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公正

2024-09-05

法律公正(共7篇)

法律公正 篇1

《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书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学术著作, 一本薄薄的小书却承载着厚重的学术思想, 阅读这样一本学术著作的艰辛程度丝毫不亚于阅读《法律的概念》这样的书籍的痛苦。我们看到郑成良先生在这本小书中讨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已经超出了我们通常讨论正义问题所局限的“价值论”的范围。

一、语义分析

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采用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之一的语义分析法。通过语义分析方法郑老师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在九种语境下的公正与公平的关系。关于正义和公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而且无法只用正确或错误来判断, 所以在面对正义和公正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交代清楚, 反而会让人觉得又多了几分迷惑。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的开篇就说“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不正义, 这通常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人们对于应由哪些原则来规定他们团体的基本条件, 意见也不一致。然而, 尽管存在着这种分歧, 我们仍然可以说, 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某种正义观。就是说, 他们懂得他们需要一系列特定原则, 并准备认可这些原则, 以便用这些原则来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来决定他们所认为的是对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因此, 把这种关于正义的概念看作是与形形色色的正义观截然不同伪, 是由这些不同的原则、这些不同的观念所共有的作用规定的, 这似乎是很自然的。这样, 即使具有不同正义观的人也仍然会一致认为, 只要在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不在人们之间任意制造差别, 只要这些准则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相互对抗的利益要求确立恰当的平衡, 那么体制就是正义的。人们能够同意对正义体制的这种描述, 因为任意差别的概念和恰当平衡的概念都包括在正义的概念之中,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他所接受的正义原则对它们做出解释。这些原则指出了人们之间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权利和义务有关, 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哪种利益分配才是恰当的。显然, 这一概念与形形色色的正义观之间的差异, 并没有解决任何重大问题。它只有助于认识社会正义诸原则的作用而已。”但是在郑老师的这本书中, 作者使用语义分析方法将复杂的正义问题非常简洁的分为几种类型, 使人看后心灵受到很大的启发, 仿佛如梦初醒, 恍然大悟。可见郑老师的学术造诣深厚。虽然郑老师在书中一直通过语义分析法建构和阐述他的理论, 可以发现他在此书中表现出的实证主义姿态。但是我认为在郑老师的论述过程中关于法律实证主义存在问题。

狭义上讲, 实证主义法学就是指各种分析法学派, 因此又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它强调的是实在法, 即国家制定的法。这派法学的特征是:区别“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和“应当是这样的法”, 即区别实在法与正义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实在法, 着重分析实在法的结构和概念;根据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认为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上面这个狭义的实证主义概念上强调一点就是实证主义法学并没有彻底的否定法与道德的关系,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承认二者之间有关联, 只是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内在的。也就是说实证主义法学者并不排斥法律中存在道德, 没有将所有的道德拒斥与法律之外, 他们要反击的是自然法学派者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全部内容, 道德就是法律或法律就是道德的这种道德和法律必然的联系的观点。相对于自然法学派几乎总是在用缺乏理智的情感说话而言, 法律实证主义者认为自己在法律面前做到了价值无涉。书中郑老师在分析价值意义上的应当和逻辑意义上的应当时, 用凯尔森的话说“法律由规范组成的, 研究法律就不能不涉及应当与否的问题, 但是实证分析是在描述意义上而不是在规定意义上使用应当一次的这里的‘应当’只有逻辑意义而没有道德意义。”我认为郑老师用这句话是在逃避自己理论的缺陷, 当郑老师遇到自己理论中不能不涉及道德问题并做出道德和价值判断时, 借用这句话来搪塞读者和自己。我认为“应当”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浓厚的道德和价值的词语, 即使是在描述意义上或逻辑意义上这种价值也不能排除, 并且要解释清楚, 但是郑老师只是简单的跳过去了。价值判断转化成逻辑判断进行解读是很有价值的, 只是将价值判断完全的转化成逻辑问题进行解读就难免会出现疏漏, 并引发一些问题。我觉得郑老师在此不妨稍微进行一下价值判断, 给读者一个清楚地交代, 这个价值判断也不会影响郑老师的实证主义态度, 因为法律实证主义也承认法与道德之间存在的不是必然的联系。况且郑老师在书中还将道德分为法律之内的和法律之外的道德。例如郑老师在本书的第六章论述司法公正的特殊品质的第三节普遍的正义中, 郑老师说普遍正义具有优先性, 但为了弥补过度强调普遍正义而造成少数人利益、正义的缺失, 而说应该有条件的例外。在这种例外的情况下郑老师考虑的则是法律之外的东西——法律之的道德。

