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2024-08-19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共11篇)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1

中国法理学的现状与前瞻

一、 中国法理学的现状

我觉得,中国法理学的基本现状是见识多元与知识整合的矛盾并存。所谓见识多元是指当代中国法理学明显地出现了流派化的倾向,虽然,要真正形成蔚为大观的法学流派也许还要更长的时日,但注重价值设定的价值法学、青睐社会实证的社会学法学、倾向规范分析的规范法学、关注法律效益的利益法学、寻求综合分析的综合法学以及长于史料考证的史料法学等在中国不同法学家的研究中业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可以预料,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法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随着中国法学家的进一步努力,法学流派在中国的出现并不像一些法学家叙说的那样悲观,见识多元化的中国法理学合乎逻辑地预示着其朝流派化的走向。从根本上讲,此种流派化走向,既取决于中国社会向法治化艰难拓进中的必然要求,也取决于法理学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所谓知识整合,则既指法理**流派化方向发展时的必要的集大成过程,也指法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结果,还指法学教育发展中法理学的教材建设。具体说来,法理学的知识整合来自如下几方面的需要:即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从事法制建设时进行社会动员的要求;发展中国法学教育、培养符合法治社会需要的法律职业者的要求以及法学自身进一步升华的要求。然而,法学的见识多元与知识整合明显地面临着两难境遇,即见识多元民间化与知识整合官方化、见识多元的自治性与知识整合的霸权性、见识多元的明道性与知识整合的事功性、知识整合的无序化与这种整合自身的见识化等现象的矛盾对立。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法理学整合机制,那么,这种法理学的整合机制应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这种机制应当是有利于法学家们充分商谈的、打破了官方垄断的、民间化的法理学学术体制。

二、 中国法理学发展的重点

关于中国法理学发展的重点,首先应当拒绝那种人为的、行政化的安排,即究竟法理学在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什么,应是由每个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情况及兴趣来确定的。因此,一次学术讨论会或一份名刊物不可能也不应当对法理学研究在未来的重点是什么给个硬性的答案。何况既然多元的、流派化的发展是我国法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就更不应当人为地过分强调它,否则,必然导致的是对研究者的命题作文,从而把言说者的意志强加给研究者。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反对法理学有发展重点的提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所谓法理学发展的重点,当是每位研究者自主地根据其研究偏好而确定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法理学发展的重点在于从注重以价值呼唤为主导的.法理学向注重以对规范的逻辑实证为主的法理学发展。相应地,中国未来法理学的发展重点,应是对法的规范的逻辑实证研究。自 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改革开放仍使其处于一种“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使得一种不同于中国固有价值观的新价值观在这里格外必要,因此,价值呼唤就成了法学研究的主题。然而,经过法学家2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对全新法律价值的呼唤已逐渐为全民所重视。虽然,在未来的时日里,对法律价值的呼唤仍然是我国法学家非常艰巨的使命,但我国追赶式的社会现代化之路,不可能使法制变革与社会价值相同步,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更加现实地解决一些更为迫切的问题,当代中国立法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此。但不无遗憾的是,我国法学家对法律的规范分析还停留在相当浅薄的层次上,甚至可以说,规范分析的基本技术还未被我们所掌握,这就使得法理学对立法的支持明显地受到局限。应当说,在诸多法学的流派中,能够直接地支持法治的就是规范法学,倘若缺乏对规范法学的深入研究,则法治就丧失了基本的学理支持,更遑论法治的完善以及法学家对相关法治价值、法律在社会构造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据此,我预测,规范法学将会在中国法学的未来时日中,有个较大的发展,并成为中国法学发展的重点。

三、 中国法理学发展中的“法律文化下移”

与前一问题相关的是,在中国法理

[1][2]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2

一、中国广播广告的现状

广播中的广告是广播媒体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51.5亿元和55.7亿元, 比2011年分别增长分别为17.46%和18.34%。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管司统计2010年到2014年这5年间广播广告的年增长幅度除2011年外, 全部高于整体广告的年增长幅度, 同时也分别高于四大传统媒体中的杂志、报纸和电视的平均年增长幅度, 但是广播广告也遇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

(一) 广播广告的发展优势

从广播广告复苏增长的势头中, 归纳出广播广告的六大特性和优势:便捷、伴随、快速、互动、移动、低成本六大优势:

(1) 便捷。从便捷的特性来看, 广播的收听设备体积小, 成本比较低,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半导体收音机价格为几元到几百元之间, 最贵的收音机也不过千元, 普及率比较高。在多地震的国家日本, 手摇式发电的收音机更是必要的收听设备。同时, 各类手机和MP3/MP4等便于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中都内设有广播的收听功能, 所以广播设备便捷的特性, 使得收听广播广告的群体覆盖面很大。

(2) 伴随。从伴随的角度讲, 广播是传统广告媒体中既适应动态又适应静态的传播媒体。收听广播只占用了耳朵的听觉系统, 并没有影响到眼睛、手、口等器官的工作。听众在倾听广播的时候, 可以散步、旅行、开车、做饭、逛街、锻炼等一切活动。广播伴随性的特点, 满足了很多人“一心两用”和用声音来消除寂寞感的需求, 成为广播的独特优势之一。

(3) 互动。从互动的角度来看, 广播是传统传媒中最具有互动性的媒体。听众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来和主持人即时互动, 手机短信的内容也可以直接通过主持人的朗读而及时地呈现给广大听众, 也可以在节目中给远在他方的亲友送去祝福, 赢取商家提供的各类奖品。例如, 温州地区比较流行的广播互动节目《吴铭走江湖》节目, 每期都会有本地的商家提供的大量奖品, 如酒店消费代金券。汽车加油卡, 甚至意想不到的一些新奇产品, 激励听众以电话和短信的形式参与节目互动的同时, 也对新产品和企业商家进行了广告宣传。主持人与观众的每天定时热烈互动, 也为主持人带来了大量粉丝团, 不仅提高了广播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 也为粉丝听众提供了自我表现的空间和获得奖品的满足。

