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程序的要素

2024-09-21

公正程序的要素(精选11篇)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1

摘要:司法公正是法律自身的要求, 也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司法公正具有二方面内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共同构成了司法公正的精髓, 但某些条件下二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正因为二者之间冲突的存在, 使得它们的关系一度成为诉讼法学界的热议话题。文章通过对二者内涵的思考, 试图揭示它们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关系, 以希对司法活动有所裨益。

关键词:司法公正,程序公正,实体公正

司法公正, 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 是体现社会正义的窗口, 它集聚着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司法公正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一、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 指司法程序方面所表现的公正, 它深受英美法系的青睐。正如英国大法官基尔穆尔所说:“必须遵守关于审判活动的程序, 即使在一些例外的场合下有损于事实真相, 也在所不惜。”由于英美法系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主导哲学思想, 故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多持怀疑主义,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具有非至上性, 不能完全发现案件的真相。也正因此, 才有人说, “人们对司法结果的公正性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另外, 英美国家素有“程序先于权利”的伦理传统, 其所强调的是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或行为本身是否具有善性, 而不是看该行为究竟导致了一个怎样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英美法系的, 只要是基于公正的司法程序作出的裁判, 即认定该裁判是公正的。

自美国学者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首次引入程序公正这一概念, 程序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其价值也被人们一步步发掘。

(一) 程序公正的价值

⒈ 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

司法程序设计和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实体公正, 也就是说程序公正的价值亦在于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 只有完全遵照所设定的程序进行诉讼, 所达到的实体结果才可能是公正的。

⒉ 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

罗尔斯说:“不可能把法规设计的使它们总达到正确的结果。” (1) 就是说不论程序设计的多么完善、执行得多么严格, 实体公正也未必能完全实现, 那么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在于其本身直接体现出来的民主、法制和人权, 它表现在维护利害关系人法益、裁判结果能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接受与认可等方面。

⒊ 程序公正的终局性价值

诉讼活动虽然极力追求实体公正, 但更需要注意司法活动的效率, 否则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实体公正, 甚至可能会导致司法权威的丧失。所以, 在某些情况下, 会出现以牺牲实体公正为代价去维持已经生效裁判的稳定性的现象。

(二) 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1. 程序的参与性

即“获得法庭审判机会”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权益可能会受到审判结果直接影响的主体有充分的机会并富有价值地参与裁判, 从而对裁判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审判或接受裁决。

2. 裁判者的中立性

裁判者本身负有查清事实和维护正义的职责, 因此他不得对任何一方存有偏见和歧视, 应当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立于那些利益冲突方之间。

3. 裁判者的独立性

《刑事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 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或者法官仅仅在法律规定范畴, 依据自己的意志独立的对案件作出判断。

4. 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这是衡量程序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 不论当事人身份、地位、性别、种族如何, 在法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

5. 程序的公开性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除了法律特别规定不得公开的案件之外, 其他案件都必须依法向公民或社会公开, 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司法活动处于被监督状态, 以保障司法公正。

6. 程序的及时终结性

程序的及时终结性包含二个方面:一是对审判活动形成裁判结果的期限限制, 二是“一事不再理”原则。这是为了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不长期处于不确定的不利状态, 是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诉讼权利的表现。

二、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 指案件的处理结果所体现的公正, 被喻为“看不见的正义”。由于大陆法系深受以笛卡尔为代表、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认识能力的绝对至上性。认为通过法定程序完全可以发现案件事实, 得到公正结果。正如德国学者亨克尔说:“刑事程序是为寻找实体真实服务的。”因此, 大陆法系国家极力主张实体公正。当然, 要达到实体公正不仅需要司法者公正判决, 还需要立法者对人们的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对待、合理分配。也正因此有学者说:“实体公正是指关于制定什么样的原则和规则来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的问题。” (2)

实体公正追求的是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 它所要求的理想结果无非是以下三种:

(一) 无辜者不被处罚

保障无辜者不被处罚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核心, 失去这一点公正将无从谈起。因此, 必须将“排除合理怀疑”与“无罪推定原则”相结合, 充分注重证据的重要意义, 做到谨审慎判。

(二) 有罪者受到惩罚

惩罚犯罪自古就是诉讼活动的目的之一, 也是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安慰。有罪者受到惩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威慑力。

(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如果对两种不同的犯罪处以相同的刑法, 那么人们就找不到更有力的手段去制止能带来较大好处的较大犯罪。”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以保障无辜与准确定罪的实体公正理念为基础, 要求处罚的性质与强度要与非法行为的性质与危害程度相适应。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对于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究竟属于何种关系的问题, 以及司法活动中何者优先适用的问题, 法学界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西方, 大陆法系国家主张实体公正优于程序公正;而英美法系国家多数学者则提出了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的相反看法, 如美国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这样说:“只要程序适用公平, 不偏不倚, 再严厉的实体法也可以忍受。” (4) 在我国, 法学界亦存在三种主要观点:1.优先论: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他们认为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实体规则的不足, 还使得司法活动更具权威性和尊严性, 有利于社会对司法活动的信任和认同。2.并重论:部分学者认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同等重要性, 不存在何者优先问题。有学者曾说:“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 不能有先后轻重之分。” (5) 3.阶段论:两者的关系应根据诉讼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侦查阶段程序公正优先, 在起诉阶段两者并重, 在审判阶段实体公正优先。

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学说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诉讼活动的最终目标无疑是实现实体公正, 但在盲目追求实体公正的过程中,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人们总是处在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之中, 只能获得相对真理, 从而无法获知所有案件的事实;另外由于片面地追求实体公正, 往往会导致刑讯逼供的存在, 从而侵犯人权, 最终损害了正义。而一味追求程序公正虽然有利于保障人权、维护司法权威, 但往往走向另一极端, 导致结果虚无主义。并重论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司法实务之需要, 因为实体法以发现真相为目标追求实体公正, 程序法则以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为主要目的, 这就难免使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很难做到兼顾并重。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观点之利弊, 笔者认为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确定程序公正或实体公正何者优先适用可能更为妥当 (且叫它“对象论”) 。对象论要求将所诉案件分为普通案件与特殊案件。针对普通案件采用程序公正优先原则, 例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而对于特殊案件, 则需要再分类:1.对于权利机关错误认定法律事实或者错误适用法律造成错判错罚、伤及无辜的, 一经发现, 必须及时纠错平反, 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限制。比如佘祥林案, 当其妻子活生生归来的时候, 当地的司法机关必须无条件的还佘一个清白, 以达到真正的实体公正。2.受害方本来需承当某种特定的法律义务, 但是却未尽到完整的责任, 以致使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发生。此时, 需要将同一个案件的不同行为分别对待。比如许霆案中, 许首次从ATM机取款时多得的钱至多算是不当得利, 应当适用实体公正原则判定其无罪;但是, 他明知该ATM机有问题, 再次取款的行为则构成犯罪, 需要以程序公正优先原则保障其诉讼权利。

参考文献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 何怀宏等译:《正义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86。

②陈瑞华:《程序正义论》, 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2008年6月12日。

③[意]贝卡里亚著, 黄风译:《论犯罪与刑法》,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65。

④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 (C)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375。

⑤陈光中:《刑事诉讼法》,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4。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2

「内容提要」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为标志,我国的诉讼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了实践这一世纪主题,深入研究程序公正在我国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改革与健全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比较法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对程序公正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概括,即法官的中立性、当事人的平等性、程序的科学性、程序的公开性、程序的参与性、程序的及时性、程序的安定性、程序的保障性。接受程序公正具有必要性。但程序公正作为一项法治原则,具有某种局限性,与其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矛盾。文章的结论为:我们需要确立程序公正的理念并以此作为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程序公正的实现是一场渐进性的改革,今后诉讼制度改革仍需将重点放在程序的合理设计和遵守上。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为标志,我国的诉讼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学理论与实务界更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定分止争的实体合法性方面,对程序合法性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没有或没有完全认识程序公正在法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实践这一世纪主题,深入研究程序公正在我国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改革与健全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程序公正的内涵与界说

(一)程序公正的概念

公正也称正义,与英文的Justice一词相对应,是自古至今法学家们极力推崇的法律所追求的最大价值,但要给公正或正义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换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1.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正义的理论文献、学说可谓纷繁复杂,但这些正义观念所关注的多是所谓“分配的正义”、“均衡的正义”以及“矫正的正义”,重视的是各种活动结果(result,effect)的正当性,而不是活动过程(process)的正当性。因此这些观念基本上属于“实质正义”或“实体正义”(substantive justice)的范畴。这种局面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变化。1971年,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出版了著名的《正义论》一书,在该书中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形态: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并着重对纯粹的程序正义进行了论述。2差不多在罗尔斯的理论出现前后的一段时期,在法哲学领域内,一些英美学者从揭示传统上的“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序”的理念的思想基础出发,对法律程序本身的公正性和正当性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 due process)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认为法律程序是为保障一些独立于判决结果的.程序价值(procedural values)而设计的,这些价值有参与、公平以及保障个人的人格尊严等;一项符合这些价值的法律程序或者法律实施过程固然会形成正确的结果,但是这种程序和过程的正当性并不因此得到证明,而是取决于程序或过程本身是否符合独立的程序正义标准。换言之,确保法律程序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法律实施过程的关键所在,只要遵循了公正、合理的程序,结果就被视为是正当的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从法学的角度看,公正分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程序公正主要是指司法程序运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实体公正主要是指立法在确立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如果进一步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程序公正是指法律程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实体公正是指诉讼的结果在正确的事实认定基础上产生并且符合实体法的要求。总之,可以这样认识程序公正

