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形势

2024-10-08

当代形势(精选9篇)

当代形势 篇1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徐显明.大学理念与依法治校[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8) .

当代形势 篇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2.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1.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当代形势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32-02

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8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1份,有效问卷437份,回收有效率为97.1%。问卷共28题,调查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大学生活、就业择偶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通过调研,笔者初步掌握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并形成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成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个性特征强,团队意识弱

当代大学生思想较为独立,喜欢凸显和张扬自我个性,不轻易趋同别人。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团队意识相对较弱。当代大学生在做出判断和抉择时,往往只关注重自我的得失,忽视集体利益。

(二)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

调查显示,约有77.8%的当代大学生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而对新时期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他们做事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三)竞争意识强,抗压能力弱

受信息化变革、就业形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社会压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面对挫折的应变、应对能力不足。调查发现,面对挫折时,只有8.4%的学生愿意总结经验,继续努力,而32.7%的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7.7%的学生会就此放弃,还有2.3%的学生表示可能会想不开。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普遍偏弱。

(四)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特别关注各种政治现象和社会热点,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意识强。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他们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简单和片面。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这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接触最及时、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让他们被动地远离了现实社会,使他们的很多认识停留在理想化阶段,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是非辨别能力弱。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有效性显著弱化

从思政课角度看,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持质疑态度。由于传统的讲授方式形式简单,缺少感染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很少,这使得本来对这一课程抱有极大兴趣的学生产生了反感与抵触情绪,而那些本身就对思政课存在偏见的学生就更加不重视这一课程,逃课、旷课、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等现象极为普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当前的课外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各种就事论事的征文、演讲等传统活动普遍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很多学生喜爱的歌舞文艺类活动又缺少教育内涵。在调查中,有37%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了课外活动但是没有收到预想的锻炼。

(二)仍需与时俱进,教育内容更新频率亟待加强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固定,这一点在思政课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与网络信息媒体传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学生普遍乐于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时事热点、获取最新知识,而对思政课教学缺乏兴趣的情况。同样,各高校组织的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单一,缺少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缺少深层次内涵,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社会功能关联不足

从思政课程看,学生们普遍认为课程中缺少深层次的教育内容,尤其在面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时,要么是教师自身阅历不足,提供的解答根本不符合社会实际;要么就是教师讲起来艰涩难懂、高深玄奥,给人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教育过程缺少让学生感动、让学生心灵震撼的内容,没有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另外,调查中很多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加更多的与专业课程、社会适应相关联的内容。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一)建立与当代大学生相适应的话语表达体系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的“淘宝体”录取短信通知使大学生们感到惊讶、新鲜、欣喜,这一现象也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网络的追捧,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学生不爱听、学生参与热情不足、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不是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话语交流内容不是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话语交流载体不是大学生常用的载体。究其原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够完善。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的,思政工作的发展需要不断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如何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十八大精神?如何更好地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构建与当前大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采取学生普遍使用的交流载体,表达方式符合学生当前的语言习惯,关注点紧跟学生的兴趣方向,能够有效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墙”,促进教育效果全面提升。

(二)建立与当前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实践体系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而且受网络等多元信息渠道的影响,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灌输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也不缺少具体实在的现实例证,但如何实现学生理想信念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如何让学生感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活生生的,扎根在现实生活中的,对他们是真正有帮助、有价值的?这需要我们在高深的理论体系与现实的个人需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与学生个人成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设计与大学生成长相适应的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这种实践体系包括广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鼓励思政课教师到实践一线现场教学、建立大学生义工制度等。

(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育定位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个宝库,它的精神内化于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通过基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加强学习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各国各地区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和最新的教育手段应用到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培养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充满包容精神和创新活力的当代优秀青年。

(四)依托传统工具与网络新媒体互补结合的教育载体

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方式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等优势,推动传统教育载体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教育载体的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具有平等、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优点,为大学生所乐于接受。人人网、QQ空间、微博、微信等已然成为很多大学生转载、讨论、思考各种热点问题的阵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可以直观、明了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拓展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的空间。结合“微访谈”、“微传递”等网上活动的开展,可以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课堂相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晋.“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2(2).

