闻工作者写东西是给读者看的,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说好才说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真的做好了,受众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后、也是最高的检验者,而广播电视媒体所做的一切只是新闻宣传的手段。新闻宣传的实现必须要有受众的参与。”我们要深刻的将新闻主流传播思想和观众欣赏要求结合起来,关注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受众心理,实现一个有观众接受的、参与的亲民新闻形象。从广播电视新闻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船,受众群体亦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受众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接受是具有选择性的,是主动地、积极地信息寻求,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针对受众的心理,提升节目可看性。

2.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宣传水平

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水平,增强效果和可看性是十分重要的,落实到实践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群众的需要与构成

播电视新闻受众可以按照信仰、民族、性别、年龄等因素划分,各种群众的信息和情感需要都是不同的,广电新闻工作者只有搞清楚这些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材并且运用适当的表现技术,才会得到良好的受众效果。

(2)站在观众的立场进行信息加工

面对任何新闻信息,其实观众心里都会有很好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对于新闻宣传的思想的判断态度大致可分为肯定、中立、漠不关心、反对四种,对于新闻宣传观点与受众接近的观点常常容易被接受,而与受众观点背道相持的观点则容易受到排斥。所以,广播电视新闻想要取得一定的关注和效果就一定要考虑到受众态度。当然,我们也要增强群众对反面观点的抵御能力,在节目中可以适当的对反面观点进行提出和剖析,这样在对比之下既可以强化正面观点,同时也增强了受众对反面观点的抵御能力。

3.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思想高度、信息广度、传播强度和表达显度

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思想高度、信息广度、传播强度和表达显度是宣传强度的基本保障。

(1)思想高度

广播电视新闻的思想高度决定了节目发展视野,只有高屋建瓴才能做到把握全局,而广播电视新闻思想宗旨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思想高度首先要表现在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善于抓住问题的落脚点和矛盾规律,在我国发展局势中找准自身宣传出发角度和立脚点,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特长。人文关怀也是我们广电新闻人要具备的思想高度之一,做到新闻宣传中处处渗透着人本思想,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另外,所谓思想高度也要求新闻人从自身事业的发展角度出发,能够领悟并准确的把握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发展趋向。特别是针对几年刚崭露头角的新闻传播模式(如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关系等,要做到先发制人,积极应对。

(2)信息广度

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广度是宣传力度的前提。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介在新闻信息量方面毫无节制膨胀,这赋予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极大选择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带来垃圾新闻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这种信息膨胀也衍生了一些潜藏在信息背后的舆论大潮。所以,广播电视媒作为承担新闻传播主流意识的重要传播媒介,理应做出最大努力来提供足够的信宣传,以重拳出击消灭垃圾新闻的衍生,让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媒介没有立足之地。

(3)新闻传播也要具备营销策略

要使新闻宣传效果打动人心,就要做好“新闻产品”。除了信息本身能吸引人之外还要将信息打造成商品,要对新闻进行“营销”包装,也就是对信息加工使新闻宣传更具有代表性、震撼力。

(4)对新闻材料进行科学加工

广播电视宣传想要达到设定的宣传效果可以对新闻原始材料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可以加入一些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有助于受众对此信息理解的说理。新闻所选择的报道视角一定要醒目、新颖。宣传内容要亲切朴实、生动鲜活、深入浅出,让群众也感受到广播电视新闻的艺术情趣。

4.组织同台各个节目联动

针对某一短时间内最受到专注的宣传主题,将同台各个节目联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节目类的新闻传播特点,在同一时间内、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剖析,做到百花齐放、多管齐下,这样一来就吸引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新闻宣传内容上做到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在形式上能够得到群众认可,在结果上能够引起群众的了解、舆论和思考,这就是多节目联动所能够达到的最理想效果。

