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信息化

2024-08-18

育信息化(通用12篇)

育信息化 篇1

就目前来看, 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不仅使得教学手段更具有多样性, 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 大大优化了教学体系。因此, 在未来的英语教学进程中, 还要继续加快英语专业教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改善英语教学实践。

一、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时产生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已经得到了运用,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 信息化技术的执行存在问题。由于广大英语教师的信息化观念薄弱,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就没有探究到教育信息化的精髓所在, 使得教育信息化没有真正落实到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去。就目前来, 我国的很多英语教师都不太熟悉信息化的教育技术, 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受到阻碍。其次, 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虽然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改善了英语教学质量, 但是在很多方面它还是不能替代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未能有效地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选择和安排。最后, 排斥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片面强调信息手段的应用, 排斥传统英语教学方法, 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效果受到局限, 不能及时掌控课堂发展动态, 未完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而失去了英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二、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化的运用策略

1. 优化教学模式, 融入信息化因素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其优势所在, 但应该加以改进。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整合在一起, 有利于英语教学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英语知识的学习涉及复杂的认知过程,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积累来进行感悟和体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依然有效, 比如要求学生抄写、背诵以及记笔记。但是,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在有些方面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 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信息化能够帮助教师呈现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呈现的教学信息, 以更广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

2. 科学定位师生角色,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英语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样一来, 学生的英语综合实力才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 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 教师也应该明确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要以一种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视角来进行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而且, 信息技术只是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工具, 不能完完全全地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 要实现教学技术层面的优化, 更要注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只是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辅助工具, 教师要学会如何利用多媒体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3. 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优化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优势, 利用网络不仅可以创设合理的英语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还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展示体现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的影片或者纪录片, 让学生深入领略英语国家的文化风情, 并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熟悉英语情境中的用词行文习惯;其次,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语音设备工具, 通过一些纯正口音的英语音频,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和记忆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 增强英语的语感。在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 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发展, 还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充分实现人机交流的优势作用,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 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今的教育新形势。在未来, 英语教学的发展必然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这给英语教学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 英语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充分并且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而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最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62.

[2]李克东, 教育技术发展与电化教育新任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 (3) .

[3]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0 (06) :89-90.

[4]何高大, 钟志英.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与学的适应性研究[J].外语界。2011.14 (18) :63-67.

[5]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 14 (02) :102-105.

育信息化 篇2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又一个普及的高潮。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掌握足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教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每周每班二节课。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当中也渗透了德育工作的教学。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应此,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不只是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才重要,而且其它科学文化知识是同样重要的。使学生把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热情,同样也投入到其它科目是去。

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程,应此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热情十分的高涨,大部份学生都十分渴望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知识。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不会信息技术知识,不能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二十一世纪就会成为新的‘文盲’。”让学生深刻的知道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辅导工具。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祖国的繁荣富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将适时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教会学生使用软件Word2000,让他们具有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做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认识得到双丰收。

四、培养学生审美观。

本学期高一年级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是电脑基本操作及创作,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思想及培养学生审美观、结构布避的空间思维能力。

育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德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越发重视。信息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便利,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伦理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就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文明的社会主义优秀青年,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德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德育贯穿于任何一门课堂教学之中,独立于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够将信息技术独立于德育而存在,而应当将德育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更加的豐富和完整。21实际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各种网络诈骗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单纯讲解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净化网络环境,为国家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前面我们谈到,德育是具有广泛性的,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1、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纪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堂纪律就是约束学生行为习惯的规矩,同时也是支撑课堂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要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依赖于严格的课堂教学纪律。和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有理论课程,还有大量的上机操作课程。在理论课堂上,教师比较容易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而上机课程,由于学生的分散性,教师很难约束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自觉性,而学生自觉性的养成,有赖于教师严格的课堂教学纪律。例如,有些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不懂得爱护计算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懂得爱护公物。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以身作则,让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和道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和道德有很多交叉的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信息安全的问题。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给学生讲解计算机安全知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所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教师在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计算机病毒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问题。学生对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了解,可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计算机病毒的不道德性以及违法性,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懂得保护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效果。

3、在团队协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团队协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团队协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这种协作过程中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竞争的社会,合作才能共赢,而合作,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探讨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团队协作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讲解上,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并了解相应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重才轻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极力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路,让德育贯穿教学的始终,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不科学的教学理念,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李红波,张仙.渗透性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94-97.

[2]蔡惟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46-47.

[3]丁志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德育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123-124.

[4]常慧慧.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87.

