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2024-09-18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共11篇)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 2003版 ) 强调, 信息技术教学“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拟从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视角, 对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发表一管之见, 以期给广大一线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源起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孔子认为, “学而不思而罔, 思而不学而怠”, 强调学与思的辨证关系。苏格拉底认为,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强调生活中反思的重要性。赞科夫认为“所谓真正的教育, 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 而且使他的个性、他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1]杜威主张“从做中学”, 以“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想象力、逻辑思维。”[2]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与技巧, 还要教育学生, 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3]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 即要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以促进它的发展, 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思维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何运用具体的手段提升思维能力?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有什么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运用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科。哲学在自我反思、自我追问中不断的发展。哲学内在的本质:批判精神、辨证智慧和创新意识推动着哲学不断的实现自我扬弃, 确立新的观念。“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 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4]但把哲学知识系统地教给中小学生, 是不现实的。在目前中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尚未把哲学纳入到教学大纲中, 因此学生未能受到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但可以把哲学的反思、批判、怀疑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把哲学精神传授给学生,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辨证智慧和创新意识。

二、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1. 批判精神

哲学的批判精神包含着怀疑、批评、判断能力, 在潜意识中指导行动。良好的批判精神能把握他所面临的情景, 怀疑、批评错误的信息, 不理会不重要的事情, 抓住值得重视的事情, 还能根据各自的要求分成档次。

在当今世界中,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给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智能手机的出现, 也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 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给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信息是否全部真实?真实的信息是否有用?有用的信息能否分主次?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检验个人的批判力的时候了。可以说批判性思维贯穿了信息的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全部过程。

批判精神如何养成?可以直接教授给学生吗?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批判精神吗?杜威认为, “获得知识永远不能发展判断力……只有当获得的知识必须付诸应用时, 才谈得到检验。”[5]这也就说明, 养成批判精神不能靠获得知识来实现, 要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不断得到锻炼, 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进行的事情怀疑、批评、判断, 形成一种习惯, 才能养成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每节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批判性思维活动, 如在讲信息的一般特征时, 可以设置一些例子让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学生必须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怀疑, 在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之后, 再判断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在讲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时, 给出一个文字材料, 要求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综合的“批判性思维”, 提出“你是怎么思维的”, 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写出来, 这同时可以提高批判性技能, 也可以养成批判的习惯 (如表1) 。

2. 辨证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辨证智慧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6]表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事物。辨证智慧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思维方式。我国著名典籍四书之一的《中庸》认为, 为学应该“慎思之, 明辨之”, 思辨就在里面, 强调分辨知识的重要性。辨证智慧在西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到当代, 西方文明也从没有停止对思维本身的探讨。这都表明了辨证智慧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辨证智慧?这有赖于教师对教材掌握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同一个材料, 可能教得枯燥, 让儿童原地踏步、毫无收获, 也可以教得使儿童的思维向前发展。”[7]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考虑资源选择的多样式, 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表格信息加工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图形化, 分析哪些学生的成绩值得表扬 (如表2)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 还提高了“差生”的信心。在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革命时, 还可以让学生就“信息技术是一把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双刃剑”发表讨论 (如表3) 。让学生分析信息技术的肯定和否定的一面, 辨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

3. 创新意识

“哲学创造, 从根本上说, 就是哲学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 提示新的理想。”[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并付诸实践, 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因此, 人人都需要树立创新意识, 才能不被时代抛弃。由此可以说明,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 创新意识对中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另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 2003版 )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因此,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世界是平的》一书讲到, “新的中产阶段工作需要综合能力, 因此重要的是鼓励年轻人学会横向思维并把不同的节点连接起来, 这才能带来创新。我认为有赖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强调横向思维, 强调历史、艺术、政治和科学之间的联系。”[9]这意味着, 要培养创新能力, 就要让学生在关注多门学科同时, 让学生能够把各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将不同的观点和学科融会贯通, 创造出新的事物。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 把人文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教授图片获取的课程时, 教给学生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能够判断一张相片的好与坏并在采集图片过程中运用摄影知识拍摄图片,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表4) 。教师把信息技术与摄影艺术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知识融会贯通的方法。这样,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学科, 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而, 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中是一项综合性的技能, 这不仅考验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深度与广度, 也考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种认识, 教师需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都加入哲学思维的成分,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这也有待于教师平时对教材的认真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案例的收集上。另外,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内容, 还需了解艺术、历史、政治、哲学等其它学科的内容, 汲取养分, 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03版) 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展现蕴藏的人文精神, 古今中外学者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运用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哲学理念指导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将哲学思维的批判精神、辨证智慧、创新意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例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哲学理念,批判精神,辨证智慧,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3][7]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22、168、181.

