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

2024-10-02

著名书画家(精选12篇)

著名书画家 篇1

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盛世画虎第一人高歌》大型纪实片正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展播, 名气很大的高歌先生其影响更加如日中天。我这个在别人眼里的书画行家, 这段时间常接到全国各地一些收藏家打来电话:画虎的高歌先生认识吗?作品润格几位数?明年是虎年, 你能拿到他的作品吗?

说实话, 凭我在国内书画界的地位, 虽面见黄永玉、吴冠中、沈鹏这样的大家都不是难事, 但高歌先生是我认识众多画家中有深交的一个, 与他相识没有一朝邂逅终身不忘的感觉, 而是通过逐步了解建立起友情。他没有某些画家那种盛气凌人的骄态, 为人从不夸夸其谈, 而是踏踏实实办实事。与他相识, 也缘于张家界山水。1995年, 张家界景区处于开发初期, 高歌来写生, 一到此就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接着, 他在这里创办了张家界诗书画院, 为这方山水与画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组织画家来此写生、出版画册等。张家界的第一本山水画册就是他主编的, 封面是吴冠中先生的题字, 里面收集了不少名家的佳作, 为宣传张家界做出了贡献。凭这一点, 张家界的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后来, 他回北京后, 我想和他见面就只能在电视或报纸上了。

高歌学画的时候, 是我国教育体制最受冲击的年代, 高考停止了, 教授下放了, 美院搞乱了。他就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拜胡爽阉先生学画的。当时的胡爽阉是世界级绘画大师张大千的得意门生、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 却在一夜间变成了反动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这个时候高歌去拜师学画, 胡先生只带他一个学生, 像带研究生一样, 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名师的引领, 个人的勤学, 加之后来几十年的研究, 高歌逐步走向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巅峰。自1994年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 又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北京日报》及省市报刊上, 其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大辞典》、《现代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曾获得国内外书画大奖10多次, 2007年10月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称号。2008年8月, 他的作品《猛虎下山》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级艺术珍品, 著名书画家张书范为其题字“盛世画虎第一人”, 国画大师黄胄为其画展题名。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江泽民、彭珮云、司马义·艾买提, 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另外“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也收藏了他的作品。他的长卷《百虎图》还被中国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

高歌画虎, 从技法上传承了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及胡爽阉先生的精髓, 构图上运用现代艺术元素, 色彩上中西合璧, 画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特别是他笔下的虎劲虎威, 令人赞叹不已。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高歌都具备了中国书画大家的宝贵资质。其实, 这些年来高歌先生在艺术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已经证明了他无愧于“盛世画虎第一人”的桂冠。

《猛虎下山》

高歌和李铁映合影

高歌和彭佩云、司马义·艾买提合影

高歌和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合影

高歌艺术简历历

中国著名书画家高歌先生

高歌, 笔名:效石;堂号:远啸堂。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 多年从事文艺创作及表演工作。

一九七六年, 拜画虎巨匠胡爽庵为师, 成为张大千再传弟子, 专攻画虎。

一九九一年在京郊书画之乡东柳村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北京电视台及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作了报导。

一九九二年在北京工艺美术大楼第二次举办个人画展。

一九九四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联展”。

一九九五年在国际贸易大厦举办个人画展。北京电视台予以报导。

一九九六年入编《现代名人大辞典》。

一九九七年参加“全国著名书画家庆回归大展”, 荣获银奖, 同时被授予“当代中华书画艺术名人”称号。

一九九八年入编《专家大辞典》, 同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专家称号。

一九九八年第四次在书画之乡东柳村举办画展, 中央电视台作了专访。

一九九八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现场画虎表演。

一九九九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正月十五晚会现场画虎表演。

一九九九年入编《世界名人录》, 同时被授予“世界名人”称号。

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ISC2000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证书, 准予其书画作品在中国文化市场网及国际市场网推广、介绍、销售、出口。

二○○一年三月成为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书法家总网签约画家。

二○○一年获“全国共产党人书画展”最佳作品奖。

二○○一年入编《近现代名人书画家作品选》。

二○○一年十一月荣获“海峡两岸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展”金奖。

二○○二年五月, 主编《中国当代书画家润格大典》, 同时主办精品大展。

二○○二年六月, 由中国环球出版社出版中国教学系列光盘《高歌画虎技法》并在全国发行。

二○○三年七月, 被黑龙江边防部队授予“拥军模范”光荣称号。

二○○五年八月, 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百人大型笔会”, 并出版书画集。

二○○六年五月, 在人民大会堂主办中国红十字会诞辰百年百人大型笔会, 并出版书画集。

二○○七年八月, 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称号。

二○○八年五月, 书画作品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华民族国宝级艺术珍品”。

二○○八年六月, 受奥组委委托, 主办“百名画家迎奥运大型笔会”。

二○○八年十二月, 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大展”金奖。

二○一○年荣获“亚运会书画大展”金奖

现任职:

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副主席

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副主席

国际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美术家交流协会副主席

中国企业家收藏协会会长

中国名人书画院院长

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

世界文化交流协会北京总理事长

中国红十字会理事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中国书画一级美术师

泰中关系协会名誉主席

著名书画家 篇2

——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宋草人先生

宋草人书画展于2009年11月18日上午10时,于西湖美术馆隆重举办。参加开幕式领导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鸿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席鲁松庭、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青、总后勤部原副部长朱玉亭将军,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理、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陶月彪、浙江省博物馆书记陈浩、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赵雁君、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长孟云生、著名书画家吴山明、杭州嘉利艺术馆馆长孔嘉银。

1954年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普通的书香之家,父亲曾是蒋介石身边的机要秘书。幼年被养父母收养,养母一生尚未生育,心胜好强,望子成龙心切。草人先生从小得益于养母的严格管教,加之天资聪慧,一岁能识字,两岁会诵诗,四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即能背古文词章百余篇,作一些短句,并开始提笔学画,很快就展现出文采书法绘画的天赋。九岁时为了拉好二胡,不受外界干扰,经常一个人到坟地里练习,十岁时已经有很多人找他写春联了。被当地的长辈称谓乖孩子、怪孩子、神童。草人先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品学兼优。

1969年草人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师大音乐美术系,学业有成。多年的历练使他的书法与绘画技艺高深,历史知识渊博,古汉语功底深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由启功大师恩赐雅号——扬州九怪。如今他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书法绘画大师,还是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东坡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参伊阙书画院执行院长。曾多次获得全国书法绘画大赛金奖,由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台专

