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

2024-05-31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通用5篇)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 篇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 可见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蓝图, 因为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法治社会更强调公正, 在司法领域中程序正义可以为实现司法正义保驾华航。

一、程序正义的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程序正义, 一句被我们熟知的比奇科默的法律名言似乎是最好的诠释: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 为了令人信服, 它还必须被人看到”。简单地说, 程序正义是追求“形式正义”, 在司法领域中表现为司法过程的正义。

严格说来, 我们所说的程序正义通常应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是参与。第二是中立, 这是对法官的要求, 法官作为居中裁判者, 本身应该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严格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决拒绝利益诱惑。第三是平等, 在司法过程中, 控辩双方权利义务对等, 杜绝向其中一方多分权利或多分义务的现象出现。法律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 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处理, 以便实现真正的平等。第四是公开、透明。司法裁判的过程公开透明表明在司法程序中的任何行为和过程都可以经得起检验, 不存在任何操纵司法程序的行为, 这对当事人有一种安全感和对司法的信任感。

二、实体正义价值实现的障碍

我国司法传统做法是更重视实体正义, 这个价值理念本身无可非议, 谁不想还原案件真相, 实现个案公正, 这就如追求真理一般严肃, 但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实体公正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障碍。

第一, 法官裁判所依据的实体法是纸上的法, 它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给我们展现的是完美的评判标准, 这种看似公平的分配要想实现必须通过法官及各方当事人参与使其“活起来”, 在各方都受自己的自由意识与主观感受影响下, 如何能保证实体法本身被很好的实践? 毫无疑问, 必须与程序相连接。所以, 实体正义实现与否是依赖于程序正义的。

第二, 我们所追求的实体正义, 简单来说就是还原事实真相, 可是案件事实发生了就不可能再现,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有限, 也不可能做到。那么, 根据法律判断出来的事实真相就是真相么? 这无法印证。更何况现实诉讼中对事实真实与否的判断都要求提供相印证据, 没有证据就无法做出有利定论, 在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又提交不出证据证明时又该拿什么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三, 如果以追求实体正义为目标, 那么法官会认为只要能查清案件事实, 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 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程序只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手段。现实司法案例中, 威逼、利诱、甚至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屡见不鲜, 因此造成的冤假错案也多次见诸报端,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 更造成了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 使一些社会矛盾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爆发。郭沫若曾说“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我们之所以要严格按照司法程序行为, 目的就是避免这种破环法治的现象, 让正义的实现能够看得见。

三、程序正义对司法公正的价值所在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非对立排斥的关系, 相反它们经常表现出相互依赖的特征, 我们常说,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实体正义折射出的道德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更易被社会大众感受, 他们在衡量案件判决结果是否公正时, 总是把自己内心的正义感与良知等道德因素作为评判标准。渐渐的, 除了客观真实的事实外, 实体正义似乎还要考虑很多额外的情感因素, 比如, 民众对判决结果的认可程度。程序正义则不然, 它为法律而生。

程序在司法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作用是规范司法环节的各个方面, 保障实体权利义务顺利实现, 限制参与司法者的权力恣意, 遏制腐败, 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看得见的正义”所以程序正义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 实体正义不可能脱离程序正义而单独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程序正义是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必要条件。比如法官审理案件如果不经过一个严格, 有序的庭审程序, 那么控辩双方只会杂乱无章的如街头对骂一般随意陈述自己的理由, 法官不可能从双方对骂中搜集证据进行审理, 进而判断责任承担主体, 所以也不会得到公正的案件处理结果。

其次, 由于实体法固有的缺陷, 它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总是不能达到完美的衔接与平衡, 时常总是事后通过修改进行补充, 为了解决书本上的法律的这种局限性, 通常会赋予法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做出决定的权力。这种有限度的自由裁量权不是随意不受约束的, 可是现实中确实会出现法官滥用权力的现象, 而程序正义恰恰在规范法官行为方面作用巨大, 它能更好地规范与监督法律适用者。

参考文献

[1]张亮.程序正义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姜素红.程序正义及其价值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宋显忠.程序正义及其局限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

[4]振宇.程序正义—不仅是手段, 而且是目的[J].出版参考, 2004.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 篇2

程序公正,它是指在法律适用的具体动作过程中,充分保障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益,力争体现司法过程的公正性。美国著名大法官F?福兰克弗特认为:“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法律程序作为一个按照法定方式,顺序和步骤形成的实体法律决定的过程,究竟应将什么作为其价值目标?对这一问题,一些英、美学者从揭示传统的“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序”理念的思想基础出发,对法律程序本身的公正性和正当性进行充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程序正义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法律程序自身的公正、公平、合理被视为与程序所要产生的结果无关的独立价值,只有这些价值得到保障,那些因利益会受到程序结果直接影响的人才能受到公正对待,享有其作为人而应有的尊严和人格自治。

