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家

2024-10-05

当代画家(共12篇)

当代画家 篇1

辛立娥(青年美术评论家):看过崔志安绘画的人总能一眼认出他那种“满”、“繁”、“艳”的画面图式,这种图式是由画家本人天才般的艺术感觉和诗人般的想象力共同构筑的。崔志安的花鸟画从来不喜欢缱眷于传统的折枝构图方式,而是以一种近似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对物象作位置经营,这类探索使他的作品穿透着强烈的形式美学趣味。崔志安笔下的动物植物,虽然情节上具有虚构性和夸张性,但总能给人一种真实的视觉美。他热衷于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中将植物刻画成一种紧张、拥簇的状态,即画面形象不依赖于细节的深入,而恰恰在局部的渐入佳境时戛然而止,使主体陷入一片浩瀚的自然秩序。在这种秩序中,画家构建起一个新的意象帝国,赋予视觉一种新的感受,一种要抓住生命律动的欲望。

当代画家 篇2

赵万顺

字一帆,1959年出生于甘肃天水,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新疆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新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新疆丝路书画院执行院长、新疆美协华夏艺术馆馆长、甘肃国画院副院长、甘肃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水创作写生基地常务主任、天水华夏艺术馆馆长。赵万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先后师从著名花鸟画家何晓峰、山水画家郭文涛、人物画家龚建新研习花鸟、山水、人物画,并受到刘大为、史国良、蔡超、尼玛泽仁等名家指导。2006年、2008年、2010年与中国美协成功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创作中心天水工作会议”、“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新疆慰问采风活动”、“中国美协写生团赴新疆采风写生”等系列活动。曾出访美国、欧洲各国,其反映新疆风情的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等单位收藏。2009年被授予“国际突出贡献书画艺术家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2011年荣获“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金章奖”。

艺术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镜子

丝路三万里,华夏数千年。世界上很难再找到一条如丝绸之路一样历史悠久、包容万千的路。几千年中华文化积淀的丝绸之路,她不变的容颜已然镌刻于戈壁、沙漠、草原和雪山之间,沧海桑田的是一个个数易其名的绿洲和古国,她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精神内涵,辽阔的壮美风光,神秘的异国风情,丝路上生活的人们与他们的温暖故事,处处都是动人的画卷。

赵万顺先生作品

甘肃天水,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盛誉,被誉为“易学之都”的天水,得天地之灵气,传文化之薪火,古往今来,从这里走出无数文化艺术大师,赵万顺就是其中的一个。

赵万顺先生作品

1959年,赵万顺出生在甘肃天水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幼年开始,他便展示出了较高的绘画天赋。受家庭的文化熏陶,赵万顺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四大名著,他尤其喜欢《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一次偶然的机会,年幼的赵万顺拿起画笔把自己想象中的火焰山画了出来。虽然此前并没有学习过任何绘画知识,但他的第一次创作就让喜好国画的祖父大吃一惊。后来,在祖父的引导下,赵万顺越画越起劲,几乎把四大名著里的著名场景都画了一遍。

赵万顺先生作品

就这样,他与绘画开始结下不解之缘。他敏而好学,从小就爱看小人书、看年画、看板报上的宣传画,觉得那上面的人物景色都是那么的生动传神,令人心驰神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当一名画家就是他崇高的人生理想。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他自己照着图画开始学画画,在纸上画、在书上画、在地上画、在墙上画……入了迷、着了魔,九岁的时候,他和同村的一个小伙伴合起来攒了五六十本小画书,在暑假他俩就每天去县城摆书摊租书,看一本,收一分钱。等到小画书扩大到200本的时候,书的封皮也被翻破了,封皮上的画也看不清了。这时候他和他的同伴就分工,伙伴负责缝补书,他负责画封皮,居然能够把来租书看的小朋友糊弄过去。

赵万顺先生作品

上中学时候,有两位美术老师,给了他很多的指导帮助,这使他进步很大,也更激起了他想当画家的强烈愿望。他听说在天水本地就有一位全国有名的工艺美术家、花鸟画家叫何晓峰,他创立“陇东画派”,属于那种“开山老祖”级别的人物。于是只有16岁的赵万顺立刻想到去找何晓峰老师拜师学艺。

赵万顺先生作品

那时何晓峰在天水城中已有上百学生,赫赫有名,赵万顺鼓足了劲儿慕名而去,全凭着一股求知若渴的勇气。他凌晨三四点从甘谷家中出发一直徒步到天水,在一个熟人的引领下,敲开了何晓峰的家门,果然,何晓峰老师以学生太多为由拒绝了他。

赵万顺先生作品

然而赵万顺并未死心,以后的每个礼拜天,赵万顺都会徒步或者扒火车到何晓峰老师家,一次又一次地对老师诉说自己对绘画的痴迷和喜爱,他机灵乖巧,一看见老师家里哪里有活,就赶紧帮着干,何老师给学生上课,他就站在外面听。就这样,一个多月后,何老师终于被眼前这个胸怀大志的小小少年深深打动了,于是正式收他为徒。在何大师的谆谆教导下,赵万顺开始接受正规、严格的培训,以大师擅长的花鸟画为主题课程,从最基本的绘画基本功开始,素描,写生,临摹,着色……到构图,创意,境界……一步步地前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万顺先生作品

师从何老师的日子里,赵万顺从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绘画技能,更学到了许多做人的准则,体会到一种圣人般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师何晓峰不但创造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而且品德高尚。在他眼中,艺术作品是国家的,是人民的。他生前将自己的3万余幅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而自己到了晚年却贫病交加,生活困难。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给予赵万顺的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此后的人生中,赵万顺一直就是以何老师为榜样去为人处世,力求为他人和社会多作贡献。

中国当代画家排行榜 篇3

王明明,1952年5月4日生于北京,山东蓬莱人。自幼酷爱绘画,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青年时代的王明明曾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等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国画、版画、连环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井获奖。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未入学,同年调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代表作如《杜甫》、《招魂》、《卖炭翁》、《虔诚的信徒》、《苗乡三月》、《林泉高逸》等作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引人注目,深得同行们的认同和赞许。王明明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影响颇大。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美协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点评

在中国画坛,作为“神童”画家,能在成年后亦享有大名者,仅王明明一人而已。如今王明明已是当代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坚力量。许多成功者的路总被描述得如何艰难坎坷,王明明却不同,他的灵气使他的画笔挥洒得轻松自如,充分显示了传统绘画样式在新世纪的生命力。赏王明明的绘画作品,人物造型与画面的意境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而又互相映衬的局面,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现实题材的作品中,着力表现了藏族和沿海地区的生活,立足于水平面与海拔高度的两极,把牧放和渔猎这两种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得那么优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扬的牧歌或渔歌。而在其古装题材作品中,听泉、行旅、垂钧、消夏、七贤、屈原、东坡、诗圣,细笔勾勒,彩墨渲染,林林总总的各式古代人物活灵活现,毫无拘束地层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王明明吸取了明代绘画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配景以强化氛围的表现,这不仅区别了当代其他画家的风格,而且在多种技能的交织中表现出了他自己的个性特点,并领风气之先。

何家英

何家英,1957年生,天津市人。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何家英以工笔人物画著称,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出版有《何家英画集》等。

点评

何家英是幸运的,他开始人物画创作,恰恰正与中国当代工笔画艺术的复兴同步。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工笔画又进入一个新的创作活跃期,正是有了一个难得的学术氛围,加上他个人对艺术的独特悟性,何家英在众多的人物画家中渐渐脱颖而出,他领风气之先,成为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但件件都是精品。何家英以其一幅又一幅精美的作品,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同时也为自己艺术人生增添了一份绚烂的色彩。赏何家英的作品,不知不觉中会被其自然流淌出的那种动人魅力所打动。何家英不仅对古代工笔画传统做过深入研究,而且在表现现代人物又有技巧语言上的新突破。他把西方造型手法和中国造型观念巧妙结合起来,在他的作品中,女性重复出现,却不媚俗、不雷同,实在难能可贵。女性人物这个艺术领域的永恒题材,在何家英的笔下有了新的样式,何家英不是简单地以变幻面孔、变幻姿态这种看似丰富的手法来展现自己,而是把功夫下到笔墨语言的刻画表达上,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如幻似真,纯情与美善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与抒情的氛围。

于志学

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关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全会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午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关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校予的全钥匙奖脾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奋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1992年作品《雪月送根图》获中国笑协颁发的仑质奖章,1995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完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友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家画展”铜奖,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现巳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和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吏学》等专著。

点评

于志学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旦,创造了中国旦新的样式——冰雪山水亘。冰雪上水匣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学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一千多年釆不能直接叵雪更不能亘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旦的表现对象田山、水、石、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冰雪山水旦的王旋律是白色的,但是圈于于志学将自己火一样的激情融于他倾心创作的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白色世界带给人们以南国无满勃勃生机的春大世界同样的精神享受。进入20世纪90年代,于志学逐渐意识到要逐步跳土原有写实的圈子,向冰雪上水旦的更深的精神层面和抽象表现阶段进行探索,把冰雪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于志学的艺术实践不仅力干国画在20世纪增添了重要因素,同时他的艺木实践已和北方的文化现象紧密连接在一起,冰雪山水画推动厂北方冰雪文化和其他姊妹艺木的发展。正如著名美木理论家陈传席先生所说的那样:“美术史必须记载他”。

