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024-07-31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精选8篇)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1

心得体会

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已经过去2个多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依靠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力量,依靠各族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迅速平息了这一事件,稳控了局势。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迅速恢复,宁静祥和的生活重新回到人们身边。痛定思痛,当我们回首“7·5”事件时,对谣言、谎言、恶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6·26”聚众斗殴事件大肆进行造谣煽动,蓄意挑起民族仇视、破坏民族团结、破坏新疆安定团结的局面。热比娅之流极尽造谣煽动之能事,大肆炒作、传播谣言、恶毒攻击中国政府,把一起治安案件说成是民族事件,极力煽动民族仇恨。在这一过程中,谣言、谎言、恶言就是热比娅之流的重要工具,充当了他们的急先锋。

谣言是无中生有,谎言是歪曲事实,恶言是恶毒攻击。热比娅利用“6·26”事件,无中生有、大肆造谣,编制各种谣言,蒙蔽欺骗人们;他们歪曲事实,置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事实于不顾,恶毒攻击中国;他们煽动上街游行、示威,叫嚣“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由此可见,谣言、谎言、恶言就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用来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暴力事端,挑起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搞乱人心,搞乱新疆,进而达到分裂祖国罪恶目的的重要手段,直至今日,热比娅之流仍在利用谣言、谎言、恶言进行煽动、欺骗,因此,我们要对“三股势力”的谣言、谎言、恶言时刻提高警惕。谣言、谎言、恶言的严重危害在于,它们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煽动蛊惑,如果不加以遏制,会很快传播开来。谣言、谎言、恶言满天飞,将会极大地迷惑人们,在社会上造成巨大恐慌,出现各种错误的、过激的行动,甚至会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目前,境内外“三股势力”互相勾结、遥相呼应,不断在境内外发布消息,造谣蛊惑,我们在打击境内“三股势力”的同时,也要遏制境外的“三股势力”,不仅要关注境内,还要关注境外,要切断他们相互勾结,传播谣言、谎言、恶言的途径。当前,一个新的动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境内外“三股势力”正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传播谣言、谎言、恶言,在“7·5”事件中,热比娅之流大量使用网络、手机等手段,在QQ群、论坛、个人空间上大量发帖煽动,用手机短信进行蛊惑、联络。这为我们遏制谣言、谎言、恶言的传播制造了新的难度。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我们高度警惕谣言、谎言、恶言,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来共同揭批、检举、遏制谣言、谎言、恶言,“三股势力”就会黔驴技穷,他们的罪恶目的就不可能得逞。

谣言、谎言、恶言像风,虽然跑得快,但终究没有根基,见不得阳光,只要广大各族群众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忠诚地维护民族团结,绝不容许任何人削弱它、诋毁它、破坏它,就会对谣言、谎言、恶言有清醒的认识,有高度的警觉,不听、不信、不传,并积极揭发,这样,谣言、谎言、恶言就无立足之地,就会在阳光下灰飞烟灭。

刘忠熙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2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这两个考点近3年高考试题未涉及。“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构建体系。

本专题内容涉及民族和宗教, 知识内容较多, 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构建本部分的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既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有效存储, 又有利于知识的快速调用。尤其值得提倡的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这种构建的过程是检查考生对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过程。

2.走出误区。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从宏观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掌握知识, 注重的是综合性。在此基础上, 考生还要加深对每个考点中具体知识内容的理解。针对本部分考点在高考中侧重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涉及的知识易错、易混点比较多的特点, 考生必须清晰、准确、完整地把握知识内容, 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这直接关系到选择题解题正确率的提高。

3.关注热点。

高考能力立意决定了高考试题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就本部分而言, 要重点关注本年度内的与民族、宗教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国际道教论坛召开等。考生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热点背景要有所了解, 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点指津】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客观要求。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有利于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客观要求。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 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2)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考点拓展:

(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②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国际和国内敌对势力相勾结, 进行民族分裂和破坏活动, 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同时, 由于不同民族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差异, 也影响到民族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还不太健全也会影响到民族团结。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措施。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政府履行文化职能, 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公民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①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与帮助背离了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分析: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进行人力物力支持, 这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做出的正确决策。这恰恰是维护民族平等的客观要求, 而不是对这一原则的背离。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意味着各民族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