论民事公正程序中的平等价值 篇3

摘 要 民事公正诉讼包含平等价值、人格尊严价值、中立性价值、终局性价值等价值,平等价值是其他价值的基础,是构建民事诉讼平等程序的必然要求。平等价值的优越性是时空有限性、社会资源有限性、统一判决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调和自由裁量权与严格规则主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平等 公正 优越性

一、民事公正程序中的平等价值与其他价值的关系

所谓公正程序包含过程的公正与结果的公正两方面①。过程的公正即程序公正,追求裁判过程中裁判者完全中立居中审理,双方当事人基于其平等地位赋予的同等的陈述、辩论机会。结果的公正也即实体公正,追求个案正义,要求个案裁判结果符合实体法的公正要求。建构与实现公正程序要求以平等价值为其基础。所谓平等价值实际上就是指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包括当事人在诉讼中诉讼地位平等、当事人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②。

保护人格尊严价值是公正程序的当然要求,是公正程序包容的各个价值实现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公正程序的各个价值最终指向都是为了保护人格尊严。无法保护人格尊严的程序归根结底都是不完美的程序,人们构建正当程序的目的目标就是实现人格尊严的充分保护,但是实现保护人格尊严的目标无法等同于构建公正程序所要依托的方法。从公正程序建构方面而言,应以平等价值为其基础,在平等价值基础之上才能其他价值生存的余地。没有平等,在诉讼程序中的当事人压根完全无法取得平等对话权,没有平等对话权又谈何实现程序公正、又如何实现终局性、中立性。若无平等价值之存在,在诉讼程序进行过程中,当事人的意志无法得到妥善的体现,在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之时,法官自然偏向于一方当事人,法官中立性无法得到维护,在法官无法保持中立地位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攻击、防御不对称,裁判结果自然无法得到一方当事人的认同,从而争讼不止,当事人不停上诉、反诉、申请再审。法院的判决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来伤害了人们的法感情,在纠纷发生时不再求助于法律,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二来损害了法院系统的尊严,社会民众将否定法院系统的公正性,对之采取不信任态度,三来也破坏了判决的终局性,人们在无法从法院系统获得公正裁判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其他手段以求取得到结果公正,不断上访,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从程序建构的方法而言,平等价值是使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平等价值的存在,丧失平等对话权的双方当事人难以实现沟通,最终是其他价值无法得到保障和体现。

二、平等价值优越性的缘由

平等价值相对于其他价值的优越性可以从各种角度予以考量,包括时空限制、社会资源限制以及法律判决运行过程中判决的接受与协调。平等价值并非空口白话,而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第一,时空有限性。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为实现公正价值,其最佳方式自然是完美无误还原案件发生时之场景,在还原的场景中寻找案件真实,依据案件真实裁判双方权利义务。但此一设想仅能于理想状态中寻觅,现实社会中,一旦案件发生之后,不论案件证据如何充分,案件真實都不可能百分百还原。这就是案件的时空有限性。在时空有限性支配下,寻求如何尽可能还原案件真实,如何在充分证据基础上实现公正裁判,人们为之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寻求解决之道。从历史上看,人们认为,为实现案件的公正目的,前提是必须在程序公正指导下寻找证据,而程序公正,离不开平等价值的支撑。平等价值在程序公正中的体现即在于通过赋予双方当事人真实义务与当事人的实质平等,当事人地位平等有利于证明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双方在不断的争鸣过程中,不断揭示与案件有关的各种案件事实,案件事实不断发掘的结果就是不断逼近案件真实,而案件真实发现得越多则裁判结果越符合公平的价值。因此,为适应时空有限性的要求,在平等价值的基础上,尊重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赋予双方当时人平等的对话权,是寻找案件真实、追求公正判决所不可磨灭的必然选择。

第二,社会资源有限性。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行为时不得不予以考虑的基本活动准则。社会资源有限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当为实现案件公正而付出代价过于高昂时,人们往往将会放弃对公正的追求,即个案资源有限性;其二,当司法诉讼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时,最终将不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整合,最终将妨碍对公正的追求。在社会资源有限性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借助其他途径以确保案件进行的效益价值。即当案件纠纷在平等价值支配下,双方当事人可以平等协商,寻求符合双方利益平衡的解决方式,通过调解方式结案,若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中地位失衡,其调解结果不符合当事人利益,当事人不可能接受调解结果,必然请求诉讼解决;而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平等地位不仅有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亦有助于案件审理速度的加快。在法院职权介入后,理论上讲,有助于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实现,包括在程序运作方面,法院职权介入有利于诉讼程序顺利进行,同时适时调整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不均衡的后果,从而有利于案件顺利推进,最终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又实现案件公正结果。

第三,平等价值有利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判决的法律效果即指法院判决作出之后是否能够按照法院判决内容得到贯彻执行,社会效果即指法院判决的社会接受度,包括当事人接受度、社会民众对判决的接受度。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地位失衡的直接结果就是当事人拒绝执行法院判决,或者寻求检察院抗诉,诉讼过程经年累月难以终结,并且亦影响法院判决之终局效力,令人们对判决的既判力产生怀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等价值对于维护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若当事人双方地位失衡,则审判结果难以为当事人所接受,一来法官将因此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二来当事人亦会上诉、抗拒履行等,同时亦有可能降低中国法院系统的社会评价。因此,在社会资源有限性的情况下,实现民事诉讼的平等价值在所难免。

第四,平等价值有助于平衡自由裁量权与严格规则主义矛盾。自由裁量权的适用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法律规则规定模糊,或对事项规定上下限,预留自由裁量空间。第二,立法时无法全面规定,或未能预见,存在法律漏洞。第三,法律术语存在模糊性,有多种理解方式。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松易于造成司法审判不公,同类案件可能存在天差地别的审判结果,在中国基层法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授予法官较高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将导致裁判不统一的法律后果,影响法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如果选择严格适用法律规则,审判结果与公众心目中的正义观与价值观相去甚远,将无法得到公众的价值认同,那么基于这种规则得出的裁判即使程序公正,严格适用法律,也可能会成为一件孤芳自赏的作品,不能被社会所认同。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社会现象千差万别,完全依据法律进行审判往往将会导致个案不公正,而为追求个案正义必然赋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而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又令人们对法院裁判心存疑虑。因此,为平衡自由裁量权与严格规则主义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求法官严守中立,居中裁判,仅仅只能依据平等的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事实、证据作出判决,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与价值。

三、结论

在民事诉讼中,为追求公正的实现,必然以平等价值为其根基,平等价值归属于核心地位。平等价值的建构能够促进双方当事人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有效沟通,使法官居中裁判,保证了法官的中立性、法院系统的中立性,法院判决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得到社会民众的承认,确保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与终局性,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注释:

①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39.

②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66.

参考文献:

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篇4

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一) 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渊源于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 程序公正指的是司法过程中依据并严格按照程序法执行既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 严谨地按照法定程序来办案, 结果很少会出现不公正。广义的程序公正是指所有的具有国家职能的机关严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 是指所有的社会团体和独立个体都要按照既定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去实现权利和负担义务。

(二) 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是指个案的裁判结果基本达到实体法上的公正, 强调法官依照实体法律去追求公正的结果, 是社会正义在法律中的集中体现。司法活动的根基所在就在于实体公正, 如果司法活动不能清晰地理顺案件事实和民事法律关系的真实状况, 司法公正就失去了事实前提和基础, 就谈不上无瑕疵地使用法律或者说法律实现。对于实体公正的一般定义是:“实体公正是诉讼结果的公正”或者“诉讼的胜负结果符合实体法”, 大而言之, 实体公正是社会正义在法律中的实现;小而言之, 实体公正是法律正义在诉讼中得以完成。

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对于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学术界观点不一、众说纷纭, 具体表现在程序优先论、实体优先论以及两者相统一这三个观点上。

(一)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分离。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分离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只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 即程序优先论和实体优先论。

1. 程序优先论的概念以及不足。

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以程序公正作为其思考的出发点。程序公正可以代表司法公正,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 他们坚持将程序作为考虑的根本, 因此在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 程序可以完全替代法律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决定因素。

程序优先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考虑司法公正的角度, 但是程序公正优先论把程序与程序的运行结果合二为一, 认为程序公正的发展逻辑前提是正义的判决。缺陷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 单纯地强调程序公正容易导致个案出现本质上的不正义, 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整个社会的法制风气减弱。

