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精选12篇)
信息化 篇1
5月15-16日, 在宁波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期间, 宁波展示了包括市民卡在内的10项信息化重点工程。
宁波何以敢把市民卡拿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示呢?
首先, 宁波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唯一金融IC卡试点城市, 打造了中国第一张具有金融功能的市民卡;其次, 宁波市民卡是符合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 未来有望刷遍全国;再次, 宁波市民卡具有信息存储、身份识别、电子凭证、信息查询、银行卡、电子钱包等基本功能, 能广泛应用于消费、交通、卫生、社保、工商、教育等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 其应用之广泛让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参会嘉宾也惊喜不已;最后, 宁波市民卡内的资金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 资金安全有保障。
自2008年12月首发以来, 宁波市民卡目前已有20万用户, 今年将发展到100万持卡用户。
宁波市民卡的成功让我们领略到了金融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对接的巨大力量, 也为中国银行业正在进行的金融IC卡推广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
实践证明, 在各方利益分化且关系盘根错节的情况下, 按照原来的发卡思路和客户拓展方式来推广金融IC卡是行不通的,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因此, 在与一些业内人士交流时, 大家肯定了宁波的做法, 基本达成了“金融信息化要主动与城市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对接”的共识。一是由人民银行牵头, 整合银行之间的资源, 共同创造良好的受理环境;二是以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为突破口, 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 主动与城市信息化进行对接,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当地居民;三是以行业应用为切入点, 主动与行业信息化进行对接, 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其实, 推动金融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对接不仅仅是为了减少金融IC卡的推广阻力, 还因为通过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 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节约成本, 并推动支付行业规范发展,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据了解, 目前已有一些城市正在按照这种思路推动市民卡或城市卡 (金融IC卡) 在当地各行业、各单位的通用工作。其后续发展如何, 值得期待。
信息化 篇2
各行各业都需要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来实现自动分类等项目,并通过标准化来规范,从而降低成本,实现企业之间、企业和其他客户信息的交换、存储、处理及共享,创造资源的有效投入。由于企业内部结构的参差不齐,导致各部门的信息无法及时交换得到更新,或因各类因素,使得这些资源无法共享,信息不能互通,形成了信息化发展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信息化的整合就显得格外重要,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信息化整合的基础是数据整合,无缝接入企业各种已有的或者新建的结构化数据信息、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和应用软件系统;信息化规划是保证信息化整合成功的关键,
基于对信息化整合的初步认识,为企业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就势在必行,可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资源共享速度等各方面问题。
那如何架构一个好的平台软件来为企业增色,成为了又一探讨话题。上面提过了信息化整合首先要做的是数据的整合,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很多企业都会为其以往客观存在的问题找出路口,并不能全面对某些数据做出整合,也导致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无法一环扣一环,当然,要把以前的数据整合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归并,也需要企业做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当然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都是企业考虑的问题,第一是运行之后能否适应企业整体运作,要广泛参阅其他企业的经验,把好的思想注入企业文化使其成为企业可以借鉴并参考的一部分;第二要摈弃以往错误的思想,引进新的观念,让企业的运营进一步得到提高;第三对引进的技术做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效益为根本,应用带发展,发展促效益,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分步实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大内部培训机制,与企业一同成长,并且加强维护力度。
各式各样的原因,使得企业在选择合适的产品时显得尤为慎重,恒瑞网航WBI商务智能平台,专门针对企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精心设计,还特别增设了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全面的规划企业特有的几个模块,并衍生了许多平台辅助功能。
信息化 篇3
关键词:统计;改进;浅见
一、充分认识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作用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三者相辅相成。信息职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后提供信息,它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可靠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中航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公司整合融合调整改革的不断变化,无论是国家宏观调控,还是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发展,都离不开完整、及时、准确、真实的统计信息,同时在制定公司十三五规划以及安排上等都必须以现状为基础,因此需要掌握公司整体状况。作为专门和统计信息打交道的经营管理部门,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如何使统计信息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在统计服务的方向、职能的转变、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更及时、准确地提供服务,是当前统计工作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体会,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浅的探讨。
二、统计工作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公司整合后是一个集生产、经营与科研相结合的,具有军工特色的综合性企业,同时又有多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的股份制子公司,因此,统计工作既是整个国家宏观统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微观统计信息的发源地,是一个完整的统计信息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统计信息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为本单位各业务部门提供管理所需的信息;既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面向市场经济的整体。虽然这两年来公司统计工作也在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在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有益探索,但由于统计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很多问题未从根本上转变、解决。主要表现在:(1)大多数统计信息资料对单位的管理来说,只能起到事后了解的作用,统计工作目前的主要职能基本上是反映、服务,咨询、监督职能发挥不足; (2)统计服务方向不能满足单位经营、决策的需要;统计信息仍以反映宏观需求为主,缺乏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服务;(3)对基层单位服务存在着实效性差,运行效率低、资源浪费等弊端,影响统计职能的发挥;(4)统计分析工作开展不经常普遍。统计数据往往是宏观的、非具体的,只有与实际结合才富有实用性。(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统计职能的拓展,统计信息处理量的增加,目前的这种信息收集处理方式,多数只能用现成的软件进行汇总上报,不能根据本单位的需求自行更改和开发软件;虽然能够准确地积累各种内部信息,但依赖传统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已难以适应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和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抓组织建设与统计基础建设。(1)任何工作离不开组织建设。公司成立伊始首先在组织建设和保证组织网络方面,根据公司整合机构调整确定后,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全公司统计工作人员网,建立了统计组织网络,明确了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职责的范围,形成了上下畅通的统计信息网,基本保证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2)统计基础建设与统计业务建设。统计制度的建设既是完成上级和单位科研、生产、经营统计任务的具体保证,又是有效发挥公司综合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的有力措施。(3)公司有四个制造部、一个中心和九个实体,各种信息纵横交错,没有健全的统计制度和严格的统计管理体系,是无法实施统计工作的。
(二)建立了统计报表管理制度。为适应公司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和按规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各业务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在上级主管部门报表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公司企业、事业、控股子公司等设置上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航宇公司统计报表制度》,将内部各业务部门、制造系统、各子公司的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进行了全面规范。
(三)开展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统计工作的意义越来越深远,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广阔。统计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是很有价值的原始数据,它可为不同层次的决策服务,对形成这些数据的基层单位,更具有实用价值,这些数据是对公司一个时期内管理的总结,因此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反映公司的管理状态。
四、改进统计工作尝试