[2] 李莉,孙慧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道德的重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

[3] 蒋洁.web3.0技术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

[4] 高向东,李延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及特征的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5] 张少慧.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6(6).

[6] 毛国涛.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7] 卢青.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2).

[8] 宋宝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剖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当代形势 篇4

一、文学作品趋于平民化———反应大众生活

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文化开始的重要标志, 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平民化。文学作品不再是那些非常高深的思想境界, 而是掺杂了很多生活的元素, 让文学作品更容易让大众所接受。人都有喜怒哀乐, 这也就必然成为了新文学关注的重点。在很多文学作品中, 都提到了对民众的关怀。无论是作者还是欣赏者, 大家都希望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原型, 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特征的人。例如作品《一地鸡毛》, 它的内容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元素。通过真实的话语, 形象表达和反应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作品通过介绍主人公在家庭和单位之间遇到的种种遭遇, 然后发生了心灵的扭曲的一个过程。它涵盖了民众生活中的所有元素, 反映了当时我国民众的真实生活写照。作品以生活为主线, 为人们讲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变化[1]。

例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铁凝, 她为了一部著作, 在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她要去体验农村生活呢?归其原因只能是她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感受当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心态。如果没有亲身体会, 那么文学的来源就被切断了。一个再优秀的作家,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也很难写出一部好的作品的。所以, 作家们开始纷纷去体验一些自己没有体验过的生活, 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来把这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去,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二、为服务行业提供素材———商业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发生很多变化。例如一些文艺或文化都在逐渐消失, 这就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导致的, 人们不再迷信于传统文化, 向自由化发展[2]。在这种情形下, 很多历史文化的消失也就成了必然。一些历史文化传统也在逐渐消失, 例如剪纸。二三十年前, 很多人都会剪纸, 在过节时充满了喜庆和过节气氛。但是现如今会剪纸的年轻人没有几个, 他们不愿意去跟老人学习, 更确切的说是不屑于去学习这些知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主要是人们的注意力发生了改变。大部分人都为经济利益而奔波, 他们没有闲暇时间去学习历史文化, 所以文学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一部作品即使再好, 如果没有观众也是白搭。出版者不仅劳神费力, 而且还会一亏到底。如果一部作品不适合大众口味, 那么就没有办法发表或者是有好的销量。没有好的销量, 就会影响作家的收入, 收入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 在生活压力下, 很多作家开始转型。一些作者开始写一些大众更容易接受的、俗套的作品。莫言的中奖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莫言作为一个对文学的疯狂追求者, 他没有随大流, 而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所以在莫言拿到诺贝尔奖之前, 很少有人知道他。而且莫言的收入水平是非常一般的, 如果他肯接受一些低俗作品, 他也许早就已经非常富有[3]。但是, 莫言坚持住了。他只是一个非常特性的例子, 大部分作家都已经成为了名人。他们的作品被很多年轻人接受, 因为他们的作品为年轻人创造了另一个思想空间。他们在这种空间内, 可以不用去考虑身边的烦恼。这种麻醉的方式, 也许是因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过大引起的。

三、作品失去了自我

现在的很多作品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它们都已经失去了本色。很多作品开始向商业化转型, 他们开始有了服务对象, 或者是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自己或周围人群的经历, 经过加工然后制作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需要欣赏者观赏的, 而有些作品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心绪发泄, 所以他们在以往都很少和商业化联系起来[4]。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 他们受到了经济的冲击, 都开始下海著作了。所以, 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再也看不到他们个性的影子。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就像某些流行音乐一样成为一阵风, 风过之后什么都留不下了。任何事物失去了其独立的个性, 就肯定会变得平庸。如果作品就像当今的教育一样, 出来的产物就会一成不变, 大同小异。试想, 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样子, 一个主题, 那么欣赏者不呕吐都不行。现如今的作品都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都为商业服务, 所以我们见到很多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这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为这种大相径庭的附和而感到大跌眼镜。