第二, 程序公正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极高的成本以及代价, 其前提条件就是当事人负担高额的诉讼费用。这样就给当事人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影响, 同时, 也可能造成司法人员会在司法过程中拖延时间, 从而给当事人带来二重伤害。

第三, 程序公正有着时间上的局限性。程序公正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以及时代背景。所以, 程序公正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积极作用, 尤其当社会法律出现严重的漏洞或者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产生极大的关注度的时候, 程序公正很难显现其价值所在。

2. 实体优先论的概念以及不足。

持实体公正优先论观点的法学者认为程序公正只是为实体公正服务的, 把程序公正仅看作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工具和手段, 并认为结果的公正才是具有终局意义的公正。实体优先论有其不足之处, 大致归纳如下。

第一, 实体优先论忽略了程序本身的价值, 并且也没意识到程序的相独立性之所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般情况下, 在大多数人看来公开的审判要比秘密的审判更具真实性, 有当事人参与的审判比没有当事人参与的审判更加合理。这就说明, 程序尤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立性。

第二, 此种论点抛开了我国现有法律中的某些法制观点。事实上, 法律程序不仅仅对显示争端和法律的合理使用有重大作用, 它对我国法治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做好法治, 就需要利用正当的法律程序, 这样既能保证权力的平等, 也能保障法律的权威, 更能有效减少纠纷。

第三, 此种观点阻碍了我国法制观念与国际接轨, 影响我国与国际司法公司的合作。国际司法合作与司法协作是解决法律问题的必要途径。有很多法律对程序公正进行了相关定义, 比如《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公民权利与政治国际公约》。现阶段, 我国的法律文化受到实体公正的影响, 所以我国的法制观念对程序公正的认可度十分低。诉讼程序有些时候会很麻烦, 甚至有时候是“停滞”的状态, 并不利于司法公正权威的树立。

(二)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统一。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共同组成法治社会这座大厦的基石, 更是司法公正的两个基点。实体公正是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公正, 程序公正是司法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无限接近公平正义, 两者是统一的, 唯有以此为追求的方向, 我们才会早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就司法的本质构成而言,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正义、桥梁的两个基点, 忽视哪个都会导致整个大桥的坍塌。司法公正以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公正为基础和目标, 程序公正则是实体公正的“催化剂”和“助燃剂”, 会让实体公正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彼此不可分开而语。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相统一的,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 司法裁判的公正由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共同组成。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是民事诉讼的两个不同方向的价值, 但是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都为了满足诉讼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因而具有存在之价值。

2.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一致性。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但是它们的逻辑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有可调和性和一致性。重视和促进程序的公平与正义, 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实体结果公正的实现。同样, 实体公正也是程序公正发挥外部的支持作用的结果, 而且实体公正也需要从程序公正当中找到支持的根基。

三、如何实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

我们所追求的司法公正的“应然状态”, 是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之间的辩证的和谐的统一, 唯有此法才能更加彻底地实现司法公正, 以有利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和早日实现。

(一) 尽量兼顾, 有所侧重。

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抉择过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程序公正或实体公正推向绝对化, 只能根据当时的处境、条件作出尽可能兼顾、又有所侧重的处理。

(二) 取舍权利交给当事人。

如果当时的情景要求程序上的公正对实体上的利益作出某种让步, 或者实体上的公正必须对程序上的利益作出某种退让, 或者说在当时的情景牺牲某种程序公正或实体公正具有一定必要, 那么, 在是否作出这种牺牲这一问题上, 应将其决定权交给当事人。法官和其他任何人不能施加任何强制和心理影响, 这既是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考虑, 也是对尊重当事人意志自由程度的加大和进步。

(三) 克服传统思维模式。

唯有摒弃传统的一元法律思维模式和观念, 才能更好地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模式统一于法治公正之中。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是动态的统一, 法治原则是两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基础, 无论是追求哪种公正都不能突破这条金科玉律。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5

一、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

司法及司法活动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而司法公正则是人类社会及社会公众群体对司法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要求和最终需求。纵观人类社会司法活动的演变进程,不难看出,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明晰地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一即由最初阶段的仅仅单纯地追求“结果正义”到因对“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的认识转而追求“有效率价值的正义”再到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正义”。可以认为,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人们对社会正义认识的不断深刻以及对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效率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的。当然,这种追求提升的物质基础和最深刻的根源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司法公正是法制社会永恒的追求,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正如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一样,是一个渐进的并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人类文明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度以及同一国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司法公正的价值和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从人类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认识、需求、要求和追求的发展过程着眼,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单纯追求结果公正;(实体公正)的阶段;二是对司法公正的程序内涵和效率价值的意识觉醒和认识的深化并追求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阶段;三是形成司法效率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和生命线的观念并不懈追求以效率为中心的司法公正阶段。需要明确指出;上述阶段划分是以人类法制文明的总体发展为坐标并以当今世界法治国家和法制发达国家为范例加以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结论。由于不同国家各自法制的历史、法制的现状千差万别,其所处的阶段以及同一阶段的发展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对司法效率的追求已成为以现代司法理念为基石构建的现代司法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二、司法效率与程序公正的关系

上文论及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以及司法效率在司法公正中的核心地位。英国有句名谚:“正义被耽搁等于正义被剥夺”。这句法律谚语深刻揭示了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同一性。可以认为;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相互关系中,司法效率与程序公正是直接关联的,是程序公正的核心,并通过司法程序作用于诉讼的实体结果,最终成为司法公正(。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核心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司法效率的公正价值首先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其程序公正价值的实现方可转化为实体公正价值的实现。程序不公的司法效率不是公正的效率,也注定不能保障实现实体公正的目标。

笔者认为,对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关系认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两者统一共有的本质的认识。准确地讲,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的重要本质和共同价值应在于它们在对社会正义追求的互动中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所对应的一种司法状态即是司法制度所寻求的价值目标实现的最大化。当人们对程序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权衡和取舍偏离这个平衡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对司法的价值目标的偏离甚至背离,并且偏离平衡点的程度与司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成反比。因而,寻找平衡点和缩小偏离度的过程就是谋求司法价值目标最大化的过程,也恰恰是人类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正义的过程。由于任何正义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的正义,因此,人类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只能而且必须理性地寻求其最大化,而对纯粹的、绝对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憧憬和理想目标。同时,正因为人类在对社会正义的理想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才使社会正义最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司法效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在明确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的客观辩证统一关系和本质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要思索一个重要问题“即司法效率的内涵是什么?要充分认识司法效率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几个概念,即司法成本、司法效益、司法效率,以及与程序公正的辩证关系。

司法成本是指诉讼活动中对司法资源的消耗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投入的总和,其中包含诉讼时间的耗费。司法效益是指通过司法活动而达到的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地讲就是司法活动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经济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性结果。其中包括有形的结果(如法律效果、经济效果),也包括无形的结果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6

关键词:体育纪律处罚;程序公正;体育法

1、程序公正的一般规定

程序是指权力运用时所必须遵循的时间、空间、步骤和方式,是运用权力的形式,是体育纪律处罚的保障。纪律处罚程序是体育行会为了更好地管理其所属的会员,保持其制定的规则执行的严肃性而进行的内部程序。

法律可以被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是以“应当如此”的法律关系为内容,是确定权利义务发生、变更、生效与消灭的法;与此相对应,程序法则是规定如何实现实体法内容的手段性规范。“仅仅有一些尽善尽美的道德律令和实体法律规范而没有相应程序规则,将难于将所有的人纳入至善之途。人类不仅需要符合人类共同存在发展的实体规则,更需要有避免错误和偏私的程序规则,对于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恐怕更是如此。”“为求客观、理性、公正的决定起见,必须有程序法规制。用以创造团体意识及尊重人性尊严,使人民预见、观测政府行为所受之约束,减少裁量行为之错误,而精确地实现实体法。”

“正当法律程序”作为法治观念产生于13世纪的英国,最初是支配法院活动的一个程序规则,该原则要求裁决者听取双方的陈述,任何人不能不经审问就受处罚,法官必须听取双方意见才能作出判决。

美国国会1946年通过的《联邦行政程序法》对听证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后各国在制定有关程序的法律、法规时都有所借鉴,欧洲大陆及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听证体系。各国经发展完善,内容虽有差异,但都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和大体相同的内容,即都有着告知和通知、公开听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法律代理、对抗辩论及制作笔录等共同点。

只有坚持程序公正,才能够促进争端从心理上得到真正解决,并且还能确保各方当事人对整个司法审判制度产生信任,这种信任构成了法律制度存在的基础。有学者认为,程序公正可以归纳为:所有规则都应清晰简单地表述,不能有歧义;在未经证实之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在纪律处罚前,应对相对人进行合理的听证,越是严重的处罚,对听证的要求越严格;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生命财产安全可以紧急处理,但紧急情况过后一定要立即听证;虽然听证通知形式多样,但至少要让相对人知道被控的罪名;听证通知应给相对人留下足够时间准备答辩}听证要有书面记录,至少应记载违规行为的性质、处罚的内容、参与人、过程、呈堂证据、结论和最终处罚。