分析:这种说法混淆了民族平等原则和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两个概念。民族平等指各民族都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权利。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 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发展较为落后, 各民族间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经济上的共同发展。

分析: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经济、政治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共同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我国历史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拓展:

(1)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①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②范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不能理解为各民族, 也不能将“聚居”理解为“居住”。③自治地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④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⑤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原则的关系。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①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许多少数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体现, 有利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保护公民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③经过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①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考点拓展:

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的认识误区。

(1)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国家不鼓励, 也不干涉公民信教。

(2) 认为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 认为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所进行的任何宗教活动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保护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高考回眸】

1. (2011·重庆文综卷·34) 2011年, 中央决定大幅度减免新疆困难地区企业所得税, 免除新疆困难地区公益性项目的配套资金, 同时, 全国19个省市对口援助新疆资金将超过100亿元。这些举措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国家富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④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针对新疆实际, 对新疆实施优惠政策, 其他地区对口援助新疆, 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结合, ①④应选。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②③表述错误。答案为B。

2. (2011·安徽文综卷·6) 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体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进行对口支援, 有利于增进民族平等和团结, 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贯彻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也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④正确。①中“政治保证”表述明显错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 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3. (2011·江苏政治卷·18) 2010年8月, 江苏举行“七彩假日——民族团结‘手拉手、一家亲、一世情’”夏令营活动, 此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实际行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①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文化基础 ②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④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同, 增强民族自豪感, 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故②③应选。①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没有必然联系, ④错误。答案为C。

4. (2011·海南政治卷·1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正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相继出版的4辑《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从教义和教规角度对伊斯兰教经典作出了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的“解经”工作

①保障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权利 ②消除了信教群众在教义理解上的差异 ③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④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角度对伊斯兰教教规、教义进行解释, 有助于丰富伊斯兰教文化内涵, 有利于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④正确。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教职人员的权利由法律规定, 受法律保护, “解经”工作与保障教职人员的权利无关, ①错误;②夸大了“解经”工作的作用, 应排除。答案为D。

5.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38)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 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 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 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1965年, 西藏自治区成立,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 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 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析:本题设问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 要求考生调动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知识,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原因。第二层, 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信息, 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题干信息分别从西藏人民当家做主、广泛自治权和西藏各项事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作了提示, 考生要善于在阅读信息的基础上作答。

答案: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 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 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设计】

1.2011年5月27日至29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 从2011年开始, 未来五年中央财政对新疆地区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这一措施

A.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B.有利于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

D.能够消除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2.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 先后制定了279件具有西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内容涉及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人民司法、医疗卫生、文物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维护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益,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这说明

①西藏自治区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③西藏自治区具有立法自治权 ④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 针对宁夏自身特点, 挖掘宁夏自身潜力, 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初步形成了具有宁夏民族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宁夏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民族自治机关人大及法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治权 ②民族区域自治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长处和优势 ③国家统一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 热衷于民族纷争, 那么怎能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呢?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这段话说明

①我国各民族不存在自己的利益 ②我国各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稳定进步的前提 ④民族热情和爱国热情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5.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7月16日, 美国无视中方坚决反对, 安排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此举受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这说明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国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干涉我国内政 ②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反对一切披着宗教外衣的分裂活动 ③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反对宗教与其他国家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1年10月, 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衡阳举行。论坛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挥道教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共建和谐世界。这说明在我国

①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③信教群众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④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实际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1980年以来, 中央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专门研究不同时期的西藏工作, 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西藏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 在座谈会精神指引下,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 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民族团结为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 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 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西藏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1) 结合材料一, 说明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原因及意义。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西藏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A 提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新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援疆能缩小新疆和内地的发展差距, 但不能消除差距, C、D项错误。B项与题意不符。

2.D 提示:材料中西藏自治区法律、法规的数量和内容表明西藏自治区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①入选;西藏自治区制定法律、法规, 是西藏自治机关行使立法自治权的表现, ③入选;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3.C 提示: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及政府, 不包含法院和检察院, ①错误;③表述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

4.B 提示:我国各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各民族具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①错误, ②正确;④错误。

