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通用7篇)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篇1
中文名:王涛
职业:画家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安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出生地:安徽合肥
头衔:安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出生日期:1943.9
擅长:国画
王涛照片
艺术简介
王涛(1943.9—),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安徽合肥人。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曾任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美协副主席。现为中国安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应邀赴美国关岛主办画展,1986年在北京美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应邀赴联邦德国举办“安徽现代中国画展”,1988年赴新加坡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应邀赴泰国、韩国访问,并举办“韩、中书画交流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大展并获奖收藏。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有《最后一碗炒面》、《复苏的大地》等。出版有《王涛人物画》、《王涛作品选集》、《王涛画集》,评论家论其作品题材广泛,意境深沉,墨彩交融,挥丽豪放,画面构成的气势和力度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现代意识的吻合。[1]
王涛作品
王涛作品
山东文轩画廊推荐画家。
艺术年表
1943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王守信,号独天斋主。
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班。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5年后出任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社副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后,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举办画展和讲学。组织的安徽省书画院“黄山风”中国画展,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杭州开展,受到学术界好评。
1989年出席第五、六届全国文联文代会和全国美代会,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1999年出任第九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地区评委。
2003年出任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和“2003年中国国画大展”评委。2005年出任“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美术特展”中国画评委。
2007年被聘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专业大展,编入《中国美术全集》《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等多种书刊。出版有《王涛人物画》《王涛作品集》《王涛画集》《中国当代人物画十家—王涛》《中国画二十家—王涛》等多部个人画集。
王涛作品(最后一碗面 周恩来在长征途中)
社会评价
万峻池(书画鉴赏、《藏真》杂志主编):王涛的英雄情结、诗人气质、忧患意识和创作心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咀嚼到幽默、辛辣。品尝到飘逸、灵动,感悟到信念,良知。他是善用和善变的,也是唯美和唯真的。
方增先(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涛的成功之处在于“不是练笔的结果,而是思想的结果”。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青檀兮五色,玉版见三光。”——庚午书赠王涛。叶浅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画家的《庄周梦蝶》,其构思和立意都不同寻常。
李震坚(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画家王涛,一向钟情于“象外之象”的神韵境界。其豁达的品性,伴随着豪放的风格,充盈其中,使其作品散发着雄浑奇纵、峥嵘壮阔的气魄。富有蓬勃的时代精神和鲜明强劲的东方力度。
刘勃舒(原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王涛先生是我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的作品笔墨峻拔,秀雅清新,画法肃然绝俗,简淡、古雅,神融意适,得形、神、气于理法之中。
吴杨(北京作家):王涛带领他的画家团队默默无闻,甘于清贫。在浮躁浅薄的时代风潮中,坚持扎根本土文化,坚持清新纯粹的绘画风格,不跟风、不攀比、不气馁。通过对传统绘画模式的现在转换,突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又能集中展示相对完整的艺术风格。
柳新生(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王涛牢牢地站在东方艺术的大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西方艺术家的某种激情唤起了长期沉睡于他心底的真实感情,溶化到他的东方式的笔墨线条之中。
贾德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兼主编):王涛不仅是一位豁达洒脱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他会在他所热爱的艺术对话中,进一步涵养他的浩然正气。进一步把笔墨化为人格,把人格化为笔墨,以现代人精神去创造中国写意人物的前途。
徐恩存(中国美术杂志社主编):近几年,王涛的思想日渐深入,笔墨日渐成熟,艺术境界日渐提升。所作人物画,不论取材古今,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或许画家太热爱自已的故土,他始终以欢快的旋律、亮丽的色彩、饱满的墨色营造着心灵世界的图景。
曹玉林(《振风》杂志主副编):作为写意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代表,王涛的人物画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其融铸造传统,重开生面的写意精神和格高品正,精神豪放的笔墨境界,乃当代人物画创作中的新进展和新收获。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篇2
何以如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纵马与高歌, 化育了怀山先生慷慨激昂的边塞豪情;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刻苦严谨的技法训练, 赋予他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与文士气质;尤其是在中国画创作组追随画坛名流的宝贵经历, 更使他参悟到大师名家用笔之妙, 从而在其画作中融入了那份恢宏的气度。他践行着文人画的三境界, 又兼领略了梁楷之意蕴、觉悟了石恪之气象、研习了黄慎之笔法, 且穷究任伯年之情趣, 从而使其画作重意而传神。诚如晚清画家吴昌硕所言, 中国画是“画气不画形”的写意艺术, 怀山先生的笔墨际会有云壑晴岚, 有杏花春雨, 有山川松石, 有幽谷鸣泉, 真可谓气象氤氲, 意境非凡, 令观者不禁为其丹青长卷颔首折服。
一、名师妙传 良徒真学
怀山先生的国画造诣之深, 可谓胸襟酣畅、思接今古,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在器识、学养上的师承渊源。
年少时的怀山先生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受到国画老师邱石冥的教诲。邱石冥曾师从蔡元培、姚茫父、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 工花鸟造型, 笔墨秀逸, 且学养深厚, 善托物言志。怀山先生从他那里得到了中国画六法的真传, 对传统笔墨的精微妙机备加推崇, 勤学苦练不辍。在邱石冥先生的指点下, 通过大量临摹工笔小画, 怀山先生打下了白描与花鸟画的深厚根基。
