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共12篇)
电力信息化 篇1
2012年6月5日, 甘肃省电力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来, 甘肃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坚强智能甘肃电网的工作目标。为此, 甘肃省电力公司持续加大投入, 依托中国移动甘肃省电力公司先进的无线通信网络, 积极开展了电能量信息采集、95598短信、手机缴费、GPS定位等新型业务应用。据悉, 2014年前, 甘肃省电力公司将全面完成电能量采集系统建设, 实现对电力客户用电信息的“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随着智能用电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 甘肃省电力公司与中国移动甘肃省电力公司在智能园区、智能小区、客户现场视频传输、三网融合、服务资源定位等领域将会创造日益广阔的合作前景。
甘肃省电力公司希望本着互惠互利、强强联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开展战略合作, 依托中国移动甘肃省电力公司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 充分发挥公司区位优势和应用特色,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常态机制, 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共同推动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 移动、电力共同分享资源, 共同服务客户, 共同助推智能电网建设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和甘肃省电力公司表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电网与通信网加速融合, 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合作正在向着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台阶、更宽的领域大步迈进。双方自2006年开展合作以来, 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电能量采集业务累计用户达到6万户, 电费缴费提示短信月发送量超120万条, 手机缴纳、查询电费业务得到有效普及, 电网与通信网融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将通过在“营销渠道共享、管线资源共享、应急体系共建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携手共进, 开创合作新局面, 再创合作新佳绩。
据悉, 为促进双方在各自领域内的业务发展, 甘肃省电力公司和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将在未来3年内, 在语音业务、数据业务、信息化业务及双方优势资源共享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主要在生产办公自动化、基础通信、管理信息化、生产信息化领域、电力营销自动化、营销信息化支撑系统一体化平台建设、电力智能小区建设等7个方面开展全面深度的合作。
电力信息化 篇2
电力营销实现信息化建设之后,必须对电力营销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提升,并且将其素质提高,实现制度化管理,才能比较全面的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由于电力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发展还不是很长久,所以信息化水平自然不会很高,由于信息化水平受到了传统信息交流机制的限制,导致信息化管理出现漏洞,不能够对员工的具体职责进行细致分配以及区分,对各种工作内容也没有标准化管理。所以想要对电力营销信息化水平进行提升就必须对交流机制进行改革,减少因为交流机制对于员工具体工作分配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出现工作分配不均等情况。能够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配与区分,对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标准化操作,员工能够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获得明确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工作混乱的问题,从而提高营销工作的效率。
2对客户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营销对客户资料的全面性有了更为全面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客户资料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比较完善的存储以及管理,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客户进行及时掌握,还可以对客户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潜在客户,为将来的电力营销带去更好的基础条件。而通过对客户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的设计,还可以很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对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对客户资料能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了解,能够对电力营销信息化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根据客户资料的类别,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客户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对应的电力产品营销。在对客户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管理之后,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信息平台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力信息化动力源自意识 篇3
电力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企业信息化已涉及到电力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整体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信息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信息孤岛、技术平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等问题。
由此,信息系统的应用如何进一步地深化和契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成为目前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电力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不再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提高,而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思想的不断转变,运用信息技术不断规范管理和提升效率的意识,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辽宁省电力公司的信息化深化应用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和规划加强推进,作为信息技术人员在大范围、大深度的推广建设之余,深刻思考信息建设的动力之源、目标之本,可提升管理,提高领导和员工素质,推动业务应用需求,而这些都离不开领导和员工的意识。现结合辽宁省公司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消灭孤岛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推进“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强化集团意识,就是要克服‘自转’倾向,做到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是实现集团化运作的手段,也是理顺管理思路和管理流程之后的展现。和大部分企业一样,我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首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横向集成性差。辽宁电力的数据中心经历了近2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难于实现跨业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综合利用。其次,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匆忙建设了一个又一个业务系统,建设之初不曾考虑横向集成,之后只好“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地运用不同手段实现接口、互联。再次,与上级单位和其他单位的系统缺乏有效的纵向或横向数据资源共享,严重影响了已有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条块分割、业务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各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少,往往只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自己的硬件设施,开发应用系统,分散了公司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无法形成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优势,不利于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合理利用。
因此,集团化意识在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全覆盖的、深刻的提升和转变。要消灭信息孤岛,首先要从上到下消除业务管理的“孤岛”。
拓宽视野
一方面,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专业部门对业务理解较少,主动性差,忙于自身的技术研究,碰到不积极配合的业务部门时,推动和提升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往往不能持续,时间久了就会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部分业务部门忙于自身管理事务,对信息手段的利用没有积极性。这样一来,一是造成一些计算机系统应用较少,数据更新不及时,有时当换了业务领导或具体业务专责人员后此信息系统就会废而不用; 二是提不出高级应用需求,如何利用计算机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没有形成主动意识。
因此,信息化中的责任意识不仅要强化信息专业人员拓展专业视野,强化责任意识,同时更要各业务部门提升积极应用的主动责任意识,这是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和提升水平的动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首先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应用新技术
在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实施“SG186工程”中,辽宁公司坚决贯彻国网公司的决策部署,围绕生产、经营和管理,积极推进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 同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建成了具有我公司特色的“SG186系统”。
其中,通过采用虚拟技术进行软硬件资源整合,并从建设之初即全面开展。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器CPU、内存利用率从整合之初的5%~10%,总体提升到20%以上,其中虚拟服务器利用率CUP和内存利用率提升到36%以上,最高平均利用率达到78%; 同时节省大量服务器设备资金、软件投资。
综合监管系统与“SG186工程”同步推进,用以规范提升信息专业本身的管理。同时为提升运维能力,优化完善公司信息运维体系,提出了构建以省公司为中心+二级区域运维中心+三级基础运维小组的运维组织模式,努力实现了省级管理中心和区域管理中心的双向互动和有机结合。
在“SG186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既保证了国网公司各项任务的实现,又紧密结合了辽宁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努力实现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创新。创新意识在辽宁电力的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指导信息系统建设。
特有组织机构
