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2024-07-25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通用10篇)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1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银行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支付中介。中国银行采用IBM的网上银行解决方案,于年8月推出了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完全的网上支付服务。这种网上支付基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电子交易标准,可以实现网上实时支付。它不但使个人客户可以利用中国银行提供的中银电子钱包,实现网上购物,更重要的是,对于像ISP、ICP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建立网上收费渠道或者建立完整意义上的网上商城,开辟新的服务项目和销售途径。

在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中,使用的IBM公司的技术及产品有以下几类:

(1)安全电子交易付款技术  它的功能是:信息保密性,主要通过密码学DFS/RSA加密法来实现。其中RSA用1024位数加密法来加密卡号等,而DES是为加密其他的重要性稍差的信息,例如购买价格、付款方式等;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通过采用Hash方法的数字签名技术来保障信息不被改变和假冒;不可否认性,主要通过身份认证来实现,利用具有很高可信度的中间机构来保证。

(2)支付服务器  功能是:提供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商家与银行之间的对话;管理资金的获取、核定和支付,例如信贷、退款、无效等情况的处理模式;支持多个电子支付协议框架;支持多个商家、多位买方和多种支付网关等。

(3)支付网关  支付网关是连接银行专用网络与Internet的一组服务器,主要功能是完成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和进行数据的加密及解密,以保护银行内部网络的安全。支付网关的主要功能是:将Internet传来的数据包解密,并按照银行系统内部的通信协议将数据重新打包;接收银行系统内部反馈的响应效益,将数据转换为Internet传送的数据格式,并对其进行加密。

(4)Cnmsumer Wallet(电子钱包)  电子钱包是一个可以由持有人用来进行安全电子交易和储存交易的软件,其功能如下:对信用卡/借记卡和认证实行个人密码保护,提供简单的信用卡/借记卡管理和认证管理的界面,保存个人采购记录,使得客户与使用SET协议的商家服务器建立链接,提供认证和交易管理功能。电子钱包在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的.应用系统或浏览器帮助应用系统,其标记界面可以实现最终用户按金融机构分配地址。另外,客户也可以嵌入一个附加的Root Hash,还可以实现客户自定义的一些功能。

(5)按照SSL协议进行交易的POS技术  该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有:使用POS作为商家与银行交易的工具,IBM公司提供支付服务器与POS连接部件,银行可以利用该部件实现通过POS完成交易的授权;利用目前的银行信用卡交易模式,使用银行的POS交易网络,模拟POS交易格式,采用连线或分批授权完成信用卡交易;网上传输采用SSL对信用卡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以56bit的密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6)MIA体系  使用MIA体系搭建的网上银行,对用户的操作要求非常简单,消费者直接将信用卡/借记卡信息填写到SSL表格中即可,不需要提供证件。对于商家来说,也不需要存储信用卡号码,因为卡号是直接传

[1] [2]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2

营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切实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筹集社会的资金并且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现代银行业务对企业单位资金管理和运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参与。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一切资金运作过程都离不开银行会计, 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必须依托银行账户转账结算或者现金结算来进行。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 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 采取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 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 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 银行会计信息是信贷企业单位经营状况和综合实力的晴雨表, 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情况。银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贷款归行率以及结算资金的总和和结算账户的使用情况和结算种类等等都会真实的记录和反应, 从而能够使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较为正确的基本判定, 这样也就能够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切实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防范信贷风险。

二、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企业的分户帐表是对企业信用度进

行核实的有效凭据, 是企业信贷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通过企业分户帐表能够为银行的信贷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

相关的银行信贷制度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借款期间对贷款人如实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信用度的审查和考核,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同时必须如实定期报送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等相关的信用信息和资金信息。银行会计信息对借款人定期报送的开户账号、开户行、资产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个人或者企业的存贷款余额等情况都有真实的记录。现代的银行系统都是网上作业, 相关的贷款银行可以在网络上根据借款人开户银行的信息核实贷款人提供的资产信息是否属实, 从而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银行会计信息通过对比贷款人的银行存款变动情况信息、应付和应收款项的记录情况、现金转账情况、费用收支情况、银行账户的使用情况、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等等信息进行多项核对和双向稽查, 并且对于社会稽查的结果可以评定出贷款单位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并对企业单位的信用度做出判定, 从而为银行信贷的风险等级与风险度提供基本判定依据。

