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通用12篇)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1
公正, 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和重要目标, 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以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 在创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阐述社会历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 曾经认真研究社会公正问题, 期盼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形成比较系统的公正思想, 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缩小贫富差距,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恩公正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思想是从揭露批判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开始的。他们花了大量时间, 用了大量的篇幅, 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 以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初期所凸现的社会不公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有力批判。
第一,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不公正性。
马克思指出, 在封建社会, “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 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 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1]恩格斯也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他说:“在中世纪, 封建剥削的根源不是由于人民被剥夺而离开了土地, 相反地, 是由于他们占有土地而离不开它。农民保有自己的土地, 但是他们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 而且必须给地主服农役或交纳产品。”[2]
第二,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非正义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的而又最完备的表现。”[3] 在他们看来,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不公正现象的根本原因, 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的, 统治劳动的资本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 [3]因此, 资本主义制度是名符其实的不公正的制度。
二、马恩公正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唯物史观这一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思维考察社会历史时, 看到了公正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系统总结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公正观。
1.公正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公正既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 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之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公正的价值目标是以增进共同利益来促进个人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从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出发分析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及其统一, 既充分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也肯定共同利益的至上性, 而且提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协调发展的人人共享的社会主义公正原则。
2.公正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公正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 并最终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 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们的社会公正观念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因人因地不同, 就其根本原因, 在于它“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在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着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决定着统治阶级是否具有公正观念, 只有实现了对财富和收入的公正合理分配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保障社会公正的最终实现。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 不存在普遍的永恒的公正, 公正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在分析批判拉萨尔、蒲鲁东在法权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历史唯心主义时指出,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统治阶级认为奴隶社会是公平的;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者阶级则要求废除封建制度, 认为封建制度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因此, 没有永恒的绝对的公正, 公正观不断地变化着,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主体对公正的理解是不同的, 它如米尔帕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公正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3.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
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 就是要克服一种限制人的社会秩序而代之以另一种较少限制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 但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 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在马克思看来, 社会平等理想作为公正的道德基础, 集中体现为他的“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的箴言。社会主义的权利平等原则还被马克思概括为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说明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享有权利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至于民主观念, 马克思认为, 所谓的“民主”就会允许、甚至力图宽恕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公正, 而这两者将使政治自由流于形式。
4.社会的普遍调剂
针对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各种不公正现象, 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的普遍调剂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许多社会调剂方面的具体方法, 比如“剥夺地产, 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 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等等。[3]马克思认为这些具体的措施为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马克思看来, 由社会掌管的用于全社会的调剂费用应当包括:其一, 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的一般管理费用;其二, 用于满足人类共同生活需要的费用, 比如兴办学校、建设基础设施等;其三, 用于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生活需要的保障费用。
三、马恩公正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首先, 我们要确立社会公正的价值目标, 树立立党为公的执政理念。邓小平曾经指出, 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 不但表现在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 而且表现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 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 贫困人口还没有完全消灭, 社会不公现象比较突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及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 消除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扩大社会公平的范围, 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 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其次, 我们必须坚持制度公正原则, 大力加快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制度公正, 认为制度公正具有优先性和普遍有效性, 希望建立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为此, 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为国人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使市场规律、国家法律充当市场经济的裁判员。另一方面要发扬民主, 继续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下,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推进民主事业进程, 实现执政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 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行民主选举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罢免制、任期制等民主制度和程序, 有力地保障公民在政治领域平等权利的实现。
最后, 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普遍调剂思想, 完善社会调节系统,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二次分配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 国家必须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制定收入分配法案, 避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其一, 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鼓励多劳多得、勤劳致富, 保护一定限度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反对一切非法收入。其二, 采取包括税收调节、政策优惠等在内的有效措施限制和调节收益差距或不合理分配, 使较少受益者的利益得到补偿, 防止两极分化。其三,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剂、优抚安置以及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在内的多内容、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化解利益矛盾和风险, 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社会公正思想, 其中主要包括公正的基本取向、公正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自由、平等、民主观、社会普遍调剂等基本内容, 这些公正思想至今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2
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姓名:
学号:
系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机电一体化
指导老师:蒋晋红狄鹏飞 1012090351A090
3一、先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谈起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内容提要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都知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作为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与此同时,《决定》强调在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先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谈起
为了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在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这一历史任务,明确地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此同时,他又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一重要特点,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综合这两方面的科学论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研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时候,不仅始终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十分重视文化中内在的层次性及其辩证关
2系。他科学地区分了“共产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文化层次,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不是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又是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的文化。今天我们在研究和谐文化问题的时候,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方法论,是很有意义的事。或者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研究文化问题的这一方法论。
根据这一方法论,我们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简单地与“和谐文化”相等同,它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文化层次。也就是说,第一,我们不能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和谐文化建设;第二,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为,在“和谐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指导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进行这样的层次区分,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正确地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在建设和谐文化的时候,必须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是毫无疑义的。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究竟有些什么意义呢?这是在研究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的。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定性的意义。当年,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之根本区别即在于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按此同理,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新”,主要也就“新”在居于指导地位的共产主义思想。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这种
3文化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即在于居于指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和谐文化的根本。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整合的意义。我们说今天党领导人民建设的和谐文化应该定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文化,并不是说它是一种文化形态。我们都知道,“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状态,而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状态的和谐文化,意味着它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由多种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协调中构成的和谐的文化状态。这是因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伴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的形成,全社会从利益关系、活动方式到思想观念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这在文化生活中表现得特别充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多种多样文化,可以构成有序的状态,也可以呈现无序的状态。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引领的意义。我们讲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形成一种文化大杂烩,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和谐文化。“引领”,包括引导,也包括辨别。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我们要在辨别中引导,在引导中协调,在协调中整合。而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并不是要泯灭文化差异、实行舆论一律,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决不能重犯。我们应该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强调的那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构成一个和谐文化。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总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点我们已经明确了。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代替和谐文化建设呢?这是在研究这两者关系的时候,必须搞清楚的另一个问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有13亿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13亿人中间,有多少人能够自觉地信奉和接受?二是我们能不能建设一个使中国13亿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这13亿人中,有先进分子,有中间分子,有落后分子,也会有少数反社会分子。他们在利益追求和理想信仰方面,在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方面,在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方面,在人格和心理素养方面,有各种复杂的情况。我们不是老在讲实事求是吗?在文化建设上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这样的客观事实和复杂情况。
在研究和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只有先进分子才会自觉地信奉和接受,有的是全体人民都有可能接受的。不管怎么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自觉地接受它的全部内容。在研究和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我们应该看到,13亿中国人尽管在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还是有许多方面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够建设一个使中国13亿人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协调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依据和立足点。
综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就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协调和整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有序的和谐文化了。我们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总要求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提出的“六个方面、二十八个字”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大家可以注意到,其中所说的“诚信友爱”,就是关于思想道德的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总要求,是要形成诚信友爱的思想道德和人际关系。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可以培育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社会心理,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应该讲,这样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并不高,是13亿中国人都能够接受的。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8-01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凝练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凭借两大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至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作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在自身的运动进程中也需要形成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适合中国人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所做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一直向我们的老大哥苏联学习,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等东西都照抄照搬苏联。由于受苏联模式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曾经一度被制度化,忽略了其价值维度,这导致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严重失误。苏联解体后,中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试图创立中国自身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注重从价值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将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之中,纠正了以前对社会主义制度化的错误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等。这表明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理解在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加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种理性高度。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进入新时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发,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愈加明显,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降、诚信缺失等消极现象。这些现象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相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的道德遵循和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支撑。