(一)提高认识,加大《统计法》和实施细则及相关条例的宣传力度。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推进依法统计为宗旨,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统计法律知识和依法统计实践,并长抓不懈;弘扬广大统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计法律意识;在增补统计人员时依法选调统计人员。由于统计工作牵涉面广,单靠统计人员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应提高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理顺关系,给予统计工作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为统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保证源头信息的准确性。
(二)继续加强统计网络建设和业务建设。网络建设是统计工作的基础,要继续加强和规范各部、分公司及部、室以及子公司等各级统计组织,各部门专、兼职统计人员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协调统一、上下贯通的统计信息网,做到层层负责,责任到人,适应公司整合融合改革发展的需要;业务建设是统计工作的主体,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等基础工作及统计报表制度的建设,建立一套既适应市场经济、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又能真实反映公司科研、生产、经营发展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营规模、经济效益、生产能力、发展水平、资本状况等直接服务于公司的宏观经济指标。
(三)转变观念,调整服务方向。除了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项主要职能外,还要增强统计参与企业决策的全新意识,树立为本单位的经营和决策需求服务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单位外部有宏观经济形势信息,如市场销售信息、市场竞争态势、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单位内部的产、供、销,人、财、物等相关资料的变化以及有关生产、原材料供应、成本、利润、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状况等信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收集、统计、调查,重视及开展统计数据的再利用,通过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工、利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服务。
(四)提高统计信息实效性和运行效率。充分利用统计资源,针对调整改革、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热点、焦点问题,适时调整和增加能够反映与公司可持续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导关心的一些经济技术指标,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创办的股份制子公司都具有法人资格,这样的统计对象和范围在许多没有说明的情况下难于确定。鉴于此情况,就需要我们结合体制改革的进展情况,将统计调查范围扩展为包含本所、所投资控股的子公司,从军品、民品、三产三个角度全方位的统计。只有明确了统计范围和口径、规范了统计指标的含义,运用统计特有的手段,跟踪经济运行态势,才能以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反映单位的综合实力及经济运行状况。
(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提高统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速度,实现统计工作的精、快、准。
参考文献:
[1] 戴胜科.对搞好基层行处统计工作的浅见.《柴达木开发研究》 1996-06-15
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化企业 篇4
信息化企业是信息化融入企业本质,既具有先进发展方式,又具有基业长青能力的企业。信息化企业是适合21世纪经济环境的企业模式,代表了社会经济主体和企业发展的下一代方向。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企业信息化理念误导下,我国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陷入“投资≠应用≠能力≠商业价值≠核心价值”的怪圈。即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没有被有效转化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没有有效形成信息化能力,已形成的信息化能力没有理想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效果,已取得的商业价值边缘效果偏离了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
在信息化进入深度发展的今天,企业如何应对新经济形势的挑战,走出企业信息化误区,深入开展信息化企业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信息化与企业生存和发展融合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企业信息化,通过聚焦信息化企业回归企业根本价值,重塑企业核心价值观,还原信息化真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做优,实现企业基业长青。
1 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企业的区别
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
信息化企业的本质是做先进企业、未来的企业、下一代经济中的企业、长青企业。信息化企业在本质和目标、主导者以及价值取向上明显不同于企业信息化。
1.1 本质和目标不同
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企业一为过程,一为结果,两者的目标既有联系,更有重大区别。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项目完成为目标,只需达成项目设计要求、实现项目功能、取得项目效果即可,容易造成信息化对焦中间价值而偏离最终价值,造成盲目投资。信息化企业则以企业的基业长青为基本目标,以企业的先进性为保障,始终瞄准企业的根本价值,剪除信息化的旁枝末叶,通过信息化固化基业长青因子、制度化价值创新、激励企业围绕核心理念不断进步。
1.2 主导者不同
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企业一为自下而上,一为自上而下,两者的主导者往往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的主导者往往是服务商、信息化部门、业务执行部门。他们中有些人难以从企业整体去把握信息化建设,容易陷入信息化的特别方面,关注信息化过程,而偏离企业根本,追逐企业信息化的表面业绩。在信息化企业中,信息化的主导者则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在他们的主导下,信息化不再是局部性事务,而是从企业整体出发制定企业战略、调配企业资源、指导企业运行的基本活动。信息化企业要求打通信息化和企业最高层的壁垒,使信息化真正为最高层领导服务,在关系企业最根本利益的方面创造信息化最大价值。
1.3 着眼点不同
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企业的着眼点一为短期,一为长期,两者的着眼之处有所不同。企业信息化注重短期效果,一般要求信息化满足未来2-3年的需求增长。信息化企业则关注企业根本价值,目光设定在价值网络整体利益最大、破坏性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的新价值观上,追求基业长青。
2 信息化企业的核心与要素
信息化企业的核心有2点,一是基业长青因子;二是新价值观。固化和保持基业长青的因子,新价值观的实现方法不断变化,企业在变与不变之间实现根本价值。
信息化企业基业长青就是通过信息化固化和保存企业核心理念,通过信息化刺激变革和进步。在信息化企业中,信息化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理念,成为企业不断进步的最强驱动力,构成了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围绕核心理念,信息化帮助企业在文化、策略、产品、目标、权限、管理政策、组织结构、奖励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持续性的价值创新,摒弃不符合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使企业朝着最终价值不断前进。
信息化企业新价值观包含3个部分,其中与企业商业模式内在统一的价值网络整体经济利益最优化是信息化企业的价值追求;破坏性创新是促进信息化企业不断进行新价值创造的有效手段,构成企业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企业社会价值是信息化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所系,是信息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价值来源。
21世纪的经济是价值网络的经济,只有适应价值网络经济特点的企业才能生存。在价值网络中,任何单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企业都将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排斥,最终被价值网络淘汰。信息化企业就是要通过先进方法关注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整个价值网络的利益最优化。
破坏性创新就是要把价值创新制度化,保证企业围绕核心价值不断发掘新的价值增长方法,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信息化企业集中社会资源,无疑是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策略选择,必然要履行企业公民义务。信息化企业力求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模式的统一。
综合来看,信息化企业的理念重在企业特征,着力把企业信息化引向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价值,从本质上解决企业信息化偏离企业核心而被边缘化的问题;信息化企业的理念指导企业围绕基业长青,构建价值网络,进行破坏性创新,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根本价值;信息化企业是对传统企业概念的扬弃,是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下一代经济中的企业模式。
3 信息化企业的建设方法
建设信息化企业,企业可以从3方面入手。首先,要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进行信息化建设,走出企业信息化价值边缘化的误区;其次,要充分理解信息化企业的含义,让企业领导人真正主导信息化建设;再次,要从信息化企业要素考评信息化工作,坚决反对不符合信息化企业核心理念的投资;最后,可以借助反映信息化企业理念的现行理论工具和最佳实践。
为了使信息化企业发展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我们总结出信息化企业的九大要素指标。这些要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已经被一些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企业实践证明。我们也正在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引导信息化企业的建设。以下是“信息化企业的九大要素指标”的要点:
(1)企业核心价值观保持力。信息化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固化在企业行为中,保证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内部高度一致,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2)激励机制支持度。信息化覆盖企业激励机制,使变革和改进制度化,使企业激励机制高度电子化、效用最大化。
(3)组织柔性化水平。信息化协助企业建立灵敏的环境观察力和完善的风险防御体系,使企业快速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资源以响应客户需求变化。