三、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多渠道多方面的对银行信贷风险信

息进行动态的监督, 加强银行信贷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及时调整和修正贷款额度, 从而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银行会计信息都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作为信息记录与分析手段, 现代互联网会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银行会计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对信贷风险信号进行动态监管, 对贷款单位的账户与账户、总账与分账户、科目与科目等关系进行动态监督与核对, 动态的分析和评判贷款企业的账务链, 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出银行信贷风险的信号, 从而促使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贷款的额度、做出贷与不贷的科学决策, 切实提出有效的防范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 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 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 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 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 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 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 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

此外, 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对企业实施贷后检查真实有效的凭据。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通过对企业资金每一笔记录的使用运作情况进行贷后审查,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金控制情况, 银行能够了解企业偿还贷款的观念与意识、掌握企业单位承兑汇票情况和贴票信息、也加强对贷款的企业和单位还贷款的能力情况的掌握, 从而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进行风险评估,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同时, 银行会计信息还能够加强对信贷风险信息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往的信贷风险中吸取教训, 总结出经验, 切实完善和改变信贷风险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从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论

银行会计信息通过设置企业结算账户, 记载会计核算资料, 填写会计凭证, 精确、及时、完整的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对企业单位的真实经济状况和综合实力有效的反映, 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了信息基础。通过银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和反映, 能够使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综合实力,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的风险。银行会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企业单位的信用度, 从而加强银行信贷的科学有效管理与实施, 切实提高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潇颖.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刘旋.刘恩情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07.11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3

摘要:商业银行需要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策略,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化优势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客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以及外资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疯狂的抢占金融市场的局面都需要商业银行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策略,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化优势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不断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经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视,据统计,2014年截至7月末,全国社会融资总量10.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信贷融资6.6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61.1%,债券及股票融资1.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5.5%。而回顾十年前,2004年截至7月末,全国社会融资总量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信贷融资1.6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88.9%,而债券及股票融资仅不足700亿元,不足社会融资总规模的4.4%。

十年间以债券承销,IPO上市为代表以及并购业务、理财融资、资产证券化、理财顾问等一系列投资银行业务正在飞跃式发展,并且快速占领着传统业务的市场,下面本文将就投资银行业务的概念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投资银行业务的概念

投资银行业务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是指一级市场上的承销业务、并购和融资业务的财务顾问。广义的投资银行业务涵盖众多的资本市场活动,包括公司融资、并购、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和交易、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业务等。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1.优质客户大量流失

外资银行同我国商业银行相比资本更加雄厚,经营能力以及理念更为先进,金融服务的种类和水平更高。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够给客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使外资银行更容易吸引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外资银行往往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一些业务量大、对自己风险较小的优质客户身上。因此在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必将面临外资银行同自己争夺国内优质客户的局面。国内的优质客户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外资及合资企业、政府机构等,虽然外资企业客户目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依赖性还比较强,但在外资银行逐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之后,外资企业等优质客户的流失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而这些客户也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这些优质客户流失向外资银行,将会极大的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收益的同时,优质客户的流失还会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声誉受损,影响其他客户对银行的印象,从而早成更多的客户流失。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优质客户流失的困境下很有可能为了保证盈利水平而放松对其他贷款客户的资格审查,从而增加了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

2.高端业务被外资银行控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限制还没有完全解除,我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的制度,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于外资银行过于单一,中间业务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相反,外资银行尤其重视中间业务给自己带来的高收益和高增值,所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国内的中间业务等高收益业务正在逐渐被外资银行所控制。外资银行已经在大力开拓投资管理、证券交易等优势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行动仍然相对缓慢,如果外资银行能够开发出适应中国市场的金融产品,那对外资银行节省成本以及扩大规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地位必将受到更激烈的挑战。