(4) 快捷。从快捷的角度讲, 广播节目和广播广告的制作周期和发布周期来说是最短的, 广播是全天各时段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 插播广告的, 时效性甚至可以与新媒体中的网络媲美。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和应用方面是其他媒体无法拥有的,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破坏性地震和海啸灾难之后, 灾区的人们就是通过广播得知各类撤离和救援信息的外界, 包括福岛核电站的核扩散信息, 也是通过广播向灾区路上撤离的人们及时播报的。

(5) 移动。从移动角度来说, 广播对每个人来说, 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如影随形的时时伴随的收听, 尤其是当今拥有家用汽车的人越来越多, 堵车现象时常出现的前提下, 交通广播信息台和音乐台就成了车主和乘客的最好陪伴。路况主持人会告诉你哪条路畅通无阻, 哪条道路十分拥堵, 在收听交通信息的同时, 还有最新最劲爆的流行音乐, 不时插播一两条广告, 收听一下商品最新的咨询。例如, 团购信息、优惠信息等等, 听众也不会对广播广告十分反感, 让一个人驾车的生活不再寂寞。“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使广播重新进入时尚人群的主流生活, 正为每天生活比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活动。据《新周刊》发布的汽车族人群收听广播的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车载听众比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14年底将达到80%以上, 车载听众是有权利、有前途、有思想、有财富的四有新人, 是广播广告的巨大“金矿”,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高端品牌产品广告流向广播媒介。

(二) 广播广告的发展劣势

广播广告中的劣势主要呈现在两方面:一是广告类型单一。二是创作水平下降。

(1) 广播广告类型单一。由广播广告的业务量的高速增长, 广播广告的相关行业规范的制定工作没能跟上广告形式更新的速度, 导致前几年的广播广告出现了管理混乱的现象, 尤其是一些“寻医问药”类的专栏, 都是打着患者向医生咨询的旗号, 来进行医疗药品的广告和促销。由于广播电台相对来说没有去规范去验证药品的疗效, 广播广告的投放成本低, 大量过多吹嘘药品效果的广告频繁地在广播中出现, 致使听众对很多电台产生了不良的印象, 以为电台就是靠卖药为生, 以浙江省某市电台四套节目为例, 在2014年的广告收入中, 四个频率的健康医疗专题广告收入占全部广告收入的60%左右, 除交通和新闻频道外, 经济和生活频道的健康医疗广告收入达到全部广告收入的90%以上, 每天医疗节目播放时间高达五六个小时, 很多听众心里都会误认为广播电台就是“空中的药匣子”。广播节目如果长期以这类打着宣传健康和治病疗效为旗号, 来推销药品的节目占主导, 会自然而然让听众丧失收听的热情, 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专家、教授、老师、院长”滔滔不绝地和不断打进热线的“病友”互动, 严重影响了广播广告的可信度, 导致大量品牌产品和有实力的厂家放弃在广播媒体中投放广告, 这种怪现象虽然在近年来得到广告法规的限制, 但是广播广告的弱权威性还是会残留一段时间的。

(2) 广播广告创作水平下降。机关枪式的单口广播在目前的广播广告中随处可见, 有时播音员也会同时客串表演几个不同角色的声音来制作广告, 广告的音乐和音响更是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就广告文案的创意本身, 更是平淡的让人感觉过于程式化俗套。

二、广播广告发展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广播广告的自身特征

广播广告是语言的艺术, 主要依托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和音响来引导听众, 听众单单只能从听见层面来接受广告词传达的商品信息。要加强听觉效应的影响, 广播广告一直在寻求声响效果与语言、音乐的最佳组合。

首先, 在写广告词时, 要考虑到听众是看不见广告词描绘的具体商品形象的, 广告词的内容力求清晰、通俗和形象化。一般来说, 广告语言的口语化特征表现为“说”起来顺嘴, 说起来流利通顺才能听起来顺耳;广播语言被称为“口耳”之学, 这就要求广告内容要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的口语化, 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 所以广播广告的语言多用短句、简单句, 少用长句、倒装句。

如下优秀作品采用日常对话式的广告文案, 来模拟日常生活谈话情景。《TOTO感应水龙头-辽宁交通台》孩子: (高兴) “搬新家喽”。妈妈:“看你那小脏手, 快去洗洗。” (跑步声) 孩子: (慢念) “T——O——T——O”妈妈:“念TOTO。” (水声起) 孩子:“妈妈, 这个水龙头真好玩。手一伸水就出来了, (水声停) 呀, 怎么没了?”妈妈:“这是TOTO感应水龙头, 能节约用水。”孩子:“TOTO, 名字好听。”男白:“TOTO感应水龙头, 您的节水专家。”唱:“TOTO”

这段文案以日常生活最普通的妈妈与孩子间的对话为情境, 配以幽默的朗读语气, 欢快的音乐节奏, 把TOTO水龙头产品的特点, 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给听众, 小孩子拉长声调发出“ (慢念) T——O——T——O”这段对白, 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同时, 脚步声、水声等音响效果的添加也为整段广告增色不少。

其次, 注意广播广告演员的培养。听众只能靠播音员的音色、音调和语气等声音要素来进行判断, 换句话说, 具有听众广为熟悉的音色的明星, 如葛优和范伟、赵本山等人的音色如果出现在广播广告中, 就能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例如, 葛优的标志性声音朗读了一句广告词“神州行, 我看行”红透了大江南北。

有人认为, 广播广告不出现演员的形象, 所以不需要像电视广告配音那么讲究, 这是一种误区。实际上, 正由于在广播广告中听众看不见演员, 只能凭声音去想象其境、其人, 对配音的要求才更高。配音不仅要具备一般广播播音员的基本素质, 还要有较强的演播能力。如果演员对于情节把握不到位, 就必然导致情节的虚假, 苦思冥想的创意可能就因为这“小小的虚假”而付之东流。因此, 对于广播广告演员的培养也是势在必行。

