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2024-09-07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精选7篇)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1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民族问题都是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中央关于民族会议中曾提到过:“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然而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当前,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很落后,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更为突出。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解决民族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二:民族团结成为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所在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它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各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公正、平稳、融洽的状态,社会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和健康持续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

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团结是社会

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国和世界民族关系史上的无数事实都证明,只要民族关系不和谐,社会就不能稳定。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民族团结。

综上所述,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复兴。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2

1 深刻理解企业老年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人以健康的心态和体质为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就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在确保离退休老人“两项待遇”落实的同时, 必须重视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基层老龄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开展体育娱乐活动, 增强体质,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多姿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 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向上的体育娱乐活动, 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健身强体, 而且对展示老年人的风采,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具有重要意义。

2 充分发挥企业老年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老年体育是老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1 老年体育能发挥健身强体, 使老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作用

随着年岁增长, 离退休老同志们会逐渐衰老,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步入老年, 身体的各种器官开始逐渐退化和衰竭, 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 各种疾病趁虚而入, 老年人发病率增高, 再加上生活起居和心理疾病、情绪波动等原因, 更容易促使老年人身体的衰退。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健康有益的体育娱乐活动, 使身体各器官保持正常活动, 并促进新陈代谢, 使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的调节和发挥。从而起到推迟衰老, 战胜疾病, 提高免疫力、抵抗力, 延年益寿的作用。这样就会保持头脑清醒, 身体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2.2 老年体育能发挥交友平台, 营造和谐氛围的作用

老年人离退休后最缺乏的就是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情感有所淡薄。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娱乐活动, 就能把庞大分散的老年群体聚集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这个群体中既有干部又有工人, 既有高龄的又有低龄的, 有文人墨客也有体育骨干, 各种兴趣爱好者都在其中, 这就为老年人广泛接触, 满足其交友搭建了平台。在体育和文化娱乐场所, 能够找到旧友新朋、同学同事、战友亲属, 可以相互交流信息, 交流思想, 交流情感, 交流物质和精神生活, 养生保健方面的体会。通过各种交流, 建立友谊结交朋友营造一种和谐氛围。

3 开展企业老年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3.1 组织机构要落实

老龄工作机构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有领导、有专兼职管理人员, 有老年人体育骨干参加的老年体育协会, 负责对老年体育工作的领导, 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的事物。也要组建各种以体育骨干为基础的群众性体育协会, 如门球、台球、地掷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等协会或团队。这些协会和团队, 应根据“民办公助”和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自娱自乐的原则, 吸纳有各种体育特长和爱好者参加。这样就形成了有领导、有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广泛参加的群众性体育娱乐网络, 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为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3.2 活动场所要落实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 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是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和资源, 创建较好的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 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在每个职工住宅小区都应建立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 为离退休职工参加锻炼提供方便, 使有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有地方去, 有地方玩, 有场所锻炼身体, 满足其要求, 达到各类群体的相处和谐。这样就为老年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3.3 活动经费要落实

各协会除收取一定会费作为经费来源外, 老龄工作机构应根据各协会或团队人数、活动计划向每个协会划拨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 供活动使用。同时还应购置一定数量的、供老年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器材, 为老年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4 搭建丰富多彩的老年体育活动平台

老年体育要从实际出发, 突出特点, 精心组织, 积极引导不同爱好、兴趣、特长的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体育娱乐活动, 要坚持循序渐进, 区别对待, 适度活动的原则, 使各层次人员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活动平台应多种多样:一是开展喜闻乐见、参与面广泛的活动。以各活动中心和居住社区为组织单位, 每年进行1~2次棋类、扑克、羽毛球、乒乓球比赛, 组织1~2次全员参加的大规模登山活动;各活动中心、离退休职工管理站的活动室保证每天正常开放, 为大家健身娱乐服务。二是大力开展广场体育健身活动。如秧歌、健身操、柔力球、武术、歌咏、舞蹈等适合老年人开展的各项活动。每逢节假日在广场举行大型的文体表演, 活跃社区文化体育生活。使老年人既展示了才艺, 又锻炼了身体。三是充分发挥各老年体育协会或团队的作用。老年体协的会员都具有一定特长, 可以发挥他们在体育娱乐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在各类竞技比赛、重大节日表演中的主力作用。各个老年体育协会既能带动广大老年人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 又能代表本单位参加上级举办的体育比赛, 达到沟通信息、加强交流、提高水平、扩大影响的目的, 激发老年体协的进取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论冼星海音乐的民族性及社会意义 篇3

