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规约

2024-08-09

电力规约(精选7篇)

电力规约 篇1

摘要: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中现行的规约相当繁琐复杂, 这对电网和设备的运行维护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所以说, 急需一种规约来统一我国电力行业这些繁琐复杂的规约, 需要对我国的变电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每一个变电站的通讯协议, 将通讯设备与信号源设置统一的地址和名字, 并建立一个数据库进行储存, 在全国的电网之中实现统一的通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IEC61850规约, IEC61850规约在技术上具有兼容性和先进性, 可以在建设中节约很多的人力成本、物质成本等, 同时IEC61850规约是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 被应用到建立统一规约中去。

关键词:IEC61850规约,通讯,电力系统

IEC61850规约实现在解决电网综合的自动化通信系统和技术问题的一项较为完整应用技术。对于电力部门的运行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意义。本文就IEC61850规约的定义、应用目的、应用优势及应用中应该做的工作做出了分析讨论。

一、61850规约的定义及特点

1.1 IEC61850规约的定义

IEC61850规约的全称是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是现在国际上唯一一个变电站和智能电网的智能通信系统, 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提出的, 是实现智能电网中变电站的自动化的通讯系统前提。IEC61850规约建立的初衷就是要针对不同变电站之中不同的IED设备, 在不同的电子通信设备之间通过相同的协议从而实现通讯的无缝化, 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化和兼容化。IEC61850协议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在全世界实现真正的“即插即用”, 在电力自动化的通讯技术上真正的能够实现“一个世界, 一种技术, 一个标准。”

1.2 IEC61850规约的特点

IEC61850规约具有以下的特点:面向对象建立模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XML语言, 整个系统的所有架构都是采用分布分层, 使用抽象的通信接口、通信服务映射Scsm技术, 采用MMS技术, 整个系统突出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和互操作性, 强调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兼容性。

二、IEC61850规约的应用优势

2.1能够明显减少二次回路的图纸设计与管理

IEC61850规约相对与之前的很多规约来看, 在进行各个IED设备之间的遥信、启动、备自投等通讯方式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一根光缆或者一根通讯网线来完成的代替了以往规约空结点加开入的方式。因此IEC61850只需要一根光缆, 并且辅以适合的通信方式就能够实现对文件的统一建模和配置, 省去了复杂的线路设计以及文件的统一建模和配置工作, 能够实现远程和现场的配置完全统一, 不必要跟以前的规约一样, 反复的对现场和图纸之间进行核实。

2.2节省人力, 转移检修重点

目前我国的继电保护工程师长期的将精力放在了对二次电器回路的养护和维修上,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继电保护工程师的培养很不容易, 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继电保护工程师在工作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这使得我国的继电保护工程师只是将精力放在一条二次电器回路的养护中去, 而不是电力整体的一次性建设上去。在实行了IEC61850规约之后, 能够实现全电网的统一实时的数据共享, 有利于专家在线统一解决问题, 对于某些疑难问题还可以专家在线进行讨论解决。然后进行有目的的维修养护, 这样极大的节省了人力, 并且解决了我国电网二次电气回路养护人员工作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 极大的改善了我国高科技人才不足的现状。

2.3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在我国传统的变电站的工作现场, 为了对继电器进行保护以及对电器二次降压严格的要求, 因此都采用带屏蔽的阻燃铜电缆以降低电缆坑中二次交直流电缆彼此之间的电磁干扰, 但是我国的铜元素的储备量并不是很大, 所以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铜。但是在IEC61850规约实行之后, 这种情况就会被改善很多, 因为IEC61850通讯设备都是采用光缆通信, 不会存在电磁干扰和热效应的问题, 这也就使得IEC61850标准下生产的IED设备能够明显的减少CT开路和PT短路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我国电网设备制作的成本。而且对于统一化的管理使得工作人员对于IED设备的使用只会越来越熟悉, 减少了设备的更改, 从而节约了对员工进行集训的费用。明显的简化了管理的繁琐性。

三、IEC61850规约应用过程中应该做的工作

3.1加紧对新技术的跟进, 努力推广IEC61850规约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 IEC61850规约对于电力部门的安全运行,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为了保持这些对电力部门的意义, 我们要加紧对IEC61850规约新技术的跟进, 同时要加快IEC61850在国内的推向。诚然这一技术有它复杂的技术要求, 但只要我们建立完成之后将会得到巨大的好处和方便。

3.2成立相应的规约组织, 协调好规约建立过程中的工作

在IEC61850规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规约协调组织, 毕竟我国花费巨大代价建立起来的通信设备不可能完全的舍弃掉, 这个组织就是要完成旧设备与新设备技术的兼容性。同时IEC61850规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 但是在中国其中有很多细节无法与中国的现状相符合, 这就需要这个统一的规约组织针对我国广大电网的现状对IEC61850规约进行改进, 使其能够符合我国的电力现状。同时在IEC61850规约建立的过程之中这个组织能够协调好各个变电站, 能够统一的实行IEC61850规约, 完成我国电力行业的一次巨大的蜕变。

3.3更新相应的测试体系

传统的通信测试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对于IEC61850通信设备的测试, 必须要根据现在的要求对通信测试手段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满足IEC61850规约的要求, 从而更好的对整个的通信设备进行完善的测试。

四、结语

IEC61850规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 实现了电网的无缝通信, 与我国现在实行的通信规约相比具有很大的先进性。所以我国电力部门为了与国际进行接轨也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只能实行IEC61850规约, 对于该规约的优点以及实行过程中应该怎么做本文都作出了相应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宗建, 魏宏飞, 吴会敏.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测试, 2014, 13:91-92+134.