题采访报道。他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时受到高度赞誉,相关精品被海内外名人名馆珍藏并出版《草人书画》、《宋草人书画集》。中国的书法绘画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精髓。一个优秀的中国书画家,必然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古典诗词、书画皆有深入了解,否则,不可能登堂入室,只能临摹古人,描摹大自然。绘画当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他常说古文化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屈原之骚韵、司马之沉痛、东坡之疏旷、稼轩之悲凉。楚辞大师的文怀,对楚辞的精通,使草人先生思想内涵丰厚,他的作品雅俗共赏,用书法入画,用画入书法,用笔肯定,变化无常,刚柔并用,线条用到了极致。流畅鲜活,万变中见神采,使线条具有浓郁的金石味,启发观众丰富的想象,是当今难得的一代文人书画大家。

草人更以其“怪书”得名。所见的“怪书”就有《翰墨飘香——抒我情怀》(丙戌年2006仲秋草人怪书),条幅对联《北碑南书,汉风楚韵》(丁亥年夏月于海南)等。还有《鹤寿》,所书仅两字,是把“鹤”字右半边的“鸟”字演化为肖似金鸡独立的“鹤”的图形状。在海口一家名为“东北王”的大酒店里,我见有一则草人题书的横幅《常回家看看》,其中“回”字与“家”字合二而一,“回”字是用两个“圆圈”图形来代替,并把“家”字团团包围起来,象征着“团圆”,表述了“回家的感觉真好”之意。这一横幅书法出现在酒店的厅堂里,当然会增加用餐者“宾至如归”的感觉了。在海口五指山路8号——五指山国际酒店,凡入门厅者,即可在一侧内壁上,矗然见有一方四五米高的黑色大理石石碑,草人怪书《五指神山》被镌刻于碑上,字均饰以金漆,其中“五指”两字,实非毛笔写来,而是从草人先生自己张开五指的手形拓印下来的“手”迹——以手的五指印痕来代表“五指”二字。该书法作品之表还被施以自上而下覆于碑身流淌的水幕,成为厅堂一大景观,常引来住店旅客在此书碑前做纪念留影。前述书

作《鹤寿》与此书碑《五指神山》,显然都是汲取了“肖形印”的手法。草人曾书有一副对联,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此对联所言书画之道,可能正是其作“肖形印”式“怪书”的来由之一。

草人先生常规书与怪书兼长的表现堪称其书法艺术的“双重叠韵”。这一特色,当可从潘天寿先生在其画论所言也是先生毕生恪守的“常变之道”来获得印证。潘天寿先生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听天阁画谈随笔·杂论》)。”因“承易而革难”,故草人所变革的“怪书”,并没有也不应认为就此已完事大吉,它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性过程中,还会有新的探索的艰难历程。因“变从有常起”,故草人的“怪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仍应以其常规书体为本源,为其变革的基础与出发点。而草人坚持常规书与怪书的齐头并进,应该是合乎“常变之道”的明达之举。

从草人先生的书画作品中能够感悟出书画是文人画和禅意画的结合,是一种雪融于水的化境,这次在杭州看到的宋草人书画真迹,许多书画作品禅意很浓,很醇,很深!他的书画绝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书画!工夫在画外,草人先生的综合修养体现在他的作品上,非今浮躁之世的文人可比。曾经有一位顶级收藏家对草人先生高度评价:“草人大师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变化无穷,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评价之高!相信草人先生的篇篇力作定能汇入中华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流芳百世,永不褪色!

成功是一半的天才,加一半的机遇。或许正是这诸多因素的整合,使草人先生养成了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狂傲拔尘的性格。草人先生的作品不拘一格,作品中尽显“狂傲”之气,他认为天赋重要,勤奋也同样重要,因此,五十多年

从没有间断过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事业,无论什么条件下,只要是有了创作灵感,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在坚持创作。他的诸多作品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是在艺术走向商品化的年代里,他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人家不给钱不动笔,可草人先生淡泊名利,无私从艺,为社会诸多企业和各界朋友赠送书画甚多。用草人先生自己的内心表白:“任何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让人们喜欢上他这个人,然后才能喜欢他的作品。”因此,他的艺术生涯是无私无畏……凡是见过草人先生的人都觉得他性情豪放,他既承袭李太白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风骨;又有东坡居士的浪漫才情。因此被赞誉为古有苏东坡,今有宋草人。

人是在改变的,历史总在一念之间得以改写,说起来是偶然,其实也是它的必然所在。书画家的心总是广阔无极的,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胸怀就像浩瀚的大海,时下的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放下所有的杂念,开动了他奇怪的第六感官,发挥他特有的潜在功能,定立新的方向、制定新的目标,开启他多年的艺术天涯之梦——创建“中国国际书画创作交易中心”。海南澄迈迎宾半岛八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及两万平方米的中国国际书画创作交易中心正在建设之中,草人先生用他心爱的神来之笔以艺术为生命,不辞辛劳、兢兢业业、执着追求,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营养。用他多年继承的八怪遗风创造他扬州九怪的美丽新篇章。

正值壮年的草人先生,对社会的赞誉与批评坦然以对,他说自己归根到底是一位书画家,希望人们更多地从书画的角度对他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草人先生,一位真正的大家,令人高山仰止。

用草人最近新作于文章之结尾

我热爱我的祖国——

爱她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爱她的青山绿水与繁荣昌盛。

我热爱与祖国同行的艺术事业——

爱她厚重的底蕴与蓬勃的生机;

爱她黄河长江荡漾着的千古神奇。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自豪,我是国粹艺术的传承人!和谐、发展——祖国与世界同步。

健康、成长——我与祖国同在。

著名书画家——慕安亮 篇3

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2002年在《朝阳》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西部辉煌”中国画提名展。

2003年《暖秋》在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画展中获优秀奖。

《觅》入选全国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中华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中国画精品展;同时人选中国文联主办的文化艺术界“永结同心”主题艺术展。

《秋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华夏笔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百位知名国画家提名展。

2004年《生生不息》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梦回家园》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中青年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5年《农家乐》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获铜奖。

2006年《生生不息》人选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五周年第二届“红船颂”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著名书画家 篇4

