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精选9篇)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篇1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关注,而且是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用六册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生命。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章的生命意识转化成语言,因此必须通过“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及生命的灿烂。朱自清的《春》,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意境清新。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听读、范读、跟读、齐读。读着读着,初春的山、水、太阳、草、花、风、雨……在学生心灵中幻化出一派盎然的生机,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学生在美丽的春光中,敞开心扉、展开想象,与生命拥抱,进行对话,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合作探究,在“议”中解读生命。
《夸父逐日》是上古神话,夸父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驰骋天地,饮干江河。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合作,对文章结尾的意思进行生命的探究:在“弃其杖,化为邓林”中究竟表现了怎样的生命精神?学生认为夸父虽然死了,但生命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他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点生命的机会,他希望他的梦想能在后来者身上实现,他希望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学生对夸父生命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他们的生命意识正在慢慢地增强。
3.拓展迁移,在“悟”中咀嚼生命。
鲁迅的《孔乙己》,我们可以从生命伦理角度思考“孔乙己”的生命:“倘若孔乙己活在现代,他的命运会转变吗?”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得到以下结果:在当时,孔乙己的生命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严重摧残与毒害,他的生命并未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人们对他的生命表现出来的是漠视与麻木。假如到了现代,孔乙己的生命会得到尊重和关怀,孔乙己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可以为他提供生活的保障;现代人的思想当中更多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同样的生命,两个社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洞察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思考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在经过对不同时代生命的思考后,学生最终咀嚼出:生命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会被尊重;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皮亚杰说:“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开展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命内涵的认识,挖掘生命潜能。《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通过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观察认识,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我开展一场辩论,辩题分别为“推崇探险”和“反对探险”。通过辩论,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探险其实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我组织学生观看战争电影《辛德勒名单》,让学生进一步审视战争,审视生命:生命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及生命的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承载,是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4.9.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杨定胜,杨定云.论生命教育的场域——基于语文教学的视角.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
[5]唐翠华.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教育.咸丰教育信息网,2011.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篇2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王学风
http:// 2002-03-05 14:17:32 《教育评论》
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台湾中小学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对于尚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大陆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目前,台湾小学还未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有的学校在“道德与健康”课中讲授,有的学校设置综合课进行生命教育。不论哪种形式,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由教师首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具体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各种课外活动来完成。在“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单元中,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表一:台湾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内容
资料来源:林治平主编:《中原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因而,台湾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
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目前,台湾中学均设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了课时,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如台中市的晓明女中从1998年起,将原来的“伦理教育课”改为“生命教育课”,每周两节,并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为开设生命教育课,晓明女中还专门培训了一批生命教育师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
综合课。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课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另外,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所谓综合课,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目前,台湾各小学基本上采取综合课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渗透式。所谓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所以,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科
教学及课外活动进行。此外,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学校、家庭、课外活动中心、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综合体。上述三种途径各有利弊。台湾中小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育当局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
1997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有成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于1998在全台湾地区各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台湾“教育部”规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并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这项生命教育计划将实施4年,以高中及国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及大学。此外,台湾“教育部”也计划在40所国中及10所高中设置生命教育中心。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台湾中小学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3.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台湾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之初,就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在重视教材编写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因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台湾“教育部”的做法是,把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为此,制订了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供教师们学习。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是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4.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
短短几年间,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这与台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是分不开的。台湾教育当局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研究,专门成立了“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如何推动生命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同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负责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研制生命教育教材。以台湾的高雄市为例,1998年教育当局就召集有关生死学、安宁照护、失落与悲伤、死亡教育等方面的学者、研究者与中小学校长、主任,以及教育局相关官员等,研商编印提供给教师有关从死亡省思生命的手
册。生命教育实施后,有些学者还致力于生命教育实施现况之调查研究,如张淑美做的“台湾省与高雄市中等学校教师对生命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晓明女中钱永镇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评估调查报告”。这些研究,都推动了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
