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校园

2024-11-02

当代校园(精选11篇)

当代校园 篇1

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的校园戏剧, 在中国随着高等教育秩序的恢复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日趋走向自觉和活跃。在复旦校园, 自新时期初期《“炮兵司令”的儿子》引起广泛社会反响以后, 原创话剧不断涌现,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校园戏剧非常活跃, 大学生们应时代的感召而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与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个方面欣欣向荣的景象相适应, 他们通过戏剧表达出对转型中的社会及自身的观察和审视。虽然从大学生作为戏剧的业余爱好者对戏剧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戏剧对生活的表现力而言, 现实主义戏剧更易为校园戏剧所选择, 同样也更易为观众所接受。但本时期的校园戏剧也尝试了各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在编剧和导演中纷纷尝试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及荒诞派戏剧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形式。这一时期, 文坛开放, 校园活跃, 探索之风劲吹, 大学生们广泛阅读国外各种思潮、流派的学术著作和文学戏剧作品, 吸收营养、大胆借鉴、勇于探索, 校园戏剧也不再是单一地传承现实主义传统, 开始试图打破一些固有的模式。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尝试使校园戏剧更加丰富多彩, 也拓宽了校园戏剧的表现领域。同时, 校园戏剧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探索, 也大大增强了大学生观众对戏剧的认识, 一批校园戏剧的探索者所进行的戏剧创作与演出实践, 也是在面向全校师生进行鲜活的戏剧教育和普及, 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观众的审美视野, 为先锋戏剧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接受人群。因此, 这一时期的校园戏剧, 虽然不一定产生了轰动一时的作品, 但这些原创戏剧的探索精神却是校园戏剧的宝贵财富, 也是校园戏剧传统的重要内容, 而原创也校园戏剧的最高追求和永远的憧憬。

进入1990年代以后, 大学校园戏剧和中国整个剧坛的状况近似, 即所谓“台上振兴, 台下冷清”。如1996年的复旦校园, 曹禺的经典剧目《雷雨》, 解构主义戏剧《指马》, 表现主义戏剧《事物的本质与联系》, 悲剧《凡高》, 现代主义戏剧《群众》, 政治讽刺剧《群猴》, 荒诞心理剧《凶手》以及带有环境剧味道的校外剧目《霸王别姬》等先后在相辉堂上演。但非常遗憾, 除《雷雨》之外的大部分戏只上演一次就湮没无闻。校园戏剧领导者做出的许多关于剧社组织、扩大与观众交流等方面的努力也因为无人理会而烟消云散。人们在思考, 具有深厚戏剧传统的复旦校园一年内演出七场不同题材且表现手法各异的话剧, 放在校园戏剧日益繁荣的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为什么当时却吸引不了同学们的关注, 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是戏剧本身的质量下滑, 有人认为是电影电视文化的日益流行, 还有人认为校园里开始出现比校园戏剧更引人入胜的学生活动和组织, 如校园歌手大赛、交际舞会、辩论赛等等。当代戏剧家魏明伦曾说:“当代戏剧的特征是观众稀少, 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以上原因, 可能都存在, 但在笔者看来, 校园戏剧的式微,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原创戏剧的缺失和贫弱。诚然, 1996年复旦的戏剧活动活力十足, 对伟大的经典作品做出自己的诠释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原创话剧的缺失不免成为一大遗憾。致力于原创实验戏剧的复旦燕园剧社1985年成立, 以“形式和内容高于表演”为理念, 认为校园话剧既不是商业剧, 也不是为向老师交差而完成的作业, 必须用思想跳舞而不是用技巧。他们坚持校园原创剧必须有高度的思想性, 而演技与之相比却是次要的。在成立十余年后, 由于原创话剧的逐渐乏力也失去了在复旦校园戏剧中的主导地位。历史悠久的复旦剧社在1990年代也似乎很难找出能与它历史上那些有影响的原创戏剧相比的佳作。于是学生活动的主导逐渐被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所取代。而校园戏剧则开始标榜“致敬经典”, 以排演国内外各种经典大戏来吸引更多的经典名著的拥泵, 而绝大多数的戏剧也只是上演一次之后便偃旗息鼓。复旦唯一的双语剧社麦田剧社则以演绎经典为宗旨, 每年演出中文、英文经典大戏各一部, 一方面有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 而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会很“安全”。校园戏剧本来应该百花齐放, 校园剧社也可以各有追求, 显露个性和风格, 搬演经典名剧对于锻炼演员、培养观众、传播戏剧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大有益处, 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选择。校园不是世外桃源, 校园戏剧更需要关注社会、拥抱生活。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感和追求, 也应该是大学校园戏剧的重要使命。

新世纪的头十年, 拥有辉煌历史的复旦剧社两次获得全国戏剧大奖, 其中2003年的《托起明天的太阳》 (耿保生编剧) 获得全国首届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和最佳编剧奖, 2009年的《小巷总理》 (周涛、朱忠壹、谌梦如编剧) 则在获得上海市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一等奖之后, 又于2010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校园戏剧奖一等奖和优秀编剧奖。《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以复旦学生西部支教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话剧, 《小巷总理》则是在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以大学生深入基层的事迹创作的一出喜剧, 两部话剧均获得广泛好评。2012年和2013年, 复旦剧社又分别演出了原创剧目《科莫多龙》和《天之骄子》, 前者讲的是一个剧组对《白蛇传》的多重思考, 这出戏以巧妙的构思, 将白蛇传的情境模拟至复旦校园中, 从演员到角色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后者以复旦入伍学生为原型, 以航空母舰“天骄号”为背景, 讲述了三个各有专长的大学生士兵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报效祖国的故事。只是两个剧本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性格的刻画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硬牵强之处, 就像多年前大学生戏剧节上的一出优秀剧目《有雷无雨》一样, 剧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多依赖周围环境的变化, 而没有更多地从人物性格去作深层的挖掘。

从历史上看, 校园戏剧是推进中国戏剧健康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当今, 校园戏剧应有的文化担当也在逐渐被漠视。作为学生艺术团体的校园剧社既要担当起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的责任, 又要有融入当代戏剧发展进程、提升戏剧品质的使命感。当今校园戏剧还很少有对关乎人性、生命等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校园戏剧思考的深度显得不足, 一些戏剧演出以及很多观众只是追求场面热闹、形式新奇, 戏剧缺少启人深思和令人回味的东西。历史上校园戏剧的先锋性带动社会的、文学界的变革和突破的现象如今可谓鲁殿灵光。80年前, 曹禺在清华大学创作了《雷雨》, 其时, 他也只是一个“爱美的 (Amateur) ”外文系学生, 而这一出剧却可以称雄于中国话剧史, 至今仍是中国话剧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 既使曹禺本人之后创作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固然经典, 但论影响都难掩《雷雨》的光芒。当然, 这与曹禺从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热爱戏剧所获得的深厚的戏剧积淀以及他出身的家庭、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以及超凡的才情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当然不可能复制出另一个曹禺, 但作为一个对戏剧有热爱的当代大学生, 作为当代校园戏剧的主人, 我们应当有开阔的视野、远大的抱负、文化的担当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

呼唤原创, 是新世纪以来从学术研究到文艺创作的普遍追求。近年, 校园原创戏剧的井喷现象似乎正在出现, 中国校园戏剧在走过一段不景气的历程之后, 正经历痛苦的涅槃。2005年底, 杭州师范大学黄爱华教授主编的《花开的季节——大学生校园戏剧创作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了学生创作的剧本46个;2013年初, 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主编的《青春戏剧档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了该校学生的原创剧本10部, 其中包括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的校庆剧《蒋公的面子》。上海首届大学生戏剧节参赛剧目有九成为原创剧目, 今年的第十一届上海大学生话剧节上, 入围决赛的所有剧目均为原创或改编。另据《济南日报》报道, 2012年在济南举办的首届济南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上, 济南市30余所高校中就有26所、166个戏剧社团参与角逐, 参展剧目绝大多数是原创。不过, 当今大学校园戏剧中原创剧目虽多, 不乏才华横溢的学子, 但阅读他们的很多剧本, 感觉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自我的情绪, 有对他们所向往的艺术的追求, 但往往自我的表达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导表演的二度创作中, 有时左右为难, 可能有时既没有表达清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而观众也没有看明白创作者究竟想说些什么。还有一种现象, 有的校园戏剧社团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戏剧不再“质朴”, 舞美越做越好看, 灯光、布景也越来越有“大制作”的风范, 这些华丽的装饰大有掩盖戏剧内涵的趋势。2012年,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复旦大学的一场题为“剧社与大学生活”的演讲中谈到:“校园戏剧不要大型的、华丽的。校园戏剧要直抒情怀, 校园戏剧必须幼稚。”濮存昕所说的“幼稚”, 就是真诚、质朴。同年, 从南京大学校庆走出来的原创戏剧《蒋公的面子》已经全国巡演两轮, 还走到了海外, 反响热烈。该戏导演吕效平教授说, “戏剧是精神的产品”, 好的戏剧应该是“把人的灵魂放到火上去烤。”《蒋公的面子》演出时的舞台布景是再简朴不过了, 无关乎华丽的陈设。何况校园戏剧的编剧、演员基本上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 无论技巧或条件都无法和职业剧团同日而语。因此作为戏剧爱好者的大学校园戏剧的参加者追求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感情的纯洁、精神的自由才是校园戏剧真正迷人的地方。