(4)企业竞争力支持度。信息化提供客户化服务,控制服务使用成本,保持客户对企业的高度信任,支持企业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5)基于价值网络的资源整合水平和协同能力。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能力,实现企业内外部的高度协同,呈现出较高的业务集约化水平,构成高质量的企业价值网络。
(6)管理信息化先进性。信息化支持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决策管理能力。
(7)创新与学习能力。企业具有较高知识管理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实现了对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持续优化。
(8)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信息化工作围绕企业核心价值,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较高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战略评估水平,以及先进的系统架构和技术路线。
(9)高质量信息化效益。信息化以企业核心价值为目标,在实现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多地获得信息效益、变革效益、高质量核心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构建信息化企业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我国企业信息化在基础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建设信息化企业不能脱离这一基础,但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信息化500强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进步明显,其中有34.5%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4%的企业已经开始呈现信息化企业的关键特征。只要朝着正确方向努力,任何企业都可以实现信息化企业的目标。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价值观,看清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完成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化企业的转变,为中国企业的世界性崛起作出贡献。
编者:
信息化 篇5
本文作者:赵留荣 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图书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图书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图书项目选题策划、选题审批、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终审发稿、装帧设计、印刷加工、销售及发行服务等。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共享,实现了图书项目的选题、印制、发行等环节的出版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出版企业实施图书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
确定选题环节。在图书选题的项目管理中,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以图书选题项目为核心,始终贯穿流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对选题策划、预算、实施等整个选题阶段的一体化流程化管理。同时对所有与选题管理各阶段关联的资源、人员、费用、合同、数据交换等进行全面统一有效的管理。出版信息管理系统还提供选题合同管理、合同付款计划、付款情况管理等合同管理功能。
实施印制环节。在图书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出版印制部门作为出版企业的主要生产管理者,在印前需要对图书的印制成本进行比较准确的估算;在印制过程中,直接负责图书的生产进度、印制质量,管理纸张材料的采购、使用,安排图书的排版、印刷和装订等生产流程,并对图书的生产成本进行监控。出版信息系统的实施,将图书的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计算机有序地连接起来,并能够为财务、发行系统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图书发行环节。在图书项目管理的发行阶段,发行信息系统将发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与编辑、出版、财务系统的紧密衔接,实现业务财务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图书项目在发行管理过程中,按图书分类、地区分类、客户性质、销售部门等多个不同层次进行统计,对出版企业的图书库存、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开票情况、回款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提供多种统计方法。
快捷准确地获取某一品种的销售回款分析数据、某一地区的销售分析数据和某一出版物品种在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情况比较数据,为出版企业按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出版计划,控制编务和出版部门的工作进度,避免图书的积压,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从管理及统计等多个角度,对整个出版企业的图书项目运行进行分析,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增加企业的决策准确度和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
信息一体化管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了出版企业图书项目单品种核算的准确性,为实施图书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以前,要实现图书项目的单品种核算困难重重。在图书印制方面。图书的印刷费、纸张、材料一般都不是实时结算,有时几个月才结算一次,但此时图书销售已经完成,售出图书的成本就无法确定。
在图书发行方面。图书销售实现后,回款才给出版企业,卖不掉的图书无条件地退回出版企业,图书销售结算周期较长。在图书核算方面。出版企业因为品种很多,又有不同的版印次,印次周期较长,印次不清导致图书项目单品种核算困难。
图书核算在出版环节不能及时知道一本书的制版、纸张、印制和稿费等成本是多少,在发行零售环节不能知道这本书真正卖了多少钱。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财务部作为信息归集中心,从单本图书到系
列图书再到事业部。
信息化 篇6
本刊讯 2月1日,由北京市科委主办、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承办的“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旨在帮助软件产业更好地把握行业信息化的市场机会,推动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论坛围绕“行业知识库助推中国信息化”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在推动行业信息化创新发展及提升软件企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与价值,并正式对外发布了《行业信息化知识库项目总体设计书》、《行业信息化知识库系统建设规范指南》等权威报告,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发展规划与部署进行了详细阐述。
2006年,北京市科委在全国首次提出并组织实施了“重点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与服务体系构造”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电信、政府、金融、制造业、教育、公用事业等行业应用领域的骨干软件企业建设行业信息化知识库。
一年来的应用实践表明,软件企业通过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增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已形成了22项企业自主的行业知识产权产品,带动了14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项目选择了神州数码、华迪、中科软、太极和华深慧正5家龙头软件企业,共同完成了保险、国家战略物资、烟草、公共卫生与药监5个行业信息化知识库建设,占计划完成行业的10%,对推动我国行业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刊记者 陈治光
中英“新发传染病北京论坛”举行
——中英将在四大领域寻求合作
本刊讯 近日,“新发传染病北京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探讨防治新发传染病的有效战略,确定北京在该领域的优先研究方向,也是促进中英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中英科技年”的重要活动之一。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和英国医学研究署安德鲁先生代表中英双方签署“新发传染病合作研究谅解备忘录”,其目的是在英国和中国研究传染病前沿的科学家之间建立一个从准备到行动(ready-to-act)的网络。合作研究活动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领域:一是研究免疫保护,为开发有效新发传染性疾病疫苗奠定基础;二是改进或开发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或实验方案;三是开发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四是培训新发传染病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医生。该“备忘录”的签署,将有力地推动北京与英国在新发传染病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并将对中英双方以科技手段促进上述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市科委生材处、国际合作处
11位科研人员获奖44万
本刊讯 2月8日,北京市科委召开了“企业研发机构自主创新”座谈会,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委办局领导出席了会议,同2006年北京市科委资助的34家研发机构及获2005、2006年度“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高级人才奖励”的人员,就如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北京市科委根据《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及《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对2005、2006年度符合条件的11位科技研究开发机构高级人才给予财政奖励,共计44万元,其中2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负责人也享受到这一奖励政策。
信息化 篇7
借此机会,对信息化发展形势的认识和当前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与大家交流。
1 深刻认识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如何正确认识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基本判断和认识可以概括为2句话:“信息化深入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已经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加速顺应信息化潮流,科学敏锐地采取相应对策,为取得新的战略领先地位创造巨大机遇”。
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大趋势、大潮流;另一方面也为抢占发展战略地位提供重要机遇。全球经济受到“金融海啸”的重大创伤和严重影响,目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无法考量,我们宁可悲观估计,此次金融危机或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改变,技术创新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信息化更深刻的影响还有待充分体现。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特征是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仍然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正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