5.正确的认识新闻宣传中的道德矛盾

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宣传活动中一定会面临各种道德冲突,一定要采取及时、有效、正确的态度和手段去解决这种道德矛盾冲突。时新性新闻所要遵循的第一准则就是及时、迅速,但是新闻工作者要权衡时新性和道德价值之间的轻重缓急。有些报道只是一味的追求时新性,而在不适宜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宣传,这就是失败的新闻宣传。严重则会引起群众的思想混乱。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求自身就要加深对道德准则的正确理解,提高道德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避开或解决面临的道德冲突,或者在多种冲突之间作者避重就轻的选择。

总结

新媒体在当代广播节目中的运用 篇4

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 又被称作为“第五媒体”, 它是指继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室外广告等四大媒体之外近年来又新生的另一大媒体, 它有着“形式多样, 双向互动”的特点, 主要常见形式为:手机短信、微博、腾讯qq、电子杂志、电子报纸、手机电视、电子邮件、播客、门户网站等, 可见, 新媒体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建立在近年来新兴起的互联网以及手机通信网络基础之上的。全球知名的《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传播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则将其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我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1]。虽然, 对新媒体定义的界定国内外相关学者和行业权威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从上述的论断来看, 所谓新媒体就是指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介, 它具有互动性, 能够让广播节目中的传播者和受播者都成为平等的交流者。

2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广播媒体同新媒体的融合也就是意味着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互相渗透、兼容, 逐步达到“三网融合”, 2010年, 国务院已经明确“三网融合”的具体时间表, 并初步确认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试点运行城市, 可见, “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技术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 也为广播的发展带来无限机遇[2]。

2.1 将成为非视觉传播的有力补充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中, 广播相对于电视来说有着非视觉的致命劣势。在新媒体出现后, 广播这一天然劣势却成为同新媒体的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在当今的互联网多媒体时代, 效率高于一切, 每天劳碌的人们都需要分秒的摄取大量信息, 以便获取更多的商机。广播在一定程度完全可以满足人们这一需求, 它只占用人的听觉, 而不浪费其它多余的时间。如, 人们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可以任意走动或者浏览网页、完成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其它相关工作。这一点是其它四大媒体 (电视、报纸、室外广告以及新媒体) 无法比拟的。

2.2 能够形成即时型互动

谈到广播节目, 多数人都会想打热线电话参与主持人的广播节目, 让听众即时参与到节目当中, 同主持人进行互动。所以, 相对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而言, 它还有着反馈快、互动便捷的特点。近年来, 手机短信的普及也为听众参与节目增添一个新的渠道, 提高听众参与节目的机会。通常情况下, 一个节目都有从几百条到上千万条的短信参与进来, 改变传统观众打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方式, 实现了多向的即时性互动。

2.3 低成本, 高效率

广播节目主持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台电脑、一名主持人便可以完成, 相对于其它媒体设备投资, 广播节目成本较为低廉, 且传播速度快。当前,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 广播节目更是如鱼得水, 广大听众通过广播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即时获取信息, 实现双方互动, 满足自身的需求。

3 新媒体技术在广播节目中的具体运用

3.1 发挥短信功能, 利用新媒体技术达到广播节目双向互动

在大众传播学中, 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大众传媒平台能否为观众提供一个即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即时、有效这一点上, 广播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成熟, 广播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手机短信的应用, 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同观众交流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手机短信发展十分迅速,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年底, 中国手机用户已经累计达到9.86亿;截至2011年12月, 中国手机用户短信发送量达到7521亿条[3], 可见,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民众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前, 我国多数地方广播节目都已经利用短信的方式来同广大听众互动。毕竟在同一时间内, 打进热线电话的人还是在少数, 而短信的收发确是热线电话的几十倍。利用手机短信可以有助于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随时随地来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听取广大听众意见和建议, 及时调整节目走向;此外, 也为听众之间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3.2 同网络相融合,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广播媒体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较以往也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尽全力来优化自身资源, 动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形象需求。所以, 广播媒体应当同新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通过新媒体技术获得视觉传播。如, 对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 无论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的报道, 其最初的动态消息来源、评述都来源于网络评述, 腾讯QQ的信息交流、各大网站的网友评论等。“中国之声”在节目直播期间也进行了中国广播网的直播, 许多地方电台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关于震后救援的图文信息。可见, 传统的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网络融合有着较好的效果。所以, 传统广播节目不仅开发自身的门户网站, 还可以把互联网当作现有广播节目内容的新渠道, 获得传统收入之外的收入。

