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

2024-09-08

成渝城市群(共7篇)

成渝城市群 篇1

成都、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上做了有效的探索,有助于成渝城市群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

近日,有消息传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最高纲领性文件,将在国务院审批后对外发布,时间估计会在两会前。据内部人士透露,《规划》最终修改的方向仍是城市群和人口城镇化问题。然而,不同地区围绕城市群而展开的布局战却早已在悄然间进发。

成渝的思考

从此前披露的消息来看,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中,我国将注重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的发展,并在东北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市群。对此,将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这里提到的几大城市群,距离东海岸线最远的城市群,就是成渝城市群。与已经获得批复的“成渝经济区”不同,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的解释,重庆成都城市群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也是成渝经济区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从范围、概念、提出的目的上,二者都不相同。与成渝经济区相比,重庆成都城市群仅指城市而言,范围上包括重庆全域和成都周边。成渝经济区的提出,是着眼于重庆、成都双城带动下,在西部地区打造一个经济增长极;而重庆成都城市群的主要功能则是推动重庆、四川两省市的城镇化。

这次提出的“成渝城市群”将重庆全域8万多公里、38个区县都包括在内。过去几年成都、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上做了有效的探索,有助于成渝城市群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

着眼于城镇化布局的成渝城市群,也将着眼于城镇化建设的几大核心,立足自身优势的同时全力规划双城及周边城市。以重庆的数字来看,有人做了比较:2011年重庆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5%、38%,两者相差17个百分点;按照重庆的城镇化规划,2020年两者分别达65%、50%,两者之差略微缩小至15个百分点。如果制度在短时间内没有不同于以往的变化,那么单就重庆来讲,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将远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而要实现户籍人口的转化,就不得不替城市群的规划者们发问:率先实现户籍突破打破城乡固有的壁垒是不是切实可行?体制变革是否就是推进城市建设,靠拢城镇化的必然途径?以及,在变革中将遇到多少问题?如何将变革持续有效地推进等。

先行,有可能提供经验,也不免会有失败,成为试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较为完备的基础。

对于成渝来说,与其他城市变革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但也具有极为有利的优势条件。例如,“成渝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完善,铁路网北通欧亚大陆桥、东接长江大动脉、南连黔桂可达出海口,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两大区域性枢纽机场和11个支线机场,有利于两地经济、人员相互来往。“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密度最高的城镇密集区和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是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地,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国家曾明确要求将两地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

老戏码的破与立

既然“成渝城市群”的提出不同于成渝经济区,一味照搬行政主导的样板戏来建设就要有不同的思路,显然行不通,老戏码已经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候了。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建设将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由先富裕起来走向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30年,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几大成熟的经济群体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成渝城市群”的建立将打破固有的沿海单头经济发展,与上文提到的体制突破一样,这需要更大的决心、勇气,更需要根底。

新阶段推进城市群建设,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包括成渝在内的城市群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的规划,实现城市群快速发展和功能互补;打破省际、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以区域功能规划为主的城市带的发展。

由此,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一个重要探索就是把城市群建立在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比如,第一,城镇化要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根据统计,目前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范围,包括73个县市,幅员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1年,工业增加值1.2万亿,占全国的6.3%,包括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电子产业等,成都电子工业、医药工业等,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在其它领域资料显示,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却恰恰是城镇化所需求的。强化服务业也就成了顺应规律而要作出的又一改变。

同时,城镇化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渝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重庆、成都等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都对城市基础服务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成渝城市群一万平方公里拥有的城镇有94座,全国平均水平为45座,西部平均水平为25座。现有的成渝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城镇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产业化高度优化,具备未来引领西部大开发整个城镇化过程的强大优势。又如,重庆和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的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从这个意义讲,完全应该通过诸如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的等改革的措施,较好地克服原有大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破与立总是在不断的磨合中交替出现,就好像成渝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位置,就是必须要继续立住的。比较中国两大临近大型城市的交往度,广州到深圳,上海到杭州,北京到天津,人口来往、货物交往都比较频繁、密切。现在重庆至成都拥有多条高速公路,成渝间的火车动车组每天开到了13班。在建的成渝城际铁路,1小时到达成都。在建的成渝“直线”高速,将里程缩短为300公里以内。重庆是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代表,同时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成都是一个传统的消费城市,电子和纺织工业也比较发达。这两大中心形成“哑铃型”的格局,相互之间产业互补,人员往来密切,货物流通频繁,这些交通要道能够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将城市间的交往变得更为密切,扩大经济、文化的交流半径。

总之,“成渝城市群”这张名片的内涵太过丰富,一时还无从为此写下任何能够称之为“准确”的解释,但或许包容也正是群体建立之初最先迈出的第一步。成渝的脚步,无声无息间已略见端倪。

成渝城市群 篇2

川渝两个自贸区位于成渝城市群之中,而成渝城市群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大的都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2015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的区县市。成渝城市群的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2%;常住人口近1亿人,约占全国的6.65%。成渝城市群除成都、重庆两个特大的中心城市以外,其余均在中小城市之列。

中央对成渝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建设人居环境,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这与两个自贸区的设立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川渝自贸区,共享自贸区的相关政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努力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进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成渝都市群中的中小城市必然的选择。

中小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经济转型。川渝自贸区设立对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必将引发新一轮产业洗牌。企业总部、贸易平台、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电商后台等现代产业受政策的吸引会更多地向自贸区聚集,从而倒逼中小城市的传统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向自贸区及周边城市发生产业梯度转移。自贸区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川渝城市群各城市间产业的错位发展,进而形成产业梯次,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这对处于成渝都市圈核心位置的中小城市必然带来新的发展转型的机遇。

——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川渝自贸区进一步促进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找准自身的产业定位,打造自己的区域特色和城市品牌,努力避免城市间的同质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外向型企业更便利更快捷更广泛地接受开放政策的辐射,降低国际采购和物流成本,分享国际一流的配套服务,实现以自贸区为跳板进一步走向世界,拓展了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适度放宽管制的背景下,自贸区的金融和投资自由化改革将加快整个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步伐,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的大量涌入必将带动整个产业的革新,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产生“跟随效应”,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自贸区将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加快服务业发展。使产业优化与自贸区发展阶段相适应,产业发展与自由贸易互为支撑,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同时,将有助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空间和服务业内容,发挥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

