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2024-11-30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通用8篇)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篇1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及客户维护管理办法(试运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会员单位的经营活动,加强对交易所会员单位的监督管理,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秩序,控制市场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交易所全体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第二章 业务模式

第三条会员单位只能在其注册所在地及其在交易所备案的分支机构注册所在地开展业务及经营活动。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可以借助居间人拓展市场、发展客户。第四条会员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独立、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相关设施;

(二)分支机构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贵金属业务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

(三)分支机构负责人最近二年无违法、违规记录;

(四)分支机构业务岗位人员具备贵金属投资经验或其它金融行业从业经验;

(五)承认交易所各项业务管理办法;

(六)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居间人是指由交易所会员单位报交易所备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定向会员单位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并收取相应报酬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第三章 业务管理

第六条会员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名称必须以会员单位名称+分公司、营业部、办事处、代表处等字样的格式注册。

第七条会员单位应当对分支机构建立规范、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规程、财务核算制度、资金调拨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以及结算制度、客户投诉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流程。对日常事务、资格审核、业绩考核、档案文档等统一管理。第八条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按照《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宣传管理办法(试运行)》安排宣传工作,宣传时要客观、准确同时要充分地向投资者提示风险。第九条交易所每年不定期会对会员单位分支机构进行抽样或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对会员单位年终评审的重要指标。第四章备案制度

第十条会员单位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取得相关分支机构证照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交易所提交下列材料进行备案:

(一)关于设立分支机构的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决议;

(二)分支机构相关证照复印件;

(三)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简历及身份、学历证明和公司相应的任职文书;

(四)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度文本;

(五)分支机构拟任用从业人员名单及其身份证明;

(六)分支机构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

(七)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十一条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变更负责人的,会员单位应当在负责人变更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交易所提交变更负责人申请书和拟任负责人任职资格证明备案。

第十二条会员单位分支机构变更营业场所的,应当妥善处理客户档案资料并及时向客户履行告知义务,并在经营场所变更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交易所提交下列材料备案:

(一)变更分支机构营业场所说明书;

(二)对客户妥善处理的情况报告;

(三)拟变更后的营业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文件;

(四)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会员单位分支机构终止的,应当先行妥善处理该分支机构的客户,结清业务并终止经营活动。会员单位在分支机构终止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交易所提交下列材料备案:

(一)终止分支机构说明书;

(二)拟终止分支机构的决议文件;

(三)关于处理客户资料、资金,结清业务并终止经营活动的情况报告;

(四)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材料。第五章 客户维护

第十四条会员单位必须建立客服中心,对外公布服务热线,保障24小时受理客户的各项诉求。

第十五条会员单位必须安排专人或专岗受理客户投诉。对客户的投诉要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将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第十六条客户投诉原则上由会员单位自行处理,3人及以上投诉事项、纠纷金额超过50万元或涉及诉讼的必须书面报备交易所。第六章 罚则

第十七条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违规处罚等级的划分,包括:(一)出具整改意见书或通报批评;

(二)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并对相关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进行强制培训;

(三)暂停开新客户;

(四)暂停开新仓交易;

(五)取消会员资格。

第十八条会员单位及其分支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交易所根据违规处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

(一)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

(二)违反交易所规定收取相关费用的;

(三)因恶性竞争引起投诉的;

(四)投诉处理不当引起社会不良影响的;

(五)未及时向交易所报备分支机构相关资料的;

(六)报备的分支机构资料不真实的;

(七)不能提供24小时服务的;

(八)拒绝受理投资者投诉,投资者直接投诉至交易所的。第十九条本办法未作规定的违规违约行为处理,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交易所其他规章制度执行。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交易所负责解释、修订。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篇2

(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研究

碳会计最早是依附于《京都议定书》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而产生的, 因此最初碳会计被纳入了排放权会计框架内来进行探讨。排放权会计的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1993年3月。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 (FERC) 发布了首部关于排污权会计的规范性文件180 CFR Parts101and102, 由于该文件主要是针对二氧化硫的排放, 且不能对免费分配的排污权进行处理, 于是200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下的紧急任务小组提出了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排放权会计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及处理问题的基准草案 (EITF03-14) 。但由于该草案可能会对现行会计处理较大影响且尚未对排放权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而未能实施。2007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为了解决不同到期日排污权证交易的市场行为而再次展开对排污权会计的讨论, FASB在此讨论中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通力合作期望能够提出一个全面指导性文件。

(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研究

IASB针对欧盟各国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排污权交易制度 (EU-ETS) 于2004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三号-排放权》 (IFRIC-3) , IASB在IFRIC-3中全面提出了有关排放权会计的业务处理指南, 但其发布后由于存在着 (一) 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例如资产按照成本计量, 负债按照市价计量会使资产和负债两者的价值产生不匹配;如果资产和负债均按照市价计量则会在实际排放配额远小于分配配额情况下资产的价值发生较大波动。 (二) 后续计量费用和收益不匹配。如果按照市价进行后续计量,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7号-无形资产》的规定, 配额的价格波动应计入权益, 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38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规定, 负债价值的变动应计入收益。这就导致资产的价值变动计入收益而负债的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因此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性, 于是IASB在2005年6月迫于各方压力撤回了IFRIC-3。

二、我国碳会计的确认

(一) 是否确认为资产会计要素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 资产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的碳排放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处理。一方面可以立即在市场上出售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留下自用抵减本企业的排放量从而获取间接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成本或价值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其与此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特征, 故碳排放权用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二) 确认为何种资产