[2]何勇.电力系统通讯规约转换器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3]蒋雷.IEC61850规约的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J].河南科技, 2014, 03:106.

电力规约 篇2

循环式远动规约CDT协议是目前我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与调度中心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设备进行通讯应用最广泛的远动通信协议, 它规定了电网数据的采集与监控系统中循环式远动规约的功能、帧结构、信息字结构和传输规则等, 能够实现电力调度SCADA系统对远动数据快速、高效的传输。

1 电力调度SCADA系统架构

典型的电力调度SCADA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电力调度员可以通过调度员工作站上人机交互界面监控各个子站的遥信、遥测、遥控、遥调及电量等远动信号, 从而实现对全网的电力调度。

2 CDT规约

子站与主站之间通过RTU通道建立连接, 遵循CDT规约向主站传输报文。

传输报文以帧为单位发送和接收, 以同步字开头, 并有控制字, 除少数帧外均有信息字。信息字的数量依实际需要设定, 帧长度可变。格式为:

2.1 同步字

发送:EBH 90H EBH 90H EBH 90H, 共6个字节。

2.2 控制字

2.2.1 控制字节

控制字共有B7–B12共6个字节, 定义如表1所示。

控制字节定义如表2所示。

E:扩展位, E=1帧类别码可自定义, 以便扩展功能, E=0表示使用本协议已定义帧类别码。

L:帧长定义位, L=1本帧有信息字;L=0本帧无信息字。

S与D在上行及下行信息中的定义说明:上行, 子站向主站发送报文;下行, 主站向子站发送报文。下行时, S=1表示源站址字节有内容, 源站址字节即主站站号;D=1表示目的站址字节有内容, 即代表信息到达站的站号, D=0表示目的站址字节内容为FFH, 即代表广播命令, 所有站同时接收并执行此命令。上行时, D=1, 目的站址字节代表主站站号;S=1表示控制字中源站址有内容, 源站址字节即代表信息始发站的站号, 即子站站号。上行信息和下行信息中若同时S=0, D=0, 则源站址和目的站址无意义。

2.2.2 帧类别码

帧类别码定义如表3所示。

2.2.3 信息字数及传送规则

信息字数n表示该帧中信息字的数量, n=0表示本帧无信息, E帧长度不能大于A帧长度。

在循环时间一定的前提下, 帧系列可以任意组织。传送方式有以下三种:

(1) 帧插入传送, 用于传送E帧。

(2) 固定循环传送, 用于传送A帧、B帧、C帧、D1帧、D2帧。

(3) 信息字随机插入传送, 用于传送下列三种信息:升降命令、遥控的返校信息;变位遥信, 例如子站开关发生变位动作时, 信息将随机插入传送;主站发出对时命令时, 子站将随机插入传送命令。

执行以上插入命令时, 须遵守以下规则:

(1) 变位遥信、遥控和升障命令的返校信息连续插选三遍, 若本帧不够连续插送三遍, 全部改到下帧进行, 对时的子站时钟返回信息只插送一遍。

(2) 当被插的帧是A、B、C或D帧时, 原信息字被取代, 原帧长度不变。当E帧被插入时, 应在SOE完整字之间插入, 同时帧长度相应加长。

2.2.4 遥控命令

遥控命令执行过程如图2所示。

2.2.5 设置时钟命令

主站发出控制字向子站设置时钟, 应在发送该命令控制字开始的时刻读取主站时钟读数, 下发实现对时, 数据不反校时钟读数。

摘要:介绍电力调度SCADA系统的典型硬件结构, 重点分析CDT传输规约。

电力规约 篇3

1 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电力通讯规约的配置现状

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站控层配置两台监控主机, 采用双机互备模式、国电南瑞NS2000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间隔层的设备主要包括测控、保护和其它一些智能接入设备。远动系统采用是国电南瑞NSC300通讯控制器, 双机互备的主从模式, 规约配置的有部颁CDT规约、IEC101和IEC104问答式规约。其改造前的配置如图1所示。

2 IEC 61850 电力通讯规约简介

2.1 IEC61850的主要内容

IEC61850是新一代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TC57工作组制定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 是基于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智能化一次设备和数字式变电站要求变电站自动化采用IEC61850标准[3]。采用IEC61850国际标准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提高变电站自动化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节约开发、验收、维护的人力物力, 实现完全互操作。

2.2 IED统一的软硬件设计

2.2.1硬件平台设计

IED硬件设计采用可组态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按功能划分为各个模块, 主要包括模拟量I/O、开关量I/O、人机接口模块MMI、通信模块COM和主控模块CPU。模块之间的数据通信通过内部高速总线实现。

2.2.2软件系统设计

实现IEC61850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软件设计。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变电站的监控后台系统上实现与IEC61850相关的功能;在间隔层IED上实现保护、控制, 尤其是在间隔层的IED通信模块中实现TCP/IP、MMS、XML等技术。