在《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信息化考核与对标报告》中,辽宁公司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SG186工程”建设高质量地通过了国网公司的统一验收,同时被国网公司授予“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信息化建设争先创优的具体表现,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辽宁公司与国网公司提出的目标要求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单位相比,在各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规范、提升公司管理的高级信息系统应用,运维制度与体系、信息资产管理等一些指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公司正处于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牢基础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从建设到深化应用的转变阶段,这就更需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加强上下级信息沟通和互动,整合全省信息化人才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由领导、各业务部门、各级信息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在信息系统建设和推广过程中要将以往重实际应用的观念转变为争先创优的思路,在建设及应用中形成特色,争取辽宁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走上国电系统先进行列。
综上,以上几种意识在辽宁电力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提高公司办公效率、规范优化管理流程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应用水平的动力源泉。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当以“SG186工程”的成功建设为契机,全员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四种意识,大力推进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公司发展的“两个转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积极有力的支撑。
链 接
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先后建成了以辽宁电力信息主干网络为核心,辐射辽宁电力各供电、施工修造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支撑平台拥有IBM、惠普、Sun等多种小型机服务器和大型存储系统和信息备份恢复系统,开发建设了营销、生产、财务、人资等一批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已成为公司生产、营销、管理、决策的日常工具和手段。
电力信息化 篇4
1.1 电力信息化的概念
电力信息化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上的应用, 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发电、配电、电网调速、输电、供电营销等。电力工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传统工业的模式, 实现了向高度集约化、知识化、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几十年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电力系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有所改善, 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1.2 电力信息化特点
1.2.1 信息系统的高度统一性。
电网行业垂直管理体制决定了集团内统一、集中的信息系统成为必然的趋势。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管理软件基本由公司统一;电网企业更换软件也是整体更换。
1.2.2 信息系统应用到电力行业的各个环节。
电力体制改革后,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在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 基本对规划、运行、检修、销售等各业务环节进行了信息管理。对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 也对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给予了支持, 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 又改进了工作质量, 成为电力行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工具。
1.2.3 加强了对数据安全性和合法性的监管。
信息安全保护是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开展信息安全保护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电力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其信息化过程涉及的数据、信息的移交和使用, 安全和合法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2 电力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信息化现状
2.1.1 从硬件系统上, 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比较先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技术和硬件水平都与国际接轨, 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1.2 信息化的应用上, 处于由点向链过渡期, 与用户核心业务结合更紧密。
信息化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扩大管理跨度, 促进组织的垂直化。
2.1.3 信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才的培养也得到重视。
信息化实现了数字化和规范化管理, 有利于把人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对电力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也随之得到重视。
2.1.4 电力市场越来越开放, 市场化体制已经逐渐形成。
市场格局逐渐从垄断竞争走向寡头垄断, 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同时, 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2 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体制改革进行的不彻底, 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 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需要改善;信息资源开发速度迟缓、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结构矛盾突出, 产品附加值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主要表现在:
2.2.1 电力行业的垄断造成了市场开放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不足, 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严重, 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2.2 缺乏整体规划。
电力集团公司的信息系统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规划不够清晰, 致使各部门拿不出整体方案, 这种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分散的管理思路, , 影响了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
2.2.3 重硬件、轻软件;
重网络、轻数据;重技术、轻管理。据数据统计, 电力信息系统用于硬件和网络建设上的投资所占比例很大, 而软件开发和数据系统建设及信息管理水平却很低。
2.2.4 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薄弱。
由于管理体系的落后, 对人才的管理不够科学,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造成创新的动力不足。内部竞争意识也没有被充分建立起来。
3 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3.1 竞争者之间转变为相互依赖的关系。
3.1.1 由权力寻租变成了市场竞争行为。
3.1.2 由相互合作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
3.1.3 由根据自身计划行动变成根据竞争对手行为的行动。
3.2 电力体制改革必然引起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意志得到加强, 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 更关注经济利益;其次健全了对经营者监督、激励体制, 行业内资产重组也相对频繁。
3.3 体制改革使人才流动加快
体制改革最先争夺的是人才, 信息化对产品技术和服务要求都有所提高, 同时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需求增加。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必然是人才流动加快, 人力成本上升, 激励制度健全和增加对知识的重视。
3.4 管理和决策体制健全
电力机制改革之后电力产业的市场化体制使竞争趋于公平, 交易成本必然有所下降, 但同时产品价格也下降, 这就要求电力行业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决策体制, 争取效益最大化。
4 建立电力信息化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4.1 实现信息标准化
信息编码、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平台都需要标准化。信息标准化涉及的范围广形式复杂, 制订标准常常落后于应用需求, 很多单位自己制定标准或者干脆没有标准。为了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化, 应在系统建设的同时重视标准化问题。按照国际、国家、行业、企业的顺序建立和执行。同时应该有标准编码维护机制, 一旦有新的行业标准编码出现系统就应该逐步迁移。
4.2 实现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和重要性越来越高, 系统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和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在系统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安全的有关内容, 必要时启动安全工程的实施。
4.3 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
经过多年来持续的不断的建设, 电力行业内部各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系统, 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 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此外还有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目前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质采购系统、GIS系统等。随着应用的普遍, 各系统间也需要经过平台及内部工作流程的整合与统一。
5 建立电力信息化模式的主要措施
5.1 做好基础工作, 把电力信息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 要认真踏实的做好应用系统的工作, 有所作为。同时要利用所有的机会宣传信息化工作, 取得上级部门、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 最终实现企业依靠信息化, 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局面。
5.2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 加大培训的力度, 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造就一大批高精尖的人才, 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5.3 科学规划, 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构架。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管理革新、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运行等各个方面。信息化规划企业建设成功的基础, 持续的运行维护改进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证。
6 结束语
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顺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 电力行业正在向市场化体制过渡。电力信息化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 在渐渐的调整定位, 建立竞争机制, 不断满足各方需求, 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大环境。而信息化改革, 也是电力体制改革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利用信息化帮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介绍电力信息化的应用及其模式分析, 充分阐述了电力改革后电力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以及对电力行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力改革,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丹.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20) .
