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通用3篇)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 篇1
生命教育之所以在现代兴起,应该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的原因。首先,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遭遇到一些严重的问题。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之后,依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等等,社会、经济、文化都呈现出高速的发展,生活的水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地区间的差距加大、贫富悬殊惊人、局部战争不断、恐怖主义盛行等政治及社会问题。而另一严重的问题是文化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盛行,人们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许多被消解,于是,导致人们生命存在的价值难觅,生活的意义呈现为空白。一切都可以做,一切也可以不做;一切都无所谓,一切似乎仅是游戏而已。现代人于是陷入价值与意义难定的虚无世界之中,这种状况尤其表现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缺少生命关怀,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念,也就缺乏正确的生命意识„„从心底里没有正确的生命意识,就会轻率对待自己的生命,同时任意草菅别人的生命。正是基于此,我们策划出版了《生命教育视窗》,泰戈尔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通过本丛书,我们相信青少年一定会对生命重视起来。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 篇2
目前, 高中体育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这与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出发点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作者尝试从弘扬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去探讨如何改革高中体育教学, 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意义, 提高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
1 认识误区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讲:“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 是以体育为主, 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不去讲前几年高中阶段“重智轻体”的误区, 单就体育而讲体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仍存在重体育轻健康的误区, 往往忽视了健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互补或促进功能。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重内容轻功能、重技能教学轻体能教学, 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养成, 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提高。更为大家忽视的一个误区, 笔者以为, 体育教师往往忽视和轻视体育教学在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作用和功能, 也轻视强调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能起的促进作用。
2 理论内涵
胸怀的宽度决定成功的大小, 视野的广度决定思想的深浅, 境界的高度决定工作的成败。体育教学如果站得高一点, 也必然会看得远一点。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可再来说明了生命的宝贵性。相对于生命, 其他一切包括高考等等也都是“浮云”。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 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生命的意义如此深奥, 更早地了解生命, 就是延长生命。体育教学如果能在弘扬生命意义上发挥作用无疑是对个体生命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的基础是健康, 没有健康, 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只要生命存在, 追求健康都应该是第一位的。《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追求健康, 体育教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学与生命、与健康的关系比其他任何文化学科的教学都要来得更密切更直接, 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珍惜学科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大力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高中生相对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 更能理解和接受并为之努力奋斗。当体育教学能站在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来渗透教学, 无疑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起到质的推动作用。
3 迁移渗透
在高中, 7+1>8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天如果保证一小时的锻炼, 绝对比8小时都呆在教室中苦学效果要好。但为什么大家不主动自觉地享受这一个小时?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一切与学习无关的, 从学校、家长到学生本人, 一般都不重视。如果看不到体育教学对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必然不予重视。但思想上能认识到也只是第一步, 行动落实才最重要。对于高中生, 要想让体育运动成为乐趣、成为习惯, 体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仅要让体育教学与文化学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明朗清晰, 还要让这清晰的联系更加简单化、可操作化。
一是改善运动场地器械。以前我校跑道是那种煤渣铺成的, 鞋子会沾得黑黑的, 而且还会影响教室卫生。但自从学校新修了400塑胶跑道后, 既干净又弹性, 运动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校篮球场只有4片, 有的球场地面已经破了, 踩到石子搞不好会崴脚, 坚持打球的基本上是那些铁杆爱好者。现在新建了标准篮球场10片, 打球的人也多了, 球场反倒不够用了。以前学校只一间乒乓球室, 教师一运动就没学生的份, 但自从学校修建了12个水泥乒乓球台, 每次体育活动课, 都能看到球台前围满了学生。运动场地的改变体现了重视运动的理念改变, 这种实际的条件改善比说一千遍“重视体育追求健康”要强一万倍。
二是制定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 必须要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我们常常在体育课上责怪学生, 力量太差、协调性太差、爆发力不强, 但其实错怪学生了。现在的体育教学, 在学生体质上打基础的不多。在教学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多花点功夫增加体能。例如在蓝球模块中要教学生学会运球、传球、投篮、突破技术及其组合动作, 但真正打起比赛来, 有多少学生动作运用很好并能打满全场?再如障碍跑中要学习跨越技术要领, 但真正到运动会上, 不管男生女生, 能完成标准跨栏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犯规动作, 为什么?体能跟不上啊。所以有时还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些可行的健身计划, 例如完成多少俯卧撑、仰卧起坐, 每天跑上800米, 举哑铃多少个, 跳绳多少个、完成拉力器多少下等等。这些健身项目简单可行, 很容易操作, 器材简单甚至不需要器材。只要坚持, 学生的力量、耐力等体能指标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 这种锻炼习惯一旦在学校养成, 一生都会坚持的。
三是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有人认为, 我家小孩营养很好, 不怎么生病。其实营养好不等体质好, 不生病也只是健康的最低标准。要想在三年高中生涯健康度过也并不难, 但如果能在高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于人的一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在高中阶段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 终身体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我常想, 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或篮球比赛, 场上队员奋力拼搏, 场下数以万计的观众呐喊助威、激情澎湃, 大家为什么都不会感到累?相反会感到一种参与运动的满足和身心的放松。喜欢踢球、打球的学生往往体质好, 参加学校运动会也都是这些学生, 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开朗阳光, 在品格上坚毅刚强,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自信大方。为什么?这就是体育带来的价值意义。所以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组织一些球类兴趣小组、中长跑兴趣小组等等, 当好学生的“教练”, 并通过这些运动“达人”带动其他同学。这样, 学生高中毕业后, 这种兴趣爱好自然形成并陪伴他一生, 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终身体育”将落到实处。