(二)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目标与追求,是现阶段引领中国前进的精神旗帜和思想支柱。当前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适时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一个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氛围,净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己主义、奢侈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重塑社会心理、重振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员同志从不敢腐、不能腐到思想上的不想腐,从根源上杜绝腐败问题,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而党的领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有利于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作为“软实力”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相辅相成,是强国的两大支撑,并且“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新的思想文化碰撞不断出现。西方国家凭借着其先进的科技,强大的武力,将侵略逐步从军事上转移到思想上,用西方的价值观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潜移默化的改变别国的思想文化与精神支柱,达到他们不费一兵一卒消灭他国的目的。像西方的利益至上等观念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再这样的环境下,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展现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邵会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意义[D].河南大学,2011.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4
1.什么是社会法
社会法就是为了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 也可以称为是个人法, 还可以理解为国家法律的一分子, 是现代法律制度中一个单独的法律部门。社会法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关系, 保护我国很多弱势群体, 使有关的劳动关系得到维系和调整等多个方面。社会法从整体利益看, 就是为了维护和均衡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缺陷。社会法是是国家通过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保障生态发展等问题, 所产生的一个法域。社会法通过采取多方面相关保护措施, 侧重保护弱势群体。都知道弱势群体在经济身体等方面都相对较弱, 所以社会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这些弱势群体, 提供了强有力的维护和保障。社会是每一个地球人共同的家园, 相信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会对每一个家园里的人公平公正。也让我们共同相信社会法的力量, 相信国家的力量, 相信爱的力量。
2.社会法的主要特点
社会法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 所以说公正就是社会法立法的主要特点。自古至今, 我们就知道很多关于不公的事实, 包括人与人地位的不公, 出身的不公, 自身价值的不公等等, 也因此“公正”一词也就成了世人所一再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的中国, 发展中的社会, 公正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 能共同享受社会带给人类的成果和价值。社会法还是因为诸多社会问题所形成的, 它最大的宗旨就是反歧视, 保护弱势, 社会法的社会效益越高, 整个社会就越公正, 人民就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分享社会成果, 那么社会法必须健全完善, 才能实现它的真正目的, 保障多数人的合法利益, 真正的实现立法宗旨。社会要想真正实现公正公平, 社会法必须发挥其真正目的。法律的存在, 已经成为控制社会的手段, 社会进步发展, 法律必须实现调整各种社会利益的矛盾, 从而维护社会的利益, 人类的利益。也希望社会法能真正的发挥其特点, 改善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维护人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3.社会法的主要意义
社会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竞争所不能实现公正的最有力的武器。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建设, 经济社会, 以人为本, 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而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为了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 打击不公现象,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延续到今日,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现社会, 经济发展飞快, 使得穷富差异大, 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可以做到实现公正的, 社会公正对于经济健康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不公正的社会, 必然会产生现在社会面临的不公现象, 和越来越多的弱势边缘群体。所以社会法必须合理的实施, 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新社会的力量, 感受到新社会带给人类的有利条件和幸福感。前面说到百姓的无奈呼声, 说到国家面临的两极分化严重问题, 和弱势边缘群体需要保护的问题, 这些都催促着社会法的运行和实施, 社会发展快, 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所为之庆幸的事情, 可是在发展的同时, 不可忽略了需要保护的群体, 和需要改善的社会问题。社会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有力保障, 我国当今社会, 两极分化严重, 穷富差异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相互竞争, 这是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国家必须做出有关的决策, 来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以及保证社会公正, 这也是国家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 社会法就必须发挥其真正作用, 为实现整个社会公正做出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改革开放富起来, 我们走向新时代”这句歌词唱出了中国人为社会的发展而骄傲, 为新时代的创新而喜悦, 为改革开放的富足而欢呼。邓小平爷爷使我们整个国家富了起来, 他肯定不希望他把中国带向富强以后, 如今的中国却是这种状态, 百姓却是这般无奈。中国是富强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有爱的民族, 多年的艰苦岁月和战争都没有挡住我们国家的发展, 那么社会问题更不是大问题。现在的社会法必定会实现社会真正的公平, 我们期待那一天。
摘要:不管是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单位, 还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公平”二字都会时时出现, 从上学的时候, 我们就都说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公平, 工作后我们又说单位要对每一个员工公平, 甚至会说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也许社会就是不公平, 那是因为社会只顾着向前发展, 却遗忘了路途上的“公平”二字。会法的实施和运行, 必定会消除人的这种认为不公平的思想, 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
关键词:社会法,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 2010 (3) 。
[2]王为农, 吴谦.社会法的基本问题, 概念和特征[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5) 。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5
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探花。习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梦想才有理想,有了理想信念才能为之而奋斗。从这个意义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梦想,就是未来,就是方向,就是理想信念。这个中国梦,不仅仅GDP是世界老大,使用人民币;而且在政治上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人人都效法的制度、法律;文化上要有话语权,使用汉文字;社会上每个公民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由公平正义等。
二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三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一个有共同价值认同和精神支柱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所谓通俗化,就是使理论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所谓大众化,适合广大群众需要,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这里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化”就是变化,变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公民个人,一要爱国,“爱国如家、爱民如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二要敬业,要“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三要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言字旁加一个成,就是说的话变成现实了;信,人字旁一个言,就是人说的话。因此,古人曰“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等。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人都要以诚信为本。诚与信是连在一起的,做人要诚实无欺,这是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灵魂。四是友善,就是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友善就是力量,友善就是胜利,这个真理早已被我国人民百余年来的斗争史所证实。友善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友善,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每一个公民,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应该友善他人,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
“和谐社会”与司法公正“防线” 篇6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速稳步发展,社会财富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下,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及不公平引发的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问题,导致了不同阶层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专家指出,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则的重构,我们完全能够协调各方利益,预防冲突并走向和谐。这也充分显示了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正视现实,顺应潮流民意的非凡勇气和卓越智慧。
实现社会公正诚信,司法公正是构筑这一目标的最后一道“防线”。古往今来,老百姓为什么对清官廉吏的传闻一直津津乐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贪官污吏的憎恶,因为民众的利益受到侵害乃至身心遭受欺凌,渴望出现主持公道和正义“清官”之诉求就尤为强烈。当然,老百姓希望的“清官”,除去不贪赃外关键是不枉法:能够以民为本,剖析是非,辨明曲折,秉公执法,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因为司法机关是国家法律的最后实施者,也是社会关系和矛盾的最权威的调节裁判者,不仅负有打击各种罪犯的职责,而且司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由等权益息息相关,无论社会责任还是个体职责实在是“重如泰山”。试想,如果丧失了司法公正,怎么能够建设整个社会的“公正和谐”呢?