关键词:冼星海  民族  音乐

一、冼星海音乐民族风格的体现

民族性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曲家们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民族风格是冼星海创作的主要立足点。冼星海并不把对民族风格的追求看作一种创作技巧,而是把创作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问题作为自己本身怎么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来对待,作为真实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原则来认识。

冼星海音乐民族风格主要体现在民族的调式调性上面,于是,冼星海很认真的向民间音乐学习,并努力从中掌握它们的形式、调式、结构、声调等。在此同时,冼星海还去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质。他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来改编民间音调,使之满足自己的音乐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不同个性特色的音乐。他从调式调性上可以显示出民间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冼星海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他主张追求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结合着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取长补短,取其精华,以此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形式,铸造中华民族音乐的丰碑。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二、冼星海音乐民族情感的表达

正是由于冼星海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不断激发他对音乐无限的创作力,也正是由于冼星海对人民群众强烈的爱,才使他的作品更加的有内涵。他自己认为音乐创作者必须要深入现实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艺术发扬光大。具有时代意义、民族精神。

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本来是不一样的概念。民间的不一定是民族的,然而民族的却几近都是来自于民间。体现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才能称为民族音乐。冼星海考虑得最多的便是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这是由于冼星海有着时代背景的缘由,同时也是冼星海深谋远虑的结果。

三、冼星海音乐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所接受并认知就必须选用人民群众所熟知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音乐语言,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流传。重视吸取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题材是当代音乐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艺术音乐创作的历史特点和整体水平。这类作品的歌词主要来自当代民族民间文化,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重视吸取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题材,能够表达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追求,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所以,在创作当代音乐歌曲的过程中重视吸取民族民间文化为题材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当代社会的发展,使音乐更加口语化。

四、冼星海音乐的社会意义

(一)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冼星海的作品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战,抵制外来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这么多年过去了,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犹如是一名战功累累的将士,继续战斗在国内外乐坛。现在再去聆听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仍然会让人感觉到震撼,从心底迸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一直在激励着炎黄子孙以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现实社会需要冼星海式的人格品质,发奋图强、刚毅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民族大业为重、志存高远的崇高思想意境和求真务实的音乐风格则是造诣大事所必备的杰出品质。冼星海所体现的优良人格品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个人与社会在需求、理想、利益等价值追求上的协调统一。

冼星海在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坚持理想、追求光明的进取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着。

(二)为劳苦大众发出疾呼

冼星海的创作中,数目占多数、影响居广的就是群众歌曲。在歌曲中运用了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慷慨激昂的音调,用来表现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斗志和辛苦劳作的奋斗精神。冼星海生活在一个抗日战争的年代,冼星海利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创作出了大量的歌曲,唤醒了亿万的中华人民,使广大人民都投身于抗战当中去,为了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革命既是他创作的动力,也是他实现音乐梦想的舞台。他的歌曲既有民间音乐的风格,又有群众歌曲的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传唱。他还有很多作品是写给受尽屈辱的妇女和儿童的。用歌词和旋律诉说了百姓的苦难与渴望。

(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谨记历史,不忘过去,保护生命,向往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着。

虽然现在的我们不能感受当时的情景,但是冼星海很多的歌曲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烽火连天的战争景象。许多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顽强杀敌,最终赢得胜利。如今,冼星海的歌曲所显现的坚毅不拔、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着。为国家多做贡献,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昨天,在战场上,冼星海的音乐鼓舞着我们奋勇杀敌、抛洒热血。今天,在和平景气的年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冼星海的音乐仍然激励着我们要勇攀科学的高峰,学会开拓创新,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当今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冼星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祖国的发展、百姓的利益做为首要地位,走在了时代的发展前沿,唤醒了民众的人格尊严意识,弘扬了仁德品质。冼星海一直在用他的付出和对音乐的执着鼓励着我们,激励着后人,鼓舞着我们在新的征途上腾飞。

参考文献:

[1]冯文双.民族音乐的丰碑 时代精神的强音——浅论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J].电影评介,2007,(01).

[2]邵云.浅谈冼星海的歌曲创作[J].大众文艺,2013,(08).

[3]何平.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J].中国音乐学,2006,(01).

