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2024-10-22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精选6篇)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1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2.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3.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养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难点:感悟梵高的.艺术表现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美国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图观测到地球表层,竟然和一位画家在100多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星月夜》的作品极为相似。这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大自然创作了艺术作品,还是这位画家早就拥有了一双创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是谁吗?这位画家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梵高了解多少?结合教材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两幅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真实、严肃、神秘等。

活动三:形式分析,感受风格

1.继续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小组讨论:这两幅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大方饱满;色彩:明亮热烈;笔触:奔放粗犷。

2.展示《星月夜》,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从构图、色彩、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俯视,色彩饱满、对比强烈,线条奔放有力,笔触厚重有力。

活动四:总结概括,领悟探究

1.总结梵高的绘画特点: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线条扭曲、流畅、奔放;构图饱满。

2.展示《自画像》《星月夜》,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几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梵高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压抑,激情。

活动五:比较鉴赏,小结作业

1.展示《唐吉老爹》《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阿尔附近的吊桥》等作品,学生欣赏,并结合梵高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线条、情绪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2.总结回顾梵高的艺术特点。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梵高的相关图片、文章或影像资料,加深对梵高的深入认识,下一节课分享。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2

当时,由于日本比中国更早接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并且全盘学习、掌握了西洋技法和知识,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无论在新文学或现代美术等各方面普遍皆是以日本作为学习对象。据悉,近代中国艺文界引领思想与观念创新的几位开拓者大多都去过日本留学或考察,比方曾和日本作家建立起浓厚友情的鲁迅,当年可谓不遗余力地译介、出版近代日本文艺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美术史著作,包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而中国早期引进的西方美术史专书有许多亦是从日文版本转译得来。

除此之外,当时位于上海北四川路、由日本人内山完造(1885~1959)开设的“内山书店”毋宁是许多青年学子方便了解西欧美术现状和吸收最新画坛讯息的重要窗口。譬如丰子恺刚从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返国的那几年,便经常前去“内山书店”购书,在这里他遇到了早期任教艺术师范学校的学生、时任“开明书店”美术编辑的钱君匋(1906~1998)。根据钱氏回忆:“我最初学习图案,试作书面,因为当时所有的参考书都是从日本进口的,不知不觉间受了日本的影响。”此处即指他透过内山书店确实接收了不少有关美术设计方面的新知,包括当年购买到一套多卷本的《世界标记图案大系》,以及由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甚至包括钱君匋的浙江同乡好友、匆匆早逝的青年美术家陶元庆(1893~1929)也每在“上海时报馆”担纲美术设计工作之余,来到“内山书店”买了当时日本才刚发行不久的《非水图案集》、《伊木忠爱图案集》作为参考书,这些无疑都对他们往后从事书籍装帧的作品产生了影响。

其中,特别是《非水图案集》这部书,后来(2006年)还被日本知名出版情报网站读者票选为“最值得重新复刻发行”的热门绝版书之一,而它的作者 ——图案设计家杉浦非水(1876~1965),连同当时其它著名日本画家梅源龙三郎、黑田清辉、石井柏亭、藤田嗣治等,在早年中国开始起步投入学习美术设计的青年人眼中可说都是相当熟悉而景仰的名字。

令人惋惜的是,那年头有不少投入书籍装帧工作的杰出艺术家都短命,像陶元庆、桥口五叶(1881~1921)都是年纪轻轻不到四十岁就过世。我对他们的英年早逝虽已释怀,却不免感伤,总以为老天若能多给一些时间、再经过岁月的焠炼,他们一定能交出更为可观的传世之作。事实上,相对而言在创作领域当中往往亦不乏勤奋且高寿者,作品既量多又质精,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加的深远,好比钱君匋活到了九十二岁,毕生共设计四千余种书刊,数量之多,足令同辈设计师难望其项背。

