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

2024-08-11

著名特级教师(共8篇)

著名特级教师 篇1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3AU8《Let’s go to the park》

【主题性概述】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能听懂、会说Let`s go to及其应答。②能听懂、会说supermarket car bus 等单词。2.技能目标:①学会表达去某处,以及如何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回答。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其中Let`s虽然是新知,但日常用语中已大量渗透,学生早已会说;buscarzoo的读音模仿起来不难,但 supermarket的读音不易掌握。这就决定了我的教学重点为认知目标,难点为 supermarket的发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责任教育,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二、教学策略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课伊始,我通过和孩子们互致问候,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通过: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适时地引导孩子们充当我的导游,从而巧妙地引出新课的内容。随后,我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彩课堂实录] 一.在轻松的氛围中导入 T: Class begins!S: Stand up!T: How are you? S: Fine, thanks.T: Nice to meet you.S: Nice to meet you, too.T: Who’s the boy with black hair/big eyes? S: He is ….T: Who’s that woman/man? S: She’s/He’s ….T: Let’s sing the song ‘Who’s that girl?’ together.T: Now you may ask me some questions.S1: What’s your name? T: My name is Shen Feng.S2: How old are you? T: A secret.S3: What’s your job? T: A teacher.S4: Do you like yellow? T: Yes, I do.(通过师生间的集体问候,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个英语环境,随后的个别交谈,因为有了有趣的话题,加上老师亲切的体态语言,使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一步的英语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 在真实的情景中呈现

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 S: Let’s go to the hospital.T: Is that a good place? S: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park.T: How do we go there? S: Shall we go there by bus/motorcycle? T(板书)Let’s go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by…?(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生注意力,定向参与。)

T: This is my friend.Who’s he ? He’s David.He doesn’t come with me.Because he is very busy.Look ,what’s he going to do ?(出示幻灯片)Time Activity Place 1 7:00 am.体 检 ? 2 9:00 am.去火车站接朋友 ? 3 11:00 am.购 物 ? 4 3:00 pm.借 书 ? 5 7:30 pm.看童话剧 ? T: Where does David go at 7:00 am./11:00/3:00…? S: He goes to th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Read after m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Please see the movie about David.Then answer my questions.(放映课文的动画录像)T: Where will they go? S: They’ll go to the theatre.T: How do they go ? S: By taxi.T: Now ,please read after the tape.T: Please practise in pairs.….T: I know there are No.2 Bus,No.5 Bus and No.18 Bus in Baoying.But I don’t know where they go? Let me guess now.T:(No.2)Is this bus for the park? S: Yes, it is.T:(No.5)Is this bus for the hospital? S: No, it isn’t.T: Now read after me ‘Is this bus for …?’.(板书)(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是亲自实践的过程,缺少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沈老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趣味活动中运用

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bus in Nanjing? S: Yes.T: Look , These are famous places of Nanjing.Which bus can take us there.Please connect.No.1 中山陵 No.2 莫愁湖 No.4 夫子庙 No.9 雨花台

S1:(No.1 bus)Is this bus for Fuzi Temple? S2: Is No.4 bus for Mochou Park? S3: …(学生们回答踊跃)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T: Wonderful!Now ,please read after Miss Shen.T: Now, read by yourselves.T:(出示幻灯)Pleas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 make up some dialogues.1.你上学要迟到了,只好…….2.你的同学突然生病了,你和几位同学送他去医院。3.你和同学本来约好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忽然天下雨了。4.你和奶奶本来准备步行去公园,但奶奶累了,只好…….(Situation 1)S1: Taxi!Taxi!S2(a driver): Morning!S1: I am late for school.Is the taxi for my school? S2: Sure!…