目前就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 会计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本文将就以下三种观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存货。我国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是,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对于企业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的碳排放配额而言, 其持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减本企业的排放量。只有当实际排放量小于额定排放量时才会将剩余排放量由于出售获利, 况且企业的碳排放权也不属于企业的产成品和商品, 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并未被消耗掉。因此, 企业从政府获得的碳排放权配额并不符合存货的定义, 不应确认为存货。但由于我国目前并未被要求承担强制减排的责任, 因此我国目前参与《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CDM机制向附件 (1) 中的发达国家出售经核实的减排量 (CERS) , 对于CDM机制下的CERS最终是以销售为目的的, 成本能够得到可靠计量, 且在销售之前往往就签订了销售合同, 在合同中规定了每年应提供多少单位的CERS, 以及每单位CERS的价格。因此, 本人认为对于CDM机制下形成的CERS可以作为存货进行确认。

二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目前, 美英等国将碳排放权视为一种期权, 其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不仅代表着企业可以在现行会计期间内排放预先规定数量的污染物, 也可以立即将该配额在交易所或者柜台进行交易从而迅速的转换为货币。其目的是产生收益或者在未来出售时产生资本利得。所以, 理应将其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本人认为将碳排放权视为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在以下不妥之处: (1)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获利。而企业获取碳排放权的目的, 是为了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是企业运行的必要条件。 (2) 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可以随时变现。而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只有当企业实现有效减排, 实际排放量少于分配的排放量时, 才可以将剩余配额进行交易, 故碳排放权变现能力较差。 (3)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 碳排放权市场价格难以确定, 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会导致企业操纵利润。因此, 碳排放权在我国短期内不能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是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可以直接出售, 因此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标准, 此外,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由于交易机制的存在企业获得的碳排放权成本又能够得到可靠的计量。所以, 我国在当前将碳排放权视为无形资产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同时这也与国际财务报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相趋同。

(三) 是否确认为负债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是,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现时义务, 企业在履行该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 企业承诺将为其排放支付相应的配额构成了一项过去事项, 而企业在支付的过程中则会导致企业某项资产的减少, 从而会引起企业相关经济利益的流出。故满足负债的定义, 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在确认为负债后, 成轮的焦点就集中在了何时确认负债?是在主体实际排放时就确认为负债还是主体在承诺为其排放支付配额时确认为负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负债的定义是, 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 其存在须通过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 获得的碳排放配额主要是用于满足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 而监管者为了在较短时期内繁荣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降低碳排放量, 企业从监管者处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从而需要向监管者上缴一定数量的配额甚至需要从其它排放主体那里购买相关配额。因此, 本人认为企业应当在承诺为其排放支付相应配额时就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而且还可以避免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时点及数额存在差异的问题。这种观点也得到了FASB以及IASB的支持。

三、我国碳会计的计量

(一) 初始计量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 企业获取碳排放配额的方式主要有:无偿取得、拍卖、市场购买三种形式。因此,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计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无偿分配取得。企业从监管者处获得的免费配额, 相当于监管者向企业让渡了一部分环境容量的使用收益。因此, 企业免费获得的碳排放配额具有政府补助的性质, 应当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的有关规定, 即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在实际取得资产并办妥相关受让手续时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 并将确认的递延收益在有效期内按照某种方法进行摊销。与此同时, 企业应将可能上缴的配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二是通过购买或拍卖取得。对于企业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或拍卖交易所拍卖两种形式取得的碳排放配额, 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 作为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入账价值。

(二) 后续计量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配额, 在满足自身生产经营后可以将剩余配额拿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出售, 也可以留存至下一会计期间继续使用。因此, 碳排放配额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有自用。对企业持有自用的碳排放配额,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 合理估计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若使用寿命有限则应当进行摊销。企业选择的摊销方式应当能够准确反映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有明确的使用年限和使用量的规定, 并且碳排放配额的消耗是伴随着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 应当被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因此, 应当将碳排放配额按照实际使用量比例法进行摊销, 并将相关摊销金额计入产品成本当中。

二是碳排放配额的有偿转让。由于企业采取了有效减排措施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的排放量, 此时企业便可以将剩余排放量用于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企业应当将交易取得的相关收入计入对应资产科目, 将摊销的金额抵减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 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冲减相关交易费用和税费的净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碳排放配额在有偿转让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营业外支出。因为, 如果产生亏损企业不会将配额进行出售而是会选择留存至下一会计年度继续使用。

三是碳排放配额的期末会计处理。碳排放配额的期末会计处理主要涉及递延收益的分摊、预计负债的处理、是否产生资产减值损失。递延收益的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政府补助形成的递延收益应当在有效期内进行分摊。因此, 递延收益可以采用实际使用量比例法来进行摊销。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预计负债的处理, 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 欧美等大多数发达国家期末时预计负债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若实际排放量超过免费分配的排放量, 在连续会计年度内上缴的预计负债可以按照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借:预计负债, 贷:银行存款;是否存在资产减值损失, 基于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下的碳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企业分配的碳排放配额也是逐年减少。因此, 企业获取的碳排放配额属于稀缺性商品, 类似于土地使用权。故本人认为碳排放配额不存在资产减值损失。

四是碳排放配额得到期处理。碳排放配额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 监管者通常指定一个给定的时期内排放的总量, 然后规定每年的排放量。因此, 可能会产生碳排放配额在有效期截止时, 企业分配的配额尚未完全消耗掉。此时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我国为实现通过碳会计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通过修改现有会计准则使我国碳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有据可依, 在修改准则的过程中既要与IASB/FASB的准则相趋同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其次, 加快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额建设, 为碳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 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审计力度, 保证我国探会计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2]郭晓梅、黄丽:《论我国排污权交易的会计处理》, 《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8期。