在如今扁平化的网络传播与流行娱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 校园原创戏剧正在涅槃再生, 它不仅关注社会、直面人生, 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推动着戏剧的健康发展。同时校园戏剧也要有更开放的视野, 有更多的原创剧目, 更富探索性的艺术追求以及对生活、生命、人性的深度追问和思考。校园戏剧应该更好地承担起传播戏剧文化、引领戏剧发展和展现时代精神的崇高使命。

当代校园 篇2

流行语是指一段时期内在民众口头上流行的反映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文化风尚的一种时尚性的语言,具有俚俗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学生流行语是指在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学生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了学生生活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

一、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较中小学生来说生活状态和个人习性都较为自由,没有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生活空间相对较广;但是较之已经进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大学生虽然远离了父母的直接监督和管教,但经济上依然不能完全独立,与外界相对隔离的较为单一的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流行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流行语反映了与大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关心和关注的方面。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1.与大学生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就业等相关的流行语,“考研”(考研究生)、“考证”(考各类证书)、“考托”(托福考试)、“考G”(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公务员”、“面试”等等,这些都是与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将来毕业的出路有关。

2.与大学生的爱情及异性有关的流行语,“约会”、“帅哥”、“靓妹”、“正点”(形容女生的长相好看)、“青蛙”(形容长相较差的男生)、“恐龙”(形容长相较差的女生)、“吹了”、“电灯泡”(形容两个人正在谈恋爱时身边多余的人)、“滋润”(形容正在热恋期)、“越挫越勇”(形容谈恋爱多次失败但仍然追求异性的人,多指男生)等等,大学的生活空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学校和家长也不限制和约束大学生的恋爱自由,所以伴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日趋增长的趋势,与恋爱有关的流行语也自然被大学生所熟知和使用,就算是没有谈恋爱的学生,也免不了会在宿舍每晚的“座谈会”、“卧谈会”上讨论有关异性的话题,所以与之相关的流行语如“班花”、“校草”等也在大学生中间普遍流传。

3.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流行语,例如“上网”、“卧谈”、“社团”、“大喜(洗)之日”(形容要洗好多衣服的日子)等等。

4.与大学生活的独特经历有关的流行语,例如“翘课”(旷课)、“挂科”(考试不及格)、“占座”等等。大学生流行语从总体上看真实地反映着大学生活的每一部分和大学生们最为感兴趣或最常接触的事物,从这些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看到他们既有关心未来积极奋斗的一面,也有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的一面。

第二,大学生流行语一般都较为简洁、幽默、生动,有时还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便于在学生中间流传,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开放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裸考”是指不复习就去参加考试,“早练”、“黄昏练”是指早晨或傍晚进行锻炼,“寒”是指“寒心”,这是来源于日本漫画中把人物画成暗的颜色并加上一滴汗珠,表示无奈的意思,“酱紫”、“不要酱紫”是指“这样子”、“不要这样子”,这是根据谐音使汉字紧缩而形成的流行语。可以说大学生流行语赋予了大学生一个将日常生活和丰富谐趣的语言相结合的平台,并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也更加开阔,体现在校园流行语中就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多姿多彩。

第三,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们真切的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体现了他们感情较为浓烈的一面。例如,“我晕”、“我倒”、“我吐”,都是表示对事物的无奈或是吃惊的感情。“靠!”也是大学生尤其是男生们常用的流行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强调自己的感情。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间使用最频繁的表达感情的流行语非“郁闷”莫属了,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规律性突然降低的生活和大量的空余时间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郁闷”;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友情的丧失、学业的迷茫、未来的方向,这种心情也“郁闷”;临近毕业,也还要为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等等问题所困扰,堆积在心头的这种情绪怎能不说也是“郁闷”呢?“郁闷”一词其实并不新鲜,但是表现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却又最恰到好处,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喜欢用一些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对人或事物的亲疏,例如:“东东”(东西),“老公”、“老婆”,这多是女生们喜爱使用的词语,“东东”的使用其实就暗示了自己对这样东西是喜爱的,用这种小孩子似的语言也增加了可爱的气息,“老公”、“老婆”是女生中间对自己好友的昵称,“老公”多是指性格外向,有些中性化的女生,“老婆”则多指娇小可爱性格内向的女生,在大学里经常可以听见有女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好友:“这是我老婆。”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一定比一般同学要好。“猪头”一词也是如此,例如:“猪头,帮我占个座!”这里的“猪头”可不是骂人、讽刺人,也是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另外,表示大学生们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的流行语还有“爽”、“真锉”、“去死吧”、“滚”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大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看大学的校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体现着文化。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风貌。

首先,大学生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活不再单纯是过去的“宿舍——教室——图书馆”这三点一线,大学开始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大学生自身也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大学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上网、考证、恋爱、打工、社会实践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本就不同于中学小学,在将学习这一本职任务做好的同时,大学生们也需要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并不断摸索自己的未来方向、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园文化日趋丰富和多样。

其次,大学生们在校园中的心态多是轻松的,从诙谐幽默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学生们极富情趣和个性的心理。前面已经说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没有家长的直接监督管理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倾向于语言的个性化和情绪化,更倾向于以一种比事实更为夸张的表达方式营造幽默的氛围。比如说同样是发手机短信息,如果说:“我们手机发短消息联系!”就会显得缺乏创意且不够个性,大学生们则更倾向于说:“我短你!”或是“你短我!”这样的说法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符合大学生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步调的心理。再如,大学生们常说的“我靠”、“我晕”、“我无语了”、“真锉”等等,虽然在表达自己的不屑或无奈的情绪时显得有些夸张,但的确也起到了宣泄情绪、缓和气氛的作用,并且同学们之间也不会因为使用了这样的词汇和语言而互相责怪和误解,因为作为表现情绪的方式,这类的词语在大学生中是被理解和流传的。大学生们在流行语的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用共有的心态和情绪也自然影响到大学校园的文化,校园文化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氛围,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更广阔的平台,并且在日常教育和课外活动安排中更注重添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更加趋向时代化和流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肯定,鼓励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形成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相协调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次,从大学生的流行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心理情绪的消极的一方面,以及大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风尚。比如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等等。这些虽然只占据了大学生流行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些流行语背后所代表的校园文化风貌却值得我们注意。相对于社会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安宁和单纯的环境,但是也还是存在着一些破坏单纯的因素,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这些现象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自身的发展绊脚石,而且会影响整个校园的风气,虽然这些不良的校园现象只发生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是从“翘课”、“作弊”、“同居”成为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就不难看出,这些现象就算不是被大家所认可和实践,但至少不被大家排斥和完全否定。大学的校园文化提倡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应该在一定限制与规则之内,否则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遭到破坏,大学生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得不到保障。

最后,由于语言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的,由语言所影响的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们年轻、思维活跃、善于接受社会的新鲜事物,乐于在发展的时代中创新和使用新鲜的语言,大学生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大学生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语言而倾向使用与当下生活最为密切的且最时尚的语言。例如,在20世纪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在大学生们中间有“红路”、“黄路”、“黑路”的说法,所谓“红路”就是指入党、当官,将来走上政治的仕途之路;“黄路”则是指走经商、做生意的道路;而“黑路”就是将来考研究生或是出国,但是这样的说法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经几乎绝迹了。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看法和选择更加丰富和多样,属于他们的流行语中增加了“考公务员”、“保送”、“创业”、“托福”、“GRE”等相对于过去来说新鲜的词汇,而大学也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们更多更符合他们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近些年来在全国各类大学中流行的各种“创业规划大赛”、“职业设计大赛”、“学术作品大赛”、“英语口语比赛”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研、考公务员的辅导班和培训讲座,其实就是对时下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校园文化流行趋势的暗示。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流行语及其影响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有的人认为大学生的校园流行语是语言中的污染,一些流行语例如“去死吧”、“靠”、“郁闷”、“滚”等等都表现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良情绪,如果让这样的语言继续流行下去,会在大学生中间造成消极的影响,也会败坏大学校园文化。另外,“作弊”、“翘课”、“同居”这类大学生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也表明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加以干预,以避免大学生们有不健康的、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心理或行为。

从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大学生中的确流行着一些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自身情感或表明自己态度的语言,但是这类语言只是选择了一种较为夸张的方式,而这种较为夸张的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独有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被他们所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同时,大学生使用这类所谓的“消极性”语言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或情绪,毕竟当今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多重压力,面对自己现实中和未来的一些问题,难免会感觉到有负担,思想情绪上也难免会有消极倾向,而一些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在与人的交流中重新恢复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流行语不仅没有导致大学生思想和大学校园文化不健康,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们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不否认“作弊”、“翘课”、“同居”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存在的,但是这类现象毕竟只发生在极少数的大学生身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流行语虽然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但是流行语也只是一种交际语言,如果大学的校园文化真的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应该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给学生提供积极、良性的指导这一途径来改善,而不可能通过改变流行语来解决。所以,不能全盘否定大学生流行语,而必须看到它给学生和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校园文化的规范,也不可能全部寄托在对大学生流行语的规范上。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从大学生流行语中观察出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变化,从而看出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语言的流行变化,大学生流行语也一定会继续丰富发展下去,并更倾向于大学生自身个性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也一定会向着更加人性化、多样化、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生感悟: 黄晶娇:

让我们更加走进大学校园,从他们的语言去了解体会他们的生活,也明白了对于“流行语”应该去伪存精,保留精华部分。徐尧骥:

无论是对待语言,还是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都应该抱着辩证的态度,能够区分两者的界限,从而更好地去吸收。

家长感悟:

以和谐理念建设当代高校校园文化 篇3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市民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但无疑地它是社会文化中最高层的一种,是广大师生在特殊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它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日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最顶层部分,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它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其具体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主体的高校师生和他们创造出来的高层次的文化产品。

2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依据文化现象的不同存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可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活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四种主要存在形态。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它们自身不同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方便了师生,愉悦了身心,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和丰富师生的课外生活;合理有度的制度文化“以人为本”,彰显智慧的光芒,保证了高校校园文化得以高效有序地实现;积极向上的活动文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是实现校园文化传递交流的最活跃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深厚,触动心灵,是广大师生向往和追寻的精神家园。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各地相继成立和组并了一批高校,尽管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与国外同类大学的差距,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高校中“重术轻道”的思想还很严重,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操作性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品格和理想教育,一度造成在校大学生的“精神荒漠”。(2)庸俗文化在校园活动文化中大有存在的空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文化产品和现象,一些庸俗的文化糟粕也趁机而入,严重侵蚀着他们的心灵。(3)大学生个性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弱化。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的文化气氛略显沉闷,课程设置较为死板,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人性化关怀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4)应试教育、形式主义在高校校园中依然盛行。许多高校的日常教学仍停留在简单的“授课”与“考试”上,缺乏对学生认知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学”与“用”有效地统一起来,以至于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们几乎都成了考试的高手,却鲜有学术研究的能者。(5)校园创新氛围不浓。相比于国外的知名高校,我们的高校教育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高校校园里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腐蚀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实基底,它们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块沉重的绊羁石。诚然,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流的大学必然具备一流的校园文化,而要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我们必须坚决果断地祛除这些与高校校园文化不相和谐的因素,彻底清除这块顽石,还高校一片和谐的乐土。

三以和谐理念建设当代高校校园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因素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H《周易》中有“太和”一词,孔子又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谐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而现在正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践行者,我们很有必要将和谐理念移植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使之幻化为一种大学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1要建立互敬互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务必在高校中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优良美德,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搭建起一个师生交流的零距离平台。高校教师要舍得脱下学者和教授的“外壳”,多下基层和学生谈心,关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切实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亲人,同时大学生也应消除内心对老师的偏见和疑虑,充分地信任和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主动与老师沟通、互动和合作,努力向老师学习学问之道和生活之道,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近几年,高校弑师案时有发生,这正凸显了当前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如何给大学校园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摆好位置,如何实现其和谐发展将是高校校园中的一个恒久主题。

2要建立互助友爱的和谐同学关系

大学四年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段校园生活,于是大学的同窗情谊自然便被视为学生生涯中最珍贵的感情。整个大学期间与你相处最久的不是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老师,必定是你身边的那群同学,他们是你大学里最亲的人。因而,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也就成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日前,高校校园里还充斥着许多不协调的现象:打架斗殴、哥们义气、欺诈勒索等,他们当中有些人对别人取得的成就冷嘲热讽,恶意报复,对别人遭遇的苦难冷漠以对,毫无怜悯之心,这些都是阻碍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绊脚石,应当尽快予以引导和修正。几年前曾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就是一个血的铁证。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和关怀的缺失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痛的悲剧。高校要充分吸取此类事件的经验教训,努力构建一个“寝室一班级一校园”的三级体系,利用各种有效渠道,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形式,力求形成亲密无间、同舟共济的兄弟情缘,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同窗情谊,心心相连、团结共进的同校情结。深入开展诸如“寝室文明活动月”、“优秀班级创建”、“素质拓展训练”、“爱心校园行”等一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凝聚人心和力量,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3要注重大学生自身和谐的建设

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和谐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像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这样的虐待动物事件和因心理压力过大承受不了而自杀的案件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频频发生。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本人应该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外,高校也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开拓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他们的自身问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开展心理知识竞赛、举办审美文化系列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台等一些多姿

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提高生产力,而且要使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只有这样,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走出心里的阴霾和误区,才能健康快乐地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在校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然我们的高校也就往前迈了一大步。

4要编织高校与校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和谐纽带

诚然,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扶助,社会在向高校输送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时,也将一些不正之风和文化毒瘤引入了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得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四周遍地开花,网游、暴力、色情一度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一些大学生抵制不住其诱惑而终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荒废了学业也贻误了终生。另外,随着商业文化的渗透,歌厅、迪厅等一些社会娱乐场所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视野中,卖淫、毒品从这里流入了校园。近来,“官本位”思想盛行于大学校园,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形象。鉴于此,高校一方面要配合社会团体严格整顿周边的文化市场,清除掉那些庸俗低级的娱乐场所,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全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规范校园秩序,祛除文化糟粕,以提升校园文化形象,还社会一个洁净的校园。

5要回归到高校自身和谐建设上来

不同高校在遵循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性规则基础上,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来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形成个性化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务必在学校各组织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各院系之间、院系与校级机构之间、各校级单位之间要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合作方案,为院系和学校的发展扫去不必要的麻烦和羁绊。“家和万事兴”,只有高校的管理层之间相处和谐了,才会迎来高校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春天。

当代大学校园语言文字应用现状 篇4

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师资现状

目前, 高师院校都很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能充分认识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的重要性, 并在明确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和目标的同时, 在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纳入了语言文字教学训练内容。学校要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根据各自院校的特点, 开设讲授语言文字知识,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鼓励学生接触更多语言文字知识, 参加各种语言文字比赛, 调整改善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技能结构, 培养师范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素质。

设置课程包括, 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 应用文写作, 演讲与口才, 书法等课程, 比如语言文字基本功课程, 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 讲授汉字和语音的有关知识, 另一方面训练书写和运用规范的汉字, 进行语音发音训练, 纠正方音, 使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话。应用文写作课程, 讲授应用文的各种文种及其特点和写作格式, 主要训练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文字应用和写作能力, 在实践技巧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字应用的能力。

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 根据国家要求, 每位教师都必须在取得普通话测试合格证, 才能上岗。应该从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方面, 实践的比较好。学校在普及规范化的理论知识, 同时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 学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了解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常识, 确保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我们把教师与语言文字在教学工作密切程度, 分为两种, 一种是专门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工作的教师, 就是培养师范生说写能力和从师任教的能力, 使学生能“讲普通话, 写规范字”, 他们都普通话语音面貌优秀, 汉字的书写水平较高, 汉字应用很规范, 很多教师不仅是由于语言专业教学本领过硬, 同时也兼任普通话测试员, 是省级以上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专业人员, 他们自觉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者和实践者;另一种就是讲授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师, 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运用普通话语言教学, 虽然也存在教学口语中有方音, 但仍能达到语音面貌比较标准, 基本能实现与学生交流顺畅, 这说明, 在几十年的普通话普及中, 教师运用普通话教学这一目标, 已经实现。

二、校园文化语言文字应用现状

1. 普通话宣传周推广工作的开展

每年的9月第三周都是普通话宣传周。各个高校组织一系列推普活动。召开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暨《通用语言文字条例》 (以下称“一法一例”) 座谈会;面向全校师生, 开展“一法一例”和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考试;做好推普周宣传画的发放工作;以“一法一例”和相关语言文字规范知识为内容, 编制和发放一本语言文字规范化普法宣传手册;院报和广播站要以为“一法一例”主题, 制作播出推普专题节目;利用校报、板报、墙报、手抄报、广播站和网络等校园媒体开展学习语言文字“一法一例”相关内容和规范知识的活动;开展“一法一例”群众性宣传和咨询活动。

2. 校园内文艺活动的开展

各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加强语言文字建设的传播与渗透。因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 也要依靠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院校在加强语言文字建设开展校园文化应用了多种方式,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园地, 如报刊栏、宣传橱窗等, 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中的用字用语规范氛围;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如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 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接受语言文字规范, 不断培育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例如一师范学院曾经在校区组织了一次活动, 发动学生在张贴普通话宣传画, 实现每一个教室, 都有“请说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宣传牌, 发动学生查找宣传橱窗、教室的宣传墙报、黑板报等处不规范字, 该项活动效果甚佳, 此后行走在校园中, 不仅文字使用规范了, 此前不绝于耳方言也渐趋少见。

3. 各级各类类竞赛活动的开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高校语言文字工作, 增强广大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 国家、省和各师范院校组织语言文字、书写、诵读经典和文字法纪念征文等比赛。各高师学校积极筹备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如各校都能参加国家或省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中, 积极开展和参与“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参加省语委、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组织本院师生参加语言文字知识竞赛;以及组织了关于开展“一法一例”纪念活动”和征文比赛等多项比赛。这些比赛, 在促进高校语言文字工作, 增强广大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三、建议和意见

1. 加强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课程建设, 把语言文字实际应用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

2. 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具备良好的教师基本技能素养, 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素质的培养提供保证。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在全校范围内加以宣传和推广, 提升师院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当代校园 篇5

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我国,大学生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是青年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建构,大学生良好诚信品德的养成,直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之风的形成。另外,从人的成长特点看,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良好的诚信品德的养成,是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于国于民、于校于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不仅是学知识、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从思想上端正立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不误入歧途、步入歪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对于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生活,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既要重视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重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人为本”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校园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2.立足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学习,促成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各种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主题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等形式,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的坐在教室接受书本知识的熏陶,而是要在理论知识的结合下,在实践中得到思想的成熟,观念的转变。