在画坛初露头角的怀山先生勤于练笔之际, 渴慕求学于画坛名家。后经中央美院附中校长丁井文同志的推荐, 他于1978年进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 有幸与黄胄、李苦禅、陆俨少、何海霞、孙其峰、张辛稼、宋吟可、谢瑞阶等一流中国画名家共聚一堂、朝夕相处, 并常与王子武、郭怡孮、霍春阳几位年轻画家共同切磋。怀山先生在创作组中聆教于大师, 勤于观摩, 耳濡目染, 并且静心参悟, 日夕挥毫习画, 由是获益良深, 纠正了自身作品原本线条僵而韵致少的笔法阙失, 深感自此“得窥传统的精奥, 笔墨始得正法”。怀山先生日后回忆起那段时光, 不禁在《闲谈放笔》中感喟受教于丹青名流的所得所悟。在他看来, 黄胄“用笔爽利洒脱, 飞扬生动”;何海霞“笔法宗宋元, 又得大千亲炙, 其用笔沉雄浑厚, 时以秀峭出之”;李苦禅“拜师白石门下, 笔法青藤白阳一派, 又受八怪如复堂之影响”;陆俨少则画风奇绝, “笔涩而秀, 苍茫烂漫, 初看老笔纷披, 实则严谨细丽, 无苟且马虎处。其水法、云法皆借鉴古人, 实征造化而以己意出之”。承教于众位大师, 得其妙传, 使怀山先生在这一时期画艺精进极其显著, 获得了难能可贵的笔墨功夫与画学渊源。
中国画的用笔之妙在乎气韵, 如五代画家荆浩所言, “心随笔运”则为气, “隐迹立形”则为韵。在中国画的笔触中, 力遒韵雅, 凝汇着贯通的生命力, 令人颔首动容;而怀山先生从众多绘画名家那里所习得的技艺首先便是笔墨运用之法, 这使他在绘画艺术的追求之途中矢志不渝地传承笔墨的个中三昧, 不为流俗画风所动。老一辈画家非常乐意提携后生, 给予了青少年时期的怀山先生要言不烦的指点, 传授给他不少毕生绝学。国画大师的风范、学养、艺德, 也都使怀山先生赞叹折服, 与画坛名师耆宿为临, 令他的艺术境界实现了升华。
二、古人造化 心源彻悟
怀山先生的恩师邱石冥先生效法明贤画作, 悉心保存古意, 这种以古为师的风气也深深影响到了怀山先生的艺术创作。邱石冥倡导的是六朝谢赫所创的“六法”, 其中以“骨法”最为玄妙精微, 有着由表及里的艺术洞悉力。怀山先生师从此法, 不仅通晓了传统的铁线描、行云流水描、兰叶描等笔法, 更追求意在笔先, 待到胸藏丘壑、风神饱满的境地才可运笔作画, 力求表现物象的本质。当时的画坛一些人未加甄别地借用了西方素描、比例、透视的线描之法, 对国画颇多束缚, 用笔时有突兀之感, 怀山先生以为此法误人, 而坚持师从“骨法”精髓。由此, 他便得以超脱于时弊流俗, 发扬了传统中国画意明笔透的生命力, 技艺日臻通达之境。
在习画之途上, 怀山先生别裁伪体, 转益多师, 潜心揣摩石恪、梁楷、沈周、八大山人、石涛、黄慎、任伯年等古人作画的笔墨胸臆, 抉精探微, 研习其传世画作的写意情态。近现代国画名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的作品传习古代山水、花鸟、鱼虫作品的画风, 怀山先生从他们的画作中也汲取了古代文人画不求形似、以墨为戏的象外之韵, 以及顿挫婉转、机缘凑泊的运笔之法。诚如怀山先生诗句所言, “追攀愈觉前贤高, 转益多师赖冶陶。古道照人昭日月, 吾谁归欤接风骚”, 师法古人, 承袭古道, 是他一贯的追求。
怀山先生以复古为创新, 虽临古、习古, 却并不拘泥于古法, 如宋元画家取法晋唐而涵泳自得, 能够贯通今古之妙韵, 将师法古人与师造化、得心源相贯通, 进而有所超越, 抒写性灵, 开创新风。他的山水画博采古画北派与南派的气韵神采之长, 兼有八大山人、石涛的风致, 或水墨淋漓, 或青绿点染, 而又并无蹈袭痕迹, 笔法变化万千, 吐纳山川之灵气, 于落墨之际将胸中丘壑描摹而出, 自成一体。他描绘山水风景中的隐者与居士, 常用轻描淡写的笔法勾画轮廓, 颇有梁楷简笔画的飘逸风韵。在塞外风情、人物鞍马画方面, 他的笔法有黄胄的筋骨, 而又更注重牧民生活细节的精心描绘勾勒, 于大漠风物、马群驼队则挥毫写意, 收纵自如。他的古人画有宋元古意, 温雅醇正, 可见出张大千的韵致, 而又更加质朴, 绘隐者多高逸, 画古衲蕴禅思, 摹童子有生趣, 状名士具风骨。他笔下的仕女画, 似可见出傅抱石之风, 而又趋于沉厚, 将仕女人物与山水风景相映, 以梅竹仕女尤为端庄矜持。他画马、画鹰, 隐然有徐悲鸿、李苦禅的格调, 而又加添了几分大漠草原上的豪迈苍莽之风。“大言不怍愧梁稻, 小道最尊荐丹青。绠短汲深还勉力, 愿从古道开新风”, 怀山先生作此诗句, 正是他“复古”求新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流露。
在怀山先生看来, 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中有着西方艺术所不及的神思情采, 而古典文艺中有着现代美术所欠缺的静谧清逸。在西风东渐的20世纪80年代, 他不为中国画变形西化的时风流俗所动, 不一味讲求西画的视觉冲击力, 而是仍然坚持传统技艺笔法, 注重体现国画的“内美”灵韵, 追慕古法之玄奥深邃, 由此而气韵生动、落笔有神。观怀山先生创作:笔墨六法巧妙如凤舞闪电雷鸣;读怀山先生作品:水气两势神奇似蛟龙云腾霞蔚, 妙不可言, 美不胜收。
古代文人画是古代贤者高远志趣的传神刻画, 一琴、一书、一画足矣, 抚琴吟诗, 研磨作画, 便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便得乐趣无穷, 怀山先生亦是将这样的高古情志寄于绘画艺术, 承袭了中国文人画的翰墨真谛。他的笔墨语言, 注重行笔的“疾迅舒缓”有致, 落墨的“酣畅停匀”得法, 以中华古典绘画为渊源, 寄意于丹青, 歌古雅之调, 将灵思妙悟寓于传统技法之中, 融自己的思考与技艺探索, 以创新风, 终于进入胸襟豁然、逸兴遄飞的境界。
三、洞明枝叶 练达境界
画家之运笔, 如登攀山峦, 至泰山而小天下。怀山先生深受古典诗词歌赋的意蕴陶冶, 追求文人画的高远深挚的象外之意。他十分推崇傅抱石所言的“文人画”三原则, 即“文”学的修养, 高尚的“人”格, “画”家的技巧, 以人格与文化作为运用笔墨的基石。
画中有诗意, 画中有格调, 画中有境界, 是文人画的追求, 怀山先生的画作便上承这一传统, 命意高古, 在贴近文脉上尤为留意。他饱读古代典籍, 通晓文史哲诸学。而怀山先生对诗经汉赋、楚辞元曲、唐诗宋词之名家名句, 随口吟来, 顺手写来, 其国学功底如山矗水奔, 令人叹服;有时不经意间, 他取诗词歌赋之意境, 笔下波涛, 纸上云雾, 一阵挥斥, 一幅写意新法的山水呈现出来;或是一个古典美人, 带着现代的热情向我们走来……
笔意流动之间, 他将古诗文的意境题材点染烘托而出, 有屈子行吟、晋贤散逸、长吉寻诗、高士爱莲、东坡履笠、放翁咏梅的艺术形象, 有王昌龄、李白、欧阳修的诗赋画意, 将文士情怀的积淀溶于笔端, 一气呵成。怀山先生描摹古诗文中的意象, 由心境格调脱化而出, 无论是幽谷鸣泉、墨竹松菊, 还是烟渚泊舟、寒山瑞雪, 都将千古文采中的繁华与素淡轻轻勾勒, 寄情于物, 渐入佳境。
古画浸润着诗书礼乐、仁义道德, 讲究一种“士气”, 也就是怀山先生所诠释的“浩然气, 书卷气”。怀山先生为画坛众多名家所推重, 他的画格如人格有目共睹。在他于纸上淋漓挥洒时, 往往将人格与文化融入笔端, 情怀所至, 画笔生辉, 使“如将白云, 清风与归”“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的超逸典雅的诗意流淌于墨色之中, 以酣畅胸襟写天地之意趣。
四、慢功精品 淡泊宁静
对于当下画坛用笔上“底蕴不足, 而俗思太过”这一急功近利的积弊, 怀山先生能够反其道而行之, 是他极为难能可贵之处。他以虔敬的态度探索绘画之门径, 静心作画, 修身养性, 不慕名利, 从而进入了浑然忘我的淡泊之境。
在怀山先生的笔下, 对山水、花鸟、人物、草虫均有涉猎, 体察万物之妙趣, 用笔则收放自如, 笔墨韵致闲放洒脱。在他看来, 宋元明清的文人画, 需细细品味, 慢慢欣赏, 方得其中妙趣, 而作画亦如品画, 当有气定神闲的悠然工夫。怀山先生作山水花鸟画, 看似手到擒来, 实则是在长期观品锤炼的过程中, 目视心记, 才形成了对物象的心领神会与熟练把握, 于胸有成竹之时将心中丘壑挥洒而出。
在中国画艺术表现的范畴中, 用水之法极为重要, 有时甚至超出笔墨, 而怀山先生以善于用水著称, 他在慢功细研中领悟了用水之道, 达成了松而不散的水气流动之态。他对用水渍墨、点笃的轻重、多少、薄厚悉心考量, 运用于山水画, 则笔墨润泽, 山川如含春雨, 有水雾笼罩、朦胧氤氲的效果;用于绘画奔马、骆驼, 饱蘸水墨的笔挥洒晕染出豪放而富于动感的气势;用于花鸟画, 笔循水墨迹痕与流势而动, 精心点染, 则有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灵气。水虽平淡无色, 而在怀山先生笔下, 却可在一笔之内分出浓淡深浅, 营造出水气朦胧、云水流动的墨化佳境。在对用水之法的把握上, 可见锤炼精品的妙处, 而怀山先生的丹青佳作正有如此体会, 墨与水之间微妙的渗化在他笔下流通不滞, 呈现出心随水流、笔动水动的悠然韵味。
怀山先生将李可染所崇尚的“慢”与董寿平所提倡的“压”的行笔之道运用于作画之中, 笔法趋于沉稳, 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 在山石、松柏等厚重处能够收煞, 泼墨晕染, 达到力透纸背的境地。他追求绘画一张一弛的境界, 尤其是要有放有弛, 不求速成, 而期望艺境臻于至美。他在作画时常日夜思想, 揣摩如何才能画好, 于是便能够心无旁骛, 静心寻求更为通达明澈的画境。
画如其人, 画表其情, 画鉴其心, 画言爱憎, 画映美丑, 画显修为, 画透风骨, 画见品格, 画扬大道。怀山先生的山水流淌着真善美;怀山先生的人物述说着嶙骨和仙风;怀山先生的花草飞禽走兽传递着精气神和无限情趣。在画界同道眼中, 怀山先生为人冲淡平和, 不追名逐利, 不肆意宣传, 而以艺术造诣的提升为生命旨归, 颇有遗世独立的隐者风范。淡然自得的心境, 在他徐缓、婉转的笔势中脱腕而出, 气韵飘然, 一如天地造化之神奇。
五、知行一身 意画一体
“意”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意由画家匠心生发而出, 付与画中, 则有意象、意韵、意境, 有器宇不凡之势。怀山先生的画中意蕴, 便是凝聚了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精粹, 意成笔运, 源自画家知与行浑然一体的艺德修为。