我与涵之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之间无话不谈, 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那种情愫让我感动。实话说, 涵之先生的骨子里就透着书画家那种笔墨气息。他一头疏松的长发打理成的很具象征意义的一条疏松的长辫, 让他有了一个在京城书画圈里独一无二的别名:“京城辫爷”。看上去懒散的、随意的、漫不经心的涵之先生从不跟人计较生活中的得得失失, 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真君子。但是, 对于书画创作的那种认真劲、那种犟劲、那种鸡蛋里找骨头的精细又让人叹为观止。有一年我们一起去北戴河参加活动, 大家都去海边玩去了, 独独找不到涵之先生。后来很久以后在他的一幅名为《断荷》的作品中, 大家知道他那天去了什么地方。原来, 就在我们海中尽情冲浪的时候, 他一个人烈日下伫足于我们居住的宾馆后面的池塘旁边, 看着一支断了干的荷叶进入一种深沉的思考, 这一站, 足足站了三个小时。有了这凝神静思的三小时, 也就有了后来他的佳作《断荷》。这个故事、这股认真劲一直被朋友们传为佳话。

涵之先生除了有一股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创作精神, 有很多成为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之外,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个重情义的汉子。就在编辑部决定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专题报道, 让他写一写自己的创作体会的时候, 他写了, 但他没有按照编辑部的要求去写。他没有写自己、没有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所写的东西中没有提及自己多少事儿。他写了他的老师, 写了在他成长道路上悉心指导过他的李世麟老师。因为前不久, 李世麟老师因病去世。李老师的去世让涵之心痛、心伤, 也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他把这种思念化为一种激情、一种创作、一种飞扬的精神。一幅佳作《断魂》已经在他的心中形成, 呼之欲出。

“京城辫爷”涵之先生, 你的懒散是你的大度, 你的随意是你的精彩, 你的漫不经心是你的神韵, 你的疏松的长辫是你的特征。“京城辫爷”涵之先生, 你用你的生活书写了对艺术的终极奉献, 你用你的作品讲述了打开艺术之门的情感密码。“京城辫爷”涵之先生, 读懂你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接近你是一种攀援和上进, 解译你是一道艺术理论课题。“京城辫爷”涵之先生, 你好。我们会看着你在艺术的殿堂里把生活凝结成诗, 把诗歌创作成画, 用你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脚步走向极致、走向辉煌。我们将一如既往对你研读, 我们对你有无限的期待。

著名画家简介 篇5

方楚雄男,1950年生,广东汕头人,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张善子男,1881年生,四川内江人,画虎名家。

冯大中男,1949年生,辽宁盖县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本溪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马超男,1988年生,云南曲靖人,著名青年美术家,著名青年书画家,网络书画艺术开拓者、云南国防工业学院中国书画创办人。

李蒸蒸男,1974年生,山东莱州人,中国美协会员,辽宁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辽宁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副主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讲师。

王申勇男,1971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专业画家。

张葱玉男,1915年生,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鉴定家,收藏家,书法家,故宫博物馆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副总编。

慕凌飞男,1913年生,山东黄县人,中国美协会员,天津市书法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阎松父男,1902年生,江苏阳州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四川省文联委员,江津画苑院长。

赵蕴玉男,1916年生,四川阆中人,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教育学院美术系国画教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诗书画院,成都画院顾问。

赵世光男,1916年生,广东澄海人,香港著名画家,香港美术研究会主席、永远会长。

李巍男,1934年生,黑龙江克山人,中国美协会员,吉林省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汪伊虹女,1941年生,贵州独山人,中国美协会员,山西省画院专业画家,深圳谷风画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祝焘男,1933年生,贵州绥阳人,中国美协会员,太原市美协副主席,太原市文联专职画家,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名誉会长,深圳谷风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彭友善男,1911年生,江西余干人,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委员,江西省书画院顾问,江西省文史馆荣誉馆员。

区丽庄女,1924年生,广东中山人,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省国画院画家。

莫建成男,1942年生,甘肃陇西人,中国美协理事,甘肃美协主席,甘肃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继彪男,1970年生,辽宁抚顺人,客居北京,职业画家,擅长工笔动物及翎毛。

马云男,1939年生,北京市人,中国书画研究会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胡爽庵嫡传入室弟子。

曾宪高男,1937年生,广东海丰人,中国美协会员,广西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梁占岩男,1956年生,河北武强人,中国美协会员,河北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荃力男,1966年生,天津市人,天津市美协会员,天津山水画研究会理事,职业画家。

杜军男,1960年生,北京市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展览部美术编辑。

宫丽女,1965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卫生美协理事,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郑军里男,1957年生,广西南宁人,中国美协会员,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外画师,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广西艺木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永家男,1934年生,中国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黄棠:自学成才的著名书画家 篇6

现为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黄棠,其作品题材广泛,有山水、花鸟、书法,形态有写意、焦墨,尤以山水画见长,其中最大的作品有丈六之巨,作品或大气天成、或欣欣向荣、或宁静致远。早在1994年的“黄棠诗书画新作展”上,书法泰斗秦咢生贺书“壮丽河山本是诗,诗中五壑自雄奇,外涵内蕴生花笔,心画心声寄远思”。

今日我们见到这位卓有成就的诗书画家黄棠风光的一面,但他背后的艰辛和坎坷你又知道多少?

黄棠,1937年生于广东南海里水。其父亲是卖字先生,黄棠从小耳濡目染,受书法艺术的熏陶。待到读书时酷爱美术音乐,他的画画得特别好,令同学羡慕,受老师表扬、贴堂。后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做杂工,谋生计,但更大磨难和打击在后头。

黄棠1958年进广州新洲渔轮修配厂当工人,除了技艺精湛外,还是厂里有名的“文化人”——会写诗、画画、拉二胡、奏扬琴,不足30岁已是厂共青团的宣教委员。1968年“文革”期间,他因涉嫌“马思聪出走案”,被厂里“造反派”审查,同年10月13日被关进了黄华路看守所,足8个月。审讯结果,确实没有证据证明黄棠认识马思聪,况且黄棠出身贫下中农,在工厂10年中一直表现良好。因此,也无法从“阶级根源”方面发掘他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只好放人,黄棠被视为“地富反坏右资黑”七类分子的“专政对象”,每月只发32元的生活费,干的则是最累最脏的活:挖防空洞、烧砖、洗厕所、当搬运工。