3.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大学生的信念、理想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坚持从正面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中国文化传统教育进而培养师生对祖国浓厚的民族情感,提高爱国觉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接受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信心和决心;要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时变,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努力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和谐校园的实现营造和谐的氛围。

4.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很不利,造成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自己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是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心理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地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学知识讲座、人际交往训练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习能力、耐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目的。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环境下驰骋江湖而心不乱不躁。

5.授人以渔,而非仅授人以鱼。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及其信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之际,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采用禁锢、隔离的方法来应对。作为学校,责任在于从教育的角度扬利抑弊,就是要主动让学生直面不良信息源及其有害信息,并帮助、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如社会、文化背景等)并认识其危害,从而对类似的事物产生“免疫力”。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首先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分析其利弊得失。这对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但又必须接受的挑战。因为这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信息是不好,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还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去抵御不良信息的诱使,真正的从有害信息中走出来。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实现出力。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手段和基本任务,必须适应建设和谐校园的新形势,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1、更加注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塑造人与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统一起来,通过民主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和心智健康发展。同时,还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加强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建设,有效发挥法治的 “硬约束”作用。

2、更加注重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维护公平正义出发,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价值引导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始终坚持讲道理与办实事的统一,正确对待大学生对各种考评、费用收缴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切实帮助解决诸如心理健康、贫困生经济、毕业生就业等实际问题。

3、更加注重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环境。加强诚信道德体系建设、营造平等友爱的良好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校园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为

此,高校要把构筑诚信友爱的道德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倡导和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的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努力把大学校园打造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精神净土。

4、更加注重加强大学生创造精神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对象成长的新特点,特别要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实际,以及大学生求创新、求知、求乐的各种需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做到朝气蓬勃、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5、更加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管理之中。这是建设安定有序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通过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价值、尊严、潜能和发展,激发自律意识,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本领,使自律和他律相辅相成、激励和约束有机结合。要按照管理人性化和科学性原则,探索和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发挥院系、班组、宿舍,特别是各类学生社团、各级学生会等载体的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突出两项工作:一是认真解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此,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要摸清大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找准他们的思想困惑;二是正确把握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实效,还特别要注意做到 “三个结合”:一是与国情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巩固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基础;二是与形势教育相结合,要把形势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际环境和形势,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定;三是与政策教育相结合,适时进行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宣传教育,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方针政策上来,引导大学生把炽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道德意识,要通过灌输、启发、激励、引导、说服和感召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二是实施道德规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三是推动道德实践。道德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要大力强化实践环节,运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观教育基地、服务社会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推动道德观念和规范见之行动、落到实处。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紧迫。大学生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是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高校要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和测评数据库,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媒介的优势,建立起教育、辅导、咨询

和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归因、转变观念和提高自控,使其明白只要存在主观需要与客观满足的差异,失意和失败就不可避免,要帮助大学生直面现实,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要的是要教育大学生掌握阳光思维方法,乐观看待人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保持党员在大家内共同的努力下,筑建我们无悔的青春!

当代校园 篇6

关键词:语言学 网络背景 给力 大学校园流行语

一、引言

人类跨入21世纪后,社会在以更快的速度颠覆着旧有的传统,新生事物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涌现。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体现在语言领域就是大量社会流行语的出现,这些流行语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潮的发展风貌,具有明显的风向标作用。而大学校园作为社会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流行语的出现、演变、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社会流行语的演化、变体、推广、发展的一个代表性缩影。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研究社会流行语以及大学校园流行语。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流行语的定义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流行语就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词汇用语,它们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思想发展的产物(陈思,2002)。还有学者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并且能够有效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演变、风土人情的语言(任龙波,2001)。英语流行语研究专家E·帕特利奇则认为:流行语是一种社会上特定时期和特定范围时兴流行、而且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陆钦红,1999),如“SARS”(非典)。几个重要的词典也有不同的解释,《牛津英语大词典》中这样解释:流行语是“时兴流行、反复使用——的词语”,如“multi—polar”(多极的),“X generation”(未知的一代);而《美国英语遗产词典》如此解释“流行语”:使用廣泛且较为通俗的短语,特别是用于群体或运动的口号。尽管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流行语”的定义有着不同界定,但其共有的特点“流行性”、“时效性”还是为大家所认同的。那么,校园流行语就是大学校园特定时期广为流行、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语汇。

不管怎么样,社会流行语或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当下IT技术高速发展和电脑网络逐渐普及的背景下,流行语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传播途径及空间。

二、语言学视角下校园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层次发展,大学校园流行语无声中已成了大学师生网上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并且日益深化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一切都得益于网络技术自由化、虚拟化、全球化、快捷化等的特征。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秦秀白(2003)从语体学角度介绍了校园流行语的构成、性质及特点,并着重介绍了网络背景下校园流行语的变异性、个性化以及规范使用问题;秦俊红、张德禄(2005)等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背景下校园流行语的会话特征,分析了其话轮转换规律及连贯的实现途径,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与实体语言的异同;柴磊(2006)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了校园流行语的语法、词汇、变异问题等;而曹进、刘芳(2008)、张国、姜微(2011)等则分别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了网络背景下校园流行语的词汇特点以及生成、复制、传播构成和语用价值。从上面提及的几个关于校园流行语的研究来看,校园流行语作为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视角众多,而且研究空间巨大。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背景下大学校园流行语与语言学的紧密联系,比如模因论、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言经济学等。这些理论都在某种程度上解析了当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本源、特质、变异、语用价值等。

三、语言学视角下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具体解析

著名语言文字杂志《咬文嚼字》于2010年底公布了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给力”这个词汇排名居首,并在大学校园迅速风靡一时,几乎成为大学师生的口头禅,可见其受宠程度之深。据有关媒体考证,“给力”这一次最先源于日本的一个搞笑动漫片的中文翻译配音,悟空这样对师傅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给力”这个词就这样创造性地诞生了,并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而且很快传播到大学校园,也成为当年大学校园流行语排行之首。“给力”一词的迅速走红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就其语言学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多方面考察。下面主要从模因论的视域分析其出现、走红的传播途径。

“模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牛津大学动物专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作者通过讲述基因的自我复制和相互竞争机制联想到了人类社会文化复制传递的因子——模因。模因的英语“meme”也刚好模仿了“gene”的词形,它们都作为一种复制因子推动着生物和社会的进化发展,模因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基因的传播速度,基因至少需要一代生物的时间,而模因则完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1999)认为模因的判断依据就是“模仿”,任何信息只要通过模仿而能被更广泛的接受、推广、传播,就可以成为一个“模因”。同样,语言模因也具备“模仿”的特征。换言之,任何一个词语、句段、篇章只要可以复制或模仿就可以成为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在其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具有生命力,生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语言模因的强势或弱势。强势模因可以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较快速度得到迅速走红,显示超强的生命力,“给力”正是这样一个“强势模因”。

在“模因论”中,模因的携带者被称之为宿主。作为宿主的群体继续携带模因对其进行传播叫做“复制”,语言的嬗变发展就是一系列“模因”的复制和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给力”一词的流行过程同样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在第一个同化阶段,宿主必须对模因的本意有所认知和理解,把其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比如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中要理解“给力”的涵义,必须结合《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具体语境,才会体会到“给力”在片中的意思应该是“精彩”等。宿主在接触到“给力”时,通过“同化”阶段的理解揣摩逐渐在头脑中留下印记,从而奠定传播、推广的可能。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酝酿,宿主对“给力”的涵义有了具体的理解和记忆模本,然后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出去,使“给力”这个词汇有了使用空间。

“給力”作为一个“强势模因”,其传播的生命力确实令人匪夷所思。通过百度百科查阅“给力”,可以查出下面一系列涵义。其一,作为形容词,意为“酷”、“棒”、“精彩”等,比方说“这部电影太给力了!”;其二,作为动词使用,意为“加油”、“用劲儿”、“好好干”等,比如老师在鼓励学生时可以说“明天的决赛,大家一定要给力啊!”等。从其词性的拓展就可以看出“给力”这个词的生命力极强,或者说其模因非常强势。“给力”之所以成为大学校园流行语之首,除了网络技术的宣传之外,它本身还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因素,如“给力”这词有着较高的语用价值,符合“经济原则”,就是说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如果一个字或一个词足以表意的话,绝不多用。而“给力”这个词不仅涵义丰富,表意众多,而且只有两个字,用起来简单方便,说起来朗朗上口。“给力”的“经济性”为其流行奠定了根本性的“语言学基础”。

四、结语

总体上来说,大学校园流行语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流行语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本文只是从“给力”这一典型的流行语入手,运用模因论系统分析了其传播过程,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大学校园流行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概况和社会思潮,因而对其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学视角,一定要放开思路,进行多维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思 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 J ] . 中国青年研究,2002,05: 14-18.

[2]任龙波 从20世纪的英语流行语看英美社会文化的变迁[ J ]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4: 57-59.

