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多长寿

2024-09-13

书画家多长寿(共4篇)

书画家多长寿 篇1

书画家多长寿

有人对明清两代书法家、高僧和帝王的寿命进行了比较,结果是:书画家的平均寿命79.7岁、高僧66岁、帝王不足40岁。而帝王中仅有的超过80岁高龄的四个人(梁武帝、唐武后、宋高宗、清高宗)偏偏又是书法爱好者。所以,“寿从笔端来”之说有一定依据。

关于书画和健康长寿的关系,《心术篇》认为:“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临池管见》则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他们所说的,正是书画可以促进健康长寿的真谛。不动则衰,作为一种运动,书画创作不仅活动了四肢、全身,而且活动了头脑,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运笔之势,相当于太极拳的作用,通过外炼形、内炼气,调动全身参与,好像对整个组织、器官进行了一次按摩,使呼吸匀称、心境平静、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抗病能力提高。有报道说,运用毛笔写字,对肩周炎、腰酸背痛、神经衰弱、四肢麻木等慢性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老人在练习书画享受艺术的同时,还能获得健康长寿,真是一举两得。

(黄燕摘自《家庭医生报》)

我国历代的书画家,是一个长寿者较多的群体。

唐代:画家欧阳询享年85岁,书法家柳公权享年88岁,虞世南享年80岁,颜真卿享年75岁;元代:画家黄公望享年86岁,曹知白享年84岁,龚开享年82岁;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享年90岁,董其昌享年82岁,沈周享年83岁,画家丁云鹏、陈继儒享年81岁,书画、篆刻家文彭享年80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享年92岁,画家王时敏享年88岁,篆刻家、画家程邃享年86岁,画家蓝英享年85岁,查士标享年83岁,吴昌硕享年83岁,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士臣享年80岁;当代:书法家孙墨佛寿高106岁,书画、篆刻家齐白石寿高 97岁,画家何香凝寿高95岁,书画家黄宾虹寿高90岁,李苦禅享年86岁,画家、美术教育家高希舜享年87岁。以上仅是历代部分名见经传的著名书画家长寿的例子,至于名不见经传的书画家中的长寿者,更是多不胜举了。

书画家中为何寿星众多,一直是当代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探究的课题。从当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书画家多享高寿,大致有如下原因:

──中国书画艺术讲究意境,书画家们在挥毫泼墨时,一定要神情专注,杂念不生,方能进入意境。我国古代关于书画艺术的理论就指出:写字作画时,要“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要“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因此,书画家们长期处于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之中,对修身养性极为有利。

──书画家们在学艺时,人人都有尽可能地多地欣赏、临摩前人书画名作的过程,无论是欣赏、临摩前人书画,还是自己创作,整天多与美好的事物打交道,不断受到高雅艺术的陶冶,并将情怀寄托于书画作品之中,长期心情愉悦,心灵上容易满足。

──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向来深受统治阶级宠爱,唐宋以来的封建王朝,都设有供养书画家的书画院,赐书画家们以闲职,社会各界对书画家也仰慕有加,为求书画,不惜重金。因此,书画家们大多经济收入颇丰,生活富裕而安定,极少为求生而颠沛流离,疲于奔命,过度劳神劳形。

──写字作画必须光线明亮,因此书画家们一般都在白天工作,极少熬夜,起居有常,作习有度,生活较有规律,合乎养生之道。

──书画家们写字作画时,身体是站立着的,铺纸挥毫,手臂动作较大,创作大幅书画作品时,还需不断走动,适度运动肢体,保持血脉通畅,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健康。

──书画家们往往是书画双修,为获取创作灵感与素材,常游览名山大川,观景写生,户外活动较多,不但在大自然中呼吸了新鲜空气,心旷神怡,还等于参加了体育锻炼。

书法家与画家长寿的很多,所以有“书画多长寿,寿自笔端来”之说。历史上负有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活了77岁,欧阳洵活到了85岁,柳公权则享88岁高寿。著名书法家文征明活到9O岁高龄,梁书同更是寿至93岁。现代书法家长寿的更多。郭沫若、于佑任都活到86岁,张宗祥享年87岁,苏局仙早已逾百岁。长寿画家更是不胜枚举。蒋兆和活了82岁,李苦禅活了84岁,何香凝、齐白石皆年逾九旬。