四、跟风现象严重

文学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就像今天的某些电影一样, 很多导演开始偷懒。他们瞄准什么题材, 就一窝蜂地选择这个题材的作品, 然后拍成电影。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是一种偷懒行为。他们之所以都选择同一个主体, 为的就是让作品得到通过的几率更高一些, 更容易挣钱。所以, 文学作品也是一样, 作家开始了跟风创作, 他们不会再选择一些人们了解少的话题, 而是选择大众都能够经历的内容。这就大大限制了创作思维, 同时还给社会造就了大量垃圾作品。欣赏者对于这些作品的欣赏也完全停留在表面层次, 所以他们对这些作品也是没有回头率的。但是一次欣赏就已经可以满足作家的目的了, 所以他们根本就不考虑作品是否可以继续发展[5,6]。莫言的出名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外, 因为文化圈外的人对他了解甚少。但是当莫言站在领奖台上时, 全国人民开始认识他了, 街头巷尾讨论的都是莫言的神话。莫言的作品也一度出现抢空的现象, 而这些作品很可能是尘封已久的, 从仓库中拿出来销售给读者。所以文学作品的跟风, 也不能都归咎于作家, 而应该问问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我国的当代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众的影响, 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 作品也必须得面向市场, 面向需求, 否则很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作家也有自己的需求, 作品更是有自己的市场需要, 所以对于现如今文学现象, 我们是很难说出是谁的责任。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各项事业的前进, 当代文学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 使得当代文学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影响当代文化现象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的增长, 并且经济对其影响已经非常深远。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但是同时也给当代文化发展指定了方向, 使文学更趋向于平民化, 让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改革开发,经济,当代文学,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慧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1, (24) .

[2]刘复生.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危机与时代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 (03) .

[3]崔志远.构建当代文学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02) .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浅谈 篇5

姓名张广达

学号 20101102222

班级 10艺设2

学院艺术学院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缘的缩减与大学结业生的激增使适当前我国就业矛盾日益凸起,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就业不美观念和心态、应对危机体例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是以,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就业处事合作供给机制,积极缔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轨制情形,针对分歧的大学生群体的供给实践导向的就业处事,深化准就业政策,迁就业处事延长至大学生待业期,鼓舞激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允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取向;政策认知;就业处事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演酿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成长造成强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经由过程以下三重路径对我国就业形势组成严重挑战:

外需缩减效应。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家国家和地域接踵呈现经济增添衰退,失踪业上升,居平易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削减和储蓄增添等现象,发家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随之闪现,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削减、推迟或打消,影响此类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在外部订单削减和人平易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和吃亏、倒闭的威胁,不得不削减出产或关门倒闭,从而造成了就业问题。

投资流失踪效应。我国是全球领受FDI最大的成长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因为受到成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资盈利预期,导致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较着削弱。出口滑落带来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加大了对经济增添和就业的负面影响。

间接减损效应。因为外需出口缩减和直接投资下降,为货色商业供给处事的处事业也蒙受影响,好比外贸处事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结算等部门。同时,国外旅客数目削减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处事业商业和当地经济发生必然水平的影响,从而对就业和收入发生影响。出口下降还经由过程乘数效应放大了对投资、消费和总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经济缺乏抉择信念,而导致国内需求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轮回低迷。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结业生规模逐年增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

书》展望, 2009年我国大学结业生将在2008年559万的基本上增添50万人摆布

据推算,若是2009年我国实现8%的经济增添,将缔造900万个工作机缘,但仅仅应届大学结业生就有610万人。学者武毅英在对经济增添、高校“扩招”与结业生就业关系进行定量剖析之后,认为高校结业生就业难的首要身分为经济身分,其次才是高校近年来的大幅扩招。基于理论和现实可以猜测,金融危机下就业机缘的缩减与大学结业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机自己的不成预见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进入异常严重时代。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认知