史国良

1956年生于北京。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0至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笑术系任教,1985年调入北京画院任一级画家,1989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1995年在美国西业寺披剃出家-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嘉奖-现为中央关院国画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出版有《史国良作品选》、《史国良速写集》、《史国良画集》、《水墨人物画技法》、《史国良新作集》等。

點评

作力当世画价最高的几位画家之一,史国良始终保持着极认真的创作态度,据说他从

不画所谓应画。史国良关注人物,关爱藏胞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史国良身在国外,仍然跋涉万里多次归国赴西藏写生。从他近年来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西藏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其西藏题材的作品《转经》、《礼佛》、《大昭寺》,不仅充分显不出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性的光辉。而史国良另一件全景式作品《大昭寺》长卷,宛如一首叙事长诗,七八下个人物组成十分庞大、结构非常复杂的叵面,他们井然有序地从画面左方进入,有行有汇,人物形象更是洋洋大观,极妍尽态,绝少雷同,在人物组合上,特别注意动与静、疏与密的对照,此外在光线明暗、色彩冷暖、服饰的丰富以及各种器物、壁画等等,都看到画家在构思上的巧妙与老练。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轻松喜悦,充满生活气息,如正在哺乳的母亲,嬉笑的儿童,气氛明显轻快生动。用宣纸水墨工具画意笔人物画本身难度很大,何况如此宏大场面和众多人物。然而,从以上这些描绘西藏风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国良很善于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构思布局的整体安排方面可谓独具匠心,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史国良的西藏风情叵,突出了藏族文化的审美特征,比如强烈的色彩配置,金、红、蓝、绿是基本色,在墨色和留白部分调节下,画面效果既丰富又协调。

孔维克

孔维克,1956年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芙术师。代表作《孔子周游列国图》获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全奖,被中国邮电部选为电话磁卡图案向全国发行;《乡会图卷》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公车上书》获第七届全国荚展铜奖;《杏坛讲学》获第八届全国关展优秀奖;《白英点泉》获新亚欧大陆桥全国笑术作品汇展特别荣誉奖。先后在北京、深圳、斯加坡、台湾等地和美国举办作品联展,在曲阜、济南等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经常被收入各类画册、专业辞书。代表作品载入《现代中国关术全集》中国画卷、壁画卷。1997年孔维克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定为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之一。2000年在北京举办孔维克作品研讨会,2001年代表作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99~2000)”,2003年作为山东的十位画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名家系列展”。出版有《孔维克画集》、《孔维克画辑》、《扇面集》、《孔维克古典物画集》等15种。

点评

孔维克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坛的优秀匣家之一。孔子第78代孙的身世,给这位敦厚耿介的中东画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他追慕先祖遗德,自幼结缘翰墨,苦学绘画,青年时期即创作了一系列人物画佳作,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他的巨制《公车上书》,以悲壮淋漓的笔墨,塑造了满怀忧患意识与报国赤忱的清末儒生群像,抒发了呼唤改革的时代强音,充溢着弥天大勇的阳刚之气。而小品《聊斋》系列中那些婉丽多情的花仙狐魅,《故乡小调》系列中那些朴野天真的童稚村姑,寄托着一个身居城市的现代画家对梦幻诗境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眷恋,流露出飘逸清幽的阴柔之美。

最近,他根据自己日益浓厚的又化寻根意识,廾始尝试孔子题材的创作。题材固然下能决定一切,但画家选择特定的题材无疑会有助于发挥他特长酌优势、个性和才能。孔维克作力孔子的后裔,创作孔子题材的绘画,可谓得天独厚。《孔子周游列国图》与《六艺图》等,直接表现了他对儒家传统文化渊源的审视、反思与追寻。

《孔子周游列国图》以巨幅壁画式酌恢宏气势夺人心魄,把我们带回到春秋末期“礼崩乐环”的变革时代,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止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跋涉。构图选取开阔的大全景,以一条横截四分之一旦面的地平线分割天地,凭添厂一种左右扩展、无限延伸的视觉张力。作品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王笔画技法,对人物刻画精细入微,形神毕肖。坐在车中的孔子是一位安详睿智的蔼然长者,一副诲人不倦的圣哲风范。扬鞭驭车的樊迟、与师问答的曾参、追车求教的颜回、切磋礼仪的子路……把这些因素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描造型、重彩平涂、装饰风味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叵面既不同于传统工笔匣又富于中国旦的特点。

周矩敏

周矩敏,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执教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后调任苏州国画院任副院长、院长,兼任苏州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会员、苏州市关协副主席。作品《白鹭》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北京)(1984);《鸣》参加第一届中国漆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北京)(1986);《和平卫士》参加国际和平年美术展览(北京)(1987);《江南丝竹》参加第七届全国是术展览(华东区)(南京)(1989);《丝竹》参加日本艺术中心国际艺术交流展,获中心年度奖(日本)(1989);《弦叙》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最高奖(北京)(1994)《双陆》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一等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同年获江苏省体育羌展全奖(北京)(1997);《港人》参加第四届全国当代工笔、重彩画欠展,获优秀作品奖(北京)(1998);《粉云》参加江苏省首届美术节欠展(南京)(1998);2002年“教淡人生”个人画展在台北、宜兰、澳洲墨尔本等地展出,并由台湾佛尤缘美术馆收藏;2003年《昨夜海风》参加江苏省七彩世纪画展获侗奖;2003年《沧浪雅集》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

点评

当今中国画坛求嬗变者众多,而自成一格者鲜见,周矩敏的人物亘以其绚丽、典雅、华美的画面,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和美的享受,独树一帜的新叵风到了广泛的好评。周矩敏的作品大多取材十江南闺阁女性,画画寂寥平和、闲适恬淡,人物服饰精致、富丽,镶滚衣裙在游龙若丝的弧线勾勒下愈显柔动有序,使吴地女性的纤巧、秀美跃然纸上。其人物多置于室内,帐幔、旦屏、家具、笼鸟、瓶花、地毯,几近繁缛的刻画不但没有迂腐气,相反营造出一种近似梦幻般的辉煌,把原本湮没于历史的一幅幅尘封久远的民俗风情描绘得簇新发亮,情景交融,亦真亦幻,艳而不俗,十分雅逸。

周矩敏的水墨叵在葆有水墨意趣的同时,更注重对于色彩的品质、规律及表现性的挖掘。他用色的品类虽然不多,但却使吏每种色彩的美性结构都能得到一个极致的表达。他是在宣纸上演绎着“色彩的梦”,这个梦传达给我们的是:《夏倦》中一对庸懒迷人的美少女、《周庄绣楼》中略显凌乙的闺阁、《周末》中悠闲的一家三口、《双陆》中优雅的年轻女子、《相语》中一倚一坐两个安静恬淡的美女,还有那少女身上美丽的裙装、古老的中式家具、华丽的地毯……这如诗的亘境郡是用色彩编制而成的,周矩敏的用色是一种心象之色,而不是对自然物理色彩的直接摹拟,因此能广纳色彩而不显抢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取精用宏的能力。

汪國新

1947年生于湖北宜昌市-现为中国笑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

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委会委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三峡画院院长、法国瓦朗谢纳大学客座教校-汪国新先生所作的《百马图》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全日成主席,因此被誉为国礼级画家,在当代中国画坛也被赞誉为具有欠师风范的实力尿画家、吉祥画家。他的作品率先采用了现代高科枝防伪保真查询手段,为中国当代书画保真十大家之一。他其出版发行各种诗集、画册、专著等1500余万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绢本百米长卷《长江万里风情图》、《三国演义》、《华夏英杰百图》、《长江三部曲》等。

点评

汪国新的作品取材广泛,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巨幅长卷外,观汪国新历年来那些饱蘸岁月沧桑的单幅作品,使人如闻一曲从遥远年代飘来的苍凉的歌,我们下禁惊叹十画家非凡的表现力:那飘逝的往事、远云的记忆、离奇的梦幻都能在画家笔卜复活,从而弓发观众对人生的深层思考和对人性的珍惜。

从汪先生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汪先生水墨人物有以下特色:

第一,以神取胜,意境深沉,耐人寻味。汪先生是一位善于叙事的画家,他善于造境,乜善于借境,他的画,若借舞台文艺的种类来分,下是相声小品,而是话剧,有舞台布景,采提不故事发生的时司和地点。所以,他笔卜的人物、山石,总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和遥不可及的“遗憾”。