3.3 发挥微博功能,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广播节目的即时性

相对于传统的广播节目, 微博同传统的广播节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有利于扩大听众覆盖面, 还极大地提高了广播节目的即时性。通过微博, 节目主持人与听众完全可以实现在线交流, 同广大听众形成牢固的即时互动局面。通过微博功能, 能够达到凝聚参与节目听众的目的, 由于微博所特有的信息关注、转发、评价功能, 所以, 微博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让所转发的广播节目内容获得大量听众的评论、关注, 最终, 形成广播节目的多级传播。多数微博用户并不是广播节目内容的直接听众, 但是通过微博信息, 也完全可以参与到同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互动。

此外, 相对于节目主持人而言, 微博与广播的有机融合会更加有利于广播节目主持人及时捕捉关键信息, 从而进一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所以, 在广播节目的直播互动中, 主持人利用微博功能与听众实现即时性交流, 达到了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完成效率更高、信息内容更丰富的信息置换, 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广播节目的品质。

3.4 参与手机媒体建设, 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广播节目内容

当前, 传统广播媒体同移运通信媒体结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当然, 开展手机媒体业务必须有相关的互联网内容许可、服务的资质。广播媒体完全可以通过参与手机媒体平台, 来更新自身的传播形式、理念, 广播电台可以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 参与到手机媒体合作, 这样, 能够以较少的成本投入来扩大自身的广播节目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和应用, 新的传播方式、内容也将不断涌现出来, 所以, 各大媒体之间现有的界限也将会消失, 最终融合、重组。新媒体技术是一个技术密集、高速发展的领域, 广播电台只有结合自身实际, 将新媒体充分运用到广播节目当中,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广播节目的传播方式, 才能够探索出广播节目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同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技术、市场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国传统的广播媒体只有清醒地意识自身存在不足, 与时俱进,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将新媒体技术同自身发展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合起来, 充分地运用新媒体中的短信、微博、QQ来产生节目互动, 才能够较好地更新传统的广播理念、广播手段以及广播内容, 实现网络化广播, 达到低成本、即时双向互动的效果。本文中, 笔者结合自身在广播行业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经历对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当代广播节目中具体运用阐述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创新,运用

参考文献

[1]胡爱萍.新媒体发展的再思考[J].新媒体, 2007 (6) .

[2]刘君.手机对社会信息格局的影响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当代广播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新思维

广播电视新闻的宣传工作要不断强化基层电视台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功能。切实做好正面宣传工作, 还要充分做到增强群众观念, 着实客观体现群众的意愿, 更多的着陆点在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 并要做好对基层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的宣传工作、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为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 广播电视新闻的宣传方向

1.1 引领正确的精神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的社会所体现出的是媒体新闻的多样化以及花边化, 多面化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广大受众的精神层面。所体现出的主要特点是新闻宣传的不切实性, 更多的导致了群众对新闻失去了期待和信任。长久下来, 致使广大受众无法辩解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作为新闻工作人员有必要引领受众有一个健康而又正确的精神世界。

1.2 新闻宣传工作要注重节目创优以及外宣工作

加强精品工程的建设并着力创建优秀的节目。我国基层电视台有必要紧紧围绕省、市电视台以及中央台精心开发并多上送和外传节目。加强对互联网宣传工作的研究, 依靠我们的电视台网站着实体现我们的办台实力, 并为发扬优良文化创建平台。

