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要求

2024-10-14

电力要求(精选9篇)

电力要求 篇1

摘要:近年来,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铁路建设如火如荼, 本文主要介绍铁路电力线路、通信线路迁改技术要求, 以技术要求作为标准在铁路迁改施工方案的确定, 展开工程施工。

关键词:铁路,迁改,施工

1 电力迁改原则、方案和技术要求

1.1 迁改原则

1.1.1满足电气化铁路标准的既有架空线路不迁改, 影响电气化工程及电气化铁路运行的既有电力线路进行迁改。

1.1.2原则上按电力线路现状技术条件进行迁改, 所有迁改后的电力线路原则上不提高技术标准和线路等级, 但不允许低于原有线路技术标准。对产权部门已列人近期 (五年内) 规划改造的线路则应按规划要求处理。

1.1.3凡因电气化铁路而影响的路外既有架空电力线路, 不符合下列规程、规范规定的均需进行改迁。迁改后的电力线路所采用的导线、电缆、电杆等主要材料和电力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尽可能采用定型产品。

1.2 迁改方案

1.2.1 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原则上应改电缆穿保护管过轨, 其埋深不得小于路基下1m。

1.2.2 35kV电力架空线路跨越铁路, 一般情况下升高杆 (塔) 跨越铁路。

1.2.3 110kV及以上电力架空线路升高杆 (塔) 跨越铁路。

1.3 技术要求

35k V及以上架空线路在跨越铁路时, 导线最大弧垂时距轨面的最小垂直距离、架空线路与铁路接近的距离、电力杆塔与铁路的垂直距离应满足表1规定。

1.4 电力迁改注意事项

1.4.1电力线路在迁改前, 应与建设单位、主体工程施工单位密切配合, 共同对迁改项目进行调查, 并请主体工程施工明确电力线路的影响范围和工期要求, 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迁改方案, 避免发生二次迁改。

1.4.2对特殊路基和不良地质路基地段, 由于路基本体工程施工完成后有6个月以上的沉降期, 应优先安排该地段迁改施工, 对于确实无法一次完成迁改的设施, 必须做好临时过渡措施, 确保需迁改设施的安全及正常工作, 确保路基施工正常进行。

1.4.3在线路土建施工进行电力迁改时, 应按照电气化铁路的技术要求一次迁改到位, 避免二次迁改。

1.4.4电力线路迁改完成后, 应及时联系产权单位进行验收, 并取得产权单位签字盖章的验收合格文件。同时, 还应取得线路所在土建单位关于线路迁改完毕后不影响土建施工的书面签认。

1.4.5线路迁改完后, 旧的线路应及时拆除, 电杆拔除后的洞穴应立即回填夯实, 以确保安全。

1.4.6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必须及时清除, 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通信线路迁改原则、方案和技术要求

2.1 防护及迁改原则

2.1.1在铁路工程建设中, 对路基、桥涵、隧道、站、段、场、所、电气化、生产房屋等主体工程施工以及对今后铁路运营有影响的所有通信线路及设施, 均属于迁改的范围。

2.1.2对土建工程引起的迁改, 尽量做到一次完成, 避免二次迁改, 对于确实无法一次完成迁改的设施, 必须做好临时过渡措施, 确保其安全及正常工作。改迁后的有线、无线设施不仅满足土建工程的要求, 也能符合电磁兼容的技术指标。

2.1.3由于中国电信的长途一、二级干线已光缆化, 不受电气化铁路电磁影响, 原则上不赔偿, 只对跨越铁路、影响土建施工及运营的光缆线路按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农市话线路考虑按受电气化铁路实际影响程度据实防护或赔偿。

2.1.4对于在铁路地界范围内与铁路平行、重叠的电信线路、通信交接箱及移动基站等设施一律迁出铁路地界范围以外, 同时考虑电气化铁路防护技术要求。

2.1.5对上跨铁路的通信线路, 一般改为地埋并套钢管从路基下预留通道通过, 两头的终端杆必须立于封闭网以外并满足与最近股道中心距离不小于1.5倍的杆高长度, 电缆井等设施需设置在铁路用地界外, 方便以后电缆或光缆更换, 或者绕行从附近的桥涵中通过;对于与铁路交叉的既有地埋光 (电) 缆, 在路基施工同时即须做好钢管或槽钢保护, 并在路基两端设标识桩。过轨处的光 (电) 缆应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缆线。一般不在站、段、场、所内作地埋过轨处理, 宜改为绕行。

2.1.6不同等级的光缆应采取不同的迁改方式。一般本地网线路按改迁500~1000m、增加1~2个接头考虑;而各电信公司所属长途网光缆则按整盘换缆改迁2000~3000 m, 不增加接头设计。

2.1.7对桥梁工程引起容量大、规格高的主要通信干线, 尤其是多孔通信管道、长途地埋通信光缆等的迁改, 应与相关单位充分协商, 制定切实可行的避绕墩台方案或保护措施。

2.1.8对所有通信、广播电视等弱电设施的迁改及防护, 原则上不提高技术标准和线路等级, 也不增加线路容量。

2.1.9线路迁改完后, 旧的线路应及时拆除, 电杆拔除后的洞穴应立即回填夯实, 以确保安全。

2.2 防护及迁改技术标准

《电信线路遭受电力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GB6830-86

《四部原则协议》 (1961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范》部令 (2007) 29号

《长途通信干线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2002-92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规定》YD5039-97

《本地电话网用户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006-2003

《交流电气化铁路对有线广播干扰影响容许值》TB/T10043-95

《通信线路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防护-工程设计指南》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范.部令 (2007) 29.

[2]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TB10008-2006) .

[3]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 (SDJ206-87) .

[4]电信线路遭受电力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GB6830-86.

电力要求 篇2

(二)电力设施的选址、选线、电源布局科学合理;

(三)规划的变电站尽量接近电力负荷中心,方便高低压各侧进出线;

(四)经过人口密集地区架空输电线路段的曲折系数不超过1.6,电缆线路段不超过1.2;经过非人口密集地区架空输电线路段的曲折系数不超过1.4,电缆线路段不超过1.2;

(五)架空输电线路尽量沿城市边缘地带架设,不得穿越中心城区,不得跨越已建和已批建的储存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的区域,并尽量避开已建和已批建的建(构)筑物;

(六)架空输电线路跨越河道、公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航运和公路营运的安全要求;

电力要求 篇3

1 智能电网及电力通信的基本概念

智能电网是以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以及与电有关的信息等所有环节为研究对象, 不断研究并开发新型电网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 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整合, 以达到从发电直到用电全过程的信息智能化交流, 从而更加系统地优化电力生产、电力输送以及电力使用。电力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促成先进技术与具体业务的有机结合, 促使智能电网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智能电网的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对电网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有安全性的需求考虑, 在整个电网系统中确保相当的平衡和集成度, 对于硬件攻击 (即爆炸等) 以及软件攻击 (即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攻击) , 智能电网都要求能够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