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今中外,对于生命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人穷其一生寻找生命的奥秘,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观。 生命属于每个个体只有一次,其可贵可想而知,只因时代不同,赋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同。 当前,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生命而珍惜生命存在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价值创造的基础,所以教育之“ 育”应从认识生命开始,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最后的终结,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可贵性, 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达到与人为善,从内心唤起生命美好的善根,学生不仅要知道“ 何以为生”,更要知道“ 为何而生”,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对初中生,应加强生存能力的教育、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自救能力的教育等, 使学生能够应对复杂多变情况的威胁、不可抗力的损伤和不法侵害的防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伤害自身生命和侵害他人的生命都是对有限生命的践踏。
2.尊重生命而担当生命责任
一个人的生命既是自我存在之载体,也是家庭血脉之延续,更是社会力量之组成。 生命承负着家庭、国家责任与担当。 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还应该承载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懂得报答与感恩,真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养育子女的艰辛, 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挫折难免,但跨越挫折不是靠金钱、地位,而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面对挫折应积极进取,将其作为生命坚韧与强大的磨刀石。 这样才能在其生命进程中行进地稳当,才能承载起生命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3.理解生命而追求生命价值
教育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进程,珍爱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所赋予的责任和担当后,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真正地理解生命进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的意义,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当前,初中生主体意识增强,往往对待生命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并不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对初中生加强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二、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和价值观念迷茫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是导致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的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的变革、碰撞与冲突较之以往更加复杂而激烈。 在社会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带来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混乱与冲突。 网络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导致初中生价值选择与整合的困惑、疑虑和迷茫;个人意识飙升、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行为方面过多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生命价值与追求,缺少对其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爱惜、敬畏和尊重之情,甚至产生悲观消极、厌世轻生的念想。
2.基础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弱化了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
目前,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差距。 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教育评价机制的导向弱化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应该是人才质量和人才素质,但现在的教育评价不是评教学质量,而是评教学设施;不是评教学水平,而是评教学材料。 这种评价的结果误导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错误引向了做表面工作和评估材料的准备上,没有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评价机制不变,素质教育就落不到实处,甚至会将素质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背面。 第二,以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价的标准,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弱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一点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尤为突出,“ 变相择校”、“ 择校费”、升学率争第一、“ 重点班”改名“ 创新班”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追求“ 升学率”。 择校择的是升学率;“ 自愿”交择校费为的也是升学率;“ 重点班”改名“ 创新班”的原因还是升学率。 虽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谁都知道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多半还是升学率。 很明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全社会都对教育提出种种希望与要求,最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老师都集中到学生身上,将处在全面发展中的初中生推向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分数的独木桥上。 这种现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动机异化,异化到升学率、考大学。 教育应该是塑造人的灵魂,但教育评价机制制约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繁重的课业冲淡了学生自由快乐的天性和感悟生命快乐。 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内在求知冲动,消解了人性中至为高贵的自由而独立的精神和对生命美好的体悟。 因为升学率的无形压力和老师、家长的责难,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容易引起焦虑、困惑、迷茫以及对社会、家庭和亲情的淡薄,对其自身生命沮丧和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3.家庭结构的失调引起教育缺乏
家庭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健全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新的家庭结构破碎,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 第一,家庭结构破碎,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子女由父母一方或由非父母进行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在其生命的行进中有断层,缺乏家的温暖与归属感,缺乏爱与被爱,尤其是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是儿童生长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心理上的隔阂,缺乏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在这种情况下的父母,通常从物质层面来弥补愧疚,这种爱之不当,使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 父母单一地从子女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其学习状况,容易忽视子女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的培养。 从而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弱,遇事易冲动、走极端。 第二,经济条件的改善与对孩子教育的悖论。 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理应使孩子的教育有较大的提升。 但现实中社会的进步与子女教育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鸿沟。 从过去的贫穷到现在家庭经济的宽裕,对子女教育反而不够重视,出现金钱交易、功利性至上、享乐腐化、无视他人、漠视生命等诸多问题。 从校园里屡屡出现的群殴事件、报复行为,甚至将拳头砸向自己的老师等,与这种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榜样,成为其子女生命教育的引导者,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理想,这是最为基础、最为直观的生命对生命的感化与觉悟。
三、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初中生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 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有效地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珍视生命、爱惜生命。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必须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 1)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将珍爱生命与增进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厘清多元价值观念的误区,分清是非、甄别真假,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师可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生命教育、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的理念,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和丰富有趣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学生,让他们对自身的生命和他人生命产生深切的感受,将珍爱生命与增进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树立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追求生命的价值。
( 2) 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将主题化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
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可以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定期邀请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能够很好地将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配合初中生成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生命安全、法制、恋爱、家庭、社会、人生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使初中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触。