[2][5]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27、156.

[4][6][8]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298、310、306.

[9]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湖南科学出版社, 2013:250.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2

技术中的地位作用

信息与计算科学1102班

xx

11080602xx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地位作用

我是xx,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1102班的一名学生。通过这学期《信息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信息科学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知晓了当前信息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在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必将对我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帮助。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是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信息,我们就犹如是瞎子、聋子,无法进行正常的判断。可以说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离开信息而存在。信息科学现在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信息科学概论》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巨大作用,微电子学的诞生与高速发展微电子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的创造与设计原理,光信息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系统结构,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与概念,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中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当前信息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综合介绍信息工程的典型领域和相关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使学生对信息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对“信息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等有一个简明而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理论解决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从事相关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学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来主要从事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方面的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提供方便。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可以定义为“有关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科学,而信息技术则可定义为“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控制)是信息技术的四基元,其它信息技术可认为是这四种基本技术的高阶逻辑综合或分解衍生。所以,信息科学不应该仅理解作是信息论或密码学(他们只是与信息传输技术相关的一部分),而应该理解作是 “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处理(包括图像压缩、信号分析等)、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编码理论等)、计算智能(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与自动控制等都构成信息科学的核心方向。

计算数学可以定义为“研究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有关数学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计算问题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数据需要计算,通过数据分析,以便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计算数学属于应用数学的范畴,它主要研究有关的数学和逻辑问题怎样由计算机加以有效解决。计算数学也叫做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组、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函数的数值逼近问题,矩阵特征值的求法,最优化计算问题,概率统计计算问题等等,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收敛性和误差分析等理论问题。计算数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在科学技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Internet的发展为全球一体化、信息无界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对各种过程的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科学实验的重要补充,具有实验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各种优点。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它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国家正在建设的八大网络信息系统、1999年1月12日正式启动的政府上

网工程、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正在筹建的农业信息高速公路,都将大量需要从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必须在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能够从事信息技术处理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经济、金融、生物与农业等领域以及潇湘地区振兴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在开发启动以后,信息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有必要加大信息人才培养的力度。

信息与计算科学无疑是这个进程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数学是信息科学走向成熟与辉煌基础,数学能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虎添翼。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面向高科技,强调敏锐的数学思维和良好是数学修养,培养前瞻性、开拓性的信息科学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各个学校在数学系下设的一个新的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就其范畴与研究内容而言,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广泛学科的交叉,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产生了我们这样的专业。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或更简明地说,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这样的专业定位明显地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不支持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分类办学(例如区别工科类、理科类)的主张(有一些学校提出这样的主张)。

专业特色:本专业建立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数学与软件、运筹与控制方向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游戏设计等专业方向组成的综合培养计划,在强化专业水平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应人性化和市场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软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准和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强化多国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双外语(英语、日语)组织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所有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国际先进的知识体系,专业教材选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注重和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实本专业学生网络教学内容。倡导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掌握知识的前瞻性,强化学生的实用性操作训练和所学专业知识水平的国际

认证(IBM,ORACLE,CISCO,MICROSOFT等),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各类实际工作角色。注重知识嫁接在各相关领域的综合应用,突出各项知识的衔接和实际工程实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未来发展形式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成熟,企业在管理中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同时信息化管理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面向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中得到推广,计算机的自动化应用也开始慢慢的取代人工操作,那么信息化管理也就不得不被采用。

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不断的在上升,这个专业的优势也慢慢的被企业的管理人士所看中。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的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大实习与实践的机会,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社会,去适应社会。我们学校在专业方向开设上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选择,尽可能的把所有的方向都开出来,我们的学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发展方向太单一,学生也就失去了在不同专业方向的了解和适应。我们专业方向也可以早的分开,使得我们面对社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他们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 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象我校的地球物理、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储运 等方向都是他们继续深造的理想专业。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