[3]陆钦红 英语流行语[ M ] .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4]秦秀白 网语与网话[ J ] . 外语电化教学,2003,94: 05: 1-6

[5]秦俊红 张德禄 网上会话中话轮转换[ J ] . 外语电化教学,2005,105: 41-45

[6]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运用[ J ] . 山东外语教学,2006,04: 37-41

[7]曹进 刘芳 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 J ]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01: 45-50

[8]张国 姜微 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J ]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03: 108-111

以和谐理念建设当代高校校园文化 篇7

校园文化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市民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但无疑地它是社会文化中最高层的一种, 是广大师生在特殊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1]“它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2]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最顶层部分, 又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它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 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其具体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主体的高校师生和他们创造出来的高层次的文化产品。[3]

2高校校园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依据文化现象的不同存在形态, 高校校园文化可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活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四种主要存在形态。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它们自身不同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方便了师生, 愉悦了身心, 能够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和丰富师生的课外生活;合理有度的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彰显智慧的光芒, 保证了高校校园文化得以高效有序地实现;积极向上的活动文化形式多样, 贴近生活, 是实现校园文化传递交流的最活跃的形式;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深厚, 触动心灵, 是广大师生向往和追寻的精神家园。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各地相继成立和组并了一批高校, 尽管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 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缩小了与国外同类大学的差距, 但不可否认, 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高校中“重术轻道”的思想还很严重, 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操作性知识, 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品格和理想教育, 一度造成在校大学生的“精神荒漠”。 (2) 庸俗文化在校园活动文化中大有存在的空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文化产品和现象, 一些庸俗的文化糟粕也趁机而入, 严重侵蚀着他们的心灵。 (3) 大学生个性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被弱化。与国外相比, 国内高校的文化气氛略显沉闷, 课程设置较为死板,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人性化关怀的缺失, 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4) 应试教育、形式主义在高校校园中依然盛行。许多高校的日常教学仍停留在简单的“授课”与“考试”上, 缺乏对学生认知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能很好地将“学”与“用”有效地统一起来, 以至于走出大学的毕业生们几乎都成了考试的高手, 却鲜有学术研究的能者。 (5) 校园创新氛围不浓。相比于国外的知名高校, 我们的高校教育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

高校校园里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正日益腐蚀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实基底, 它们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块沉重的绊羁石。诚然, 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流的大学必然具备一流的校园文化, 而要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 我们必须坚决果断地祛除这些与高校校园文化不相和谐的因素, 彻底清除这块顽石, 还高校一片和谐的乐土。

三以和谐理念建设当代高校校园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因素主要有“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 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4]《周易》中有“太和”一词, 孔子又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可见和谐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而现在正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践行者, 我们很有必要将和谐理念移植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实践中, 使之幻化为一种大学精神, 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1要建立互敬互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务必在高校中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的优良美德, 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搭建起一个师生交流的零距离平台。高校教师要舍得脱下学者和教授的“外壳”, 多下基层和学生谈心, 关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 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使他们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 切实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老师就是他们的亲人, 同时大学生也应消除内心对老师的偏见和疑虑, 充分地信任和理解老师, 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主动与老师沟通、互动和合作, 努力向老师学习学问之道和生活之道, 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上的良师, 生活中的益友”。近几年, 高校弑师案时有发生, 这正凸显了当前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因此如何给大学校园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摆好位置, 如何实现其和谐发展将是高校校园中的一个恒久主题。

2要建立互助友爱的和谐同学关系

大学四年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段校园生活, 于是大学的同窗情谊自然便被视为学生生涯中最珍贵的感情。整个大学期间与你相处最久的不是你的家人, 也不是你的老师, 必定是你身边的那群同学, 他们是你大学里最亲的人。因而,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也就成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日前, 高校校园里还充斥着许多不协调的现象:打架斗殴、哥们义气、欺诈勒索等, 他们当中有些人对别人取得的成就冷嘲热讽, 恶意报复, 对别人遭遇的苦难冷漠以对, 毫无怜悯之心, 这些都是阻碍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应当尽快予以引导和修正。几年前曾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就是一个血的铁证。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和关怀的缺失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痛的悲剧。高校要充分吸取此类事件的经验教训, 努力构建一个“寝室—班级—校园”的三级体系, 利用各种有效渠道, 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形式, 力求形成亲密无间、同舟共济的兄弟情缘, 相亲相爱、共同进步的同窗情谊, 心心相连、团结共进的同校情结。深入开展诸如“寝室文明活动月”、“优秀班级创建”、“素质拓展训练”、“爱心校园行”等一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对于凝聚人心和力量, 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十分有益的。

3要注重大学生自身和谐的建设

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 加强自身和谐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 像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这样的虐待动物事件和因心理压力过大承受不了而自杀的案件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频频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大学生本人应该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外, 高校也应主动承担责任, 积极开拓途径, 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他们的自身问题。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开展心理知识竞赛、举办审美文化系列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台等一些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美国原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提高生产力, 而且要使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 塑造健全完善的人”[5]只有这样, 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大学生们才能真正走出心里的阴霾和误区, 才能健康快乐地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在校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当然我们的高校也就往前迈了一大步。

4要编织高校与校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和谐纽带

诚然,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扶助, 社会在向高校输送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时, 也将一些不正之风和文化毒瘤引入了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得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四周遍地开花, 网游、暴力、色情一度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一些大学生抵制不住其诱惑而终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 荒废了学业也贻误了终生。另外, 随着商业文化的渗透, 歌厅、迪厅等一些社会娱乐场所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视野中, 卖淫、毒品从这里流入了校园。近来, “官本位”思想盛行于大学校园, 贪污腐败、学术造假等案件时有发生, 极大地损害了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形象。鉴于此, 高校一方面要配合社会团体严格整顿周边的文化市场, 清除掉那些庸俗低级的娱乐场所, 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不断加强全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规范校园秩序, 祛除文化糟粕, 以提升校园文化形象, 还社会一个洁净的校园。

5要回归到高校自身和谐建设上来

不同高校在遵循校园文化建设一般性规则基础上, 要根据其自身特点来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形成个性化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务必在学校各组织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互助合作的和谐关系。各院系之间、院系与校级机构之间、各校级单位之间要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合作方案, 为院系和学校的发展扫去不必要的麻烦和羁绊。“家和万事兴”, 只有高校的管理层之间相处和谐了, 才会迎来高校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春天。

总之, 要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当代高校校园文化, 要实现高校的长久健康快速发展, 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广大的大学生们必须携起手来, 牢固树立和谐观, 切实把和谐这个第一要素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处, 这样, 不但高校自身得以和谐发展, 同时也加快了社会的和谐化进程, 当然距离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N].光明日报, 2006-8-6.

[2]陈玉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J].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115.

[3]杨正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5-16.

当代重庆校园儿童剧创作浅论 篇8

一、强烈的动作性

戏剧是一种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艺术门类,它必须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其思想主旨。动作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成人戏剧相比,儿童戏剧对动作性的要求更强烈。少年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这就决定了儿童戏剧尤其注重动作性,以使儿童剧节奏更明快,戏剧效果更强烈。儿童剧对动作性的强调,自然带来对游戏性质的重视。剧作者在创作时,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儿童的游戏,而且要在艺术形式上接近儿童游戏。它的演出实际就是一种经过组织的、具有戏剧艺术的高级的儿童游戏,因而能使少儿倍感亲切。重庆师范大学的刘菏根据同名故事改编的《三只蝴蝶》,其游戏性质非常突出。这个剧本讲述的是红、黄、白三只蝴蝶欲躲雨,因不忍其他两位同伴不能和自己在一起,分别在红、黄、白三位花姐姐面前遇挫。最后,太阳出来了,他们重获生机,并接受了花姐姐的道歉。例如,他们在红花面前的情境:

它们在花园里尽情游戏。忽然天色暗了下来,不一会下起了大雨,三只蝴蝶焦急地到处找地方躲雨。一起飞到红花姐姐那儿。

黄蝴蝶: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

白蝴蝶:翅膀淋湿了就不能飞了。

红花:红蝴蝶的颜色像我,请你进来吧!

白蝴蝶:那我们怎么办呢?

红花:(骄傲地)你们俩呀,到别处躲雨吧!