二、逻辑

在本书的第五章中, 作者假定了一个能够有效探讨司法公正的语境和前提, 该语境的设定是建立在对两种不能有效探讨司法公正的语境进行排除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 郑老师认为, 用实证分析方法来讨论司法公证问题, 必须排除一下两种情况:第一, 被谈论的法律制度本身就被认为是不正当、不正义的;第二, 法律制度在实质上是否正义还存在正义的时候。由此, 郑老师把司法公正的探讨限定在这样一个虚拟的语境之下, 即法律制度本身已经具备了实质正当性和正义性, 并且人们也准备以合作的态度来对待法律制度。对于郑老师假设的虚拟语境, 我们可以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找到于此相似的虚拟语境,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为了证明正义即公平时假定一个社会之所以井然有序, 不仅是因为它的宗旨是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 而且也因为它受到普遍正义观的有效支配。就是说。它是这样一个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 (1) 每个人接受了并且知道所有其他人也接受了同样的正义原则, (2) 社会基本体制一般都符合, 并且人们一般都知道它符合这些原则。郑老师的假定和罗尔斯的假定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过罗尔斯在研究正义的时候是从整个法律体系出发的, 他没有分为实体的法律正义和程序的法律正义。而郑老师则仅仅是从实质上的法律制度进行假定, 因为实质正义的法律制度太多涉及价值判断。我想这就是郑老师为什么只将正义限定在司法领域之中的原因吧。

我认为郑老师在排除限定逻辑思维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穷尽排除一切可能的情况, 就轻易地下了结论, 这在论证上颇显单薄, 且不容易站得住脚。具体说来, 在对被谈论的法律制度本身就被认为是不正当、不正义的语境的排除中, 郑老师只从服从的正义和分配的正义中弱势平等对待角度来剖析该语境的不可取。但是, 我比较赞同罗尔斯的观点——正义即公平。在《正义论》中罗尔斯虽然没有将正义、公正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讨论那是因为分类会有许多种, 我觉得郑老师的这种语境讨论毕竟不能包括他想不到的或是由于现有社会的局限性还没有出现的语境的情况。所以郑老师的这种讨论会不能穷尽所有情形, 在理论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主报告中也提出了上述问题, 且分析得很透彻。

法律公正 篇2

2) 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贝卡利亚

3)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谚

4)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英】培根《论司法》

5)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人治的分水岭。——西方法谚程序先于权利。——英国法谚

6)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宋·苏辙

7) 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8)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 波洛克

9)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10)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11)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12)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3) 权力导致腐败(或者专制),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专制)。

14) 以权力制约权力!

15)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语)

16) 法乃善良公正之术”(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

17)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18)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法]罗伯斯比尔

19) 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法院信息化 让法律的天平更公正 篇3

资料显示,近年来各级法院系统审理的案件数量在不断增加。以北京地区为例,受理案件平均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升,2009年北京市全市法院审理案件共43万件,而北京市三级法院一线审判人员只有3800人,审判压力可想而知。另有一组数据表明,近10年间,北京市全市法院在法官人数仅增加14%的情况下,人均结案量却增加52%,平均审限下降50%。

为什么变化会如此明显?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完全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法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公正执法的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司法审判信息的社会公众服务能力。

立案: 便捷当事人

北京市市民王先生最近很烦恼,他的公司刚申请了一项电子产品的专利,正准备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却发现,中关村竟然已经出现了该产品的高仿品,而且那个公司的产品包装、说明书与他的产品如出一辙。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王先生的产品“被山寨”了,王先生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过打官司之前,王先生颇为踌躇,担心打官司太消耗精力。直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店法院)后,王先生这才安心下来。原因很简单,法院不是他想象中的“衙门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以“公仆”的姿态出现在面前。他一进入海淀法院的立案大厅,就有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立案流程,同时介绍大厅内相关设备的使用和各个窗口的功能,包括触摸屏查询、LED信息查看和排队叫号系统的使用等。