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4.特色行业的就业:在前面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曾经提到过一条是重实际,即各学校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所办专业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我校与石油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每年在我校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上,大部分用人单位是石油企业,因此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会进入到石油行业工作,他们将在石油企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石油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当然,如何能使我们的毕业生被石油行业所相中,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石油知识领域,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在石油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日常教学、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也需要我们不断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浅析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摘要:在现代教育加速改革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很多学校都着手将信息技术列为必要的教学工具。但是目前,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在整合的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效果。通过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探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重要性 整合 方法

在现代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因素就是信息技术。经过大量实际调研可以证明,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使教育手段趋于多样化,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简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的。

一、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进行整合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通过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产品,辅助教学的开展,逐步替代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目前,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具体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讲解内容更为清晰直观。

例如,在讲解蜡烛燃烧现象时,教学目的就是想让学生了解燃烧现象,从而得到对燃烧的一些认知,并能够掌握灭火的技巧。如若真正动手做燃烧实验,教学时间不一定充足,并且燃烧实验也不易控制,安全问题不能忽视,这种情况下运用课件,上述问题迎刃而解。生动直观的影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了解新事物的积极性,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科学课学习动物相关知识时,只有运用教学课件,才能让学生得到较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制作带有动物图片、动画等内容的课件,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动物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游戏,教师说出动物名称,学生去指出对应的图像,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月亮”“地球绕着太阳转”等知识,就算教师讲解得再到位,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程度以及年龄偏小的情况,不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各种知识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心。

二、制约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因素

1.部分地区缺少相关设备设施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得到有关教育人员的认可,信息技术成为必要的教学工具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条件差的地区,很多学校只配有一些落后的教学工具,缺少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

2.部分教育人员对整合的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学校的领导以及老师不重视学习深造,而学习深造正是教育人员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接触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关键渠道。现代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摆脱不了过去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仍是死气沉沉的形式,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部分教师理解不了整合的真正意义,只是片面地认为只要会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不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

3.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

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才开始作为教学工具逐步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但是不一定能做到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等仪器,因为这些设备设施都是近些年才开始普及的。另外,一些教师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教学没有针对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对于各方面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施展空间。

三、对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1.加大教育投资

偏远地区缺少配套的仪器设备,国家应进行重点补助。一般来说,小学学校的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因此要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上得到了鼎力支持,硬件条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一些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资源整合,达到整合所要求的硬件条件。

2.教学理念革新

教师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这场变革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效果。所以,学校领导应在政策和行动上均给予大力支持,更为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可以学习有关整合的理论知识,了解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可以组织去一些示范学校学习经验,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好整合的准备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3.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资源丰富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发挥其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给教师带来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搜集一些实用的信息,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可能迅速完成,短时期内,信息资源不会集中,如果教师每次都需要去耗费时间搜集资料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就可以通过快捷的网络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4.教师能力的提高

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发现自己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对多媒体设备运用不熟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逐步掌握信息技术这项新技能,做到信息技术与个人教学科学整合。

5.提高实用性

不能盲目地过度倚重信息技术,它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如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实际试验。因此,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真实的体验要比虚拟的影像带来的认识要深刻很多。

四、结束语

整合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是一个需要磨合很长时间的过程,整合是优良教学因素之间的结合,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不易理解的难点攻破。教师在注重实用性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整合设计,增加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传洲,姚秀君,张继恒.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61-63.

[2]张琼华.小学科学教具改革与创新——小学科学教具的妙用及创新[J].教学论坛,2015,(75):121-123.