——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是重大的机制体制变革。川渝自贸区的设立有助于创建西部内陆改革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区,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生态区,进而推动成渝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实现成渝城市群协同融合发展。川渝自贸区以成都重庆为双核,这必将推动毗邻城市的协同发展,在自贸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企业互动。自贸区将联动各“经济单元”,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通过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可加强城市间的政策统一性和协调性,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协调机制、税收分享机制,消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对接国际竞争合作准则,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集聚人才构建国际人才体系。人才匮乏是制约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在自贸区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实行特色化、差异化人才发展策略,构建梯度推进、层次分明、因业聚才、注重实效的国际人才体系。积极吸引海外的高端教育。

科研机构进入自贸区发展,为成渝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中小城市应当加快引进战略新兴产业、旅游业、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端人才,主动接轨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拓展海外业务,开拓海外市场,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川渝自贸区下中小城市的应对之策

——转变思路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面对川渝自贸区对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的影响,中小城市应当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主动作为,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借力自贸区效应,实现差异化发展,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主动为自贸区当好配角,提供具有特色的差异化服务。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制度的活力带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自贸区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应当摒弃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内的城市一体化发展上来。四川省遂宁市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枢纽城市,在主动对接川渝自贸区方面提出了重点打造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现代工业生产性物流基地、生态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宜居宜业的现代花园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的目标,积极主动为自贸区配套发展。

——用好自贸区政策扩大覆盖影响。目前情况看,川渝自贸区设立基本上定位在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如果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要素聚集保障能力、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这样有利于迅速打开自贸区的局面,及时取得自贸区的实效。但从中央赋予川渝自贸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用好自贸区政策,辐射影响和带动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多点多极竞相发展的局面。自贸区与保税区、加工区、海关监管区等是有重大的区别的,保税区、加工区和海关自贸区有严格的地域边界、封闭运行、通道管制,而自贸区重在体制创新、政策引领、发展示范。今后可能有大量的中外企业在自贸区内注册设立总部,但是其研发机构、生产基地、仓储物流、生活保障、后台服务等完全可以放在与自贸区相邻条件优越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自贸区的理念、政策等影响力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对接,实际上也就扩大了自贸区的影响范围。中小城市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川渝自贸区建设,强化对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加强研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比对和启动,确保有充足的人员、经费和条件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各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对接川渝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篮子”,寻找适合的政策组合,在川渝自贸区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川渝两地在自贸区的顶层设计上,也可以研究从实际出发,努力扩大自贸区的范围,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设立自贸区的分区或分支机构。像湖北省一样,除在武汉设立自贸区以外,同时在宜昌也设自贸区的分区。重庆可以考虑在万州设立重庆自贸区万州分区;四川除在天府新区设立自贸区以外,还应在遂宁、泸州等地设立自贸区分区,这样扩大自贸区的政策效用,使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大为改观,有利于带动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合力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成功的自贸区离不开快速便捷的交通支撑和低成本的物流体系配套。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交通是先行。自贸区的发展是与通道经济紧密联系的,没有大物流、大通道就没有自贸区的发展。同时大物流和通道经济又将带动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发展。川渝自贸区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打通通道,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要根据川渝自贸区建设的规划,调整现有的交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的大通道。遂宁市在现有的“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三向七线”铁路路网的基础上,提出加快绵遂内铁路、绵遂内自宜城际铁路、德阳至遂宁、乐至到大英三台、安居到乐至等高速公路建设,迁建遂宁机场,建设遂宁陆港,打造立体交通网络,缩短与世界的时空,努力构建对外物流大通道。形成经济走廊,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成渝城市群而言,要积极推动南亚大通道建设,使中国的西南地区能够直接连接印度洋进入中东地区直达欧洲,南亚大通道建成后中国陆地到达欧洲的里程至少缩减5000公里以上。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整合园区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每一个中小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园区,普遍存在着园区规模小、产业特征不突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园区发展缓慢。中小城市要抓住自贸区设立的契机,对接自贸区建设要求,促进园区的转型升级。要对园区在自贸区体系的定位做出准确的预判,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同时应当对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集中发展区进行清理整合,培育壮大国家级开发区。对不具备开发区条件的园区要下决心处置。

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对策建议 篇3

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支撑,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格局。目前,成渝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差异,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现象仍未消除。在此背景下,分析成渝城市群如何克服差异,实现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由于数据取得的可得性,本文探讨成渝城市群时用重庆市全域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反应成都、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的变化,本论文将研究时段定为从2007年到2015年,文中用于分析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到2015年《四川省统计年鉴》和《重庆市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城市每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由表1可知,2007年以来,成渝城市群经济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14年前GDP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GDP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7年到2011年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2013年出现下降,2014年开始稳步回升。由于成渝城市群位于我国西部,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成渝城市群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因此,2012年、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短暂下降与与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滞后爆发有一定关系。随着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以及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成渝城市群整体经济形势较好,内部协调性也进一步提高,导致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亦稳步上升。

三、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成渝城市群隶属于四川、重庆两个行政区域,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一致,导致在协调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区域内经济联系强度不大

近年来,关于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指标有很多,有可达性、经济影响范围、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等。引力模型是一种计算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常用计量方法,可以用来定量地描述城市之间吸引力的大小。W.J.Reilly(1929)首先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经济研究,他提出了零售引力定律,认为一个城市对i和j两个城市商品零售额的比例,与两城市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两城市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结合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王德忠等(1996)提出了绝对经济联系强度、相对经济联系强度和最大可能联系强度等概念,认为经济联系强度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并给出了定量分析模型:

其中,R为最大可能联系强度,Pi、Pj为两区域的总人口数,Vi、Vj为两区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Dij为i、j两个城市的交通距离。

本文采用2015年成渝城市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表2。

成渝城市群地理范围跨度较大,除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外,其他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大。由表4可知,成都和德阳的相互作用强度最大,为762.10亿元·万人/平方公里。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德阳距成都仅70余公里,德阳的工业发达,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四川省保持前列。因此,成都和德阳之间形成了较高的相互作用强度,联系紧密。此外,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间也保持了较高的相互作用强度,达到270.46亿元·万人/平方公里,两城市间相互联系紧密。但是,雅安—达州、雅安—广安、雅安—遂宁之间相互作用强度不到2亿元·万人/平方公里,尤其是雅安—达州仅为0.57亿元·万人/平方公里。表明这些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并不明显,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有待加强。

