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肇祸论文

2024-10-23

肇事肇祸论文(共4篇)

肇事肇祸论文 篇1

行为矫正疗法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 通过治疗控制不良行为模式, 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 消除或纠正人们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因为比较特殊的病理方面的机制, 导致自身存在许多行为的问题, 这些个患者往往病理性的意志行为有所增强, 例如患者行为长期处在紊乱中, 有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之类的暴力行为。为减少患者此类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临床上, 我们对此类患者采用的是行为矫正疗法, 效果比较好,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 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136例,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 并排除有严重并发症, 由公安派出所送来的男性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 年龄21~55 (28.17±10.32) 岁, 平均病程 (39.98±31.57) 个月。按抽签的随机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68名。两组的基本资料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 (P均>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服用常规抗精神类的药物。对照组, 进行精神病护理常规[3]护理。观察组则出了按照原常规护理和治疗外, 还要同时对患者进行行为方面的矫正治疗。具体方法是:先成立行为矫正治疗小组 (由一名副主任护师、三名主管护师及四名护师组成) , 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同时组织患者学习行为疗法的重要性及奖惩步骤。治疗小组成员对观察组的患者的各种行为问题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然后根据各个患者的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治疗计划和训练措施, 并对患者进行训练, 方法如下:

1.2.1 通过处罚来修改或消除患者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

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有较多的不良行为, 如肢体攻击 (如伤人、自杀自伤、纵火、抢劫、毁物、行为怪异等) ;言语攻击 (如喊叫、骂人、说污言秽语等) 等暴力行为, 对这些行为, 应分步逐渐消退。在行为矫正治疗时, 要告诉患者什么是不良行为, 一旦出现根据具体情况立即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其方式可以各种各样, 如电针治疗、手腕套橡皮筋、烟熏、取消家属探视、假出院或是取消患者希望得到的东西 (如香烟、糖果等) 。

1.2.2 通过表扬及奖励使患者建立优良的行为

对于患者的良好行为, 如帮助或协助护理人员维护病房次序、一周内不再出现打架斗殴或者辱骂其他患者或工作人员的行为、认真遵守休养员相关制度 (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排队吃药、拿饭) 等, 应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方式为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货币、郊游等, 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和表扬。

1.2.3 情绪宣泻及注意力转移

对于兴奋性较高的患者, 可以让其进行情绪宣泻, 让患者用非暴力方式发泄不满, 如撕废纸, 打枕头、沙袋等, 同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对于行为活动多的患者可以让他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 看电视或看健康向上的小说等, 总之,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 不同性格, 采用不同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防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每个月对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以此激励此类的患者, 以达到帮助患者改正或解除不符合社会的规范行为的目的, 进而让患者逐渐建立正常的或者接近正常的适应能力, 使之出院后能顺利地回归社会。

1.3 评价方法

经过进行专业培训的两名主管护师在治疗前以及治疗 (3个月) 后采取护士用住院患者的观察量表[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1.4 统计

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行为治疗的学者认为, 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 都可经过学习而获得, 也能经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5]。根据条件反射原理, 运用强化方法, 当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 出现异常行为则不于奖励, 或予以忽略, 从而使适应性行为增强[6]。精神类疾病上网护理基本任务以及目的是训练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并加以改善, 使患者在疾病好转之后能够及时的回归社会[7]。行为疗法则能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 树立正确的与现实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重建患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应付困难环境的能力[8]。本文通过观察组的患者在3个月的行为矫正疗法之后, 其NOSIE等因子分 (除退缩因子外) 及总分对比对照组均有明显幅度的提高 (均P<0.05或P<0.01) , 这个结果证明, 精神病类患者在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行为矫正方面的治疗可以修改或消除患者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 特别是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激惹行为的改善和消除效果尤其显著。通过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进行行为矫正治疗, 近一年多以来, 我们病区 (180多名肇事肇祸患者) 的患者能做到文明相处, 患者之间未发生相互斗殴事件, 短暂的争执也能很快得到平息, 未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最终结果表明, 行为矫正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改正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进而建立比较正常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注:治疗前两组对应项比较均P>0.05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矫正疗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8例, 两组患者予抗精神病药物及常规护理, 观察组同时加用行为矫正治疗。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均P<0.05或P<0.01) 。结论 行为矫正疗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的影响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行为矫正,护理,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行为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162-1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74-79.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6-80.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216.