[3]黄健伟.自制教具:小学科学教学的法宝.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

[4]冀叶亮.浅谈小学科学教具的自制.科学大众,2015,(09).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4

关键词: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理论架构,信息检索

一、浅析以及讨论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检索的理论架构

1.1 关于信息视角的信息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

  (1)  信息的多层定义。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分析中, 信息检索的基本特点为该信息检索接受了信息概念的多层次性, 另外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信息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信息即是事实的观点来看待以及分析信息, 通常来说信息为一个物理存在的单位, 例如片段、图像以及文本[1]。

(2)  信息的等级关系。近代的研究表明, 基于DIKW (知识金字塔) 层次基础上构建的信息系统模型, 重点关注了数据、信息以及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Wilson重点讨论了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而Kari则将信息的技术成果纳入了分层中。Oppenheim的研究表明, 从多个维度对数据、信息以及知识进行了定义, 并且认为这三者之间是分离的但三者也是相关的类别。

一般来说, 信息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领域通常关注的重点是信息以及数据, 而计算机科学的信息检索领域通常只会关注信息, 而将知识以及数据处理留给了人工智能的工作者。

1.2 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科学领域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 人类应该采取最优的策略以及最小的成本获取有用的信息。该信息觅食理论表明了通过最小努力原则的使用, 人类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其需要的信息。

相比于信息科学, 在迭代检索的研究中, 由于信息科学的信息检索研究领域相对范围较为窄, 因为在于大多数技术以查询扩展以及查询修改为中心。目前最新的反馈技术已经开发并得到相应的调试, 该反馈技术支持单个或者多个迭代重复, 并能够利用用户的反馈结果以最短的时间表示用户的需求。

二、关于计算机的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的理论架构分析

2.1 基于信息视角的科学领域的信息检索理论的分析。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检索往往侧重于排名算法匹配查询以及相关的反馈, 文件不是根据文本相关率排列而是根据匹配算法。

计算机科学的信息检索通常关注的是排名算法的匹配查询度以及相关文件的反馈, 另外文件并不是根据文本的匹配率而是根据算法的匹配程度。

2.2 基于技术视角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检索理论---查询。信息检索通常指的是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组织信息存储起来并形成了一个信息的集合, 用户只需要根据该信息集合就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找出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的过程[2]。 

信息检索方式通常需要用户与系统之间存在交流的语言, 一般分为主题语言以及分类语言。根据应用的检索语言方式, 检索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主题语言检索方式以及语言检索方式。根据这两种语言方式, 检索方式又能衍生为三种核心的检索方式:初级检索、分类检索以及高级检索等三种方式。

(1) 分类检索通常指的是根据专业的角度, 将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 并进行信息输出的检索方式。另外, 信息分类系统通常指的是信息工作人员按照某一分类方式进行的信息集合, 用户通过该信息集合能够快速找出所需信息的过程。

(2) 初级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一个关键的检索词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的过程以及方式。通常初级检索实现的方式主要有基本检索以及快速检索。

快速检索指的是只输入一个关键词, 并不需要考虑年限以及途径等限定的最简单的检索方式。

基本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一个检索词对检索结果诸如途径以及年限等限定的一种检索方式。

(3) 高级检索通常指的是利用多种关键词以及并行的检索技术对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的方式。通常来说高级检索需要综合利用位置逻辑、限定技术等对多个检索词进行逻辑组合并长生能够表达检索诉求的检索策略, 从而提高检索结果的精准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理论架构的识别技术能够帮助本领域的人员更深刻的了解相关的研究领域, 随着交叉学科的日益成熟, 信息科学的信息检索理论将继续朝着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庞弘燊, 徐文贤.近年来国外信息检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04) .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策略

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正引领着小学教师与信息化技术接轨。在信息教学模式的带领下,教学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拥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对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讲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

具,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式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提出高效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1.教学设备匮乏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设备就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设备的普及,一些乡村小学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有计算机教师,也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设备匮乏是普遍现象,这将会阻碍我国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对整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在讲课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而现如今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并不具有广泛运用性,所以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并不习惯于整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只是偶尔运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并没有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课堂中。

3.整合能力差

整合能力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身上,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够及时地吸收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也不熟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起来,这对于信息化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小学科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多接触一些科学知识,对于外界有着更多的了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存在着设备匮乏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助申请。小学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所以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可以向政府等有关部门申请教育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教育经费,进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备。

2.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引导者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科学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去教学。不仅如此,科学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去进行一些实际的活动,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课,让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定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课件的制作,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丰富的资源信息库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体系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将所设计的课件和搜集的教学素材等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类和整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一些策略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创新式的教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只有不断地采取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菊平,张立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4):132-139.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7):198-199.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建议 篇6