2.1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持续时刻的判定:在对某高校的问卷查询拜访中,问卷首要经由过程询问“您认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还将持续多长时刻”来查询拜访大学生对金融危机的判定。查询拜访功效剖明,62.83%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在“一年到三年”内竣事,11.05%的被试者认为“一年之内”竣事,还有22.19%的被试者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年到五年”,仅有3.93%的大学生选择“五年以上”。

2.2 大学生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影响的判定:在问到“您认为,金融危机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水平若何”时,如图表2所示,56.2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9.9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19.0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一般”,3.47%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还有1.28%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影响”。

2.4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结业时已落实工作的结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声名就业现实需要部门学生承受必然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那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宇较高,现在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又跟着结业生增多,估量将有更多的结业生延迟待业期,这将增大这部门结业生的心理压力和焦炙情感。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对其所能接管的择业时长有必然影响。

在被问到“您结业之后,愿意最长花若干好多时刻来找工作”时,55.6%的大学生能接管的最长找工作时刻在“六个月之内”,有35.87%的大学生愿意破耗“6个月到一年”来找工作。总体来看,约90%的大学生难以接管结业后一年内不能找到工作的状况,这剖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斗劲孔殷。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全国2007届本科结业生与高职高专结业生的预期月薪平均水平分袂是1677元和1316元。事实上,因为高校扩招以来的日益强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向。2007年9月,中华英才网发布了全国应届结业生2005-2007年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

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间,应届结业生的年收入缩水了3159元,已经降到了斗劲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机的惠临并没有导致学生预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学生能接管的月薪底线。

2.5 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数据显示,结业半年后自立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1.2%,而今朝将自立创业作为结业后首选筹算的大学生比例达到3.41%,剖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有逐渐倾向于自立创业的趋向,但自立创业仍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值得注重的是,仍有16.94%的大学生“还没有明晰筹算”, 这剖明部门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规划,对结业后的筹算斗劲茫然。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2008年)》显示,2007届大学生在结业时已落实工作的结业生比率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声名就业现实需要部门学生承受必然的待业期。这一统计数据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那时金融危机尚未爆发,经济运行景气宇较高。综合职业搜寻理论和此查询拜访数据,可以猜测,跟着跟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估量将有更多的结业生在结业离校时成为失踪业搜寻者,即进入待业期。本次查询拜访针对这一现实情形设计了关于待业期择业取向和政策需求的问题。金融危机布景下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对策

3.1 政府应进一步完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从1998年起头,我国确立了新时代“劳动者自立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当狭隘进就业”的就业方针,这一就业政策充实顺应了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也明晰了政府负有促进就业的公共责任。事实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受到经济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分歧政策分系统的影响。查询拜访发现,大学生对到中小企业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显示,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相当部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坚苦,这与国家施行从紧的货泉政策有直接关系。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保留加倍艰难,只有经

由过程金融、财税、打点处事等多重路子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才能最大水平使中小企业充实阐扬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可见,促进就业政策下场若何不仅局限于就业政策中的条目划定,而且需要就业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系统的彼此协调。政府作为就业政策和处事的主导供给者,其主要功能在于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轨制情形,设计实施有用的激励结构,只有这样,政府出台的直接促进就业政策才能真正阐扬效用。