1.1 信息技术创新代表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近20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宽领域、多方向的技术特点,继续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纳米微电子、多核技术、微芯片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等信息化核心技术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孕育着新一轮突破;在网络技术领域,各种新的接入技术层出不穷,宽带移动化、移动通信的宽带化、通信传输网络的IP化及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3网融合的整个进程,撑起了功能更加强大的多媒体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最终将实现各类终端的全覆盖;在计算数据领域,满足更大的工程计算,中央企业包括电力、资源开采和勘测等行业,大型工程计算和解决复杂问题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峰值的计算能力而是更多是并行处理能力都显著提高,量子计算、生物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渴望产生新的突破,计算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的系统结构面临着深刻重大变革;在软件领域,软件系统正在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性阶段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正在融合成为软件系统平台。所以,信息技术领域这些创新态势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信息化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丰富深层的技术背景。
1.2 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从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增长看,近10年来,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通信技术在内的全球信息技术产品销售总额几乎翻了1番,达到接近4万亿美元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推出,新的需求还将大量衍生,产业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随着信息网络向下一代网络转型,信息化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在未来一个时期,信息技术的产品将加快升级换代,信息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新型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不断应运而生,实现跨越发展,继续缔造一个个IT企业传奇。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度和上下游融合态势也更加明显,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所以说信息技术产业在现代产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全球信息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也为信息化深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3 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特征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入渗透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泛在网络”。“泛在网络”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沟通的网络环境,扩展了原有各类网络的应用,能够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各种应用于一体,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环境控制、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极大地提高生活品质,在物流、安全检测、灾害预警、应急、军事管理等领域都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各类无线接入、视频识别、网络应用和人机互动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泛在网络”正在成为现实,在某些国家已经可见,我国发达地区已经提出在下一个5年构建“泛在网络城市”的目标。可以预见,“泛在网络”将和电网、管网一样,成为通用型的基础设施。
同时,从宏观层面上讲,信息技术的创新一方面正在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另一方面延伸原有信息技术产业链,推进新产业的融合,整合的态势引发整个产业的嬗变,不断增强的信息化的普遍性和渗透性是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信息化改变世界的力量所在。
2 正确把握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全局建设的战略举措,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有良好的开端,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从大的视野来看,近10年,信息化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还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问题和瓶颈制约。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既要有全球的眼光,顺应全球的大局,又要从国情出发,坚持与改革开放同行,不断破除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坚持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协调、务求实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工作重点。
2.1 积极推行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信息服务距离农民的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信息服务的覆盖还不够广泛,不贴近农民,满足不了农民的真正需求。当前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原则和任务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2个核心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没有现代农业也没有现代工业。要让农民也享受到现代信息化服务的成果,要把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村基础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农村信息员的培养纳入农村科技骨干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范畴。具体措施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向基层延伸、向农民延伸,实现每个行政村设立综合信息服务站,每个信息站有专职信息员,大力推进农村的3网融合和农村信息的资源整合,这次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3网融合,3网融合已经提出很多年,这次提出先在农村做突破口,为整个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带来重大机遇,力争2-3年的时间使我国农村信息化面貌一新,取得显著成效。
2.2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给予信息化发展更多机遇。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普遍选择。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满足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型人才也急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找好切入点”,包括6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用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将推广企业资源计划、业务流程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四是产品和市场的信息化,将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流通体系;五是用信息技术培育新一代的产业大军;六是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和催生新型产业。
具体措施也涉及很多层面,这里重点介绍3方面:一是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比如国家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对于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应用信息技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将把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法规;二是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发现、总结、归纳和推广“两化融合”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作用;三是开展“两化融合”的试点工作,加强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措施和目标,积累经验。
2.3 深入推进电子政务
政府职能的转变涉及范围广,电子政务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电子政务目前存在几个问题:“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信息共享水平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对此,应该积极推动以下4方面建设内容:一是要做好源头工作,推动电子政务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二是重点加快政府信息共享,从社会共享、药品食品监管、应急系统、环境管理、综合治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入手,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三是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不断加强适合我国政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电子政务发展;四是推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总量还在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重大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的渗透性和普及程度还不够高,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相当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能力不足;电子商务的综合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滞后,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建设是一个制约,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的管理发展缓慢,工商管理、信用管理、隐私保护等法规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不断在基础数据整理、业务流程梳理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化、信息化对业务的全覆盖和对外部的对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讲需求,也要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加强对信息化全过程管理,包括审批、立项、运行、绩效考核、评估等多个环节,进一步打造数字化企业。