电力通信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知道, 电力系统承担着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的功能。这就要求其自身能够提供特殊的保障和服务功能的通信系统, 并以此来保证安全、经济、高效地发电、供电以及合理分配电能, 以实现对电能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另外, 电力通信手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电网安全、稳定发电、供电的重要前提条件, 而电力通信系统的物理结构以及服务对象也促进了电力通信和电网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现代社会电力通信是依靠商业化运营方式、现代化的管理服务和自动化的控制模式来实现的, 因此, 电力通信更是国家电力市场营销商业化的有力保障, 同时也是电网自动化调度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基础, 是真正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根本前提。在当今电力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电力通信网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当前我国电力通信网的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电力通信网的主干线构成一般是卫星电路、微波及光纤, 支路一般使用特种光缆、电力线载波等特有的通信方式, 并同时采用电缆、明线、无线等通信手段和调度总机、程控交换机等设备来形成功能全、用户广的综合性通信网。伴随着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通信网速也由64kbit每秒迅速提高到2Mbit每秒, 有的甚至达到了100M每秒或更高。

3 智能电网对电力通信的要求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方面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壮大, 智能电网的系统节点也有了大量增加, 电网调度的任务也随之更加繁杂, 因而对电网全过程、大规模、全方位的控制、监视、计算、分析等方面, 也向着更新的动态、在线方向快速发展。

3.1 EMS系统

EMS系统的实时数据主要来自监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EMS将分钟级的实时数据提供给SIS。SCADA及系统频率等数据可以由RTU终端采集, 其接口通常有Rs232或者Rs485等类型, 根据不同信息量的需求, 其速率一般在1200bit每秒至9600bit每秒之间。

3.2 TMRS系统

通常在智能电网中, 一般要求电能计量系统必须有一些常规测量功能, 同时, 也要求该系统双向计量功能以及分时段累计存储功能, 还要求系统有对电量相关数据自动采集、预处理、远距离传输及存储、统计分析等下级子系统, 为未来新型智能电网的发展以及新能源并网提供有力保障。

3.3 SIS系统

SIS也就是即时信息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完成系统对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该系统的建设一般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同时辅助以国家电力数据网作为基础通信设施。SIS系统对社会进行信息公开, 所以对于信息的安全隔离和防护尤为重要。

3.4 需求端管理

目前智能电网直接面对广大用电户, 而对于大量的终端用户, 使得电网节点众多, 但业务量相对较少, 传统的方法是使用无线公网通信系统进行信息的传输。目前, 主流技术一般采用CDMA或者GPRS, 以确保对用电客户情况的具体掌握。

4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的应用

4.1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涉及到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问题, 更与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而支撑智能电网的电力通信网将会全面覆盖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实现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来讲, 电力通信网建设也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一项大型基础工程。

4.2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通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一个主要通信通道, 他们二者之间需要协调统一规划;电力通信平台作为开放的网络架构, 需要遵循通用标准, 以保证设备间信息的共享;电力通信网在发电、送电、变电及终端设备上的延伸, 能够实现对电网数据的保护、获取及控制业务进行有力支撑;国家电力通信平台的可靠性强, 保密性好, 能有效抵御非法攻击, 实现安全保护。

5 结论

评聘工程师要求(电力系统) 篇4

人才中心[2014]83号 发布时间:2014-9-22 0:00:00

各电力人才评价中心、申报者及所在各单位:

为便于准确掌握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简称•评定条件‣)、各专业副高级资格评定标准(简称•评定标准‣),正确履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程序,特对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明确规定如下:

一、计算现有资格取得年限、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或业绩成果取得时间的截止时间,以及履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程序后其资格的取得时间,均以国网人才评价中心每年相应工作安排通知中所明确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即:申报)12月31日为准。

二、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一般应具备规定学历。“规定学历”是指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有关实施办法中已明确规定的符合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本专业学历、学位要求(含后续学历,下同)。即评定或认定资格的规定为:取得中专学历认定员级、助理级资格,取得大专学历认定助理级和评定中级资格,取得本科学历认定助理级、评定中级和正副高级资格,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含单一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情况,下同)认定中级和评定正副高级资格。其中:

取得双学士学位可按硕士学位对待。即取得第二个学士学位后满2年或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取得双学士学位后满4年,可直接考核认定中级资格;取得中级资格后,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经积累达到•评定标准‣,可评定副高级资格;副高级资格满5年,可评定正高级资格。

三、申报评定副高级资格,不再受学历层次、年限的限制,采取申报者自取得本专业中级资格后,其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积累是否达到•评定标准‣的方法确定(详见附件1);申报评定中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继续实行在规定学历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限(以下简称:现资格年限)、工作后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简称本专业年限)和取得现资格后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简称资格后本专业年限)要求的方法确定,即:

“现资格年限”是指截止申报12月31日,本人现已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限。

“本专业年限”是指截止申报12月31日,本人参加工作后所从事的与拟申报评定的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系列一致的专业技术工作累积年限之和。

“资格后本专业年限”分为资格后本专业累积年限和资格后本专业连续年限。“资格后本专业累积年限”是指截止申报12月31日,取得现资格后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累积年限之和;“资格后本专业连续年限”是指截止申报12月31日,取得现资格后连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

四、符合申报评定中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规定学历和规定(现资格、本专业、资格后本专业)年限的标准:

1.关于申报评定中级资格。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助理级资格年限满4年,且“资格后本专业累积年限”满4年或“资格后本专业连续年限”满2年,可申报评定中级资格。

2.关于申报评定正高级资格。具备规定学历,副高级资格年限满5年,且“资格后本专业累积年限”满5年或“资格后本专业连续年限”满3年,可申报评定正高级资格。

3.关于双学士学位申报评定中级、正高级资格。对于获得双学士学位者,如果在现资格前取得第二个学位,则资格后本专业年限从取得现资格时间算起;如果在现资格后取得第二个学位,则资格后本专业年限从取得第二个学位时间算起。

4.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和原公务员。对于军队转业干部和原公务员,属于首次参加资格评定的人员,其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须严格执行“本专业年限”基本要求:大专毕业后(含后续学历,下同)满7年、本科毕业后满5年,可直接申报评定中级资格;本科毕业后满10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满7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满2年,可直接申报评定副高级资格(须实行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积累方法);本科毕业后满15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满1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满7年,可直接申报评定正高级资格。

5.关于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的中级资格(或相当中级资格)、高级资格(或高级评审资格),必须符合有关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规定,即原报考中、高级资格时应具备规定学历和“本专业年限”(详见附件

2、附件3)。

五、由国网人才评价中心组织的通过评委会评审方式取得中级资格的专业系列,自2013起采取考试方式进行评定。涉及专业包括:电力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政工专业、图书档案专业、新闻专业、高等教育、职工教育7个专业。

上述7个专业中级资格仍采取在线报名及信息填报、所在单位初审、申报单位及主管单位复审、申报者在线查询结果并办理报名和申请评审手续等程序进行,复审合格人员即可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考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申报者必需提交有效的外语“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的“免试证明”(详见附件4)。其中,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请所在单位根据免试规定出具“免试证明”及相关证明材料。

七、在履行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报名手续前,申报中级、正高级资格者要仔细研读所申报专业的•评审条件‣,认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确信自己不仅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条件”(含本申报规定,下同),而且已达到了•评审条件‣的专业理论水平、工作经历与能力、业绩与成果的规定要求;申报副高级资格者要仔细研读所申报专业的•评定标准‣,确信自己符合•评定标准‣的各项规定要求。

其中,申报者必需按其申报专业所规定的数量要求,提交取得现资格后本人撰写的论文(已发表)和技术报告等作品(如电力工程高级工程师规定:“独立撰写2篇及以上技术报告”或“2篇及以上学术或技术论文”):