育信息化 篇4

关键词:近些年,教育,改革力度,教育模式,有效转变,体育信息,探究与讨论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普及和推广开来, 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不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以体育教学为例, 基于信息环境之下, 对如何做好体育教师其自身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工作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一、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有效的激发和引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体育信息环境之下的教学方法, 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不仅生动活泼, 而且新颖多样, 很好的解决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边去讲解边去示范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且它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 同时由能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并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经过专业的心理研究表明, 在学生进行学习时, 其最根本也最活跃的一个因素就是其自杀你的认识兴趣, 一般来讲, 学生如果在积极主动, 满心充满兴趣的情况之下, 去学习一些东西, 那么就会很容易的掌握和巩固。而通过应用一些现代先进的技术, 基于体育信息环境之下, 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 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去增加和扩展实际课堂的容量, 同时也能够实现信息密度的有效增大, 并实现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运用计算机上的某些功能, 可以讲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 很形象、很具体的呈现出来, 进而实现从心理上激发和引起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快跑的注意事项以及动作要领时, 可以先去播放一些与快跑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去了解和掌握快跑的正确姿势, 同时也可以通过依据教材内容制作一些专业的教学课件, 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生理原理, 并让学生这个环节中了解一下在跑步过程中, 摆臂时其相应的肩关节以及肘关节还有腕关节, 它们的最佳的摆动幅度以及运动角度是多少?而它在快跑过程中又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学生在学习中, 能够更直接、更形象的去领悟到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二、基于体育信息环境之下,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来将一些教学内容简单化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建立其一个相对正确的感性认识, 并实现运动技能有效提高。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其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专业的运动技能。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体育动作, 就必须通过听以及看来感知整个技术动作的全部要领, 而且在这个环节中, 看是其掌握和领会相关技术动作的主要来源, 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应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相对正确以及完整的视动表象。应该说, 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的技术动作其自身不仅结构复杂, 而且它自身的连贯性也相对较强, 往往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容, 完成一系列的相对复杂且跨度较大的技术动作, 比如在进行田径跳跃练习时, 在其中的空中动作, 以及支撑跳跃过程中的连续动作, 还有技巧滚翻等等, 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 还有一些技术动作具备一定的非常态性, 比如在项目投掷过程中, 最后环节的用力顺序, 以及跳跃过程中的挺身式的跳跃动作等等, 这些技术动作对学生来说, 要想真正意义的去熟悉和掌握, 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技术动作示范时, 由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自身的随意性相对较大, 而在另一方面, 学生在对对技术动作进行观察时, 由于受其自身的观察角度以及观察时机的影响, 致使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很难看清楚教师所示范的标准动作。这势必会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一些影响, 而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 比如说, 多媒体课件将教师所示范的一些技术动作以及动作要领用动画或者是影像的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并通过慢动作以及停镜还有重放等一些手段, 在结合教师的亲自讲解, 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看清楚在老师示范的这个瞬间所有的技术细节, 而此时, 教师通过对各技术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和讲解, 突出其自身的重点以及难点, 进而实现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形象以及更直观的去观察和熟悉教师所示范的动作。

三、基于信息环境之下,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对比,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自我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高。此外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运动动作的技术要领以及技术难点还有重点等制成课件, 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 就可以据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随着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 实现了教育模式的有效转变, 再加上积极推行新的课程改革, 因此在很大程度促进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对较长, 再加教育环境相对比较恶劣, 因此导致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很多问题和创新。本文就结合在当期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现状, 对如何做好体育教师其自身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工作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王永鹏.现代信息技术对体育院系学生技能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 (01)

[2]、陈旸.论新课标理念下学校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创新[J].搏击 (体育论坛) .2010 (01)

[3]、王国华, 陈巨龙.浅析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02)

育信息化 篇5

【摘要】在当今时代,现代化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新型教学方式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现代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为契机,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重要影响都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的挑战,无论我们赞同与否,信息技术与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的结合的发展趋势都不会得到逆转。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手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整合运用能力,提升运用的有效性,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向更深、更广层次的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就成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予以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整合运用中应具备的条件

1、构建适宜、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

将信息技术引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来,必须要有适宜的、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基础,才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供保障。这一方面要求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引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软硬件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在满足学生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突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特殊性、知识性、实用性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去获取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引导下掌握更多体育训练、管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技术动作、注意事项、训练步骤等等,构建良好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的运用变为现实。