客观而论,我国各级司法机关均能做到严格执法,依法判案,执法为民,确实体现和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和尊严。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极少数司法人员违法违纪的严重问题,什么“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屡见不鲜,还有的插手经济纠纷,替人讨债要债“吃回扣”,更有甚者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无法无天,充当邪恶势力的“保护伞”,使一些无钱无势的老百姓含冤负恨。由此可见,一个社会如果丧失了司法公正,那就只能重演封建社会“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悲剧了。据媒体披露,在2004年查处的我国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中,竟有十几名法官知法执法犯法,且花样翻新,令人震惊。最可怕的还不在此案犯罪人数之多,而是这些人的“默契”:即无论是谁主审,从书记员到分管副院长,只要参与案件审理过程,就“利益均沾”。这种“吃案子”的“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潜移默化毒害人性良知。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谁敢“跳出来”清正廉明以维护司法公正,反而“从不能容”,成为所谓的“害群之马”。
历史经验证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产生滥用和腐败。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必须强化对权力包括司法权力的监督。如果司法机关不能树正气除歪风,必将严重损伤法律的尊严和公平正义的原则,使公众丧失对法律的信心。“大盖帽,两头翘,吃了被告吃原告”;“讨说法,打官司,不讲法理打关系”,老百姓的一些话虽然不好听,但也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一桩不公正的判案,不仅可能造成当事人一生的身心创痛,而且会波及和影响周围群众的爱恨情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目前在一些地方,人们有纠纷宁愿私了,或到处找“关系”,乃至请“黑社会”摆平,也不愿意“打官司”,致使一些法院受案数量呈下降趋势。这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人们对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信心亦不无关系,甚至可能滋生一些人不自觉尊纪守法,被坏人利用的严重后果。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7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党的十八大科学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经验, 提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明了未来我们党价值建设的方向。
2006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 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价值层面。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用“三个倡导”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可以说, 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这一论述, 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各方面意见, 也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和精神,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核心价值, 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 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推进
从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到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 再到提出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提炼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雄厚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基础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部署,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倡导”这一明确表述,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 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 在实践中也有部分群众反映其不易懂、不宜记, 不利于宣传普及和转化为日常价值观, 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学术界, 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很高、期待热切。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 明确了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多样中谋共识, 在多变中定方向, 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理念;有利于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 我们不仅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关于“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 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方面, 更是如此, 从而使一些本该属于人类价值共识的美好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阐述的人类价值理想,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来, 不能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明确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提出来, 高度地体现了我们党勇敢地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 勇于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不再把“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而看作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 看作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 极大地消除了有一些人对此的误解甚至曲解, 认为我们过去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 就连“自由”也不敢讲了, 是思想观念解放的重要表现。像我国对人权、法治的认识过程一样, 我国对自由理念的认识, 也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部署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 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到提出“三个倡导”,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当前,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 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 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 新风正气的形成。第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 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这是国家层面。第二,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 平等呼唤公民尊严, 公正提供社会良知, 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 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 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 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这是社会层面。第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 它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 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 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 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这是公民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 从基本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 再到理想价值属性, 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 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 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广泛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 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 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 培育和谐人际关系, 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 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 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 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 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 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需要积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构建, 引领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地位, 吸收外来先进的科学文化, 抵制我国当前社会各种负面的思想, 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学习, 并贯彻和落实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当今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 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却难以得到满足,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 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些物质上和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为当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动力, 但也强烈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这就需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而引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能使其在思想上达到共识, 把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认知的人们, 最大限度地凝聚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有利于确保国家战略目标实现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被我国所引入, 使得科技和人才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把国家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这都需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保证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全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同时也有益于国家对社会新一代青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全面的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更好地应用好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而加快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步伐, 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也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经济全球化势必引起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趋势的变化, 特别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快, 西方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开始在我国社会中蔓延开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 势必会日益削弱和削减我国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传播和建设, 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 以当代社会主流文化, 引领当代其他社会思潮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得到发展, 抵制西方社会负面的思想文化对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腐蚀, 积极维护我国社会文化的安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筑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 主要益于人们价值观念判断力和社会思想道德责任感方面的提升。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善良的道德意愿都深植于每个人心底, 这些都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沃土。以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判断力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作为加强宣传教育的有效着力点, 使人们能清楚地辨别真善美、假恶丑, 在思想上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并结合当代客观现实条件加以延伸, 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扬弃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需要我们秉承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 汲取思想精华, 去其糟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创新精神, 使其能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 2012 (06) .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9
