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和优势

2024-07-14

意义和优势(精选11篇)

意义和优势 篇1

1 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必要性

1.1.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 高速铁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下, 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阶段。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尤其来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冲击, 面临种种危机,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发展的工具,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更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大支强心剂。

另一方面,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高速铁路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出行要求也逐渐提高, 人们希望走得更远、更快、更舒适, 而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滞后与此形成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基于我国复杂的地形和广袤的国土, 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作为能够贯穿整个中国大陆的经济而高效的交通工具, 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又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 有利于民族团结。

1.1.2 我国发展高速铁路具有优越性

首先, 我国的客流特点适宜发展高速铁路。我国的客流特点为量大、集中、行程长, 这集中体现在每年春运期间农民工和学生返乡人流以及异地探亲人流等造成的交通拥挤一票难求的状况。发展高速铁路, 将对这一现状有所改善, 能缓解我国主要线路如京广线、京沪线、武广线等的运输压力, 也使交通环境更为舒适。其次, 铁路客货分线也为发展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因此, 在我国发展高速铁路是从国情出发最现实的选择;是发展交通运输, 优化和提升交通运输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交通运输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1.2 必然性

高速铁路对于我国具有战略意义:

高速铁路作为新兴产业, 其无论是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发展战略上, 都具有重要意义。铁路技术对于国土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如果失去了铁路体系的控制,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国土的控制。无论是历史上的拆毁铁路, 还是现代的修建青藏铁路, 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青藏铁路更是将西藏与其他省市紧密联系, 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与经济文化版图。另一方面, 从能源角度来看,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 而缺少目前汽车、飞机等需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而如今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也使我国处于被动地位, 因而更倾向于发展使用电力的高速铁路, 从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另一方面, 在世界铁路迅猛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高速铁路也在飞速发展中, 并且有可能成为我国的战略资源之一。据报导, 2010年底, 铁道部已经与泰国、老挝、阿根廷、哥伦比亚、保加利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土耳其等国的主管部门以及部分国外铁路设备企业分别签署了高铁合作协议。至今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希望中国能给予高铁技术和建设的支持。据估计, 2020年前, 海外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 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额为1650亿美元, 带动其他产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 这一数字同时也意味着, 中国高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走出国门、进军海外的良机。

2 高速铁路的发展优势

2.1 技术优势

相比起其他的交通工具, 高速铁路有以下几项技术优势:

2.1.1 安全

相比起其他的交通工具, 高速铁路相对更安全可靠。高速铁路采用了先进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能保证前后两列车必要的安全距离, 防止列车追尾及正面冲撞事故。尤其是日本的新干线, 自1964年开通以来, 创下了连续30多年安全输送旅客超过50多亿人次从未发生行车死亡事故的纪录, 并且如今仍然在正常安全地运行中。据法国国营铁路资料统计, 以10亿人·km计, 航空伤亡人数为0.26, 高速铁路0.18, 公路16;在货运中, 铁路事故和伤亡人数仅为公路的1/38。

2.1.2 高速

高速铁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速, 国际上通行的定义为时速在200km以上。《朝鲜日报》表示, 法国高铁在速度试验中曾达到世界最高时速574公里。京沪高铁运行以后, 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半天时间, 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旅行时间。

2.1.3 无污染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公路和航空这两种运输方式使用的是汽油柴油等燃料, 不仅产生各种废气和有害固体颗粒, 而且通过释放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由于高速铁路是电力牵引, 基本不会排放有害气体, 对于环境基本上是零污染。除此之外, 高速铁路运行平稳, 跟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比噪声很小, 对附近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极小。

2.2 资源优势

高速铁路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 占地少

以单位占地相比较, 高速铁路为公路的三分之一, 而且高速铁路也不像航空运输一样需要大型机场, 我国平原少、人口密集的情况对于高速铁路更为有利。

2.2.2 耗能少而效率高

高速铁路使用电力, 并且能利用可更新的能源, 如核电、太阳能或水力发电。跟其他运输方式相比, 高速铁路的能耗最低。

2.2.3 运量大

从运输能力来看, 一列高速列车可乘坐800-1000人, 单向输送能力约为航空的十倍或公路的五倍。

2.2.4 正点率高

相比起其他运输方式, 高速铁路受气候条件影响小, 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够风雨无阻地正常运行, 因而其正点率高。

2.3 经济优势

高速铁路的工程投资要高于普通铁路, 但并不比高速公路高。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 在法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造价要比4车道的高速公路省1 7%。而且, 高速铁路经济回报率高, 绝不亚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为例, 其总投资为3 800亿日元, 但由于投入运营后客流迅速增长, 而运输成本只有飞机的1/5, 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七年便全部收回投资。因此, 尽管高速铁路看起来投资大, 但其回报时间相比起航空而言并不长, 其经济优势在日渐飙升的油价前更为明显。

总而言之, 无论是对世界还是我国而言,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尤其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 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 将高速铁路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 以高速铁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也将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高速铁路以其独有的优势, 将会掀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何邦模.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J].世界轨道交通, 2004 (8) :60-61.[1]何邦模.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J].世界轨道交通, 2004 (8) :60-61.

[2]艾昕.高铁, 离地面零英尺的“飞机”?--高铁: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J].工业设计, 2011 (4) :12-17.[2]艾昕.高铁, 离地面零英尺的“飞机”?--高铁:世界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J].工业设计, 2011 (4) :12-17.

[3]刘泽君.浅论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 2010 (30) :216-217.[3]刘泽君.浅论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J].魅力中国, 2010 (30) :216-217.

[4]李微.全球化“高铁时代”中国技术赶“出海”[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76-77.[4]李微.全球化“高铁时代”中国技术赶“出海”[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76-77.

[5]宋瑞.交通运输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79-80.[5]宋瑞.交通运输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79-80.

意义和优势 篇2

主机托管摆脱了虚拟主机受软硬件资源的限制,能够提供高性能的处理能力,同时有效降低维护费用和机房设备投入、线路租用等高额费用。客户对设备拥有所有权和配置权,并可要求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

如果企业想拥有自己独立的WEB服务器,同时又不想花费更多的资金进行通讯线路、网络环境、机房环境的投资,更不想投入人力进行24小时的网络维护,可以尝试主机托管服务。主机托管的特点是投资有限,周期短,无线路拥塞之忧。主 机托管适用于大空间、大流量业务的网站服务,或者是有个性化需求,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客户。

具有一个网站的所有功能。免去了自建机房,节约了场地、电力、空调、日常维护机房管理等各种开销,节约了专线的租赁费用;企业可远程维护服务器中的信息。服务内容:

1、免费提供1个IP地址和标准机房环境以及安全可靠通畅的网络环境;

2、免费进行初级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由用户在远程操作或现场操作);

3、24小时*365天服务器运行状态监测;

4、服务器设备由用户提供,体积小于43*40*205、如须租赁服务器,租赁费用视服务器档次和所需软件不同议(可选);

6、代理申请其他域名;

7、免费提供独立的页面访问计数器主机托管的优越性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站点是企业发展、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

意义和优势 篇3

连锁超市企业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如华联超市,海尔集团等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配送体系,但多数超市的配送中心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并没有推动连锁超市的发展。

【关键词】物流配送;优势;意义

1.大连联华快客简介

大连联华快客于2001年7月6日正式成立,经过11年的风雨历练,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转型为抓手,以提升为基础,实现公司健康平稳发展,至目前市场份额已经占大连市便利业态的61%,网点300多家,直营占比70%,加盟占比30%,成为大连市便利行业的领头羊。近两年,大连快客公司着手组建物流配送中心。

2013年1月,作为企业实践,我们参观学习了大连物流配送中心,通过了解和实际工作,发现物流配送中心的成立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2.快客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

2.1理念的优势

许多连锁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把配送中心视为简单的保管和运输货品的组织,并没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配送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增值服务。更有一种情况是许多配送中心名不副实,他们只是把原有的仓库改名为配送中心,再增设一些运输设施设备,并没有从根本上作改变,未能进一步扩大配送中心规模,使得配送中心的物流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化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配送中心作用的发挥。

大连快客公司突破了原来的运营模式,把物流配送作为企业的一个增值服务上升到重要战略高度。企业投资资金在大连的市郊租下一座厂房,将原有厂房改造成具有不同功能分区的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同时考虑到降低交通运输费用,将物流配送中心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以便缩短运输距离,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总之,新建物流配送中心使总的物流运输成本最小化,既要减少费用,又要实现准时配送。

不少连锁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停留在概念的了解,缺乏对物流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前轻后,另一种是盲目跟进。重前轻后是指许多连锁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门店的扩张而忽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盲目跟进是指目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纷纷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连锁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巨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快客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也充分吸取了前车之鉴,避免盲目投资,增加经营成本;企业也是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严格的选址,精心的设计,将理念和形式逐一升级实现。