(Situation 4)T: If I’m a grandma, and ill, tired.The grandma wants to go home with someone’s help.T: How can I go home? S: By bus.T: 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 now.S: By taxi? T: But I have no money.S: Let’s go on foot.T: But I’m tired.I can’t walk any more.S: 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OK? T: You are a kind boy.(表演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他们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据情景编演对话,表演提高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T: Next homework.1.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2.Discuss the plan for May Day.T: The bell is ringing.It’s time to say goodbye.S: Goodbye.[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沈老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的,也有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能够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对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在本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且活动量大,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好。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了自己角色的转换与控制,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另外,活动安排张弛有度,活而不乱;同时,沈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状况适时调整活动安排与教学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以课标为指导,以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运用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使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学会做人。

著名特级教师 篇2

他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 在他的心里始终铭记着陶先生的那番教诲和启迪。

他供职于南京北京东路小学, 在他的胸中始终装载着对北小的那段记忆和情愫……

他有诸多的社会兼职: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主审、《小学语文研究》主编、江苏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他, 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基础教育专家袁浩老师。

一、晓朦胧, 前溪百鸟啼匆匆———贺铸《忆秦娥》

“我幸福, 因为我是教师。”

当一名教师, 是上天植入袁浩基因中的一个密码。

袁浩的祖父是一位教书先生, 袁浩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 袁浩的婶母也是一位教书先生, 说袁浩的家族是一个教师世家, 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样的一个家族环境中, 小书桌、小书架是他最惬意的摇篮, “上大人, 孔乙己”是他最钟爱的歌谣, 《三字经》《弟子规》是他最喜欢翻弄的本本。从祖辈父辈劳碌的身影中, 他没有读出清贫与困顿, 他认定教书先生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有本领、最可亲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先生, 就像一枚图章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田里;长大以后也当一名先生, 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田的土壤中执拗地萌发。

16岁, 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1958年的8月, 就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夏季, 袁浩辞别师友亲人, 从古城扬州来到省会南京, 走进了他梦寐已久的殿堂———晓庄师范。在这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中等师范学校里, 他开始接触全新的教育理论, 他懂得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他知道了做一名教师需要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犁宫旁、荷池畔总能看到他晨读的身影, 燕子矶头、劳山脚下总会留下他伫立的足迹。在这里, 他认识了华尔华娜、马卡连柯、凯洛夫, 在这里, 他了解了陶行知、叶圣陶、斯霞和王兰。在这里, 他幼年时的印记显得愈发清晰: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有本领、最可亲的人!

3年的师范生活, 已经使袁浩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热血青年, 3年的师范生活, 使他明白了要真正成为一名最伟大、最有本领、最可亲的教师, 就应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颗“心”是赤子之诚的童心;他明白了要真正成为一名最伟大、最有本领、最可亲的教师, 就应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个“真”是白璧无瑕的童真。从此, “求真”成了袁浩的座右铭, 也成了他日后所主持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校训。

1961年的8月, 夏日的北京东路小学显得热情而宁静、温馨而和美。袁浩带着全优的学业成绩, 背着简单的行囊, 走进了北小, 走进了他梦中的天堂。

从此, 袁浩开始了他和北小一生的心灵之约, 开始了他和教育一生的心灵之约。没有宣誓, 也没有公证, 为了这个约定, 40多个春秋, 校园里悬铃木的叶子长了又落, 落了又长, 袁浩完成了他从阳光青年到花甲老人的过度。期间, 他被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联合保送进大学读书, 两年后, 以全优成绩毕业, 带着“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南京市优秀党员”的烫金证书又回到北小;他还放弃了高等院校、出版部门等8个单位的任用邀请, 放弃了调任市教研室领导岗位的机遇, 一直工作在北小, 就像校园里的悬铃木执著地扎根在北小的土地上, 托着北小上空的阳光而日渐葳蕤, 日渐繁茂。袁浩为什么会对北小爱得这般深沉, 为什么对小学教育爱得这般深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份与生俱来的情结, 要专心把小学教育工作搞好, 就要有韧劲, 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二、洗妆真态, 不在铅华御———曹组《蓦山溪·梅》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回归自然。”

中等师范学校不分科系, 因此毕业生也基本上不分学科, 学校里需要你做什么工作你都要服从工作的需要。按现在时兴的说法, 师范毕业生相当于现今的全科医生, 头痛可以医头, 脚痛可以医脚。