( 3) 开展形式多样、体现时代精神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育重在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和其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 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其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应以生命教育为目的,以生命教育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实际的活动或虚拟的情境,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内化并建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从而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学生真正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学生定期帮扶敬老院、特殊学校和福利院等,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让学生走出校园,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强化初中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培养初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观念,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和实现生命的价值。
( 4)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与网络资源,将生命教育内容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发掘和创新校园本土生命教育素材,诠释和营造健康的校园生命教育文化氛围, 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透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借助各种纪念日进行生命健康方面的宣传; 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QQ群、微信等现代媒体传播和探讨生命教育知识;依托学生社团、家长会、校友会、合作单位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通过文体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等形式,让初中生重视和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
2.加快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从制度上加快和完善我国教育评价机制,将初中生从升学率压力下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生命态度,真正回到素质教育,这是解决当前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根本。
( 1) 加快推进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真正将初中教育阶段从高考的战车上摘下来,让高中阶段成为大学预备阶段,初中阶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 义务教育有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如果在这九年里面素质教育到位了,九年可以影响一生。
( 2) 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尤其是在就业门槛的设置上改革创新,这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不解决和开拓多渠道就业和就业门槛多元化问题,就都要挤高考这条路,如果这个导向不改变,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3) 严格规范素质教育,制定素质教育阶段评价法规
严格规范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每一个公民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法规,重点规范的应该是不能向义务教育学校提出升学率、高分率等指标,义务教育的初衷就是面向全体,必须将一些竞争性、选拔性和选择性的行为从义务教育阶段中排除出去,精简各种竞争性的考试,着力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行为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文关怀,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特长发挥。 要将学生的个性参与作为丰富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才能使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初中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知、情、意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健康人生态度和生命观念。
3. 切实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多渠道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每一个人认识世界、 感知世界的第一站,同时也贯穿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在每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形成和培养等诸多方面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 1) 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以弥补和救济家庭教育的不足
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真正做到让亲子之爱、教育力量、社会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要选择好代养人,努力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用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下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能健康成长。
( 2) 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一方面,父母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子女的状况及学习情况,积极地关注和鼓励他们进步、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子女做最贴心的朋友;另一方面,父母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上学的权利,将子女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放在首位。
( 3)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 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为子女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留守儿童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从而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4)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的资源优势来加强对其子女的教育
在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同时,不能忽视留守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以及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情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子女增加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另一方面,父母还可以依据自己在外打工的实际情况,为子女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触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机会。 如利用假期将子女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学习、生活,使其开阔眼界、增加亲情, 并且用这段时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人生志趣,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
摘要:受到当前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对当前的初中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初中生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和升学率的压力而牺牲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造成其价值取向的迷茫和混乱,导致其生命价值观念的困惑和缺失。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深化和拓展其知识结构,而且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和创造生命价值。文章在阐释当前初中生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价值观念迷茫的原因,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对当前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驰名商标另类申请途径 篇4
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很多企业对驰名商标很感兴趣,驰名商标在我国是稀罕的,它可以极大提高公众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但是驰名商标如何去申请呢?本文将介绍一些申请的途径,有关其他的申请事项将在其他文章中讲述。
申请驰名商标以前依据的是8月14日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旧规定),该规定被4月17日发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下称新规定)取代。
研究新旧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申请驰名商标有这样几条途径:
一、旧规定的规定
1、注册商标人向商标局申请
旧规定第四条第一款:“商标注册人请求保护其驰名商标权益的,应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提出认定驰名商标的申请。”
至于申请的程序和具体标准旧规定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规定了应当递交的7类材料。对于认定只规定了一个“公开、公正的原则”,并规定“认定时应当征询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审批也并无规律可循,从我国1989年最早一例驰名商标――“同仁堂”到现在来我国商标局认定的驰名商标不足400件。分析驰名商标获得的时间,好象是隔一年审批一次,但是和没有间隔。每年审批的数量也没有规律,99年评了三次,总共批了100多件,批了两次,总数也近100件,这两年审批的占到一半以上,93年却只看见“张裕”一件。
由于没有具体申请程序规定和具体的标准可供企业参考,这使得很多企业感觉申请无门。作者咨询电话打到国家商标局,就商标局的人也不能知道具体程序和确定的审批要求。
2、商标局主动认定
旧规定第四条第二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可以根据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认定驰名商标。”