信息化电力企业管理论文 篇5
1目前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
1.1企业信息化应用有待深化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已经进入了整成阶段,尤其2014年已经是国家电网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4年,也是SG-ERP信息化系统建设即将进入收尾阶段的一年。回首4年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数据集成、专业集成、部门集成和企业集成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基层的应用与管理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实用水平距离世界同行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1.2内控体系不够完善,风险管控能力较低
实施ERP等信息化管理模式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已经逐步地实现了ERP系统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面预算管理等,管理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只是各管理模式的融合度有待加强,风险管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3部分员工的应用能力不强,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单单的是对硬件设施的改善,也包括对软件设施的改进,甚至软件设施对企业的影响超过了硬件设施。而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工作人员的认识进行拓展,而且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提高其信息系统操作水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实现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2.1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实现电力企业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实现生产信息和管理信息集合的最好途径,因此对信息网络技术要有足够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调度日志管理系统、电量远传及调度运行技术支持系统、DTS(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操作票管理系统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电力企业目前要重点关注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只有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改造和数据的共享,才能够有效克服信息孤岛和孤立系统给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阻碍。
2.2正确地进行管理信息化设计
正确的设计是实现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其要有着足够的重视,管理信息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科学规划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从整体的角度来说,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仅涉及计算技术的应用,更包含了管理制度创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等多个因素。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价值也就无法得到实现。
2.2.2构建可持续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构架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构架。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现实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构架。
2.2.3实现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的规范化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不仅是一个包含数据采集、加工对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探讨
2.3加强管理信息化的安全系统和制度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统一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安全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的安全系统和制度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科技部已经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作为全国信息安全示范工程之一,部分电力企业也开始重视安全系统的建设。网络身份信息验证软件、防病毒软件、防攻击软件等一系列安全软件被逐步地应用到管理信息化系统之中,为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重点除了安全系统建设之外,还有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要防止有害信息和恶意攻击对电力实时系统造成干扰,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经济、优质运行,保证信息系统在符合国家保密要求范围内安全运行,防止失密事件的发生。
3结语
探讨当前电力的信息化技术 篇6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管理
引言
电力信息化指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是电力工业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其核心是电力SG186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内容是各级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其中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总体上,信息化对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促进业务和资源整合。
1、中国电力信息化经历三大发展阶段
在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时期,主要应用在:电力实验数字计算、工程设计科技计算、发电厂自动监测、变电站所自动监测等方面。其目标主要是提高电厂和变电站所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改进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监测水平,提高工程设计速度,缩短电力工程设计的周期等。这一时期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是计算机应用初期发展时期,计算机主体是国产DJS系列小型机,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运算上。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二阶段,为专项业务应用阶段。计算机系统在电力的广大业务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行业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如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负荷控制预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电力仿真系统等。同时,企业开始注意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的单项应用系统。
电力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为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电力行业(从国家电网开始)信息化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
2、发电站、变电站的信息化发展
变电站综合信息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衡栅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变电站综合信息化系统,即利用多台计算机终端和刀片服务器组成的自动化系统,用微彻保护代替常规的继电保护屏,改变常规的继电保护装置不能与外界通信的缺陷。变电站综合信息化主要包括有集中式、分布集中式、分层式三种设计方案。
集中式结构采用不同的计算机,扩展器外围接口电路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开关蕾和数字量信息,集中进行寸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一些自动控制功能。分布式结构将变电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完成。分布式结构便于系统扩展和功能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分层式结构在系统结构上将变电站信号控制系统分成三层即变电站层,单元层和设备层。其中设备层主要是变电站内的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等设备。单元层主要是测量和控制部件,它们负责单元的测量和监视断路器状态和记录事件等。通过局域网连接各主机使其可以相互交换信息,并完成实时显示、制表打印、开关操作等功能。分层式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该方法实现了完全的软件控制,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缩小了控制室面积。
采用分层式和分散式结构的结构从可靠性角度,经济角度要优于集中式系统,是现代数字化变电站二次接线系统设计的首选方案。采用了數字化技术的二次系统接线方案,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电压和功率的调节,自动选线,自动事故判别和记录,自动报警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变电效率和管理水平。
3、电网调度的信息化
电网调度信息化通信系统是把现场系统远程测控装置(RTU)采集的数据、电话语音信号和视频图象信号通过光纤传送到电力调度中心,调度计算机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使调度员随时掌握供电系统运行情况,主要包括自动化调度系统(EMS)和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DMS)。电网自动化调度(EMS)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正逐步向自动发电控制、状态估计安全分析、调度员潮流等方向发展,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正逐步应用到电网调度中。配电管理系统(DMS)的应用发展也很快,传统上以单项自动化林立为特征的“多岛自动化“,如SCADA系统、负荷控制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电量计费系统、环网故障识别和恢复供电系统等正在走向系统集成。用于离线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现已可提供在线服务,并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相结合发展了流动作业管理系统(MCMS),有效地承担了正常运行中计划检修、停电管理中的排除故障以及用户报装中的业扩施工等任务。
4、电力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电力系统的生产管理中,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战略竞优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称作电网信息系统。电网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应主要包括采集与处理、分析、集成、显示、信息安全5个功能。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要实现这些功能,仅靠传统的工作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给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的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设计一个电网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组织和管理不同部门间不同格式的信息,解决企业间以及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问题,保证电网信息一致、完整、安全、方便,使部门间网络化的信息查询、浏览、创建和更新成为现实。信息系统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型和综合型应用发展,建立电网全局运行信息—体化的平台,通过Web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不同人员可以自由共享和传递与电网运行有关的所有数据,以提高电网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完善电网信息管理—这项最基础性工作,促使电力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来积聚未来的竞争优势。
5、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网运行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环节等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电力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是构架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供电网络,其中的每个用户和节点都得到实时监控,并保证从发电厂到用户端电器之间的每一点上的电流和信息的双向流动。通过广泛的应用分布式智能和宽带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保证市场交易的实时进行和电网上各成员之间的无缝连接及实时互动。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7