海淀法院的副院长石金平做了一辈子的法院工作,熟知法院的业务情况,他说: “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当事人有很多,他们并不知道,在海淀法院内部系统中,运行着70多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既服务于当事人,同时也服务于我们法院的工作人员。”

法院的业务究竟有多复杂,信息系统又是如何支撑这些业务的?以王先生的案件为例,当他准备好诉讼材料提交之后,立案法官会判断案件能否立案。按照法律规定,只要有诉讼提交,就必须立案,这保障了法律的严肃性以及公众的权益。可有时候跨区立案、或者是不同区域重复立案会造成法院审判资源的浪费,所以,此类案件可能就不会被立案。如果王先生提交的诉讼材料通过立案审查,法院将出具收费单,王先生去银行缴纳费用之后,再去法院出示银行的缴费收据。法院收到缴费单之后,案件进入分案阶段。至此,立案阶段结束,王先生可等待法院的下一步通知。

别看立案阶段的业务如此简单,可中间少不了信息系统的支撑。面对当事人的有排号系统、电子屏幕显示系统、触摸屏显示系统、诉讼指南系统等; 而面向法官的有法院和检察院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业务协作; 还有诉讼费用计算系统,主要根据不同的案件计算不同的费用。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当事人必须和法院“面对面”办理立案之外,也有不少法院在积极探索网上立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就从2009年开始,建设互联网上的立案通道。西城区法院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孙冰认为: “法院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要让当事人在网络上清楚了解诉讼的流程和诉讼必备的材料,尽量在网上做好信息公开透明,最大程度上方便当事人。”

在立案阶段,如何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一直受到社会和司法界的关注。目前,一些法院就开始采用信息系统来保障立案阶段的信息公开透明。比如海淀法院在立案庭、信访窗口内均装有两个摄像头,分别拍摄当事人和立案法官,画面实时显示在面向双方的两块液晶屏上,双方都看得一清二楚。这些信息也会实时存入法院内部系统当中,可供当时和日后查看。

开庭:

数字法庭透明化

王先生的案件被接受之后,他在规定时间、地点出庭,经过原告、被告相互陈述辩论后,就进入了法庭审判阶段。这时候,王先生关注案件审判过程,关心最后的审判结果。

据了解,这一阶段的业务特点是,当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之后,业务庭内勤领卷,庭长确定由哪几位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这些人员组成合议庭后,要阅卷、研究案情,并研究是否公开开庭,开庭前是否庭前调解?这是由于大量案件很简单,也很重复,开庭会占用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耗费法律资源。如果确定开庭,还要预定法庭,确定开庭时间,进行庭前准备等。经过这些流程之后,法院会发公告,开庭审理。

把信息化融入到法院业务流程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数字法庭系统。严格说,数字法庭并不是一套系统,而是多套系统的总称,它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音视频技术和智能控制手段,将庭审活动的视频、音频、文字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法官的庭审活动提供最佳的信息支持,能够让各方当事人和旁听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

北京市东城法院分管信息化的副院长高虹认为,数字法庭将最大权益地保护法官和当事人的权益。“有一次当事人反映,在审判过程中有法官对其进行人身伤害。法院高度重视,立即调取当天的视频查看后,并没有发现此类事件。在确凿证据面前,当事人不得不改口。”高虹说,“原来东城法院只有2个摄像头,现在有3个摄像头,从不同方位拍摄法庭全景、法官特写和诉讼参与人及旁听席。法院应用上庭审刻录系统会立即将现场录像变成电子文档,长期地保存下来。”

数字法庭的作用就是将审判业务过程中的一切数字化,除了做到有据可查之外,还能提高法院审判的效率,保障法庭审判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海淀法院自主开发了劳动争议案件费用计算系统,该系统通过电子日历、自定义数据等功能,能够迅速、准确计算出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的基本生活费、加班费、保险等主要费用,法官在软件页面中输入劳动者工作起止时间,轻轻点击,即可计算出应给付该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养老保险费等。

法院内部各类辅助法官审判系统比比皆是,如决策辅助分析系统、法律法规智能检索系统、刑事案件实体比对系统、数字审委会和文书校对等。

石金平就对文书校对系统深有感触,他说: “以往审判结果出来之后,文书要交给文印室。海淀法院最多的时候有6名文印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将文书输入到电脑中、排版校对,打印盖章,才能对外发布。现在的文书都是法官自己输入,借助校对软件,往往一次就能将文书生成。海淀法院又开发了网上签章系统,每一个文书会自动生成文件序列号,签章又清晰又有了法律依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保障审判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当前不少法院在做开庭的网络直播。石金平说: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网络直播,将庭审面向公众。刚开始的时候,网络直播给法官带来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大家不熟悉,不适应这个过程。后来,直播多了,法官们也适应了。现在网络直播的案件一般是影响较大,又不涉及隐私,在法律公开范围内的案件。”