以信息化求发展以信息化创特色 篇8
首先, 学校在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完善制度建设。5年来,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达2 0 0多万元;每年用于购置软件、教师信息化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经费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除了资金保障外, 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用于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规章制度, 做到了制度齐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 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信息交流畅通。学校现有5个计算机标准机房, 配备计算机近4 0 0台, 生机比达9:1。每个班级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包括液晶投影仪 (背投) 、视频展示台等等。2 0 0 3年, 我校在全市第一个实现了多媒体进班。2 0 0 5年, 我们对校园网进行扩容, 在外网基础上创设校园内网, 将外网与内网功能分开。
其次, 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实施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收获一流的效益。于是, 我们在提高应用效益上做足文章。
我们强调校园网在学校的宣传和对外交流上要发挥重要作用。外网以公布学校大事为主, 是学校对外展示风采的重要窗口;内网以学校管理与办公应用为主, 承载了文件传输、考核考查、内部通告、网上论坛、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 成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在内网的论坛上开设有“在线讨论”和“在线评课”两大版块。每位教师听课后可进行网上评课, 避免了教研议课评课时召集开会的时空限制和当着面说的尴尬。2 0 0 5年底, 我们利用
/蒋七耀朱卫平
自己研发的内部通知系统实行网上公告发布, 完全做到了“无纸化办公”, 避免了纸质通告的许多弊端。如今, 教师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通知, 这已成为教师们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三年来, 我校网上发布的各种通知和相关公告信息达3 0 0 0多个, 避免了文山会海所带来的管理延迟, 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如今, 我校所有的后勤维修、电教设备维修、校车用车申报、请假管理等也都全部实行网上申报, 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校内信息的通畅传输。
在教育教学方面, 学校F T P平台日益成为广大教师重要的资源储存仓库。每个备课组都有F T P空间, 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同时, 学校在F T P平台里逐年积累起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教学资源。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要求, 开齐、上足、教好信息技术课, 规定信息技术课必须上至期末考试前一天。教务处专人负责统计考核上课情况。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锻炼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围绕着信息技术教育, 各年级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建立了文字编辑、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电脑小报、编程等多个计算机兴趣小组。
再次, 拓展应用途径, 延展校内校外信息传递渠道。我们在内网上设计了“小秘书”聊天窗口和在线邮局, 方便校内教师相互间交流或留言, 不再受电话占线、留言不便的困扰。在外网上, 我们开辟了“家长留言”、“雁过留声”等沟通家校和师生的栏目, 开设了家校联系的论坛, 方便家长和学生自由地在网上留言发表见解, 提出自己的意见, 交流感情, 学校领导也可以与家长学生进行随时交流, 听取学生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信息化的应用也为学校接受社会的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 篇9
长期以来, 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集中在大型医院, 随着2009年新医改的推进, 为国民提供可及的、低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国家战略位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对卫生信息化的要求也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 不再局限于提供机构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而是向区域化、普及化方向迈进。先后出现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计划免疫管理信息系统等等一系列面向整个区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
“区域”是指具有独立财政支撑, 具有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行政区划地区, 一般说来主要指省、地级市、县区等。这些“区域”信息化系统面向的人群不仅仅是到医院就诊的病患, 而更多的是社区的普通居民, 建设的内容也从给医院提供门诊、住院、检查、化验等就诊流程的信息化服务, 演变成为除了提供基本诊疗服务外, 还提供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疾病控制、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人管理、卫生监督等基于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的信息化服务。建设的主体从医院自建, 转变为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主抓, 区域内的全体相关医疗机构共同配合建设。这类项目建设的广度和复杂度都较之于以单个医院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从而带来了对项目管理上的更高的要求。
1 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建设特点与问题分析
1.1 项目简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站) 、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基本药物管理以及医疗保险 (新农合、医保、大病保险等) 、卫生综合管理等服务。
辽宁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基层卫生系统”) 项目总投资2.48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1.34亿元。项目覆盖全省14个地市、100个县区的100个卫生局、100个医改办、244家中心乡镇卫生院、4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79家乡镇卫生院、130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每个行政村1所共11823家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 服务人口4300万人。全省统一采购1套应用软件, 14个市分别建立各自的基层业务应用中心, 分别招应用软件实施建设单位 (即1+14模式) 。
1.2 项目特点
(1) 涉及面广。项目共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1.5万家, 这些机构均匀分散在全省各地, 覆盖范围非常广。项目建设既要包括软件开发、差异化需求、软件实施, 又涉及到网络及硬件设备采购安装集成, 还涉及到技术、质量、计划、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内容[1]。
(2) 涉及的干系人众多、需求复杂。参与项目建设的单位比较多, 包括多个建设方、承建方、实施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监理单位等, 需要处理需求、研发、培训、实施、质量、进度、后续服务等诸多环节。业务需要满足全省14个地市, 数万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
(3) 沟通的层级多。项目的管理核心在省级, 而主要的终端用户在街道、在社区, 在乡村, 从省到村共五个层级, 如何将上层的意图正确的传达到基层, 把基层的需求和问题完整的反馈到上层, 成为项目建设的难点之一。
(4) 人力资源缺乏。项目管理面临的重大的挑战是能否在有限的人力情况下, 能够组织起大规模的实施。对实施人员既要有质的要求, 又有量的要求。这就要求及时地了解实施人员的工作进度, 实施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对实施能力低的人员要有合理的培养机制。
(5) 1+14合作模式。这是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有别于其他项目的重要建设模式, 即系统开发商和实施单位不是由一家厂商来承担。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项目对一家厂商的依赖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如何能协调开发商与实施单位密切配合, 达到项目建设的效果, 又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6) 实施经费不足。在本项目各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按照省发改委意见最终将培训、实施经费控制在3-4%, 实施经费紧张增加了项目实施风险。控制实施成本, 保证实施质量成为本项目成败的关键。
1.3 问题分析
基本上述特点, 借鉴以往项目的实施经验, 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可能存在诸多风险因素, 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地解决, 势必会影响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1.3 1需求、开发、实施等关键阶段缺乏完善的管理流程
在粗放型的项目建设中, 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无必然的划分, 由于项目人员少, 面向的服务对象单一, 甚至有些关键阶段即使缺失对项目也无必然的影响。然而, 面对当前的复合型项目, 经验主义的方式很难让项目顺利的执行。项目组需要处理来自于14个地市的不同实施单位反馈上来的成千上万家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应对各地市繁杂的新农合系统, 处理原公卫系统历史数据;各实施单位需要解决实施过程中最终用户的问题等等。这是一项仅凭借管理者自身的肉眼和双手难以完成工作, 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 不能对项目不同阶段的关键任务进行有效的掌控, 不能对关键任务进行实时跟踪, 会将项目组每天陷入乱糟糟的会议、电话、邮件、投诉等事务中无法自拔。
1.3 2缺乏对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和跟踪监控的有效手段
