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信息化

2024-06-17

指挥信息化(精选12篇)

指挥信息化 篇1

0引言

指挥信息系统, 是指以信息为主导, 以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由各类高效能软件支持的传感器、传输设备、处理系统和信息终端组成的新型指挥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的指挥形式由“树状”向“扁平”转变, 控制方式由“直线式”延时控制向分布的“节点式”实时控制转变, 平台结构由“平面链接式”向“立体栅格式”转变。通信指挥平台的合理运用, 将对整个通信部队的作战指挥能力提供强力支持。

1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应用现状分析

1.1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指挥信息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 各部队院校, 各作战部队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对指挥信息系统在应急作战、常规训练中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见解和看法,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通用的训练科目、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大多通信部队的作战力训练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

此外, 各作战部队主体, 往往提出了自己小范围的训练标准, 各个标准之间缺乏通用的模式, 在训练和演习过程中, 指挥信息系统却不能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指挥。另一方面, 指挥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人才还存在欠缺, 技术设备的运用缺乏思想火花的碰撞, 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能力提升上还略显呆板, 缺乏灵动性。

1.2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现有的指挥信息系统应用训练, 还是以单模块、单系统为主, 系统运行真实数据请领困难, 模拟数据尚未建成, 很难组织多功能模块的综合组网演练。

各系统数据之间融合与共享机制运行不畅, 各种资源、各种数据还没有高度融合, 融为一体, 在开展一体化指挥行动时, 指挥构成、力量编组、资源分配上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互操作”, 在指挥能力上无法实现资源整合以及效能倍增。

1.3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 缺应用

目前, 通信部队的指挥作战还主要应用在演习过程中, 平时训练的少, 训练也主要在本部队内部训练, 缺少与相关部队、院校的联合训练。

此外, 在训练和演习中, 基础数据工程未引起重视, 信息种类不全, 格式不一, 数据库互不关联, 作战指挥能力弱, 大多数武器装备尚未与情侦、指控系统实现交链, 实时获取信息和抗精确打击能力弱。

对于通信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指挥信息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 论证不深、分析不透, 平台如何提高指挥作战能力, 作战指挥信息流程如何设置, 数据格式怎么确定。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普遍存在建、学、用、训结合不紧的问题。

2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出现短板的原因分析

2.1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指挥信息系统概念提出以来, 各通信部队虽然都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了学习、探讨、演练, 但是, 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老的作战理念、作战思维还在影响着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者、使用者、训练者, 还没有跳出老式作战理念的范畴, 效果出现偏差。

2.2军事训练上还存在一定的失衡

不管是新兵训练、还是老兵的常规训练, 都还是依据老的模式进行, 没有进行有效的突破。指挥信息系统的内涵包括了“化物”和“化人”两个方面, 但是目前指挥信息系统的“化物”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在“化人”上着力不够, 欠账较多。没有紧贴指挥信息系统展开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

2.3普及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断档

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普及运用上的扩散力还不够, 指挥信息系统本身不能自动发挥通信指挥功能, 不能生成指挥能力, 只有通过人的指挥运用才能发挥其才能, 因此, 目前的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普及运用还是存在欠缺, 缺乏大量实践运用产生的扩散效应。

3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对策

3.1统一指挥, 统一标准

围绕应急作战准备, 统一指挥体系, 统一作战计划、组织指挥和具体行动, 依据统一的标准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系统构成要素有机链接。

运用统一的标准对各种指挥信息系统及其配套软硬件, 以及通信指挥系统武器装备以及配套产品的基数体质, 结构模式、功能形态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等进行规范统一。

统一指挥、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开展训练科目研究, 依据训练科目, 依据指挥信息系统, 训练专业素养人才。

3.2强化手段, 融合数据

通信部队在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上要完善侦察、通信等网络系统, 增加对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和侦察雷达、火控雷达的干扰装备, 组建具有网络进攻与防护能力的专业分队。抓好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敌各种用频装备电磁参数、侦绕频段、发射功率等情况的掌握, 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依据通信部队任务需求, 对指挥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适应性完善, 整合各方有利资源, 集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各类数据资源。

3.3普及运用, 有机结合

推动指挥信息系统在通信部队的建设, 必须把高标准、高质量的建与战备、训练和日常工作的广泛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建用互动, 以用促建, 确保指挥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发挥效益, 提升指挥能力。深化对指挥信息系统各系统组织运用的研究, 强化各系统之间的运用, 坚持从领导做起, 全员扩散,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指挥训练, 促进官兵掌握其主要性能, 并创造性地进行组织运用, 实现人与系统的有机结合。

4结束语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军事指挥系统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新时期, 我国的军事指挥系统正处在改革的重要阶段, 本文对通信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运用上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 训练科目少, 缺标准、缺人才, 数据支撑少, 缺融合、缺共享, 训用连贯差, 缺互通、缺应用等, 并对如何提高通信部队利用指挥信息系统, 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对提高指挥信息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振权.通信兵基于信息系统的组训方法探析[J].军事通信学术, 2012 (5) .

[2]吕东, 彭庆光.信息化条件下通信兵训练应处理好四个关系[J].国防信息学院学报, 2013 (5) .

[3]顾光廷.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应注重三个结合[J].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12 (3) .

指挥信息化 篇2

随着人防建设由单一的防空袭向防空防灾相结合转变,作为人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快建设步伐,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抢险救灾的需要。如何加快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虽然各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与同行商榷。

当前人防指挥信息化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理论引导不足,建设思路不清晰。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全国人防会议后,利用人防建设成果为抢险救灾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已列入各级人防部门的议事日程。但如何发展,怎么建设,认识上如何定位,行动上如何统一,达到哪些要求和目标,思路仍然不够清晰。

二是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过去的培训办法和训练内容已与当前的实际需要不完全相适应,而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防部门自行培训,一没有专门机构,二缺乏师资力量,三没有制式教材、器材,再加上人员老化,新生力量不足,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加大了人才培养难度,因此,指挥信息化技术人才不足已成为各地人防的普遍现象。

三是装备器材标准型号不统一,不利于管理和能力生成。各地人防部门白行购置的装备器材虽然比较先进,但地理位置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时间先后不同,所购装备、设备的型号、种类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统一管理、统一培训,也不利于联网工作,实施跨区域救援,客观上制约了指挥信息化保障能力的提升。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确立指挥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

理论是思想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快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一是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在充分谋划建、用、训、管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力求应急、应战两不误,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二是强化使命意识,确立“双应一体”发展理念。战时组织防空袭斗争,平时为抢险救灾服务,这是党和国家赋予人防部门的职能任务,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也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确保战时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其次也要充分考虑抢险救灾的需要,要谋求以平时应急救援行动锻炼战时保障能力,用应战标准检验平时应急能力,实现平时与战时共用,应急与应战互补,防空与救灾双赢。三是强化能力牵引,确定以我为主优化组合的理念。要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多种突发灾害事故为牵引,以人防指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支撑,以优化组合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果为辅助,在提升自我保障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电信部门,形成综合信息保障网络,与公安、地震、交通、水利和消防等有关部门联通联动,形成多种手段,多种渠道综合保障的指挥信息化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军地同责,确立联建、联训、联战、共赢的理念。军地双重领导,军民协手共建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人

防工作的基本要求,人防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军事机关、驻守部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在人力、物力、技术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逐步建立实联、实训、实演和实战的运行机制。

培养指挥信息化建设的新人才。随着人防工作区域的不断扩大,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人防组织机构已经辐射到了乡、镇、街道,各级人防部门指挥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理顺培训关系。首先,国家人防部门要依托军事院校培养指挥信息化建设人才,要在相关院校建立人防(民防)班,必要时应建立人防(民防)系,加大对人防指挥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发挥部队的优势,请他们代培代训,培养指挥信息化保障队伍的骨干成员。第三,省级人防部门要建立人防培训基地,与省军区建立联培联训制度,要尽可能地使在岗人员都得到培训,成为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合格人才。第四,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抓好在岗培训,提升在岗人员的实战能力。二要科学制定培养规划,落实培训责任。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级人防部门都应当本着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急用先训的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建设规划。要做到层层有建设规划,层层有实施方案,层层有责任目标,层层有考核措施。三要统一调控培训内容,规范教材器材。国家人防部门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调控力度,要组织专家学者和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依据新形势下防空救灾的特点和不同层面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借鉴围内外、军内外的经验,分门别类编写人才培训教材,如院校使用的全面人才培训教材,军区、省级集训队使用的中短期培训教材,在岗下部职工的应用技术培训教材等。同时规范训练器材,尽可能统一标准。