在采访中,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监控大厅内,记者就同步观看到开庭的现场情况。当事人出具了哪些证据,他的诉求是什么等,这些视频一清二楚地显示在巨大的显示屏幕上。据了解,通过数字化法庭和内部网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可随时查看22个法院和57个派出法庭的开庭实时影像资料。这种监控方式将案件的审理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并且,在各区法院的高层领导中,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辖区内的影像。

结案: 档案数字化

一般诉讼案件,到了基层法院基本就会结案,就像王先生的这宗案件,由于他出具的证据确凿,对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案件顺利结束,对方败诉,依法赔偿给王先生的公司一定数量的赔偿金。

在基层案件审判中,如果当事人不服初审宣判,继续诉讼的话,案件将流转到中级法院、高级法院,甚至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件流转的过程中,下级法院无权查看上级的审判信息,而当案件最终落定之后,案件又将归属基层法院归档。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像王先生这样的案件一样,顺利执行。有些官司打了很久,最终审判下来了,总有一方有各种理由无法执行下去。不过,法院审判流程中还有一个执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案件涉及执行线索系统、委托鉴定系统、委托拍卖系统等。有些法院还开发了三角债管理系统,将涉及案件的几方当事人的债券关系理顺,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如果执行结束,一个案件就算是正式结束,可以归档了。近年来,由于案件数量多,需要归档的纸质文件迅速增加。记者在海淀法院看到,堆积成一米高、两米宽的牛皮纸文档仅仅是几个法庭一个月的档案。这些档案的数量实在惊人。海淀法院一年审理的案件高达6万件,是北京地区审理案件最多的法院。

归档业务的流程是,书记员整理卷宗后,档案室要审查卷宗是否合格。这些卷宗经过扫描,被制作成电子卷宗,上架与纸质卷宗并放,可供当事人和法院内借阅,也可由上级法院调阅。

在东城法院的档案室内,密密麻麻地摆满了这些年的档案。东城区已经将1996年之后的案件全部扫描成电子文档,并将近两年的庭审刻录系统一并归档。当当事人办过查阅手续之后,通过档案查询预约系统和档案查阅系统,凭借临时发放的密码,即可在客户端查看档案、调阅视频。

东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高虹

全流程服务

无论法院有多少业务流程,有多少系统,归根结底都是为当事人服务的。现在,北京全市法院大力推广12368审判资讯服务系统,东城区法院作为试点已经开展了将近一年时间。不管当事人是通过“面对面”立案还是通过网站立案,案件一旦进入诉讼的立案阶段,系统即可提示当事人“可以自收到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后拨打12368电话对本案的进展情况进行查询”,并获取查询密码。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拨12368电话,查询未来三天法院的开庭公告信息。

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石金平

立案后,当事人凭借此密码即可随时拨打电话查询案件进程,了解案件在立案、分案、开庭、延长审理期限、上诉等各个阶段的具体信息,获取承办庭室、承办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与此同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法院还将主动向当事人发送手机短信,提示确认或变更承办法官以及开庭、延长审理期限、移送管辖等重要事项。

“12368”其实只是法院信息系统对公众全流程服务的缩影。

在法院的内部业务中,信息化也是全流程服务于法院的审判业务。因为案件一旦被受理,从案件立案、审理、结案、生效、归档、执行、申诉复查到信访等环节,每一个环节中都有诸多信息系统作为支撑。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北京法院系统内以《审判业务智能管理系统》和《法院工作管理平台》两大信息系统为支撑,提供各类信息应用2270项,信息化为公众和法院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

从北京全市法院的信息化发展历程看,整个建设不过15年,最早是由海淀法院在1996年开始建设的零散系统。从此之后,北京地区法院的信息化如火如荼,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统。由于统一了核心的业务应用软件,北京市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效果显著,位于全国前列。

