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和意义

2024-08-18

关系和意义(精选11篇)

关系和意义 篇1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一) 客户关系管理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 后面简称CRM) 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理论体系。它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在明确业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动员与协调内部资源, 科学制定业务流程, 依赖IT系统和健全的内部营销组织, 细分客户以培育、保持和拓展客户群体,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使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一套管理体系。

(二) 商业银行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是金融开放、竞争加剧、银行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共同造就的结果。早在1998年, 全球500家大银行排名居前的100家银行就有90家设有CRM部门, CRM的运用对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营发挥了巨大作用, 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很好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有利于优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战略规划,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保障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商业银行为发挥该项战略的作用, 必须优化组织机构, 即通过整合内部资源, 建立适应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 职能完整、交流通畅、运行高效的组织结构。并优化业务流程, 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指挥灵活、运作高效的操作体系, 增强服务客户的广度、深度和效率, 满足客户需求。

2. 有利于构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是客户信息的管理和运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全面收集客户信息, 并有机整合、利用这些信息, 形成一个高度统一、高度共享、高度安全的信息系统平台, 同时还要发挥银行信息网络的功能, 让银行各级机构、各职能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客户、辅助决策的需要。

3. 有利于提高银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灵敏度。

建立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顾客, 时刻关注着顾客需求变化和对产品的满意度, 并经常征询顾客意见, 及时反馈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到银行客户数据库中。银行根据客户的需求信息, 开发客户乐于接受的新产品或新服务, 对市场信息反馈越迅速及时, 越能有效解决客户的问题及抱怨, 更好地服务客户。

4. 有利于提升销售业绩及增加利润。

银行致力于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不仅可以留住老客户, 使客户重复惠顾, 增加购买次数与购买金额, 而且可以产生口碑效应,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惠顾, 使企业业绩增长, 这意味着从竞争对手获取市场占有率和赚取营业额, 提高自身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

5. 有利于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

客户的多少、客户价值的大小, 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稳定和高效发展又多、又好的客户, 是赢得优质市场的重要手段, 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保证和不断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贡献度, 银行核心竞争力就能得到打造和提升。

二、提升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 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强化理念宣传指导

贯彻“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将理念宣传和培育贯穿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各环节。积极推动流程优化, 打破以产品为主线的部门壁垒, 改变部门间信息割裂的局面;按照“服务客户、提高效率”的原则, 理顺个人客户关系管理, 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体系, 充分调动个人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是提升转型效果的重要推动因素

1. 注重考核导向的科学性,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考核导向上, 要由目前单纯的利益驱动型考核向基于岗位评价、岗位责任目标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相结合并重的绩效管理体系转变, 充分发挥和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2. 注重考核激励的平衡性, 有效调动各方营销人员积极性。

基层机构网点突出了客户经理对中高端客户的维护和销售能力。但是在一个网点中, 对客户的销售会涉及到大堂经理、高柜、低柜的多名人员, 在考核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 激发客户经理的工作热情, 又要考虑到销售流程各岗位以及高柜人员的支持保障作用, 有效发挥激励制度的平衡和导向作用。

3. 注重考核指标的全面性, 增强营销人员做好客户维护工作的主动性。

考核指标应兼顾销售业绩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要求, 将个人客户识别与获取、价值挖掘和关系维护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增设“客户忠诚度”、“精准营销成功率”等相关效果性指标, 从而增强个人客户经理维护客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注重考核与培训结合, 提升个人业务专业人员的素质。

建立员工忠诚度, 只有忠诚的员工才能带来忠诚的客户, 很难想像一个员工经常跳槽的银行能够培养高度忠诚的客户, 客户希望和银行员工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关系, 从熟悉的营销人员那儿购买产品, 如果和客户联系的银行人员经常变化, 客户会有不稳定感和不信任感。因此加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 制订个人客户经理关爱成长计划, 提高员工满意度, 培育高素质的专业客户经理队伍, 组建强有力的销售和服务团队, 为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积聚专业人才, 提升银行为中、高端客户尤其是私人银行客户服务的能力。

(三) 建立健全客户有效识别、挖掘和维护管理机制

1. 注重目标客户的有效识别。

根据80/20原则, 银行80%的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 而余下80%的客户只能带来20%的收入, 不同的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是不一样的, 有些客户可以给银行带来长期丰厚的价值, 而有些客户只是短期交易关系。因此银行应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有效识别目标客户群体, 区别对待不同的客户, 对能够和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高价值客户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对于一般性客户适当减少维护成本。并不断挖掘目标客户的潜力, 培养成重点客户。

2. 进一步落实VIP客户动态管理机制, 加强客户关系维护。

首先要完善个人客户信息, 特别是中、高端客户的信息, 积累有效客户资源。其次, 对个人高端客户进行全面摸底, 对符合条件而未办理理财卡的客户, 通过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 尽量为其办理理财卡, 使其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以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而对不符合条件的理财卡客户, 促使客户增加其在银行的金融资产, 提高客户贡献度, 或采取缴纳账户管理费的方式, 减少资源占用, 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3. 增强目标客户忠诚度。

针对高端客户, 提供定制化的销售服务。根据客户不同的情况, 如区域不同、经营策略有差别、销售条件不同等, 和每个客户一起设计销售方案, 可选择和利用银行现有的产品和服务, 或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产品和服务不仅更具针对性, 还让客户获得尊享感受, 有利于与优质老客户建立一种长期的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的伙伴关系, 而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关系, 使其成为银行产品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 涉及管理运营机制、制度、流程、系统和服务等诸多方面, 受渠道、产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不断改进, 协调好不同的机构和职能部门的相互关系, 形成合力, 银行个人客户关系水平和盈利能力定能跃上新台阶。

摘要: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 银行产品同质化特征明显, 建立与维护个人客户关系对银行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就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意义、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重点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旨在为提升银行个人客户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人客户,关系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开, 刘钢, 王鸿.客户关系管理之叶问——评估指南.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1:1-2.