1.关于论文、论著。发表或经学术交流或经学术部门评选的“论文”或“论著”,申报时须提供书、刊的封面、目录(交流或评选的证书)和本人撰写的内容即可,不必将整本书、刊一同提交。2.关于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应为申报者在当时完成专业技术项目之后,对完成或解决某项具体技术工作问题的报告,申报时须提供专业技术负责人的证明(或鉴定意见)。

八、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全过程须统一使用 “国网人才评价中心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系统”,并一律实行“网上申报”。

1.“网上申报”须通过Internet网络完成。届时,申报者可在“中国电力人才网”网站()进入“2013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专栏”登录“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报、数据提交、报表打印等申报工作。

2.“网上申报”采取在线报名及信息填报、初审、复审、办理报名及评审手续的程序进行。其中:完成在线录入并办理报名手续后,申报副高级资格者,须打印相应的各类鉴定表、评价表并与其他申报材料报经本单位初审、申报单位复审;申报中级、正高级资格者须打印•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初审表‣并将与该表中所提内容相应的证明等其它申报材料报经本单位初审、申报单位及主管单位复审。

申报者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系统”查询复审状态:

(1)正高级资格申报者“复审通过”并办理完成评审费缴费手续后,可正式打印•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等各类表格并根据申报工作安排要求完善申报材料。

正高级资格“复审通过”人员必需按数量要求提交•评定表‣、•一览表‣打印件,•评定表‣使用A4复印纸,•一览表‣使用A3复印纸,其中,应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评定表‣须双面打印。

(2)副高级资格申报者“积分达标”并办理完成评审费缴费手续后,即完成资格申报工作。

(3)中级资格申报者“复审通过”并办理完成评审费缴费手续后,可在规定时间(时间将在网站另行通知)内打印“准考证”。

九、申报者选择申报评定的专业或行业一般应以本人所从事的专业为准,并对照各专业•评审条件‣、•评定标准‣的专业划分自主确定。对于一些不好归属的专业或行业,可按如下规定掌握:

省(市)公司中试所,特别是以调试为主和地区局(公司)设计所(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按所从事专业申报“电力工程”生产运行的相应专业;“工业工程”规划类专业一般适用于从事综合性、系统性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及实施等工作的人员,省(市)公司及以上级别的设计院从事规划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仍按所从事专业申报“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应专业;工民建等专业可暂时申报“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或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专业;专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所服务的对象(专业)进行划分。

十、根据原人事部、卫生部、新闻出版署文件•关于印发†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卫人发„2001‟164号)、•人事部、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人发„2001‟86号)、•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人发„2003‟21号)及•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厅发„2003‟17号)的规定,卫生技术、出版专业、翻译专业的初中级资格不再进行评审,一律参加各地方政府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

十一、根据原人事部、审计署、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发„2002‟58号)和•关于2007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7‟50号)文件规定,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一律实行考、评结合(即考试和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其中,高级审计师的申报者,须参加由各省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高级审计师考试和评审,其结果须由申报者所在地的电力人才评价中心报国网人才评价中心批复确认;高级会计师的申报者,须先参加由各省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高级会计师考试,再凭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书(成绩),报名参加国网人才评价中心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

十二、根据国资委•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法律顾问职业岗位等级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法规„2008‟95号)文件规定,及•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法律顾问职业岗位等级资格评审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家电网人资„2008‟795号)文件要求,自开展2008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起,实行企业法律顾问职业岗位等级资格评定工作(申报条件详见•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法律顾问职业岗位等级资格评审管理实施细则‣)。

十三、“不受是否在职的限制”是实行评、聘分开的职称管理新办法后,准许流动人员及退休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规定。即自1999年起,流动人员及退休人员经履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程序所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仅表明其在评定该专业技术资格时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其在取得该专业技术资格后求职、受聘新岗位工作的条件之一。有关这部分人员申报材料的审查工作,由受聘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和各电力人才评价中心分工负责。其中,申报的前提条件为:

1.流动人员。必须是在企、事业单位受聘并有明确工作岗位,且人事档案关系已正式委托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人事代理或托管的人员。

2.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后,必须在企、事业单位受聘且取得新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并达到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评定标准‣的规定。

十四、关于“资格同级转评”和“资格跨系列高报”,根据各专业、系列的实际情况,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角度出发,参照国家•人事信息代码汇编‣有关学科分类的规定,对各专业系列准入的所学专业和专业技术资格以及现从事的专业工作经历,明确如下:

1.电力、工业工程技术系列:一般须同时具备理工科专业学历和工程技术资格以及工程技术工作经历。若具备理工科专业学历但现专业技术资格为非工程系列,则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须近2年、“资格跨系列高报”须近3年(全国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统一考试的系列、级别除外,下同)。

2.卫生技术系列:一般须同时具备医疗卫生专业学历和卫生技术资格以及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经历。若具备医疗卫生专业学历但现专业技术资格为非卫生系列,则现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须近2年、“资格跨系列高报”须近3年。

3.会计专业系列:一般须同时具备财会(含财经类,下同)专业学历和会计专业资格(含审计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下同)以及财会工作经历。若具备财会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非会计专业系列、或不具备财会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会计、统计、经济、工程系列,则现从事财会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须近2年、“资格跨系列高报”须近3年。

4.统计专业系列:一般须同时具备统计(含统计类,下同)专业学历和统计专业资格以及统计工作经历。若具备统计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非统计专业系列、或不具备统计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统计、经济、会计、工程系列,则现从事统计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须近2年、“资格跨系列高报”须近3年。

5.经济专业系列:一般须同时具备经济(含理工、财经、管理、法律类,下同)专业学历和经济专业资格以及经济工作经历。若具备经济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非经济专业系列、或不具备经济专业学历但专业技术资格为经济、工程、统计、会计、法律和企业法律顾问系列,则现从事经济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须近2年、“资格跨系列高报”须近3年。

6.高教、职教、翻译、新闻、出版、档案、图书资料、政工系列和企业法律顾问系列:须专职从事相应系列规定的专业工作。若专业技术资格为非相应专业系列,则现从事申报专业工作的年限要求为:“资格同级转评”、“资格跨系列高报”均须近2年。

十五、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1.确实经过中央党校、各省(市、区)党校和境外院校规定学时、课时的学习(有学籍档案),所取得的学历、学位与国民教育学历具有同等效用,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中应予以承认。

2.根据国家教委和原人事部教学厅(1993)4号文件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1970年──1976年入学的毕业生,“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故这部分人员若具备规定的年限和能力、水平,可评定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3.具备专业不对口的学历,需取得两门及以上大专层次专业对口的专业课程自学考试单科结业证书,可申报中级、副高级资格。4.申报高等教育专业,须提供教师资格证书。

5.对于少数民族和长期在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要求,可参照当地省级政府的统一规定执行(须提供当地省级政府有关文件的复印件)。

6.各•评审条件‣和•评定标准‣中所提“核心期刊”系指以北京大学出版的•最新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SCI收录或EI收录的文章需提供收录证明。

7.对于各•评审条件‣和•评定标准‣中规定的论文或技术报告等代表作品的数量要求,也可“灵活”掌握:如规定“论文2篇或技术报告2篇”或“论文1篇或技术报告2篇”,也可分别提供1篇;如规定“论文3篇或技术报告2篇”或“论文3篇或技术报告3篇”,也可提供论文2篇、技术报告1篇。