袁浩在北小就经历了一个由“全科医生”到“专科医生”的转变, 他先后教过美术、历史、地理、自然、农基、政治和数学等不同的学科, 一直到了1970年, 在做教师做到第10个年头的时候, 他才在蓦然回首之间, 与语文结缘。虽然, 在教美术时, 他辅导的“红领巾美术组”从市里捧回大奖, 他的画作曾在省美术馆展览;虽然, 在教历史时, 他写给孩子们的80篇历史故事辑集出版, 这些专集曾在新华书店的橱窗中展销, 但是, 真正让他产生鱼跃沧海、鸟冲碧空那样感觉的, 还是语文教学。语文, 令他着迷, 叫他痴狂。

1970年, 袁浩教初中班;1971年, 袁浩要求从低年级教起;1972年, 在那个一片乱哄哄的年代里, 袁浩关起门来给学生讲语法、讲修辞。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经过一个循环的教学, 袁浩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认为,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大的板块, 要把文章写好, 不仅是靠读写知识, 更重要的是靠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他感觉, 当时的作文题目太大, 与孩子的生活太远, 因此, 学生的作文无可避免地太假、太空。他认定,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回归自然, 作文是人写的, 作文教学自然需要关注人的发展。

1978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 袁浩提出“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 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 实现了由关注知识本体到以人为本体的转变。从此, 袁浩的课堂里少了一些雕琢, 多了一份自然;更少了一份浮华, 多了一份本真……

袁老师给我们猜了个谜语:“红屁股, 长尾巴, 拱拱的嘴巴, 毛茸茸的头, 站起来像人, 趴下去像狗。”这还不好猜, 肯定是猴子!我很快举起了手。同学们也都猜出来了。袁老师表扬了我们, 问:“为什么你们一猜就猜对了呢?”同学们有的说:“因为我们观察得仔细。”有的说:“因为这个谜语讲出了猴子的特点。”

……

这是孩子日记中记录下来的写话课。

袁老师“哧”的一声擦着了火柴, 小心翼翼地点燃了蜡烛, 金黄色的火苗欢跳着, 亮闪闪的。

袁老师双手轻轻地捧起玻璃罩, 慢慢地盖在蜡烛上, 又迅速地塞紧塞子。

我两眼紧盯着玻璃罩, 注意罩里的变化, 只见金灿灿的火苗渐渐变矮, 紫色的“外套”先脱掉了, 接着闪闪金光又不见了, 剩下一个暗暗的小蓝球在蜡烛芯上微微抖动了几下, 也很快消失了。

……

这是学生根据袁浩所创设的自然课的教学情境所写出来的作文小品。

……

这地方的虾子可真多。不一会儿, 我又在一块石头旁边发现了一只大龙虾, 这家伙张着钳子, 竖着辫子, 瞪着眼睛瞧着我。我猛地一把抓住了它, 乐滋滋地对它说:“看你还神气。”我紧紧地捏住它, 把它带回家。一路上, 它不停地挥舞大钳, 哼, 还想夹我呢!

……

这是学生在捉虾后, 被袁浩“罚”写的“检讨说明书”。

真的可以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文章, 不用说在70年代的小学校园里, 就是拿到70年代的文坛上, 也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那是一个什么年代?那是一个刚刚结束了斗私批修、批林批孔的时代, 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代, 人们的阅读饥渴, 人们的审美饥渴。袁浩老师的作文观远不止关乎文风, 更关乎民风、关乎世风。

从1978年到1983年, 整整5年时间, 袁浩和他的小组一直被一个信念支撑着, 他们执著地开垦在那片处女地上, 他们在劳作, 他们在守望, 他们在期待丰收的鼓点在北小的校园里敲响。实验如期完成, 实验成果《小学生观察日记选》虽然只有几万字, 但她是一个足月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她一版再版, 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教师的参考。袁浩的作文教例也被选进了全国师范教材。一时间, 全国小语界刮起一股“观察日记旋风”。这旋风合着小学语文改革的步伐, 遵循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袁浩老师当之无愧地立在语文教改的潮头, 受到同行的瞩目。

三、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别人没做过的, 我做!”