5.A 提示:西藏事务纯属中国内政。达赖长期打着宗教旗号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领导人以任何方式会见达赖, 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利用达赖干涉中国内政。①②正确。美国政府的行为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损害了中美关系, ③正确。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④错误。

6.D 提示:在我国, 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7. (1) ①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维护民族团结。③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西藏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 有利条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能够凝聚各方力量。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的有机结合。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能够保障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④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 能够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 协调本民族的利益与国家利益。

作用:①西藏自治区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②西藏自治区政府要依法行使自治权, 根据西藏特点, 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3

关键词: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67-0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但是,中华民族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构成的,从1947——1965先后成立了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在内的五个民族自治区。56个民族之中有许多有着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所以,其必然有着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不可能完全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之中,这必然会给当今的中国政府带来一定的民族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国内存在着藏独、疆独、台独等多个民族分裂组织,他们向世界和自己民族内部宣扬民族独立、民族自治,同时想尽办法破坏整个中国目前构建的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希望以此能够为自己的分裂行动创造条件;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大国对中国使用的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策略,所以,西方舆论很大程度上给予国内民族分裂势力支持和帮助,这就导致了我国政府面对很大的压力与阻力。中国政府面对这些情况于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颁布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本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白皮书。在这三个白皮书中已经明确表示了中国政府关于民族政策的方针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而其中的民族团结政策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当前的中国政府在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的同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制度也日趋完善,但不得不承认,有些领域还需提高。目前,整个中国还存在许多的经济弊端。全国的经济分配不平衡,经济政策不一致,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必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影响整个国家的建设。所以,现在的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区域和个人的贫富差距。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同时,整个社会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国民素质有了很大地提升与改善,中国正渐渐步入和谐社会,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而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作保证。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上制订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政府当前发展的中心是加强经济建设,可是如何才能是经济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进步?毋庸置疑,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同时上层建设又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民族团结正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省一地一个民族来建设,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只有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保证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现今中华民族的力量就是56族兄弟姐妹团结协作不分你我的恢弘巨力。而这股力量恰恰须要我们的民族团结才能够形成。同样,社会进步也需要以民族团结为保证。加强民族团结,是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要以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而如果一旦民族难以团结,必然会导致社会大格局的混乱和动荡,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的“7·15”事件带给整个世界的震动。两次事件中,带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是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两次事件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均破千万元,同时两次经济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严重破坏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分裂的典型事例。用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民族分裂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更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和“5·12”抗震救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人民特别是北京市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将北京市社会人民素质提升了一个台阶。同时,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初升的中国、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这样的展示必将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5·12”抗震救灾中,各族人们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心协力共抗震魔,使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素养得以全面的进步。两次事件正是民族团结的典型,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民族团结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中国必须坚持民族团结政策,要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路、办法解决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切实维护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团结,使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4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分裂分子接连发动暴力恐怖袭击的最大阴谋,就是企图煽动民族仇视、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冲突、破坏民族团结,最终破坏当前**和谐稳定的大好形势,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分裂目的。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我们要看到,在**,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人,他们代表不了任何民族,他们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我们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既不是什么民族、宗教问题,也不是什么民主、人权问题,而是事关维护祖国统一与破坏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与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是大非问题,各族干部群众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才能坚决有力地打击敌人,挫败他们的各种分裂破坏图谋,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民汉结队互助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促进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大好局面。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给我们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深入抓好淡化宗教色彩、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下面我从该项工作的现状及应从哪些方面做好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要始终不渝的把教育引导工作作为淡化宗教色彩的手段之一

要加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宣传,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干部群众受教育。把学习宣传与学习效果统一起来,杜绝只求教育数量、不求教育质量,只看教育宏观、不看教育细节,只看工作表现、不看思想认识,只做上班期间工作、忽视工作外行为的等各类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学习教育活动与既定学习效果的统一,使干部群众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个人应该达到的要求,最终实现自觉遵守各类规定,并坚决与违反民族、宗教政策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二、要进一步从制度上细化对各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明确哪种具体行为是社会所不允许的,一旦违反应该如何处理等

使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此类问题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违犯,坚决不会姑息,必将严肃处理。从而,为干部群众的的各类行为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依据。