3 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规约选择的方案实现

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间隔层-站控层的规约方案实现采用“渐进式迭代改造”的实现形式。硬件方面, 保持原有后台监控系统不变, 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NS3000 V8监控系统。软件方面, 在间隔层测控和保护的不断的改造过程中, 逐步由NET103规约过渡到IEC61850规约。对于告警直传图形浏览系统的数据转发模块通过TCP与主站端建立链接, 电力通讯规约采用DL476[4]。远动系统则是将NSC330装置替换掉NSC300装置。NSC330型远动装置能提供最大6路百兆以太网口用于IEC104规约调度通讯, 并且最大支持CDT、IEC101串口类规约24路。NSC330型远动装置不仅继承了原NSC300总控的各项功能, 并在性能、网口数量和电力通讯规约接口, 特别数据库制作跟后台形成一体化平台, 优势明显。改造后规约实现如图2所示。

4 结语

通过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电力通讯规约的方案优选和工程实践, 依据《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 》要求, 按照“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 将新的国际标准IEC61850通讯协议的引入到新旧站的建设和改造中, 结合新老设备自身的特点, 以及配合正在规划的运维系统, 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调控运维一体化”和变电站的无人值守, 也为辽宁省后续沙岭500 k V变电站、董家500 k V变电站、沙河营500 k V变电站、等一批老站的智能化改造提供实践经验和借鉴意义。

摘要:分析了在国家电网大力推进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和构建“调控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 110 k 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在运行老旧变电站进行二次系统改造过程中电力通讯规约合理选择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以南关岭500 k V变电站为具体实例详细阐明了在进行整站改造的过程中站内电力通讯规约的现状, 以及改造完成后电力通讯规约的最终优选方案与工程实现。

关键词:变电站,电力通讯规约,网络拓扑

参考文献

[1]刘振亚.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N].中国电力报, 2005-02-24 (1) .

[2]张一龙, 郝志平.调控一体化新观察[N].国家电网报, 2011-03-29 (5) .

[3]IEC61850.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 in substations, part1 to part10[S].2003.

电力规约 篇4

常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问题,很多电站使用的是SC1801、IEC60870-5-101、CDT、DNP3.0等规约与调度通信,通信设备通常为电力载波装置连接电力载波Modem(调制/解调),使用串口通信。电力线载波(Power Line Carrier)通信是利用高压电力线(在电力载波领域通常指35 k 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压电力线(指10 k V电压等级)或低压配电线(380/220 V用户线)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的缺点是存在变化的阻抗,不可预测的干扰,比如说特别容易受天气、干扰源的影响,遇到下雨天时信号就非常弱,中间经过中转站经常有干扰,严重时干扰好几天,而且规约数据量非常小、串口通信速度慢、一对一模式的特点都是信道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这些特性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和调度中心的监控。

IEC60870-5-104通信标准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0年12月颁布的,“采用标准传输文件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的远动传输规约标准。作为一种国际标准协议,具有实时性好、可靠性高、数据流量大、便于信息量扩充、支持网络传输等优点,有近60%的厂站端远动设备采用IEC60870-5-104规约与电网调度中心通信。本文根据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和电网调度中心通信的特点,提出基于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技术的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IEC60870-5-104规约通信单元的设计方法。此方案应用于电站监控系统中,运行多年,安全、稳定,完全能够满足电站与电网调度中心的通信要求。

1 IEC 60870-5-104规约简介

IEC 60870-5-104通信标准利用了国际标准IEC60870-5的系列文件,规定了IEC 60870-5-101的应用层与TCP/IP提供的传输功能的结合,详细地定义了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以及它的控制域,控制域定义了保护报文不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启动、停止以及传输连接的监视等控制信息。定义了三种格式报文(I、S、U格式)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其中报文类型为控制功能(U格式)、可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可计数的信息传输功能(I格式)。详细规定了TCP连接的端口号、建立和关闭,以及重发等的处理程序,相应的时间参数等。

IEC 60870-5-104规定本标准使用的端口号为2404,并且此端口号已经得到互联网地址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的确认[1]。链路层采用非平衡方式传输的链路传输规则,控制系统组成主站,远动设备(或间隔单元)为从站(子站),即控制系统常常是始发站(启动站),远动设备(或间隔单元)常常是从动站。当主站没有进行数据召唤,而远动设备端中有变化数据时,远动设备要主动上送变化数据。

2 基于IEC 60870-5-104规约的通信方案

2.1 系统特点

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通常采用主备冗余系统,它对电站重要监控对象的状态、性能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通过各种操作员站以图形、图像、表格和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供电站运行人员控制和监视。同时系统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自动向分布在各站点的被监控对象或系统发送控制命令,由电站运行人员人工发布控制命令,从而完成对供电设备集中监控和调度管理,确保电站的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

考虑到各电站监控系统的分布性和跨平台性,系统采用分布式中间件CORBA技术访问数据库,为快速实现与数据库的数据传输提供了良好的接口。网络实时数据传输采用传统的SOCKET网络通信技术,基于TCP/IP的以太网是一种开放式通信网络,适用于不同厂商之间的设备互联。