第二,笔法雄浑苍劲,设色简洁明快。汪先生运笔生拙老辣,故显浑朴租犷之态、雄强苍劲之姿。设色简洁明快,与生拙墨线相映,凝重中又透出灵气。加上构图有意寓平稳于奇险之中,于是形成汪先生特有的豪放艺术风格。在汪国新表现民族精神的系列作品中,人物造型及笔墨形态均有别于当代流行的人物模式,观《江魂》、《人在旅途》、《喜相逢》、《是非成败转头空》等作品,金石昧十足的墨线,处处显示出阳刚之美,让一批学院派人物画家望尘莫及。

第三,关注人物,关爱人生的疾苦和灵魂的追求。作为一个艺术家,汪国新不仅仅只停留右绘画表面形式语言结构的研求,他更重视中国匣与中国文化的表里关系,不断用深远广大的传统哲学的“大道归一”、“天人合一”的统一精神去参照自己的绘画与人生,他散淡其志,远离喧嚣的画坛时风,他下趋时流,与当今画坛的一片浓墨重彩、横涂竖抹的浮躁画风相比,读汪先生的画,如饮一杯清茶。汪先生的画是有灵魂的,他创作的人物画,从不同角度和思想上表现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历史的重复与位置、物质与精神的并存与矛盾,从他的作品甲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

关玉良

关玉良,男,满族,出生于1957年11月,黑龙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90年~2003年出版专著有《关玉良画集》(韩国)、《关玉良的艺术》(台湾)、《关玉良画集》(香港)、《关玉良墨彩艺术》、《关玉良艺术风·墨彩集》、《关玉良艺术风·墨象集》、《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彩墨》、《关玉良艺术风·中国水墨》、(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土陶)、《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字》等。1985年~2003年在北京、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30余次。1982年~美2003年参加团体展60余次,发表在国内外报刊的作品千佘幅;1990年获韩国现代美术大展“特别招待作家奖”,1991年获韩国艺委会“中国现代优秀画家奖”,1992年获纽约国际艺术基金中心“东方艺术创新大奖”,1994年获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三硕大奖,1997年获新加坡东方艺术成就大奖;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艺术一等奖,2001年获法国蒙特维市艺术奖章。

点评

关玉良擅长人物和上水画。他的作品充满冷峻、静穆和神秘,同时却有着强悍、粗犷而饱满的力量,这力量含蓄而不张扬,令我们进入一个超越时空而又难以破解的幽玄世界。传统与现实交织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画乍看上云像传统的水墨匣,但细看之下不难发现其传统主题之下的陌生化效果。下管是人物还是山石,这些传统意象并不是简单地被照搬过采,而是被打碎后、变形后,以画家的独特视角重新融合在一起。画家关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神秘的离合关系,捅捉生命甲偶然呈现的诗意瞬间,透过视觉的表层,以一种诗化的距离来叙述想像与现实相凝聚的意象世界,一个变异了的真实和现代文明甲人的种种复杂心态。关玉良的画虽然在整体图式上沿用传统水墨符号,但在笔墨素材的运用上体现出纯粹的个人化倾向,强化笔墨自身的精神深度,强调心灵表达的直接性,发挥想像的自田。情绪语言淋漓尽致地发挥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作品散发出浓烈的笔墨魅力。

王炎林

王灸林,1940年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关术师、历任全国芙展陕西评委。作品参加第六届、第八届全国关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全国首届人物画展、南京——加拿大“首届艺术双年展”、广州——香港”20世纪之星——中国当代杰出青年著名画家新作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德國”当代中国画展”、陕西当代中国画展(15位学术型画家作品展)等。其中入选第六届,第八届全国芙展优秀作品,获“全国首届宣传画展”银奖及全国、国际性水墨展奖项多次。艺术专题片《绘画信天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芙木馆、日本村上是术馆、韩国关术馆等收藏。

点评

王炎杯,画坛称为狂人。他是从骨子里狂的,狂得可爱,受他抨击的人也爱他。每次亘家集会,或某一展览座谈,第一个发言,大家郡拥推他。他不在,人就问:炎杯呢,炎林怎么说的?

炎林善巨人物,人物皆丑,经商的老板不在客厅里挂,做官的大大也不在卧室里挂,所以炎林不富。但有同行,定期来欣赏新作,甚至有人临摹。临摹者总是不及,或者过之,请教他,他说:未力奇奇。

炎杯迷于色彩,大胆涂染,极尽灿烂,其法却无迹可寻,人不知如何有这样的感受。传说他目有双瞳,他听后大笑,说眼睛并不可靠。果然在他背上涂蓝涂红,能准确说出。

画坛工人人都说炎杯是现代派,但炎林匡的地地道道中国画。他下搞题材的图解,更反对纯粹的意会组合。他注重形式构成,注重虚幻的空间。

他的画下是新文人画,他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念,以个体的生命宋体证艺木的大的境界,但他选择儿童绘画、民司艺术、原始艺术为主要参照系,竭力传达东方人的感觉、中国人的感觉、—个西北黄士高原上的汉人的感觉。

他的叵给人以刺激,不能平静,想喊,想在币地里痛痛快快一场,想在河滩里没命地跑……

有人说:王炎林,你这么画下去,是会疯的。

王炎林说:疯了也是体验宇宙自然人生的一个法门吧?

王生才

王生才,号榆阳,1951年生,陕西榆林市人。现居北京,南京市画院特聘画家。

点评

王生才作画追求简、纯、疏、松,具备了“真情”和“趣味”,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秘底蕴。王生才借笔墨传情,对形象语言只是意到而已,他把全部功力用到一种空境中。

简淡为高,应该是最知道沉郁之贵。特立不群,应该是最关平人情世态。不流时弊自洁,懂规矩不按规矩办事便是创造。

黑白真世界,虚实大文章。知白方可实黑,处虚万是实生。黑白得当,虚实相生,佳构以寄奇思,托物遂成妙想,才能明是非而下论是非,懂规矩而不死于规矩。世之道,亦画之道。

生才对生活的要求极简,照他的话说:“过日子嘛,一杯老酒,一口清茶,一碗稀粥足也。”可谈到画画,他却总是无不感慨地表述:“要画好一张画,真是太难太难了……”

画家刘二刚认为,生才的画有“真情”和“趣味”,他把功力全用到一种空境中,使人在一尘不染、静寂流石、落花无声中享受清凉、淡泊的情趣,下笔有“仙风道骨”,应归入“文人画”的一种,是逸品。

也许,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依然有人能欣赏这样的艺术。大概这便是多兀化的审美。大概也是当代人回归自然,追求平和的一种取向。

当代花鸟画家·崔志安 篇4

崔志安的画已经不是传统的那种花鸟画的语言了,而是在保持了传统原有特征的前提下的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崔志安的花鸟画融合了国画、书法、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多个画种的技法语言,使他的画面图式与传统花鸟画远远地拉开了距离,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就崔志安来说,他对各个画种的整合利用,为他画面境界的形成和情怀的抒发起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他画面中的强烈的色彩感,摄人耳目,震颤心魂,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享受。这种复杂的语汇我将他概括为三句话:以色彩为主调的彩墨协奏.以工笔为主干的工写结合,以写实为主风的“实”、“变”交融。

当代画家 篇5

当代著名画家贺成才作品欣赏!

贺成才艺术简历:1960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自幼学习绘画,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乌兹别克斯坦授予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大胆创新、师于前人,又不拘泥于前人,逐步形成了清新、飘逸、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主要参展作品及艺术活动:1992年 作品《古渡春秋》参加全国性美术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四十周年画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作品《黎明》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

1993年作品《无风的早晨》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展览会”。1994年作品《晨曦》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5年作品《搏》参加“95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并被收藏。1996年作品《春意》参加北京美协举办的“迎春画展”获奖并被收藏。1997年作品《年轮》参加“北京市美术作品展”;作品《精武图》参加“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1998年由部队转业到北京美协工作。作品《年轮》参加“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和全国“群星奖”美术作品展。1999年组织参与创作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迎澳门回归《江山万里图》巨幅长卷;作品《清音》参加“跨世纪迎澳门回归全国山水画大展”。2000年作品《浮云积翠》参加中国美协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著名画家西部行展览即采风活动”,其作品被组委会收藏。2001年作品《年华——玫瑰色的回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02年作品《荷花图》被鲁迅博物馆收藏;作品《北京的早晨》参加“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作品《观鱼图》赴日本参加中国画作品展。2003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品《荷梦》、《高山流水》等作品参加了由宁夏文化厅和北京美协主办的“宁夏采风作品展”。2004年作品“过梁”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古柏吟》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赴法国中国风情邀请展。策划组织创作了《新北京盛景图》中国画巨幅长卷;同年随北京文联赴德国文化交流,并代表北京美术家向德国友人赠送《新北京盛景图》长卷印刷手卷。