[2]叶开, 王鸿.客户关系管理之叶问——成功路径.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1:3-5.

[3]史雁军.客户管理——打造忠诚营销价值链的行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13.

关系和意义 篇2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关系和意义 篇3

摘 要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理论。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两个必然” “两个绝不会”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科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的结论,即“两个必然”。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命题,都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者存在内在的高度统一,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深刻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坚定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过去,在“两个必然”的实现问题上,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的错误观点,认为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明天就可以进入社会主义。这种错误的观点不仅导致工作上的许多失误,甚至当社会主义遇到挫折时,人们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两个必然”的实现产生了怀疑。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无论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还是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都经历了错综复杂、曲折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落后的剥削制度,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消灭阶级和阶级压迫,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艰苦和复杂的过程。其次,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资本主义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坚定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同时又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克思和恩科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3]。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到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资本主义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特别是二战后,由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获得了新的很大的发展,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得到暂时的缓和,这些无疑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在另一方面,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使之在新的基础上积累和加剧,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因而也就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发展而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必然性,这就为“两个必然”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历史趋势,表明现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的文明前提日趋“完备”;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曾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没前进一步的每一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和实际地显示出来”。但是,这种必然性的实现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就证实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

3.有助于我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扥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就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有在斗争中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最大、最严重的挫折,即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一度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去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恩科斯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只是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而不可能提供现成的答案和固定的发展模式。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曲折中发展。因而出现错误、失败甚至是倒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曲折,都改变不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消弱了,但人们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可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而做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科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的,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实现。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合发展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正确认识二者现实与未来、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我们就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坚信“两个必然”的科学性。同时,又会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防止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两种错误倾向,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系和意义 篇4

一、我国出租车发展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出租车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一种时个体经营;二是挂靠公司经营;三是实行公司化经营;四是实行公车公营。 前三种经营方式都是属于私营,第四种则是属于国家经营。 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出租车发展的需求,我国积极鼓励私营出租车的发展,随着经营市场的扩大以及出租车行业发展,在该行业中出现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今后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水平。 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经营合同不统一。 目前我国各地出租车合同差异性比较大,大部分的出租车经营时都是采用挂靠经营模式来进行, 而且签订的合同名称也不相同,形式各异,这样就会导致劳动关系复杂性增加,不利于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出租车企业员工工资相对比较低,导致许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出租车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责需要明确,在发生纠纷时能够及时解决。 保证各方权益,实现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意义与作用

(一)提升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速度

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更好的保证各方的权益, 提升出租车行业相关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进而促进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速度。 出租车行业作为公共产品的一部分, 它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同时它也能够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因此出租车行业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这样可以更好的维护它的发展。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将出租粗企业内部的关系明确,也可以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的劳动关系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出租车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 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共产品,方便人民的生活。 在以往的劳动关系中,由于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良好的保障,最终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我国出租车的发展。 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权益,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发展的速度,为更多城市人民提供交通服务。

(二)提升出租车司机的工作积极性

出租车司机作为出租车行业的基层人员, 他们的工作质量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积极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这样才能够实现城市的良好发展。 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可以明确出租车司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来维护广大员工的基本权利,进而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出租车司机的工作质量同时也会关系乘客的安全,在工作中只有保证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多优良的服务, 赢得更多的人的认可, 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不明确, 使得许多员工无法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导致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除此之外, 在该行业中还存在许多违法司机,也就是黑出租,通过建立明确的劳动关系, 也可以减少一些不法人员暗箱操作, 提升出租车行业的发展水平。

(三)提高城市的对外形象

城市的形象与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行业的规范,能够更好的保证其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的对外形象。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城市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对于外来人员来说,他们对该城市认识不够充分,只有通过与人的接触和眼睛的观察,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 最为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之一,出租车司机的素质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形象。 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能够充分调动司机的工作责任意识,能够更好的为乘客提供服务,间接地提升了外来人员对城市的美好印象,提升城市的形象。

三、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方法

(一)提升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认识

出租车行业在不同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发展问题, 因此国家在发展时需要制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维护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需要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的状况来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切实保障出租车司机的权益。 要向制定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调动司机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加强对基层人员工作的了解,找到矛盾所在,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促进城市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首先要提升领导干部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认识, 增强他们对出租车行业的了解,抓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其次各地政府还要提升思想认识, 勇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将该项工作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将责任落实到岗位上,促进各地区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出租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出租车行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可以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提供交通服务。 在以往的劳动关系中,由于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出租车司机自身的劳动维权意识不强,在签订合同时会存在较多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保证司机的劳动权益,减少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一要切实落实企业的创建主体责任,让企业依法与司机构建合法的劳动关系,逐步推行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保障每一位驾驶员的利益。 第二,企业要按照交通运输部 《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用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来增加出租车运力或者经营权到期的再分配, 让更多的驾驶人员能够参与到出租车行业的发展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不同企业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在制度的建立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调整, 但是制度的制定也要符合劳动关系法的规定,保障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实现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督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不仅需要企业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改善自身的制度。 同时也需要国家政府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监督,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处理,减少不良现象的出现。 比如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等加大对工资的调整,在调整前还需要对其进行协商指导, 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督,能够保障出租车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可以维护该行业的正常发展,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合理测算确定劳动定额标准,让广大员工能够依法签订集体合同。

(四)落实休息休假制度

要想保障员工合法权益,还需要落实休息休假制度,让更多人能够有休假的权利。 在以往的工作中,由于员工的劳动维权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情只要求员工在节假日进行工作, 从而导致许多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得不到维护。 企业落实休息休假制度,每周要至少休息一天,并且还要配备必要的替班驾驶员, 进而推动建立轮休制度。 落实休息休假制度,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在工作中保持精力的充沛。 出租车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驾驶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出租车行业发展问题。 和谐的劳动关系还可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提升员工的劳动法律意识,规范企业的行为。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大各地政府飞监督控制,制定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勇.基于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租汽车交通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1,22(2):23-24

[2]应一江.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管理的研究评论推荐[J].交通企业管理,2012,22(4):56-57

浅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篇5

那么,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有哪些呢?