[4]钟家明.民族音乐之灵魂 时代精神之呐喊——浅论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4

会的意

系别:工商管理系

姓名:朱伦勇13160017郑力于13160016王方奎13160013李宏伟13240012蒲长勇13160015何鹏13160014陈荣1316000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自然———人———社会整个系统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是基础

人类自产生起一刻都不能够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繁荣、百业昌盛的社会,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小国寡民”式的“和谐”,不是人民生活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和谐”,而是十几亿人口高水平生活中的和谐。我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下来,世界排名仅仅是第110位,要使十几亿人口都过上高水平的生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建设,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公共关系管理在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公共关系管理客观上促进诚信友爱的道德建设,推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诚实、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都要在平等、互利和彼此信任的条件下,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利,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处于多重规定性和联系之中,因此公众之间的影响也是多维度和多向的。团体的活动都可以具体分解为一个个的具体的个人活动。组织和组织、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冲突,细分起来,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交往准则和规范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需要思想的灌溉,需要行动的感召,需要一种强大的、值得信赖的力量携他们前行。公共关系管理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行为操守都蕴含着伦理标准,以公平、和谐为内凝力,协调每一个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意志、有愿望、有行动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公众,包括组织内部的及外部的所有的公众,主张公众利益至上,公众利益优先、为公众利益服务,在复杂的多变的公众利益面前,不断的调解组织的行为和政策,谋求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并把这种合作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这必然对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和谐关系起到促进与维护的作用。公共关系管理是以真实为基础进行双向沟通,达到交流与分享。一方面组织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使公众认识和了解组织,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关系的。另一方面组织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改善自身,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为实现组织长远发展和长期获益的目标创造条件,这在客观上必然构筑了诚信与合作的氛围。同时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最普遍的构成单位,社会组织的公众也体现团体性和组织性,这种社会中间团体一旦协调起来,所创造的信任与合作的氛围将会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层面产生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中产生强大的信任与合作动能,必将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土壤,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公共关系管理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公共关系管理的主体社会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合作系统,社会组织不能活在真空中,而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公共关系的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和它的公众及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的互动系统。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组织生存发展的系统条件,由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充满变数,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共关系管理必须以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失时机的做出及时反应,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公共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个节点,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有技巧地对信息节点不断进行组合,才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节点来促进整个系统平衡,才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采集信息是公关工作的必要前提,无论是内部公共关系还是外部公共关系,都是从采集信息开始,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公共关系首先要采集与本组织形象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公众对组织的政策、产品、行为、人员等方面的印象、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公共关系需要为组织监测社会变化与趋势,还要采集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时尚潮流、民俗民情、舆论热点等多方面的信息动态,分析其对组织的各种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使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社会组织和公众处于不同地位,面对各类公众各自的利益要求,双方在信息的掌握上总是不对称的,主客体之间必然会存在利益的种种差异和矛盾。公共关系管理通过协调沟通手段,经过调整,一方面强化社会群体之间联系,促成其合作,保持各个社会群体同步发展,促成社会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互通信息,争取谅解,化解矛盾和冲突。建立和维持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在公共关系管理系统内形成自我调节机制,让社会群体之间自觉、主动地协调一致,保持和谐发展。从

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组织内部,由于分工的缘故,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产生一些矛盾,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公共关系部门通过沟通,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了解,使之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谅解,使各个局部能步调一致,以利于发挥总体优势,确保计划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公共关系管理通过协调手段,协调地区经济与国家经济、行业经济与国民经济,具体企业与整个行业的关系,调整其间的合理布局与组合、分工与合作、疏通流通渠道,促进现代社会中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必然会大大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规范和有序,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尤其是政府公关就要以党的要求为理念,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论文分工:郑力于、朱林勇文本资料收集;

王方奎、李宏伟文本排版整合;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5

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国初期,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 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同时, 国际上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尝试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 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可以看出, 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但《论十大关系》提出重新认识中国社会, 实质上是开创了解放思想的先河。“以苏为鉴”和“独立思考”, 其实就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这次思想解放的关键词。它确立的走自己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开启了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的闸门, 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成为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渊源。

二、统筹兼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指出,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统筹兼顾, 即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否则会出大问题。