国内法学界对法律程序的关注是近十年间的事情。近年来,程序正义理念在我国法学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呼应。程序正义、正当程序、程序革命、程序的独立价值、看得见的正义等概念,成为法学理论和诸部门法学的关键词。

国外法律人从保护个体利益出发,指出体育纪律处罚正当程序应包括:相对人有权要求法律代理出庭(Legal repre-sentation);相对人有权要求公平听证;案件不能在听证前决定;听证者要无偏私}听证机构要在自己的规则和程序下行事;传闻不能作为有效证据I不考虑与案件无关的因素;应提供必要帮助,如翻译等}对证据的要求一般比法院要低;原告、指控人、裁决者身份界限分明,听证者独立于体育管理之外;各方均被告知法定程序;证人有权保持沉默;有适当的上诉权利;听证有记录,各方均能够得到副本;过错与处罚程度相当。

可见,体育组织,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体育组织已经建立了和行政法领域相似的纪律处罚程序,包括:听证者应中立;通知相对人被控情况并被给予公正答辩的机会;法律代理权;传唤证人的权利。严重的纪律处罚程序中的证据责任和证据水平与司法程序接近。

1997年,有调查者对英国10个主要体育组织进行调查,了解纪律处罚规则中的程序问题,8个组织接受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体育组织不仅意识到程序正义之重要,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过法律对正当程序的要求。如在证前程序(Pre-hearing procedures)中,大部分体育组织在它们的纪律手册中都特别强调了相对人得知被控的有关情况,在细节上远远超过了正当程序的要求。在听证的形式上,自然正义对于公平听证的要求是弹性的,公平昕证不一定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答辩的形式。调查显示,被调查的体育组织都允许各方和证人出庭,所有体育组织都允许交叉质证。在法律代理方面,6个体育组织给予相对人法律代理的权利,律师的技巧将大大提高听证的质量和结果的公正。在诉权方面,调查将诉权细分:一是申诉到体育组织的高一层管理机构;二是诉至法院;三是诉至仲裁机构。在8个组织中,7个允许申诉到体育组织的高一层管理机构;2个允许诉至法院;1个允许诉至仲裁机构(其中橄榄球联盟既允许诉至法院又允许诉至仲裁机构)。

本研究选择了同样为英美法系国家的新西兰,以新西兰橄榄球联盟(New Zealand Rugby Football Union,NZRFU)为例,对体育组织纪律处罚中的程序公正问题进行研究。

2、新西兰橄榄球协会纪律处罚程序

2.1背景

橄榄球是风靡新西兰的国球,是新西兰人精神的象征。1991年以前,新西兰橄榄球运动中的不当行为大多用临时和非正式的方式解决,经常是教练在赛后洗澡时和运动员谈谈了事,即使运动员的不当行为十分野蛮,他们也很少被禁赛。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暴力横行,新西兰橄榄球运动的青少年参与者减少,出现了危机。1990年5月,NZRFU召开了一次纪律委员会会议,决定建立更加正规的法律程序。在1991—1992年间,一些暴力事件招致媒体的强烈批评,谴责NZRFU的纪律处罚是无效率和行业保护主义的。1992年,因在Andy Earl违纪事件中裁决委员会人员组成不当而被批评是“荒唐的”;同时,Richard Loe在测试赛中击打对方队员头部而未被处罚。

1992年,Richard Loe在一次国内比赛肘撞击对方队员眼部,主裁边裁都没有看见这一事故,新西兰橄榄球联盟没有发表意见,但是该镜头被录像机捕捉下来在电视新闻中播放。纪律委员会将其禁赛9个月,Loe对此处罚不服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根据事件对于Loe家庭及其自身的负面影响、因失去法国工作机会的经济损失、Leo对此运动的忠诚及其出色表现,虽然支持了纪律委员会发现的事实,但将禁赛减至6个月。

Leo向高等法院寻求司法审查,他认为该决定是不公平的:1)他认为NZRFU没有遵循自身关于听证的程序。他没有收到关于听证的充分的通知,听证中的材料他没有事先得到,以至于他的律师无法充分准备该案、召集证人和收集其

他和本案有关的材料。媒体对其行为进行指责,但媒体不出席听证,他的律师无法对其进行质证。2)此前的案件都没有这么严厉地处罚,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该案也不应该例外。

法官认为,综合各种因素,NZRFU行事十分公正,当内部裁决机构行事恰当的时候,法院无必要干涉。只有在裁决程序有瑕疵的时候法院才会干涉。NZRFU“有专家知道比赛怎样运作及在比赛中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当和可接受的”。即使如此,法官还是指出了本案存在的问题:Loe在听证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他的案件;他应该得到该事件的录像带;一些程序和规则有些复杂和令人费解,对伤害事件的处罚相对较低。

虽然最后NZRFU在此案中胜诉,但此争讼暴露了处罚程序上的不足。NZRFU认识到建立由独立于NZRFU的人员主持的更加正规的程序的重要性。此后,《纪律听证规则》(又称《黑皮书》,Rules for Disciplinary Hearings,The BlackBook)出台,之后几经修改。

NZRFU的纪律处罚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确保纪律处罚程序能够适应法律所要求的公平及对证据的要求。它的听证并不是法院程序的缩影,但是确实保证运动员参与听证自己的案子。在听证之外,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救济。

2.2适用范围

《黑皮书》适用于所有NZRFU的会员。法律委员会有权听证和决定所有层次的比赛的纪律处罚,其他国际比赛适用比赛达成的协议。

2.3听证程序

《纪律听证规则》规定,法律委员会有权听证和决定所有层次的比赛的纪律处罚,在下列情况下应该进行听证:(1)当运动员被驱逐出场的时候。裁判员应在48小时内向委员会递交报告,说明处罚情况和原因(第5、6条),运动员必须被通知听证(第7条)、裁判必须参加(第9条)。(2)收到投诉后联盟和法律委员会都可以听证与裁判无关的投诉。任何人都可以对包括新西兰橄榄球联盟执行主席及其任命的人员、地方联盟、俱乐部、裁判联合会及其他成员投诉(23~30条,96~109条)。法律委员会可以受理投诉,即使该事件比赛官员已经处理过了。关于投诉的书面材料应在48小时内送达相关各方(25、98条)。投诉被投诉审查官员审查(Corn-plaints Review Officer,CRO),看其是否无聊或是有争议的(28条第1款,101条1款)。如果该投诉是不正当的,则要出具书面警告。如果该投诉CRO认为应该昕证,则相关各方都应接到通知和报告(27~30条,100、101条)。CRO不需要对他们的决定给出理由,对他们的决定不服不能申诉(136条),受到书面警告的运动员可以申请听证解决该投诉(28条,101条)。(3)裁判的报告提议。当裁判认为自己做出的决定不正确、不适当或不充分时,可以在报告中提议,CRO像解决其他投诉一样对待该问题(31~36条,110~115条)。(4)不仅限于场上行为。委员会有权处理个人或俱乐部在赛前、赛中和赛后与橄榄球有关的问题(37条第1款,116条第1款)。

每个委员会都有权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规定相应程序(11条,92条),程序必须赋予运动员参与听证的权利,但也可在运动员不在场的情况下做出决定(8条),听证可以休会或推迟(8条),可以提供翻译(10条),所有听证都有记录,受影响各方都能够得到副本。

通常的听证进程是主席解释程序,宣读裁判的报告及运动员和证人的证据,播放证据录像,除非有主席同意否则不能直接询问证人或交叉质证,各方均可由律师代表或适当的权威人士出庭(16、92、104条)。

委员会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做出决定(17条),各方先被口头通知,然后接到解释决定原因的书面报告,运动员被告知有申诉的权利(18条),纪律程序可以和法院处理同一事件的程序同时进行,除非法院禁止(141条)。

2.4证据负担

各委员会都可以接受“自己认为合适的证据……,但这些证据不一定是法律认可的”(14、105条)。委员会适用“最优证据原则”,在场的人提供的第一手证据优于传闻证据,但传言也不是不被接受,只是证据效力差一些。除非是专家证言(如医学专家证言),否则带有观点的证据不被采纳。

法律委员会在处理驱逐听证时,委员会不能做出与裁判决定相反的发现,但可以审查裁判做出决定的原因;在因投诉而引起的听证中,法律委员会可以审查裁判做出场上决定的理由。此两种情况规则都规定,法律委员会不能做出和裁判相反的决定,除非有确实证据显示裁判的决定是错误的(132条)。该规定是和《橄榄球比赛法规》第6条第5款相适应的;“在一场比赛中,裁判的决定是不能被法律委员会的规则影响的。”但是,人们意识到,裁判也会犯错误,规则132条就是用来处理裁判的决定错误的情况。

2.5处罚

一些不太严重的危险当作会被处以1~3周禁赛,而像撞击眼部这样的动作会被禁赛24~36个月,对竞赛官员不敬会被禁赛10周,而击打头部可能被终身禁赛。可以并处最大金额为5000新元的罚款(99条)。