8.获奖的“主要贡献者”指:集体获奖项目,须是该项目排名靠前的第一、二完成人及主要完成(参加)者。若排名靠后,但确系主要完成(参加)者,须提供本人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出具的正式文件。该文件,须后附第一、二完成人分别亲自撰写并签名的“证明书”。文件及“证明书”须表明在该项目中被证明人承担任务的内容、重要程度及排名位次和排名靠后的原因,以及其他获奖人员名单(如获奖人数超过15人,可仅列出前15人名单并注明获奖总人数)。

9.申报者须在申报时提交全部申报材料。各评价中心在复审工作开始后,以及整个评审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再补交或向申报者索要补充材料。

10.经查属实,对于谎报、伪造个人经历、业绩、成果和现资格、外语合格、计算机合格取得时间与实际取得时间不符,以及在申报材料中出现一切弄虚作假的申报者,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将不仅取消其当的申报资格或评审结果,还将取消其下两个的申报资格,直至按规定程序暂停其所在单位下一的申报资格,并视情况进行通报批评。

11.外单位调入人员,其资格若为局级及以上单位评定或认定的,应与原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一样,具有同等效用,予以承认;否则,需履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程序,重新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12.关于委托评审。由其主管单位确定、履行国网人才评价中心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程序全过程的非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单位,属“委托评审单位”。“委托评审”须由申报者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向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出具“委托书”。“委托书”中须注明委托评审专业系列、其参评单位(名称)及所在省(市、区)、委托评审期限(按);并在国网人才评价中心组织专业技术资格申报阶段,将全部委托评审材料直接报送至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国网人才评价中心仅将相应专业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直接函告委评单位。

附件:1.副高级资格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在线积分评定办法

2.国家会计、审计中高级资格和经济、统计中级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有关规定

3.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有关规定

4.关于专业技术资格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的规定

5.艰苦边远地区列表

国网人才评价中心

2014年9月24日

附件1 副高级资格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在线积分评定办法

(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申报副高级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和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促进电力科技进步与发展,根据中央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人才强企战略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决定:率先在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中试行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在线积分评定办法(以下简称:在线积分评定办法)。

一、总体方案

在线积分评定办法采取申报者专业理论水平积分、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积分、技术资历鉴定(即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积分和所在单位评价积分、评委专家在线评审打分等多维评价方式进行评定。

申报者自取得中级资格后,就可依据相应专业副高级资格评定标准(以下简称:•评定标准‣),在网上报名参加相应专业副高级资格在线积分,登录“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系统”打印“技术资历鉴定意见表”和“所在单位评价意见表”;经所在单位审查、鉴定、评价、公示并经申报单位及主管单位(省级评价中心或网省公司等同级单位,下同)复审后,由申报单位人事部门登录“申报或主管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查系统”,录入鉴定和评价结果并连同所有经鉴定和评价的纸质材料,报主管单位;经主管单位(须登录该系统)复审并确认后,该系统将按统一规范的积分标准给出实际积分和汇总积分,实际汇总积分与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以及所需外语、计算机合格与否情况,并经百分制加权后得出定量加权汇总积分,加权汇总积分达标的人选方可进入评委会评审阶段;评委会评委专家在线审查申报者所有业绩情况(即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相关电子材料,下同),根据•评定标准‣进行相应评委会全体评委专家“背靠背”打分,形成被评者评委会定性评审平均分和定性评审分数线;按评委会定性评审平均分与申报者专业理论水平积分、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积分、技术资历鉴定积分,分别乘以加权系数得出评定总分,评定总分达标者为评定通过名单,评定通过名单进行网上“公开审查”;“公开审查”无误后,由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印发资格通过文件、制发资格证书并将通过资格评定名单转入“历年专业技术资格备查库”,由申报单位或主管单位使用“申报或主管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查系统”打印•评定表‣、入档。

对于加权汇总积分未达标或评定总分未达标(评定未通过)的申报者,其包括外语、计算机是否参考或通过在内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中级资格取得年限变化状况将随下一申报者在网上“在线积分评定系统”中以积分形式体现,本人可继续在线查阅自己积分情况,及时审视不足、确定努力方向,直至其加权汇总积分达标或评定总分达标。

自申报者报名参加副高级资格积分开始至取得副高级资格的评定工作全过程,将始终在公众监督下进行,以此充分体现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实操方法与积分标准

依据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自2003年以来由评委会评审时执行的•评委打分标准‣,对其中专业理论水平、工作经历与能力和业绩与成果等内容进行进一步规范、量化,由此制定出•评定标准‣及其•量化积分标准‣。•量化积分标准‣主要按专业理论水平、中级资格取得年限、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四部分内容确定并统一整定于“在线积分评定系统”中。将经相应组织审查、鉴定、评价、公示后的申报者该三部分鉴定意见和评价意见录入该系统中,该系统将自动给出申报者各项实际得分及其实际总积分。实操方法以及积分标准主要内容为:

1.专业理论水平积分。该积分标准主要按学历(学位)层次和专业进行量化。其中,所学专业对口与否,以各专业•评定标准‣“申报人员技术资历鉴定标准”和本•申报规定‣第十三条为准。申报者提供的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所在单位审查鉴定。

专业理论水平积分标准分值为:博士且专业对口30分;双硕士且专业对口28分;硕士且专业对口(含双硕士单一专业对口,下同)以及博士但专业不对口20分;双学士且专业对口、双硕士但两个专业均不对口18分;本科且专业对口(含双学士单一专业对口,下同)、大专及以下学历且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考试合格以及硕士但专业不对口、双学士但两个专业均不对口15分;大专且专业对口以及本科但专业不对口5分;中专及以下学历和大专但专业不对口0分。

2.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积分。取得现资格后年限积分标准分值为:博士和双硕士且中级资格满2年或硕士和双学士且中级资格满4年或本科及以下学历且中级资格满5年50分;博士和双硕士且中级资格满1年或硕士和双学士且中级资格满3年或本科及以下学历且中级资格满4年35分;硕士和双学士且中级资格满2年或本科及以下学历且中级资格满3年20分;硕士和双学士且中级资格满1年或本科及以下学历且中级资格满2年5分;本科及以下学历且中级资格满1年0分。

3.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积分。该积分标准,依据各专业•评定标准‣“申报人员技术资历鉴定标准”中“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两条相应条款进行量化。由所在单位“鉴定委员会”依据申报者提供的其使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系统”打印出的“技术资历鉴定意见表”和获奖证书、发表作品等材料,进行审查、鉴定并选择填涂、签字、盖章;由申报单位人事部门在“申报或主管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查系统”中录入鉴定结果并连同所有经鉴定的纸质材料报主管单位复审;经主管单位复审并确认后,该系统将给出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的实际积分。

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积分标准分值为:“主要贡献”达标18分、业绩突出者可增至46分;“作品成果”达标12分、业绩突出者可增至24分。

4.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积分。该积分标准,依据各专业•评定标准‣“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标准”中相应条款、专业进行量化。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表现,二是申报人主要工作经历和能力。由所在单位“鉴定委员会”依据申报者提供的其使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系统”打印出的“所在单位评价意见表”进行评价并选择填涂、签字、盖章;由申报单位人事部门在“申报或主管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查系统”中录入评价结果并连同所有经评价的纸质材料报主管单位复审;经主管单位复审并确认后,该系统将给出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的实际积分。