在经济方面, 毛泽东坚持在对立中求平衡, 试图通过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处理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要求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坚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 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既提倡艰苦奋斗, 又关心群众生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政治、文化方面和社会关系平衡等方面, 毛泽东强调以团结、统筹兼顾的方针, 妥善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国内和国外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的政治局面。在具体策略方面, 他提出了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 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对犯错误的同志实行“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有批判地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 并且学习一定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文化建设方面, 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论十大关系》中的“统筹兼顾”思想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合理协调, 又包含政治上层建筑的稳定;既兼顾了人, 也兼顾了事;既顾及到了中央, 也顾及到了地方;既考虑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考虑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 又体现出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目的就是要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想。就其旨在追求社会的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区域发展平衡、城乡差距缩小、最终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而言, 科学发展观与其是一致的。

三、初步提出了改革是实现社会和谐必由之路的思想

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开始思考建国初期我国沿用苏联的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 有了体制改革的思想萌芽。

在经济改革方面, 首先, 对于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上, 毛泽东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强调在优先发展工业、重工业的同时, 也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地位。其次, 在经济管理模式问题上, 他试图突破苏联旧式的经济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中国新式的管理体制。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 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第三, 他提出企业应当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这样企业才能搞活。如果“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 不给工厂一点权力, 一点机动的余地, 一点利益, 恐怕不妥。”

在政治改革方面, 首先, 毛泽东提出要在继续坚持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同时,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形式要有特色, 专政和改造人教育人要相结合。对于反革命, 要坚决镇压, 但要给他们出路, 争取不杀, 尽量做好转化工作。对于党内同志的错误, 要采取“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允许他们继续革命。其次, 对于如何理顺国家领导体制和国家结构的问题, 他指出, 应该在坚持中央的权威性的前提下, 要适当照顾地方的利益, 地方上下级之间也如此。“可以和应当统一的, 必须统一, 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 不能强求统一。正当的独立性, 正当的权利, 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 都应当争”。第三, 毛泽东对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 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 究竟怎样才适合, 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最后, 毛泽东对于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提出要“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 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应该说明的是, 毛泽东的改革探索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也难免有失误。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 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为今天新时期的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正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我们要永远铭记,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和价值目标方面, 继续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 初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动力。坚持以人为本,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文章开宗明义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 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 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国内, 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 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 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 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 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 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文章中, 毛泽东同志还就如何进一步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反革命和犯错误同志的积极性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 毛泽东还对于工人和农民利益的满足等民生问题作了一定的论述, 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对阶级阶层的分析方法、提出的依靠力量、基本原则和方针, 无疑是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的雏形, 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创造一个更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样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阶层成员的利益既有相容互补的一面, 同时也有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协调和化解, 任其尖锐和激化, 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 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为此, 对于执政党, 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又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利益主体, 满足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 合理地调节利益差别, 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冲突,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6

一、积极开展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和谐统一, 发挥其团结凝聚功能

民族意识是民族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民族存在, 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作用是双重的, 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可以起到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作用;维护民族生存和稳定, 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护卫和推动作用;协调民族内部和谐, 共同抵御他民族干扰甚至侵略作用。这些作用是积极的;二是与民族意识的凝聚力同时存在的是民族意识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这些意识的存在必然会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发展和正常交往, 它的作用又是消极的。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高度统一, 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要进行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教育。构建新疆和谐社会, 必须强化各族人民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合理引导民族意识, 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强化各族群众对祖国的认同, 就是要深刻认识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任何分裂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 就是要深刻认识到,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强化爱国意识, 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分裂主义。要充分认识到, 我国爱国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要时刻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企图和活动。

因此,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第一, 它能够不断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把各民族儿女紧紧地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 以巩固祖国的统一;第二, 它蕴藏着民族正气和巨大的感染力, 能够引导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尊严, 不屈服于国际敌对势力的任何威胁和压力, 识破和粉碎他们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和“分化”的罪恶阴谋, 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 它能大大提高各民族的爱国情感, 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 并在切实履行对祖国职责的奋斗中创造自己的人生。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诉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从最高形式上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而且对我们培育民族精神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构建新疆社会的政治和谐, 就要使各族群众在政治上高度统一。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核心地位的政治教育过程。两个过程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达到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因此在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 通过国情、世情和区情的教育, 就可以使各族群众认识到新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得到发展。让各族群众认识到新疆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经济、教育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的成绩, 都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疆各族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是新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典型人物的宣传, 经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和反思, 可以激发起各族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从而增强他们抵御干扰和谐因素的意志。