信息和通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ICTs in Tourism)可以简称为旅游通信技术(eTourism)。自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s)被应用于商务管理以来,很多学者先后致力于将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应用和推广。事实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旅游业的变革,不仅仅催生了许多成功的旅游商业实践案例,也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由于通信技术和旅游业同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旅游通信技术的应用引起了旅游研究人员的重视,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表旅游通信技术相关主题论文的增长数量就可见一斑。李君轶等回顾了国内外多年来旅游信息化研究的情况,探讨了旅游信息的本质,并构建了旅游信息科学研究框架,指出旅游信息科学(Tourism Information Science,TIS)是以旅游信息(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研究旅游系统中的信息获取、管理、分析、传递、利用,探索旅游信息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从学科属性来看,旅游信息科学是综合信息科学、数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系统中信息运动规律的典型交叉学科,而且也是一门横断学科。人工智能技术、语义网与本体技术、普适计算技术均为信息技术,其在商务管理学科的交叉研究已经产生了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业务深度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等交叉研究领域。旅游产业生态中的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旅行社、在线旅游服务网站等等旅游企业和组织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也应当成为旅游信息科学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Web2.0用户创造内容分析与社交媒体营销

自从马科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全球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以来,社交网络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也称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如雨后春笋般汇集了大量互联网用户,并通过人们的社交关系纽带极大丰富了社交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网民不仅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状态、观点、新闻,评论和分享照片、视频,还可以跨时间、跨区域、跨文化背景加入或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许多游客会于旅游前、中、后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上发布出游计划、旅游咨询、旅游感受、游览照片、景点评价等等海量的用户创造内容(UGC)。这些内容会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服务运营商、酒店、航空公司等旅游产业利益相关方形成网络口碑(e WOM)效应。于是,社交媒体营销(SMM)也引起了旅游产业各个环节产品供应商和研究人员的重视,成为近两年旅游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

三、以移动应用为主的通信技术应用

智能手机(Smart Phone)和移动通信网络(Mobile Internet)的发展与成熟让越来越多的网民转向更加便捷易携、实时通信的移动互联网。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自然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运营商、酒店等许多旅游产品供应商纷纷开发了移动应用程序(APP),提供电子地图、位置服务、推荐、预订、支付等服务内容,引起学者关注,也有研究关注旅游移动应用的分类、分销渠道、商业模式、市场营销、品牌可见性等内容。将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应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通过游戏体验增加游客的旅游愉悦程度,也成为旅游通信技术应用的一个新亮点。此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构想。旅游运营商技术接受、技术共同创造的社会联系影响等主题为旅游通信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四、游客行为与游客网络行为分析

通过捕捉和研究游客的行为,可以准确把握他们的真实需求、选择偏好、行为习惯和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旅游产品选择、购买渠道,从而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改善产品设计,并实现更高效精准的营销。这不仅适用于游客的旅游行为过程,也适用于游客的网络行为过程。另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互联网分享行为、旅行社参与的旅游目的地在线学习课程行为成为旅游活动相关方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五、Web2.0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

通信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应用实践引发了诸多研究议题,如酒店应用技术投资回报率(ROI)、关键绩效指标(KPI)、组织在线能力成熟度、在线品牌形象等。一些酒店、航空公司和旅游目的地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市场营销。对这些网站的建设建议与效果评估也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学术研究关注点。

六、结语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篇7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为现代科学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科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互动的课程整体。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再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可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有的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这样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有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整体中,可以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媒体课件。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课,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教师若是把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把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妨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了相反的作用。又如在科学“电功”一节的教学,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教师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模拟电动机提高砝码工作,无误差地得出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精确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的话语却需要教师反思,他说:“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缺乏可信度。”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物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例如必要的板书、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教育教学的一切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教师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因此教师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仅应用于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想恰当地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CAI,我认为要把握以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溧阳市第二中学,江苏溧阳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着质的区别。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使其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课件的应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科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网络化的多媒体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重复学习、重复实验,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科学教学的限制。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1.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有的科学实验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科学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科学实验来探究科学实验,与我们在科学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

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等。例如《仿真科学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科学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2.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最优化整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科学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各学科教学都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用好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几种常见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使教师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合理应用,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教学,最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

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效整合 篇8

●科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现象

资源的有效利用非常重要, 但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其中主要的一条是教师对资源的认识不够充分, 不够全面。