规范指挥信息化建设的装备。鉴于各地人防部门装备器材的混乱情况,应当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摸底。国家人防部门要组织得力人员,组成专门的人防指挥信息化保障装备器材调研组,对省、地、县三级现有装备器材的产地、类别、型号、数量、质量、分布、使用时间、运行情况和实战保障状况等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建立完整齐备的人防指挥信息化装备器材数据厍。二是评估论证。要组织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各类装备器材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本着实际、实惠、适用、灵敏、可靠和优化组合的原则,写出可行性报告,提供给国家人防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以及人防部门,便于他们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三是逐步规范。国家人防部门应统一配发或统购制式无线通信装备器材,建立覆盖全国的无线信息指挥网络,达到军地能联闱、点面能互通、急时能插入的全方位保障体系。省级人防部门应与当地军事机关、武警部队、空军雷达网站和_F属人防部门互联互通、平战共用。各地、县级人防部门应重点抓好地下指挥所、地上抢险救灾指挥平台、移动通信网、卫星传输网和字情灾情警报网的建设。

指挥信息化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铁路几乎覆盖了全国数万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而历经了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后,我国铁路运输也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为了保证铁路运输过程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也是越来越重要。笔者将通过本文,对现代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研究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铁路运输解决方案,满足了铁路运输的各种需要。在以调度为中心的系统架构下,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整合了机车车辆实时跟踪、微机联锁、机车信息台、车辆号识别、设备管理、仓储管理、大屏幕显示、平面调车、局域网、财务结算、计划统计等原来各自独立的系统,使其涵盖了铁路运输各个层面,能“完整”解决铁路运输各方面的问题,使运输效率最大化。

1、铁路调度指挥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国土和人口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比较多,具体表现在运输线路长,人口密度高,列车运行频率大,旅客和货物同车运输等方面,一些主要车站和路过车站之间联系紧密,同时由于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列车行驶时也受到很多干扰,减低运行效率。但是近年来我国推行动车跨线运行,即一些动车线路的调整,让它们能直接抵达一些中小型城市,从而实现“长途直达”的效果。这样将大大减少旅客路途中花费的时间和转车的次数,也在我国铁路系统的调度和指挥的革新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结构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既包括底层的控制系统,又包括上层的管理系统。系统由调度指挥信息系统、调度集中控制系统以及机车移动信息平台3个部分组成。

2.1 调度指挥信息系统

铁路日常运输工作的关键是调度指挥,建立企业内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通过计算机联网,对在生产厂区内的所有铁路车辆(包括路局车辆、企业自备车辆、机车)的状态、位置以及车辆运载的货物进行管理,掌握运输动态,对分布在各条线路上的机车和货车进行实时追踪,由计算机网络向各级调度提供日常计划和指挥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定时报告和实时查询,而且还可生成运输情况统计报告。通过计算机联网管理全厂货车,动态掌握全厂机车车辆的运行、装卸车状态等运输生产活动,为管理人员及主要职能部门提供管理与决策信息。

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是上层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实现有机的结合。它通过光纤网络组成核心的计算机网络,在中心机房设立中央服务器,在各级调度、货运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场所设立工作站,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通过各级操作人员的操作实现对铁路货物、机车、车辆等的实时跟踪和管理,同时自动生成各级查询和统计报表,为各级调度人员和运输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生产指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它由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系统、生产作业管理系统、计划统计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系统管理功能、财务网络结算系统、车号识别系统、全厂生产网络系统、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

2.2调度集中控制系统

调度集中控制系统在管控中心对全厂联锁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主要包括3个层次:操作层(一层),联锁层(二层),室外设备层(三层)。操作层在管控中心,包括联锁操作机、大屏幕、调监机、服务器等;联锁层是在各信号楼的微机联锁设备,包括联锁机、接口柜、电源屏、监测机等;室外设备只包括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及电缆。

管控中心通过全厂网络系统与各信号楼的计算机交换数据。在管控中心与信号楼之间铺设光纤,组建一个光纤网络系统。位于管控中心的操作机发出操作信息,通过网络传给信号楼的联锁机,联锁机经联锁运算后输出信号给楼内接口柜,由接口柜驱动室外设备(包括近远程)动作。信号楼上传的数据与管控中心本身产生的数据均存放在管控中心的服务器中,供调监、管理机、远程诊断等系统共享。

调度集中控制系统由调度监督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全厂集中控制系统、车站微机联锁系统、车站微机监测系统和全厂控制双网络系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

2.3机车移动信息平台

机车信息台借助全厂无线网络成为系统的移动终端。采用的亨钧机车移动通讯技术类似于电信的蜂窝通讯,采用多基站同频分时组网通讯方式。多基站可以有效地减少死角,提高通讯质量。每个基站的通讯距离可达10km,各基站的通讯范围是重叠的,因此1个或2个基站故障时,无线网络仍可正常工作,这种无线组网方式,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而且造价较低。除了完成调度作业计划的无线传输之外,机车信息台还集成了平面无线调车和机车黑匣子功能。它采用全集成的一体化设计,挂壁式安装,节省了车内空间。

3、铁路调度指挥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以及达到各项严格指标要求,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服务器热备架构、冗余双环网、连锁机。

3.1服務器热备架构

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两台服务器通过磁盘阵列,连接成为互为备份的双机系统,当主服务器停机后,备份服务器能继续工作,防止用户的工作被中断。磁盘柜磁盘具有热插拔功能,且可以灵活组成RAID模式,当一块硬盘损坏,数据可以恢复,保证数据不丢失。

服务器拥有双机容错系统解决方案,由于采用了双机容错的集群结构,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两台服务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网络提供服务,且相互间互为监控。集群具有一定的负载平衡功能,可将一个任务的多个进程分摊到两台服务上运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其上所运行的进程及服务可以自动地由另一台服务器接管,保证网络用户的工作不受影响。同时,系统采用RAID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可确保重要数据不因系统故障而造成损失。

3.2 冗余双环网

一个全厂范围的控制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稳定坚固的网络结构做支撑,因此网络选型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控制系统的安全级别高于管理系统,因此控制系统应搭建独立的全厂网络系统。本系统选用快速工业冗余环网。该网络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控制系统中,该网络组成了2个完全电气隔离的冗余环网,实现了交换机的冗余,即使一条光缆与一台交换机同时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本身已构成环形,为冗余形态,因此,双环网不铺设二条光缆线路,而是使用了二对芯线。系统中的所有计算机均安装了RSSNET双网并发通讯软件包,各个应用软件本身并不具备双网络通讯功能,它们先将数据交给RSSNET,由RSSNET在双网络上智能化调度数据,RSSNET可以做到一条网络故障时零切换时间。

结束语:

随着铁路高度快速的发展,我国对高速铁路运输的高效性和运输安全性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铁路建设中采用较好的线路、车辆以及通信供电设备等,同时也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调度指挥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亚楠.网络安全与网络备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

[2]藤涛,刘志明.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4,02(02).

[3]杨菊花,李鹏.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3,(07).

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篇4

应急指挥中心在电网企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起到了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作用。马志刚研究了电网企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方法与思路, 张刚等人进一步研究了电网企业应急指挥中心GIS开发, 张俊民更是将应急设备与应急服务车辆相结合, 王亮等人探讨了县级供电单位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这些研究工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思路。

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借鉴了这些优秀经验, 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 整合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系统等生产实时信息系统, 实现会议系统和会商系统功能, 提供存储生产、安全管理等技术资料的平台, 集所有生产相关信息系统于一体, 为应急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2) 使用DSS7016移动视频终端可将现场的视频和语音信号通过公司内网[5-6]或者3G网络[7-8]传输到应急指挥中心各个显示屏, 真正实现远程应急指挥。

(3) 采用CREATOR中央控制主机和8英寸手持无线可编程触摸屏, 将指挥中心全部设备加入到中控系统中, 实现一站式控制, 操作简单快捷, 满足应急指挥需求。

(4) CSC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可实现单独卡、单独指纹或卡+指纹等多种验证方式, 让出入应急指挥中心更加方便安全。

1 基础设施

1.1 应急指挥中心桌椅

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面积情况, 会议桌设计为:4300*1800*760mm, 配置10张皮质会议椅。

会议桌配置2种多功能插座, 其中模块主要包括如下:

会议桌两端及主席台位置, 共4个全配置多功能插座。模块包括:1个电源接口, 1个RJ网络接口, 1个AV音频输入接口, 1个VGA输入接口, 1个卡龙输入接口;会议桌其它位置配置共4个插座, 模块包括:2个RJ45接口, 2个电源接口。

1.2 升降系统

升降系统连接结构图如图1。

升降系统通过2台8口的VGA分配器按交叉方式进行连接, 以确保其中一台分配器故障时, 可能通过另一台显示设备进行显示;终端电脑与公司内网、外网相连接, 配备专门的密钥, 开通特殊权限, 用以访问各个重要系统, 召开视频会议。