2.2技术的优势

配送中心引进先进的IT技术手段,为了实现规模效益,配送中心必须通过物流作用,商品配送的电脑化和管理,利用专业化的储运设备和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使物流作业达到自动化和高效化;其次,配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物流场所或经济组织,它是集加工、理货、送货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应不断将配送中心建设成为进货功能、整理功能、加工功能、储存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为一体的结点。配送中心的业务功能多,信息覆盖面广泛、管理复杂多变,许多信息需要动态适时地传输和处理。主要建立自动订货系统(EOS)、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分拣系统(AS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支持。

2.3管理模式优势

2.3.1全程监管,从货物入库到出库全程监管

大连快客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全程业务监控,包括货物及时跟踪与定位,优化调度和订单处理,完善仓储管理,准确进行成本核算。配送中心数据全部电子化管理,采用集中式网络布局,实现物流仓储全程化监控,网络实时查询。

2.3.2分仓管理

快客物流配送中心采取分仓管理的模式, 将仓库分为三个仓库,如下图所示:

每个仓库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库主要由入库区、出库区、仓储区和分拣区组成,承担着整个物流配送的大部分环节,新商品入库后,会直接按照其相关的品种类别等被存放在一库的仓储区,而一库的分拣区主要针对大宗订单或是整箱配送,是禁止拆开大包装的。

二库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作用、连接的作用以及临时仓储的作用。

三库主要由仓储区和分拣区构成,它的分拣区与一库的分拣区有区别,主要针对拆件商品、数量随机的商品进行分拣。分拣区的商品不足时会从三库的仓储区进行补货,三库的仓储区商品不足时会从一库的仓储区进行补货。

库与库之间有严格的管理界限,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仓库,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更换工作库位。所有的入库、堆垛、补货、分拣工作,严格按公司电脑系统相应单据一对一操作,货物出库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

由于配送中心仓与仓之间作业面积大,作业时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真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并采用信息化管理,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这种分仓管理考虑到分拣数量的和包装的要求,科学的划分了不同的仓库,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配送的准确性。

2.3.3分区管理

快客企业将物流配送中心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如上图所示。每个区域完成自己的任务。

入货区:暂时存放检验待检验的入库商品。该区域设在仓库入口附近,便于商品的卸载及检验。在物理空间上与一仓区为一体。入货区外部设置卸货平台,根据目前运输车辆普遍高度,卸货平台高度在1.2m左右,满足卸货时的对接要求。入货区面积根据收货批次和单次收货数量进行调整,一般在100-200平方米之间。收货员在入货区域对大件货物堆垛码盘。

仓储区:证件货物入库存放的区域。商品到货后,由叉车员录入到货信息,装卸员利用手持终端扫描装置,对证件货物的条码和托盘的条码进行扫描,仓储管理系统会根据货物信息自动分配货位,叉车司机根据无线车载终端的数字化提示进行作业,把相应的货物放到指定的货架上,整个作业过程实现了仓库作业的无纸化、数字化。仓储区采用3层托盘货架堆放方式时,库区内码放件烟的托盘存放于3层钢制货架上,采用电动叉车和手动叉车进行货物搬运。

分拣区:零散货物的存放区域。分拣员要在每天10点前,为全市300余连锁门店提供集中分拣。其作业流程是从网络中心的订货开始,首先,每天下午仓储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根据网络订货的订单情况,叉车员进行出库备货。快客物流配送中心使用电子标签人工辅助分拣线,通过电子标签来辅助分拣,在分拣区,分拣作业采用摘果式拣选方式进行拣选,分拣员根据每个仓道的出货提示,提示灯灭,分拣完毕。备货到标有每个门店编号的拖车上,出库员将分拣好的商品装进笼车,放置到出货暂存区,等待出货。下面是三仓仓道1的示意图:

发货区:根据订单的需求,从仓库中拣出的货物进行整理,暂时存放的区域。分拣完毕的卷烟存放在笼车中,出库员使用手持终端设备对笼车内的商品进行抽查。暂存区集中在二库,发货区一般在物理空间上与一库为一个整体,并且靠近一库的出口位置,便于货物的装车发运。发货区主要使用出货月台,根据送货车辆高度,月台高度一般也为1.2m左右。

配送中心控制区:主要存放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还有保证整个物流配送顺利进行的配套软件,在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系统显示的操作流程时时跟进。

快客物流配送中心的分区是有根据的,它是按照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步骤进行的区域划分,优势在于环环相扣,衔接紧密,提高效率和准确率。

2.3.4分员管理

中心设立了6种岗位,不同岗位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复,他们的岗位职责简单梳理如下,配送中心主任负责抓好仓储、装卸、运输现场及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参与员工的绩效考核;负责对企业产品的仓储、装卸、运输日常配送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修改、工作流程规范、员工管理。分拣员负责本仓道内货物的分拣,不允许分拣员进行补货作业。叉车员负责货物的入库以及各仓、仓道、仓位的补货作业,不能从事分拣作业。检查员负责待出库货物的数量和质量的检查。配送员负责货物的配送和周转箱的回收。系统管理员负责这种表格的收集、汇总、打印、分发、核对和上报。

2.快客物流配送中心对企业的意义

2.1配送提高了物资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

配送采用配送中心集中库存,可以利用有限仓库,使有限库存为更大范围更多客户所利用,需求更大、市场面广,物资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必然大大提高。还可以使仓储与配送环节建立和运用规模经济优势,使企业存货配送和管理的总成本下降。

2.2配送可以节省运输车辆降低空载率

配送、运输对于物流配送中心而言,快速、高效是它的重要特性,在配送环节,快客物流采用了GPS/GIS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车辆运行控制、灵活配货和安排作业,降低了运输车辆的空载率和运营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货物在运输和配送途中的安全性和配送的准确性,将服务和效率紧密结合,为企业300多家门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做出了有效的保障。

2.3权责明确,加强管理

在快客物流配送中心不同岗位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定岗位,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负责。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定期会形成业绩完成指标,对差错率较高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批评与处理。这样一来,可以规范配送中心的管理秩序,免去了以往出了问题,没人承认的局面,大大的提高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2.4流程管理,提高竞争力

发展连锁企业物流配送,通过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按照供应链理论, 优化企业物流,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和流通费用,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 加强对供应物流的管理, 可以缩短供货的前置时间、提高供货的准确率、减少程序失误、提高配送效率和加强应变能力;其次, 加强对生产物流的管理,可以降低库存占用空间、实现出入库作业高效化、缩短设备调整时间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加强销售物流的管理可以提高配送高效化、缩短交货期、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大连快客公司物流配送中心为例,由于采用了流程管理,降低了运输成本,降低了货物损失的成本,也降低了的人力成本。

以节约的人力成本为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的成立直接为公司节约的人力成本53万余元。其中的利弊显而易见。

2.5巩固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

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今后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这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使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店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连锁经营不仅是一种经营形式的改变,而且是商业制度的创新,是流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有了发达国家创造的经验,再加上物流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新,中国的连锁拥有很大的后发优势。快客企业正是把握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在集中采购、配送环节走在了东三省的前列,进一步巩固其在连锁经营行业的优越性。

3.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自主课堂的优势和意义 篇4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课堂模式的解读

1.模式的内涵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 是指借助资源高度共享、互动方便快捷、反馈及时高效的网络环境, 使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课堂学习。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由“预习 (根据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预习和释疑) 、展示 (组内展示、全班展示) 、调节 (自我调节、组内调节、教师调节) 、达标 (当堂学习的小结、检测、知识达标和正向评价) ”四个环节构成。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其宗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并努力做到自我调控、自我教育, 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2.课堂的核心

传统课堂关注的是集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 是控制型的而非开放型的, 学生的个性精神被“目中无人”的课堂遮蔽、消解了。自主课堂就是要剔除传统模式中的灌输和强制, 其核心是“道德与自主”。“道德”就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体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自主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做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是安全的课堂, 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 充分舒展个性, 课堂自然、清新、生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双赢, 共同成长。

3.教师的转变

杜威说, 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传统课堂中, 教师却一直努力扮演着“天国”的角色, 以“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自居。活泼好动、生机勃勃的中小学生, 在课堂上成了没有生气的“容器”, 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 却成了学生“心智的窒息机”。 要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一是由传递者向开发者转变。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 而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 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通过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 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 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 认同甚至欣赏。