2005年作品《溪山听泉》参加“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和北京市青联举办的全国青联委员名家邀请展;作品《雨后白云山无尽》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2006年作品《听雨》、《竹林吟诗图》等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举办“水墨新象——当代中国画名家收藏展”。2007年作品《乡村记事》被邀请参加了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和谐颂”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著名画家作品展;作品《闲看丹秋起白云》参加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画院承办的“山水情韵——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参加由中国美协、广州军区组织的“边关情”庆祝建军80周年赴广西边关采风活动;作品《一枝一叶总关情》,被邀请参加由香港文化艺术推广会举办的“香港艺术界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汇展”。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的全国著名画家赴俄罗斯考察和艺术交流活动;随北京市文联赴西班牙,参加“奥运向北京走来”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作品《诗意图》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真情无价,真爱永存”向四川汶川灾区捐赠献爱心活动,并分别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四川灾区多次捐赠作品活动。2009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同年11月参加由北京文联、北京对外友协组织的赴美国艺术交流活动;作品《闲看丹秋起白云》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和北京中国画问题研讨会,八月参加中国友联画院赴日本中国画联展;策划并组织了“北京意象系列中国画大展”。

2011年组织首都美术家赴法国、意大利采风写生考察艺术交流;组织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建党、祝福祖国”百米中国画长卷展览活动。2012年组织首都美术家赴云南、广西两地采风写生美术交流活动;策划启动了“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美术创作活动。2013年组织全国美术家参与“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美术创作展览活动;组织画家分别赴新疆、西藏慰问写生交流活动。作品“观鱼图”、“一枝一叶总关情”参加由外交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北京国际和平艺术家作品展”, 被乌兹别克斯坦授予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组织美术家赴台湾美术交流活动,北京卫视专访并播出。参加由全国政协书画室组织的赴山东招远“大道合行中国书画名家相聚招金”采风写生活动。参加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中国文联、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新西兰七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新西兰邓里文化基金会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驻澳克兰总领事馆支持的“墨韵华风”中国书画名家赴新西兰书画作品展。并赴新西兰、赴澳大利亚两国采风考察、写生创作和文化交流。

妙造自然,食古而化

——贺成才的山水画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继承和创新一直是画家必须面对并且融会贯通在自己作品中的命题。出笔运笔间,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方寸之中了。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这也是对今天的画家提出的要求。但真正做到食古而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贺成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早期作品传统风格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三推移,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移居香港前,我和贺成才等几位北京艺术界的朋友到我的家乡山西去看壶口瀑布,那天恰逢壶口水涨潮不能上桥,我们就沿河滩一路往下走,绕到离水最近的地方,终于看到了奔腾汹涌的黄河水,当时我对贺成才说,“你最近的画里有了北方画派的味道”,他说,“是啊,北方山水很入画。”那时他的作品同早期已有很大不同。最近看到他的一些新作,无论从构图视野还是表现技法上,和之前相比不仅演变出不同的面貌,而且在传统上渐变求新,食古而化,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画家所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1、食古而化

贺成才196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二十年的部队创作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部队生活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参加画展等艺术活动时,他从不迟到,他会对迟到的人说,“约好的时间凭什么晚到?这样做尊重别人了吗,你们就是没当过兵!”朋友开玩笑说他,不象艺术家,他却有自己的理论,“艺术家非得留着长头发,得有符号吗?”这个“没有符号”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语言。他青睐于山水画,因为这些创作让他“觉得很放松”。贺成才的画没有既定的格式,线条流畅,笔墨轻松,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笔墨,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和照搬古人,没有被传统所束缚,做到了食古而化,又别开生面。清原济在石涛论画中写道,“似董非董,似米非米,雨过秋山,光生如洗。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这段话用来形容贺成才的画,很是恰当。贺成才推崇石涛,这个才华横溢的大家,一扫保守风格,以他自己从真山真水中得来的笔墨,写出了大自然的宏伟神奇,这使成才十分佩服。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他对石涛作品非常喜爱。诚然,成才的作品有时也受石涛的影响,可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作品绝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模仿石涛的笔墨,而是从石涛的创作道路中取得借鉴,来表现自己对大山大河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画可以说受石涛影响,但却和石涛的面目迥然不同。贺成才外出总喜欢带着用旧了的狼毫作画,他说狼毫画破笔很好用。贺成才的山水画,和传统的山水又有不同,他注意到自然界不同时令季节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云、雨、雾、光、影的表现都十分鲜明。他还用重墨湿染来现山势的郁苍,由于成才希望画面表现出云雾新的变化,因此渲染技法也就必然要求有新的创造。线条、皴擦、渲染和苔点是国画山水的基本技法和基本构成因素。苔点的运用,从米芾到元四家已表现出很高的造诣,石涛更是发展了前人的点法,达到了高峰。贺成才从石涛的作品中体会了苔点的妙用,他更熟练地使用“破笔点”画树和苔藓。他爱在山石中用一部分破笔点,以增加画面淋漓苍劲的气氛,更加表现出自然界的欣欣生机。贺成才的苔点技法是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提炼出来,而又恰好地表现大自然的气势,和他的云雾渲染法紧密联系和配合,以构成他特有的风格。除笔墨上推崇石涛外,贺成才早期的作品受江南画派的影响,追求水墨的清新、淡雅、飘逸风格,多以轻松的笔触表现悠闲、舒适的生活场景,或老翁垂钓,或竹林雅聚,或少女荡舟,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文人画借景抒情、悠然自得的精神特质。《竹林七贤》、《醉入梅林》、《闲梦江南》都是这种题材的代表作品。他在作品《江清月近人》中,近处的皴法表现的卢苇,细笔勾画出的贤士,远处用淡墨渲染的云彩,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画面的宁静,用无声的笔触表达出了富有诗意的夜晚中安静的江面,对月独酌的船上人。细笔与粗笔的运用,浓墨与淡墨的渲染,快笔与慢笔的释放,在画面中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在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笔墨的驾驭已经非常成熟了。画面适当的留白正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当黑”的理论。老子说,计白当黑,删繁就简,归根曰净,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古老命题。“计白当黑”本是书法术语。原指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画画也是一样,以白当黑,在画面留有适当的留白,空白处的语言来反衬画面中的笔墨。而所有的笔墨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从作品中看,贺成才对笔墨、黑白的把握是到位的,在运笔运墨中将清新的风格通过作品自然地表现出来。

2、以笔造形、以墨取意

贺成才早期的这些作品笔墨线条扎实,在画面的处理上,尤其是对云雾迷漫、苍苍茫茫画面的渲染上,有自己的独创之处。作者笔下的云雾很有特色,从这些云雾的表现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对渲染画法的把握自如。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曾说“一般山水画创作中,往往为了突出崇山峻岭的生动将云雾作为陪衬安排在从属位置。而成才的画中,云雾作为主要的对象表现,画面中,对云雾作了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处理。在《烟雨图》中,云雾被分为上、左、右三组,右上角大块云成条状,横向左右漂移;左、右成块状,向左、右蔓延,成钳形之势,向中间的山峰挤压,这使画面上这段坚如磐石的山体生动起来;云在画面上处于重要的位置,而且云的造型生动自然,不但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也使画面景象更加悠然飘渺,进而升华了画中的诗意。”“天上浮云如白衣,须臾变化成苍狗,苍狗万变,固宇宙间第一大奇观也。”程子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则又通于道矣。”这些画文论中所说的,都是对云的把握的奇妙和难度所在,云既是天地万物的一大奇观,同时也是极难表现的一个题材,他是无形的,是与“道”相连接的。而将这一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贺成才作品的一个成功之处。“以笔造形、以墨取意”,这是贺成才自己追求的笔墨诉求。所谓以笔造形,就是要以线为骨塑形,线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服务于绘画的主题;以墨取意,就是用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来丰富画面的意境。笔与墨要自然相生相融,勾皴点染一气合成,才显得笔墨灵动饱满。梅兰竹菊、雅士、垂钓这些题材都是文人画中常常表现的内容,但贺成才平中见奇,简中求繁,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使虚实相映,浓淡相随,营造出别样的笔墨趣味,自然而然地把人们带进画中,带进苍茫的意境之中。贺成才认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助于理解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的发展传统。他的这些主张是正确的,他有深刻的美术修养,钻研过许多古人绘画心得的著述,也看许多古代的名迹,但他反对简单的摹写,反对“我为某家役”而主张“某家为我用”。成才的画之所以不同于前人,但又吸收和消化了前人的精华之处,就由于他贯彻了石涛的这一主张。从生活入手,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就是观察自然界的真山真水,研究它的造型、色彩,树林、水石、人物、建筑,四时变化等及其相互关系和各自形态,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外界感受,用自己的笔墨再现出来,也就是自己的笔墨为服务,受自己思想的指挥。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画家不能关在书斋里头,玩弄笔墨,要从生活入手,摆脱某家某法的桎梏,这是成才绘画艺术的一个特点。