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的优势分析 篇3

【关键词】明星交易员 特权 优势

一、引言

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内部的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管理层和交易员之间。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致使委托人难以有效地观察、衡量和考评代理人的业绩,因此委托人必须要设计和选择最优的契约来激励并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特权,又称自由权,意味着主体可以针对某一客体采取其想采取的行为。因此明星交易员的特权是其自身的主动行为,并且是管理层在事先就已经给予的。这里所说的特权并不包括明星交易员所取得的薪酬方面的回报,有关收益中交易提成与交易员业绩挂钩的做法,在几乎所有金融机构乃至其他行业都极为普遍,广受认可并无可厚非。

而这其中管理层与交易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一步细化到授予明星交易员一定特权的做法,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本文将层层剖析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设立对于各方的积极影响,从而说明明星交易员应该享受特权。

二、交易员的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人才又是金融发展的核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至关重要。进一步来说,金融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才的发展,不仅是交易员本人应该考虑的个人职业生涯问题,更是金融机构管理层应该予以关注的事关全局的方面。

明星交易员之所以能成为明星交易员,其自身的禀赋,能力,特质等,自然是首要因素。管理层之所以授予明星交易员一定的特权,也是因为其确实为企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交易员成为明星交易员之后,是不是就会满足于一定薪酬上的回报,停步不前呢?我们认为不会,他们经过努力之后为集体创造了超出平均水平的价值,同时也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提高,要想保持这样的优势,并加以运用。任何一个积极向上争取成为明星交易员的人,都会更加积极的寻求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来说,明星交易员的业绩构成了盈利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才的吸引,需要特权的支持,如银行的VIP通道,这是“合理的歧视”。另外,天才的养成,需要后天的环境土壤。基于既得收益以及人才培养的角度,管理层有理由为明星交易员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最终实现共赢。而特权就是这个平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明星交易员适用的灵活的时间安排、宽松的工作环境等,将有助于明星交易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方式方法,进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而部分授权与一定的容忍度,又会有助于明星交易员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避免效率低下和面对风险的不作为。

三、企业文化塑造

从明星交易员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强调的是特权所带来的高效率。明星交易员的特权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智慧,提高执行力和效率,但出于企业的范围考虑,会不会也容易导致独断专行,不能充分发挥交易员的集体力量和智慧,进而形成企业内部恶性竞争的不良文化氛围呢?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员工之间的有益竞争又是一个成熟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明星交易员适当的特权,不仅可以对明星交易员,更加能够对其他普通交易员起到激励作用。

一方面,明星交易员在获得了一定的特权之后,更有动力,并能够更加有效的整合运用各项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更大价值。另一方面,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的建立,以及已有的明星交易员特权的运用,对于普通交易员而言,就是最佳的示范,榜样标杆的力量正在与此,对于积极向上的交易员必然会起到激励作用。由此两方面的作用,企业内部就可以形成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的治理层面,这样的激励作用,促使所有交易员自发的积极工作,其结果是节省了企业的治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利益,有益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行业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风险管理,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经营风险的金融行业,做好风险管理更是事关存亡的重要方面。虽然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有利于鼓励交易员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到巨额提成和奖金的诱惑,交易员往往在交易时更愿意铤而走险,为赢取高额回报而参与风险程度更高的交易活动,甚至违规操作,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利益。由此又引发了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对于风险控制的不利猜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虽然很多案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明星交易员的身影,但这并不能说明失败的背后就是特权机制的设立。其次,风险管理应该是管理层的职责所在,如果一定要说,由于明星交易员的难以管理,进而导致了管理层风险控制的失效,那么这种说法也只是变相地承认了管理层的失职。难以管理,这正是天才的缺点,而难以驾驭,只能是管理者亟待提高自身管理才能了。最后,只要管理层能够做好风险管理,通过对明星交易员的一定额度的授权,不仅不会有碍风险管理,更能在重要时机,不因层层授权而贻误了战机,从而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交易员自身、企业角度,还是大到整个行业的层面,无不表明了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的各种益处,从而说明了其设立的必要性。而对失败案例进行原因总结时,关注明星交易员特权以外的因素,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另外,由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所带来的贯穿始终的效率之谈,并不是要违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而是意在表明在金融行业效率优先的原则更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备前提。最后,当然我们也不会将明星交易员特权机制奉为完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仍需对机制适时调整,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欧美银行交易员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借鉴[J].国际金融. 2014(05)

[2]潘南.从瑞银的违规交易看银行风险管理和混业经营模式[J].银行家.2011(11)

[3]赵晓秋.输掉49亿欧元——法国交易员搅动世界经济[J].法律与生活.2014(21)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篇4

一、产品介绍

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贵金属业务是指,我行以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会员身份,接受与我行签订《中国农业银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贵金属交易业务协议书》客户的委托,代理其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内进行贵金属交易、资金清算和实物交割并收取相关费用的行为。

二、业务特色

交易速度快:采用业内最领先的客户端软件进行交易,让您比交易对手领先一步。

交易成本低:与纸黄金、实物黄金等黄金产品相比,买卖成本最低;与股票、基金等其他投资品相比,交易金额相同的情况下费率更低。

交易时间长:有白天和晚上两个交易时段,价格与国际同步,避免价格不连续带来的风险。(最活跃的交易都在夜盘,不耽误您工作)