2、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相整合并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自然而然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个体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这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能性以及质量。因此,体育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大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对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必须要求体育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如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查询与下载、多媒体软件的制作与使用等。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支持、鼓励老师不断学习、探索对网络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设计,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水平。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实践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教材选择多样化、教材内容多媒体化、教材资源网络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学习方式自主化都是信息技术应用下的特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合理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体育教学难点、重点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体育教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模式、方法和理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体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技能教学,教师都应该时刻树立一种信息意识。我们知道,体育学科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应当体现这一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或者说重难点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及原理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克服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文字、图画、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特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跨栏的技术要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和下载相关的资料和视频,比如可以慢镜头播放我国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的夺冠视频,并进行动作的分解、分析,使他们了解到起跑到第一烂的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并就其中的摆动腿等技术难点通过对比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摆动腿落地才算完成使命,摆动腿攻栏是否积极,落地是否快速都直接影响着栏间跑速度。通过视、听结合,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感知,学生的动作感觉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技术中的重难点自然会得到有效克服。

2、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巧妙的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山羊分腿腾跃教学中,通过制作flash课件将助跑-双脚上板起跳-推手与分腿-屈膝缓冲落地这一连串动作进行直观、立体、全面的展现,在栩栩如生的动画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画面、试听双重调动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急切的想要通过练习来掌握这些技术要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其实质在于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高宗贵.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4).

[2]徐国忠.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寻刊,2010(09).

育信息化 篇6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起点和重点。2003年率先在河南高职院校中成立专门的心育领导小组和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心育护航育人才”高技能人才心育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德厚技高”的“银领”人才。2008年以来,我院的平均就业率为97.25%,社会满意度为95%,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多年来,我院坚持将人才培养目标和心育工作结合起来的“心育护航育人才”高技能人才心育模式的实践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健全机构,规范制度

我院为落实“心育护航育人才”育人理念,于2003年底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针对我院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指导和协调全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专门的心育机构——心理咨询中心,构建了“院——系(分院)——班级——宿舍”四级心育网络,保证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中“院级”是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组建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和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系(分院)级”是指通过培训各系(分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为本系学生服务。“班级”是指各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骨干,担任心理委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早发现身边同学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异常反映,并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中心。“宿舍级”是在宿舍选出一名心理信息员,帮助心理辅导员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按照教育厅1:3000的师资配备要求,我院现有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22名。各系(分院)有心理健康工作部,分管所在系的250多名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协会的会员达200余人。我院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以及心理协会成员组成的心育工作团队。学院每年都派教师参加专业心理培训,提高心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心理教师也定期到各系督导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指导心理协会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育活动。

三、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制度

为了准确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类型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情况,我院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常态化,制度化。自2005年开始,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取得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和各系部,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预约防范,及早干预。截至到目前为止,共为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干预辅导近300人次,并对近100名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全程追踪辅导,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我院无一人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建立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学院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自2007年起,连续举办8届的“心育周”系列活动,始终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校园的焦点。每次“心育周”选择一个主题,组织心理電影展播、心理话剧、心理美文征集、心理素质拓展、心育讲坛等活动,夸大教育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95%的班级在“心育周”组织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9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个体咨询、网络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方式,为个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均每年有600多人次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和指导。

五、建立课堂教育与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相结合的教育途径

学院开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称并覆盖大部分学生的心育课程和系列心育专题讲座,如“赛前成功心理辅导”和“心语讲坛”等。同时把理论课堂教学与心理素质训练和团体辅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察觉、自我探索,促进自我成长。每年有1000多人选修心理健康健康类课程,每年开展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500余人次,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逐年扩大。

六、立足职教,建立以职业心理素质为主导的心育内容体系

为更好地实现示范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我院紧紧围绕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在实践中形成与普通院校不同的心育模式。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认识模糊,对就业前景、技能学习和职业匹配关系等认识茫然,我院采用课程与讲座形式,围绕积极心态和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比如,2015年月心理老师为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师生进行赛前心理辅导,效果显著,我院师生在2015年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佳绩。

心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好,开创更好的“心育护航育人才”的新局面,增强心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成长,做最好的自己,最终成为一名“德厚技高”的“银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焕.“3+2”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8:104-106

[2]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523-1524

[3]温娟娟.“90后”高职生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4:44-49

基金项目:

1. 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型国家建设视野下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52400410632。

育信息化 篇7

●构建信息化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学习体育的前提是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 创设一种教学或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体育知识、技能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技能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2.利用信息技术, 既可以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

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 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 为学习者提供相对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 深化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整合, 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

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协调教学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 产生聚集的效应。