(二)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成渝城市群由于涉及到川渝两大行政区域,长期以来,竞争大于合作。201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的签订极大促进了川渝两地的合作,但是产业同构现象由来已久。据统计,川渝两地产业同构率高达90%,恶性竞争现象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配置低效率。

(三)协调机制有限

成渝城市群内部存在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统一的现象,仍存在各个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地区壁垒的行为,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目前,由于协调机制有限,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不完善,成渝城市群实现协调发展仍具有一定难度。

(四)经济发展外向度较低

由表3可知,成渝城市群中,重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为0.31,但仍然低于全国2015年平均水平(0.36)。内江、南充、眉山、雅安仅只有0.01。由此可知,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外向度较低,提高对外发展能力势在必行。

(五)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消费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5年成渝城市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705.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最高为成都的22094元,最低为雅安的15528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最高为成都的11848元,最低为达州的6363元,均较大程度低于同期的可支配收入。

四、对策建议

(一)发展重庆、成都双核城市,培育区域副中心城市,完善城市体系

成渝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成都和重庆在经济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别,应该选择不同的道路把自己建设成大都市,进一步强化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区域性交通廊道的带动作用,选择培育第二层级城市,促进城市体系的完善。加快宜宾、绵阳、沪州、自贡、南充五城市向特大城市迈进,弥补特大城市断层;促进遂宁、德阳、内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继续强化原来中等城市规模,并选择有潜力的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迈进;促进小城市规模扩张,更好的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最终形成一个“超大城市一特大城市一大城市一中等城市一小城市”层次完整、比例适当、运作有序的等级规模体系。

(二)推进产业集聚和整合,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城市群各个城市,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和城市群整体规划出发,合理的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相关产业,推进产业的集聚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

成渝城市群应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二次配置,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整合和集聚中的作用,使得各个城市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链联系。成都的飞机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绵阳的国防工业、新材料产业,德阳的重装制造业,自贡的盐化工业,沪州的天然气化工,宜宾的能源工业、食品饮料业,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业、仪表制造业等均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各个城市应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成渝协调机制

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量减少对区域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鼓励投融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推进依法执政,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形成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随着2015年《合作备忘录》的签订,一年时间成渝签订18项重大合作协议,在交通、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后发展中,应继续从成渝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打破成渝一体化的各种体制障碍,建立长期有效的政府对话机制,协调两地发展,实现资源的自由流通,形成合理有序的分工体系,相互补充。

在建立成渝协调机制方面,应多考虑制度创新,如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政府的实践,设立跨行政区域的多层次协调机构和各类专业协调组织,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组织平台,推动市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尤其要注重各个城市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基础设施规划、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协调,避免重复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

成渝城市群地处西部地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成渝城市群拥有一系列优势条件,抓紧机遇,应争取早日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首先,成渝城市群拥有内陆国际贸易通道的优势。成渝城市群对外交通便利,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大铁路、“茶马古道”、国际机场等国际贸易大通道,未来对外通道的进一步完善,成渝城市群将成为内陆沟通欧洲乃至世界的新起点。其次,成渝城市群拥有高密度的开放政策平台。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成渝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的开放平台,将会极大地促进对外贸易交流,为建成内陆开放高地保驾护航。最后,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其在引进外资和内资方面在西部地区均位于前列,其引领带头作用将促进整个成渝城市群对外发展能力的提高。

(五)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引导消费

成渝城市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农村居民数量与收入的差距都较大。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成渝城市群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农民数量可观,市场潜力巨大。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其次,引导居民消费,树立消费者信心,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大力发展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居民整理消费能力,引导消费结构,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彦峰,杨绪萍.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0(4).

[2]郑治伟,孟卫东.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6).

[3]吴志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合作路径[J].经济地理,2015(3):60-65.

[4]肖晓玲.成渝城市群产业协同考察[J].现代经济信息,2015(8):449-450.

成渝城市群 篇4

1 研究区概况

成渝两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两个特大城市。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内富庶的成都平原,而重庆则依山傍水,是典型的临港城市。2007年成都市总人口1112.3万人,GDP 3324.17亿元;重庆市总人口2816万人,GDP 4122.51亿元,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与济南—青岛、沈阳—大连一样,成都和重庆也是我国典型的双子城市,即“同质”双核城市。2007年4月,成渝经济区成立;2007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两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川渝两地的经济互动水平和整个西部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2 研究方法

引力模型源于19世纪,是基于距离衰减原理和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构造出来的用于衡量两个区域空间作用力大小的模型[9]。其基本表达式为:

Iij=MiMj/dundefined (1)

式中,Iij表示i地与j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Mi、Mj分别表示i地和j地的质量;dij表示i地和j地之间的距离;b为常数[10],本文b的取值为2。引力模型表示:两地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地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地的距离成反比。在引力模型中,质量参数和距离参数的设定是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综合借鉴李江苏[9]、余振宇[11]和刘小林[12]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修正模型:

undefined

式中,Ki和Kj表示i市和j市的综合质量,K值的大小由该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基础设施、科技实力、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等,通过建立“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Spss软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K值确定从略)。此外,对距离d的界定也是引力模型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d已异化为一个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的组合概念。因此,在式(2)中:

undefined

式中,i表示i地和j地之间的第i种运输方式;λij表示i地与j地之间第i种运输方式的权重;Cij表示i地与j地之间第i种运输方式的货币成本;Tij表示i地和j地之间第i种运输方式的时间成本。

“同质”双核城市也叫双子城市,是指一个区域系统内存在两个“质量”大体相当的大城市,他们共同影响着整个区域系统的发展[13]。在研究中,我们认为它们是两个“质量”近似的城市。假设在一个区域中有双核城市A和B,其“质量”均为k、距离为d。根据断点理论可知,A、B两城市理想的吸引区分界点必定是两者吸引力强度相同的点。如果以A为坐标原点,直线AB为X轴(从A到B的方向为正半轴),过A点且垂直于直线AB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坐标系,可求得AB两城市理想吸引区分界点的轨迹方程为:

X=d/2 (4)