1.资源花花绿绿,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却没有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2.资源的选择上不够精当, 不能成为课堂上最佳的教学资源。

3.资源利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资源被利用了, 但并没有达到必要的目的。

4.网络资源收集针对性不强, 一发而不可收拾, 学生收集资料千奇百怪, 分辨低效, 影响了教学效果。

5.部分教师为了赶时间, 资源也找好了, 却没有合理配套的相关问题与教学结构, 从而使资源不能达到各尽所能的目的。

●提高信息技术促进科学课有效学习的对策

1.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以其色彩鲜艳的图像、动画、音像效果和灵活多变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 能使科学课的教学更形象生动, 更富感染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 我们应该因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手段, 以利于课堂效果的彰显。例如, 利用大屏幕播放课件模拟水的三态变化:寒冷的冬天, 北风呼呼地刮着, 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 河水渐渐地结冰。画面美极了。此时, 教师语锋一转, 下放权力, 让学生自己去播放 (在学生的电脑中就有) , 同时提出问题:“我”是什么?让学生在观看完成后, 小组内合作讨论。

学生一边点击着去看, 一边惊奇地叫着, “水”字变成了“冰”;寒冬腊月过后, 春天来临, 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 变成哗哗的河水, “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夏季来了, 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 地上的一小滩水, 经过太阳的暴晒, 变成丝丝的水气飘向天空, “水”字变成了“水蒸汽”三个字。水蒸汽继续上升, 越到高空温度越低, 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 云和云相互碰撞, 形成了雨, 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汽”三个字, 合成“云”字, 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 冰←→水←→水蒸汽的演变过程以动态形式直现于学生眼底。同时再出示一下问题, 把学生拉回到课堂中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从而达到了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2.设计的问题要有的放矢

(1) 备课中预设问题。在备课时, 教师花很大的力气去准备提起学生兴趣的东西, 比如各种能引起学生感官刺激的课件、媒体等, 但教师如果不为这些内容预设合理的、关键性的问题, 那演示和观察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前列出需要的关键性问题, 有助于对课的整体把握,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活动的展开。例如在教授《光是怎么传播的》一课时, 我在每一个要演示或者做的实验前面, 设计一部分关键性的问题, 三个关键性问题集中于教材的主要目标: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法、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怎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做好科学制作。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 为学生准备好解决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相当重要, 不光要备问题, 备学生, 还要备好实验的各环节。通过实验必须让学生知道: (1) 光的传播方法是什么; (2)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 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做一做科学小制作。要让学生知道, 必须亲手做好各个实验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3.积极回应问题的结果

例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片树叶, 让学生认识一下叶子的特点。教师说:“这两片叶子, 有的同学认为是同一种树的叶子, 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子。下面, 请大家说说你的依据。”学生1:我认为是同一种树的叶, 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不同, 但它们的形状、经脉相同。学生2:我认为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如果是同一种树的叶, 那为什么颜色不同了?学生1:秋天了, 颜色发生变化了。学生3:那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啦?学生4:它们会生长的。……学生的发言都是根据观察的事实所作的描述和思考, 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大家看看老师这样说对不对呢?”然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而使一堂课学有所获, 完美结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篇9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将电子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和无线物理学相互结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许多高校内该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1.1 坚持以需求为主要动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广泛运用与社会实践中去。因此, 在进行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时都应当坚持以需求作为主要驱动力, 这样才能使专业建设得以长久广泛的发展,

1.2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

最近几年, 我国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 导致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拼接式的教学手段。因此必须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骨干课程体系, 并且要求改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大纲、教材等相配合。

1.3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具有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型人才, 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将所学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知识和技巧巧妙合理的运用于实践中去,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宽, 并未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 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 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 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 专业口径过宽, 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 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2.2 师资力量不雄厚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 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 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 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2.3 缺乏专业实践力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因此, 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 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 记录相关数据, 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 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 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 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2.4 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

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 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 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 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 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 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突出学科特色

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 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 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3.2 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 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 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 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 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3.3 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 重视实验教学, 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 在学生实习期间, 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4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原则入手, 分析当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存在问题,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 (23)