黄棠在几乎绝望的境地中,是诗书画强大的艺术魅力鼓舞激励他,给他生存的新希望。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里,他全情投入、埋头苦练绘画书法,在追求艺术的进步中逐渐抚平心灵的创伤。家中拮据,为省钱,他就在废旧报纸上练习,或用笔蘸着清水在水泥地上练习。好不容易借到一本画谱,便没日没夜地临摹,直至烂熟于心。1972年,不幸中的黄棠有幸结识广东画院的老国画家李云先生,俩人一见如故,遂拜李云为师。在老师数年的悉心教导下,黄棠的画技突飞猛进,加上他悟性高,勤学苦练,勤于钻研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书画已小有名气。

业余时间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黄棠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他虽然知道亲友的劝说是善意,但还是毅然放下了“铁饭碗”,捧起了“瓷饭碗”,他觉得“瓷饭碗”通透、“矜贵”,他就是有胆量将自己放入熊熊烈焰中,试一下自己究竟是铜还是金子。记得,当他辞职后靠卖画养家的开始,生活同样是拮据,一次他想寄一封信,要4分钱的邮票,他只有3分钱,还差1分钱,但夫妇俩找遍家里的床头床底等每一角落,都找不到1分钱,唯有等到太太当月10日厂里出粮了才寄出了这封信。后来,到1987年,为了黄棠集中精力搞艺术创作,他太太也放弃28年工龄辞去了公职,全力当起丈夫的“后勤部长”。对于黄棠来说,这些饱含着血汗与泪水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或者说遭遇的不幸和不公是上天的严厉考验,黄棠没有被打垮,反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磨练了钢铁一样的意志,虽历尽坎坷,仍然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努力,从不放弃对艺术至精至诚的追求,勇于探索和创新,终学有所成。1998年他被评为广州市先进自学成才者,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黄棠诗书画新作展”,1996年应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之邀赴京创作,1996年开始连续受邀到中国台湾、澳洲、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地展出。其诗书画作品曾获多次奖项。

黄棠,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困境,要做命运的主人;黄棠,一直用他那支如有神来之笔和对生命的热爱,绘出他跌宕起伏、绚丽多彩的人生足迹。

著名书画家 篇7

谈起齐派我也有一些渊源, 我少年学画时的启蒙恩师著名山水画家赵不仁先生也曾拜齐白石为师学习三年, 学习中白石先生不仅不把赵不仁先生当做弟子, 还以友相待, 经常将字画送与赵不仁。我学画时赵老师每提及此事都对白石先生的为人赞叹不已。赵不仁先生一生低调做人从不以自己是谁家弟子而招摇世界, 而是勤学苦练面壁自强。赵先生虽称不上齐派入室弟子但也曾是白石门下, 这样说来我也算个贴边的再传弟子吧。说说齐门的事也算有点资格。

齐良迟先生是齐白石大师的后人, 自幼随白石先生学艺, 诗、书、画、印无一不精。自云:“我书法居二, 刻印作画居三、四, 诗当在书、印、画之先”。

齐良迟先生继承家学传统, 又能广学博采宏扬齐派艺术。1941年齐良迟从华北中学毕业, 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溥雪斋、陈缘督、陆和九、汪慎生、白立鼐 (意大利人) 等一大批中外著名的专家、教授, 齐良迟都有幸得到他们的辛勤教诲, 四年的大学生涯他即学了西画又学国画, 他曾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中央美院前身) 任国画讲师。后为继承齐派艺术钻研白石大师艺术的奥妙毅然辞掉公职专心侍奉白石老人, 苦心研究齐派艺术的妙处, 在白石先生的精心点拨下, 他悟性极高触类旁通, 画作很快做到简洁活泼, 逸趣横生。他的诗词也很有功力, 少年时的一首《题梅》诗写道:“一任压枝雪与霜, 野根铁骨自文章, 春风大地寒犹峭, 笑问谁能领众芳”。体现出他的少年壮志。又如题《牵牛花》中云:“野根岂用栽, 一任风雨来, 不借支持物, 朝朝艳自开”.展现他自立自强的人品与性格。著名学者黎锦熙称赞良迟先生的诗“可置之于宋人诗中矣”。书法更是刻苦努力良迟先生从云麾碑、麓山寺碑、曹子建碑入手, 后又写李北海古诗墨迹, 以致学习白石老人篆书无不用心深研。他精心操刀治印,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 白石老人的“冲刀法”治印真缔谙熟于心。终于成为齐派艺术“诗书画印”的杰出代表——传承人。书画界同仁对他的评价极高:他的诗词言情言志, 寓意深长, 吟人之所不可吟。他的书法气势雄浑, 柔中有刚, 结体开张大气恢宏。他的绘画笔精墨妙, 美不胜收, 花鸟鱼虫信手拈来。他的篆刻, 奇崛多姿, 健劲有力, 欣赏之中耳目一新。著名学者马璧先生这样评价齐良迟先生:“言情言志皆由己, 出自名家自成家”。由于齐良迟先生在社会的影响很大1987年被北京市政府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3年又被任命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中国著名国画家陈长智、林庆萍 篇8

林庆萍,字拂尘,陈长智先生的夫人,1939年生于北京。中国五老书画院总顾问, 中国艺术人物网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擅画山水、仕女、花鸟,取材广阔, 工写兼能;画风娟秀清新,笔墨豪放潇洒, 构图平中出奇,境界雄浑大气。

陈长智、林庆萍常联手作画,珠联璧合,广受好评。 作品入录《中国画坛五大家》《中国传世名作收藏与鉴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名家》等诸多大型画集。被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评为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 被中国艺术学会授予“中国艺术功勋人物”称号。

著名书画家 篇9

唐诗云, 字泊鹄, 别署翰唐, 号素墨斋主人。毕业于齐白石美术学院, 后进修中央美院山水高研班。擅长山水, 更喜花鸟, 尤优梅花。是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内知名青年画家。其官方会员头衔我不赘述, 只想与大家分享他的画作之精典。

诗云的山水画可用“大”字来形容, 气势大, 气场大, 场景大, 内容大, 精气神大……, 看他的代表作《万里江山万里红》就有一种居高临下, 势如破竹的豪气。彰显着胸怀万里海江, 气吞华夏山河的胆量。那绵绵的长城, 那潺潺的流水, 那刚毅的山石, 那密密的山林, 那红红的叶子, 那清透的天云。气势浑厚, 结构严谨, 用笔精道, 自然而和谐。赤山银水间, 透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站在画前犹似融入画中。那种优美, 那种雅致, 那种不可阻挡的气息扑面而来, 让你无理无力拒绝。有位评论家看了诗雲的画作感叹道:功底深厚, 不可多得!