三、要建立重点人员排查制度

重点关注确立的重点人员,这就要求把这样的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积极引导这些他们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多到他们家里去家访,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其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中,放在学习上,坚决避免因为沟通交流少等原因,而被不良的思潮所利用。

四、要开展维护稳定、淡化宗教色彩的各种活动

各类宣教活动、文体活动等,要把民族团结、淡化宗教色彩等内容贯穿其中,使各族干部群众遵守法律相关规定,同时积极投入到维护社会稳定、淡化宗教色彩、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中来。在团结、和谐、思想高度统一的氛围中,投身劳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五、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维护稳定的重点在基层,矛盾焦点也在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维护稳定这道防线建立起来了,维护稳定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强化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稳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治保、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在村组和社区建治安联防党小组,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维稳工作组织网络。各级党组织坚持维稳工作联系会、协调会、碰头会制度,坚持互通信息,互通情况,定期沟通,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共同协商、共同解决,构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横向领导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点制度,乡镇党委成员联系重点村社,乡镇科级领导联系重点片区,一般党员干部和村干部联系重点对象,构建了维护稳定的纵向领导机制。派出所、司法所等乡镇站所党组织根据各自管理职能,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具体管理和指导,教育和引导基层组织主动承担责任、主动履行工作职责,合力维护稳定,构建了维护稳定的职能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六、加强宗教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宗教问题历来是**稳定的晴雨表。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反华势力、境内外三股势力,还是其它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宗教领域越来越成为对敌斗争的一块重要阵地。特别是三股势力,始终把**独立与宗教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大搞非法宗教活动,煽动宗教狂热,极力向群众灌输宗教极端思想,企图挑起宗教冲突、煽起民族仇恨、制造社会**。我们一定要严格贯彻宗教管理规定,淡化宗教氛围,确保干部不从事宗教活动,群众不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整治力度,依法制止地下教经、讲经活动,严厉打击披着宗教外衣、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活动、宗教场所和宗教人士的管理,始终掌握宗教工作的主动权,把爱国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5

——关于民族关系和团结稳定的研究分析报告 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工作讲团结、抓经济、求发展的思路已成为全县各部门(单位)的共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目前,我们新疆的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关系和团结稳定工作,必须促进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构建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持续,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一、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开展情况

(一)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得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裕民县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县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摆在首位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多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积极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和普法的重要内容,由人社局党支部牵头,社保、编办密切配合,不定时对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分管和从事民族工作干部开展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培训、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互相”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中,广泛宣传民族团结知识,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讲团结、讲互助、讲发展,努力创建团结友爱的人社局党支部。

(三)正确处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宗教问题长期存在。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之间、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差异,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共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风俗习惯和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做到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进步和发展。

(四)加强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妥善处理不同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裕民县人社局、社保、编办定期配合所在社区对辖区内涉及民族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搞好预测,超前做好工作,提前化解矛盾,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纠纷和事件,绝不简单地对待和处理。在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纠纷和突发事件时,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善于把握时机,讲求策略,注意方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群众,防止问题复杂化、事态扩大化和矛盾性质转化。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都依法处理。并建立民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把这项工作纳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五)加强民族关系和干部队伍建设。

将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工作落实,认真学习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水平。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对民族工作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牵头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协调处理相关的重要事项,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民族团结工作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裕民县社会状况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干部职工对反对民族分裂警惕性不高,对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认识不到位,对抓稳定,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深刻,存在盲目乐观现象。

二是对部分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抓得不够实,干部职工中存在着思想倾向性问题。

三是部分干部职工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对家人、亲友和工作人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错误言行没有很好的说服和纠正。

三、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对策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全局《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民族团结各项任务,把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业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利用电子屏、新闻网络、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信息、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与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共同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大力营造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重道德、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三是相互搭配,分工协作。在科室人员安排上各民族干部合理搭配,分工协作,使干部职工在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中共同进步、共同为单位的集体荣誉勤奋工作。

四是联谊交流,增进友谊。利用国家法定节日举办民族团结联谊会,使全局各族干部职工在活动中进一步增进感情、增进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篇6