三、投行业务发展的背景

1.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目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资金价格竞争的加剧必然会缩小银行利差收入,未来以存贷差作为收入的日子将越来越难,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快投行业务的发展增加利润点。

2.金融脱媒加剧。《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定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近年来,由于直接融资市场比信贷价格成本低,且产品创新步伐快,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使更多企业转向直接融资,我国企业整体融资格局发生较大变化,银行融资主导作用下降,资金的供给方绕开商业银行媒介体系,直接将资金输送到资金需求方,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提高投行业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理财服务需求旺盛。在强劲的经济带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形势下,未来中国财富市场会保持持续增长,为客户管理资产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未来财富管理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靠信贷增长和利息收入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可加快银行经营转型。与日益增长的个人理财需求相比,企业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对于暂时闲置的资金,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能满足存入银行,而是希望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取比同期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这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连续攀升的CPI大大削弱了货币的购买力,造成财富缩水。在实际负利率和高通胀预期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寻找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旺盛的理财需求推动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基金、黄金、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将呈现蓬勃增长的势头。

四、投行业务发展的意义

1.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

投行业务可以在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中取得“协同效应”,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业务,通过先发战略确定市场地位后形成商业银行在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创造直接效益的同时也将大大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投资银行業务可以优化收入结构,降低经济资本占有,扩大收入来源。通过对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行业行为,有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的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2.引领全行主动使用优质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优质客户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对银行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快速发生着变化,贷款业务向投行业务转变;存款业务向理财业务转变;高端客户业务向私人银行业务转变。金融脱媒的不断加深使单一贷款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要银行帮助解决融资渠道、现金管理、发债担保、银团贷款、兼并重组、利率与汇率掉期规避风险、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在融资渠道上,客户还要求银行通过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股权投资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流动资金问题,所有的需求需要银行提供一整套金融服务方案。

3.适应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求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存贷款、账户结算等传统业务,而外资银行则能够通过其混业经营的母公司,获得综合化的业务支持,客户资源和信息共享,在为高端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竞争中形成明显优势。为了更好的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加大市场综合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

五、总结

投资银行业务的崛起标志着商业银行已经重新调整经营策略和战略布局,依托原本庞大的客户基础、经营网络和资金实力,结合最贴近资本市场的前沿产品,改善以往与同业业务同质化严重的经营模式,形成商业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投资银行业务对各大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以市场化为目标,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银行及各家金融机构之间优胜略汰的竞争模式将更加明显。总而言之,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会实现传统银行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相互扶持和协调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满意的金融服务,也必将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因此我国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促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北方经贸

[2]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村镇银行的背景、意义及概况 篇4

一、村镇银行设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一直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以其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二、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

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必将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设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

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国设立村镇银行概况

(一)全国范围设立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业的村镇银行有375家。2007年3月1日,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

(二)省内范围内设立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5月底,在全省范围内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9家。2008年2月2日,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徽科源村镇银行开业,主发起行是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意义论文 篇5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对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分析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入手,找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最后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路径选择

“供给侧改革”指从供给侧入手,对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的指定性矛盾进行改革。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也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妥善处置四对关系,着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支持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将强力驱动商业银行选定明晰的转型路径。虽然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但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一直游走于“大而全”和“小而精”,发展路径模糊。在“需求侧驱动”的环境中,金融需求单一且旺盛,受益于经济扩张、利差锁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红利,商业银行依然取得了良好业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将驱动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趋多样化,以往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将被全面打破,银行模糊定位下“规模扩张+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结合各自发展实际,选定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推动杠杆率降低。与此相适应,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资产端的重视程度,让资产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扩展资产配置的视角,必须将视角从信贷市场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从原来单一的贷款为主拓展到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证券化、结构性融资工具比重会上升。在商业银行的负债方,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常态化及客户需求多元化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动型负债工具无法平衡商业银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债券、大额存单、中期票据、结构性存款、海外存款证等市场化主动型负债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将有效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空间。供给侧改革中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国企改革、并购重组都将为商业银行优化传统业务布局、加快新兴业务创新发展、形成多源动力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升级势必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大量的并购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把握住这一机会,为业务创新提供新的空间。