怀山先生为人儒雅, 有文士风度, 深得古代画家贤者的高逸洒脱气质。他追求学养、人格、理想与画艺的一致, 以学养艺, 有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风范。对于古今绘画的大师名家, 他心怀景仰, 敬慕他们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与精湛深厚的修养学识。对古人诗文六艺的习尚, 使他在优游吟咏之际陶冶心性, 洒落胸次。他有自在执着之心, 为人谦和, 与人为善, 深得同道推重。在行事为人上, 他愿意凡事退一步, 不为倾轧诋誉, 不存非分之想, 静心在绘画的天地中磨砺自己的本事, 被公认为画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在当代画家中, 怀山先生是为人生而作画的艺术家的典范。他虽然追慕古风, 却并非遗世独立之人, 而是乐于深入生活, 深入大众, 真切记录人的情感。他刻画的草原牧民生活尤为栩栩如生, 洋溢着质朴天然的生命活力;即使是其古代人物画中的老翁童子, 亦源自对生活的精妙观察, 神采飞扬, 情态逼真, 以心胸之意抒写现实人生万象。
怀山先生求精于笔墨, 以艺术事业之心相视, 以学问德行加以蕴养。他作画并非仅为娱心自赏, 以“墨戏”宽慰平生, 而是欣然将其所绘之高逸雄浑画作展示于世人面前, 以真知真行践履其艺德追求。执笔从艺50多年以来, 怀山先生携其佳作走出画室, 先后在国内成功举行了一系列个人画展, 深受画坛与收藏界的推重, 可谓誉满中华, 闻名遐迩。继1984年在黑龙江美术馆举办个展以来, 1988年他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出色的个人画展, 此后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同道画家和国画爱好者的关注, 多次入选历年全国美展。1996年, 他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个展, 让岭南画坛对他的画风赞叹不已。2004年, 他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个展, 以其超凡的艺术成就打动了各界人士。近年来, 他又举办了多次风采卓绝的画展, 2012年的“林泉印象”和2013年的“翰采文华”等个人书画展都呈现了他在艺术巅峰上的独到成就, 尤其是在山水画上达到了恬静疏朗、清深渊默的审美境界;在人物画上则韵致深邃, 能勾勒点染出人物的情态与心志, 造诣极深。他笔墨超逸的诸多佳作, 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画研究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钓鱼台国宾馆等所收藏, 被艺术界视为具备传世经典价值的精品名作。
在画风求索之路上, 怀山先生虽曾广泛接触了西人画作, 他也从不排斥西方画的精华, 但并未随波逐流地一味仿效西方现代美术, 而是始终秉持坚守中国传统的笔墨画风, 他的作品却因其独特的东方风骨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界的高度赞赏。早在1972年, 在由邓小平同志指示文化部与对外友协筹办的中国绘画对外交流展中, 怀山先生与张冠哲合作的《草原钢城》凭借着对我国草原人民英武豪壮气概的展现, 入选当代中国画对外交流作品, 在欧亚多国巡回展出。1988年, 怀山先生在新加坡举办了个展, 其雅致、淡远的作品风范深得海外华人画家同道的赞许, 此后, 他的意趣精微的画作还曾在法国、英国、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展出, 备受佳评, 成为了载誉国际的艺术大师。他所创作的艺术珍品为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的藏界与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 让各国爱好绘画的人士看到了中国画丰神俊秀的典范之作。2003年, 他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家作品联展。2004年, 怀山先生与吴冠中、张远林等著名画家同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的“中国画展”, 受到法国绘画界和艺术爱好者的热情称赞, 将东方艺术、中华笔墨和谐典雅的格调传递到欧洲艺术殿堂。
怀山先生挥笔耕耘, 成绩斐然, 已出版了多部画集, 并热心在画院、美术协会、艺术研究院、大学美术系中担任职务, 向画坛后学传授画艺, 诲人不倦。近年来, 他将传神作品撷菁揽萃, 集结为画集、画选, 对习画的青年画家与爱画、藏画的丹青水墨爱好者影响甚为深远, 其中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怀山画集》《刘怀山画选》《案头画范:刘怀山画山水》《案头画范:刘怀山画骆驼》,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集菁积萃——当代中国画名家精选·刘怀山》, 以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名家经典作品集·刘怀山》等。如今, 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他, 还出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与特约硕士生导师, 并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的客座教授与中国美协创作培训中心的教授之职, 在从事美术研究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精要绝学传授给年轻一辈的画家, 为国画之魂的承传不遗余力、竭尽心力。此外, 怀山先生还兼任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中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理事等职务, 对传统画艺的弘扬与书画交流执着奉献, 成为备受画界和社会其他各界尊崇的中国画名家巨擘。
浙派写意人物画家的盛会 篇3
浙江省政协原主席、本刊社长刘枫,浙江省委原副书记、浙江文史馆馆长梁平波,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志纯,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副院长宋忠元,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文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及数百名画家、学者、记者等一起饱览了画家们的精心之作。
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浙派意笔人物画,依靠素描、慢写、速写的交替运用,以结构为中心的造型能力,结合近代文人画花鸟、山水的笔墨技法,以线为主、泼墨厾笔为辅,开时代新风,使中国人物画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但浙派意笔人物画的三位开创者和工笔人物画的开创者顾生岳、宋忠元成就卓越,创作出了《两个羔羊》《粒粒皆辛苦》《红衣少女》等经典之作,而且桃李满园,高手继接,出现了开创黄土画派的刘文西、以淡宿墨拓展高妙的吴山明、实力雄厚的骁将刘国辉、水墨功夫独到的女画家王庆明和后起之秀王赞、尉晓榕等一批功力精深的传人。受三位开山祖亲炙的梁平波、冯远虽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也都宵衣旰食,笔耕不辍,取得了非凡的绘画成就。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篇4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篇5
绍兴著名 “十老”书画家艺术简介
冯大良收集整理
一、绍兴著名“十老”书画家中已故的六位书画家
周庸村、周砥卿、冯亦摩、骆流善、宋之宇、钱彰武(按出生年月排列)周庸村艺术简介
周庸村(1900~1998)原名榕村,晚号定髯,绍兴华舍后西周村人。民盟成员。早年就读于浙江公立工业学校,毕业后留校杭城从事丝绸纹饰设计,后在上海天同中学、绍兴亭后及后马等地执鞭任教,直至1962年8月退休。自幼酷爱书画,少长,师承孙伏园、周文郁,初习楷书,继习汉隶,偶及钟鼎文。20岁时,在其族兄处看到由经享颐书写的“无我仁之至,有常德自隆”的对联,遂羡慕学习,朝夕相对,百摹不怠,渐得爨宝子精髓,达到循碑的自由境界,其书艺成就与广州秦萼生齐名,人称“南秦北周”。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和《当代翰墨大观》、《浙江书法选》等多种专集,并为日本、美国友人收藏。印有《周庸村临爨宝子碑》一书。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兰亭书会顾问。
周砥卿艺术简介
周砥卿(1901~1993),别署寄庵,晚号大聋,绍兴前梅人。幼承家学,少喜涂抹,民国12年(1923)上海美专毕业后,先后在苏、沪、浙、鲁、闽等处供职于金融界和教育界。艺术方面,先致力于花鸟、山水,兼攻篆刻,尤喜画红梅、苍松。寒香铁骨,气势凌云,作品曾为南京艺术学院和浙江文史馆、浙江图书馆所收藏。治印从浙派入手,融浙派、皖派于一炉。中年以后刻刀奏石速度极快,作品苍劲、浑厚,古气盎然。尤爱封泥,所用印泥,均出手制。又能自制画笔,挥洒自如,得心应手。60年代初从绍兴城郊瓦窑头小学退休,从此创作益勤,绍兴市文联曾为其印行《周砥卿花卉册》,浙江省文化局也曾为其出《鲁迅著作书名印》。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理事。