口头的计划传达广泛的应用在传统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和跟踪任务。参会人员往往集中在几个主要干系人身上, 会后干系人需要将正确的意图传达给具体的实施人员按计划落实, 并定时的跟踪结果。在这样一个仅通过会议传达信息的项目里, 项目管理者对工作任务能否贯彻执行的作用力非常的低, 也往往容易产生工作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结果或是置之不理, 或是相互推诿。分析其主要原因, 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没有及时地传递、采集、跟踪, 对于相互推诿的任务不能及时发现。
1.3.3缺乏多层级沟通、信息的有序传递的便利渠道
对于一个需要层层传递的信息, 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 从下面反馈上来的问题, 经过层层的传递和理解后, 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已经是几天以后, 甚至几周以后的事情了, 问题本身也早已因不同的理解而变得面目全非, 反之亦然。
2 系统设计
2.1 TSS系统介绍
TSS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系统是由辽宁省卫生信息中心与软件公司合作设计开发的一套用于大型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软件系统。促使开发TSS系统的主要原因就是基于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的特点及可能面临的问题。TSS系统采用了B/S的架构并且嵌入了工作流软件, 目前TSS系统已经在辽宁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项目中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功能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需求、开发、实施流程管理;二是问题处理流程管理;三是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四是培训考核的管理 (如图1所示) 。
培训考核系统是TSS系统的一个业务分支, 相对独立。目的是解决实施单位能够快速掌握、运用系统功能, 量化实施服务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单位对医疗卫生机构操作人员培训考核的工具。
系统包括三个主要功能 (如图2所示) :
一是对实施单位的培训功能。包括培训机构人员管理、培训课件管理、培训申请管理等;
二是对实施单位进行业务考核的功能。包括题库管理、在线选题、考核过程管理等;
三是实施单位对医疗机构上线前的业务考核功能。包括操作员类型管理、对应题库管理、在线选题、考核过程管理等。
2.2 TSS系统流程设计
2.2.1需求管理流程设计
需求管理包括总体需求的管理和需求变更的管理,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TSS系统对需求变更管理的控制。需求变更主要发生在实施过程中, 用户在系统应用时发现系统提供的功能与实际需求有差异或缺失, 此时, 可以启动需求变更流程 (如图3所示) 。
在需求变更流程控制中, 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任务:
一是进行需求采集和评估。在实施过程中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发现的需求差异, 现场的实施人员理解沟通后, 由实施人员将需求录入TSS系统并启动需求评估工作。提交的初始需求分别由实施组和开发组进行评估, 确认该需求是否为新的需求, 一旦确认为新的需求, 提交到省专家组进行讨论。
二是需求讨论和变更控制。已确认的新需求, 由省卫生信息中心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讨论。省专家组由省基层卫生业务及管理专家, 软件开发商、实施单位软件设计人员多方组成。在会上确认的新需求将进入需求变更控制流程, 提交给开发组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 未确认或暂时不予开发的需求说明原因和延期开发计划。
三是需求的开发和版本发布。在需求开发过程中, TSS系统会辅助开发组管理开发任务和开发版本, 并由TSS系统进行打版和发布。发布的需求经现场验证方可关闭该任务。TSS系统让实施组、开发组、专家组和卫生管理人员都能看到需求当前的状态和推进的进度。
2.2.2问题管理流程设计
这里主要介绍TSS系统对一个常规问题如何去处理。问题产生的源头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护士、财务、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在现场的实施人员。问题提出后, 现场实施人员将会对问题进一步确认,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在现场通过交流、培训解决, 则不视为问题, 否则将启动问题管理流程 (如图4所示) 。
问题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流程:
一是问题初判流程。实施单位要对实施人员录入的问题进行判断, 如果是操作类问题, 则自行解决并关闭问题。如果此问题未查明原因或涉及到程序修改, 则需要正式提交。
二是问题定位流程。被初步判定判定为BUG或者新需求的问题, 将由开发组进行审核, 将问题详细的定位, 分配给相应角色进行处理, 如果是新需求, 将进入需求变更处理环节。
三是问题处理流程。对于BUG问题、UI修改问题等, 开发组会判断是否进入专家组讨论环节, 如果需要讨论, 则由专家组给出修改意见, 否则直接进入开发环节。
四是问题验证管理流程。所有经过开发环节的BUG, 在补丁发布后, 需要由实施组对问题进行验证, 验证通过才能最终关闭问题。
2.2.3分析与监管流程设计
在TSS系统之前, 对项目实施进度的跟踪更多的依赖于项目例会、项目报告等手段。然而, 无论是例会还是报告, 更多是对形势主观的判断, 缺乏客观的数据依据, 不仅无可靠的说服力, 而且还会人为的忽视了风险的存在。所以, TSS系统在设计时要求, 一是将过程数字化, 可以跟踪到每个任务当前的状态;二是将规范手段和监管手段结合到一起的, 共同促进项目的按时达成 (如图5所示) 。
TSS系统的监管模式主要服务对象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在监管模式下, 系统从三个方面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粗细力度的数据。
一是管理信息分析。当用户登录时, 系统会根据登陆人的权限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例如按区域、按机构等, 生成所辖区域的分析报表, 分析报表的数据颗粒度比较粗, 帮助管理者从整体上观察问题的发展趋势和比较相同条件下的差异性。
二是按主题对问题监管。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设定监管指标, 例如设定查询未完成类的问题, 查询某一区域的需求处理情况等等。为监管的便利, 系统支持监管指标约束的数据统计和明细条目查询。监管条件的数据颗粒度适中, 能够按管理者的主观意愿生成分析结果, 能够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是对重点问题定位。对管理人员来说, 对于重点地问题需要定位到问题本身。用户可以输入检索条件, 查询后, 将需要重点监管的问题检索出来, 也可以通过对重点问题的分类, 将需要关注的问题检索出来。
2.2.4培训考核管理流程设计
(1) 培训流程设计
从各地市进入实施阶段起, 负责地市的实施单位首先要接受项目的统一师资培训工作, 培训的内容包括:业务系统部署、使用, TSS系统使用以及流程和规范等。对实施工作来说, 培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做好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首先由地市卫生计生委向省卫生计生委发起培训申请, 提交参加培训人员名单, 确认具备实施工作条件, 经过审批后方启动培训工作流程 (如图6所示) 。
培训系统是培训考核系统的功能之一, 主要完成的功能有:
一是发起培训申请。由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发起培训申请, 经上级部门审批同意, 确定本次培训的具体安排, 安排包括培训的时间、地点, 培训的计划及要求等, 并通过首页或短信提醒通知参培人员准备。
二是培训前准备工作。培训开始前需要进行培训的准备工作, 首先搭建培训环境, 维护培训课件库, 上传培训课件和讲义;其次是维护培训人员名单并创建学员账号。
三是培训出勤考核。通过培训系统, 在学员报道时刷有效证件 (二代身份证或居民健康卡) 进行登记。在培训期间刷卡记录出勤情况, 出勤记录会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2) 考核流程设计
由于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的培训和考核工作非常繁重, 对在线考核系统的设计, 侧重点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突破空间限制, 支持异地
参加考试;二是提高考试效略, 让考试更加智能化。三是强化题库管理, 考核内容即是对培训效果的验证, 也是为了发现和改正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培训工作。
在每次培训结束后, 对学员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主要考查考生对业务、流程和规范的理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考核方式全部采用上机考试, 形式分别是在线答题和上机操作 (考试系统与应用软件联动, 通过科学设置记录关键业务点来评定对系统的实际掌握情况) (如图7所示) 。
在线考核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如下:
一是试卷管理。可以从课程、各种题型及题目数量等方面制定试题生成规则, 同时, 还可以对库中已有的试卷进行修改和删除, 添加新试卷等。
二是题库管理。添加新的考题、删除旧有考题、修改原有考题, 其中试题类型包括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对于每种类型的试题, 培训老师可以设置题干、答案等属性。
三是成绩管理。查看考生的考试成绩, 并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成绩统计, 包括考试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以及各分数段得分人数等。
四是考生管理。对考生的资料进行查询、删除, 分配考生帐号。
五是在线考试。可以任选时间进行在线考试, 考试结束后, 系统会根据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在线判卷, 学员可以立刻知道考试成绩。
3 使用效果
目前, 辽宁省基层卫生系统项目已经在全省14个地市全面开展铺开, 随着各地市的实施工作陆续启动, TSS系统会在项目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基层卫生项目外, TSS系统还在全省大集中部署的妇幼健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
TSS系统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 根据最佳实践情况改进辽宁省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逐步总结出一条适合于辽宁省卫生系统的大型信息化项目的管理之路。
4 讨论
通过TSS系统在辽宁省基层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可将此系统应用到类似的项目中来, 发挥其管理功能,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2], 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节省实施成本。
摘要:近几年随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 国家对卫生信息化的投资也在不断加大, 致使卫生系统大型的信息化项目层出不穷。网络速率的提升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使用, 使大集中部署的应用系统 (云模式) 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渐为大家认知。如何管理好这些大项目, 对于缺乏大项目管理经验的卫生系统来说, 这带来了不小的难题。本文以辽宁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例, 介绍辽宁省卫生信息中心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大型信息化项目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大型项目,项目管理,TSS
参考文献
[1]王孝宁, 张合华, 汪洋;辽宁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4, (5) :474-478.