再次, 不断提高创意水平。在创意方面, 广播广告与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正如报社优秀的采编人员到电视台后仍然能做出好节目一样。表现方式虽然有区别, 规律却是相通的。但不可否认, 广播广告的整体创意水平相比报纸和电视来说, 确实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单调乏味、内容空洞、情节虚假、比喻不当、思维不连贯等方面。这就要求广播广告的创意人员多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 并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 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逐步提高创意水平。同时, 还要说服客户认识到:不是文字话语越多广告效果就越好。劣质和平庸的创意不仅无助于产品和服务, 反而会起到负面效应, 起码是导致广告费的浪费。只有客户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一些优秀的大创意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 在目前的广播广告中, 音响和音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由于费用不足, 广播广告常常没有资金去作曲, 随手找来的音乐很难适合特定的广告, 在广播广告中使用音响的就更少了, 可是音乐和音响正是广播广告的生命力所在。众所周知, 为人们所家喻户晓的“沱牌曲酒”, 从来没有用名演员、大排场来做广告, 他们在广播和电视上主打的就是两句歌词“悠悠岁月酒, 滴滴沱牌曲”, 而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这就是音乐塑造的个性。目前, 在谈到“CI”时, 一般人只注意到视觉形象识别 (VI) 的重要性, 却没有注意到音乐和音响这种听觉识别系统对于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这方面, 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厂家英特尔公司做得极为出色。它要求每个使用它芯片的厂家在做广告时都要打上英特尔的标志, 并配上有节奏的“咚咚咚咚咚”的音乐,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 还常常使听众在记住这段音乐的同时也记住了做广告的计算机厂家。

(二) 发挥地域性广播媒体的“本地化”特征

所谓“本地化”, 指的是区域性媒体的内容, 要以强化地方色彩。“本地化”的实质, 是以本地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 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 它以地方受众为本位, 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告知、传递、沟通、控制功能的。广播广告的“本地化”首先要求内容贴近本地生活, 广告文案、主持人播报、创意设计、配乐音效上, 都要体现出地域本地化的特点。其次是语态的生活化。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和俚语来进行播报, 内容都是区域市民关心的事、烦心的事和生活中的趣闻, 语态完全口语化的, 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聊天。

由于广播受通讯范围的影响, 广播广告多以某一地区的区域型广告为主。例如, 当地的新开餐饮信息、商场打折促销信息等。听众和广告主的范围也表现出很明显的本地化特征。以温州市区能收听到的5个频段来进行综合分析, 2010年12月份中, 通过温州地方方言播出的广告共18条, 占全部广告数量的42%。数据说明本地方言类广告很受广告客户的青睐, 把握“本地化”特征是广播广告的区域型发展策略之一。

发挥地域性媒体最大的优势, 在于加强商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交流, 增进沟通, 精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方式, 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加灵活的促销活动方案;同时为消费者解惑释疑, 使消费者明白商家的游戏规则, 树立诚信形象。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表明, 在影响消费者选择购物场所的因素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价格因素, 第二位的因素是顾客消费安全的感觉。而用“本地化”广告恰巧迎合了区域范围内听众对本地广告主信任的特点, 能增加顾客的安全感, 吸引更多的人流顾客, 提高销售额。例如, 温州天一角食府的广播广告语:“温州小吃哪里好, 天一角!”就是抓住了本地人喜爱本地特色小吃的特点, 来编写广告词的。

参考文献

[1]丁俊杰.广播广告价值浅谈[J].大市场·广告导报, 2005 (01) .

[2]蔡放.找对人, 说对话——广播广告效果如何高一点[J].市场观察, 2005 (09) .

[3]黄彩虹.广播广告持续发展探析[J].广告大观, 2007 (01) .

[4]杨叶青.弱势媒体强势竞争——广播广告现状, 经营特征及空间[J].中国广播, 2007.

[5]马素珍.广播广告的发展态势[J].新闻爱好真, 2008 (09) .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3

广州曾经是艺术品国际市场发端之地,90年代这里举办了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这是在政府层面上首次承认艺术市场的存在,我想今天的这个论坛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下,召开这样的高峰论坛非常有意义。

中国已成为艺术品交易强国

2009年我开始为文化部编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年度报告,根据2010年年度报告的统计,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1694亿元,其中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3%,已经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0年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全年拍卖艺术品30万件,成交23万件,总成交率75%,总成交金额达到58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77%。所有证据表明中国已成为美英之后的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强国。

市场的现状和行情特征

2009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为1200亿元。而2010年以来我们艺术品市场总体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2010年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年增长率为41%。2011年,现在拍卖各方面还没有结束,我们预计全年市场交易规模大概为2000亿元左右。

从2000年到2010年整个走势的变化,2010年确实是跨越式的增长。在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纯艺术品拍卖收益位于世界第一,艺术品价格增长幅度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百万美金的单价作品增长率为490%,列世界首位。百万美元作品成交的增长率,标志着高端艺术品成交的市场活跃度,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2011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情况良好,艺术品拍卖市场仍然保持旺盛的增长,特别是春拍,部分市场板块还有新的突破。同时,画廊市场,也就是一级市场的经营机构数量正在增长,经营情况也普遍良好。艺术品的展会市场也是成交比较好,形式更趋多样化。春季拍卖的前十位主要如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4.255亿等。从各大公司的拍卖总成绩来看,中国书画仍然是这一拍卖季的重中之重,行情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再如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了4.025亿,这是古代作品当中排名前面的。

而近现代书画继续领涨。2011春拍中国书画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229件拍品中,近现代书画占据大半江山。在成交价排名前十名里,近现代书画则占据了8个名额。近现代名家作品作为书画市场的蓝筹股,近几年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上扬状态,2011年春季拍卖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有不少刷新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如由新加坡藏家送拍的吴冠中的《狮子林》,以1.15亿元成交价创下其个人画作的最高拍卖纪录,张大干的《嘉耦图》以1.91亿港元天价打破其画作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

随着近现代名家书画市场的持续火热,近现代书法作品也水涨船高,成为今春拍卖成绩单中最为惊喜的一幕。比如,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际,2011年春拍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分别设立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和“辛亥百年名人书画专场”,两个专场成交率均在90%以上。北京匡时的专场成交总额达到9704.16万元。预计近现代名家书法市场将继续上涨,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个拍卖板块。未来的五个趋势