在我心目中, 大画家多是好烟、好酒, 粗狂豪放。而诗雲却文质彬彬, 礼节相宜, 表面上绝然看不出他有如此之深的画功。细观其画, 他在描山、画水、绘林时, 多强调自然、和谐、力度。他讲究中锋、侧锋并用, 色泽明淡适中, 变化多端;山石明暗对比, 层层叠加, 林森尽染, 突出了山岩之势, 水木之美;其画山多树少, 以表现山岳风骨。远远望去, 犹如身置其中, 让人汹涌澎湃, 激情万千。再看那山与树的结合, 墨与线的交融, 峰与水的映衬, 意与境的搭配, 不免让人在造化中得到心源的体验与升华, 又好似让这绿水青山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让你觉得, 此山已不是有边有界的山川, 而是有灵有性的胸中之山, 意中之川。真感谢诗云能把山水画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境界, 更佩服诗云的墨笔, 能把山水之性, 自然之美融进心中, 写到画里。达到几乎完美与和谐的统一。

山中有我, 我中有山, 山中无我, 我亦有山;那山、那水, 那佛、那道、那景, 那人即入心中, 也握手上。山岳乃诗云心中之岳, 林木是作者魂体之性灵。大悟得大真, 大真方得真化境, 这就是山水画的圣化之镜。想必诗云早有所悟吧!

观诗云的画, 还可用“善”字来形容。那就是透过他的作品, 你可感悟到亲近、友善、淡然之风格。不骄、不燥、不争、不扰、不抢、不夺的君子之气依然显露。这就是大家风范, 这就是画家唐诗云, 这就是一个德、艺、善并存的儒雅派画家。

唐诗云 字泊鹄, 别署翰唐, 号素墨斋主人, 毕业于齐白石美术学院, 师承著名画家王云山先生。擅长山水、花鸟, 尤其擅长梅花。曾任教于石家庄太行艺术学院, 历经世间沧桑、游历名山大川、潜心创作, 作品别具一格, 现为职业画家,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侨联艺术家联谊会理事, 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河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理事, 作品风格大气、高雅、文人气十足, 作品散见于各大艺术类报刊, 许多作品被艺术机构、个人和国际友人收藏。

著名书画家 篇10

画家润格:5000/平方尺

王:我在看你的作品时, 发现有些是极尽个性张扬的现代气息的, 也有洋溢着传统意韵的作品, 你是如何做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而自成家风的呢?

李:我的作品分几大系列, 这些系列记录着我在绘画道路上的心路历程, 以及不同时期对绘画艺术的新认识。不过, 这也正是我一直奉行的双轨并行的治学理念。所谓双轨并行即一边从传统经典中寻求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 一边到生活中体验领悟大自然给予的直接感受。最终目的是展现自我心性。我认为在绘画艺术的探索道路上, 传统与现代是一种互补关系, 不应偏于一隅。

王:作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 你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承传关系?

李:这先要看你怎么理解传统。传统文化往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取向, 作为绘画而言, 中国画艺术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走到现在, 它所留给我们的信息不仅仅是哪家哪派的体貌如何。研究这些固然可以得到归纳性的结论, 但作为画家研究传统, 更多的则是透过这些体貌的演变, 追溯更深层面的内在精神, 从而贴近比纯绘画更加本原化的文脉, 这种近道而不疏于法的探求, 更能体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真正的联系。比如说理论是如何变成实际技法, 完成意境之美的, 而从这些层面溯源求本的探研结果, 明显优于单纯追逐某家之体貌而自诩为得传统精神的表层行为。总而言之, 学习和理解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自我及充实现代。这也是艺术的发展规律。

王:你刚才提到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 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李:这是个美术界的老话题了, 中国画的意境美正是与西洋绘画的根本区别。“意”首先是一种自我的思想, 在绘画中它所包涵的既有民族的审美取向, 又注重了画家自身对美的认识和提炼, 是一种相对个体化的理想性与习惯的综合。而“境”是在“意”外延范围内对景的重新认识和进一步塑造的方式。

意境的高下, 取决于画家本身的常识、修养和品位。中国画的写意手法, 重其神韵而略其形质, 更重要的是透过笔下的物象, 表达自己对物象的理解, 同时又抒发了内在信息量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天人合一, 物我相忘”的体现。而提高作品品位和内蕴, 使作品更具意境之美, 除了精心研悟传统艺术精髓之外, 更须在诗词歌赋、文、史、哲等多方面下大力气, 学识的高低决定了眼光的高低, 更对作品的品味起着关键的影响。

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外求功的道理吧。

李:是的。

王:那么基本功训练在绘画中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呢?

李:基本功训练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一个终身课题。因为你所具有的学识、修养、审美感觉、悟性等综合能力都须通过用笔来解决, 物化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作品。画外的综合素质储备和绘画的基本功也是双轨并行的。随着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基本功的要求也不断改变。比如单纯的一个书写性, 不但表达了用笔在造型达意的状态, 又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王:这也就是“书画同源”的来历吧?

李:可以这么说吧。

古人曾说“书如其人”, 其原因是“书为心画”, 经过书写过程的文字不但承担了传达文字信息的责任, 更反映了书写者的情操和人格。

作为绘画技术层面因素而言, 与书法的共通之处, 就是不管书法还是绘画, 都是通过毛笔的使用方法而获得了内在的艺术生命。

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的独特之处。因为二者的分别与共同处, 都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和魅力之所在, 也是每个艺术家风格的区别之所在。

王:那么在你的心目中, 风格又是如何阐释的呢?

李:咱们换一个说法, 长江黄河终归大海, 但它的支流并不是与主体一致的。说回来就是中国文化艺术尽管有着主流的趋势, 但同样存在着个体的面貌, 就像每朵浪花都有其独特性一样。但是你把自我放在狭义层面和广义层面上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

严格地说, 风格是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之后, 连同思想性和习惯性共同凝聚成的一种产物, 也是艺术生涯后半期才能出现的成果或结果。毕竟, 风格从根本处讲是创作思想的附属品。

王:那你的创作思想是什么呢?