二是由包办者向引导者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驾驭着教材, 驾驭着课堂, 驾驭着学生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事无巨细, 为学生设计好所有的学习环节。学生亦步亦趋, 没有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课堂中的教师则更像一个教练, 善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并产生兴趣, 引发情感;善于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 与学生对话, 与教材对话;巧妙地点拨和适时地追问, 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善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策略, 如何自主选取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善于引导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 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是由权威者向合作者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使教师长期以来凌驾于学生之上, 是课堂的绝对主人。而在自主课堂上, 实现了学生主体的回归,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但是学生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 他们的自主性往往与依附性并存, 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 创造性与模仿性并存。学生的自主探究, 需要得到教师的协作。教师以合作者的平等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必需的补充和深化, 对学习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恰当参与, 科学组织, 成为学生中平等的首席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和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者。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课堂的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提供了一种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 体现学生“主体”、“主人”、“主角”地位的模式, 相比于传统课堂, 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1.利于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就是学生自由交流、主动探究的课堂,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学习的平台和环境, 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造终身自主学习的基础。开放式的网络环境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先根据导学案自动求知, 然后根据自我的收获和困惑, 带着问题主动学习, 与同学交流, 互动沟通。在对学和群学的环境中, 进一步深入学习。学生对子间, 兵教兵, 兵强兵;师生间, 老师用征询的语气, 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回答展示的对与否, 老师都要让学生表达完毕, 并给予提示性、友善性的点拨, 让孩子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 放心学习。因此, 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资源整合便利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显现出多元化、数字化、全球化的新特征。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为课堂增添活力和意趣。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中, 备课系统使师生在开放的学习平台上共享备课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预习功能可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课堂上, 师生借助网络平台, 可以迅速完成对学习资源的重组和融合, 资源集合的便捷性大大缩短了传统教学中利用和展示资源受限的局促和尴尬。

3.师生互动高效

把教学活动理解为一种“沟通”是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会话和协作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网络环境为会话和协作提供了新的通道, 使得师生之间能够更充分地交流, 从而被群体共享, 最后达成共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件将教学意图、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过程的疑难点融入其中。展示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享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发挥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网络的评价系统进行学生实时评价及阶段性评价, 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课堂、人文课堂、安全课堂。

4.课堂生成快捷

网络环境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借助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视觉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讨论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满足学生学习的各种感官需求。学生的预习成果、小组交流的收获、个性化的知识呈现, 通过网络的平台可以瞬间实现。在直观的展示过程中, 是非曲直可以得到及时的认定。展示的过程也因为有网络的助推而显得立竿见影。

5.学情反馈及时

无论是学生的导学案完成, 还是课堂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 只要借助网络平台, 都可以及时呈现。教师能够通过电子白板的反馈功能进行教学的及时反馈;通过屏幕、展台, 探究学生的学习生成, 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重点, 完善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性指导。

三、实施网络环境下自主课堂的意义

1.实现教育观念的“突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 我国的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 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已有知识。通过认真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反复练习, 虽然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 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如果一个国家, 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 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 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那么, 这个国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表现出色, 但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开拓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 让教育成为创造力的发源地、张扬个性的伊甸园。

2.实现学生学习的“回归”

中国传统教育中, 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 传授者绝对的权威使学习者成为被动接受的“奴隶”, “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重点思考的内容, 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被无情排斥在外, 这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习惯于接受的学生就像不再反抗的困兽, 将个性化的思想埋葬, 努力迎合教师的评价和口味。长此以往, 奴性化的接受习惯演变成为一种墨守成规、不越雷池的民族心理, 创新当然无从谈起。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 让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学生的学习由“供应式”转变为“超市式”, 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转变为“发动式”, 课堂教学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 “百家鸣”, 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了全员式的参与, 课堂成了“享受学习快乐的地方, 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

3.实现教师教学的“松绑”

固守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师,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迷信教参教材。传统教师忠于、囿于和止于教材现有的内容, 只以教材的编排为标准, 教学内容重复死板, 教学思想固化僵化, 成为教参的奴隶、学舌的鹦鹉。教师曾有的个性和灵性在长年累月重复性、无新意的教授中泯灭, 缩手缩脚, 畏首畏尾。二是维持自我权威。传统教育的很多问题, 根源于教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 认为自己时时处处比学生强才能树立威信。这既是理念的误区, 也是巨大的心理障碍, 也因此钳制了无数学生思想和能力的生长。三是怀疑学生能力。类似“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的观念, 使传统教师缺乏对学生能力和思维的信任。当学生提出一个新见解或与自己的教学思路、传授的知识相悖时, 总会理所当然地拒绝接受。甚至有时明明知道自己失误, 也不愿意承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首先是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教师放下了架子、跳出教参教材的束缚, 也就解放了自己, 解放了学生。

4.实现师生共享的“成长”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享受思考之美、发现之美、交流之美、展示之美、评价之美时, 众多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其实也向教师发出了知识积累、教学能力、应变机智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教师需要调动更多的智慧来应对和助推课堂生成的情境、问题、发现, 教师的备课和自我素养的积淀就会成为一种主动自发的行为, 教师的收获和成长也就成为了可能, 正所谓“后生可畏”, “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有两大使命, 一是发现孩子, 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 天性为名, 人性为道,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而不是控制他。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思考课堂,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 这也是网络环境下自主课堂追求的目标。

摘要:信息化社会和网络化时代急需创新人才, 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应运而生。这是提供了一种充分张扬学生激情和个性, 体现学生“主体”、“主人”、“主角”地位的模式, 剔除了传统模式中的灌输和强制, 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权利。教师角色转变为开发者、引导者、合作者, 实现了教育观念的“突围”、学生学习的“回归”、教师教学的“松绑”和师生共享的“成长”。

关键词:自主课堂,网络环境,尊重学生,解放教师

参考文献

[1]严育洪, 管国贤.让学生灵性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3]王明灿, 张志泉.课堂的突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意义和优势 篇5

关键词:公共住房;公租房;住房政策;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293.3

当前,保障房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按照国家的规划,“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似乎意味着公共租赁住房在我国公共住房体系的发展战略中开始占据中心地位。

所谓“公共租赁房”,是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产品。其住房并不是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担者承受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出售,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等。

一、住房领域亟待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如果说20年前,在中国改革发展处于生死攸关之际,邓小平一举破除的是“姓社姓资”争论对中国发展之路何去何从的困扰,让中国改革发展从纠缠意识形态的困局中破茧而出,那么当市场经济已经被确立为经济基本体制的今天,我国社会经济领域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中,最关键的或许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然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只能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化冰。那么,具体而言,在社会经济哪个领域可以率先出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机融合、并为其他领域做出示范?

在笔者看来,住房领域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的一个关键突破口,并为其他领域做出示范。而突破方式就是重塑政府与市场在住房供应方面的责任划分,构造一个全新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

之所以如此强调住房领域改革的重要性,是因为当前住房成为社会民生事业中最为聚焦的焦点问题,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国民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住房关系到所有人;同时,也是因为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为复杂、边界最为模糊,曾经有一段时间住房部门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但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关注度和干预力度都高于任何一个其他社会经济领域。而且,在历史上住房制度改革就曾经撬动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从国际上看,“社会市场模式”的代表德国和北欧,其住房领域也曾被认为是政府与市场融合最获成功的地方。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福利公房制度,虽然其产生初衷是作为低生产能力下计划经济“低工资、高积累”生产模式的配套制度,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但一旦住房被公认为是福利品,就有相当的制度调整刚性,也就由此对经济发展、金融深化等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1978-1998年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改革,绝不仅仅是“财政丢包袱”,更是我国1978年后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事业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

而1998-2007年期间,政府在住房供应领域的 “超脱”,其后果是带来了房价的持续狂飙和房地产市场几近畸形的极度繁荣,导致社会民怨鼎沸,同时也带来城市化后续乏力、经济转型受阻以及快速积累的金融系统风险。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住房部门的发展不仅是一国和地区的城市化、信贷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性结构的产物,其自身对城市化、信贷膨胀、经济增长和社会制度发展具有强烈的正反馈作用。

各界人士在指责住房市场各种乱象之余,纷纷认为这些乱象代表着“市场失灵”,背后的根源是政府缺位。于是,有了2007年的国务院24号文,也有了“十二五”规划的3600万套保障房。更具体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保障房覆盖城市居民20%的人口。政府角色在住房领域的回归,无论速度还是力度都超过所有人的预期。然而,在笔者看来,住房领域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系远还没有理顺。

二、中国 “保障房”应该正名为“公共住房”

到底什么是“保障房”,至今没有清晰的定论。在中国官方文件和媒体中都默认“保障房”是那些由提供和分配上由政府主导、目标是解决特定人群——一般认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特殊住房。更重要的是,保障房的概念其实是以预期目标来定义过程。但问题是,公共工程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统一,甚至偏离很大。即使目标本身,谁是保障房的供应对象、以何形式保障(租赁还是产权)、保障房什么(基本住房消费权还是资产增值权)、要保障到何种程度,这些基本问题一直是模糊的。