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积分标准分值为:0~20分,无增分。

5.实际汇总积分和定量加权汇总积分的关系。实际汇总积分与定量加权汇总积分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了“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以及所需“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与否三个评价因素并按百分制加权计算。若三者均为“是”,则定量加权汇总积分等于实际汇总积分乘以百分制加权系数;若三者有一项为“否”,则定量加权汇总积分为0。其中,“政治表现、职业道德”由所在单位评价;“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与否以本•申报规定‣附件四•关于专业技术资格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的规定‣为准。

6.评审委员会评审打分。评委会评委专家在线评审打分将根据申报者专业理论水平、中级资格取得年限、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四部分鉴定和评价情况,进行在线审查并打分;“在线积分评定系统”将按统一规范的程序,计算并给出每位被评者的评委会定性评审打分结果。评委会定性评审打分结果乘以百分制加权系数,计入每位被评者评定总分。

评审委员会评审打分标准分值为:0~100分。

7.在线评审后续工作。评定通过名单将进行为期15天的网上“公开审查”;主管单位接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印发的资格通过文件和制发的资格证书后,须将各类鉴定、评价意见等纸质材料返回至所在单位留存至少3年。

三、鉴定委员会

为确保申报者专业理论水平、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的真实、准确,须由申报者所在单位成立“鉴定委员会”并报主管单位和国网人才评价中心备案管理。“鉴定委员会”作为鉴定申报者专业理论水平、中级资格取得年限、主要贡献和作品成果和完成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评价意见等全部工作的权威机构,组成人员不得少于5人,主任原则上由单位总工程师或同级技术负责人担任;本单位人事部门为“鉴定委员会”的常设工作部门。“鉴定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须对鉴定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全权负责。

“鉴定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须在主管单位和国网人才评价中心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鉴定、评价的全面工作。

附件4 关于专业技术资格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的规定

按照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对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要求的相关条款,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国人部发„2007‟37号”文件•关于完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特对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所需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明确如下:

一、《合格证书》及考试成绩核发权限 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核发认证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以下简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考试成绩与全国通用标准有效的公布单位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各省(市、区)人事考试中心或人事厅(局)。

二、《合格证书》及考试成绩的作用

(一)外语

1.证书类别。有三种:

(1)1999年至2005年期间,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考试所取得的•合格证书‣共有A、B、C三个等级,分为两类: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制、由各省(省级人事考试中心或人事厅、局)、部门(含国家电力公司)主办单位签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可简称为“国家合格证书”;由省(省级人事考试中心或人事厅、局)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考试成绩全国通用标准下调分数线并核发的、其内容标明“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符合本省(市、区)……”等字样的•合格证书‣,可简称为“地方合格证书”。

(2)自2006年(含部分2005年先行试点单位)起,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考试所取得的证明材料为•成绩通知书‣,也分为A、B、C三个等级。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印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和各省(省级人事考试中心或人事厅、局)签发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通知书‣,考试成绩的全国通用标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公布。

(3)自2009年起,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电力英语水平考试”所取得的•合格证书‣同样有A、B、C三个等级,由国家电网公司印发。

2.考试成绩使用标准。2006年及以后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考试,凡其成绩达到或超过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各级别全国通用标准,与“国家合格证书”作用相同,例:考试成绩达到A(B、C)级全国通用标准即为A(B、C)级合格,为便于掌握,本规定将其与“国家合格证书”,统称为“A(B、C)级通用标准”;凡其成绩小于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各级别全国通用标准10分(含10分)以内,与“地方合格证书”作用相同,为便于掌握,本规定将小于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各级别全国通用标准10分(含10分)以内的成绩与“地方合格证书”,统称为“A(B、C)级时效标准”。

3.有效期。依据考试级别和成绩确定:

(1)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考试,取得标明有效期为四年的A级通用标准,可长期有效;取得标明有效期为三年的B级、C级通用标准,在“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相应等级标准”规定的专业系列相应资格级别内可长期有效。

(2)参加2009年及以后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电力英语水平考试”,取得的A级•合格证书‣有效期为四年(截止日为取证的第四年年底);取得的B级、C级•合格证书‣有效期为三年(截止日为取证的第三年年底)。

(3)参加2006年及以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考试,如考试成绩达到本规定明确的“A(B、C)级时效标准”,其有效期截止日均为考试年第二年12月31日。

4.特殊规定。对于考试年年底前年满40周岁及以上,申报会计、经济、统计、新闻、出版、技校实习指导教师、图书资料、档案、政工专业资格的人员,如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未达到“A(B、C)级时效标准”的考试成绩,可作为评审委员会评审时的参考依据, 其有效期截止日为考试年第二年12月31日。

(二)计算机

1.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个模块的•合格证书‣,为终身有效。其4个模块为:

(1)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Internet应用(此项可任选一种)。(2)Word中文处理、Wps office办公组合中文字处理(此项可任选其中一种)。

(3)Powerpoint中文演示文稿。

(4)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CAD制图软件(此项可任选一种)。

2.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本附件第二条第二项第一款所列4个模块中的2个或3个模块•合格证书‣的,其有效期为:3个模块,4年(截止日为取得第三个模块合格证书之第四年年底);2个模块,3年(截止日为取得第二个模块合格证书之第三年年底)。

3.取得国家电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其有效期为:A级证,4年(截止日为取证的第四年年底);B级证,3年(截止日为取证的第三年年底)。

三、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相应等级标准

(一)外语

1.A级,适用于申报正、副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2.B级,适用于申报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3.C级,适用于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二)计算机

取得2个及以上模块或A级、B级合格证书,可申报各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外语、计算机免试条件

(一)外语免试条件及范围 1.外语考试年年底前男同志年满50周岁,女同志年满45周岁。其中,在部分少数民族及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再降5岁,即:男同志年满45周岁,女同志年满40周岁(详见附件5•艰苦边远地区列表‣)。

2.取得外语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3.曾在国外留学并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4.在国内取得硕士学位或取得大学外语六级考试合格证书申报中级资格。

5.通过“全国工商企业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简称BFT)”中级者,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通过BFT考试高级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6.正式出版过译著,译文累计3万汉字以上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译文累计5万汉字以上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译文包括汉译外和外译汉)。

7.连续在国外学习、工作满2年,或经组织批准连续在国外进修满1年(需提供证明材料)。

8.经组织选派在援外、援藏、援疆、支边期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者。

9.同级转评专业技术资格。

10.申报卫生系列中医药专业资格。

11.申报各系列初级资格和初次确认专业技术资格。

12.军队转业干部和公务员调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属于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者。

13.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

(1)国家或省(部)级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政府特殊津贴、或省(部)级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奖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

(2)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本专业项目奖)三等奖及以上获奖的主要贡献者。

(3)网(省)公司级及以上单位确定(或批准)的“优秀专家人才”(须提供相应的批复文件和主管单位及本单位开展相应人选选拔工作的制度性文件)。

14.在少数民族和长期艰苦偏远地区工作的申报者,如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可以参照执行当地省级政府对专业技术人员外语的免试规定(须提供当地省级政府有关文件的复印件)。

(二)计算机免试条件及范围

1.计算机考试年年底前男同志年满50周岁、女同志年满45周岁。其中,在部分少数民族及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再降5岁,即:男同志年满45周岁,女同志年满40周岁(详见附件5•艰苦边远地区列表‣)。