近年来,全国法院都在进行以强化庭审功能为重要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性日益增强。这些改革所贯穿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程序公正。当然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有所不同,在工作开展和权力运行规律上各有特色,权力属性也不完全一样,所承担的`功能也有所差别,日本诉讼权威三月章指出:“裁判是法院适用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慎重地作出判决的行为,而执行则是执行机关在裁决及合法债权文书的前提下,追求迅速经济和适当理念而实施的旨在从事实上实现债权人权利的事实行为、实力行为”。但从两者内在的关系来看,执行权与审判权一样,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重要权力,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强制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继续和发展,民事诉讼是强制执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础。在执行工作中强化程序公正,坚持依法公正执行,是坚持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是最直接的司法公正。对比之下,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执行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相对低弱,使得同属一种诉讼程序中两个不同阶段在强化程序公正方面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审判公开,执行不公开,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流畅、充分地贯穿和体现。因此在执行中是否应追求程序公正,其价值如何取向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执行程序与审判程序是不同程序,但就程序公正而言应是两者所应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执行程序中强调程序公正,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下面笔者着重就当前执行程序中存在的一些忽视程序,无视程序的一些现象及解决这一状态的一些思路作一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对程序法的价值基本坚持工具主义立场,认为审判程序仅为实体法的形式、手段,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在这种理论的广泛影响下,我国审判实践中普遍存在忽视程序、无视程序,甚至牺牲程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强制执行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参与不全面。“程序公正最大的要素是参与,即指与案件相关的利害关系人要充分地参与到法院的司法活动中来,其目的是要影响到最后的结论。”程序公正要求裁决者在审判活动中确保有关受判决直接影响的人员必须直接而有效地参与,当事人已被给予充分、平等、有效的机会和手段来保护自己,因此,即使这一裁判使其蒙受了不利结果,当事人也能主动接受。

受计划经济体制塑造出来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强制执行程序是一个职权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程序,很多方面都是执行法官包揽一切,一方面这种包揽一切与法院执行力量、执行装备、费用极不相称,往往提襟见肘,包袱越背越大。同时也违背了司法工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执行程序往往成为了申请执行人单方参与的一项活动,缺乏必要的对抗和制约。如在执行程序启动初期,法院依权利人申请而启动执行程序,没有给被执行人一个抗辩的权利。执行法院对该案是否有管辖权;申请执行是否符合主体资格;申请执行期限是否过期;执行依据是否符合发生法律效力等,对这样一些直接涉及到当事人权力的内容,没有规定一个让当事人充分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在整个执行程序中仅仅规定了案外人异议的救济途径,而对被执行人就其执行中的权利侵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 篇3

一、司法公正与程序公正的辩证关系

司法公正包括司法实体公正和司法程序公正。罗尔斯认为, 只有建立正当的程序, 实体正义才有可能实现。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 没有程序公正, 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 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马克思曾说:“如果审判程序只归纳为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 那么这种空间的形式就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了。”

而就我国目前司法不公的情况来看, 首要问题不是实体不公正, 也不是制度不公正, 而是程序的不公正。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公正的司法程序才能保证司法判决的客观正确。司法程序的不正义, 势必削弱社会对法律的尊重。

实体公正毋庸置疑是司法系统追求的根本目标, 而程序公正则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措施。因此, 程序绝非实体的附庸, 程序公正有其独立的价值。在所有的司法活动中, 只有通过法定的程序让公民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在诉讼的过程中, 只有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 才能增强公民和社会对法律裁决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只有公正的程序才能充分体现法律的正义。因此, 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进行程序公正的最终目的和有力保障——这是司法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司法公正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

司法公正的本质是公民正当的、合法的权利能够自由、平等地得以实现。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基本目标, 也为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基本要求。

司法公正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一方面, 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 使公民对由正当途径获取财富产生合理的期待;另一方面, 司法公正能够真正维护民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信任, 即使公民的权利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 也可通过公正的行政诉讼得到充分补偿。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 也可通过公正的司法而维系。尤其当权利受侵害的当事人不能通过诉讼讨回正义和公道, 很可能采用非法的方式自行解决纠纷, 以致危害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改革的转型时代, 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摩擦的时候, 通过司法途径保持社会安宁尤其重要。