1.3 音频矩阵系统

配备的2台有线MIC、一套无线MIC, 会议桌上的多功能盒中音频接入, 终端设备的音频等均直接接入到音频矩阵系统, 音频矩阵系统接入现有中控系统,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对音频的输入输出切换。

2 移动视频系统

采用DSS7016设备, 以Linux为架构的软硬件一体的设备。它是以宽带网络为基础, 将分散、独立的现场监控点进行联网, 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为监控管理决策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直观的管理工具。除了具备视音频和各种报警信息远程采集、传输、储存、处理等业务功能外, 还具有高质量、广覆盖、大容量、多业务、可融合、易管理、可运营、一站式服务等诸多优势。

系统组网结构图如图2所示。

移动视频系统主要有前端视频采集子单元、网络传输子单元和中心管理子单元三部分。前端视频采集子单元主要由无线应急视频终端和辅助支撑设备组成;网络传输子单元主要由交换机、光纤收发器和3G上网设备等组成, 完成数据的有线和无线传输;中心管理子单元主要由中心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组成, 完成数据的后期挖掘和应用。

前端数据可通过EVDO、CDMA、TD-CDMA 3G网络回传应急指挥中心;也可通过有线网络, 如光纤传回应急指挥中心。

移动应急视频终端包含录像存储、云台控制、支持多种终端监控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 集成音视频等多种功能的监控设备。设备需要体积小、重量轻, 适合应急抢修人员携带。

移动视频系统解决了当启动应急响应时, 应急指挥中心无法及时获取抢修等工作现场状况, 通过电话等手段沟通往往不能完全描述清楚现场状况, 容易导致应急指挥决策延迟或不准确的问题。

3 中控系统

采用CREATOR中央控制主机及触摸屏, 触摸屏操作界面可编辑, 具有跳页和子页显示功能, 图形界面支持视频、图片、文字、3D按键, 通过无线接收器与主机进行单向通信, 通过编程, 将升降机、会议电视、音频矩阵、视频矩阵、灯光、投影仪/屏幕等设备的所有控制功能全部集成到一个设备上, 实现一站式管理。

4 指纹门禁系统

指纹身份识别系统是生物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 该系统结合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是实现身份识别的最有效措施。

我们采用CSS指纹门禁管理系统, 系统由指纹机、门禁控制器、电锁、出门按钮、门磁、通讯转换器、门禁管理主机和软件组成。在应急指挥中心门外安装指纹机, 门内安装出门按钮, 门上安装电锁作为门禁系统的执行部件, 控制器作为门禁系统主控设备, 实现身份验证、权限判断等逻辑功能。指纹门禁系统的应用, 实现了对应急指挥中心人员出入的安全管理。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特点, 即带有升降屏和多种接口的会议桌, 具有特殊权限的终端电脑, 移动视频会议系统, 中控系统, 指纹门禁系统, 给出了一整套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思路, 对行业内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志刚.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J].供用电.2007 (3) :29-31.

[2]张刚, 张增华.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GIS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25) :7046-7048.

[3]张俊民.电力应急服务车辆指挥监控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10) :109-112.

[4]王亮, 任申.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信息系统, 2010 (8) :47.

[5]王启龙, 张建平.无线移动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 2010 (2) :63-65.

[6]何良军.一种宽带无线移动视频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 (4) :26-29.

[7]李军, 张佰伶.3G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在防汛抗旱应急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技术应用综合, 2010 (11) :59-60.

指挥信息化 篇5

1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

1.1安全威胁

指挥信息系统是指将控制、情报、通信、监视、侦察、指挥等集中为一体的一种军事信息系统,主要特征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决策辅助、指挥、保密等,对部队战斗力及信息化作战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信息化战争中,指挥信息系统经常面临病毒破坏、信息截获、网络渗透、电磁干扰等安全威胁,其主要攻击方式包括了计算机网络、信息链路、非授权访问、信息窃取、信息篡改、信息重放、物理攻击七个方面。

1.2安全需求

指挥信息化 篇6

【摘要】指挥信息系统是高技术战争作战指挥的必备手段,是信息战的重要武器系统。美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设指挥信息系统,通过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成熟。我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发展较晚,要想迎头赶上,就必须借鉴军事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本文通过研究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希望能对我军当前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E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64-01

现代战争已充分证明,指挥信息系统是作战体系问的“粘合剂”和战斗力的“倍增器”,是作战指挥的重要工具。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从最初的C2到C3,从C3I到C4I,再到后来的C4SR、C4KISR,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以后,美军认识到了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在各军种大力加强本军种指挥信息系统的同时,加速对各军种、各业务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以满足不断更新的联合作战构想的需要,从而实现全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目前,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已逐渐成熟。

一、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按层次可分为战略、战役、战术级。从组成来讲,可概括为指挥控制系统、侦察预警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全球信息栅格等系统。本文主要是从组成类型来讲述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一)指挥控制系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军事与有关词汇字典》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定义是:根据分配的任务,指挥员计划、指挥和控制所属部队的行动所必需的机构、设备、通信、程序和人员。美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由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和各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目前美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是可互操作、资源共享、高生存能力、无缝连接的全球的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危机管理和协调多军兵种/多国联合作战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动态情报、态势监视、应急计划、行动监控、通信、定位、数据表示与处理、数据库和办公自动化等。目前,美军在全球700多个地区都安装了该系统,以满足作战部队对无缝一体化指挥和控制的要求。

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美海、陆、空三军都建有各自的指挥控制系统。美陆军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从战区地面部队到单个士兵或武器平台的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和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等。海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全球信息交换系统、战术指挥中心、总指挥部数据处理系统、战术数据信息交换系统、战斗空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美国空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是指空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是美国家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空军(部)指挥控制系统、战区指挥控制系统、分区指挥控制系统及空中指挥控制系统,构成以地面为主、空地结合的完整的指挥控制体系。

(二)侦察预警系统

侦察预警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耳目”,是整个系统的神经末稍。美军侦察预警系统采取航天、航空、地面、海上等多层次立体部署方式,主要用于进行目标侦察和信号侦察。美军的侦察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天基侦察预警系统、机载侦察预警系统、舰载侦察预警系统以及陆基侦察预警系统等。在太空有各种侦察卫星组成的“天眼”网;在高空有“全球鹰”无人侦察机、预警飞机、“捕食者”无人驾驶飞机等等;在海上有各种警戒雷达、引导雷达、搜索雷达及相控阵雷达;在地面上有“伦巴斯”、“查克狼”、“铺路爪”等等地面雷达预警探测系统。

(三)通信网络系统

网络通信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神经系统”,是连接系统各要素和各种自动化设备的桥梁和纽带。美军的网络通信系统性能先进、种类繁多、技术复杂。通常不单独使用,一般都融合到指挥信息系统中去使用,呈现出由单一向系统化,进而向一体化发展的显著特征。该系统不仅利用专用通信技术,也充分利用民用信息技术。它主要包括战略通信系统、陆军通信系统、海军通信系统、空军通信系统、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通信系统。

(四)全球信息栅格

美军将为陆海军士兵、飞行员、陆战队员和决策层,提供数据的保密及非保密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全球性信息网,称为全球信息栅格,简称GIG。也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栅格化的信鼠综合体。它是美军C4ISR的继续和发展,是不受地域、天候、时间限制、覆盖全球的军事行动信息的采集和发布系统。它向作战部队、决策者和支援人员按需提供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发与管理。主要包括4类能力和7种基本功能:计算能力(包含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通信能力(包含传输功能)、表示能力(包含人与GIG问的交互功能)和网络运行能力(包含网络管理功能、信息分发管理功能和信息保证功能)。全球信息栅格更加强调系统与传感器及武器平台的链接,覆盖的地域空间范围更广,服务与支持的内容与对象更多,提供的服务与信息的质量更高。

二、对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美国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给了我国很多启示,借鉴美国先进成熟的系统建设和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少走弯路,扬长避短,对于我军发展指挥信息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顶层设计

美国为了保证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制定了相关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标准,以便约束和规范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制、采购和使用。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初期,也是走各军兵种自主开发,再互通的道路,虽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但由于理解不同,还是存在不兼容问题。这就需要我军加强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综合集成,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使我军指挥信息系统计划能够统筹规划,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从而构建出功能综合、网络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系统。

(二)注重评估验证

我军由于长时期没有经历战争,指挥信息系统的好坏无法经受实战的检验,只能通过模拟演习和实验来验证评估。因此,更应该加强系统的评估验证工作,充分考虑实战环境和因素,从难、从严、从细做好系统的验证工作,以评促改,找出缺陷和不足,积极改进不合时宜的地方,以增强指挥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实战性。