如果仔细分析,当前各类带有保障房名号的非市场住房中,只有廉租房真正在起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达到名称与实际效果的统一,但这类住房的数量却十分有限。

可以说,“保障房”一词只是字面上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目标(而且还只是一部分目标),虽然具有政治宣传作用,但既不反映这类住房在现实运作中的本质特征,也不体现其真正内涵和实际效果。如李克强副总理对保障房的多次论述中都强调到,民生保障只是保障房的一个子目标,保障房还有促进城市化、收入再分配、增加投资、带动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多重目标和功效。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也强调,保障房不仅仅是民生,更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的角度来看待。

其实,目前国内所说的保障房与市场住房最大的区别在于是由政府分配还是市场分配。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才是政府和市场的最大区别;资源分配机制的内在机理,正是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据。完全相信个体理性和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就可以自动带来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就会排斥政府干预的需要;认为基于个体的自由竞价机制不足以维护社会整体福利,必须要有市场之外补充性的资源分配机制,或至少为市场上失意者找到最后的避难所,并且预防市场周期性崩塌的破坏性,那就需要政府或公共组织的干预。

住房供应结构理论(shp,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认为,住房的提供形式并不重要,归谁所有也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住房的权利与义务是如何被规定,这种规定的权力归谁所有。每一种住房供应模式都对应具体的权力架构,核心架构就是分配的权力如何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分享。

如果从分配权力的视角来定义,目前我国现有的保障房应该用“公共住房”一词更为妥当,强调这类住房的最大本质特征是由政府-公共机构来代替市场进行分配。这样,棚户区改造房/动迁房、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价房,都能纳入这个范畴并且达到名词与内涵的统一。中国的“保障房”,一直与国际住房文献中耳熟能详的“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的内涵与外延都一致。国际上“公共住房”典型代表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共住房、英国的市政公房(council housing)、法国的hlm住房、新西兰的公房(state housing)、新加坡的组屋和香港的公屋等。这类住房的共同特点是:建成的房屋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分配,以示与自由竞价、价高者得之的市场分配机制相对立。在公共住房这个范畴外,国外还盛行“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的概念。所谓“社会住房”,是房屋所有者是既非政府、又非逐利性组织或个人的非营利性组织,如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住房协会或住房公司(英国、荷兰、德国、瑞典是这方面代表)、教会、慈善机构乃至保险公司等,它们存在的价值也是对其所有房屋执行不同市场竞价的另一套分配机制。广义上的公共住房包括社会住房,狭义上的公共住房仅指政府-公权机构主导分配的住房。也就是说,公共住房的“公共性”应该是特指公共权力对住房资源的掌控和分配,理解为“公共开放性”或“公共福利性/公益性”都不够体现最重要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提出,在公租房上,并没有体现公权力对住房分配有什么区别于市场的特殊规则,上海和重庆等地的公租房几乎就没有什么实质的准入门槛。公租房似乎更多的表现在公共开放性或公益性。但公租房恰恰说明:首先,公共住房的规则,取决于公共机构对住房资源分配的政治意图,而非经济利益左右;其次,公共住房可以实现公权分配、公共服务与公益性的有机统一。

三、新时期公共住房不能重蹈福利公房的覆辙

中国当前大规模推行的“公租房”和1998年市场化房改之前的福利公房,都是标准的公共住房。很多人由此担心,相对于资金回笼快、不会让政府和财政背上长远包袱的出售型保障房而言,长期租赁的公租房,会不会重蹈当年福利公房的悲剧。

笔者认为,这首先需要我们认识清楚旧式福利公房不可维系、必须改革的真正根源何在。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经验上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住房是政府或公共组织还是市场来提供,并没有效率高下之分。尤其是在一国或地区达成社会共识,把住房的民生属性置于其经济属性之上、并有条件有能力放弃住房的经济杠杆作用的时候,更是如此。举例来说,像新加坡实施组屋制度,80%住房由政府提供,同样获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我国旧式福利公房不是在于政府出面提供住房错了,之所以维持不下去、不得不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经济上不可持续。福利公房租金接近为零,完全不能补偿简单再生产。这既给财政,也给所有纳税人或企业带来严重负担,并且还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行为。

其次,覆盖面过大。福利公房将所有政府、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职工都纳入进去,既让社会包袱沉重,也扼杀了市场成长空间。而只有市场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最后,非开放性。基于单位的福利公房体制下,个体劳动力对单位形成了人身依附,严重妨碍了劳动力的市场化,也窒息了城市化,而后两者都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期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公租房,只要坚持成本补偿原则、与市场匹配的适度发展原则和公共开放原则,是可以避免重蹈福利公房的悲剧,实现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警惕“公共住房的悲剧”

在国际文献中常提到“公共住房的悲剧”,这也应引起我国的关注。

具体来说,在很多国家媒体中,公共租赁住房及社区经常以负面形象而非正面事物出现。这主要是指,由于多数国家,尤其英美式自由主义经济体中,把公共住房看作市场淘汰者的最后避难所,公共租赁住房体系是一道防止主流社会因弱势人群躁动而动荡的安全网。在这个理念下,公共租赁住房居住者都是所谓社会的边缘化人群。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只有全部住房存量的2%~5%,即便是英美式经济体系中公共住房历史最悠久、最为发达的英国也只有14%。这些国家都对公共租赁住房实行十分严格的准入制度,基本上只有最低收入家庭才能进入。虽然一般这些公租房租金十分低廉,确实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但代价是低收入边缘化人群的集中聚居,形成了严重的贫民窟现象,进而因为与其他收入人群产生居住割裂、大规模边缘化效应,产生自我循环的“贫困陷阱”,造成持续的、难以根除的严重社会问题。

不少住房学者认为,正是英美自由主义政府刻意在租赁部门制造二元制结构,将公共租赁房与私人租赁市场割裂,才造成这样的“公共住房悲剧”。而德国和北欧的实践则证明,公共租赁房部门可以和私人租赁市场协调发展,形成融合的一元化租赁体系。做到这点的关键是,德国和北欧把公共租赁房/社会租赁房敞开大门,不局限任何特定群体去租赁。

做到这一点,固然要有阶层收入相对平均为前提,但英美的经验显示,住房政策本身对收入分化有反作用。德国和北欧的经验恰恰说明,良好的公共住房部门可以起到缓和收入分化、促进阶层融合的作用。

五、成熟化与公租房的成本竞争优势

进一步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德国和北欧公共租赁房成功的一个奥秘所在,就是在非营利性的运作原则下,成本型租赁房可以逐步确立对私人租赁房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降低社会平均租金的作用,让大多数人都可以较低负担享受良好的住房居住条件。

再具体而言,公共福利优先的公租房,即使起点时候的成本与私人租房相差无几,但随着时间推移,租金优势将越发体现出来。因为在保本非营利原则下,公租房只要租金能够抵消资本的利息成本与运营成本就可以满足,而公租房的资金实际成本将随着时间而不断下降,这预示公租房租金即使起点很高,但租金长期看将不断下滑。这个机制被称为“成熟化”。

所谓“成熟化”,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新建住房的负债-贷款成本越来越低,尤其相对新建房的建设负债成本越来越小。成熟化指标是已有住宅存量的平均负债与新建住宅的负债之比,或者摊到老房子与新房子每平方米的负债/成本之比。然而私人租房租金定价出于营利性要求,贯彻的是机会成本原则,哪怕资本的利息成本降为零,仍然以新建住房的市场租金为参照坐标。

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是起到一个规则制定者和保护者的作用,政府的干预没有对市场机制起到破坏或颠覆影响,服从经济规律的要求;运作组织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满足于成本的合理补偿;私人及市场也服从于公共福利至上的法则,愿意协调配合,不组成游说集团通过改变政策规则来增加自身的 “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笔者的观点是,对中国公租房要有耐心。比如,上海首批推出的两个公租房项目,租金都不菲,每月每平方米租金达到45元左右,价格都不低于周边的市场租金。

社会上对此有不少非议。然而,笔者强调,要给公租房时间。就笔者了解,上海首批两个公租房投资成本都很高,达到每平方米9700元。但随着时间推移,公租房的优势会逐步凸显出来,因为逐利原则驱动的私人租房会按照机会成本定租金,但非营利性的公租房则按照成本原则定租。因此,大力发展公租房在长期内一定能起到稳定市场租金的作用。