有人说, 走在历史的前面, 叫创造历史;和历史同步, 叫顺应历史。当我们在每一天清晨把日历翻到新的一页的时候, 才会发现昨天是谁创造了历史。

有许多概念, 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但是, 在10年前、20年前甚至30年前, 当你最初接触到这些概念的时候, 你所感觉到的也许不仅是新奇, 更多的也许是惊诧, 甚至是茫然。而在10年后、20年后甚至30年后, 当你在官方的文件上读到这些概念时, 你所感觉到的应该是敬佩、敬重和敬仰。

1983年, 袁浩出任北小副校长, 这个位置使他得以走出学科, 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他的实验和改革。鉴于当时全国还是大一统的教学时代, 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 袁浩提出要“优化学科课程, 强化活动课程, 开发环境课程”。“环境课程”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新鲜的名词, 经过20年以后, 到2003年底, 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正式颁布, 环境教育才成为国家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983年, 袁浩在北小开设了英语课, 强调英语要会说。为此他要请外教, 只是因为当时的种种情况才未能如愿。1992年, 原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 》中提出“有条件的小学可增设外语”“小学可在高年级开设外语”。至于外教进入基础教育课堂, 则是在许多年以后才实现了的事。

还是在1983年, 袁浩在一、二年级开设卫生保健课,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1987年, 中央卫生保健所所长到北小调研, 说课开得很好, 建议改为健康课, 以后在全国都要开。这个建议今天变成现实, 2003年全国中小学才统一开设了健康教育课。

1988年, 袁浩认为要促进儿童素质的整体、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就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能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特点, 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功能的活动课。于是, 综合性活动课程在北小应运而生, 教学日变成“5+1”的模式, 北小的孩子可以过一个不背书包的星期六 (当时还没有实行五天工作制) 。

1993年, 北小的“娃娃科学院”呱呱坠地。1995年, “娃娃科学院”的小院长受到江泽民、李鹏同志的接见。

1999年6月, 袁浩作为全省小学教育的唯一代表光荣出席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探讨振兴教育大计。

袁浩为什么总能与历史合辙押韵?袁浩的一段话给自己作了最好的注解:

作为小学校长, 第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第二要跳出国门看教育, 第三要跳出小学看小学, 第四要了解学校的历史、特点, 决定学校的走向, 第五要了解学校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教育是在一个大环境中进行的, 一定要熟悉这一环境, 否则往往出现把错误当作创新的笑话。

四、小雨纤纤风细细, 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

“校长, 学生和老师的朋友。”

一个注重环境建设的校长, 一定能够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袁浩把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归纳为四个字:心心相印。

在北小, 娃娃是主人, 北小是娃娃的乐园。这里有“娃娃书报苑”, 有“娃娃健康乐园”, 这里还有“娃娃气象台”“娃娃电视台”“娃娃书画室”“娃娃心语屋”……整个学校都是娃娃的天地。为什么要搞娃娃系列?袁浩说, 这是向老师传递一个信息, 我们是为娃娃服务的, 娃娃是这里的主人。今天娃娃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明天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

出于校长的责任, 学校的每一栋大大小小的建筑在设计的时候, 袁浩都要参与方案的审查。有一栋大楼已经进入了设计阶段, 袁浩提出主楼的教室走廊要从北面改到南面, 让建筑坐北朝南, 面向校门, 面向阳光, 这样校园的布局不仅整齐一些, 教室里的光线也会充足一些;东部的楼梯要从主楼中移出再南拐, 另外建一个圆堡型的楼梯通道, 使造型有所变化, 教室面积有所增大, 使建筑风格活泼一些, 学生可使用的面积增加一点;一楼的五个教室全部取消, 镂空一层, 改为与庭院相连的大厅, 增加孩子户外和雨天活动的空间……

“张老师患有心脏病, 每天身上都带着‘救心丸’, 可是晚上加班还是坚持到校。李老师晚上什么时候开灯, 他过去一看, 发现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而且当时他们两个又是怎么交谈的, 都说得特别详细。又说到什么时候陈老师生病了, 他当时出于什么特殊原因没有去探望, 心里一直过意不去……”

这是北小老书记回忆2002年袁浩在给北小的八位退休教师过大寿, 在寿宴上的致辞, 他把每一个人的优点、特点都说了出来, 而且时间、地点都说得特别清楚。

珠藏泽自媚, 玉韫山含辉。袁浩用心去诠释着“心心相印”。

五、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

“我为大家骄傲!”