摘要:7.5事件说明维护民族团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长治久安,经济稳定发展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担负起这个任务.维护民族团结,积极跟反分裂恐怖分子做斗争..为个民族团结出一份力.今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造成192人死亡.此外,事件还造成1721人受伤,新疆7.5事件,反映着我们国家的生存现状,联想去年奥运会之前的西藏**及抢火炬,扰乱火炬传递等一系列事件,不得不对我们国家的生存环境表示担忧。藏独的**喇嘛,新疆的“三股势力”,台湾的台独分子,甚至于还有比较低调的蒙独,这些搞分裂活动的组织或个人,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利用境外敌对中国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声势;指挥、组织、策划一些在国内的**行动,造成无辜人员的伤亡,并利用国外的一些媒体歪曲报道,扩大影响力;在境外到处游说,成立领导机构等等,这些都属于内乱。这些无疑给高速发展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7·5”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331间店铺、627辆汽车被砸被烧。多个领域受重创,例如:据旅游部门统计,事件发生3天之后,就已有1450个旅游团队共84940名游客提出取消赴新疆旅游的预订,天山天池、喀纳斯、吐鲁番等著名景区游客人数大幅度下降。仅在乌鲁木齐市的二道桥市场、国际大巴扎两个景区每天营业损失就达20元至30万元。民族矛盾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新一代的中国人,80后,90后等已经成为了主流,但我们仍能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参与其中, 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表现出独具魅力的性格、气质和品质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族精神像一条精神纽带,把全国各族人民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年龄维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因此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是每个国人所要肩负的重担。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就更加需要肩负起这个重担了,维护民族团结对我国有着重大的意义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因此作为21世纪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做到: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守政治信仰,拥护我党的民族政策

2、与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子做斗争

3、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

4、通过支教下乡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5、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6.具有爱国意志、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人为骄傲。

7.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祖国。

8.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具有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9.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工作。10.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一定要自信面对未来。在这迅速变迁的世纪,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

民族文化与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 篇7

一、新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底蕴

1.新疆少数民族构成及文化多样性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共有53个民族,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区内有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45个民族乡。2005年末,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达1 214.4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0.42%。其中维吾尔族人口923.5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

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与回族共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疆各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属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愈加重要。语言文字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维吾尔族等7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锡伯、满、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遗风,形成了不同族群独特的文化心理,在日常生活习惯甚至在不经意的习惯性动作上都可以找到宗教的印记。对这些风俗习惯的尊重或轻慢,往往会触及民族文化心理的敏感神经。除此之外,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人生礼仪、风俗习惯、生产方式、文化艺术、节日民俗、体育娱乐等方面都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显然,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现着多样性,这种文化的特异性,是民族平等、社会和谐理念基础。

2.新疆民族文化的底蕴

古老的新疆人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沙漠文化、绿洲文化等,绚丽多彩,光辉灿烂。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在1986年第3期《红旗》杂志上发表的《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季羡林教授的这段话,将世界人类文化史上四个文化体系的相互交流、相互汇合、相互融合的地方指了出来,认为敦煌、新疆即西域是这四大文化交汇的地方,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季羡林先生多年研究人类文化史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那么,为什么只有西域即新疆以及敦煌等地区能使这四大文化汇合、相互交流呢?大家知道,西域是古丝绸之路最早开通的欧亚大陆通道,是古老的中华民族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化史作的重大贡献。维吾尔等民族生活的西域自古是丝绸之路要冲,并受惠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条件,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得以从古老的伊斯兰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古希腊文化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古代维吾尔民族将漠北草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到西域的各个绿洲沃土上,从单一的草原游牧文化环境迁往具有多元文化特点、具有较高水平的西域古老的农耕文化环境之中。在西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西域的古老文明之间经过扬弃、纳新、融合与重构,很快形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即从封闭型的、单一的草原游牧文化,逐渐转变为开放性的、具有多元文化特点的农耕文化,然后,由农业文化进一步促进、推动和发展了城市商业文化,对西域文明发展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已故日本著名西域史专家羽田亨先生在其《西域文明史概论》一书中认为,维吾尔人开放性特征为主的民族文化融合了西域的多元文化,既有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又有绿洲文化、农业文化,而且还有城市和商业文化。这种多种不同的文化,集中地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综合反映。