但这里的前提是公租房整体上应该长期坚持运营,至少20或25年才能充分发挥非营利性公租房的成本优势,过早地先租后售一部分公租房可能破坏这种成本优势。

六、成熟化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

“成熟化”的另一政策含义是,随着 “成熟化”进程,公租房租金下调空间会越来越大,这样政府不仅可以将租金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还可将部分盈余用作对投资公积金的民众的奖励。这将会吸引人们将公积金投资到公租房的建设中去,减少公积金的支取外流,形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提高公积金中心的自有资金稳定性,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住宅储蓄制度。德国住宅储蓄制度是一种封闭运转的融资系统,独立于德国资本市场,其存贷款利率也不受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和通货膨胀等利率变动因素影响。因此,居民还贷额固定、明确,对居民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把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德国的住宅储蓄制度对比来看,德国的突出措施就是对进行储蓄的住户进行储蓄奖励。目前我国公积金征缴范围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中高收入者,而一些低收入者,由于收入较低,参加公积金远远不能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而且也没有很好的投资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加入到公积金的征缴中。因此,我国可以在这方面学习德国的储蓄奖励制度,对参加公积金的住户进行奖励。当然奖励措施应该以保护低收入者为主,可以考虑对不同的收入者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收入越低,奖励额度越高,以此提高中下收入者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积极性。总的说来,就是将强制储蓄和有奖储蓄相结合,努力扩大公积金的征缴范围,真正保障中下收入者的利益。

注释:

意义和优势 篇6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龙头”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该以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运作形式去开展工作,坚决纠正“等靠要”的陋习,否则,会导致事业萎缩、人才流失、阵地缩小、地位下降、优势全无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拓宽视野,认识到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困难,争取主动,在新世纪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求生存,求发展。

一、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人才优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主席这一关于干部作用的教导,适用于党的各项事业,当然也适用于今天的文化战线。专业文化一条线,群众文化一大片。群众文化具有参与面广、人数众多、社会层次不等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政治修养、较多的业务技能、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适应群众文化的多方面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馆的职能作用;指导工作即组织检查、监督和考核上级文化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和各项工作指标;引导工作则是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到基层实行面对面的辅导。这样既适应工作需求,也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才华。目前,我县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基本适应县级文化馆的工作需要,如:曲艺艺术、文学创作、音乐创作、农村调研、声乐等门类的专业水准在省级群文队伍中名列前茅;器乐、舞蹈、美术、戏曲等门类也都具备很强的势力。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支队伍工作态度积极,改革意识较强,他们在繁荣活跃全县城乡群众文化事业中,努力进取、奋勇拼搏、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中,这支队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县争得了一系列荣誉,多次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群星奖”、“黑土地”征文奖,“舞蹈大赛”、“声乐比赛”等项比赛,也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实践证明,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群众文化队伍,是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

二、充分开发文化馆的阵地优势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性质决定了应以国家扶持为主。但受各地财力所限,加上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上级财政部门拨给文化馆的经费只是基本的人员经费和少量的业务费,其他的取暖费、维修费、活动费基本没有。在这样的困境下,要想使文化馆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馆的自身特点发挥内部的积极作用,要找米下锅,不能等别人施舍。坚持背靠政府、面向社会、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原则,抓紧观念的更新,人才素质的提高,管理机制的转变,让文化馆通过改革真正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机构和文化活动中心。首先,要坚持“二为”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辅导培育人才作为工作重点,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演出活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如:传统活动元宵诗会、农民歌手大奖赛、少儿系列器乐比赛等活动还要坚持搞下去,但要形式新颖,常搞常新。其次,要深化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调整利益分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认识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在思考和运作每项工作中,要坚持改革,充分认识到改革就是利益调整,改革就是解决利益的问题,那种“大锅饭”吃不得了,要严格区分重要岗位和辅助岗位,主要角色和一般角色的关系。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不能是口头上的老调重弹,必须在各个工作中得到实际体现。另外,要逐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实践告诉我们:经济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础,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提高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树立文化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来推动文化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文化事业稳定地发展。

三、充分认识文化馆开展业务的优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适合于发展变化的文化工作。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进而也推动了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社会文化由过去的单一享受文化,发展为多层次、多功能的消费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繁荣,这种消费文化还将发展为参与文化,也就是由欣赏别人到自己演唱,由花钱买票看电影的被动文化到歌厅、卡拉OK厅的主动文化,以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各类型群众文艺汇演,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无论参与者的积极性,还是观赏者的热情都反映了新时期群众文化结构的变化。由享受变消费,由消费变参与。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有利的机遇,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乡镇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做到有点有面,有行业特点,有社会共性,有普及有提高。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用我们的辛勤工作,把我市群众活动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样做既能为农民朋友送去精神食粮,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也为当地培养一支自己的文艺骨干和文化下乡队伍。真正发挥文化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辅导文化站和基层业余文化生活的职能。

总之,调整思路,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开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各项文化活动,这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主要任务。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新的运作模式。实行任务包干,跟踪记载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调整利益分配,奖勤罚懒,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文化馆就会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群众文化事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繁荣。

意义和优势 篇7

1 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后勤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封闭式信息管理链, 完成从事件发生、运行处理过程、监督、反馈最终结果到改进措施与修正办法的过程管理。在后勤集团形成一个数据中心, 处理分析统计各个中心职能部门的管理数据、运行数据、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情况, 提供模糊查询等功能。通过系统分析得到所需的各类报表、图表曲线和其他重要数据, 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2 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要达到的目标

(1) 信息化目标是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有效规避运营风险, 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实现效益最大化, 使后勤管理成为统一体。即从管理中要效益。另外, 信息平台体系将不受地域限制, 在不同部门间实现信息高效互动。

(2) 管理技术的结合。后勤信息化不是孤立的, 信息技术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 我们要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 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运行的简单化, 以提升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率。两方面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建设, 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信息系统不能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 系统建设就失去了方向。

3 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

首先, 要搭建一个医院与下属各个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 即针对后勤的办公管理系统, 让下属部门在第一时间上传、汇报相关办公文件, 以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其次, 搭建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做到规范每个岗位的责、权、利管理, 通过制度科学管理, 建立岗位考核和绩效评估制度。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职责清晰, 目标明确。最后, 要整合已有的系统, 将其纳入到后勤整体信息平台中来, 使管理者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遥控指导, 并在第一时间得到医院各种运行数据。决策的正确性, 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及时性。

4 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 从硬件环境来看, 近些年来, 医院内部网络已相当普及和成熟, 后勤信息化平台可依靠现有的院内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设备, 除了需要一台专用服务器, 用以建立数据中心外, 基本不需要大的硬件投入。

(2) 从软件环境来看,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队伍结构大大变化, 知识化、年轻化程度日益提高, 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 多数后勤管理者和职工已习惯使用计算机办公和通过网络了解信息。

(3) 从资金投入来看, 一个能覆盖后勤各主要部门和职能且较完整的信息平台的建设投入, 根据后勤业务规模的大小, 从几万元到二三十万元不等, 多数医院后勤实体是可以承受的。如果资金暂时有困难, 则可以分部门, 按步骤实施, 在后勤系统中选择条件最成熟、最急需、见效最快的部门先行实施, 如采购中心、膳食营养中心, 或办公室、财务、人事等部门先行, 待条件成熟, 再一个个上系统, 最后将各部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平台。

(4) 从技术上看, 近些年来与后勤管理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均已较为成熟, 许多医院后勤已具备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只是这些技术的应用较为分散、零乱, 亟待统一规范和整合, 使其系统化, 从而发挥更大效应。

5 医院后勤信息化的优势和重要意义

(1) 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在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中可运用网络进行审批流程管理, 避免了申请人逐级签字, 等待领导, 领导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审批, 转发;另外领导也可通过网络检查各部门工作, 节省大量时间;而且, 各个部门数据汇总统计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大大提高上报速度和准确率, 省时、省力,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节约了管理成本。

(2) 资产管理清晰明确, 随着医院不断发展, 后勤的资产也在迅速地增加。那么, 各单位中心到目前为止在原有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少, 有多少该纳入报废指标, 有多少进行了维修或增值, 恐怕是后勤领导最关心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系统盘清后要将剩余部分盘活, 以达到创造其最大价值的目的。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单位的资产情况和使用分布情况, 对资产的重组、盘活及创收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信息。

(3) 充分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利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数据对比, 找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由原来的模糊式管理转变为现在的数字化管理, 将问题用量化法找到, 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科学的指标和决策依据, 从而改变以前盲目的甚至是不计成本的管理, 同时也堵塞了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最终使管理简单化, 一切用数字说话。

(4) 各级岗位责、权、利明确, 操作规范标准。通过系统的规范化管理, 明确岗位的责、权、利关系, 同时与考核挂钩, 与个人利益结合, 形成了岗位的责、权、利一一对应的关系, 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管理, 同时也使责任人有了主动意识。

(5) 服务意识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管理系统在各个部门的业务和流程设定的规范要求, 人员责、权、利明确, 主动意识提高, 使得工作的响应速度和工作效果明显提高, 服务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完善了激励机制。