[2]张丽英.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1) :45-48

[3]孙越, 苏玉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M].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写作委员会.2012:33-36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10

关键词:文明信息物质世界人本哲学

0引言

本文所指的哲学观念是人本分析哲学观念。人本分析哲学是以人为万物的根本尺度而建立的科学哲学体系。其将物质宇宙时空总存在科学地分析为:①自然现象:②社会现象;③精神现象;④生理现象四大现象域。同时,该哲学在自然现象域提出了“人是物质的本质”的自然哲学命题,在社会现象领域提出了“人是宇宙的主体”的社会哲学命题,在精神现象领域提出了“人是存在的根本”的精神哲学命题,在生理现象领域提出了“人是时空的精华”的生理哲学命题。这些命题分别是理解和分析其各自所对应现象域的根本思想尺度。该哲学运用这些思想尺度去积极主动阐述其所对应现象域中本质、本体、特征、系统层次等问题的分析理解。

1人本分析哲学特别着重强调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动地位

“人是物质的本质”命题是该哲学在自然理现象领域的根本思想尺度,运用这一思想尺度我们能够推导出:“人是最高的自然”这一自然科学基本的原理。实际上,人文现象在宇宙中的存在也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最高的自然存在,于是人才能够认识事物,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造福于人自身而生活的自自然然。人类的主动性表现在任何人都不愿呆板僵化的在受压抑的机械方式中生活,人生在世总是要打破受压抑的僵局,摆脱机械式的束缚,进而赢得生存的自由和主动,这就是人创造进取的自然本性。

2人本分析哲学认为:自然科学的基本精神是个“实”字

质料是实,能量是实,信息也是实。为什么说信息也是实有?为从哲学上论证信息的实有性,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人本分析哲学中的“元气子”概念。“元气子”是人本分析哲学的自然本体,其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时空物理粒子。它是以古中华哲学家张载的“元气本体论”为根据,再结合现代西方“量子学”观念而创立(或称发现)的。元气子在宇宙物质时空总存在中,是最基本的、最小的、最快的,并能一份份独立连续存在的实有物质。“元气子”的科学属性有4条:①元气子速度U0趋向无穷大;②元气子质量m0趋向于零,但不为零;③元气子形状I0为肉眼不能直观的弦满直线;④元气子形态x0其聚合能成为有形物体,其有形物体耗散将回转到元气子平坦时空。

3人本分析哲学同时也特别着重强调物质世界中的本质存在

该哲学认为:本质的存在是物质世界中最根本的实有存在,这与法国现代哲学萨特的“现象存在论”是截然不同的。人本分析哲学是把信息与万物的本质等同看待的。认为信息就是万物的本质,并且信息也是自然实有之物。关于信息也是自然实有之物的论述,我们只有用前面介绍的时空物理上的新概念“元气子”加以确立。这里我们不防介绍一下人本分析哲学认识论的“元气子流射说”。人在认识事物时,首先是在精神上锁定对象事物,即心理上高度集中的注意对象事物,此时,人精神感情中的元气子会在时空中流向对象事物,而该对象事物的本质就会在该对象事物中呈现元气子编码状态而实有。当人的感情元气子从时空中流入该对象事物后,该事物的元气子的能量态就提高了,于是该事物要恢复原有元气子的能量平衡态,就自然会把其元气子编码的实有本质从时空中反射回到该认识状态中的人,进而恢复到原有的元气子的能量平衡态。与此同时,该认识状态中的人接到从对象事物反射回来的元气子编码的实有本质后,就开始以自身的文化素质为根据对该实有本质进行元气子解码,从而达到对该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到事物本质实有存在的元气子编码和解码问题。按人本分析哲学观点,事物本质实有即是信息实有。这样,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固定联系及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一种实有物质就并不难让人理解了,即客观事物的本质也是一种实有物质也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问题是事物本质实有的元气子编码,人又为什么能够解码?这个问题就比较深奥了。而解释这个问题只有一条通道是比较能够让人满意的,这就是人生命体的基因系统信息本身就包含宇宙万物所有种类的信息。人在认识外在事物时,只不过是人自身以文化素质为根据把身心中的信息功能释放出来而已,这种信息功能释放就表现人对万物本质实有的元气子解码,因而达到对万物本质的理解。须顺便说一下,人认识对象事物有直观经验和心灵体验的两种,一般来说,直观经验只反映事物表象的元气子编码,而心灵体验却反映事物本质的元气子编解。二者的关系是:直观经验服务于心灵体验,心灵体验以直观经验为前提。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按人本分析哲学观念,客观万物实际上就是一个本质实有界域,而个人生命体的基因系统实际上也是一个本质实有界域。两界域的实有本质都是信息,并且两界域的信息种类的总数量都是有限的并且相等。而人主观意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对实有本质种类数的主观意识把握量,即增加了人主观意识的信息量。这种信息量的增加,导致人的精神清晰度的提高,于是人的精神信息熵值也就降低,人的精神生活的自由度也就提高,人表达为最高自然的能力也就增强,人所能应用的事物规律也就增多,于是人也就更加解放了,人应对客观自然和主观自然的能力也就增加了,于是人也就更加幸福了。所以,我们也就可以说:人的意识信息存在是宇宙信息域的最高层次。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信息既然被人本分析哲学定义为事物的本质实有,那么情报则在该哲学下定义为:人对于多种事物情况特征的描述并对他人的报道。信息和情报是有明显界线的。以上就是人本分析哲学的信息观。