信息化 篇10
1 医学信息化相关概念与特点
1.1 医院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医院信息化, 并非简单的购买以及安装相关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系统, 而是对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及维护和运行, 对人员进行培训, 分析以及利用相关信息等方面。其主要牵涉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等各种方面的系统工程, 其合理有效实施需要医院全体人员进行全程、全员参与。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有效组成
当前国内的医院信息系统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一类则是符合临床医疗需求的临床信息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包含门诊挂号、收费, 以及患者住院收费和设备管理、辅助决策等方面;临床信息系统则包含门诊医生与病区医生的工作站, 对药物进行合理使用, 检验临床系统和手术麻醉系统等方面。
2 当前医院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医院信息化应用深度较低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国内各个医院都累积了相当多的信息资源, 然而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通常而言较低。即使医院信息系统中也有如同综合查询以及医务统计等, 有效利用信息的软件模块, 然而这些都是一些浅层次上的使用, 尚且不能对于数据进行深层的挖掘、分析以及利用。鉴于这种情况, 而对整个决策以及管理带来较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能够有效利用数据仓库等各种智能技术的医院比较少, 因此国家要加强医院利用信息化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地支持医院相关管理与决策服务。
2.2 相关人材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由于医学信息化属于交叉性学科, 建立一只技术过硬的医学信息化队伍就需要既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熟练、信息化处理水平高, 又掌握有较深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而大多数普通高校毕业的人才仅仅是精通其中的一项, 而不能达到医学信息化人才的要求。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没有较好的医疗卫生常识, 对医院的工作流程非常陌生, 对于深度的医疗细节更是一无所知, 造成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时各说各话, 学无所用。因此需要加强对人材队伍的建设, 从而为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部门属于医技科室, 医学信息化人才并不能直接为医院盈利, 使得该部门以及从业人员一直得不到重视, 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扶持上也是屈指可数, 此外, 在与社会上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网络管理员等同行业从业人员相比, 待遇明显要差上一截, 从而导致医学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心里上便存在一种落差, 丧失明确的职业目标及职业定位。
所以, 医院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奖励机制, 以此来调动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稳定他们的职业信心, 平衡他们的从业心态, 使他们能够重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具体奖励机制, 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目标奖励或者信息成果奖励。
3.2 兄弟医院信息化部门学术讨论
医院可以不定时的在兄弟医院之间开展信息技术部门的学术讨论, 鼓励本单位信息化人才进行学术发言, 岗位技能知识创新总结等, 使信息技术人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得以交流, 使各医院间的技术人才们可以互相学习, 从而营造积极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信息知识可以获得共享与流通。
4 结语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与措施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从而建设一支能打胜仗、全面有序的医学信息化队伍, 来保证医院在新时期、新阶段能够更好的跟进时代, 开拓创新, 服务全人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使人们的办公更轻松, 更方便也更快捷, 而医学数字化的进程却还有待提高, 所以,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全面提高医院的运作效率及信息化水平, 是医院在今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所以,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培养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的信息化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建设医院的信息化队伍, 这亦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文章就医院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杰, 何小菁, 李洪兵.江苏地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研究[J].现代医院.2010, 5 (4) :12-13
[2]单守魁, 王桂荣, 刘运峰, 高强, 周继红, 周晡, 孙社华.国际疾病分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6 (2) :23-24
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管理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 转变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04-03
一、高校“十五”信息化建设回顾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十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前两者来进行的。如果根据信息化的主要服务领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又分为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校园生活信息化等。“十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则主要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领域。
1.成立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十五”以前,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几乎都不是由专门的信息化部门来负责的,绝大多数是由虚体机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管理委员会等)、两到三个实体机构(计算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或非独立建制机构(挂靠在校长办公室等机构下)来承担的。这样的组织架构严重束缚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002年7月和2003年1月,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相继成立了全新的信息化办公室,由此拉开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组织机构重组的序幕。信息化办公室这一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的出现,给予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这一机构定位明确,可以通盘考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规划有目的,为信息化建设真正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了条件。
2.以统一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信息化各项建设任务全面推进
有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全校性的信息化建设得以全面推进。而全校性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全校统一的信息服务和数据平台都是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
(1)信息化发展规划
之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项目性工作,只有基于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或短期目标,没有支撑学校5~10年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导致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不够远大,建设内容重复,浪费多。2002年以后,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来重新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本着适度超前、支撑和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原则良性发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2)统一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
很多高校从80年代开始就建设了应用系统,如教务、人事、科研等系统。但这些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十五”期间,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的组织下,在校内搭建了统一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也是高层应用的平台),通过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等技术和形式实现了校园内各种应用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为管理提供了高效、共享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开放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3.管理类应用系统遍地开花,信息化建设成果丰硕
有了统一的数据和应用平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更加飞速,有代表性的是校园卡系统、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1)校园卡系统
该系统是利用校园卡这一介质来完成和实现校内现金消费、身份认证等功能。随着校园卡的广泛使用,加载在该卡上的管理功能日渐增强,比较常见的有:图书借阅中的认证和管理、会议签到的管理、机房上机的认证和管理、门禁系统的认证等。借助校园卡系统,很多面向师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2)教务系统
这几年在统一数据平台上开发和建立的教务系统更加着重于功能的拓展和性能的提升。在功能方面,教务系统在网上选课、成绩管理等功能基础上又开发了网上评教、教学质量监控等内容,使教务系统更深层次地介入教学本身,着重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性能方面,高校近些年经过多次扩招,学生数猛增,对网上选课等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新开发的教务系统基本上满足了这些需求。
(3)办公自动化系统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成本非常大。因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十五”期间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在统一数据平台上的系统,能实时反映机构、人员(角色、职务等)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实时、快速、无纸化网上办公。
4.高校“十五”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管理信息化”
(1)高校管理并非高效管理
高校虽然有较新的办学理念,然而由于高校管理是为学校主业(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特殊性,以及人员较易流动等原因,高校管理的效率不高,质量也有待提高。所以,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知名大学,提高管理效率是首先要列入议事日程的。而管理的信息化是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快速、便捷的手段。
(2)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的基础
我们知道,学校的主业是教学和科研。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科研的信息化。然而,有序的教学活动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离不开高水平的管理活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就为教学和科研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信息化是高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1.高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成一个高速、开放、可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应用系统和电子资源建设,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全面发展,加快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要尽快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发生转变。“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将从管理变成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否能更好地为院系教师、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转变,工作内容发生转变。工作内容从原先的设施建设逐步转变到资源建设。
2.教学信息化是高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信息化的概念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教学信息化的主要建设内容
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应用、运行机制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开展现代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和应用平台,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网上辅助学习平台等。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信息的存储、处理、传播和接收,包括计算机、各种视音频设备、各种教学媒体等。辅助学习平台是辅助课堂教学的网上虚拟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件、参考资料等信息,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在线作业、在线考试,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教学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资源是指包括课件、素材、试题、常见问题、案例等在内的教学类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是指对上述教学类资源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教学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如果没有资源,环境和机制的建设就缺乏利用的动力。
运行机制主要是指确保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正常实施的基本软条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和信息化技能培训、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等。没有运行机制的保障,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就无法保存、利用和扩大影响。
(3)教学信息化是“十一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学,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必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进入“十一五”后,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多种方法,引进高水平教学人才、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无疑是最快速便捷的方法之一。而且“十五”期间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教学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最必需的条件。因而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教学信息化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实现从管理信息化向教学信息化的转变