(三)注重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美军认为取胜的关键不仅在于拥有技术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投送系统,而且还在于是否具有在战场上将这些武器装备有效地加以控制和使用的一体化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以现有指挥自动化系统为基础,以天基信息系统为重点,建设能够支持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陆、海、空、天、电一体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我军要想适应未来战争需要,提高指挥效率,就要力争实现指挥信息系统的指挥控制、情报侦察、探测预警、通信、电子对抗等功能综合一体;战略、战役、战术纵向一体;同一战区诸军兵种横向一体以及主战装备与系统之间的无缝一体。

参考文献

[1]卢利华.外军作战指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22

[2]刘文博,耿艳栋.美国C4ISE系统发展及启示[J].四川兵工学报,2009(9):141

[3]卢利华.外军作战指挥[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28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建设透析 篇7

(1) 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进化, 人们对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地加深。信息化的应用现在已经是全方位的, 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存在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的内涵就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 信息资源为核心, 信息网络为载体。 (2) 信息化是不断深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 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开发用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是信息技术从点到面不断深化应用的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核心。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效率、认识信息化的的过程, 就是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和积累的过程。 (3) 信息化的演进。信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鲜事物, 在信息化进一步持续发展和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可以借鉴的经验。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 信息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因而它没有终点。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民防信息化应急通信发展有倍增作用, 是推动民防信息通信方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化在网络技术中的发展

加快民防信息化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民防应急通信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民防应急通信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今后的战争就是信息化战争, 要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方面就战争而言, 就是建设一个信息化的战场;而另一方面就是建设一个民防应急指挥的通信网络。根据民防因有的重点建设、长期准备的原则和特殊的专业性质, 制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备全面掌握信息化的能力, 多种有效的攻击能力和防御能力。

三、构建民防信息化通信网

民防信息应急通信是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项目, 是民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民防通信网时, 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实现网络数字化。研究民防信息化技术, 发展民防系统的信息网络。数字化通信可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 增强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数字通信易于加密, 能较好地与计算机网络和相结合。民防自动化指挥系统。第二在实现信息化传输的同时, 还要注重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化, 才能有效地保障网络的畅通和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三是加强终端系统多媒体建设。应在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方面, 多考虑在传输方面的全面性。

四、力求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完善性

通信网络主要是用于信息传输和处理, 而信息网则是将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以及控制决策融为一体的网络。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人民防空, 是一种高端科技防空。由于战争空袭的突发性强, 转换性大, 手段、方式变化无常, 持续时间短, 毁伤后果严重。因而,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就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高效的指挥系统, 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空袭的特点, 这是其一。其二, 要适应机动灵活的通信指挥, 快速的反应和准确的传递, 是为指挥机关提供顺畅的指挥通信, 是保障防空、抢险、救灾顺利实施的保证。其三, 要重视组建应急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为满足展示的要求, 加强民防信息化应急通信网是势在必行的, 必须将其纳入民防通信网的建设之中。健全民防指挥通信体系, 加强指挥自动化建设, 是当前民防通信建设的重要课题。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自动化系统通常由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显示和决策监控子系统及指令执行子系统组成。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自动化系统应以军队、地方和民防自身的通信网络为基础, 建设成集指挥、通信、控制、情报、监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并与邻省市指挥自动化系统互联, 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协同。

五、科学构建民防指挥体系, 加强民防信息化通信队伍建设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队伍是贯彻执行各级首长指示, 担负民防通信、警报勤务和平时抢险、救灾的主要力量, 平时必须严格地培训起一批业务精、作风硬得高素质人才, 战时才能有一支专业齐全、训练有素的民防指挥通信队伍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顺利遂行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任务。同时还要加强指挥通信装备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切实为战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打好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

摘要:在国防信息化的进程中, 加强民防通信网的研究和建设, 加速民防信息化进程, 提高民防通信保障能力, 实现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全面提高民防实力的进程, 已成为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建设的主要部分, 必须适应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民防信息,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庆伟, 冯长启.《中国人民防空》.第157期

[2]李晓利, 宇文旭.《中国人民防空》.第158期

[3]颜黎明.《中国人民防空》.第159期

高速公路调度指挥信息化实践 篇8

为实现该目标, 经3个多月的研究讨论, 形成了路段调度指挥信息化的建设构想。该系统可以覆盖收费站、调度中心的日常业务需求, 系统功能包括收费授权管理、收费补充信息记录管理、收费站调度管理、调度员交接管理、收费特殊情况管理、调度中心稽查管理、调度中心自查管理、调度中心投诉情况管理等。在建设构想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发与完善, 并于2013年1月份上线。经过3个月的系统运行跟踪, 系统对现有的手工作业没有产生较大影响, 系统过渡平滑。

1. 信息化建设目的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调度中心业务的信息化, 提高调度中心部门的工作效率, 实现业务成果的可共享、可量化。通过信息化, 实现了管理规范在系统中的落实。

深度结合收费系统, 形成高度共享的数据存取机制, 系统将各收费特情的收费原始记录、操作记录等整合到一个平台。

节约成本, 降低人力重复劳动。通过信息化实践,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数据操作全部进行了电子化, 减少了纸张的使用。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业务数据历史记录的归档、查询, 通过系统组合查询条件, 可以简单快捷的查询到想要的各种历史记录, 不但提高了查询效率, 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杜绝了手工台账在查询时的疏忽、遗漏, 导致数据的缺少。

规范收费管理与调度工作的衔接。本次信息化工作, 同时建设了收费系统远程授权管理系统, 对收费系统的各种收费特情, 特别是存在减少收费金额的收费特情, 进行了调度中心实时远程授权操作, 加强了对收费现场的监督管理, 并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收费员、收费班长的串通作弊。

2. 信息化建设内容

本次调度指挥信息化系统建设以“电子日志及监审管理系统”为基础, 根据“中心”的统一安排, 先行在江苏通启高速公路管理处进行试点。系统涉及到调度中心的全部核心业务, 将调度员的日常工作与考核进行了系统化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采取B/S和C/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 利用C/S实现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传输、授权业务交互等相关系统功能, 利用B/S实现查询、流程管理及报表等系统功能。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收费远程特情授权管理子系统。

一般车道收费员、收费站管理员、调度中心值班人员的信息传递方式仍是依靠电话和纸张, 这大大降低了征收管理工作的效率。而现阶段征收管理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收费现场的管理、以及现场特情的处置上, 征收日常工作涉及多种特情, 如升档、降档、军车、车队、公务、卡损、人为卡损、超限、轴重修改、无卡、超时、港口优惠、绿色通道优惠、苏通桥优惠、抗震救灾优惠、其他优惠、IC卡黑名单、车牌黑名单、公安卡口黑名单、苏通卡、欠费、各种设备故障、手动落杆等。每种特情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纠纷, 而对特情的监管不当则可能造成通行费的流失, 集体利益受损。为了提高各单位的信息传递效率, 减少一线人员的误操作, 有必要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规范特情处置流程。其主要流程处理参考如图1所示。

(2) 日常业务数据录入功能。

通过对调度中心、收费站机构管理职能的研究, 对其管理的业务进行分析、研究, 研发人员与最终用户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 形成了简单、便捷的数据录入机制, 可以有效地提供用户在数据录入时的效率, 大部分信息录入的工作可以通过选择来完成, 或模糊匹配方式完成。如在收费特情数据录入中, 原来业务需要调度员完整地记录每个特情的具体情况 (如收费站、车道、特情发生时间、车牌号码等) , 而通过本系统的建设, 系统可以自动产生相应的数据, 基本解决了人工作业的书写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在“调度中心稽查抽审反馈单”的录入中 (见图2) , 大部分需要录入的元素都可以通过选择来完成, 也解决了人工作业数据不规范, 无法进行汇总统计的问题。

(3) 调度中心、收费站协同作业功能。

通过该系统的建设, 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调度中心与收费站的数据交互。比如调度中心在对车道特情进行授权后, 仍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对原特情信息进行补充完善。而收费站管理员可以对每笔特情信息进行确认说明, 操作后的数据, 调度中心可以实时地查阅。考虑到相互间监督的需要, 在管理上要求收费站管理员不能查看调度中心录入的信息, 只能看到收费特情产生的基本信息。此系统的建设, 解决了收费站管理员原来的手工记录工作, 并方便了数据的多条件检索及核对, 加强了两部门间的协作。图3为调度中心授权后, 站管理员进行审核功能操作时的系统界面。通过此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并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特情车辆的事后稽查管理。

而投诉受理业务, 根据业务需求, 设计的协助流程更多。首先调度中心接到客户投诉后进行记录;其次, 收费站管理员根据调研, 进行反馈;再次, 调度图2调度中心稽查抽审反馈单图3管理员操作系统界面中心管理员对本投诉事件进行责任认定;最后, 管理处相关领导进行最终的审核。形成的投诉情况受理表参考如图4所示。