我国的书法,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一种高超的传统艺术。练习书法,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心理保健之法,它具有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作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老干部潜心研习书画,有的已成了名家,并给自己带来了身心的健康。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是由汉字的特殊性而来的。汉字起源于象形,而象形文字都是对事物的描摹而且有画的意味,所以才有书画同源之说。是大自然或人物的活动,使汉字的形体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具有了艺术魅力。虽然每个汉字都是由横、竖、撇、捺、钩、折等主要笔划构成,但写起来却是千姿百态。细嫩的柳条,使人感到清新;粗壮的枯干,让人赞叹雄劲;有时龙蛇飞舞,让人感到潇洒豪放;有时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显示出一种具有弹性而又内藏韧性的劲健美。如颜鲁公的楷书,浑厚饱满;怀素的狂草,飘逸不群;黄庭坚的行书,凝重雄劲。这些都是我国的艺术珍品。

世界上之所以公认中国的书法是最高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欣赏过后,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人们把练习书法作为一种高境界的精神享受。

练习书法,必须意力并用,心正气和,绝虑凝神,身安意闭,排除心中的忧虑和烦恼,聚精会神,荣辱皆忘,这样才能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充分平衡,从而改善内脏器官功能。老年人习练书法时,常常会把自己的作品悬挂起来,反复观察和揣摩,看到自己的劳动所得和艺术成就,看到自己在习书方面不断进步的轨迹,就会感到很快慰,自己也就会沉浸在艺术美的意境中。挥毫启笔,端坐凝思,往往会感到神入幽境,志远情浓,所以说练习书画是中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理想活动之一。

书画之所以有益于身心健康,还因为我们习书作画之时的专心致志,别无杂念,性格开朗,从容温和。每作一幅书画。都得构思、还要动手,手脑并用。古今名画。有的表现花草树木,有的描绘飞禽走兽,有的再现名山大川,有的刻画古今人物,有的展示祖国新貌,各具神韵。要使作品表现得惟妙惟肖,作者必需置身于画境之中。当佳作完成后欣赏时。不仅可以看到自然美,而且可以领略劳动美、创造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给山川壮美,为百鸟传神,表现自然风物。歌颂伟大祖国,刻画幸福生活。充满青春气息,盎盎生机,令人神往。欣赏名家书画,要仿佛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登临之乐”。在临摹中反复欣赏出神入画的名家书画,会感受到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千百年来,书画艺术久盛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一是能使人宁心静气,杂念消失,有养心助心之功能,与太极拳、气功有异曲同功之妙。当静坐作楷隶行篆之书,有衿躁俱平的感觉;若任意挥洒,作章草狂草大革之书,或泼墨作画至痛快淋漓之时,实乃焕发灵心之术。二是能使人产生万事销身外,生涯贯字中之感,养神健脑益心,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之法。当提笔临池疾书之时,心中繁乱之事全消,大脑得到休息,从而在工作和学习时效率倍增。三是能消除人的精神紧张。中老年人在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之余,静心作书,会使人产生舒适愉快的心理。四是可以磨练意志,修炼气质,启发智慧,以达到宽心之效,强心之益。

“宽心只有数行字,绘画也致寿百龄。”愿中老年朋友在娱心益智的书画之中,精神获得更大的解放,身心获得更多的健康。(来源:期刊杂志论坛)

书画家的长寿之道艺术美之所以能促进健康、增进长寿,以及防病治病的作用,是由于艺术美与使人愉悦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通俗地说愉快的情绪能使人长寿。优秀的艺术作品,使人会产生一种美的感觉,可引起我们大脑皮层新的兴奋点,使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部分得到抑制,处于休息状态,促使大脑各部分趋于平衡,这样便有利于人体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合理运转。人在精神愉快时可以促进身体分泌那种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酸胆碱等物质,调解血液流量与兴奋神经细胞,使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对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作用,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善于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是人进行形象思维的控制中枢。右半球的功能总是在艺术方面。众所皆知,我们左右两半球大脑,指挥的方向恰恰相反,可管左手的是右半球,可管右手的恰是左半球。参加艺术活动,如舞蹈、音乐、体操等等都要双手活动,因此,不常用的左手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可管左手的右半球得到训练,使两个半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增强了大脑神经活动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开发智力。而且对神经系统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康复作用。参加艺术活动,包括欣赏艺术美,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画家、书法家在创作时,也是一种运动,而且带有“用气”的运动,可以使机体有关部门得到锻炼,增强活力。优美、健康的书画艺术,可使人心情豁达、情绪稳定,能克服心理上的紊乱,这些都是书画家长寿的部分谜底,还有许多谜底有待我们去开掘。