●探索信息化体育课堂教学方式

1.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要真正做到活跃课堂气氛,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练”的教学模式, 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通过计算机强大功能和声、光、色、形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猎奇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2.直观的呈现方式, 强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变动为静, 变快为慢, 有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跳远中的踏板及腾空, 由于跳远的踏板及腾空的实际时间都太短, 教师对技术讲解必然是在若干次示范之间逐一完成的, 这使得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听讲解时因无示范可看而不能理解, 在看示范时又忘了讲解中的重点。这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听觉和视觉是轮流发挥作用进行学习的, 两者没有进行较好协调, 使得学习的效率较低, 而在应用课件进行教学时, 这一点即得到解决。当课件通过屏幕式显示器的同时, 同时通过音响系统进行讲解, 使学生的学习可以眼耳同用, 在看课件中的示范同时, 听到对示范中要点和技巧的讲解, 使得学生更好地对跳远的各项动作作出理解。

3.与技能课紧密结合, 提高技能课的授课质量

在教授一种体育技能的时候, 划出一定的课时利用网络和相关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 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如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 摆臂动作一直是一个授课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只能利用教师反复的示范和学生反复的练习进行学习, 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但是, 让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 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 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 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体育运动是最讲究体位感觉的运动项目, 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 在上技能课时, 他就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体位感觉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

4.借助信息化辅助地位, 促进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习体育除了学习运动技能, 还要学习一些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和体育竞赛知识, 这些内容是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上的。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排除了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 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 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课程的看法,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也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质。

借信息技术之课达德育之效 篇8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1.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良好的习惯, 不仅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 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细节做起, 我总是时时督促学生, 进入电脑室要穿上鞋套, 在电脑室里不要奔跑跳跃, 下课后要将鼠标、键盘摆放整齐……这些措施对于小学生来说, 执行起来有难度, 但是只要教师长期加以耐心引导, 就会让他们习惯成自然。

2.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产的教育

计算机属于精密仪器, 特别容易出现故障。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在平时的学习中容易在有意无意间对电脑产生一些破坏, 比如, 重复开关电源, 随意重新启动, 用力敲击键盘, 随便拆卸鼠标等现象。我在教《初识计算机》时, 将电脑比作一个家, 显示器、主机、键盘等硬件比作家里中的家具, 如桌子、椅子、柜子等。应用程序等软件就是抽屉里、柜子里放的东西。在学生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时候, 也明白了要爱护电脑、爱护公共财产。机械鼠标的拆卸很容易, 小学生又特别好动, 机械鼠标内的滚球总是会不时失踪, 针对这一现象,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和学生说, 滚球的丢失给下节课使用这台电脑的同学带来的不便, 给学校造成的浪费, 以及自己花钱攒机的经历, 以及对电脑的爱护等。这样的情况后来就基本没再出现了。

●●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网络道德观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高, 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容易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 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色情的、暴力的东西。小学生是信息道德素养比较薄弱的群体, 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左右, 从而导致他们不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国家非常关注网络问题, 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 也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的教育。

1.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上信息资源极其丰富, 但也鱼龙混杂。这样的现象对于大多数主要从教科书和规定的中小学读物、电影、电视中接受教育的小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冲击。我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 要求学生能够善于辨别信息的真假、有害或无害、有用或无用等, 要摈弃那些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垃圾信息, 提高自己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 远离黑客

现在, 计算机黑客呈现低龄化趋势。作为未成年人的小学生, 是非判别能力很弱, 电视报纸报道的黑客入侵网站等消息都令好奇的学生跃跃欲试。有些学生甚至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 有一种偶像崇拜。经常会有学生好奇地问我, 有没有盗过别人的QQ密码, 有没有攻击过别人的网站, 而且表现出对这一技术非常感兴趣。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好奇去接触并学习计算机黑客技术, 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经常在进行技能与方法的教学时培育学生的伦理道德, 引导他们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 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领域, 各种洋品牌的软硬件产品充斥市场。我就将我国有关的信息技术发明及重要成就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word的时候, 我专门用一个课时来介绍WPS, 向学生说明, 这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个在Windows中文平台上运行的文字处理软件, 功能也非常强大;在介绍计算机内部结构时, 我向学生介绍“龙芯一号”通用中央处理器, 并告诉他们, “龙芯一号”是我国自行研究的, 它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 让学生正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健康的协作精神

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作精神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成功, 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就要具有组织、协调各种力量的能力。目前在我们学校, 还是两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 这样的学习状况也对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出了要求, 我在上课时, 都会注意布置明确的任务给两位同学, 让他们分工合作, 我还常常开展小组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育信息化 篇9