四是课堂教学目标要增加价值感。当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很容易, 但当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必然会对自身素质提出“特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将普通的体育教学赋予一定的价值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例如, 在篮球模块教学中, 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障碍跑教学中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田径模块教学中磨练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与同伴形成良好相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体育教学, 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价值意义。
五是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虽然我是体育老师, 但许多同学毕业多年, 回来后总能记得来看我, 遇到我能轻易地叫出我的名字。有时问他们某个任课老师的名字, 反而还记不住。原因肯定不是我教了他们多少文化知识, 更多的是在体育课上, 我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来教学, 跟他们真心交朋友。有时是和他们一起打球, 有时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或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了他, 或他受伤了我背他去医院, 或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帮助和解了。学生体育基础和性格特点不同, 教师要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目标, 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 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其实只要心里装着学生, 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想, 教学上的迁移渗透会在自然间、每一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 篇3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需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引导。陶行知“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
式的教育思想,关注着生命价值的基础地位、责任担当与境界提升,对转型社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每天四问 生命价值
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在纪念育
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向师生们提出了
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
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尽管陶先
生的“每天四问”是对当时学校的师生们提出的自
我反省的要求,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
育依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直指生命价
值的基础地位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任何价值客体满足主体
的需要都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任何价值都是
人创造的,任何价值也都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的生
命存在就是价值的本源或基础。伤害他人生命是一
种犯罪行为,属于刑法处罚的行为。而不珍惜自己
生命价值的主体,导致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
观是其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用“健康第一”作为提出“我的身体
有没有进步”这个问题的缘由,他具体地举了两个
因病去世同学的例子向师生们说明健康和生命的
重要性,他明确地指出:“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
个人的身体的健康”。身体的健康不是为了蝇营
狗苟地存在于世,保持健康的身体是为国家、为民
族而珍重自己身体的健康。个体的生命价值是为国
家、为民族做贡献的社会价值的基础。目前国内价
值哲学研究领域对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占主流的
是“满足需要论”,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
需要的现实效应:“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
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
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
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对价值的理解,需要放到主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
同样,人的生命价值也需要放到相应的价值关系中
来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分为效用价值与
人道价值。其实,人的生命价值是一个整体,没有必
要把它分为效用价值和人道价值。对生命价值的理
解就是把人的生命置于价值客体的位置,看它的存
在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的需要。生命的存在满足了
自我、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生命价值的表现,在这
一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生命如果没有创造价
值,比如生命的主体非常不幸而成为植物人,那么
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理解呢?“人道价值”这个概念
主要就是指这种没能创造价值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其实,“满足需要论”依然能够解释类似植物人的生
命存在的价值。维持主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满足主
体需要的一种方式,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主
体生命存在的需要。在这样的价值关系中,价值主
体和价值客体是直接同一的。价值关系中主客体的
直接同一并没有否定“满足需要论”,而是“满足需
要论”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对于人的生命是人价值提升的基础,费希特说
到:“我的生命是我实现道德规律的唯一条件。我绝
对得到了实现这种规律的命令。”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也是
人作为价值主体而“享受”价值客体的基础。因此,
为了使自我的人生能够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
会价值,就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反
省自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身体健康的关
注,“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出任艰巨”就是要担当起对于
国家、民族的责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实现伟大
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叩问生命价
值提升的能力
关注身体健康是为了能够“出任艰巨”,要“出
任艰巨”仅有生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升生命存
在的能力,使自己有能力“出任艰巨”。这就有了生
命健康基础上的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尽管陶行知先生还未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著名论断,但他很清楚地知道为国家和民族
的进步而“出任艰巨”就离不开知识或学问能力的
提升。
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问能力,他提出了五个
字的方针:“一、集、钻、剖、韧”。陶先生提到的“一”
并不是封闭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放弃对“博”的追
求,他所说的“一”是注意力的集中,他强调师生们
应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于特
定的问题上,一心一意地专研下去:“一是‘专一的
一。‘专一在英文为Concentration,我们对于一件事
情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
贯通之时。”他强调的“集”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感
性材料,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
能通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集字在英文
为Collection,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
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
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
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他所说的“钻”
和“剖”类似与毛泽东所说的对感性材料的“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
“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剖字在英
文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
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
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
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