1.1 我国电力企业竞争优势正在发生改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工业体系当中, 目前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工业国, 对我国电力企业来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加入WTO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和更大挑战,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外国电力公司为了应付竞争和占领中国市场, 会逐步把相关行业迁移到中国, 中国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重新进行定位。
1.2 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球经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重要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 现在正向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同国外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信息对电力企业发挥的管理潜力还没有充分认识, 信息建设还处在低水平的基础上。
1.3 电子商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互联网也给企业带来了全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 正在造就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新经济时代, 这个新经济就是利用信息技术, 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增长、新的商机、新的管理, 有资料显示, 目前, 发达国家的企业有50%~70%的业务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 尽管近几年, 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极为迅速, 但中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观念和建设严重滞后, 无法有效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整合。我国电力企业还没有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来部署, 民间电力电子商务也仍然处在初期萌芽阶段, 国有电力电子商务还处于空白阶段。所以, 我们要看到世界在变, 世界经济竞争方式在变, 资源控制格局在变, 国内电力行业管理观念在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企业要保持成功, 仅凭原有的控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仅凭良好的管理和技术也是不够的, 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变革能力, 电力企业图求发展同样要有这样的变革能力和超前意识, 只有采用信息技术, 才使得这样的变革可能变为现实和获得成功, 信息管理技术将支持企业持续不断的变革和改进, 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 并将减少企业管理复杂管理层次, 使组织向扁平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技术也将为企业管理的变革提供强力支撑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力企业是传统企业,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要求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适应环境变化, 电力信息技术应用, 也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重要表现将是企业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 企业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 来规范和优化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 达到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也可以说管理信息化将带来的是企业管理改革, 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2 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改革
2.1 优化管理机构:
信息交流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效率, 组织效率的提高总是需要尽可能简捷的信息通道体系, 以便降低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不同的信息渠道和不同的信息处理方法, 表现出不同的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 其管理层次和机构也在不断膨胀, 管理流程也越来越复杂, 造成大量的冗员和官僚的作风,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得企业组织机构趋向扁平, 管理流程清晰简单, 事务处理效率提高, 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2.2 严格内控体系:
信息技术流程设计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减少了人为因素, 规范了人的操作行为, 降低了人为操作错误和偏差, 特别信息管理的公开透明, 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避免造成损失。
2.3 实时的业务处理:
信息技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实时的全面信息和业务状况, 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企业生产状况、市场和客户作出响应。电力信息化也将使管理者充分掌握生产、经营、安全等全面信息。
2.4 有利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将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分析快速反映, 提出应变办法,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创新其本质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成功的保证, 因此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进程, 降低风险, 提高成功率, 就必须要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将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系统, 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源, 获取企业内外部信息,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开发、实现和扩散奠定基础;能够凭借现代信息技术, 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 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 使其系统化、适应化, 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信息研究成果。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实施, 而是融入了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是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变革的过程。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必将有助于建立高效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 也将有助于实行科学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使电力行业站在信息时代的前列。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障碍不在技术, 而是在企业管理者的观念, 在于企业管理者和信息技术工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 电力企业只有迎头赶上, 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和管理平台, 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持久力, 所以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摘要:全球经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重要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 现在正向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我国电力企业同国外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信息对电力企业发挥的管理潜力还没有充分认识, 信息建设还处在低水平的基础上。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8
当前, 电力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的, 同时覆盖各个电力企业的国家电力数据网路与信息网络。其中电力通信网运用了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进行传输, 涵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电力企业依托电力通信网和电力公众网等传输通道, 采用可靠的接入技术, 建立起了以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为主节点的核心网络, 通过利用网络语音和视频传输等综合通信手段, 实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相互连通与资源共享, 电力信息安全专用装配开始在行业里普及。
2 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的建设, 由内外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第一, 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内容多变, 业务流程容易受干扰。第二, 缺乏信息管理人才, 同一事项出现多头管理, 导致生产数据不统一。第三, 企业业务变化, 促使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工程计划阶段、数据规划与总体设计阶段、功能编码和实施阶段、运行与使用阶段。在可行性研究与工程计划阶段, 经常出现电力企业自身对信息管理系统缺乏了解, 导致实施时间过长、数据准备不全等问题。另一方面, 各部门配合不紧密也是一大问题。它们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要障碍。在运行与使用阶段, 系统在运行中的功能漏洞, 缺乏技术支持和后续培训等, 会给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消极影响。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 需要解决几个方面问题:第一, 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境况、了解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了解计算机应用情况。第二, 调研同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经验,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 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技术咨询。
2.2系统安全问题
1) 计算机病毒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破坏与损失很大, 造成网络信息堵塞、损坏系统数据与文件, 导致系统无法提供服务。
2) 企业网络间信息传递的安全: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一般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用电营销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内部局域网与互联网的相互链接一方面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便利, 但企业网络信息一旦被非法用户盗用, 当企业管理系统被非法篡改, 将造成数据混乱, 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一部分电力系统用户权限管理过于松散, 权限控制不完善, 导致企业重要的网络信息损失。许多应用系统用户账号与口令未统一, 这种情况使工作人员登入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得记住多个用户名与口令。这种工作程序降低了工作效率, 也为账号的管理带来了困扰, 安全问题也随之而生。
3 自动化信息发展策略
1) 合理开发电力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开发机制。争取科研立项, 注重数据补充, 加强运行维护。发挥电力信息化过程中的企业积极性:电力企业之间可以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 对专业性很强的资源由多个企业共同分析转化。可以选择专业领域, 做好情报工作, 开发相关信息资源。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电力专业知识、情报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需要加强人才培训。
2) 强化内部和外部网络连接过程中的安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与外部网络的链接程度不断加深。要做到监测并过滤电力企业内外部传递的信息, 保护好系统内部信息。
3) 重视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工作, 加大对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 利用尖端的行业信息技术, 促进自动化信息工程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4) 对于涉及电力系统安全的通信网, 企业需要继续扩大对发、输、供电企业的开放, 为各级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在管理体制中, 仿照电力调度系统的模式, 依据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的原则, 对电力系统通信网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 防止重复建设而导致数据混乱、资源浪费的现象的发生。