(6) 核算更加科学规范。核算考核的标准统一规范, 统计方法明确一致, 使各个部门的统计、考核和监督有可比性, 更加科学合理。

(7) 后勤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与医院发展趋势相适应的,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入和后勤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企业形象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医院后勤服务安全管理, 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随着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 后勤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在后勤工作中如何更科学地实施信息化管理, 以优化医院的后勤工作, 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项长期课题。

摘要:随着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 现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因此后勤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在后勤工作中如何实施信息化管理, 以优化医院的后勤工作, 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概念、目标、基本构架、可行性分析以及优势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意义和优势 篇8

一、建设和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原则上说, 做好思想政治的工作就是做好群众的工作, 提高职工的素质, 做好职工的教育工作, 实现企业的劳动者在心里上凝聚在一起。企业的革新在发展, 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 他们对物质生活上出现了新的要求, 一些新的问题, 新的情况也相继出现, 企业的生存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挑战, 交织在一起的各种问题, 多种利益的相互交织, 企业的内部同样存着各种问题, 有损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企业的经营者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的工作。

职工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 让他们支持并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 在思想上增强他们的觉悟, 充分发挥职工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更为主动的, 创造性的去工作, 很显然只靠物质的奖励是不能够实现的, 因为职工的思想是不断改变的。在发展改革的进程中, 在保证企业的内部团结的同时, 要帮助职工们在思想政治上有清晰的立场, 自己的观点, 确保职工们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稳定, 并能够让职工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从而使他们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奋斗, 否则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改革变新将化为泡影。

二、在建设和谐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做到的“五结合”

在建设和谐企业时, 思想政治的工作必须服务于大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真真实实将企业工作和思想政治的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建设和谐企业的进程中要实现“五个结合”。

1、企业的和谐建设必须将思想政治的工作同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相结合。

同企业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 增加思想政治建设的针对感和时代感, 主动有效的解决和谐企业的建设过程所遇到的各种矛盾, 更正认识上的偏差并改过思想上的错误, 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

2、企业的和谐建设必须将思想政治的工作同新管理的体制相结合。

将现代的企业体制同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有机结合, 在改善企业法人代表的结构机制的同时, 确保能够有序的, 规范的协调企业的管理制度, 从而将职工的力量集聚在一起。

3、企业的和谐建设必须将思想政治的工作同实际的管理工作相结合。

在实际的工作中, 思想政治的工作同经营生产、管理行政做到同规划、实施、考核、奖惩同步进行, 将思想政治的宣传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来, 实施经营专管责任制, 生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谐建设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效果。

4、建设和谐企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建设和谐企业, 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基础。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活动, 倡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 结合技术培训、练兵比武、岗位创新创效活动,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人才资源储备。

5、建设和谐企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深入了解职工群众意愿, 体察职工群众情绪, 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 尽最大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 将“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使每名职工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三、企业和谐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持续创新、与时俱进

眼下, 煤炭是国家战略性资源, 煤炭行业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 竞争也逐渐的白热化, 企业的决策者为了将企业发展壮大, 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快企业的发展脚步, 针对、主动、务实的落实日常的工作, 增进时代的感觉做的与时俱进。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的工作, 才能为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日常管理中某些企业的个别领导, 将思想政治的工作错误的认为就是说教、唠家常谈心等, 轻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将重心放在了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强抓效益轻视了思想政治的工作, 这是一种很失败的职业病。而实际上, 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做到与时俱进, 持续的变革创新, 拉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同工人思想间的距离, 摆脱传统我打你通、我讲你听的旧传统, 用道理和感情教化职工, 使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多彩多样的感化教育, 实现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性和知识性同在, 感召性同趣味性同存, 生动活泼的将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思想决定行动, 工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 必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 他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 从而他们为企业服务本领会提高, 工作的效率也会提高, 企业的效益会变的更大, 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的工作能够积极、活跃的作用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可见, 思想政治的工作在精神上推动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成为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在一些企业, 仅仅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角色,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部门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也是造成政工人员素质不高、大量流失和不安心工作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 在企业里, 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他们可以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 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 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不断地渗透到职工的价值理念中去, 及时引导干部职工, 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引导职工把个人利益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融合, 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思想, 从而达到企业思想认识的统一, 增强职工凝聚力和企业竞争力。

摘要:党在思想政治的工作上有着传统的优势, 在企业工作中和各种经济活动中, 做思想政治的工作是完成所有工作的动力来源。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 在精神的动力上, 政治的保障上, 还有道德的培养上都要做好思想政治的开导工作。要建设和谐企业, 精神文明和思想工作都要做好工作。

意义和优势 篇9

关键词:平板电脑,小学习作教学,优势,意义

平板电脑 (Tablet PC) 概念于2002 年由微软首次提出, 其后发展缓慢, 直至2010 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 Pad并对平板电脑概念和设计理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将其界定为介于手机和桌面电脑之间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此后短短两三年, 平板电脑在全球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平板电脑日益普及, 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在教育领域中使用平板电脑, 并已逐步走入我国中小学课堂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 成为人们认知和驾驭社会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它是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产物。

一、国内外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现状

国外把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中较早, 很多国家已经启动了智能终端进入教育系统的计划。在大学、中学、小学等学段都有所涉及。在美国, 苹果公司于2011 年7 月开始在超过600 个地区启动“一对一”项目, 即教师和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 Pad, 并在上课时使用。奥巴马政府的目标是到2017 年每位学生人手一本电子书。爱尔兰的中学已经用平板电脑取代传统课本。韩国也计划投资超20 亿美元开发电子课本, 到2015年取代纸质课本。另外, 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i 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工具。

近几年来, 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也纷纷开展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的教学实验, 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等地都取得了可喜的实验成效。自2010 年底起, 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等相继开展i Pad及其他形态智能终端的教学应用尝试, 并已经形成了常态化应用的学校, 如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等。2010 年深圳市南山实验麒麟小学尝试了i Pad上课, 同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2013 年4 月24 日,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首次举行公开课, 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堂上的应用。国内外的平板电脑的教学实验的成功个案为各地区开展“平板电脑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 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技术应用和教学策略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 平板电脑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平板电脑进课堂在实现个性化学习、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掌握新技术, 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所在学校自2015 年2 月才开始使用三星SMP600 的平板电脑, 并利用Aischool电子书包学习系统在语文学科开展了习作教学的实验研究, 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学校通过专家指导和校本科研, 语文学科在平板电脑的习作实验上取得了一些成效。那么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如何为小学习作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它与习作教学融合有何优势和意义?

二、平板电脑在小学习作中的主要应用优势

1. 通过电子书包实现课前和课上的翻转

有了平板电脑, 教师可以课前围绕教学的习作主题把相关的资源例如文本、图片、课件、微视频等放到电子书包里, 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这些资源, 结合教师设计的个性化的《习作导学案》, 开展自主学习和习作的前期学习活动。同时, 平板电脑的电子书包海、还可以把资源、任务、讨论、课程、检测等功能统一在一个界面, 实现“学习—交流—反馈”的无缝衔接, 使得学生学习的界面更清晰, 操作更便捷, 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更容易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情, 还可以在授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 使备课更有针对性。课上, 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自己的或其他同学课前学习作品和就课前学习存在的疑问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 实现课上的小翻转,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如指导习作《如何写好一封信》时, 课前教师先把《如何写信》的微视频、优秀范文和《习作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范文, 尝试总结出写信的主要格式和写作要求, 并且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封信, 然后发到班级学习空间里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习作导学案》和自主学写的一封信去分析学生“学写一封信”主要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备课。课上, 教师没有直接讲授, 而是让学生直接进入班级空间点评其他同学上传的《一封信》来不断深化认识写信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接着让学生结合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以及《习作资源包》来修改自己写的信。整节习作教学课堂凸显了“以学定教”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前的学习和课上的教学有效衔接, 更好地解决了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使得教学更高效。

2. 通过丰富的媒体工具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包

平板电脑有拍照、录音、画画、制作画报、配乐等多媒体功能,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功能, 围绕习作学习的主题, 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所得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和总结, 如录制和剪辑视频, 制作电子报和电子绘画, 进行配音和标注等, 平板电脑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的记录和保存, 当一个学习任务结束时, 平板电脑可以为每个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资料包。

如习作《介绍一处风景名胜》, 教师课前推送《习作导学案》, 要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记录和介绍一处风景名胜。于是, 学生拿起平板走进自己喜欢的风景名胜区, 用平板拍照配文字, 用录像采访行人或自己当导游的形式进行名胜介绍, 然后利用相关的媒体软件进行后期的加工, 有的制作成画册, 有的制作成电子报, 有的制作成小视频。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小组里互相展示和点评;然后推送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一起讨论和点评;接着师生一起小结出习作的要点, 教师同时推送优秀范文和习作网站给学生学习;最后学生才动笔完成习作。学生经过体验、感受、交流、点评, 对要介绍的风景名胜了然于心, 对如何按顺序介绍一处风景名胜的方法也逐步掌握。因为有了体验, 文字的表达也更富有真情实感。当学生完成习作后, 再发送到班级的学习空间接受教师、同学的点评, 最后进行修改和接受点评。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作品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包, 为学生进行再深化的学习提供了参考和资源。