“韧”是对前面所提到“四点”的持之以恒的坚持。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唐·
吴兢《贞观政要·慎终》)知道该怎么做并不是困难
的,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地坚守。“韧是坚韧,我
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
不衰的,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境界。”学问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
之功,需有坚韧的毅力和持久的恒心。
我们通常习惯于将青年学生的自杀归因于他
们的心理问题,而促使他们选择极端方式的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畸形的生命价值观。他们没有意识到
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没有意识到实现使命所
需要具备的能力储备,因此就没有了承受挫折的勇
气,看不到自己“苦其心志”后的“天降大任”,为渺
茫的前途而努力奋斗的无价值感在他们的价值观
中占了上风。
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反思着生命
价值的意义
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
为客体,不断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生命价值
的提升根本上要通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通
过生命活动的实践不断创造价值,这就需要立足于
每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日常工作体现
自己生命的价值。“动物只要不患病,有足够的食
物,就别无他求。人也应该如此,但现实并非这样,
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
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存在是生命价值的基础,
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在躯体方面,道德规律
的那种涉及我们自己的规定作为命令来看,因而从
肯定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承担起一项职责,即营
养我们的躯体,用一切方式增进其健康与完好。”
仅仅关注于自己身体的健康与存在,还是远远不够
的,为了人所承担的使命,人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
要拿健康冒险去寻求生命价值更大的提升,为此,
费希特论述到:“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切勿拿你的健
康,拿你的躯体和生命去冒险。凡是在职责不要求
这么做的地方,都没有必要去做。如果职责要求这
么去做,我则绝对应该冒着一切风险去这么做,因
为完成职责是我的绝对目的,而我自己的保存不过
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费希特看来,人保
存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而完成自己
的职责通常需要通过适当的社会岗位。对此,陶行
知先生说到:“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
“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
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时刻不忘记
自己的岗位责任,是不断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精神
态度。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岗位,每个人都应
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岗位都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
的“基地”。
实践活动是生命价值转化的桥梁,而个体的实
践活动总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岗位体现出来,就某一
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所
谓“善不可谓小而无益”,整体正是由无数个“微不
足道”的岗位汇聚而成的,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
工作岗位都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都是个体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转化为生命价值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对于每个人的岗位提出的要求是“敏捷
正确”。“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
熟练与精细。”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
精,不断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激励着生命
价值境界的提升
除了对身体健康、学问和工作进步的反思外,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
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
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
愈大。”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
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王
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
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
得为完全之人物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程更是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
来统帅“才”,并以“才”支撑“德”,摆正“德”“才”关
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道德是来源于
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积极的能动
作用,可以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正如毛
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
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
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先进的思想和
高尚的道德永远是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的精神
力量,使人们生命存在不断趋向崇高。“人性自身的
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
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崇高离不开自己
承担的道德使命,康德将崇高与冒险和怪诞进行了
区分,他说:“为了自己的、祖国的或我们朋友的权
利而勇敢地承担起困难,这是崇高的。十字军、古代
的骑士团乃是冒险性的;而决斗——那是由于骑士
对荣誉的召唤具有一种颠倒了的观念而产生的可
悲的残余——则是怪诞的……用原则来约束自己
的激情,乃是崇高的。苦行、发誓和其他许多修士的
道德,乃是怪诞的。”在康德看来,真正的崇高是
用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激情,根植于道德原则之
上的德行是崇高和高贵的,其崇高性就表现在对普
遍的道德原则的遵循。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要求,从
关注身体的健康到强调精神的崇高,这与王国维倡
导的“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是一致的。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中写到:“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
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
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
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
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蔽其身体,皆非所谓
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
和之发达。”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全之人
物”,“完全之人物”是德才皆备、身体与灵魂相和谐
的主体,“完全之人物”也是生命价值观得以全面彰
显的人物。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尚未结束,“物的依
赖性”为特征的社会里异化劳动未能消除,而异化
劳动带来的生命存在的无意义感伴随着异化劳动
的主体,对生命的漠视和价值的迷茫是异化劳动中
难以避免的产物。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加强生命价值
观的教育显得尤为紧迫。从传统的教育经典理论中
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更具有理论上的
说服力。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的自我反省教育
思想,无疑是优秀的经典教育思想,在社会转型的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推荐阅读:
教育的生命价值12-01
生命的价值_关于让生命更加绚丽的写作素材08-18
生命价值观教育12-14
生命的意义和金钱05-29
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和探索11-15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08-18
和生命的意义的作文1000字10-04
健康教育教案关爱生命_远离毒品08-29
生命的教育12-12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