可双向交易:涨时买涨,跌时卖空,涨跌均可赚钱。

保证金交易:有杠杆,占用资金少,杠杆倍数最高可达6倍。

可提取实物:可提取上海黄金交易所标准金,成色有保证,价格更优惠。

多投资品种:提供黄金、白银两种产品,现货交易和延期交易两大交易方式,组合形成7个交易品种,让您有更多元的贵金属投资选择。

全透明市场:交易报价与国际贵金属市场高度对接、同步浮动,交易透明。

三、办理流程

1.签约开户:客户须持金穗借记卡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农行网点申请开户;

2.出入金:客户可通过柜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办理出入金业务;

3.委托交易:客户可通过农行的专有客户端进行委托申报、提货申请、交易信息查询等交易;

4.提货:客户可通过网点或客户端发起提货申请,并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签约借记卡到指定网点打印提货单,由农行指定经办人员在约定日期和时间陪同客户到指定仓库提货。

特别提示:

1.客户在申请该业务前,应认真阅读并熟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充分认识贵金属市场的价格风险及延期交易的杠杆风险,审慎决定;

2.客户如在他行已有黄金交易账户,签约前须与原代理银行解除代理关系,并提供原有的黄金交易编码;

3.客户在我行签约成功后,登陆客户端后应首先修改通讯密码,确保账户安全。

四、交易须知

(一)交易品种

商品

交易方式

合约类型

黄金

现货

AU100g、AU99.95、AU99.99

延期

AU(T+D)、AU(T+N1)、AU(T+N2)白银 延期

Ag(T+D)

(二)交易时间

交易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集合竞价 20:50-20:59;周一8:50-8:59 夜市交易 21:00-02:30(不包含周五)

早市交易 09:00-11:30(周一早市时间为08:50-11:30)午市交易 13:30-15:30

(三)报价方式

黄金的报价方式为人民币元/克,人民币元以后保留两位小数;白银的报价方式为人民币元/千克,保留到人民币元位。

(四)交易保证金

客户选择AU(T+D)、AU(T+N1)、AU(T+N2)合约委托交易时,实行保证金交易方式,保证金比例为17%;Ag(T+D)合约委托交易时也实行保证金交易,保证金比例为20%。(交易保证金比例将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规定的保证金比例和市场变化而相应调整)。

(五)资金清算

延期交易实行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每日日终,当保证金余额低于规定比例时,将通过短信向客户发出预警信息,当保证金比例持续下跌,将向客户发出强平信息,追加的保证金须在下一个交易日开市前补足,如开市时保证金余额未补足,我行将对客户持有合约进行强行平仓,直至弥补合约亏损。

(六)实物交割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官方声明公告 篇5

各会员单位:近期全国范围内对于交易市场的清理整顿已经全面铺开,这对于市场中天津贵金属交易所这样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守法、规范经营的交易所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的消息,这场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标志着虽然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为这个行业未来长远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信控股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今年年初开始设计并计划开发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交易模式。在与证监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沟通后,在市场面对清理整顿还在困惑的时候,津贵所已就新交易模式的整体思路得到了认可。

目前津贵所已经对于新交易模式进行了几次优化,相信已走在行业前列。通过中信集团、津贵所与证监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大量沟通,我们相信新的交易模式将证明是我们的又一次创新,将使津贵所继续引领市场。在未来的更加规范的市场中,必然继续占有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会让伴随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各位会员与客户拥有更多的机会与动力。

在不断砥砺前行的同时,交易所将着力做到,在新交易模式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既要确保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更要充分维护各位会员和广大客户的合法权益,新交易模式将一如既往的保持现有交易机制中的优势,以满足客户的交易习惯和偏好,确保交易的活跃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各位会员的权益诉求。

贵金属产品优势 篇6

贵金属产品优势

贵金属产品自身优势:贵金属由于其稀缺性、化学性能稳定、价值贵重,既是经济复苏的实际需求,也是抵御通胀的良好投资工具。

以黄金为例,中金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从2001到2010年10年间,除极个别年份外,金价的和总体上涨幅度均远远超于同期国内CPI的涨幅。贵金属因其天然具备的避险保值的特性而长期被视为“硬通货”,因其与传统资产的相关度非常低,在资产组合中配备适当比例的贵金属,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

贵金属产品交易优势:

1.1-100倍杠杆,高杠杆,高回报:伦敦银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1-100倍杠杆,银价每波动1美元,一手就有3250元人民币的收益,最小变动单位0.01美元,以小博大,更有效的利用资金,放大投资回报率。

2.双向交易,投资灵活:伦敦银交易实行做空机制,可以先买入再卖出,亦可以先卖出再买入。这样在金价上涨、下跌的趋势和每天价格波动中,投资者仍有获利空间。

3.投资便捷:网上平台24小时随时交易。伦敦、纽约、香港等全球黄金市场交易时间连成一体,构成一个24小时无间断的投资交易系统,客户通过网上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交易。

4.T+0交易机制,现卖现卖。投资更灵活、更大化资金有效利用率。

贵金属产品优势

标准盛丰贵金属是香港金银业贸易场AA类会员第243号行员,是香港金银

标准盛丰贵金属联系电话:4006122882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篇7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研究认为,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暴露主要集中在交易过程, 因此, 当前各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和监管主要体现在交易过程①。实际上,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存在的内在缺陷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由于认识不足, 造成了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不足, 交易双方经济权利义务与法律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局面, 诱发了金融衍生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加剧了交易后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蔓延, 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事件。

为了加强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的认识, 本文由金融衍生工具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入手, 将其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对比, 并分析其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个体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剖析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存在问题, 并且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的框架。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

传统研究认为, 商业银行是最基本的信用创造主体, 它的信用创造活动是在有限存款准备金下, 以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 利用存贷款期限的错配产生的资金时间价值, 将存款和贷款功能集于一体时, 将存款人和贷款人联系在一起, 形成存款—贷款—派生存款……的信用创造过程, 完成信用创造功能。