1 体育传媒的现状

从1998年5月, 以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概念被正式提出开始, 新媒体阵营中纷纷出现了第五媒体 (手机) 、第六媒体 (楼宇电视) 、第七媒体 (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 。媒体市场被各种不同的媒体主体分割, 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

1.1 体育报纸碎片化

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 给体育报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如是说:“除了专业体育传媒外, 所有的日报都有体育版面。作为报纸, 从内容传播上看, 和电视比不具备形象优势, 和网络比不具备速度优势, 所以, 体育传媒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1]

1.2 体育电视碎片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体育赛事也越发频繁, 虽然CCTV-5仍然强势, 但由于体育赛事较多, 难以兼顾每一赛事的全程转播。加之“碎片化”使体育市场需求与电视内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体育频道的报道主要还是新闻和赛事, 对农村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教学、体育保健、体育用品等方面的内容报道的较少。互联网对电视的巨大冲击使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瓦解。

1.3 体育网络碎片化

21世纪以来, 互联网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几年不断涌现的新浪、微博、搜狐等网络使得体育网络的传播也面临着“碎片化”的革新。新华网体育、人民网体育、腾讯体育、新浪竞技风暴、雅虎体育、搜狐体育、网易体育、TOM体育、体坛网、国家体育总局、凤凰网体育、中华网体育、国际在线体育等许许多多, 这些好像都在诉说一个事实———门户时代即将落下帷幕, 互联网也走进了一个没有霸主的时代。

2 体育传媒策略的探讨

2.1 积极传播正面、健康的体育能量

2.1.1 体育报纸传媒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方法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 体育报纸的传媒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所以, 体育报纸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选择与编辑。

2.1.1. 1 关注老年人体育

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对老年人体育的研究不断增多。现在, 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大, 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如医疗、保险、健身等等。现如今, 快时代的节奏使得体育报纸的受众主要为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健康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老年人体育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 体育报纸在报道新闻的时候, 内容应尽量是老年人比较感兴趣和关注的事情, 可以多谈一些健身养生的体育锻炼活动,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2.1.1. 2 重视体育研究

近些年, 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 闲暇之余人们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随之对体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不良之风盛行, 学术界也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 体育研究没有深度, 大部分都是简单化、重复化的文章。因此, 体育报纸可以做一些有深度的调查分析, 给体育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进而加速我国体育研究的发展。

2.1.2 体育电视传媒

2.1.2. 1 以CCTV-5为主的体育电视

新世纪以来, 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受国家重视。200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也将成为农村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在获取体育信息的时候主要依赖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但农村的经济条件还相对差些, 电脑还没有完全普及, 所以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最高, 而且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农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因此, 体育电视传媒应从这方面入手, 适当减少对竞技体育的传播, 主要报道一些精彩时效的体育赛事;增加一些农民所关注的体育资源, 加大对农民传统体育的宣传, 转播全国农运会和省级农运会的赛事, 提供科学养生的体育知识, 使他们转变对体育的传统观念, 让他们了解体育的价值及锻炼意义, 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2.1.2. 2 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

“碎片化”传媒时代在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们的受众群是乘客, 而乘客的流动性比较强, 在车上停留的时间比较短, 这就要求地铁电视、公交电视等传播的信息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 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关这种重大赛事的报道正好符合地铁电视、公交电视等的需求,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编辑加工信息的时候, 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用最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来, 由于车上人多繁杂, 尽量使用屏幕文字, 每条短讯保持在30秒左右, 这样乘客们会愿意主动接受这些体育新闻。

2.1.3 体育网络传媒

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已悄然盛行开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传者中心下的传统媒体向受者中心下的新媒体转变, 体育受众已不是以前那种消极地“接受”信息, 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寻求自己想要得到的资讯, 网络为受众提供了这一广阔的活动空间。体育受众接受信息的方法从以前可以“选择不同媒体来接收信息”变为可以“直接选择想要的信息”, 根据碎片化受众的特点, 网络要提供全方位的体育信息, 既要有即时报道, 又要进行深度报道, 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2.2 避免传播虚假、低俗的体育信息

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出现,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 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或反面, 无奇不有。体育媒体应进一步公正、公开, 不要以点带面, 传播全面真实的信息, 避免制造虚假消息。有的网站为了盈利爆料一些体育明星的私生活, 还妄加评论。约翰·伯格的偏见曾经很受推崇:

“男人看女人, 而女人则看自己被别人看。这不仅决定了多数男女关系, 而且决定了女性与自己的关系。女性的观看者是男性, 而女性则是被观看的。所以女性把自己变成一个对象, 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觉对象, 一种景观”。[2]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 设置一些关于足球宝贝、篮球宝贝等的专门频道, 如世界杯“美女新闻”等, 把女性当成了一种看点, 这并非是体育传播的本意, 但是无形中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意义。因此, 体育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体现体育本身的积极价值, 避免低俗信息的恶性传播。