适用处罚时要区别案件的不同情况,但也有共同的准则要遵循:(1)一致性的要求;(2)法律委员会和申诉委员会施加处罚的等级;(3)行为应受处罚的程度。

被害人的受伤严重程度也是一个考虑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6 申诉

2.6.1对联盟纪律委员会决定不满的申诉

每个联盟都有仲裁委员会。申诉方可以是被处罚运动员、俱乐部、被加害运动员、裁判委员会或投诉人(51、52条)。申诉必须在决定做出的7日内进行。仲裁委员会对案件事实部分的认定基于纪律委员会的听证的记录,但仲裁委员会有权重新听证全部或部分案子,可以补充新的证据,可以撤消、变更、增加处罚(63、66条)。

如果对仲裁委员会不服,可以在7日内向NZRFU纪律委员会申诉,到这个阶段所有的申诉都被听证,法律委员会的决定是终局的,除非有特殊情况才可以向申诉理事会(Ap-peal Council)申诉。

2.6.2对法律委员会决定不满的申诉

对法律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申诉必须在7日内向申诉理事会提出,该申诉将被听证,决定为终局的(120条)。

2.7律师的作用

有关法律规则是由律师参与起草和修改的。NZRFU相信律师的参与能够确保政策与程序满足法律关于自然正义及公平的要求。律师是法律委员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退役运动员与管理者代表运动员和各体育组织利益)。

律师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代表运动员出席听证。运动员通常雇佣律师,但目前的趋势是运动员自己出席听证或和他们的球队经理或教练出席。在地区一级,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在法律委员会这一层,律师十分普遍。职业运动员如果

被禁赛将失去可观的收入,因此寻求律师代理是较为实际的做法,目前已经有一些律师精于此类事务。

2.8独立性

按照程序公正的要求,主持听证的人应中立,才能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但是,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只有了解该运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做出裁决,因此,体育组织纪律处罚听证的主持者无法像法官那样中立。被选为NZRFU纪律委员会成员的人必须与橄榄球与一定的关系或经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该委员会在此情况下还能够被认为像他们自己声称的那样独立吗?当然,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人理解比赛的压力和行为可接受的限度。但缺乏独立性会使NZRFU遭致批评,认为委员会的处罚无关痛痒或其程序是不公开或不可告人的。

2.9速度

内部纪律处罚的一大优势就是速度快。听证通常在事发后的一周进行,立刻对运动员进行禁赛,直到听证结束。上诉在很短时间内进行,运动员不需要焦急等待其命运,公众知道正义很快将被实现而感到满意。

2.10受害者

橄榄球的传统不鼓励受害者因伤害向警方或法院寻求援助,但这在法律上存在问题,因为随着职业体育的开展,运动员受伤将导致收入减少或失去工作合同,因此受害人往往希望求助司法程序对其损失进行补偿。司法能否介入目前存在争议。

内部处罚程序没有允许给予受害者补偿。但内部纪律处罚与法院程序相比也有优势:一是时间短,二是证据要求不似法院那么严格。

2.11 费用

内部纪律程序的所有费用由地区或国家联盟承担,在国家联盟,这不是问题,但在地区联盟,对内部纪律处罚程序的严格规定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他们只好为此义务工作了。

2.12司法审查

在新西兰,根据《司法修正案(1972)》。法院可以审查体育组织的裁决。

1994年7月,Johan le Roux在一次国际比赛中击打对方队员耳朵,当时裁判没有发觉,被害人立刻向裁判投诉。在听证中,击打被证实,法律委员会决定对其禁赛19个月。

le Roux不服向仲裁委员会申诉,认为相比同类案件对他的处罚过重,仲裁委员会解散了申诉。1e Roux向高等法院寻求司法审查,他认为仲裁委员会不应该考虑橄榄球界对此事的反感和处罚的威慑作用,但法官不同意此看法:“每个橄榄球联盟在决定处罚时都可以考虑对该运动的影响,而不管是否直接提及,谴责是处罚的基础。”

leRoux认为相关的情况没有被考虑,如与1992年的Loe案和1990年的JosephVeitayak案相比,Loe击打了眼睛,而他只击打了耳朵,也没有产生严重的伤害后果;Loe和Veitayak都拒绝认错,但他立即道歉和认罪,Loe和Veitayak是蓄意而为而他是瞬间失控。还有一些可减轻处罚的因素应该被考虑:如其家庭的压力、他对橄榄球的贡献、他失去的声誉和收入。

法官未同意以上观点,认为纪律委员会在尽其可能尽快解决问题。

le Roux认为处罚不合理,因为他的处罚是Loe的3倍,Veitayak的2倍。法官认为,NZRFU的法律程序赋予其处罚的自由裁量权,除非极不公正法院才会干涉。虽然和前2个案例比起来处罚“似乎有些重”,但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法官解散了该起诉。

3、对中国体育组织纪律处罚程序的启示

听证是正当程序的核心。我国大部分体育组织规则中无处罚程序的规定,也没有建立听证制度。中国足协是我国体育组织中制度建设较为领先的,但对照NZRFU的程序规定,中国足协的纪律处罚程序仍然存在问题。

3.1听证机构过多,职能重叠

足协于2002年开始建立听证会制度,足协负责人指出:“建立听证会制度是职业联赛诉讼制度的补充。如果有的俱乐部或运动员、教练员在联赛中受到纪律处罚,并对裁判工作评议委员会评议结果持有异议,可向中国足协裁委会提出举行听证会,听证会的裁决与中国足协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具有同等效力,为最终裁决”。但该听证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有权进行听证的机构过多。对联赛中的纪律处罚由纪律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负责,而此处却由裁判工作评议委员会举行听证,这3个机构间关系如何?二,中国足协的听证会制度是在处罚决定做出后,对结果有异议才可提出举行,而非在处罚决定做出之前举行,与《行政处罚法》规定和国际体育组织的通常做法不符。三,听证为最终裁决,自设内部程序最高,排除了外部救济。

3.2听证制度未能严格贯彻

《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第十七条规定,纪律委员会在审理违规违纪事件时“可以适用听证制度”,但此条款为非强制性条款,在实践中也就可以不适用听证制度。在中国足协对四川绵阳、成都五牛、长春亚泰、江苏舜天和浙江绿城俱乐部足球队的处罚中,涉及的运动员有60余人,俱乐部5个,处罚的种类有取消本年度升入甲A联赛的资格、取消引进国内球员的资格、降级、停止工作一年、取消注册资格、取消转会资格,都是相当严重的处罚,但处罚未经听证就做出,在程序上有待商榷。

3.3听证和仲裁者身份不明

中立的听证者是听证公正的首要条件,足协纪律处罚听证中听证者的身份不明:

首先,纪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职资格、任命程序等在规则中均未明确规定。《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第五条规定:“纪律委员会由一名主任委员,若干名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第六条规定:“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由中国足协常务委员会确定”。这些人任职资格不明,如果他们都是足协工作人员,其中一些人还参与了对不当行为的指控和调查,又没有外部人员参加,相对人很难相信其能够遵循“独立原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纪律委员会做出所有决议和各项工作由委员会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报中国足协批准后实施。”由于表决方式非投票通过,即使有独立专家,也很难发挥作用。调查得知,目前纪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完全是来自足协内部,而是来自“足球圈”,主要由地方协会人员构成。

其次,“回避制度”为非强制性条款。纪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则应回避,而《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第十七条规定,纪律委员会在审理违规违纪事件时,“可以适用回避制度”,并非强制性条款。

再以兴奋剂处罚为例。按照《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中国足协要为兴奋剂药检阳性的球员提供听证程序,但是听证专家都由什么人组成,由谁任命,是否中立都无具体规定。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有关人员访谈得知,目前我国体育组织的兴奋剂听证是“只听不判”,即听证中专家只负责调查,提出处理建议,而最终的处罚权仍然在全国性单项协会。可见,我国目前足协的兴奋剂听证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专家听证,而是一个由

专家主持的调查过程,专家无权做出结论,只是为足协的处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帮助和建议,兴奋剂纪律处罚的决定最终是由足协做出的。这样的制度不符合职能分离和听证者中立的原则。

足协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身份也不明确:

首先,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任职资格、任命程序等在规则中均未明确规定。《中国足协诉讼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第八条规定,诉讼委员会副主任由有关职能部门的主任或副主任担任;执行秘书由相关职能部门干部担任,委员由足球界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能力较强”是个含糊概念,任职资格不明。

其次,未对人员重叠做出禁止性规定。《中国足协诉讼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第十一条规定,诉讼委员会受理“对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或中国足协其他委员会的处罚决定不服,属于允许申诉”的案件,按照法律原则,一案的原审和再审不能有人员重叠,否则违背程序正义原则,但上述文件对于纪律委员会与诉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重叠没有做出规定。

最后,未规定“回避制度”。《中国足协诉讼委员会工作规范(草案)》对回避问题未提及。

3.4程序规定过于简单

与NZRFU相比,中国足协对听证和仲裁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使操作的任意性很大,规则仅仅规定了听证处罚和仲裁实施的机构,而几乎完全没有对期间、举证责任、法律代理、费用等程序问题的明确规定,给体育组织留下了很大的自主解释的空间,不利于保护相对人权利。