从这个规定来看,国家商标局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认定驰名商标,商标局对外认定的标准都没有,这个完全由内部操作的东西更是秘不可知,是因为什么工作需要?认定的标准是什么?……甚至历年认定的驰名商标中有多少是商标局因工作需要而认定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得知相应的数据。
二、新规定的规定
3、通过商标异议案件认定
新规定第四条第一款:“当事人认为他人经初步审定并公告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
商标异议是在商标经过初步审定后公告期内,还没有被注册之前,当事人认为其商标违反商标法的.规定,向商标局提出该商标不应当获得注册的反对意见。这个意见任何人都可以提。
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比一般的注册商标范围要广很多,有的人可以认为自己就是驰名商标,把自己的商标保护范围扩大一些,那么可以驰名商标持有人的名义提出异议,商标局根据一定的标准去审查,如果经过审查符合驰名商标的标准,商标局可以认定你就是驰名商标。
商标局在商标异议案件中已经认定11件驰名商标。
4、通过商标争议案件认定
新规定第四条第二款:“当事人认为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依据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
商标争议和异议是不一样的,对未获得注册的商标提的反对意见是异议,对已经获得注册的商标提的反对意见就是争议,争议和异议一样是有期限限制的。
在商标争议中和商标异议中申请驰名商标认定的道理是一样的。
商评委在商标争议案件中认定了11件驰名商标。
5、在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
新规定第五条:“在商标管理工作中,当事人认为他人使用的商标属于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请求保护其驰名商标的,可以向案件发生地的市(地、州)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禁止使用的书面请求,并提交证明其商标驰名的有关材料。同时,抄报其所在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商标管理主要体现在商标侵权行政管理上。商标侵权有很多种形式,有的明目张胆,就是直接就用名牌的商标,构成侵权是没有问题的;有的叫打擦边球,模仿名牌商标,有意让消费者混淆,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那得具体分析。如果是驰名商标,那么他的保护范围要广得多,对普通商标不构成侵权的,对驰名商标却可能构成侵权,那么是不是驰名商标就很关键。现在有了这么个途径,可以在案件查处的过程中,主张自己是驰名商标。
商标局在商标管理案件中认定15件驰名商标。
三、另类申请认定
6、司法认定
新闻链接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记者在24日召开的“中外企业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获悉,福建石狮市拼牌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拥有的“拼PIN”商标,日前在一起商标侵权诉讼中,被福建省高级法院认定为驰名商标。以前,驰名商标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审查认定。出台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从而赋予法院审查或认定驰名商标的职能。
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最高法院颁布的两个司法解释中:一是7月24日起施行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二是年10月16日起施行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
自207月《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以来,全国法院共认定了11件驰名商标。
※本文引用的数据,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很多数据来源于网路,并不十分准确。
※本文仅仅是为了阐述相关思路,不可能进行详细的讲述,具体问题请与作者联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初探 篇5
1968年,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 并创办了“阿南达村”来践行其教育理念。1979年, “生命教育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生命教育概念进一步明确。随后, 美国开展的死亡教育, 澳大利亚的悲伤教育, 北欧的孤独教育、善良教育等使生命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一种趋势。在中国, 台湾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学校系统开展生命教育, 香港于2002年12月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在中国内地, 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小学推行, 2004年11月, 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5月, 上海市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将生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与情感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 它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苦难, 培养健康的生命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
(一)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笔者于2012—2013年对湖南省衡阳市某高校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780份, 回收率为97.5%, 调查结果初步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1. 对生命的认知。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与消逝、生命的安全、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普遍缺乏客观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在“认识你自己”的调查中, 85%的大学生“对自己较满意”, 13%的人感觉“有缺点, 但还不错”, 2%的人认为“很不满意, 自卑”。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 自信心不强。
2. 对生命情感的看法。
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仅集中在有限的知识领域, 忽视了情感世界。在处理矛盾时, 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和协商, 为达目的很少考虑后果。在回答“当恋人抛弃你移情别恋时, 你会……”时, 36.3%的学生认为“倍受打击, 难以接受”, 15.6%的学生认为“伺机报复, 让对方不好过”, 10.5%的学生认为“感情无法勉强, 祝福对方”。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心理承受能力差。
3. 对生命责任的认识。
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社会责任感差, 容易推卸或逃避责任。在回答“做出重大决定前, 你会……”时, 95.6%的学生认为“应对自己负责”, 67.8%的学生认为“应对父母和社会负责”, 1.5%的学生认为“不会考虑太多”。这说明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的责任感。
4. 对生命挫折的态度。
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一直以学业为主, 生命体验较单一, 抗压能力低, 遇到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 有些人甚至会自杀或危害他人生命, 不考虑死亡对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后果。当问及“遇到升学或找工作失利等挫折”时, 89%的学生回答“继续努力, 从头再来”, 10.3%的学生回答“抑郁较长时间, 尽量转移注意力”, 1.7%的学生回答“难以释怀, 无脸见人”。这说明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低。
5. 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 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大都建立在学业、财富、地位等功利目标的实现上, 迷失了生命的方向。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对生活、甚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困惑。在生命价值的调查中, 75.9%的学生追求“财富、地位”, 19.2%的学生选择“感情、名誉”, 8.2%的学生选择“奉献, 体现个人价值”, 3.6%的学生选择“不确定”。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缺乏理性思考。
(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 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 治标不治本, 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认识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 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 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 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 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 珍惜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 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 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 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 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 生命情感和责任教育
生命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使他们意识到人活着不仅是延续生命, 还应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 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生命教育还应强调孝道和感恩教育, 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 理解父母养育的艰辛, 感谢他人的帮助, 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 增强生命责任感。
(四) 生命挫折教育
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无法避免苦难, 人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境遇, 多一份苦难、多一种体验, 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更加有意义。在给予大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心理支持的同时, 还可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情境, 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苦难, 积极进取, 努力把生命中的挫折与阻碍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把苦难变为人生的财富。
(五)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 对生命价值有着自己的标准。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 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并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 开设公选课, 将生命教育和其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