我们先来看看香港苏富比成交金额,2011年和2010年相比有30%的增长,但秋拍的32.09亿港币比春拍减少了2.78亿。再看中国嘉德成交金额图表,2011年总共是89.5亿元的成交额,秋拍成交额为38.59亿元,与春季50.9亿元相比有12.31亿元的减少。重要的这些拍卖公司的秋拍的成交都逊色于春拍,现在起码是两大拍卖公司的秋拍都逊色于春拍,这反映了2011年秋拍市场中重要拍卖公司的成交出现了调整。此外,某些拍卖专场的成交率也有所下降。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4

南岭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那时候,中国经济体制还是传统的计划体制,在传统体制下搞经济改革,必然是“洋跃进”。这个体制的特征,是指令性计划(国家或集体)——行政手段——执行者(企业或生产经营单位,在传统体制下,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

这一体制能够动员资源、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目标。但其主要弊端是低效率。因为

1、在这个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与经济利益脱节,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2、在这个体制下,经济之间的联系被行政手段分割,经济规律被指令性计划破坏,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活动。

3、宏观指令者只关照到物资供求的平衡,无法关照价值的平衡、潜在供求的平衡、资源配臵的平衡。

4、这个体制是内循环的,与国际市场联系弱。这个体制的效率,可以通过197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反映出来。

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历史要求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是逼出来的,试出来的,甚至有人说是“骗”

1出来的。纵观20多年的改革开放,起步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大的方面考察,主要脉络是:

×农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组织因素 ×城市:国企扩大自主权——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因素不断增加

×价格:放开部分消费品价格——价格双轨制(生产资料价格、消费品价格)——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及部分价格政府管制

×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机制:市场拾遗补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计划和市场并存——市场配臵资源的范围日益扩大

×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全方位开放——加入WTO

×理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600万,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2005年的经济指标可见一斑。更多的是体制机制。社会经济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中国进入

了转型期。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

(一)对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

1、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市场经济、世界体系。

2、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是渐进的,新旧体制并存的和此长彼消的、胶着的。

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探索形成内在生长的效率机制,解决资源的配臵效率和竞争力问题。

4、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融入全球文明的过程。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高。

5、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商品经济+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和压迫,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

(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2005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4%,消耗世界水泥总量的50%,钢铁的34%,煤炭的31%,氧化铝的25%,电力的13%。万元GDP总能耗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污染居高不下。增长的代价大。

2、收入分配与社会财富分配差距矛盾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3、公共品供给不足、不均衡,城乡之间反差大。老百姓反映,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就不了业。

4、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矛盾凸现期”。

(三)对改革开放的争论

纵观2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大的争论。第一次发生在1981年到1984年,争论围绕着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展开。第二次发生在1989年到1992年,争论的焦点是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第三次集中发生在2005年。这一年有人称为“改革反思年”。2004年8月,郎咸平发表文章,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少数人致富。2005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尔后出现了对教育产业化的质疑或者说对教育改革的质疑等等。这些汇合称反思改革的浪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改革开放性质的反思(姓资还是姓社)

2、对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反思(是市场化多了还是改革不到位)

3、对中国改革开放策略的反思(是公众参与的还是精英决定或利益集团左右的)

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瞻

(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要历史性地理性思考。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自近代以来,一直困扰着搅动着追寻着中国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

(二)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全球化加深对一国体制机制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牵制力。

(三)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解决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能走老路。唯一的选择是体制、机制、手段的创新。

(四)未来的体制机制创新,将由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公共产品管理体制改革;未来的体制改革取向,将更加注重改革利益协调性和公众享有,或者说更强调社会公正和公平;未来的体制改革将更加体现改革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系统化。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5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手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在3G大规模组网及消费升级带动下,中国手机市场增长良好。2011年,中国手机产量约为11.30亿部,比2010年增长13.23%,占全球手机出货总量的70.6%。其中,出口约8.85亿部,比2010年增长16.75%。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也在稳步上升。2011年,中国市场手机销量已达到2.8亿部,同比增长13.82%。

2011年,中国手机市场在国际市场平稳快速发展的依托下,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从产品类型来看,各类型手机百花齐放,智能、3G、GPS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热度最高的三种机型。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关注度再创新高,成为消费者换机/购机时的首选,也成为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增长的新动力。

从品牌竞争格局来看,尽管中国手机市场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国外/台系品牌手中,但国产品牌阵营正在重新崛起。不少国产品牌如联想、华为、中兴等借助智能、3G的东风采取了全新的产品及市场竞争策略,并取得了群体性突破,前瞻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市场最受用户关注的前十大品牌中国产品牌席位有望进一步增加。

在3G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手机终端的价值目前在由产品向服务及内容偏移,能够承载聚合多样化应用的智能手机广受终端厂商青睐。而目前智能手机在发展中的OS多元化竞争促使其价格下降,但应用体验却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在中兴、华为、联想和酷派等国智能手机厂商的推动下逐渐由高端走向中低端大众市场。

前瞻预计,智能对手机市场销量的推动作用在2012年将得以延续,届时3G和智能手机逐渐普及,整体手机市场销量规模达到一定高度后,其增长速率会继续放缓。而2013年随着4G和准4G网络的发展推动,4G手机将会掀起新一波的市场需求,带动手机市场销量的迅速增长。到2013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将达3.2亿部,而智能手机届时销量预计将会超过2亿部,占整体手机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6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截止到2011年,全国高速公路达8.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而“十一五”末比“十一五”规划目标增加9108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5.77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4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为32.86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11个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公里。随着国家铁路建设的放缓以及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高速公路行业仍将延续快速发展势头。

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2011年5月12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是指导西部地区今后1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绘制了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

随着高速公路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高速公路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高速公路行业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

报告从当前高速公路行业的宏观景气状况及投资特性出发,以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行状况和行业需求走向为依托,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行业当前的建设、运营、养护情况以及地区发展情况、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高速公路行业的需求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行状况、地区的建

设情况、路网的建设情况以及行业的投融资情况,并根据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高速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高速公路建设企业、运营企业、科研单位准确了解高速公路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高速公路行业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7