2.取得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3.取得非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4.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程序员及以上资格证书。

电力要求 篇5

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1.1可靠性是指保护该动作时应可靠动作, 不该动作时应可靠不动作。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最根本的要求。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主要由配置合理、质量和技术性能优良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正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来保证。任何电力设备都不允许在无继电保护的状态下运行。220k V及以上电网的所有运行设备都必须由两套交、直流输入、输出回路相互独立, 并分别控制不同断路器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保护。当任一套继电保护装置或任一组断路器拒绝动作时, 能由另一套继电保护装置操作另一组断路器切除故障。在所有情况下, 要求这两套继电保护装置和断路器所取的直流电源都经由不同的熔断器供电。

1.2选择性是指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 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 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为保证对相邻设备和线路有配合要求的保护和同一保护内有配合要求的两元件 (如启动与跳闸元件或闭锁与动作元件) 的选择性, 其灵敏系数及动作时间, 应相互配合。

1.3灵敏性是指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 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 各类保护的最小灵敏系数在规程中有具体规定。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 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实现。

1.4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 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 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 缩小故障波及范围, 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一般从装设速动保护 (如高频保护、差动保护) 、充分发挥零序接地瞬时段保护及相间速断保护的作用、减少继电器固有动作时间和断路器跳闸时间等方面入手来提高速动性。

2 继电保护的发展

2.1 继电保护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 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 目前已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 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 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 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 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 很大的寻址空间, 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 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 并将高速缓存 (Cache) 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 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 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 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 强大的通信能力, 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 高级语言编程等。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 继电保护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 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 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 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 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 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 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 (这是首要任务) , 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 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 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 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 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 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 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 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 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 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可见, 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 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 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 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 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 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 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 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 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 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 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 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 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 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 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 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 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 (OTA) 和光电压互感器 (OTV) 已在研究试验阶段, 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 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 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 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 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 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 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 人工智能化。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 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

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 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 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 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 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 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而我国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将更为强大。

参考文献

[1]吴斌, 刘沛, 陈德树.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5 (4) .

[2]段玉清, 贺家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微机变压器保护[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8.

电力要求 篇6

1 屏蔽的主要目的

(1) 缓和绞合导体表面电位梯度的增加, 达到圆柱形均匀电场。 (2) 防止绞合导体和绝缘之间的局部放电。

绞合导体和屏蔽保持等电位, 而且导体和屏蔽、屏蔽和绝缘之间牢固紧密接触, 没有空隙, 可避免局部放电。

2 屏蔽层应具备的性能

(1) 屏蔽和绝缘复合介质的tgδ要小。对tgδ很小的XLPE等绝缘材料而言, 所用的屏蔽层电阻率要适当, 使复合介质tgδ不增加。

(2) 屏蔽层的焦耳损耗及tgδ引起发热时, 屏蔽层不软化。

(3) 屏蔽和导体应牢固紧密接触, 他们之间接触电阻要小。它们之间接触电阻大, 引起局放, 接触电阻部位发热, 使屏蔽层受损伤, 最后有可能导致绝缘击穿。

(4) 分担与屏蔽层的电压, 不致引起屏蔽层先击穿, 进而防止绝缘击穿。

(5) 屏蔽层必须沿长度方向均匀而稳定。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用批量之间分散性小的配方和加工方法。

(6) 必须要考虑屏蔽料在挤出机上挤出的可能性。挤出的屏蔽层不发热, 光滑均匀, 挤出容易。

(7) 屏蔽层和绝缘接触良好、牢固、紧密:它们之间接触不良有空隙就引起局部放电。

(8) 长期使用性能要稳定。长期运行中热胀冷缩情况下, 屏蔽导电率要稳定、不裂纹。

以上屏蔽层应具备性能中, 1~4项为屏蔽层本身所需要的性能, 5~8项为材料配方及加工上的问题。

3 屏蔽层最佳电阻率的确定

(1) 从屏蔽和绝缘的复合介质的tgδ要小的角度考虑, 屏蔽层体积电阻率应在1×105Ωcm及以下为宜。电压越高绝缘厚度越厚, 电容越小, 屏蔽层电阻率可取大一些。

(2) 从为了避免屏蔽层过分发热角度考虑, 体积电阻率应在2×107Ωcm以下为宜。

(3) 绞合导体和屏蔽之间, 防止局部放电产生, 希望体积电阻率在1×105Ωcm以下。

(4) 施加冲击电压时, 从不引起屏蔽层先被击穿角度考虑, 希望体积电阻率在1×104Ωcm以下。

(5) 由屏蔽电阻—温度性能考虑:以上1~4项的结论是在常温下试验得到的, 考虑到屏蔽电阻—温度特性, 把屏蔽层体积电阻率, 在上述常温电阻率的基础上降低约一位数量级较为合理。

(6) 由屏蔽体积电阻率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考虑:目前用作屏蔽的半导电料, 都是在塑料中加一定量的炭黑得到的, 经试验证明, 聚烯烃类的半导电料的体积电阻率在1×103~1×105Ωcm范围内, 受挤出、硫化、时间及压力等加工条件的影响较大, 因此体积电阻率的分散性也较大。考虑到这一点, 屏蔽电阻率为1×103及以下为宜。

(7) 从长期使用性能稳定性考虑, 其体积电阻率在工作温度和高温下长期运行条件下要稳定, 变化要小。

综合上述可知, 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 屏蔽层的最佳体积电阻率范围也不同, 但是对以上所有最佳体积电阻率范围综合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满足上述所有不同要求的、比较理想的体积电阻率应控制在1×103Ωcm及以下为宜。

参考文献

[1]HC184.2-90, “交联聚乙烯电缆用半导电料.

[2]GB/T12706-2008, 额定电压35kv及以下铜芯、铝芯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3]IEC502.

[4]Wire and cable compounds wire&cable materials union carbide.

[5]Semiconductive compounds AT plastics inc.

[6]BP polyethylene.

[7]超高压架桥木用半导电被覆层的探讨.日本住友电气.

[8]Thernial stability of wire and cable compounds in the dry nitrogen gas-curing process.

电力要求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技术要求,管理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日常生产和生活对电力供应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日常供电可靠。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受到变电运行的影响, 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变电运行管理, 严格按照变电运行技术要求进行日常的操作和维护, 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的技术要求

(1) 变电运行技术影响

变电运行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内容具有多样性, 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 变电站的运行人员针对这些特点, 要充分掌握变电运行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电力系统的运行实际情况应用和推广该技术手段。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变电设备操作时的安全性, 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执行变电运行。例如, 变电站员工正确合理使用变压器, 对高压点进行有效控制, 能够减少变电运行中出现的事故和设备故障, 或其他设备导致的变压器故障, 有效提高了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变电运行的荷载效应

变电运行的荷载效应会对变电站的设备及运行安全产生影响, 保证变电运行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减少电力系统的风险, 维护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态度对变电运行和供电的安全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变电运行的重要性, 不能有效利用变电运行技术。所以, 必须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 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规范操作流程, 统一供电标准, 提高维护工作效率, 从而为电力企业的正常供电提供保障。