5) 建立一个统一和综合的电力通信业务平台, 这个通信系统的接入需要具备普遍性、及时性、公平性等特征, 同时还需要具备综合业务的承载能力与单一业务的接入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根据企业的特点, 找准切入点。根据ERP的计划来源是用户的需求, 在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效益目标权衡的基础上明确主产品的生产计划。电力行业自动化信息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条件, 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加快自身自动化信息工程建设。
摘要:从我国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论述如何加快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工程,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志.电力企业信息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04) .
[2]闫慧峰, 乔存友.浅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08) .
[3]孙珂, 沈沉, 梅生伟, 王继业.基于网格技术的电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方案[J].电网技术, 2007, (22) .
[4]季开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情报, 2008, (07) .
电力信息化现状及发展 篇9
1. 中国电力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主要以初期准备工作为主, 这期间主要以加强数据的计算与实验工程设计总结为主, 提高发电厂的监测功能, 加强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改善变电站自动检测的信息化建设等。主要目的是提高电厂内部与变电站内部生产模式的现代化, 向着现代化模式靠拢, 实现信息化办公。第二阶段主要以提供专业的应用性指导服务为主, 在电力应用领域之中, 计算机系统本身要有效的进行使用, 加强电力负荷与电力系统测试的控制能力, 提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能力, 改善计算机的电力仿真系统计算模式等。另外还要提高电力设备计算机管理信息化的维护。第三阶段主要负责提高电力系统网络化资源共享与均衡发展的协调发展模式, 强化国际发展技术, 实现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发展, 对网络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极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了适应更高的要求, 要有计划地逐渐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发展的转变。
2. 电力信息化目前的发展状况
伴随着科技与电力信息化的共同快速发展, 电力信息技术的基础条件逐步得到了提高, 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改善, 主要表现为:1电力设备的基础设备日渐完善, 2电力系统管理的方式逐步现代化, 3, 电力系统发展的信息化趋势逐步显现, 4, 发电效率提高, 5, 电力规划与设计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的趋势。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 网络系统初步形成。公司的通信网、数据传输网和信息网络系统在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网原则下, 得到了初步形成。电力专用通信网的通信范围覆盖了全国36个省公司, 通过微波、载波、卫星、光纤、无线移动等多种类、功能齐全的方式进行通信, 使电力通信网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利用电力通信网和电信公众网的传输通道, 采用安全的接入技术, 分别建立了以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为主节点的核心网络, 并延展到各基层电厂的二级网络。
3. 电力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制定的相对落后
电力信息化的制定标准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 严重制约了电力信息与电力设备的优化发展, 通常导致了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下降。现阶段, 电力行业内部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 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和体系, 导致了应用系统与电力信息发展能力的下降, 全国的电力部门都受到了发展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 各应用系统标准体系的制定没有针对客户的真正需求, 使得各标准体系只能在网省范围或地市级的电力企业内使用。
3.2 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对落后
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并不完善, 制约了电力部门的发展能力, 电力信息化自身的发展体制也存在严重的制约, 导致了电力企业发展与管理能力下降, 更多的电力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管理经验尚浅, 发电集团自身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差, 没有配备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 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障碍, 引发了很多问题。发电企业不仅仅需要加强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 更要提高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建设, 以使电力信息化得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发电企业的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以将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3 市场竞争混乱
电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与管理能力都存在不足, 而且电力行业整体对市场发展的预期并不是很明确, 误导了电力行业, 导致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与混乱。本地电力企业从区域、城市、省, 不同级别都是不同的竞争策略, 但是对于同行业电力企业的照顾甚微, 缺乏职业竞争道德, 未来, 还需要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同时, 加强恶性竞争管理, 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 在此基础上, 再按照市场变化的要求对业务流程不断地做出适当的调整。
4. 电力新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4.1 由辅助管理向提升经济效益发展
发电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一个产业, 其产品主要供应城市居民, 因为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存在很大的特殊性, 因此信息化管理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因此必须要将现阶段的信息化辅助管理提升到信息化经济管理层次, 让信息化软件与管理体制帮助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 改善发展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财务发展能力, 帮助经济发展实现全新的模式转型, 在应用技术、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关系、方案评估等多个方面加强工作。
4.2 由生产自动化向管理信息化发展
对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 开展生产自动化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 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了逐步开展。由于电力生产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特殊要求, 电力企业比较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忽视了业务管理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电力企业, 特别是发电企业, 已经开始从建设传统的办公自动化 (OA) 、管理信息系统 (MIS) 等逐步转向重视业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建设企业资源计划 (ERP) 、企业资产管理 (EAM) 等系统的阶段。
4.3 由信息资源收集向信息资源应用发展
经过长期的电力企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整与机制建设,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 电力企业不仅仅配备了大量的网络化数据资源, 还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数据交流平台, 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库资料, 提升了设备的使用功能, 加强了信息化资源共享能力。电力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已经确立, 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细节问题, 以促使电力信息化得到高速发展。电力企业的信息资源数量众多、来源广泛, 搜集、处理、运输、应用等过程需要统一、全面的管理, 以使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电力信息化的发展。在以上的基础上, 电力企业要以形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目标,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共享、集成、开发和再创造, 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5.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研究与分析得知我国电力信息化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管理混乱, 市场竞争激烈等, 这些因素阻碍了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健康发展与长期发展, 为了获取长期的发展动力, 需要通过改善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提升经济效益, 促进信息化管理能力, 向资源应用性企业积极转型。未来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还需要各位学者更多的研究与分析, 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实现电力信息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稳定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1]周冰.电力信息化切入核心[J].信息系统工程.2010.08:111-114
[2]张旭.对于电力信息化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力信息化.2004年.03:78-79
[3]鲁俊生.浅谈我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J].电力信息化.2010.02:20-22
[4]张海.试论我国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J].企业技术信息.2009.10:34-36
电力移动信息化安全研究 篇10
随着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向着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征发展建设以及一次设备智能化、无线通信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配电自动化、用户用电信息采集、95598、电力光纤到户等智能电网试点应用项目中各类智能终端、业务系统部署环境日趋复杂,容易造成敏感信息篡改和泄露、 终端被反向控制及非法接入等安全风险,进而危及电网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给电网的安全应用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和挑战,电力公司信息安全接入与防护体系亟待建立。
1移动信息化发展概述
1.1移动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移动信息化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企业的运营方式。由于具备可移动性、实时性、 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国内外政府、交通、医疗、 教育、银行、保险、制造、零售等行业已将移动信息化大量应用于现场作业、事务处理、商务智能等方面, 将IT系统延伸到移动终端,以应用和使用时间的“碎片化”实现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移动信息化已从辅助工具发展为提升企业生产力的关键工具。移动信息化近几年发展现状如图1所示。
1.2国内移动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移动信息化发展起步比欧美国家晚,但产业发展迅速,移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
1)移动信息化概念和范畴不断拓展。移动信息化不再是单纯的移动终端软件概念,厂商和企业都逐步意识到这一转变,服务和产品随之不断扩展。
2)关键技术趋于成熟。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实现融合化、宽带化;手持设备智能化、多媒体化;移动操作系统、开发方式多样化。