3 理论分析

3.1 川渝经济相互依存的理论分析

成都和重庆在空间上临近、经济上互相影响,构成影响我国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它们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实力居西部城市前两位,其互动水平对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成都和重庆的人口、经济规模、建成区面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评定指标相当,可视为双子城市。根据引力模型,两个城市均以各自为核心呈环状辐射对腹地施加影响,成渝两地的中间地带即为两城市的共同影响区域。从地域空间上讲,成都和重庆双核模式是高效的双核城市空间模式: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是联系区域内其他地域的纽带;重庆作为西部的门户和成渝经济区的窗口城市,在对外经济联系中比成都更有优势。

3.2 成渝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障碍因素

重庆原本属于四川行政区划,与四川的省会成都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地的自然资源等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后来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重庆作为直辖市从四川行政区划中划分了出来。但是,重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四川的腹地而独自运行,川渝经济的一体化合作是历史的趋势,也是时代的需要。

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产业结构趋同是川渝两地经济合作的障碍因素。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产业结构趋同,导致两地产业关联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型化和技术低级化,不能有效推动上游工业的发展。根据式(4),双子城市产业吸引范围的理想分区为:X=d/2,即两个城市的中间地带。如果双子城市的核心产业结构趋同,那么它们实际上均压缩了对方的一部分吸引区域。这样会造成两市产业腹地狭小,不利于产业规模扩大和国内外顶尖技术的应用;同时,又容易造恶性竞争,导致两地产业的关联程度低,上游工业发展滞后。②对内开放与对外排斥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使地方经济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依靠行政权力,相互之间既有贸易封锁,又有资源争夺,严重阻碍了市场发育,不利于形成统一市场。③不同级政府行为的随意多变和相互之间的不协调,缺乏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4 对策与建议

4.1 对策

根据中心效应原理,资本应集中投资到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丰富地区,刺激其增长,然后通过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甚至全国一起增长。双核城市中的端点城市正是这样的增长中心,是带动双核结构乃至整个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根据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效应原理,在双核城市各自的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应趋异发展才有利于两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在双核城市的中间地带,由于两个城市对该地带的吸引力都相对弱小,在该中间地带的产业结构应趋同发展,使其上规模、上层次,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根据边缘效应原理,双核城市的中间地带如果发展得当,就容易形成仅次于双核城市的二级城市,实现对双核城市供需的反哺,进而增强整个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双子”城市之间应坚持合作与竞争并举策略,走错位发展的道路,在互补领域内开展广泛合并,求得双赢。成都、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发展和合作程度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两个城市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动态变化,明确自己的城市定位,科学确定自身发展目标[14]。

4.2 建议

成渝双子城市作为一种高效的区域双核结构,其产业结构的布局应紧紧围绕“中心—港口”城市结构来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在两城市各自的核心吸引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地方保护,促进两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和鼓励两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和调整[15]。重点产业应趋异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以此促进区域间经济的联动和互补;在双子城市影响薄弱地带(中间地带),产业结构应趋同发展。重点培养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促使产业上规模、技术上层次,以便发挥规模和集群效应,增强区域与外部的整体竞争实力。

促进成渝产业互补和发展:重庆制造业比较发达,应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产业内部的分工,提高产业聚集和辐射的半径,与成都及其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的合作关系,构成一个互动的产业链条;成都在经济活力和市场功能方面有优势,但也要突破地域限制,寻求更大的拓展空间与重庆合作,优势互补,把市场做得更大更强。两城市都有非常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可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升旅游产业。成都、重庆都是西部地区科技和教育力量最雄厚的城市,加强两城市的合作,整合两城市现有的科教资源,对提升两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共建成渝经济区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包括区域大市场、省级区域市场、地区级基层区域市场的不同层次、规模和功能的商品流通中心;支持各地工商企业联手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专卖场;培育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最终构成完整的泛区域市场体系。

5 结论

成渝两地各自的核心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应走趋异发展的道路。成都市应重点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聚集,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形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科技商务区、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而重庆经济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充分发挥西部窗口城市功能,增强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形成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极,并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区。

成渝城市群 篇5

一、发挥区位优势, 形成辐射强势

南充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四川省提出构筑“一极一轴一区块”的空间发展框架中, 是成渝通道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是成渝城镇群108个城镇中, 除成都、重庆外人口最多和建成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在构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充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承接区域性商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根据国家发改委对成渝经济区城镇主要经济中心发展定位, 南充为特大城市, 同时南充还是成渝经济区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节点, 川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充未来将形成“四中心、两枢纽”, 即: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和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南充历来是川中物资集散地, 随着交通的改善, 商贸流通建设步伐加快, 辐射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战略转换要地;南充城市有平坝、丘陵、山地, 嘉陵江孕育着江河文化、巴蜀文化,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仅次于成渝两地的文化中心;在产业叠合、转移中, 南充凭借资源优势, 将成为一座强大的区域性产业中心城市。

从区位优势角度来看, 为对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南充既要依托传统的“川东北”概念, 又要上升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与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虽然构成区域和内涵不尽相同, 但取向和路径大体一致。建好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是建设成渝北部中心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成渝北部中心城市, 是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拓展和延伸。南充不仅要继续在川东北当好“龙头”, 更要发挥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优势, 利用成渝经济区拥有较广的城市腹地影响, 与成渝的辐射形成觭角之势, 有效弥补成都、重庆对这一区域发展的带动不足。

二、构建全省次级交通枢纽, 凸显中心地位

南充交通自古就处在“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重要位置,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 南充基本建成了城乡一体、连接东西、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 具备了加快发展, 构建省级次级交通枢纽和川东北区域中心交通枢纽的基础。在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中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为南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但南充交通虽然纵比取得了显著成就, 横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空运不及绵阳, 绵阳机场拥有16条航线可直达国内19个城市;二是铁路不及内江、遂宁, 内江、逐宁的铁路密度、运输能力均超过南充;三是水运不及万州, 万州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港, “十二五”末货物年吞吐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

因此, 对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南充就要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构建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和便捷途径, 按照“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引领全局、超前规划”的思路, 大手笔规划, 快速度推进, 围绕建成四川省重要次级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北部交通枢纽的目标, 尽快形成以南充为中心, 由公路、航道、铁路、航空运输联网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 大大提升南充区域中心的吸引力、辐射力和集聚力。

1.加快铁路建设, 全面提升运输能力。

全面提升南充铁路通道运输能力, 加快与周边重点区域和城市的大能力货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和城际铁路建设。努力形成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铁相结合的铁路网运输体系。完成兰渝铁路及南充化学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 规划建设南充至巴中至汉中、成都至南充至万州、南充经广安至重庆、南充至绵阳城际铁路, 形成以南充为中心的“十”字型大骨架和连接周边城市的快捷通道。