3.2 分层分类对大学时供给就业指导处事:大学生的就业不美观念、择业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分歧学历条理、家庭收入、专业、性此外大学生群体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有用的就业政接应基于细分大学生群体的基本上拟定和执行,应有针对性地考虑分歧学历条理、家庭收入、专业、性此外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处事笼盖到更多的大学生。本查询拜访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收入和学历条理相对较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意愿到中西部不发家地域、村子下层就业,是以政府应拟定具体的鼓舞激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为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供给下层就业岗位,指导以高职高专和本科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到中西部、村子下层就业,并增强相关手艺培训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对于文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就业情形应予以重点关注,从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规范和呵护。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增强合作:金融危机下对折以上大学生对于顺遂就业的抉择信念不足,也有对折以上大学生仅能接管6个月以内的待业期,这从两方面说了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心态孔殷。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增强合作,高度正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配合做好大学生心理疏浚沟通缓息争压力的处事工作。大学生待业时代的就业处事是亏弱环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我们建议,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应迁就业处事延至大学生待业期,出格要注重经由过程各类组织化手段,成立长效机制来解决待业时代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和心理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待业期的心理焦炙,并从危机打点的角度,疏浚沟通可能由此导致的行为失踪范和群体事务,防止金融危机经由过程就业问题传导成为社会危机。

3.4 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大学生公允就业:公允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协调社会的素质要求。然而,因为户籍关系、家庭布景、社会关系、教育情形、性别差异等身分的影响,使大学结业生面临分歧的际遇,在上述身分中据有利地位的成为就业中的强势群体,反之则是弱势群体。本次查询拜访剖明,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不美观念更务实,就业期望更低,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而跟着就业形势的严重,求职成本也越来越高,择业成为繁重的经济承担,就业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所拥有的就业机缘、资本也会更少,这将加大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是以,国家理当完美立法,加大更正和惩处用人单元就业歧视的力度,政府部门应拟定呵护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在就业中不受歧视的具体政策,切实浮现公允正义。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有更高的意愿到村子下层、中西部地域、中小企业就业的情形,国家应出台响应政策予以鼓舞激励和指导,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轨制化的合理抵偿。

3.5 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接轨:对折以上的大学生选择经由过程增强专业常识进修和晋升社会实践能力来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而今朝高校教育的内容系统、常识结构与用人单元需求相脱节的情形普遍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推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更始,不竭晋升教学质量,使得高校结业生的能力、视野、心态各方面能充实顺应以企业为主的用人单元的需要。高校供给的就业处事理当以晋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见习经验为主,积极搭建大学生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沟通、获得丰硕就业信息的处事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形成与现实相顺应的能力、视野和心态,鼓舞激励和扶持大学生自立创业,不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信念。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成长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成长展望总陈述[A].[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剖析与展望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8

[3] 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查询拜访陈述[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剖析与展望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2008

当代形势 篇6

1 当前县级新闻采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我国大部分的县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经济发展的落后, 导致这些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些县级地区的新闻采编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新闻采编的理念相对落后

时效性是新闻的最大特点之一。过时的新闻即使写的再好, 也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新闻的采编工作中, 工作人员必须迅速进行新闻采访和编辑, 才能保证新闻的价值。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但就当前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看来, 其采编理念还很陈旧。工作人员往往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新闻的专业性方面。他们所编辑的新闻与事实保持高度一致, 充分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新闻内容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观众对这些新闻也提不起兴趣。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县级新闻采编工作的理念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2 新闻采编形式单一、不灵活

新闻采编的形式就是指把新闻采编内容表示出来的某种途径。合理的、灵活的新闻采编形式, 会提高新闻的质量, 增加观众对新闻的兴趣度。当代社会的发展, 各种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 新的媒体技术不断应用, 这极大提高了新闻采编的效率。可在我国的县级地区,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并没有应用这些先进的、多元化的媒体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1.3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素质低

一般来说, 新闻质量的高低与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正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越高, 他们制作的新闻质量就越高;反之, 新闻质量就越低。因此, 电视台在聘用工作人员时, 必须要选择那些专业素质高的新闻采编人才。可经过观察我国某些县级地区的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工作, 笔者发现很多人员素质较低, 不能完成工作要求。

2 推动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意识到要想推进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进一步改善, 各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推动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2.1 创新新闻采编的理念