2.2 系统硬件结构

在这套方案中,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分三层,现地控制层、监控层、调度客户端。通信单元是监控层的一部分,负责与电网调度中心的通信工作。其网络拓扑图如图1。

系统配备两台主计算机、两台工程师操作站、两台通信机、一台工程师培训站,一台厂级终端,两台主计算机冗余配置,主从备份数据库[2],同时与历史库、通信单元等连接。为了实现通信的可靠性,通信单元层设置了两台独立的服务器作为通信机,主从备用,双网卡双通道冗余。当主机发生保障时,从机自动转换为主机,执行所有通信任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调度客户端层的物理层有两个主备用通道,每个通道连接两台通信机,所以电网调度中心总共有4台通信机,通过路由器,连接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的通信单元。

2.3 系统软件结构

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的操作系统为目前流行的Linux操作系统,通信单元IEC60870-5-104规约为子站。通信单元与调度侧通信采用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即被控站(子站通信单元)是服务器端,控制站(主站调度)是客户机端。传输层使用TCP/IP协议,固定端口2404[3]。而通信单元主要采用CORBA技术作为通信机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机制,分布式回调方式及时快速地从主计算机读取和设置实时数据库。

本软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CORBA分布式回调技术,实时实现通信单元软件与数据库的数据的交互,不同于传统的面向对象的分布式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都是基于SOCKET的面向字节流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运行效率、系统网络安全性和系统升级能力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ORBA的体系结构是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OMG)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DCE)中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CORBA提供到C/C++、Java、Small Talk等高级语言的映射,很大程度地减小了对程序设计语言的依赖性,使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共享已有成果。

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2.4 关键技术

(1)利用CORBA分布式回调技术对数据的快速响应

CORBA的消息传递机制有很多种,比如回调接口、事件服务和通知服务等。回调接口的原理很简单,CORBA客户和服务器都具有双重角色,即充当服务器也是客户端。

从CORBA规范我们知道,一个CORBA接口在服务端和客户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客户端一般使用桩(Stub)文件,服务端则用到框架(Skeleton)文件,接口的规格采用IDL来定义。而回调函数的引入,使得服务端和客户端都需要实现一定的桩和框架[4]。

回调接口的反向调用与正向调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假如服务端多次调用该回调接口,那么这个回调接口就变成异步接口了。因此,回调接口在CORBA中经常充当事件注册的用途,客户端调用该注册函数时,客户函数就是回调函数,在此后的调用中,由于不需要客户端的主动参与,该函数就是实现了一种异步机制。

在系统中,例如,客户端首先通过同步方式调用服务端的接口Driver Interface,用来注册回调接口Data Query Call Back。服务端收到该请求以后,就会保留该接口引用,如果发生某种事件需要向客户端通知的时候就通过该引用调用客户方的feed_back函数,以便对方及时处理。

(2)多线程设计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快速响应性,在程序设计中采用Linux下多线程技术,多线程的设计方式提高了CPU的使用率,让程序的运行速度加快。主线程maintask_104实现TCP监听、接收、关闭等功能,第二个线程maintask_iec104_s_read_proc采用阻塞方式等待报文并处理报文,第三个线程maintask_104_s_send_proc负责发送数据的任务。第四个线程为超时处理。如图3。

主线程maintask_104从主程序开始运行时创建,在TCP连接建立前,一直处于侦听状态并等待主站的连接请求,当TCP连接已经建立,一直监测TCP连接的状态[5],如接收来自不同socket的数据放入异步队列和检测关闭状态。

同一进程下的线程之间共享数据空间,所以一个线程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其他线程所用,这不仅快捷,而且方便。当然,数据的共享也带来一些问题,有的变量不能同时被两个线程所修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用glib库中线程安全的异步队列进行数据的存储,这部分处理由线程maintask_iec104_s_read_proc完成,采用阻塞方式等待异步队列,一有数据立即校验处理,其中遥控遥调优先级最高,即使没有收到激活确认(STARTDT),也可以发送命令或设定值。

负责发送数据的线程maintask_104_s_send_proc,在TCP连接建立后,对主线程中已建立socket连接到的、已启动数据传输(STARTDT)的主站发送数据,包括:总召唤、时钟同步、变位遥信遥测、SOE、电度召唤功能。其中变位遥信遥测、SOE主动上送。

第四个线程具有防止报文丢失功能和超时设置功能。IEC60870-5-104规定了几个超时时间,即t0、t1、t2、t3,默认为30 s、15 s、10 s、20 s。t0规定了主站端和厂站端建立TCP连接的最大允许时间;t1表示发送或测试APDU的超时时间;t2表示无数据报文(t2t1)状态下发送测试帧TESTFR的超时时间[6]。我们还特别对遥控遥调设置了一个超时时间,当选择和执行命令之间的时间超时了,系统会自动撤销本次操作。

(3)用XML语言配置文件

由于各个省的电网调度中心对遥信遥测上送的类型、或者信息体地址的起始停止地址等信息要求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配置。我们采用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它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XML的简单使其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XML具有内容和结构分离、互操作性强、规范统一、支持多种编码格式等特点,广泛应用在Windows、Mac OS、Linux以及其他平台下[7]。