2.加快公路建设, 形成公路运输枢纽。

“十二五”期间, 规划建设南充至绵阳、南充至泸州、南充经营山至达州、巴中经营山至广安至重庆、绵阳经阆中 (与苍溪之间) 至巴中、遂宁经西充至巴中、营山经蓬安至仪陇新政、南充“第二绕城高速”、南充至德阳9条高速公路。这批高速公路建成后, 南充高速公路网将在市区形成“米”字型放射状大枢纽, 在全市形成两纵两横的“井”字型大通道, 使南充成为省内拥有高速公路数量和通车里程最多的二级城市。同时, 加快二级路网建设, 尽快形成建设一个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加快县际公路建设, 应力争完成蓬溪至西充至仪陇、蓬安至仪陇至阆中、南部至仪陇至营山、广安至营山至马鞍至巴中、阆中至马鞍至平昌、仪陇至营山 (老林) 至达州、蓬安至高坪等公路的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实现乡乡联网互通, 村村通油 (水泥) 路, 社社通公路, 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 (水泥) 路。“ 十二五”末, 全面建成公路运输枢纽, 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3.加快航道、港口建设, 形成通江达海的黄金通道。

依托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嘉陵江航道和南充港建设政策, 努力实现嘉陵江IV级通航;规划建设南充港5个港区、11个作业区、72个泊位, 总吞吐能力2068万吨, 总投资100亿元。[1]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南充、阆中、南部、仪陇、蓬安旅游及客运、货运港口群。形成川北地区唯一的港口货物集散地, 发挥它独一无二的特殊优势, 与高速公路运输配套, 吸引川东北以及成渝地区物流通江达海, 提升南充构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独特竞争力。

4.加快机场建设, 增强空运能力。

完成高坪机场扩建工程, 加快阆中通用机场建设, 不断增加空运航线和运输能力, 全面提升南充机场进出港吞吐能力。

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 依托和用好交通枢纽, 就要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大力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繁荣“点”、“轴”、“片”有机结合的“通道经济”, 以交通联系密切经济联系, 以交通辐射的扩大促进合作领域的扩展, 变内陆地区为开放前沿, 形成大交通促大开放的新局面, 努力实现交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强化产业支撑, 增强经济实力

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四个区域中心比较来看, 南充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一是表现在人均GDP及财政收入上。2010年, 南充人均GDP为13202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下同) , 与绵阳、万州、涪陵相比, 仅分别为三地的63.4%、41.2%和32.5%;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5元, 分别为三地的52.5%、39.4%和24.7%。①二是表现在较低的城市化率。2010年, 南充城区人口突破90万人, 即将迈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但城市化率仅为37%, 分别比绵阳、万州、涪陵低8.3个、17.4个和22.6个百分点。②三是缺乏较强的产业支撑。2010年, 南充工业总产值虽已突破千亿大关, 但战略性支柱产业依然缺乏, 相比之下, 绵阳拥有国家级高新区、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西部中等城市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八成以上;万州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化工产业特别是60万吨PTA项目已初步发挥效益;涪陵拥有2家上市公司, 食品医药产业优势突出。

南充处于“成-南 (遂) -渝”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 南充的发展被定位为“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础和商贸物流中心, 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这一总体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了南充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 为南充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也进一步提升了南充在成渝经济区的地位。因此, 南充要紧紧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用好用足国家政策, 乘势而上, 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

1.强力推进化学工业园建设, 培育壮大石化支柱产业。

南充化学工业园的建设, 要充分利用四川石化炼油下游产品以及南充丰富的天然气、盐卤资源, 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生物质能源产业为主导, 依托西部石油化工延伸的产业链条, 引进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 建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支撑, 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产业新城”。

南充要在加快化学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 把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作为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全力推进, 争取中国石油的战略投资, 抓住四川石化南充炼油厂结构调整契机, 积极承接西部石油化工延伸产业项目, 加快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引进, 壮大产业规模, 着重推进PTA等龙头项目建设。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同时, 延伸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 加快天然气化工、盐气化工及生物化工工程项目建设, 提高龙岗天然气净化厂产能, 打造成渝经济区油气化工基地。

2.加强与东风集团的战略合作, 实现汽车汽配产业跨越式发展。

南充汽车汽配产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 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轻中型载货汽车、天然气汽车、改装车等整车为龙头, 以发动机、车桥、滤清器、热交换器、车身及覆盖件、气门座、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为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南充汽车汽配产业, 要依托《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积极争取做大做强南充东风这一龙头, 同时加强与成都、重庆汽车产业的合作, 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圈, 准确产业定位, 做好产业配套, 实现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

南充要实现汽车汽配产业的跨越发展, 必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不断开发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 重点发展适合国IV载货汽车,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链, 依托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 着力打造西部最大的环保经济型CNG发动机生产基地和南充汽车产业园, 发展中轻型载货汽车, 中高档客车和汽车底盘, CNG (LNG) 等清洁能源汽车, 尽快形成10万辆整车、3万台CNG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发动机、底盘、中冷器、滤清器、汽车覆盖件等优势产品, 利用传统优势, 主动与成、渝两市做好产业对接, 进一步巩固同原有企业的配套合作关系, 同时力争赋予新的合作内容, 扩大合作领域, 精心搜集成渝两地的配套产品需求信息, 促使南充市更多汽配企业与成渝两地整车企业和汽配企业的合作, 主动为其配套。

3.以技术改造为抓手, 促进轻工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轻纺工业是南充传统优势产业, 占工业的半壁江山, 做大轻纺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轻纺产业, 要建设专业园区, 按照集聚发展、关联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 加快各种产业链的专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园区功能, 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园区。

南充发展轻工食品产业要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装备水平,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战略, 完善联动机制, 拓展两个市场。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 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企业综合效益, 促进轻工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对接实施规划中, 要以建设成渝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中心为目标, 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促进企业分散布局向专业产业园区集聚发展转变, 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工程、技术创新工程、质量安全三大工程, 重点发展畜禽、粮油、果蔬、饲料、轻工建材和中药材加工产业链。