冯亦摩艺术简介
冯亦摩(1903~1999)笔名冰午,绍兴人。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杭州安定中学、绍兴第五中学、衢州中学、温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绍兴第二中学、稽山中学等任语文教师、教研组组长。幼承家学,勤于书学,深研《书谱》、怀素自叙帖》、《兰亭序》等名篇,作品清丽流动,挥洒自如,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作品流传到香港、台湾、日本。入编《当代著名书画家名录》、《稽山鉴水绍兴当代书画集》、《绍兴名人录》、《越中名人谱》,出版《冯亦摩书法作品集》。生前为绍兴县政协副主席、绍兴市政协党委、绍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名誉理事、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顾问。
http://fdali.blog.163.com/blog/static/***2033838/
骆流善艺术简介
骆流善(1915~1995)字介安,绍兴骆家葑人。17岁进钱庄学业,继在钱庄、银行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绍兴市税务局、财政局、机床厂供职。自幼酷爱书法,临习颜、柳碑帖,寒暑不輟,晚年勤学更笃。以草书见长,得益于张旭、怀素诸家。作品浑健流美,狂放而有法度。兼作魏法,清劲可观。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1985年曾应邀去日本进行交流访问,深受好评。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会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宋之宇艺术简介
宋之宇(1919~1989)男,绍兴人,擅长行草书法,1983年加入兰亭书会。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会会员、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院士。
钱彰武艺术简介
钱彰武(1923~2002)原籍金华汤溪,定居绍兴。早年毕业于金华师范,长期在绍兴从事职工教育和美术创作。出身农家,自幼受父母影响,酷爱绘画。擅长画牛,作品多次出展美、日、德、澳等国。所作《鲁迅和闰土》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可染好评,并被中国美协收藏;《牧牛图》为泰国皇宫收藏。1997年出版个人画册。亦善书法,四体皆能,尤长行草,多幅作品入选国内外书艺展览。2001年被评为市文联优秀文艺工作者。曾任绍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生前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绍兴市美术家协会顾问。2002年11月20日在绍兴病逝。
http://fdali.blog.163.com/blog/static/***073350176/
二、绍兴著名“十老”书画家中健在的四位书画家 甘稼泥、郭子美、蔡旺林、沈定庵(按出生年月排列):
甘稼泥艺术简介
甘稼泥(1917~),又名甘辛,上虞哨金人,长期在绍兴从事教育工作,晚年在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绍兴高专任书法教师,热心于培育书法人才。自幼爱好书、画、诗、印,书法初宗二王,兼攻篆隶,每篆刻学秦玺汉印,犹喜白文,博收约取,师古而出已意。书风古朴静淡,不随时俗。旁涉诗词,有感而发。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览并被日本、美国胶港台友人珍藏。出版有《甘稼泥书法集》。曾获全国首届“孺子牛杯”书画大赛荣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绍兴市越州诗社顾问、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顾问、绍兴县政协山阴书画院副院长。
http://fdali.blog.163.com/blog/static/***10955159/
郭子美艺术简介
郭子美(1923~),笔名石舟,斋名岁寒堂。生于江苏兴化,1949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师承潘天寿、黄宾虹、诸乐三。对于山水、花鸟、书法、篆刻、诗词均有系统的学习研究,在技法上打下了坚实基础。“既善于骨法用笔,又能以墨取韵”(潘天寿评语)。1949年定居绍兴,任首届绍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为培养书画篆刻人才尽心尽力。先后在绍兴、上海、深圳、日本、美国等地举办书画联展或个展。1992年应邀赴香港参加“当代名家书画展”。1994年随“中国文化周”赴丹麦举办百幅书画展,并当场挥毫,获得好评。作品被政府或团体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而流传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画篆刻作品及辞条刊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两岸书法篆刻名家作品集》、《中华当代诗家手迹选》等50余部辞典及书画专集,已发表的著述有《忆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向诸乐三恩师学艺》等。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绍兴市墨华书画院名誉院长、越州诗社副社长、高级工艺美术师。
蔡旺林艺术简介
蔡旺林(1926~),男,诸暨陈蔡人,自幼嗜画,除临摹〈芥子园〉画谱外,还临摹沈周〈墨花〉长卷及赵之谦、任伯年花鸟。先后攻读于苏州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得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亲授。学以吴门画派为根基,兼收浙派之神韵。擅长花鸟,兼攻书法。梅花能力追王冕和汪士慎,又有自己风貌。其画笔墨松灵,秀丽多姿,赋彩艳而不媚,既有文人画的流韵,又有民间艺术之趣。作画涉足欧美、日本、东南亚、香港。常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上展出,并为日本藤野、松村谦三纪念堂,安吉吴昌硕纪念馆等单位收藏。1985年东渡日本,1992年又赴香港举行画展。1986年又荣膺鲁迅文学艺术奖百花奖。出版有《蔡旺林国画选》。现为绍兴市政协墨华书画院名誉院长、绍兴县政协山阴书画院名誉院长、青藤书画会会长、绍兴书画院名誉画师、兰亭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美协、书协顾问。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艺术部授予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称号,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等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
沈定庵艺术简介
沈定庵(1927~)又名小山、观正,绍兴城区人。幼承家学喜习书画,早年师事冯凌云、林众可诸人,后又得徐生翁指授。学书遍临汉魏诸碑,善于兼取并蓄。擅多种书体尤以隶书见长,所作伟而秀,雄而润,力厚骨劲,气韵生动。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并被收入专集,在多家专业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及碑刻。作为21名中方著名书法家之一出席1987年“中日兰亭书会”。撰有《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思想》、《徐生翁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简论徐生翁先生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等论文。沈老前后花费7年多时间,搜集绍兴近现代书法名家资料、作品,编成《近百年绍兴书画、篆刻名家小传》。他的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故宫博物院等收藏。出过《沈定庵书法作品选》、《沈定庵隶书两种》及《定庵随笔》三书。曾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书协首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兰亭书会会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篇6
当代著名画家贺成才作品欣赏!