随着金融创新、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 货币市场呈现短期化的融资特性,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在金融体系内创造了一个基于抵押品的资金循环机制。如图1所示, 市场上短期融资的提供者主要是货币市场各种基金, 它们通过发行理财产品, 分流了部分商业银行的居民储蓄资金, 而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通过质押方式获取短期融资, 如商业票据、回购协议获得这些短期融资, 他们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像商业银行贷款类的基础性资产, 然后将这些资产打包组合成为各种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 通过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出售给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投资者。同时, 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也可以以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抵押品向影子银行机构融资, 实现完整的资金循环。这个过程中, 影子银行可以继续利用这些打包组合的结构性金融衍生品作为新的抵押品进行再抵押融资, 获得高杠杆融资资金, 投入新一轮的信用创造。现代经济中的信用创造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了。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这种信用创造功能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 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机制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有较大的区别。

1.货币创造原理不同。商业银行基本的货币创造原理是通过债权债务存单创造多倍的货币, 凭借存短贷长, 获得资金在实体经济中使用的时间价值;而金融衍生市场则是通过金融产品合约创造多倍的货币。发起并创造金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创造的核心, 他们通过存超短贷短, 从抵押品升值带来的融资规模增长中获得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各种专业化收益。

2.抵押品及提供风险保护的机构性质不同。商业银行的抵押品是现金或者活期存款, 这代表商业银行对存款人的债务, 它们由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其提供风险保护, 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和较强的流动性, 并且当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缺时可以由中央银行实施最后贷款人角色作为最后贷款人;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抵押品中一般由一些不同信用等级的基础金融资产, 例如, 商业票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 或者是在其基础上衍生的金融资产, 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 它们的风险状况仅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决定, 由于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及存在利益冲突的原因, 其评级结果可能会失真, 一旦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出现波动, 衍生品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

3.杠杆比率与信用创造能力不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受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监管约束, 在存款准备金、贷款比率、放贷限额等指标约束下, 信用创造能力受到控制;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只是依赖信用评级, 通过信用担保或者信用增级机构可以将基础金融资产不断证券化。理论上, 只要基础资产的价格上断攀升, 其信用创造能力可能无限扩大。金融衍生市场上参与信用创造的主体其杠杆比率、规模由金融市场自身运行决定, 其证券化程度越高、参与主体越多, 它们资产周转率越大、杠杆比率越高, 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规模就越大。据统计, 2006年, 美国市场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之和高达32 409亿美元, 占当年全部证券发行额的52%。2007年, 美国一些投资银行杠杆比率超过30。

4.对市场流动性影响不同。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并不是传统狭义流动性的货币资产, 而是创造广义流动性的各种金融资产, 他们随时可以通过回购交易变成现金, 形成对资产市场的需求。因此, 这种信用创造更容易形成内生流动性扩张, 即衍生工具创造出的信用仅在虚拟经济内循环, 对实体经济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容易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产生通胀的压力。据估算, 由各种衍生产品创造的流动性占广义流动性的78%, 如果再算上证券化的债务, 两者占广义流动性的比例达到89%;而广义货币M2仅占全球广义流动性的10% (李波, 伍戈, 2011) 。

5.对信息披露要求不同。金融衍生工具信用创造过程中抵押品缺乏最后贷款人, 高杠杆比率可能引发的高风险性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对传统商业银行监管相比, 国际社会并没有要求场外交易为主的金融衍生市场参与者对其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杠杆比率、风险敞口等信息进行披露。巴塞尔协议Ⅱ只有对传统银行及其业务的监管与指引, 没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和影子银行及业务的监管与指引。

三、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的影响

金融衍生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进一步放大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个体风险。例如,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 详析如下:

(一)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使交易方持有头寸价值发生不利变动, 进而影响持有者财务状况及后继合同履行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抵押品的特殊性,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市场风险比一般基础性金融产品更大。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 抵押品价格不断看涨, 再抵押融资才具有流动性。一旦抵押品价格出现反转, 其他所有再抵押融资者和原始抵押融资者的资产都要面临减计, 它们会要求提供抵押的金融机构尽快偿还其抵押品, 从而形成对金融机构的抵押品“挤兑”现象, 最终危及所有参与信用创造的金融机构。尤其发生金融动荡时, 抵押品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 没有机构愿意接受, 因此, 抵押品的价格可能因人为预期因素以及市场抛售行为导致非理性狂跌。