3. 通过“一对一”交互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

平板电脑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互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与某一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即时的答疑和发送针对性的练习等开展一对一的在线辅导和个性化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想探究的学习主题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把自己的想法和探究结果上传到个人空间或班级空间一起交流和探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行协作学习, 实现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互助等, 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同时, 平板电脑系统能自主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 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任务完成情况、互动交流情况等进行管理。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查看平板系统的相关记录, 了解学习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如教写《读后感》时, 教师课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推送了3 个层次的《习作导学案》给学生, 《导学案》要求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来设计。同时推送了微视频给学生学习, 对于水平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增加了更细致的指导微视频。同时, 开设答疑专区, 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上, 教师先展示学生课前的问题, 通过问题来归纳方法;然后展示个别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思维工具软件来分析文章, 突出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在掌握方法和学会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开展《读后感习作》;在学生习作过程中, 教师则通过交互平台随时指导学生习作中的疑惑, 学生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向其他同学请教。学生写完的习作拍照上传到个人空间或班级空间里, 由教师、同学和家长进行点评并投票推荐优秀文章。

4. 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 习作”

基于平板电脑的小学习作教学课堂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课堂, 无线网络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扩充了习作课堂的学习空间。课前学生可以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活动, 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讨论和互动;课上, 可以围绕习作的内容和问题即时进入互联网进行查找和学习;课后, 可利用互联网进行习作的展示、交流、点评、投票、批阅及相关创作等。

如在《我喜欢的动物》习作教学中, 由于有些学生喜欢的动物并没有饲养过或亲密接触过, 所以要写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就比较困难。为此, 课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去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相关趣闻等。同时教师通过课前的在线调查, 了解学生主要喜欢的五种动物, 推送相关资源或网络链接给学生, 减少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再者, 把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各自分工, 查找同一种动物, 不同的资源, 然后在小组学习空间里进行共享。习作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查找优秀范文和习作方法, 学会利用互联网向教师、同伴或其他同学求教、咨询或帮助等。课后,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习作交流、评价和在线投票。同时, 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利用互联网积累习作的素材, 进行在线创作和交流, 或者开展网络作文大赛和班级网络接力创作等活动。

三、平板电脑与小学习作教学融合的意义

作者所在学校在开展“平板电脑与小学习作教学融合”的实验研究时, 不仅仅关注教师如何用平板电脑上课, 更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 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力求新技术与习作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发现“平板电脑与小学习作教学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改变: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基于平板的教学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为主, 更凸显个性化学习, 多种学科认知工具软件帮助学习者搭建学习脚手架, 实现深度学习;二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于平板的课堂, 教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师生是一种“合作”的和谐关系;三是资源的改变, 利用平板开展教学, 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形式更多样, 内容更丰富, 选择性更强;四是检测方式的改变, 平板电脑的智能检测系统, 可以使教师既能看到总体的检测结果, 也可以看到各个学生的个体检测结果, 大大方便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不足,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和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 Aischool平台也支持学生个性化作业的上传, 教师可以通过挑选有代表性的主观性作业进行总结点评, 借助平台的收集与统计分析功能, 提高对作品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性;五是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改变, 平板电脑引进课堂后, 使新技术与学科学习的融合实践活动成为常态, 大大增强了师生在收集、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促使师生能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软硬件的操作方法, 其信息素养明显优于其他非平板实验班的师生。

四、结束语

平板电脑进课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新技术应用的需要, 是课改实验的需要。云山小学在“平板电脑与小学习作教学融合”的实验研究中, 较好地凸显了技术的优势, 提高了小学习作的教学效率, 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但是现时的平板电脑在教学应用中也有其一定的制约性, 如资源、电子教材的开发, 成熟的学习软件和工具, 成熟的硬件配置和网络环境等, 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面对新的技术, 我们无须神化其作用, 也不应故步自封, 而应顺应变革, 取其所长, 让学生用好 “信息时代” 的金钥匙, 用新技术来点燃学生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李广文, 严佩宜.Android平板电脑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未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24) :14-15.

[2]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3]赵智聪, 张扬吉.基于PAD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1) :37-38.

[4]田昆升.基于iP ad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6) :42-44.

[5]孙亿文.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 2009 (12) :133-1394.

意义和优势 篇10

一、内涵

(一) 特色与优势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辞海》将“特”解释为“杰出的’“独”等, “色”解释为“颜色”“品类”“景色”等, 进而可以将“特色”理解为独有的、优秀的品类和景色;《辞源》解释为“特别优胜处也”;英语中, 对应的单词为“characteristic”, 意为“special mark or quality”, 译为中文即为特有的标记或特质。

笔者认为“特色”应是“事物经积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而这一积淀过程浓缩了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着意追求, 该特色指的是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等特定条件下的“人无我有”, 要使特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还必须不断的努力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优势, 就字面理解, 是指能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但高等教育优势强省, 不能理解为压倒其他省区高等教育的有利形势, 而应该理解为突出自身高等教育特色的相对长处。

(二) 特色与优势:广西高等教育强省概念的特定内涵

本研究认为可以将“特色与优势:广西高等教育强省”界定为:广西高校在定位与目标、大学理念、学科、课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教师、组织管理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特色与优势, 并能与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 就可以称为:广西高等教育的特色强省与优势强省。

二、表征

(一) 定位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与优势是立校之本。高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优势, 要在充分张扬个性、发挥优势的过程中提升办学水平与实力;在整个办学过程中, 应当始终把追求特色、打造优势作为重要的办学思想, 选择特色和优势, 保持特色和优势, 强化特色和优势, 设计特色和优势, 打造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 才能在国际和国内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努力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在这里, 科学、合理定位是广西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广西高等教育特色和优势强省建设的基本依据和必要步骤。因此, 广西教育厅必须加强管理, 督导各层次高校准确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满足广西经济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 大学理念的特色与优势

大学理念往往承载着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集中体现了特色与优势, 是建设广西高等教育特色强省与优势强省的精髓。

世界上有特色并具备优势的大学, 都具有鲜明独特的大学理念, 这在许多大学的校训中得到集中体现。例如,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是“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广西大学, 办学多年来一直秉承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倡导的服务广西的精神, 形成了“求实、自强”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 学校根据广西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和“211工程”建设的实际, 又进一步设计了“服务区域、开拓未来”的理念。这个办学理念符合广西大学的办学实际, 将有助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 学科的特色与优势

伯顿·克拉克认为, 无论讨论哪一个层次的教育, 都离不开知识这一核心概念。在高等教育中, 是用一门一门的“学科”将知识联系起来的, 学科是高等教育组织最重要的组织基础。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而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因此, 学科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 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科都属于一流, 但总在某一领域独具特色与优势。例如, 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工程, 麻省理工学院的机电工程、计算机工程, 剑桥大学的物理等。因此, 要建设广西高等教育特色与优势强省, 必须把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好, 最好是建设特色与优势学科群, 创造品牌,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 课程的特色与优势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建设, 也是其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水平, 既反映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与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的紧密程度, 也反映了高等学校能否及时、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特色要紧跟综合化的趋势, 形成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课程。

(五) 科研的特色与优势

科研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立足于学科的发展前沿, 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科研。一方面表现为广西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能力, 独特的服务面向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广西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和水平、科研转化率、成果应用率和社会服务的效果效益。作为主要面向广西区的高等教育, 倡导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但不要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和单项水平指标, 更多的应强调面向区域和行业的人才、科研与服务效益。

(六) 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

(1) 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因学校类型、特色各异, 即便是同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应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本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校园文化相统一。

(2) 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类型。

主要有三类:以培养领袖人物为目标;以培养通才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当然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化, 如有些高校采取“分段培养模式”, 有些高校则采用学科培养模式, 有的高校机械类 (包括机械工程学、热能学、精密学) 按宽口径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模式上, 有的高校采取主辅修制, 有的采用完善学分制, 还有的高校采用双学位与本硕贯通模式。

(七) 服务社会的特色与优势

广西高等教育,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上, 必须要提高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度, 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特色办学与特色科研, 将使这些地区的高校在广西高等教育体系中确立起牢不可替的地位。

(八) 教师的特色与优势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 校长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 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大学, 它们的办学特色都主要是由教师和毕业生对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支撑的。