(4) 整合业务数据, 便于日常数据稽查。

在原来的业务操作规范中, 各种收费特情采用台账方式手工记录, 虽然每笔收费特情都有记录, 但调度员在稽查时操作很麻烦, 首先需要找出当时记录的每个特情, 然后根据车牌、卡号等信息在原来的收费系统软件中再找到对应的收费原始记录。如果记录的不详细或者记录有错误, 可能导致该特情无法核查, 影响日常的稽查工作。即使在记录都是正确的情况下, 要查询到所有的收费信息也需要通过统计多个报表才能找到对应的信息, 比如收费原始记录、按键记录、车辆图片等信息无法一次全部查询出来, 而通过本系统的数据整合后, 通过“授权明细查询”功能可以将授权记录、车辆收费原始记录、按键记录、车辆图片等进行自动关联, 一次操作就可以显示出全部的信息, 极大地方便了调度员、收费站管理员的工作, 提高了信息稽查速度。

(5) 利用信息化工作, 实现对业务过程进行的监控。

通过调度中心信息化的实施, 采用系统软件中电子台账的记录方式, 就可以方便的实现流程化管理, 方便对调度员、站管理员操作各种信息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调度中心管理员可以实时了解相应业务的受理情况, 并可以督促各责任人完成相应的工作。

(6) 通过信息化手段, 实现业务工作可计量、可考核的统计报表。

通过调度中心信息化的实施, 业务数据可以进行实时的汇总与统计。手工作业时, 对各种收费特情、投诉等信息等只能进行粗略的估计数据, 无法对各个细分类下进行汇总统计。系统可以实现投诉类型的汇总、各种特情的数量分布、各管理岗位的考核汇总数据 (包括收费员、收费班长、站管理员、调度员) 。辅助收费现场管理、事后稽查等工作的管理模式从粗放式往精细化转变。系统可产生的报表包括以下几种:收费特情汇总表、调度员授权情况汇总表、调度员考核表、站管理员考核表、投诉情况汇总表、调度中心稽查汇总表。

(7) 建立有效的系统权限管理机制。

调度中心信息系统能有效的对各种数据实现权限的管理, 使各种不同角色的人员只能看到相应的数据。比如在处理投诉时, 调度中心的“调查情况”并不希望让收费站看到, 但“处理结果”可以让收费站管理员查看。系统通过对角色、对数据内容进行统一管理, 将各个业务流程的阶段也纳入到权限管理系统来。

3. 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及思考

该调度指挥信息化系统从设计到在通启管理处的具体实践, 大约7个月的时间, 经过3个月的使用, 系统已能很好地提升调度指挥管理效率。系统涉及到征收管理工作的众多方面, 不仅含征收现场的部分管理工作, 还包括征收稽查、考核的部分工作。由于系统涉及的用户比较多, 用户需求差异性很大, 软件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研究 篇9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是指以指挥专网和初级战术互联网为基础, 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 以综合数据链为延伸, 以指挥信息流程为主线, 由合成、装甲、炮兵、防空、陆航等团以上指挥信息系统进行的综合集成训练。

1.1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本质是“主导信息”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的过程就是战场信息流动的过程, 从运筹决策、指挥协调到作战行动, 都是以信息为基础, 依赖信息而运转, 信息流程是否规范、有序, 决定了指挥决策是否快速和准确。当前, 战场各种侦察情报、指挥决策、部队行动、预警探测、火力打击、战场环境、作战资源等信息大量存在于作战指挥的过程。对信息的占有、使用将成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突出特征。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就是战场信息重构和整序的过程, 把传输中杂乱无序、多元异构的信息, 通过战场原始信息数据整理与评价、分析与挖掘、过滤与筛选的方法手段, 对战物相关联的信息数据进行优选、浓缩和重新表述, 使战场信息有序化、系统化、归类化, 便于信息的存储、传播、检索、利用, 从而提高战场信息的质量和价值。通过“主导信息”行为, 使战场信息能够有效服务于体系作战, 形成作战能力高效聚集与精准释放。

1.2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重点是提高系统使用效益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与机械化条件下作战最明显区别在于将以往通过单纯增加“数量”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 转变到通过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益实现战斗力增长的方式上。在指挥信息系统训练中表现为由提高单个人员基础能力、单装操作运用能力、单要素合成作战能力向优化系统运行效益、提高系统融合度方向发展。通过训练不断消除各种作战力量之间在作战行动中的冲突, 弥合各种作战力量间的缝隙, 使不同部门建设、不同院所研制、不同工作机理的各类指挥信息系统, 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改变单打独斗、自成体系而导致系统不好用、不能用、不管用的状况, 改变指挥信息系统硬件连不上、软件通不了、数据不共享的状态, 最大限度地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1.3 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力与火力的有效融合

机械化战争时代是以能量为主导, 靠单纯数量叠加来提升火力打击效能。进人“发现即摧毁的秒杀信息时代”成为以信息为主导的信息化战争的追求目标。但信息自身形成打击能力有限, 只有与武器装备紧密联系才能发挥信息优势。实现这一目标, 必然需要通过指挥信息系统训练, 把所有作战力量按照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使用、反馈六个环节, 重新进行力量整合, 以达成通过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果。通过训练, 将单件、单系统的信息化武器装备, 在信息系统支撑下, 建立根据任务、地域、空域时域和效能发挥要求的强大的火力网, 实现信息与体系中火力的有效融合, 确保作战体系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2 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主要举措

2.1 搞好顶层设计, 创新训练模式

确立以主战平台形成战斗力为基准点, 以单元要素集成为关节点, 以体系作战能力生成为目标点, 将训练划分为单个人员训练、分队整体与要素集成训练、单元合成与体系融合训练、训练转换期四个阶段。单装分级训练:构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职能衔接的训练体系, 分类分层实施;要素集成训练:采用统分结合方法推进融合训练, “分”是进行单一作战要素的集成训练, “统”是在完成单要素集成训练基础上, 将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要素, 在系统互通、行动互动中实现灵活组训;单元合成训练: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和数据链作战单兀, 以信息系统组网联调、情报信息融合处理、综合精准保障为主要内容, 实现作战单元内部的集成组训;体系融合训练:按照“网络训、训网络, 体系训、训体系”的思路, 以全系统全要素整体联动为重点, 以信息支撑一体、军种训练一体、战役战术演练一体开展联合训练。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交互作用, 探索网络支撑、模拟辅助、多点对抗、基地组训的方法, 走开建网承训、联网组训、依网管训的路子, 从根本上提升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质量效益, 实现“一网联三军、一网练三军”效果。

2.2 遵循信息主导, 构建训练体系

2.2.1 更新训练指导理念

坚持以科技兴训为基本途径, 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训练动力, 发展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训练理论, 切实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基础理论学懂、基本原理弄清、本质内涵搞透, 以清晰的思路、有效的对策推进训练深入开展。

2.2.2 建立与作战任务、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训练内容体系

一方面, 要突出高技术装备操作技能训练, 提升合同训练层次, 加强军兵种作战单元内部集成训练和信息化作战要素集成训练, 突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训练内容。另一方主线统领各军兵种、各层次、各要素, 把自成系统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融合起来, 进行体系集成训练, 实现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有机聚合, 全面提高联合作战能力。

2.2.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训练质量水平

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 使训练基地成为组织实兵演习、考核、检验作战效能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开发实战化模拟训练系统, 构建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 建立互联、互通、互操作、安全稳定的训练网络, 为开展网上演练创造条件;通过强化精细管理, 完善训练组织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通过健全训练质量伴估标准体系, 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机制, 促进训练考评由粗放式向精确化转变。

2.3 巧置训练环境, 打磨实战能力

2.3.1 由基于场地向基于环境转变

采取外挂、移植、嵌入等技术手段, 加快信息系统升级, 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数据链平台, 实现硬件通用、软件互联、数据库优化, 提高训练效能;通过提高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电子对抗、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训练作战环境的强制性要求。

2.3.2 着眼“三化”基础, 构建训练环境

通过综模拟化训练基础上, 加强信息化改造, 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环境建设, 实现训练手段由单一运用向复合运用发展, 使“三化”有机融合;通过构建异地分布、功能一体、多场联动、开放共享的训练环境系统, 使训练环境与训练数据信息采集、演播显示集控、导调指挥作业、对抗交战裁决、作战能力评估等融为一体, 为受训者提供全方位逼真战场环境。同时以培育战斗精神为主线, 高度重视人对战斗力生成的特殊作用,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军事训练提供强大内在动力。