3)应用领域逐步扩展。移动标准和规范不断发展,移动安全体系不断深化,更多企业实施移动信息化战略。
4)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移动产业链逐渐形成, 移动信息化产业环境持续优化,社会认知度日益提高。
5)业务移动信息化从单个业务条线逐步转向企业级移动战略。即时通信、仓储管理、现场作业应用、 现场销售服务、面向顾客的应用、现场收发货等业务应用面临新的市场机会,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企业。
2移动信息化风险分析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技术为电力企业业务模式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现出“移动终端多样化、接入方式众多”的应用特点。 与此同时,移动技术的使用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安全威胁。如何保证各类分散的移动终端安全、 可信地接入电力企业信息网络,保证敏感数据零泄露,并实现对移动终端和操作的监控与审计,已成为电力企业的迫切需求和需要思考的问题。移动信息化风险分析如图2所示。
移动终端与电力业务进行数据交换时面临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及移动应用3个层面的安全威胁。
2.1移动终端层存在的风险
1)移动终端设备加密算法强度不够,存在窃取业务数据、盗用电子证书文件、用户私钥以及伪造身份越权访问等攻击的风险。
2)移动终端无线通信方式多样,存在滥用数据接口、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有可能被破解、篡改以及暴力读取非授权数据、恶意利用终端攻击主站应用层的风险。
3)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会带来信息丢失、被盗风险,随之而来的业务敏感数据的非法读取访问威胁更大。
2.2移动网络层存在的风险
1)移动网络的开放特性,导致攻击者可以找到更多的接入点入侵移动网络,易遭受网络抓包等方式的数据窃取和干扰,存在数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的风险。
2)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存在加密机制不够完善、 缺乏强认证手段、伪造基站、接入点伪造的安全问题,面临中间人攻击的风险。
2.3移动应用层存在的风险
1)面临网页篡改、网页挂马、跨站攻击等风险, 从而造成数据的破坏、丢失。
2)存在身份伪造、口令暴力破解等风险,导致信息泄露。
3常用移动信息化安全防护技术
针对现有移动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从用户身份安全、传输安全和移动终端设备管理的纬度,对移动设备、应用及数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应对移动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技术。
1)控制类技术。通过权限的设置,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事后审计,实现对关键数据传输的控制。
2)加密类技术。主要包含:文件级加密技术、磁盘级加密技术、硬件级加密技术和网络级加密技术。
3)过滤类技术。在内网的出口,即网关处安装内容过 滤设备,这些设备 可以分析HTTP、POP3、 FTP、即时通信等常见网络协议,并且对协议的内容进行分析及过滤。
4)管理类技术。对接入企业内部的移动终端实现安全准入管理、终端设备管控、行为安全审计,确保移动终端数据存储、传输、使用的全面安全。
4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
针对移动终端、网络以及应用层的安全问题,提出“终端、网络、应用、管理”一体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构建统一的移动信息化安全框架,动态管理发布的应用并集中控制设备和用户权限,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用户体验。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架构如图3所示。
4.1终端安全技术
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物理部署的终端层主要指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移动信息化应用与后台业务的数据交换和信息流转的前端载体,主要包括智能手机、PDA、POS机、 笔记本电脑和车载终端等多种终端形态。
1)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模块。移动终端安装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模块,集成嵌入式安全操作系统与符合可信赖平台模块(Trusted Platform Module, TPM)标准的安全加密芯片,构建安全可靠的移动操作环境,保证终端的可信运行与安全接入。
2)提供敏感数据防泄露保护。针对移动终端企业敏感数据易遭窃取的风险,采用基于特定文件类型、自定义关键字检索的敏感数据扫描等措施,实现对移动终端敏感数据的有效管控。
3)支持业务场景安全切换。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基于沙箱的应用安全切换措施,当用户运行某业务时,使该应用运行在一个封闭的安全环境中,以解决由于单一终端承载多种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时所带来的数据泄密安全威胁。采用基于操作系统内核的角色权限监控应用行为,阻断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拷贝、剪切等行为。
4)个人数据与企业数据安全隔离。使用基于沙箱技术的数据安全隔离措施,对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定义独立的安全数据隔离区,设置区域防火墙,实现企业和个人应用数据完全隔离保护,以减少企业数据泄露的风险。
5)支持海量数据并行加密。采用面向电力系统海量数据的高性能并行加密技术,利用补充现场可编程 门阵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并行处理,实现密码芯片并行加密运算,实现更高速度的数据加密传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通信流量加密需求。
4.2网络安全技术
1)提供加密无线通道。利用基于国家密码管理局的专用加密与摘要算法的虚拟专网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技术,构建数据安全访问和传输的通道。通过无线加密隧道接入方式,员工、合作伙伴或者社会大众可灵活访问电力企业移动信息化业务,实现电力业务的安全延伸。
2)监控无线通道性能。为规避无线通道拥塞, 提高其利用率,提供无线通道性能监测功能,定时轮询测试无线信号场强噪比、连通延时、上传下载速率,支持多种数据压缩和传输优化策略。
3)检测无线攻击行为。实时检测扫描Do S、暴力破解等各类针对无线网络链路层的攻击行为,并采取阻断和报警措施,防止用户信息非法获得、内部资料外泄。
4)识别无线干扰源。集成无线干扰源识别功能,实时扫描Wi-Fi接入点信号、获取接入点信号与定位信息(包括状态、SSID、MAC、生产厂商、信道、 加密方式等),有效查找非法仿冒接入点。
4.3应用安全技术
1)提供移动应用程序安全验证。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提供移动应用程序安全验证功能,在终端与主站业务系统进行通信时,验证终端应用程序的合法性与完整性。
2)基于角色和设备的应用分发。将应用程序分发功能与用户角色与设备绑定,防止用户与移动终端突破自身权限非法访问主站业务应用等行为。
3)设定移动应用程序黑白名单。通过设定程序黑白名单,限制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任意安装应用, 在终端层对恶意或非法软件进行屏蔽。
4)提供安全开发工具包(Security Development Kit,SDK)。针对移动终端的多样性和业务应用的复杂性,提供强大的安全开发工具包,可定制移动信息化应用级数据加密接口,扩展企业安全应用范围。
5)提供移动应用程序代码检测。移动应用程序上线前进行源代码安全检测,验证剩余信息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保证用户鉴别信息、终端操作系统内的文件等资源重要应用数据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4.4安全管理技术
1)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设备管理。借鉴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将移动终端生命周期分为获取、部署、运行、回收4个阶段(见图4),并设定各阶段的安全防护措施。获取阶段提供移动终端的资产发现和注册功能,部署阶段进行密码复杂度、外设管控等检查,运行阶段严密监控移动终端接口状态、实行数据隔离等防护措施,回收阶段进行数据清除和资产注销。
2)统一安全策略管理。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的统一策略管理能够在整个组织内实施统一的安全策略,基于不同的用户角色、设备类型等条件采用不同的策略,确保对企业应用进行细粒度的安全访问控制。
3)提供业务数据高速过滤。借助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并行加密技术,有效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快速过滤内容,实现对整个数据交换行为的完整审计,切实保障数据内容安全。
4)提供远程终端定位与数据擦除功能。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提供移动终端定位功能,若移动终端丢失或被盗,可查询定位遗失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执行远程锁死终端、数据销毁等安全策略,最大程度地保证设备遗失后数据不被外泄。
5)提供移动终端健康状态管理与使用过程监控。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支持检查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功能,保证只有“健康的、安全的”终端方可接入网络。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的终端使用过程管理功能,可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以图形化展现的形式反映移动终端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资源的行为。
6)硬件设备支持多机冗余部署。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中,所有组件支持双机热备方式部署,支持多种负载分担方式,用户可根据业务规模动态扩展服务器设备,确保移动信息化业务长期稳定运行。
5安全接入平台整体结构及功能
5.1平台整体结构
结合移动信息化安全防护方案,基于终端安全接入与数据安全传输关键技术突破,南瑞信通开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面向智能电网的安全接入平台,其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自2010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在财务、营销、运检、基建、物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移动信息化应用尝试。与此同时,安全接入平台同步配套开展建设完善工作。移动信息化安全防护设备如图6所示。
5.2平台功能
1)身份认证功能:具有对接入的终端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1,2]、终端数字证书加硬件信息的终端强准入控制功能。
2)安全加密功能:使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授权的专用商密算法,采用加密连接隧道技术实现接入通道的安全建立[3]。
3)授权与访问控制功能:运用基于应用层的访问控制技术,实现终端和人员接入过程的深度访问控制与全程监控。
4)数据安全过滤和交换功能:具备交换数据的内容检查过滤功能,严格地检查和过滤移动信息化业务的具体数据格式和内容,对整个数据交换行为进行完整的审计。
5)集中监管功能:具有对平台设备和各类移动终端的有效管控功能,对移动终端、网络通道、应用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
6)终端安全防护功能:具有移动终端关键器件的完整性认证功能,严格控制用户程序的访问权限及程序间通信,定期校验终端数据的完整性。
6安全接入平台技术及功能优势
6.1技术优势
1)提供开放的、可靠的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可支持移动终端的各种操作系统。
2)提供统一的企业数据和系统安全访问机制, 可有效动态控制移动应用和移动设备、用户授权。
3)移动终端敏感数据采取存储加密机制,防止因移动终端丢失或被窃导致的敏感数据泄露。
4)提供基于沙箱技术的数据安全隔离措施和基于系统内核的应用权限监控措施,实现多应用、多用户之间的数据保护与隔离。
5)提供终端数据加密、擦除等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设备遗失后数据不被外泄。
6)攻克多项移动信息化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实现产品自主化。
6.2功能优势
移动安全解决方案同时具备主站安全接入平台、专用安全通道、终端安全芯片等全系列安全防护手段。平台设备具备安全软硬件操作系统,提供硬件加密卡处理单元,实现数据信息安全及网关设备自身安全。终端安全芯片与多家终端厂家进行联合调试,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移动信息化安全解决方案实现定制化移动终端研制工作,提供集成安全加固软硬件的移动终端,完善了整体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移动设备、应用和数据管理,实现应用的安全无缝接入管理,通过加密手段实现对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防护。
7应用成效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工作计划,作为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基础性设施的安全接入平台目前已完成全国建设工作。各单位根据智能电网业务系统安全接入需求有序开展相关业务、终端安全接入工作,安全接入平台实现了移动作业、仓储作业系统、供电电压采集系统、输电设备状态监测、财务管控等系统安全接入。
8结语
如何强化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zation for Power Enterprise
Wang Yuan
(GD Power Group,Luanhe Power Plant,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enterpris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i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ome a key issue,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rapid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wer status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building the appropriate counter measures.