贺成才艺术简历:1960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自幼学习绘画,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乌兹别克斯坦授予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大胆创新、师于前人,又不拘泥于前人,逐步形成了清新、飘逸、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主要参展作品及艺术活动:1992年 作品《古渡春秋》参加全国性美术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四十周年画展”获优秀奖并被收藏;作品《黎明》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全军美展”。
1993年作品《无风的早晨》参加“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展览会”。1994年作品《晨曦》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95年作品《搏》参加“95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并被收藏。1996年作品《春意》参加北京美协举办的“迎春画展”获奖并被收藏。1997年作品《年轮》参加“北京市美术作品展”;作品《精武图》参加“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1998年由部队转业到北京美协工作。作品《年轮》参加“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和全国“群星奖”美术作品展。1999年组织参与创作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迎澳门回归《江山万里图》巨幅长卷;作品《清音》参加“跨世纪迎澳门回归全国山水画大展”。2000年作品《浮云积翠》参加中国美协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国著名画家西部行展览即采风活动”,其作品被组委会收藏。2001年作品《年华——玫瑰色的回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02年作品《荷花图》被鲁迅博物馆收藏;作品《北京的早晨》参加“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作品《观鱼图》赴日本参加中国画作品展。2003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品《荷梦》、《高山流水》等作品参加了由宁夏文化厅和北京美协主办的“宁夏采风作品展”。2004年作品“过梁”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古柏吟》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赴法国中国风情邀请展。策划组织创作了《新北京盛景图》中国画巨幅长卷;同年随北京文联赴德国文化交流,并代表北京美术家向德国友人赠送《新北京盛景图》长卷印刷手卷。
2005年作品《溪山听泉》参加“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和北京市青联举办的全国青联委员名家邀请展;作品《雨后白云山无尽》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并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2006年作品《听雨》、《竹林吟诗图》等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举办“水墨新象——当代中国画名家收藏展”。2007年作品《乡村记事》被邀请参加了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和谐颂”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著名画家作品展;作品《闲看丹秋起白云》参加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画院承办的“山水情韵——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参加由中国美协、广州军区组织的“边关情”庆祝建军80周年赴广西边关采风活动;作品《一枝一叶总关情》,被邀请参加由香港文化艺术推广会举办的“香港艺术界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汇展”。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的全国著名画家赴俄罗斯考察和艺术交流活动;随北京市文联赴西班牙,参加“奥运向北京走来”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作品《诗意图》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真情无价,真爱永存”向四川汶川灾区捐赠献爱心活动,并分别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四川灾区多次捐赠作品活动。2009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同年11月参加由北京文联、北京对外友协组织的赴美国艺术交流活动;作品《闲看丹秋起白云》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组织召开了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和北京中国画问题研讨会,八月参加中国友联画院赴日本中国画联展;策划并组织了“北京意象系列中国画大展”。
2011年组织首都美术家赴法国、意大利采风写生考察艺术交流;组织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庆祝建党、祝福祖国”百米中国画长卷展览活动。2012年组织首都美术家赴云南、广西两地采风写生美术交流活动;策划启动了“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美术创作活动。2013年组织全国美术家参与“中国名家画北京”大型美术创作展览活动;组织画家分别赴新疆、西藏慰问写生交流活动。作品“观鱼图”、“一枝一叶总关情”参加由外交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北京国际和平艺术家作品展”, 被乌兹别克斯坦授予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组织美术家赴台湾美术交流活动,北京卫视专访并播出。参加由全国政协书画室组织的赴山东招远“大道合行中国书画名家相聚招金”采风写生活动。参加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中国文联、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新西兰七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新西兰邓里文化基金会主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和驻澳克兰总领事馆支持的“墨韵华风”中国书画名家赴新西兰书画作品展。并赴新西兰、赴澳大利亚两国采风考察、写生创作和文化交流。
妙造自然,食古而化
——贺成才的山水画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继承和创新一直是画家必须面对并且融会贯通在自己作品中的命题。出笔运笔间,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方寸之中了。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这也是对今天的画家提出的要求。但真正做到食古而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贺成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早期作品传统风格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三推移,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移居香港前,我和贺成才等几位北京艺术界的朋友到我的家乡山西去看壶口瀑布,那天恰逢壶口水涨潮不能上桥,我们就沿河滩一路往下走,绕到离水最近的地方,终于看到了奔腾汹涌的黄河水,当时我对贺成才说,“你最近的画里有了北方画派的味道”,他说,“是啊,北方山水很入画。”那时他的作品同早期已有很大不同。最近看到他的一些新作,无论从构图视野还是表现技法上,和之前相比不仅演变出不同的面貌,而且在传统上渐变求新,食古而化,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画家所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1、食古而化
贺成才196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二十年的部队创作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部队生活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参加画展等艺术活动时,他从不迟到,他会对迟到的人说,“约好的时间凭什么晚到?这样做尊重别人了吗,你们就是没当过兵!”朋友开玩笑说他,不象艺术家,他却有自己的理论,“艺术家非得留着长头发,得有符号吗?”这个“没有符号”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却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语言。他青睐于山水画,因为这些创作让他“觉得很放松”。贺成才的画没有既定的格式,线条流畅,笔墨轻松,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笔墨,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和照搬古人,没有被传统所束缚,做到了食古而化,又别开生面。清原济在石涛论画中写道,“似董非董,似米非米,雨过秋山,光生如洗。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这段话用来形容贺成才的画,很是恰当。贺成才推崇石涛,这个才华横溢的大家,一扫保守风格,以他自己从真山真水中得来的笔墨,写出了大自然的宏伟神奇,这使成才十分佩服。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他对石涛作品非常喜爱。诚然,成才的作品有时也受石涛的影响,可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作品绝不是依样画葫芦地模仿石涛的笔墨,而是从石涛的创作道路中取得借鉴,来表现自己对大山大河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画可以说受石涛影响,但却和石涛的面目迥然不同。