3.5 自设内部程序最高效力

NZRFU的纪律处罚并未排除司法审查,而中国足协章程中有关纠纷不经过司法解决的规定,成为足协阻挡司法介入的最大挡箭牌。《中国足协章程》第六十二条规定:“一、会员协会、注册俱乐部及其成员,应保证不得将他们与本会、其他会员协会、会员俱乐部及其成员的争议提交法院,而只能向本会的仲裁机构诉讼委员会提出申诉。二、诉讼委员会在《诉讼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的范围内,做出的最终决定,对各方均具有约束力。三、诉讼委员会做出的上述范围外的裁决,可以向执行委员会申诉,执行委员会的裁决是最终裁决。”在实践中,中国足协也将内部纠纷处理机构做出的裁决作为最终裁决,排除法院的司法审查。

我国《体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纠纷,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仲裁。体育仲裁机构的设立和仲裁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仲裁机构,作为外部救济手段的体育仲裁制度尚未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足协设立诉讼委员会并称争议只能经过其诉讼委员会解决的作法是错误的。

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制约。自律的形成有赖于他律。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及良好运转必然要求外部机制的约束与监督,即他律的存在与实施。为了防止体育组织权力的滥用以及狭隘的行业保护,维护成员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体育组织之上必须设立一个监督机构,国家司法应义无返顾地承担这一责任。就目前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国的行业组织还没有被纳入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在实践中,法院拒绝对体育组织的处罚进行审查,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亚泰足球俱乐部诉中国足协行政处罚不当案。

足协作为行业协会在符合法律、法规情况下,可以有其自律性规定。但足协对俱乐部及球员、教练的处罚涉及公权力行使。即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4、结论

新西兰橄榄球协会的纪律处罚程序在证据、申诉程序、律师代理、司法审查等方面能够满足程序公正的一般要求,对我国体育纪律处罚程序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7

关键词:调解,判决,实体公正,程序公正

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区分及关系

(一)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定义

所谓程序公正被视为“看得见的正义”, 是英美人的一种法律传统。这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而“看得见的正义”, 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 (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 的公平, 法律程序 (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 的正义。而所谓实体公正则是指通过诉讼过程而实现的结果上的实体公正和结果正义。程序公正重视过程价值, 而实体公正更重视结果价值。二者各有其侧重, 且实现途径不同。

(二)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

首先, 程序公正保障着实体公正, 可以说, 没有程序的公正, 实体的公正便无从得出, 公正的程序保障着当事人对执法者的信任。它排除了恣意性, 促进理性的选择。其次, 程序公正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司法实践中, 有着事实的乌托邦, 对于已发案件的推理力求还原事实的过程其实与撰写历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我们按照直接证据及一系列的间接证据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手段还原出的案发情形布满了人工矫揉造作的痕迹, 谁能确认这将是我们的事实呢那么“以事实为根据”的初衷岂不是根基就不甚牢靠。故此, 我们只能在保证程序公正的前提下, 自认为, 事实上我们已经达到了结果的公正。

二、追求实体公正的传统

在中国, 重实体正义而轻程序正义可谓是传统, 重结果而轻过程素来有之。国人之通病, 重视结果而轻忽程序, 着眼实体排斥程序, 也是我国法律机制的特色。[1]当然这存在着多种原因, 中国以家长制的社会体制为中心, 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 继而影响国家制度, 人们往往把法律程序视为单纯的形式上的东西, 认为它是流于表面, 而不加以重视。而那些被误判的案件大多不是对实体法的适用不正确, 而往往是由于对程序规则的执行不严密, 或程序法规则本身的不完善。[2]只是近年来随着西方法学思想的不断引进, 才使得程序正义的概念与价值得以不断地推广。英国1215年《大宪章》确认了程序保障的权利, 美国宪法的“正当法律过程条款”以及西方社会有句法谚语:“正义必须实现, 还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强调的就是过程的公正性。

三、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作用于调解和判决

(一) 调解与实体公正

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是一种便利的解决人与人纠纷的有效手段, 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诉讼爆炸的环境下, 调解以其低成本及其高效性发挥着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调解重视结果的公正这是不言自明的, 因其最终的结果是要使得纠纷各方获得一最基本的权益保障之平衡, 否则调解的进行将举步维艰。但因其对于结果公正之价值的单纯追求则使得其可能或将忽略过程之正当性。笔者查阅过较多调解例之后, 发现其弊端亦不可被其所谓实体正当性所掩盖。

(二) 判决与程序公正

民事判决指以解决民事诉讼事件为目的的法院公权力的判断或意思表示。民事判决书对于诉讼当事人则有法律上的拘束力。判决一经确定, 旋即发生既判力, 执行力与形成力。而程序公正则要求超越传统既判力理论的非现实性。传统既判力理论要求既判决的范围以既判决书中的内容为准据, 超越则无效。

四、倚重调解手段如何处理效力与程序的关系

在目前诉讼通胀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是否应当倚重调解手段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问题, 而又当如何平衡效率与正当程序的关系, 亟待有提纲挈领的精神指导。

(一) 主客观相结合

提高审判人员的法律知识素质, 并使调解在具体操作程序上与审判组织的职能上相分离将是前提。“调解无论其制度化的程度如何, 都必须与审判程序保持原理上的不同, 否则调解的固有功能就会陷入麻痹状态, 最终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3]这样才能保证调解的公正性, 从而避免审判人员主观强迫调解的现象, 利于司法实践的公正进行。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回归也使得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对于社会纷争的调解是否应当走向多元化, 而不仅仅是限于法院的调解。

(二)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结合

仅仅重视程序的公正则极易使司法程序成为民事判决的保护, 从而利于审判人员规避工作责任, 逃避工作压力的借。如果法官以不符合程序为由轻易否定当事人的请求, 又不向当事人详细解释程序规定, 特别是在基层裁判时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忽视, 在举证方面不予以指导和帮助, 导致实质正义的缺失, 法律程序的根本作用在于维护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合法权利, 通过程序正义更好地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若以程序正义来否定实质正义, 那么, 这种程序正义则将成为法律适用的枷锁和桎梏, 是理当祛除的, 而这种程序正义也只是流于形式的伪正义。

五、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纠偏

程序并不是万能的, 而实体公正亦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不可偏废一方。程序公正是法制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 而实体公正则是保障当事人基本民事权益的题中之义。然则司法为民并非简单机械地对双方当事人的要求都得以支持, 而是通过司法手段是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尊重各方利益, 谋求行使法律后的利益最大化或者说公平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法与现在法治国家[M].台北:三民书局, 1997:372.

[2]李步云.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国法学, 1996, (01) .

程序正义对司法公正的价值探析 篇8

一、程序正义的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程序正义, 一句被我们熟知的比奇科默的法律名言似乎是最好的诠释: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 为了令人信服, 它还必须被人看到”。简单地说, 程序正义是追求“形式正义”, 在司法领域中表现为司法过程的正义。

严格说来, 我们所说的程序正义通常应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是参与。第二是中立, 这是对法官的要求, 法官作为居中裁判者, 本身应该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严格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坚决拒绝利益诱惑。第三是平等, 在司法过程中, 控辩双方权利义务对等, 杜绝向其中一方多分权利或多分义务的现象出现。法律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 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处理, 以便实现真正的平等。第四是公开、透明。司法裁判的过程公开透明表明在司法程序中的任何行为和过程都可以经得起检验, 不存在任何操纵司法程序的行为, 这对当事人有一种安全感和对司法的信任感。

二、实体正义价值实现的障碍

我国司法传统做法是更重视实体正义, 这个价值理念本身无可非议, 谁不想还原案件真相, 实现个案公正, 这就如追求真理一般严肃, 但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实体公正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障碍。

第一, 法官裁判所依据的实体法是纸上的法, 它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给我们展现的是完美的评判标准, 这种看似公平的分配要想实现必须通过法官及各方当事人参与使其“活起来”, 在各方都受自己的自由意识与主观感受影响下, 如何能保证实体法本身被很好的实践? 毫无疑问, 必须与程序相连接。所以, 实体正义实现与否是依赖于程序正义的。

第二, 我们所追求的实体正义, 简单来说就是还原事实真相, 可是案件事实发生了就不可能再现,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有限, 也不可能做到。那么, 根据法律判断出来的事实真相就是真相么? 这无法印证。更何况现实诉讼中对事实真实与否的判断都要求提供相印证据, 没有证据就无法做出有利定论, 在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又提交不出证据证明时又该拿什么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三, 如果以追求实体正义为目标, 那么法官会认为只要能查清案件事实, 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 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程序只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手段。现实司法案例中, 威逼、利诱、甚至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屡见不鲜, 因此造成的冤假错案也多次见诸报端,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 更造成了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 使一些社会矛盾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爆发。郭沫若曾说“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我们之所以要严格按照司法程序行为, 目的就是避免这种破环法治的现象, 让正义的实现能够看得见。