丝纺服装产业是南充最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绸都”, 是四川省三大服装工业基地和服装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是成遂南达“纺织走廊”的重要节点。发展丝纺服装产业, 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和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机遇, 全面扩大区域合作、产学研合作, 努力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 推进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变, 高污染、高能耗向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转变, 单一发展向完善产业链转变, 统筹原料、生产加工、成品、市场协同发展, 将南充建设成为中西部先进丝纺服装设计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 全国蚕桑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及生产基地, 以及西部新兴化纤纺织基地, 着力打造茧丝绸产业链、棉麻纺织产业链、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产业链、化纤产业链等优势产业, 进行工业流程再造, 提升丝纺服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4.依托次级交通枢纽, 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业。

南充交通发达, 区位条件优越, 地处成渝两小时经济圈, 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经济上与成渝互补作用明显。南充物流业经过“十一五”发展, 呈快速发展态势, 物流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交通建设日新日异,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信息平台基本建立, 工业物流初具规模, 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成长, 已建成盐业配送中心、烟草物流中心等企业。围绕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要切实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以降低物流成本。其中, 工业物流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工业物流园区为承载平台, 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项目带动”, 提升工业物流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完整的工业物流体系, 以小龙综合园区为龙头, 配套发展石油化工物流区、汽车汽配物流区、丝纺服装物流园、有机食品物流区, 构建适应南充工业发展的便捷、高效、规范的工业物流体系, 合力推进川东北工业物流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物流业建设, 以特色、优质、高效的生产性物流服务推动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成渝城市群 篇6

成渝经济区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6.32%、全国总面积的2.1%;人口约9 840.7万,占川渝总人口的89.10%。成渝经济区范围如下:重庆入围的31个区县,包括“1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主城9区和涪陵、万盛、双桥、江津、合川、永川、长寿、南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云阳、忠县、垫江和渝东南的石柱;四川行政区划部分,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15个市。重庆市的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虽不是独立的城市,但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与中等城市无异,因此,本文将这些城市都视为中等城市对待。下面,我们分七个方面对上述中等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实力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遂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坐标点。

一个城市的区域定位,不是单凭其经济实力,也不是单凭其工业、交通、区位、金融、教育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实力,而是以该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依据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特定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实际,本文所构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由经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等七个方面31个指标构成。评价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同一层次的指标采用等权值法进行加权计算,逆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评价结果如表1。

数据来源: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和重庆市2010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09年统计公报。

从评价结果来看,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绵阳、德阳、南充、宜宾、泸州、乐山、达州(综合分值60分以上);第二层次是自贡、眉山、内江、涪陵、遂宁、资阳(综合分值50—60分);第三层次是广安、万州、江津、永川、雅安和合川(综合分值50分以下)。遂宁市的分值为50.8分,与资阳并列第12位,在第二层次城市中名列最末,与位于第三层次的广元、万州实力接近。表明遂宁作为一个地级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

从分项竞争力来看,遂宁市排名情况也不理想,只有旅游人数、居民生活质量等少数指标排名比较靠前,整体优势不突出。

1.经济竞争力

从经济竞争力各指标来看,四川省各中等城市在绝对指标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而重庆市各区则在相对指标方面优势突出。遂宁市的这个特征也很明显,几个相对指标值均很低。遂宁市经济竞争力得分11.5分,排名第14位。其中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仅占绵阳市的二分之一左右,人均GDP排在倒数第2位,仅好于南充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排在倒数第3位。

2.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工业总产值、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工业利税总额等指标构成。遂宁市企业竞争力排名第10位,其中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59.63,排在第8位。近年来,遂宁市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十分注重发展地方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油气盐化工产业、高档家纺和服装产业、机械配套产业、电子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已成为遂宁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产业均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3.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

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教育经费、每万人中在校中学生数和专利申请数等指标。从教育经费来看,重庆市各区教育经费相对充足,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或超过4%,四川省各城市则相对不足。遂宁市科技开发与人力资源竞争力得分6.4分,排名第14位。其中,人均教育经费排名倒数第4,专利申请数排名倒数第6。表明遂宁市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竞争力较为落后,教育经费和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开发力度不够。

4.对外开放竞争力

对外开放竞争力包括进出口总额、旅游人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客运量、货运量五个指标,遂宁市排名第9位。2009年,遂宁市旅游人数为910万人,排在乐山、宜宾、南充、泸州之后,位列第5。表明遂宁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取得一定成效。从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进出口总额、客运量、货运量等指标绝对值都比较低。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地位的加强,其对外开放程度也会得到提高。遂宁市作为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其对外程度必将得到提高。

5.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

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由建成区面积、铺装道路面积、供水总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邮电业务总量、固定电话用户等指标组成。遂宁市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10位,其中铺装道路面积位列第6,排名比较靠前。尽管近年来遂宁市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城市面貌有极大提高,但其综合设施在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中依然比较落后。

6.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

政府作用与管理绩效竞争力由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三个指标组成,遂宁市最后一位。2009年,遂宁市地方财政收入为13.14亿元,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3%,均位列最末。表明遂宁市政府管理绩效亟待提高。

7.生活质量竞争力

生活质量竞争力由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组成。遂宁市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第8位,表明遂宁市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尤其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均名列前茅。但是,城市居然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倒数第3,表明遂宁市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看来,影响遂宁市居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

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看,遂宁市企业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生活质量竞争力有一定优势,但总体看竞争优势不明显,是成渝经济区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中心城市中的第二层次。如果要对遂宁市进行进一步比较清晰的定位,单纯依靠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比无法实现,必须充分挖掘遂宁市自身发展特色,根据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能源优势、环境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进行定位。

二、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分析

经过长期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优势逐渐突显,主要表现地以下几个方面:

1.节点区位优势

遂宁市距离成都147公里,距离川东北中心城市南充80公里,距离重庆146公里,位于成渝经济区成(成都)—南(南充)—渝(重庆)三角的核心地带,是重庆、成都、绵阳三大城市和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的结合点,是四川省域城镇体系的放射轴(达成轴)和环状轴(乐山—内江—遂宁—绵阳—雅安)交叉的节点,是东入重庆,西入四川的第一门户。承东连接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庆城市群,启西连接成都平原经济圈,左右传承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起着左传右递、传承辐射的作用,成为成都、重庆两大经济圈的“战略卫星”,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内、中国第一条快速铁路线———成渝新干线上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被誉为跃然升起的巴蜀明珠。遂宁市的发展壮大可以将成渝经济区的成德绵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重庆城市群三大子区域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特殊的成渝经济区中心节点城市。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的规划中,遂宁是唯一一个既进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又列入成渝通道发展轴,而且还纳入了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的市州。因此,在成渝经济区所有中等规模的城市中,遂宁市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