(四)供给侧改革将全面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短期来看,在去产能、去库存及去杠杆的过程中,钢铁、煤炭、船舶制造、房地产等产能过剩、高杠杆率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信贷风险将会集中暴露,驱动银行资产质量加速寻底。长期来看,表内外信用风险资产配置的复杂化、多元化将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主动型债务工具拓展、批发性负债占比上升、新型表外业务或有负债增加、资金跨市场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将使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上升;利率市场化深入、汇率弹性增强、结构性金融产品和衍生品的增加将直接考验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保险、信托、证券、租赁、投贷联动子公司等全牌照附属公司的设立将加大并表风险管理难度;各类风险的交叉共振将检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商业银行自身存在诸多制约其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一)市场动力转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商业银行在支持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稳定收益,在支持部分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风险较高制约银行收益,导致商业银行依然有动力去支持过剩产能行业及落后行业,对新兴产业支持存在不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才有动力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管理价值取向转换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速度情结,喜欢拼规模、占地盘,导致商业银行存在同质化竞争,没有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定位,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看,好的银行是能够经历经济金融周期的考验,运营稳健、特色化、差异化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价值,确定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取向转换对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有深远影响。

(三)商业银行存量包袱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长期对一些恢复生气无望、需要长期“输血”才能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投入信贷资金,不仅造成信贷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影响了企业所在行业的有序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商业银行从部分过剩产能行业、落后行业、僵尸企业中稳步退出,但是商业银行消化这些存量包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专业人才短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业务,例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PPP项目、投贷联动试点等,这都需要商业银行有相应的人才。虽然每年大量人员进入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合规管理、特殊业务等方面的人才依然短缺。

三、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妥善处理好“四对关系”

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优化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环境,为商业银行指明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供给侧改革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增长、产品创新、信用风险暴露等多个方面带来压力。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该妥善处理以下“四对关系”。

(一)供给侧改革和银行转型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关系紧密。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最主要融资渠道,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商业银行积极作为,要求商业银行对原来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放弃原来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通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换发展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变革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将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升级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为银行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契机。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应对,主动转型升级。

(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法律及公共服务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给侧改革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好“两只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各自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商业银行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着力做好小微金融、三农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等工作,补金融服务短板。

(三)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好产品服务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支持供给侧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贴近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把握好金融创新与把控风险的平衡点,防控自身业务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市场变化等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风险要可控,不可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过大,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四)加与减、破与立的关系。结构调整是一场持久战,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扩大其他领域的信贷投放,避免我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快速下滑。商业银行需要把握好“有加有减、有补有去、有进有退、有破有立”四项原则:产融结合、投贷联动、困难企业分类帮扶要加,企业融资成本、银行服务收费要减;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要补,不合理的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要去;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新兴产业要进,对过剩落后产能、“僵尸”企业要退;容易引发“两链”风险的传统授信管理模式要破,新的产品、服务、模式要立。

四、商业银行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要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加强研究,积极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

(一)加强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明确转型升级的路径。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加强研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明确各自转型升级的路径,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把握好供给侧改革提供的机会,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实现稳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不可急功近利,按照转型升级的路径稳步推进,不可追求短期利益,追求短期的规模、速度,而放弃长期的转型升级。