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 使大学生全面认识生命, 无疑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针对本校教学现状, 开设生命科学公选课程, 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大学生, 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深切感受, 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 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 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 将常规教学和主题教育结合
可以定期邀请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做生命教育专题讲座, 将常规教育和生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同时, 密切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 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安全、法制、环保、爱情、家庭、社会、事业等生命教育活动, 让学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 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 将生命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监狱等,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大学生参观育婴室、手术室、殡仪馆等, 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孕育生命的艰辛, 理解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 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 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福利院等地做志愿者, 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直观认识。
(四) 利用校园资源, 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
高校要利用各种校园资源, 营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校园环境。如, 利用宣传栏、雕塑、文化广场等, 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利用各种纪念日, 进行防治禽流感、爱绿护绿、预防艾滋、爱护水源等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飞信、QQ等提供传播、探讨生命知识的渠道;依托学生社团, 开展文体比赛、生命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活动, 使学生重视和参与生命教育活动。
(五) 利用社会资源, 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 必需走出校园, 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强化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利用家长、大学校友、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等资源, 为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提供平台。此外, 还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利用报纸、电视以及网络等传媒, 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传播空间。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命教育,方法,途径
一、树立“生命为本,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教育中有实现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树立“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的“生命为本”是指:体育教育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要遵循人类生命发展运行的轨迹,从而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来增加人的生命增长机能,更好的增加大学生的生命力;同时还可以透过体育教育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的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时刻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建立健全人格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其生命中存在的价值,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家狄尔泰认为认识一个整体的人,人具有整体性,不仅仅具有物质即身体存在,还有心理的存在,人是身体与心理的结合体,二者不可分割。大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当大学生参与体育教育时,我们不应该把大学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生理上的人,而应该把大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要从生命的全面发展角度去教育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仅使大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人格。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建立在人的生命的本质的基础上来进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大学生生命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发展大学生的身体机能,保证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从“注重健康”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生命的多样性,促进每个大学生的生命发展。所以,对高校的体育教育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矢志不渝的坚持“生命为本,全民育人”的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使高校更好的确立生命教育的目标,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凸显“生命元素”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过程并不仅仅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要超越自我,完善人格的发展过程。所以,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融合进生命教育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僧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体育教育一再被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就必须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因素,使教师在上课或者课外的各个方面都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较高的关注,能够更好的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价值,让学生通过进行体育教育来感知生命、来尊重生命、来感恩生命,从而更好地而完成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并不是自己独立实现的,而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是增加生命教育,那么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其生命价值。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真生的认识自我,真正的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更好的把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之中,教学内容要从六个方面去考虑,即健身性、文化性、娱乐性、典型性、有用性、时代性。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另一种有力的方法是教学评价,为了有一个较高水平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成果来进行评价,这样做是不合理的,而且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生命教育的价值,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点是评价主体的转变,教学评价不应该是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而应该让学生进行共同的参与,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评价的要求,而且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的合理、有效,同时能够明确的彰显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第二点是要充分尊重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第三点是教学评价的内容要多样,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结果,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是非常尊师重道的,但是由于一些“为师命是从”的现象出现以后,这样的尊师重道就渐渐地衰落了,而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加倍关注学生的生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首先改变教育观念,要把学生与自己放在同一位置之上,平等对待,要充分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存在价值,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促进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一点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谨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宣泄石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来进行一些专业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脚趾要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的柱中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第三点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要和谐、教学氛围要愉悦。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石燕.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措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2]隋晓航.生命教育视野中的高校体育[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谭广.定向运动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生成[J].怀化学院学报,2006(05).