2.交通区位优势

遂宁市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拥有“一环八向、七向二十一线”的公铁联运交通网络,达(州)成(都)、遂(宁)渝(重庆)怀(湖南怀化)铁路、川鄂、绵(阳)渝(重庆)公路在境内交汇,达(州)成(都)铁路、遂(宁)渝(重庆)怀(化)铁路、成(都)南(充)高速公路以及318国道、205、206、304省道构成了川中重要的交通网络。随着达成铁路、遂渝怀铁路与规划的内遂铁路以及成南高速、规划建设的遂渝高速、内遂高速将构成遂宁铁路、高速公路重叠的“大”字型交通构架,通过高速公路与快速铁路通道的沟通,把川北、川东、川南联为一体,遂宁正好位于成都、绵阳、南充、重庆和内江五个城市构成的五边形的中心位置,成为全省南北、东西出入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遂宁现代化交通格局逐步形成,与周边成都、重庆、绵阳、内江、南充、广安等地时间距离将缩短在1.5小时以内,遂宁将成为成渝经济区交通网络中心、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将推动遂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3.生态环境优势

2006年遂宁市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市”战略,将环境放在核心位置,通过建设发展环境来统筹各项事业,狠抓城市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色经济、节能减排、蓝天碧水、生态绿化、宁静、宣教、环境监管等八大工程,彻底整治水气声环境污染,着力健全环境监管体系。遂宁市环保工作面貌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2007年,遂宁市经济以14%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四川第一位。

近几年,按照生态、田园、景区化城市的理念,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快五大主体功能区和“一湖三岛”生态旅游区建设,将遂宁打造成景区化的宜居之城、高品质的宜业之城、人文化的爱心之城、田园式的生态之城。目前已建成了最大生态环境工程中国观音湖,并与东山、西山绿色屏障和渠河两岸生态长廊遥相呼应,形成了“两山三水拥一城”的山水生态城市景观,并拥有1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遂宁已经成为成渝经济区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一流城市。

4.自然与人力资源优势

遂宁市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46条,河流水量充足。其中涪江纵贯市境,年均流量450立方米/秒。水能资源蕴藏量达54.24万千瓦,可开发量34.61万千瓦,城市中心拥有14.8平方公里的湖泊。

遂宁市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井盐、砂金、石灰石等,尤以天然气和盐卤资源最为丰富。天然气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境内磨溪气田储量为3 000亿立方米,是四川省第二大气田,年生产能力10亿立方米以上。盐卤(水),蕴藏尤为丰富,蓬莱的盐水较多,产量也较稳定。

遂宁市人力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劳力输出大市。全市有劳动力270.5万人,劳动力年输出量110万人次,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另外,遂宁是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全市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在校学生6万人,涉及专业30余个;民间培训机构75个,能为企业定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5.产业特色优势

近年来,遂宁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业,培育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以及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已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遂宁市已引进电子企业210家,形成了27类100余个电子元器件产品制造、电路板、新光源等完整产业链条。

遂宁着力改造提升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高档家纺及服装、机械配套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初步形成四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4+3”产业格局。

从上面分析可见,遂宁市区位特殊,是成渝经济区一个特殊的二级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的“战略卫星”;交通区位明显,是成渝经济区次级交通枢纽;自然环境优良,人文环境极具特色,宜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中心、休闲宜居城市、现代田园城市,做为成渝两地的“后花园”;其独特的“4+3”产业发展格局则宜做为成渝经济区物流与商贸中心、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成渝产业配套基地。

三、遂宁市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和新的发展思路分析

2011年1月19日,四川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参加遂宁代表团审议工作。他从全省发展大局和区域合作态势的高度,给遂宁提出了五个新的发展战略定位,即:加快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的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率先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五个新定位与我们前面分析的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等高度契合,与遂宁“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的发展规划,以及环境立市、开放带动、自主创新、产业提升的发展路径等内容相当一致,是遂宁“十二五”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行动指南。

遂宁市在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遂宁属于成渝经济区二级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地位、资源、环境、文化和产业格局。但总体而言,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落后,竞争优势不明显。遂宁市若想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完成“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的发展规划,成为成渝经济区交通枢纽和重要中心城市,实现新的五个发展战略定位,就必须深刻认识五个发展战略定位的内涵,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对于位于成渝黄金节点的遂宁而言,正是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优势的机遇选择;加快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则是遂宁主动融入成渝、承接成渝、配套成渝、借势成渝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在四川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大背景下,这是遂宁必然面对的发展主题;加快建设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率先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这不仅是遂宁人的共同愿景,更是遂宁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一)建立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

加快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建设,对于位于成渝黄金节点的遂宁而言,正是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发展优势的机遇选择。按照成渝经济区设计者的总体设想,交通建设将成为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在这一交通网络中,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间的交通尤为重要。从重庆到成都有三条可供选择的交通路线,一是从重庆经永川、内江、资阳到成都;二是从重庆经南充、遂宁、到成都;三是从重庆经合川、遂宁到成都。最后一种选择诚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遂宁市没有主动出击的决心,守株待兔,坐等国家规划,那就可能将“四川省第二交通枢纽”这一机会拱手让给其他城市,使遂宁市成为被边缘化的城市。因此,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是今后遂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遂宁市发展交通并不能只限于与重庆、成都、绵阳等大城市和相邻城市道路相通,而应主动打通与川东北经济区、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的交通障碍,进而与成渝经济区所有中等城市建立直接的交通联系。当然,交通业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单靠遂宁市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对话,通过城市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共同完成交通体系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遂宁要把交通优势作为用好都市资源、配套成渝产业的关键来抓,将全面提速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同时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配套连接;加快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建设,提升物流功能连接;加快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拓展旅游市场连接;加强与成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人才聚集连接等等。(1)

(二)提高城市化水平、实施“环境立市”