只要修改引号里面的数据即可修改遥测、遥信、电度等的功能码,程序自动根据功能码发送对应的报文。采用XML数据可视化程度高,也利于图形化界面的开发。

3 结束语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监控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基于以太网数据传输的远动规约,IEC60870-5-104规约作为国际标准,能很好地保证通信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高效性,标志着我国在调度自动化方面向国际标准的靠拢[5]。本文详细介绍了IEC60870-5-104规约在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采用CORBA技术实时实现数据传输,作为远动通信协议的实施部分,是一个能满足各种数据类型的传输和保证通信可靠性的方案。

摘要:根据电网调度中心通信要求高数据容量、高速率数据通信的特点,提出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IEC60870-5-104规约通信单元的设计方法。硬件平台采用双网卡双通道冗余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软件部分采用CORBA的分布式回调技术,结合多线程、XML技术,实时实现遥信、遥测、遥脉、SOE等数据传输,并迅速、及时响应遥控,遥调操作。实践运行证明该方法及时、安全、有效。

关键词:IEC60870-5-104,TCP/IP协议,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CORBA

参考文献

[1]DL/T634.5104-2002idt IEC60870-5-104: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子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DL/T634.5104-2002idt IEC60870-5-104:2002.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 part5-104:Transmission protocols-network access for IEC60870-5-101using standard transport profiles[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065-1996,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The Industrial Standard of Electric Pow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L/T5065-1996,Rule for design of computerize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in hydraulic powerplants[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1997.

[3]杜龙,施鲁宁,杨晋柏.基于TCP/IP的IEC60870-5-104远动通信协议在直调厂站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17):51-55.DU Long,SHI Lu-ning,YANG Jin-bai.Application of IEC60870-5-104telecontrol protocol based on TCP/IP in direct dispatching station[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8,36(17):51-55.

[4]朱其亮,郑斌.CORBA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ZHU Qi-liang,ZHENG Bin.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CORBA[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2001.

[5]李彬,焦彦军,张新国,等.104规约在FTU中的应用[J].继电器,2008,36(7):62-66.LI Bin,JIAO Yan-jun,ZHANG Xin-guo,et al.Application of IEC60870-5-104telecontrol protocol based on TCP/IP in direct dispatching station[J].Relay,2008,36(7):62-66.

[6]朱彦杰,邓昌延,李国杰,等.IEC104协议在变电站系统的应用与测试[J].继电器,2004,32(1):43-45.ZHU Yan-jie,DENG Chang-yan,LI Guo-jie,et al.Application and test of IEC104protocol to transformer substation system[J].Relay,2004,32(1):43-45.

101规约通道调试分析 篇5

1 太清变101规约通道调试及分析

1.1 101规约概述

IEC 60870-5-101规约即101规约。101规约有平衡式和非平衡式两种传输方式。平衡式传输方式中101规约是一种“问答+循环”式规约, 即主站端和子站端都可以作为启动站, 而当其用于非平衡式传输方式时, 101规约是问答式规约, 只有主站端才可作为启动站。应用于变电站与主站之间串行数据通信, 一般采用非平衡方式, 适用波特率为300-9600b/s。101规约报文类型主要包括单位遥信, 双位遥信, 归一化遥测值, 标度化遥测值, 短浮点遥测值, 累计量, 单位遥信 (SOE) , 双位遥信 (SOE) , 单点命令, 双点命令, 设定值命令, 归一化值设定值命令, 标度化值设定值命令, 短浮点数等。三种帧类别分别为单个控制符, 固定帧长帧, 可变帧长帧。

1.2 调试前准备

2010年11月20日, 110k V太清变接入主站。调试前, 首先与RTU厂站确定遥信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遥测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电度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遥控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遥调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SOE起始地址和地址数, SOE转遥信变位, 源发地址字节数, 公共地址字节数等参数。其次与RTU厂站确定RTU站址, 填入通道表。

2 101规约通道调试时常遇问题及处理

110k V太清变101规约通道接入OPEN3000系统调试时, 数据核对时发现遥信数据正常, 遥测数据则经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刷新。

查看前置信息表中101规约相关通道的“规约类型”、“遥测起始位”以及录入的遥测点号, 未发现错误。进一步查看通道报文, 以确定问题所在。在查看画面曲线过程中, 发现遥测数据偶尔会发生变化。这现象说明通过101规约不是完全的收不到遥测数据, 也是可以收到的。

在仔细核对确定以上参数录入都正确的情况下对101通道报文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出在如下部分:

经了解, 子站在规约中将遥测数据定义为二级数据, 正常召唤二级数据时可以上传。但由于子站在应答对时、电度这两种特殊类型报文时, 每次都将是否有一级数据传输ACD位置为1, 导致主站下发10 5A召唤一级数据, 但厂站回答E5无数据, 主站于是继续下发105A召唤一级数据, 进入召唤一级数据的循环。这样遥信、遥控作为一级数据可以传送, 而遥测数据作为二级数据无法上传, 只能等待主站进行总召唤时才能刷新, 由于子站总召周期设置目前一般都在5分钟以上, 导致遥测数据很长时间才能刷新。

101规约上行报文传送的是:遥测, 遥信, SOE, 累计量, 参数上传;下行报文传送的是:遥控, 遥调命令, 总召换, 分组召唤, 参数下装等。

在101规约中规定“5A”为请求一级数据, 即遥控、遥信变位、变化遥测数据。5A——5=101, PRM=1;功能码=A请求一级数据;“E5”为单字节的确认报文, 即表示链路是通的, 但是没有数据上送。