一、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

1、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惟有教师才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

师生关系好,学生喜爱这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师生关系不好,学生不喜欢或讨厌这个教师的教学科目,因为他们年龄还比较小,在认知上还不能把对老师的感情和对学习的兴趣完全分开。他有可能把这种不良的情感带入到学习当中,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成绩迅速下降下,“恨及和尚,殃及袈裟”,于是厌学的心理由此产生。

2、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和发言,自觉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3、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情绪

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在心情压抑时思维是混乱的、无序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压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心灵的碰撞”,它发挥着巨大的教育效能。

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他人的接纳、需要他人的关心、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合作、需要友谊等。学生也具有同样的心理需要。与教师的交往,就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从教师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能使学生获得这种亲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由此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诸如愉快、自信等,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许多科学家、政要伟人和商场精英,他们对儿时的启蒙教师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这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自己一时难以适应和解决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如果压力过大、时间又长,就会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了。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学生基于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在有心理压力时,愿意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从而使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得到及时的化解。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表现为内部协调,也表现为外部适应,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交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往的范例,锻炼其交往技能,而且也能使学生进而透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从而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在现代教育活动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仅靠教师对学生的支配和管理是难以奏效的。师生间在心理上一旦产生较大的距离,教师也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毋庸置疑,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应当而且必须发挥主导和主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另一方面,学生的言行也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这种情感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便会不断增强其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为学生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良好的合作过程中也体验着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并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体现其劳动价值;学生也会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心理互动的结果。这一点,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我们从多个角度审视师生关系,目的是使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以此为基点,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师生间心理互动的教育影响作用,置师生于充满情感氛围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秦淑平,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2]李凌云,《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

[3]丁伟,《中学教学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系和意义 篇6

《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 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 千万买邻。’”这就是所谓的百万买宅, 千万买邻的故事,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居住环境, 不仅需要房屋的质量, 更加需要的是房屋的居住环境, 而良好环境的建造与一个好的邻居密不可分, 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建造, 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和睦邻里关系做起, 做到和谐社会, 邻里如亲。

一、国内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一) 我国目前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邻里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 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不少学者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调查中显示, 昔日的邻里街坊之间两小无猜、朝夕相处、相伴成长以致后来青梅竹马的良辰美景已一去不复返。所谓的“熟人社会”也渐行渐远。《邻里之间——当今邻里关系调查》表明, 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的情况如下:邻居间交往频率偏低, 交往程度低;缺乏彼此感情交流, 相互了解程度低;市民对邻居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严重缺乏了解。

同时,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认为,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 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像是公有住宅, 它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 串门串户的互动也是相对较多, 居民也因与居委会大多熟识的原因联系较为密切。而我们现在的商品房, 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生疏, 串门串户的互动越来越少, 邻里关系趋于冷漠。

(二) 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

通过阅读大量的邻里关系相关文献, 我们从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要点, 通过这三个要点来解读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环境。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因为政府的规划需要, 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改造, 商业化的开发方式, 造成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活机理的消失, 城市正在失去曾经的空间面貌。

《山西建筑》的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慢慢改变, 新的衣食住行方式正在形成, 这对人们的居住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山西建筑》中做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 研究表明开发商盲目的追求高利益、高回报、高效率, 出现了大批的模式化的商用高层, 将住宅变成了一个个毫无家庭温暖的、四面灰墙的方盒子, 高利用率的用地规划, 使得户外空间变得紧凑而不合理, 丧失了原有庭院空间的亲切感和宜人的尺度, 居民不能在户外场所中感到舒适与放松, 使人群难以聚集, 这是邻里交往中的客观性因素。

2.传统文化。从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就可得知邻里互助的重要性, 同时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倚重。单从词意解释上来看, “邻”、“里”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居民组织, 其指称范围。《周礼·地宫·遂人》中谓“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邻为酇, 五酇为鄙, 五县为遂, 皆有地域, 沟树之, 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以岁时稽其人民, 而授之田野, 简其兵器, 教其稼穑”。在《旧唐书·食货志》中载:“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四家为邻, 五家为乡。四家为邻, 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 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 递相督察。”在《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中表明邻里所组成的空间, 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自然环境, 也是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亲睦融洽的邻里关系, 能给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个人的身心得到解放, 有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 也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 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3.邻里道德。邻里道德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 甚至已几乎天天挂在我们嘴边, 因为邻里道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居住质量。而关于邻里道德研究早在《伦理学与精神文明》中就有做过具体的分析, 在研究中说道, 邻里关系不可以受到轻视, 它虽远不如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关系那样发生改变后能立刻看出效果, 显示出它们强制的制约力, 然而邻里关系对经济、文化甚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分支, 邻里有它独有的地位。

(三) 针对上海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年代, 居住条件当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考量要素。而在居住环境中, 并不仅仅要求硬件, 更是需要和睦良好的邻里关系。但是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于私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而邻里之间的交流远没有以前来得频繁, 相对应的, 邻里关系也没有以往来得和谐。

之所以会产生邻里疏远甚至不和的原因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居住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

在社会发生变革之后, 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尤其是在住宅方面。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多家挤在一个小环境里, 而是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就减少了像之前邻里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密切接触。而现代人对个人生活的私密性的在意, 也致使大多数人刻意地减少了与邻居的交流。“东家长, 李家短”, 这句俗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过去邻里间消息流通的发达。而现在有许多人为了避免自家事被其他人嚼舌根而很少和邻居交流。