贺成才外出总喜欢带着用旧了的狼毫作画,他说狼毫画破笔很好用。贺成才的山水画,和传统的山水又有不同,他注意到自然界不同时令季节的变化,在他的作品中,云、雨、雾、光、影的表现都十分鲜明。他还用重墨湿染来现山势的郁苍,由于成才希望画面表现出云雾新的变化,因此渲染技法也就必然要求有新的创造。线条、皴擦、渲染和苔点是国画山水的基本技法和基本构成因素。苔点的运用,从米芾到元四家已表现出很高的造诣,石涛更是发展了前人的点法,达到了高峰。贺成才从石涛的作品中体会了苔点的妙用,他更熟练地使用“破笔点”画树和苔藓。他爱在山石中用一部分破笔点,以增加画面淋漓苍劲的气氛,更加表现出自然界的欣欣生机。贺成才的苔点技法是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提炼出来,而又恰好地表现大自然的气势,和他的云雾渲染法紧密联系和配合,以构成他特有的风格。除笔墨上推崇石涛外,贺成才早期的作品受江南画派的影响,追求水墨的清新、淡雅、飘逸风格,多以轻松的笔触表现悠闲、舒适的生活场景,或老翁垂钓,或竹林雅聚,或少女荡舟,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文人画借景抒情、悠然自得的精神特质。《竹林七贤》、《醉入梅林》、《闲梦江南》都是这种题材的代表作品。他在作品《江清月近人》中,近处的皴法表现的卢苇,细笔勾画出的贤士,远处用淡墨渲染的云彩,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画面的宁静,用无声的笔触表达出了富有诗意的夜晚中安静的江面,对月独酌的船上人。细笔与粗笔的运用,浓墨与淡墨的渲染,快笔与慢笔的释放,在画面中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在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笔墨的驾驭已经非常成熟了。画面适当的留白正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当黑”的理论。老子说,计白当黑,删繁就简,归根曰净,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古老命题。“计白当黑”本是书法术语。原指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画画也是一样,以白当黑,在画面留有适当的留白,空白处的语言来反衬画面中的笔墨。而所有的笔墨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从作品中看,贺成才对笔墨、黑白的把握是到位的,在运笔运墨中将清新的风格通过作品自然地表现出来。
2、以笔造形、以墨取意
贺成才早期的这些作品笔墨线条扎实,在画面的处理上,尤其是对云雾迷漫、苍苍茫茫画面的渲染上,有自己的独创之处。作者笔下的云雾很有特色,从这些云雾的表现也可以体现出作者对渲染画法的把握自如。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曾说“一般山水画创作中,往往为了突出崇山峻岭的生动将云雾作为陪衬安排在从属位置。而成才的画中,云雾作为主要的对象表现,画面中,对云雾作了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处理。在《烟雨图》中,云雾被分为上、左、右三组,右上角大块云成条状,横向左右漂移;左、右成块状,向左、右蔓延,成钳形之势,向中间的山峰挤压,这使画面上这段坚如磐石的山体生动起来;云在画面上处于重要的位置,而且云的造型生动自然,不但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也使画面景象更加悠然飘渺,进而升华了画中的诗意。”“天上浮云如白衣,须臾变化成苍狗,苍狗万变,固宇宙间第一大奇观也。”程子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则又通于道矣。”这些画文论中所说的,都是对云的把握的奇妙和难度所在,云既是天地万物的一大奇观,同时也是极难表现的一个题材,他是无形的,是与“道”相连接的。而将这一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贺成才作品的一个成功之处。“以笔造形、以墨取意”,这是贺成才自己追求的笔墨诉求。所谓以笔造形,就是要以线为骨塑形,线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服务于绘画的主题;以墨取意,就是用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来丰富画面的意境。笔与墨要自然相生相融,勾皴点染一气合成,才显得笔墨灵动饱满。梅兰竹菊、雅士、垂钓这些题材都是文人画中常常表现的内容,但贺成才平中见奇,简中求繁,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使虚实相映,浓淡相随,营造出别样的笔墨趣味,自然而然地把人们带进画中,带进苍茫的意境之中。贺成才认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助于理解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的发展传统。他的这些主张是正确的,他有深刻的美术修养,钻研过许多古人绘画心得的著述,也看许多古代的名迹,但他反对简单的摹写,反对“我为某家役”而主张“某家为我用”。成才的画之所以不同于前人,但又吸收和消化了前人的精华之处,就由于他贯彻了石涛的这一主张。从生活入手,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就是观察自然界的真山真水,研究它的造型、色彩,树林、水石、人物、建筑,四时变化等及其相互关系和各自形态,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外界感受,用自己的笔墨再现出来,也就是自己的笔墨为服务,受自己思想的指挥。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画家不能关在书斋里头,玩弄笔墨,要从生活入手,摆脱某家某法的桎梏,这是成才绘画艺术的一个特点。
成才不仅从石涛、傅抱石、以及宋元人的山水中吸取对今天有用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笔墨,他还从西画的水彩技法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近来,贺成才给我看了一组他创作的水彩画作品,大多是描写漓江山水的,色彩灵动,光影交织,我认为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贺成才也正是希望借这些轻松的表现形式来探讨国画的笔墨。他说,之前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油画,但无论是之前的油画还是现在水彩的涉猎,都是想把更多的元素注入国画的创作,想在国画领域有新的探索,寻找到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因为“本身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技巧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是材料不同,但都是色彩与水墨的运用,水彩的光影完全可以借鉴到国画作品中。”在我看来,这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成才还尝试把油画的技法借鉴到国画中来,这些技法经过他本人的消化,淘汰去不适用的东西,融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因为结合的浑然天成,所以让人不但不觉得格格不入,反而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这就是成才绘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艺术家将自己的感受融进作品,需要感人的体验一以贯之,需要精神层面与艺术的递进来联接,这个过程贺成才完成与衔接得很自然。贺成才利用传统的笔墨皴法,以真实自然为背景,带给人们色彩明快、富于时代气息的视觉享受。
3、画风,求变求新在平时朋友聚会和艺术活动中,我曾多次见过成才画画,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画案,一手举着笔,一手背后,侧着头细细观察画稿的样子,以至于现在想起来,如在眼前。他画画停停,不断在思考,这种思考贯穿他创作的始终。贺成才早期对江南画派的喜爱,使其作品呈现出清新典雅的风格。在作品《无风的早晨》,画面干净清雅,人物和物品都用工笔线描,少女的清纯气息呼之欲出,而窗外的树则兼工带写。整个画面用冷色调,布局合理,人物个性鲜明,是典型的工笔淡彩作品,这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贺成才至今还能想起在桌子上搭块木板完成毕业创作的情景,谈起来仍然充满乐趣。在作品《荷梦》中,这一清新自然的风格得到了更加淋漓的表达。近处墨荷的浓墨与远处人物身后淡墨云的渲染处理相得益彰,使得画面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人物用淡墨线条勾出,晕染以淡粉色,如出水芙蓉,清新自然。崭露头角的荷花既是对人物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衬托,同时又为画面增加了生机和活力,使画面富于平衡感。转业到北京美协后,到地方的写生与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贺成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北京美协工作期间,经常组织参加全国各地关于艺术创作、采风、交流研讨及展览活动,并且为中央、北京市委、军队及企、事业单位创作了大量巨幅作品,在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贺成才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大的超越,对国画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2007年前后,他在云南、宁夏、甘肃、陕西进行了长期的写生与采风,这一时期丰富的游历和西北的山水对画家的心灵产生了很大冲击。贺成才对艺术的修养与参透随之也上了一个台阶。他意识到艺术的追求是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对自然界的感悟,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随时、随地、随处逐步发生的,他还深切地意识到不能迷失在传统以及别人的评价里,要用心倾听山水的声音,用心去看山水的色彩。“心有多大,画面就会有多大。”是贺成才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作品《江山万里》的创作,是贺成才区别于早期作品的一个代表。画面由近处的景物到远处的大山,再到渐远的群山,由重墨、黑墨到淡墨,由实到虚,都处理得一气呵成,作品气韵流动,整个画面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很象是一幅巨作,观其尺幅,也仅为四尺整张的作品,但画面的气势、带给人的厚重感却让人很震憾。