随后的下行报文为“107A037D16”, 7 A——FCV=1帧计数, FCB位翻转;功能码=A请求一级数据。

101规约中的FCB帧计数位在接收正确帧后会改变状态。主站向同一个子站发新一轮的发送/确认或发送/响应时FCB取相反值, 当超时未收子站正确报文则主站不改变FCB位, 重传原报文3次;子站应在接收报文后分析判断FCB位, 如子站接收报文的FCB位未改变, 则子站重发原来的帧, 否则通信不正确。

在此报文中帧计数位正确翻转, 说明此时主站正确的向厂站请求数据, 而上行报文依然回答“E5”, 并如此不断循环。

分析报文看出当主站定时向厂站召唤全数据时, 厂站才会将所有遥测和遥信数据上传, 这时主站端的遥测数据才会刷新。

而每当对时和电度报文传送时, 厂站端返回的报文中有一个控制位字节可以为“28”也可以为“08”, 此字节为“28”时表明厂站端还有一级数据需向主站传送, 主站即向厂站请求一级数据, 如果发送的控制位字节是“08”就表明厂站端已经没有一级数据需要上传, 现场只需返回确认报文“E5”。

在太清变的对时报文中控制位字节为“28”。

Recv (TM) :680F0F6828---28, 20=0100, PRM=0;ACD=10 (有一类数据) ;DFC=0;功能码=8响应请求。

表示厂站还有一级数据需上传, 所以主站端才不断的向厂站端要一级数据, 而实际上厂站端并没有一级数据要上传, 才回答“E5”。

以此推断是厂站端发送数据存在问题, 联系现场人员, 经调试处理后, 问题得到解决。正确报文如下:

Recv (TM) :680F0F6808---08, 0=000, PRM=0;ACD=0 (无一类数据) ;DFC=0;功能码=8响应请求, 肯定认可。

结语

电网自动化监控系统对自动化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IEC60870-5-101规约因其定义灵活, 实际应用中多次遇到了厂商理解和配置不统一等问题, 使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增加了调试工程中的难度。通过对此次调试工作的故障分析及判断处理, 达到了新建变电站系统的快速、准确接入, 加深了对于IEC6087-5-101规约的理解, 对今后厂站的快速接入有着很好的鉴戒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101规约的调试及分析, 提出了对新建厂站101规约的基本调试步骤及报文研判分析方法, 分析解决调试工作中出现的系统故障, 为厂站端信息的准确接入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101规约,主站,厂站RTU

参考文献

[1]张永健.电网监控与调度自动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从法律视角论寺庙规约 篇6

寺庙规约是指寺庙自己制定规约作为管理与处理本寺庙事务的规则。寺庙规约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以方丈传承制度为重点的寺院规约; 二是以修行方式及其规范为重点的寺院规约; 三是以规范僧众言行为重点的寺院规约; 四是分门别类制定的系列条款。

寺庙是指中国的各类宗教机构的基层组织, 主要包括佛教寺院, 道教道观, 以及佛道女信徒居住的庵院, 伊斯兰教的礼拜寺。本文在这里主要描述佛教寺院规约, 以《宁波七塔报恩佛学院的章程》为例。七塔报恩佛学院的章程共有二十条, 主要规定了寺院的宗旨, 职员以及职务, 寺院课程, 教习学生, 奖惩制度, 财务管理等。从这个章程可以看出, 七塔报恩佛学院就是自己制定规约来管理与处理本寺院的事务。单从这篇章程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些寺庙规约的特点。首先, 大多数的规约制定者都是一些宗教的领袖或者有德高僧。再者, 规约大都涉及寺院成员的纪律, 财产保管等。如在七塔报恩佛学院章程中规定了: “第四条经费由七塔常住担负并随缘捐募辅助之, 第五条会计管理本院出入账目由本寺典赋兼任之”最后, 有惩罚措施, 方式有体罚、罚银罚物, 严重的甚至出院、遣逐。在此方面十五条也进行了规定: “若有连犯院规者须照本寺规定院规处罚”。

二、寺庙规约的法律分析

寺庙规约是我国古代十类民间规约的其中一种, 除此之外民间规约还包括九种即乡约、村社、村寨、书院、行会、帮会、士林、善会和宗族。单对寺庙规约进行法律分析有些片面, 以寺庙规约为引入点, 着重讨论民间规约以及对其进行法律分析。

( 一) 民间规约的概况

古代民间规约是指民间社会组织自治规范。根据其十大类型我们可以得出民间规约的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一是民间性。民间性是指它由不是国家的官员或官府制定的而是由一些有才德的或有重要影响力的民众制定的。民间规约的效力不受是否由官府批准的影响, 即使官府追认批准了民间规约的性质也不会变。二是地域性。民间规约的制定都受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和地区政策的影响, 所以民间规约就带有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规约可能相差甚远。在效力方面民间规约不像现代国家的法律具有普遍性, 它的效力仅局限在它所在的地域范围内。三是自治性。民间规约是由民众自己制定和维护的自己管理的行为。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政策下, 自主管理区域内事务, 不受官方约束, 享有自治权。四是成文性。民间规约是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存在, 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民间规约一般都采用相同的格式, 分条列举, 具有逻辑结构, 方便民众传阅诵读。