[4]屈英, 李育英.戏剧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杂志, 2000, 33 (4) :238.

[5]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0:208.

[6]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文浩, 何慕陶.现代行为医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61.

肇事肇祸论文 篇2

我街道辖区18个村(社区),目前有各种精神病人48名,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已经送入医院进行强制医疗;二是在家强制管控的,由家人和村(社区)以及公安部门共同管控;一是病情控制中,和家人一起居住,由家人督促吃药,基本没有危害性。

一、具体做法

(一)认真做好清查摸排工作。要求各村(居、场)严格按照管辖范围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摸底排查,对精神障碍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家庭情况、发病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监管现状进行认真清理登记。街道综治办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情况列入每月高危人群情况研判报区综治办,以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

(二)严格落实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职责。各村(居、场)要对每名精神障碍患者落实 1至 2名家属或者亲属作为监护人,关心精神病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期间,监护人必须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实施严格监管。要分解责任,明确专人,落实专人对本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的包保责任,落实关爱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有些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对于特别严重的及时向公安部门备案,社区民警协助管控。

(三)切实加强相关治安防范措施。各村(居)对本辖区内出现急性发作的易肇事肇祸的精神障碍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确保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及时救治。若有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要迅速与派出所和街道联系,采取坚决措施果断处臵。坚决防止发生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二、但是在前期的管控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管控力量不够。很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为其父母,基本都是老年人,根本不具备管控能力,又没有专门的管控救助机构,难免脱管。

(二)治疗经费难以保障。很多需要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虽然街道和村(社区)帮助解决了一部分医疗费用,但是毕竟力量有限。深入治疗药品也难以保障。区疾控中心发放的免费药品只能治疗一些轻微症状的精神病。

(三)社会环境不太利于精神病人康复。虽然社会在进步,但是小环境下,对于精神病人存在明显歧视,一些精神病人拒绝服药,从而加重了病情。

三、建议和下一步打算。

(一)充分认识加强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庭,是社会特殊困难群体,需要給予重点关怀救助。各村、社区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和“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切实抓好抓紧抓出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针对每一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一个联合服务管理小组,组长由村委会干部担任,成员由医务室人员、综治专干担任,负责开展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服务、管理等工作。

(三)加强信息沟通,完善诊断评估和信息交换机制

各村(社区)及相关单位要及时掌握辖区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的动态信息,建立基础档案,及时开展健康体检,及时将诊断评估信息报至综治办和派出所,确保信息及时交流共享。

(四)进一步加强患者的排查、诊治服务工作。各村(社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每月组织一次回访,每半年组织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一次评估,采取临时性保护约束措施,并协助相关单位开展服务管理工作。

(五)进一步强化患者的诊疗服务工作。各村(社区)协助街道综治办及相关部门对辖区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者依法做好诊疗服务工作,送至医院,办理好相关手续,同时做好接送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特殊患者的救治救助工作。各村(社区)要辅助民政部门对“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人)的严重精神障碍者进行救助工作,将其送至医疗救助点。

(七)加强机构场地建设,提高救助安置和康复能力 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作用,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各类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积极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为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和人文关怀。

(八)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街道综治办及各村(社区)及时落实对“三无”、流浪乞讨精神患者以及无监护人、家庭贫困等精神病患者的救治救助措施,优先为其办理残疾证、低保证,切实从源头上杜绝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评残等工作。

(九)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落实责任

街道将严重精神障碍者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制度计划与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机制,充分发挥综合治理优势,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细化到具体人员。

肇事肇祸论文 篇3

一、公共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 且分布不均, 软硬件建设薄弱, 医护人员极度缺乏, 人才梯队建设滞后。据统计, 全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 从三甲专科医院到基层卫生院, 数量仅是所有卫生机构总量的万分之十七;精神科床位约22.8万张, 平均每万人口1.71张, 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4.36张;精神科专业人员更为短缺, 在册的精神科医生约2万多名, 平均每10万人口才有1.49名专业医生。这个数字低于其它专科医生的占有比, 更低于全球其它中高收入水平国家2.03名的平均水平。