成才不仅从石涛、傅抱石、以及宋元人的山水中吸取对今天有用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笔墨,他还从西画的水彩技法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近来,贺成才给我看了一组他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大多是描写漓江山水的,色彩灵动,光影交织,我认为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贺成才也正是希望借这些轻松的表现形式来探讨国画的笔墨。他说,之前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油画,但无论是之前的油画还是现在水彩的涉猎,都是想把更多的元素注入国画的创作,想在国画领域有新的探索,寻找到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因为“本身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技巧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是材料不同,但都是色彩与水墨的运用,水彩的光影完全可以借鉴到国画作品中。”在我看来,这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成才还尝试把油画的技法借鉴到国画中来,这些技法经过他本人的消化,淘汰去不适用的东西,融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因为结合的浑然天成,所以让人不但不觉得格格不入,反而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这就是成才绘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艺术家将自己的感受融进作品,需要感人的体验一以贯之,需要精神层面与艺术的递进来联接,这个过程贺成才完成与衔接得很自然。贺成才利用传统的笔墨皴法,以真实自然为背景,带给人们色彩明快、富于时代气息的视觉享受。

3、画风,求变求新在平时朋友聚会和艺术活动中,我曾多次见过成才画画,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画案,一手举着笔,一手背后,侧着头细细观察画稿的样子,以至于现在想起来,如在眼前。他画画停停,不断在思考,这种思考贯穿他创作的始终。贺成才早期对江南画派的喜爱,使其作品呈现出清新典雅的风格。在作品《无风的早晨》,画面干净清雅,人物和物品都用工笔线描,少女的清纯气息呼之欲出,而窗外的树则兼工带写。整个画面用冷色调,布局合理,人物个性鲜明,是典型的工笔淡彩作品,这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贺成才至今还能想起在桌子上搭块木板完成毕业创作的情景,谈起来仍然充满乐趣。在作品《荷梦》中,这一清新自然的风格得到了更加淋漓的表达。近处墨荷的浓墨与远处人物身后淡墨云的渲染处理相得益彰,使得画面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人物用淡墨线条勾出,晕染以淡粉色,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崭露头角的荷花既是对人物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衬托,同时又为画面增加了生机和活力,使画面富于平衡感。转业到北京美协后,到地方的写生与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贺成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北京美协工作期间,经常组织参加全国各地关于艺术创作、采风、交流研讨及展览活动,并且为中央、北京市委、军队及企、事业单位创作了大量巨幅作品,在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贺成才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大的超越,对国画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2007年前后,他在云南、宁夏、甘肃、陕西进行了长期的写生与采风,这一时期丰富的游历和西北的山水对画家的心灵产生了很大冲击。贺成才对艺术的修养与参透随之也上了一个台阶。他意识到艺术的追求是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对自然界的感悟,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随时、随地、随处逐步发生的,他还深切地意识到不能迷失在传统以及别人的评价里,要用心倾听山水的声音,用心去看山水的色彩。“心有多大,画面就会有多大。”是贺成才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作品《江山万里》的创作,是贺成才区别于早期作品的一个代表。画面由近处的景物到远处的大山,再到渐远的群山,由重墨、黑墨到淡墨,由实到虚,都处理得一气呵成,作品气韵流动,整个画面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很象是一幅巨作,观其尺幅,也仅为四尺整张的作品,但画面的气势、带给人的厚重感却让人很震憾。

4、以造物为师

古代的山水大家,本来就是经历许多名山大川,从中得到丰富的题材和技法的。随着经历和感悟的不断增加,在思想上淡定了许多,作品中体现为沉稳厚重,用贺成才自己的话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笔墨当随时代。”在表现内容上,贺成才不再满足于自得其乐的文人画表现题材,在创作中逐步融进了生活的阅历,并且着力于用最适合的方式和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大山大河的厚重感。2008年陕北之行又给了贺成才艺术以极大的推动。面对西北雄壮的山水,咆哮的黄河,连绵起伏的层峦叠嶂,贺成才的心是激动的,他想将这气势恢宏的画面展现在笔端,随着行走,他的视野渐渐开阔,他笔下的作品也变得波澜壮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贺成才后期的作品中,有了长安画派的味道,有了黄土地和山上人家,有了北方雄奇的高山和苍茫的大地,这一批风貌全新的山水画作品,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作品《金色家园》、《暖秋》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暖秋》中,画面上方苍苍茫茫的大山的描绘正是沿用了石涛的点苔法,部分破笔点的运用,增加了画面淋漓苍茫的效果,但与前人不同的是,贺成才保留了自己对云雾处理的方法,老老实实的皴法上面,加上了渲染后的云雾,这就使画面灵动起来,活泼起来,这是艺术家创作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傅抱石说过,“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老实。”我认为讲得极是。艺术贵在师承有目共睹,而自己的思想与表现手法又不能没有,这是矛盾的,也是最难处理的,但贺成才做到了。他将古典与传统细细研磨,粉碎了,消化了,融会贯通,又加入自己的元素,最后用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与表现元素呈现在画面中。这就使得作品生动而鲜活,很有看头。暖秋的画面中部,是井然有序排列的民房。红墙桨瓦,山中人家,方方正正,错落有致,这一部分画家在表现手法上是实的,而远山上的云雾是虚的,两者相对应,使画面有虚有实,色彩上全部用暖色调,和远山近景中树的金黄色相呼应。使画面很有整体感。近处的树清晰而凝重。在整体画面布局的把握上,在色彩的调配上,在虚实与明暗的对比上,可以看出画家的功力已很深厚。

清张式在《画谭》有言,“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画之能事尽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不同时期学习的感受,开始向古人学,后期向造化万物学,这也正和石涛所力主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相契合。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吸收与传承的同时,他将自己贯用的云雾特色表现手法巧妙地渗透其中,亦古亦新,不露痕迹。使得“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清元济撰《石涛论画》,正是这种不似之似的把握与拿捏,才使得画面富有意义,耐人寻味。一个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到了一定阶段,往往面临禅宗所谓“顿悟”的境界,要求自己的艺术来一个“突变”。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其实他那时才六十出头,这一变法,又奠定了他后三十多年灿烂的艺术新路,这一变,在他的艺术生命中极其重要。对于风格,贺成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的个人风格,有的人只是一直在重复画,我认为个人风格不只是在重复,而是要保有自己的思想并融入其中。”他认为,风格是画家本人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意图在作品中的体现,是画家的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有画家独特个性和烙印。对每个艺术家而言,风格都是穷其一生的追求。艺术的创新探索是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的。艺术家的创作阶段有两种,一种是早期作品呈现出一种面貌,艺术家在某个阶段由于感悟、阅历、思想发展的不同而摒弃以前的风格,以新的姿态重新开始创作的,譬如齐白石;而另一种没有严格的时间界定,是随着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态度、理解、感悟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贺成才就属于后者。贺成才的画,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由清新典雅、与古为新转而为笔墨厚重、沉稳大气的风格。贺成才后期的作品呈现一种绘画的韵律美,强调墨色的洇晕变化,使线与墨色融为一体,画家在注重意象的生活依据与自然气韵的同时,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就艺术创作而言,在作品中看到变化,就看到了希望,就有理由相信这个艺术家的潜力所在。

5、气润与传神 中国山水画和绘画理论的开始几乎是同步的。南齐谢赫六法,开头就提出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准则。而古法运笔等屈居其后,可见其重要性。历代画论家,对此纷纷加以发挥,明代张庚在《图画精识记》中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墨者又次之,……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这里不仅提出了笔墨之外的画,是最高的追求,即气韵,而且还指出,气韵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这些见解,都说明中国山水画家的终极目的,是寻求自然气韵。在谢赫看来,气韵是呈现于作品整体的一种美的风貌,它超越于某些细节的处理,超越于局部形式的钻研,即使艺术家在赋彩制形方面精微谨慎,有过往哲,仍然可能缺少神韵气力,如顾骏之;相反,纵然骨法用笔有所欠缺,描绘物象不太精谨,但若极妙参神,仍然可能气韵生动,不失为上品,如张墨等。如果说之前的游历与各种艺术活动只是铺垫,那么真在正在作品中将生活阅历和经历体现出来则需要画家自身的理解渗透及在水墨中的刻苦钻研,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及自身的悟性,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贺成才后期带给我们的创作跟以前拉开了距离,他努力将南方的秀美灵动、北方的厚重大气、西方的色彩明快一起融入到作品当中,使作品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气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是艺术家刻意为之就能营造出来的,他是一种长期的积累和铺垫,也是艺术灵光的闪现。绘画不只有情感的表达、个人趣味的追求,更多的是表现艺术家的一种思想。绘画艺术借色墨以助画面的气势精神,借笔力以助山水的色泽丰韵。贺成才的山水,于画面意境中渗透出一种盎然生机,而这种生机,正是通过渲染与皴擦,使笔墨交融,达到用笔运墨的佳境。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郭全忠 篇6