李:艺术的创作有一个基础, 那就是必须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尊重民族审美取向, 又同时完成自我审美诉求。而且在此基础上, 又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个性之间做出优化选择。但尊重心性必然是艺术作品的亮点部分。

王:那么现在常见的跟风问题在风格中又是怎样的一种说法?

李:跟风不是个新问题, 古来已有之。只不过在信息高速发达的当今, 跟风者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这个问题才显得尤为突出。

跟风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某种潮流的发展, 然而始终逃不出拾人牙慧的难堪, 真正优秀的学者型艺术家是不屑为之的。

王: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是学者型的吗?

李:这个问题前面已涉及到, 不再重提。值得注意的是, 历代能够有所成就的大家或大师除了技精艺绝之外, 无不具备丰富而深厚的学识和修养, 这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当今艺术家绕不过去的路。不但在创作上如此, 在市场问题上也面临同样的课题。

王:那么你对艺术市场又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李:有一些想法, 但未必真算得上见解。

首先, 艺术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 有自身特定的规律。市场原则除了双赢互利之外, 基本上还是强者生存。

从历史艺术市场看来, 能够具备永久性升值潜力的, 还要取决于作品内在的品质, 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

所以说,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完成一幅作品时, 需要面对的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和尊重个性。而这些作品流向市场层面时, 作为商品, 它同样需要定位。

就目前而言, 一个大家都看到的问题, 是占了总数量绝大多数的江湖画家凭着三寸吹不烂的舌头和满纸习气的艺术垃圾在风风火火闯九洲, 轰轰烈烈闹市场而已。真正含金量高的优秀作品还是少。

从历史的角度看, 真正能够传世成为经典的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呕心之作, 不管什么时候它们都是市场的领军系列。所以, 艺术家应该对自己的作品、对市场、对历史都要有一种责任感。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真正的定位不是当下的市场给予的, 而是艺术家本人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高度。这将最终决定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的短暂和永恒。因为市场最终的赢家, 是认真做事的智者。市场的逐步成熟更取决于收藏者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当代著名画家:范扬 篇11

每天我都要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在京城,我订了《北京晚报》、《新京报》。报纸拿来,先是浏览一通,然后拣有兴趣的细细读来。如今,世事纷繁,慢慢读文字已经是一份奢侈,看看报刊的图片,倒真是一目了然,有人说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了。

不过,要真的考究起来,看图说话是最原始、最本能、齄接的阅读。古代岩画中人、马、牛、羊、太阳、谷神什么的,读来十分精彩,虽不确切知晓先民们所言何事,但总觉得是有内容的。远古的一些大事,狩猎、收获、生殖、祭祀、纪念、战争与和平等等,透过这悠远的屏幕,总是在诉说着什么,让人慢慢来咀嚼。

我曾经到过天水附近的卦台山,据传那里是伏羲“一画开天下”的地方,是个小、山坡,气象去口不凡。登高望远,但见葫芦河呈s状流过,将地块分作阴阳鱼,是太极图z初始状;而其四周山坡环绕,田块横陈,长短断续,倒也正暗台了卦象。我想,這伏羲大八作为氏族首领,要把这部落疆域之所在,画一个核心的大慨。所谓王土臣民,要有个直观的地图来展示说明。这个太极八卦图,是政治版图,是经济地图,是军事地图,是风土水利图,是地理环境图,什么都是,“一画开天下”哉。

这以后,彩陶、玉器、青铜器上的图形,还要提醒人们睹事辨物,知晓忠奸,趋利避害。秦始皇得天下,也要写放宫室,这都是有道理的。汉画里说的故事,已经是表现天文地理、神仙故事、众生百姓、山川走兽,真是句罗万象了。车马出行、弋射渔猎、冶铁井盐、庖厨宰牲、歌舞宴饮、百戏说唱,神马都有。画宫廷大事有荆轲剌秦,画神异变幻有羽人戏龙。三足乌、九尾狐、嫦峨玉免、熊鼹虎鹿、龙象凤龟,整个儿一动物世界。东王公西王母,天上几间,应有尽有。从史实故事到生活琐碎,从佛道神话到农桑耕织,皆有图可观,蔚为大观,有图为证,图说历史,生动真实,不让文字。所以,人们还是重视图像的。“河图洛书”也是有“图”有“书”,先“图”后“书”。图书馆,“图”还是排在“书”的前面。我认为,今日之读图时代正是人们认识世界途径的本能回归。

再后来的绘画,人们往往画自身周围发生的大小事件。画重大新司有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的《步辇图》;表彰将帅的有《凌烟阁功臣图》;画军事行动的有《免胄图》;画权贵大臣寻欢作乐的有录像式长卷的《韩熙载夜宴图》;画,五育运动的有唐人的《马球图》;画贵妇出行的有《虢国夫人游春图》;画熙熙攘攘百姓街市的有《清明上河图》;画宫苑生活的有《捣练图》;画小商小贩的有《货郎图》。画寿星,画婴戏,画牧放,画乞巧,琴棋书画,渔樵耕读,世事皆可入画图。

到了清末民初,沪上有《点石斋画报》,画新闻事,画洋务买办,画本阜商铺,画士农工商各行生计,画火车轮船舟车往来,画学校书童朗朗书声,画烟馆病痨吞云喷雾,画花街柳巷拆白打闹。民间民俗,无所不至,倒也如巴尔扎克的小说,生动真实地呈现了时代的印迹。现在拿来翻看翻看,也蛮有意思的。

民国时候,有陈衡恪先生,住在北京,画了京城的一组人物风俗,用了简略的笔墨表现百姓的生活,取了写实写生的意味,很有“民国风”。

又有丰子皑先生,画了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小情境,小街小巷,小儿女趣事,让人卖来感到十分亲切体贴。

而今,我看书读报之余,也随手拈了毛笔,拣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报刊卜的图像勾画勾画,也算是个图画笔记吧。记得鲁迅先生有杂文集名日《朝花夕拾》,也是取了俯拾即是、新鲜采摘的意味。正如城里的人们往往喜欢刘姥姥带来的田间瓜果,都市里的大人也带着小弦到农村去采摘草莓鲜桃,欢喜的是这一份新鲜的泥土芬香,和着这过程的乐趣,同时,也变换了平日生活里单调重复的程式,此中乐,乐无涯。我读报读图,有了心得,图画记之,随手勾勒,自己也得到了一份莫名的新鲜快感。