目前,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上未结清的合约金额增长很快,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头寸暴露水平有增大的趋势, 杠杆性效应放大基础金融产品市场上的波动, 并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转化, 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签订后, 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义务而造成的风险。这种无力履行交收义务的原因往往是交易方出现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 例如, 债务加速到期、债务违约、重组导致的拒绝、延期支付或者未能付款的问题。信用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1992年全球第一个信用衍生产品出现, 将金融市场面临的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剥离出来, 通过衍生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定价、交易和有效管理。如今, 信用衍生产品 (Credit Derivative) 从无到有, 快速增长。大量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充当抵押品, 伴随着信用创造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将个体信用风险转移、蔓延, 信用风险可能由原来单个交易方传递到多个交易方, 由一个行业传递到另一个行业。此外, 结构越来越复杂的信用衍生品充当抵押品, 加剧了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诱发道德风险, 使得原有的信用风险在信用创造过程中非但没有消失, 甚至可能传染、积累、加大, 从而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Haensel和Krahnen (2007) 研究了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使用给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承担带来的影响, 发现CDOs会增加发行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三)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流动资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够或者市场发生混乱, 合约持有者不能按合理市价轧平或冲销而面临无法平仓的风险, 无法或很难在合适的时候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平仓;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人的流动性资产不足, 合约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追加保证金的风险。金融衍生市场上抵押品管理缺乏最后的信用支持, 信用扩张不受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约束, 高杠杆运作都可能加剧持有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之间的恶化。另外, 金融衍生工具以场外交易为主, 场外交易往往由交易双方按自愿原则自行订立的, 合同并不是标准化的, 与场内交易标准化合约相比, 交易者往往更难按照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持有头寸的大小, 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系指因法规不明、交易双方过度延伸解释法律或交易不受法律约束而导致的风险。在型态上, 法律风险契约本身不可执行, 或交易相对人之越权 (ultra vires) 行为, 以及因各国法规不一, 解决纷争手段或法规解释、司法裁判很难一致等都会形成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虽然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它一直是游离在金融审慎监管框架之外。2007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存在疏漏, 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覆盖进行高风险信用创造的衍生市场, 国际组织和欧美各国政府甚至没有将活跃在金融衍生市场的影子银行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由于法律研究与监管的相对滞后, 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后, 面临的法律风险比其他基础性金融产品交易的风险更高。例如, 交易相对人破产, 可否进行余额扣抵 (netting) 、能否查封金融衍生工具契约的抵押品, 以及债权优先权顺位问题, 各国及地区的法律规定并不一致。据统计,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发生的亏损中, 多半源自于法律缺陷或不完善。

(五) 系统性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在信用创造的同时可以发挥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 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只是实现了个体风险的转移、分散, 整体风险并不会减少, 并且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机制可能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近年来,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它们通过表外业务将信贷资产证券化、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将自身的信用风险转移到金融体系中, 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银行的风险转移行为使得金融体系中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银行业的风险波及到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领域, 某个环节的疏忽或者小概率事件的出现会引起“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触发挤兑危机, 市场很快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 资金压力会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 进而影响到金融稳定。

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行为不仅会加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还会增加银行业本身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转移行为导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性的提高, 银行通过贷款转让行为将个体的风险转移到市场中去, 银行个体风险水平下降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相关性, 因此增加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大量的实证支持上述观点, Jiangli和Prisker (2008) 指出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盈利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财务杠杆比率, 增大了风险。Uhde和Michalak (2010) 研究发现大型金融机构大量重复地参与资产证券化活动是系统性风险增加的原因。Nijskens和Wagner (2011) 发现使用信用工具的商业银行股价Beta呈长期增加趋势, 通过分解Beta进一步发现, 系统性风险的增加源于银行间的相关性增加。

四、当前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场外交易监管不严, 系统性风险大

2000年, 美国进一步放松了对场外衍生工具市场的监管。为了追逐更高利润, 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争先恐后开发衍生品实施监管套利, 以美国银行业为例, 美国前五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持有量占比, 如表1所示。

单位: (%)

数据来源:美国货币监理团 (OCC) 。

伴随着金融创新加速, 场外交易数量大幅上升, 由2004年的220万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 (巴曙松、尚航飞、朱元倩, 2012) 。金融机构大都以创建影子银行②的形式规避监管, 影子银行的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各种对冲基金、货币基金、财务公司、投资银行以及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等, 他们持有的衍生产品包括次贷抵押债券 (MBS) 、信用违约掉期 (CDS) 、担保债务凭证 (CDO) 等, 一个产品可能兼具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多重属性。在分业监管框架下, 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到底应该由谁监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长期以来, 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 成为业务监管盲区。

过度的信用扩张和风险扩散积累大量的系统性风险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而传统金融监管理论认为, 确保单一个体的安全稳健就可以确保金融稳定, 早期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框架正是基于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 只注重对单个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监管, 只关注微观审慎监管, 对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具有放大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忽视宏观审慎监管更容易诱发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具有的风险转移功能、高杠杆性、顺周期性以及信用创造机制的不同, 使得传统的资本要求和比例管理难于应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带来的风险集中问题。

(二) 信息披露不充分, 道德风险问题突出

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加剧了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处于强势、控制地位, 金融消费者则处于劣势、被控制的地位。虽然巴塞尔协议Ⅲ明确规定, 充分信息披露是必要条件, 但是绝大多数衍生工具复杂的衍生环节, 模糊了基础性金融工具最初的信息, 不仅对于投资者, 还有金融衍生产品的评级机构, 甚至作为金融衍生产品创设机构的投资银行都可能无法掌握绝对完整的信息, 这增强了金融机构隐藏风险的可能, 衍生产品的创设机构对产品市场规模、投资者持仓情况以及其他风险程度、信用状况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披露。因为他们知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缺乏充分信息的认识, 从而萌生赌博、冒险或者侥幸心态, 而且他们本身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还可以通过证券化实现转移, 加上利益冲突的关系, 信用评级机构事实上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守夜人”的职责,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 衍生市场的参与者在利益驱使下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道德风险问题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 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产品的实际风险情况, 单纯追求产品收益最大化, 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 对所持有产品缺乏信心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行为, 导致风险的扩散和放大, 引发金融危机。

(三) 监管严重滞后于衍生工具创新, 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够

衍生工具的出现模糊了传统物权和债权的界限, 使得传统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类别的划分出现了矛盾, 这对传统民商法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民商法带有简单商品经济特点, 一些理念和原则已经不适于现代虚拟经济的发展。而衍生市场信用创造过程就是遵循虚拟经济的规则, 和简单商品经济追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产品经济追求盈利的理念规则不同, 其要追求的是避险、投机和套利。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法律规范衍生工具的信用创造过程, 对抵押品管理存在缺陷, 缺乏最后贷款人, 在金融动荡中容易发生挤兑, 引发系统性风险。