Keywords: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Informatization;Process optimization
在电信以及民航市场的开放的同时,人们开始思考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必然会沿着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进行改革。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电力行业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垄断的地位,其变革比较频繁,这就使得体制改革的贯彻与产能的提高成为电力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因而其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重视,致使整个电力行业出现信息化水平持续较低的状态。电力行业中没有统一性标准,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基础硬件与软件投入不均衡
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观念误区,他们认为应将资金投入到那些看得见并摸得着的物品购买中,因而整个电力行业对于硬件的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软件服务却未得到重视,仅占一小部分。但是,对于成熟信息化市场,其中的硬件、软件以及IT服务三者的投入比例按规定应是5:3:2。这是因为,如果缺乏软件系统的配合,硬件系统是不能正常发挥效用的,由此可见,部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等同于买设备的观念是错误的,这样缺乏统筹规划的做法,势必会盲目投入信息化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缺乏系统管理软件
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性质,使其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拥有众多的专业系统,却缺乏系统管理软件的局面,我国电力企业的软件应用主题仍然是生产自动化系统,其关于电力企业生产、运输、分配以及销售环节有着全面有效的过程监控,然而,严重缺乏对电力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支持能力。
(三)系统比较孤立,信息难以集中成资源
整个电力行业长期以来都处在变革中,因而即使有许多规范性文件出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大部分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各不相同,其中差别很大,统一信息编码的缺乏,导致电力企业内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以及信息直接共享、交换都比较困难,进而形成信息化系统孤立,造成各环节信息难以集中,难以成为共享资源。
二、强化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近年来,电力供求关系逐渐得到缓解,由紧张的局势转向相对宽松,电力体制改革也不但加速。根据电力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多数电力企业的管理软件仍然主要以财务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主,可以说电力企业还处在单管理信息化系统这一应用层面,虽然有的电力企业实施了ERP系統,然而大多没有取到较好的效果。其原因是电力企业长期以来处在垄断地位,在垄断条件下,电力企业对内部管理的提升没有较高需求。因此,本文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主要采用了流程优化的措施,以理顺电力企业孤立系统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电力企业应坚持规范化、市场化的改革思路,打破垄断,在由组织到业务全面变革中,要根据新的价值链进行顺序重组,不断优化原有流程,使其不但符合整个行业变革的需要,也可以又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在根本上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规划的缺失以及系统的分裂局面,这就要求在根本上再思考并重新整合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各个专业领域均有应用,然而各领域应用却是分散与孤立的,并未形成大系统概念。所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集成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方面。
1.为保障电力企业在信息、网络上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
2.对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内部整合。在长期不断的建设之后,电力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其对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以及整体效果的发挥有着不利的影响,所以应进行平台整合。
3.对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当前,电力系统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GIS系统等,在这些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同时,各系统间也应加强平台和内部工作流程统一及整合。对于电力企业,其信息化集成是以优化的管理流程为基础的,缺乏流程优化,就难以真正明确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关系,更难以实现系统的集成。基于BPR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变革,应以国家的要求为依据,沿着具体变革发展思路,在电力企业内部进行基于BPR的宣传教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随着变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应正确认识整个行业的现状,充分利用变革时机,采取流程优化的手段来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创造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与市场化,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九阳.煤矿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实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0,06
[2]马智亮.基于万维网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10
[3]张吉生,李鹏.服务器群集技术及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04
西藏电力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篇12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 幅员辽阔,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 西藏在全国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经济起点低、基础差、总量小, 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经济社会运行成本较高。全面做好西藏的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发展边疆经济, 巩固边防, 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10日, 西藏电力公司正式成为国家电网公司控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 在人员、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加大了西藏电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从电源建设、电网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强了对西藏电力的管理力度。在国家电网公司对西藏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西藏电力工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藏地理位置偏远, 信息技术传播相对滞后。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没有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信息网络、硬件设备建设不完善, 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内地网省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深化应用、信息服务的阶段, 相比内地网省公司, 西藏电力公司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保障体系建设、应用系统集约化建设、信息集成、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推进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 是夯实西藏电力公司发展基础、增强发展能力、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是提升西藏电力公司科技创新、优质服务的必由之路, 也是西藏电力公司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的坚强支撑, 是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对于快速提高西藏电力公司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整体步伐同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 西藏电力公司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也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又好又快地推进公司发展上新台阶, 在2007年初的国家电网公司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07年工作会议上, 西藏电力公司向大会提交了《加大对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指导力度》提案。此提案受到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 被列为公司“两会”第19号提案。该提案主要请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指导西藏电力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发展。为落实第19号提案的工作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接到该提案后, 立即与西藏电力公司联系, 详细了解有关需求与总部发展部、财务部、人资部研究提案落实措施, 与总部有关部门就西藏电力公司业务应用建设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 细致制定了提案, 落实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2007年3月,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协同有关部门, 由原国电信息中心牵头组织湖北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公司系统有关单位, 成立《西藏电力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编制专家组, 协助西藏电力公司起草《规划》, 开展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帮扶工作。2007年7月10日, 《规划》在西藏林芝通过了由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 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2007年“两会”第19号提案的落实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成果。
2007年11月16日, 国家电网公司发文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批复中指出: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虽处于起步阶段, 但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进度要符合SG186工程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 基本建成基于SG186工程架构的信息系统, 实现SG186工程的基本功能, 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接近西部地区网省公司信息化应用水平。《规划》的批复, 标志着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站在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上。
蓝图已经绘就, 实干再谱新篇。在西藏电力公司的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和各业务部门及所属各地市公司的积极支持配合下, 《规划》编制顺利完成, 按计划完成了
电力信息化
年度信息化建设任务, 实现了西藏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网络联通;完成了统计管理、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子公文传输等成功上线, 实现了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初步纵向贯通;完成了信息广域网、局域网和网络基础服务设计方案的编制, 启动了西藏电力公司本部和各地市公司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系统建设开展了相关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培训。