4、以造物为师
古代的山水大家,本来就是经历许多名山大川,从中得到丰富的题材和技法的。随着经历和感悟的不断增加,在思想上淡定了许多,作品中体现为沉稳厚重,用贺成才自己的话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笔墨当随时代。”在表现内容上,贺成才不再满足于自得其乐的文人画表现题材,在创作中逐步融进了生活的阅历,并且着力于用最适合的方式和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大山大河的厚重感。2008年陕北之行又给了贺成才艺术以极大的推动。面对西北雄壮的山水,咆哮的黄河,连绵起伏的层峦叠嶂,贺成才的心是激动的,他想将这气势恢宏的画面展现在笔端,随着行走,他的视野渐渐开阔,他笔下的作品也变得波澜壮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贺成才后期的作品中,有了长安画派的味道,有了黄土地和山上人家,有了北方雄奇的高山和苍茫的大地,这一批风貌全新的山水画作品,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作品《金色家园》、《暖秋》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暖秋》中,画面上方苍苍茫茫的大山的描绘正是沿用了石涛的点苔法,部分破笔点的运用,增加了画面淋漓苍茫的效果,但与前人不同的是,贺成才保留了自己对云雾处理的方法,老老实实的皴法上面,加上了渲染后的云雾,这就使画面灵动起来,活泼起来,这是艺术家创作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傅抱石说过,“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老实。”我认为讲得极是。艺术贵在师承有目共睹,而自己的思想与表现手法又不能没有,这是矛盾的,也是最难处理的,但贺成才做到了。他将古典与传统细细研磨,粉碎了,消化了,融会贯通,又加入自己的元素,最后用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与表现元素呈现在画面中。这就使得作品生动而鲜活,很有看头。暖秋的画面中部,是井然有序排列的民房。红墙桨瓦,山中人家,方方正正,错落有致,这一部分画家在表现手法上是实的,而远山上的云雾是虚的,两者相对应,使画面有虚有实,色彩上全部用暖色调,和远山近景中树的金黄色相呼应。使画面很有整体感。近处的树清晰而凝重。在整体画面布局的把握上,在色彩的调配上,在虚实与明暗的对比上,可以看出画家的功力已很深厚。
清张式在《画谭》有言,“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画之能事尽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不同时期学习的感受,开始向古人学,后期向造化万物学,这也正和石涛所力主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相契合。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吸收与传承的同时,他将自己贯用的云雾特色表现手法巧妙地渗透其中,亦古亦新,不露痕迹。使得“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清元济撰《石涛论画》,正是这种不似之似的把握与拿捏,才使得画面富有意义,耐人寻味。一个画家对艺术的追求,到了一定阶段,往往面临禅宗所谓“顿悟”的境界,要求自己的艺术来一个“突变”。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其实他那时才六十出头,这一变法,又奠定了他后三十多年灿烂的艺术新路,这一变,在他的艺术生命中极其重要。对于风格,贺成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的个人风格,有的人只是一直在重复画,我认为个人风格不只是在重复,而是要保有自己的思想并融入其中。”他认为,风格是画家本人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意图在作品中的体现,是画家的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有画家独特个性和烙印。对每个艺术家而言,风格都是穷其一生的追求。艺术的创新探索是艺术家一生都在追求的。艺术家的创作阶段有两种,一种是早期作品呈现出一种面貌,艺术家在某个阶段由于感悟、阅历、思想发展的不同而摒弃以前的风格,以新的姿态重新开始创作的,譬如齐白石;而另一种没有严格的时间界定,是随着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态度、理解、感悟不同而有所改变,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贺成才就属于后者。贺成才的画,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由清新典雅、与古为新转而为笔墨厚重、沉稳大气的风格。贺成才后期的作品呈现一种绘画的韵律美,强调墨色的洇晕变化,使线与墨色融为一体,画家在注重意象的生活依据与自然气韵的同时,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就艺术创作而言,在作品中看到变化,就看到了希望,就有理由相信这个艺术家的潜力所在。
5、气润与传神 中国山水画和绘画理论的开始几乎是同步的。南齐谢赫六法,开头就提出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准则。而古法运笔等屈居其后,可见其重要性。历代画论家,对此纷纷加以发挥,明代张庚在《图画精识记》中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墨者又次之,……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这里不仅提出了笔墨之外的画,是最高的追求,即气韵,而且还指出,气韵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这些见解,都说明中国山水画家的终极目的,是寻求自然气韵。在谢赫看来,气韵是呈现于作品整体的一种美的风貌,它超越于某些细节的处理,超越于局部形式的钻研,即使艺术家在赋彩制形方面精微谨慎,有过往哲,仍然可能缺少神韵气力,如顾骏之;相反,纵然骨法用笔有所欠缺,描绘物象不太精谨,但若极妙参神,仍然可能气韵生动,不失为上品,如张墨等。如果说之前的游历与各种艺术活动只是铺垫,那么真在正在作品中将生活阅历和经历体现出来则需要画家自身的理解渗透及在水墨中的刻苦钻研,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及自身的悟性,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贺成才后期带给我们的创作跟以前拉开了距离,他努力将南方的秀美灵动、北方的厚重大气、西方的色彩明快一起融入到作品当中,使作品呈现出生动的气韵。气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是艺术家刻意为之就能营造出来的,他是一种长期的积累和铺垫,也是艺术灵光的闪现。绘画不只有情感的表达、个人趣味的追求,更多的是表现艺术家的一种思想。绘画艺术借色墨以助画面的气势精神,借笔力以助山水的色泽丰韵。贺成才的山水,于画面意境中渗透出一种盎然生机,而这种生机,正是通过渲染与皴擦,使笔墨交融,达到用笔运墨的佳境。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 篇7
唐辉(荣宝杂志社主编)(主持人)
我国著名旅美画家赵准旺个人画展于2006年3月9日至3月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有80余幅画作的展览是他归国以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画展,也是赵准旺近年来对自己田园画风格的艺术探索的一个小结。本次画展由荣宝斋画院、荣宝斋杂志社和荣宝拍卖公司联合主办。下面请各界专家、学
者在参观后对赵准旺画作的艺术风格、创作道路和市场状况进行了研讨,交流。
石齐(北京画院著名画家):
准旺先生在笔墨和色彩的运用上是做的比较到位的画家。一般像这些从国内到国外去的中国画画家,由于受到了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观念上的影响,可能会产生一些背离中国画元素的东西,但看了这个展览我非常吃惊,觉得画的非常到位、深入,非常注意笔墨和生活情趣,又很注意时代的感受,我认为,他的画在我们的画坛上是一朵非常鲜艳的花。现在的山水画坛大多数没有风格,很多人画的很不错,但是没有风格,很多人一窝蜂冲着黄宾虹去,在黄宾虹的笔墨上转来转去,依然没有自己的风格。但也有个别人很有自己的模样,一看就知道是某某人画的,但就是画的不好,这就是山水画的一个现象,有自己风格又画的好的非常的少。在山水画坛上,赵准旺应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有个性而
又画的很好的山水画家。
王同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和准旺是多年的朋友,对他的画也比较熟悉。20多年前他们就组织了一个河山画会,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感受画自己热爱的祖国的风景。今天看这个画展,他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和对色彩、对画面的构图,运用的更自如和洒脱了,有了更完整的自己的面貌。我很赞成石齐老师刚才说的,他很
有自己的个性追求,我认为在这个年龄,准旺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非常好!
赵力忠(著名理论家)
准旺在80年代就多次举办展览,例如第一、第二届北京风光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往后
他旅居美国,经过一番打拼以后也取得了非常的成就,然后衣锦还乡,回到祖国,给大家汇报这一个展览。我一进到展厅,就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就觉得是准旺这么多年一直呆在国内没有出国。这反映了赵准旺的一种心境,田园乡情情未断,不但没有断恐怕更浓了,这是这个展览我最强烈的感受。第二个感受,准旺的画和我们现在的国画已经不完全是一样的了,他从画面和构成、形式上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东西。例如在构图上,他用了很西化的构图方法。由于对笔墨的运用非常的好,所以整个画面是非常中国的,他已经把西化的观察方法消化过来了。第三个感受是,现在这个社会都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正所谓时间就是金钱,用最少的时间画最多的画,能卖到最多的钱,但准旺不是,我们从他的画面的布局的严谨,笔墨的精确,题材的广泛,都能感觉到他创作态度的认真,他真的是把自己的创作当作生命来看待。他不是玩艺术,不是为了市场,而是真正的去做艺术。所以这次展出作品基
本上件件都是精品。
李硕儒(美国专栏作家):