不难看出, 国家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明显不足, 先天的弱势无法承担庞大的精神病人群体治疗的需求。再就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精神科医生不仅面临高风险、高压力、低收入的现状, 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歧视。另一方面,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社会危害性大, 住院治疗率不高。社会对此类病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特别是此类疾病往往治疗费用高、周期长, 不少家庭难以承担, 导致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一些精神病人要么被放任自流, 流落社会, 要么被封闭锁在家里。更有甚者, 因为病耻感等, 监护人长期隐瞒患者病情。

据有关数据统计, 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1600万, 而住院接受正规治疗的不超过12万, 且新病人以每年至少10万人的速度增加。截止2015年底, 全国建立健康档案的重性精神病人约500万人, 比起1600万的重性病人来说, 也只有30%的建档率。有一项2013年的数据统计, 因精神病人而引起的肇事肇祸数量约有1万起, 而它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居然仅次于第一的刑事犯罪。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称:“严重肇事肇祸、危害社会治安的约占精神病患者的10%左右”, 按此比例计算, 我国大约有160万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不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更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为日渐突出的公共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 精神类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存、生活的压力不断加大, 精神病患病率大幅度增长, 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占总人口2.7‰上升到90年代的13.47‰, 40年间增长了5倍。

二、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控水平有待提高

严重精神疾病患者频繁发生肇事肇祸的现象,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10年以来, 全国已经建立了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进行排查、信息登记的相关制度, 使全国因精神病人导致的命案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 近年来仍然有惨烈事件发生。

显然,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肇事肇祸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实际上, 在《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前, 各地已经就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 但因缺乏法律的支持而缺乏可执行性。即使是2013年《中国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之后, 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问题已然引起高度的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力度, 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 政府的投入和实际精神病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 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又继续挑战相对滞后的制度建设, 这也使得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有力的改善。

2015年,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15—2020年) 》发布。这一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求显著减少精神病人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而促成这一规划出台的公安部、卫生部、综治委、发改委等十部委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 无论在制度建设、资金保障、法律支持、专业救治、健康教育等方面都有了相对具体的工作安排。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由于缺乏有权威性的牵头单位而疏于沟通协调。

另外, 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 截至2014年底, 全国登记在册患者429.7万例, 患者管理率达到73.2%, 其中96.9%患者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截止2015年底, 登记在册患者492.1万, 管理率达到了86.5%, 但治疗率不高, 仍然低于15%。

三、实现重性精神病人可控、可管

受先天条件的制约, 在众多的精神病人中, 能接受正规治疗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精神病人, 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更多的是流落在社会。因此, 加强精神病人的社区管理, 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利用监护人、家庭、社区等管理方式, 将重性精神病人纳入可控管理范畴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发现, 对社区精神病人的家庭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肇事肇祸危险性级别和肇事肇祸率。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生活在一起, 监护人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及处置经验, 监护人才能更有效地履行监护责任, 从而减少病人病情波动, 有利于病人病情稳定。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如有的监护人年老体弱而无力担负起监护责任, 有的低收入家庭因经济来源少、生活困难而无力监护。精神病人没钱接受正规治疗, 以致病情加重, 即使是住院治疗, 也因住院周期长、短期效果不明显而半途而废。出院病人需要长时间的服药治疗, 一旦停药就会发病, 影响疗效。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客观上成为肇事肇祸的推进器。多数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是他们的直系亲属, 在长时间的生活期间, 或多或少经历过暴力的伤害, 不愿也不敢去承担监护责任;有的虽有监护能力, 但因对精神疾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缺乏信心。长期的反复, 容易对精神病人失去治疗的耐心, 而最终选择不管不问, 放弃监护;而对于那些无监护人的病人, 所在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既无专项经费又无专人负责履行政府监护职责, 导致对精神病人的监护失控。由于监护责任的缺失, 导致精神病人放任自流, 流落到社会, 继而发生肇事肇祸事件。