每天早晚,取了报纸,泡怀清茶,蘸了玄宗墨汁,就着红丝砚台,案头上拈来随手裁就大小不等的宣纸,随看随画,也画出了一叠图画,真实不虚,不打诳语。

国际国内,能知天气;家长里短,能接地气;而三才之中,自有我在焉。

比如:曼德拉去世,报纸上登了他竞选时的图片,我画了下来,表现他的英勇祸虽。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虽说是画在巴掌大的纸上,我也画出了气氛。恒大足球队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亚冠联赛中夺冠,队员们抛出起了教练里皮,入了我的图画;《好声音》中的吴奠愁,表情生动,体态婀娜,举手投足间神采飞扬,很是入画。《老外撞走妈,大妈不让走》,我也画了。制、罗吃红牌》、《博尔特赛过公交车》也是我作品的题目。最近,我还画了一组索契冬奥会上的新闻,有《李坚柔获得中国队首金》、《周洋霸气回归》、《中国男子冰壶队入四强》,也有普京会日吾安倍音牵了秋田犬的画面等等。

另外,我画了《中国三高》,说的是高雅歌剧;也画了《正月社戏》,画的是活跃在乡间的草台戏班。我画了我喜欢的拳手邹市明在训练中,也画了乌克兰的都市风云。今年暖冬,我画了前海冰场上溜冰的人们。这两天,京城有雾霾,我还画了雾霾中奥林匹克公园晨练中的“光猪跑”队伍。

画了这许多事件这许多画儿,我给起了个名目,叫作范扬的“世事绘”。说的是画了世间的人和事,“世事绘”是实指,也算是大而化之的虚指吧。

我想说的是,人们常常要把一些时新的画儿冠名为“当代”、“现当代”、“后现代”,我想,如今我也加入了。我的这些画儿,等于老酒装了新瓶,或是新酒装了旧瓶,也“现当代”了起来。我的这些画儿,我也给加上了一个概念,叫作“现时现刻现当代”。虽说是比不上珊场直播,也相当于朝花夕拾吧。“现当代”前加上了“现时现刻”几个字,是为了强调一下“当下性”,人们常说,要把握“当下”,指的不就是我的画儿吗。

著名书画家 篇12

张锡武, 字青松, 汉族, 一九二七年生, 河北省河间人。原天津杨柳青画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花鸟画和杨柳青民间年画。作品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蜚声画坛。特别是他的牡丹画, 多用小写意方法。形神兼备, 在津门画界中享有“牡丹张”的美誉, 他的作品被国务院收藏, 曾多次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天津电视台做过多期专题节目。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 介绍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目前已经出版《牡丹的画法》、《张锡武画选》、《写意牡丹的画法》、《彩墨牡丹》、《写意牡丹精选集》等著作和画集, 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 他的年画作品《淀上渔歌》就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 他的作品被国务院和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收藏。他曾多次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天津电视台做过多期专题节目。其作品多次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 并送往美国、法国、日本、冰鸟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日前, 记者来到张锡武家中, 采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画家。今年82岁的张锡武精神矍烁, 待人和蔼可亲。回首自己的奋斗历程, 他无愧无悔。

一、少小挺身抗日绘画报效祖国

采访中, 记者问:“您喜爱绘画是受谁影响?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

张锡武说:“主要是家传, 我生于河北省河间县束城镇的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张毓枚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 思想进步, 具有炽热的爱国情怀, 解放后, 曾当选县政协委员。我从七八岁便开始跟父亲学画, 背唐诗, 习古文。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 就回到河北省河间县老家。我画画是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 看父亲画画, 衬纸, 研颜料, 有些颜色特别制作, 如赭石、石青、石绿等矿物颜色, 逐渐对画画产生了兴趣。10来岁开始学花鸟画, 当时用的纸也不好, 练了几年开始画作品。17岁时, 我们那是敌战区, 离日本岗楼几里地。晚上游击队到我们那去, 介绍我参加了地下党。那时我画了不少抗战宣传画, 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残暴罪行, 没有油印机, 就拿钢板刻画。这些作品也为后来画人物打下基础。”

在抗日战争期间, 由于张锡武家是抗日堡垒户, 他又机智勇敢, 得到武工队的信任, 经常派他给邻村地下联络点送信。一次, 刚往邻村送信回来, 在路上正和两个汉奸走了个对面。他怕引起汉奸的怀疑便紧走了几步, 汉奸发觉马上将他拦住, 用枪对着他的头说:‘你是哪个村的?跑什么?一定是八路军的密探!”他装出害怕的样子, 佯称是去邻村找小伙伴玩。汉奸见他是个小孩, 又没什么把柄便把他放了。此后他再去送信便警觉起来, 不敢再把信放在身上, 而是藏在鞋垫里, 来回避开大路, 专走僻静小道。敌人在各村都安插有眼线, 为了安全起见后来就不直接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而是按约定或是把信送到村头柳树窟窿中, 用砖堵上压在里面;或是藏到村里破庙的砖底下, 由收信人去取, 始终没有出过闪失。

张锡武会画画, 在战争年代成为一种武器。他受组织指派绘制如烟卷盒般大小揭露日寇罪行的连环画, 油印成画片, 宣传抗日。他还冒着枪林弹雨, 在村头、院墙和敌人炮楼底下写标语, 鼓舞群众斗志, 打击侵略者。为配合武工队在村里的活动, 他按照组织要求, 绘制了村子平面图, 在这幅平面图里, 他们村子有多少条街道、多少条胡同, 哪些是死的, 哪些是活的, 地道的走向与出口等, 画得非常详细, 受到组织上的表扬。后来他又接受了一个任务, 就是画一幅周围日军的布防图。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他扮成民工, 到岗楼出工干活, 对岗楼的地形、设施暗中观察, 默记在心, 收工后回家画在纸上。接连数日他记一点画一点, 然后一处一处再暗中核实, 总共去了六七次才把图画完, 岗楼的位置、房屋间数、吊桥宽窄、枪眼朝向、火力配备等都画得准确精细。由于他进岗楼“干活”时心不在焉, 总是东张西望, 引起了敌人注意。一次, 在中午休息民工们都吃着从家中带来干粮的时候, 一个汉奸把他叫了出来带到一个小屋子里, 拿枪对着他的头呵斥道:“你小子不好好干活, 总东张西望的干什么?准是八路的探子, 不说就毙了你!”他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连忙否认。这时, 同村带工的工头走进来, 连忙向汉奸解释:“他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孩子。”并拍着胸脯担保绝对不是八路。汉奸训斥了张锡武几句, 没再追究。他画的敌人布防图为武工队消灭敌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锡武在战争年代的经历, 为日后从事专业绘画积累了生活,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爱牡丹画牡丹