民间规约的这四个特性, 使得它不仅在民众私人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公共领域也有这重要的影响。如民间规约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影响, 广东大埔县百侯镇百侯街就有一块乾隆时期的“通乡公碑”, 就详细镌刻了合乡父老公立的斗、秤和管理条文; 在解决民众遇到的暂时困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约通过规定一个民众在遇到困难时大家都应互帮互助。在《吕氏乡约》中, “患难相恤”的大部分细目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 二) 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民间规约与法律息息相关, 与法律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种模式: 第一种, 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内容、方向一致, 两者之间是相互配合互补的关系; 第二种, 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内容相同但方向相反, 两者之间相互矛盾, 从而造成法律和规约的冲突; 第三种, 民间规约和国家法律效力的范围相重叠, 两者之间形成互动。

从这三种模式中, 我们可以得出民间规约并不一定都与国家法律相协调互补的, 也会存在冲突和矛盾, 所以我们要尽力保障两者的一致性。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相协调, 就要通过援引法律、模仿法律和对民间规约进行改造三种方式。援引法律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 从法律中援引来制定民间规约, 其必定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和立法精神相一致。如在宗族规约中对父母不孝, 残害父母的条文都是引用国家法律的。模仿法律, 就是依照法律条文的方式来制定规约, 民间规约对于法律的模仿最为著名方式的就是对清代的圣谕的模仿。对民间规约的改造就是把民间规约提升为国家正式的法律, 这需要一个过程即先经地方官吏依照职权在本地予以提倡, 再经中央予以追认成为中央政府的决策, 上升为国家法律。

民间规约的种类繁多, 内容包罗万象, 加深了公众对于规约的了解, 体现了民众的自治行, 弥补了国家法律调解对象和事务上的缺陷, 与国家法律形成互补, 促进了法律的进步。民间规约在对国家法律影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我们要重视民间规约, 注重对它的研究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古代的法律, 吸取民间规约的精华, 促进我国法律的发展。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每个国家的地位不同, 在西方国家有着发达的教会组织, 宗教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在中世纪时期教权高于王权。然而在中国宗教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利, 宗教机构在一定意义上是民间组织, 所以寺庙规约也是一种民间规约。研究民间规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法律, 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于寺庙规约进行概述来分析民间规约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民间规约对法律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寺庙规约,民间规约,国家法律

参考文献

[1]饶鑫贤.中国法律史论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论我国间接征收规约之完善 篇7

征收问题是国际投资法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涉及到投资者与东道国的利益平衡。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争议的焦点从征收价值补偿的确定上转移到比较隐蔽的间接征收, 且间接征收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法领域重要的新发展。而对间接征收的界定, 是划分国际权利义务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

二、国际间接征收的界定

国际上对间接征收缺乏统一的定义, 国际条约中多以“与征收、国有化类似的措施”来定义,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 (NAFTA) 第1110条、中国-俄罗斯BIT第4条、美国2012年BIT范本第6条等对间接征收的界定, 但对“类似方式”很少予以明确。在少数情况下虽对“类似”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却仍未直接界定或列举, 如加拿大2004年BIT范本第13条第1款规定, 间接征收产生于由缔约一方采取具有相当于直接征收后果的未正式移转所有权或未完全没收的一种或一系列措施。这一规定只是将“类似”进一步解释到“未完全”的程度, 并未触及行为方式。总体而言, 国际条约关于间接征收的界定是模糊和开放的, 为条约的解释留下了较大的裁量空间。

理论界对间接征收的界定作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如韩立余教授认为间接征收是东道国政府采取干预外国投资者行使财产权的各种措施以迫使他们放弃自己投资的行为;西方学者Sohn和Baxter认为间接征收包括对外国人使用、占有和处置财产的不合理干涉, 从而使所有权人在干涉开始后的合理期限内不能使用、占有和处置该财产。然而学界观点只能为条约和法规完善提供借鉴, 并无法律效力, 更无法直接弥补和救济因条约模糊性、开放性所带来的适用不统一和诸多争端。

三、国际间接征收的判定理论和实践经验

间接征收从字面意思来看, 其一般被认为是贬义的、违规性的存在。但实际并非如此, 从国际理论和实践来看, 对间接征收的违规性认定应当排除例外情况, 并需考察具体的判定标准。

(一) 间接征收违规性的判定基础:“例外”的排除

“例外”的存在是国家经济主权和投资者利益对抗平衡后的结果, 例外情形的涵盖范围也是检验平衡度的主要标准, 关于间接征收的国际争端也大都产生于例外情形的适用。关于例外情形的成立要素, 世界范围内的BITs几乎达成了共识———为了公共目的;符合正当法律程序;以非歧视方式进行;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补偿等。也就是说, 要素本身并无争议, 关于各要素的内涵和外延、要素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例外适用的着重点等方面才是争端产生的主要基点。

(二) 间接征收违规性的判定标准:基于争端实践的分析

理论上将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分为纯粹效果标准、目的标准及效果与目的兼顾标准。国际仲裁实践对此呈现出不同的标准取向, 有着更为深入的标准释义。