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之前并不是毫无预兆, 往往都是因为一些诱发因素的刺激而逐渐升级。有监护人的精神病人会通过病人病情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而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 精神病人所表现出来的肇事肇祸往往就是突发性的, 让人觉得无法预测, 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首先遭受攻击的多数是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者家庭成员, 其次是朋友、同事, 也有很大一部分精神病人的暴力犯罪是随机的, 没有固定作案目标, 更谈不上作案动机, 社会危害更大。对重点病人进行重点监管, 对重点病种进行重点治疗, 培训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 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的培养,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进行相关精神病人的治疗培训。所在辖区的精神病人实时监控, 由经培训的社区医生或精神科专业人员定期对其进行上门问诊, 记录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 通过对监护人及其亲属的知识培训, 让其学会识别患者情绪升级变化, 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 或有肇事肇祸的先兆, 就按制定的应急预案处理。可以电话咨询医生, 及时服药治疗, 或者请求医院、公安部门协助进行住院治疗。把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扼杀在萌芽状态, 防止出现精神病人病情恶化, 进而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

四、结语

通过对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建立健康档案, 扩大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群, 将更多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纳入政府可控范围之内。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能够对辖区内病人的病情有着全面的了解, 通过加强与社区、单位、家庭监护人的合作, 更有利于对重点病人的重点监护, 有效地降低了易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的暴力犯罪, 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摘要: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足, 使得大量精神病人无法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治疗, 接受正规治疗的病人其经济负担也是变得沉重。目前对于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已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逐渐走入正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难点。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重点病人重点监护, 将其纳入可控、可管范畴, 加强精神干预, 将有效降低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几率的发生,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肇事肇祸论文 篇4

针对春夏之交精神病患者疾病多发的情况,××县公安局认真组织民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防精神病人肇事肇祸。

一、调查摸排、分级管理。

今年三月初县公安局组织各派出所对所属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展开全面性的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层层落实管控,实行责任人、监护人双项责任制。镇政府、村委会、责任区民警是主要责任人,精神病患者的近亲属是主要监护人,在管控工作中责任区民警要与监护人签定监护责任书,落实监护任的看管责任;对没有监护人或近亲属的,所在单位、社区、村委会要相应履行监护职责;对生活无着落,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要积极护送到民政部门并妥善救助。平时密切关注一般性精神病人的动态,落实药物治疗、心里疏导、生活安定措施,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及时监控,迅速处理。

制定工作预案,在遇突发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及时出警并控制局面。4月1日,精神病患者耿某精神病复发,背着装有菜刀的包来到县医院门口,嚷着要砍人。旌阳派出所迅速出动并控制局面。案发后及时与其家人沟通稳定患者情绪。4月16日,乔亭村南山间歇性精神病人张某突然发病,在乔亭村东村山上放火烧山,群众制止时,张某一手拿一把菜刀,一手拿一把尖刀,威胁群众不许靠近,甚至拿刀具追赶群众,蔡家桥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出警将其控制住,同时缴获了二把刀具。5月16日,精神病人周某挑扁担于旌阳一小门口贩卖竹笋,期间精神病复发。旌阳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防止事态恶化,这三起案件因处置及时、方法得当,均为造成人员伤亡。

三、及时汇报,社会联动。

各派出所对摸排调查出的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重点管控人员,做到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一方面联系患者所在社区工作人员,稳定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协调民政部门实施医疗救助,如周某一人生活,性格孤僻且经常在旌阳一小卖菜,对旌阳一小师生人身安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旌阳派出所协同镇政府和浩庄村委会落实管控措施,商讨解决办法,以确保周围买菜群众的人身安全和旌阳一小师生安全出入校园。现周某已被送至医院医治。

四、积极动员,根除隐患。为从根源上消除隐患,县公安局各派出所民警会同镇政府和患者所在社村干部,主动联系患者监护人认真协商,动员监护人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治疗,监护任家庭确有困难的由镇政府筹集医疗费用,由警方护送患者前往精神病院医治。4月22日、5月21日在镇政府和旌阳派出所民警的安排下耿某、周某两名病患被送往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医治。其他几名重点监控人员(庙首镇精神病患者彭某,云乐乡精神病患者某、乔亭乡精神病患者张某)目前情绪稳定。

上一篇:动态反应论文下一篇:生命教育的另类途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