海淀法院副院长石金平认为,信息化工作对法院的业务很重要。法院的审判业务需要对信息做出判断,例如判断取证信息的真伪、深层次分析证据等,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而法院的业务也要符合法律的范围,就是要求审判人员需要拥有专业素质,采用信息化手段则可以帮助司法人员从不成熟变为成熟。

石金平总结说: “信息化要辅助法院业务,作用于社会: 信息化要融入全流程的审判业务中,参与到具体的程序中,它要服务好当事人,让当事人更多地参与到审判业务中,这就是信息化所能发挥的作用。”

采访手记

“受尊重”的内涵

法院信息系统庞大复杂,大致分为服务公众类、业务管理类和法院管理类,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统一建设的系统就多达200多项,如果加上各区法院自己建设的系统,那就更多了。本报记者历尽三个月时间,采访了北京东城、西城和海淀等区县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过是以管窥豹,略知一二。

如此庞大和细致的系统有什么用?对内提高效率,缓解审判压力,推动审判方式改革; 对外提高司法公正、审判透明,让公众更多参与到审判当中。从内外两方面来说,信息化的推动力在于让当事人打一个“受尊重”的官司。

近年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立案数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司法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必要出口。如果司法不公正、不透明,效率缓慢,司法部门就失去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后果是非常可怕和严重的。从这一点来说,信息化的作用是服务大局,促进和谐社会,而非仅仅是为业务部门服务。

法律公正 篇4

(一) 建立健全合格的法律权威体系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的实质应该是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的统一,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在规范化和体制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别, 我国现在的法律主体主要是面向着所有的人民, 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 一定要将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和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上所体现出的法律现状却是为了实践而模糊性的制定了一些方案, 这样的实施措施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法律的核心要素, 针对社会现状以及社会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与法律措施。

(二) 建立健全有效的司法体系

司法公正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也是司法建设永恒的主题。司法公正对于法治社会十分重要, 就像空气和水对于人一样重要。司法目的即是维护、实现和争取社会正义。最恰当的关于司法不公正的说法是法国名人培根关于破坏水源和弄脏水源的关系的比喻。

保证司法公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就是司法公正。人民的最初授权或国家的授权产生司法公信力。国家权力的构成之一就是司法权力, 国家的权力分配赋予了它权利。在以往的经验上, 人们当遇到困难或者矛盾时都十分信任法律的处理方法, 全权交给法律去解决, 所以司法机关由此得以发展, 这足以看出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程度。因此, 司法效率要求司法必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司法机关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裁决效率。司法公正是解决一切司法问题的根本, 包括提高司法效率问题。在一审就可以公正的进行判案, 上诉人就不会再进行上诉, 如果没有了一审二审那么司法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其次, 社会公正体系最重要的组成就是司法公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若想真正的公正, 就必须在司法上进行公正的处理。维持社会秩序的最佳效果也必须进行司法公正, 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司法公正一方面是政治、经济、道德等实现公正的最后的保障力量和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十八大中, 社会主义必须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最后, 新时代要求司法活动中必须体现和追求公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 处理婚姻纠纷和打击敌人司法行使权利范围, 这只是将司法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只是一个边缘化的角色。然而,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 司法就以从来没有过的强度和深度调整社会生活以及经济活动。因此, 司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持续地推进司法公正

(一) 制度前提是保证司法独立

中国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从国家一统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 从计划分配到市场配置, 从观念统一到自由开放的讨论, 中国正进行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在法律制度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随着逐渐确立建立民主和法治国家的目标, 随着中国加速加入全球化进程, 以及在法制改革特别是司法改革方面的展开, 司法独立也自然而然地、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但是只有确立并落实了司法独立原则才能更好地建构合理的司法制度, 解决中国司法所面临的难题。但是, 现在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使得不能在中国真正地实现司法公正。由于没有司法独立, 司法公正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所以, 现阶段中国应该在司法改革中进一步保证司法公正。

(二) 司法公正要求必须加强法官素质

法律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是法官, 法官也是使法律运转的操纵者, 运作者, 也是法律职能实现的承担者。司法的公正受到法官素质的影响。而我国法官的素质低下导致了司法不公正现象的出现。所以, 如果想要实现司法公正, 使我国的法制实现好的效果, 实现法律功效和法律威信, 就要将法官的素质提升上去。所以必须解决法官素质方面的问题。法官素质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 内容很多, 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去锻炼, 去提升。