至于早年曾被钱君匋、陶元庆视为学习(模仿)日本图案设计的启蒙者杉浦非水也有九十高龄,自幼拜师日本四条派画家松浦巌晖及川端玉章门下、出身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的他,笔下屡屡凝练地勾勒出花草鱼鸟线条人物等极具装饰性的各种造型,意象疏朗而优美。他年轻时即以丰富多样的书籍装帧、海报、广告设计、橱窗摆设、室内装饰作品而广受注目,三十二岁(1908)成为三越百货店首席外聘设计师,四十九岁(1924)与新井泉、久保吉朗、须山浩、小池巌、原万助、岸秀雄、野村昇等人共同创立商业美术研究团体“七人社”,平日工作虽繁忙却也不忘劳心编撰《非水图案集》(1915)、《图案讲义》(1918)、《非水一般应用图案集》(1926)、《非水创作图案集》(1926)等教学著述,即便到了晚年依仍持续活跃于商业美术设计领域,更在他六十岁那年(1935)执掌“多摩帝国美术学校”(今多摩艺术大学前身)创校第一任校长并兼图案科主任。

回顾杉浦非水一生的书籍装帧事业,约莫以大正十二年(1923)的关东大地震为转折点,此一浩劫不仅造成大量现有书籍刊物被焚毁,也接连促使国民精神与经济景气几近濒临死灭的极度绝望的废墟中,放眼日本国内出版业更是一片萧条。当时“改造社”创办人山本实彦(1885~1952)为挽救败局,乃毅然宣称“要实行出版界大革命,把特权阶级的艺术向全民众解放”,于是在大正十五年(1926)率先推出只要一元(日币)即可预约三十七卷本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将过去每册通常要价十元的书籍压低成本便宜到一元一册,以便应对灾劫后青黄不接的图书出版市场困境,结果引起读者广大回响,乃至后来许多出版社争相仿效,开创了日本出版史上著名的“元本时代”。

话说当年负责设计这套《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的装帧者,便是初期从偏爱传统绘画形式逐渐转变为后期结合几何平面构成、继而引领日本商业美术风潮的杉浦非水。画面中,他将手绘花鸟图案融入纯粹线条交织的现代设计语汇当中,那些古典视觉元素的优雅,那些令人反复涵咏的光华美质,经过重新组合之后,遂于此构成了充满现代感的装帧绝品。

就在《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引发空前热潮的那年,适逢大正天皇驾崩、裕仁亲王即位,改年号“昭和”,此前酝酿的自由民主气氛渐为往后崛起的军国主义所取代。在这一连串全新开展的时代帷幕中,杉浦非水相继替妻子(闺秀诗人)杉浦翠子(1885~1960)设计了《创作爱しき歌人の群》,以及文坛友人片冈铁平(1894~1944)翻译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赫克脱·马洛(Hector Malot,1830~1907)的《哦!家乡》一书封面装帧,这两部作品连同先前“改造社”发行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乃被后世美术史家并称为杉浦非水个人投身书籍装帧生涯的三大杰作。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由此可见,幼儿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离不开欣赏和创作激情。此活动设计中情节的“趣”和美术表现手法的“趣”得到整合,故事中小鼹鼠的机灵和无穷创意,其装扮动物的夸张手法极富想象力,情节的“趣”和美术表现手法的“趣”,可以完美组合链接,并不断激发幼儿大胆创作和想象。

同时,我们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到中班幼儿在表现表达中开始逐步积累图案装饰的经验,但正由于在经验积累期,其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比较单一,还不是很丰富,尤其是图案花纹装饰,仅限于条纹、点等,而且很容易在表现上受同伴影响而雷同,本次活动希望通过“鼹鼠是个小画家”这样一个载体,通过集体的互动,可以让幼儿打开思路,使彼此的经验得到分享和拓展。

另外,在活动设计上非常好地处理了如何围绕目标为幼儿搭设阶梯,如用比较的方法欣赏小动物的打扮,实则让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打开思路:2个一样的花纹怎样变又可以变出不一样的另一种花纹,在如图形分割的环节设计,让孩子知道可以有不一样的分割,在分割的块面里再设计不同的花纹,既体现了装饰的美感、又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活动目标:

1、尝试设计各种花纹打扮小动物,体验创作的乐趣。

2、理解鼹鼠打扮动物们的情节,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欣赏动物们的花纹,并大胆表达。

难点:

设计各种花纹打扮动物。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颜料、动物图片、笔、课件、音乐等;

经验准备:幼儿有水粉画画法的基本经验,具有装饰简单花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一)理解故事情节

重点提问:幼儿对鼹鼠因改变颜色而得救的故事情节的理解。

1、(图片)在一片安静的树林里,有一幢小木屋,这一天小木屋前堆满了东西,看来这里要大干一场喽。瞧瞧,这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录像(引出鼹鼠)。

2、最后狐狸为什么逃走了,狐狸怕的是什么呢?

(二)教师小结

原来改变颜色,打扮得特别些,还能让自己强大起来。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知道了,他们都来找鼹鼠。

二、欣赏示范

(一)欣赏讨论

重点提问:幼儿对花纹的欣赏、表达。

1、鼹鼠是怎么打扮小动物的?你喜欢哪个花纹?(老虎的花纹、大小圆点花纹、横条花纹、格子花纹、花朵图案、齿轮花纹)

2、这些花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3、教师小结:都是横条纹的花纹,但加了圆点又不同了。(教师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欣赏花纹的不同)小动物的要求还真高,颜色要漂亮、花纹都要不同,不过这难不倒我们的鼹鼠画家,而且能够让大伙儿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鼹鼠乐此不疲,非常高兴帮忙。

(二)重点示范

重点提问:启发幼儿能经验迁移,创造花纹。

1、出示乌龟,给乌龟打扮什么花纹呢?

2、分割图形。

3、图形组合变出新花纹。

4、鼓励幼儿想象设计花纹。(师幼共同示范)

(三)教师小结:

在原来的花纹里面再加上一种图案或线条就能变出一种新的花纹。

三、幼儿绘画

重点提问:激发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

(一)激发幼儿帮助鼹鼠打扮

1、我们怎样设计一种新的花纹给朋友们打扮?

2、播放音乐,激发创作

(二)教师个别指导

1、引导幼儿可以尝试先进行图形分割。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用各种花纹打扮其他动物。

3、提醒幼儿颜色涂满,不让狐狸看出破绽。

四、交流分享

重点提问:让幼儿大胆表达并体验创作的成功感

(一)欣赏作品

1、你们发现有哪些新的花纹?幼儿说说与众不同的花纹。

2、教师小结:对若干有图形花纹对称意识的作品,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二)游戏体验

1、老师扮演狐狸,幼儿作小动物,体验成功感。

2、活动延伸:狐狸躲进了洞,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更有趣的事?我们下次再来分享。

教学反思:

一、巧妙选择内容,显现活动价值。《鼹鼠是个小画家》这是一个充满创意、诙谐的故事,在运用中保留故事原有风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筛选,把鼹鼠为小动物们打扮花纹躲避狐狸的欺负的有关情节放大,既满足了孩子欣赏的需求,又保留了美术活动的价值需求。

二、情景贯穿始末,激发幼儿创作。故事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整个绘画要求巧妙地贯穿在活动中,小鼹鼠的机智、热情打动了孩子们创作的热情,使整个活动洋溢在快乐中。

三、搭设阶梯,帮助孩子掌握绘画的技巧。中班的孩子已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他们愿意自己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但往往缺乏经验和技巧,这也是中班孩子创作的难点。这个活动在难点问题的解决上运用分割图形,图形重组变新花纹等策略启发幼儿进行创作,帮助孩子积累设计新花纹的一些方法,这是有效的。

园长及指导教师点评:

这个活动在一个非常有趣的情景中展开,孩子们沉浸其中欣赏体验,创作激情油然而生,活动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重难点并能有效落实,整体师幼互动好,从孩子的作品中也可见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4

艺术简介:

王龙,1978年生,洛阳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

艺术成就:

2000年11月国画《秋韵》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书画大展;2001年国画《滩角》入选敦煌国际书画大展;2003年全国第六届书画展,作品《荷塘映辉》获一等奖;2003年6月全国中青年画家大赛,作品《太行春色》获得最具潜力新人奖;2006年10月世界华人书画展,作品《山清水秀》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2007年国画《寂静》被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收藏;2007年6月作品《春华秋实》被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管理局收藏;2007年8月国画作品《雅致》、《大好河山》、《清香图》被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管理局征集为赠送国宾礼品;2007年9月台湾举办的华夏艺术国际展,作品《壁立千仞》获金奖;2008年9月国画《白鹭佳偶》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院收藏;2008年10月作品《和谐》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和谐中国”2009全国书画大赛,作品《远眺》获得一等奖;2010年(虎王杯)全国书画大赛获金奖;2011年9月作品《人杰地灵》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展。

作品价值: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三原色的基础上了解复色如何调配,知道复色具有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的特点。

2、学习调配复色,并采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复色组成的作品。

3、学生知道大自然中显现的色彩多为复色,感受大自然中丰富而多变的色彩,热爱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中光和色的变化。

学情分析:本课探索的是色彩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练习的课程,属于“表现·创造”领域。本

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

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

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有趣的、活泼生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而又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自由地去创造。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调配复色的方法,并运用复色创作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运用复色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做到色彩层次丰富。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月亮又大又圆,忽然一阵激昂的鼓声传来,是谁在森林里敲响了小鼓,奏起了欢快的乐曲,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发现是谁,在做什么?

师:原来是喜羊羊他们在过中秋节,看,小羊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一边还欣赏着天空中盛开的美丽烟花。同学们,烟花美不美。这些烟花都是什么颜色的。

师:烟花绚丽的色彩真美呀!这时,藏在树丛后面的灰太狼因为受到一个大魔王的诱惑,念动

了一个咒语,瞬间天地失去了颜色。世界一片灰暗。喜羊羊他们都惊呆了。同学们,这没

有色彩的世界,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师:没有色彩的世界多难看呀!喜羊羊它们决定出发去寻找能让天地恢复色彩的方法。看,他们飞在高高的天空上,观察着周围的情况,本来湛蓝的天空,现在灰蒙蒙的,好像到处充满了雾霾。喜羊羊他们非常焦急,他们下定决心要找到法宝,还世界本来的色彩。他们找哇找哇,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法宝(课件出示三棱镜)。这件法宝的名字叫三棱镜。喜羊羊他们启动了法宝,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天地恢复了本来的色彩。

师:这时,懒羊羊产生了疑惑,他不禁问道:三棱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呢?原来早在1665年的时候,英国科学家牛顿就通过实验发现,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太阳光可以被分散成有规律排列的七色光,从而得出结论,阳光并不是看起来的白色,而是复色光。可以说,正是有了阳光,万物才拥有了自己的色彩。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欣赏,阳光,这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大师,描绘了怎样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

师:这美丽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正是阳光的杰作,那么,在美术作品中,怎样才能再现这些丰富的色彩呢?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调色的本领,从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画家的调色板),接下来我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二、出示课题(课件出示调色板)

师:同学们看看画家们用的调色板是什么样子的。

师:上面的色彩你都认识吗?找找看,你能说出那些色彩的名字。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下,画家们把这些色彩应用到画作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出示课件)

师:欣赏了画家们的艺术杰作。接下来,该轮到我们同学来掌握调色的本领了。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师:同学们看,老师的桌面上有三杯不同颜色的水,谁能说出他们的名称(红黄蓝)

师:红黄蓝又被称为三原色(课件出示三原色概念)

师:老师把黄色的水倒入到红色水中,水的颜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课件出示间色概念)

师:(水杯游戏),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种原色混合,调配出的新颜色。现在让我们看看三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复色概念)