3 小结

育信息化 篇10

1 提高专业能力的途径

1.1 拓展培训渠道,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别是对体育教师而言,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课信息技术运用的涉及比较少, 尤其是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薄弱。因此, 在工作中, 首先, 我们要强调理论学习, 通过宣传教育、上机操作等手段来转变教师的观念, 使其理解并重视信息技术对现代化教育的促进意义。其次,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参差不齐的, 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专职体育教师人数较少, 兼职体育教师担任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 这些都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常规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最后, 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 完善人事的管理制度, 关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道路。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研修活动,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反思、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 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 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2 建立健全资源库, 构建一个开放性共享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积极学习和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了教育和教育者自身的共同发展。

1.2.1 网络搜索, 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知识源泉

教育的过程就是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互联网的成功运作使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很小, 尽管人隔千里却依然交流如面对面。知识的更新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发展,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成为可能。现如今有很多名人、专家都建立自己私人网站, 呈现自己的思想、观点、研究成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资源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在搜索查阅资料方面, 网络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通过网络的搜索功能可以轻松获得想要的结果。在体育教学中会有很多动作技术的讲解和学习, 利用网络搜索, 对某个动作技术或某个知识点的重难点、易犯错误等都能准确的呈现出来, 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网站我们教师可以找到我们想要了解到理论知识, 通过网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成果等与他人交流, 因此, 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

1.2.2 电子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合作平台

过去, 备课都是教师个体完成的过程, 集体备课也大多是同学科教师的一次教研活动。现在,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真正感受到集体智慧的成果。网络上有很多教师的电子备课稿, 视频教学案例等等丰富的教学课件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这些优质资源,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 大胆创新, 集思广益, 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电子集体备课, 拓展了教师备课的空间,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 增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逐步转变,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2.3 个人主页、博客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广阔舞台

个人主页、博客是近些年来比较时新的一种事物, 它是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技术, 以文字、数字、文本和图片等方式, 把日常所想、所闻和所思的各种思想精华迅速及时地积累和保存起来, 超越传统时空局限, 让所有人可以共享。是一种向外界渲染情绪、表达思想的自由空间, 与网站的区别在于有些权限受到限制且多捆绑在一些大网站下, 域名也是二级或者三级域名。但其也有一定的优点, 那就是申请容易, 技术简单, 安全性高, 且容易形成团队即博客圈。博客作为时兴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 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有利于信息技术时代研究型教师的成长,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 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4) 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

1.2.4 即时聊天工具、音像制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创新空间

及时聊天工具, 目前主流是北京腾讯公司的Q Q聊天软件, 通过这个工具目前衍生出来各种Q Q群, 参加到群里老师定期开展主题式讨论、交流, 进行相互帮助与提高。体育教育领域中的Q Q群主要集中在几个杂志所建的超级群中, 因为一个500人的群一年的服务费也要上百元, 所以一般都100人的小群。如,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读者Q Q群已经发展到4个, 共计2 0 0 0多人。音像制品主要包括光碟、录音、可编辑视频等。这种方式在网络日益壮大的背景下逐渐被淘汰, 但部分不发达的地区还是以此为主进行着相关培训和研究。如全国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设计录象课评比等, 其比赛征集的录象课都压缩在几张光盘中进行传播。

1.3 立足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

体育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 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练习的形式, 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易于学生对动作技术的重难点把握以及形成动作定型,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手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帮助教师促使学生比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从此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 要立足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只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形式, 只有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它,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走向了课堂, 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师, 必须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敢于向自己挑战, 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合理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 利用信息技术途径提高体育教学专业能力发展的几点建议

2.1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师专业能力提高

困难什么情况下都会存在, 关键看我们如何去面对与解决。为此, 我们教师自己要根据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积极主动地去创造自我专业能力发展有利空间。比如, 没有电脑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现在的手机已经逐渐向智能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几百元的手机完全可以实现Q Q聊天, 而且几元的包月费完全可以应付我们的交流需要。

2.2 态度的端正是提高的前提

笔者认为做任何事情, 如果态度上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那么其结果不会很理想, 在专业能力发展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有些教师自认为目前自己说拥有的能力完全可以应付教育教学了, 没有必要去耗精力去提高, 所以也就不重视平时能力的提高。熟不知, 现在的环境变化有多少快, 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化有多少快, 如果等到师生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 我们教师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因此, 端正态度对教师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不能忽视。