论中小学生命教育途径的三个维度 篇7
一、生命认知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起点
生命认知教育是向受教育者 (中小学生) 传递在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问题, 具体是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 即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它是实现生命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中小学生命教育中的认知教育应该是“有生命的”教育。“有生命的”教育就是运用有“有生命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因为“教育就是要向人们传达一种生命气息”。生命化教育就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德育形式,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 探究生命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主题课程教学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对全体教育者的目标, 也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目标。一是要求中小学校的校长、管理服务者和教育教学者自身能够自觉接受和学习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自觉履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义务;二是要求中小学生能够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认知生命, 培养生命意识, 逐步提升生存能力、生活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实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呈现一定层次性和递进性, 尽量相互衔接, 避免重复性。[1]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制定, 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生命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主题多样、内容灵活和情境恰当。这就要求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需要的内容, 同时还要符合教育的规律, 目标设定和内容设计应该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 并略高于学生的能力, 实现学生的成长和突破。例如, 1~3年级的生命教育认知阶段课程设计, 就要根据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要求下的生命教育认知要求和情感目标, 可以将其内容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2]学校和教师仍需要根据这三个主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 尤其是在细节上和实施上要灵活多样, 对同样的内容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2.渗透于各学科课程教学
中小学生命教育不能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但是在每个课堂中都应该渗透生命知识、培养生命意识、锻炼和提高生命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不仅在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进行, 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共同渗透。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意识, 共同加强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在这一过程中,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和掌握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本规律, 能够在恰当的情境下对学生有艺术性地、正确地进行教育。
3.课外读物
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理论, 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课外读物等学习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体味生命教育的真谛。课外读物在中小学生命教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积极健康的书籍能够给中小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以积极作用。例如, 读《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磨难, 但是通过努力会成功;读《伊索寓言》可以让学生明确如何生活和做人;读《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可以让学生拥有爱好、自觉培养兴趣、树立远大理想;读《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自觉地热爱生活。由此可见, 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对中小学生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认知教育是不难的事情。
二、生命意识培养: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纽带
国家某权威部门对中小学做过以“爱惜生命”为主题的调查发现:24.39%的学生曾有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15.23%的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 5.85%的学生有自杀计划, 1.71%的学生自杀未遂。由此调查不难发现, 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十分淡薄,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不清晰。因此, 中小学生命意识的培养需要做到了解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 (即知己与知彼) 、通过中小学生的体会和感受进行教育、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将疏通与引导结合。
1.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教育者应在了解教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及生命意识培养的规律过程中, 通过知识传授、课内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中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 但容易受到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注意力仍不稳定, 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同时, 中小学生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这一时期对其施以良好的教育, 为其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明确和把握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 将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至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 做到知己与知彼, 能够为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奠定基础。
2.体会与感受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心理上认同、行为上能够践行。在教育之初应该重在心理认同, 将知识内化。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条件下收集资料, 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 引导学生感受到自身作为生命主体的力量。举个例子如“饲养小动物”, 让学生去饲养一个小动物, 先制定饲养计划, 再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小动物, 然后执行和完善实施方案, 让他们进行阶段性汇报, 教育者给予评价, 以此促进学生感受生命的不容易、生命的强大与脆弱, 同时培养学生能够观察世界、关心小动物和他人等高尚情操。
3.疏通与引导
任何人的任何一个与生命有关意识的形成, 都是由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的。大多数教育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强调规范和一致, 仅指出学生错了, 却不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这就容易影响学生探索和求知的积极性,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对内化过程有阻碍作用。故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 尤其是问题学生和青春期学生。教育者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和困扰,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死、认识生命、认识生活, 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
在生命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将实用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警惕简单的实用性引导, 导致生命教育功利化发展。在引导过程中, 要更多地强调把理想、信念、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促进中小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生命行为践行: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归宿
知识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意识是生命教育的纽带, 行为是生命教育的归宿。通过研究兴趣课题、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行为, 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即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 使其树立坚定的生命信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研究兴趣课题
中小学兴趣课题是中小学生命实践教育中较为有效的途径, 生活处处离不开生命, 点点滴滴都是生命教育的素材。仍以“饲养小动物”为例。首先, 确定预饲养的小动物的种类, 按照喜欢动物种类的不同, 分为不同的饲养小组;其次, 收集小动物的习性和饲养资料, 小组内部总结汇成资料;再次, 讨论并制定周详的饲养方案,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请教饲养专家;最后, 饲养小动物, 完善饲养方案, 学期末汇报成果和科学评价。通过兴趣课题小组的确定、收集资料、讨论、制订方案、饲养动物、汇报、评价, 整个过程是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 明确自己的兴趣, 学会细心, 懂得听取和吸收他人的建议, 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懂得人与动物的关系等等。