2003年的秋天, 悬铃木的叶片黄了, 丹桂树的花儿开了, 袁浩整理好自己的办公室, 等待孙双金从丹阳来宁履新。孙双金来北小做校长, 袁浩参与了考察。对于孙双金, 袁浩早就了解, 也给予了许多关心。其实, 作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 他所关心、呵护、激励、引领的教师又何止百千?他总是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机会, 提供舞台。论文评选, 他尽可能地提供条件, 让有质量的文章有机会获得奖项;课堂展示, 他尽可能地拓展范围, 让有潜质的教师有机会脱颖而出……

正是出于对孙双金的了解, 已经“超期服役”的袁浩谢绝了北小和区教育局的其他安排, 从北小“裸退”, 不再兼任北小的任何职务。他说, 小孙有能力当好这个“班长”, 自己完全淡出有益于北小的创新和发展。

袁浩老师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会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他领导的学会团结和谐, 尊师敬业, 真正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之家。有鉴于袁浩老师对基础教育的突出贡献, 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著名特级教师 篇3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 篇4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浑源县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山西省’小学名师在线工作室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活动。会上,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报告,潜心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收获颇多。名师的课堂教学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范,使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不足。现简要总结如下。一. 语文教学应体现以读为主.

1.读的形式多样化.新课标中在每年段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如崔云宏老师讲二年级课文的《一封信》有老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引导读、重点句子、段落反复读、整体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课文时,老师们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用心去体会,通过反复诵读,从读中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比如崔云宏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小作者写给爸爸信的情感,那种冷清,那种思念……所以,日后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课外书,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朗读是字.词.句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名师们的课堂特别注重朗读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读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交流,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悟。比如孙世梅老师上的《荔枝图序》,文言文也可以上得如此舒服,如此引人入胜。我很难找出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孙老师的课,我只想说他的课层层有序,引人入胜,朴实中透着灵气,反复读中又不忘能力的培养。课中没有繁琐的讲解,借助注释简单理解后便是一层一层的读。孙老师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正是这读,使学生更深入的感悟了文本。

二.语言的感染力很强.

1.名师们说话的语气非常的亲切,在解读文本时的对话中,师生之间就像是心灵上的朋友.如崔永红和孙世梅老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和蔼的走到学生跟前用温和的语气去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通过语言的交流达到视野的融合.这就是语言所渗透的感染力.

2.名师们对于学生的回答总是及时的给予掌声和赞美,“你真棒!”“非常好!”“再试试”等等的鼓励语贯穿整节课,在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外还给学生了信心和勇气。

著名特级教师 篇5

曲阜市实验中学 桂思强

在潍坊两天的培训当中不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精辟的讲座,也欣赏了他们的展示课。专家的讲座使我产生了不少共鸣,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也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他们的精彩课堂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继续不断学习和钻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真正的走近好课堂。本次培训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讲座丰富而精彩

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优师郑永杰上了示范课《一笔画中的数学》并作了《初中数学解题、变题、编题的实践与研究》专题讲座;特级教师孙琪斌上了示范课《命题》并作了《例谈说题的一般流程与注意事项》专题讲座;特级教师姚志敏老师上了示范课《平行四边形的分类讨论》并作了《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课例分析》的专题讲座;特级教师朱敏龙上了示范课《走进概率》并作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专题讲座。每个讲座都能针对老师平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

二、课堂探讨主题明确

除了开设多个专题讲座以外,在培训过程中,还进行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复习课等教学专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点评互动。这样的培训关注了学科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使我们在实践探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