一、发展现状

(一)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山东省市县级农业机械化培训学校是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主体,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全省农机操作人员、农机新技术、农机管理人员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等一系列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自2009年以来,由于有关教育培训收费政策的变化,农机驾驶社会化培训机构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有市(地)级农机校6所,县级农机校124所,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农机培训机构177所,农机社会化培训机构50所,比2010年增加15%。124所县级农机化学校中,有30所属差额事业单位,14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了以农机化培训学校为骨干,以社会化培训机构为补充,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企业、相关院校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格局。

(二)农机培训规模不断增大。

近几年,我省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普及、大推广、大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目前每年完成各类农机人员培训60余万人,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3400多次,送教下乡2100多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农机培训的领域更加宽广。

按照省局提出的“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了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并使农机培训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和增加,农、牧、水、林、果等农业方方面面的机械化技术培训不断开展,为农机化向多领域扩展创造了条件,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四)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各级农机部门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对每一个取得许可的机构都严格实行不少于5名教师的名额配置,对每一个上岗教师都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复核制度,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严格监管,并实行持证上岗、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了人员结构优化,保证了教师队伍素质和数量满足教育培训不断发展的需要。现全省各级农机教育培训机构1224名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80%。每个教学机构的教学负责人都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其中有理论教师779人,教练员445人。

(五)农机培训方法和模式不断创新

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中采取了课堂集中培训、现场观摩、送教下乡、专题研讨、以会代训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方法,并通过驻乡进村开办“流动课堂”、“田间课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组织农机户到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实用、农民乐于参与、容易接受的教育培训路子,滨州市农机化学校等分别与高校、职业学校等广泛开展了联合办学,实现了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并重,共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 农机培训阵地受到冲击。

由于各地开发建设的需要,城市改造拆迁,许多农机校被拆除掉,原来的独立校院变成了合署办公甚至租用场地,有的如平度、青州等农机校被整建制划出。造成财产损失或暂时培训条件缺失,农机教育培训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机培训经费不足。

近几年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大部分为零星投入且规模较小,在120多所农机校中,每年有政府投入培训专项经费的不足10所,有些差额、自收自支农机校教师工资发放困难,增加培训学校投入更是难上加难。取消农机驾驶培训收费后财政又不能及时补足,农机驾驶培训经费得不到保证,公益性培训业务更是难以开展。

(三)农机教职工队伍后劲不足。

许多事业性质农机校在机构改革中被缩编减人,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特别是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四)农民参训的自觉性不够。

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越来越消极。在县级农机校拖拉机驾驶培训中,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仍然招生困难,农民机手参训的主动性减弱,其原因一是机手从经济利益考虑,怕花时间培训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二是有的机手法律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有意逃避培训办证。

三、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科技兴机,离不开教育培训。农机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促进农机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支撑力量之一。当前我国农机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操作技能还比较低,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到位率还不高,而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业机械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需要,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应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和总结汇报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做到工作上有位置,行动上有措施,工作上有专人负责,经费上全力支持。

(二) 巩固阵地。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按公益性事业性质保留农机校机构编制,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阵地,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使教职工专心事业,努力工作,并不断吸纳有学识、有水平的年轻教职工进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三) 加大投入。

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议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县级农机培训机构购置一批先进适用的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可考虑把农机培训机构购置教练车、解剖教具车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不断增加计划名额和农机培训种类。

(四) 抓好建设。

一是抓好农机驾驶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更新陈旧的教学设施、设备,有条件的要上档次上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机构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加强农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农机培训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更新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思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打破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老化的旧格局,开拓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 改进手段。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8

一、我国合资铁路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情况

我国合资铁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80年代初期是探索起步阶段,广西自治区政府与铁道部合作修建南防铁路,构建了合资铁路的雏形,“七五”末期,广东省政府与铁道部合作共同出资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八五”期间是稳步发展阶段,先后有13個合资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合资铁路遍布18个省区,总长度发展到7933公里。进入新世纪后是规范管理阶段。2002年底,全国建成、在建的合资铁路项目共有33个,组建合资铁路公司29家,分布在21个省、市、自治区,资产总额1088亿元。2003—2007年,全路已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40个,投资总规模9600多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投资者权益性投资约2000亿元。2008年部省合资建路成效显著,地方政府、企业共投资885.92亿元,占国家铁路和合资铁路完成投资3349.70亿元的26.4%,为历年来最多。与“九五”期间发展状况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二)合资铁路发展的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后,针对铁路“运输瓶颈”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合资铁路的发展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明确了其市场主体的地位。1992年8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铁道部《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意见》,明确指出“合资铁路是对传统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铁道部1993年11月颁布《〈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意见〉实施办法》,就合资铁路投资、建设、经营以及有关政策等方面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1996年5月,《合资铁路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2005年7月,铁道部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研究探索合资铁路经营机制和经营政策,积极扩大合资建路规模。”2006年6月,铁道部又推出《“十一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方案》。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划》,明确了我国铁路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三)合资铁路的市场优势

合资铁路具有以下特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合资铁路打破了铁路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国家投资、铁道部独家建路经营的格局,开辟了由多个投资主体合资建路、共同管理的新路。运营管理与国铁有效关联。合资铁路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国铁产生许多关联业务和经济关系,成为国有铁路发展的有益补充。经营管理具有独立性。合资铁路公司是由铁路与其他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制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差异化的运输站段管理体制。合资铁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设有股东会(或股东协商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其权利机构是股东(股东会),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监督机构是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四)合资铁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合资铁路新增长度为2738公里,比国家铁路(铁道部投资建设)新增长度1238.6公里还多一倍;合资铁路从1996年的306.3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786公里;合资铁路对路网的贡献率“八五”期间达到59.7%,在1996—2004年间虽有起伏,有三个年份稍低,其余年份均在40%以上,其中1998年达到了186.1%(表一)。

再从投资的增长情况,也能看出合资铁路的权重在不断增加(表二)。

(五)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合资铁路作为铁路运能新的增长点,为缓解铁路运输供求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铁路生产力布局结构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合资铁路线路中有80%以上是区域干线或路网干线的联络线。2004年合资铁路旅客和货物发送量分别占全国铁路的3.6%和6.5%;客、货运输周转量分别占3.4%和4.7%。