从依法治国的意义上讲, 当今中国如果社会中没有了司法公正, 也就根本没有公正可言了。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活动自身的目标和要求, 也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过程,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法治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重视程序公正的司法价值:

我国当前的司法程序上所存在的诸多不公, 探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国司法活动现状还保留着浓厚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程序工具论颇为盛行, 认为既然程序只是一种工具, 其目的在于保证实体正义的实现, 只要便于实现实体公正, 是否违反程序均不重要, 只有因违反诉讼程序而影响了实体正确时, 解决违反程序问题才为立法所关注。”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 皆应被视为无辜, 而不是预设有罪。所以, 加强对程序的重视尤其显得有现实意义。

近年比较典型的程序不公的案例就是佘祥林案。荆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佘祥林死刑后, 佘祥林不服提出上诉。湖北省高院经审查已经发现该案在证据上存在很多疑点, 却没有作出无罪判决, 而是发回重审, 导致了冤案的发生。美国的辛普森案则是重视程序公正的极端案例。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辛普森是杀妻凶手, 但由于警察的取证手段不合法, 检方提交的证据就不能作为定罪依据, 因而即使全美国人都认为辛普森是杀人凶手, 程序违法也只能宣告辛普森“罪名不能成立”。两案相比, “在佘祥林的杀妻案中, 报道说法院反复请示, 内部协调, 先定后审, 采取的是隐性诉讼方式, 而社会看到的是流于形式的公开审理, 人们知道凶犯已被判刑而且报道说‘证据确凿’, 现在又突然释放, 岂不是‘放纵罪犯’?法官当然不敢轻易改判。”而辛普森案的民意调查显示, 大部分人认为辛普森受到了公正的审判。

因此, 虽然程序公正不能保证每一个案件处理得绝对正确, 但是却可以为绝大多数案件的公正处理提供制度保障。在程序公正优先的情况下, 即使偶尔出现了不公正的实际后果, 由于参与司法活动的各方主体地位和自主性都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裁判者也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这种不公正的结果也是可以谅解和接受的, 更何况程序公正本身也为这种情况提供了可行的救济措施, 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 不至于动摇法律和法院在公民心中的公信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就是要让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 而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司法程序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而重视程序的司法价值就在于以制度上最大程度地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人格与自由权利。

摘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 程序公正成为当前中国公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程序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是进行程序公正的最终目的和有力保障——这是司法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程序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司法程序公正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读本[P].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2]、丁毅力.程序公正论要[J].人民检察.1999 (6) .

[3]、崔武.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崔武有话说) [N].江南时报.2006年4月8日第12版.

行政程序法的价值与功能浅谈 篇4

我国的行政程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流于形式化, 规范程度不高, 颁布了《行政诉讼法》之后, 行政程序方面的立法才逐渐的被重视起来。上世纪开始由于市场经济形式的转变, 我国行政程序立法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二、行政程序法的核心价值

行政程序法主要为了实现公共的行政职能, 起到了调整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关系的作用。行政程序法得到了发展和兴起, 是20 世纪一个主要的特点。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程序法体系。

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 基本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保障社会公众的群体利益, 提高程序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第二大类是为了保障公民权益, 通过法律监督、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约等手段, 防止滥用行政权的现象。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已经区域多元化, 利益与公正的本身与效率和效能产生了内在联系, 行政法的两种价值取向已经逐渐融合, 显现出了价值整合的趋势。当今的行政程序法将公民的权益和行政效率作为了双重目标, 只是当各国对于行政法的价值取向不同时, 侧重点才会不同罢了。

行政法的核心价值一个是公正, 另一个是效率, 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法都兼顾这两个核心价值, 孰轻孰重, 则是取决于各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习惯方面。效率问题一直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行政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 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真正的实施。施行程序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的提高行政效率, 又兼顾公民的基本权益。因此, 效率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只有行政程序规则才能保证行政权的高速运转。行政程序法中的正义包含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公民在行使权利义务时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就是实体正义, 而程序正义, 指的就是在程序设计过程和操作过程所要实现的价值。

三、行政程序法的功能

( 一) 控制行政权力,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无论古今中外, 行政的行使权力都非常大, 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完善的行政权利规范制度, 那么实现法制社会将是无稽之谈。行政程序法的设立, 就是为了行政权利的行使设定了严格的规范。行政权的行使, 一定要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正常合理的程序进行。目前我国显著突出的问题就是行政权力的扩张, 滥用职权甚至享有自由裁量权。行政主权滥用自由裁量权, 这样长此以往的话, 就会引起公民对行政主权的不信任, 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与行政主权站在对立面。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秩序混乱。而行政程序法则是专门防止行政机关随意裁量的机制, 在当事人参与的情况, 协助查明事实真相, 运用适用的法律程序对自由裁量做出解释和说明, 很大程度上就会避免行使中的随意性, 当事人参与过程中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辅助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进行理性裁量。行政程序法为行政主体设置了行事规范, 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防止了行政权的滥用, 维护了宪法的控权意义。