2.4 加强集成训练, 提升训练质量

2.4.1 加强通信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综合组网、随遇接人, 滚动延伸、全程覆盖”的要求,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台、卫星、微波接力、升空平台等通信手段, 开展综合运用训练。依托各级侦察情报系统和联合通信系统构建一体化的侦察情报系统, 开展战场目标信息、环境信息和战况信息、侦察情报、态势情报、数据情报、图像情报、音像情报等的采集接收、处理生成、上报分发融合训练, 为指挥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2.4.2 加强指挥控制系统要素集成训练

以作战能力整合和效能聚合为目的, 开展分析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组织协同行动、实施指挥控制、评估作战效果训练;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战术计算、模拟推演、辅助决策等功能, 进行迅速处置各类信息, 实现由传统粗放式”指挥向“精确式”指挥转型。

2.4.3 加强全系统综合要素集成训练

按照“指挥控制有效灵活、信息收集及时准确、综合保障精确迅速、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本要求, 根据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及其战时编组, 开展指挥信息信息系统计划筹划与方案组织拟制训练, 并结合作战任务、作战环境, 构建“信息一决策一打击一保障一评估”的信息链, 突出指挥信息系统的“分阶段、全过程”作战指挥应用训练, 最终实现作战体系的横向一体和纵向贯通, 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体系增值效应。

2.5 注重固本强基, 打造人才方阵

一是采取“选训送训、强军培训、代岗培训、岗位交流、联演联训、比武促训”等渠道, 按照“体能十技能十智能”要求,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超前意识、有现代意识、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 实现人才由“事务型”向“智能型”、“经验型”向“科技型”、“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促进人装有机结合。二是从专业教育、任职培训、基础训练和实战演练的各个层级, 落实信息化培训内容, 使信息战知识、信息战战法和信息化训练成果真正走进课堂, 进人训练场。三要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奖优罚劣。结合训练考核成绩评定, 建立个人成长卡片, 把个人学习、考核及完成重大任务等事况记录在案, 激发人才成长的内动力;进一步站在“打赢”的高度, 充分认识培养、关心人才的重要性,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打造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齐晓刚.着眼提高体系支撑能力, 大力加强指挥信息系统训练[J].军事通信学术, 2010 (6) :39

[2]陈万里.抓好陆军指挥信息系统训练的思考[J].通信战士, 2012 (11) :13

指挥信息化 篇10

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 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是夺取战场制胜权的基石, 是保证多兵种协同作战并发挥最佳战术战略效能的核心。为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信息化战争挑战, 必须结合现代战争的信息化特点, 建立完整的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

一、基本概念机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念。指挥控制系统是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 通过搜集战场态势信息, 完成作战决策、战术推演、计划拟制和协调控制等功能, 从而实现现代战场信息的共享和各作战单元的协同动作, 最大程度发挥联合作战效能, 在现代信息化联合作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2发展概况。从人类有战争以来, 信息化作战就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从古至今战争中, 情报侦察、信息传递、指挥控制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和制胜权的三个重要环节。这正是信息化作战中指挥控制系统的最简单模型。在作战单元机动性和武器性能大幅提升的现代战争中, 指控系统更是现代作战体系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是分散的作战系统的“粘合剂”, 是作战效能的“倍增器”。

指控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美国是指控系统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 通过指控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 成功解决了信息化战场上各体系协同作战的问题, 使得战场各作战体系紧密结合, 参战诸军兵种战斗力成倍增加。

二、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发展方向及能力扩展

现代战争作战指挥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 在战略层次上, 以全领土战略防御为主导的完全非接触战争。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全球导弹防御系统MD等, 实现从人的非接触到领土的非接触, 使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失效, 或失去传统意义上的威慑力。2) 在战役层次上, 以网络中心战为基础的无人化智能作战, 如战争机器人、无人机、导弹攻击和网络虚拟战争等。以智力对抗代替人力、物力对抗、实现从肉体摧毁到精神摧毁的转变。3) 在战术层次上, 基于高技术的现代游击战。如关节点的精确打击, 信息平台上的游击战, 数字化战场的信息遮断, 针对顶环的奇袭, 作战人员的心理控制等,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以战术行为取得战役、战略、大战略的效果。

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控系统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协同有机发展。信息平台的发展使得现代指控技术逐渐朝着这个理想目标逼近。作为现代战争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指控系统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 不断运用现代先进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指导指控系统的发展和能力扩展。

未来指控系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网络中心战:网络中心战是信息化战争的代表, 未来战争也必然是围绕无限潜力的网络力量的较量;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分层统一网络, 达成各层次指挥控制、情报侦察、信息对抗、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的有效融合, 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联合、迅捷特征。

智能化指挥控制: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一触即发,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 对指控系统的处理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量信息的交换融合和高效决策需要智能化的指控系统快速自动地完成。

未来指控系统应重点的扩展的能力如下:

联合作战能力:联合更多的战斗单元加入指控系统网络, 构建战术协同、战略协作的严密网络。即实现作战资源综合集成, 力量编成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并遵循“系统集成、合成一体”的原则, 利用指控系统将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攻防、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 综合集成为一个各作战单元高度协同、联合的作战体系。

快速反应能力:相比传统战争的概念和模式, 快速反应在信息化战争中更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必须将指控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不断扩展。重点是信息交换能力及指挥决策自动化水平。

三、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关键需求和发展目标

按照美军“基于作战能力的规划” (Capabili2ties2Based Planning, CBP) , 美军的联合指挥控制系统能力需求可以概括为“先敌发现”、“先敌认知”、“先敌行动”和“安全可靠保障”四个方面, 前三者是对指挥决策能力的需求, 后者是对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需求。

借鉴美军的经验,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作战以及多能化、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需求, 借鉴美军的发展经验, 我国指控系统当前的关键需求为:

1) 信息标准化及基础设施服务支持。通过建立采用统一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 可以将位于不同平台、不同空间的资源统一调配、统一控制、统一管理, 实现作战资源的联合、协同。同时, 为保证指控系统的正常运转, 需要庞大的战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支持, 满足未来联合作战的“端到端”、“即插即拔”、“信息交换”、“柔性重组”等网络作战能力要求。

2) 多元信息管理及智能化决策系统。多元信息管理是通过多种实时与非实时信息的接入和交换方式, 全面综合处理不同信源的情报, 完成信息融合, 以形成全方位的战场信息化保障支持。同时, 需要加强指控系统的智能决策能力, 通过建立信息融合规则库、决策知识库以及各类特征“指纹”库, 运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 实现快速准确的多元信息融合、战场态势评估及战略战术决策, 最终形成“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智能化的指控体系。

3) 大力接入无人作战平台。充分发挥无人作战平台的战场优势, 将其接入指控系统网络, 逐步发挥无人作战平台的机动、精确、隐蔽的战略战术优势, 执行诸如情报侦察、诱饵欺骗、通信中继、对敌打击等任务。进一步扩展信息化作战指控系统的联合作战能力。

根据以上关键需求, 未来我国指控系统发展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制定联合作战指控系统标准规范:标准规范是推进信息化作战指控系统的基石。并且, 只有在标准规范的坚决推进下, 才能构建协调统一的信息交互环境及指挥控制接口。因此, 必须制定适应未来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要求的一套技术标准, 包括:作战网络标准、作战信息处理标准、作战信息传送与分发标准、作战信息交换标准、作战人机接口标准、信息对抗标准、作战信息安全保障标准、作战武器协同标准等。

建立一体化体系框架:在规范顶层设计纲领, 建立标准规范的前提下, 建立一体化的系统体系框架和分层结构, 是实现高度集成、协调统一的指挥控制系统的制度保证。该体系框架必须保证各作战单元可以快速、标准化地接入到指挥系统, 并且支持指控系统中不同信息化平台的横向、纵向交互。另外, 该体系框架还应具备良好的开发性和可扩展性, 以适应未来战场环境、作战模式、信息平台技术等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作战演练系统推动智能化指控技术:智能化指控技术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掌握主动、先发制人的重要技术保障。在信息交叠复杂、演进节奏快、指控近实时化的信息化战场中, 指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决策效能决定了联合作战的战略战术效果。在当前缺乏实战演练的情况下, 需要发展高仿真度的作战演练系统, 在虚拟战场演练中开展战术模板及决策模型的研究、设计和评估, 从而推动智能化指控技术发展, 提高指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以当今信息化战争为背景, 研究分析了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扩展, 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军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需求及发展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战争模式的不断演化, 指控系统必将面临更多先进技术的冲击和实战对抗的考验。未来我们还必须跟紧技术发展方向、突破技术壁垒, 深入开展战略战术研究, 逐步提升信息化战争的联合指挥作战能力, 在未来战争较量中“先发制人、克敌制胜”。

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 并对信息化指控系统的的发展方向和能力扩展开展了研究分析, 提出了我军未来信息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关键需求及发展目标。

指挥信息化 篇11

2000年,李心草被《中国青年》评为“可能影响中国21世纪的100位青年”之一。2004年,他被共青团中央评为“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材奖”十佳之一。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和谭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演唱会,均由李心草执棒。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最年轻的首席指挥家,他的造诣令许多德高望重的音乐家心悦诚服。可这样一位音乐才子,却说自己曾是个除了音乐,对一切都很漠然并且又很任性的大男孩,是他背后的“总指挥”——妻子秦兰给了他无限的帮助、无限的爱。没有妻子的支持,也就没有今天的李心草……

情人节里,

一对“冤家”终聚首

音乐把两个音乐家连在一起似乎顺理成章,但他们在音乐会上第一次相会时却频出“别扭”,以至于成就了他们两个“冤家”。

李心草认识秦兰,是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次演奏会上。之前,秦兰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李心草还以为秦兰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因为《黄河》气势磅礴,需要极强的力度,年轻人一般拿不下来。

见面后,李心草一愣,怎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惊喜之后是怀疑——她能弹下《黄河》吗?