一、直面日趋严峻的价值迷失现象, 有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互联网上流传一个帖子, 说现如今我们有三个中国, 第一个:新闻联播里的中国, 这个中国很好, 国家很强大, 人民生活很富裕;第二个:网络里的中国, 人们在这里表达郁闷、愤怒和不快乐;第三个中国:身边的中国, 在这个中国里我们每天工作、回家、吃饭。现实不是新闻联播里说的那么好但也不像网络里说的那么糟。三个中国的“纠结”, 恰是转型中国价值观念多元的真实写照。
历史地看, 转型的社会, 确实是个容易价值迷失的社会。因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 必然会引起文化模式的变迁, 而文化模式的变迁则意味着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价值观又未完全消失, 这就产生了一个价值真空, 此时的人们因为缺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引导, 从而极易导致价值取向多样化。
现实地看, 我们今天面对的中国, 跟改革开放前或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12年6月12日至7月4日的人民日报, 围绕“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 刊登了6篇评论文章, 批判了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如看到孩子受伤、老人倒地, 精致利己主义者首先想到的不是救人, 而是其家属会不会赖上我;第二种是狭隘的极端主义, 如一说到“文凭腐败问题”, 就立即得出所有官员的文凭都是以权谋私的结果;第三种是庸俗的消费主义, 如有人购买物品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第四种是诡辩的相对主义, 持这种价值取向的人缺乏是非、美丑标准, 认为是和非、美和丑、真理和谬误都是相对的, 对错全由自己决定;第五种是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 如看到别人做好事, 就怀疑人家是为了出名, 是做秀;第六种是功利的实用主义, 一些地方为了GDP增长, 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这些价值取向的流行, 生动描画了转型期中国的价值百态, 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复杂现状。
理性地看, 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同步;社会主义勃兴与资本主义繁荣共存;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交织。这一特殊历史方位, 加剧了我国价值形态的日益多元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引导和凝聚功能, 形成了成熟的价值形态, 有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引领道德建设的大方向, 迸射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中国力量。
二、积极应对思想文化交锋, 有助于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可以看出, 进一步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伴随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巨大冲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面临巨大挑战。
与国内日趋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相伴, 在国际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停止文化渗透和价值观渗透战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历来是西方渗透的重点。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的西化、分化战略, 实质就是对中国进行的一种“价值观攻势”, 目标就是要用西方的那一套价值观演变和改造中国。
面对这样的现状, 习主席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政府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 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 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否则就要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导权的战略举措, 有助于社会大众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中, 廓清思想迷雾, 把握理论主流, 强化价值主导, 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初步解决马克思主义价值难题, 有助于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科学指南。进入20世纪, 苏联、东欧和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 都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也一度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长期以来,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直处于相互并存但又“你死我活”的斗争状态之中。一直以来, 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颠覆、渗透和演变, 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致力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 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入研究。历史教训警醒我们,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灭亡, 不是由于外部侵略而是遭到内部的摧毁, 其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执政党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传统和价值。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10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是彰显中国价值观, 塑造世界一流大国形象, 争夺世界话语权的必然选择。现象一:今天的中国就像是一个爆发户, 就算如此, 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 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 钱却不易买到一个有“话筒”的位置。现象二:2012年6月26日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时说, 澳大利亚报纸曾提出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1.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愿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而不是送美欧;2.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3.什么时候全球消费者选购产品更多选择中国品牌。”为什么会这样言论?中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不相匹配, 中国有厚实的GDP, 庞大的经济总量, 但中国不输出价值观, 外国人不认可中国的价值观, 只能戴着自身价值观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与衡量中国的发展与崛起。这大大削弱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可以理解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输出价值观才能给自己的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有这样一张说法, 世界上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向国际社会回答:我们国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主导的价值观是什么?进一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感。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的工作”。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比兵戎相见的战场更像战场,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国与国的对话某种程度来说是一场攻心战, 也是一场价值观与价值观的交锋与博弈, 是一场对国际话语权的博弈。美国的智库人物就明确表示:中国若“硬实力”崛起, 美国将十分欢迎;中国若“软实力”崛起, 中美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剧烈冲突。可见, 如果自身的文化, 尤其是价值观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同, 中国就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国家, 美国也不会把我们当成真正的对手。如果我们成功地输出价值观, 对中国有何影响?有网民是这样回答的:“等咱中国强大了, 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 文言文太简单, 全用毛笔答题, 这是便宜他们, 惹急了, 一人一把刀, 一个木盒刻甲骨文, 考听力全用周杰伦的歌, 《双截棍》听两遍, 《菊花台》听一遍, 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的正常语速, 阅读理解全是绕口令, 口试要求唱京剧, 实验考包粽子。。。。”国际社会通行看法是: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 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 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力。可以这样认为:当这一切都都实现的时候, 中国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中国的价值观有这样的魅力吗?有这样的潜质吗?早在20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就曾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第二, 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我们自己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市场伦理”的需要, 是进一步团结全党全国人民, 凝聚人心的共同思想基础。亚当·斯密我们大家都知道他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 其实在《国富论》之前亚当斯密还写了一部伦理学巨著《道德情操论》, 要正确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 经济学之父的这本巨著是必读作品。在这部书中亚当斯密提出国家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是“德之路”与“富之路”的统一。“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要才叫‘利己’, 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米尔·弗里德曼) 这本书被誉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 是西方世界的《论语》而它对处于转型期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对于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一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 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满足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伦理”, 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价值观, 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个人自由和纪律约束、利己主义和社会公德之间相对取得一个平衡。中国目前缺的就是把价值观具体化的问题, 即底线以下的价值观是哪些, 底线以上的价值观又分为那些层次, 哪些人应该有哪些层次的要求等, 之后, 就是要把自由、民主、公平、平等、诚信、善美、法治等价值原则穿透其中, 把维护价值观的一套体制框架搭好, 渐次落实下去, 形成国民的自觉, 成为价值观的主流, 形成社会的正能量, 凝聚人心。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03期.