张锡武告诉记者:“1949年到天津以后, 我到美术工作者协会, 现在叫美术家协会工作。从美协调到美术工作室, 又从美术工作室调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后来调到杨柳青画社工作, 直至退休。一直没脱离文化工作。”

在美术工作室工作期间, 他一边做编辑工作, 编辑天津画报, 一边挤时间画了不少画。1977年打倒“四人帮”后, 偶然一次到洛阳出差, 到“王成公园”去看牡丹花, 发现来这里看牡丹花的人很多。当时受到启示,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到洛阳去看牡丹, 没有一种花能像牡丹这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于是对牡丹产生了兴趣, 决定重点画牡丹。

张锡武说, 画牡丹需要反复练, 不练习就手生。国画里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花鸟里还分很多种, 所以都去涉猎画不精, 对于牡丹, 我实践得多, 研究得多, 别的内容可能我画不过别人, 但画牡丹是我的强项。我参考了古代、现代很多画家的画, 特别是明代、清代一些著名画家。我想, 跟着人家后边走, 画半天还是模仿, 要画出自己的特点, 在学习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吸收了任伯年的水分、王雪涛的立体感、吴昌硕的苍劲厚重, 吸收了他们的特点变成我自己的。因为我在杨柳青画社工作, 还受到了民间年画的影响。山水画大家石涛说过, 笔墨要随时代。意思是画画要有时代感。中国画过去叫淡、雅、静, 这些画从明清以后用墨多了, 变成文人画, 供文人欣赏, 跟老百姓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老百姓喜欢漂亮的, 具体的。我的画里也考虑到群众的喜爱。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随着时代变化, 再画原来的文人画不行了。全国画牡丹的人很多, 尤其是洛阳, 满街都是。我专门画牡丹至今已经有30余年, 为了画出特色, 我不断追求变化。

记者问:“有几次变化?”

张锡武答:“主要有三次。开始是工笔, 后来画了几个结合:山水和花鸟结合;中国画和西画结合;水粉画和国画结合;大写意与小写意结合。这样, 我的牡丹就和其他人不一样。现在我追求的, 一是墨牡丹。墨分五色, 完全用墨, 不容易画好。二是风牡丹。别人是静的, 我的是微风。就像舞蹈演员, 她不翩翩起舞时显现不出她的美, 而起舞时通过各种动作把美展示出来。我的风牡丹, 不是大风而是微风, 把她的美画出来。牡丹又叫雾雨花, 只在春天开半个月。而我把这半个月里天气变化都画出来, 有风牡丹、雨牡丹、雪牡丹, 各种姿态, 是很少见的。我的画集中有100多幅牡丹, 姿态各异几乎没有重复。这在现在的画家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多年来, 每到春末夏初牡丹开放时, 张锡武总是找机会到洛阳、荷泽写生, 为了能就近看到牡丹, 他每次到荷泽都不住招待所, 而是住到牡丹园附近的农户家中。白天, 在牡丹园中, 他对着牡丹写生, 一画就是五六个小时, 不怕疲劳;夜晚, 他披着大棉袄, 借着月光对着园中的一朵朵牡丹静观默察, 一看就是大半夜。他发现, 在不同的时空里, 牡丹的神态各不相同。比如, 白天花叶舒展, 夜里花叶微微闭合, 如人一般也在夜间安睡。

为了画好牡丹, 他千万次地描画, 滴水穿石, 终于得心应手。每当画牡丹时, 他一个人静心在画案前, 不让外人打扰, 先有成竹在胸, 然后挥笔而就, 牡丹便跃然纸上。

三、老有所为出新求精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张锡武将他近期的部分画作拿出来给记者看, 其中有风牡丹、雨牡丹、雪牡丹……幅幅佳作, 美不胜收。他画的牡丹, 工写结合, 形神兼备, 仪态万千。例如, 惹人喜爱的《五彩牡丹图》, 集红、黄、蓝、粉、紫各色牡丹于一堂, 娇艳富丽, 生机盎然;最见功力的《墨牡丹图》, 以墨代色, 黑白相间, 黄色花蕊点缀, 雄浑而不失柔美;《淡牡丹图》, 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表现雨后的牡丹, 虚实相间, 清新洒脱;《风牡丹图》, 花瓣顺微风摇摆, 颇具动感, 大有“春风拂槛露华浓”之气象。

突破传统格局, 在画法上出新求精, 超越自我, 超越前人, 这是张锡武晚年所奋力追求的目标。为此, 近年来, 他大胆进行多种变革, 潜心钻研, 反复实践, 运用中西结合的手法, 终于使所画牡丹自成一家,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特点是, 用小写意手法兼工带写, 工写结合, 神形交融, 花朵娇艳, 层次分明, 花蕊生动逼真, 鲜活丰满, 枝杆挺拔茁壮, 曲直遒劲, 花叶浓淡相同, 疏密有致, 花根苍劲厚实, 生机盎然。他的牡丹画无论宏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 都突出动感, 达到出神入化, “嗅之以香, 触之以动”的美妙艺术境界。

张锡武说:“画画对身体挺好的, 尤其是画写意, 必须站着画, 心情比较静, 也是一种气功锻炼。画画已经变成一种保持健康的手段, 画到老学到老。一个画家, 能在创作过程中, 不断否定自己, 不停留在某种固定模式, 这并不容易。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简练, 做减法, 越精辟, 越少越是高深。这是我现在追求的。如今, 我虽然年事已高, 但有精力时还会走入生活寻找素材。我还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景象的题材, 如大片的稻田, 高粱地, 鸡鸭牲畜等, 画出来也很美的。”

上一篇:生鲜冷链下一篇:设施蔬菜的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