(三) 司法公正要求对司法进行监督

对司法进行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为了保证合理运行司法权力, 真正实现司法公正, 必须设立制约与监督体系。对司法进行监督原因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 司法机关和法官个人需要对司法进行监督。其次, 要保证审判的独立性, 克服人性和人情上的弱点。最后, 司法改革的推进和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需要司法权力进行正确地行使, 这就需要对司法进行监督。

三、结语

如果要实现司法的良好功能, 司法公正和树立法律权威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经验。现在再次提起司法公正和树立法律权威, 是为了在实践中呈现司法的真实。但是这不能只是坐而论谈, 必须在真实的知识中发现真理。需要我们不再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思考而是进行抽象思考, 养成根据事实进行思考的习惯, 并将其运用到司法的各个层面上去,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持久的司法公正和建设成为真正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凌斌.公正司法的公信基础[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3 (6) .

法律公正 篇5

9.2遵守法律程序 维护司法公正

教学设计

山东省曹县:孙亚钟

【学习目标】

1.知道司法活动必须按法律程序办事,理解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的重要性。2.了解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的要求。

3.学会遵守法律程序,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重难点】

重点:法律程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难点:坚持程序公正 理性维权。【学习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习近平关于司法工作目标,提出司法机关在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时,应该特别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这方面的话题。《遵守法律程序 维护司法公正 》 环节二:出示目标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活动一:自主预习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103—P106,完成下面的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双色笔圈点勾画,时间5分钟。

1、国家司法机关遵守法律程序的重要性有哪些?

2、司法机关怎样遵守法律程序,保障司法公正?

3、我们应怎样理性维权? 板块一:法律程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活动二:讨论交流

案例;2015年10月4日,南京的朱先生和四川的肖先生,在青岛一家名为善德烧烤用餐时,各自都点了一份虾,点餐时菜单上标价38元,结账时,店老板却按每只虾38元的价格收费,经过多方协商后,最后两人分别给了烧烤店老板2000元和800元的餐费后离开。

1、天价虾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打算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联系所学的知识,他应该怎样做?

收集证据、提起诉讼、法庭审理和辩论、法庭判决、执行。如果认为不公平,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上诉,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二次审理。

2、天价虾受害人可不可以要求越过某个环节,要求法院直接审判,进入执行环节。为什么?

“凡事都要讲程序”司法活动直接关系着社会公正,更需要依照法律程序来进

行。我国法律对司法活动的方式方法、顺序及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告诉人们在司法活动中,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活动三:以案说法

材料一案例:郑某去某饭店吃饭,因饭菜质量问题与服务员发生争执。郑某要求饭店赔偿遭到拒绝,一怒之下将饭店部分桌椅砸坏。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民警冯某等人将郑某带回公安机关调查。郑某知道民警冯某的妻子与饭店老板是合伙人,提出要求让民警冯某回避。

材料二: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判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根据法律规定,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整定人和期验人等。回避的情形包括三种:(1)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1、郑某为什么要求民警冯某回避? 民警冯某的妻子与饭店老板是合伙人

2、他的要求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符合;回避制度中法律的规定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应以回避。

3、你还了解哪些法律程序?

聘请律师、开庭审理、法庭辩论、证人出庭作证、法庭宣判等。

4、在司法案件中遵守法律程序对维护司法公正有什么重要意义?

国家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有利于有效地防止司法机关权力的滥用,增强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提高法律实施的正确性;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司法活动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民群的监督,使每一个司法案件的处理结果真实可信,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板块二:坚持程序公正 理性维权 活动四:分析说明

2018年3月底,中央政法委印发《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对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下面是有关摘抄:

第二条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纪律,不得违反规定过问和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打探案情,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第三条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应当恪守法律,公正司法,不徇私情。对于司法机

关内部人员的干预、说情或者打探案情,应当予以拒绝;对于不依正当程序转递涉案材料或者提出其他要求的,应当告知其依照程序办理。

第四条司法机关领导干部和上级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因履行领导、监督职责,需要对正在办理的案件提出指导性意见的,应当依照程序以书面形式提出,口头提出的,由办案人员记录在案。以上条款内容说明什么?