2.3 交流与合作是加快教师能力发展速度的催化剂

为什么要说交流与合作是加快教师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呢, 因为目前在工作中、研究中都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保证你顺利、有效的完成。如果你只是关上门自己在那里进行研究、进行提高, 而不去接触外界的思想、观念, 不学会与他人合作, 那么你的研究可能只是一个重复性的研究, 你的提高也可能是淘汰的、滞后的能力。

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要求体育教师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结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项专业能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我们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力, 不断更新与完善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 因此掌握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一定途径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体育教师要清醒的看清我们的职业生命的短暂性, 如何延长、怎么延长是一个新的课题, 信息化的利用将有利于我们从事此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在思想、手段、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下, 如何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以期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东海.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 2009 (4) .

[2]刘俊一, 隋力.我国优秀速度滑冰短距离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统计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2) :177~180.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慈善雨露育青苗 篇11

《慈善读本》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专项基金开发,由大连万达集团赠阅,大连市作为“慈善进课堂”首批试点城市,受赠图书一万册(初中版、小学版各五千册)总价值12万元。经过调查研究,大连市慈善总会选择向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共20所中小学校发放《慈善读本》并开展“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试点工作。

切实的调查,有力的批示

2011年10月,接到中华慈善总会关于捐赠《慈善读本》的通知后,大连市慈善总会意识到推动慈善教育进课堂,在我国无论教育界还是慈善业都是空前的,而且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然而,“万事开头难”,要把好事做好并不容易。为此,大连市慈善总会立即开展相关调研工作,探讨如何做好《慈善读本》的发放工作,研究发给谁、怎样发、发得好等具体问题。

经调查了解,大连全市共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1446所,在校生67万余人。在市内四区中:中山区初中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5所;西岗区初中10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6所;沙河口区初中1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31所;甘井子区初中2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70所。从学校和学生数量上看,沙河口、甘井子两区是教育大区,在这两个区搞《慈善读本》试点工作,更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全面铺开。针对先期一万册的受赠量,大连市慈善总会做出了“两区,20所学校(每区各10所,其中中小学各5所),每校500本”的发放计划。

选择好试点区,确定发放数量,草拟了《“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方案》,前期的调研工作基本完成。11月10日,在此基础上,大连市慈善总会向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朱程清递交《关于在我市部分中小学开展“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的请示》,希望得到市领导和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请示报告很快得到朱副市长的批示。这为《慈善读本》的发放和“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恳切的座谈,真诚的建议

2011年12月2日上午,“慈善进课堂”座谈会在大连良运大酒店召开。市教育局、大连国际老年交流服务中心、沙河口区慈善总会、甘井子区慈善总会、区教育局、区关工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刁成宝主持。会上,刁副会长传达了中华慈善总会《关于做好<慈善读本>宣传推广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并介绍“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方案。与会人员就《慈善读本》的发放以及“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现有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意见。

市教育局代表提出对《慈善读本》及“慈善进课堂”活动的一些看法。他说,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当今社会,孩子们的奉献精神比较缺失,《慈善读本》的出版和发放正填补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空白。“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主题系列活动可以考虑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规程。他提出可以研究把慈善教育加入德育课程指标体系;强调在不增加学校学生负担的同时,办好这项活动;希望各试点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地落实这项活动;要求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把好事办好,办出成效!

座谈会结束后,市慈善总会根据与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于12月16日拟发了《关于开展“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试点校的选取是在学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已建立慈善义工站或已开展“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优先。各试点校在保证原有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可结合《慈善读本》及本校自身特点,结合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如慈善主题班会、主题书画展、主题故事会及优秀节目评比、慈善主题征文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同时,把大连国际老年联系交流服务中心和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关工委联合开展的“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纳入“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之中。各试点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任慈善家、慈善工作者或优秀慈善义工等为慈善校外辅导员,对其开展慈善活动及日常德育教育进行指导。为加强活动的领导和协调指导,成立由各主、承办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大连市“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

简单的仪式,实用的读本

从调研座谈到拟发通知,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连市慈善总会在2012年1月11日中小学生寒假前夕,举行《慈善读本》简单的发放仪式,同时,正式启动“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的试点工作。