( 二) 保障公民权利, 充分实现程序正义

国家赋予了行政机关非常广泛的行政权力, 鼓励他们维护社会治安, 保障公共利益。行政权力体现的就是国家的意志, 为了维护治安, 执行行政权时很大程度上也是执行了法律效力, 所以公民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时, 唯一的选择就是服从。而相对的, 一些潜在的威胁也就显现了出来。国家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无法保证不会出现一些权利的异化, 将行政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行政程序法可以保障参与者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 同时保障权利行使过程中是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的。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权力行为的透明度。程序法不仅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桥梁, 而且使得公民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公民有权向行政机关提供意见,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一些决定还可以提交利害证据, 充分行使自己的陈述权和申辩权。公民的这种参与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科学的作出决定, 更加有利于政府官员做出了合理的决定, 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 三) 促进依法行政,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主要标准就是依程序行政。行政程序法的颁布是一种“正义”的体现, 公民的不满都可以被其吸收, 提高公民对行政的信任度, 让公民体会到民主。建设行政程序, 不仅是纳入了行政主体的法制轨道, 同时也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实现了国家程序的正义, 防止了权利的异化, 有利我国法制政府的建设, 加速了社会主义法制的进程。

四、结语

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 制定完善的行政程序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行使过程中, 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以公平为先, 效率并重, 我国实行行政程序法的最初目的才算真正达到。行政程序法的颁布实施, 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保护公民利益的同时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压制了官僚主义,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健康。

摘要: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对于机关与机关之间、国家与公民之间,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实体, 轻程序”古老过度, 公民的法律与权利意识还比较淡薄, 想在中国构建一个西方文明中的行政程序制度, 需要面临很多困难。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 行政程序法应该定位在“效率与秩序”上。我国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体现它的价值, 发挥它的功能。

关键词:行政程序法,法律价值,法律功能

参考文献

[1]韩丰.我国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路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0 (04) .

行政程序的公正价值 篇5

1 两种法律程序价值理念的评析

对于法律程序的价值问题, 我国学者习惯于将其概括为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两分法。程序工具主义理论认为:法律程序并非独立于实体而存在, 程序本身不是目的, 程序是借以实现实体权利的工具和手段, 结果的正当性是衡量程序“善”与“恶”的标准。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观最初由功利主义法学创始人边沁所提出, 他认为:“对于实体部分来说, 唯一值得捍卫的对象或目的是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最大幸福。而对于实体法的附属部分, 唯一值得捍卫的对象或目的, 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实体法付诸实施[1]……程序的最终有效性要取决于实体法的有效性。”这种观点将程序法视为实体法的附庸, 程序法唯一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并实现实体法, 这是绝对程序主义价值观。程序本位主义价值观则认为:“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 甚至是程序决定着结果, 而不是相反”, “不公正的程序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 而公正的程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该程序的结果正当化,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结果更具可接受性。”[1]这一观念强调结果是无关紧要的, 意义在于过程之中, 程序的过程价值与程序的结果价值相比是处于第二位阶的价值。应当说, 程序既有工具性又有独立性, 一方面, 程序权利有助于实体权利实现, 任何好的实体结果都需借助一定的程序权利, 在此意义上程序可以看作是实体的辅助。另一方面程序又具有内在属性, 并且它独立于实体结果的价值判断。正如王锡锌教授所言:“在我们的社会中, 价值是对于人而言的。人既有道德性又有功利性。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可能更关注公平对待、尊严等程序公正方面的价值;作为理性主体的人可能更关注过程对于结果的有效性。”由于程序性权利与程序理念密切相关, 所以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价值的分析也相应借鉴程序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 即以过程价值与结果价值两个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2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过程价值