(九) 组织管理的特色与优势

一是重构政府权力, 重塑新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模式。政府要以服务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 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要由过程管理转化为目标管理, 广泛运用立法、拨款、科学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手段、方法来间接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应强调的是, 要使高校的自主和自律相伴而行, 必须健全教育法制, 确保高校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二是建立和健全高教管理的辅助机构或组织, 特别是有关的咨询、审议和评估机构。三是高等学校尤其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特色体现在对学校的定位确立、办学目标的确定、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方略、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实现途径的设计等方面。

(十) 校园文化的特色与优势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高校范围内, 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操、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是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合成和融合, 是高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的积淀, 是高校办学特色、风格的基础和深厚底蕴, 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建筑、浓厚的学术氛围、独一无二的传统活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 反映出学校的“气质”和“场效应”。

潘懋元教授谈到:“教育环境的研究多是从教育科学出发注重各种学校在教育意义上的共性。而文化环境的研究则是从文化社会学出发注重各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它指导各个学校形成鲜明特色的, 不同的校园文化, 借以培养出不同层次, 不同规格的各种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要。”

高等教育具有特色与优势的校园文化, 往往成为高校的象征, 成为高校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因此, 广西高等教育在营造特色与优势的校园文化时, 要因地制宜。

三、广西高等教育特色强省与优势强省的意义

(一) 提升广西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同样把竞争法则带给了高等教育内部, 各个省 (区) 、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争生源、争经费、争师资、争办学设备、争取科研课题、吸引投资、捐赠等资源、争人才“产品”、争科技产品的推销市场, 等等。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不是在竞争中壮大, 就是在竞争中萎缩, 甚至被淘汰。而在这激烈的竞争中, 从总体上来讲, 广西高等教育是处于劣势的。广西“高水平”大学数量有限, 仅广西大学进入“211工程”, 在全国排名列100位左右, 毫无竞争力。要想扭转局势, 那就只有从广西高等教育实际出发, 考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水平、社会服务等条件, 扬长避短, 发挥后发优势, 办出特色与优势, 从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使特色不断得到展现, 优势得到发挥,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具有竞争的力量、优势和资本, 这样才会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

(二) 增强广西高等教育的贡献力

如果广西高等教育一味趋同与模仿, 那只能是永远落后, 只能是希冀从“高水平大学”引进人才更好地为广西服务。因此, 作为担负着为广西地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重担的高等教育, 必须增强自身的贡献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广西高等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必须利用自己的特色, 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特色服务, 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与优势人才;也必须利用自己的优势,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广西高等教育具备了特色与优势, 才能更好地为广西服务并作出贡献, 其他省份才有可能从广西引进人才, 从而增强广西高等教育的贡献力。

(三) 提高广西高等教育的知识应用力

“高等教育是研究高深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 广西高等教育能否有所作为, 有多大作为, 关键取决于其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如何。实践证明, 综合实力强的地区的高等教育显然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而特色鲜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的高等教育, 凭借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 通过系统、高效的知识应用和转化, 能够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提高社会服务的占有率。特色愈明显, 优势愈突出, 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区域及行业经济发展、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应用和创造新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则愈强。

(四) 夯实广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结构性失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距离遥远, 甚至学非所用, 造成学生自身就业取向模糊, 就业过程中困难重重。而特色与优势的高等教育由于其办学理念取向不一, 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与行业的实际发展相结合, 学生在入学时就基本上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定向。因此, 学生在就业时, 依靠其具有特色与优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 不但可以在区内行业就业, 而且可以在全国本行业就业具备竞争实力, 较容易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的最佳结合。从用人单位的情况反馈来看, 特色与优势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是较受欢迎的, 从而夯实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广西高等教育作为“弱省”, 要跟上“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取决于广西高等教育特色强省和优势强省建设。文章立足于特色与优势的内涵, 分析了广西特色强省与优势强省的内涵及意义。

关键词:特色与优势,高等教育强省,内涵,表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11-24.

[2]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1633.2146.

[3]辞源正续编合订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964.

[4]尹建国, 曾冬梅.论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9, 2.50.

[5]姚启和.办大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6.60.

[6]刘献君.大学之治与大学之思[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1.28.

意义和优势 篇11

1 智能抄表技术的优势

以往的抄表工作主要是由工作人员负责, 通过对具体数据的统计来观察电力分配, 这种方式往往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难度, 并且数据不够精确, 很容易导致漏抄, 误抄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坏了用电用户的利益, 同样给电力单位带来不好的影响。由于智能抄表技术的发展, 导致其在电能使用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能够实现抄表数据的智能量化管理, 全方位实现数据的准确采集。电力单位能够在准确得知用户的用电信息, 实现用电的优化管理。

2 当前智能电网中的智能抄表技术

2.1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优势

这项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电力单位能够通过计算机远程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监控, 并获取准确数据。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维护便利, 数据采集效率高等。而且还可以掌握用户的精确用电情况, 方便企业对其进行管理。在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中, 同样存在很多弊端:这项技术受限于网络信号的影响, 如果某个区域的网络信号差, 那么就会对电力使用情况采集造成影响, 容易使采集数据不够准确, 而且这一技术如果出现故障, 那么就会对整个智能电网造成破坏, 影响正常的电力传输工作。甚至严重破坏电力生产, 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2 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技术在用户监控的优缺点

IC卡预付费智能抄表技术主要是通过IC卡来储存用户电力使用情况, 通过终端控制器来对每个用户进行监控, 采集数据, 进行分析。IC卡主要通过智能电网线路进行监控, 使用该项技术成本较小, 而且要求用户向IC卡续费,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拖欠行为, 并且用户同样可以用IC卡来查看自己的电力使用现行为。

2.3 载波自动抄表技术的优势

载波自动抄表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力线路来传输电力使用数据, 并且在数据传输给电力企业前进行数据智能化调整, 电力企业通过解调技术来获得数据。这种技术能够结合电力线路的优点, 传输范围很大, 传输成本低, 对设备的要求不高。但是现今城市化进程很快, 很多地区都存在大量的脉冲信号干扰, 容易造成数据丢失。要解决这种情况, 就需要对该项技术投入高成本的设备支持, 来增加载波自动抄表技术的抗干扰能力。

3 智能电网中无线智能抄表系统设计

远程无线智能抄表技术在我国的智能电网中应用最为广泛, 这种新型的抄表方式来源于无线传输技术的进步, 在设备安装, 控制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并且消耗能源低, 下面主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远程无线抄表技术的设计优势进行简单分析。

3.1 软件设计在服务器协调中的优势

在整个无线智能抄表系统运作当中, 这项技术通过遍布的网状网络结构对系统运作进行调节, 协调器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节点进行联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无线智能抄表系统的通信质量。并且通过该项技术在智能抄表系统当中的实际应用, 用户的服务终端和电力企业的服务终端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协调器传输数据, 在经过计算机智能控制, 将不同数据之间进行协调, 建立起用户的数据网络, 在数据连接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优势。

3.2 终端节点设计在调节用户和用电企业上的优势

终端节点在经过调配以后, 应该先进行重启操作, 然后通过智能抄表系统发送服务数据, 在经过服务器响应, 当用户的终端节点收到后, 就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的反馈信息到达后, 就可以正式对用户的节点终端进行联系, 协调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数据关系, 建立良好的分配节点, 进行有关数据的传输工作。终端节点的应用, 有利于用户和电力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 更加方便信息管理。

3.3 协调器节点设计在数据联系中的优势

协调器节点工作主要是连接电源后进行重启, 通过对接收信息的整理分析来对连接情况进行分析。如果进行连接, 就应该将用户的节点调试好, 调价在系统终端, 通过对不同网络地址的调配, 来回应用户的终端节点。智能抄表系统当中的设备会对用户终端信息发送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通过系统端口显示, 协调电力企业和普通用户之间的数据联系,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 方便用户使用。

3.4 上位机软件设计在服务器管理的优势

智能抄表系统的上位机主要在电力企业中起作用, 负责对调试器的控制, 而且还能够准确监控电量数据性能和进行数据智能补充。在进行调试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的功能来对电力数据进行收集, 自动识别合适的终端服务器, 工作人员通过对操作系统中上位机端口的调试, 来控制智能化抄表系统的服务器节点。

4 结语

近些年中, 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对电力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度提高。智能抄表技术是迎合当前时代下的创新, 与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等方面密切相关, 应该加快对此项技术的研究步伐, 采用更加完善的智能抄表技术来提高智能电网的工作效率, 促进电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对电力用户的生活同样带来巨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孙久山, 唐加强.分析电子技术基础下的智能电网中智能抄表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 03:126.

[2]袁鹏.剖析智能电网中智能抄表技术的工作原理、应用优势及意义[J].科技展望, 2016, 23:309.

上一篇:大学课程结构优化下一篇:太阳活动影响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