合资铁路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投资主体单一、建设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中央政府的局面,标志着初步形成了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在管理体制上,合资铁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一是企业制度创新基本按《公司法》要求组建了规范化公司,建立健全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组织模式创新,按照“突出主业、专业协作”原则,建立了精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三是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运营管理体系,出现了全委托、半委托和自管自营等多种模式。四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并通过对职能业务的综合化管理,精简管理机构。五是机制创新,实行灵活多样的劳动用工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我国合资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合资铁路进展缓慢

新世纪以来,我国GDP增速保持在将近10%的高位,而铁路里程增加率却徘徊在2%左右的地位,合资铁路的增加率更是显得十分有限。从2001—2008年GDP增长率与铁路里程增长率曲线图,可以观察到二者的发展趋势和关联性(见图)。

另外,合资铁路的发展规模与国家铁路相比也很有限,2005年以前合资铁路每年的投资额均在50亿元上下徘徊,而国家铁路的投资额均在450—500亿元左右。

在经营管理方面,目前合资铁路公司普遍规模较小,平均每家拥有的营业里程约为316公里,根本谈不上规模经济。在结构上,线路布局不合理,在一个有效运输区域内被分割成多家合资铁路公司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与国铁线路的布局也不协调,小型化、分散化问题较为严重。

融资机制不成熟,经营成本高。合资铁路融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投入资本金过低和落实不到位,致使建设项目难以启动;融资方式缺乏科学性,贷款比重过大,致使铁路建成后面临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甚至长期负债经营,难以自我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合资铁路的快速稳定发展。

合资铁路是投资多元化的自主经营企业,其经营管理机制应与企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权管理体制不完善,资产经营和监管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

(二)在行业发展中权重不足

从铁路基建投资组成来看,铁道部始终是全国铁路建设的投资主体。“八五”期间,铁道部在铁路建设投资的比重曾经下降至86%左右,“十五”前3年这一比重又回升至92.1%。

另外合资铁路盈利水平低,债务负担重。2003年合资铁路运营收入约110亿元,还本付息约35亿元,约占收入的1/3,其中大部分是利息,极大地降低了合资铁路的盈利水平。

(三)体制改革面临突破

首先要突破的是政企不分导致管办一家。铁道部是剩下的唯一一个政企不分的部委,既行使铁路行业主管职权,又拥有管理着14个路局在内的庞大资产。体制外资本很难得到公平合作的机会。

第二要突破赢利模式不清晰。社会资本投资毫无疑问带有赢利目的,而他们也清楚国有资本的代表——铁道部之所以提出投融资改革引进社会资本的政策,除了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运行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弥补巨大的投资缺口。但关键是推出的引资项目的赢利模式很不清晰,投资回报率低于6%的比比皆是,让社会资本失去基本的兴趣。

第三要突破调度权高度集中、收入结算体系不透明的问题。只要跨区域的调度系統、清算体系还掌握于铁道部手里,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与现有国家铁路联运时,利益必然纠缠在一起,就很难处理好车辆调度和收入清算。

第四要突破的是现行的铁路财务核算模式。现有的模式主要考量主行业盈亏,而非企业盈亏。投资者连自己管辖的经营收入、成本和利润都无法控制,利益分配混乱无序,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同样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近20年来,国外已经出现了大量社会资本(私人部门)参与铁路投资、运营的实例,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典、日本、阿根廷、巴西等都不同程度开放私人部门拥有和经营铁路。如果要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就必须构建国有资本注入制度,有效化解投融资风险为前置条件。日本、韩国、美国、瑞典、法国、德国等都选择了同样“政企职能分离、公企业构建、铁路经营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道路。我国合资铁路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合理的制度安排。

三、合资铁路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合资铁路发展的可预见变化

近年来,铁路运输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铁道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与31个省区市签订了铁路、地方合作建设铁路的协议,涉及建设项目158个,总投资约1.4万亿元。2005年,铁道部在北京相继举办“中国铁路建设项目推介会”和“中国铁路投融资改革论坛”,广泛吸引企业、金融界参与铁路投资。3年多来,地方政府、企业与社会出资人投资铁路建设项目近700亿元。目前,地方政府已成为铁路建设的重要投资者,投资方式主要有财政直接投资、征地拆迁费用入股等投入。

铁道部相关资料显示,未来5万亿元投资中,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投资者拟出资超过7000 亿元;铁道部的新一轮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铁道部与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 11 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有123个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由银行出具了贷款承诺,金额达到10877亿元。在新一轮签订的部省(区)战略合作协议中,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投资者出资超过7000亿元,占所签订协议项目总投资规模的20%以上。

为保证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顺利进行,铁道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铁路大规模建设提供充足而长效的资金保证。同时,铁道部积极开展股份制试点工作,大秦铁路、广深股份、铁龙股份、集装箱公司、中铁快运和行包公司等股改试点取得重要进展,为扩大铁路股权融资开辟了现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二)体制创新有助于发挥合资铁路的重要作用

“部省合资”项目需要创新机制。原来的铁道部和各省按“部省合资”模式合作建设的合资铁路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截止2008年全国共有40多条这样的合资铁路,为当时既想解决运输瓶颈问题,又无法马上争取到铁道部立项投资的部分省份提供了解决方案。但这些合资铁路基本都由铁道部控股。铁道部需要考虑对部省合资项目的机制再创新。

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相对于国铁来说,合资铁路最大的优势在于体制创新,但其最大的劣势在于自身未能形成网状运营的格局,这必将严重影响到合资铁路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能够在局部区域整合合资铁路,逐步形成网络体系,就可以提升合资铁路整体运营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达到规模化经营的目的。因此,应该加快合资铁路重组进程,整合合资铁路资源。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建设支持合资铁路的发展。一是应当尽快修订《合资铁路管理办法》。二是要尽快完善投融资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投融资政策的实施。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合资铁路发展。国家应明确界定合资铁路公司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尽可能地减少其所承担的公益性责任,为之创造一个可以良性发展的外部空间。四是强化合资铁路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合资铁路公司作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应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经营管理机制。五是完善对合资铁路的监管体制。六是进一步优化合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现有的铁路可以探索改造成合资公司,以存量换增量,筹集资金用于其他线路的建设。