红蝴蝶:红花姐姐,对不起,如果你不让我的小伙伴进来,我也不会进来。

黄、红、白:对,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离。(三只蝴蝶失望极了,翅膀也快淋湿了,在雨里继续飞。)

从这一节可以看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该剧都体现出鲜明的游戏性质。自始至终,剧情在游戏中展开,在游戏中结束。

二、浓郁的故事性

少年儿童对事物的关注时间是短暂的,其注意力的长短跟该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的强弱相关。儿童剧必须首先做到让孩子们乐于接受,才能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故事性对儿童剧来说尤为重要。少年儿童看戏首先要靠引人入胜的故事去吸引他们,然后在欣赏这有趣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一个个人物。优秀的儿童剧能做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仿佛置身其中,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如果儿童剧故事性不强,即使语言再优美、意境再有诗情画意,也会缺乏吸引力,孩子们是不会全神贯注看下去的。故事性对于儿童剧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如重庆师范大学的邓科所创作的《团结树》中团结树的独白:

我的名字叫团结树,结的果儿叫团结果。我的家呀,原不在这里,是小喜鹊妹妹把我从团结山衔来,白兔姐姐把我种上,猴子弟弟为我施肥,大象哥哥为我浇水,我才在这里安的家。它们对我可真好,互相也和气,我这人就这个脾气:种树人若都和和气气,我就会结出香甜的大果子;如果种树人只顾自己,我就会……呦!有人来了,我得赶紧站回去。

剧情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这样观众迫切地想知道下文到底如何,好奇心很快被激发起来。

有的戏剧所设置的悬念不是在剧终被解开,而是一直保留下去,让观众自己去思考答案。如重庆师范大学许冬梅创作的《勤劳的人起得早》,小山羊在妈妈的教导下去访问谁是勤劳的人,以便向其学习。但其结果是自己陷入困惑之中:

小山羊:妈妈,妈妈,你可回来啦。你说蜜蜂姐姐起得早,我就向蜜蜂姐姐学习,可蜜蜂姐姐说喇叭花阿姨起得早,我就向喇叭花阿姨学,喇叭花阿姨又说太阳公公比它起得早,太阳公公说公鸡大叔比它起得早,公鸡大叔说猫大伯比它起得早,我们找到猫大伯时,可它还在睡觉呢。妈妈,你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妈妈:对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合:小朋友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戏中戏”又是一大特色,它的运用带给小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其不同于以往的戏剧形式在于,它将戏剧的台前幕后呈现出来,从而带有一些解构主义的意味。重庆师范大学的徐赤根据郑渊洁同名童话改编的《脏话收购站》,正是采用了这种形式,从而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特点。这出校园剧讲述的是一位导演与五位演员在排演《脏话收购站》时的故事。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事情,其次是他们所排演中的《脏话收购站》的故事。这样,一出戏中套出另一出戏,展现出一副别样的画面。例如,导演在介绍《脏话收购站》的背景时:

导演:好极了。听着,可人家这座城市里的居民从不说脏话,对,从不,或者压根就不会说。在这方面可不像你们。

B:这主意谁出的?

导演:现在最好先听我说。(幻想地)他们和美地相处。连小鸟———那些可爱的天使们都飞到了城市的上空和各个角落,它们歌唱生活,歌唱空气———空气的清新,它们歌唱呀,跳舞呀,歌唱呀……

D:亏你都想得出来。

导演:(尽情地)后来,来了更多的鸟类,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应有尽有的小动物……

A:野兽城邦。

导演:再耐心点儿。可有一天……

E:我猜就该出事了。

导演:闭嘴。这天来了一个古怪的人。(对A)我看你扮演挺合适。这儿,就在这儿。哎,你们几个靠边点,说你们呢!下去!对,很好。他东瞧瞧,不,你东瞧瞧,西望望……

这段台词将导演与几位演员排练时的音容笑貌逼真地再现出来。导演的认真,演员的调皮,戏内的故事,戏外的故事,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三、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容忽视,它与戏剧语言、戏剧动作共同制约剧本的发展状况。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是一出优秀的戏剧剧本的必备条件,是剧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戏剧语言、戏剧动作密切相关,它的成功离不开剧中人物的台词与动作。重庆市万州师范学校纪万平创作的《十个爸爸》塑造了王扒皮、李老三、县令这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王扒皮狡猾、霸道,李老三老实、悲哀,县令凶狠、野蛮。例如,当王扒皮得知李老三拾到一口宝缸便带人到他家时:

王扒皮:(满脸堆笑)李老三、三哥,近来可好?

李老三:(打躬作揖)托王爷的福!

王扒皮:三哥,听说你……

李老三:王爷,您说什么?

王扒皮:三哥,咱俩可是老交情了!今天,我也就不客气了,打开天窗说亮话,(附耳)听说你近来捡到一口宝缸?

李老三:(惊慌状)王爷,那是别人的误传。

王扒皮:误传!不会吧,三哥!

李老三:小人怎敢在您老面前说谎。

王扒皮:(怒)李老三,你别给脸不要脸,叫你一声三哥,是抬举你,别给二两颜料你就要开染坊!

王扒皮:(扭头对跟班)给我搜!

这一段台词真实地将李老三、王扒皮的形象凸显出来。称呼的不同,最能说明王扒皮的阴险狡诈。“李老三”,是他一贯对农民轻视态度的自然流露。当意识到“李老三”这一称呼此时有些不妥时,便迅速改口为“三哥”。在其软招不能让李老三交出宝缸时,王扒皮便卸去伪装,露出蛮横霸道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金少兵.把儿童剧纳入学校德育教育[N].乌鲁木齐晚报, 2011.

简述当代高校校园中的功能分区 篇9

中国传统的公办高校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限制, 或是由于生源、学科的扩大, 目前部分高校的功能分区远景设计是很不理性的。改革开放以来蓬勃而起的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出乎人们的意料, 所以其校园规划和功能分区也是在逐步的探索。正是在这个背景上, 研究中国当代高校景观设计, 就不能不把功能分区问题摆在首位。

在大学校园内, 学生的主要行为即为学习、生活、活动及支持这些活动正常运转的行政系统的活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 如何将这些功能合乎人性地组织在校园用地中, 并使在校园生活的师生充分地感受到人文的关怀, 是校园功能分区设计指向的最终目标。

有关资料显示, 近代中国大学功能分区布局的思想, 最早出现在1914年美国建筑师墨菲为清华大学制订的校园总体规划方案中。在总体布局上, 他将校园主要分为学生区、教学区、教工区【1】。由以西方的校园规划理论体系为借鉴原则的早期指导, 后来才逐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向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现代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控制指标体系转变。现阶段中国高校机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校园分区也呈现出新的状态。目前, 可以将中国高校用地从功能上分为入口景观区、教学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生态休闲区等不同空间。

一、入口景观区

一般而言, 中国高校入口景观区是指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 是人们对这所大学的第一印象。它由大门前的引导缓冲空间、大门主体建筑、周围环境、地面铺装以及透视到校园内部的景观所组成。它是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的过渡形态, 在实用功能上主要是满足人流与车辆的集散, 在文化功能上则主要是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它对整个校园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园主入口景观区起着标志性的作用。此区域人流量大且功能空间相对集中, 并且与城市道路绿化联系密切, 所以在校园内处于重要位置, 一般设计多为广场和集中绿化区, 入口内外应设有广场与临时停车场。此区域的景观设计, 应以简洁大方的开阔空间为主, 较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面可以疏散人流, 可配以喷泉、景观柱等要素划分空间。

二、教学科研区

一般而言, 中国当代大学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 是各学科的集散处, 以及教学核心区的集中地。它是由师生使用的公共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设施组合而成的空间。这里应是大学空间结构高潮, 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众多高校入口处正对校园的图书馆, 因此, 作为入口景观区主体的校园图书馆前的广场, 还起着向教学科研区的过渡作用。

中国当代大学教学科研区又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 有的高校中将教学与科研两种功能空间合在一起。这样设计的优势, 是许多教学资源可以共用, 信息传递较快, 增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形成知识辐射的核心、高效便捷的智能教学环境, 有利于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及教、研双方提高质量。

其二是, 有的高校将教学与科研两种功能空间分开设计, 包括将科研区与市场紧密结合。这种划分, 有别于以往校园内只有教学主体的状况。虽是教学与科研分别划分空间, 但仍在整体校园内, 但有利于科研氛围的营造, 及科研市场化的进程。在规划上, 教学区域靠近教学主入口, 科研区域可以在教学用地的其他方向入口附近, 便于人员与外界的交流, 但与教学区域中或仅有道路景观或生态景观绿地相隔, 或有便捷的交通组织方式, 使其隔而不断。例如, 美国兰德公司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做校园规划时, 提出了在邻近北卡州主校区的区域打造一个“国际科技中心”的理念。目前, 北卡州大学百年校园内已引进了130多家公司、政府机构和北卡州立研究单位和学院, 2007年, 美国大学研究园区协会 (AURP) 将北卡州大学百年校园评为“年度杰出研究科学园区”【2】。从微观角度看, 中国当代大学教学科研区还是需要创造良好的安静学习空间, 塑造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简洁空间。

三、行政办公区

目前中国高校的院系设置较为复杂, 各院系的行政办公融入院系的教学区域内, 而学院级的整体办公需单独设立。此区域的景观设计应简洁、严肃, 多以规则式为主, 设有小型喷泉、树阵、组合花坛和草坪。因办公的需要, 需在行政楼附近设有临时停车场所。

四、学生生活区

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生活区是校园中最受人喜欢的空间。多由宿舍楼、食堂、洗浴中心等建筑组成。在该区域可以开辟林间空地, 设立花坛和围合性休息座椅, 同时可设计供学生节假日聚会的公共空间。学生生活区的花草树木的选择应较为丰富, 使生活区具有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相变化, 为节假日聚会、交流的学生们提供难得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及学校运动场普遍紧张的状况, 留有部分离宿舍楼较远的学生活动区。

五、体育运动区

高校体育活动区域一般面积较大, 由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组成。体育运动区四周可栽植高大的乔木, 下层配植耐阴的花灌木, 从而形成一定的绿化层次和密度。具有一定密度的绿化带形成的绿荫, 一方面可以遮挡夏季直射的阳光和冬季寒风的侵袭,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噪声的扩散, 减少体育活动时对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在运动场周围、绿化带附近设置休息座椅, 为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提供适当的休息场所。

六、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是今年在中国高校逐渐产生的一个功能区域。从功能上看, 目前, 由于许多公办纷纷迁出原有狭小的校园, 进驻面积较大的新校园, 且教学生活用建筑物层次设置较高, 在规划时除了建筑组合的空间外, 还留有较集中的生态型空地, 一方面解决人口密集的校园对氧气的大量需求和校园绿化深层次推进的实现, 另一方面可给师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