加快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是遂宁主动融入成渝、承接成渝、配套成渝、借势成渝的必由之路。落后的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遂宁市在承接现代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商贸辐射、物资流通、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同时城市化的发生发展是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三种力量推动的结果,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城市化率明显偏低的结果是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过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2009年,遂宁市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而城市化率仅为38.4%,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9.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遂宁必须把加速城市化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努力把遂宁市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向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靠拢,降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二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调整完善区域城镇结构体系,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城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体系。三是加快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快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遂宁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南新型工业区、河东文化旅游产业区、城西现代物流区、观音湖生态体验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已经初步成型,他们的建成还将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将全面提升,进一步形成连通山水、串联景区、贯通城乡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以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定位,再造一个遂宁城,要突出人性化服务特色,加强公益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细胞建设,将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与新型城市化建设双向移植,形成“田园在城市中、城市在田园里”的格局。

除了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外,“环境立市”战略更要贯穿始终。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的行动还要提升,要为投资企业做到公开透明、快捷高效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身心服务,实现办事零距离、零障碍、零差错、零投诉服务;更要为已经扎根的企业营造好的环境,还要继续发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的优势,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化解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土地、劳动力保障等难题,打造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地。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在四川建设西部产业高地的大背景下,这是遂宁必然面对的发展主题。从产业布局来看,遂宁市目前已形成“4+3”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遂宁市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遂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4:47.7:27.9,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则远低于正常值,农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建设现代产业高地,大力发展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建设特色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为此,遂宁市将着力打造电子产业基地、物流集散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高效、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提升之路。农业对遂宁市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特色农业是遂宁市主导产业之一。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新型、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猪、优质肉牛、商品家禽三大现代畜牧业产业带,发展优质专用粮油、优质柑橘、绿色蔬菜、高效林业、花卉苗木、道地中药材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带,积极培育有机农产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服务成渝,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高地,率先建成西部现代畜牧经济强市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

2. 努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传统工业提升、新兴产业跨越’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就工业而言,在保持传统产业相对优势的同时,要加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尤其是成渝两地配套产业,如电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近年来,遂宁市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了一定规模,并有为成都相关高新产业做配套的趋势。因而,今后要重点打造西部微电子、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关键元器件生产,建成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加快把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为芯片制造、半导体元器件、PCB电路板、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节能灯、太阳能电池等上下游衔接配套产业链,基本建成西部微电子、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化生产基地。(1)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旅突破、以商促工’的服务产业赶超之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遂宁是观音故里,也是中国死海所在地,生态环境优良,发展近郊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打造的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进展顺利,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已初具规模,若能合理规划、善加引导,必能深度对接重庆保税区和成都高新保税区,使之成为成渝腹地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在金融方面,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组织,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地方金融业大发展,使遂宁市金融业与成、渝金融发展接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互补,融资和服务功能统一,对内对外区位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外,还要支持科技服务业、软件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和以“9区5镇4中心”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投资75亿元的香港健坤国际商贸物流城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总之,无论是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的连接点,建成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还是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都是为了要努力走出丘陵地区全面小康新路子,为了造福于民,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遂宁追赶跨越的最终目标。

摘要:一个城市的区域定位,不是单凭其经济实力,也不是单凭其工业、交通、区位、金融等某些方面的实力,而是以该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依据的。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成渝经济区中等城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区位、交通、能源、特色产业、环境等方面深入挖掘遂宁市城市发展的特色与优势,重新对遂宁市进行较为明确的定位。通过研究发现,建设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旅突破、以商促工”的服务产业赶超之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

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发展特色,中心节点城市

参考文献

[1]林凌.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与行动计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刘莲玉,李雪梅.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研究[J].求索,2007,(10).

[3]胡荣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经济经纬,2007,(2).

[4]刘朝明,岳书敬,韩斌.成渝地区工业结构的比较与协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3).

[5]吴江,毕正操,等.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6]黄奇.中小城市定位及竞争力提升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8,(5).

[7]姜鑫,余兴厚,罗佳.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7).

[8]赵涛涛,张明举.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J].城镇化研究,2008,(2).

[9]林珊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分析-以南通市为例[J].现代企业,2009,(1).

[10]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M/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1]遂宁统计局.遂宁统计年鉴[M/CD].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成渝突击 篇7

这两座空间距离仅仅300公里的城市,历来不缺乏争论,甚至谩骂。所以王志纲在其著作《双城记》中如此描绘重庆和成都,他说“如同一母同胎的兄妹一样,虽然已然各自独撑自己的天空,但依旧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亲缘’关系”。他“相信在西部开发的未来岁月里,这一对‘双城’必然会携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将巴蜀文化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

王志纲的预言很快就得到了实现。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17日,在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总体方案(草案)》已编制完成。

葛红林在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专题报告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设想。他说,今年6月以来,成都市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重点加强了试验区建设领导;完善了“全域成都”规划;深化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了“三个集中”步伐;加大了“三新”突破力度。其中,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包括连接二、三圈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上马,总投资将达2000多亿元。

此前,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市前任工商联会长尹明善也表示:“成渝经济的共融性和市场的共生性,已昭示两地区域合作、协调发展的巨大活力。”川渝分前分后都是一家人。“十五”期间,渝籍商人在川总投资达288亿元,居外地在川投资之首。“十一五”规划为成渝两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川渝将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增强两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将其打造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四川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杨安民也认为,成渝两地地缘相邻、习俗相同、人文相近、产业互补性强;两地大到冶金、汽车、大型设备,小到食品饮料,无论产业、产品都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重新构建重点产业的整体优势,将是推动成渝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1月20日,绵(阳)遂(宁)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协议在成都签署。一个以成、绵、渝高速公路走廊为框架的成渝经济圈北环线有望在三年间形成。据测算,绵遂高速通车后,从绵阳到重庆将不再绕行成都,所需时间也从现在的四个半小时缩短为三小时,可节省一个半小时。

该项目也是成渝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既可使成都—绵阳—广元和成都—遂宁—南充高速公路实现互通互连,又使重庆、遂宁、射洪、三台、绵阳等市(县)的二、三级路网有机连接起来,进而连接包括成都和重庆在内的川渝8大城市,使成、绵、渝形成一个高速公路走廊,带动川西北、川中、川东沿线市(县)的经济发展。

随即,腾讯大成网推出专题《成渝新特区,在新高速路上驰骋》。专题说,历经几年的口水仗后,重庆人和成都人的心理距离目前已经为零。而2007年12月29日在四川遂宁召开的第二届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无疑向外界表明:成渝企业家已开始紧密合作。

上一篇:无功功率补偿控制下一篇:必要性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