在我们的社会调查过程中, 实地调研了多家小区, 在随机抽样调查并和居委会沟通交流后, 我们对于小区现阶段的大体状况都有所了解。首先, 我们了解到, 小区中都存在一定量的租住客, 与常住居民的比例约为3︰7。小区中可能存在许多纠纷, 但大多数都是通过邻里之间相互调节的方式加以解决, 一般不会直接通过居委会干涉的方式。

一般来说, 与其他居民发生较激烈争执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居民, 其中有一些虽然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双方都依旧不愿退一步。甚至有些居民并非真正存在邻里问题, 只是因为平日空虚无聊, 通过与他人争吵的方式解闷。有些小区至今都存在没有业委会这一问题, 以至于很多问题都无法得以落实与改善, 致使小区的安全问题依旧存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也做出了问卷询问了一些居民和居住在其他小区里的朋友。在问卷里, 大部分人表示, 他们的小区多多少少也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根据问卷我们了解到, 有许多人根本和自己的邻居不熟悉, 并不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 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也不知道。而除此之外, 有部分人和自己的邻居较为了解, 但关系并不密切, 甚至还有过矛盾, 只是本着友邻睦邻的精神, 他们并未向居委会提及, 也没有和邻居真正争吵过, 对方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心中对其抱有不满, 这种交流阻隔的问题更是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的原因之一。

剩下那些和邻居关系友好的人可以说很少。而对于另一个问题, “是否愿意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活动”, 尽管有些人还是较为积极的, 但是依旧有许多人选择了“不愿意”。深究其因, 可能还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和对于居委会的不信任。其次, 就是居委会举办的诸多活动都是针对较老年龄段的居民的, 不能吸引年轻的居民。

(四) 文献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对于居民问题的处理办法, 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现在的居民之间缺乏沟通的意识, 导致很多矛盾激化。如果能够合理地正视这个问题并佐以积极的处理方案, 矛盾都是可以调解的。比如:建立居民调解队。有些问题, 居民可能比居委会了解得更为清晰和透彻, 而且相较居委会, 居民的处事方式更加贴合民意, 能够更好调解矛盾;每栋楼都设立“楼长”, 负责分发各种资料, 兼顾负责统计楼内的出租状况、卫生情况等, 同时也要第一时间掌握并解决居民矛盾,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居委会分层管理并组织小区居民。小区内的居民被赋予最多关注的应该是老年人, 有专供老年人的游戏室、医疗点, 但却忽略了其他年龄层的人。虽然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最多, 但是其他人也是小区的居民, 也应当受到同等重视。小区应当呼吁年龄相仿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沟通交流, 解决年龄断层问题;严格禁止、管制违章违规建筑, 清理楼道, 解决矛盾和安全隐患;呼吁居民们自发组织活动, 而非每次都要居委会组织;定期委派楼长等人员和居民进行沟通, 有问题及时反馈, 有建议及时提交。

二、和睦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邻里和睦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习近平主席有关如何构造和谐社会的讲话中, 他提到:“尊老爱幼, 夫妻和睦, 邻里团结, 谅解宽容, 与人为善,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们的居住环境中无可避免会产生相邻而居的状况, 邻居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非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相处是正常的人际交往, 只有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才能保证基层的人际关系稳定, 这样才能长久而又稳固地建立良好的和谐社会。

在中华文化里, 有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友邻睦邻致使人们不再冷漠, 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能够使人们和他的邻居养成好关系, 也是构成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廖常君.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城市问题, 1997 (2) .

[2]田凯, 朱敏.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J].江海侨声, 1997 (20) .

[3]饶宇飞.现代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现象分析[J].山西建筑, 2006 (16) .

[4]李红.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关于邻里交往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 2009 (10) .

[5]高磊.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关系和意义 篇7

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国初期,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 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同时, 国际上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尝试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可以看出,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但《论十大关系》提出重新认识中国社会, 实质上是开创了解放思想的先河。“以苏为鉴”和“独立思考”, 其实就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这次思想解放的关键词。它确立的走自己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开启了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的闸门, 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成为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

二、统筹兼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指出,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统筹兼顾, 即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否则会出大问题。

在经济方面, 毛泽东坚持在对立中求平衡, 试图通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处理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要求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坚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 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既提倡艰苦奋斗, 又关心群众生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政治、文化方面和社会关系平衡等方面, 毛泽东强调以团结、统筹兼顾的方针, 妥善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国内和国外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的政治局面。在具体策略方面, 他提出了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 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对犯错误的同志实行“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 并且学习一定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文化建设方面, 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论十大关系》中的“统筹兼顾”思想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合理协调, 又包含政治上层建筑的稳定;既兼顾了人, 也兼顾了事;既顾及到了中央, 也顾及到了地方;既考虑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考虑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 又体现出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目的就是要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想。就其旨在追求社会的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区域发展平衡、城乡差距缩小、最终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而言, 科学发展观与其是一致的。

三、初步提出了改革是实现社会和谐必由之路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开始思考建国初期我国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 有了体制改革的思想萌芽。

在经济改革方面, 首先, 对于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上, 毛泽东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强调在优先发展工业、重工业的同时, 也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地位。其次, 在经济管理模式问题上, 他试图突破苏联旧式的经济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中国新式的管理体制。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第三, 他提出企业应当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这样企业才能搞活。如果“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 不给工厂一点权力, 一点机动的余地, 一点利益, 恐怕不妥。”