师:老师还想做更详细的一次尝试。做间色的调色练习(水杯游戏)一杯红色水。三个装了同样多红色水的杯子。第一位同学向杯子里滴进几滴黄颜色的水,下一位同学,滴进更多黄色水。再一位同学,再次滴进更多黄色水。观察色水的变化。得出结论,色彩比例的变化,会使色彩色相发生变化。(总结,色彩比例的变化会影响色彩的色相)(出示色相的概念)

师:我们把红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画在画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同学们看,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演示调色,并画在画纸上)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践,将红黄两色混合,练习调色,要求是逐渐往红色里加入黄色,每调好一种颜色就涂在自己面前的画纸上画好的调色板形状上一个色块,看看自己能调出多少种橙色。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试试将红蓝两色混在一起,看看会调出什么样的色彩。还画在自己画好的调色板上。

师:再将黄蓝两色混合在一起,看看会调出什么样的色彩。依然画在自己画好的调色板上。

师:展示一下学生的调色成果,适当点评。

师:(教师学生趁学生作画时,将画好的橙色色卡贴在黑板上)解释明度的变化。

师:这里的每一个橙色色块,都按黄色比例的不同被排列好了,大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

是不是感觉色彩从深到浅逐渐亮起来了呢?(出示明度概念)

师:演示怎样将红黄两色按比例混合在调色板上。

师:出示橙色加黑加白的变化。(进一步解释明度的变化)(同一色相不同明度)

师:演示橙色加白加黑的过程。

师:出示色相环,展示不同色彩的明度变化(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

师:出示纯度概念,提醒大家,混合色彩的时候要理性,不然会画出很脏很脏的画面来。

学生动手实践:练习调色。你还能调出什么样的色彩。三种原色混合调出更多种复色。

美术画家凡高教学设计 篇6

园林题材的绘画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画,其中有描绘当时文人园居生活。亭台楼阁隐现于山林泉石之间,文人在其中游玩、宴乐,让人联想到王羲之《兰亭序》“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之乐。唐王维有《辋川图》,尚有摹本传世。北宋有李公麟《山庄图》。其后南宋建都临安,西湖区域就是个园林群,宫廷画家聚集于此,留下了很多作品,在一些团扇小品能见到。元朝这类作品较少,多为山居渔乐之图,仅见王蒙《具区林屋图》、倪云林《狮子林图》。云林还曾参与了狮子林的营造,《吴县志·第宅园林》记“狮子林在城东北隅潘儒巷。元至正间,僧天如惟则延朱德润赵善长倪元镇徐幼文共商叠成。而元镇为之图,取佛书狮子座名之,近世以为倪元镇所筑,非也。”其中所记诸人皆以山水画闻名于世,也见当时山水画对造园影响之大。

明朝中期以来,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富甲一方,很多私家园林纷纷涌现。这些园林大多建在城中或城郊,被人称为“城市山林”。其中苏州更是代表之地,至今还有一些园林流传下来,虽风貌定已不同,但大体布置格局尚在,仍能感受一些当时风流。如王献臣“拙政园”、吴宽“复园”(今为怡园)、徐泰时“东园”(今为留园,文征明有《东园图》存世,不知是否为此园)、文震孟“药圃”(今为艺圃)。这些园林多是由一些告老还乡的官员及富裕文人所筑。享受山野之美、林泉之趣、田园之乐是人之本性,对自然的亲近,可获得生命本能的愉悦和慰籍。既不能忘情于世,真正隐在山林忍受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在城中建一座“人工山林”,高高围墙一隔,既成两个世界,把尘世喧哗隔于外,自己过清净恬淡的隐逸生活。文征明在为当时人顾春潜作传时云:“或谓昔之隐者,必林栖野处,灭迹城市。而春潜即仕有官,且尝宣力于时,而随缘里井,未始异于人人,……此其迹也。苟以其迹,则渊明固尝为建使参军,为彭泽令矣。而千载之下,不废为初士,其志有在也,……,与其志也,余与春潜亦云。”江南士人就是基于这种隐逸观来造园,追求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