2.1 人的尊严价值。

人的尊严最初是基于人本思想在文化上、宗教上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并受到康德的青睐。康德提出,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把他人作为实现自己主观目的的工具, 每个个人都应当永远被视为目的本身。”[2]由于康德思想在德国极具影响力, 在康德思想的推动下人性尊严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并促使人性尊严理论写入德国基本法。将人的尊严理论应用于行政程序研究的先驱为美国学者杰里·马修, 他以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为基点, 提出了著名的尊严价值理论。在马修看来, 在对公共裁决活动的正统性做出评判时, 不但要考虑实体结论的合理性, 而且要考虑过程本身对参与者的影响, 评价法律程序正当性的标准是它使人的尊严获得维护的程度, 这种价值是以人类普遍的人性为基础提出的。当利益可能受到裁判结果的直接影响时, 人们愿意尽可能的参与这一裁判制作过程, 并以这种参与作为衡量程序公正的标准, 这种参与往往被视为维护自己实体权益的最好手段。否则, 即使在胜诉的情况下, 人们也会因为程序的不公正而感到自己的尊严的丧失或被冒犯, 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参与价值。

参与是指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参与其中, 就所涉及的事实和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进而影响行政主体做出行政决定。这一价值要素源于普通法系中的自然正义原则的一个方面, 即任何人或团体在做出影响对方的决定时, 必须听取对方意见, 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在现代社会, 服务行政、民主行政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为相对人提供参与行政决定的机会, 已成为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程序能否有效的参与已成为衡量行政程序是否公正的首要判断标准。“民主社会中的法律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设定各种程序角色吸纳民众的参与。实际上民主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民众参与为核心的程序制度。”[3]而无论是立法制定过程中听取公众意见, 还是执法过程中相对人及时介入及辩论的基础上作成行政决定, 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尊严, 体现了参与价值所具有的优化结果效能的功能。

2.3 及时价值。

及时是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给予的时间上的约束力。英国有句古老的法谚:“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如果一项程序活动旷日持久, 实际上无异于拒绝了人们利用程序的权利, 可能导致程序参与者因无法忍受而放弃程序活动。”[1]及时一方面反对迟延, 另一方面反对不合理急速, 是介于迟延与急速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是“草率与拖拉两个极端的折中”。正如韦德爵士所言:“法律工作者是注重程序的人, 行政官员往往把法律工作者发明的程序限制看成效率的障碍, ……规则限制了行政活动的自由, 遵循这些规则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与金钱, 但如果减少了政府机器的摩擦, 时间与金钱似乎用得其所。正因为他们主要是维持公正的原则, 可减少苦怨, 所以……促进效率而不是阻碍效率。程序与效率并行不悖, 只要法律不要过分苛刻。”[4]

3 程序性权利的结果价值

3.1 控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

20世纪以后, 伴随行政权的扩张, 行政自由裁量权也在滋长。如果自由裁量权仅仅依赖于行政机关的主观判断、个人好恶与偏见, 它将变质成为一种专断的、不可捉摸的权力, 从而背离设定该权力的初衷。而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则是制约行政裁量权问题的理性选择。首先, 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裁量权时必须保证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不受侵犯。在这一过程中, 程序性权利对对行政裁量权起到分化的功能。这就带来一种结果:行政决定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博弈过程中产生。其次, 张扬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 可以使行政主体感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 能够使其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各个方面的主张成为必要。由此带来另外一种结果: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平等对话平台产生。第三,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可以促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形成角色分派。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程序参加者在角色就位 (role taking) 之后, 各司其职, 互相之间既配合又牵制, 恣意的余地自然受到压缩。”[3]

3.2 促进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的实现。

有法谚云“徒法不足以自行”, 行政实体权利是纸面上的权利, 自身并不会自动实施, 必须借助一定程序权利的辅助才能实现。相对人实体权利不仅仅需要通过行政诉讼权利予以保障, 更离不开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作用。究其缘由, 作为拥有强大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不仅有制定相应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而且有调查取证、做出行政裁决的权力。行政权一经做出便具有公定力与执行力, 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影响甚大。作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相对人程序权利较行政诉讼权利对行政实体权利的实现效果更迅速, 因为相对人程序性权利是对行政相对人的事前、事中救济, 而行政诉讼权利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事后救济, 在作用效果上无法与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相匹敌。任何行政权利都由被滥用的可能。伴随着行政权从无到有、从弱小走向强大, 人们逐渐感受到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人们开始尝试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规制公权利的合法行使、保障其正当权益的取得。通过对两种法律程序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探讨了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过程价值和结果价值, 并希望拙文能对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体系的构筑有所助益。

摘要:行政过程的正当化、民主化与理性化是现代行政法治的重要表征, 这就要求在行政活动中重视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的法律价值, 使其由被管理的客体向参与主体的角色转变。这对于实现行政相对人的实体权利、控制行政权的恣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法律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73, 76, 79.[1]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73, 76, 79.

[2]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2]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挤压造粒下一篇: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