在政治改革方面, 首先, 毛泽东提出要在继续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同时,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形式要有特色, 专政和改造人教育人要相结合。对于反革命, 要坚决镇压, 但要给他们出路, 争取不杀, 尽量做好转化工作。对于党内同志的错误, 要采取“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其次, 对于如何理顺国家领导体制和国家结构的问题, 他指出, 应该在坚持中央的权威性的前提下, 要适当照顾地方的利益, 地方上下级之间也如此。“可以和应当统一的, 必须统一, 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 不能强求统一。正当的独立性, 正当的权利, 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 都应当争”。第三, 毛泽东对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 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 究竟怎样才适合, 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最后, 毛泽东对于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提出要“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 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应该说明的是, 毛泽东的改革探索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也难免有失误。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为今天新时期的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正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我们要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和价值目标方面, 继续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 初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坚持以人为本,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 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国内, 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 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 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 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 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 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文章中, 毛泽东同志还就如何进一步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反革命和犯错误同志的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 毛泽东还对于工人和农民利益的满足等民生问题作了一定的论述, 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对阶级阶层的分析方法、提出的依靠力量、基本原则和方针, 无疑是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的雏形, 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创造一个更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阶层成员的利益既有相容互补的一面, 同时也有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协调和化解, 任其尖锐和激化, 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 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为此, 对于执政党, 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又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主体, 满足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 合理地调节利益差别, 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冲突,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际关系营销的实战意义 篇8

(一) 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都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有学者称之为“非即时回报性”。传统的交易营销讲的是交易双方在一次交易中同时获利。而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和西方的关系营销比传统的交易营销多了时间这个向度, 讲究的都是在长时间的交往中得到的利益和满足。

(二) 信任与承诺是关系交往的媒介之一

在关系交往中, 信任与承诺是非物质的媒介, 也是交往中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交易双方的信任与承诺才使得交易时间延长, 从而获利的一方也会遵守诺言补偿未获利的一方。

(三) 感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 交易双方不是单纯地做生意, 是想通过生意促进感情, 通过感情促进生意, 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二、我国人际关系营销的基本特征

(一) 信息沟通的双向性

在关系营销中, 沟通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才可能使企业赢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

(二) 战略过程的协同性

一般而言, 关系有两种基本状态, 即对立和合作。现在控制公司命运的不再是公司本身, 而是客户。有了因特网和无线通讯设施, 客户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我们及我们生意的竞争者。中间商及客户正在挑战并打破所有行业的传统做法。他们在要求企业改变价格结构、销售渠道, 以及设计、发运、服务的方式。他们不接受“不”, 他们知道他们有这个能力。不明白这一点的企业很快被淘汰。所以,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协同, 合作是“双赢”的基础。

(三) 营销活动的亲密性

情感因素在关系稳步稳定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关系营销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外, 顾客情感上的满足也是必要的。美国艾克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胡兴民先生给“人际关系营销”作了动态的定义:“站在客户立场, 引导客户的需要, 让客户满意度最大, 同时使客户有种被重视的感觉。”

(四) 营销活动的控制性

所谓控制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部门, 对于相关的顾客和供应商与销售商以及相关的销售影响因子进行销售追踪, 及时反馈他们的态度和对产品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以便于生产部门对产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并且从中找到最有利于产品销售的积极因子, 避免或者是消灭消极因子。

三、我国企业人际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人际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信息不

责任编辑:陈贵娟

准确导致营销预算浪费严重、企业本身不能准确地计算人际关系的潜力是多少、销售人员占有关键客户资料。此外人际关系营销管理存在带“有色眼镜”看客户、把产品与服务割裂开来等问题。

四、我国企业人际关系营销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从“元素论”到“系统论”

“系统论”是把研究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 看到“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联, 从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联, 使系统在所要求的某种程度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优的状态。系统整体性能不仅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元素的性能, 而且还取决于这种元素的关联形式。

(二) 从“关心交易”到“关心关系”

西奥多·利维特曾经说过, 市场营销的任务就是创造和保持顾客。传统上, 交易营销强调创造顾客, 对于保持顾客不太重视, 关系营销更加重视保持顾客。

传统营销理论关心的是对过程的分析。而社会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兴趣则在于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并且这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对营销目标的实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三) 从“注重短期”到“注重长期”

人际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两个经济学理论之上。一是保持一个老顾客的费用远远低于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二是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越持久, 这种关系对企业就越有利可图。随着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顾客消费习惯更容易发生变化, 对品牌的忠诚度呈下降趋势, 使顾客保持忠诚已经成为当今市场营销的焦点之一。人际关系营销正是在保持老顾客的同时, 争取新顾客的一种营销理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际关系营销是由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发展出来的, 它涵盖了系统论, 协同学甚至传播学等相关思想。从这点上看来是与传统营销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营销学只是简单地对于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 是通俗讲的卖货。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讲, 不但要处理好自己的内部关系, 还要发展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营销是针对所有的消费者, 经销商和供应商等外部交易因子的关系协调, 只有处理好所有方面的关系, 才会对正常生产和销售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 Philip Kotler and Gary Armstrong, 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华夏出版社, 2007.

进行体与动词词汇意义的关系 篇9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所表示的动作具有以下意义:

1. 持续性:指动作有一个持续过程。

2. 暂时性:指持续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度。

3.未完成性:动作在某一时段正在进行, 并未终止。

进行体一般只能用于动作动词, 状态动词一般不能用进行体。个别情况或特殊结构中也可用。

下面我们就对各类动词进行分析讨论:

1.动词be。

系动词be表示状态时, 不用进行体。

She is beautiful.不能说She is being beau-tiful.

The flowers are red.不能说The roses arebeing red.

但有些形容词, 本身含有动作意义。如:brave, clever, kind, naughty等。这些形容词做表语时, be则可用进行时。

She is being kind.意为:She is actingkindly.

You are being clever.意为:You are doing/saying clever things.

这类的形容词还有careful, friendly, talkative, thoughtful, helpful等。

有时有些名词做表语也可用进行体。

He is being a fool.意为:He is acting fool-ishly.

Nancy is being a good girl today.意为:Nancy is behaving well today.

2. 动词have。

动词have既是状态动词又是动作动词。当它作为状态动词“有”使用时, 不能用进行体。比如我们能说:I have a book.但不能说:I am having a book.

但当have作动作动词时则可用进行体:

We are having breakfast.

He is having his hair cut.