2.参加特色的校园活动
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还能将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小学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教育过程中, 是具有广泛性的、效果显著的“隐形教育”。众多学校中均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诸如校园广播、课后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等等。同时, 生命教育需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 结合校园特色, 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团结友爱、勤劳互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中, 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文体比赛或亲子游戏等, 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家长的辛苦与关爱、教师的责任与培育、同学的热情与友爱, 促进同学、师生、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教育教学关系。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均能感受到生命教育的作用,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生活的美好,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亦会油然而生, 积极向上的行为也将逐步形成并促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3.假期实践活动
假期是让学生休息的时间, 是让学生将学校教学内容外化为行为的关键时期。在一学期饲养小动物的研究中, 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假期为学生设计一项作业“种植植物”, 要求就是选取一种植物, 设计方案、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变化, 完成汇报材料。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其所实现的目标虽不及饲养小动物的好, 但也会给学生很多启迪。有学生种植熏衣草, 结果发芽后, 生长了一段时间后枯萎了, 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教育, 明确了对死亡的态度是面对, 以后生活中要坚强。通过假期的实践活动, 促进了中小学生将所学内容外化为行为习惯, 深化了其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引导中小学生朝向健康、个性、全面的方向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 贯穿于人的终生,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每个生命个体都应具有生命教育意识, 为社会大环境的塑造和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 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让“知识守护生命”走进课堂[J].现在中小学教育, 2008 (10) :2-4.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篇8
生命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要使课堂充满活力,使人受感动,使内心变得善良、温柔、细腻;要努力把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出意义,学有思想,学得快乐。
语文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绝不能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旨,而应当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必须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对自然、社会与他人的关爱,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在此,我们将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探索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尝试以“模块教学”为载体,努力渗透生命教育。所谓“模块教学”,即“读—赏—写—说”四个教学模块。其中“读”即品读文本,“赏”即赏析影片,“写”即撰写文章,“说”即语言训练。这四个教学模块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我们可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渗透生命教育。
(一)“读”,即在品读文本中渗透生命教育。
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作者对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认识, 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激活教材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把自然界的生命意义拓展到人类生活,石缝间的顽强生命成为人类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自己立足的天地,生命就是拼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迁移拓展, 让学生寻找身边具有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的人或群体。如轮椅上自强不息的张海迪、伟大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书写美丽人生的断臂女孩雷庆瑶、身残志坚的特奥运动员们等等,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不怕挫折、树立信心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德。
(二)“赏”,即在赏析影片中渗透生命教育。
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说教式的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尝试着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主题需要对课文进行迁移拓展,播放一些视频片段等,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们称之为“感动式”的教育。如《最后一片叶子》一文,老贝尔门用他的生命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拯救了病榻中丧失生命意志的琼西,而老贝尔门却由于受风寒被肺炎夺去了生命,让人读毕掩卷,心里既酸楚、哀伤,又觉得暖烘烘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课文教学中,我们还播放了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中央电视台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为救一位因感情受挫轻生跳河自杀的女子而献出自己年仅28岁生命的人民解放军英雄孟祥斌的故事;另一段视频是2009年10月24日震惊国人的湖北荆州“天价捞尸”的故事。在学生观看两段视频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同时我们还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了相关生命主题的电影,主人公都是和他们年龄差不多的同龄人,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并能从中获得感悟、学会珍惜。如《隐形的翅膀》、《洞穴之光》、《小孩不笨》等影视作品。我们让学生在“赏”这些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促动他们的灵魂、感动他们的心灵,不断提升他们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写”,即在撰写文章中渗透生命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课程, 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学习作文的理论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主动将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实地抒写出来,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意识, 塑造并完善个体的灵魂。从某种角度来看,写作也可视为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隐性课程。我们的写作课总是在阅读文章、观看影片、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感而发,减少了“挤牙膏”式的艰涩和“背文章”式的空洞。虽然学生的文章篇幅短小、辞藻不华,但字里行间却流淌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感动,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实现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有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因为是家里的独女,爸爸妈妈总是很娇惯我,让我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了一点疼,但独臂女孩雷庆瑶让我学会了勇敢、坚强。特别是前段时间阑尾炎开刀,因为开刀部位只能局部麻醉,开刀时很疼,但我咬紧牙熬过来了,没有哭,也没有喊疼。妈妈惊讶的直夸我勇敢,而我知道,我长大了”;还有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小孩不笨》中那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每每在看到学生的作文时,我们也会倍感肩头责任的艰巨及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在文章中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就有了不同的生命感悟,每篇文章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教师看到学生真实的自己,也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也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那些灵动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的成长。