乐队奏完了前奏,秦兰的钢琴进入。优美的滑弦从秦兰手下一泻而出,流畅、抒情,李心草这才意识到秦兰的“功力”非凡。

就在这时,从台下上来两个人,一个扛着摄像机,一个拿着照相机。两个人上台来便开始折腾。那个拿照相机的还时而单腿跪地,时而前后穿插,最过分的是还连连闪光。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李心草急了,拿着指挥棒随手敲向秦兰的琴盖。正沉醉在音乐中的秦兰突然被惊醒,停下来不知所措。李心草指着那人大声吼道:“下去!你给我下去!”那人悻悻地下了台。李心草重新调整了乐队的情绪,舞动指挥棒从新开始。

而秦兰那一刻的心理活动李心草并不知道。但是再开始以后,李心草很明显地感觉到,第二遍比第一遍从力度上、从音乐表现上上升了一大块!分明能听出琴声中有一股愤怒之气。秦兰说,当时心里憋着一股气呢!可这一“气”,倒是充分表现了黄河奔腾的气势。演出大获成功!当大家庆功的时候,秦兰转身走了。演了两场,她一次活动都没参加,只要演出一完,李心草想跟她套近乎,都没有机会。

从哈尔滨回来后,过了一个月,河北交响乐团请李心草去指挥一场音乐会,并请他带一个钢琴独奏去,他一下就想到了秦兰。

他给秦兰打电话,告诉她有一场音乐会,上半场要演奏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第五交响曲》。问她可不可以练练,秦兰一口答应了下来。

按照规矩,演出之前指挥和演奏者要做些交流。但是,他俩的时间总也碰不到一起。终于在离演出还有20天的时候,他俩和秦兰的指导老师总算凑在了一起听琴。

然而,因为秦兰手有外伤,又肿又痛,所以那次弹琴的结果并不好。秦兰低头喃喃地说:“对不起,李老师,我弹不下来,你换人吧。”李心草鼓励她说:“现在换人是不可能的,你没有问题,回去加紧练,肯定能行!”

李心草不知道,就这几句话给了秦兰多大的动力!秦兰一下对他充满了好感。回家后,秦兰对妈妈说:“从现在开始我只练琴!就是为李心草,我也得好好准备!”

几天后,秦兰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只有李心草能想象到她是怎样刻苦练琴的。

在河北演出的几天里,李心草发现秦兰特别会关心人。由于一个人惯了,李心草有点不修边幅。

一天秦兰对他:“李老师,您的胡子该刮了,挺长的了。”李心草说:“我忘了带剃须刀。”秦兰没再说什么,等到下午再见面,她把一个新买的剃须刀送到李心草的手里。

秦兰感到,李心草也挺体贴人的。2月的河北寒风正冽,他们排练的地方又没暖气,秦兰又非常怕冷。李心草到后台同河北乐团商量,最终弄了一个电暖气放在秦兰旁边。

演出顺利完成,这次秦兰和乐团的人一起庆功。大家都很高兴,一直欢乐到午夜。

那天恰好是2月14日情人节。午夜时分,李心草对秦兰说:“我到你屋里坐一会儿。”李心草一直欣赏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惠文静,他认为自己将来的妻子在有所追求的同时,又能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的才华不必展露在音乐上,却要能理解他的音乐……而这些,秦兰显然都具备。

两人没说几句就冷场了,然后无声地坐在屋里。还是李心草先开口:“有个事想跟你说,但又有点犹豫……”虽然灯光很暗,秦兰还是能感觉到李心草的脸红。她说:“干吗犹豫呢?我知道你想說什么。”说完两人又陷入沉默。最后李心草终于壮起胆子,把左手伸出来,秦兰很自然地把右手放在他手上,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2004年8月,两人在北京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升华感情的

温馨“改造工程”

李心草说过:“夫妻是两个不同的胚胎,要想真正融合在一起,需要包容,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和对方。改造的过程,就是升华感情的过程。”别看李心草在事业上成功,可在生活中却是个“低能儿”,而且有许多坏习惯。结婚后,秦兰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并对他进行了“改造工程”。

结婚后,秦兰将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为了让李心草一日三餐吃好,秦兰买来一个几层的高级饭盒,每天她早早起来,炒上几个菜,然后分别装进饭盒。她还把每天李心草要换的衣服整齐地放在床头,连配什么袜子和鞋都安排得非常周到。那时,李心草每天拎着饭盒去上班,大家都羡慕地对他说:“小草,团里只有你享受这么高级的待遇啊。”

秦兰为了让丈夫有好胃口,三天两头变着花样给他做着吃。她在外面吃到什么好吃的,就回来学着做。李心草爱吃米饭,秦兰现在能做10多种各式炒饭。李心草每天下了班就往家里跑,因为他知道秦兰一定又在做什么新菜给他吃。由于胃口大开,李心草比婚前胖了,身体也好了。他常跟别人说:“有老婆真好啊!”

李心草真心感受着秦兰对他的爱,所以,他也心甘情愿地开始接受她的“改造”。而秦兰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让李心草乖乖地改掉一些坏习惯。

李心草喝浓咖啡上瘾,每天最少要喝五六杯浓咖啡。过去他早晨空腹去上班后,要先喝上一大杯浓咖啡。由于喝得太多,他的心脏受到了影响,手经常发抖。秦兰觉得这样下去,他的身体就完了。拿指挥棒的手发抖,事业能长久吗?

于是,秦兰开始帮李心草戒咖啡。她知道,李心草非常任性,需要人哄。所以,她首先给他讲喝太多浓咖啡的弊端,让他认识到危害。然后,她每次帮他冲咖啡时,一点点地减量。接着,她开始限制他喝的次数。李心草感到很不习惯,他坚持要喝时,秦兰就买来上好的茶叶,每天泡上一杯香香的茶,和他一起慢慢地品,还给他讲喝茶的好处,讲有关茶叶的故事。渐渐地,李心草喜欢上了喝茶。他的心脏恢复了正常,精神状态好多了。

结婚后,秦兰发现李心草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钻进卫生间在马桶上先抽一支烟,接着再看书,或者打手机游戏,在卫生间里一呆就是半个多小时。她催他,他就说:“还没完呢。”秦兰知道,这样时间久了会得痔疮的。

怎么办呢?硬来肯定是不行的。李心草是个上班非常准时的人,平时秦兰早晨都是7点叫醒他。后来,秦兰每天晚1 0分钟叫他,还故意把卫生间的灯弄坏。这样,李心草在里面就看不了书、打不了游戏了。秦兰还特意买了一个小猪嘴里叼着烟斗的玩具,放到了卫生间的烟灰缸旁。李心草一想抽烟,看到这个玩具就克制住了。慢慢地,李心草养成了“速战速决”的好习惯,秦兰心里直偷着乐。

刚开始,李心草还不太习惯处处被妻子管着。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作息时间越来越规律,工作也越来越有劲头了,这才深深地体会到了妻子的良苦用心。李心草自愿下决心戒烟,把原来每个房间都有的烟灰缸统统收了起来。在家里、在秦兰面前,他不再抽一口烟。有朋友对他这么坚决地戒烟感到很吃惊,就问他:“你是不是‘妻管严’啊?”李心草说:“我是心甘情愿为老婆戒烟的。为了她,我愿意改掉一切坏习惯。”

甜蜜“苦肉计”

助大男孩完美成熟

秦兰一直非常崇拜李心草的才华。过去,她只看到舞台上那个风光的李心草。婚后,当她看到李心草每天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背谱,500页的谱子他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背下来时,对他更加敬佩。每次李心草演出时,她都会坐在台下看。感受着李心草在指挥台上的魅力。