二、影响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

1.经济利益因素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优惠政策失效或部分失效,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到原有利益格局,使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心态承受了较大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有关土地、山林、草场、水源的经济纠纷明显上升,水利、森林、军工、矿山、石油等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族地区和当地群众间的冲突逐渐增多。此外,与地方财政危机相关的拖欠工资问题、干部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等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之,新疆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年年在扩大,基尼系数超过了警戒线,这是产生诸多不和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2.文化动力因素

某些新闻出版单位和文艺作品因猎奇或曲解,亵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或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特意渲染某类风俗,往往容易伤害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引发各种事件。这说明文化差异方面的误解及交流障碍,也使民族间存在发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显然,对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与彼此尊重,这种共同觉悟尚有待进一步确立。

3.流动人口因素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发育,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自然迁移已出现新的高潮,但人口大面积的族际多向交流也使民族间的摩擦上升。人口流动和迁移增加了族际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相互间的了解、理解,但另一方面,也使族际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容易引起一些矛盾。此外,就业竞争、社会治安、城市人的排外及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等方面中的一些问题,也都不能忽视。

4.宗教信仰因素

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而民族问题又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化。新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比较复杂,因为新疆是多种宗教的交汇处。宗教问题不仅是一个民族群体的生活习俗相同,而且往往是维系民族群体利益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动员民族力量从事某些活动的“旗帜”。

有学者曾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一些新动态,认为广大教徒对宗教利益群体的关心和热爱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出现不正常的现象。要相信绝大多数宗教信徒是爱国爱教的,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这是主流,有利于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构建。

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和其他现象发生联系。如果宗教能与社会相适应,这样就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大局,也将有利于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坚持宗教信仰政策,并不妨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论、有神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进行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在民族地区不仅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更有利于各民族和谐,共同发展。

5.权利分配因素

主要表现为自治权利问题(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分权)、自治民族和非自治民族的地位问题、干部的安排使用及各级各类代表的比例配额问题,还有一些民族干部权利不到位问题等。

影响民族和谐的上述种种因素,可以大体区分为两大类:一是那些恒常的、持久和稳定的因素;二是比较容易变化,暂时和较为灵活、敏感的因素。

三、把握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对策

1.深刻理解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来把握

国务院发布的首个少数民族事业规划设定六大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物种数比2005年增长25%,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印数比2005年增长25%。这无疑将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首先要实现文化上的民族自主,就是说民族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保持和发展民族的语言、文字、教育、文学、节日、宗教等传统文化的自主权力。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先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民族文化需要现代转型,由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时代性、多样性、独特性等文化品格的和谐文化过渡。要从文化的历史性(时间维度)、世界性(空间维度)、价值性(内在维度)、存在性(外在维度)等多维视角,来审视民族文化构建的新规律、新特征,认清并处理好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保护与开发、一元与多元、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人文与科技、人与自然(文化的创造主体与文化的根本承载体)等多种关系。并且审时度势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与运行机制,理顺各个维度的走向,从而建设起一种影响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很强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尊重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2.深刻理解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法则来把握

首先是“和”。对话与交流、学习与互补已成为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是在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适当形式,应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从现实的形态来看,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土壤和实践根源。例如,新疆艰苦的环境要求人们互相照应,精诚团结,“有一个馕也要掰成四半一起吃”。因此,民族文化要不失时机地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广采博取,为我所用,实现传统文化的转换与新生。同时,在多元价值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中,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对于鱼龙混杂而来的糟粕要坚决抵制。既不可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也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另外,由于各种文化间的差异性,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控制冲突,降低对抗力度,维持融合渐变性,使各种文明与时俱进,步入现代化的行列。

其次是“不同”。一体化、趋同化并不等同于同质化、模式化、单一化,泯灭不同价值文化之间的差异,取消或削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及民族特性。对文化的认识、审视应摆脱平面思维的限制,真正从多维视角来观照价值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搞标准化、模式化,势必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味,甚至消亡。只有以特色来加强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才能抵制各种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维护民族文化的尊严和独立性,在新的文化整合中寻求协作、宽容、理解与独立性、民族性的统一,在维护民族特质中寻求与国家主流文化共性结合。以共性理论构成的深层区域特质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最根本性的。