这些园林既是私人的活动场所,也成为文人们的公共活动空间,雅集聚会、结伴畅游、品茶对弈、鉴书赏画,这些都是园林中时常发生之事,是园林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两方面的园居生活常被图之于画。吴门画派的画家多为当时知名文人,又处于园林之地,对于园居生活当有深切体会,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也可见一斑。早期的有杜琼《友松图卷》,是为友人魏友松之园而作,起首右边一丛松林杂树,房屋隐于其后,星内两人坐榻对谈,左边大片庭院中起假山一座,有蹬道小桥、飞瀑流水,若非后有栏杆围之,还以为真山。院中有芭蕉幽篁、湖石棋台、石桌上置二三盆景,一人赏画,童子立于旁,二人出游,似在评点园景。体现了当时文人们对园居生活的享受。把此作与宋人所绘园林相较,明显少了庄重富贵之感,而多了闲情恬淡之致。这也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别吧。笔墨表现上也不复宋画那么刚硬古质,而显圆润松动,比之元画,又少野逸孤寂之气,而有雅致中和之趣。这种不激不励、温润淳厚的风格也成为后来整个吴门画派的大致基调。杜琼也曾有一园,得“朱长文(字伯原,宋时吴中名士)乐圃东偏地”而号东原。吴宽还为其园景作记,名《重建延绿亭记》。其后沈周也有些园林作品,如《虎丘图册》《蕉荫琴思图》。但他大部分作品是把园居当作画中点景、画眼,还没作具体细致描写,可能与当时园林还没全面兴起有关。

造园蔚然成风是在明朝中后期,这在整个造园史上也是一个高峰期。私家园林经宋元发展,已完全成熟,积累了大量的造园程式,产生了很多造园名手。周时臣为徐泰时作东园,张南阳为王世贞作弁山园,计成更是写出了第一部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文震亨《长物志》也有大量关于造园的内容。文人们也积极地参与到造园活动,对整个园林的风貌格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计成在《园冶》中云“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后人称这一时期园及后受此风影响之园为“文人园”,借用绘画中“文人画”一词。文征明即参与了王献臣“拙政园”的营造,为之作《王氏拙政园记》,并绘图三十一幅,各个景点一一写来,对开作诗文,用真篆草隶各体文字写成,被誉为三绝册。园内至今尚存文氏手植紫藤一株。

园林是文征明绘画的重要题材,从传世作品来看,这些画还大多为精品,因为很多是为友人园林作画传或记和友人游玩雅集,故多用心。《真赏斋图》是为收藏鉴赏家华夏所作,《惠山茶会图》是记他与蔡羽、王宠等友人的一次聚会。更为典型的是《影翠轩图》,写园林中一片段之景,庭院中一书斋及斋旁围廊,廊中二文士对坐清谈,旁有童子煮茶,苍松、翠柏、碧梧、修竹环绕之。用笔细腻婉转,上色淡雅清丽,是文氏本色作风。这已是对园林作细节描绘,建筑物在画中比例增大,成为画面主体,刻画也很具体,不再属于山水中的点景作用。此类作品还有《琴鹤图》《楼居图》《深翠轩图卷》等,画中已无崇山峻岭,画的都是主体为斋、轩、楼等建筑物,山水在画中所占比例极少,有也只是淡墨远山一抹,作为园林背景或是起画面笼气作用。这些园林图画,较之文氏其他山水画更为生动自然、让人亲近。不同于宋人所画的皇家园林,文征明画的是明朝当时的文人私家园林,而这时园林更有山林野趣,园的气势规模不及宋。但园虽小,经过叠山理水、栽花植树,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境,营造一个淡泊幽静的世界。而他的笔墨本身也和这种境界暗合,中锋用笔,不急不缓,平和冲淡,相对于元画中流露的清苦超逸,他的画显出一种恬美宁静之感,有着尘世的温暖,气格不及前人,倒也很可人,气息上与精致小巧的文人园林确实很般配。

上一篇:流动少年宫活动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健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