新闻采编的理念是推动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首先, 为了推动我国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理念的创新, 电视台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采编理念,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群众, 调查观众的喜好, 同时结合自己新闻的特点, 更新采编理念, 其次, 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采编理念的与时俱进, 加强与其他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的交流, 学习他们先进理念。再次, 新闻工作者进行采编工作时, 必须把新闻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即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又进一步提高了观众对新闻的兴趣。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闻采编形式

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能大大提高新闻工作的效率。对于县级电视台的新闻采访工作来说, 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新闻采编, 如现场采访办法、用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对于新闻编辑工作来说, 工作人员要运用各种方法编辑自己的新闻, 创新新闻形式, 提高观众兴趣, 提高电视台收视率。

2.3 提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素养

作为一名新闻采编工作人员,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 新闻采编工作着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客观对待自己的工作。第二,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本地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 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第三, 必须增强自身对新闻的敏感性, 随时随地捕捉新闻消息, 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同时在工作生活中, 注意新闻素材的积累。最后, 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采编风格。把握群众的需求, 编写有吸引力的新闻, 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3 结论

目前我国县级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各方面必须贡献自己的力量。县级电视台必须创新本台新闻采编工作的理念, 深入广大观众, 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同时, 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要注意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另外, 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主力军”, 工作人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工作认真负责, 提高新闻的质量。总之, 在当代社会形势下,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必须进一步创新。

摘要:新闻的播放, 让人们获得最新的消息,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做好县级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相当重要。在本论文中, 笔者首先分析了当代社会形势下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并为推进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问题,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高秀莹.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创新刍议[J].青年记者, 2010 (20) .

[2]瞿占元.浅谈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策划及创新[J].新闻传播, 2012 (12) .

浅议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 篇7

1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状

1.1 大学生以职业为载体, 观念日趋功利, 强化个人利益, 淡化集体利益

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主要考虑能否入编, 能否进事业单位, 能否领取国家工资并享受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 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取代了理想主义倾向, 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2 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这种眼高手低, 使部分大学生就业时单向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 从工资福利待遇到工作是否稳定无不在其考虑之中, 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容纳自身。

1.3 大学生就业依赖心理严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自己拿不定主意, 希望父母为自己选择就业方向。另一方面, 认为现在找工作必须依靠关系, 从没有想过自主就业, 而是要父母通过关系安排就业。

1.4 部分学生担心就业失败而不敢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使得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热门, 或因感觉自己专业技能不过关, 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面试时紧张, 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与就业。

2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就业观决定着职业的选择。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个人主观因素方面: (1) 职业理想。当代大学生受父辈传统思想影响过深, 总是想找一个“铁饭碗”。 (2) 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几乎是人生一切选择的基础, 就业也不例外。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就业观, 从而促使毕业生选择不同的职业。 (3) 专业技能。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总有一种优越感, 本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原则, 不能认真掌握专业知识, 造成就业不能够胜任工作。

2.2 社会客观因素

(1) 政策和社会舆论。随着国家高校的扩招, 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 工作岗位紧张。 (2) 教育体制。尽管国家一直努力改变我国教育体制, 但不免在一些地方高校得不到落实, 很多大学依然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思路, 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培养理论毕业生。 (3) 家庭影响。作为长期而权威的影响因素,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家长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3 就业观转变的可行性建议

3.1 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敢于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迈入了大众化的门槛, 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变得非常严峻。这主要是社会转型时期需求不足造成的, 并不是我国人才规模多到真正不再需要的地步,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境, 我国政府采取拉动内需, 产业结构调整, 国企改革等积极而行之有效的政策, 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经过奥运、世博一系列活动, 国外企业入驻中国。他们都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 精通法律和外语, 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 而且他们给的报酬也很丰厚, 但是应聘者却比较少。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3.2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

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 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 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3.3 毕业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聘各种职位不仅要拿出毕业文凭, 水平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 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现在企业竞争激烈, 他们希望得到的员工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毕业生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 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学校要对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同学们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 总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目标, 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 一蹶不振。