(3) 变电运行设备的检修

对于变电运行设备经常出现的跳闸现象, 其技术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220kv和500kv输电线路产生跳闸现象, 变电运行操作人员需要技术对线路进行检查, 明确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当线路异常排除之后, 需要全面检查消弧线圈和跳闸设备, 如果是跳闸开关没有闭合, 则检查人员手动关闭, 利用大电源进行强送, 如果造成输电线路爆炸, 则要在消除震荡之后机械能强送。第二, 主变压开关跳闸包括母线故障、越级跳闸和误动开关等情况, 这是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故障。首先要对主变低压的侧线路实施详细检查, 判断跳闸原因, 是开关拒动或误动, 排除这两种情况之后, 再对主变低压的侧过流保护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完成后, 还需对保护区域进行整体检查, 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第三, 主变内部、差动区和低压侧母线路的故障, 会造成主开关拒动, 导致主变三侧开关跳闸。针对这个问题, 检修人员要对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变压器是变电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变压器的主要保护措施是瓦斯保护, 分为轻瓦斯和重瓦斯两种手段。变电运行人员能够同理瓦斯保护了解到邮箱内部的故障。如果出现瓦斯保护动作, 则表明故障来自变压器内部。变电运行人员需要全面检查主变压器, 分析故障来源, 采取科学有效的对应措施, 确保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供电的可靠性, 从而维护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

2 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

(1) 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中要加强技术措施, 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 必须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变电站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运作操作中要提高运行的有效性和维护的及时性, 加强变电运行管理, 提高全部电力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 加强对变电运行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安全教育,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包括专业操作和安全工作考核, 同时注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少故障检修时间, 保证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此外, 电力企业要完善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对变电运行工作的指导, 健全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 保证变电运行人员在工作时坚持安全操作准则, 为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提供支持。

(2) 建立完善的变电运行管理制度

首先, 要完善变电运行的操作规范和工作制度, 保证相关工作人员都能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操作, 提高变电运行工作的规范性;其次, 完善工作责任制度, 将变电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落实到每一位变电运行人员身上, 分解各项维护指标, 定期检查运行设备, 并详细记录运行的具体情况, 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最后, 完善检修制度。在遇到设备故障现象的时候, 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检修, 在故障排除之后, 对变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确保设备的彻底安全。同时, 要做好检修记录, 为以后的检修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加强变电设备管理

在建设变电站初期, 要选择性能良好的变电设备, 确保设备功能全面实用, 安装设备前进行全面调试。在日常的检查工作中, 要对其温度、声音、气味、颜色和振动进行判读, 若发生异常及时处理, 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对变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维护计划, 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对安装完成的设备进行验收, 检查压板位置、操作结构, 防止安装误差导致设备故障。

3 总结

综上所述, 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管理, 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健全变电运行管理制度, 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变电运行设施维护的技术要求以及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2, (23) :210-211.

电力要求 篇8

1.1 基础施工

在基础施工中, 杆塔往往被埋入地下, 这个部分是供电线路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架空线路中基础的更需要严格要求, 电力系统在正常使用时杆塔不应发生超过规范运行的沉降或者在外力的影响下不能出现较大的倾斜或者变形, 这就要基础的施工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基础在施工中应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 按照当地的地基情况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与施工方式, 从而达到技术指标。

1.2 杆塔结构施工

杆塔的施工主要是将杆塔的组件进行安装, 实现组立, 这个环节是架空电力线路施工中的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在110~500KV的输电线路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为整体组立与分体组立。当前对高压和超高压的线路杆塔的施工多为分体组立方式, 主要是考虑到杆塔的高度与地形因素, 在施工中对其技术要求主要集中在安装稳定性与施工顺序上, 外抱杆、内悬浮、落地摇臂等都可实现组立要求, 同时也应考虑杆塔的刚度要求, 将风载、导线重、覆冰等考虑到施工中, 以此保证杆塔的使用质量。

1.3 架空线路的架线施工

架线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线路的张弛度与施工安全, 在施工中应做好导线连接、附件安装、架线准备等, 在架线中以拖地展放、张力展放两种。张力放线是利用机械实现, 使之保证张力, 并与交叉物保持安全距离, 而拖地展放不需要特殊设备, 但是对线缆的磨损严重, 需要人工操作, 二者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控制导线的磨损系数与张力控制, 这样才能保证架空线路的施工质量。

2 110~500KV架空线路施工要点

2.1 工程测量

施工中必须对所有的技术参数进行测量, 其目标就是实现设计需求保证质量。送电线路中线路的复测与地基的测量、杆塔定位、拉线长度确定等都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测量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需要随时进行基础找平、杆塔定位、交叉跨越测量等工作而这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线路复测在施工中较为重要, 高压送电线路在施工中必须保证杆塔和线路的定位才能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所以在施工中线路复测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准备与施工监控工作。

2.2 基础施工

前面提及的基础施工是杆塔与架空线路的重要基础, 所以施工中必须重视对其质量的保证, 如果施工不当就会导致其出现沉降等, 或者在外力影响下而倒塌。所以在施工中基础施工是一个重要工作。我国的电网分布广泛, 其地质的差异较大, 在施工中应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施工方式, 其目标就是保证地基的安全。同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对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保证质量, 如混凝土和钢筋混土浇注地基, 是高压线路中经常出现的基础形式, 其中转角塔因为上拔力较大, 所以选择钢筋混凝土材料, 这种基础抗上拔的性能突出, 稳定性好。而岩石基础的施工中应注意对岩层的勘测, 研究其与设计十分一致。如果有差异则应进行实地勘察并将数据汇总, 以考虑变更施工措施等, 适应当地岩层情况, 也可在岩石上进行加固施工, 保证基岩的稳定。岩石基础的开挖也应注意, 在施工中应保证其整体性, 锚筋的安装必须反复核对, 保证设计与施工标准一致才能进行浇注加固, 并保证养护时间。

2.3 杆塔的组立施工

杆塔的组立是构建架空线路的核心施工项目, 杆塔的受力有直线性和耐张型, 选择合适的杆塔是保证线路经济与安全的重要基础。混凝土杆和顶部应力混凝土杆适应与平地与丘陵方便运输的区域。组合铁塔则适用于运输与施工相对困难的区域, 如果出现走廊受到区域和大跨度垂线的情况, 应选择此类杆塔。杆塔的组立需要重视组织与安全, 必须建立具有整体领导能力的指挥部, 对整体施工进行全面的指挥, 协调各个工种的工作, 以此保证组立的顺利实施。

2.4 架空网络的架线施工

对于110~500KV线路的架线工程而言, 其线路的展放必须采用张力放线, 在展放过程中不能使用拖地作业。在较低电压等级的架线施工中也应尽量采用张力放线。张力放线和紧线技术可以防止导线在施工中形成不必要的磨损。张牵设备应在施工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张拉力, 从而对交叉物保持安全距离。虽然可以保证导线的展放质量, 提高施工效率, 但是机械设备的成本稍高。在每一项放线完成后, 张拉机械应临时进行锚固。为了避免导线振动而断股, 锚线的水平张力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保持线缆有一定的松弛度。锚固是同相的导线间应保持一定能的拉力差异, 使得导线上下错开, 与地面的距离在施工中应保持在5m以上。进线前应进行检查, 保证导线在放线滑车上的位置, 避免跳槽;保证导线不出现绞股的情况, 如果有应进行及时处理然后施工;保证直线压接管的位置, 使其不能影响导线的张拉;保证导线在张拉前不存在明显的损伤, 如有应进行处理后在施工, 但修复后应安装间隔棒等装置, 这样才能保证导线张拉的质量。

2.5 接地系统设置

杆塔与架空线路的防雷系统施工是重要的施工内容, 杆塔形式与绝缘子形式都会影响雷电对杆塔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其电阻值。所以在施工中接地系统施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要点, 所以应强化接地系统施工的规范性, 加强杆塔接地的质量, 尤其是系统的完整性, 杜绝缺失元件等情况的发送, 同时也应对施工中发现的缺陷进行及时的维护, 尤其是在施工期间应对已经完成的接地进行日常维护, 保证其可靠性。

3 结束语

高压线路的架空线路施工主要的技术要求就满足设计需求, 保证供电安全, 在施工中应注意施工测量、基础施工、杆塔组立、线路架设、接地维护等工作, 这些施工要点的质量保证是保证架空线路施工安全与质量的重要内容。

摘要:针对高压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与要点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施工中应注意对实际环境的勘察, 并合理采用施工技术措施保证电力架空线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压电网,技术要求,要点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亢.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探析[J].科技视界, 2012.