NAFTA的仲裁实践表现出对“纯粹效果标准”的取向, 并将“效果”解释为:对投资者财产权的“实质剥夺”、损害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合理或合法期待”。ICSID的仲裁裁决表现为对“效果与目的兼顾标准”的坚持, 同时强调保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和影响投资者权益之效果间的合理比例。欧洲人权法院同样坚持上一标准, 并表现出以“目的”为主的倾向。

上述具有典型性或广泛适用性的国际仲裁实践, 虽然在标准取向上有所不同, 但不可否认“效果与目的兼顾标准”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且NAFTA仲裁实践也并非“唯效果是从”, 其在损害效果的评价上还结合以“实质剥夺”和“合理期待”等要素, 且“也提出了要考虑政府行为的目的”。另外, 新一代BITs关于例外情形的规定基本上把“目的”一项放在首位, 彰显目的考察在违规性间接征收判断上的必要性。

四、我国间接征收规约的完善

我国在国际投资领域参与度不断提高, 目前已与130多个国家签订了BITs。正视并研究间接征收问题对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具有双重意义。

(一) 我国间接征收规约的现状

1. 国内外规范不统一

我国关于征收的国内立法主要包括《宪法》、《物权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外合资经营法》、《外资企业法》等。以上法律只规定国家出于公共利益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征收, 并给予相应的或公平的补偿, 至于间接征收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合法化的条件并未提及, 而中国签订的新一代BITs中都有所涉及。国内外关于影响国际投资新问题的不一致规定, 给外商投资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势必影响到外资引入的进程。

2. 外资保护扩大化

我国对外签订的BITs中均采用了宽泛化的以资产为基础的投资定义, 为外资保护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这种扩大化的定义方式表明我国对投资自由化国际趋势的追随。此外, 我国签订的BITs序言中多在首条规定“愿进一步促进投资”、“愿加强双方投资”等条款, 强调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扩大化的倾向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是否与我国的国际角色相吻合是值得深思的。

3. 条约内容收放不当

一方面, 我国签订的大部分BITs未就间接征收的判定标准作出明确。而过于概括和模糊的判定方式增加了条约适用不确定性和争端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在条约规定不明的情况下, 条约序言可能导致我国利益受损, 就像我国受诉的稀土案中, 序言作为DSB裁决的重要依据, 其所存在的弊端是我国遭受败诉的重要原因。

4. 全面承认ICSID管辖权

自1998年以来, 中国签订的新一代BITs允许所有的外商投资争端递交ICSID仲裁。承认ICSID管辖权不仅意味着对“效果和目的兼顾标准”的接受, 还意味着认可私人与国家进行利益较量的权利, 国家经济主权面临一定的威胁, 所以我国在加入ICSID时作出了保留, 即国内行政复议程序前置。然而附加保留, 一般会阻碍外资的进入, 且多国态度表明接受管辖并不等于损害国家利益。

(二) 我国间接征收规约的调整和构建

1. 协同国内法规和国际条约

外资企业法在国际投资领域具有直接适用性, 应当在间接征收的界定、判定标准、补偿和征收程序等方面与国际条约保持一致, 这样既可以消除外资企业不合理的超国民待遇, 又可以增强国内法的正当性和可预见性, 减少不必要的法规解释和适用方面的国际争端。因此, 建议在外资企业法修订时, 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对间接征收作出进一步的规定。

2. 明确国际条约内容

争端实践中, 几乎所有仲裁庭都面临一个问题, 即明确阐述政府何种措施是合法的, 政府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等同于征收”的措施。为防止仲裁庭自由裁量的不确定风险, 我国在签订BITs时应当对间接征收的内涵和判定标准予以进一步地解释和框定。考虑到中国现实发展状况, 为防止外资保护过分侵蚀国家经济主权, 建议暂时不宜做过于具体和放开的规定,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逐步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3. 平衡国家经济主权与投资自由权

经济管理权与投资自由对一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基于综合视角考察间接征收规则, 平衡国家经济主权和投资自由权, 坚持公平互利的“比例原则”。一方面警惕间接征收范围的任意扩大, 维护正常的国家管理;另一方面防止国家权力的恣意延伸, 为外资创造安全、自由的发展环境。同时还应当立足国情, 根据我国在国际投资中的不同角色, 调整“投资保护优先”的序言规定, 在间接征收的判定标准上对“公共利益”作出细化界定, 采用限缩化的投资定义。

五、结语

中国作为资本输入和输出大国, 应当积极探索间接征收的国际发展趋势, 借鉴国际经验, 反思总结自身问题, 致力于协调国内外规范、明确条约内容、平衡国家经济主权和投资自由权, 并基于我国的身份和利益对现有和未来的国际条约做出细节调整和构建。

摘要:对“间接征收”的界定和判断是国际投资领域中划分权利义务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 然而国际条约对间接征收缺乏明确、统一的认定, 我国关于间接征收的规约呈现出诸多问题。国际争端实践对“效果与目的兼顾标准”的倾向选择及其对标准内涵的释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当在协同国内外规范、明确条约内容、平衡国家经济主权与投资自由权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间接征收,规约,标准

参考文献

[1]韩立余.国际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6-2.

上一篇:创建服务型保障机关下一篇:批发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