3.5 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谋求工作岗位, 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 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此外,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地淘汰。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 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 无疑具有同样重要。

3.6 政府要吸收学习国外的就业模式, 加强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

根据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多的实际情况, 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间接调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模式。另外, 必须严查用人单位到人才市场, 到校园参加招聘活动实际上是在校园推介自己的企业, 免费做广告, 其目的根本不是在招人的现象。

对于上面的几条建议, 可能有些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 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去落实, 去转变。其根本问题在于基础教育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但我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共同努力下, 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认真、细致、客观地作好就业观念的转变, 最后做到适应环境求生存, 改造环境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炎莲.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分析与对策[J].职业圈, 2007 (1) .

[2]姚炳良, 曹红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1) .

当代形势 篇8

一、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据统计, 2013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42%, 中国网民达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 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 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 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 文学这种朴素无华, 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 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 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 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 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 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 无论在哪个人群中, 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 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人物刻画, 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 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 如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 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 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 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 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

是电影, 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 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 “祥林嫂”等略有耳闻, 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 由夏衍编剧, 桑弧执导, 白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 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 也感悟到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水平, 对祖国的热爱、民族救亡的热诚和理性批判精神, 深切体会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习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中国农村深受封建文化制度的束缚, 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文学为电影提供材料

一部好的电影, 是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 精心演绎的人物, 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时代背景, 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信手拈来就可以了的。而电影辉煌成功的背后, 文学的身影也呼之欲出, 因为文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3年4月, 赵薇执导的由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同名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以5亿票房的成绩, 创造了华语2D电影票房的纪录, 也预示着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在此之前, 也有许多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广受追捧的作品。例如, 2006年黄鹤逸改编的《东京审判》, 2011年鲍鲸鲸改编的《失恋33天》, 同年台湾网络写手起家的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还有2013年作家郭敬明也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屏。关于“作家电影”, 作家刘震云曾表示, 就是要关注当下生活, 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评论家李敬泽认为, 就目前影视剧创作原创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对于影视剧, 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丰富的母体, 一片沃土。沃土上结出的果实肯定是盆花的果实无法相比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它也蕴含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 而它的价值与魅力不应该只有阅读这唯一途径才可以领略到的。电影改编文学作品, 使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遇来展现它的光辉。

三、新形势下的潮流

电影的起源地是法国, 时间为1895年, 随后传到美国, 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 而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 也就是说, 电影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电影的发明与发展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 我们也因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在时代的大潮流下, 如不紧跟潮流的脚步, 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 那等待的终会是“淘汰”。在现下的读图时代, 成熟内敛, 朴素深沉的文学作品紧跟时代步伐, 与电影振翅高飞, 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带来娱乐, 知识和思考, 也不断提升全民素质。

当然, 也有许多人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存在异议的, 他们认为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不好之处有两点: (1) 仅是表面功夫, 剔除了最精华的部分, 让人觉得它仅是吸引观众的浮华。 (2) 限定了观众的想象力。他们会这样想也不是空穴而来, 因为确实有不少电影都是泛泛而谈, 平乏冗长, 无病呻吟。但是, 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新力量, 新活力, 新潮流的养成, 然后在其过程中不断改进。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 电影改编文学的现象已成潮流, 他们就像一股潜力股, 在现在和未来都会迸发出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断为影视业注入新能量。

摘要:电影为文学提供平台, 文学为电影提供丰富的题材, 它们相互滋养着, 依赖着彼此提升自我。在新形势下, 电影改编文学的现象已成潮流, 他们就像一股潜力股, 在现在和未来都会迸发出不容小觑的力量, 不断为影视业注入新能量。

关键词:跨艺术,畅销文学作品,提升全民素质,潜力股

参考文献

[1]赵庆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李军.《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4) .