在传统用地紧张的校园, 现有的功能分区里往往缺乏师生交流场所, 而创造师生相互自由交流、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 就显得相当迫切。在某种意义上, 生态休闲区就承担了这个功能。树荫下, 花丛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面对大自然和鸟语花香, 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员, 在生态休闲区都以休闲者的身份出现展开交流, 只有这种亲密无间地交流才更容易迸发知识新的火花, 同时为学生生活的多样性活动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显然, 在教学区、生活区内部或附近建设生态休闲区, 已经并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校园规划设计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情况看, 中国高校校园所承担的功能正在一步步的分化和演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和学习型社会的产生, 可以肯定中国高校校园还会承担人们难以预料的一些新功能, 例如, 随着年轻人自我表现需求的增长, 校园内的演艺空间会越来越扩大;随着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校园承担中年甚至老年人某些学习需求的功能也会越来越被突出, 等等。建设生态休闲区, 可以将上述新产生的功能需求和各区在使用功能上相似的部分, 通过休闲区粘连在一起, 打破原有功能分区僵定的格局, 使校园功能划分和设计与时俱进, 使校园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共享。从校园规划发展的实践看, 中国高校生态休闲区还可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校方弹性的调整校园功能结构的预留区域而存在。

在生态休闲区, 绿化面积应该是最大, 可以通过各种景观小品, 赋予其以实际教育意义, 体现亲切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在原有地形地势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形式及要素组成多层次空间, 供师生学习、交往、娱乐、运动、休息和赏景, 还可以通过绿化环境的塑造, 体现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思想内涵。借以帮助学生提升素质, 完善人格。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 是校园空间环境是校园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最易唤起记忆的部分, 是学校形象及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和体现, 也是规划设计的着重点。通过对校园用地的功能做科学的划分, 使其功能合理地组织在校园空间环境中, 并融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更好地发挥教育主题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6.

当代校园 篇10

一、正确认识诚信与诚信缺失

(一) 诚信

1、道德意义上的诚信观。

诚信在道德范畴, 强调的是人们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 以德立人, 确立诚信的品格和境界。《孟子》言:“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诚信的道德品质养成后, 就可以转化为诚信的道德实践, 以诚待人。

2、法律意义上的诚信。

“诚实信用”作为法律最早出自于罗马法, 其意指诚实、善意、正当、忠诚等, 主要体现和适用于“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中。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 讲究信誉, 恪守信用, 行为合法, 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法律层面上的诚信, 强调的是外在的强制。

3、经济学意义上的诚信。

在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 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是从社会系统的思维视角出发来把握信任问题。人是自私和理性的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 在这个意义上, 诚信就可被定义为是经济人在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前提下, 在交易博弈中, 经过理性算计之后的一种行为选择。可见, 这样的信任是被动的,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4、社会学意义上的诚信。

在社会学领域, 诚信被视为一种“软规范”, 它与作为“硬规范”的各种法律和规范一起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良性资本, 诚信强调的是一个特定人群或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违规行为的自动惩罚机制和相互之间的高度信任。它要求我们在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往中, 信守承诺、确保相互间的行为可以信赖。

通过对以上诚信的概念进行的仔细分析, 我们就会发现, 虽然研究者对信任的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 但他们之间是具有某些共性的, 即诚信是一种预期、信心、信念或确认。

(二) 诚信缺失

1、经济学角度看诚信缺失。

在经济学看来, 个体之所以不讲诚信, 就是违约、不讲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守约、讲信用行为的收益。任何人的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行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信用共识, 就意味着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契约失衡, 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制度安排遭到了破坏, 市场经济少了秩序, 少了游戏规则, 交易双方就无法进行正常交易, 在这样一个信用缺失的环境中, 社会的很大部分资源、人力和时间都充当了交易成本, 造成浪费。

2、心理学角度看诚信缺失。

在心理学看来, 诚信缺失是指人们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出现了不诚信行为, 当不诚信行为成为个体稳定的行为倾向或生活态度, 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屡次发生时, 我们就会把这种行为视为某个人的人格特征。诚信的缺失, 从人格层面看, 它以获得个人利益、损害个人信誉及他人利益为前提, 其行为方式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是为人们所抛弃和憎恶的。

3、社会资本角度看诚信缺失。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 科尔曼看来,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一般情况下, 社会资本是人们从事其他有目的行动的“副产品”, 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是行动者有意投资的产物。诚信则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诚信体制的建立, 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 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前提条件。在诚信缺失的低信任度的环境下, 大学生会失去应占有的社会资源, 阻碍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

4、社会学角度看诚信缺失。

“失范”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概念, 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在他看来, 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失范, 即道德失范, 是指个人或群体在道德活动中没有或不按作为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行事的状况。诚信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缺失如果出现在个体的人身上, 它就有可能使个人失去各种美德, 做出不诚信的事或成为不诚信的人;如果出现在社会群体之中, 它就有可能使社会成为一个无序社会, 如果情况严重, 就会使社会变成如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的战争”或“人对人像狼”的社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诚信是每个人融入集体社会的一张必备的通行证, 对于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然而, 由于就业压力、利益驱使等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令人堪忧。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曾传出报道:该校一女学生先后三次进入老师的办公室偷改自己的考试成绩, 由此得到一等奖学金和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迫于就业压力, 一些大学毕业生把别人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拿到复印室, 改名换姓后, 各种“荣誉”、“辉煌成就”尽收自己名下;每年都有在校大学生去替人进行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各种考试, 他们自觉“无所谓”的一展身手却是对我国考试认证秩序和相关证书信用质量的严重冲击;一些享受助学贷款的大学生, 毕业后却不按合同履行还款义务。如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向该市高校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1.8亿元人民币, 而截止到2001年12月20日, 进入还款期的1, 250名大学毕业生中, 仍有119人未还款, 占总人数的近10%;面对利益诱惑,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采取“一女多嫁”:与几家用人单位同时签订协议, 结果造成用人指标的白白浪费。现象是本质的反映,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敲响同一个警钟: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 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探究

要解决问题, 就要查明根源。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 社会环境

1、社会信息的多样化, 带来了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化。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来培养人的工作, 是一项塑造人和改造人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媒的发达、网络的普及, 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因此, 新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渐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 仅靠学生在课堂学到的有限的规范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课堂上都没有涉及,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相冲突, 特别是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课本上的内容时, 学生就会产生矛盾心理, 就会对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怀疑, 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道德判断的基本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2、社会制度性原因。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 在这个时期,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日渐瓦解,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远未最终确立, 从而使社会道德秩序失衡;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 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 政府政策多变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现代诚信制度方面,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众, 包括大学生在内, 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

3、经济学意义上社会失信成本低。

当前, 我国社会信用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当“失信”被发现后, 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 使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法律、信誉等方面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 造成失信成本过低的局面, 从而致使违反社会信用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 学校教育

1、重“教”轻“育”思想的影响。

教育由“教”和“育”两部分组成。“教”是对学生传授知识, 而“育”则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然而, 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却忽略了道德教育, 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 形成只“教”不“育”的局面。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英语四、六级的过级率, 对抄袭、替考现象视而不见, 为追求一次性就业率, 不仅对学生毕业推荐表的“注水”包装视而不见, 而且还刻意夸大就业率以作“表率”。同时, 一些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说话做事不负责任, 做出许多不诚实不守信的事来。“身教胜言传”, 学生作出不诚信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2、约束机制不健全。

学校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当今高校中, 很少有制定关于诚信方面的纪律、规章制度的, 即使有也漏洞百出, 致使学校对失信行为惩罚力度不够, 不能很好地制止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表现缺乏详细记录, 更不要说记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在学生的年度品德评语中, 也大都用“该生思想积极、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一类的套话, 从其中根本看不出一个人品行的优劣, 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 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思想上放松自己, 在行为上也很难令人满意。

(三) 学生自身。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滑坡, 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 也是其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

1、心态浮躁, 功利主义思想、从众心理严重。

当代大多数大学生, 思维活跃、易接受新思想, 但又往往容易从功利主义思想出发, 从众心理严重, 心态浮躁, 缺乏积极态度和应有的自我约束力。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大学生处理事情首先考虑到实用, 不安心钻研学业, 而是想方设法忙于考取各种证件, 为失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2、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反思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很简单, 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所以, 想问题、做事情, 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 关心自己的得失, 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 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现实, 往往失信于他人, 失信于社会。

3、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甚至不懂法, 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严厉法律制裁。

(四) 同龄群体。

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特别是在青年时期, 同龄群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当代大学生, 身处大学校园, 其身边同学作为其同龄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从饮食起居到思维、思想, 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 也不容忽视。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阶段, “从众心理”比较严重, 看见别人不诚信自己也就不诚信, 甚至认为自己诚信会吃亏, 对于那些不诚信的同学, 他们之间互立“榜样”, 互树“楷模”, 结果只会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加重。

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缓解并解决当前存在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一) 社会环境。

首先, 确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必须要有监管机制, 为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我们过去只注重强调个人行为如何才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 而不注重社会具体道德机制的建立, 致使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相背离。如果在道德建设中建立起惩恶扬善的机制, 个人行为就能够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事业及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 以解决社会交往中的信用信息缺乏和不对称的问题。其中, 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以及经济信用记录等。可以让用人单位或企业上网查询, 以使一些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相当的透明度;其次, 在社会上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加强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此外, 要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要搞好政府官员、普通公众的诚信教育, 又要踏踏实实地搞好诚信的制度建设。