2007年, 西藏电力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支持帮扶下, 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开端, 也为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及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推进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
2008年是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年。3月28日, 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了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暨帮扶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根据西藏电力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落实了国家电网公司对西藏电力公司实施帮扶的整体安排, 明确了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任务。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部署,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安排, 2008年, 西藏电力信息化建设安排帮扶实施项目23项。“十一五”计划中2/3的投资要在2008年完成, 其中一体化平台6个项目, 5项计划年内上线试运行;八大应用13个项目, 11项年内上线试运行;六项保障体系及其他设施建设项目共4项, 3项年内上线试运行。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组织了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
电力信息化
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中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福建省电力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等单位的相关项目实施优势力量, 成立西藏电力2008年信息化建设帮扶实施工作组, 陆续开展帮扶工作,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1) 调研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帮扶工作组全面开展了各帮扶项目的现场需求调研和相关设计工作。编制了《项目实施建议方案》模版, 并在调研的基础上, 编写完成了各帮扶项目实施建议方案, 内容包括需求调研情况、系统实施建议、所需系统平台资源 (包括与规划的差异情况) 等;4月底, 帮扶工作组、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讨论并确认各项目实施建议方案, 完成了2008年信息化建设业务应用项目系统平台的软硬件采购清单。调研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为后续的网络建设、机房建设、业务应用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信息网络及机房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西藏电力公司信息网络薄弱, 机房条件较差。信息网络及机房建设是帮扶项目的重点, 也是业务应用建设的基础。帮扶工作组与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部通力合作, 积极开展信息网络及机房建设工作。首先, 在网络及信息机房建设调研及建设方案设计基础上, 开展了网络设备招标的技术评审, 起草了西藏电力公司网络地址 (IP) 资源规划及分配计划, 对网络及信息机房建设单位在局域网、广域网及信息机房建设的重要环节的技术把关和督促落实;其次, 开展接地、机柜布局等机房建设相关工作, 绘制《西藏电力公司网络中心机房设备及管线分布图》, 编写《西藏电力公司本部信息网络机房建设建议》, 讨论推动公司本部机房接地、线槽、空调回水管以及UPS电源等相关工作实施, 对涉及局域网建设的有关二级单位提出了机房建设要求;最后, 通过召开加快网络建设协调会, 加快推进网络建设的有关网络布线、网络合同设备清单、安装调试方法等。针对11个新建局域网单位建设施工开展面广, 施工难度大, 地域分布分散, 各单位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等实际情况, 拓宽工作思路, 大胆创新, 筛选了拉萨本地5家网络布线公司, 实行划片分包, 工程齐头并进, 把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到质监、协调事宜上来,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力地控制了工程整体推进的节奏。此次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共完成安装路由器37台、VPN6台、交换机114台, 公司全系统信息内网与外网实现了物理隔离, 完全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内外网隔离要求。经过各方努力, 7月23日, 随着昌都、阿里电力公司广域网、局域网建设宣告完成。至此, 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任务确定的11个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全区广域网及内外网隔离建设全面完成, 实现了西藏电力公司系统广域网历史性的全面联通, 标志着西藏电力公司信息网络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也标志着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暨帮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3) 培训教室全面建成。培训教室建设是开展信息化建设后续业务应用实施和培训的前提基础。培训教室建设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明确装修方案;确定装修队伍并进场实施;多媒体设备的安装、学生用机及教师用机的安装等。共安装有学生机40台, 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 教师1台, 教学用服务器2台, 交换及其他网络设备2台, 可实现现场及远程培训授课的所有功能。7月14日, 西藏电力公司开展了对培训教室的功能性验收, 标志着培训教室建设顺利完成, 并为各项目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培训条件。
(4) 业务应用建设全面推进。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部署, 西藏电力公司的信息化工作要纳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 通过与SG186工程建设的接轨, 按照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依托企业信息集成平台, 西藏电力公司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推广应用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目前, 已开展安监、审计、纪检监察、经济法律、人力资源共5个业务应用的实施工作。其中, 人力资源应用系统实施及培训工作已经完成。为做好培训工作, 研究制定了培训计划, 信息化工作部发放了《用户手册》, 编写了培训讲义, 并结合业务部门信息技术水平, 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为确保培训效果, 并进行了培训考核。
“求木之长, 必固其本;欲流之远, 必浚其源。”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及帮扶工作的全面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国家电网公司相关领导始终高度关注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 经常出席电视电话会议, 并作重要讲话, 对2008年信息化建设及帮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部会同总部有关部门, 及时研究安排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帮扶项目, 统筹协调组织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等帮扶单位进藏开展工作;二是得益于西藏电力公司的高度重视。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 确保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西藏电力公司成立了以公司前董事长王庆华为组长的公司信息化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和指导公司信息化各项工作。2008年4月, 为与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接轨, 深入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各项方针政策, 保证公司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部, 明确了部门职能, 充实了人员力量。大部分所属单位明确了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 落实信息化工作管理和运行维护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 信息化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在帮扶工作期间, 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部精心组织安排, 各业务部门和各地市公司也给予了积极主动的支持配合。三是得益于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及帮扶人员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信息化帮扶工作组是国家电网公司最早进藏开展工作的一支队伍, 也是最早取得重要成效的一支队伍, 帮扶工作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帮扶工作组全体人员的辛勤汗水。
三攻坚克难确保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
因受四川“5·12”汶川地震的影响, 西藏电力公司2008年信息化建设整体进度有所滞后, 下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 确保各帮扶项目顺利完成。信息化工作部重点抓了4方面的工作:
(1) 业务应用建设。加快安监、审计、纪检监察、经济法律系统的实施及人员培训进度, 确保培训效果;按照计划, 同业对标、计划统计、数据交换、协同办公、农电、项目管理系统已于2008年8月中旬后陆续开展实施, 面向西藏电力公司本部及各地市公司全面推广应用。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实施上线, 对各项业务的管控能力将不断加强, 有效促进各级工作效率的提高,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迅速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
(2) 数据中心建设。待小型机等硬件设备到货后, 将按照《数据中心项目实施建议方案》, 实施部署到位, 并将临时部署的业务应用数据库迁移至数据中心, 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数据交换及管理平台。
(3) 企业门户建设。企业门户系统是SG186工程关于一体化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应用集成的基础, 是信息展现的窗口, 是信息汇聚的枢纽。建立门户框架, 实现基础功能、基本应用及单点登录后, 门户系统将成为西藏电力公司系统、各部室之间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平台。
(4) 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信息中心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建设;完成病毒安全防护 (二期) 、全区安全改造系统 (二期) 工作;建立安全运行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 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 通过标准化建设、精益化管理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夯实信息安全基础;加强公司全员信息安全意识, 建立公司信息安全等级
电力信息化
保护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司信息安全监控技术手段, 推动公司信息安全水平上新台阶;根据西藏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培训教室, 除业务系统应用培训外, 不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培训, 提高各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努力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四情系高原, 谱写一曲奉献的赞歌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 200m, 大气含氧量只及平地70%左右, 初抵者往往有或轻或重的高山反应。从帮扶工作开始, 帮扶工作组人员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克服高原反应, 克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各种困难, 积极开展工作。有的帮扶人员初到西藏, 高原反应严重, 当高原反应有所减弱时, 就立即投入工作;为抓紧完成帮扶项目, 大家经常早出晚归, 十分辛苦, 但大家都干劲十足、毫无怨言, 以行动践行着“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作风, 弘扬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精神, 谱写了一曲奉献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