三、程序正义对司法公正的价值所在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非对立排斥的关系, 相反它们经常表现出相互依赖的特征, 我们常说,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实体正义折射出的道德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更易被社会大众感受, 他们在衡量案件判决结果是否公正时, 总是把自己内心的正义感与良知等道德因素作为评判标准。渐渐的, 除了客观真实的事实外, 实体正义似乎还要考虑很多额外的情感因素, 比如, 民众对判决结果的认可程度。程序正义则不然, 它为法律而生。

程序在司法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作用是规范司法环节的各个方面, 保障实体权利义务顺利实现, 限制参与司法者的权力恣意, 遏制腐败, 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看得见的正义”所以程序正义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 实体正义不可能脱离程序正义而单独实现, 二者相辅相成。程序正义是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必要条件。比如法官审理案件如果不经过一个严格, 有序的庭审程序, 那么控辩双方只会杂乱无章的如街头对骂一般随意陈述自己的理由, 法官不可能从双方对骂中搜集证据进行审理, 进而判断责任承担主体, 所以也不会得到公正的案件处理结果。

其次, 由于实体法固有的缺陷, 它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总是不能达到完美的衔接与平衡, 时常总是事后通过修改进行补充, 为了解决书本上的法律的这种局限性, 通常会赋予法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做出决定的权力。这种有限度的自由裁量权不是随意不受约束的, 可是现实中确实会出现法官滥用权力的现象, 而程序正义恰恰在规范法官行为方面作用巨大, 它能更好地规范与监督法律适用者。

参考文献

[1]张亮.程序正义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姜素红.程序正义及其价值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宋显忠.程序正义及其局限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9

一、会计程序公正化的含义

会计程序公正化, 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管理与会计程序实施来体现公平、公正、公允、公道等含义。会计程序, 只是会计实施的一个基本过程, 然而具有公正化的会计程序是针对于会计管理给予的定义。能够确定会计程序公正化的标准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则与约束, 所以怎样判定与如实的反映会计程序公正化, 是完全没有参照的。在会计程序公正化的理解上, 我们可以认为是为了正确的反映会计经营周期、会计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披露等而设立的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与审查程序。让其所有能够正确的反映会计信息内容的步骤得到具体化、公正化。以此, 给予企业经营者、投资者良好的信息导向, 为未来指引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出谋划策。

二、会计程序公正化的缺失

1、会计准则缺失公正性

我国于2007年全新颁布了一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管理准则与方式又向国际迈出了一步。但是, 在具体的会计准则制定与规定的相应内容中, 还是具有一定的不足性。这让会计程序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不了“公正化”一词的基准。

(1) 利益主体的参与性不足。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 根本没有通过与征求过利益主体的意见。在很多时候的公正性缺失, 让整个会计程序都缺少公正化。针对于企业的高级主管层中的问题, 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一般都不是企业的所有者, 这样会造成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管理上的系统漏洞。为了片面的追求企业盈利, 而完全不顾企业的信誉、声誉的管理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没有做出明确参与、导向的问题。

(2) 正在制定的程序不透明。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是在一部分的保障了特别人的利益, 然而相关的很多利益群众都没有确实的认同感。会计程序公正化, 在此体现的十分不明确, 致使在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中, 会计程序公正化都很难体现。例如, 企业的发展与管理中的会计信息的不透明, 就会严重的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供货商、销售商等责任及应承担的风险都会由于会计程序的不透明性而造成经营管理混乱。

(3) 会计核算环节的公正缺失。由于我国现在持续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 致使会计程序公正化受到严重的影响。会计核算的有效环节出现弄虚作假, 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进行核算, 让企业的经营信息很难真实的反映其阶段的经营成果。这样的会计信息会严重的造成, 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 这就是是典型的会计不公的表现。例如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为了呈现出高业绩增长, 企业常会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更改与隐瞒。这样严重的让信息使用者失去判断力与真实信息的分析能力。以此, 大幅度拉动公司股价, 进行套利活动就常有发生。

2、会计信息审计及披露程序环节的公正缺失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公正性主要存在于, 一、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没有及时、真实、完全的披露会计经营周期内容;二、会计信息的披露面是具有针对性的, 没有普遍、广泛性, 这让信息的使用者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 会计信息审计及披露程序环节缺失公正化。由于信息审计及披露的程序环节出现的公正化缺失, 致使会计程序使用的不公正化, 导致市场秩序的严重混乱, 其内幕交易贫乏, 严重的损害企业投资者的切身经济利益。

三、提升会计程序公正化的措施

1、保障制定会计程序公正性

会计程序的制定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程序的公正化。其最终的结果也是对会计程序能否直接反应其结果公正性的衡量标准。如果在制定会计程序之初, 就没有考虑到公正、公平性, 那么在未来的会计结果结论中也就不存在科学、合理的会计程序公正化。因此, 在制定与管理会计程序时必须严格按照初始制定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在起初会计核算中就将会计程序公正化与公平性原则考虑并加入其中, 这样才能够保障会计的最终结果的公正性。在制定会计程序时, 参考会计基本准则与审计准则等, 利用专家制定出几套能够适用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程序公正化的基本套路, 再单独的设计出能够适用于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会计公正化的程序。以此来, 规范、管理企业的会计程序, 让会计程序始终能够保证其公正性。

2、会计程序优先的原则

会计结果是会计程序运行的结果, 会计程序公正化是使会计结果能够公正的基础。但是, 在实际运行中会计程序公正化不一定必然导致最终的会计结果也是公正的;相反的, 结果公正也不一定非要通过会计程序公正化来实现, 甚至程序公正化和最终的结果公正之间还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此时, 我们必须正确的树立程序优先的概念与理念, 一旦发生实质冲突后, 要始终保持程序公正性,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摒弃最终结果的公正性。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会计结果都是会融合相应的会计程序公正化结果的, 所以, 其最终的会计程序公正化结果的正确性几率很大。在会计领域中, 会计科目的统一、记账、责任、累计成本等程序就具有一定的程序优先理念, 是人们为实现会计程序公正化, 而形成的一套程序核算方式,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会计程序公正化所作出的基础努力。在日常账务处理中, 我们一定要保证原始票据的真实性, 再进行相关的凭证、账务处理等。这样就能够很好的通过会计程序而保障最终的会计结果的正确性。

3、会计程序公正化的运行与监督

只有通过正确的、公正的会计程序核算, 才能够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初期的会计程序的正确方向、公正运行。再好的理念和规则, 不按其去执行, 也不会产生公正的结果。因此, 我们只有运用会计程序公正化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去完善与改善会计程序中会出现的错误, 才能够使会计程序和方法有效于会计结果。在进行会计调整、会计程序运行时才能够检验与避免, 会计程序上出现不公正化的情况。

4、会计程序存疑时要独立核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当然, 随着企业的业务扩展, 则企业的会计处理事项也就越来越复杂。针对于现在的企业经营会出现的会计程序与会计信息处理时产生疑问的, 我们必须要单独的处理与核算, 以保证不让个别化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营, 影响到企业会计程序的公正化。

5、提高企业整体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文化知识, 尤其是针对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的人员管理与应用, 必须做到业务能力强、思想品德高等特点。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程序公正化能否有效实施与运行的关键。

在企业的相应财务管理中, 会计人员影响着公正化水平具有两方面原因:一、知识文化水平低, 则不能够准确、积极的发现与处理会计程序中的环节纰漏;二、思想品德问题, 一旦当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错记、错报会计程序中的其一环节, 则会直接导致会计程序公正化运行与会计最终结果的正确性。

因此, 我们必须在管理相应的人员上, 做到大力发展会计人员知识基础, 通过提高业务水平与职业道德来减少、缩小会计程序不公正的影响。另一方面, 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同样还会由于领导者自身的原因, 出现不公等状况。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 随意修改、变换会计信息与会计结果, 而会计人员会因为领导者的威慑力, 而最终一起扭曲会计程序、会计信息、会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 企业为了更好的保障会计程序的公正化, 就必须“从头到脚”的进行思想、素质、知识、法律等再深造、管理、学习, 以此来为会计程序公正化保驾护航。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借助会计程序的含义、理念, 来研究会计程序公正化缺失及如何提升会计程序公正化的措施。在阐述过基本的会计程序公正化的基本含义之后, 通过将复杂的会计应用与弊端转化为理解会计程序公正化的基础。公正分为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 会计公正要求会计的结果与程序都应实现公平。在不能保证结果绝对公正的前提下, 程序是保证会计公正的有效途径。程序公正强调过程, 强调对预先设定的规则、制度的遵循。只要这种公平的程序得到人们恰当地执行和遵循, 由它产生的结果就应该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会更容易被有理性的人所认可, 从而达到人们心中的公正。

因此, 应在会计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树立程序至上的观念, 并且积极创建与应用行之有效的程序设置, 通过会计程序公正实现会计结果公正。从会计的程序公正层面实现会计的公正, 提高会计程序公正化的有效实施。

摘要:我们都知道, 会计信息与会计程序是相互呼应的。只有正确的会计程序才能够确保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 否则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还会让会计程序的公正化失去平衡力。本文通过针对于会计程序公正化进行有效的提升, 让会计程序公正化始终保护会计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利用会计准则的相关影响来论述会计程序公正化的真正价值, 通过公正化来保障会计程序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会计程序,公正化,提高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付磊、马元驹.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特征[J].会计研究.2007 (09) .