[2]贾建芳.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目标[J].理论前沿.2003 (19) .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11
佛祖真身舍利蒞臨蓮島之所以成為澳門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由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所決定的。
千載一時 佛門盛事
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頂骨舍利有緣來澳門供民眾瞻拜,確實是千載難逢的佛門盛事。
據佛教經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44年2月15日月圓時分圓寂,遺體放置7日後火化(據說是無火自燃)。弟子們在火化的灰燼中發現不少遺留物,包括一塊頭頂骨、兩根鎖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一些頭髮和大量(一說有8萬4千顆)結晶物(即舍利子)。這些火化遺留物統稱為舍利,被視為佛教聖物而深受崇拜。
佛祖圓寂160年後,統一印度的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阿育王為推廣佛教,下令在各地修建了8萬4千座佛舍利塔,專門供奉佛陀遺留下的舍利。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和佛教文化的推廣,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寺院中也有機會供奉佛陀舍利。例如,我國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內供奉的佛牙舍利、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供奉的佛指舍利、斯里蘭卡康提寺供奉的佛牙舍利、日本名古屋覺皇山寺供奉的佛骨舍利等,都是佛教界的珍貴聖物。據說中國境內有緣供奉佛陀真身舍利的寺廟有十九座,但其中有不少寺廟所供奉舍利的真實性尚難確定。
自釋迦牟尼圓寂以來,亦屢有高僧圓寂火化之後獲得舍利的現象發生,但因佛祖是佛教之創始者,故其真身舍利尤為稀有而倍受信眾崇敬。如上文所述,佛陀遺留的舍利中有大量舍利子和若干顆佛牙,佛骨則十分稀少。尤其是一塊唯一的頭頂骨,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由於歲月蹉跎,時過境遷,這塊佛陀真身頭頂骨舍利究竟遺存何處,始終是各國僧眾和廣大信徒潛心探究的不解之謎。
就在佛陀圓寂將近2500年之後,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南京的一個發現,在給世人帶來喜訊的同時也震驚了佛教界。史籍記載,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於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開始在金陵興建大報恩寺,耗銀250萬兩,歷時19年方竣工。落成之後,大報恩寺被賜封為“第一寺”,並在明初至清初盛極一時,久居百寺之首,且被西方人士譽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大報恩寺毀於太平天國戰亂並從此淡出人們的視線。
2008年7月,為籌備大報恩寺修復工程,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奉命在該寺遺址開展發掘工作,發現一處地宮並從中出土一隻石函。函上有碑文記載,此處為距今將近一千年的北宋長幹寺真身塔地宮,石函內藏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諸聖舍利”和“金棺銀槨”等寶物。隨著考古工作深入進行,發現石函內有一隻鐵函,鐵函中珍藏著鎏金的七寶阿育王塔。經過眾多歷史學者、文物專家和科技專家的共同努力,2010年6月12日,從阿育王塔中請出的兩套金棺銀槨被迎請至南京棲霞寺,在海峽兩岸數百位高僧大德的見證下,與文獻記載一致的“形如蜂巢,顏色黃白,髪孔清晰”的佛頂真骨終於在世人眼前重光。
歷史資料表明,佛陀真身頂骨舍利上一次現身是一千三百餘年前的大唐盛世,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在長安城大做法事時,曾供奉佛陀頂骨舍利。此後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由長幹寺主持演化大師可政和尚奏請宋真宗恩准,將佛頂骨舍利等聖物珍藏於鎏金七寶塔內的金棺銀槨中並埋入地宮。往事越千年,彈指一揮間。可見2012年4月30日佛頂真骨舍利在澳門盛世重光,既是千載一時的佛門盛事,又是中華民族璀璨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
萬眾景仰 民心所向
對於澳門而言,恭迎佛祖頂骨舍利並舉行瞻禮具有特殊的意義。
由於形成初期的地形如同一枝含苞欲放的蓮花,澳門素有“蓮島”之稱。蓮花也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且堂而皇之地被用於區旗、區徽。蓮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意義。佛教典籍《華嚴經》中說:“一切諸佛世界,悉見如來坐蓮花寶獅子之座”。澳門民眾篤信宗教者甚眾,據上世紀80年代的統計資料,澳門約有80%的市民信教,其中尤以佛教為主。誠如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在澳門恭迎佛陀頂骨舍利瞻禮大會上致辭時所言,澳門的區花蓮花,是聖潔、祥和、寧靜、太平的象徵,同時蓮花在佛教中有著殊勝吉祥的寓意。佛頂骨舍利駕臨濠江,就如同佛陀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一定會為澳門佛教信眾帶來幸福祥瑞,為澳門社會帶來和諧穩定。
對於澳門來說,與佛教亦有不解之緣。在宗教發展史上,澳門曾以獨特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有利地位,在明末清初的遺民逃禪風潮與清末民初的佛教振興運動中,為佛教的傳承與發展壯大做出過特殊的貢獻。然而,在開埠近五百年的漫長歷史中,佛祖真身舍利卻鮮有機緣蒞臨澳門,滿足廣大信眾與市民的夙願。直至2004年10月14日,“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供奉暨中國佛教藝術瑰寶展”在澳門隆重展出,本澳市民才有緣首次瞻仰佛陀真身舍利。而本次則是澳門開埠以來佛祖遺留的唯一頭頂骨舍利親臨蓮島,所以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與佛門弟子和信眾一樣,澳門民眾確實對恭迎佛陀頂骨舍利表達了高度的敬仰和莫大的虔誠。無論在澳門機場舉行的恭迎佛頂舍利來澳儀式,還是在東亞運動會體育館舉行的安奉儀式,都是莊嚴肅穆,盛況空前。瞻拜期間,每日約有8萬人次入場,不少人還在場內流連不返,反復瞻仰。不顧天氣炎熱、人流擁擠、等候費時,誠心誠意前往現場一睹聖物真容者,不僅有大批出家僧眾和篤信佛教的長者,也有朝氣蓬勃的青年男女,甚至有稚氣未脫的少年兒童。無論年齡、性別、籍貫、職業,來到放置佛頂舍利的祭壇前都是一臉虔誠,雙手禮拜,滿心敬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恭迎瞻拜佛陀頂骨舍利及其相關的一系列活動,集中反映了澳門的民意所趨,體現了民心所向。
佛教道德 普世價值
釋迦牟尼真身頂骨舍利之所以在澳門備受尊崇和體現民意,絕非簡單地出於宗教習俗,而是由深刻的歷史原因和迫切的社會需求所決定的。究其底裡,根本原因在於佛教教義和佛學原理體現的道德標準具有普世價值,在當今社會中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一般認為,佛教倡導的道德觀較好地解決了“善與惡”、“因與果”、“己與他”、“生與死”、“苦與樂”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充分體現在道德標準、道德倫理與道德實踐等三個方面。
第一,佛教的道德標準與去惡從善。