三、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功能

新疆是多宗教信仰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 宗教不仅以信仰的形态存在, 而且以文化现象存在。使得新疆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 宗教教义、宗教礼仪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且由于世代相袭, 广大群众对祖辈信奉的宗教有着朴素的宗教感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干, 如何使多元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容为一体, 则是实现新疆文化和谐、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因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在创造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 也在培育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最集中地体现了自身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特征[1]。

培育当代先进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使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 广大群众认识到, 当代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六大指出, 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 培育先进文化深刻表现的民族精神, 是新疆构建和谐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是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面对非法宗教活动, 通过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 才能使不同民族成分、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上来。

四、积极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经济的和谐

新疆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四地州和北疆高寒牧区, 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在全国属相对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条件差, 距离脱贫的标准还很远, 因灾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同时, 新疆还存在就业压力增大、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等瓶颈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相对贫困问题的存在, 制肘了新疆经济的和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主要表现为, 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由于生活无着, 前途无望, 加上自由传道人的宣教活动, 使他们转到宗教中寻求帮助和安慰;少数民族跨国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跨界民族有很大影响。从目前来看, 新疆与周边国家相比, 总体上比他们发展得快些。但有些贫困地区的群众, 由于分配因素, 也容易被某种境外实力所利用, 容易引发团结;处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经济发展差距过大, 也会影响落后地区的社会稳定。如果不能正确对待, 则易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精神转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精神转化为物质是精神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江泽民同志指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精神可以变为物质, 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 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2]。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具有激励民族前进的功能。民族精神是鼓舞民族前进的号角, 是激发民族活力的动力, 是校正民族志向的标尺, 是滋养民族品格的食粮。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推动民族前进的物质力量。因此, 培育民族精神, 首先要激发起各族群众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热情。在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 通过对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回顾, 让各族群众认识到, 新疆解放五十多年来在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都应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其次要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激励各族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继续发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尽快实现新疆与内地的区域经济和谐。总之,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两大任务。培育民族精神, 就是要通过对各族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把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 共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 必须从治本入手, 积极营造培育民族精神的环境和条件。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要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相互认同。

摘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六大以来和十七大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民族精神的功能, 才能使其具有时代性和价值性。作者结合新疆的实际, 论证了民族精神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中的团结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建构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

关键词:民族精神,功能,新疆,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灿新.民族精神的涵义与价值[J].学术研究, 2003, (11) .

论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7

一、发展群众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发展目标,而发展群众文化更是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文化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在追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导一个时代的变化,在各种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很多人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心怀不满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此时,发展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发展群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调整心态,同时对人们正视困难,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自信心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再者,发展群众文化,也可以使更多的群众投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人们陶冶情操,还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

发展群众文化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的文化,从而帮助人们汲取新的文化知识,使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发展群众文化也是党和国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乐观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式。党和国家主要通过向人们宣扬社会中出现的先进个人和一些优秀集体,来帮助人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使更多的人们受到一定的鼓励和帮助,得到一定的教育。

二、加强相关部门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负责部门是相应的文化馆。文化馆主要是负责群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文化馆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馆在发展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职责是选取一批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有着强烈的爱心和耐心的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更为细致地了解先进的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在精神上得到充实,从而达到文化娱乐的效果。此外,文化馆还应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人们亲身体验,真正地了解到文化,而不只是一味地听别人说,无法亲身经历,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好地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放松身心,悦乐心情,寓教于乐的目的。因为,只有人们身心放松,心情愉快,才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帮助。当然,发展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只通过文化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上其它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把群众文化发展得更为优良,才会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三、大力宣传,构建和谐社会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事物都借助宣传,而宣传方式都层出不穷。如今,对于群众文化发展也应该借助媒介进行一定的宣传,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文化内容。其中,对于社会群众宣传,我们主要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来使人们了解当今先进文化的重大作用。而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则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和一些专门的教育课程来使学生有所了解,从而也帮助学生放松学习压力,愉悦心情,为构建和谐社会做铺垫。此外,要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先进文化进行宣传,切不可囫囵吞枣、一把抓式的把所有文化一并进行传播,这样不但达不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铺垫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导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小的危害。所以,在群众文化的宣传上要多加注意。

上一篇:2016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苏州园林》下一篇:十一月特色“双学”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