现有的对金融衍生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法规重在鼓励金融创新, 而对金融机构违规的惩戒如“隔靴挠痒”不痛不痒, 忽视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以对评级机构监管为例, 虽然美国已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但是该法案对信用评级业存在利益冲突问题的监管非常有限, 评级机构甚至不受法案限制直接参与到推荐产品的设计与交易中。当评级失真、投资者受到误导时, 评级机构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监管的框架

(一)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主体的确定

金融衍生市场信用创造过程中, 大量跨机构、跨市场及跨产品的衍生品交易加剧了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 对金融衍生工具实施交易后监管的体系必须是能够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行业在场内、外交易市场, 按照其所实现的基本功能为依据进行监管的。在混业经营条件下确定衍生工具交易后监管主体是解决监管的“真空”和多重监管并存问题的关键, 现阶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由中央银行、财政部牵头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主体, 鉴于衍生工具逐渐成为促进金融混业经营的载体, 衍生工具的监管要结合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 促进各个监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共同监管的目标。

(二) 宏、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 强化信息披露, 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金融衍生市场运作与监管效率, 促进宏观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也是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后风险监管的基础。从次贷危机的爆发可以看到, 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风险必须注重宏、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微观审慎监管要严格衍生市场参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尤其是创设机构应对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风险敞口等信息进行最大限度披露, 以减少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严格限制单个主体交易规模, 对衍生工具交易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金管理;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必须在监管机构注册登记并接受定期检查, 同时向监管机构披露交易资产和杠杆率的相关信息;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的市场, 存在利益冲突的信用评级机构除了主动信息披露外, 还应该回避评级行为, 提高评级效率,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危机, 主要通过识别衍生品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监测和评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金融系统中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判断系统性风险与交易衍生工具的关系, 对衍生工具交易后履行合约的影响;建立交易后预警系统, 对交易监管机构衍生环节权限的监管应实现授权与控权的双重目标, 限制市场总体交易规模, 同时注意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者对衍生工具的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判断系统性风险与单个衍生工具的关系, 并通过风险预警的方式传递给微观审慎者, 由其严格限制这些对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及进一步证券化的行为。

(三) 专门立法与调整相关法规结合, 规范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创造

1.积极推进对金融衍生工具专门立法, 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以及信用创造过程进行规范, 确定抵押品的最后贷款人;在强化交易及交易后规范的同时, 为了更有效控制交易后风险, 考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将金融监管的范围由原来的交易环节向早期产品创造领域以及交易后新型法律关系的维护两个方面扩展, 在早期产品创造领域采取措施审核或过滤那些高风险的衍生品作为信用创造过程中的抵押品。

2.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后涉及众多的法律问题, 如证券法、合同法、民商法、会计法、税法、期货法、担保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等, 及时调整相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 使之更好地保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后出现的新型关系。例如, 调整《破产法》, 使金融衍生工具场外交易中公认的担保安排的特殊法律效力不受到破产或重整程序的阻碍或其他不利影响;再例如, 修正现行会计准则, 将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表内化等。

(四) 构建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国际上发生的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纠纷案例, 通常以和解途径解决, 能躬逢其盛受诉讼系属进行审判的法院, 更是少之又少。尽管很多国家的监管机关尝试通过立法形式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但是鉴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远走在法律规范之前, 现有法律对交易后形成新型关系尚未能较好调整的事实, 当引发交易争端时, 司法体系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引发更多争议, 增加交易成本, 为了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 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 建构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渐成为国际主流。

贵金属交易机制及优势 篇8

【黄金延期】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的独具特色的交易品种,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买卖,投资者仅需交纳成交额15%的预付款,就可以“预先买进”

或“预先卖出”黄金现货,同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合约当日交割,也可选择一定的交收延长时间。

【开盘价】某品种某合约每一交易日开市进行集合竞价所形成的价格。

【收盘价】某品种某合约每一交易日收市的最后一笔成交价。

【可用资金】可以划出体现的资金。(如果当前交易日未做任何操作,可用资金=可提资金;如果当前交易日客户下过单并撤单,由于保证金被冻结,所以可提资金<可用资金,差额=保证金+手续费,当日黄金交易所清算完成后,可用资金=可提资金)

【买、卖保证金】目前持有合约所占用的保证金数额。

总保证金=买保证金+卖保证金

【上日结存】前一交易日结算完成后,交易账号上的余额。

【今日盈亏】从上一交易日到今日黄金交易所结算时客户的盈亏情况。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平仓盈亏】按照合约的初始成交价与平仓成交价计算的已实现盈亏。分为以下两种:

平仓盈亏=平历史仓盈亏+平当日仓盈亏

1、对以前交易日开仓的合约进行平仓所产生的盈亏(平历史仓盈亏)

平历史仓盈亏=Σ[(卖出平仓价-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卖出平仓量]+Σ[(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买入平仓价)×买入平仓量]

2、当天开仓当天平仓所产生的的盈亏(平当日仓盈亏)

平当日仓盈亏=Σ[(当日卖出平仓价-当日买入开仓价)×卖出平仓量]+Σ[(当日卖出开仓价-当日买入平仓价)×买入平仓量]

二、【持仓盈亏】一直持有合约到当日交易结束所产生的盈亏,称为持仓盈亏。分为以下两种:

持仓盈亏=历史持仓盈亏+当日开仓持仓盈亏

1、以前交易日开仓的合约一直持有到当天交易结束所产生的历史持仓盈亏(历史持仓盈亏)