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参加此次培训,这两天来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了数学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特别是听了绍兴教师发展中心的特级教师姚志敏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姚志敏老师给我们作了《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课例分析》的专题讲座,提出了《国家课程标准》初中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总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从而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模式范例:“引导——发现”模式;“活动——参与”模式;“讲解——传授”模式;“自学——辅导”模式;“讨论——交流”模式。姚老师再通过具体的几个课堂案例分析,形象生动,激情四射,讲解非常透彻到位,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次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听姚老师上课,觉得这个老师特别有激情。他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的教学非常贴近。姚老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题带知”——即通过一个题目来复习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快速地知识归纳。发现老师很多课件都是用这样的方法,也是姚老师极力提倡的。这种方法我也认为非常有效,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记得董主任在中考研讨会议中,也是提出这种方式的。从这点上,我发现,我们之前对于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想法,其实还是存在研究价值的,只是我们缺少了继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学习研究“把教学中的一些亮点与优点放大”,相信对我们的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

两点感悟:

/ 2

一、课堂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会学会表达,学会表达的方法,如:我是这样想的,所以首先应知道,我是这样做的,教会他们基本的表达套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如何有效的备课、上课

1、首先需要设计好练习,设计好题的标准:起点低,人人可以参与,开放度大,不同人不同要求,做全对有挑战,问题应使学生可发展。

2、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学习开始的地方不一定在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学后的起点。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建构知识有自己的方法,外部强加的方法暂时无法建构,它需要一个过程。

3、用足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回顾短暂的培训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同时,也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更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自己能检验学习效果,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著名特级教师 篇6

宛水望城小学

李青

2014年9月13、14日两天,我们学校一行4人到曲靖师院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共听了四位专家的观摩课和讲座。有徐斌老师的《认识倍》观摩课和讲座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蔡宏圣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观摩课和讲座思想在哪里。有钱守望老师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观摩课和讲座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有罗鸣亮老师的《四边形的分类》观摩课和讲座思考在路上。虽然很辛苦,但很值得。

最近这几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对于课堂教学的热情有减无增,总觉得只要把知识教懂,学生考试能出成绩就行,也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已经定型,不会有什么进步,有些停滞不前。通过这次培训,特别是听了罗鸣亮老师的课后,我感触非常深,原来我们这个年纪的老师还可以上出这么活泼、灵动、富有深意的课堂。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罗鸣亮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罗老师打造的简约而灵动的数学课堂。

理想状态下的简约化数学课堂特质:

课堂结构——清晰、明快、整体感强;

教学素材——经济、高效、少而精练;

节奏控制——匀称、舒缓、张弛有致;

活动展开——自然、流畅、环环相扣;

教师上课——轻松、自如、胸怀全局;

学生学习——愉快、主动、学有成效;

罗老师认为教学资源不在“多”,在“优”。数学课堂教学的散乱、繁杂,有时是对教学素材的取用显得不够经济和精炼。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必须独特而深刻,能够抓住重点,有机整合,前后连贯。选材可以少,但所选题材要有典型性,针对性,要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使每一个材料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总之简约而灵动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精彩的课堂。

回来后,我也思考并下定决心,我也要美丽而精彩的课堂,我也愿为此而努力,尝试。这两天我又在网上找了罗老师的其他课,进行观摩,思考并将这些精彩的课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该一下拿到我的班级中去上,效果非常好,但是我对于知识的把握和细节的处理还是处理得不够好,但是,我会继续努力,做到自己满意,孩子喜欢,家长不挑剔。

著名特级教师 篇7

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 为了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敬佩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以“情”为经, 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摆上课堂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 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 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期待对话, 走进文本

师:1909年8月,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 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大屏幕展示, 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 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 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 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 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 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 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 我来说!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 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 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要先仔细读课文, 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是划一划, 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 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 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 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 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 待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 创设情境, 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 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亲近”文本, 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欲望。同时,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 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给铁路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 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 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 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 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 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 是学生深入文本“倾听”与对话的收获, 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 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 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路名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 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 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 (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 这两座山, 哪座是居庸关, 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 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名学生上来画: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 (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 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两段文字) 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对照同学画的,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 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 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 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 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如果这样, 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 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 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 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 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 不但打得快, 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 既省时, 又省力。

师:你来“打一打”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 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井呢?