3. 含有be, have意义的动词。

一些意义上类似be, have的状态动词, 一般不能用于进行体。

The book belongs to me.

我们不能说The book is belonging to me.

Your age doesn’t matter.不能说You ageisn’t mattering.

而这类动词有些表示的是动作动词的意义, 这时就有了进行体。但要注意其特殊的词意。

We are depending (relying) on you to help us.

在这里depend on的意义是expect。

This mistake is costing us dearly.

这里的cost有两个含义。经济上付出了大的代价, 意为:expend.感情上受到伤害, 意为:injury.

这类动词有时用于进行体时, 词意未变, 只是含义上略有区别如:Houses are costingmore these days.

cost仍为“值”意。但含义是“越来越贵”表示房价在日益增高。

4. 表示感觉的一些动词。

feel, taste, smell以及see, hear.当它们表示的是被动含义时 (指客观事物使人的五官及身体部位得到的感觉) , 不能用于进行体。当表示主动含义时 (指人主动地去感觉客观存在的事物) , feel, taste, smell可以用进行体。而see和hear则用其相应的动作动词look at和listen to的进行体来代替。

例:I (can) feel a pin in it.

I am feeling this kind of cloth.

I (can) smell gas.

I am smelling this flower.

I (can) see the bus.

I am looking at the bus.

I (can) hear the music.

I am listening to the radio.

这类动词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⑴在口语中, 表示被动意义时常与can连用。表示持续的感觉状态。

⑵表示肉体感觉的动词如ache, feel, hurt, itch等。用不用进行体都行, 意义相同。

例:My left foot aches/is aching.

I don’t feel/am not feeling very tired.

⑶see和hear有时也看到用进行体, 但意义上是不同的。

He is seeing the sights.在这里, seeing意为:visiting.

I am hearing lectures at the university.在这里, hearing意为:attending.

5. 表示心理或情感的状态动词。

这类动词一般不用进行体。如:I believe we have met before.不能说I am believing wehave met before.

有时在实际语言交流中, 这类词可作为动作动词而用进行体。例:Be quiet, He is thinking.意为:He is thinking about a question.

Surely you are imaging things.意为:Youare indulging yourself with illusions.

表示心理或情感状态的动词用进行体时应注意下列三种情况:

(1) 意义改变。

I am expecting a visitor (waiting for) .

Is anyone minding the baby while you areout (looking after) .

(2) 表示开始。

I am forgetting how to speak French (beginning to forget) .

Now you are understanding this a little better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

(3) 表示婉转口气。

I am hoping you’ll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for us.

Were you wanting to see me?

上述 (2) (3) 两种情况只用于forget, understand, hope, want, wonder等少数动词。

浅谈宋代诗画关系的美学意义 篇10

通过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诗画关系的渊源入手,着重从外部形式和内在统一分析了宋代诗画关系的融合,并探讨了关于宋代诗画融合的原因、内涵及美学特点。

关键词:宋代;诗画关系;融合

有关诗画关系的讨论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诗与画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两种表现形态而有着内容和形式上的很大不同,但在中国画中二者则有机地融合起来。当然,诗画结合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从先秦时期关于诗画关系的探讨就已萌芽。首先孔子将诗与画并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里虽然没有涉及对于诗画关系的具体说明,但是孔子因诗道及画,是首次将诗与画联结在了一起。从两汉到西晋,前有王充提出了以诗为本位,认为画不如诗的观点[1];后有陆机较为客观地认为诗画之间存在一种对等的关系[2]。在这一衍变过程中,由于二者在形式上的差异而各有特质,因此有着各自观点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当时诗的发展显然成熟于画,因此诗在功能上的优势明显高于绘画。但是无法忽视的是,从王充到陆机关于诗画问题的不同看法,已经从着重于二者功能的差异性发展为对二者共性的认识。这对于后来的诗画融合,是有着启发作用的。

若不谈诗画功能的问题,单从诗画形式上的结合来看,随着魏晋南北朝艺术的觉醒,以诗作题的画作开始涌现:如司马绍所绘的《毛诗图》、卫协的《诗北风图》,以及顾恺之根据曹植长赋所作的《洛神赋图》等作品。就此而言,二者在内容和功能上已经有了互补的关系,从而外部融合的关系就显得明朗起来。唐代张彦远从诗画本位出发,仍注重其功能的区别,但他的观点已经明显倾向绘画的作用。[3]而王维则同陆机的观点相一致,认为诗画地位对等,更为注重二者的共性。另一方面,题画诗在唐代开始出现。但此时的题画诗,并非与绘画在形式上并置,而是将绘画中的对象对照现实物象,作出所思所想。题画诗的兴发,在形式上又一次将诗画关系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日益紧密,共性渐多,这无疑是对宋代诗画关系的真正融合作出了实践准备和理论铺垫。

宋以前,有关诗画关系的讨论大部分着重于各自功能上的描述,并没有涉及到二者本质上的结合。但到了北宋,这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从诗画关系的外部融合来讲:在唐代诗歌与绘画的结合,都基本处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创作,即诗画相配有着时间上的先后;而宋代随着绘画的蓬勃发展,诗画的创作几乎可以统一了,具体表现为诗、书、画集中于一体的情况已经较为多见。具体来说,宋代上至君王、朝臣,下至文人、画家,很多人已经开始参与这样的创作,并且从形式上达到了诗画关系的融合。当然,到了元代这样的创作形式,才是真正地普及了。同时,诗画关系的外部融合也成为后世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然而,宋代对于诗画关系的认识并非流于表面形式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已经由内部而融合起来,其中苏轼提出了重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4]。这一观点强调了诗画二者的相融性,同时苏轼认识到了诗画两种艺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着相同的创作规律和审美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了“诗画一律”的理论[5]。苏轼指出了诗与画有着某种重要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基本特征,都在于要塑造巧夺天工的艺术形象使作品清新活泼,才能激起观者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他又强调“天工清新”诗与画的创作构思和审美意趣上是交融的,将诗画共通从“形似”提升到了“清新”,视角由“形而下”转向了“形而上”的层面。苏轼的观点在美学层面又指出了诗画作品所呈现风格特征和审美标准的问题,即诗画之间具有“通感”或是一律性的特点。