当代形势 篇9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1.促进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存在着较大区别,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显著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 调动大学生的大脑思维,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 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有助于激发人的智力发挥, 是打开大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艺术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特点, 能够开发大学生的右脑功能,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教育只适合文科学生, 但事实表明, 理工科学生同样甚至更加需要接受艺术教育。理工科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对大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而适当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 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2.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既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 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能力。思维主要分为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两大类, 在所有实践中, 这两种思维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因此, 艺术与科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艺术教育的渲染下, 大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感知能力, 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从而实现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可见, 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 是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时期, 大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 良好的大学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在新形势下, 社会经济与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促使文化艺术逐渐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是在精神文明上却十分匮乏, 这不利于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但在教育上却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这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社会现状,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健全大学生人格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能够欣赏到艺术的美妙之处, 体会到艺术的精神, 明辨善恶美丑,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涵养,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艺术教育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艺术教育可以弥补当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平衡并丰润高科技的理性与机械。当前, 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而那些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文素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而艺术教育正起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美好心灵, 能够善辩是非、反对虚假、遵守公德的人, 会将知识益化并合理地用于人类共同的理想, 塑造美好的社会家园。

2.艺术教育可以使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真与善和谐统一

艺术教育可以促进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契合点, 即理性与情感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艺术教育可以说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它既培养教育对象通过追求美去探寻真, 又培育了他们探索真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他们在获得浅表层面的感性愉悦之后, 逐渐潜移默化地上升为隽永、深邃的理性美感。

3.艺术教育影响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国民精神的塑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肩负着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对大学生艺术教育所产生的直接结果, 可以从宏观上影响整个民族社会的文化品位。文化承载精神, 精神体现文化,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播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化、艺术的责任, 对传统及外来文化、艺术的提倡或排斥直接可以影响人们的喜好和接受程度, 从而引导社会主流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别选择的能力, 并且可以有效地抵制当下网络信息多元化所带来的一些低俗恶劣的文化侵蚀。通过艺术教育正确地指引宣传,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 以此弘扬正能量, 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1.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 从高校人员机构的设置、运行体制到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必须一一做到位, 为艺术教育的开展提供完善的保障。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将艺术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首先应该积极转变高校的艺术教育理念, 促使高校全面认识艺术教育, 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 加强高校领导人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有效增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再次, 不断壮大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目前, 我国除了艺术学院之外, 普通高校现有的艺术教育整体综合水平不高, 对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设施投入也十分匮乏, 严重降低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不利于大学生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于各高校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加大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最后, 坚持艺术教育的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 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艺术教育方面应该与时俱进, 增设新的课程,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 实现高校艺术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

2.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性太强, 导致大学生对这种教育保持抵制心理, 不愿意积极主动配合, 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因此, 在新形势下, 可以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确保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首先, 大学生刚刚跨入大学的校门, 对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陌生感, 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 应该积极抓住时机, 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指导, 引导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其次, 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现状, 应该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第三, 当代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善于主动思考。在心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能够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朝向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 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品质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由于各自性格不同, 在心理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可以鼓励大学生观赏充满正能量的相关影片, 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带领学生畅游艺术的世界,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3.充分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 彰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

艺术教育能够良好地传承人类优秀的艺术遗产, 带领大学生畅游艺术的海洋。因此, 高校应该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节, 开展与艺术相关的活动。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 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培养艺术情操, 净化心灵。另外,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效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度, 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打破了大学生封闭的世界, 带领大学生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 在这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教育氛围下, 大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实现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 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形势下, 高校教育已经不再满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注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开展艺术教育, 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普及, 高校逐渐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艺术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 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帮助大学生构建真善美合一的精神世界, 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因此, 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新形势下, 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与启示。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造能力,国民精神,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继芳:《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艺术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音乐时空》 (理论版) 2012年第7期。

[2]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 《时代文学》 (双月版) 2007年第3期。

[3]胡玲梅:《论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价值与作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8期。

[4]许韶平、王海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5。

上一篇:南沙水电站下一篇:整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