(二) 学校教育。

首先, 学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各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 各系

提要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模式, 如何适应并跟上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挑战。会计如何适应其内涵与外延的增长需求, 更好地完成自身的使命, 只有依靠思维的创新,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依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安排, 开创新的形式, 才能实现会计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会计工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加强, 要求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型会计。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 就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笔者认为, 现代会计较之过去, 其内涵由相对简单与程式化的记录向更全面、更细致方向发展;其外延模式, 已不再是简单地记录反映, 而是更深刻地参与整个经济活动, 如在企业管理、内控机制链接上, 会计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责任。同时,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 会计往往也被视为提升一国竞争力的手段。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模式, 会计如何适应并跟上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会计界面临的挑战。

一、会计工作的科学化

会计工作科学化是指会计部门为完成会计任务而按照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要求进行的会计工作。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现代化在规范化的同时, 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的需要, 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工作科学化的要求是:1、客观性, 会计能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2、有效性, 会计工作的运行能取得积极效果;3、可操作

开展、举行诚信承诺签字活动, 党、团、学生会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来强化学生的诚信素质;其次, 注重实践的作用, 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运用诚信原则观察社会上的诚信和不诚信行为, 了解广大群众对诚信原则的态度, 最终形成一种推崇诚信、实践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 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 诚信问题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所以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对大学生关注的同时, 大

对我国会计工作的思考

□文/范卫杰

性, 会计工作能按照一定规定运行。它表现在: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内容完整、要求规范、程序合理、责任清楚、手续健全、便于运行;4、先进性, 会计工作采用了当代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表现在:理论上采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预测学和决策学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技术、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

二、会计工作的国际化

会计工作的国际化是指会计部门为完成会计任务而按照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要求进行的会计工作。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也是发展对外贸易, 扩大进出口,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利用外资,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引进管理技术, 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的需要。会计工作国际化的要求是:1、国际规范性, 会计工作以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相协调的我国会计准则为规范运行;2、国际适用性, 会计工作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

三、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 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但在实践中, 会计监督并未能得到切实的发挥, 处于弱化的态势。会计改革的方向是重构会计监督模

学生个人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尊崇传统道德的人文价值, 提高自身品性;强化自身信用意识, 为人诚实、信守承诺, 并将其付诸实施;增强法律意识, 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 并积极向周围人宣传法律。

总之, 社会发展到今天, 大学生诚信危机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历史性变革的门槛上, 重要的是我们从现在做起, 消除大学生诚信危机之现状, 重树大学生诚实守信之旗帜。

式, 建立自觉规范企业行为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主要内容为:第一, 将企业会计监督从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分离出来, 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第二, 强化以产权约束为基础的会计监督职能。

四、建立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会计决策体系

建立会计决策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决策职能, 提高会计参与决策的能力;二是要保证会计决策的灵敏度与有效性, 减少决策失误。其主要内容包括:1、会计决策的目标保证。会计决策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 以成本-效益的比较、分析为手段, 并以最终经济效益为具体选择目标, 确保会计决策建立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2、会计决策组织保证。必须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纵向会计决策组织系统, 以财会部门为中心的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横向决策组织系统, 使会计决策从中、低层次的战术决策向高层次的战略决策转移;从营运资金领域向资本金领域拓展;从会计内部决策向各有关经营决策渗透, 确保会计决策职能的发挥。3、会计决策信息保证。会计信息是会计决策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制约着会计决策的有效程度。提供真实、可靠、高效、灵敏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有效决策的重要保

参考文献

[1]笪邦印, 李伟.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与控制[J].2008.12.

[2]蒋云川.关于诚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3]何艺新.关于部分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6.3.

[4]白卫华.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J].理论界, 2005.4.

当代校园 篇11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的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受到良好的熏陶, 是国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 怎样才能使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接轨, 融入当代教育的体系之中, 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健康持久地存在和发展下去?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也可以清楚的意识到, 国学教育在当代高校的实施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困境一, 国学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在认识上, 并非所有人都会认为有必要开展国学教育, 有人会简单认为国学教育就是复古的, 守旧的, 保守的教育。这是实施国学教育的思想障碍。

困境二, 国学教育定位的抉择性。在高校中是直接设立国学院还是将国学设为普通课程,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供各专业学生学习。直接设立国学院意味着把国学放在更高、更深、更远的地位, 将其设为普通课程则将国学教育定位为常识性的普及课程, 这关系着国学教育的覆盖面, 从而影响国学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价值的程度。

困境三, 国学教育内容的设置性。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仅仅包括陶冶心性的人格教育, 还是应当也包括古代政治、军事、历史、算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中医中药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一面在于国学教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其自己去分辨精伪还是直接传授已经去伪存真并系统化了的国学知识。这体现为国学教育是注重效率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辨的能力上。

困境四, 国学教育价值的怀疑性。国学教育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 具有长期性, 滞后性, 以致在短期内引起人们对国学教育价值的质疑。目前的教育环境处在一个比较实用和功利主义的状态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很难立竿见影, 要在长期积淀, 甚至若干年之后才会发现在大学里这段时期的学习对人生很有帮助。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 既有短期效应, 又有长期蓝图,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思索的问题。

基于以上困境, 国学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 从而影响了它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应该发挥的价值基础的作用。

二、国学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基点

国学是通过国学教育传承和发扬的, 国学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国学教育得以发挥的。历史证明, 国学教育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 使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前的两千多年时间内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学教育理应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点。

首先, 国学教育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决定,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倡导中和主义的,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的“中和”即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它产生和发展于中华民族成长的过程中, 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认同。“知和而和”、“礼之用, 和为贵”, “中庸之为德也”、“中也者, 天地这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等等都是和谐的思想在国学中的体现。[1]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以及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道德思想体系, 能够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支柱, 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所以, 要通过国学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 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好价值铺垫。

其次, 国学教育是加强高校文化底蕴, 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需要。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 是一个缺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大学。国学教育的核心主要指精神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 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维, 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 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 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 均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不断的积累中能够加强高校的文化底蕴, 为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国学教育是秉承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 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学生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孔孟的严谨刚毅, 又有老庄的逍遥豁达。传统文化也是开放的, 《周易》尚变, 赞“日新之谓盛德”。[2]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如国学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 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 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器与豪迈更是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志存高远。国学精神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中和为美的谦和风度, 也有积极参与竞争的豪气。“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 几千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3]诸如此类都可以指导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三、国学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 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 陶冶人。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就校园文化提出一个著名的"泡菜"理论, 他指出:“泡菜的味道, 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 大学的教化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教授也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4]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其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 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受到良好的熏陶, 国学教育必须要凸显其当代价值, 充分发挥它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国学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完善学生的人格, 增强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增进学生个体对人生与生活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 熏陶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美好情操, 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 内容积极的需求。

“教育对文化的活化要能对年轻一代的精神、人格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文化本身必须是积极的;否则的话, 教育对文化的活化将对年轻一代的主观精神、人格产生消极影响。”[5]国学教育要对年轻一代的精神、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应如此, 即国学内容本身应是积极的。我们应该着力发掘传统文化中那些代表人类共同美德和追求的东西。

第二, 文化与时俱进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就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是在不断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学教育也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 积极吸收和创新一切有用的知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 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 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

第三, 教学内容慎重选择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国学内容的教学不与文化教育现代性的精神相冲突, 对国学内容的慎重选择是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传统的伦理、道义价值作现代性诠释, 还应对国学内容尽可能地作现代性的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所构筑的伦理、道义价值。”[5]国学教育应以民主、法治、科学理性的文化现代性精神为引领, 作现代性的诠释。

第四, 教育深度拓展的需要。

有条件成立国学院系的高校在专业教育阶段应结合专业深入进行国学教育, 即从专业实际出发研究相关国学经典, 发掘相关国学遗产, 总结相关国学研究成果。如只是作为普通课程的话, 可在有关学科中渗透国学知识和国学教育, 例如, 中文教育可结合古文教学加强国学教育, 理科类学科可在适当章节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等等。

第五, 教学活动多样性的需要。

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学教育。如通过举办辩论赛, 历史文化知识竞赛, 参观旅游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形成国学教育的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学陶冶。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报告、讲座、讲演等形式, 进行国学教育。在器物层面, 我们的教学楼不必都是ABC楼, “国学大师钱穆的一则轶事告诉我们, 将S楼, M楼改成斯楼, 穆楼可能更具文化内涵”, 校园内的名言不仅要有苏格拉底, 莎士比亚, 爱因斯坦的, 也要有孔子, 老子, 孟子的, 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 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7]

总而言之, 认识国学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作用, 直面国学教育在高校中实施的困境, 发挥国学教育在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能够使我们每一个人受益匪浅。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学教育在高校中实施的困境, 来阐释国学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价值基点问题, 并进一步探讨国学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当代价值, 指出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绍宏.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J].武汉航海, 2007, (3) .

[2]余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命运刍议[J].教书育人, 2006, (6) .

[3]毕天璋.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4]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57.

[5][6]吴全华.少一些盲目性多几分理性——对国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广东教育, 2007, (10) .

上一篇:动画文化下一篇:运用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