随后,有关诗画关系的理论出现了大量的补充,如:晁补之言:“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黄庭坚言:“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张舜民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明朱存理《铁网珊瑚》引)。钱鍪言:“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次袁尚书巫山诗》)等。“诗画一律”的观点在北宋的兴起与时代变迁、绘画创作成熟以及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宋人较之唐人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而更趋向对于自身思绪的咀嚼,而形成了内敛的心态。宋人对于内心的品鉴、体味使文艺创作转向文人化的状态。唐代流行的释道、人物题材渐渐低迷,而宋代山水画、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人们将焦点转为对于自然感悟和精神层面的琢磨,写意抒情成为了主要追求:平淡、朴素、自然之意与“天工清新”互为表里,这也正是诗画关系发生质变的重要原因。

宋代对于诗画关系的融合也基本确立了这二者内在同一性的几个特点:

第一, 从诗向画的转化和交融角度来看, 画家可以在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感发、 感悟和创造, 从而使诗的清篇秀语转化为绘画作品。第二, 从画向诗的转化和交融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宣和画谱》谈到董源的绘画艺术时曾说:“使览者得之, 若寓目于其处也, 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 则有不可形容者。”这些都是指诗人可以在绘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感发和创造, 从而使绘画艺术的意境,以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 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地摆脱和超越各自在传达媒介和表现形式上的局限, 从而达到内在的交融和统一。第三, 在诗画一体中, 诗的题跋内容和绘画作品的意境、情趣或者融为一体或者相互引发, 从而使二者达到交映生辉的审美效果。从而能艺术作品会将人们的视线带回和逗留在意象后面, 从而使观赏者在诗情和画境隐约的对应关系中巡回往复, 诗意融化了画意, 因诗意的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感受。

总而言之,诗与画的融合无论从形式或是内质的统一在宋代基本形成了。人们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关注和研究,从宋代起着眼于艺术的内在层面,正如林语堂所说:“诗提供了画的精神与气韵情调的重要性。”而诗与画的内在同一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由中国古典哲学所孕育的艺术精神, 即追求一种超越有形, 从有限的时空中去把握、 体味宇宙人生最高境界的审美理想。而这一审美理想水,生动的人间百态 这就是中国宋人的诗情画意

【注释】

[1]王充,论衡校注:卷13[M],张宗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38

[2]陆机,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162

[4][5]苏轼,苏轼诗集:卷67[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89

【参考文献】

[1]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苏轼,东坡画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5]王文浩,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关系和意义 篇11

关键词:关系,空间,意义零度

1893 年, 德国人奥古斯特·施马索夫在一篇题为《建筑创作的核心》的演讲中, 首次明确提出以“空间” (raum) 一词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 (1) 。经过戈特弗里德·森佩尔、阿德里安·福蒂、诺伯格·舒尔兹等人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 吉迪恩、布鲁诺·赛维等人对于建筑史的空间研究, 以及连·加代、科林·罗、彼得·埃森曼等人从设计操作角度进行的建筑空间研究, “空间”一词从哲学的德语体系中逐渐成为建筑学的中心话题。

1. 从《写作的零度》谈起

1953 年, 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罗兰巴特出版文学批评论文集成《写作的零度》, 开启了日后法国文学批评领域内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长期对立。作者力图摆脱思想和形式关系的传统含混性分析, 倾向于直接观察剖析文本的意义构成方式和条件。巴特将写作的零度定位与在虚拟式和命令式之间的“直陈式写作”, 写作只是一种冷静客观的展示和陈述。写作似乎在两个交叉维度间找到全新自由空间, 既不服从于从历史和社会延伸来的语言结构的规约, 也不听命于作家个人风格摆布。

结构主义的先驱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抽象的“符号系统”, 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理性哲学的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 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这种结构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媒介, 结构主义透过以“要素为中心的”世界, 来探索“关系”世界, 进而超越内容而进入纯形式的层次。 (2)

如果将写作看作建造行为的建构观, 语言本体就类同于建筑空间。当语言从古典文学转向诗, 语言不在是封闭的连续性表达, 语言本体所包纳的空间在放大, 而构成形式也发生根本改变。对于建筑来讲, 空间是否也会具有此种特性?

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空间也即构成建筑的语言符号, 将空间置于关系之中则成为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抛却建筑师个人惯用的形式语言, 或来源数理几何的理性规律, 或现代主义、机械功能主义的操作规则, 建筑的“直陈式写作”也就是对空间的直观表达, 建筑语言“写作的零度”便是将空间作为建筑学的中心, 置于关系之中进行研究。

2. 作为建筑“语言本体”的空间研究基础

建筑艺术本身深藏的独特性在于其内部体量。建筑艺术通过赋予这个中空的空间以确定的外观, 而创造了其独有的天地。这里才是建筑艺术的真正核心。 (3) 极端讲, 所有艺术都在创作与表达空间。甚至现当代的装置艺术也能像建筑一样创造一个中空、近于人体尺度的空间。但所有艺术形式都在抽象表达哲学体系或观念意识中的理论空间, 建筑空间却是唯一实际使用的物质空间。这个空间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与容纳的事件发生关系, 它有着从笛卡儿坐标体系发展而来的维度与可实际度量的尺度, 同时也具备意识感知的抽象概念。“空间现象只有在建筑中才能成为现实具体的东西, 因此这就构成建筑的特点。”