一个人长久不懈地坚持练习书画,对健康和长寿大有裨益。自古以来,书画家大多是长寿的,就是因为他们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练书画,要求姿势正确,即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脚平放,这样才能提全身之力。写字画画必须思想集中,心平气和,灵活自若地运用手

、腕、肘、臂,从而调动全身的气和力。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气血,使体内各部分功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常练书画,能使人的心理达到平衡。据分析,人专心于书画时能凝神一致,排除杂念,这就有利于心理的平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才能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进取。又如通过阅读书画理论书籍、碑刻字帖,参观书画展,观摩欣赏,以文会友,交流心得,提高自己的鉴别优劣的能力等等,都能促使人奋发向上,而奋发向上便是生机。一旦有长足进步,就会自得其乐,心情愉快,就有益于身心健康。

书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好的书画,应写、画较有意义的内容,这样更能使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书画时如能从修身养心的格言中吸取精神粮食,就更有益于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长寿的中国国画大师晏济元辞世。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他的书画,还有他的高寿,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他的书画,有评论家说是“进得去出得来”:能深入传统,又能出乎其外。其实,他的性格也是,出得了世外,又入得了世间。性格长寿,书画千古。

“世味参来薄如纱,云游随处过生涯。松间独憩清凉座,细赏天边一缕霞。”

这是我写的一首小品题画诗,欲表达一种世外空灵之境。古语云:诗为心声,书为心画。心空则妙含万有,心空才能画出好画。有朋友问我擅长书画的人为什么大都长寿,我顺便就想到了我写的这则小诗,诗中的几句话可以作为注解。

一、长于书画之人,往往淡于世间虚名假利而深得静中之趣。所谓“世味参来薄如纱”,如庄子所说,耆欲深者天机浅。一个专心书画的高人,在技艺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应世之前,他必然是一个两耳不闻尘俗之事的静者。静极则心空,心空才能忘怀世俗而体悟书画之中的甚深法味。眼下不少书画不咋样的人,应付社会倒是很有一套,其人长寿与否,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的书画一定不会“长寿”,只是过眼烟云而已。

二、长于书画之人,个性必然洒脱而随意。正如诗中所说,“云游随处过生涯”。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采取随缘而不刻板的生活态度。清人论画法,有三个原则:用笔要“干”“淡”“毛”。仅从字面上讲,“干”是要用干笔而不用湿笔,“淡”是用笔要清淡而不用重墨,“毛”是用笔要松活。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艺术技法,从来就不是光讲简单的技术,而是饱含着鲜活的生命特征。“干”“淡”“毛”三字,如果不是画家心胸空灵,个性洒脱,是很难做到的本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笔松活,个性洒脱,用笔就洒脱,个性拘谨,画也容易刻板。

美国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与B型两种,A型性格个性强、抱负高、急躁、紧张、好冲动、时间观念强。这种性格的人往往具备成功的潜质,但也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再看B型性格,B型性格的人情绪较稳定,社会适应性强,为人处事比较温和,生活有节奏,想得开、放得下。这类性格的人比A型性格者更容易延年益寿。个性洒脱的人显然属于后者,画家,特别是成功的画家,性格往往如此。

三、长于书画的人,性格往往粗中有细。因为作画首先要考虑大局,也就是整幅画的构图。没有整体的构图思考,一幅作品无法完成。但光有整体的构图还不够,还要有局部的细节描写。前人总结成两句话: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洒脱的人画画才大胆,心细的人才能把耐看的细节表现出来。《菜根谭》说得好: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好的画家为什么长寿,这句话可以作为最佳注解。也应了我的那首小诗:“细赏天边一缕霞”。洒脱的人,才会去云游;心静的人,才能细赏。有此二者,不长寿才怪。

学书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钱财名利——它当然会带来这些东西,但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修身养性。我们崇敬大画家,实际上是在崇敬一种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收藏他们的作品,也是收藏一种可以流芳百世的“长寿文化”。

小凤子

高雅之士多长寿 篇2

四雅之中,琴居首位,足见人们对音乐的重视。这四雅之首的琴,当然并不仅限于弹琴,吹拉弹唱等各种音乐活动,皆可以琴瑟概之。音乐,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美化人们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喜欢音乐是人的天性,音乐不仅可以和谐生活,而且可以调和心身,促进血液循环,畅达精神。正如《乐书》所说:“音乐者,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乐对人具有特殊的影响力,能调节环境气氛和人的情感,引起各种联想,使注意力、记忆力倍增,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善,可以改变人的不健康情绪和不良行为。音乐消愁古已有之,如金代名医张从正的“好药者,与之笙笛……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清代著名医家吴尚先也得出“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的结论。