(二)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商业银行要充分认清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实现共赢。一是商业银行要着力支持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持,紧贴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紧盯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金融创新,响应号召,积极推动投贷联动、PPP模式创新,满足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提高风控能力,开展发展空间。三是积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在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与企业形成共荣共生、共建共存的良性银企关系;通过加强贷款定价管理,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和不合理的中间业务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下沉网点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人口、“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大风险管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在僵尸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新兴产业的支持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都对商业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消除工作中风险防控的空白点,从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强化风险识别化解。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机制,不断提升风险监测、控制与动态管理的水平,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和早处置。三是加大风险吸收能力。商业银行要利用拨备资源仍然充分的时机,进一步扩大资本补充渠道,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持续增强风险消化和风险吸收能力。四是加大对特殊行业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根据供给侧改革要求,强化对僵尸企业、过剩产能、落后行业的风险防控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稳步退出;同时,在新进入部分行业、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风险防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杨吉峰 肖起峰 刘相兵 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烟台监管分局

参考文献:

[1]勾东宁:《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6.8。

[2]韩春剑:《金融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活力之源》[J],中国商业银行,2016.3。

[3]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4。

[4]佘志远:《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探析》[J],武汉金融,2016.3。

农村银行研究背景和意义 篇6

经济学家樊刚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我国非国有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们创造了7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65%的GDP以及95%以上的新增就业,但占用了不足30%的银行借贷资源。我国70%以上的银行信贷资源仍然由国有部门占用,这一比例与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多为国有企业服务,“融资难”己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资金供给的不平衡不仅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也制约着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倾向于为发展成熟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则由于本身的高风险等不利因素而在融资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资金支持。当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有限资金支持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时,民间金融,特别是非正规民间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由于高风险而得不到融资的困难,成为了中小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民间金融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也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根据花旗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的估计,在2004年4月到5月期间,大陆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元左右,而这些资金都用于自己投资或民间融资,报告认为由于地下信贷的原因,官方信贷的降低可能转向了地下信贷。事实证明,民间金融由于灵活和成本低的特点,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民间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根据农村固定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2000年每个农户累计借入款为1020元,其中约700元来自民间借贷,约占68.6%。温铁军分别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张建军(2003,数据来源于张建军《正规金融推出后的信贷市场研究》金融研究 2003(7))对广东恩平基层乡镇的300户农户和不同行业的300个企业的调查显示,发生民间借贷行为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94%和87%,2002年民间借贷余额约为10亿元,约占恩平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50%。何广文(2004)对36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户60.96%的借款行为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农户93.95%的放款行为是在亲戚、邻居、朋友之间进行的,其余部分是在农村企业、合作基金会、农村基层机构之间发生的(分别占2.2%,1.65%,0.55%,其他关系人所占比例为1.65%)。朱守银(2003)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笔借款来自商业银行,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仅占16%,而民间借贷占79%(数据来源于刘锡良王磊《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研究》第三届金融学年会)。从以上不同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民间借贷在我国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广泛存在,而且其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7

一、高等院校银行贷款存在的积极意义

高等学校银行贷款存在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拓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融资渠道。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学费收入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多出了银行贷款这个选择,拓宽了高校事业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使各高校可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了自身超常规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高校自身融资结构。

原来高校资金来源中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社会投资比重偏低,从而导致高校过于依赖政府进而制约高校发展。但是,如果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比重高,则意味着加重城乡居民负担,并可能使贫困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银行贷款的介入改变了这种状况,高校办学条件改善之后,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教育资源,这符合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全球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与金融市场“合作双赢”。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高校取得贷款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融市场大量信贷资金需要寻求新的投资去向,给高校贷款,经营风险较低,信贷资产质量较高,是金融机构规避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双方之间存在着资金供求的互补性,为高等教育与金融市场“合作双赢”以及金融资本扩张和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二、高等院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立

高校财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一)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合理、全面、准确的评估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把握高校贷款的潜在风险,从而为风险监测提供良好的保证。当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应主要从支付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三个方面选择和建立预警指标,并根据各高校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1. 支付能力。

单位支付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流动资金周转是否正常和财务状况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志。支付能力主要通过支付能力系数来衡量,系数略大于1为好,小于1表明支付能力较弱。其计算方法如下:

期末支付能力系数=期末货币资金余额/逾期未付款项数额

近期支付能力系数=近期用于偿付债务的资金/近期需支付的款项

2. 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单位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一般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

(1)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单位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主要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偿债保障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流动负债

一般来说,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的比值在1比1左右最为合适。

(2)判断学校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是反映高校债权保障程度,即高校负债总额与高校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太低不能达到学校举债办学的目的,太高又会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

(3)偿债保障比率。该指标反映学校偿还债务能力,即负债总额与办学收入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偿债保障比率=负债总额/办学收入×100%

办学收人主要有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指学生学费、住宿费、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科研事业收入等)。偿债保障比率越高,清偿债务的能力越低。

3. 获利能力。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获利能力即收入能力,高校是否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为财政及学费等预算外收入,只有收入能力不断提高,高校才能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及方法。

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开发的模型,对高校贷款风险给出了相应的指标,各高校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确定本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指数。涉及的评价模型及步骤如下:

1.确定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2. 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增长比例应按审慎性原则确定。

3.用最近几年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作为基数,以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1)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近两年非限定性收入之和/2

(2)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现值系数f,其中f=(1+g)n-1(1+g)/(g-i)(1+i)n,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f为现值系数。

4.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

5.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6.现有贷款风险指数。根据以上模型的计算结果,代入下面的公式可以对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进行评价和预警。其计算公式为: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一般来说,高校现有贷款风险指数应小于等于1,当指数在0-0.2之间时,基本无风险,在0.2-0.4之间时有较低风险,在0.4-0.6之间时有中等风险,在0.6-0.8之间时有较高风险,在0.8-1之间时有高风险,当指数大于1时,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暂无还贷能力,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

三、高等院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化解途径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的转移力度,实现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地方财政要改革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根据财政部2008年公布的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为3%,“十一五”规划和《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并没有实现。相比而言,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则更加不足,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2.4%。此外,地方政府对于当地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均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偏少,恰恰正是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各贷款高校要逐步走向内涵式发展的轨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各贷款高校应积极筹划,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增加办学经费的同时注重节俭,日常管理中,应尽一切办法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杂费、公款支出,提高办公效率,杜绝浪费。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专项经费投入,包括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争取各级各类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等。要建立和完善大学基金制度,充分重视校友会的建设和社会捐赠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为高校自身发展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三)做到科学举债,不断强化贷款风险的自我防范以及贷款风险的外部监控。

通过建立全面、合理、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监控高校贷款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从而避免潜在的财务危机。各级行政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决策上更加审慎,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上多想办法,将财务风险和压力弱化到可控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建立贷款监督机制和公示制度,在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方面,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教职工的监督。

(四)制定较为严格的还贷计划,及时减少财务费用所引起的成本增加。

各贷款高校应正确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根据实际合理评估贷款的偿还能力,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还贷金额、还贷期限及还贷方式的测算方法和决策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将需偿还的资金数额控制在高校偿还能力的范围之内,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在保证日常运营的基础之上,及时偿还银行贷款,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五)强化社会筹资职能,建立长效筹资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专门机构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就全国而言,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已达到3%。与国外大学相比,无论在筹集资金的绝对数量上,还是筹款的能力上我们都还有相当的差距。美国的一流大学一般都设有发展办公室负责募集资金,机构十分庞大。其中哈佛大学的发展办公室掌管着180亿美元的基金,每年募集和运作出的资金20-30亿美元。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资本市场迅速扩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8.7万亿元,其中高收入和富裕人群在存款余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一个潜在的捐赠群体正在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海外的华人和其他国际机构与国内高校的交往日益频繁,出现了一批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捐资助学的人物和机构。因此只要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社会捐赠将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重要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郑屹宾.高等院校贷款的风险规避与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6).