佛教的道德標準是用“善”與“惡”來進行評價的。傳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向高僧鳥巢道林禪師討教“佛法大意”,禪師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一觀點可以視為佛教道德評價的最高標準。佛教經典中一貫倡導人人平等慈悲,要求去惡從善。倘若人人信奉佛教的道德標準而從善如流,我們的世界必將呈現出和諧穩定的美好情景。正如一首膾炙人口的《愛的奉獻》所唱的:“祇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nlc202309021205
然而,佛祖預言的美好憧憬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我們周邊的不少人已經混淆了善惡,篡改了美醜,顛倒了黑白。三鹿奶粉中三聚氰胺的陰影還沒有完全退去,蘇丹紅、塑化劑、瘦肉精等等前赴後繼,接踵而至,而地溝油幾乎成了最具發展前景的知名品牌。貪官受賄的金額越來越大,情婦越來越多,外逃的竅門也越來越巧。作惡的膽量似乎與官位成正比,君不見,公安局長剛升爲副市長就敢躲進美國領事館,而政治局委員的老婆也不怕殺人滅口了。腐敗花樣更是翻新,“通姦”已經成為紀委處理高級幹部的新罪名。從表面看,澳門的狀況似乎不錯;可是,在光鮮亮麗的情景背後,惡行依舊不止,善舉仍然難行。娛樂場天天爆滿,歌舞廳夜夜笙歌,非法旅館內的盜竊、賣淫甚至謀殺案苟延不斷,葡京酒店內那條著名的走廊上小姐們展示自身“裝備”的敬業步伐越走越堅定。所以澳門人崇敬佛祖,信奉佛教的善惡觀,盼望佛頂舍利的蒞臨能給澳門社會帶來揚善止惡的效果。
第二,佛教的道德倫理與因果報應。
佛教的道德倫理是以“因果論”作為理論基礎的。佛說人有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與三世對應,人有三生,即前生、今生、來生。前生所為決定今生,現時所為影響來生。因果相續,輪回報應,永不止息。有一篇通俗的《三世因果經》開宗明義地點明其中真諦:“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在因果輪迴的道德倫理指導下,所以人人應當注重現時,抓住當今,做好眼前的事情,努力做現實生活中的好人。
可是,環顧我們周邊的世界,許多人早已將生活中的辯證法忘得一乾二淨。他們只顧眼前,不想身後,無所顧忌。在位的“不撈白不撈”,即將退休的還要抓住權力的尾巴做最後的掙扎。前輩的“榜樣”也對大學生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效果。當年馬加爵殺死同寢室的室友時不考慮後果,曾幾何時,藥家鑫把張妙撞倒後還要捅上數刀將她置於死地,同樣是不考慮後果的。澳門有個歐文龍,至少說明本澳亦非淨土。歐文龍的沉浮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堂因果輪迴課,2012年5月3日的《澳門日報》還披露了此人以權幹預項目招標收受酬金的新事實。難道歐文龍是澳門空前絕後的唯一貪官?老百姓們不敢相信。所以大家對佛陀頂骨舍利頂禮膜拜,期盼一切做盡壞事的人今生就有立竿見影的報應。
第三,佛教的道德實踐與自我修養。
佛教主張道德實踐要以個人修身養性、淨化身心為有效途徑。爲了規範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加強自我修養,佛教中倡導五戒十善。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則是從防止業障(即孽障)的角度、用“否定之否定”的思維方法提出的導向性主張,包括防止“身三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五戒之前三戒);防止“口四業”的不妄語(此為五戒之第四戒)、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防止“意三業”的不貪、不瞋、不癡。如果所有的人都能遵從五戒十善的規則,個人的道德修養必然普遍提高,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也必將提升到嶄新的階段。
遺憾的是我們社會中的許多人並不能按照佛教倡導的理念去實踐。在大庭廣眾有監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能夠約束自己,力求展現良好的道德形象;然而,一旦失去監控,放任自流,一些人便不能自制而原形畢露。在沒有監督的所謂“道德的匿名狀態”下,人們的言行才能反映他真實的道德面貌,體現他真正的道德水平。所以,在澳門,隨地吐痰現象屢禁不止,寵物的糞便不會消失,賣春小姐的卡片信手可拾,偷盜、吸毒等罪行也從未絕跡。所以人們瞻仰舍利,崇敬佛祖,期盼人人遵從佛陀教導,身體力行五戒十善,整個社會也將因其全體成員的身心淨化而變得更加美麗,更加祥和。
緬懷先賢的聖潔既是對現實中醜陋現象的否定,又是對未來美好前景的憧憬。讓我們以恭迎佛祖釋迦牟尼真身頭頂骨舍利作為契機,揚善懲惡,革故鼎新,為構建更加美好的和諧社會同心協力。
(作者是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篇12
一、满足基本需求为主的消费观
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成了人们对需求的最基本的方面内容。只有这些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人才能想更高达欲望需求迈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有六个层次:1、生物需求,即对饮食、休息、安全的需求;2、归属关系和爱的需求;3、受尊重的需求,即保持人格独立和个人价值获得人同的需求;4、认知需求,即认识和理解事物的需求;5审美需求,即对美与和谐的需求;6、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实现自身价值而求发展的需求。需求的层次表明,较低级的需求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是应该优先满足的需求,它成为人的生存必不可少的要求。在消费方面表现为人的最基本的消费,先秦法学家韩非子对人的基本消费很重视。他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部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韩非子•解老》)他又说:“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谁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日无也,皆养生之具也。”(《韩非子•定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韩非子的话肯定了衣与食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文中虽然并没有涉及到住与行,这应该跟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相关,但韩非子的论述中已经阐述了人的基本消费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观点。韩非子所处的奴隶制晚期的经济社会条件已经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标准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但人的社会的基本需求仍然存在,这种基本需求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愿望为目标的战略模式,尤其是我国这样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要仍然是国家经济长期的发展战略,因而建立以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观念,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有利于解决和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建立一个与经济相协调的和谐消费环境。作为设计师理应将承担这一使命,了解社会多数人、以及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生存条件,努力为他们提供优秀的设计产品,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之风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消费观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倡导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消费理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大国,同时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倡导一个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消费观。