20 世纪40 年代吉迪翁《空间、时间和建筑》一书出版, 把空间问题作为现代建筑发展中心。空间在随后的50 至60 年代在建筑界风行开来。20 世纪50 年代,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在《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一书中, 明确以空间为核心讨论建筑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运用“时间- 空间”观念观察全部建筑历史。随后,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建筑·空间》试图解释哲学空间概念与建筑空间的种种关系, 对空间问题多样性进行概括。为打破现代建筑关于“功能- 形式”因果关系的教条, 伯纳德·屈米提出了“事件- 空间”这一概念。屈米认为:“没有程序 (program) 就没有建筑, 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 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或者说, 建筑是空间、运动和事件的结合产物。 (4)

从“时间- 空间”的观念到“事件- 空间”的概念, 都是围绕建筑学的核心, 从宗教神化的体量空间到解放人性的理性空间, 再到逐渐扩张的行为空间, 诸位建筑理论家都为建筑空间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置于关系的空间研究基础

不管是以“时间”为主线的空间体系, 还是以“事件”为核心的空间概念, 不管是古典的静态空间、启蒙运动产生的空间动态以及现代主义机械的空间概念, 空间都是存在关系的表达。关系受限于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技术、艺术等各种方面, 空间形态因此有着不同关系的表现形式。零度的空间研究不应当是单因素导向空间, 而应当是因素抽象的关系导向空间。

尚·布希亚在《物体系》中提道:“没有关系就没有空间, 因为只有透过由一组物品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这个新的结构中对功能的超越, 才能打开、唤出、标出节奏、扩大空间, 并同时使空间因此存在, 就某种角度而言, 空间才是物的真正自由。”

将结构中的各种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理性哲学的结构主义观念, 结构主义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被建筑学引用的结构主义概念是把语言现象当作“一定时间互相并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研究对象不是人本身, 而是人与人、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 (5)

“结构主义”为关系的空间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精准的研究方法, 其对于建筑空间与人的相互关系, 也从逐步从维特鲁威的个体人尺寸发展到具备偶发性、不连续的人的行为空间的研究。机械的功能主义被程序 (program) 与图解 (diagram) 的概念肢解, 空间的讨论也集中于“事件-空间”之上。

4. 意义零度的建筑空间观

“空间”一词来源于哲学, 其进入建筑学体系不过百余年, 与建筑从美术学院脱离时间相当。古典时期, 建筑离不开雕塑、绘画等艺术。现在关于建筑的诸多词汇依旧不是建筑学原创。现代建筑各类思潮起源于不同的哲学体系, 甚至先经过其他艺术转译后再间接影响建筑。建筑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学科体系, 一直依赖其他学科呈现学科的开放性。

空间是一种现象, 建立在关系之上。建筑则是容纳关系, 将空间物质化的操作方式。意义零度所要建立的空间观, 不是建筑历史的详尽分析, 而是透过空间表达形式, 分析内在基本关系。透过关系的空间逻辑才符合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从古埃及、古希腊体现集中的祭奠体量, 到古罗马集中静态的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神权至上明确方向的空间, 到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协调均衡的空间;从启蒙运动对自由空间的探索, 到现代主义理性空间的模式。上层哲学思想从宗教哲学转向现代哲学, 身体在建筑中不断解放, 从人体尺度的关注, 到功能空间的研究, 再到具备偶发性的行为空间现象探索, 空间逐渐回归现象本质。基于关系的分析, 才是剔除社会制度、哲学体系、经济因素、建造手段等各个因素后, 排除惯习思维对空间零度化的思维逻辑。

建筑不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理性的结构去规范行为方式, “事实上空间就是活动的自由, 这就是它于我们的价值所在, 它就是以此引发我们的体验。我们会本能地适应我们所处在的空间环境, 设想我们自身处在该空间中, 以我们的活动圆满地充实了这些空间。” (6)

5. 基于意义零度空间观的当代建筑反思

近年来的空间研究的体系越来越庞大, 一方面破除建筑束缚的机械教条, 建筑空间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自主性研究的挑战;另一方面, 也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人行为的基本关系在信息化命题下不断发生改变, 新的行为模式不断产生对建筑空间产生的不断冲击。

1) . 从单一语境到反“模式化”

不同的建筑时期都有着限定时代背景的上层思想, 历史时期都具有着选择的唯一性。近代建筑在短时期内涌现出了大批的建筑思潮与流派, 每个思潮都试图建立一种绝对化的“模式”但都未能实现, 这在于封闭在单一语境下的“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建筑抛弃上层思想的控制, 空间便应当呈现出反“模式化”的特征, 才符合解放身体、空间自由的命题。

2) . 从封闭体系到开放系统

由关系抽象规律形成的体系是封闭的线性体系。每个历史都符合其逻辑的封闭性, 所有置入其中的要素都是确定甚至长久稳定的。但哲学思想与建筑流派在近代的频繁更迭说明, 要素置入越来越不确定与不稳定, 符合“线性逻辑”抽象的空间体系不具备应变性, 不确定要素的置入需要具备内部“自调节机制”的开放系统。

自然界的一切要素都处于运动之中, 世界的稳定实则是动态平衡的结果, 动态平衡是体系发展的终极形式, 这需要开放的系统去应对不同要素的置入。在整个空间思考中, 要素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不应当是单向的“线性逻辑”处于系统中, 动态平衡应当是处于空间系统中的作用力研究。

回归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赋予了文字与语言的自由, 抛弃社会意义的意义零度则赋予了空间自由。空间得以通过关系图式直接进行转化, 开放均质的空间体系将选择权交还给人,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空间中得以放大。空间与人并非单向的因果关系, 行为事件与空间的探讨都是建筑作为使用物的基本范式。解放空间是解放身体与意识的表达形式, 自发性的活动空间本身也在促进着人身体与意识的解放, 空间就是活动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 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2].[挪]诺伯格·舒尔兹著, 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06;

[3].徐守珩著;建筑中的空间运动;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4].[法]尚·布希亚著, 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朱雷著;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情感机制与企业发展下一篇: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