把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划给铁道部,把企业性经营业务剥离出去,由独立市场主体来运营管理。同时,可以参照世界各国构建的公益性识别与担当机制。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9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知识产权代理企业间重组兼并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知识产权代理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知识产权代理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发展背景;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专利代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商标代理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区域发展状况;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领先企业经营情况;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投资预测及建议;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市场走向和投资前景。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知识产权代理企业、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各细分领域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知识产权代理企业、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10

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研究起步较早,但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晚,世界上对管理会计这门新兴学科一直存有争议。国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面临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难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其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本着理论服务实践的原则,给出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管理会计学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一、管理会计的阐述

管理会计是将管理学与会计学结合起来,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管理和统计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加工,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为组织管理者以及整个组织上下在经济活动中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管理会计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的总称,其旨在为组织管理者在管理组织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创新,西方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传统的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的信息依赖性过强,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集中地处理所获取到了信息,从而影响对组织发展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发展,为组织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国内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逐渐完善之中,当下,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会计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科学全面的体系,缺乏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从而造成理论研究方法不规范、理论成果大同小异、没有独特性等问题;另外,管理会计研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多成果已经过时,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

(2)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理论脱离现实,没有实践性的现象较为严重。因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是基于社会环境和经济模式而展开的,而经济的模式随着时代会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所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在这里很难成立,在实践中旧的研究理论很难去解决新产生的难题。

(3)目前已有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大都目光短浅,太过注重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化的效益,没有科学长远的眼光,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控制内部成本之上,而弱化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忽略了社会大环境对组织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将组织长期性的利润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

(4)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能切实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在现有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中,一些理论成果在现实中的实践成本过大,研究没有建立在实现利润的基础之上,因此来自其财务会计方面的.数据对企业管理没有参考价值,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就没有实用价值,因为所有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1)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在观念上要做到与时俱进,经济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来,不仅要加强在成本方面的控制,更要注重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企业要放远眼光,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活动;此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应把企业的管理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加大管理会计的规范化研究,避免研究理论的缺陷和局限性,将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

(2)积累管理会计的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任何理论研究成果都不是全能的,企业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找出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管理会计的发展更加全面和贴近现实,从而找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

(3)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高等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开放,尤其在经济管理院校之中,要将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的主课程,同时在全校将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去开设,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从而培养一批批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做好管理会计学科的普及工作,才会使学生认识到管理会计在未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使得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管理上发挥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作用,从而提高理论研究的实用性。

(4)完善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管理会计的发展目标,其目标也是管理会计研究体系的最高层次,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是管理会计研究体系目标的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进行的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此外,管理

会计的基本原则、对象、内容和方法也是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包含多个方面,应完善个方法体系中的不足和欠缺。

五、结束语

中国网上广播的现状与前瞻 篇11

中小学教研工作在中国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教学实践行动力的落实,除了行政方面的领导之外,教研的策划、专业引领与教学转化,尤其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所依赖于教师学科教学的行为细节改变的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的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本文略做描述。

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教研聚焦在教师经验的发掘与推广,努力实现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学模式和应用理论

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改变应试教育局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小学教育的第一次重大转型,主要体现在教师、学校与区域三个层面,强调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1990年6月6日,国家教委正式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基[1990]013号),“对当时条件下教研室的性质、职能、任务、教研人员的待遇、经费条件、工作制度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标志着教研室工作日趋正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1]

教研工作此时定位于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指导,以课堂教学改良以及提高教师基本功,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以此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奠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这一阶段教研工作的着力点有三个:

其一,发掘教师经验,实现理论提升。

此时,教师的入职状况很复杂,教师水平差异很大,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还缺乏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因而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压力很大。为此教研工作,聚焦在优秀教师的经验挖掘,协助总结提升经验,力求找到可以推而广之的教学模式或应用理论。以语文科为例,钱梦龙与魏书生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教师,其教学经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要看到,他们都有意识要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思想认识和实现理论化。这个时期,各个学科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可以说,优秀教师风云际会,对于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在教学的应用研究上,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展开了广泛讨论,也形成了一些共同认识。

依靠教师教学的改良,为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自然逻辑,是希望有效的学习发生在课堂,达成基础性学习目的,而学生可以在课余有多样化发展选择。

基于这种认识,那时提出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的口号。效率观,第一次进入教育领域。既然强调效率,教学定位也就容易聚焦在知识与能力,为了让应试压力得到减缓,提出了“双基”训练的思想。所谓“双基”就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

“双基”的内容和要素,主要依据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解读教材,研读大纲,把握好教学的尺度,避免过难,这是那时教学的共同规则。关于怎么教,主要取法于优秀教师。我们以为最好的教学,存在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当务之急是发现这些最好的教师,应用的最优化的教学,使之模式化,人人使用,自然便可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时期,一些教学原则的应用得到普及,例如少教多学,课内外结合,精讲多练等。由此看到,那时的改革是聚焦在教学层面的,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术改变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其三,纠正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灌输和“一言堂”,希望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那时的基本认识,以为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针对教师过于强势,学生在学习中被“规定”,按照教师旨意和要求学习,缺乏自主性的问题,提出“双主体”的理论。即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原有的模式和意识,这一层壳非常坚固,打破它很难。为此鲜明提出反对知识灌输的教学。

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研配合区域行政部门全面参与到从教师培训到课程建设、教学指导、教学检测等教育全过程的研究与管理中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要素。过去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一维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又区分出考试课程、非考试课程,以及小学科、副科等。这说明中小学教育已经被考试绑架了,在区域、学校和教师推进的素质教育中,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于是,在本世纪以课程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启动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改革。

各地各级教研室,因为其具有的对于教师的影响力,以及特有专业队伍优势,得到了行政部门的重视。有学者呼吁教研室应该定位于“地区课程发展中心”。[2]其对于教育的管理和影响,在这个阶段超出了学科范畴,也突破了课堂教学这个偏于狭隘的研究领域。