中国美术馆《都市·田园中国画2012提名展》的学术主题明确提示:“当代艺术家要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以个性化和时代性的笔墨语言反映现实,思考并表现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对此我表示对画展策划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当今世界,缺少的正是鲁迅式的文化人或柯勒惠支式的画家、艺术家。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若能经过三个阶段是幸运的。一是寻道,即断其筋骨像青藏高原上漫漫朝圣路上的藏民样虔诚,步等身地匍匐前进,像瞎子摸象样不断陈述自己的种种感悟。二是得道。终其一生,得道者屈指可数。捌门这个行道的“道”到底是什么,一些优秀体育运动员的感悟能给我们些启示。当他们多次得世界冠军后不约而同地说:我现在才明白什么是足球,什么是羽毛球。好的中国画作品必须向人们回答“什么是中国画”,同时还能回答“什么是画”。我认为今天的学术主题其意义也就是在注释这个终极命题。三是殉道。大凡得道者不乏献身精神,倾其生,在事业中去寻找自己,完善自己。

画家视觉——赵绪成当代都市色彩 篇7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赵绪成的作品经常发表在笔者编的那本杂志上, 笔者看到了他对色彩的把握, 虽然有了自由, 但依然是有板有眼, 很合章法。

直到他的新飞天系列画和都市系列画出笼, 赵绪成的色彩王国方形成了。一如他后期的书法, 把笔用到了根部, 不见了灵动的气韵, 不见了书法的万千变化, 不见了王羲之、林散之的东西, 达到了守缺守拙而抱一归朴的至臻境界。

赵绪成在完成了飞天色彩的编译后, 又随心所欲地运用到了他对城市的感觉色彩。在现代当代画家中, 当他们面对笔墨纸砚, 有的人只表现一支兰花, 或一根梅树、一根竹子、几只虾子, 并乐于其道, 这是画家的胸气鬼使神差。犹如一个指挥官, 有排长、连长、团长之分。赵绪成是一位攻城的总指挥, 他要去占领一座现代化都市, 他要寻找这座城市的色彩, 寻找这座城市的软肋和它的精神实质。从赵绪成构筑的都市色彩中, 这座都市的彩色正陷进了拜金主义的辉煌中, 权利和美色交叉其间, 正义和邪恶交火得难分难解。赵绪成一旦获得了色彩的自由, 他笔下的都市似乎上帝早就给了他旨意, 非他如此不行。

如果我们坐在高层的阳台上躺椅里, 晚间欣赏大都市的匆忙, 你会蓦然间觉得我们太浪费上帝给我们的黑暗, 上帝给了我们黑暗里的自由和温馨, 然我们的都市撕碎了上帝的温馨和黑暗, 黑夜里的匆忙和烦躁比白天更强烈。究竟是谁在恶作剧我们。我们被城市了!

赵绪成是用城市的色彩变异来批评都市的色彩变异。现代化都市的制造者是用色彩来激活人们的各种欲望, 去拓展城市的范围。于是, 城市的制造者绞尽脑汁要把城市打扮得如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 招揽着勾引着每一个男人。

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都市情结中, 画家想梳理出这个巨大而怪诞之容器的主色调, 这种幻想的本身很具挑战性。我们现代都市是无数个外来的或者不懂这个城市的市长担任总设计师, 这些市长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在这匆忙中, 我们的城市就光怪陆离转眼间建起来了, 这些市长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得到的却是一个很怪很怪的怪味豆般的感觉。这时, 赵绪成来了, 他用一个历史学家之眼光, 用哲学家思辨之方式, 在平面艺术上表达了现代都市一个怪味豆般的大主题, 给予城市的居民和建设者以启示, 从而把握一个城市的色彩走向, 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为情绪而情绪化, 这大概是赵都市色彩中的现实主义作用。

画家视觉——赵绪成当代都市印象 篇8

中国城市的急剧变化, 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 尤其是审美艺术。

城市建筑属空间艺术, 一幢幢大楼为一个个容器。容器内是居住者的天地, 是私人或团体的空间艺术。容器外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 成为众人议论的永恒话题。

世界上任何一座漂亮的城市, 它的公共空间艺术一定是和谐的, 一定是有这座城市的性格。世界上任何一座漂亮的城市, 它的建设体系中的公共空间艺术, 一是要由专门艺委会批准, 还要交市民讨论的;二是市长说了没用, 规划局长说了没用, 开发商说了更没有用;三是世界上有的城市明文规定在建筑总造价中有5%是给公共空间艺术专门论证所用。有了这三点保证, 这个城市才有可能具备公共空间艺术的和谐和性格。

我国的城市建设还没有这门学科, 公共空间艺术还是一个陌生的词, 然不等于没有学者文化人关注这个问题, 赵绪成就是关注这个问题的艺术家。

赵绪成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城市的空间艺术, 在他担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主持省文联党组工作和担任22年省国画院院长期间, 以他的“赵飞天”, 以他的“赵都市”等一系列作品, 对当代都市的空间艺术进行了冷峻的批判。他的超前艺术和孤军作战, 使他原来占有的艺术的主导地位开始变化, 他不想在艺术这个潮流中摇旗呐喊, 充当旗手, 而是自己独辟蹊径。这一变化, 使原来超凡脱俗的“赵飞天”在这个私人的大容器中变异了, 原来美丽的女神变成了丑八怪, 也不是飞天变异, 而是这个容器变异。我们原来的田园风光变成了现代化工厂, 我们村里的小芳变成了城里的保姆, 我们小河清清变成了化工厂排泄场。“赵飞天”被污染了, ”赵都市”也就随着变异了。

赵绪成是在八十年代初画飞天出名的, 舆论称他为“赵飞天”, 又因他画都市山水出名, 又称他“赵都市”。赵飞天的变异应被视为这个现实的变异, 而作者赵绪成真是不愿意看到这个失去相互感觉的大容器, 变成现在这样。接着, 这个大容器又把人变异。针对这种现象, 他唯一的方式就是以自我牺牲的精神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无法苛求一般读者也去理解赵飞天变异, 但要对实际上已经读懂了赵飞天、赵都市变异实质的那些专家学者, 又故意装出看不懂之傻人相, 这种装作看不懂的傻人相, 其实也是一种变异, 不过这种变异具有狡猾性。这种狡猾的变异是令人心寒的。如果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底线全线崩溃, 整个飞天都将变异。

随着赵飞天的变异, 赵绪成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也不见了, 他印象中的一座山水城林不见了。现代都市给他的印象是一幅光怪陆离的儿童蜡笔画, 都市里没有了山青水秀, 没有了能容纳自由来住的空间, 全是耀眼的灯光, 全是飞驶的汽车, 全是高楼、立交桥。喇叭声代替了河岸边的笛声, 城市夜晚, 属于明灭的灯光和来往的汽车。

我们看上世纪亚明、宋文治、钱松嵒、傅抱石等画家的作品, 他们完全站在歌颂祖国山水之角度来反映。一幅山水画中, 要加上红旗、烟囱、高压电线, 才能被称为一幅好画, 或者是“祖国山河多壮丽”这样一个主题。赵绪成没有继承这个衣钵, 选择了属于自己、批判自己的批评之路。

将赵绪成关于飞天的变异和山水城林的变异放在一起再看赵绪成创作的心灵历程, 或许能看出一点蹊跷, 有方家说赵绪成现象使中国书画家知道了什么是金陵画派的精神实质, 有方家说赵绪成站到了艺术前沿而独孤卓绝。其实, 金陵画派中, 求变是他们的精神实质, 无论是傅抱石、林散之时代, 还是赵绪成时代, 平面艺术在表演空间艺术时, 一是现实, 二是理想。赵绪成现象不属这两类范畴。赵绪成应属于现实理想批判主义式的先锋金陵派书画家, 他以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与理论探索在证明, 其典型的作品就是对飞天理想主义的批判, 对山水城林传统国画的批判。赵绪成现象实际上是在持续的批判赵绪成自己的历程中形成的, 是赵飞天在批判赵飞天, 是赵都市在批判赵都市, 这种批判是痛苦的。

在现实与理想中, 赵绪成采取了自我批判的形式, 在保守和传承中, 赵绪成采取了创新与批判相结合的技法。故而有方家称他为“赵大胆”。其实, 他始终以批判的态度站到了生活和艺术的前沿, 这才能够让我们有机会读到他令人耳目一新的赵飞天系列作品, 读到赵都市系列画作品。

这使我们想到南唐金陵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这种写实画风也受到了当时诸多方家的质疑, 然不识“夜宴”者依然不识, 懂“夜宴”者永远在、天天在“夜宴”。故而先贤说凡是艺术之树总是常青的, 凡不是艺术的东西总归是短暂的。万物亦如此, 近亲繁殖使品种越来越低劣。建筑亦如此, 一幢楼影响了公共空间艺术, 是抄袭的、照搬的、平庸的, 有碍观瞻和破坏市容的, 就会被遗弃或炸掉。城市的空间艺术属于建筑与文化的范畴, 当我们有时间来议论一座城市的容貌时, 向别人介绍一座城市风格时, 平面艺术的展示是最直接了当的:一是照片, 那是具象;二是画, 那是意象的。意象是给一座城市的艺术定位, 属于艺术的第一思维。