(四)“说”,即在语言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不自信、自卑但又渴望被肯定。基于此,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语言训练,每学期设置一个语言训练环节,每个学生必须人人参与,参与态度及语言表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列入学期总评。其中第一学期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重点分享书中的精彩语段、观点及自己的体会;第二学期为分享自己的座右铭,重点是阐述自己对座右铭的理解及座右铭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影响;第三学期为“小故事大道理”,重点是分享小故事给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第四学期为即席讲话,重点是对热点话题、事件发表观点。通过训练,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变得更自信了,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自己了。曾经一位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在给我们的信中这样说:“正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训练,让原本胆小、不善言辞的我变得自信了,也敢于展现自己了。现在的我通过竞聘演讲成为校学生会的一员了,谢谢老师”。此外,我们还经常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放飞白衣天使的梦想”等演讲比赛、“网络对青少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论会、配乐诗歌散文朗诵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学会合作、体验成功、完善人格,并实现个体对生命的超越。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 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本文旨在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篇9
挖掘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元素, 让生命教育渗透于学校德育教学及其实践活动中。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 它渗透于学校各个学科尤其是德育活动中, 目前, 在学校尚未系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下, 应充分挖掘德育中生命教育的元素, 让生命教育渗透于学校德育教学及其实践活动中。
二、以德育课程内容为载体, 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
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 职校德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题材, 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哲学与人生》:首先,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 必然会提到生命的起源。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是在经过了不懈的生存斗争和残酷的生存考验后才产生的, 是宇宙之精华, 今天的我们是没有理由去毁灭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其次, 在讲述有关“矛盾”、“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困难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生命只有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才会有乐趣, 有生机;最后, 在讲授“人生的价值观和对理想的追求”时, 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懂得,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的情绪, 才会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正确处理一切人生问题的前提。要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发展。《经济、政治与社会》:在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和消费观;在讲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时, 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他们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讲述国家与民族问题时, 要让学生明确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 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不能丢, 一个对国家、对人类毫不关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生命教育的最低层次的目的是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法律法规的普及使生命有了法律的保障。让学生明确生命权和身体健康权是人格权的基础, 是人生最基本的权利;要从法制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伤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是与法律相违背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现代社会是人人平等的, 应该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要学会正确面对求职择业中的困难与挫折。《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新开设的一门德育课,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范畴, 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助人自助, 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 并保持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正常性。只有当现实生活是快乐的, 学生才会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能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生命教育就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实践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有许多契合点。如能通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塑造、情绪调控的基本规律, 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 使他们正视自我, 自尊自信、适应环境、培养良好的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 学会关爱、宽容, 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健康的心态, 认真对待人生。因此, 可以尝试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包括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等。
1. 挫折教育。
当学生感悟到生命由于它自身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 而显得愈发珍贵;当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就会在遇到挫折时做到永不言弃。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使他们学会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因此,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使学生从日常的冲突、摩擦中, 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迎接生活的考验;要培养他们冷静思考、合理归因的能力, 这是一个磨砺耐挫能力、打造坚强意志的过程。
2. 感恩教育。
其本质是让学生懂得爱、领悟爱, 并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只有学会了感恩, 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他人着想。生命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灵成长伴行。除了课程教学外, 还应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等, 使教育者用自己的生命智慧来回答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心灵困惑;建立预警干预机制, 教会学生在生死抉择的当口, 有效采取自助、他助等方式。
三、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实施分享与体验, 让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生命教育倡导分享、体验、感悟, 它的实践性极强。因此, 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并逐渐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目前, 德育的体验型和研究型活动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所谓体验型实践活动, 即通过自我测试、社会调查等方式, 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接触、体验生活。研究型实践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 达到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这二者都强调重视情景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 直接参与、感受人物的情绪, 学会生活、学会坚强;学会体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如:在观看四川抗震救灾的录像时, 学生被许许多多的教师、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所感动, 被深埋废墟下的人们对生命的坚忍与执着所感动, 在其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价值, 感悟到了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美好。经受过抗震救灾的教育和洗礼后, 学生无疑会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再如:通过模拟的逃生演练活动, 让学生掌握灾难降临的时候, 如何安全有效的逃生, 以此保证生命的质量。
摘要: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在德育课的各门专业的整合尤为重要。中职生对生命的漠视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无视, 其实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改善这种现状迫在眉睫。
【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推荐阅读: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07-26
教育的生命价值12-01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10-25
中职校的生命教育11-11
体验生命教育的感受11-29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05-30
创新乃教育的生命论文11-18
美国与中国的生命教育11-26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11-29
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