历史持仓盈亏=(当日结算价-上一日结算价)×持仓量

2、当天开仓一直持有到当天交易结束产生的当日开仓盈亏(当日持仓盈亏)

当日开仓持仓盈亏=Σ[(卖出开仓价-当日结算价)×卖出开仓量]+Σ[(当日结算价-买入开仓价)×买入开仓量]

当日开仓盈亏=平仓盈亏+持仓盈亏

当日盈亏=Σ[(当日结算价-买入成交量)×买入量]+Σ[(卖出成交价-当日结算价)×卖出量]+(当日结算价-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上一交易日买

入持仓量+(上一交易日结算价-当日结算价)×上一交易日卖出持仓量

【浮动盈亏】又称持仓盈亏,指按持仓合约的初始成交价与当日结算价计算的潜在盈亏,是未实现的盈亏。

【买开仓均价】开仓合约价格相同,合约价格就是开仓均价。开仓价格不同,每手开仓合约价格的平均值。【买持仓均价】买持仓均价对您的绝对盈亏没有影响,持仓均价是在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格,如果您在当日交易中有新开仓,持仓均价是前一日的

持仓价格与新开仓价格的平均值。

【上日结存】前一交易日清算完成后交易账号的资金余额。

【今日结存】今日黄金交易所清算完成后交易账号的资金余额。

【最高价】是指当日所成交的价格中的最高价位。

【最低价】是指当日所成交的价格中的最低价位。

【结算价】某品种某合约当天的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的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价格它是反映保证金帐户当天盈亏的价格。

【当日加权平均价】指某一交易品种当日成交总额除以当日交易总量的平均价。

【合约单位】是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成交量的单位。必须是最小合约的整数倍才能办理交易。目前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的计算单位是“手”。

【成交量】反映成交的数量。单位为手按买卖双边计算总和。

【价位】喊价的升降单位。价位的高低随合约的不同而不同。

【涨跌】以每天的收盘价与前一天的结算价相比较反映合约价格是涨还是跌。

【停板】交易所规定的期价一个交易日内涨(跌)最大幅度为前一日结算价的百分数不能超过此限以此限制投机和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目前上海交易所为 7% 【开仓】交易者新买入或新卖出一定数量的标准合约。

【平仓】交易者通过笔数相等﹑方向相反的交易来对冲原来持有的合约的过程。【买进开仓】:是指投资者对未来价格趋势看涨而采取的交易手段,买进持有看涨合约,意味着帐户资金买进合约而冻结。

【卖出平仓】:是指投资者对未来价格趋势不看好而采取的交易手段,而将原来买进的看涨合约卖出,投资者资金帐户解冻。

【卖出开仓】:是指投资者对未来价格趋势看跌而采取的交易手段,卖出看跌合约。卖出开仓,帐户资金冻结。

【买进平仓】:是指投资者将持有的卖出合约对未来行情不再看跌而补回以前卖出合约,与原来的卖出合约对冲抵消退出市场,帐户资金解冻。

【持仓】持仓是交易者持有合约的过程。也称“未平仓头寸”是指开仓之后还没有平仓的合约。

【持仓量】交易者多持有的未平仓合约的数量。

【多头持仓】买入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多头头寸简称“多头”。表示未来要付出全额资金,得到黄金实物。

【空头持仓】卖出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叫空头头寸简称“空头”。示未来要付出黄金实物,得到资金。

【交割】交易者将其持有的合约通过实物交割来了结的过程叫交割。

【跳空】市场受到强烈“利多”或“利空”消息的刺激,价格开始大幅跳动,在上涨时,当天的开盘或最低价高于前一天的收盘价称“向上跳空”;下跌

时当天的开盘或最高价低于前一天的收盘价称“向下跳空”。【回档】是指价格上升过程中因上涨过速而暂时回跌的现象。

【多头市场】也称“牛市”就是价格普遍上涨的市场。

【空头市场】也称“熊市”价格呈长期下降趋势的市场,“空头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情况是大跌小涨。

【利空】促使价格下跌对空头有利的因素和消息。

【利多】是刺激价格上涨对多头有利的因素和消息。

【套期保值】是指通过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同时做相反的交易而达到为其现货保值的目的的交易方式。黄金的延期交易同样可以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

【支撑位】:价格在一定时间内呈下跌趋势,跌至某一价位区间而止跌的价位称之为支撑位。

【阻力位】:价格在一定时间内呈上涨趋势,涨至某一价位区间止涨的价位称之为阻力位。

其他公式

委托手数的上限=可交易资金/[(保证金比率+手续费率)×委托价格×1000]

手续费冻结=未成交手数×委托价格×1000×手续费率

保证金冻结=未成交手数×委托价格×1000×保证金比率

分为(买保证金和卖保证金)

冻结资金=∑“已报、部成”委托单的(手续费冻结+买保证金冻结+卖保证金冻结)

冻结资金=价格×数量×1000×(保证金比率+手续费率)

持仓保证金=∑买保证金+∑卖保证金 可交易资金=上日结存+入金-出金-手续费+平仓盈亏+浮动盈亏+递延费-持仓保证金-冻结资金

可提取资金=可交易资金-∑当日平仓成交单的成交手数×成交价格

风险率=持仓保证金/(持仓保证金+可用资金+基础保证金)×100% 当日结存=上日结存+入金-出金-手续费+当日盈亏+递延费

空付多:递延费=(买持量-卖持量)×当日结算价×1000×延期补偿费率×天数(节假日顺延)

上一篇:岳阳楼区个私协会2009年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注册规划师相关知识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