1.组织机构的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职能的再扩展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十五”期间,高校为了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建设,纷纷成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成立之初,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被定位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然后运作几年下来,信息化专门机构更多地是参与了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工作,虽然也制定了全校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却没有实质性地介入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很多工作因为历史原因更多地是被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学院等机构所承担着;而科研信息化更多的是由院系在承担主要的建设任务。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无法全面监督和控制,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丛生,给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多隐患。因而,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的职能需要再扩展,还需要增加监管的内容,包括全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核和备案,信息化建设经费的统筹协调等。要从学校的层面全面把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项目的角度来监管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2)相关机构的重新整合
在信息化专门机构的成立过程中,学校已经整合了诸如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相应机构。但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很多和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机构并没有被整合进来,比如计算中心、网络学院、电教中心等。这些机构游离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之外,不仅无法共享其人力和物力资源,更使得信息化专门机构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所以,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化,特别是教学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我们必须重新整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机构,将更多的力量纳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正轨渠道中来,确保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建设资金的保障
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建设最大的资金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其实,信息化建设中的软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耗时,而且费钱。把教师头脑中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成功地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课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时,作为建设者,我们还要考虑在这个过程中的智力因素,要为教师的智力投入支付必要的成本。因而,教学信息化的投入将远远大于管理信息化的投入。我们要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建设资金的充分保障。
3.建设机制的创新
(1)改变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
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用户主要是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因而我们的建设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模式。我们更关心的是领导需要从这些管理系统中获取哪些信息,中层管理人员需要从这些系统的使用中得到哪些便利。因而,从系统的调研开始,就基本上是在学校层面上来规划这些系统。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教学信息化的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它的主要应用还是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只有他们才最清楚,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适合的。教学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师生的参与。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分析师生的需求、获取师生的想法入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建设方案。同样,实施过程也要从师生入手,只有教师和学生接受了,系统才有可能长期生存下来。
(2)尊重差异,寻求规律,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推进信息化工作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个体行为,学科和学科有差异,年级和年级有差异,课程和课程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如果用统一的办法来管理和约束教学活动,可能会适得其反。但是教学又有自身的基本规律,相比管理活动,教学活动不会经常“变革”,变化相对较小。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差异,又要在理解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到教学自身的规律,根据教学活动的要点和特点推进信息化工作。
要实现这一目标,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强化需求调研。我们可以深入教学第一线,摸清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并获取师生对现代化教学的基本需求。第二种,请专家总结教学基本规律。我们每日都要面对教学活动,但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却不一定能总结出来。我们可以向教学专家寻求帮助,请他们来总结教学的基本规律,便于我们尽快抓住要点,并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这种规律。
当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管理,所以我们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管理办法和规定来调动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来控制教学规模、规范教学过程等等。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2006-2010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
[3]程静,任友群.高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支撑[J].中国教育网络,2006(10)
[4]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某大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5]吴永志,周丽英.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分类、配置及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0(8)
[6]何建武,魏正军.浅谈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0)
[7]何楚,王思贤,廖孟扬.基于多媒体和校园网环境的教学过程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9)
信息化 篇12
一、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 侦查信息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选择
当今,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 信息网络系统早已不仅仅是各种信息传输的一个有效载体, 而已经发展为业务管理、商务运作、政府办公、网络监控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工作, 它已经成为一种最活跃的社会生产力,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 侦查工作也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创新。用科技来强化检察侦查队伍是全社会早已达成共识的理念, 侦查工作要与时俱进, 就必须向侦查信息化迈进,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侦查信息化有利于拓宽我国职务犯罪线索的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抵制不了物质的诱惑, 从而利用职务进行贪污、受贿, 为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很多人民群众、政府人员向相应的检察院进行揭发检举, 但因为缺乏线索和证据, 使得很多贪污受贿人员依然逍遥法外。反贪侦查工作的信息化, 建立相应的的反贪侦查工作管理系统, 不仅能够使侦查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搞清楚各行各业的所谓的潜规则, 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的线索及证据, 从而使相应的检察机关依法对其进行惩处。
(三) 侦查信息化是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侦查行为都是随着犯罪行为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的。侦查就是我国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揭露、证实罪犯的犯罪信息或者情报。因而, 侦查行为是一种发现并最终获取犯罪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以, 信息就是侦查行为和犯罪行为二者之间的结合点。犯罪分子在犯罪时会留下许多作案信息, 为了使这些犯罪信息不被知道, 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毁灭这些犯罪信息。而侦查工作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这些犯罪分子所极力掩藏的信息, 而这是一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统一体。
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职务犯罪的犯罪分子日益增多, 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也更加隐蔽、智能、职业。这些变化使得我国的侦查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而且与犯罪分子相对应的, 要求侦查工作人员能够更加熟练及准确地掌握当今的科技及信息。新的社会环境及工作内容要求侦查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新的侦查理念, 将传统的侦查模式与现代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 从而降低工作难度, 更好地打击职务犯罪。所以, 侦查信息化是我国侦查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四) 侦查信息化是我国应对新的职务犯罪所采取的必然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进行, 而近年来职务犯罪呈现了许多新的趋势, 例如发案领域逐渐扩大, 现在的发案领域不仅涉及工程建设和商业采购, 还涉及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甚至广电信息这些新的领域;犯罪手段也日趋隐蔽, 一些公职人员利用高科技和计算机网络等科技手段进行犯罪;职务犯罪的跨区域势头不断增强。
(五) 侦查信息化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职务犯罪侦查的本质和侦查思维意识
不同的人会对职务犯罪案件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而对于作为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我们而言, 想要更好、更快地破案, 就必须把职务犯罪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信息, 然后通过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挖掘出这些信息。当然, 所有围绕着发掘、认识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活动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生成职务犯罪侦查信息, 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等工作, 从而达到对原始信息的有效认识。
(六) 侦查信息化有利于在侦查职务犯罪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科学的侦查方法
侦查人员确立了侦查思维意识后, 积极地在对信息的发掘、利用上加大功夫, 通过尝试各种改进措施来提高侦查职务犯罪信息的发掘和利用, 去伪存真,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确保在侦查职务犯罪的过程中不偏离主线。
二、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侦查工作的信息化是一项专业的、高科技的、持久的工作, 如何建设侦查工作的信息?笔者认为,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硬件建设, 打下侦查信息化工作的坚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侦查信息化工作要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更要和当前的犯罪形式适应, 计算机网路技术装备的好坏, 与侦察工作的效率和取得的效果是直接挂钩的。为了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务必要增强对设备和技术的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购买计算机网络设备, 同时开发和引进国内外新技术, 并将这些设备充分应用于工作当中, 建立起一个覆盖面积十分广的网络信息系统, 将网络贯通到各个侦查部门, 促进侦查信息化的展开、普及、深入, 提高侦查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 建立反贪侦查信息系统制度, 加强科技反贪力度
设立机制的同时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这样才能够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行, 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必须规范化, 这样才能摆正有效、合法的采集信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样要规范化, 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整合、激活和应用;严格规范信息的管理制度, 这样能最高限度地保证信息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职务犯罪的情况。也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我们的反贪侦查信息系统才能够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 必须要有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反贪侦查的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贪侦查工作必须依托一个纵横贯通、相互连通、信息充分共享的网络平台, 整合、分析信息从而形成有效的职务犯罪侦查资源。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 就要配备相应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通讯和交通工具、勘查现场的技术和设备、信息存储设备等, 而且还要应用到物理、化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技术和设备。在反贪侦查工作中使用大量的先进科技元素, 不仅能够提高侦查职务犯罪的工作效率, 而且可以从侧面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效果。
三、总结
侦查工作信息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更是反贪侦查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建设, 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 会提高破解反贪案件的效率。因此, 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及建设信息化不仅是重要的, 更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沈志华.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信息化】推荐阅读:
审计信息化信息系统05-1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化档案信息安全11-06
信息时代与信息化管理10-06
信息素质与教育信息化12-16
信息化教育概论对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概念08-26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1答案08-26
课程二_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05-11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四)5答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