遵守法律程序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办理诉讼案件过程中,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参与司法活动,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法律程序,不受上级机关、行政机关和任何个人的干涉;办案人员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必须回避;整个司法过程和结果要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活动五:“七嘴八舌”

材料一:一男子多次到某公司讨要工程款不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气之下带辣椒、电磁炉与炒锅,来到欠款公司的办公室炒起了辣椒,自制起“催泪弹”,办公室的员工被呛得受不了。

材料二:某市民的房子位于顶楼的位置,入住半年后,一场大雨就让房子现了“原形”,厨房、客厅多处墙面都渗水。他多次找到物业公司和开发商,但他们之间互相推诿,拖着不给解决。该市民咨询律师后,将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1、两种维权方式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2、不同方式,不同的结果,对我们理性维权有何启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增强法治意识,遇到矛盾和纠纷不冲动莽撞,不用违法的行为去处理,坚持走法律程序,尊重司法权威,才能依法理性雏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环节四:收获平台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 环节五:达标测试 1、38元大虾事件发生后,受害人可不可以要求跳过某个环节,要求法庭直接宣判,进行执行环节,引起同学们的议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不可以,司法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 ②不可以,我国法律对司法活动的方式方法、顺序及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③不可以,在司法活动中,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④可以,法律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司法公正体现在司法活动各个方面和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上,下列哪一做法体现的不是司法公正的内涵()

A甲法院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通过微博直播庭审过程

B乙法院将本院公开审理后作出的判决书在网上公布

C丙检察院为辩护人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提供便利 D丁检察院为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提供医疗和物质救助

3、某人民检察院在例行的工作检查中,发现本院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经常因私人事务拖延办案,致使超过法定办案期限,在时间紧迫难以取得充分证据时,又对嫌疑人采取罚站、挨冻等办法逼取口供,当事人请客送礼后,又帮助当事人隐瞒证据,在出庭支持公诉时常因证据不足要求补充侦查,于是该人民检察院进行了大力整顿,纠正了不少违法行为。你认为以下行为哪些是检察官应该纠正的行为()

①拖延办案,致使超过法定办案期限 ②采取罚站、挨冻等办法逼取口供 ③接受当事人请客送礼④退出案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下列事件中不属于依法理性维权的事例有()

①王某放学时发现自己的自行车被盗后,顺手骑走了车棚里一辆没上锁的自行车②方方放学路上被高年级学生敲诈了,第二天她叫老爸痛打了那人一顿③中学生刘明买了一双运动鞋,穿了一天就坏了,他找到商家要求更换 ④某学生发现自己在地摊上买回来的参考书上有太多的错误,一气之下就把参考书给撕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在司法活动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有利于()①有利于防止司法机关权力的滥用②尊重和保障人权③司法活动公开、透明 ④保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解决矛盾和纠纷,正确的做法是()

①不冲动莽撞 ②坚持走法律程序 ③找法律讨说法 ④找人花钱赢官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九年级学生王枫的父母因车祸去世。王枫的姑姑以王枫年纪还小为由,把王枫父母的遗产占为已有。王枫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

①本着和睦团结的精神,与姑姑协商处理 ②以死相威胁,要求姑姑返还父母的遗产 ③请求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的帮助 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从2009年罗彩霞被冒名上大学轰动一时,到2016年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事件再起波澜-十年寒窗被冒名者“偷”走了进入大学学习、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对此,罗彩霞、王娜娜()

法律公正 篇6

强大的网络民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司法公正, 但是, 由于民意多偏于感性, 对于理性、高度专业化的司法, 民意所表达的多是朴素的正义观。这种朴素的正义观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司法的独立运行。在网上热传的邓玉娇案中, 绝大部分网友支持邓玉娇, 很少有网友从犯罪的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理性的看待这起事件, 这样的网络民意给司法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求需要不断强化网民的法律意识, 使广大网民用司法的公正来看待司法案件的审理。

要实现司法公正, 需要提高网民的法律素质, 加强对网络民意的引导, 网络是最好的沟通民意与司法审判工作的桥梁, 也是实现民意的最好平台。

一、培养网络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突破网络自身的局限性

网络工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其对法律知识的系统的掌握程度, 是形成良好网络民意表达环境的前提条件, 是平衡网络舆论监督与审判权独立矛盾的有效方法。出于对法律的信仰、法院审判的信任, 网络工作者就不会对司法判决进行“指手画脚”, 而是从网络的自身优势为司法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报道是一方面, 监督则是另一方面。网络民众只有从遵循维护法律权威原则和客观真实性原则这个方面进行监督, 而不是质疑司法权威, 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 确立责任追究制度