我代表美国华人文艺家协会,祝贺赵准旺先生画展圆满成功。我曾经在美国旧金山市政府大厦,看过他举办的个人画展,那时,我在画面上看到了他浓浓的乡情。走了那么多年,今天再看,还有那么浓的乡情。越是走的远,越是走的长,对自己故乡那种浓浓的怀念是更深的,也许一直呆在国内还不会有那么浓的乡情,就像离开母亲的孩子,越是离开的远越是想念母亲。我觉得赵准旺的画非常的清新,清新中有朦胧,朦胧中又非常清新。展现了新时期的中国的人文面貌、人文景观和人文关怀。
彭利铭(评论家):
现在的北京还是寒气逼人,但是这个展览让我觉得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赵老师赴美十多年吸收了很多西方的东西,而且他把这些东西又带回国内来,用他的眼界和视角走入生活、走入自然,成就了今天这么一大批淡雅清新、雅俗共赏的作品。他吸收了很多西方的观念,但是他没有丢失作为东方的中国人的人文气息,追求的还是我们中国画的笔墨和意境,而且内容很丰富,不是在重复一些符号。现在许多画家都在重复一些符号,重复同一个题材,我看了这些画,准旺先生是真正的在捕捉大自然、生活中的真正的美。这种美是很真的、很善的,令人心情舒畅,并让人得到启发。
赵占东(著名花鸟画家):
看到准旺展出了这么多新作,我感到很吃惊,但更多的是为他高兴。笔墨是中国画的遗传基因,笔墨也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式,看到准旺先生的画我想到中国画的特点,一个是以笔造境,比如黄宾虹。但是准旺的画是以境来设笔,这是一点很大的不同,再一个就是如前面几个老师说的,准旺的画有着浓浓的乡情。记得,我们一同走过很多地方采风,只要一面对他喜爱的景色,就欣喜若狂,我想,他始终没有丢掉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责任和冲动,因为那是一个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源泉的所在。
徐鼎一(《荣宝斋》编辑部主任、著名评论家):
对赵先生的画,我有一种感受,就是很清新,很典雅,很诗意,又略带一点贵族的情调。虽然画的是南方的田园乡情为主,但却呈现出一种贵族的格调和心态上的宁静。赵先生的画从笔墨中来,但是并不保守,非常地有新意,表现的内容非常地丰富,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情境。赵先生还有一个做得
比较独到的地方——就是彩和墨的结合、中西方技法的融合,这是我对他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黄丹麾(美术理论博士、著名评论家、荣宝斋画院教授、《荣宝斋》杂志编辑):
看了赵老师的作品,我很吃惊。它虽然旅居美国十年之久,但却基本上看不出西方艺术对他的影响。然而,赵先生的绘画题材和表现的内容更加博大,他把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作了一定的融合,树木和民居变成了画面的主体或中心,这和以山、水作为表现主体的传统山水画有很大的区别,从创作题材和表现对象来说,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可以称为“水墨风景”或“墨笔风景”。赵先生的作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丽空灵,悠扬缈远。他的作品具体说来有四个特点:其一,笔淡意远,境界清灵;其二,取法造化,无意乃佳;其三,以静制动,平淡致远;其四,诗情画意,别有洞天。它的作品非常宁静,从画面上感受不到他身处繁华都市的躁动,他向往田园生活,所以给人一种平淡、天真的感受,但是又有一种很打动人的境界。这种诗情画意有一种向传统文人回归的倾向。总之,赵先生水墨艺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借鉴了西方技法的表现形式,他的“海外风情”系列作品深受西方油
画和水彩画的影响,画得也非常有特点。
郭晓川(著名策展人,评论家):
第一从情感传达上来说觉得很真,这种率真是赵先生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这个真就是来自他对生活一种情感,一种热爱,一种深入的观察,这是热爱世界、热爱自然的一个艺术家的情怀。这是一种素质,实际上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在技法、学理之外的东西,这和他个人对生活的领悟是很有关系的。这个真出现在画面里形成一种很雅俗共赏、很清新隽永的风格。这个在当前国画坛中也是非常难
能可贵的。
鲁光(著名作家):
赵准旺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在20多年以前,他在中国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苦苦的探索默默的追求,后来他旅居美国,画了一批非常有异域风采的水墨作品,我非常欣赏他的艺术。他非常注意笔墨和传统的韵味,重视生活情趣,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面貌。
萧瀚(著名旅德画家):
我和准旺一样都是早年旅居国外,然后归来的画家,现在有个名字叫海归派画家。我知道,准旺在海外一直都在执著的搞他的水墨探索,就仅仅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国的水墨,当然他也借鉴了很多国
外有益的艺术营养和理念,取得了今天成就相当的不容易,我为他感到非常高兴。
杨明义(著名山水画家):
我和准旺都在美国,我在纽约他在加州。看到今天准旺的这批新作,我非常的高兴和兴奋,我们中国画讲究的是笔墨,外国的观众不明白笔墨,他们把国画当作水彩画,但水彩画和国画是两码事的,准旺这么些年来的探索始终没有丢掉笔墨,反而现在更注重笔墨了,这一点非常的好,而且从他的画
里,我们的确读出了浓浓的乡情,非常的好,让我很受感动。
周宗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画家的发言,看了赵先生的画展,我有一个感叹,就是赵先生对创作态度的认真和严谨,我一直认为,艺术之所以作为艺术,必须要有一个艺术难度的问题,当一件艺术品失去
艺术难度的时候,那所谓的艺术就不成立了,但赵先生的作品在目前比较浮躁功利的社会里,能把握
住这样高难度的创作水准,每一件作品都那么到位,这是我敬佩赵先生的地方。
李明久(著名山水画家):
我和准旺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搞过多次画展,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当下非常前沿的理念,勤奋和好学是准旺取得今天成就的关键,大胆创新又是他的过人之处,老北京,陕北农村,江南小景,广西苗寨,海外城市风光,彩墨花卉,各个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他是样样信手捏来,而且每种题材的都画得很到位,每一种题材里都倾注着其浓浓的乡情在里面,对他的展览成功我表示
衷心的祝贺,同时这也是我学习的一次好机会。
孙成新(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画家):
今天看到准旺先生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很高兴,其实这些具有浓郁田园乡情的作品仅仅是准旺的很小的一部分作品,准旺还有很多“招”没使出来,准旺在周游了世界之后,又重新行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不是一般的画家所能做喝愿意做到的,因为准旺不是个因循守旧的人,他需要一次次新的对生活的感受来触动他的创作冲动,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没有重复雷同反而十分有生活的味道,这就是他
无数次面对大自然写生采风的成果,希望能再一次欣赏到更多更棒的赵先生的新作。
邢少臣(中国画研究院 著名画家):
看了这个展览我很受感动,赵先生的画很有自己的 风格,看得出他是用是用心在画画,不然不会那么打动人,他并没有因为旅居海外而丢掉中国的笔墨,反而,在他画面里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中
国传统的东西,张俊国(油画家):
看了赵先生的画展,我非常激动,赵老师是个 非常有创造力的人画家,他在把握笔墨的底线的情况下,大胆的去运用一切能营造画面的元素,这不是一般画家能做和敢作的,王宝安(中央电视台、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高级编辑):
人们说,站在《蒙娜丽萨》面前,10个人眼中,就有10个蒙娜丽萨。电视讲究声音和画面的统一,所以,我站在赵准旺先生的画前,不仅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浓郁乡情,还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浓郁乡音:他画的小溪有潺潺之声,画的小鸟有啾啾之声,画安徽的山水,你会感到欧阳修笔下滁人正“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我深信,这种夹乡情而扑来的乡音,会深深地打动每一个参观者,我也想,这就是赵先生绘画的艺术魅力之一吧。再有,今天,中国画毕竟已经走出了书斋,进入了市场,我们在研究书画市场时,发现赵先生的画作近年来在市场上不但上升较快、且上升趋势平稳,为什么?今天的画展又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和他严肃的创作态度,严谨的创作作风和以生
活为源泉不断创新的精神分不开的,画展上那么多的优秀作品就是明证。
刘蕴(中医学教授):
虽然赵准旺不是绘画科班出身的,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的功劳在于教导他的老师,使他有
机会博取众长,不拘泥于一家。由于我是学医的,六、七十年代,许多的著名画家都曾是我的病人,如娄师白,崔子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生活下来就很不错了,谁会指望艺术会给自己 带来什么,但就是那时候,准旺特别虚心的真诚的拜师学艺,那些画家也非常高兴给准旺传授画艺,就是靠着这
些名师的教诲和准旺的勤奋和天赋,他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萧晖荣(香港著名画家,收藏家):
虽然我在香港,但很多年前我就关注和收藏赵准旺先生的作品,我个人非常欣赏他的画作,有很浓的乡情在里面,让人看了很感动,这是一种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爱,准旺能将西方的色彩很自然的融入到国画的意境里去,做得非常到位,我觉得一个画家的市场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看他的作品本身,而这一点赵先生显然做的非常的好,我对他的作品很有信心。
赵准旺(著名旅美画家):
【中国著名写意人物画家王涛】推荐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之曾国藩07-30
著名书画家10-02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07-30
中国十大著名古代城门08-12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商人11-12
中国著名的陶瓷器06-15
著名人物05-25
植树造林著名人物09-30
著名人物传记推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