4人本分析哲学确认:文明信息是字宙信息域中的最高信息存在形式

这是因为人的感情在人面对尚还不了解的盲然对象事物时,人的道德感情取向的能量就会作于人对该事物的感觉。这时,该种人对该事物的道德感情就会凝结,进而转化为意识信息。在人本分析哲学看来,人的意识信息就是如此产生的。但是,人有了意识信息并不意味人是人性的完善,在人意识信息中还有大量平庸、低俗、曲理甚至邪恶的成份,这些成份在人的内心存在是不能向社会生活中公开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在主体人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尊重他人的具有道德感情取向的意识信息,人才能在人海茫茫的社会中平安生存。而这种人在生存中尊重他人的具有道德感情取向的意识信息就是文明信息。文明信息是人文明性的表达,它确证着人文明性的存在。因为人如果无视他人的生命生存,又不向社会公开表述,人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殃及自身安全。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的意识信息存在是宇宙信息域中的最高信息层次,而文明信息又是人在社会生存中以这种最高信息层次域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来的,所以,文明信息就成为宇宙信息领域中的最高存在形式。

参考文献:

[1]叶建平,从信息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管理的本质创新成才之路,2003,(12),

[2]孙云等,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751,

[3]孙云等,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47,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篇11

教育局在1998年新增了一个数学类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的成立使各大高校的招生率大大增加, 同时它还融入了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内容, 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还属于起步阶段, 这样就使得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门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建模思维, 专业开课的前四个学期都应该以计算科学为基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

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但是该专业对学校招生和社会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 各个高校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发展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专业的知识,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和师资的安排, 都是经过周密的考虑的。各高校为了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很多学校已率先建立起了专业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能够更加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据调查研究显示, 虽然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很高, 但是该专业的生源形式是一片大好, 从未出现过生源短缺的现象。

1课程体系混乱

由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有原来的计算数学或者是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的, 使得该专业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 就会出现所教的专业课程不够明确的现象, 这样极容易造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

2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的时间不够长, 学校在对该专业制定教学的计划时候,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能去参照一些其他课程的计划, 从而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特征;同时,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学校在为该专业配备教师的时候, 大多是配备一些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数学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 同时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以前教学方面的研究, 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从而使得该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 显得力不从心。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 信息化的战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就能使得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多招到生源;同时信息化还能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1不断开拓创新, 放宽专业口径, 满足社会需求

各大高校在进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市场和专业为导向, 并且有效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 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 各大高校还要加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调研工作力度, 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准确定位学科体系, 从而使得其专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

2拓宽就业渠道, 建构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现阶段,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 与很多专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计算数学和其他应用软件有着很深的根源。所以, 要更加深入的对其构成进行分析, 并且还要建立和构造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并且重视人才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

3改革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课程体系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具体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同时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的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 并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突出教学的重点, 加强基础课程和应用技术的培训。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数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正在逐渐向成熟的趋势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传输和引导知识为主, 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 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方面, 其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

结束语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下一篇:自动清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