老年人常听听音乐,能使精神舒畅、血脉流通,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一首悠扬清新、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会使人悠然沉醉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之中,顿觉心旷神怡;当听完雄壮、激动的歌曲时,会觉得浑身充满青春活力,向往新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防治某些老年性疾病,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法国女钢琴家玛尔格丽特·普勒沃特106岁时,还能在庆祝波尔多医学院100周年的大会上即席演奏,多次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近几年来,音乐治疗疾病已逐渐在世界各地推广。日本采用音乐疗法治疗老年假性痴呆,有效率达70%;治疗忧郁型和狂燥型精神病,有亦良好效果;让高血压病人听一首抒情小提琴协奏曲,可使一些病人的血压下降10~20mmHg(毫米汞柱);意大利罗马有一位神经衰弱女病人,整天情绪不安、抑郁不乐,到医生那儿就诊,医生没有给她什么药物,而是让她买了3个乐曲唱片,每天听3次,每次播放2遍,1周后她的病不治自愈。

弈棋,是调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妙方。弈棋双方角逐,有时快速激战,有时沉默思考,从中锻炼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使人心胸开阔,杂念减少,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据日本专家用超声波测量发现,勤于思考的老人,血管容易处于舒展状态,令脑神经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可延缓大脑的衰老。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功能不衰老,就能保持生命的活力。

老人的弈棋之乐,应乐得适度,一次对弈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否则,久坐不动会导致失眠、消化不良,容易产生紧张性头痛和颈椎病。其次,胜负输赢应不计较,以从中取乐、怡情养性、延年益寿为妙!

至于书画,更是延年益寿的妙方。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刘海粟及书法家苏局仙等,大多是90岁以上的高龄者,还有不少百岁老人。纵观我国近代书画家的年谱,即可发现擅长书画者多能健康长寿。

我国书法有特殊的艺术美感,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练习书法时,观摩碑帖、揣其神韵,可以培养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同时能得到艺术享受,陶冶性情,静心养性。

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练习书法须有正确的姿势,要做到头部端正、两臂齐平、胸张背直,两脚平放在地,这样才能提起全身的力量,使书写时肘和腕运动自如。这种姿势与气功动作相似,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状态,书写时呼吸自然,可促进血液循环。如果书写长幅大字,必须站立而书,这除了用指、腕、肘、肩劲外,还要用腰劲。腰部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因此许多擅长书法的老人写完大字,犹如打完一套太极拳或练罢一套五禽戏一般,能起到健身的作用。

我国当代已故的书法家潘伯鹰先生曾说过:“心中狂喜之时,写字可以使人头脑冷静下来;心中郁悒,写字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我以为延年益寿,这算妙方。”书法家苏局仙曾说:“写字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这样能起到静心养性的作用。”

花鸟山水、奔马驼铃,是书画家撷取大自然美景、美化社会、点缀生活的美好创作。对于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练习绘画又具有娱乐和逍遣的功能。绘画必须“意在笔尖”,心手一致,落笔时思如潮涌,行笔时如一叶小舟行在大海上,顺水飘泊,停笔时如亲人送别,人尽意在。随着意境——想象——笔墨——形象的全过程,达到忘我的境界。绘画时的感情转移,是摆脱不愉快心情的有效方法,而忘我境界则是感情转移的发展和深化。绘画人对游览名山大川、观赏花草虫鱼、领略田园风光都有极大的兴趣,这不仅能增加创作新意,而且可以强化呼吸、调节气血循环、舒筋活络、增强新陈代谢功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排除忧郁,处于一种乐观超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到了老年,寄情于书画之间,孜孜不倦地探索书画艺术的奥秘,可以发现艺术意境如此的绚丽多彩、如此的广阔无垠,一切个人的杂念便会消弭得无影无踪。

为何山区老人多长寿 篇3

为何山区老人多长寿?这首先得益于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众所周知,山区绿色植物多,植被较好,空气清新;尤其山区多瀑布、喷泉、雷雨和闪电,所以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而负离子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神经系统、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是一种“长寿素”。此外,山区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工业污染,也少有噪声,有鸟语花香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山区的气候也益于人的长寿和健康。气候也可以按垂直高度来划分,即使在同一个地域,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气温、湿度、光照等气候要素也不同,对人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有所不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素问·五常政大论》)。现代气象与保健学研究也表明,地势较高的山区,季节的气温变化小,冷暖适中;云雨多,利于避暑;气压低,可增强人的呼吸功能。不过,也不并是山越高越能长寿(海拔太高,因空气缺氧还会导致高山病)。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山区的许多寿星大多不居住在山顶上,而是居于山间或山腰低洼处,从居地到山顶,一般都有200多米的距离。