哲学家韩非子也有主张节俭、反对奢侈享乐消费的论述,他提出奢侈“养殃”的消费思想,认为统治者贪图享受就是“养殃”,“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入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台池,重赋敛以饰子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韩非子•八奸》)把这种“养殃”作为“八奸”之一。他还认为,大搞奢侈消费,会遭“亡国之祸”,“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财货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韩非子将奢靡、享乐的消费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当今的时代,韩非子的有关消费思想,仍对我们有很大的思考:首先崇尚节俭,有利于在社会物资财富不够丰盛的情况下,集中资金,扩大生产,更好地改善民生;其次,若一个国家、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肆意追求高消费,将会造成财富的浪费,经济生产结构的合理性遭到破坏;人的无节制的向大自然汲取也会使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最后,高消费高享受的社会生活方式,表面上是人对物质的极大满足,实质上是物对人的征服,消费者在追逐高端商品享受的过程中,逐渐扭曲着自身的消费价值观,沦为金钱的奴隶,彻底成为拜金主义者,丧失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当然我们倡导节俭、去奢的消费观的同时,并非反对人对于欲望的追求、实行禁欲主义政策,应根据国民的收入情况也要积极的鼓励适度和略超前的消费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拉动内需,刺激生产的发展,这就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成为经济生产发展的动力。一味的“壅积”财富,吝啬守财,将会使社会流通停滞,影响社会所需资金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三、构建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层次的消费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相互促进发展的市场经济,因而私营资本的存在,必然造成社会收入的差距,虽然实现共同富裕、消灭贫富差距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理想,但短期内这种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将是客观的存在。我们不但要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建立满足此基本需求消费观,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放着实现此目标上来,同时也要看到这类少数收入较大人群的欲望与需求,实现高端、奢侈品的生产,构建一个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通过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层次消费观,主要是满足高消费群体,需要我们理清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民生生活水平的有利因素:通过建立高端市场消费,有利于国家通过高消费税收,调节因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贫富差别,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通过赋税已达到均贫富的目的,尽管韩非子学术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认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因此,他反对征税于富人以济贫穷,“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韩非子•显学》),这样就会使“无功者得赏”(《韩非子•奸劫弑臣》)。有人认为,韩非子的这些思想是肯定贫富不均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一方面韩非子又说:“论其赋税以均贫富。”《韩非子•六反》)肯定赋税对均贫富的调节作用。与《韩非子》学说思想想接近的另一法家《管子》学说,认为“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富有者的奢侈品消费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与发展,增加了贫者的就业机会好收入,奢侈品的高端消费,往往是富有者对物质的精益求精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
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今天,应仍然将改善民生,满足基本需求的消费观放在首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结构的良好运行;崇尚节俭,反对奢靡之风的消费思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又要建构一个多层次满足不同人群消费环境和消费观,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生产,增加税收,最终惠及百姓生活。重新研究和探讨《韩非子》这一古老而智慧的思想,著作中阐明的消费观,对于我们构建一个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摘要:健康的消费意识、消费观是社会经济运行及社会和谐的一剂良方。先秦法学家韩非子在其学说《韩非子》论著中,对有关消费思想进行了不少的阐述,现今社会研究和探讨这一古老文明的智慧,对社会建立一个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将予以新的启迪。
关键词:消费观,需求,韩非子
参考文献
[1]尹世杰.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 01,43—47.
[2]尹世杰.略论韩非子的消费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 01,43—47.
[3]韩晓玲.中国传统“俭”、“奢”消费思想的当代厘思.湖北社会科学[J].2012,12.
[4]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9.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推荐阅读: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10-24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09-26
社会公正09-07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05-31
程序公正价值08-08
公正价值观05-25
人民法院要在公正司法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07-05
公正价值论文06-25
社会保险的定义、意义和好处是什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