《慈善》杂志执行主编、《慈善读本》总主编李玉林出席仪式并讲话。李主编讲述了《慈善读本》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和给教师的建议。他提到有记者说:“慈善读本受到比较广泛的好评,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在中小学校园发《慈善读本》是走形式。”对此,他回应道:“一些评论确实给我们提了醒。说实话,第一次编写《慈善读本》,我们战战兢兢。虽然每个环节都不敢怠慢,但由于认识局限和疏忽,读本肯定存在不足或失误,这些只有在使用中逐渐发现。我们会及时跟进使用情况,收集各界意见建议,做进一步修订。”

他介绍说,慈善读本的编写主要是参照教育部2011年的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三个课程标准,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专家组修订征求意见稿),同时也研究和吸收了杜威等国内外著名教育家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借鉴了国内外一些慈善公益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组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慈善读本的编写方案和设计思路。一是突出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二是突出儿童的兴趣和特点。慈善读本可以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模块,集中进行慈善爱心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爱的观念,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

大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郑全慈在总结讲话中,对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大连中小学生这一万册《慈善读本》表示感谢。《慈善读本》的编写和发放,把慈善教育融了课堂教学,让爱心充满校园,对中小学生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慈善理念培养,这是我国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创举。“慈善进课堂,爱心进校园”活动主要包括中小学《慈善读本》的开发、宣传、试用、推广等相关活动的开展。大连市是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市慈善总会将和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搞好《慈善读本》的发放和主题慈善活动的推广工作。

郑副会长希望各试点校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争取下一步读本的捐赠,为大连市慈善教育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大力提倡各试点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慈善教育计划。二是,充分发挥市区慈善总会和关工委的作用,将课堂慈善教育和开展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慈善进课堂”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特别强调一点,慈善活动不提倡中小学生捐款,要以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为目标,树立学校良好的公益形象。如遇到突发灾害等特殊情况,各校要提前与慈善组织沟通,避免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大连市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并在不断加强慈善文化的建设和慈善理念的传播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较高的群众慈善意识、良好的社会慈善氛围是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应该说,慈善事业取得的发展和成就与慈善理念的普及、慈善教育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要把“慈善进课堂”这件好事做好,为从小培养有慈善意识、有爱心观念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育信息化 篇12

为了使教学可以更好地面向每一个学生,笔者搜集了很多资料,认真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种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

一、分层教学,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所谓分层教学,是将相同层次、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一组,教师在教学过程“因材施教”。笔者根据前期分析的结果,对“高水平”、“较高水平”、“一般水平”、“较低水平”四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辅导和教学评价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可以辅以下列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小学生大多打字不熟练,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地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笔者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即学即用,燃起持久的探究热情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笔者在教学“电子邮件E-mail”一课时,演示讲解建立一个班级邮箱后,让一名毛遂自荐的学生为大家演示建立他自己的电子邮箱,并指导他为班级发一封“我为班级出谋划策”的电子邮件,刷新打开的班级邮箱后,看到新增的电子邮件以及简单的内容,很多学生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在感到神奇无比的情绪享受中,学生急不可耐地投入到个人邮箱的建立和使用中来。

(三)学以致用,创造持久的体验感悟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学习内容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比如:在学习“用电脑写作文”时,笔者让每位学生设计并打印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文章进行张贴,挑选优秀作品发到网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比赛写作的气氛空前高涨。也可以结合元旦、春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为教师、亲人、朋友、同学做贺卡,为自己设计名片等活动,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品尝着诸多的惊喜,深深体味着计算机的神奇,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情感目标。

二、创新创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范式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学生质疑的天地。教师应善于通过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鼓励和保护质疑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大胆质疑、善于质疑、经常质疑;第二,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在质疑的同时也给了优等生一些发挥的空间。

(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笨鸟先飞”,基础差的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别的学生,离不开自学。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懂的,哪些知识是自己的弱项,只有自己最了解。所以,在上课时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常预留10~15分钟时间最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学目标,并且及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点拨与指导。

1.设计自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由于学生存在着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所以在设置目标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做到题量、难度、深度适当;(2)要紧扣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教材的特点,有利于新旧学法的联系;(3)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自学提纲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便于学生依据提示的学法进行自学。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学生在依纲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紧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个别的、一般性的问题就地解决;面上的、疑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以教导学”阶段解决。自学后,教师还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或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要普及计算机,就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让他们受到网络的毒害,也不能把他们的兴趣扼杀在学习之初。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全心全意地为“特殊群体”服务,因材施教,用不同的学习策略鼓励不同的学生,使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减缩,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并使之成为他们将来的基本技能。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陷入两难的境地,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而有的学生则一窍不通,学生的基础不同,观念不同,态度不同,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特殊群体,教师应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他们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到达不同的高度,这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也是目前部分学校正在实施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关系和意义下一篇:电子胎心监护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