〔2]田建中,高会伟,高惠凤.规避与防范高校贷款引发的风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8

【关键词】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意义;影响

一、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意义

1.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性的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呈现出愈加多元化的特点,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状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还会成为限制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银行常常为满足存贷比监管指标的硬性要求,而产生一些弄虚作假或不规范操作的行为,这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埋下了大量的隐患。基于此,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并积极调整银行业经营活动监管模式与体系,提高银行业流动性状况反映的真实性,改变资金市场扭曲的现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为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市场化经营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普遍经营模式,但由于存贷比监管指标的限制,使得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病,中小型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能力提升十分缓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上也受到了不晓得制约,许多商业银行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满足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同时,通过一些表外业务的开展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大量“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为了增加存款量,许多银行不得不采取出售大量高息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而为了增加信贷业务量,银行也大量与信托公司合作,使贷款向资产负载表外进行转移,从而进一步实现信用的扩张。在这种形势下,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影子银行”的发展,减少表外业务,其对于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的规范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3.更好的适应日益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在金融风险管理方式方面也日益趋于完善,并且也通过相关的法律条例予以有效的强化,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控与管理以及对于银行储户资金安全的保障措施都有着明确的规定,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所起到的作用已然微乎其微,甚至一定情况下还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硬性要求,通过规范科学的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对于商业银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金融风险变化的趋势,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4.为更加科学的银行流动性检测指标的应用提供空间

以往在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硬性要求下,一些新的更加科学的银行流动性检测指标难以的到有效的应用。同时,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又不能准确反映出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日益弱化,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取消新的银行流动性检测指标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如银监会2010年底发布的《关于印发2011年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中新增的流动性覆盖率以及净稳定融资比率两项指标的运用,能够更加科学、准确、真实的反应我国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对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影响

1.能够更好的保持银行资金利率的平稳性

以往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的限制下,银行大多会选择负债驱动型的发展路径,为满足存贷比监管指标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季末、年末突击拉存款的行为,导致资金利率的季节性大幅度波动,不利于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而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后,银行可通过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以及采取主动负债的资产运营策略,来合理提高自身的信贷扩张能力,不再需要为到达硬性指标要求而突击揽蓄,更有利于保持资金利率的平稳性,实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信贷投放,但可能对债券市场造成冲击

从理论角度而言,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能够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的整体统计数据来看,银行存贷比对信贷投放的整体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出现信贷规模显著扩张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银行信贷市场的规模依然要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与理性思维的约束,并且要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相适应,总体来看其影响还要通过银行业长期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同时,从银行资产配置角度进行分析,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可能会导致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的投资增加,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银行的利润收益,但对于银行在债券市场的投资而言却会造成一定的制约,投资规模可能随着信贷业务量的增长而逐渐缩小,这就可能会对债券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3.更有利于規范银行的业务行为

取消存贷比考核后,银行以往出于降低存贷比指标而出表的通道业务需求会明显下降,不规范表外理财、通过同业代付和票据转让相关会计处理所实现的信贷资产表外化现象也可能明显减少,部分机构(如信托、基金子公司等)的通道业务或受影响,更需转型到资产管理业务上来。

三、总结

取消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是适应银行业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整体发展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优化与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持我国银行业及金融市场发展的稳定性也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新的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加科学的监管体系必将在未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爽,王娅岚.存贷比指标管理与存款市场竞争研究[J].西南金融.2012(01).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9

华道数据行业研究中心 | 2008-02-19 | 吴庶 段明珠

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外包已成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而金融服务业一直是外包重镇。在我国,金融外包尤其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前景颇为可观。但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行业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经济学智库(EIU)2006年对全球300名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调研及深入访谈后出台的一份报告指出,“法规不明确”已经成为在中国推行业务流程转型的最主要的障碍。

依据巴塞尔协议,中国银监会在2005年开始允许国内金融机构外包,2006年发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银行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指引》(以下简称《信管指引》,这两文件的某些章节对外包风险有所提及,但并不深入。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共六章三十二条,分为总则、外包范围、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等六个部分。尽管该文件针对商业银行外包风险而制定的,但由于“风险控制”乃金融行业核心所在,《指引》涵盖了外包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份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外