[3]、朱小平、马元驹.论会计的程序公正化[J].财会月刊.2008 (07) .

[4]、裘宗舜、韩洪灵.论制定会计准则的程序机制[J].财会通讯.2009 (05) .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10

一、司法公正视角下的民事保全程序

司法公正的内容可以具体分为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其中实体公正重视的是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结果, 程序公正重视的是司法过程。具体而言, 实体公正指的就是司法机关根据当事人与相关人员的实体义务与权利进行处理与裁决的公正性;程序公正指的就是司法过程对于当事人与相关人员而言是公正的, 当事人与有关人员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公正、平等的对待, 可以进行抗辩。程序公正价值可以分成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其内在价值就是与实体公正相对独立的可以充分展现自身有用性的一种价值;外在价值就是确保实体公正的达成。

在制定诉讼制度时, 一定要加强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进而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 针对民事保全制度而言也不例外。首先, 一定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保全程序, 这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内在需求。其次, 在执行民事保全程序的时候, 司法公正也是其最终追求, 也就是说, 在执行民事保全程序的全过程中, 一定要使其达到司法公正的标准, 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在实体公正视角下, 完善民事保全程序

(一) 加强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

在民事保全程序中, 民事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并且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大部分人民法院都要求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加强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是重要的裁定程序, 对保全程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可以为被申请人可能会遇到的损失进行担保。因为保全程序具有一定的简便性与迅速行,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因为错误操作致使被申请人遭到利益损害, 因而对其展开保全与先行给付对策, 可以加强保全裁定结果的不可逆性。其次, 避免当事人随意使用保全程序。在此过程中要求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 提高了保全申请人错误操作成本, 进而有效避免当事人通过保全程序对保全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损害。最后, 完善了保全程序释名不足的情况。因为保全程序具有一定的简便性与迅速性, 保全裁定的过程一般均缺少当事人的言辞申辩, 通过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释名的不足。

(二) 合理规定担保数额

保全程序主要是为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创造途径, 避免出现由于被申请人错误而遭到损失情况的发生, 其需要提交的担保数额与请求保全数额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所以, 不应该根据保全数额规定保全申请人需要提交的担保数额。假如根据保全数额计算需要担保数额, 无疑是增加了保全申请人的经济负担, 因为虽然发生了保全错误, 但是对于申请人的补偿也无法达到提供的担保数额。这样的规定就可以为被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维护了其应有的权利, 但是这样却废除了保全申请人的权利, 对于保全申请人而言, 无疑是一种不公正的方式, 违反了司法公正的规定。所以, 一定要根据保全申请人的担保目的规定相应的担保数额, 以被申请人可能会遇到的损失数额进行相关的计算。

三、在程序公正视角下, 完善民事保全程序

(一) 加设对席审判, 保障被申请人参与保全程序的权利

针对保全申请审理方式而言, 可以根据保全案件的内容与性质进行划分:针对财产保全案件以及紧急行为保全案件而言, 可以不用执行对席审理, 直接要求保全申请人提供担保以及相关的阐述就可以进行一定的裁决;针对非紧急行为保全案件而言, 法院一定要详细核对相关的案件材料, 并且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一定的询问审理, 特别是要给被申请人一个抗辩机会, 进而综合考虑双方的利益, 最终进行裁决。至于怎样分别案件的紧急性, 可以由法官自行衡量, 并且利用案例指导、错案追究等方式进行决定。

(二) 建立健全保全异议程序, 为被申请人提供程序救济

民事保全程序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保障被申请人的权利, 使得被申请人处在比较弱势的位置, 容易受到不法侵害。为了达到程序公正的目标, 一定要完善相应的保全救济程序。可以在保全程序中加设一些上诉机制, 同时也可以驳回一些保全申请人的诉讼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司法公正是我国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与追求, 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手段, 在执行民事保全程序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其司法公正性, 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公正、公平、可持续发展, 建立法治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 越来越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其也是民事诉讼的追求之一。民事保全程序在民事诉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应的民事保全程序一定要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而司法公正主要是由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这两部分组成, 因此, 一定要加强这两种视角下民事保全程序的完善。

关键词:民事保全程序,司法公正,民事诉讼

参考文献

[1]张国桥.浅析民事保全程序之完善——以司法公正为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9) .

[2]王胜俊.王胜俊在最高法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上强调法院工作要做到五个与时俱进[N].法制日报, 2008 (01) .

公正程序的要素 篇11

一、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是质检机构的根本宗旨

1) 科学性。县级质量检验机构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即依靠科学仪器、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检验产品的各项质量特性, 达到准确地、客观地评价产品质量水平, 以保障出具的每一份检验报告的时效性, 确保每一份检验报告的科学性。

2) 准确性。县级质量检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科学程序办事, 以达到执行标准准确, 检验方法准确, 出具数据准确, 判断结论准确, 质量分析准确, 综合评价和汇总分析准确, 能够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准确的产品质量信息。

3) 公正性。公正性是各级质量检验机构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只有科学公正的工作作风, 才能保障数据公正, 只有公正的数据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律, 如果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不公正、不据实, 不仅给生产企业带来危害, 也会影响到质检部门的第三方的法律裁判效力, 影响政府形象。因此, 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对所有受检对象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技术服务, 严格遵守质监部门的质检工作纪律和工作宗旨, 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 不受一切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二、加强县级质检机构素质建设, 是确保“三性”的关键

1) 人员素质能力要素。县级质检机构在检验人员选用上, 应注重个人的基本素质, 检验人员应做到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刻苦钻研, 及时掌握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 严格按国家的标准及规范进行检验工作, 绝不出具不负责任的检验报告, 是每个从事质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 设备与环境要素:检验设备的好与坏和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 在购买检验设备时在满足县级质检机构自身检验需求的同时, 应尽量考虑检验设备先进性与通用性, 以适应县级质检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已经老化的检验设备要及时更新, 要建立完善的定期检定、校准制度, 及时对检验设备检定、校准, 同时制定完善的期间核查制度和设备比对试验制度, 确保检验仪器设备, 特别是重要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对于检验设备的环境条件, 如温度、湿度、振动、粉尘、噪声等环境条件对检验场地也至关重要, 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进行严格控制, 并进行记录, 检验场地要满足试验要求。

3) 工作质量要素。检验人员对待检验工作, 要尽量克服出现人为检验数据错误因素, 在检验工作当中, 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检验, 严格科学的记录处理检验结果, 不徇私情。按规定办理收样、保管、领用、销毁手续, 对检验完毕的样品必须按规定处理。最后出具的检验报告, 要有检验人员出具的原始记录和校核人员认真进行校核确认无误方能出具报告。检验报告必须有检验人员、校核人员和批准人员签字加盖印章才能生效。

4) 工作作风要素。为使县级质检机构的质量检验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确保第三方的公正性, 质检人员在工作期间不得从事妨碍执行公务的事项, 质检机构应加强内部法制教育, 制定公正性声明, 反商业贿赂规定, 所有权保密规定等相关制度, 规范检验人员行为, 严格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索贿等违法行为, 端正业务指导思想, 保证质量检验工作的质量, 全面提高质检机构的整体素质, 坚持“公正、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

三、提高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 是保证“三性”的前提条件

1) 在质量检验中,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出现错误报告是很难避免的, 特别是县级质检机构, 由于机构成立时间较短, 检验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缺少专业对口的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大多通过内部挑选, 短期业务培训取得检验资格上岗, 造成县级质检机构普遍缺少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检验人员现象。因此, 县级质检机构在质量检验过程中, 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合格报告现象, 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a.技术性原因:技术性原因是因检验人员缺乏检验技术造成的, 例如:未经培训的新上岗检验人员, 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检验技术不熟练, 对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缺少检验经验等原因造成的。b.情绪性原因:由于检验人员因心情不好, 马虎大意, 工作不细心造成的。如检验人员思想不集中, 心情紧张, 有烦心事, 或因检验工作任务繁重, 检验时间仓促等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所造成的。c.程序性原因:由于检验任务不均衡, 突击加班及管理混乱所造成的。如待检产品过于集中, 检验人员不足, 流转程序不完整, 标志不清, 造成检验人员未按程序检验造成的。d.明知故犯原因:由于检验人员不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或因不良动机故意出具虚假数据造成的。

2) 为减少因技术性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现象, 县级质检部门应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控制能力, 从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一起管理、设施管理等方面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 制定与各项制度相关的责任划分, 具体到每个相关人员, 并具体制定相应责任事故惩罚措施, 及个人考核制度, 同时加强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 提高检验人员整体水平, 引进具备较高检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重点检验岗位, 实行双岗制。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技术考核, 从而提高县级质检机构的检验水平。同时, 采取定期对留存样品复检, 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检验人员对已检样品进行复核检验, 定期对检验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等方法, 减小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现象。从而使县级质检机构的产品质量检验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上一篇:密封压力下一篇:经济学概论