虽然李心草在事业上成绩骄人,但秦兰发现,李心草是个性情中人,有时爱耍些小孩子脾气,她觉得这样不利于李心草事业的发展。于是,她就决定让这个“大男孩”成熟起来,让他变得更加完美。

有一次,秦兰去看李心草排练。那天,有一位乐手总走神,重来了几次还是处理不好。李心草失去了耐心,把指挥棒猛地扔了过去。现场鸦雀无声,秦兰也很紧张。同时,也为李心草而担心。

后来,她听人私下里议论说:“李心草年纪不大,脾气不小。”秦兰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天晚上,秦兰和李心草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她说:“如果换了你是乐手,你会怎么想?虽然你在艺术上令人敬佩,但你更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大家。大家从内心里喜欢你,接受你,合作才能默契,你说对不对?”这一番话让李心草心悦诚服,他诚恳地说:“我是做得不妥,以后一定改正。”

一次,李心草去乌克兰演出。由于秦兰严重晕机,就没有同去。这次不太顺利,在乌克兰机场滞留了8个小时。回来后,李心草赌气说以后再也不出国演出了。秦兰便抱着他一个劲地哄,保证以后他再出国,一定陪着他去。李心草说:“你不是晕机吗?”秦兰说:“为了照顾你,不让你受委屈,晕机我也要去。”李心草不知道,此时的秦兰豁出去了,决定对他实施“苦肉计”。

不久,李心草再次随团去国外演出。飞机刚一起飞,秦兰就浑身发抖,脸色煞白。飞机稍微一抖动,她都难受、恶心,眼泪直往下落。他紧紧抱着秦兰:“我再也不让你陪我出来了。”

可是,再出去演出时,秦兰仍然陪着李心草。每次坐飞机她都十分痛苦。李心草一边喂她吃药,一边为她按摩说:“你这是何苦呢,为什么要跟着我受罪啊。”秦兰说:“我是不放心你,只要你好,我受点苦没关系。”

那一刻,李心草第一次认真地反思了自己。他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再也不能让妻子为自己费心了。

渐渐地,李心草变得成熟起来,学会处处替他人着想,努力去理解别人。以前,他除了音乐什么也不关心。现在,在秦兰的潜移默化下,他明白,作为一个指挥,不仅要拿好指挥棒,还需要通过做社会工作来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指挥能力。团里人评价:“小草变了。”李心草自豪地笑笑:“都是老婆教育有方啊!”见“苦肉计”有了成效,秦兰感到特别欣慰。

一个小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将一个大男孩般的指挥家打造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所有了解他们的人都说:“小草在舞台上指挥几百人的顶级乐队,在家里却心甘情愿地被妻子‘指挥’。”李心草则笑着说:“瞧,我们的爱情改造得多么幸福甜蜜!”谈到未来,李心草说:“就是开好每一场音乐会,一步一步走下去。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自己导演歌剧,那就太棒了!”

2009年5月23日,德国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拉开了帷幕,李心草是歌剧的指挥者。这就是对艺术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滿热爱,以驾驭着魔法棒为乐的成熟男人——李心草。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篇12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未来作战战场上, 指挥信息系统将改变以往信息系统之间的彼此独立、自成体系的建设格局, 不在呈现出“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局限性现象, 信息来源具有全方位、信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 便会导致了信息空间数据的庞杂, 如何将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信息?如何将指挥信息系统各种信息综合集成,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提高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使用效益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技术。

1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1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概述

S0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 是一种设计和构建松散耦合的软件解决方案的方法。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服务作为用于业务流程的可重用组件, 它提供信息服务或简化业务数据的状态迁移过程, 响应客户的请求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 在SOA中包括三种角色服务请求、服务注册者和服务提供者。

(1) 服务请求者。是需要使用服务的应用程序、软件模块或其他的服务, 通过服务注册者发现并调用所需要的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

(2) 服务注册者。集中存储服务信息, 以便于服务请求者查找。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所要提供的服务在服务注册者处进行注册。

(3) 服务提供者。提供符合契约的服务, 负责将服务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 响应服务请求者的命令并为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SOA架构中,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服务提供者、请求者和注册者这三种角色中的一种 (或多种) 。SOA中的操作包括发布、查找、绑定和调用, 其具体的流程为: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定位服务, 查找服务的操作由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或者通过其他的服务发起;服务提供者将服务的描述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以便服务请求者发现和调用;绑定和调用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 将根据描述信息在运行时直接激活服务。

2.2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

由于技术及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构架大都不是面向服务的框架, 对作战需求的变化难以作出快速反应。大多指挥信息系统面向单个应用开发, 设计的各个系统都是以各自应用为中心, 这造成了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一致, 数据库类型不统一, 各系统使用的平台不兼容。而面向服务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使其能与业务同步。它改变了过去指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先开发、后集成的方式, 实现了开发与集成的统一, 使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由静态集成向动态集成转变。

2.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必须先进行顶层设计, 也是数据集成的前提。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工作, 对于提高效率,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确保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体系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支撑层、业务构件层。其体系结构如图1。

各层的主要功能:

业务支撑层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 为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环境, 在逻辑上位于业务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 为各个功能域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灵活及集成提供集成环境和开发工具。

数据服务层通过统一格式的数据访问, 解决信息访问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通过网络环境架构服务来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业务构件层需求进行系统集成的成果,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系统, 以Web服务形式存在的指挥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

系统框架构建在硬件设施上,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主要包括服务总线、服务管理和流程调用, 其中, 服务总线为系统内或系统间的应用提供服务发布、服务调用的、消息处理、事件触发等功能, 实现服务交互双方的松耦合;服务管理软件为系统的服务资源进行控制和调度, 实现服务的部署、注册、发布、查询、权限管理、绑定/调用控制, 并对服务运行进行监控;流程调度服务主要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各种信息交互机制, 通过抽象出业务系统的统一信息/消息模型, 实现针对应用的信息按需订阅/发布机制, 完成系统运行流程及信息流的控制。

面向业务组合时, 业务层通过对服务层相关服务的集成和定义,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需求。

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指挥信息系统具有软件规模巨大、信息需求变化大、信息交互复杂、功能扩展需求多特点, 因此在系统集成方面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需要以提高系统互操作性为主要目标, 及时制订或修订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体系和标准;另一方面, 更需要研究一套支持随需应变的敏捷软件技术, 研制一种能适应信息资源各种可能变化的平台软件。

3.1 综合集成总线技术

运用总线集成技术, 能大大降低应用程序之间和功能构件之间的耦合度, 满足系统大规模、高动态的集成需求[4]。

软件集成包括数据总线、过程跟踪、重组控制等, 其中数据总线支持应用构件的即插即用, 实现信息系统高性能、支持容错的数据分发。

通过构建满足应用程序或功能构件“即插即用”服务功能的软总线, 基于该软总线, 任何应用程序或功能构建, 都能直接集成到该系统环境中, 与其他应用程序段或功能构件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实现基于总线的系统集成。

针对软总线需要重点解决的构件动态管理、信息按需获取等问题, 采用信息订阅分发机制, 基于构件的动态管理, 实现构件注册/注销、构件信息交互, 从而支撑功能构件的“即插即用”。

3.2 面向服务重组的技术机制

运用面向服务重组技术, 可解决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的动态重组能力, 提高系统快速、动态重组能力, 满足大规模、高动态的业务系统动态重组和部署需求。在系统集成和构建过程中, 跟踪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 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与存储, 并对系统框架内的各构件、各实体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通过重组控制软件完成容错配置信息管理和构件重组调度功能, 体现在业务层为支持面向系统不同需求的功能布局重组。

集成部署工具需要重点解决的功能调用、调度管理、重组控制等问题,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3.2.1 功能调用

基于软总线, 各功能构件间通过发送消息来完成功能的调用。消息由软总线框架进行统一接收和转发。各功能构件发布自身所能提供的功能, 发布的功能通过发送该消息进行功能调用。

3.2.2 调度管理

集成部署工具根据一张动态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 配置表中相信描述了各功能构件的标识号、执行程序名、工作路径、启动状态、检测标志等信息。集成部署工具收集所有模块的动态信息填入运行态信息管理表, 在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 集成部署工具会根据动态运行信息管理表来监视各功能构件的运行。

3.2.3 重组控制

在集成部署工具的统一调度下, 由于各功能构件统一使用集成部署工具提供的标准接口与集成部署工具进行交互, 并统一受集成部署工具的调度与管理。集成部署工具根据功能台构件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各功能构件在集成部署工具的支撑下完成功能调用、信息交互及容错处理。

4 结束语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可重用性及可重组能力, 但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十分成熟, 加之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 对于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罗雪山, 等.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维明, 等.信息系统建模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3]叶钰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25 (2) :32-34.

上一篇:施工安全监督下一篇:高中数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