3.深刻理解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双赢互利”这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理念来把握

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双赢互利的发展观。具体地说,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特别是强弱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在民族地区,无论是国家主体民族还是非主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还是非区域自治民族,都要得益获利。这样,民族和谐的根就扎实了。

双赢互利是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间团结和睦,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并肩战斗,共同发展,既是新疆各民族过去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新疆面向新世纪、构筑安居乐业的优良人居环境与创意环境的核心所在,更是吸引国内外投资的不可缺少因素。新疆应当继续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都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追求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核心价值。以语言文字和新的价值观为标志的民族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从而使各民族有了更为强烈的文化认同。

4.深刻理解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来把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繁荣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民族经济政策。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具有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西部边疆地区)、穷(欠发达地区)、弱(生态环境脆弱)、富(自然资源富集)的特征。因此,首先,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虽然新疆面积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1/6,约166万平方公里,但其中绿洲面积只占全疆总面积的不到5%,而全疆2010万(2005年)人口的95%在这块珍贵的绿洲上生活和生产。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有利于改善新疆的生态状况,为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要有利于发挥新疆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劳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社会优势等),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差距,促进共同繁荣;要有利于新疆资源富集区农牧民的民主参与权,农牧区信息和社会信息知情权,表达自己意愿的公民权,保持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权和基本人权。其次,绿洲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新疆的绿洲虽有很大发展,但部分地区呈现出绿洲与荒漠极端对立的局面。再次,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重,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对生态造成破坏,因此国家应提高资源补偿费标准。

只有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才能在优化开发、重点开发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之间进行平衡和调整,才能通过公益补偿机制寻求东部经济资本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资本的平衡。

5.深刻理解构建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要从国家法律高度来把握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专为解决民族问题设立的,在国家管理中十分重要,而且很有特色。就经济文化事业的依法管理与民族问题的关系而言,二者关系至为密切。加快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正是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必然途径和现实步骤。民族问题、民族事务本身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所以民族问题应当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处理,在民族自治的地方更应注重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这就要求各民族的公民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关于民族方面的立法已初步形成体系,民族问题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有相应的法律加以规范,决不能因民族问题的敏感而忽略对法律的公正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各少数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在立法时已经考虑到了民族问题的特点,所以在执法的时候、在处理民族问题的时候,必须捍卫法律的尊严。总之,我们应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特色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

摘要: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先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民族文化需要现代转型,即由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时代性、多样性、独特性等文化品格的和谐文化过渡,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特色,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邓佑玲.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申瑞锋.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2).

[3]罗树杰,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王建新.浅论新疆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J].干旱环境监测,2004(2).

[6]徐余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7]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篇8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共同体意识

一、现状分析,确定研究内容

管庄学区地处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所属6所学校、8个校区,两所农村校。教师367人,回、满、壮、蒙古族4个少数民族教师42人,占教师总数11.4%;学生4662人,回、满、蒙古、锡伯、俄罗斯、壮、朝鲜、苗、土、土家、鄂温克、阿昌族12个少数民族学生共347人,占学生总数的7.4%。

由于校际之间跨度大、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不均衡,在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差别,总体存在民族团结教育概念化、模糊化、形式化、口号化的普遍现状。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管庄学区面向全体,针对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二、强化管理,保障推进顺畅

(一)加强管理

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育引导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学区成立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培训、组织、开展区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创新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持久、深入、持续、实效性地推进工作,学区完善和创新如下机制:

1.队伍建设机制。定期对党员干部、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分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项培训。

2.宣传教育机制。树立人文化理念,针对区域和学校实际,开展“滴灌式”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

3.创新交流机制。建立巡回型-观摩式考察交流机制。区域内巡回组织干部和骨干教师下校观摩学习,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4.专项评比机制。开展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层面的评比活动,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树立和推广典型。

三、创新载体与活动,提高教育实效

(一)主渠道育人

1.学科课程。学区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学科特色与民族教育的结合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学科优势,在教案设计、课堂育德、知识传授、资料搜集、能力考查等各环节自然融入、润物无声。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例进行展示。