揭秘共性 自古名医何以多长寿 篇4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一年一度的全国高峰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医科普先锋们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对热点怎么看?本刊自2014年起与科普分会合作推出“高峰论坛”专栏,为读者传递来自业界精英的声音、分享精彩视点。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

自古名医多长寿。近年来,关于名医长寿的经验不断被总结出来,除众所周知的基本吃素,起居有时、恬淡虚无、情趣高雅,甘于奉献、淡于名利,防患未然、摄养为先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诸多共同点:

一、 仁者寿

“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爱人”医术在古代被称为“仁术”,从事医学行业的人本身就在做“爱人”的事业。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中医。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

温州医学院金慎之老中医,年登90岁,医名极甚,但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诋毁别人,前医所用处方请他评议,经仔细审核后,不置一辞;二是治好许多疑难病症,不向他人宣传,认为治病是天职,没有必要宣传。其次医生态度要和蔼可亲,把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急人所急。从心理上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

二、 喜读书

现在,还无法证明读书就能使人长寿,但读书有益身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医学这个职业是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尤其是中医,需要悟性,需要从古今的医性经典、医方、医论、医案中悟出医学之道,古往今来,没有不读书而成为医学大家的。我们身边就经常看到爱书的老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干祖望老先生平生惟一爱好就是读书,人称“四书”老人: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谓“人瘦因工作,家贫为买书”。

脑子是用进废退的,老人离、退休后,常出现脑迟钝、脑衰退、脑健忘、脑痴呆等现象,要在保护肾脑的物质功能基础上,适度地动用脑筋,如学习、下棋、打球、绘画、写字、吟诗、阅读等等,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锻炼,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蠢”,这样,就一定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 调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它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不引起疾病。但是,如有异常刺激,也会发生疾病。由于中医学家都深谙中医中内伤七情在致病中的地位,因而都加强精神修养,调摄情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好多老同志在离退休后,都希望健康长寿、欢度晚年。对前来询求长寿保健之道的老人,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老先生每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要想延年益寿,就要热爱生活,保持乐观。“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朱良春认为人是处在矛盾之中的,不顺心的事经常遇到。朱良春从不懊恼、耿耿于怀,对名利之争,一笑了之,泰然自苦,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四、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广义的“治未病”应该包括摄生即养生在内,而在此节谈的治未病主要是有针对性的预防疾病。我们看到的老中医常给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形象,其实他们也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和威胁,但老中医常从防止小病发生及对常见病、发生病的预防开始,保障了身体的健康。这些往往是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江西名老中医万友生平时常吃大蒜、生姜、山楂、柚子皮等渍制干果,以顺气化痰消一食。若气候骤变,气温大起大落时,慎风寒,速添衣。偶感风寒时,立饮自制的“寒感灵冲剂”,即可控制不发展。若稍感脘腹饱胀,即服藿香正气水或保和丸,亦可消弥于无形。他认为身体应及时调理,防范于未然,不要等疾病已成再治,可令少受损伤。

每个老医生会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自己的体质禀赋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方小法,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行之有效。

五、 不养生

在采访老中医过程中,以及和其他记者的交流中,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许多老中医会告诉你,他从来不养生,也没什么养生经验。经刨根问底,发现这些老中医病不是不养生,而是不刻意追求长寿,不斤斤计较延年。但在生活当中,由于中医传统养生思想已经深入到骨髓之中,会自然地按照《内经》思想指导生活;由于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观念,也会遵守科学精神防病治病。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吴考槃老先生认为养生与长寿有联系,但并非一回事。《素问》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区别寿之差异。孔子弟子十哲,颜渊居一首短命,子夏在末长寿,亦是不易理解。他看过许多养生长寿书籍,感觉大部内容无甚差异,与其呆在古纸堆中人云亦云,不若自出己意,从我所好,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生活。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和于术数,指正确恰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等各种养生之法,饮食起居正常有节制,不过度劳倦,保持精神与形体的相称统一。

真正理想了中医学理论的人会把这个原则落实到生活当中,而这种落实似乎是无形的,无意识的。也就是以不养为养生。“

上一篇:跟读书有关的成语下一篇:未来汽车,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