包进行规范的文件。在此,我们将简单对比这几部文件中对外包的相关规定,以飨读者。

外包定义

最早的《办法》中,仅给出电子银行业务外包的涵义;《信管指引》中则介绍了什么是外包风险,并没有对商业银行外包做出定义。《指引》首次明确定义了商业银行外包的涵义:“是指商业银行将原本应由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处理的经营行为。服务提供商包括独立第三方,商业银行或其所属集团设立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的子公司、关联公司或附属机构。”

外包范围

随着外包市场在中国的日益扩大,中国银监会对这一新兴领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办法》与《信管指引》中对外包范围都未做明确规定,而仅表示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最新《指引》中则提及“确定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宜的外包活动范围,尤其是重要业务的外包活动范围”,其中对“重要业务”又给出了评估的因素和参考的事项。更为重要的是明确表示“商业银行涉及到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职能的业务不宜外包。商业银行涉及到内部审计职能的义务不宜外包给独立第三方”。但目前对于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未做出进一步解释。

发包方分工

在前两部规定中均无考虑到商业银行作为发包方的分工职责,在这部《指引》中不仅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应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外包管理团队”,而且分别明确各自的职责。

承包方评估

对于选择承包方,《办法》中规定要审查、评估外包服务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能力;《信管指引》中则增加了对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的考查,同时提出“评估工作可委托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独立机构完成“。

而最新《指引》在前两者基础上将评估分成了两部分:调查评估和审核评估。这就使对服务供应商的评估更加全面可靠。其中调查评估包括:财务稳健性;经营声誉和企业文化;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对银行业的熟悉程度;对其他银行提供服务的情况;商业银行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审核评估包括:评价服务提供商的财务实力、技术能力以及存量与流量;评估服务提供商的风险控制、业

绩标准、业务策略、管理程序、监督过程等方面;判断服务提供商与银行竞争对手是否存在外包安排;评估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其他关注事项。最后还特别提及“商业银行的外包活动涉及多个服务提供商时,应对这些服务提供商进行关联关系的调查”,从各角度考核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能力。

外包合同

外包签订书面合同是中国银监会一直重视的部分。《办法》中提出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外包商有保密的义务责任;《信管指引》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承包方有安全、知识产权的义务责任。最新《指引》则将合同内容落实,要求合同条款必须包括:外包服务的范围和标准;保密性和安全性;业务连续性;审计和检查;争端的解决安排;未履行责任的赔偿,补救和追索权;对于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外包业务,可签订服务标准协议;如涉及分包或转包,外包合同协议中应明确设立服务提供商分包或转包的规则或限制。这一举措为今后签订外包合同提供了政策依据。

外包管理措施

外包的过程管理是整个活动的重中之重,华道数据认为中国银监会正在逐渐将其全面规范化。《办法》中零散提到对外包的一些管理,如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风险评估与检测

程序、应急计划、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等;《信管指引》中加入“要提高本机构对外包管理的能力”建议性规定;最新《指引》中不仅有前者的系统化规定,同时增加了对分包、转包和跨境外包活动的管理规定。

第三方监管

早期的《办法》和《信管指引》只要求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批准,实施前报银监会备案(《信管指引》中需报告的机构加入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相比之下,最新《指引》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外包活动管理的表现还体现在对第三方监督及监督事项有了更多规定。开展外包活动向所在地银行业监管机构报送外包活动的战略发展规划;风险管理制度;外包管理的组织架构;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事项。开展重要业务和跨境外包报送:外包合同的文本草案;对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报告;业务连续性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外包信息的安全及保密措施。其他需提交报告事项:合同期内终止合同;突发事件的发生;服务提供商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

由以上的内容对比,华道数据认为:随着对外包认识实践的深入、行业的日渐成熟,一批领军企业的崛起以及监管部门对于该行业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经济转型的要求以及

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篇10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B折成银两,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

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2)规律总结:

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

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

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B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C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D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E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上一篇:牛津小学英语教案下一篇:软件测试-个人简历-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