2.特色课程。借助市区课题研究项目,学区成立以综合实践教师为主体,研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实践与评价手册》(现已出版全区使用);作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项目研究实验单位,积极开发并出版《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成果集》《中国农业博物馆导学手册》做为学区特色课程指导资料。

(二)文化育人

1.核心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从学生入学开始,以《“做儒雅小学生”~新生入学习惯培养指导手册》《原创少数民族童谣》等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小建立祖国意识、中华民族意识、民族平等团结意识,明白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

2.特色文化。各校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将民族特征、民族风俗、民族礼仪、民族文化、民族英雄等的学习与班级文化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将学、写、唱、演、舞、画、评等方式体现在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创建上,营造出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例如:传媒附小“尚美文化”、兴隆小学校园剧创编、高碑店中心小学一班一课程等,呈现出班级文化与学校特色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

3.网络文化。为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的开展宣传教育,引领全体师生和家长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助校园网站、公共微信号、班级微信群等载体,不留死角地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三)活动育人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学区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切实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

1.民族团结歌曲创编、传唱活动。学区开展原创民族团结歌曲创编征集活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遴选出两首优秀歌曲《金色童年》《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朝阳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主题歌,在朝阳区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表彰及展示会上进行展示,并在学区范围内学习、传唱。

2.“做儒雅教师育文明学生”才艺展演。学区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每年组织开展师生才艺展演,各校师生们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表演唱、舞蹈、校园剧、朗诵、民乐、书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成果。

3.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学区总体策划,覆盖各校,深入开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学区的每一所学校,为师生们讲解优秀的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深化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4.学区、区级层面展示活动。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营造氛围,今年5月28日,朝阳区少工委组织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庆六一活动中,做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5月30日,学区组织开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

(四)实践育人

1.推进学校特色。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在注重发挥学区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倡导学校结合地区和学生实际开展特色活动。例如,半壁店小学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心理关爱等系列活动;定福庄一小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活动;高碑店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学实践,收到显著成效。传媒附小金帆民乐团、兴隆小学金帆话剧团体现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特色发展的与时俱进,提升了办学影响力。

2.利用地区资源。学区指导各校积极开发和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例如,高碑店中心小学不仅将国粹苑、励志堂的民族文化引入校园,还多次与社区合作在民族传统节庆日展示民族团结艺术教育成果。传媒附小金帆民乐团、兴隆小学金帆话剧团也多次与社区合作,学校教育对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拓宽社会资源。为使学生从小强化祖国意识、民族意识、平等团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区引领学校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学区与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与学生一起学习、体验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传媒附小与传媒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大师讲坛”“媒介素养”“英语夏令营”“美德教育”等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研究效果

(一)学区

学区承办朝阳区“和谐杯”民族团结课堂评优课活动、朝阳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朝阳区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表彰和展示会、朝阳区小学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现场会、北京市“美德在我心”课题推进会并介绍经验、朝阳区“庆六一”优秀民族文化展示等。学区精品课程在平台上供各校共享。

(二)学校

1.形成协同教育良好氛围。各校注意挖掘家长、家属、社区志愿者等的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如:传媒附小家长利用专业特长为开办家长大讲堂;兴隆小学教师家属积极参与课本剧创编;高碑店小学与社区密切合作,形成了协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2.骨干教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加强培训,教师们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学生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推进,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意识初步形成。各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体育、艺术、科技、器乐、书画、朗诵等方面获奖率逐年上升。上年度全国市区级学生获奖三百余项,上万人次。

(四)物化成果

1.《润物无声—民族团结教育特色项目成果集》;

2.《加强民族团结 共享金色童年—少数民族童谣汇编》;

3.《传承优秀文化 实现中华梦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传承优秀文化 实现中华梦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做儒雅小学生”新生入学习惯培养指导手册(修订版)》;

6.《朝阳区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开发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集》;

7.朝阳区改革创新项目成果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践研究》;

8.《导师带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系列成果丛书(上下册)》;

9.管庄学区教学立项成果系列(五册)。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卓有陈晓的管理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熊梅.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

上一篇:《赤道》经典语句摘抄下一篇: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