将赵绪成的两组系列画排列到一起, 是论证赵绪成都市艺术印象的依据。

作者简介

当代画家 篇9

文中梵天老师提出“画家文人”这个新的概念, 就是指出作为一个画家必须具有坚实的深厚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能和高超的笔墨塑造形象的技能。这是画家的基础和本职。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研究美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 广泛吸收姐妹艺术:诗词、书法、篆刻、雕塑、西画、民间艺术以及戏剧、文物……的营养, 使之具有高深的学养, 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具有文学性和深邃的意境。这就是“画家文人”的标准, 只要大力推广这个观点, 造就壮大“画家文人”的队伍, 中国画的创作必然走上康壮大道。

梵天老师已是奔八老人, 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进入工艺美术行业, 便从事我国传统艺术研究和创作, 为国家创收外汇。当时全国美术界都在画工农兵题材, 他却每天需不断的创作设计儒道、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历代名人、文物和民间神话题材。数十年的白描创作稿, 练就了他超人的线描功力, 一九八七年他创作大型年历《历代帝王图选》时请著名画家亚明题签, 即得到亚老欣喜赞誉:“人物造型严谨, 形象生动功力当推当今翘首。”并殷切的说:“梵天, 你的传统人物造型、线描功力和传统艺术的学养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实在是不易啊, 我希望你今后不要去攻其他画种, 坚持走创作人物画的道路。”亚老的勉励更促进了他知难而进把精力集中走创作人物画道路的信心。他把创作情节人物画作为他主创的方向。

改革开放, 改变了老师的人生, 一九八八年他被聘为我国首届高级工艺美术师, 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一九九六年他受聘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自编教材教授中国画线描人物。以身作则, 从难从严要求学生的线描作业都和他一样均用生宣绘制。

画家以作品说话。一九九零年他就被新加坡邀请参加新加坡庆祝建国二十周年全国美展, 举办“刘梵天国画展”, 作品深的朝野厚爱珍藏。新加坡书法泰斗潘寿和周燕教授赞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乃我华夏优秀传统难能可贵, 大陆来访画家众多, 能四全者极少, 再加严于历史考证者唯您一人。”

一九九二年他与其弟刘道广博士应邀赴马来西亚槟城, 怡保两地举办书画展, 轰动朝野、赞誉如潮, 槟洲美术家协会会长许平等拿督曰:“刘氏兄弟书画展是近年和大陆交流以来, 水平最高、成就最大、最成功的中国书画展。”

一九九四年他以学者身份应邀赴台湾举办书画展, 赞评热烈, 友情真切。台湾“中视台”在“万能艺术坊”专题首播式中播放了由张俊杰教授赞评梵天教授作品的成就。其作品“弥勒尊佛”被选作为此专栏的片头, 播放了半年之久。梵天老师实至名归, 蜚声海内外。

他访台回来后邀台湾友人之请, 奋笔三年创作一百四十余幅钟馗作品, 筛选一百另一幅集为《钟馗百图集》 (武中奇先生题刊) 由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协助制作出版大型珍藏本。历代画钟馗的人很多, 像他这样创作出一百另一幅不同情节不同手法的巨制至今未见。可是其思路之广, 文化积累学养之深。其作钟馗造型严谨, 形象生动雄武, 气度恢弘, 正气凛然。技艺手法随内容情节而应, 严于考证, 汉唐风格鲜明。著名画家黄丕谟为其题字:“汉唐风骨, 道子神韵。”

一九九七年始, 他精神专一, 奋笔耕耘, 日日八到十小时, 这是何等的创作激情和执着的耐力。挥汗千日, 三度春秋终于创作完成了长72.5米, 高1米的《丽人行图卷》。塑造了栩栩如生298个人物, 形象优美生动, 情景交融。全图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特别严于历史考证, 实显了唐代“错彩镂金、雍容华贵”的时代风貌, 展现了杜甫诗篇的历史情景和深邃意境。创造了主题情节人物画前无古人之巨构。九十四岁高寿的彦涵老师对其作赞不绝口:“太好了, 你是我老刘家的人!创作了如此前无古人的传世佳作太让我高兴了, 真是不易啊!这样的作品上千万元也不能卖!”作品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世人感佩。

上世纪末, 一股“戏说”皇帝之风风靡全国, 大有造皇帝乃救世主之势, 让他倍感心凉, 芒刺在背, 因而奋笔而书, 写成一百二十四万字的长篇小说《一代枭雄——朱元璋》。自创绣像画四十二幅展现明代风云人物的风采。这些线描人物早已被选刻成南京明城墙风光带中的四十米长廊浮雕。小说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文稿、插图 (四十二幅人物绣像) 、封面设计到内文版式装帧均由他一人完成。古今中外, 梵天老师可谓开历史之先河。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为之著序《霜叶红胜二月花》。

二零零六年梵天老师应台湾星云大师之邀为杨洲鉴真图书馆创作鉴真东渡组画二十一幅, 历时半年, 圆满完成, 受到星云大师和各界高度赞评。誉之为镇馆之宝, 永载专史, 现已付印成精美画册, 海内外珍藏。

二零零八年初他接受了创作中美苏抗日空军纪念馆标志性雕塑的任务。他经历过长期苦思冥想, 数否创稿, 终于一日晨, 灵感闪辉, 迁想“后羿射日”妙得地创作了一尊没有军帽、没有飞机、枪炮的射日“正义之神”。他三头六臂满弓搭箭, 六目如炬, 挺胸收腹作弓箭步, 驾着飞虎穿云腾空, 勇猛无敌的扑向前方顽敌……它给人以无比的冲击力和震憾力, 充分展现了人类正义战胜邪恶, 和平战胜侵略的英雄气概。南京江东门死难同胞纪念馆那里太多血泪, 太多屈辱。这里“正义之神”才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战无不胜的主流精神, 是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南京多么需要它!这尊雕塑现在屹立在紫金山北麓。它是我国现实题材, 第一件采用形象思维、诗的语言、神话魅力创作的艺术雕塑, 它给人们无限的艺术美感和联想空间。面对这一创意构思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冯健亲教授连声赞道:“突破了, 突破了。”是的, 是对我国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突破和贡献。可喜可贺, 艺术魅力是无限的。二零零八年他被时任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聘任为江苏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当代画家 篇10

在绘画历史上,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不平等, 绘画艺术家中主要以男性为多, 而女性艺术家一直比较稀少, 女性艺术家是被放逐在男性权利之外的“边缘文化”, 在中国, 女性艺术家在绘画史上甚至有过“缺席”的历史。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和提高, 女画家开始关注回归女性天然的本性, 本能地将目光投向女性自身, 极尽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中国女性画家们从题材的选择、绘画的形式、技巧的运用等多个创作环节, 多角度呈现出当代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二、情感意识在现代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一) 母爱——闫平

母爱是女性所特有的, 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女性画家本身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之一, 再加上母性赋予女性画家特有的宽广的胸怀, 从而在不自觉中会将这种情感在其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大部分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对于这一题材都很偏爱, 这是出于女性的天性使然, 同时又可以扦发出对于子女的爱, 母爱的扩展还表现为对生活现状和人情百态的关注。在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 闫平、喻红、纪京宁、栾伟丽等很多都进行过关于母爱的主题创作。

闫平, 1956年出生, 山东济南人, 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被提名为“中国90年代最具代表性画家”。闫平极其重视对色彩轻松自如的运用, 是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用色最具特色的画家之一。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 如同生活日记一般将母亲对儿子的悉心抚养和疼爱完整而细腻的表达出来, 她所描绘的场景大多数作者身边的常见的的一些母子生活片段, 如哺乳、抚摸、嬉戏下棋等, 洋溢出温馨的家庭和亲情气氛。作品绘画过程中用笔肯定、硬朗, 正如母亲的坚强和理性, 色彩以粉色系为主, 显得柔软而温暖, 正如母亲柔和的内心。闫平将用粗犷的笔和飞扬的色彩母亲这一身份的细腻心理特征表达得非常到位。

(二) 男女之爱——申玲

“性”历来是一个敏感而又尴尬的话题, 尤其对女性来说, 这种尴尬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90年代以来, 中国很多的女性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和突破, 主要就在于对自我身体的表达和研究, 她们逐渐开始以和重视男人一样的想法来对待女性身体甚至于“性”。申玲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她的创作特点是将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所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她的作品的选材主要以“性”为主题, 而且大部分是以自己的丈夫作为原型, 毫无掩饰地描绘出男女关系, 甚至直接表现出性关系如《花凉鞋》《抱着你》等作品。此外, 她用自己独特的调侃方式, 通过饱满的画面、绚丽夸张的色彩、热闹喧嚣的气氛以及健硕的人体, 呈现出真实的生活, 表达出百无聊赖的迷茫和仿徨, 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