在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与一线教师之间,客观需要一个联系的桥梁;而且先进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之间,也需要应用性研究。这便为中小学教研提供了很大的学术空间。

因为在特殊时期,为了把国家意识落实在学校教学中,教育行政、学者,以及广大教师,都对于承担基础性研究与教学指导的教研员产生了工作需求,这客观上促使教研室职能发生了拓展。

这个时期的教研特点主要表现在:

其一,校本化教研得到重视。改革无疑就是要颠覆传统的思想意识,以及冲击教师习惯与模式。因而,在改革的一段时间,教师处于彷徨状态,不知怎么做。而他们迫切需要专业人士,出现在身边,解答疑惑,研讨在课堂中怎么实现理论的转化。中小学教研传统的优势无疑是学科教学,这时便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建设被启动。三级课程体系,是一个弹性课程,强调多维主体共建。即在国家课程之外,也为地方和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提供了空间。为此,一些原本具有教学优势的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抓手,凸显出办学特色。这个时期,校本课程在局部和点位上,出现了一次发展热潮。

其三,支持多样态的办学,促使学校发展出不同的特色,于是出现了一批名校。

基于校本的关注,以及对于常态课和大众教师的关注,促使学校整体办学的优势得到体现。各种不同的学校经验,甚至彼此有冲突性,一同呈现给大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全域覆盖,与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相适应,不同区域的特点会在教育中折射出来有关系。我们在这个现象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出现了不同发展层次,以及有了多样态的演变。舆论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占位,认同某个学校经验,却批评另外经验;却不自觉忽视了,教育与本地教育生态的适应性。

其四,教学与办学的标准化,以及行为的规范化得到了加强。

这个时期在国家层面完成了各个方面的标准建设,并在区域推动地方标准建设。尤其,在学科教学上不仅拟制了课程标准,还主导推动了学业水平测量。这就引导教学发生一个转变,要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这种标准化建设,有利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薄弱地区,这个转变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其五,教学研究从教师模式发展,而出现了“三级”(学校、学科和教师三级)建模或多级建模。

教师的个体化行为是否合理,可以被推介,要考虑到这个经验,与教育生态的适应性。具体而言,这个模式,要与国家推进的改革理念相吻合,与区域、学校主导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合拍,也要与学校整体办学的设想、学科教学的特色建设有一致性。这样可以把教学共性与个性融合起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教研发展已经不仅仅关注一个骨干教师,而是全员关注,参与到了学校办学的建设中来。

三、基于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中小学教研提供专业支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教育发展的转型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即要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内涵式发展。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密集出台,为的就是进行制度性改革,打破应试的天花板。从而,延续课程改革,把过去没有完成的任务——构建学校丰富的满足学习发展选择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预设学习课程和选择学习课程,以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这个改变主要发生在2012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目前,各地为了实现均衡而优质的发展目标,在积极谋划和实践,改革的端倪已经出现。教研工作也在适应这个变革,全面关注并参与其中。其作用进一步显见,以为在改革系统中,“我国的教研制度就是支持与指导系统的中坚力量”,“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3]

其一,进行学校全学科的整体规划,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课程文化的全面构建。

传统思维,把考试需要摆在第一位,因而考什么教什么,引导着高中教育追求难度,为的是适应考试的选拔性功能。而按照核心素养的理念,则把人的发展摆在第一位,重视在全部课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培养。因而,有一批具有教研领先地位的学校,已经率先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而重新规划本校课程和实施教学。

其二,本着因材施教的目的,尝试在校本课程可为支撑的条件下,探索多种形式的选课走班。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体现在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前瞻,对于学什么有选择。这是一个基本认识。可是在制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这个要求是实现不了的。正是基于对于国家教育发展的良好预期和对于国家政策的重新理解,一些区域和学校,成为了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此他们尝试了多种形式的选课走班。诸如,在国家考试课程,根据学生学习的分化,进行分层教学,这种选择性走班可以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再如,在国家课程中学业水平课程的选考科目,实行走班。另如,在艺体类、技术类课程,实行分项目选课走班。也就是,在这一类学科,根据学生的学习模块或项目,进行自主性学习。

其三,把固化的课程计划,增加弹性要素,为学校进行自主课程实施提供便利。

国家课程,必修内容占据了课时,这没有给自主选课走班提供条件。为此,在保障学生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要尽量消减国家课程的课时,给学校增设校本化课程以可能。此外,某些地方规定了弹性课时,即有大小课的区别,可以节约出很多课时,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要。

其四,落实“互联网+教育”,尝试慕课、优课,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翻转课堂。支持教育的互联网思维,正在日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

互联网首先冲击了人类的传统生活,在教育上的影响也在日益显现。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教育的影响力也在加强。一批学校和教师,在这种改革中进行了积极尝试。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教育,势必会把传统意义的小课堂、教师、教材等,都进行一次观念上的革新。未来的教育需要跨时空,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而且对于本地本校教育条件的依赖也会减弱。

其五,学校教育更多被社会认同,源自它的鲜明办学特色,以及服务于学生的课程文化。

一门课、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个班级,如上的限定性在历史上长期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化和高水平发展。而未来的教育,或许这一个教师,不再固守一门课的教学,他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充任各种角色:学生学业生涯的指导教师,学生研究的指导教师,学生选择性学习中的多课程教师,等等。有所准备的学校,已经在这个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综上三个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或许带有主观性,未必体现科学发展的规律,然而在回顾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诉求与轨迹是鲜明的。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教研工作始终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机制,成为不断推动改革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苏 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新使命和新任务[N].安徽青年报,2014-04-17.

2. 梁威,卢立涛.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晨,刘男.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1]龚兴英. 中小学教研活动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向[J]. 教师教育学报,2015(3).

[2]崔允漷. 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 上海教育科研,2009,(8).

[3]崔允漷. 中小学教研制度:不容忽视,不可替代[N]. 中国教育报,2014-03-26(6).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忘不了斑竹山的那一抹红杂文随笔下一篇:移动增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