2 如何把握新闻宣传新思维的取向

2.1 新闻宣传要深入基层

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保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基层电视台应该深记中宣部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作风, 把心和民生紧紧的扣在一起, 创造出更多的群众乐于接受的新闻作品。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首先要深入基层一线, 要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报道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一线见闻。要敢于吃苦、不畏艰险, 要做到同广大的人民群众心心相连。这样才有可能挖到真实、鲜活的新闻材料, 新闻报道才具有更好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 新闻宣传的思想高度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要学会审时度势, 这样才能把握好视野和方向。新闻宣传工作的目的在于引领群众的思想, 保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所以, 就新闻宣传的思想高度而言, 有必要加强自己的对政治觉悟性, 并好好的学习历史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 确保在这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能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规律, 以便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的, 把握好新闻报道宣传的方向。此外, 新闻宣传工作还要掌握好的另一思想高度, 有必要积极发扬社会的人文关怀,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的融入到工作中,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载体, 确立明确的目标方向, 促使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2.3 新闻宣传的信息广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层面上带来的满足。而媒介的形成从客观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不仅能使人们更好的与外界接触和沟通, 还能够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良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靠新闻宣传工作来完成的, 要想做好这一方面, 我们必须要掌握大量的有效信息, 并且以最快的迅速抢占新闻传播的关键地带, 即量变促成质变。使大众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4 新闻宣传的传播强度

从宣传效果上来看, 能否揪住受众着的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新闻信息自身有无吸引力, 新闻信息只有符合受众人员的心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一方面却仅仅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工作, 商品能够被人们接受不仅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外包装, 要通过营销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可。就新闻宣传工作而言, 传播中的“强度”问题一直被视为宣传的关键因素。因此, 新闻宣传工作务必要拥有代表性, 抓住人们的好奇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点, 策划选题。新闻的内容能够围绕国家的重大政策、阶段性的工作重点进行传播, 也可包括社会的焦点问题、重大事件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想象。而且要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受众特点能够和媒体定位相统一, 合理的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第二点, 典型的挖掘。这里说的典型主要是指新闻事件的个性与规律之间的关联性, 而典型的宣传是新闻工作“实践-理论-实践”的具体升华。第三点, 媒体的联动。利用媒体的传播特性对新闻主题进行策划、宣传。从各方面渠道进行信息推广, 使新闻内容能够做到互补。从而引导受众环境的氛围, 加大受众人员对新闻内容的兴趣与关注。

2.5 新闻宣传的表达显度

新闻事件以宣传的模式让受众人群产生效应, 而且还可以使受众人群参与其中。通常情况下, 宣传主体是以达到预期效果为目的的, 在此基础上对所宣传的内容加以丰富和整编会, 使主体要说明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新闻宣传工作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人民内部是否能够团结和保持一致, 因此一定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另外新闻宣传的“显度”也要进一步强化。做到以上几个方面, 新闻宣传的影响才是正面的, 有号召力的。总之, 新闻工作的选题很关键, 选题内容一定要达到主流形态的标准, 一方面要满足受众的要求,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受众人群的知情权收到维护。另外, 新闻宣传的内容一定要新颖、视觉醒目, 有利于吸引受众人群的注意力。再者, 新闻宣传内容在字里行间的表达上一定要生动, 使受众着有迫切阅读的欲望。以此来正确处理好宣传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需要相关人员充分了解新闻宣传的思想内涵、传播强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新闻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另外, 在做新闻宣传采访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会与人沟通,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郑保章吴静静。论胡锦涛新闻宣传思想的理论实践基础及内涵[J/OL].新闻爱好者, 2013, (01) :[2013/2/26].

[2]记者何静.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全力做好正面宣传西藏这篇大文章[N].西藏日报 (汉) , 2013-01-23 (002) .

[3]周文力.基层是电视新闻宣传的沃土和源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2) .

上一篇:处理及回用下一篇:震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