(三) 自爱——喻红

喻红, 出生于60年代, 199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喻红是中国画坛受到广泛赞誉的青年女画家之一, 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代表, 其作品的取材大部分源于日常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 实际上是在特殊语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反思。她用画笔将鲜活的生活和生命记录下来, 用单纯的视角将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融合在一起, 其画风有着新生代画家独具的风格与特征。她试图通过自己、女友印象中所有关于“她”的形象, 来关注女性、关注自己, 追寻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但其作品始终被女性的个体经验所缠绕。俞红的作品主要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画来充分表现出女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和方法, 并体现出女性自我构建过程中受制于人和社会的各种心理。其代表作品《紫色的肖像》就是很好的体现, 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愿望:作品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 将自己置身于强烈的紫色背景下, 构建全身形象进行自我欣赏, 构图怪异、姿态荒诞, 而表情显得模糊而浪漫, 使得整个人物形象仅仅以抽象意识的符号存在。总之, 这幅作品暗喻了女性追求自爱、自尊、自理的的情感意识需求。

三、情感意识对现代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的影响

女性画家独特的情感意识和情感体现, 使其绘画作品语言呈现出独有的面貌, 使女性绘画从束缚走向了自由, 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 影响和滋养着绘画艺术史的发展。女性画家情感意识的独特视角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 正是由于女性的敏感, 使她们的情感抒发也必须出一种超凡的感觉。由于大部分女性画家具有对人性的关爱和重视生命价值的情感体验, 因此她们的绘画作品常常具有一种感性的艺术特征, 以自述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意识最大化的呈现出来。她们往往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充分发掘女性的潜能,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特质、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创作,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意识形成自身的独特语言, 这种情感也使得她们通过绘画将生活的感受细腻的出现出来, 同时也通过画面描绘出的社会与生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女性画家通过这种独特的情感意识视角, 在使其绘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关注情怀, 并用饱满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和强烈的情感意识的表达, 充分体现出中国女性画家走向世界的能力, 也体现了她们的社会价值。通过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 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认识到那些被遗漏了的某种情感、某种意识。女性画家情感意识的独特视角, 充分体现出女性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女性独特的情感意识的表达往往比男性更加勇敢、直接, 更加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比较注重对情感的表达, 她们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强烈的情感融注于艺术作品中, 并以感人的内涵和动人的形式语言体现出来。因此, 情感意识的表达是女性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的直接原动力, 它能够使女性绘画作品中充满了感性和灵性。

四、结语

上90年代是中国女性画家成长的时期, 她们注重对情感的释放, 在不断审视自身的同时, 也交织着对男性世界的认同和排斥、对外部世界的参与与逃避。这些情绪在题目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 并且随着女性意识的强化而超越了男性传统的绘画模式。她们往往非常关注女性话题, 并以女性意识和情感意识的表达作为创作风格的切入点, 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属性, 并以真诚和自信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创作体现出来, 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在状态, 有了女性艺术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冯丹.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梁冰.中国当代女性油画绘画语言浅析[J].华章, 2014.12:107-108.

[3]姜凌.女性绘画与意象审美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06:74-76.

当代著名画家 赵建成 篇11

他推进了当代中国画人物形象塑造的写实深度,在刻画20世纪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神情与性格心理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就素描造型与水墨写意相结合的艺术语言而言,他不是平均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探索写意水墨对于形象塑造的真实程度。他不回避素描造型,甚至将长久以来中国画家回避的光影素描有机地转化为用笔与用墨。在某种意义上,他在写实人物画方面所显示出的鲜明个性,也便体现在他如何直接地将光影与结构富有意味地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他追求艺术中的一种理性精神,画面由此而显得简洁纯净、高贵静穆。他把水墨的自然意趣、笔性的灵动洒脱和深刻的造型认知与理性的严谨控制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一起。在用笔墨塑造人物形象上,他逐渐减弱了轮廓勾线的作用,以至于完全省略轮廓勾线,而完全将笔墨转化为对于“体”的呈现和“面”的表现。正是通过干笔皴擦和适度的水墨渗化,实现了笔墨对于结构与光影的表现,从而为他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群体人物形象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语言通道。

当代画家 篇12

潘玉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画家, 她曾经被称为“一代画魂”。她的传奇身世给人们无数的猜测, 她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是历史上一代奇闻的女画家。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幼年时就成了孤儿, 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 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 纳为小妾, 改名潘玉良, 后来居住在上海乍浦路。她因对艺术的热爱, 加上她个人情感纠葛, 一人走出国门来到巴黎追求她的梦想。但是她为了思念祖国和丈夫只能用绘画来表达。从小喜爱画画的她留洋之后学画有所成就, 曾经获得不少荣誉, 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获奖记录。她的作品大部分是以人物油画为主, 她的绘画技法是以中西结合为主运用得惟妙惟肖, 她的油画含有浓厚的中国水墨画技法, 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 用深浅有序的线条描绘画面, 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 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二、潘玉良的自画像评述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 自画像也有丰富多彩的风格, 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有不同的个性。如自画像题材在国外常见, 而在中国很少见, (如图一) 这幅画于1940年《黑衣自画像》是潘玉良的代表作, 表现出东方女性的委婉含蓄, 端庄内敛。这幅自画像和其他自画像不同, 它充分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强烈, 具有中国式的古典美。国外画家一般画自画像充分地表现了画家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而潘玉良的自画像表现委婉含蓄来凝聚她的情感世界。

这幅油画在色彩上的对比, 如高调的背景与身着黑色旗袍坐于桌边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后面的菊花怒放与人物衣着端庄内敛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人体用线细腻流畅, 姿态优美, 典雅素静, 注重东方女性优美的体态和温柔的性格, 充满了女性对特有的体验和感觉。在构图上比较饱满, 用笔大方, 衣着黑色绣花旗袍, 人的姿态及发式、眉毛的造型相互呼应, 整个画面营造出中国式的古典美, 又带有沉重的忧伤而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苦闷之情。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她的眼神迷茫在苦闷孤寂中作画, 画中充满了对祖国丈夫的热爱和思念。潘玉良用旗袍作为主体, 旗袍是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这幅自画像是被公认为潘玉良最美的自画像。

这是潘玉良的另外一幅自画像 (如图二) , 而这幅自画像用笔大胆夸张色彩浓艳明显地受到野兽派的影响。画中的主人翁身着传统的中国对襟长衫敞衣漏乳, 倚桌而坐, 左手支额, 右手抱膝, 眼神迷离, 两颊泛红, 面露微笑, 好像刚刚才自饮自乐。桌上堆着东倒西歪的酒瓶和酒杯, 人物表情姿态轻松自如, 画面色调鲜明对比强烈, 大块面的黄色背景与人物身着的绿衣蓝裤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张自画像和上一张黑衣自画像都表达了当代潘玉良的迷惘与挣扎, 都是在国外生活的情感, 内心的孤寂随着时间的久而久之被爆发出来, 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她的无奈。她创作出自画像的作品很多, 画的自画像有很多不同的风格, 个性极强, 分别表达出不同的主体。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不伦在形象上还是人物刻画上都具有东方女性独有的气质和特点, 即不攀高也不低俗, 人物塑造朴实大方。潘玉良的情感世界通过绘画作品表现手法, 唤起人们的情感上的共鸣。

三、潘玉良画家以女性身份解读情感世界

出身卑微的她因为深爱丈夫却得不到丈夫的爱, 由于思念祖国和丈夫, 却只能靠绘画来表达, 生活中的潘玉良自画像揭示了作者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是她自身生命状态的传神写照。作者为什么画自画像?正是因为作者的内心是孤独的, 所以只有作者才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啊!潘玉良她是中国女性的代表, 是艺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是艺术界的女性画家的荣耀, 绘画给了她人生最大的价值。

情感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是艺术的基础,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它反映着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潘玉良人物绘画创作多以女性为主, 她笔下描绘的女性人物形象独具东方女性特有的气质, 可以看出潘玉良的人生价值和绘画价值给予了她伟大的力量, 她以画笔为武器, 以艺术为载体, 以情感为主要线索, 她获得了完整的自我, 谱写了女性所特有的历史篇章。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女性虽然很微弱, 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倾诉我们女性的内心世界。

四、潘玉良画家以女性代表对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 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 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迄今为止, 强大的男性话语体系中妨碍了女性完全独立。用独立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方式走出了男性权利意识。女性意识可以从潘玉良的绘画里面慢慢体现出来了, 为以后女艺术家影响很大。如周思聪这样的女画家都受到了影响, 开创出不同的主体形象, 从她们的生活中折射出情感与思索, 强化了创作中的主体意识, 也强化了人物中的女性意识。潘玉良运用绘画的语言去表达她的情感, 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代表性。如今女性绘画艺术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单一风格来表达她们的感受。现在很多女性画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大胆敏锐, 她们的作品具有传统的审美意识又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在绘画界里, 加强和学习艺术意识有利于女性意识的提高。从潘玉良画家以女性代表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当代女性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陈婷《, 潘玉良人物画研究》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2007, 3

〔2〕凌朝阳《, 浅谈潘玉良绘画中的女性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报, 2009, 4

〔3〕王玉立, 《潘玉良》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14

〔4〕林语堂, 《女性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石楠, 《一代画魂潘玉良》, 作家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诗歌专题下一篇:二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