师:有道理, 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 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 打两口够了, 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 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 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 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 以“智慧路”的命名为切入口, 辨山名, 画凿法, 提意见, 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 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 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 凭借文本语言, 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 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 詹天佑顺着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他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师: (大屏幕出示“人”字形线路) 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 借助大屏幕展示的线路图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这儿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

(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 “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驶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 形象引路, 言语为本, 在言说中感悟语言, 理解语言, 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 引发高质量的对话, 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他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到1年就全线竣工了, 比原计划提早两年, 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

生:因为在1905年,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 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现在我们成功了, 用事实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 (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 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 嘲笑我们科技落后, 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 至于中国人, 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 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 (激情澎湃地)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 凭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 这是詹天佑的骄傲, 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 理解内容, 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 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 让对话更富人性, 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 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 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己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 (略)

师: (小结) 是啊, 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 归纳起来, 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 (点“智慧路”) 和爱国热情 (点“爱国路”) 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 在命名过程中, 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 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葛老师上的《詹天佑》, 正引领和实践着这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立体对话, 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如果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话, 那么,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可视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表现在实践上, 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 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 还是个性化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从这一点上看, 葛老师的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上课伊始, 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以征集路名为载体,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画一画中, 验证而完善自己原先对路名的预想, 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 有效同化和顺应。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如此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切解读, 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中, 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 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 是指双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它更多地反映了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这种对话所寻求的结果, 在伽达默看来, 不是一种拉平, 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 生成一种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 葛老师正是在通过以教材为中介的与学生的对话中, 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当设计路名的启示发布后, 学生跃跃欲试之际, 教师即刻提出设计路名的建议,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基。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路名时, 老师及时与学生交流, 最佳路名随即产生。如此, 师生对话有的放矢, 有效地实现教学向深度拓展。

特级教师的独“特”之处 篇8

一所乡村小学好不容易邀请了一位省特级教师来讲一节公开课。

这所学校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然,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混的,是靠年龄熬的。

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想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轻美丽的女性。特级教师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谁也没想到她进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上课铃响了,所有的听课教师都走进了教室。这间教室的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所有的教师、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中她给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她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所有的教师都明白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读罢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能够成为特级教师应该说是每个教师的理想,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高荣誉。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学生不听话,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位教师的身上得到启发。故事中的特级教师看见凌乱的讲台,没有任何埋怨,而是自己动手擦去灰尘,此时无声胜有声。她的聪明就在于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影响学生,带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而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更加显示了她的魅力。“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没有任何显形的批评和表扬,一切都在这“一扬”和“一笑”之间了。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这位特级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先跟后带的谈话技巧,学生的知情意行被她充分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

先跟后带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谈话技巧。它要求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最后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孤独、机械的学习为主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从而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

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这一谈话技巧呢?

上堆法:看到当前事情的未来意义或背后的深层意义,化解其“绝对错误”“不可宽恕”等片面的认识,自觉地寻找策略,走出暂时的困难。比如,看待学生懒惰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想:(1)他有很强的容忍力,再脏再差再乱的环境他都可以包容;(2)聪明,很多高科技的东西都是懒人发明的。这样一来,也许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就会有很明显的改变。

平行法:看到同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除了使我们陷入困境的这些无效的方法,还有更多健康有效和积极的方法。比如课堂上常见的学生乱说话问题,很多教师都只是批评和指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想:也许他只是有更多的信息需要与别人分享,我们只需要在课后告诉他,重要的信息下次可以在其他时间与同学分享更好。故事中这位特级教师对学生所言“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有做对的同学笑一笑”正是平行法的运用。

特级教师的魅力真的不在于他的年龄或者学识的渊博,而在于其对教师身份的正确态度,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教育机智。这才是特级教师“特”之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中学,南京,210004)

上一篇:离岗证明书下一篇:公关考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