法院有接受和支持网络公众舆论与媒体监督的义务, 但也有对那些造成严重后果的网民、媒体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即需要对网络监督行为规范化、法制化, 防止社会监督被滥用。

三、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提升公众对于舆论宣传的鉴别能力

社会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使人们对其行为的发展与结果产生可预见性推断, 并严格地执行社会上的既定规则, 以保障人们在既定规则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论网络上某些网民或某些媒体如何倾向性导向, 社会公众都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坚持自己的理念与选择, 案件要依据审判判决来认定, 在审判结果出来之前, 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 维持对法律信仰的权威。

四、转变对待网络民意的观点, 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公正原则

观念的转变是解决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问题的关键, 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度是尊重, 但并非是要法官在审判过程中, 被民意“绑架”。在案件的审判中, 不同的网民对具体争议的认识和评价当然会有所不同, 一边倒的舆论必然会给法官带来压力与影响。所以, 法官既要尊重民意, 又不被民意“牵着鼻子走”。

法律公正 篇7

关键词:宏观调控,社会公正,法律手段

一、宏观调控作为经济法手段对社会公正维护的可行性探讨

宏观调控, 从其含义解释上看, 它是由国家调整国民经济, 相比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显然这两者是不平等的。因此, 从其本身的性质上讲它就是不平等的。那么这种不平等的调整关系是否具备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呢?

国民经济是整个社会劳动者创造的, 社会公正是整个社会劳动者之间的公平正义, 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平等又决定了劳动者在其他方面的平等。也就是说, 当国家利益与整个社会劳动者的利益一致时, 宏观调控这个不平等的调整方式才能维护社会公正, 才能脱离少数人的控制, 从一个较高的角度调节社会中一些厚此薄彼的情形。反之, 当国家利益与整个社会劳动者的利益相悖时, 宏观调控政策就成了国家压迫控制社会的工具, 这样社会公正将会遭到严重的践踏。

二、维护社会公正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立法效率

两千多年前, 韩非子就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 当今社会要想维护社会公正, 防止官僚阶层精英阶层专权依然要用法律。然而中国之所以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一方面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够, 一方面善法的实施也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当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就应当借此良机大力促进法制社会的全面构建。让宏观调控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起到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同时, 用宏观调控的手段维护社会公正不是倡导平均主义, 而是要在保证社会公正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它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得到合理调配, 使各个部门每个人都发挥最大力量。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应当提高立法效率, 让法律高效率的完成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从社会的表象上看, 制造业和金融业对社会的贫富分化影响很大, 但实际上, 真正决定和影响的是公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中能够调节和改善的。从我国目前社会的发展现状看, 要维护社会公正,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应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入手,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面对目前比较突出的养老保险问题, 国家应当大力健全和完善各项解决方针的执行工作,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 努力争取覆盖更多贫困地区。当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比农村健全, 在保障城镇中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更应该将点设在农村,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基数,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的首要原则, 维护社会公正始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同时, 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正, 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 统一于宏观调控的实施手段之中。

(三) 机会平等问题

我国当下的机会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 它是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目前通过经济手段的调整仿佛难以很好的解决, 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另外, 教育机会平等也至关重要, 尽管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但是城乡经济的差异也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等, 而且同样在城市,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也比比皆是, 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往往提供给那些有经济实力家庭的子女。目前我国的教育逐渐市场化, 这样两级分化在自然人一出生就体现出来, 更不用说在其整个人生的发展阶段上讲了。这样不仅起点不平等, 也没有保证公民平等发展的环境, 社会公正就成了天方夜谭。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 未来教育可能成为富人的特权。宏观调控应当在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及教育政策的规范完善上下力度。

(四) 税收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政策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然而目前两极分化严重, 它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社会公正更无从谈起。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调节贫富差距, 应当首选税收制度, 而且关键在于调整个人所得税和开征物业税。然而, 按照目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上看, 个人所得税和开征物业税实际上是很难撼动富人的财富的, 因为财税取证困难, 偷税漏税的富人往往逍遥法外, 所以要加强税收的监管和取证。实际上, 监管不灵和取证困难是因为我国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才能给宏观调控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三、宏观调控权的边界

上一篇:电器触头下一篇: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