[2]王小阳.确保输电线路基础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探讨[J].科技视界, 2012.

[3]章金平, 万勇.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介绍[J].科技信息, 2012.

[4]刘健.现代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J].电气技术, 2012.

电力要求 篇9

关键词:生态设计,变压器,最大负载损耗,最大空载损耗,最小峰值效率指数

2014年5月21日, 欧盟在官方公报上发布了Er P指令实施措施 (EU) No 548/2014“关于小型、中型和大型电力变压器的生态设计要求”, 该条例于发布后的第二十天 (2014年6月11日) 开始实施[1]。

1 条例适用范围及定义

条例规定了投放市场的频率50Hz, 容量在1k VA及以上, 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变压器设备的生态设计要求。该条例的生态设计要求只适用于在实施条例生效后购置的变压器设备, 条例中列出了某些特色设计和不适用的变压器设备, 如专门设计用于测量的设备、仪表、继电器和类似装置中的变压器, 专门与镇流器配套使用以提供直流电源的低压绕组中的变压器, 专门设计用于深水中的变压器等16种变压器。条例将变压器定义为具备两个或多个绕组, 通过电磁感应效应, 将一种等级的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种等级的电压和电流的静止的电气设备。条例根据电压和容量将变压器分为大、中、小三类。

小型电压器是指最高电压不超过1.1k V的变压器;

中型变压器是指最高电压大于1.1k V但低于36k V, 额定容量大于5 k VA但小于40 MVA的变压器设备;

大型变压器是指最高电压超过36k V, 额定容量大于5k VA的变压器设备, 或额定容量大于40MVA的设备。

2 生态设计要求

条例对不同额定功率变压器的最大负载损耗、最大空载损耗、最小峰值效率指数分阶段给出了具体要求, 条例还对必要的产品信息要求和核查程序中的技术文件进行了规定。

2.1 最大负载损耗、最大空载损耗的要求

条例中给出了额定功率小于等于3150k VA的中型三相变压器的最大损耗要求, 包括油浸式和干式变压器, 其变压器一个绕组最高电压不超过24k V, 另一个绕组不超过1.1k V。以油浸式变压器为例介绍条例对最大负载损耗、最大空载损耗的要求, 具体要求见表1。

注:额定功率在表1数据之间的, 其最大损耗限值遵循与上下额定功率的最大损耗限值成线性关系.

表1中出现的AK、BK、Ck等参数为EN50464-1.2007《三相油浸配电变压器通用要求标准》中规定的负载等级, 而规定空载损耗五个等级为A0、B0、C0、D0、E0。条例中未对电压不低于36k V的大型电力变压器的最大负载损耗、最大空载损耗进行要求。

2.2 最小峰值效率指数要求

条例中给出了额定功率大于3150k VA的中型三相变压器的最小峰值效率指数要求, 同样包括油浸式和干式变压器。以干式中型电力变压器为例介绍条例对最小峰值效率指数的要求, 具体见表2。

注:额定功率在表2数据之间的, 其最小峰值效率指数限值上下额定功率的最小峰值指数限值成线性关系.

对于额定功率不低于4MVA的大型电力变压器, 条例中给出了具体的最小峰值指数要求。表3以浸入式变压器为例, 介绍了具体的指数限值要求。

注:额定功率在表3数据之间的, 其最小峰值效率指数限值与上下额定功率的最小峰值指数限值成线性关系.

2.3 供应商需提供的信息要求

2015年7月1日起, 产品技术文档、说明手册及免费网站上应提供以下信息:

1) 在额定功率时负载损耗、空载损耗以及在空载时冷却系统消耗的电量;

2) 中型和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峰值效率指数以及在产生峰值效率的功率;

3) 双电压变压器在较小电压下的最大额定功率。

3 国内相关研究

据介绍, 目前我国电力标准已经达到2025项, 国家标准318项, 行业标准1707项, 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指导依据。而作为电力输送中的重要设备, 提高变压器能效水平是电力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据统计, 变压器损耗在电网损耗中占30%~40%, 而目前我国所有变压器自身损耗占全国发电量3%以上, 作为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 变压器行业的节能潜力十分巨大。

变压器能效标准是电力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早在2005年电力行业就出台了行业标准配电变压器能效技术经济评价导则 (DL T985-2012) , 对促进老旧变压器的替换、能效降低,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最新修订的3项变压器标准, 通过能效可视化, 帮助配电变压器用户从经济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评判变压器的节能效益, 全面、正确地认识高效节能变压器的经济性, 以发挥变压器在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

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20052-2006) 适用于三相10k V, 无励磁调压, 额定容量30k VA~1600k VA的油浸式和额定容量30k VA~2500k VA干式变压器[2]。该标准主要包括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目标能效限定值以及节能评价值。配电变压器的能效限定值是指在规定测试条件下, 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应达到的标准值。这项定义规定了配电变压器损耗的最大值, 即配电变压器的市场准入值。该标准规定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与干式配电变压器的能效限定值相当于现行S9和SC9系列产品的损耗水平。配电变压器目标能效限定值是指配电变压器预期未来的损耗值应降低到的某一水平的损耗值。2013年发布的《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20052-2013) 进一步提升能效等级, 取消目标限定值, 增加能效三级指标。在针对10k V三相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损耗要求中, 将11、13、15系列分别定义为相应的能效3级、2级和1级, 同时进一步要求降低能效一级的负载损耗;对于10k V三相干式配电变压器, 将干式11系列列为最低干式配电变压器的最低能效限定值[3]。

我国评价配电变压器能效的方法与欧盟EN50464-1.2007的方法相同, 与EN50464-1.2007比较, GB20052-2006中S11系列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与欧盟EN50464-1.2007中空载损耗C0基本相同, S13系列空载损耗与EN50464-1.2007中A0基本相同, 而我国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负载损耗在GB20052-2006中保持不变, 负载损耗数值介于欧盟EN50464-1.2007中负载损耗Bk和Ck之间[4]。

4 结语

鉴于我国家电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建议企业、认证机构积极跟进欧盟法规动态, 以高标准提升我国产品质量,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GB的执行力度, 完善检测、认证、市场监督等工作, 从更广泛的层面提升行业产品的质量, 从根本上缓解能源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9/12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with regard to small, medium and large power transformers[Z].

[2]GB20052-200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S].2006.

[3]GB20052-2013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S].2013.

上一篇:生态驳岸下一篇:文体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